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威力课堂实录

2024-06-11

思考的威力课堂实录(精选8篇)

1.思考的威力课堂实录 篇一

[导课]

师:学习课文前,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们看到过狼吗?

生(七嘴八舌):没有。电视里看到过。图片上看到过。

师:我也只从电视和图片上看到过狼,并且选取了几只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投影展示狼的图片。生笑)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些狼的形象给你什么感觉?

生1:狼的双眼闪着绿光,透露着凶狠。我觉得有点恐怖。

师: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觉,这些图片上的狼的形象的确让我们不舒服。我们的汉语词汇是很丰富的,请大家找一些带“狼”字的词语,比如成语、俗语。

生(抢答):“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行”。

师:大家的词语还真丰富。老师在这里再补充几个。

(投影展示“狼奔豕突”“引狼入室”“披着羊皮的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等)

师:“狼奔”后的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2:(疑惑、查字典)念“shǐ”音,意思是“猪”。

师:“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曾经在哪本名著中出现过?

生:(零落)《红楼梦》。形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

师:我们一下子搜集了这么多有关“狼”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七嘴八舌)鄙薄、厌恶、憎恨、诅咒……

师: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些褒扬狼的词语?

生:(冥思)没有。

生3:与狼共舞。(生大笑)

师:噢,是一部电影的片名吧。这个词现在似乎有流行开来的趋势,形容与坏人、恶人巧妙周旋,带点调侃的味道。

生4: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生又大笑)

师:噢,是齐秦唱的歌。这句歌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带点自豪的色彩,其实不然,齐秦这首歌的情调是很孤独、很凄厉的,这匹“走在无垠的旷野中”的狼始终向往着“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可以说,人们自古就是敌视狼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打狼便被视为勇士之举。到了近现代,枪械和毒药的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使狼遭受到了灭顶之灾。那么,没有狼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文本研读]

师:课前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我想大家在预习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疑问,比如文章开头就显得很突兀:“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狼的“嗥叫”怎么会用“骄傲”一词来形容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沉默思考)

师:还没有思考结果?那我们先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生集体朗读)

生5:我认为,狼生性就是骄傲的。

师:好像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你的结论。能不能展开做一点具体的解说?

生5:我觉得,在作者笔下,狼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自己也是荒原、山林的主人之一,它也有生存在荒原、山林之中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的日趋强大,它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它敢于对抗,绝不驯服;面对遭受人类灭绝性屠杀这样的苦难,它们敢于蔑视,绝不屈服。作者在第一段中这样给狼的“嗥叫”作解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用“骄傲”一词形容狼的嗥叫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有深度,不简单。接下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三个问题:这一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以分成几类?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

(生默读思考)

生6:狼的这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注意。

生7:还有山。

师:生7很细心。刚才生6筛选了很多显性信息,而遗漏了隐性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遗漏的隐性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课题是--

生:(齐喊)“像山那样思考”。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启示一:筛选信息,要心细如发,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隐蔽性的信息存在。

启示二:我们可以将上述对象分成两类。怎样分?

生8:“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归为一类,“山”归为另一类。

师:聪明,一点即通。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生8:“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概括一下,我们将“山”这一对象单列,是因为“山”有两个其它对象不能拥有的特点:一,长久存在;二,客观。其中“客观”尤为重要。为什么?

生9: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师:(走到生9跟前,拍其肩,问)大山认为,狼跟我们人类是平等的。把你看成和狼一样的生命,你能接受吗?

生9:能。

师:真的能?

生9:(坚定)能!

师:看来你能做狼的朋友了,狼会喜欢你的。(生大笑)作为生态学家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你这个年纪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成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甚至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的。

(投影展示作者青年、中年、老年像。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有《野生动物管理》、《沙乡年鉴》等。)

师: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后遭到遗弃。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乡年鉴》,课文就是从这本著作中选来的。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变化发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学生自读,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10:最早的时候,作者喜爱打猎,见到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认为狼少了,鹿就多了;鹿多了,打猎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后来,他发现,事与愿违。狼少了,鹿在某一特定时期确实增多了,但好景不长,鹿群的无限制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鹿群的生存,最后,鹿群消失了。

师:很好。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几自然段?

生11:第六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来齐读第六自然段,加深对作者这一思想观念变化的印象。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得知,作者在一只老狼的垂死的绿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新的东西”直接诱使其改变过去的观念。那么,这一“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阐述一下?

生12:我认为这个“新的东西”就是作者以前不曾拥有过的思想。作者借用狼的眼光来表白这种思想--狼也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遭到剥夺,尽管有的物种很强大,比如人。假如谁剥夺了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谁就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大家平等、友好、和谐地一起生活,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师:我为你的发言感到骄傲。因为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不仅已经掌握了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发的观点的精髓,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老师顺着你的解说,再做点补充。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事实上涉及到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就像人类拥有道德伦理一样,生态也拥有它的伦理,这个伦理,要求所有生活于生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与其他物种平等的地位上。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态链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有主人,却没有主宰。假如大家都能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去观照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当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奥秘和魅力。

作者在文章的末段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无人发言)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对于这种意味深长的句子,我们应该掘地三尺,深入体味。请大家先朗读一遍末段文字,然后交流讨论。

(生朗读。朗读后交流讨论。)

生13:“荒野”应该是人迹罕至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

生14:自然界最大、最凶的天敌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人类。人类应该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15: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只有大自然才能抱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越好,各种物种的生活更加自由、和谐。

师:说的好。每一种生物的意愿都不尽相同,不同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理由,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投影展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师: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连出处一起朗读。

(生齐读)

师:闭上眼睛复述一遍,体会一下。

(生复述,体会)

师: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也不得不惊叹于古人深邃、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于这样言简意深的语句,老师要求大家背诵积累。(生背诵)

[扩展阅读]

师: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有和谐存在的理由。请看美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斯特对鸟啼的描写。

(投影展示描写文段:“雄鹰在高空盘旋时发出的那种挑衅的尖叫声,潜鸟发出的野性的嘶鸣声,鹤的喘叫声,麻鸠的喧嚣声,老鹰狡猾的咆哮声,群徙的野鹅发出的仿佛从午夜天空倾泄而下的巨大的嚎叫声,或在海滨,在新泽西乃至长岛的海岸边,成群的海鸥在海滨上空盘旋或向激浪俯冲下去时长久反复的低吟声,曲折低回、刺耳的尖叫声,像暴风雪中的风一样高低起伏不定。所有这些禽鸟发出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比任何单纯婉转的鸟鸣更受欢迎,因为它们还保存着粗糙、不受驯服的大海和森林的特征,令人联想到瓦格纳由鸟类交响曲谱写而成的音乐。”)

(教师范读)

师:看了这段描写,“听”了这段描写,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感受。

生16:任何生命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不管它的声音是难听还是好听。

师:有点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味道了。希望你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不断获得智慧,成为庄子的知己。还有谁有自己的见解?

生17:只要我们以一种平等之心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更多的美,包括原始的、粗砺的美。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式的优美值得欣赏,原始的、粗砺的美同样值得欣赏。希望我们能用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去观照自然,发现大自然多样的美、别样的美。

[书目推荐]

师:为了加深大家对“狼”文化的印象,方便有兴趣的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向大家推荐部分书目。

袁慧明

[像山那样思考 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2.思考的威力课堂实录 篇二

师: (出示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图片) 哪位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什么作品?

生:罗丹的《思想者》。

师:罗丹的《思想者》在雕塑界堪称经典, 是因为突出了人的特质———

生:会思考。

师:是的。想必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体验过因思考而带来的乐趣吧!

二、打开思路, 搜集论据

生:一天, 天气很热, 我在家认真琢磨根据电扇原理发明了一个土风扇, 家里人都夸我聪明, 我很高兴。

生:我一直都不怎么会系鞋带, 这么大了总是劳烦父母系, 心里过意不去。有一天我认真研究这其中的门道, 思考着其中的奥秘, 我学会了, 哈哈,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师:思考就像一把利剑, 斩断阻挡我们前行的荆棘;思考就像山间潺潺的泉水, 净化人们的心灵, 正是因为思考, 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师板书课题。)

师:思考不仅仅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精彩, 推而广之, 如果没有思考, 或许我们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年代。现在请同学们谈谈因思考推动了社会发展的事例?

生:瓦特看到水壶盖儿被水汽顶起来, 陷入沉思, 从而发明了蒸汽机;鲁班被锯齿形的草叶划伤后, 陷入沉思, 发明了锯。

生: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引发了人的思考, 于是有了船。

生:一个掉落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 于是“砸”出“万有引力定律”。

师: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触发了人们的思考, 使人们的生活因思考而精彩。被树上掉落苹果砸中的人恐怕为数不少, 但为什么只有牛顿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呢?

生:因为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师:其实我们都具备发明家的潜质, 首先我们要勤于思考, 思考之后还要付诸行动, 使思考开花结果。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名人事例都证明了他们因思考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往今来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思考的金玉良言, 你们知道哪些?

生:“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

生:学过的《怀疑与学问》中有“学则须疑” (张载) 。

…………

三、写法指导, 片段讲析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事例及经典名言, 如果以“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应具备哪些要素呢?

生:论点、论据、论证。

师:写这篇文章我们具备了哪些要素?

