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悬挂》赏析(共14篇)(共14篇)
1.诗歌《悬挂》赏析 篇一
高中诗歌赏析:你如诗歌般存在
深夜,行走在左心房
你温暖的语句,冷峻的.脸庞
接踵而至
如蜂鸣般滋扰
绝情的话语打湿了
你的温柔
那强忍的心痛
在你我心房里
刻上了酸楚而忧伤的印记
写诗的人孤独的站立
却阻挡不住你闪烁的眼神
我骤然发现
心在隐隐颤抖
伤心与哀愁原来那么真实
你在秋色里装点我的美丽
我在九月揉碎了你的悲伤
可是,思念早已浸染成惆怅,
钻入心间,牵绊了灵魂
我已感到你如诗歌般存在
洒于笔端,落于指尖
蓦然回首,拾起一地的慌乱
放下矜持,
伸手触摸你的温柔
我依然在诗歌的边缘里行走
如今,你却如诗歌般存在
隽秀了笔韵,
灵动了一季华章
2.诗歌《悬挂》赏析 篇二
一、韵律美
“韵律实 际上就是 节奏的律 动所产生 的一种情 调和意味”。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 通过音效模式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 韵律所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 这种回环美的形式与内心的情意交织共鸣, 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 从而增强整首诗歌的美感, 达到“内在的韵律是自然情绪的消长”的效果。常言道:“三分诗, 七分读。”声情并茂地诵读能够读出其韵律之优美、其节奏之明快、其意境之新奇, 读出其抑扬顿挫读出其精深华妙, 读出其气韵流转, 读出其声乐般的艺术效果, 切实领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之妙, 感知诗歌的音节数、音步数, 音律节奏、韵律节奏, 重音、轻音和停顿, 如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韵律, 如行尾韵、行内押韵、行首韵等体味语言的节奏美、音节美、音律美。如在儿童诗中, wordbird;sing, ring;brass, glass;broke, goat等分别押 韵 /藜:d/, /I耷/, /s/, 藜u/, 形成了和谐的行尾韵;不断重复句型, 使整个诗歌显得结构整齐、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相同韵脚的语音流彼此应答, 前呼后应, 环环相扣, 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相同元音或辅音的多次复现, 组成了诗歌的搭配协调的韵律节奏群, 犹如潮汐一样起伏不息、涨落不止, 这样诗歌的语音美、音乐美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二、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另一审美特征。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意志和情感, 即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境就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意境就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 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的结合, 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亦即情景交融。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悟意境, 赏诗之美境。教材摘选了数首五行诗, 其由五行组成, 寥寥数语, 言简意赅, 用少量的词语传递出一幅动人的、内涵丰富而深远的画面。它虽非传统的英语诗歌, 但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 寥寥数语就能呈现一幅清晰的画面, 表达一种特殊的感情。例如A falle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Look, abutterfly! (by Moritake)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 有花和蝴蝶的色彩、形象、动作, 等等, 将春天的一个瞬间美景渲染得如此生机勃勃。作者欲扬先抑, 先说是落花, 再说是蝴蝶, 把蝴蝶比喻成落花, 先静后动, 先描写无生命的意象, 再描写有生命的意象, 将有生命的意象和无生命的意象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合二为一, 并用有生命的意象点题, 使读者感慨万千, 折服于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 叹服于作者“平字见奇, 陈字见新”的意胜境界。
三、力美
力美也是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强烈情感往往形成一种力美。因此, 读诗伊始,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 读者产生初步的力美感觉, 感到精神的愉悦。例如教材选用了唐诗《望夫石》的英译版, 诗歌寥寥数词勾勒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 江畔屹立着望夫山, 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 无语伫立;水, 不停地流去。山、水、石, 动静相间, 相映生辉, 形象之鲜明, 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 诗歌“韵外之致, 言外之旨”的特征, 使巨石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且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如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 (望夫处 , 江悠悠 ) 写出望夫石千年以来的地理环境和气氛“悠悠”二字 , 描绘江水千古奔流 , 滔滔不绝 ,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又衬托了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 赋予其鲜活生命, 夫妻间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执著而永恒的守望。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 不仅使画面生动, 有立体感, 而且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Neve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 化为石 , 不回头 ) 巧妙引用了传说中望夫石的典故, 表明人已物化, 变为石头;赋予石能通灵, 曲尽人意, 旨在人与物合, 情与景谐, 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 同时把思妇登临的长久, 想念的深切,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 诗歌是承载人类感情的艺术品, 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是人类心灵共同的祈向。在英语诗歌教学中, 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诗歌美、领悟美、表达美,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品读诗歌、领悟和拓展诗歌的审美特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琳, 等.英语课程课程 (实验) 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振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4]黄彦玲.论诗歌欣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00.
