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养提升

2024-06-11

教学素养提升(精选14篇)

1.教学素养提升 篇一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小学生不具备任何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激趣引入,乐于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是如此。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上课之初,创设情境,通过气球的谜语引入:受到吹捧就自大,不吹不捧便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一遇打击便爆炸。然后出示以红、黄、蓝三种颜色为一组的气球图片,让学生说号码,教师来猜颜色,学生会思考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其中一定有奥秘。这时,笔者恰当地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在结尾时,教师给出了红、黄、蓝為一组出现的气球图片,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是老师“猜”颜色,此时就可以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来推断气球的颜色,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体验,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效果显著。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激活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在《元、角、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清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还要运用到课堂之外。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设置冲突,乐于思考 1.复习旧知,引起认知矛盾

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后来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当新知识和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时,就可以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暗藏”的新知识,当学生不能顺利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思考。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组织学生计算:14÷7;15.5÷5;15÷9;10÷3。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前面两题,但在计算后两题时,怎么也除不完,还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中的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况,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了新知识。

2.基于经验,引发思考

小学生如果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数学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就能相互交流和进行积极的思考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不断提高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甲、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同样容积的水中,加入的糖越多,含糖量越高,水就越甜。接着继续出示,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就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引导到本节课百分数的主题中。

三、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自主探究,乐于钻研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领会到知识的本质,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关键就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侧面积时,老师如果只是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学生就很难想象展开的过程。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幻灯片进行动态的演示,就更加方便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

2.探究方法的指导性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便会自由讨论,合作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并不会完全顺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探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几何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比较适合用“操作—发现”的方法,在数的整除特点的总结、周长概念的得出等一般采用“分析—归纳”法,而在乘法交换律、商不变性质等性质得出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把这些方法加以渗透、运用,学生就会逐步养成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此时教师必须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启发渗透方法;及时指导,纠正偏差。

3.探究过程的体验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知识,更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要重视探究过程的体验。好的探究过程可以使知识化繁为简,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厘米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段1厘米长的绳子,再用尺子量一量绳子的长度,看看自己剪的是否接近1厘米,如果误差较大,还可以剪一次。如果还不行,就再剪一次。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巩固了1厘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4.课堂氛围的和谐性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的课堂,学生会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

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勤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思考、勤提问,敢于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问:“动物园里的骆驼占所有动物数量的1/4,斑马占2/7,鸵鸟占1/5,请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动物园里总共有几只鸵鸟?鸵鸟和斑马占所有动物数量的几分之几?骆驼和鸵鸟占所有动物数量的几分之几?鸵鸟占斑马总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五、重视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现在新版本的数学教材,每个数学模块之后都有相应的实践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时间优化的知识,具体来说是要求学生明确同时做几件事情时,怎样做所用的时间最短。这主要涉及数学统筹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不是教学任务的内容,所以只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解决,教师尽量放宽限制,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对这类问题进行尝试,还可以就这些问题寻求家长的意见。在这样实际的操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六、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善于反思,乐于总结

在反思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又可以促进能力的提高,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时,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以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后,总结出经历了“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然后提出猜想,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这六个步骤。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归纳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本节课的后一环节“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可以根据前面总结“加法交换律”方法来自主学习。这样的反思和总结环节,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数学素养也得以提升。

数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序、逻辑性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游刃有余。

2.教学素养提升 篇二

一、创新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知道, 教学内容虽然是一个系统, 但它却是可分可合的。教师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 把教学内容分开成一个个构件、一个个单元, 或者把一个个构件或单元合并成一个系统进行教学, 以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必修模块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通俗的音乐作品, 如韩红的具有藏族民歌特点的《家乡》、布仁巴雅尔的具有草原风情的《吉祥三宝》、腾格尔的具有蒙古族民歌的《天堂》等这些感情饱满又抒情的歌曲, 通过吸纳一定量健康的通俗的音乐,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在聆听中愉悦身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努力创设各种情境, 以兴趣做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 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黄河大合唱》一课为例,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为此需要教师让学生首先理解这首作品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件展示, 让学生了解上个世纪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家的创作故事, 深入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八个乐章展示, 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然后,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与轮唱, 有时还可以穿插朗诵等形式, 只有在让学生了解了作品内涵以及群众大合唱的相关知识后, 才能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乐章中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下, 适合学生快乐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引领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力量。这不仅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也能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思考并探索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整个教学手段、教学环节和课堂布局都能做到精雕细刻, 用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过程, 使每一堂课都充满乐趣。例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多渠道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各派代表, 利用手抄报、网页资料、小册子、课件等形式展示了爵士音乐的相关信息, 将爵士音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的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内容进行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以“月”作为主题意向的多元文化教育, 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搜集资料, 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古典名曲的传统文化的了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四、创新考评模式, 多方面衡量学习效果