生:这个题目本身就是论点。

生: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和名言就是论据。

师:对。但我们千万要记住:挖到筐里的并不都是菜。议论文论据的选择首先要做到准确, 其次要做到新颖。何为准?何为新?

生:材料本身是真实的, 能够有力支撑论点的, 就是准确。

生:新就是别人没想到而我想到了, 并能够有力支撑论点的。

师:其实,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我们都是三江人, 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生:我们的街道变宽了, 路灯变亮了。

生:楼房多了, 去年冬天我家也搬入新小区。

师:祝贺你喜迁新居。那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

生:因为我们建三江种水稻, 收成好, 百姓“不差钱了” (生笑) , 好多地方的人都认可我们的大米, 建三江“金秋稻米节”上, 全国各地的米商都来订购我们的大米, 听说还出口国外呢, 我很骄傲!

师:说得好!种植优质水稻, 使老百姓富了, 建三江也因此有了“绿色米都”的美称, 饮水思源啊!我们感谢谁呢?

生:感谢创业者, 如果没有他们的长期摸索实验, 钻研思考, 就不会有今天的北大仓。

师:你们真是会思考的孩子!正是由于创业者们的苦苦思考, 研发了适合我们这里种植的寒地高产水稻, 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精彩了。这个论据就是准确、新颖的。

师:论点明确了, 论据选好了, 组合在一起, 我们的作文就完成了吧。

生:不对, 好像缺点什么。这样的作文缺乏说服力。

师:我们先比较这两个语段, 看看哪个更有说服力? (幻灯片出示)

语段一:

有时候磨难, 恰恰能够历练人生, 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 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 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 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 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 黯然退出体坛后, 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语段二:

有时候磨难, 恰恰能够历练人生, 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 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 撼人心灵, 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打压, 顽强抗拒厄运, 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 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 汗青溢光, 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 刚毅如铁的意志, 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 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 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 不为失败所吓倒, 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 是祸, 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 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风雨, 只要勇敢地走过去, 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生:第二个比较有说服力, 因为它叙事后有议论。

四、盘点收获, 总结提升

师:慧眼识珠啊!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往往忽略的就是分析论证这部分。 (师板书:析) 切记:论据一定要围绕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不能只是亮出观点, 摆摆事例就了事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要勤于思考。

生:我学会了要选择准确、新颖的论据。

生:我知道了写作议论文时选取论据后要加以分析论证, 用以突出论点。

师:收获颇丰啊!一篇议论文, 论点要鲜明, 它就像船帆;论据要明确, 它就像船舱;这个“析”字犹如桅杆, 有了它这艘船就可以扬帆远航了。现在老师把它送给你们, 希望你们在议论文的写作海洋中劈波斩浪。

五、说明要求, 布置作业

作业:请以“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为题, 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

1. 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2. 根据“生活因思考而精彩”这一论点, 选择恰当的论证材料, 做到叙议结合。

3. 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一堂偶然的课堂实录 篇三

“想!”学生们回答的声音竟异常响亮。

于是,我便开始朗读原著的内容。当孩子们听到内容与课文一致时,一个个竖起双耳,生怕丢了一个字;当读到原著中对这一章节进行小结的诗句时,孩子们更是屏息凝神,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刻在脑中。读完这一章节,我适时说:“同学们,想知道原著《西游记》与我们看的电视剧版和青少年版有什么不同吗?想更全面地认识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原著会给你答案的。”

次日,早读课时,令人震惊的一幕映入眼帘:全班大部分同学正手捧《西游记》原著在那读着。虽然很多看不懂,但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阅读的兴致。

这时,“老师,我读原著后,发现电视剧版和青少年版《西游记》里面少了很多细节。”胆大的郭沅鑫说道。

“是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举起的小手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迫不及待站起来,有的干脆说起来。

没想到,一个个平时不怎么会说的此刻变得口若悬河。一节课下来,只有少数的十几个说了。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没说完不要紧,我们赶快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写得好的我们把它张贴到语文园地中去让大家一起分享!”没想到,一段偶然的朗读,竟然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

细细分析,这真的是偶然吗?认真推敲,实则必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面、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希望教学中多一些这样的“偶然”!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4.《草虫的村落》课堂实录 篇四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11月10日的约定吗?今天同学们如约而至,就在今天,就在这一刻,我们共同携手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郭枫先生的优美散文——(指板书)

生:(齐读课题)草虫的村落。

师:声音依然还是那样的美。同学们,之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呢,我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浏览课文,找句子。)

师:已经有一个同学找到了!两个,三个„„雨后春笋般地举手。好,你第一个举手,我就请你说。

生:我找到的是,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师:谁跟他找的一样,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师:老师把它增加点难度,你能把吗?

生: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师:非常的简洁,而且完整。请坐!掌声送给她。(掌声)同学们,我们刚进入六年级不久,就能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在快速浏览中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能力。

师:同学们,作者在游历的前前后后,还写了这样三段话——(课件出示):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师:谁敢自告奋勇地读一读。请你!我请其他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这三段话会不会使你产生些什么疑问?

生:(读三段话,读得流畅,声情并茂。读完,学生自发鼓掌。)师:读得真是出色。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他看见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师:是啊,一定是有什么奇异的景象吸引了他。生: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想知道,你想去看一看。生:为什么他又躺在田野里?

师: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跟你有同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田野里?他又为什么在田野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他又为什么愿意牵着我们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看来,就像我们同学们所说的,这个草虫的村落里一定是有什么奇妙之处在深深地吸引着作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同样作一次游历,和这里的居民进行亲密的接触,看看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课件出示: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师:同学们,请闭上眼,认真听,仔细想。(教师进行语言描述)迎着微风,伴着花香,我们一起伫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周围静得出奇,以至于天空中的鸟叫声,树叶的落水声和草丛中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都听得一清二楚。在一处绿阴下,我们躺了下来,翻转下身子,发觉身体在逐渐地缩小,缩小,缩小„„此时,空间在我们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师:同学们请睁开眼,你走进草虫村落里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我感受到我变小了,越来越小,跟虫子一样的体型,跟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观赏他们的村落。

师:你真的走进去了。

生:我仿佛身临其境,在草虫的村落里见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师:好。心中有景。

生:我仿佛跟随着黑甲虫一起去探索,发现了这草虫村落的奇妙之处。

师:真好。你会和他一样快乐的。好的,孩子们,看来你们真的走进去了,那就让我们紧紧地跟着这只黑甲虫,自由地,有滋有味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师:好。有的同学读着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看你的表情,我就知道你读进去了。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一女生读第3自然段)

师:多俏皮的声音,多灵动的语言啊!(学生自发鼓掌)

师:孩子们,她的这段话读得非常精彩!尤其在处理这段中的“傲然”和“左冲右撞”的时候,真的让我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了游侠的形象。下面,我请大家一起来读。我想,这个游侠的形象一定会更加清晰。来,“我想”,齐——

(师生一起读: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师:停。“傲然”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大家课前查过没有,不说。我们用“读”把它表现出来。请你一边看书,一边用眼角扫着老师的手势。“我想”,预备——读。

(师生一起读: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停。“左冲右撞”什么意思?你看老师这里有两种手势,(老师比划两种“左冲右撞”的手势)哪一种合适?

生:第二种。

师:而且在“左冲右撞”的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不断地。

师:对了。来,看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

(师生一起读: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只游侠在高过他身体数十倍的茂盛的丛林中“左冲右撞”,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你在树丛中走过路吗?带着这种经验想一想。

生:他在茂密的丛林左冲右撞,一路上一定遇到了不少的同伴,他自己的朋友。师:会有的。他还会遇到什么情况? 生:他可能会遇到坎坷的石头。(师:有。)还会遇到一些身高和体重比他大很多倍的虫子,也来妨碍他前进。

师:真的有可能。

生:还可能有小溪阻拦了他的去路。师:有可能他要跋山涉水。看来,这只游侠要在丛林中走出一条路,还真就不容易!文中还就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他是不容易的,哪个词?

生:终于。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体会出的这么多感觉一起放到这段话中,再来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我想”,齐——

(师生一起读: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谁一个人来读? 生:(一学生个别朗读)

师:真好听!同学们,她的朗读使你感觉到这只游侠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只游侠很勇敢。

生:我觉得这只游侠有坚韧不拔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只游侠很有恒心,虽然他迷了路,仍然不放弃,去找自己的家。师:不愧是侠的风采。好,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段话。“我想”,齐——

(师生一起读: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接着读完。生:(齐)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师:同学们从读中流露出来的游侠不仅英勇,而且还很讲礼貌。同学们想一想,这只游侠和同伴之间是怎样打招呼的呢?谁能和老师之间打打招呼。

师:(走到一举手的女生前)好,我是游侠,你是我的同伴。蓉蓉,我是游侠飞力,我回来了!

生:你终于回来了,我真想你啊!

