《大自然的语言》

2024-10-06

《大自然的语言》(13篇)

1.《大自然的语言》 篇一

《大自然的语言》单课单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连翘()纬度()蓑衣()忌讳()悄然无声()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销声nì 迹()shuāi草连天()wěi度()阻náo()yùn育()

二、本文作者是。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

(2)翩然:

3.用“/”划分层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它的具体含义是。

6.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7.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物

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侯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就可能避免。

1.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

A.灵验损害损失B.灵敏损害损失

C.灵活损失损害D.灵便损失损害

2.下列语句正确的排序是:()

①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③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④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②①

3.文中“活的仪器”是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指的是。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年迟五六天。”说说换横线字的表达效果。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2.这部分文段的结构方式是;说明顺序是;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

3.第2-5段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4.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5.作者认为,研究“高下的差异”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个特殊的情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物候指的是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动植物的不同表现。

5.时间顺序;举例子

6.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2.《大自然的语言》 篇二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文的分析, 深入领悟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完成组内教研专题———如何进行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为了体现新理念, 我竭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分析课文中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而且还安排学生进行探索。在这样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训练, 要求向别人介绍一种动物或一本书。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15分钟过去了, 200字的片段完成者屈指可数, 而且质量不高。无奈之下只能把课上练习转为家庭作业了, 就这样这节课就草草收场了。后来经反馈, 课外作文也没太大起色。

课后的教研中, 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虽然多样化, 但并没有紧紧地围绕教学重点进行, 写作训练与课文分析之间跨越太大, 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生活观察、搜集和积累的局限。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同事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网上北师大教授刘儒德的一篇关于构建主义的论文使大家眼睛一亮, 文中指出:“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 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的写作技巧是理论 (也是间接经验) , 作文训练是实践, 生活是素材。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去试着生发课文中的题材,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感悟、体验、构建, 那么就会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反复的代入代出中品味课文, 审视习作。如同导演在剧本的跳入跳出中领悟才更深刻一样。若能做到这一点, 阅读与写作之间就不会存在断裂区。为验证这一假设, 大家决定由我再在另一个班重上这节课。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根据教材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我决定采用调查、讨论、练习法进行教学。同时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搜集材料;二是课文点拨与改写;三是写作训练。课前, 要求学生向周围的人搜集物候方面的农谚、俗语、诗词、歌谣等。上课伊始, 先由学生自学课文, 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后, 我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改写课文一、二自然段。这可谓石破天惊, 学生先是惊讶, 接着是兴奋, 最后进入了冷静的思考中。这时课前的搜集派上了用场。有用《二十四节气歌》开头的, 并用农谚解释为: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小寒大寒又一年;有用飞禽走兽与物候的关系开头的, 如, 燕子低飞蛇盘道, 乌龟背潮雨天到……有用日月星辰的特殊现象开头的, 如,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银河东西要穿棉衣, 银河南北要喝凉水等。可谓异彩纷呈, 学生也是兴致高涨。一番比较、对照、品评后, 学生的感悟越发得理性化了, 我便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选文段进行大胆改写,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而且富有创意。课堂小结中, 我请学生以“我发现……”开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发言, 我时而点拨, 时而质疑, 在与课文的比照中轻松完成了有理论技巧向写作实践的过渡。而且有很多收获是预设以外的新生成。

3.大自然的语言 篇三

阳春三月,气候宜人,正是播种的好季节。我们班的种植角也开始行动了。自然角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它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观察自然的窗口,还能给幼儿提供一片实践操作的园地。可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班以前的自然角基本以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观赏植物为主,看着生机盎然绿意可爱,却缺乏让孩子动手参与的可能性。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并能学会简单的种植管理。更重要的是,大班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在绘画和记录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于是,我决定,今年的自然角就做成种植角,和孩子们一起共同种植一些易于种植、生活中常见、或者常用到的植物。同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记录本——“小种子的秘密”,放置到了自然角中,让孩子随时做好记录,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与变化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习得种植中的第一手资料。

二、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想要创设好自然角,就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参与到种植的全过程中来。我从网上订购了包括观花植物、观草植物、药用植物、水培植物等多种花苗花种,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分区种植。可是,不巧的是,包裹在运输途中遭遇了破坏,分层包裹的花种袋子破了,所有的种子和订购的花泥都混到了一起。看着黑灰夹杂的一团,我和孩子们懵了,这该怎么办呢?

