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政策宣讲(8篇)
1.扶贫开发政策宣讲 篇一
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日期:2011-08-31 02:56:46.0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就中国的贫困地区而言,这种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二是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1993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仅为6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上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扶贫工作要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是客观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国政府于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对贫困县的标准也及时作出调整。1994年,中国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根据当时的典型测算,凡是超过700元的县,90%以上的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此后,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国家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通过对贫困县的集中有效扶持,带动了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1996年中央政府又进一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至50%),以保证地方配套的扶贫资金用在国家重点贫困县。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在1994年中国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从199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同时,国家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中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39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至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中国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了统一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各类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不同渠道的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同时,各级扶贫工作专门机构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这些措施,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为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中国政府于1986年6月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国的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贫困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都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程,根据国家扶贫开发计划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扶贫工作,并负总责。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在每年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并由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
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改变自身命运的扶贫开发中作用重大。中国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强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农户的自我组织程度,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将群众拥护、有能力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人选举为村干部。同时,严格实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的各项收支、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变更等各项事务,都要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检查和监督。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
(一)开发式扶贫
开发工式扶贫是对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改革与调整,是中国政府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先后在贫困地区涌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林州精神和不等不靠,“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2、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国家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
3、国家安排优惠的扶贫专款贴息贷款和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促进增产增收。
4、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自我发展能力。
5、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
(二)重点向西部倾斜,集中扶持国定贫困县
1、重点向西部倾斜。改革开入以来,东部沿海省市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和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数集中在中西部省区市,尤其是西部省份。因此,向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政策。1994年国家“八七计划”明确指出: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要求从1994年起,用一至两年把中央用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6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在中西部省区分配。同时,中国政府始终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省市与西部省份在政府、民间、企业等层次上的大跨度横向联合和扶贫协作,以便通过东部地区较发达的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
2、集中力量扶持国家贫困县。中国政府1986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这些贫困县都覆盖了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70%以上。中国政府力图通过对这些贫困县的集中扶持,带动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为此,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些贫困县而制定的。特别是在扶贫资金方面,明确规定: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这些贫困县。1996年中央政府又进一步对各省区市提出了配套资金比例最低要求(30-50%),为了保证重点地方配套的扶贫资金也要求用在国家重点贫困县。
这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国定贫困县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进程相对快于其他贫困地区。据统计,经过这些年的重点扶持,592年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已经由1992年的5858万减少到1999年底的1800万,成立这一时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实现“八七计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创造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扶贫投入不足,非国家重点扶持县解决温饱问题进展缓慢,也出现了全国扶贫开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
中国政府专项的扶贫资金分为三类: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不同性质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标准以及使用程序、权力和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强调各项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修田造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和修建乡村道路。扶贫贷款主要用于有助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同时,要求各级扶贫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检查、监督。审计部门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工代赈计划
以工代赈计划是一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扶贫计划。该计划于1984年开始实施
1995年以前,以工代赈计划的执行方式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利用农闲季节投入劳动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中央政府以库存积压较多的粮食、棉花、布匹、日用工业品等实物对劳动者进行补贴。从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货币,不再投入实物。
以工代赈计划将修建公路、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农闲季节的农提供了短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截止1999年底,中央政府以工代赈计划累计投入349亿元(1995年前的实物折合资金169亿元)。1984年至1997年14年间,共修建县乡村道路20.72万公里,解决贫困人口饮水4330万人,解决牲畜饮水2310万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6031万亩,实施坡改梯83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6万亩,建设小水电27.49万千瓦,开发经济林果1580万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负责制