在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仅对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视角和空间, 也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 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 但是,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主体, 而要将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 创新考评模式。现代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完整的评价, 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要体现客观评价, 也要关注个性差异;既要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也要善于激励学生, 给学生向前迈进的巨大动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此使高中音乐课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

3.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学生素养 篇三

关键词:教学过程;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43-01

近年来,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人们起来越关心的问题。笔者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今天的教学效益问题,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灵活运用教材不照本宣科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生根据教材学,在实际过程中,我主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不生搬教材。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试着从5的口诀起,然后把2、3、4的口诀合并教,6、7、8、9的口诀让学生自己去编制,这样调整的好处是扩大了学习的余地,增加了学习的智力成份,提高了对学习口诀必要性的认识。

二、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小学数学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同一个班级学习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感到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则感到难以消化。因此,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指导恰当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实际教学时,要注重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提出适当的要求,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学生练习时,我采用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少安排几道基本题,多安排几道稍有变化的练习题;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多做几道基本题,并适当给以个别指导。课堂提问时,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有回答问题、表达意见的机会。但对能力强的学生多让他们回答稍微难的问题,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让他们回答简单的基本问题,使他们也掌握数学的基本内容,并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视实际操作和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实施愉快教学。传统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难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引向所需学习的内容,同时又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疲劳,而学具操作介入课堂教学过程,迎合了学生的爱动、好奇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求。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例题是27+5,本来学生在准备题27+2的基础上也能口算出来,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个位上7和5相加满十,在十位上进一。操作时我让学生每人先摆27根小棒,让学生说出怎样摆的?学生答:“摆两捆零7根。”再摆5根,合起来一共是多少?我看到学生把5根放在7根里,眼前出现的都是2捆和12根单根,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于是又启发谈话:“你把27和5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只能让人先看到两捆(20根),那些单根的需要再挨个数一数才能知道27+5是多少根?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到一共是多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举手说会摆啦!我请他发言,他说:“从5根里拿3根和7根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我又问:“为什么捆成一捆?”他答道:“3和7得10,够10根就可以捆一捆,把它和2捆放在一起,是3捆,还有2根,一共是32根。”这个学生回答得如此完整。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启发,接着其他同学也马上摆好,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了新知识,明白了口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笔算进位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加强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已成为目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习方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关于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变化,研究和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重视迁移规律的运用

4.教学素养提升 篇四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创新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激活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教师应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通过有感情地重复朗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蕴涵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到文字的变化多姿和鲜活美丽,这比教师千百次的枯燥分析更能使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与理解。

三、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创新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各年级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创新点,启发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作者在第一段写看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作者当时不明白。在此我们可以问学生:“你想可能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我们也可挖掘一些创新因素,设计一些“扩展性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潜在的情节等,进行富有创造而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句段扩写,留白(省略号)补写,结尾续写等等。

四、注重积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打好基础形成阅读良好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比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

(二)坚持阅读,日积月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阅读链接。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例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四)读整本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5.教学素养提升 篇五

数学语言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清晰精炼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妙药”。所以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准确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描述贴切,不允许有丝毫偏差。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经常会有学生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 4”,这儿的“1/4”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应关系,应该说成“每份是这个圆的1/4”,或者使用指示代词,说成“每份是它的1/4”……只有准确地表达概念,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从而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二、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有层次、有条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和示范不可或缺。例如,在组织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比较和思考,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观察的结果;在指导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表述实践过程和获得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表述解题思路……教材中也蕴含着许多这样的训练素材。