师:我也想着你们啊。回头见,好吗? 生:再见。师:(走到一男生前)飞力,我们的大游侠,你回来了? 生:是啊,我回来了。

师:哎呀,今天天气真热,你辛苦了吧? 生:不要紧。

师:好的,我们回头再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之间的这个打招呼呀,就是书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哪个词? 生:寒喧。师:(演示课件,分别点出放大“寒”和“暄”)同学们,“寒暄”的“寒”,表示天气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气暖,所以它是“日”字旁。本来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说人们见面的时候问一些天气冷暖的话,后来就把人们之间的打招呼也就称作寒暄了。读读这个词。

生:(齐)寒暄。

师:这只游侠,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呢?读读这段话,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生:(自由读这段话。)师:谁能告诉我,这只游侠急急忙忙回村子是要干什么呀? 生:我觉得他经过长途跋涉,肚子饿了,是要回去找点东西吃。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他们是要找点东西吃,一起庆祝归来。师:你有自己的想法。

生:他可能是想念家乡的亲人,回去探亲。

师:好的。我想问大家,这只娇小的甲虫和游侠之间会是什么关系?你们猜猜看。生:我觉得这只娇小的甲虫可能是游侠的妻子,在家里一直等待着他的归来。师:有可能,猜得没错。

生:我认为她可能是英勇的黑甲虫的妹妹,(他为)有这样一个哥哥而骄傲。师:好极了。我请你说。

生:我认为这只娇小的甲虫是游侠的女儿,女儿很娇小,游侠回来了,可以给她讲一些故事。

师:好。看来他们之间一定是亲人。可是,这只游侠云游四方数日,历经千辛万苦回来了,和亲人见了面,彼此之间不说话,而是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嘿嘿,这真是有味道。你能感受得到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当中,包含的是什么吗?

生:包含的是好久不见了,真是想你啊!师:思念。

生:包含了亲情和感情。师:好。

生:我觉得这个目光里可能还包含了责备。因为游侠出去了很久很久,都抛下自己的亲人不管,所以,那只娇小的甲虫肯定在责备游侠,为什么不带着我一起出去呢?

师:你绝对是一个享受家庭温馨的孩子。生:我觉得还包含了对他的期待。

师:好极了同学们。按同学刚才所说的,有个同学所说的一个词可以包含同学们所说的一切,哪个词?

生:亲情。

师:看来,在草虫的村落里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啊!(师板书:亲情)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般情,万般意,尽含在这“意味深长地对视”中了。同学们,就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那只英勇的黑甲虫”,齐——

生:(齐读)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这游侠回家,亲人迎接的有趣场面时,我们会突然之间发现,读——

(课件出示:原来,在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多少 啊!)生:(齐)原来,在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多少亲情啊!

师:那么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还蕴藏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自由读读课文的五到八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段落里也能发现,草虫的世界里蕴藏着什么?一边读,一边划出使你有感受的词语和句子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自己的想法。

(学生默读5-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边作批注。老师巡视。)

师:看来,很多同学有了自己的发现了。同学们,我们相邻的两个桌子的同学互相交流交流,把你的发现讲给别人听。

(学生交流,老师边巡视边停下与参与学生之间交流。)师:好。大家听过这样一段话吗?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之后,彼此之间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之后,就不止是一种思想了。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交流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把你的想法与大家来分享。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看出在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很多智慧。因为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说,我看得出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小巷。可见他们的文明是多么发达呀。

师:好极了。你会写“智慧”两个字吗?请你把“智慧”写在黑板上。(该学生上黑板板书“智慧”。)

师:同学们,刚才他是从第五自然段看出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智慧。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智慧?

生:我从第六自然中看出,有一群音乐演奏者,他们演奏出像灵泉一样的音韵,说明虫子的世界中也有音乐,他们很潇洒。

师:对,这是你从另一个方面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先留着,我们现在交流刚才的问题,一会儿再来分享你的发现。

师:你从哪里还看得出来,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智慧?

生:我从第八自然段可以看出来。在小虫子的世界中,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设计。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也非常合理。所以,我从小虫子的世界中看出蕴藏着智慧。

师:你分析得非常准确。同学们看这个同学写的“智慧”两个字,就是非常智慧的写法,写得非常漂亮。

师: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你觉得在草虫的村落里还会有些什么工作呢? 生:还有那些寻找食物的。师:就是劳动者。生:还有争夺地的。生:还有思想者。师:思想家。

生:还有接待外来顾客的。师:迎宾的。生:还有清洁工。师:有。

生:还有老师。

师:对,有我这种角色。生:还有一群音乐演奏者。

师:对,有的。有人说,想象可以将事物幻想为比眼见的更伟大,更神奇,更美丽。看来同学们也是创造美的使者,因为你们和作者一样赋予了这个草虫村落以智慧。好,我们再来交流其它的发现。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音乐演奏者这一段,对不起,我打断你说话了。现在我请你把刚才的意思再表达一下,好吗?

生:我想说的是,一群音乐演奏者,他们演奏出像灵泉一样的音韵,让草虫的村落充满了生机,而且他们也很潇洒。

师:你是说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生机,对吗? 生:还有快乐。

师:好的。你把“快乐”和“生机”写在黑板上,好吗?(该学生上黑板板书“快乐”和“生机”。)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给我们分享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师:“灵泉”是什么,你了解吗? 生:是有灵性的泉水。

师:对,是富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作者在这里把甲虫音乐家演奏的音乐比喻成灵泉,这让我们感觉到甲虫音乐家们演奏的音乐怎么样?

生:他们演奏的音乐是我们人类都演奏不出来的,非常的优美。生:让人一听就心旷神怡的。生:非同一般的。生:非常独特的。

师:好极了。而且课文中不是用“音乐”这个词,而是“音韵”。来,注意看,这个音韵的“韵”字右边是个均匀的“匀”。读读这个词,我们感受一下。齐——

生:音韵。

师:真美!再读一读。生:音韵。

师:带着这种感觉到句子里面去,再来读读这句话。齐—— 生:(读句子: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师:(指名学生)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师:好极了。你似乎让我听到了这灵泉般的声音了。(指明学生)你来读读。生: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师:好一个润物无声的感觉,真美!大家一起来—— 生:(齐)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师:这位同学刚才读书是怎么读的,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师闭着眼睛非常投入地读这句话)你告诉我,为什么要闭着眼读?

生:我觉得闭着眼睛读,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甲虫音乐家。师:你是全身心投入进去了。

师:我们常把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称作天籁之音,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声音是优美的,但是经过同学们的这般演绎,这种美就更浓了。此时此刻充斥在作者头脑中的就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美。难怪他会发自内心地说,读——

生:(齐)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师:你们语言的感觉非常好,我听得出来,你们“只有、才”把强调了一下,为什么要强调“只有、才”呢?

生:因为这虫子们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生:我觉得这虫子的声音会给人无尽的遐想。

生:我觉得这种音乐是美得让人丢魂的,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

师:是啊,还有什么语言比这位同学说得更准确呢,像丢了魂。我们“丢魂地”来读读这句话,自己练习读。

生:(练读)

师:同学们,刚才他的发言很精彩,请这位同学“丢魂地”读一读。(一学生读,声情并茂,学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常说魂魄跑到了九霄云外,现在你们“魂”去哪里了? 生:草虫的村落。师:谢谢这位同学“丢魂似的”朗读,非常的精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好吗?齐——

生:(齐)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师:中国的语言真是具有极大的魅力,同学们刚才强调了“只有、才”,就把这句话句尾的感叹号的感觉也读出来了。这种美就显得更浓了。难怪那位同学说,在草虫的世界里蕴藏着生机和快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在草虫的村落里面发现了虫子们都特别友好。蜥蜴是他们的好朋友,他是一个客人,他来了,甲虫友好地迎接他,所以说他们是友善友好的。

师:(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 “友好”)刚才你说得很好,你能把这种友好的感觉读出来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你能不能从他的朗读中有所体会。

生: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是否可以听出他们迎接的样子。

生:(读: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捕捉到了一丝快乐和友好,非常感谢。好,请你说。

生:我可以看得出来,蜥蜴也是一个游侠,他把旅途的疲倦抛到九霄云外了。

师:是什么吸引着蜥蜴与草虫村落的居民作如此亲密的接触呢?

生:因为他们很友好。

师:同学们,千言万语化成一个词,就是“友好”。你们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能看出什么吗?

生:草虫的村落里有很多的居民在搬着大过他们身体两三倍的食物。

师:这是你看到的一种现象,你可以从深处去琢磨琢磨这里面蕴藏着什么吗?

生:他们很勤劳。

师:说得非常好,孩子,读书就是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文中有一个词叫“勤勉”,如果让“勤劳”和“勤勉”上黑板的话,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生:(齐)勤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勤勉”含有勉励的意思。他们在奔忙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用团结和友谊来勉励自己,既勤劳又勉励自己,就会把工作干得很好。

师:好的。谁在这节课很想表现一下自己,但是你的胆量不足以支持你的,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指名学生)我请你上黑板写上“勤勉”这个词,可以带上书。

(一学生上黑板板书 “勤勉”)

师:谁能把虫子们这种“勤勉”的精神读出来。

生:(一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是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孩子,是什么力量使你如此投入地读书呢?真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在草虫村落的奇妙世界里游历了一番,我们亲眼目睹了村民们的劳动、生活、工作和交流,更重要的是用心灵感受到了在草虫世界中蕴藏着浓浓的——(引读板书)

生:(齐)亲情。

师:无穷的——

生:(齐)智慧。

师:蓬勃的——

生:(齐)生机。

师:无尽的——

生:(齐)快乐。

师:彼此之间的——

生:(齐)友好。

师:以及让人折服的——

生:(齐)勤勉。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头脑中的草虫村落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在我眼中,草虫的村落就是!)