3.诗歌的赏析 篇三
一、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诗的情意都是凭借诗歌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包括人、事、物、景等。叙事诗,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人:卖炭翁。事:烧炭——运炭——卖炭。抒情诗,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物:石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景物描写无不表现游子的悲伤。
二、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诗歌的主旨是抒情言志。所以在诗歌赏析中要着力探究诗歌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精美的语言,一方面表现在关键的动词上,例如:陈毅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加点动词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元帅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另一方面表现在副词上,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副词使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对五位帝王文治不足,武治有余的感慨。
四、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所用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例如:龚自珍的《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风雷”比喻政治变革。“万马齐喑”比喻人才压抑的封建社会。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运用拟人流露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律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修辞。
五、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例如:叶剑英的《攻关》:“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全诗押an韵。“/”表示节奏符号。上句是按音节单位划分的节奏,下句是按意义单位划分的节奏。
六、诗歌赏析应注重诗歌中的体类。诗歌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詩、说理诗;从体裁上,可分为旧体诗、新诗。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从表达方式上是抒情诗,从体裁上是旧体诗。
七、诗歌赏析应注重宏观上整体感悟和微观上从词句入手。根据信息管理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诗歌赏析时,首先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然后逐词逐句推敲深刻含义。
八、诗歌赏析应注重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例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做到在理解中背诵,在背诵中积累,在积累中应用,在应用中升华。
4.春节诗歌《守岁》赏析 篇四
守岁
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翻译/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⑴垂尽:快要结束。
⑵壑(hè):山谷。
⑶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⑷强(qiǎng):勉强。
⑸哗:一作“喧”。
⑹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⑺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⑻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⑼蹉跎(cuō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赏析/鉴赏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5.《夜雪》诗歌赏析 篇五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鉴赏
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旳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旳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旳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旳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旳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旳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旳积雪压折竹枝旳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旳寂静,更主要旳是写出了诗人旳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旳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旳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6.英文诗歌赏析 篇六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4.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Think of her / ?mournfully.-Thomas Hood
5.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
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When I put out to sea,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Robert Frost(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T.S.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Cold da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the Sweet Spring
三、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abba,cdcdcd(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用韵脚 abab,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
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2)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Is it harder to toot,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Across the watery bale,and shout again,Responsive to his call,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s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Notes: a crowd,a host of: many sprightly:happy glee:joy
jocund:happy bliss:complete happiness pensive:sadly thoughtful
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十九世纪初英格兰北部湖区三大“湖畔派诗人”(浪漫主义)之一。此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黄水仙据说是威尔士国花(1282年,威尔士归顺英格兰,被封公国),在英国广泛栽种,春季开花,花期不长。有许多关于黄水仙的诗歌,这首诗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全诗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四音步抑扬格,分四节(stanza),每节6行,每节押韵均为ababcc.第一节写诗人孤寂时外出散步,偶遇水仙;第二节写水仙争相开放,千姿百态;第三节,诗人看到这景象感到欣喜异常;第四节写诗人在日后忧郁时,回想当时情景,又让他心中充满了欢乐,随着水仙跳起舞来。
3.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and sing myself,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My tongue,every atom of my blood,form„d from this soil,this air,Born 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I,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but never forgotten.I harbor for good or bad,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著。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7.诗歌《悬挂》赏析 篇七