中国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的扶贫工作体制。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首长扶贫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省区市特别是贫困面较大的省、区,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日程,根据“八七”计划制定本省区市的具体实施计划。省区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及时协调解决重要问题。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1996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要在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区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区、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此基础上强调,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贫困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县的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并要求各地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
(五)发挥部门优势,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在这些年的扶贫开发中,中央国家机关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要求,有关部门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大局和贫困地区的实行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支援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具体政策。1987年,为依靠科教进步振奋兴大别山经济,国家科委(后更名国家科技部)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大别山重点贫困县经济开发的试行办法》,制定了包括技术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子女就业在内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大别山区开展科技服务。1994年“八七计划”要求,计划、贸易、农林水、科教、工交、劳动、民政、民委、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政府部门要分别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贡献。此后,中国农业银行明确规定,对贫困农户的小额贷款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实行信用放贷。铁道部提出:对贫困地区的煤炭、粮食、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的运输实行倾斜政策,对捐赠给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救灾物资,积极搞好运输工作。其他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即是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特点。
(六)鼓励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层次: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扶贫开发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对所有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按照农业税条例有的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大的财务和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国家发改委安排部署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
2012-01-06 12:32
近日,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王新怀巡视员等司领导及扶贫处有关负责同志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研究部署了2012年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工作任务。
会上,王新怀巡视员做了工作报告,回顾了2011年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2012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
范恒山司长做了总结讲话,分析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科学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不断完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同时要求,各级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履行工作使命,准确把握工作方向,不断完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协作加强联动,努力推动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2年扶贫办工作计划
2012年我办的工作思路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在培养创业型农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2012年工作安排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2012年扶贫办工作计划
2012年我办的工作思路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在培养创业型农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2012年工作安排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村的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重点抓好重点村项目实施,确保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二)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
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户运行。年底前全面完成项目,确保8个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三)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
(四)创新方式,“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了“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动员村民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五)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再举办一期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六)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镇推广树莓栽培;在**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七)抓好扶贫办自身建设
认真组织扶贫办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自身的实际工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具体措施
(一)、瞄准目标,搞好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认真做好了8个重点村2012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从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实施兴建学校、修水泥路、卫生设施建设、种植业11个扶贫开发项目。
(二)、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三)、做好直属机关定点扶贫工作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争取扶贫类组织,使其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发挥其大的扶贫平台,解决部分重点贫困村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扶贫结对力度,为需帮助的贫困农民牵线搭桥。三是落实党政部门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挂点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重点村建设献计献策,把定点帮扶重点村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继续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活动。动员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扶贫开发,8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
(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的工作
扶贫需要企业的参与,我们对扶贫企业进行贴息扶持,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贫困村劳力就业,企业也严格兑现扶贫承诺。扶贫承诺实行公开、公示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012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三家,贴息额度11万元,其中的30%将分别用于孙坊月塘村,航埠镇航埠村的扶贫事业。
(五)、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生产,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我县八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开发村,他们各具特色,我们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村引进上海客商投资种植树莓、引导村民种植黄杞子;**村支部书记合股兴办粮食加工厂、机制砖厂,解决贫困劳力100人就业;**、**两村还发展板栗、茶树等种植业。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取得的新成效
2012年我办被市扶贫办评为全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一)、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效果明显。兴建教学大楼一栋,修水泥路9.5公里。