生:我觉得草虫的村落就是快乐的天堂。

生:我认为草虫的村落就是把烦恼丢弃的地方,也就是烦恼的坟墓。(掌声)

生:我认为草虫的村落就是一个小世界。

生:我觉得草虫的村落就是一个游乐园。

生:在我眼中,草虫的村落就是一个世外桃园。

师:的确,在这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同学们,我也愿意把我的想法与你们交流,在老师的心目中,草虫的村落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但是今天,我更愿意用省略号来代替我们之间彼此的想法(板书省略号)。这省略号中的每个点儿代表你我智慧的亮点,这省略号代表我们对草虫村落的理解还远没有结束,代表我们对草虫村落居民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远没有终结。想到这,我们应该明白,难怪作者会——

(课件出示: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生:(齐读)

师:正是因为此,难怪作者会——

(课件出示: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生:(齐读)

师:也正是因为此,难怪作者会说——

(课件出示: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游历就要结束了,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作者丰富的想象的世界,去感受作者独特的想象的思维。下课!

盛新凤《草虫的村落》课堂教学实录

(板书“草虫的村落”,师生相互问好)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虫的村落》,(出现大屏幕“草虫的村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读。

生:(齐声)草虫的村落。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节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五、六两段,跟作者一起看了草虫村落当中远方来客时候有趣的情景,还听了一场草虫音乐会。是吧!来,咱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感受吧。(出现大屏幕“看啊!”)一起读。

生:(齐声)看啊!

师:这是作者他在热切招呼我们,这是个感叹句。因为这个“看”字后面是个“呢”收尾,所以这个“啊”字,读成什么,再来一次,来读。

生:(齐声)看啊!师:(出现大屏幕“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当作者听到这场草虫音乐会之后,他由衷地赞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叹句。读。

生:(齐声)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去游历,(师走向黑板,写下!、?、„„)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带特殊标点的句子,比如说:叹号、问号、省略号,看看这些句子所传递的情感和语言信息。咱们先去看看游侠归来的场面吧,那是课文的哪几段?哪几段?看看。(生在课本上划句子)大声说出来,哪几段?

生:三四两段。

师:对,三四两段。请你们大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这两段课文,碰到带这些标点符号的句子,请你用直线把它划下来。会吧,好,开始。(生读课文划句子)(出现大屏幕“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师在巡视,看学生划句子)读完的同学用目光跟盛老师交流一下。好,我就知道你已经读完了。好!这两段课文当中有一个感叹句,没有找到的同学把手举好。(师四下环视)一个都没有,说明全都找到,那一起读出来吧。

生:(齐声)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师:“出现大屏幕“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来,咱们看着这个句子再读一遍。生:(齐声)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什么是游侠?谁知道?谁知道?你说。

生:就是四海为家,那些嫌贫富济,惩恶扬善的那些人,才叫游侠。师:不是嫌贫富济,是什么,应该说什么,你自己说出来。生:济,济贫„„(生在停顿思考)。师:(师在引导)扶危济困,扶贫什么。(生在思考)呵呵,改不好了,济贫;这样的人它有一个特点:爱打抱不平专门喜欢云游四方,是吧。哎,游侠这个词我们分开来体会会更有味道。盛老师请你们再回读一下这两段课文,你看看读到那些地方。哎呀,这可真的是一个大侠,而且是一个常年云游四方的大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读到这些地方请你们用波浪线划下来。这一回请你们默读,开始。(生默读,师在学生中间来回巡视,走到一生旁)来把你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生站起来大声地读)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谈谈你读书的体会,为什么从这个地方你读出来了。

生:因为虽然他迷了路,但他临危不惧。依然前进着,而且自己冲出一条路,说明他勇于开拓。

师:哦,那你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深情地)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我听你读左冲右撞(加重语气)的时候,特别有大侠的味道,谁也来读读这个句子。请个男大侠来读读,好不好,呵呵。(师四下寻找)这个男大侠来读读。

生: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师:没有“了”字,终于走出一条路。生:(附着师声)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大伙一起来当一回大侠,读一读这个句子。特别要读好这个左冲右撞。好吧,来,准备好。(师深情地)你看他虽然迷了路,预备起。

生:(齐声)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终于走出一条路,没有“了”,再来一次。生:(师一起读)终于走出一条路。师:好,从这个地方我们感觉到它真的是大侠,你们还从那些语句当中读懂它是个游侠。(师四下找举手的学生)来,请你接着说。

生:(站起来深情地)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这里我从看出,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者。

师:远归者。

生:远归者。是长年不归的那种游侠。

师:哦,那么,盛老师问你一下,娇小的小甲虫是它的什么人? 生:也许是它的女儿。

师:也许是它的女儿,你们再猜一猜,可能是它的什么人?(拿着话筒来回找生回答,给一女生)你猜可能是它什么人。

生:情人。(众笑)

师:哦,可能是它的情人。你说。生:可能是它的孙子。师:孙子?你说。生:侄女。

师:哦,可能是它的侄女?(师指前面回答“情人”的学生)盛老师还是比较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从它们情感表达的方式来看,它们更像是夫妻关系,或者是情侣关系。哎呀,难为你们了。你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是吧。好,以后就会有了。同学们,它们意味深长的对视良久。你猜一猜,它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你觉得它们仿佛想说些什么?(四下环顾)说吧。

生:那个黑甲虫肯定会说:哎,老婆,我这几天不在家,你过的还好吧,儿子顽皮吗? 师:哦,(师微笑)充满着关切,对家里的一种关切,儿子好吗?你说。生:这么长时间我才回来,我们啥时候结婚啊。(哄堂大笑)

师:没有结婚,等着结婚了是吧,哦(师笑)还有可能再说些什么,你说。生:可能,哪个,黑色甲虫说,我离开很久了,来我们亲热一下吧。(哄堂大笑)师:(师笑)哦,你挺懂的。来,你说吧。生:它会说我好久没看见你,想死我了!

师:哦,真是多情的小妻子啊!你们看这游侠云游的路线有多长,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就有多长,是吧。这无言的情感传递都融化在意味深长的对视当中了。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加重语气)谁来读读这段句子。来,就请你读。

生: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你能不能读得意味深长一点,这个词读得慢一点,就有感觉了。来。生:(缓慢地、有感情地)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师:读得可真是意味深长些啊。你还从哪里读出他是游侠呢?接着说。生: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看这个作者写着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普通的小虫没有坚硬的黑甲。

师:就好像身上穿着一件—— 生:铠甲。

师:是啊,装束也像大侠。好,还有吗? 生: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师:大伙都跟它干什么了?你读下去。(生沉默)师:你读下去。我看见„„(师在引导学生)

生: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师:从这里可以读出“村民们”跟游侠在干什么? 生:打招呼。师:是啊,它们是怎样打招呼的,我们来演绎一下吧,你们都做草虫村落的村民好不好?我来和你们打招呼,(师兴奋地)乡亲们,你们好!你们的大英雄保罗回来了。

(生窃窃私语)师:(师环顾四周)怎么没有人和我打招呼?没有人和我打招呼啊? 生:(一女生平和地说)我们村的英雄回来了。师: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欢迎我,我可想死你们了。你们说吧,你们和我打招呼吧,七嘴八舌的和我打招呼吧。

生:(三三两两)欢迎英雄归来。

师:欢迎英雄归来,还有谁和我打招呼啊。生:保罗,好久不见,样子没变吧。师:你也要和我打招呼。

生:大哥,你总算回来了,俺们这里出了一个坏蛋,求你为咱们除害啊。师:等着我来除害啊。可能是我在这个村子里很受欢迎。(走到一学生旁)哎呀,大叔过冬的粮食准备好了吗?

生:都准备好了,你一回来大家都放心了,不怕强盗来抢了。

师:是吗?(师对着旁边的女生)隔壁的小妹妹,好久不见你越来越漂亮了。(被夸的女生慢吞吞地站起来)师:你谢我啊!我夸你漂亮。生:谢谢!师:哦,你看,这游侠一回来就被这浓浓的乡情包围着,像刚才我们这样互相打着招呼,课文当中有个词叫什么啊,一起说出来吧。

生:寒暄。师:(出现大屏幕“寒暄”)看看这个词有什么特点?这个“暄”字查过字典没有,谁说,来,你说吧。

生:寒暄的暄,见面的时候应酬话。

师:是的,这个“暄”字是“日”字旁,是太阳,太阳一照就暖和了。寒表示? 生:寒冷。

师:对了,那这两个字,就是一对。(生附和着)反义词。表示天气冷暖问候的话。就叫——

生:(齐声)寒暄。师:从寒暄这句话我们读懂了,学到这,你肯定它是游侠了吗?肯定吗?那咱们一起肯定地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声)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如果你看到这样特立独行的大侠,云游归来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四下环顾然后对一生)你说。那你激动地来读读这句话,赶紧读。

生:(声音激动地)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我听出激动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子?你说。生:很兴奋!

师:哪你兴奋地来读一读。生:(兴奋地)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师:我听出你的兴奋了,(对旁边一学生)你呢? 生: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好,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心情。生:(出现大屏幕“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齐声朗读)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师:同学们,游侠归来的场面有意思吧!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整体的画面(出现大屏幕„„)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着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和同学来合作一下好吗?盛老师读作者感受的部分,你们读别的部分。(师读红色部分)

生:(齐声读黑色部分)„„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着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游侠归来的场面有意思吧!接下来,让我们再去看一看小甲虫们劳动时候的生活,好不好?那是课文的哪几段?大声地说出来。哪几段?