一、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红日似火, 西边却阴雨绵绵, 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 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 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比如, 诗人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 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 以乐景写哀情, 反而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迟日”, 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 天气趋暖, 正所谓“天初暖, 日初长”。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 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组合, 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 水碧山青, 草木复苏, 万象更新。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土潮湿而松软,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 衔泥筑巢, 呢呢喃喃。水暖沙温, 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 恬然静睡, 十分可爱。燕子是候鸟, 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 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 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一动一静, 相映成趣。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和谐而优美, 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然而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不起游玩兴致, 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花影乱, 莺声碎。飘零疏酒盏, 离别宽衣带。人不见, 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携手处, 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 莺声间关, 形象生动, 摹写精当。用“乱”和“碎”形容花多, 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 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 给予人凄迷的感受。
再看白居易的这首《春生》:
春生何处暗周游? 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 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 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 为传沦落在江州。
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 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游历呢? 第二句即交代谜底, 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 春天每到一处, 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 告诉大家春天将来临, 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 树头繁花点缀。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 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明丽的春景背后是多么深痛的悲伤。
二、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今冬雪未销
迎雪寒梅有时也会被误认为是经冬未化的白雪, 诗歌的情感可能会因为景物的特点而被人误解, 下面我们看看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法。“以哀景写乐”, 无论是诗还是曲, 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 一遇哀景, 则感慨系之, 悲秋之作甚多, 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未免令人厌腻, 乃至形成滥调。以哀景写乐往往给予人强烈的新鲜感。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却转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 所谓的“哀”景, 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 就全然不是悲哀的。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 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并以“老马”自喻, 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 非借助哀境的反衬, 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 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 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 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 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后四句, 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 风格豪放, 气宇沉雄, 令人鼓舞, 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 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前面的哀景反衬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 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 春风和畅, 则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 情景强烈冲突, 哀乐之情趣, 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言景不言情, 作者的目的在于抒情, 在景物中隐藏深深的感情, 达到“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构成“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 给予人特殊的审美感受,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8.杜甫诗歌《哀江头》赏析 篇八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浦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麛州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着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端,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门,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些可供游人欣赏的美丽景象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而且是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待時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是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为“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参考文献:
9.中考诗歌诗句赏析 篇九
【思想内容】表面是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现实中达官贵人,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名句赏析】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及特点。
●画面: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友人(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友人(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友人(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 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浣溪沙》
1.主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词中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是什么?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去”与“来”构成对比。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下奇偶的是
晏殊的《浣溪沙》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的表现词人浓重而深沉伤春怀友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是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雁门太守行》
作品鉴赏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颈联写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10.现代诗歌赏析 篇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诗歌赏析1父亲是高原上的农民
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都沾有他辛劳的足迹
毛主席说
农民革命最彻底
从生到死
每时每刻
都在和土地作斗争
呱呱坠地
一把热土即可拭身
幼无玩具
一把尿泥足以成趣
年年挥鞭犁歌
岁岁精耕细作
土地和命运
紧紧地相连在一起
经年的背负
压弯了
父亲山一样的脊梁
岁月的风雨
冲刷出
额头上沟沟坎坎的印记
而今
枝繁叶茂的我挺立在城市的街头
守护着一小片欢声笑语
一切起因
是源于我吃饱了
父亲从黄土地上
收获的粒粒小米
喝足了
父亲从山沟沟里
挑回来的汩汩泉水
现代诗歌赏析2父亲
象根陀螺
整天围着菜地旋
青菜
被粗茧的手一摸
就疯长
集市上
两个缺边的箩筐
装满汗
父亲
用换回的碎票
填我们的肚皮
我们也疯长
长大了
我们都是鸟
有天黄昏
父亲被担子压弯了腰
吭唷里
仍只一种调
我想从城市走回
给父亲做盘青菜
现代诗歌赏析3过路桥下坐着一老人
面前的小盆里几张
毛毛角角的钱
他满脸的皱纹
和浑浊的目光
像极了我父亲
去世前的模样
我掏出包里的所有零钱
好想叫一声爸爸
我转过身
泪水像断线的珠子
颗颗砸在我疼痛不堪的心口
爸爸,你的痛和苦
我只能分担这么多
爸爸,天上有天堂吗
你在天堂里还好吗
现代诗歌赏析4生活被放在垃圾桶里过。
所有希望,流在破碎的玻璃片中;
伤痕缠满的手,颤抖地翻找
暴露这如一口脏弃的井的生活悲剧;
乖戾的时尚在眼前,熙熙攘攘!