1.分层筛选

正在纠结时,保育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花泥这么细,种子大小又都不一样,这下哪分得出来呢?”对啊,花泥和种子粗细不一,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将花泥和种子进行分筛。

说干就干,我和孩子们找到一些细格小篮子,将混有种子的花泥放入,再把报纸铺在地上,轻轻摇晃篮子,细碎的花泥纷纷掉落到报纸上。“花泥和种子都分开啦。”妍妍兴奋的说。

“那么,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筛选种子吗?”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很是困惑,莎莎迟疑的说,“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试试吗?”当然可以。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开始动手操作。并在经过两次晒选后,将种子根据大小分成了两份。

2.看图分择

现在,种子应该如何再次分类呢?发现分层筛选已经无法进一步分类后,孩子们似乎颇感为难,一个个看着种子不说话。突然,细心的天天喊了起来:“看!这上面有图片!”他手里拿着的正是种子包装袋上的实物图。种子的照片、名字都写得非常清楚。有了图片的帮助,孩子们的难题迎刃而解。因为有过数学活动中集体分类活动的经验,孩子们的种子分类活动井然有序。几个孩子自由成组,随手拿起一张种子图片就按图分择。不一会功夫,原本混成一团的种子都规规整整的分类放置在了小纸袋里。

三、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种子很快就播种了下去。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这个区域中,真正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我们采用了“认养”与“放手”原则。每个孩子认领一盆植物,孩子们可选择在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三个时段进行观察和照管。同时,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无毒的各种花肥、营养液、喷水壶、小花锄、刻度尺等工具,让孩子们自由选用。并为每盆花配备了一本记录本,让孩子们记录下每天的管理行为与植物的成长过程。

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植物们一天天开始萌芽长大。孩子们也在看似平凡无奇的浇水、施肥、洗刷器皿等举动中,渗透出个人能力的逐步提高。就拿晨晨来说吧。由于家人过度的包办代替,晨晨一向不爱参与有动手操作的活动,可这次他却一反常态。在认领到一盆紫苏后,他每天坚持浇水、松土、施肥,还经常琢磨着哪个角落能够晒到太阳,哪块空地有雨露滋养,然后给花盆四处挪位置,以便植物更好的成长。在许多个晨晨的行动下,我们班的自然角欣欣向荣,二十多种观花、观叶植物长势喜人,俨然成了一个微型的自然界。虽然只是方寸之地,却不乏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了诸如爱劳动、懂责任的意识,为他们良好个性的塑造过程增添了助力。

自然角的语言,同样妙不可言。只是它需要老师的细心发现、耐心教导与精心规划,才能真正“让孩子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环境对话,有效的支持孩子的观察、思考、探究活动,在探索中获得成果,使之往更高水平提升。”

4.大自然的语言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人才有语言,可是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语言,只要有心,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课件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接下来我将请同学们来开火车朗诗歌。为了读得更好,我们先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一下。(1)学生练习读,开火车朗读诗歌。

出示听的要求:请从声音、表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2)学生互评。(3)认读词语:

出示:大雁

庐山

鉴别

风筝

皇冠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妙不可言

(4)交流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 自然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 晴天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汇报交流。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分别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串讲:

A、写蝌蚪和大雁,反问和比喻。B、什么是年轮?

C、“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主峰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D、“漂砾”和冰川。江南一带四季分明,风景优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指导朗读: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令人惊叹不己,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

师: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要读懂它们并不难,那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3、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用心观察、刻苦钻研)

4、齐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升华认识

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请大家读读搜集到的气象、农业方面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六、质疑再探,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2、其实用心观察,大自然语言无处不在,你还能看懂大自然的哪些语言,请你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写。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篇《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水里的小鱼,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鱼跳出水面,明天准是雨天。你看那燕子低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燕子飞得越低,雨下得就越大。

你听那众狗嚎叫,不就像一阵警铃? 大自然在城市中写着: 地震就要到来。

——(刘东坤)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蜘蛛不停地结网,预示着天要晴。

一群角马在草原上奔跑,不就像一群旅行家? 大自然在草原上写着: 春季已经来临了。

——(刘智恩)

你看那天上的紫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朝有披紫云,午后雷雨临。

——(马翊铭)

你看那被砍的树木,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看轮上有几圈,就代表着大树有几岁。

白天天空飘着乌云,不就像黑色的幕布? 大自然在天空中写着: 大雨马上就要来到。《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胚胎()

濒临()蟾蜍()

免疫()

细胞()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D、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A、(1)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B、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C、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D、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布zhi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继续往下了解,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

(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哺乳类)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课后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述说《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简介作者