生:

七、八两段。

师:对,七、八两段。请你们像刚才一样读两遍,看到带这样(叹号、问号、省略号)标点符号的句子,快速地用直线把它划出来。(生默读)还是那样找完了,读完了,就用目光和盛老师交流下。我看到了,这边的学生挺快,(指向另一边)这边的好了吗?来,把你们划的句子读给大伙听听。(走向一学生)来,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伙听。

生:它们一队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师:这是一个—— 生:问句?

师:还有啊,你再读。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表扬)两个问句都被你找到了,还有吗?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三个问句了。

生: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师:这里面跟着一个—— 生:感叹句。

师:这里跟着是感叹句吗?(比划着省略号)生:省略句。

师:省略号是吧,好,刚才他找到三个问句;(出现大屏幕)咱们先来看一看这里边有两组词语。

生:(齐声)勤勉、智慧。

师:同学们我们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有强烈的感觉,这些小甲虫它们太勤勉,它们太有智慧,请你再回读,七八两段,用波浪线划出来,默读开始吧。(生默读)来请你先说吧。

生:(声音低沉)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师:你从哪里读出它的勤勉,说说吧。

生:它们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师:哦,我知道了,你反复地说,它们推的这些食物。对这些虫子来说就像一座山一样,那么重的东西,它们还要推着往前走往前走。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虫子的勤勉和智慧。接着说。(走到一男生旁边)

生:我从各种不同工作可以看出虫子的智慧,每种工作都有虫子担任,和人一样。师:这个词叫做“各司其职”它们还忙而不乱,是吧,太有智慧了。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赞叹小虫子的勤勉和智慧。谁来读读这句话,这回我想请没有读过的同学来读,来。

生:(深情地)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你觉得是什么力量?说不好没关系,读得已经很不错了。来,谁喜欢读。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你觉得是什么力量。生:“馋”的力量。

师:什么“馋”啊?嘴馋的馋啊!哦,馋也能馋出力量。这是它个性化的理解。(众笑)生:求生欲望。

师:求生欲望,说得好,读一读。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还有谁要读,你读。生:(出现大屏幕)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你觉得是什力量。

生:它们为整个草虫村落尽一份力的力量。

师:我理解了你说的意思了,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家族的责任感!是吧。咱们一起来朗读,赞叹小虫子的勤勉,读。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好,谁来读下面这一段(出现大屏幕“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多少智慧? 生:无数个智慧。

师:概括得好,有无数个智慧。你来读。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你觉得有多少智慧?

生:除了不会说人话,其它都有了。(哄堂大笑)师:那个(师笑),来,请你读。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你觉得有多少智慧?

生:相当于两个成年人脑袋的智慧。师:这个,她计算得非常精确。(众笑)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差不多像大学生这么聪明。(众笑)

师:你们都很会计算,相当于人类,有的说超过人类。反正是无穷无尽的智慧,来我们来朗读来赞叹小虫子的智慧。一起读。

生:(齐声朗读)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盛老师有些纳闷了,这几个句子都是叹句干吗不用感叹号?而要用问号呢?你还品出什么来。

生:作者感到很奇怪。

师:是的,感到奇怪,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这三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既惊又叹,你想不到草虫村,小虫劳动时候也是这样有意思。我们再读一次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课文,好不好?那盛老师来读这三个耐人寻味的问句,别的你们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出现大屏幕,音乐起“我的目光顺着偏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师深情地读)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师深情地读)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师:草虫的村落太有意思了,想不想亲自去草虫的村落去游历一番。生:(异口同声)想。师:真的想啊!生:(异口同声,声音更响亮)想。

师:好,闭上眼睛,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想象我们的身子在缩小(师手在示范着)在缩小„„我们也变成一只小甲虫子,穿过细密草茎组成的森林,来到这神奇的草丛的世界。(出现大屏幕,背景音乐小虫的轻快叫声)听,草虫们在寒暄、在攀谈、在演奏„„看那有俏丽的小圆虫,有粗壮的黑甲虫,还有远方来客大蜥蜴。(音乐明快地)草虫们在热火朝天的工作着、生活着„„(师声音缓缓地)我们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们还看见什么了呢?来,同学们把眼睛睁开来,(出现大屏幕“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赶紧拿起我们的笔,把你刚才看见的情景写下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看谁写得多写得快。赶紧哦,不要让灵感跑掉了哦,赶紧写。

(响起背景音乐,和前面音乐一样,明快的。学生写刚才情景)

师:写完的(部分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同学跟盛老师打个招呼。来,先读读你的。生:我看到了蜥蜴在演奏,蚂蚱在蒙蒙细雨中唱着欢快的对春的赞歌。更感受到了草虫世界的美丽与神奇。

师:哦,你看到了草虫们的娱乐生活。非常好。(走到下一个举手的学生)来吧,这个男孩子读吧。

生:我还看见我差点把蜻蜓抓去当飞行员,还好我闪得快。师:你真的进入草虫世界和他们一起活动了。

生:我看见虫子在拼命收集粮食,我也被叫去收集粮食,我在收集粮食的时候遇到一只青蛙,结果我被青蛙吃掉了,睁开眼睛自己还在这里上课。

师:哦(众笑,轻轻抚摩学生头)你真会想象,虫子们收集粮食那是天大的事啊。(走到后座一学生)你呢?

生:我看见屎壳郎推着粪球向我招手,问我今年收获如何? 师:哦,(众笑)你跟屎壳郎相遇了,(走到后座学生)你呢?

生:虫子们用丰盛的饭菜招待我,虫子们给我们表演了民族舞蹈,饭后还带我们去参观它们新建的大厦。

师:哦。(师赞赏地点了点头)这么友好热情好客。(走到下一座学生)读读你的。还没有写完哪?没事。来,你呢?

生:树上蝉的翅膀震动着,湖中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唱着歌声,道路上许多甲虫在搬运食物,一幅神奇的画卷。

师:真好,你还写到周围的环境,最后一个机会留给你了。生:有马屁精磕头虫为甲虫王磕头,(众笑)小知了在唱歌,跳虫在跳高,肥毛虫减肥。师:(众笑)有肥毛虫还有跳虫在跳高,你看他想的多么合情合理啊。我知道你们写得很精彩,课后盛老师还想看一看的。看来不管是甲虫们的劳动生活娱乐生活。哪怕普通的家庭生活也是,都是那么丰富多彩。盛老师就有些纳闷了,既然还有那么多东西好写,他为什么就不写下去了,为什么啊? 生:太多写不完。

师:太多写不完,它用了什么啊。生:省略号。

师:看来这个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学们,甲虫的世界,(出现大屏幕“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草虫的世界是真的丰富有趣。难怪作者要由衷地赞叹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叹句读吧。

生:(齐声)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其实啊,在作者的描绘当中,我们也仿佛看到这快乐天地了。是吗?我们看到在这快乐天地当中,(出现大屏幕“俏丽的、驻足痴望、寒暄、攀谈、对视良久、全神贯注、行色匆匆、勤勉”)粗壮的黑甲虫会对俏丽的小圆虫——

生:(齐声)驻足痴望。

师:它们互相之间会热切的—— 生:(齐声)寒暄。师:友好的—— 生:(齐声)攀谈。

师: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意味深长的—— 生:(齐声)对视良久。师:演奏音乐是哪样的—— 生:(齐声)全神贯注。师:它们 生:(齐声)行色匆匆。

师:勤勉的劳作着,看到这些作者曾经用了一连串的感叹句,把他当时惊喜感叹表达出来了,咱们一起读读这些感叹句,读吧(出现大屏幕“

1、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2、看啊!

3、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4、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生:(齐声)

1、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2、看啊!

3、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4、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师:也只有这些感叹句,把当时作者心情直接地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同学们,今天你也看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你得意吗?

生:(齐声)得意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种得意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吧,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句。生:(出现大屏幕)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得意的仅仅是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吗?(出现大屏幕“蕴藏”)你们还发现在这宽广的快乐天地中蕴藏着什么?

(沉默一阵,在思考)师:(师来到一学生旁边)说吧。生:大自然的神奇。

师:你能把它说成一个感叹句吗?快乐天地中—— 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啊!师:你看没有快乐天地中,这个句子不完整的,加了快乐天地中这句感叹句就完整的了。你再来读一遍。

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啊!师:神奇真好,给他掌声。(走到下个学生)你来吧。谁也用感叹句来表达你的感受。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大自然的和谐!师:说得好。

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师:太会用词了。勃勃生机。

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我们很多不知道的谜团。师:真是意味深长啊!来,这个男孩大声说出来。生:快乐天地中蕴藏着草虫世界的乐趣。

师:真好!乐趣。我们也感受到了它们的乐趣。来,真好,你们围绕着这个“蕴藏”说了这么多的感叹句。(师走向黑板写下7个感叹号)这个是我们自己读书的感受。课文快学完了,但是对草虫的世界,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有什么想了解想知道的吗?

生:为什么草虫脑海里有这么大的智慧?

师:你看,他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他的疑问?为什么草虫有这么大的智慧呢?谁还有问题?

生:草虫的村落到底有多少村民呢? 师:到底有多少村民呢? 生:它们有村长吗?