褴褛的衣衫裹着这座城市的寒冬,拉扯着阴冷的夜色,呻吟声哀伤地模仿着香甜的梦呓。
一场噩梦在这块土地上延续着
滴着血和泪的拾乞人,拖着黑色的生活悲剧
满街亡走;
哀伤的眼眸里,含满苦涩的期待,期待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往往来来的人群,能给与半缕阳光
现代诗歌赏析5时光的年轮兜兜转转,模糊了我们最初的模样。
不经意间,我们挣脱了家的翅膀,向着远方,踏上了梦想的方向。
曾经,我们天真懵懂,在童话般的幼年里,嬉闹玩耍,过着最无忧的生活,扬起阳光微笑的幅角。
曾经,我们青春年少,在最美年华里追逐梦想。
扛过风雨兼程的困难,遇着不计其数的挫折。
曾经,我们追逐梦想,不怕那狂风暴雨,亦不怕波浪滔天,或是伤痛离别,聚散无情。
但是,我们依然勇敢执着,向着梦想,踏上属于自己的征途!
因为,我们知道,为了明日的成就,今天吃苦算什么;
为了未来的光明,当下辛苦是什么!
于是,我们一直走,不曾停留,沿着梦想一步步前进。
深浅不一的脚印诉说着艰辛,还有那段不可磨灭的痕迹。
岁月静美,阳光正好,我们跑在梦想的路上,用行动奏响逐梦的乐章。
没有放弃,只是告诉自己要坚强,直至生命消逝的时刻,才笑着说,这样一辈子,值得。
现代诗歌赏析6月
停下急促的脚步
把自己浸泡在一方清辉之中
给自己嵌上幽清的色彩
作别
惨淡的风景
我勾下一团长长的恨
抛进了平静的湖面
打碎了一湖忧郁的满月
闭上疲惫的双眼
听着小鸟鸣叫别人的故事
给自己写下一首残缺的断诗
漫想
凋零的春风
我握紧一手湿润的月光
感受到它的宁静
撞出了愤怒燃烧的火花
月
停下急促的脚步
把自己浸泡在一方清辉之中
给自己嵌上幽清的色彩
作别
惨淡的风景
我勾下一团长长的恨
抛进了平静的湖面
打碎了一湖忧郁的满月
闭上疲惫的双眼
听着小鸟鸣叫别人的故事
给自己写下一首残缺的断诗
漫想
凋零的春风
我握紧一手湿润的月光
感受到它的宁静
撞出了愤怒燃烧的火花
现代诗歌赏析7向阳而开的花
开起来就像阳光般灿烂
颜色里已经充满阳光的味道。
于是天阴下雨
都不再重要
不抬头 也知道 你在照耀。
向日葵失去了太阳就是失去了旋转地目的和方向。
那些绚烂到 垂垂死去的色彩
和 盛开了一季的阳光
最后 黯淡了只剩下
向日葵 的一片空白。
向日葵虽小 可它带着太阳的爱。
向日葵 是忧伤的花朵。
是阳光底下最明媚的忧伤
因为明媚 所以属於太阳。
ta就像向日葵一样 但却没有可以依赖的太阳。
你用彩笔绘出一片烂漫的葵花
但愿我们珍惜那些天真的笑脸。
向日葵的垂首 是因为它背负的爱太沉重
向日葵。很美。
可是她的爱只给了太阳神。
强忍着泪微笑面对太阳留下那一抹红颜笑,向日葵只是用微笑诠释那心中隐藏的悲伤。
我们都是倔强坚强的向日葵 日日夜夜不知疲惫的追寻心中的太阳。那些曾经的模样 随风飘散 在时间的洪流中 相握的手已不再温存。
向日葵的夜晚 总是孤独的。
因为需要独自承受 没有温暖 没有陪伴。
孤独的向日葵
一个人看日出
一个人看日落
一个人走路
一个人快乐
一个人哭泣
却没有一个可以安慰的眼神。
这样的它痛并快乐着
微笑哭泣着,这样的坚强。
惟有勇敢的向日葵能够承受这样的孤独。这样的更迭。
微笑不是我们的真实,流泪不是我们的心情。
为什么我们想要的爱情 没有真诚。为什么我们想要的温暖 没有永恒。
太阳是它唯一信仰。
因为它叫 向日葵。
你是我的向日葵 我却不是你的太阳。
听说有一个地方。
开满了向日葵 候鸟永远飞不去南方。就是前方。
踮起脚 轻触阳光。
细细数着 天边彩虹每一道光。对了 就是那个地方。
夏天的向日葵不说心事
现代诗歌赏析8午后的小院
阳光永远那么灿烂
您不谙世似的摇着那把破旧的蒲扇
偶尔
您会起身呷口那杯永远喝不完的浓茶
然后默默走开
只留下
带着目光呆滞的我秋风吹过一阵阵落叶
暮色的小院,暗色笼罩
记忆不停闪过
滚烫烫的泪珠,一涌而出
是感叹,是感动
父亲的爱,是不用言语的父亲的爱像大山
不是沉重,是扎实
父亲的肩,是温暖的我懂得了,父亲的爱
现代诗歌赏析9窗外的野风莎莎地
我在睡梦中醒过来
也许,只有夜——也只有夜的`静
才能将污浊的心灵清洗
一朵梦
多么美丽
无情的造物主吹乱了她
谁在伤心?谁在欢悦?