师生互补

阿西莫夫 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近几年,出国游逐渐走近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飞往世界各地去欣赏美景,尝了国外那些鲜嫩美味又新奇的水果,就想要带一些回国给家人朋友尝个鲜。返回国内时才知道:我国明文规定新鲜水果不得邮寄和携带进境,水果被迫被销毁...2016年3月15日,天津检验检疫人员对一批来自西班牙的20余吨水果进行销毁。有些人对此很不理解,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样严格是为防止以地中海实蝇为代表的毁灭性的水果害虫的入侵。这些生物入侵者到底有多可怕,现在我们就跟着中国当代科学家、科普作家梅涛一起了解一下。

2.作者介绍:

梅涛(1962-),江西南城人,中国当代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3.检查预习:

读准下面的字音并理解词义: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4.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3钟的时间出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此时,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生物入侵者,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挖掘,以形成对说明文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结合着介绍生物入侵者的相关语句找出“非自然途径”与“危害”各指哪些内容,再次进行关键词语的提炼,并由此总结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研读课文

1.围绕着这一概念,作者都具体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危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种生物入侵者,注意它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

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2.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叙述的内容思考一下,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明方法,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他的表达效果吗?(合作探究)

3.课外补充生物入侵的种类及危害 此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语段进行圈点勾画,并提示大家注意每一种生物入侵者的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内容。比如说学生在以第一人称介绍“棕树蛇”时,在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着导入时的鸟类灭绝的图片,告诉大家“时至今日11种鸟类已全部灭绝”,从而让学生结合着文本更加直观的去体会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危害之大,为教学难点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此时,学生找到的说明方法可能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说明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仅是针对于某一句话,单纯的去分析某一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时,教师就要以启发的形式,适时的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比如说,学生找到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时可能会谈到“斑贝:说明了斑贝入侵的现象及它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天牛、红蚂蚁:给人类带来其他方面危害;棕树蛇:它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其多样性构成威胁。”这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在所有说明文中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加以引导“举了这么多例子啊,我们不举这些例子行不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回答“不能更详细知道他们入侵的现象,不能更具体的知道他们所带来的危害。”就很容易体会“举例子是通过恰当的例子,真切的说明事物,使之更具有说服力。”这样一种表达效果。

6.深化中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生物入侵者的日益增多? 7.拓展延伸

对生物入侵者现象设计理想的治理和预防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人类不能也不可以袖手旁观,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我们也不能落后呀,把你的建议大胆的提出来。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在文本中找到原句即可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筷子断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交流点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以及外面的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交流点拨】摹状貌 :使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其趣味性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

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5.大自然的语言 篇五

正好赶上了国庆节放假,我即使不爱看风景,也不能总闲在家里啊!正好妈妈对我说:咱们一块儿去公园溜溜吧!我淡淡的回了一声:嗯。

到了公园,我惊呆啦!这不是九寨沟、黄龙、庐山这样美丽的景点,但是它里面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美。

我向前走去,看见了一棵棵柳树。再看一看,都秋天了,天气渐渐寒冷,和柳树姐姐还是细心的保养着她那一头美丽的头发。那一条一条的柳枝,还是那么的嫩绿,那么的漂亮,又那么的可爱。就跟春天才刚刚来临一样。我用柳条编了一个头环,戴在头上,并不由自主的和这棵美丽的柳树了一个影。

仔细一看,左右两旁的小路上开开着一朵朵的小紫花。一朵开在另一多上,一朵开在了另一朵上,挤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大紫花。紫色的小花们聚集在一起,好像在一起窃窃私语,那样子真漂亮。

再往前面走,还有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枫树,那枫树的叶子真好看,红里透着黄,黄里透着红,那鲜艳的颜色真可爱。这时,地上捡起了一片叶子,夹在了我的课外书里,我想拿着这片叶子回去做标本。我心里还不由得感叹,唉,这么美的美景,为何我平时没有注意到呢?我应该早点儿发现这些美景的。因为,这些美景不就在我身边吗?我天天都路过这里,可却没有发现,这里还有一个这么美的地方。

枫树旁边还有着清澈的湖水。我望着那碧绿的湖水,竟忘了自己是谁,沉迷在了这湖水中。就在这时,湖水上起了雾。这层薄雾,衬托着湖水,衬托着黄昏,衬托着周围的景物。那景,真美呀!我不由得感叹。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反应过来,马上拿着手机,给这美丽的景色拍了一张照片。

今天,我真的学会了很多,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真的是大有收获。我懂得了其实大自然也有语言,只不过是它们的语言不是用话语来表达。这个语言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其实它就在我们身旁,可我们如果不认真观察,就永远发现不了这美丽的语言。

6.大自然的语言,声音 篇六

大自然会说话,不信你们那就往下看吧!