师:哦,这个问题你也想知道啊?还有谁有问题?(走到远处一学生)来,问吧。生:有多少游侠?

师:有多少我们刚才看到的游侠是吧? 生:虫子的语言有几种呢?

师:虫子的语言有几种呢?是不是像我们一样分国界、分地区的呢? 生:来这里的远方来客有多少呢?

师:是不是只有蜥蜴呢?来,这个男孩你说。

生:虫子和蜥蜴的语言不同,为什么能友好相处呢? 师: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它们仅仅是语言不同吗?盛老师看过一个资料,蜥蜴是虫子的天敌。为什么天敌在这个甲虫村落也能变成朋友呢?哎呀,问题可真多啊。其实盛老师也有

很多问题?为什么作者能发现这个神奇的草虫世界呢?为什么作者笔下这个草虫世界会是这样和谐美好呢?问得完吗?(师走到黑板写下省略号)那么多问题只能留待我们下课再去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能干,(指向板书上的问号和省略号)你们不仅读懂了作者的感受、疑问,言犹未尽。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疑问。盛老师更希望你们把这么多的问号画成长长的省略号,因为对草虫的世界探索是无止境的。回去之后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写成一篇属于自己的草虫村落文章来。好不好?(强调语气)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最后盛老师愿意牵着我们大家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出现大屏幕“草虫的村落”)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5.奇怪的气球课堂实录 篇五

执教: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陶佳喜

记录整理及点评: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王晓红

一、实验前

师:刚才我发现,大家不由自主地往讲台上望。你看见了什么? 生:讲台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气球。(板书:气球)师:我猜想你们心里一定在琢磨,你们在想什么呢? 生:上课拿气球来干什么呢?

生:两个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呢?(板书:?)生:这节课一定与气球有关,肯定很好玩!

师:大家都心生疑虑,不仅注意看(板书:看),而且动脑筋想(板书:想),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一问(板书:问),听老师和同学讲一讲(板书:讲)。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实验的材料有:一大一小两个气球、两个夹子、一根吸管和两根细绳。

二、实验时

师:现在咱们就开始做实验。首先,我想请一个同学做我的实验小助手。谁愿意? 生:(举手示意)

师:好的,请你来。你高兴吗?紧张吗? 生:非常高兴,不紧张。

师:请大家看仔细,老师做了些什么?(学生认真看老师操作)

生:老师小心翼翼地把两个气球分别绑在吸管的两头,再分别用夹子夹住气球的“嘴”。(板书:绑、夹)。

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如果老师把夹住两个气球的夹子松开,两个气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两个气球可能会变得一样大。生:两个气球不会有变化。生: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生:小的变大了,大的变小了。

【这一片段教学,就是一堂微素描式作文指导课,观察、思维、表达环环相扣,自然流畅。(1)、开门见山,直奔“发现”,引导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收集材料的重要途径,“发现”

教学就是提醒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开启生活中的习作资源。(2)、留心感觉,引向思维,激发习作动机。留心发现后的感觉,从认知走向情感,“情动”而“辞发”,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3)、兴趣是习作的老师。有趣的实验让孩子的心不设防。在孩子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之时,孩子们的好奇与兴奋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结果究竟会怎样呢?请大家看仔细了。哎(老师做惊讶状),我看到这位同学刚才听得很认真,你听到大家刚才说了些什么? 生:(重复上述同学的猜测)

师:你不仅听得认真,而且说得很好,把大家的猜测说得很清楚。

师: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吧?(老师做松开夹子的姿势,突然发问)我发现你的眼睛一眨不眨瞪得圆圆的,你希望看到什么?(观众和学生都吁了口气,小有笑声)。

生:我想知道实验的结果究竟会是怎样的。生:我想知道是不是跟我刚才猜测的一样。

师:大家心中充满了好奇。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瞪大眼睛,看着一位同学)咦,你脖子伸得这么长,你在期待着什么?(观众与学生又长吁了口气,发出会心的笑声。)

生:我很想知道我猜得对不对,会不会出现意外。

师:好,大家和我一起倒计时,三、二,……(老师冲着一位同学)嗨,我发现你把耳朵捂得紧紧的,你担心什么呀?(哈哈„„,观众席上爆发出开心的笑声。)生:我好紧张,心跳得很厉害。

师:(老师又对这另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我发现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面倒,你害怕什么呢?

生:我怕大气球的气给小气球后,小气球爆炸了。(观众大笑)

【高明的老师会装傻。这“猜”的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有效的指导。既是指导梳理也是一种观察的强化,还是一种表达的铺垫。因为孩子在回归的过程当中,通过老师提问式的引导,将学生的内心感受放大,学生们充分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表达中发展了语言,学会了语言,起到语言暗示铺垫的作用。这一次次的打断,让事情一波三折,调节了课堂气氛。】

三、实验时

师:好,咱们倒数三个数,三、二、一,(老师松开一个夹子)看清楚了,气球有变化吗?

生:没有。

师:请大家睁大眼睛,不要错过关键时刻,(老师又松开第二个夹子)你看见了什么? 生:大气球慢慢变大了,小气球越来越小了。师:这个结果跟你刚才的猜测一样吗?你什么心情?

生:和我之前的猜测完全不一样的。我很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和我之前的想法也不同,怎么会这样呢?简直不可思议!

师:我发现你特别高兴,当你看到实验结果跟你猜测相同时,你是怎么想的。生:看到结果和我的猜测完全一样,我兴奋极了,我真厉害!

师:是啊,当老师松开第二个夹子时(板书:松),大家感到太不可思议了(板书:?)。很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小的实验,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有时候也会让我们产生联想。那么刚才的这个实验,给你什么启示,让你明白什么道理,或者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开始少量学生举手,略加思考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生:这个实验让我懂得生活中有些真实情况和想象的不一样。

生:这个实验使我联想到,大气球就像生活中卖东西的人,钱越来越多;小气球就像买东西的人,钱越来越少。(笑)

生:这个实验结果使我联想到,大气球好似强者,小气球好比弱者。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掌声)

师:我们敬重强者,也同情弱者。

生:我明白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掌声)

…...师:小小的实验不仅让我们养成了观察的习惯,还学会了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板书:感受独特。),收获还真不小。(板书:!)

四、课堂练笔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黑板。在实验前(板书:实验前)我们望着讲台上的气球感到好奇;实验的时候(板书:实验时),随着实验一步一步进行,大家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同学们看老师做实验时候的样子也各不相同。实验后(板书:实验后),大家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今天是星期六,你们的家长肯定会问,到学校去干嘛呀,作文课上老师做了什么呀,咱们赶紧拿起笔,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悟到的写下来吧,让爸爸妈妈也了解了解今天课堂上的情形。你可以写实验的完整过程,也可以写其

中你印象深刻的片段。时间为10分钟。

五、讲评

师:同学们,时间到。大家暂时停笔。请一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他的习作。大家边听边想,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点评习作)(相机板书:真实具体)

师:请同桌互换习作,去欣赏他人的习作,你认为写得满意的地方就用“~~”标出。【观察到的细节应该如何表达呢?细节指导,教师何时介入才是合适?指导应该淡化还是强化?本节课老师的处理是恰到好处,老师淡化的是限制孩子思路的指导,强化的是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于不恰当之处,采用激励式、商量式、建议式等方法,鼓励学生有效表达。鼓励学生呈现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倾听别人习作中的优美片断,也是有效的细节指导。学生勾画出别人习作中自己欣赏的句子,不仅写的学生感受成功,也教给每一个听的孩子学会欣赏他人。“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同时,在听同学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习作,拿起笔,认真地修改自己习作中描写不到位、刻画不生动的地方。在读、听、改的过程中,实现生生之间的细节指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的习作加个题目,你觉得加个什么题目合适?你可以按老师的提示,在“气球实验”前面或后面加一些词语,也可以自己拟一个题目。

师:十分钟不可能写出很精彩的习作。文章不厌百回改,回家后我们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精彩的习作。

同学们,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很愉快。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文章。有很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课后,建议大家读一读《少儿百科全书》中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也可以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个实验的答案吧。下课!板书:

验 实验前:

真实具体 听

实验时:

夹?

条理清楚 想

感悟独特 问

实验后:!

总评:

11月7日,在成都举行的“情系西部•第二届阳光杯”全国作文教学比赛活动中,陶佳喜老师与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八个城市参赛选手的激烈竞争中,以巧妙灵活的设计,睿智幽默的教风,切实有效的训练,力拔头筹,获得作文教学比赛特等奖第一名。

以下是我的几点听课感受:

1、理念先进。

本节课陶老师的习作教学理念非常超前。习作教学的核心是:激活儿童表达的欲望。课中渗透“兴趣领先,乐于表达”的理念。充分表明兴趣是习作教学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要做的事变成游戏。”因此,将游戏、实验、编故事等引入课堂,让作文不设防!它不再让孩子感受到写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纵观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参与活动,参与写作,这都是玩的功劳,学生只有玩起来了,才有了对习作、对课堂的兴趣,才会认真去观察,获得珍贵的个性体验,才能有话可说,才能写出来。

2、指导无痕。

本节课在先进的理念引导下,老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了习作教学“淡化指导”,“指导无痕”,“指导要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思想。

习作前老师的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测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兴趣。老师不断增强活动刺激的强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达到不吐不快,不诉不悦的境地。这种习作前的指导,能激发兴趣,打开思路,使人人跃跃欲试。实验中,“见证奇迹”环节,学生的迫不及待被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打断,陶老师那睿智、幽默的教学风格,使课堂上时时能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能感受到孩子们求知的欲望。不知不觉,学生在玩中激发了习作的兴趣,积累了作文的素材,发展了语言。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类似聊天似的提问,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时不光可以写自己,还可以写同学,同时要实事求是地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灵活的指导,使学生有了方法,是最有效的指导。习作后,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展示评议过程中,注重评中指导,改中激励,是最有的放矢的指导。

陶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作文课,让听课老师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无痕!