九月的独特
寒蝉落叶细雨
交织,缠绕,拼凑出落寞的愁绪
把快乐囚禁
当所有的哀怨都一并积聚
爆发吧,爆发吧
让所有过往
——沉淀
朝花夕拾
似白驹过隙
又似流水清缓
平快而又温柔
被愁绪缠绕的心头
和蜘蛛般无法自拔
凌乱的书本,蓬松的头发
纠结?
开在心间的玫瑰花
鲜艳殷红灿烂
燃烧般,照亮了夜
这哪里是夜,这是人间的奇迹
夏天无声的飘过
在这无比清冷的秋夜
燃烧吧,爆发吧
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
现代诗歌赏析10《一首没有意义的诗给玻璃》
玻璃,我把最后一首没有意义的诗给你
城东的墙塌下来
灰尘洒了一地
玻璃,我把最后一首没有意义的诗给你
坐在摇掎里的人
他又老了一岁
玻璃,我把后最一首没有意义的诗给你
让当下的镜子
让透明度,让你们
——这一群相当可爱的人
一起说话
现代诗歌赏析11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父亲,是奋进的孺牛,养育着自己的儿女;
教师,是舍己为人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父亲,是吐丝织锦的春蚕,牺牲自己,奉献家人;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为打造出祖国的栋梁,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为培养出成才的子女,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天、两天、一天,教师节悄悄地来临了。
在这最美的季节里,身为教师的父亲,这个节日属于您。
万语千言萦绕于心,却只能凝聚成一句:
父亲,教师节快乐!
还记得:
是您撑着油纸伞和我相逢在知识的雨巷,给我讲述洒满余晖的康桥;
是您手捧豌豆带我徜徉在遗传的花海,向我诉说分离定律的奇妙;
是您转换经纬携我跨越在绚丽的版图,带我领略洋流山川的伟岸;
是您评古论今助我穿越在激昂的朝野,帮我实现天人感应的梦想!
每个人闪亮的韶华都有老师来点缀,而我的青春经由您的精心指引而激情四射,梦想经由您的助力扬帆而幻化成真,灵魂经由您的精心雕琢而志存高远!
上学时,当我为难题苦苦思索却毫无头绪,是您耐心的解答精准的描绘解散我心头的乌云;
工作了,当我被挫折沉重一击却无法直立,是您坚定的目光深刻的话语重燃我遗失的信心;
生活中,当我因疲倦孤单而感到筋疲力尽,是您温暖的双手无言的相信夯实我灿烂的明天!
这一切,我都已记得;
这一切,我仍将记得!
您已付出了太多,岁月早已被银丝斑驳,让我在这里作出承诺:
定不负苦心,永远笑对人生!
千言万语,唯有这一句话能表达我的感激:
父亲,您辛苦了!