(二)、通过扶贫贷款,繁荣了**经济,增加了**税收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发挥企业扶贫带动作用,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自身素质,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收入。
(四)、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从资金、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
四、存在问题
(一)、扶贫攻坚难度大
目前,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多重点乡村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低等综合贫困因素交错制约,又因今年情况特殊灾返贫现象严重,农村低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
(二)、基础条件差
虽然今年做了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的工作,但是大部分贫困乡村灌溉设施遭自然破坏严重,配套服务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少;乡村道路差,附属设施不到位,晴通雨阻现象比较严重;贫困乡村饮水难、上学难、耕作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易涝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四)、龙头企业弱小
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五)、资金投入少
按照“十一五”五年规划,我县8个重点村年均扶贫资金仅10万元,要实现贫困村脱贫目标,靠现在投入的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扶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加之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足,全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进程缓慢。
(六)、各村项目实施不平衡
有的村项目完成得好,面貌变化大,有的村项目实施得较不理想,效益不是很好,有的项目进度快,有的项目现在还在进行当中。
2.扶贫开发政策宣讲 篇二
关键词: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开发政策,实施情况
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启动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力突破扶贫开发的三项重点工作,把产业化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乡推进和党建扶贫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化扶贫
三都立足县情,诞生了“山地高效农业、集团帮扶、产业化扶贫、乡村旅游”四位一体的“三都扶贫模式”,或者称之为“三都经验”,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的充分认可,称赞三都县开创了一条适合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产业化扶贫好路子。
三都县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经果林、工业原料林、无公害蔬菜、优质米等种植业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猪、牛品种改良等养殖业出现了不少亮点。2009年9月,贵州省首批实施蔬菜产业化扶贫的5个重点县就包括了三都县,并获得5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区域覆盖1 729户贫困户,主要用于补贴农户使用的优质蔬菜种子和地膜,以及为蔬菜基地建立相关配套设施等。从2010年开始,三都县按照“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借助于黔南州的“185工程”,充分发挥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和供应上的优势,建设“早熟蔬菜、葡萄、柳源香鸡”三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五”以来,三都县扶持葡萄、蔬菜、九阡李、核桃等重点产业,仅2008—2012年贵州省投入6 021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三都县实施的九阡李、葡萄、蔬菜和核桃四类种植业产业面积达62 900亩,12个乡镇112个村被覆盖,其中88个贫困村、贫困户11 141户50 134人受益,产业扶贫开发初步形成规模。
2013年,贵州省扶贫办集中70%的财政扶贫发展资金用于三都等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的核桃、草地生态畜牧等10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三都县获得超过8 000万元以上的投入,用于培育2—3个扶贫产业,将山地高效农业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通过扶持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贫困村的农业大幅增效,贫困农户的生产模式由过去“养鸡为油盐,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逐步转向“名、特、优”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二、整村推进、整乡推进
2007年三都县30个村进行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涉及234个村民组12 042户54 189人,分布于15个乡镇,共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13个,社会帮扶项目4个,总资金2 186.6万元。2009年又新增12个乡镇16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基本素质和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奠定了贫困乡村协调发展的基础[1]。
三都县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选择三合、交梨、九阡和杨拱四个乡镇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区域开发、板块推进”的思路,打造“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和“县为单位、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示范点。
三都在充分借助各类社会帮扶制度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项目资金,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形成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加大水、电、路、沼气池等项目的投入力度,重点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都县创新模式,将整村推进转变为整乡推进,进而变成整乡数乡区域化连片推进,并且把产业化作为整乡推进的核心内容,支持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有效衔接产业化发展区域与整村(整乡)推进区域。
三、对口帮扶
自对口帮扶政策实施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受到深圳市、宁波市、广州海珠区开展的对口帮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先富帮后富”的战略部署,带着“帮扶三都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政治使命,深圳市属国有企以及社会各界在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电力工业交通、旅游、抗灾、人畜饮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三都水族人民实质性的帮扶。到2012年的十七年来,深圳市社会各界不仅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而且还大力支持文化宣传、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帮扶项目共计176个,资金和物资总额达1.16亿。这是深圳特区干部群众对国家对口帮扶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体现了特区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先富帮后富,同走富裕路”思想的实践。
2013年2月,《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确定了广州市的对口帮扶地区为黔南州,并且在双方签订的《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中进一步明确海珠区结对帮扶三都县,对口帮扶的内容涉及干部培训、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和科研发展等方面,双方按照《三都·海珠2013—2020年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
四、党建扶贫
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有党建扶贫工作队和各相关单位在三都县积极开展党建帮扶活动,帮扶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群众脱贫增收、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使三都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省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始终着眼三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围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进行基层调研,解决各个乡镇的实际困难,协调项目资金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三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多年来,一批批省、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和有关部门关心和帮扶三都的发展,三都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一年,省委办公厅就深入三都600人次,走访群众3 480人次,共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194个,办理实事172件,协调和直接帮扶资金(物资)达到5 330.44万元,为群众办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
三都县为确保党建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坚持做好统筹协调,抓好项目落实和群众动员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抓实推进;坚持树立隐患意识,结合当前全州抗洪救灾的严峻形势,积极协调镇、村,抓好隐患排查,建立和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坚持注意工作进度,要制定和明确各个项目落实的具体时间表,分项抓好落实,确保工作效果。同时,三都水族自治县还加强研究、强化监管,及时出台党建扶贫工作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扎实推行“五个一”管理模式(即一旬一考勤、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评,充分发挥党建扶贫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雨露计划