3、欣赏评价

习作的评讲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新《课标》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

一理念在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你欣赏哪个同学的作文?”“他的哪句话你很欣赏?”“你最满意他的哪段描写?”“把自己习作中最满意度句子画下来”,从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学生的作文需要真切的赏识与智慧的引领。智慧的引领不是告诉,不是牵引,而是一种催化,一种给予,一种方向。

6.圆的周长课堂实录 篇六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学生在学习直线图形的周长、面积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青岛版教材关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创设了一个“天坛”的简单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并用“绕线”“滚动”等常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高年级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顺迁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并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利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探究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对圆的周长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关于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圆作为一种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差别比较大,因此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过程,因此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课本57页天坛情景图)生:圆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评析:学生已储备了较丰富的圆形物体的表象,对周长的概念也较容易理解;再者,本节课学生探究的时间较长,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要经历前人历尽艰辛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历程;为保证把过程性目标落实到位,在课的起始阶段,开门见山,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的周长含义

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周长?谁能指着圆说一说。生:圆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指圆)我们把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借助学具圆片来研究。

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圆形纸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吗?请小组同学商量好方法后,合作求出每个圆片的周长,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是用绳子绕圆片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片的周长。

师:还有那个小组也用到了这个方法?(全体学生都举手)

师:噢,都用到了,看来是个不错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们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就量出了圆片的周长。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作好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生:直线。

师:是直直的线段。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评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既强化了学生对圆的周长意义的理解,又为后面探索圆周率打下基础。在测量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经历了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师: 同学们已经会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片的周长,真棒!大家请看,(课件出示)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图),它有一道圆形围墙;这是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轮(图),它的框架也是圆形的,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们没有那么长的绳子,更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生2:就算我们有足够长的绳子,可是量起来太困难。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也能解决,可是太麻烦,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生:计算。(评析:创设情境,感悟“围”“滚”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切实体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必要性,使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1)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那么大家想一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

生:直径和半径。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圆的直径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大多数学生茫然,教师加以引导)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它长、宽之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师:请大家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继续让生说。

生: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半个圆周的长比直径长,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多,(板书:2倍多)那会比几倍少呢?或者接近几倍呢?

(评析: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当老师提出“怎样计算圆的周长?”这一问题时,学生感到茫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让学生类比猜想并形成了假设: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生猜并说理由。

师: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1:(拿着自己研究的成果介绍)我们小组又画了一条直径,把圆等分成了四份,发现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四倍左右。

生2:我们小组在圆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正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圆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短,所以圆的周长比直径的4倍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用以前学过的图形帮助研究新问题。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那你想不想知道更接近几倍呢?

生:想。

师:大家看,刚才这小组把圆等分成四份,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左右,我们借助这种思路,再继续等分下去看能发现什么?大家看(多媒体演示:把圆等分六份)现在把圆等分成了几份?

生:六份

师:圆周角平均分成了6份,那这一个角是多少度呢? 生:60度。

师:这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课件闪烁一个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这一条边就等于圆的半径,这一段弧和这一条边比,谁长?(课件闪烁一段弧和对应的一条边)

生:弧长。

师:也就说这一段弧比圆半径长,那圆的周长比圆半径的几倍多? 生:6倍多。

师:比圆直径的几倍多? 生:3倍多。

师: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是几倍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我们可以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算一算。

(评析: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非常重要,以上外切正方形、分割圆等方法正是阿基米德、刘徽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时所使用的,学生萌生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大数学观”。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有效。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极限思想。)

(2)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各小组完成后,老师把各组的表格依次放在展台上。)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都比3大。

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点几。生:都在3.2左右。(板书:3.2倍左右)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师:一起读。(板书pài)

师:我们看,刚才同学们计算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为什么都不是固定的数呢? 生:测量不准确,有误差。

师:很会分析问题。我们计算的商都不一样,是因为测量有误差造成的。只要测量方法正确,测量过程仔细,是可以减小误差的。

(3)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师:有关圆周率的历史,你想了解一下吗?(多媒体演示,教师介绍。)

师:在我国,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当时的解决方案是测量,人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和我们刚才测量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徽首先采用“割圆术”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我们刚才把圆周等分成了2份,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等分成4份,发现周长是直径的4倍左右,等分成6份,发现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刘徽一直把圆等分成192份,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3.14。

继刘徽之后,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继续研究圆周率,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对,祖冲之。他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小数的人。比国外数学家得到这一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你有什么感想?

生:祖冲之很伟大。

师:是啊,我们确实该为我们的祖先能有这样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师:虽然如此,人们对圆周率的研究远没有结束。随着数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用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

师: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查阅。(评析: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π是一个固定的数,知道了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直径。师:如果用字母C表示,那么C=?(板书:C=πd)

师:知道了圆的直径,你会计算圆的周长,知道了圆的半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板书:C=2πr)

师:要计算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师:由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的时候,一般取两位小数。(板书:3.14)

(评析: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明确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水到渠成,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天坛回音壁的圆形围墙的直径是65米,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读题,集体订正。

(评析: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简洁、实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计算圆的周长。生2:我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

师:这些都是大家知识上的收获,我们在获取这些知识时,通过观察圆的图形,做辅助线、等分圆等方法,首先确定了圆周率的取值范围,又通过测量计算找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我们还自己推导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同学们真是太棒了。

(评析: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课的最后,不仅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还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对学生所做出的成绩给予情感上的激励。)

创新特色:

1、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圆的周长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在“怎样求圆形纸片的周长?”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究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用线围”和“在直尺上滚”的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用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第二次探究,学生已观察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2倍多之后,启动问题“那会比几倍少或接近几倍呢?”学生独立思考却找不到合理的依据,感到困惑的时候,老师为每小组提供一个圆的图片,让各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第三次探究,学生已经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发现了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4倍少,老师再问“那究竟是几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启发学生想到计算的方法,然后请各小组在前面测量的基础上,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观察有什么发现,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同时也验证了前面的推理。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2、促进知识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迁移的前提是知识间存在着联系,我们要善于研究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圆的周长与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存在着联系,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周长与条件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本节课在设计时,采取了并列结合的学习方式,步步深入,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3、把数学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本节课增加了学生猜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及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倍数的取值范围,探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圆周率的过程,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收获。本节课把“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压缩了练习的时间,把练习放在下一节,让练习课成为新授课的延伸。

3、充实、完善了教学目标。

7.《生命的壮歌》课堂实录 篇七

师:同学们, 这节课, 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师:谁能为“壮歌”的“壮”字组个词语?

生:壮丽。

生:壮观。

生:强壮。

生:雄壮。

生:悲壮。

生:壮士。

生:气壮山河。

(生把自己组的词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 首先检查一下, 是否有错别字。

生:壮观的壮少了一竖。

师:你给他补上。

师: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很好, 大家的词汇量很丰富。咱们以后写字, 要把这些常用的字写正确。

师: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 这跟我们常见的课文有所不同, 第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生:蚁国英雄。

师:第二个小故事呢?

生:生命桥。

师: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 它们书写的都是同一首歌, 这首歌叫———

(生接读:生命的壮歌。)

师: (板书:蚁) 说起蚂蚁, 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 咱们平时常见的蚂蚁, 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 看到小蚂蚁, 你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哪些词语?

生:不堪一击。

生:渺小。

生:弱小。

生:脆弱。

生:微不足道。

师:是呀!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这些小蚂蚁根本就是———区区弱者。 (板书:区区弱者)

二、抓特征词, 再造“大火肆虐”之境

师:这区区弱者书写的是一首怎样的壮歌呢?打开课文, 认认真真地把文章读一遍, 读准生字、词语, 读完后,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吞吞吐吐)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拼命地想要逃离火海。

师:逃离火海, 也就是想———

生:突围。

师: (板书“突围”) 在突围之前呢?

生:突围之前被火包围了。

师:那不就是———

生:被围。

师: (板书“被围”) 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冲出了火圈, 突围成功就意味着脱离了———

生:危险。

师: (板书“脱险”) 根据板书, 谁能再简单地说一说主要内容?

生:有一次由于游客的不慎, 使草丛起火了, 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向河里突围, 最后脱险了。

师:说得比较简洁。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是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

(大屏幕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排词语? (一生读)

师:读着读着, 你发现第一排词语有什么规律?