雾散开,还有一些呢。就表示太阳公公要“起床”了!鱼池里鱼儿都跳来跳去就表示天空上要“落泪”了!要是大树爷爷像我们招手就表示北风要来了!蚂蚁走来走去就表示她们要搬家了!柳树、小草、花儿、开了就表示春天来了!要是大雁像我们点头就表示秋天来了!要是„„。哈哈。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会说话的噢。!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明白了吗?

大自然除了有很多语言,还有很多声音呢?

仔细聆听,你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很美妙的声音!不信请看:

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大自然的声音有很多。如有:小鸟的歌声、泉水叮咚的声音和小草大树被风吹的沙沙声音,还有„„。

我最喜欢的还是父母之爱的声音。父母之爱的声音也有很多,有父母说话的声音,还有父母帮助我们的声音,还有父母心里伤心的声音!还有„„。

嘿嘿!你看到了吧。你只要仔细聆听,就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你还没有去发现呢!

7.追求品德课语言评价的“自然美” 篇七

一、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我们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因此, 我们许多教师在评价目标上关注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在评价方法上把师评生、生自评、生互评、生评师等结合起来, 改变了传统教育静态的、功利性的评价观, 树立起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 建立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值得我们反思。

[现象]:《学会赞美》五下

师:孩子们, 想一想该用什么话来赞美你的老师呢?

生1:品德老师, 我想赞美你。您上课从头到尾都面带着微笑。

师:谢谢你的赞美!我都脸红了!

生2:老师您工作总是那么认真, 起早带晚地备课批改作业。

师:谢谢你的赞美!这是我应该做的!

生3:老师您的字总是写得那么端正, 说话声音非常好听,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是吗?谢谢你的赞美!我都脸红了!

……

后面发言的孩子都选择了赞美这位老师。而该老师的评价语言都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都脸红了”这两句话之间交换。接下来孩子之间互相赞美, 有意思的是, 一个孩子受到另一个孩子赞美后, 说的都是“这是我应该做的”、“我都脸红了”。

反思: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有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才能给孩子们以鲜活的课堂生命力。案例中学生1赞美后, 老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说,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乐章, 微笑是生活里永远明亮的阳光。老师希望你们不管是在快乐面前, 还是困难面前都要学会用微笑面对!”学生2赞美后, 老师可以用陶醉的神情说, “我的工作能得到你的肯定,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学生3赞美后, 老师可以带着无比向往的神情说, “不管今后计算机多么盛行, 汉字都是我们中国一种无比灿烂的文化。老师希望你们能继承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不求人人成为书法家, 但愿你们能工工整整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倍感“珍惜”的“价值”, 避免无效的吹捧。

二、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味道”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奖品常能让低年级学生引起兴趣。因此, 在低年级教学中, 教师多以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笑脸等图片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实物。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所得奖品的增多, 他们发现所获这类东西并没有多少“用途”———“你有、我有、大家有, 已不稀奇;东有、西有、满桌有, 已呈富余”。单一的评价形式逐渐让他们失去了乐趣, 原来的“甜蜜”变成了“习以为常”。如何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甜味”恢复, 并长久保鲜呢?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旧瓶装新酒”———变换实物形态。

用色彩鲜艳、美丽有趣的其他图案或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来替换小红花、小红旗, 不断地变换品种, 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例如用节日卡片或书签作为奖品, 可以在卡片或书签的反面写上评语, 既受用又实用。评价的语言要幽默、灵活、丰富, 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课堂内生机勃勃。如在《我就是我》这一课的“自画像”环节中, 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在自画像上写着:我是一个小美女, 我爱体育, 喜欢练字。简单的几句话却有5个错别字。于是教师评价时说:“小美女可千万不能写错别字, 不然别人会说, 这个美女有美貌没智慧。”幽默的语言令学生捧腹大笑, 课堂的一个小亮点由此诞生。学生们跃跃欲试, 教师幽默风趣,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2.“新瓶装旧酒”———发展实物形态。

当学生拥有多个相同奖品后, 我们可以用其他奖品换给学生。可以换给学生漂亮的彩纸, 让学生在彩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爱好, 来“打扮”教室, 多给学生展示奖品的机会、展示个人的舞台;还可以把学生所获奖品“换”成奖项, 记入成长记录袋或成长档案, 让学生每次都能获得“长大”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倍感“新鲜”的“味道”, 让保质期长些。

三、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神秘”