三都县及各乡镇积极开展各类雨露计划,主要包括“雨露计划·圆梦行动”“雨露计划”民心工程和“雨露计划”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
一是“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根据《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2年度“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的通知》,三都县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2012年,中和镇本着贫困户子女优先、单亲家庭优先、少数民族优先、残疾人口家庭优先、一本学生优先和自愿申请的原则,以“一宣传、一公开”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该项工作。经过严格审批,中和镇成功申报了5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每名学生均得到了4 000元的资助,极大程度地解决了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入学难题。2013年,三都县的“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资助110名新考取的贫困大学生,每人得到了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资助4 000元(共计44万元),让他们能够在大学校园里追逐他们的梦想。
二是“雨露计划”民心工程。三都县在2010年开始实施“雨露计划”民心工程,为农村免费培训了3 200名产业化技能人才。为了提升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果,三都县扶贫办采取校、办联合的形式,积极与贵州省的各类经济学校和贵州省的中等茶叶学校联合举办“雨露班”培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训并重的方式,分期分批面向广大农村贫困农户招生,学制为一年,培训内容包括茶叶栽培与加工专业、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财务电算化等四大专业知识。培训学员在校学习落花有意蝗学费、书费、住宿费、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费、卧具费等都全免,同时还可获得生活补助费2 700元。学习期满,通过考试且成绩合格者,颁发由省教育厅验印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学校技能部门鉴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推荐就业。至2010年8月中旬,三都县扶贫办已在大河、合江、交梨、周覃等乡(镇)推荐了第一批学员赴校学习。
三是“雨露计划”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从2011年开始,三都县各乡镇在不同时间都分别开展了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涉及农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对象包括干部和群众并分布在各乡镇的各个行政区中,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各个项目有序实施,高效发挥效益。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的共同难题,是人类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年来,三都紧紧围绕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通过定点帮扶、对口帮扶、集团帮扶等社会扶贫的有力推动,同时充分结合整乡推进、产业化扶贫等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以“减贫摘帽”为目标,抓产业、惠民生、奔小康,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三都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规模的扶贫政策实施确实让三都人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农户对这些扶贫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认可,也表现出对扶贫政策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关注,并提出最希望政府给予的是资金、技术和后续发展上帮助,这也为下一步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3.开发性金融扶贫政策措施研究 篇三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扶贫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7-2
1 概述
作为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将集中、大额、长期、保本微利的优势与河北省产业脱贫、基础设施脱贫、生态环保脱贫、教育脱贫等精准脱贫政策紧密对接。形成了以下一系列措施:①《规划》加《意见》。②直接扶贫总体情况。③基础项目扶贫。④教育扶贫加助学贷款。⑤精准扶贫重点领域。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2 棚户区改造
国开行河北分行发挥好开发性金融在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河北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棚改主力银行的作用,2015年发放棚改专项贷款220亿元,实现改善民生、提升城市面貌、拉动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共赢;在2013-2017年五年间河北省会石家庄规划改造各类棚户区6.3万户以上,棚改项目的施行将大规模改善石家庄市各区、县等棚户区居民的安居环境,提高被拆迁安置群众的生活标准,进一步促进省会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在2014年5月中旬,石家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石家庄市政府指定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统贷平台助力计划实施。国开行河北省分行迅速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快通道”开发评审机制,在仅仅2个月时间里就实现棚改项目授信203.05亿元,发放52.62亿元。首批授信棚改项目受益棚户区居民35566户、129000多人、拟拆迁总建筑面积540.49万平方米,拟新建安置房住宅总建筑面积776.66万平方米、涉及到本市5个市辖区、高新区、正定新区、空港工业园、循环化工园区及下辖13个县(市)区域内54个棚户区地的改造,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3 基础设施建设
3.1 建设市场,完善金融扶贫的服务支持体系
3.1.1 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国开行为了能够让开发性金融起到引导带动作用,实行扶贫开发计划采用“集中化经营、批量化操作、集群化扶贫”的方式,探索设立扶贫专项贷款、专项基金,来对扶贫的金融产品实行创新,加大对融资途径的扩张。并根据统一的评级、授信和统借统还的三大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进行系统的全面建设。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方式,大力支持区域性金融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省国开行采用政府组织平台协调管理,统贷平台和担保平台分别进行统一承贷和担保,还要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公开,由信用协会进行全过程的一个监督和参与评议。该模式从实质上保证支持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推动了地方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的市场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势,坚持支持全方位扶贫开发,系统设计、科学发展,形成的融资机构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的借贷和扶贫贴息,由社会建设农民受益。这种模式与市场良性运转的制度、规则和体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地区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吸纳一部分的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解决扶贫工作中资金的问题。再者,对每个地方信用结构的构建都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点,要将风险控制的制度逐步完善,提供多种创新且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使得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得到实处且有针对性。要大力的对金融扶持给予扶持。
3.1.2 加强巩固银政合作新模式
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金融是强大的推动力量。扶贫开发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扩展融资来源。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可以将自身的融资融智融商优势与政府的组织管理优势相结合,不断增进互信,携手并肩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5月,该行累计投放300亿元贷款支持保定市经济建设,贷款余额282.2亿元。与石家庄市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融资额度人民币不低于800亿元,实现开发性金融与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共赢。总体来说,加强银政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开展扶贫规划合作和研究,共同探索完善“扶贫资金+信贷资金”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3.2 引领资金,提高省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及资源促进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不断完善国开行资金支持,提升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做实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
3.2.1 整合资源,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支持