生:跟火有联系。

师:课文中, 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

生:课文中把火舌比作了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回到课文中, 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 “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 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哦, 你见到了它的颜色。妈妈常常挂在脖子上的项链, 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但现在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让人产生恐惧的项链。

师:那是令人恐惧的、吞噬生命的项链, 你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

师:是的, 那是一串要吞噬生命的项链, 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火海在蔓延, 火神在咆哮, 谁来读读第二行词语?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清清爽爽, 读着读着, 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群蚂蚁被火包围着, 许多蚂蚁被火烧死了。

(大屏幕出示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师:读出了画面真好,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句子)

师:如果注意适当的停顿, 大家会读得更好。

(大屏幕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生朗读句子)

师:你的停顿很正确了, 但似乎把我们看到的那幅画面给读丢了。谁再来读一读? (另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出了画面, 真棒!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三、以情感为线索, 感悟“蚂蚁突围”之境

师:火舌在肆虐, 火神在咆哮, 火海在蔓延, 面对强大的火势, 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的感觉是惋惜。

师:是呀!让我们去体会体会作者的第一感觉。

(生自由朗读句子:“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师:请你读读作者的心理。 (生朗读句子)

师:听听王老师读。

(大屏幕出示)

师: (朗读第二句) 老师读的这句跟原句有什么区别?

生:原句是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 而老师读的是大概要葬身火海。

师:为什么这里用“肯定”而不用“大概”呢?

生:因为大概不确定, 而肯定是非常确定。

生:“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这句话应该是感叹句, 而老师读成了疑问句。

师:好, 那谁能读出肯定? (一生朗读句子)

师:真的不一样了, 谁再来? (另一生朗读句子)

师:同学们, 我们也来表达一下自己惋惜的心情。 (生齐读句子)

师:在当时,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区区弱者要葬身火海, 而事实上, 这群小蚂蚁全都葬身火海了吗?请大家读读课文, 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找、画句子)

(大屏幕出示)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句话, 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做个记号。 (生默读, 做记号)

师:好, 特别让你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生:有“束手待毙”“肝胆俱裂”。

生:“至死”“不松动分毫”, 这些词语体现了蚁团虽然被灼焦, 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他关注了“灼焦”, 你呢?

生:我注意到了“烧焦”这个词, 可以体现那惨不忍睹的场面。

师:回到这段话中, 我想有六个字足以概括大家所感慨的场面。那就是———

(大屏幕增大红字出示:万万没有想到)

师:什么是“万万没有想到”呢?

生:就是怎么也不敢想象这一场面。

生:因为前面作者已经肯定蚂蚁要葬身火海了, 可是蚂蚁这一区区弱者竟然开始突围了, 作者怎么也没有想到。

师:联系前面句子, 你读懂了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三句话中找一找, 哪些是作者能想到的呢?

生:他能想到的是蚂蚁肯定会被烧死。

师:哪个句子是作者能想到的?

生:他能想到的是这一群蚂蚁束手待毙。

师:原来能想到的是坐以待毙, 用书上的话就是束手待毙, 让我们细细地先来读第一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万万没有想到, 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方向突围。”这句话写了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这些蚂蚁没有坐以待毙。

师:是呀,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蚂蚁竟然抱团突围。 (板书“抱团突围”)

师:再读第一句, 读出作者的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一句)

师:按照这一学法, 我们来看第二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 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 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师:你的意思是万万没有想到蚁团没有缩小, 你来读一读, 能否给大家带来这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二句)

师:咱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二句)

师:万万没有想到的还有什么呢?

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蚂蚁虽然被烧焦了, 但是却不松动分毫。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显然, 这外层被灼焦后的蚁团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就让我们走进这外层的小蚂蚁。 (面对所有学生) 小蚂蚁呀!你的许多同伴们都已被灼焦了, 你为什么还不撒手呢?

生:我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所以我们死不松动。

师:你这是挺身而出的无畏啊!

生:为了我们的同伴能活着, 我死也值得。

师:你真是舍我其谁的英雄呀!

生:因为只要我们护着里面的小蚂蚁, 他们才不会失去生命, 我们的种族才不会灭绝。

师:你想到的是家族的兴亡!是呀, 家族兴亡, 你我有责!同学们, 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 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一句)

师:就这样, 在强大的火势前, 我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二句)

师:就这样, 在咆哮的火神面前,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三句)

师:按照常理, 我想这区区弱者肯定要葬身火海, 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令我们每个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生连读三句话)

师:显然, 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蚂蚁的心, 读懂了这区区弱者的情。那么, 我们就应该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小生灵, 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颂他们为———

生: (齐读) 蚁国英雄。

四、移情想象, 营造“心灵对话”之境

师: (板书“蚁国英雄”) 同学们, 正是这区区弱者抱成团的智慧, 才拯救了整个蚂蚁家族, 课文最后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

生: (朗读句子) “一会儿, 蚁团冲进了河流里, 随着向对岸的滚动, 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句话写出蚁团获救了。

师:读得真好!读出了后面的六个小圆点。同学们, 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那感人的画面随着省略号, 似乎还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师:在肆虐的火海中, 蚁团始终不见缩小, 多么令人感慨, 河面上升腾起薄薄的烟雾, 又怎能不引起人浮想联翩, 拿出笔, 用上“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来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

师:同学们, 我们来听听同伴对小蚂蚁的评价。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大火在燃烧, 我万万没有想到, 你为什么不松动丝毫, 我终于明白, 因为你即使被烧死, 还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们。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不顾自己的生死, 肝胆俱裂, 也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 你以这一伟大的壮举,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师:这区区弱者, 谱写了这生命的壮歌。同学们, 请看课题, 你现在觉得生命的壮歌的“壮”是什么意思?

生:壮观、壮烈。

生:壮举。

生:雄壮。

生:悲壮。

师:是的, 壮歌, 是悲壮之歌、雄壮之歌, 是对壮举的歌吟, 是对壮烈的歌颂。让我们再读课题———

8.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篇八

还未开始上课,就见一群人在讲台上忙活着,有老师,也有学生。黑板上写满了英文,不对,还是有几个汉字:“学习目标:……”是课前准备吧。忽然见到全体学生起立又坐下,应该是开始上课了。只是,老师却已不在讲台上。

三个女生戴着耳麦在台上说着什么,大概是主持人吧。其中之一念了一长串英文,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学生上台,或戴面具,或演动作,或摆造型,有的学生口里还蹦出一串英文。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下面的学生与上面的学生开始互动,接着便是一串又一串的掌声。

上面的学生回位,一个主持人开始点下面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说一连串的英文,偶尔跳出一句或几个汉字,另一个主持人在黑板上不时地写上一两个英文单词。其间掌声不断。忽然,听到了老师的声音,也是听不懂的英文,估计是在补充。不知什么时候,台上的主持人只剩下了两个,老师也走到讲台前面来了。

老师打开单放机,放了一通英文录音,就又走到一边去了。依然是两个主持人在台上用英文忙活着,只是这回下面的学生也似乎如我一样听天书了,没有反应。老师的声音及时响起,只是还是英文,大概是在提示、启发吧,因为终于有了同学们一致的“爷死”。老师又不见了,主持人继续忙活,下面却有了反应,而且还是整齐一致的英文。

终于听到了一句久违的汉语:谁上来表演?便有4男1女上台,说了一串英文后上位,又是几个学生上台,说英文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夸张的动作,下面的掌声也响亮多了。第三组也进行了表演。原以为还会有第四组,主持人却开始点下面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了。似乎是卡了壳,主持人让同学们“准备两分钟”,老师也走到台前,与主持人小声交流,大概是面授机宜吧。果然,几分钟后,主持人便与下面的学生一应一和,行云流水起来。老师想插一句话,学生却继续回答着。老师走到台前,强行插了一句汉语:“同学们听别人回答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是担心没有“质疑”吧?学生却还是继续着他们的一应一和。

主持人带领同学们齐读起来,伴随着对黑板上句子的讲解,“齐读—讲解—齐读—讲解”延续了好几分钟。老师也插进来讲了几句,估计是嫌主持人讲解得不够透彻。热闹的场面忽然安静下来了,原来是主持人要大家“思考几分钟”,却不料老师又插了一句“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一下”,场面又热烈起来。

主持人贴了一张印满英文的纸在黑板上,喊了4个学生,戴着老虎、猴子之类的帽子,上台表演了一番。下面热闹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又是5个学生上台,或演或说,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在笑,一起快活。

又听到了老师的声音,叽哩咕噜一长串,应该是课堂小结了,可惜还是英文,台下的学生们却是一幅明白的样子,纷纷点头。

终于,铃声响起,“下课”,Oh,My God!

感慨之一:老师真悠闲。上这样大型比赛课的老师,竟然悠闲到可以坐在听课老师中。整堂课,老师放了一下录音,面授一次机宜,插了两句话语,作了一下小结,再就是宣布“下课”了。啊,这样“悠闲”地当老师,我也好想啊!

感慨之二:主持真能干。两个主持的学生,整堂课中,既是主持,又是讲解;既在提问,又在评价;既要领读,又要板书……把平时老师干的事情全承包了。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今后想不“泼辣”都不行啊!

感慨之三:课堂真热闹。台上不停地表演,不停地对话,不停地提问;台下不停地回答,不停地朗读,不停地对话。台上台下连成一片,当然,还有贯穿整堂课的不停的笑声。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没有一个学生不欢笑,整堂课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联欢会”。想想语文课,有多少时候是“追悼会”?

其实,你也懂的,这才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最好诠释。身为语文教师,可以从这堂“听不懂”的英语课中,领悟到多少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教育课教案(很详细)下一篇:护理面试ppt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