三、简洁性和完整性

数学语言更多的是“记叙”,很少有“描写”“比喻”和“夸张”。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并不意味着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习惯于使用“只言片语”。例如,师:3/5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是1/5,有3个。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语言表达的惰性,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不利的影响。简洁并不等于简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用简洁概括、连贯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完整与简洁的完美统一。

6.教学素养提升 篇六

摘要:

珠心算是利用算盘这一直观的教学道具开展教学的,通过双手拨珠、眼看、耳听等,能促使学生的左右脑同时运动,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文章对珠心算教学进行探讨,并从基础性练习、趣味性练习、情境性练习、比赛性练习及实践性练习等五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珠心算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计算能力

算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具,也是玩具,如果教师在珠心算教学过程中能借助算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促进学生珠心算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基础性练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并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对抽象的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更容易对简单直观的事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在珠心算教学过程中,就可先要求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练习,再鼓励学生了解珠心算的基本原理以及算盘的基本结构等,从而使他们对珠心算产生兴趣,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并把算盘中的“梁”比喻成是楼上和楼下的分界线,用“珠姐姐”表示上面的珠子,用“珠弟弟”表示下面的珠子,使学生快速了解算盘的结构,这样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兴致会更高。目前,很多教师觉得10以内的加减法很简单,对学生的珠心算过程并不重视,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操作算盘时不够熟练。因此,通过基础性的练习,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用算盘来算数的良好习惯,并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拨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计算又快又准,有助于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总之,通过基础性的练习,学生对计算题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和掌握更多的技巧,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趣味性练习

爱玩爱闹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究欲望,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经常会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因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趣味性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凑数”是珠心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凑数”的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趣味性的游戏练习,如设计“找朋友”的游戏等。“找朋友”的游戏是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鼓励他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口令找到其他同学手中对应的卡片,以此来帮助他们掌握5、10、20等数字的组成,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加等于5(或者10)的两个数互为凑数”的概念,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总之,趣味性练习能使学生对珠心算更感兴趣,学习的兴致也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趣味练习,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情境性练习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并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8的进位加法”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在超市的玩具柜台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赛车和喜羊羊贴纸,玩具车要8元钱,喜羊羊贴纸要2元钱,小明想把它们都买下来,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大家能否利用自己所学的珠心算的知识来帮一帮小明同学呢?虽说学生对珠心算都比较熟悉,但是加8进位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由于之前学生都学习过加7进位的珠算方法,所以他们会仔细思考加8进位和加7进位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学生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思考,既让计算能力有了提升,又能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总之,情境性练习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促进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而且在学生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比赛性练习

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严重,而且他们潜意识里总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因此,在珠心算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可组织具有比赛性质的珠心算练习,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给出20道珠心算题目,并要求学生计时完成,比比谁用的时间最少。当然,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还得保证自身的正确率,不能因为图快而出现较多的错误。此外,教师还可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位学生做对的题目最多,并对他们进行口头表扬或者贴星星奖励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周赛或者月赛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并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等。这样,很多学生为了拿奖,会主动帮助其他珠心算并不熟练的同学,进而促进全体学生数学计算水平的提升。总之,在比赛性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纠正自己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数学基础更加扎实,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五、实践性练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清楚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在珠心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实践性质的练习,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由于学生都有过超市购物的经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给出如下的实践性问题:一支牙刷3元钱,一条毛巾8元钱,妈妈去超市购买这两件物品一共要带多少钱呢?这时,学生会通过自己所学的珠心算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计算。当学生算出正确的得数时,他们会因为帮助妈妈解决了问题而感到兴奋和自豪,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真正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总之,通过实践练习,学生会感受到珠心算的魅力,更加主动地将其应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从生活问题入手,组织一些有趣的实践性练习,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珠心算教学不仅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整体数学水平,并对他们数学核心素养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珠心算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进行基础性练习、趣味性练习、情境性练习、比赛性练习及实践性练习,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美玲.在珠心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珠算与珠心算,(04).

[2]周春莺.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施宁芳.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珠心算兴趣[J].珠算与珠心算,(04).

[4]胡慧,罗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珠心算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珠算与珠心算,2019(04).