常听一些高年级的老师抱怨, 这些学生真难教!表扬他, 面无表情;批评他, 麻木不仁。是啊!学习年级越高, 学生年龄越大, 教师当众评价的效果就越差。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曾表明, 学生对第一次的表扬或批评, 触动是最大的, 随着表扬或批评次数的增多, 刺激的程度就会逐渐减弱, 其价值也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众评价, 其厉害度更高。第一次当众批评学生, 很有可能使他一蹶不振。而多次的当众批评又可能使他麻木, 批评已失去意义, 不成为批评。第一次当众表扬学生, 很可能使被表扬的学生兴奋不已, 又有可能在无形的对比中伤害了其他学生。多次的当众表扬也可能使学生麻木, 甚至会成为压力 (为了维护被表扬的形象) , 表扬已失去意义, 不成为表扬。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适当减少当众评价的频率, 积极寻求其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代替,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1. 用书信或日记来交流。

2. 卡片评语和成长袋记录。

教师要把握好评语的功能, 让其从“鉴定”走向“交流”, 从单向走向多向;让其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成为“一弘流动的清泉”。把一些不宜当众评价的语言写成信装入信封, “送”给学生, 或在学生的日记上留下富有个性的对话, 可以是抒情、幽默的, 也可以是善意的批评、指正的, 我想学生都会乐意接受的。学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与教师交流。因为信或日记的接受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而且信或日记的内容属表扬还是批评之辞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未知的“谜”, 这样也就避免了其他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 还让师生的交往从“失落”走向“新生”, 由“信”的交流走向“心”的交流。

笔者平时常用书信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现摘录几条如下。

杨天琪:大班长, 你的责任心很强, 热心班级事务, 为老师排忧解难, 我在此, 真诚地说声“谢谢”。当然, 你偶尔也会意气用事, 耍些小性子, 要是能多与同学交流, 你将会有更多的朋友。

你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 属于优秀一类的学生。你的爸爸妈妈每次见到我总是关心你进步了没有, 千万别让大家失望噢!

杨天琪的回信:“朱老师您好!感谢您的提醒, 我会努力学习的, 更会以身作则, 正确处理好班级事情的。请您放心, 我会把小性子藏起来, 让您和同学都找不着的。”

王鹤强:呵呵, 王鹤强同学, 请你观察下面一组数据, 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好吗?

数学课举手发言的次数≤4次, 做广播操不到位的地方≥5处, 主动找老师交流或反映问题的次数≤1次……

希望你能发现问题, 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多交流, 让大家帮帮你, OK?

……

用书面语言评价代替口头语言评价, 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评价, 给了学生一种相互交流的选择权, 给了学生一种阅读评语的渴望欲, 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存盘的足迹感。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更具“诱惑”的“神秘”, 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

四、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真实”

任何一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 给他们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 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笔者认为, 教师要让学生学做“真人”, 首先要让自己学会做“真人”。因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应做到:

1.“真情”———课堂语言评价的前提。

教师要用真情去对待学生、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才会打动学生,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缺乏真情, 只会造成“皮笑肉不笑”式的尴尬, “微笑的和被微笑的都将是一种痛苦”。缺乏真情的批评只会造成“电闪雷鸣”式的打击, “气愤的和被气愤的都将是一种伤害”。

2.“真给”———课堂语言评价的结果。

教师应增强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评价, 像摸摸头、微微笑等方法。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中, 使它们浑然一体, 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种评价将会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言行一致, 不能给学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能让学生对教师持有怀疑的态度, 对教师产生不信任。

[现象]:有位教师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寻宝摘星”———即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汇报时, 有个孩子找到了8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 我真为你高兴”, 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 很郑重地与老师握手。接着, 又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她找到了10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 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 来个拥抱, 祝贺一下”。而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 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 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

反思:课上教师既然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 那么就应真正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权利和自由, 不应该“说三道四”地进行插话, 过多地限制学生;即使出现一些意外的或荒唐的回答或做法, 也应该去宽容他, 不应该视之为“大逆不道”。我们应该把上课看作真实的“生活”, 而不能把上课当成虚假的“演戏”。

8.百合花般清新自然的语言培养 篇八

朱自清先生曾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活着,其基本生活除了做事就是说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口语素质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成为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培养素质之一。认真落实新大纲的精神,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试想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素质的形成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潜移默化的、清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口语素质的培养。

一、教师语言优美,营造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说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训练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相信人人能把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作为一名听众、一位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只有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同时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口语交际氛围。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样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但使学生感受深刻,并能引起感情共鸣,学生自然敢说。