省国开行结合自身中长期主力银行的特征,为扶贫开发提供大额、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更好地吸纳引领社会各方资源推进市场建设,一是对各条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方法,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加大对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贴息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三是增加对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建设,探索创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等,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的完整信用担保体系,为金融资金的持续进入奠定前提。
3.2.2 深化合作,创建体系化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整体体系的金融服务较为欠缺,总体特征呈现碎片化,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融资渠道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河北分行以坚定的战略眼光,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相关各方的合作,紧贴企业需求,持续增加信贷规模、致力打造“服务有创新,模式能推广,风险可控制”的系统性、常态化金融服务模式。
首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两者的作用,找到一条可以多方发展,和长期应用的扶贫开发手段。
将政府功能与市场作用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多元化、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政府在扶贫的工作中,扶贫资金应该是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的,要将资金和当地的扶贫工作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引导。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和社会资金良性的应用到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中。国开行河北分行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粘合剂”,结合政府职能功能和市场的良性加上科学的商业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切合和协调,使得金融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可以不断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弥补市场空白和制度缺损,实现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渗透到金融扶贫领域的各个环节。要建立科学的带有市场特色的运作流程金额针对风险所制定的防范措施。
其次,与政府设立的专项扶贫资金相配合,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不断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实现路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通过国开发展基金、国开金融等投资平台,利用开行投贷协调发展优势,配合财政引导资金等投资基金模式,要设定专门的专项资金来支持。
最后,充分利用到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通过上市或者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同时,通过与地方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合作提高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服务能力。并利用并购贷款等产品服务国际技术并购项目、加大专项产品的研发。
3.2.3 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实效金融扶贫
要做到实效金融扶贫,首先建立包括项目初期评估审查、中期跟踪检查、后期审计督查的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工作一体化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扶贫资金结合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金融扶贫的效率。此外,对扶贫财政资金及信贷资金的实效性进行评估,设立金融扶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公示制度,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3.3 开拓创新,超常规举措推进金融扶贫
胡怀邦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扶贫工作非常艰巨,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和决心去解决扶贫问题。针对国开行河北分行来说,要通过结合本身的优势和资源整合,来积极进行创新和金融脱贫机制改革,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
3.3.1 量身定制,创新融资规划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发挥专家、行业优势,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支持首钢二期、曹妃甸千万吨炼油、石钢搬迁等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项目,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设立和托管的优势,着力培育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银行联合了当地政府及其客户来展开深度的合作,对融资所相关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做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同时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融资的工作中,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等都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改革,对风险控制进一步的加强,信用设计结构也进一步的完善。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和优势。通过编制扶贫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和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投资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种开发性金融扶贫的新路径采取融资与融智结合的方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3.3.2 完善方法,推进信用结构创新
开行将根据不同阶段企业的特点,当其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时,研究完善信用评级和评审办法,尽力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对政府的政策积极配合,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当前对很多科技中小企业都具备以下特点:资产比重轻,资产的无形化,注重知识的产权等。对这样的企业我们要建立起对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估制度,要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一套质押模式和方法。
3.3.3 科学区别,建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省国开行立足于具体项目助推地区产业发展,依照区别对待,全面扶贫这一思路,着重筛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有远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直是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河北分行的关于对新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和开发力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相关金融制度,并建立起切合创新高科技企业需求的专业化经营与考核机制。在具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上下游的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此外,要科学设定科技贷款警戒线,建立因不可预测原因和项目本身未知性特点而出现的不良资产尽职免责机制。
3.3.4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
对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就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将农业的产和城镇地方发展建设相结合起来,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和支持农村的区域性的生态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3.3.5 对整个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同时有系统的保障和解决机构的设置问题
4.扶贫开发政策宣讲 篇四
***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市西南部,东南毗**,西南邻**,西北连**。县境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辖*乡*镇,共有*个居委会、*个村委会。全县农民收入**元,但部分地区仍较贫困,人均收入不足**元。其中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县毗邻的有*个乡镇,*镇、*乡、*镇。涉及人口**1人,村委会个数*个。为此我们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进行了初步调研。下面就对贫困原因和扶贫对策做如下阐述。
一、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原因
(一)、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绝大多数都处于两县和三县交界。如**镇**村委会,**乡**村委会和**镇汤溪**委会。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无稳定收入来源。
(3)劳动者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等;
(4)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5亩,且大多稻田职能栽种一季。加之山上的资源逐年减少,生活条件逐年下降。
(5)各种地质灾害频繁,洪灾、旱灾、滑坡不时威胁着贫困地区。
二、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对策
针对以上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下对策:
(一)、对条件恶劣,无路、无信息贫困地区实行整体搬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大量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多数具备了搬迁的能力。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自愿原则,自主决策,自己负责。广大贫困群众已由过去的“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这一根本性的观念转变是实行整体搬迁的强大内生动力。