7.教学素养提升 篇七

一、链接生活, 倡导英语学习的常态化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即生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能力、体验、阅历诸方面不断成长的生活历程。”英语是语言类的课程, 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离不开长期的实践与积累。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训练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场景。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目标认知对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以及日常生活体验比较接近时,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探究的愿望也会比较强烈。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 激发学生练习表达的热情,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语学科的价值与意义。

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在于积累与运用。教师可以创设出真实的生活化的表达氛围, 引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如教学牛津译林版7A Unit 1 This is me!这部分内容时, 可通过Free talk环节, 联系学校生活与学生展开对话。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Good morning.I am Miss...My English name is...What’s your name?Do you like making friends?Yes, I do.Do you like animals?What animals do you have?I have a cat, I love cats...借助学生生活交往的需要, 倡导学生在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使用日常的问候语, 学会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 这样的学习体验是深刻而且持久的。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并不是简单地将英语学习等同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英语的常规训练来自于学生生活, 并超越日常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再加工, 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英语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活力。

二、开展活动, 丰富英语表达的形式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是否找到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尽可能地少讲, 学生的收获颇丰。”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 学生能把语言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枯燥的语言表达穿上形象可爱的外衣, 活动中有着充足的语言表达情境, 她是英语知识与学习能力展示的平台, 也是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拓展与延伸。英语教师把趣味性的活动与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相融合, 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 促使学生的多感官参与, 事半功倍。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积累了英语知识, 培养了语言学习的技能, 促进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 为学生的英语交流、表达创造机会。如教学牛津译林版《A day out》时, 学习单词后, 教师可在黑板上即兴创作简笔画, 和学生进行“猜一猜”的游戏。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很容易说出pyramid、traffic、ticket、airport等单词。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借助于已经掌握的单词来表达, 拼读、记忆英语单词的热情高涨。此外, 还可以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活动, 鼓励学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小组内向大家介绍埃菲尔铁塔、塞纳河、悉尼歌剧院、白宫等著名旅游景点。总之, 活动开展的形式应多样化, 英语小演讲、英文沙龙以及单词接龙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活动,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进而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善学。

三、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力》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 认为学习者至少有着语言、运动、逻辑思维能力等七种智能。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积极有效的评价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 正确地认识自我。教师应尊重个体的发展,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环节, 不但要关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了解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诸方面的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英语测试的结果, 也要考察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进步。特别指出的是, 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允许部分学生的暂时落后, 重视学生现在的成功, 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8.实施愉悦教学 提升学生素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学 愉悦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1-02

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美术课的愉悦教学,就是要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学生喜爱的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提升素养。为了实施愉悦教学,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做到:

一、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愉悦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把“画得像不像,画法对不对”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把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当做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感到美术学习单调、枯燥。

小学美术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学中要强调愉悦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独特魅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创设和谐氛围,注重愉悦性

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强调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愉悦,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实现愉悦教学的基础是创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格魄力。教师精炼幽默的语言,热情大方的举止,会感染每一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心设计导入,体现愉悦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是感悟艺术的艺术。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很快集中精力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民间剪纸》,教师课前在教室的门、窗、墙上贴几幅剪纸作品,课堂上让学生总结出剪纸的各种艺术形式,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也体会到剪纸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主动学习剪纸。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游戏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五册《动物面具》,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动物面具。上课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头像,请几位学生到前面给这些面具头像化妆,化妆时不让其他学生看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然后把化妆好的面具一个一个戴好,让台下同学猜各是什么动物。这个游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情绪高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猜谜,可以用猜谜语来导入新课。如第四册《动物朋友》,教师上课初出示两则谜语:“尾巴短,耳朵长,红眼睛,白衣裳,三片嘴唇胆子小,青菜萝卜吃得香。”“叫猫不是猫,眼被黑圈包,竹叶是粮食,珍贵又稀少。”让学生在猜谜语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四、注重直观教学,凸显愉悦性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教学。如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四册《画画虾与蟹》,教师课前准备好虾与蟹,并放在大玻璃容器中。上课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实物实实在在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学得也轻松快乐。再例如在教学第四册《画感觉》时,课前准备一个大箱子,箱子中准备各种各样的物体(如硬梆梆的、软绵绵的、热乎乎的、尖尖的等),课堂上让学生去触摸,并说出这些感觉,教师再引导学生用点、线、面去表现这些感觉。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觉基础上投入到学习之中。