现代诗歌赏析12我们好象很容易被事情所左右
会为朋友打抱不平
会为自己在乎的人默默守侯
会为一切值得的人牺牲自己
这是一种幸福
还是一种悲哀
不由自主
毫无理由
究竟好不好
因为过去的伤疤
我们都成长
却都无法走出心中的那片阴霾
只能继续相信
不是吗
呵呵
有时候的伪装
有时候的笑容
都是假的为的只是不让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是害怕吗
呵呵
不过我相信
终有一天
我们能完全克服
现代诗歌赏析13日子是懒散的懒散的日子在假期
声音是多余的多余的声音需屏蔽
时间的面孔
呈现出衰老的皱纹
追赶不上世界的脚步
我曾在时间的怀抱中
用一半的力气喘息
此刻,天空在下火
躲在屋内看世界的人
欲把自己,变成恒温的一粒水滴
一滴赤裸的水,那是我用母语把前世叙述
一滴清净的水,那是我用灵魂将今生慰藉
现代诗歌赏析14我多么希望变成一只蝴蝶
晨起陪你翩翩起舞
一起畅游在花丛中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缕春风
吹开你那心中沉重的情感
一起穿过山川湖泊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滴泪花
从你的眼颊中滴落
让我带走你的伤悲
我多么希望变成一朵白云
让我带你飞翔遨游天空
让你自由自在我多么希望变成一颗苍天大树
挺拔、高大、为你遮风挡雨
让你度过一个凉爽夏日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走过风风雨雨每一天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慢慢变老享受每一刻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来生再续前缘
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在一起
多么希望
在一起
现代诗歌赏析15《怜月》
夜深人静
是谁在叩击窗棂
打开窗
瞬间拥抱月光
月光呀
你带着谁的忧伤
如水般冰凉
无法阻挡
《寻月》
夜深人静
明月盈窗
月是从远古走来的女子
明颜洁衣永不老去
灵魂深处
欲找寻这样一位女子
如月一般的女子
优雅明洁
安静从容
《寄月》
清辉爬上窗台
思念便油然而起
攀着月光遥遥而上
到达天宫到达广寒
折下一枝丹桂
再顺着清辉徐徐而下
当月光洒在你的窗前
你闻到吗?
它带着一缕
淡淡的桂花香
《等月》
你是天空的月
我是迟睡的人
等待着相逢然后挥别
相距遥远
却又在彼此的心田
你是天空的月
带着或好或坏的心情
我是迟睡的人
或喜或忧的相迎
从不虚假
也从不敷衍
你是天空的月
飘在彩云间
我是迟睡的人
11.也谈初中诗歌赏析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古诗;赏析
古诗,初中七年级课内6首,课外20首、八年级课内17首,课外20首、九年级课内7首,课外20首。总90首,可见古诗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诗歌作为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篇章,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都十分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学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之法,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诗歌赏析时如鱼得水,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心境。
本人结合多年教学之经验和当前教学之现状谈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不足之处还望诸方家指正。
关于教材诗歌的安排,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情况,诗歌题材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之规律,不可拔苗助长。诗歌题材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以适应学生具体到抽象之思维发展规律。课外诗歌教学内容的选定,诸同行当按以上规律精挑细选,才能达到效果更好。
第一,从形式上欣赏古诗之美也是诗歌赏析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古诗?这个问题在初中阶段应该使学生知晓。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唐以前之诗歌均为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但唐之后的诗歌也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要看诗歌的格律声韵。
举例:
第二,诗歌多因情而作或因景而作,因此诗歌欣赏教学应抓住“景”和“情”,这是诗歌欣赏的关键。
很多诗人作诗多因景而起,触景生情,即兴赋诗。而景又有春夏秋冬之别,不同时节之景,往往和诗之主题相关。春、夏之景,乃自然美好之景色,常为积极向上之诗歌题材;秋冬为自然萧条之时节,多为伤感、怀古诗之题材。下面试举例以四季题材诗句。春为题材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夏为题材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秋景为题材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冬景为题材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诗人往往不会只是单纯的描景,而是把自身感受融入到诗里。这就是所谓的“情”,也是诗人的内部世界,是内“景”,“情”因景起,景以寄“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由喜春而惜春,读者不应只看到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更应感受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柳宗元的《江雪》,前两句描写冬景,铺天盖地的大雪,连鸟的影子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1]但作者并非单纯的描写冬景,其内心世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翁寒江独钓,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第三,要注意诗句的关键用词,景是静态的,但诗人的“情”是动态的,往往诗句里有能表现“动”“静”关系的词。赏诗如赏画,一幅好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是动静结合,否则就会给人呆板之感。诗亦是如此,一首好诗要做到动静的合理搭配,否则就称不上是好诗。再看《江雪》,诗通过“绝”、“灭”、“孤”、“独”四个关键词,把外部静态之景和诗人内部之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再如《春晓》,“不觉”、“闻”、“夜来”、“花落”、“知”都是诗的点睛之词,整首诗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景真情真,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它“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而这顿悟则是在不经意的联想中获得。”。[2]
如是观之,诗歌赏析主要包括两大点,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内容赏析又分两个方面,一是“静”,二是“动”即外部景和内心的情,此外再抓关键词,它们往往是诗的点睛之所在,如此欣赏古诗当非“难”事。
参考文献:
[1]罗绍兰,韩柳.《唐人绝句精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2]林兴宅.超脱、宁静的意趣——孟浩然《春晓》赏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6).