二、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并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交际情境。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

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在教学中,教师

通过各种方法设法设计交际话题,创设交际情境,铺设交际路径,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促进交际任务达成。

1.首先,我们可以电教创设情境

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可以表演创设情境

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主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乐说

1.让学生参与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只有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的讨论,学生的说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特别在生与生、师与生互说互评的开放性讨论中,不仅能提高学生说的胆量,说的欲望,说有能力,说准确、说流利、说生动,而且能提高学生说的思维品质,使思维变得灵活、敏捷、流畅与独特。这样的说,能使学生享受无尽的快乐。

2.让学生创说

所谓创说,就是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抓词抓句,抓段抓篇,并充分利用课文空白、课文特点等,创造性地练说。

(1)抓重点词语说。在教学中,灵活地、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当时的情境,用教材中的重点词语说一句、几句或一段,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口语能力,而且对准确理解词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抓文中空白处想象说。课文中有不少空白处,教师可据此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插说或续说。通过插说、续说,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抓住内容变式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除此

之外,课文还应成为学生说话的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的好“教材”。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一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势必影响到他跟外界交际能力的强弱,甚而影响到他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要教师在思想

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立足课堂,深入发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社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9.《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九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东莞市清溪中学顾凯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教学难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来自于绵延悠长的秦巴山下,芳香的泥土,葱葱的山林,潺潺的溪流,已经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蝉儿嘶鸣,落叶翻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学习任务有三,第一,整体感知,摘一摘。第二,说明顺序,理一理。第三,生动语言,品一品。

解题:“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和拟人手法,新颖、有情趣,能引起好奇和阅读兴趣。

看美图,说美词,想顺序: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一、感知一篇,摘一摘。

预习检查:

一是字词积累,二是概括主要信息 三是关于物候的谚语 四是说说说明顺序和方法

1、字词积累:

①字词: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课文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几乎像是与天连接。风雪载途:在路途中一直刮着风雪。载途,满路、遍地。周而复始:每年都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②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道观

2、概括课文的主要信息(学生回答后展示摘录资料)

2、各段中心句,中心词 四季风景画(物候景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标志: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以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具体到抽象)

主要信息解说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事活动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谚语和名句:

1、麻雀囤食要落雪。

2、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3、龟背潮,下雨兆。

4、泥鳅静,天气睛。

5、雨后知了叫,晴天便来到。

6、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7、有雨山戴帽,无雨顶上光。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说说说明方法

分类别(7-9节: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举例子 引数字

引资料(10节)作比较

下定义(9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地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说明顺序,理一理

1、课文探究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关键词是什么? 能否调换顺序? 是何说明顺序?

2、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首先,纬度的差异;第二,经度的差异;第三,高下的差异;此外,古今的差异。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前三点式空间顺序,最后是时间顺序,也是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来排列,由大到小,不可调换,也可理解,先主后次。

3、看图片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一个是白雪皑皑,一个是烈日炎炎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四月的大连图片,一个是春暖花开的春天,一个是郁葱葱的夏天。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一个白雪皑皑,一个是春暖花开)

你知道哪些古诗词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请你说一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三,生动语言,品一品

1、精读一节

配乐朗诵(教师),问:你听到了大自然的的哪些声音?

2、品味语言

以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小节,本节用词生动典雅,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引导朱自清的《春》

苏醒:把大地人格化,亲切生动。融化、次第:用词典雅,文气扑面。翩然:轻快飞舞的样子,活泼伶俐。孕育:典雅形象。

簌簌:纷纷落下,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销声匿迹:消失了叫声,藏起了形迹。简炼典雅。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典雅简练,电影镜头。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3、配乐朗诵(学生)

4、语言特色:准确、严谨,典雅

5、造句训练:请用两个典雅的词语,选取一个场景造一个句子。

结束语:

竺可桢:严谨的科学家,物候学的创始人,研究物候学长达50多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用颤抖的笔,写下的当天的气温和风力,并端正地写上的局报二字,本文不仅让我们学习了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从现在起,留心向身边的第一朵花,每一片叶,我想,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将会兴奋地告诉我,荔枝花何时绽放了花蕾。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赠与我们的丰厚的礼物吧。

10.《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十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11.《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一

關键词:自然元素;农特产品包装;视觉语言;形式;材料;肌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产品包装早已不只是满足基本功能,良好的包装设计可以带动产品销售产生很好的市场效果,已经是大众认同的基本观点。但随着众多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产生,如何利用包装凸显商品自身的优势及特征,是各行业竞争激烈却日趋成熟的商业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给21世纪的人们带来的最显著的日常变化莫过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此同时,信息和服务转变为主要商业竞争力,在这种非物质社会环境中,设计也经历着质的变化——非物质化设计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产品包装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它不再局限于具象或抽象的物质形态语言,其设计内容也发生巨大的趋势性变化。