五、组织体验教学,强调愉悦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在体验中愉悦身心。

组织体验性教学,就是在感知觉体验美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逐步获得对美术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实践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的愉悦体验。如教学《童年的手印》,教师引导学生揉、搓、捏、摔、拍、印,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体验到泥土的可塑性;通过鼻子对泥土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气味;通过玩泥游戏--拍压泥板--发现印痕--压印手印--即兴表达体验泥板的变化、美感和趣味。这样,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辅导环节,具有愉悦性

美术课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

9.教学素养提升 篇九

我很高兴自己成为了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进行的土默特左旗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一员。那么下面我先简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再说一下自己简单的跟进设想。

理论方面:通过杨志成老师的指导教学我所知的就是要把体育素养与孩子的爱好联合起来,使用1+x的教学理念——足球可以带动校园体育,也能达到全面健身效果。体育课当中的核心目标要清澈,体育课以游戏为基础。通过陈雁飞教师的指导,初步明白了体育教学舞步与教学微创新。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进一步研究并开发自己的微创新课程。通过潘建芬老师的教学了解了田径教学要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完整法与分解法相结合、两人同伴合作联系、讨论、评价。与他人竞争和达成新的记录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跑、跳、投是不需要深教的但需要常练,更需要变换形式和要素来进行练习的项目。不同年级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比赛与趣味性循环练习等各种方式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韩金明老师的教学深刻了解了武术教学的指导思想——精简动作,体现功用;突出动力,丰富手段;激发想象,培养精神。以及如何有效传授武术技能、如何激发学生习武兴趣、如何渗透武德精神等有了充分了解。通过李健丰富活跃的体操教学,明白了在体操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小学体操要从基础动作开始循序渐进。比如:连续跳(体操特点)节奏感能得到提高。动作要规范、系统性、动作的路线、协调性、吃透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游戏要与技术动作相关、科学设计课堂。通过盖清华老师的教学,学会了足球教学可以以比赛学习技术动作、游戏的方式提高兴趣、游戏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足球教学中要主题明确、精讲多练、强度适中、保证触球次数、联系方法简单高效。通过胡峰光老师的如何提高枯燥体育教材的趣味性、韩金妍老师的阳光体育教师培育阳光学生、姜宇航老师的切实推进真正普及校园足球、韩兵老师的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有效体育教学、周志勇老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分析与反思等各种理论课堂真是全面提高了我个人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实践方面:通过到北大附小、清华附小、北京育才学校进行观摩与研讨了解了北京名校注重体育的程度、重视孩子身心健康的程度与各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外籍教练的亲身指导与教学对足球重点技术学练与教法——熟悉球性及意识培养;比赛组织及体能学练有了新的认识跟提高。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本人收获众多,三言两语无法表达我内心那么多的收获。我要在以后的体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给学生一个欢快的课堂、充满收获的课堂、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且通过不断实践与提高创建属于自己的创新课堂,给学校带来更好的体育气氛。我的总结到此结束,希望以后咱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提高。

10.教学素养提升 篇十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2011年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在学生的教育中要“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如果一味追求语言华美、结构精巧,技巧娴熟,而轻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忽视人文精神的关怀,这种技巧训练做出的文章无疑都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单薄而贫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鼓励学生阅读写作中有真实的感悟

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培养创造力。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进而给予肯定及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论学生是构思巧妙,还是想象丰富;是思维深刻,还是语言富有文采;是技法高超,还是语言有个性,总之,只要有独特的个性,就应积极鼓励。

注重感悟,要善于利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导引作用。长期以来,语文课仅仅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感悟,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不应当通过空洞的说教来进行。依托《最后一课》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以在小弗朗士的后悔和陆游对往昔“铁马冰河”生活的怀念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人文感动,进而转化为自觉主动的思想行为以指导作文实践。

二、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有生活的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而教材中获得的感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转化为主动行为。要让学生学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也可运用到其他方面,解决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问题。