作者简介:
12.诗歌《悬挂》赏析 篇十二
关键词:岛崎藤村,《若菜集》,恋爱诗歌
一、岛崎藤村与《若菜集》
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本名岛崎春树, 生长于长野县, 毕业于明治学院。他是明治学院校歌的作词者, 日本笔会的第一任会长, 帝国艺术院会员, 日本文学报国会名誉会员, 同时他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始终站在文坛最前线的他既是日本近代诗歌的奠基者, 也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因其浪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手法, 至今受人敬仰。总之 , 他是一位可与夏目漱石、森鸥外、谷崎润一郎等近代文学巨擘相提并论的文学家。
《若菜集》是藤村的处女作诗歌集, 发行于明治三十年, 共收录藤村诗歌五十一首。藤村以此诗作登上日本诗坛, 并以浪漫主义诗人的姿态迎来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时期。“《嫩菜集》不仅是藤村的‘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 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是一代新诗的先导和旗帜。”正如藤村自己在诗序中所写, “遂に新しき詩歌の時は来たりぬ”, 新的诗歌时代终于到来了。
二、《若菜集》中恋爱诗歌特点
1. 对纯美爱情的向往
在藤村众多恋爱诗歌里, 《初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全诗共四连。第一联描写了“我”与少女的初次相遇。“我和你相见于苹果树下, 香发初挽起, 玉梳头上插, 好一朵美丽的鲜花。”这是一位正值妙龄的少女, 前鬓插着漂亮的花梳, 玉容如花, 楚楚可人。第二联描写两人爱情开始萌芽。“你伸出纤纤素手, 投给我一个苹果, 这薄红的秋的果实, 象征我们爱情的开始。”曾经相遇的苹果林现已果满枝头, 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 爱情在你我之间开始萌芽。第三联, “我”用叹息拂动你的青丝, 那纤纤秀发散发出的清香味扑面而来, “我”好似饮下了一杯盛满你柔情蜜意的酒, 两人享受甜蜜初恋的画面跃然纸上。第四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点明了诗歌主题。苹果园中树荫下是谁踏出了一条小径?不用问, 是爱情。
2. 对官能世界的憧憬
《四袖》是《嫩菜集》里一首著名的恋爱诗歌。在《四袖》里, 藤村毫无掩盖地对爱欲感官世界进行了大胆描写。这首诗以反复重叠的辞格, 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与恋人幽会的情景。诗中出现的男子欲火燃烧, 激情高涨。他先是用温柔的气息撩动恋人的秀发, 继而用滚烫的手掌轻抚恋人的双手, 火热的眼神不由自主落到了恋人的胸前, 滚烫的嘴唇将恋人的朱唇启开……青年男子纵情爱欲, 沉浸在欢爱之中。他不断地靠近恋人, 从气息的触碰, 到双手的轻抚, 眼神的放纵, 最后到嘴唇的缠绵, 气氛变得愈来愈暧昧, 情欲气息愈来愈浓烈。一幅情意缠绵的激烈画面得以完美呈现。
另外, 诗歌前三连均以“とき”结句, 诗人以这种反复排比的方式, 刻画出了男子激烈的官能冲动和渴求爱欲的急迫难耐。表达了向往爱情, 憧憬官能世界之主题。
3. 对世俗社会的反抗
在《若菜集》中, 有大量反抗世俗社会的爱情诗歌。
如《四袖》, 这首诗的创作来源于江户时代的一段恋情, 夏出生于富裕商家, 是一位十六岁的漂亮女孩, 谈过多门亲事, 但未能遇到如意郎君。清十郎受雇于夏家, 两人自由相恋, 不料这段恋情遭到了夏家强烈反对。两人私奔不成反被捉, 清十郎被冠以拐骗偷盗罪名处以绞刑, 夏最后发狂下落不明。
再如「逃げ水」, 这是一段不被世人认同的恋情 , “为了你, 我成罪人也无妨”, “如果没有你在身边, 即使是快乐的天堂, 我也不去。”因为, “对我而言, 比起去快乐的天堂, 我更愿意同你携手走向地狱, 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你。”
又如「望郷」, 这是一首描写破戒僧爱情故事的诗歌。他丢掉宗教修行, 奔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虽然对住惯了的寺院, 对朝夕相处的朋友有诸多不舍, 甚至有些撕心裂肺的痛楚, 但都未消除他对爱情的向往,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情。
以上三首诗歌阐述了同样的主题, 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世俗社会的强烈反抗。诗歌里, 主人公都是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 为了摆脱世俗的束缚, 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 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对当时的世俗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他们为爱抗争, 勇敢无畏, 可谓是爱的勇者。
结语