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对一些条件十分恶劣的自然村,急需搬迁的,实行整体搬迁。如相山镇陈坊村委会茶坪、东山等村小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急需整体搬迁。
(二)、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于大多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村级基础实施相对还不完善的地区,就应该加大对村级基础实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村级条件,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加之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也给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提高了建设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使有限的资金显得更加紧张,无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开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推进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采取以会带训、现场培训、结合农时、田间指导等方式。通过培训使当地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四)、发展优质产业,做好“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有效增强农民和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以村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扩大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百分制考核”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加强农村合作社组织建设,引导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5.扶贫开发政策宣讲 篇五
旗政府副旗长陈君来
(2011年6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以会代训”的形式,贯彻落实自治区、全盟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旗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牧区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基本制度,“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根本目的就是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出制度安排,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新的政策支持,促进其脱贫致富,以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新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做好此项工作,对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保障农牧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今年全旗扶贫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各苏木
镇和旗直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农牧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工作,不断提高农牧区贫困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建立贫困瞄准机制、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我旗农牧区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就是要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卡立档,客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形成信息相对全面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分类实施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特别是在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牧区扶贫工作的着眼点要更多转向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巩固温饱、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作。
(三)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基础工作。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可分为三种情况,即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无论是研究完善农牧区低保制度还是研究制订新十年扶贫规划、“十二五”扶贫政策等,都需要对全旗农村牧区贫困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通过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上述三种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分布、需求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可以为扶贫和民政部门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教育、卫生、农牧业、水务等部
门提供一个通用的工作平台,各部门根据贫困人口状况实施分类扶持,提高政府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
二、明确任务,扎实有序地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明确责任,在目标上进行衔接。农牧区低保和扶贫开发都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但各有侧重,目标任务不尽相同。农牧区低保主要着眼于维持生存,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扶贫开发主要着眼于促进发展,通过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低保的任务在于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解决困难群众的生存问题;扶贫的责任在于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支持,通过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制度健全完善、政策衔接配套、标准科学合理、补助水平适度、资金筹集落实、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为全旗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把握政策,在规模上进行衔接。对农牧区低保对象,按政策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农牧区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转移培训、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扶持。按照自治区确定的标准,我旗农牧区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总规模为13352人,各苏木镇一定要按照自治区、盟里下达的任务,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各苏木镇贫困人口数量,绝不能搞平均分摊。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公
开。必须严把政策关,要将真正的贫困户纳入范围,加大力度进行扶持。
(三)分类扶持,在对象上进行衔接。由于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都是贫困人口,覆盖对象难免有所交叉重叠,两项制度对象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的界定识别上,各苏木镇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细做实工作,严格按照农牧户申请、嘎查村评议公示、苏木镇审核、旗直部门审批、逐级公示的程序进行。各苏木镇对识别出来的扶贫和低保对象,一定要按照分类扶持的要求,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真正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四)动态管理,在操作上进行衔接。随着农牧区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和扶贫标准的提高,两项制度要在操作上加强衔接,实行动态管理。核定农村低保对象时,要对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进行分类,并把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适时纳入扶贫开发计划;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复核,对于通过扶贫开发,收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对象,按照程序及时办理退保手续;对于因各种原因返贫,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农村家庭,要及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保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象有进有出。
(五)资源共享,在信息上进行衔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既可以减轻农牧区低保制度的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农牧区贫困人口受益。这是一项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的新举措,扶贫办、民政局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
源,真正做到民政和扶贫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利用双方资源、协调相关政策方面取得新进展。
(六)制订规划,在措施上进行衔接。扶持措施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落脚点,是有效衔接的核心。“十二五”期间,我旗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就是这次认定的贫困户,重点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各苏木镇要将帮扶措施的落实作为“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想方设法抓好抓实。对于每个贫困户,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规划,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和年度增收目标,确保扶贫对象得到及时有效的扶持。