注重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站在特定的角色角度去体验和思考生活,从而获得不同的人文体验。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面临母亲和儿子的矛盾时,你会怎么样处理呢?是否也会像文中的“我”一样,爱幼先尊老,共同谱写一曲家庭的赞歌呢?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的爱是在丧母、赋闲等特定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尤其是月台送别的场面,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老子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由此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表达父爱的,我又将怎样来回报这份爱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材料选角训练、话题评说训练。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有心灵的释放

11.丰富语文教学 提升学生素养 篇十一

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髓,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应该要了解民族的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对中学生来说,从传统的节日入手为自身学习提供有益的契机,如寒假时,布置让学生了解“年”的来历和春节的习俗等这样的作业,清明节的扫墓、中秋节的团圆、重阳节的敬老……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让学生去感受、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学生既参与了实践,又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呼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和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入到语文课中去,实现部分课程的开发与挖掘,如画民族服饰的美术课,欣赏传统名曲的音乐课,设置实践课,工艺课,书法课,生活技能课等,开发乡土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等,以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村落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的要求,让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个体的精神境界,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走进社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校本资源走进课堂

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的具体程度,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熏陶方面。如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环境设置,创设“校园温馨提示栏”、警示牌、传统文化宣传橱窗;悬挂名人名言、师生书画作品;学生手工作品展览,把学生无意识的浏览,甚至是消极的涉猎,引导为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积极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品位的升华,从而实现以事教人、以言醒人、以美育人、以教育人、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并激发其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和开发的重要作用还应体现在优化校本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为此应积极拓展语文文化功能,开展各类文化学习活动,如“开心故事园”、读书比赛、古诗文经典朗诵、中学生才艺大赛、级部文化活动节、办报小能手、团队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实践天地更加广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得以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语文素质得以提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所感的知识进行环境的体验。”

三、语文活动贴近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应选择与学生学习修养和学习特点相关的活动来安排语文教学,走进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体验的快乐,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主动体验中认识语文的深刻内容和养成良好学习的行为习惯。如从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出发,构建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科学地加工和表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其它同学进行合理的沟通;采取合理又科学的语文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的方式,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积极交流的状态中;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将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学习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思考的独特性和主动体验的内在价值,像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合作,借助于类似传媒手法的讲演、文艺形式的客串等等。林林总总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怕的是写作。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整天在教室里绞尽脑汁地习作,其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根据写作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必然言之有物。如在母亲节写给母亲的心里话,让母亲写评语,从而增进母子母女间情感交流,又达到练笔的目的;组织学生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浏览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那么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豪情就会油然而生。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更能体现出学科的综合性,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中领略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学习《孟子二章》,学生可以感悟到古代圣贤深邃通达的思想真谛;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为语文天地的广阔无限,传统文化、民风民情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一展风姿。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正是这样的语文学习体验和实践,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学习远胜于他会背多少古诗、知道多少典故……学生将更加善于领悟生活中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生活情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醇厚魅力。

12.教学素养提升 篇十二

一、“板块式”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映潮老师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 在对自己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各个板块之间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板块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繁乱无序的问题, 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整体感, 体现了思考与领悟的统一、积累与整合的统一、高效与创新的统一。

从理论上来讲, “板块式”教学模式确实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无序, 而且这种设计方法也正好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功能, 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 精心设计, 提炼话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入课堂, 进入思考, 深入探讨, 循序渐进。从实践情况来看, “板块式”教学模式实用性强, 有助于教师的教, 更有助于学生的学。笔者在江苏省盱眙县第一小学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证明, “板块式”教学模式让课堂思路清晰, 秩序井然, 让教师把握课堂中心, 学生掌握课堂主题, 简约而不简单。语文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删繁就简;不必冗繁复杂, 而应明快单纯;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追求浑然一体。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可以讲解的内容较多, 余老师分成三个板块——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第一个板块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中心, 把握了文章主题, 接下来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板块的设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个板块是在第一个板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阅读。余老师让学生分三种方法来读课文, 进而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个板块是品味语言、欣赏语句。通过对语句的斟酌, 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板块中, 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都十分精彩。

二、“主问题式”教学模式

余映潮老师曾说:“所谓‘主问题’, 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的少、精、实、活, 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保证, 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 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三个作用:1.在理解课文时, 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2.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板块;3.在课堂活动时, 让学生积极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用几个“主问题”串起整个课堂教学, 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 表现出“贵在这一问”的独特创意。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拓展主要靠提问来支撑。好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的精华, 在教学中能发挥出高质量的引导、激发、带动作用。