昭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藤村因脑溢血辞世, 享年72岁。从二十六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在将近50年的创作时期里, 他不负众望, 创作了诗歌、散文、小说、童话、感想文、纪行文等大量作品。特别是藤村四部诗集 (《嫩菜集》、《一叶舟》、《夏草》、《落梅集》) 中的《嫩菜集》至今受人敬仰。《嫩菜集》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作,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大胆地抒发爱意, 歌颂纯美爱情, 肯定官能享受, 反抗世俗社会。时至今日, 无论从欣赏还是创作的角度, 《嫩菜集》都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并予以认真研读的弥足珍贵的诗集。
参考文献
[1]师瑜, 《岛崎藤村论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2]岛崎藤村《日本文学全集/岛崎藤村 (一) 》[M]集英社昭和56年
13.《示儿》的诗歌赏析 篇十三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译文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什么都可无牵无挂。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注释
⑴示儿:给儿子看。
⑵元:通原,本来。
⑶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⑷但:只是。
⑸九州:这里代指中国。
⑹同:统一。
⑺王师:宋军。
⑻北定:将北方平定。
⑼中原:金兵占领的地区。
⑽家祭:家中的祭典。
⑾无忘:不要忘记。
⑿乃:你的。
⒀翁:父亲。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有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14.《北风行》诗歌赏析 篇十四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翻译/译文
烛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出光耀犹如白昼。
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如今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嚎从天而降?
燕山上的雪花大得如同竹席,一片片猛烈地吹打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一位思念丈夫的妇人在这寒冬腊月,停歌罢舞愁眉紧锁。
她靠着门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却想着在北方长城前线服役的丈夫悲苦的忍受着这严寒,实在是悲哀可怜,心中不禁涌起万种哀思,痛苦万分。
当年他提着剑离开时只想着要去救边关,只遗留下了一个虎纹金柄的箭袋。
中间有他的一对用羽毛做弓尾箭,如今却满是沾满尘埃的蛛网。
空有箭在,人也许已经战死永远不能回来了!
不忍重见此物,一把火烧成灰了反倒干净。
汹涌奔腾的黄河尚可捧土堵塞,而对北风雨雪的痛恨却永难排解。
注释
①、《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②、烛龙,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两句意为:烛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出光耀犹如白昼。
③、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两句意为: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如今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吼?这是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④、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⑤、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⑥、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⑦、鞞靫(bǐngchá),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⑧、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赏析/鉴赏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旳动作来刻画人物旳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旳思妇旳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旳行人,想到远行未归旳丈夫;由此时此地旳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旳丈夫旳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旳寒冷、征人旳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旳写景为这里旳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旳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