近几年,原生态产品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农特产品更是以食为天的民众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但是受产品自身原材料以及加工方式的局限,其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如何利用包装提升农特产品的竞争实力,避免产品同质化带来不良效应成为其包装设计新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利用非物质化元素的设计理念对农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也成为一种广泛趋势。其中,将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运用到农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正是非物质化设计理念的部分体现。

围绕产品自身商品特征进行包装理念的确立是包装设计的初步构思,针对农特产品特征进行挖掘可以发现,在其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中,自然、生态及绿色化正是农特产品的重要特征。可见,针对这一类特征进行深度现代视觉元素的再设计,是农特产品包装设计的准确定位及思考方向。并且在市场中,产品同质化的现实状况,更使得对农特产品包装中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的探索和分析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在非物质化设计趋势下,现阶段的农特产品包装中自然元素视觉语言的探索,更不应简单拘泥于自然或生态的物化形式的设计分析,针对自然元素非物质化理念的探索以及自然元素视觉语言的创新,才能充分提升农特产品包装在销售过程的实际商业效果。

1 自然元素视觉语言的要素分析

1.1 自然元素的涵义

形态一般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其中自然形态通常指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它始终客观存在,如山、石、水、木及各类生物形态等。在包装设计领域中的自然元素通常指由自然形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某种形态象征或属性的视觉要素。自然元素的形式由于源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其设计形态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形态也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包装设计中,自然元素的涵义主要通过包装的设计语言和视觉语言进行外延性表达。

1.2 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

在实际包装设计过程中,自然元素的理念可以通过包装的设计语言传递给消费者,与此同时,也就转化成了自然元素的包装视觉语言。自然元素的包装视觉语言主要包括自然形态元素、自然色彩元素、自然材质元素与自然肌理元素等。自然形态元素是从形态的角度对自然元素进行概括,可以依据自然形态的种类分为生物形态和非生物形态。自然色彩元素主要来源于指自然界的色彩,包括自然界的色彩搭配规律与色彩样式。自然材质与肌理元素主要是针对自然界各类物质或生物的材料与质感进行概括。这些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通过与包装的图形、文字、色彩及材质、肌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展现自然元素的天然特征。

2 农特产品包装的特点

由于农特产品的自身特征,其产品通常具有相应的天然属性以及地域特征,通过包装中的图形元素树立其形象上的自然气质和审美特征,更有利于凸显农特产品的自身特征。农特产品大多是依据自然环境生长的相应产品,使用同样具有自然特质的形态元素表现农特产品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也更符合农特产品包装的审美需求。

3 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在农特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3.1 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在农特产品包装中的形式应用

农特产品大多是来源于自然中的物质,在其包装设计中首先可以通过实物产品写实的手法,如直接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对自然形态,包括对相关实物色彩及图案等信息的直观再现,让消费者在接触到包装的第一时间能够根据视觉信息传递,迅速地将形态与产品联系起来,达到直接的视觉语言作用,突出包装产品的真实感。同时,也可以利用自然元素丰富的视觉语言,利用某一具体农特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物质进行形态延伸,丰富某一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图形的构思素材来源。

除了以具象的自然形态元素作为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自然形态元素来表现农特产品的内涵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对自然形态元素进行抽象再设计来挖掘农特产品包装中所需要的特质。包装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农特产品的形态特质或区域特性,利用具有相关特质的自然形态元素进行指代,以其抽象整合后的特殊语义描绘出相应的形象,从而间接地描述产品的信息、特征甚至意境,使农特产品的包装展现出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创意张力,强化其包装设计的助力性能,也可以增强农特产品包装的文化性、情感性等非物质性特质,更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

3.2 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在农特产品包装中的材料与肌理应用

自然界有很多天然材料,如木、石、棉麻等。虽然天然材料外表普通,但其独特的材料效果具有鲜明的特征,也更多地传递出自然而质朴的特质。同样,农特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契合于自然特质,因此利用材料这一自然元素的视觉语言对农特产品进行包装,正符合农特产品包装形象的气质。