目前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存在碎问、浅问等低质量的滥问现象, 这种情况不但导致课堂繁乱, 教师无法控制课堂, 也导致学生找不到课堂中心, 不能把握课堂主题。而余老师的课堂问题总能把学生引入课文, 发现真正需要学习的有价值的内容。因为这些问题是经过余老师思考、概括、提炼的, 是他在精细阅读课文后思考教学的结果。

如执教《散步》时, 余老师在每一个板块中只用一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2. 怎样朗读。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 做一下小老师。

3.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深入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看到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了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二个问题并不很难, 学生通过示范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余教师对朗读的要求层层递进, 逐个提出朗读的要点, 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认真地加以点评, 并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建议。不是简单谈谈, 而是指导到位。第三个问题, 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问题难度有所增加, 需要学生理解品味。余老师首先进行示范、帮助,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 然后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 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也比较全面。三个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 获取新知。同时, 几个主问题由易到难, 从感性到理性, 有梯度地递进,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探索创新的科学理念。

三、“朗读式”教学模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方法之一, 即将书面的语言有声化, 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教学, 既是语感的、技能的, 又是审美的。”其实, 不管是语感还是技能、审美, 最重要的是领悟情感的方法。朗读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语句包含的意蕴领悟在心中。这里还有一种创设情境的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将作者内心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 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 感受到主题情感的意义。所以千姿百态的“读”应成为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教读, 析读, 品读, 研读, 辨读, 评读, 说读, 写读, 听读, 背读。”不同的教师, 针对不同的文本, 设计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朗读成为教师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让语文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声朗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应起到引领的作用。首先,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学会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其次, 朗读活动要多种多样, 分清层次, 逐步递进, 体现不同文体的特色;另外, 教师也要握住朗读的中心, 将朗读的中心视点放在“教学思路”上, 与听、说、读、写、思等结合起来, 使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执教的《散步》一文时, 余老师巧妙地用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他建议学生这样朗读:

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读起来, 带着作者的口吻欣赏作品。学生不仅从中感受了人物形象, 也感受了课文中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进入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学生自己在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一样。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来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不仅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也要求学生将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这三个步骤的朗读设计步步加深, 最后得到升华, 让学生深深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话题式”教学模式

“话题式”教学模式:“用设置‘话题’的方式, 让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品读, 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扩展。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对话’这一理念, 同时让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表现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这种话题讨论的本质特点是文本解读, 表现在《散步》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 就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这样的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 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对话。在《散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余老师从整体感知课文的角度提出话题, 比问答形式更让学生感到为轻松, 回答也更容易。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后, 先自由讨论, 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类目的性极强、不是很难但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 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见学生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说话”。在说完话题之后, 余老师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不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刻画, 也让学生尝试点评作者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步》这节课中, 余映潮老师用他的教学经验和智慧, 轻松地驾驭着课堂, 引导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 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慧莲《诵读、积累、实效——板块式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 《中学语文》2007年第5期。

[2].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教育》 (基教版) 2008年第3期。

[3].叶正科《案例与叙事》, 《湖南教育》 (语文) 2007年第10期。

13.教学素养提升 篇十三

小学语文教学观的改变,有利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

陕西省府谷县第一小学 李 艳

【摘要】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要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关键词】心理素质;恐惧心理;不良个性;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15-01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竟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类的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课程改革实验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人民生活水平的广泛提高,使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增进人的健康,已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必学的内容,学生不能达标的情况很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存在着运动恐惧心理,或有不良个性心理,或缺乏意志品质等。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方尝试: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通过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活动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论文范文 )并利用集体从众功能,让学生产生“别人不能,我能,别人能、我更能”的功能效应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随机进行效果转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到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的消除了。

二、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解简单、肤浅,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对某些练习项目的高难度动作、长距离跑缺乏信心、耐力而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 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失败就不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练习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

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了引导,并促进了其转化: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