三、加强领导,确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取得实效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全旗当前乃至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拓创新,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旗、苏木镇要专门成立“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做好工作。扶贫办要牵头制订方案,识别扶贫对象和交叉对象,落实扶贫对象到户帮扶措施,同时对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民政局要确定低保范围和标准,落实低保户的救助措施,配合扶贫部门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局要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工作经费,负责资金管理和监督。统计局和调查队要搞好贫困监测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分析,参与提供
相关指标。残联要及时核对残疾人的有关情况,对残疾人中的低保和扶贫对象提供重点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肩负起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其他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把搞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共同促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强化督查检查。各苏木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经常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认真予以总结推广,对存在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要提供有力保障。要顺利完成农村牧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各苏木镇必须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抽调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6.扶贫开发政策宣讲 篇六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效果
(一)精心组
织,宣讲内容突出农村实用性,形式灵活多样。
在县人大罗贞杯副主任为组长,木格乡党委书记吴伟红为副组长的县工作组领导和指导下,县乡两级派驻鹿坡村指导员和村支部书记认真分析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鹿坡村的经济发展形势后,在全村广泛开展了政策宣讲活动。
宣讲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注重鹿坡村民的实际意愿,急群众之所急,内容适合于鹿坡村当前发展经济形势的需要,进行分层次、多角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主要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的一些支农惠农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区、市、县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为结合农村当前春耕实际,宣讲中还传授了关于农村实用新技术,如优质水果种植与管理新技术,塑盘育秧、编织袋隔层育秧等优质水稻育秧技术,水稻水气平衡、超级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以及背负式喷雾喷粉机使用技术。
宣讲形灵活多样。首先是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技术骨干、村校校长和全村32个生产小组长集中学习宣讲,让他们先掌握宣讲内容和技巧后,再分头深入到学校,各生产小组进行宣传和解读。其次是采取集中与个别走访相合的形式宣讲。对村民较集中的组、片,晚间易集中,采取集中进行讲解;村民较分散不易集中,针对一些春耕时节村民户外和独户居住的特殊情况,就以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讲解宣传。此外,还到田间地头现场传授新技术、指导和服务,发送学习资料、出板报等。
到3月底止,除联系县劳动服务中心、县水果办、乡服务中心等部门,本定在3月27日在村部联合举办水果种植与劳务输出等方面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班,由于春季雨水较多,路难行,无法按期举办外,共开展培训1期、宣讲5场,共有 1280人次参加,开展现场技术指导550多人次,接受群众咨询280人次。切实为村民送去了实实在在的生产新技术、新政策、新信息,一些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到农村,对村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统筹兼顾,把政策宣传和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边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边服务好春季农业生产,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是突出政策宣传,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的热情;二是突出抓好春种春播工作,推动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防灾减灾保春耕工作;四是突出抓好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落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五是突出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工作;六是突出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七是突出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八是突出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九是突出抓好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目前,全村杂交稻已下种种公斤,调运农药吨,农地膜吨,各种化肥吨。已种植各种农作物亩,比上年同期增加亩;各项水利农田设施的维护率达8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木格至鹿坡公路全长16公里,是全村3700多群众与外界联系唯一村道。自去年修铺了路基,但年后工程中断,没有硬化。常驻年来,因自然灾害、老化失修水利严重。全村尚有过半群众盼望用上安全清洁水源。
2、村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不高,种田投入增加,收益却不大,甚至出现种田亏本现象,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此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制假现象时有发生,农户一旦由于种子出现质量问题而不能保证赔偿等问题也是村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3、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生产模式有一定困难。大量青壮劳力外流,守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劳力投入不足,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影响春耕工作正常开展。此外,村内没有自己的规模企业,没有品牌,八角、茶叶、水果等农产品没有市场竟争力。
4、部分农户春耕生产资金尚有缺口。由于07年的冰冻灾害和去年的市场经济波动,本村主要的农产品八角,产量低、价格低的影响,依靠八角生产为经济来源的农户及部分承包较多耕地的农户春耕生产资金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鹿坡村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改善鹿坡村基础设施条件。将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
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紧抓好木格至鹿坡村道硬化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和车难走的问题;积极推进水利设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的项目建设。
2、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换生产模式,提高家产品竟争力。发动群众进行八角低改,树立鹿坡八角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竟争力;积极推广种植抗病能力强,高产、优良、有一定市场
竞争力的优质水果品种,对达到老的品种逐步淘汰,引导农户逐步更新调整老化果园,新的品种不断替换的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从而形成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对一些种植大户,引向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起以点带面作用辐射全村。
3、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配合工商、农业、技监、物价、供销等部门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强化源头管理、市场监督和服务指导工作,有效地净化农资市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4、注重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利远程教育平台,大力推行村民培训教育,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技能,使农村青壮劳力、返乡农民工就地能再就业和创业。一方面突出当前的农业工作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与安全,对自然生态农业新技术、优质稻、果园发展对策内容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培训对象和地点有新突破,培训对象新增加村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专业种植大户,在农业基地或示范地进行现场培训操作。
7.金融扶贫的政策研究 篇七
农村金融扶贫, 就是借助市场的力量, 创造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机制, 让贫困农户能够依靠自身力量, 有尊严地脱贫致富。这种模式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杠杆的作用, 改变传统单一的扶贫模式, 将生活式扶贫转变为生产式扶贫, 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本式扶贫, 将对外争取单一式扶贫转变为对外争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贫。
二、我国选择金融扶贫的原因