根据具体的农特产品关联出相应的包装材料是农特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常常加以运用的设计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农特产品的生产地域和地域特征匹配出相应的包装材料,从包装材料的层面定位出农特产品的具体产品特质,从而提升商品识别度,更进一步增强品牌效果。农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强调长期性、安全性,但这一点与工业社会大批量生产的现状是有冲突的,强化农特产品的绿色包装特性也要求农特产品在包装设计过程中需要抓住包装材料的自然属性多做文章。对自然材料的改造利用,有利于强化农特产品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市场营销效果。

所谓肌理,是指物体的表面纹理。“肌”指皮肤,“理”是一种纹理、质感或质地。通常肌理主要分为自然形态的肌理和人工形态的肌理。农特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自然肌理的再现和抽象提炼,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合理的联想,形成农特产品的非物质文化特质,为其品牌及其商品特征化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以自然元素视觉语言作为构思的源泉,为现阶段同质化产品的个体特质建立提供了思考方向。它既有利于强调农特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商品属性,宣传农特产品的地域特色和自然属性,又可以强化农特产品的非物质化特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商品定位。深度挖掘农特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的非物质化因素,也为农特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提出一种新的引导方向。

参考文献:

[1]侯明勇.自然元素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生态呈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2).

12.《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二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

电视谈话类节目按照节目形态来分有叙事型、辩论型、 专题讨论型等等,而《锵锵三人行》的节目类型也是该形态中的一种,即清谈型谈话节目。清谈型谈话是电视谈话节目中一种较为特别的谈话形态,它追求谈话本身的乐趣,是在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上对日常生活中的“闲聊”、“侃大山” 等随意性很强的谈话方式进行模仿的一种节目形态。

一、谈话氛围的营造

看过《锵锵三人行》节目的观众都不会怀疑这个节目的娱乐性, 比如嘉宾和主持人之间插科打诨的时候比较多, 有时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会被观众诟病。很多观众在看过节目常常会感觉,三个人锵锵聊天的过程中,节目涉及的话题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种“跑题”也给这类节目增添了他自身的很多独特的优势,因为这种谈话节目就有很多的即兴色彩, 主持人和嘉宾的交谈并没有很多拘谨而是更多你的信马由缰的漫谈,在这过程中能够产生思想的撞击,不仅使得主持人和嘉宾越聊越兴奋,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

虽然节目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动诙谐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但也不能把节目的娱乐性简单地等同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的风趣俏皮,该节目的真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娱乐和真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由于节目本身独特的节目类型定位,该节目的谈话氛围一向是“不求深度只求广度和温度”。参与节目的嘉宾都是来自两岸三地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比相对比较一般的嘉宾更具有使命感,比普通人的视野更为宽阔,这样就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增加了话题的广度。而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老友记”式的聊天氛围,观众处于一种较为放松的环境里,创造了“家”的温度。

二、谈话主题的选择

电视谈话节目大多会选择当下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话题进行节目制作,这体现了媒介传播的即时性和实效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关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热点事件和话题往往存在时间不过几天就被大众所淡忘。而《锵锵三人行》节目在注重传播即时性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节目话题的沉淀。

《锵锵三人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除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肆无忌惮的调笑,使得节目本身具有强烈的即兴色彩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节目中被邀请的嘉宾都是“精英”。他们具有比一般人对于栏目所涉及的一些话题往往有更深一层次的见解,更能够在谈论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要害,使观众在节目短短的25分钟对栏目涉及的话题获得最精辟且独到的读解,使得该节目“即兴而并不肤浅”。

三、主持人风格明显

电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主持人——窦文涛, 他作为科班出身的媒体人,在广东电台工作了7年之久,后加入凤凰卫视开始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道路,成为凤凰卫视最受欢迎主持人之一;到目前他已在凤凰卫视工作了十多年了,主持了众多优秀的电视节目。

对于谈话类节目来说,主持人起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 窦文涛在引导节目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风格,这种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也成为吸引观众去看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窦文涛的独特视角是用趣味性的眼光看待严肃的事情,从而体现他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主持人窦文涛总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正是这种态度,十分适合聊天的状态,有些严肃甚至会引起愤怒的话题,在这种似笑非笑中被消解,这种做法也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真实生活中的幽默。当然他对于节目话题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当嘉宾讲完各自的看法后,他也会将自己的观点顺势带出来。如果嘉宾之间出现了争论,他会处于一个平衡者的角色,将话题带到其他角度去讨论,一旦嘉宾就某一话题开始夸夸其谈,越跑越远,他会非常礼貌的打断,并将话题引入正规,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各种话题和人物,这种强烈的风格被很多人定义为“窦氏脱口秀”。

四、节目制作简单

13.14 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三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上一篇:公寓委托管理合同下一篇:招商银行的简介及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