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练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课, 还是实践课,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只有有了“爱”的真情,才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理,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譬如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鸦片的毒害使国人身沉毒海,备受凌辱、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尊严的爱国热情;组织学生收看各种体育比赛的实况,边看边鼓励学生学习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借观看足球世界杯、排球锦标赛、乒乓球比赛等赛况,让学生感觉到女排夺冠、国足入世、国球揽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含义。

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我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同学们把上好体育课,自觉锻炼身体与建设四化、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了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14.职业素养提升作业 篇十四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包括自信、自强、积极的心态、激发你的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贯彻执行力、处理危机等。

二、职业自我的含义及作用

职业自我是指影响个人在职业意识、职业生涯发展上的内在因素,包括与职业发展有关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因素(如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职业能力、性格、气质等)。

职业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基本心理动力之一,它是指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或者说某类专业、工作所抱的积极态度。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基本取向,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职业心理特征。

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职业相联系、稳定的心理特征。

职业气质是指人的职业心理活动发生时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职业自我决定个体在职业上的取向和角色意识,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在职业上的作用、地位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权力的内在需要。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应以此为依据,做到人职匹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内容: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专业

①兴趣:

类型特征:“愿与人打交道,喜欢与人交往,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

类的活动感兴趣”;“愿做组织和管理工作,喜欢掌管一些事情,以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受到众人尊重和获得声望,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

适应的职业:“记者、推销员、营业员、服务员、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外交联络人员等”;“组织领导管理者,如行政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等”。

②能力:

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些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通常交智力,也称智能、智慧,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IQ=(MA/CA)*100

特殊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同职业活动仅仅

相联。

职业一般语言算术空间形态书写运动手指手的能力 学习能力 能力 判断知觉 能力 协调 灵活 灵巧

能力 能力

一般 强 一般 一般 强 强 强 一般 一般

③气质

我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型,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在人际交往时应努力表现灵活、亲切、机敏的一面,尽量避免浮躁。

④性格

我的职业性格

类型 特征 适合的职业

在新的和意外的活动或工

变化型 作情境中感到愉快,喜欢记者、推销员

有变化和多样化的工作,善于转移注意力

独立型 喜欢计划自己的活动和知 道别人的活动或对未来的管理人员、律师、警察、事情做出决定,在独立负侦查员

责的工作情境中感到愉快

喜欢表现自己的爱好和个

性,根据自己的感情做出演员、诗人、音乐家、画

选择,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家

表现自己的思想自我表现型

⑤价值观

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在各种机会中寻求到属于自己的道

路,并且可以发挥出我的语言、书写、管理等能力,可以让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笔辉煌。

⑥专业

我来自艺术学院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专业。

四、素质提升

(1)做一个个善于学习的人:

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要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修补自己的缺陷,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以苦为乐,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逆境中能够学会生存,并能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标准要求自己,促使自己积极学习,增加学习动力。大凡成功者,都得益于正确的学习态度,并能持之以恒。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越鲜明、越具体,就越有益于成功。并且根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计划,包括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这样就相应形成了计划的3个基本内容:任务、措施和步骤。根据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

(2)学会有效沟通:

沟通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帮你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展示自我,可以提高公司竞争力。

学会有效沟通的六大经典沟通原则:互相尊重;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讲出心里话;不说不该说的话;理性沟通;说“对不起”。

人际沟通的十大技巧:记住别人的名字;时常微笑;学会聆听;真诚地赞美别人;多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使用万能语言;热心帮助别人;体谅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意见;把荣誉留给别人。

(3)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铺向成功的基石,能弥补个人的不足,同时,合作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应遵循诚实守信、平等对人、尊重别人、互利互惠、彼此信任的原则。

五、总结

大学四年已经走过一半,我们所要面对的社会职场压力也快降临,而在这个路程中,我们要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来面对以后的各种可能出现的压力,首先就是要做到知己,看清楚自己的水平,看清楚自己现有的素质情况;其次就是要针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做一些改变,让自己在以后的职场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这个作用有心理上的,有现实中的;最后就是要做到坚持,一份计划最难的就是坚持,只要你坚持了,这个计划才算完美,上述对计划没有十分的详细,是想贯穿在现实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肖建中 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陈胤主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边慧敏 主编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宋专茂 主编

上一篇:2024年评选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文件下一篇:小学生六年级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