(一) 金融扶贫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拥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用普惠式的扶贫政策。发达国家的国家财政能力强, 贫困人口少, 采用高福利的普惠式扶贫可以取得良好的减贫效果。而我国贫困人口众多, 国家财政能力有限, 只能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以, 现阶段我国实行金融扶贫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
(二) 产业扶贫导致金融扶贫的产生
我国的贫困人口比较多, 必须依靠产业的发展进行脱贫, 产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政府的指导与金融扶贫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对于偿债能力比较差的贫困户至关重要, 只有有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贫困户才能更好的去发展产业, 尽快的脱离贫困。只有真正的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 才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扶贫在初期必要要依靠金融扶贫的支持。
三、金融扶贫的制度保障
金融扶贫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金融扶贫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金融扶贫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一) 精准定位扶贫对象是金融扶贫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金融资本不会自动瞄准和流向贫困地区, 并形成天然的“自阻力”。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建立贫困人口的档案, 确保资金的准确流向是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金融扶贫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基层的村干部建立的贫困档案息息相关, 能否公正、公平的建立贫困档案, 建立合理的贫困人口划分标准与制度是关键。只有找到贫困人口, 找准贫困人口, 才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前提。
(二) 建立贫困人口的信用担保体系是关键
贫困人口之所以无法取得金融贷款, 关键在于没有信用担保。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创新担保方式是关键, 在担保方面积极采用多户联保、“公司+农户”、自然人担保、林权抵押、房地产抵押等担保方式, 创新贷款担保模式。只有引入多种担保方式才能有力的保障金融扶贫的实施与推行。贫困人口贷款的一大阻力就是偿债能力比较差, 贷款风险比较大, 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将款项贷出。只有创新担保方式, 降低贷款风险, 才能有效的实施金融扶贫。
(三) 加强指导监控是保障
将资金贷给贫困人口, 风险是比较高的, 因为贫困人口的盈利能力比较差。金融机构想要规避风险, 必须加强监督与管理。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严格贷款准入, 对不符合该行贷款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二是加强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 确保贷款安全发放;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和服务, 降低贷款资金风险。同时, 金融机构应安排专人与村干部一起指导监督贷款的使用, 确保贷款的安全与收益性, 真正做到以金融扶贫带动脱贫致富之路。
四、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过分强调政绩化, 忽视扶贫实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地方的官员往往将本地区盈利能力比较好的贫困户作为脱贫典型进行报导。将扶贫资金用于这些盈利能力比较好的贫困户, 形成自己的脱贫政绩, 忽视了真正的贫困人群。政绩化工程会造成金融扶贫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能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二)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落后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落后, 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能够实现销售, 从而无法实现自我的脱贫。没有好的开发项目, 金融扶贫的资金都无法运用, 从而无法真正的从“输血”式扶贫走到“造血”式扶贫。真对无法以金融扶贫带动产业扶贫的地区, 不能盲目的推行金融扶贫, 否则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给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不良贷款,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金融扶贫也要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盲目。
(三) 农村信用环境差
贫困人口的信用档案尚不健全, 记录系统不完善, 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 依然有故意逃债的倾向。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 导致金融机构构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充分。从而影响金融扶贫的推进。建立贫困人口的信用评级制度, 是金融扶贫的助力器。
五、建议与措施
(一) 金融扶贫资金来源多样性
金融扶贫资金不应当只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还应该来源于社会大众的集资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多元化的资金组成可以增强扶贫资金的力量, 同时多元化的资金组成还可以有利于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同时,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可以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
(二) 金融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性
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是能否取得扶贫效果的关键。要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就要让扶贫资金使用规范。要建立专门的部门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与审计, 保证扶贫资金能够精准化的扶贫。规范的引导金融扶贫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
(三) 政府应当加强金融扶贫的政策激励
商业金融资金天生具有逐利性, 而将资金运用到贫困地区, 往往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性相悖。所以, 在金融扶贫中我们加强对扶贫机构进行政策激励。同时, 加强政策性金融扶贫, 政策性金融不以利润为目标, 不追求利润最大化, 按政府的意图安排金融活动, 具有指令性、公益性、长期性。
参考文献
8.农村政策宣讲活动个人总结 篇八
·XX年8月2日是我们出发的第一天,在此之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各种农村政策方面的材料,认真、充实地作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努力把握好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自己的知识带给广大的农民朋友,尽量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基于这种想法和心态,同学们在活动前期就进行了充实细致的准备,以饱满的激情奔赴目的地.。
基于这种充实的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对政策把握地准、吃得透,因而都能自如地应对广大农民朋友的各种咨询。看到农民朋友满意的笑容,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满足,觉得不虚此行,也为自己在活动之前所做的准备感到高兴。
活动虽然只进行了一个星期,但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活动中,农民朋友积极上前索取我们的宣讲单,驻足于烈日,聚精会神的聆听着这些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时地低头思索一番,好象在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对照,还不时有群众手持宣传单向我们走来,就着不懂的细节进行咨询,在小组成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农民们被烈日晒的黑黑的脸上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不时满意的点点头,个人总结《农村政策宣讲活动个人总结》。小小的宣传会被群众几乎围的水泄不通,本来就炙烤在烈日之下的宣讲台此时更是酷暑难挡。小组成员和群众不时用手擦去脸上的汗水,全身心地投入彼此的对话中,仿佛置身与春天的野外,带来的宣传单早已发放一空,就连我们的底稿也被抢着翻阅。见次情景,我们几乎忘了高温,忘了奔波的劳累,因为我们收获了辛苦的果实.。
草草的在小摊上吃过晚饭后,同学们都回到为我们提供住宿的农户家中,忍者一天的汗水和困倦聚集在一起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做好第二天的安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终究困乏难耐,工作做完后只进行了几句在学校已习惯的卧谈会,便一个个进入甜美的梦乡.。
天有不测风云,在原本烈日当空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气温有所下降。但我们的眉头却紧锁在一起,因为我们原定的入户调查计划将泡汤,农村的道路遇到大雨便会泞泥不堪。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雨有所减小,为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们还是决定冒雨出发,道路虽然泥泞,但同学门脚步是那么的沉着有力,在同学们这种不畏艰难困苦的忘我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又有了收获颇丰的一天,笑容挂在了每位都夹杂着雨水和汗水的同学的脸上。
在活动中,尽管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但奉献社会的信念始终鼓励着每位同学坚定地朝着目标去奋斗。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入基层不知农民苦。农民们黝黑质朴的脸上满意的笑容是对我们所付出的汗水的最好的回报.。
【扶贫开发政策宣讲】推荐阅读:
精准扶贫政策宣讲资料08-06
扶贫开发“双到”10-03
扶贫开发项目内容库07-11
扶贫开发典型案例08-17
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08-09
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事迹材料09-28
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报告的12-19
用整村推进打破扶贫开发瓶颈11-03
东阳市扶贫开发调研报告11-18
中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