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精选6篇)
1.高一语文兰亭集序 篇一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次”等的意义。梳理语法知识。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情感目标: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疏通字词。【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得《兰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兰亭集序》摹本,其时真本已由王羲之的子孙一代一代传到了辩才和尚手上,辩才非常珍爱这本真迹,秘密收藏着。唐太宗找他要,他声称历经多次变乱后已不知下落。于是,唐太宗派萧翼化装成书生,自称嗜爱书法,藏有家传王羲之父子楷书真迹,并带到寺里来给辩才观看。辩才看后说:“字确是真迹。但不是极好的,我有真迹,和一般的大不同。”为了证实自己所说非虚言,辩才还把真迹拿出来给萧翼观看。后来,萧翼借着辩才外出,将真迹偷走了。唐太宗得到了真迹后,欣喜万分,至临死前便嘱咐把它放在自己墓中殉葬。从此就埋没了真迹。但后来的盗墓者均未找到,据说可能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
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
欣赏《兰亭序帖卷》(打出“兰亭”帖幻灯片)。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四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解题:
作者作品: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中原世家,他的伯父王导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司马睿是在南渡的中原氏族和江南氏族的拥护下,由王导辅助称帝的,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和另一伯父王翼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谢安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文体“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介绍等。书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一般书序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那么,本文是否如此呢?本文简要介绍了成书经过,交代了编集的意义,更阐述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
三、朗读
1、听范读。(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正音。
(一组读,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癸丑(guǐ)会稽(kuái jī)临文嗟悼(jiē)流觞曲水(shāng)修禊(xì)放浪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g)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ǔ)
3、全班齐读全文。
三、梳理感情变化,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每句皆有一个代表性的词语。
含“乐”句,含“痛”句,含“悲”句。
(一)乐之由
1、读第一、二节。指导朗读:
“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乐”是气度从容之乐,而非喜形于色之乐。
2、一二自然段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归纳明确:《牡丹亭》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良辰:
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
⑵美景
“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修”有清雅之态;其水如何?“清”写出了水之质,“激”写出了水之状,而“映带左右”写出了远观水之情态,又巧妙写出了“流觞曲水”的条件。
⑶乐事:
不仅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多媒体显示: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抬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游目骋怀。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也可归纳为三雅——景雅、人雅、事雅。
板书:
良辰
暮春之初 惠风和畅
美景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记会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曲水流觞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四、注释答疑 A、一词多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用来„„,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然、即使。所之既倦:往、到达。感慨系之矣:代词、它。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知老之将至:取消句子独立性。茂林修竹:高 修短随化:长 B、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面对面。C、词类活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意动词,把……看成一样,视为等同)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视为等同)欣于所遇:(欣:形作动,感到高兴。)D、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2.省略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3.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E、其它重点词
修、次、致(见练习二)极:副作动,穷尽
流觞曲水:觞,名作动。F、积累并解释成语
游目骋怀: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附着。有所感触,慨叹不已。天朗气清: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情随事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第二课时 导入
进入高一,一个新的环境,离开了以前的同学,难舍;没拿到理想的成绩,郁闷;没有信赖的人可以倾诉,愁苦。怀揣的许多梦想愿望都很难一一得以实现,看看周围又总是一张张成功得意的笑脸,会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其实,伤痛在你、在我、在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即便是快乐之极、成就辉煌的先人。今天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在与1600多年的这位伟大书法家的心灵会晤中,得到一些人生启示。
(二)痛之因
1、作者是怎样从“乐”转为第三自然段的“痛”的?是否突兀?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由空间词转为时间词,自然至极。“相与”是人际交往,包括这次兰亭聚会的人,算是“因寄所托”,静躁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管怎样的方式,人们都留恋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有生之乐。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可是“乐”能保存多久呢?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2、请学生翻译。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明确:a、待到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时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b、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
3、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这些“痛”吗?(讨论)
痛之一:欲望永难满足(所遇既倦)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 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痛之二:环境无法掌控(所欣已陈)
痛之三:生命短暂有限(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三)悲之源
1、“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上文哪句话的进一步阐述?
是对“死生亦大矣”的深入论述。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或者人生观?
时代背景:东晋偏安于建康,渡江名士,流离之际,多变为软弱的感伤者,且当时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例如之前写到的,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 4
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齐彭殇”),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作者认为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情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3、第四段的“悲”与第三段“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的“悲”是否消极?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想说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是“千古同悲“,更加深刻感人。(板书)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小结: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3、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如尘土刹那间被疾风吹散)。《古诗十九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人生有着不可知性。
结束语:
最后,不妨借用哲学家周国平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名篇重读:“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9、作业: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写一段话。周记可以扩写为“与王羲之对话”。板书:
记会
乐
所遇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所欣已陈
痛
一己之痛 感性
终期于尽
兴感合一
明意 虚诞妄作
悲
千古之悲 理性
2.《兰亭集序》探幽 篇二
《兰亭集序》不过寥寥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文章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言简意赅。文章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真真一处好风景!此处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再写清流激湍,动静结合,写出了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文章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弯曲的流水中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美酒佳酿,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乐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俗世烟火之气,后来之人读之恐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宴难再,为下文抒感慨之怀再添伏笔。然后文章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至巅峰,但乐极往往就会生悲。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应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之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并不自《兰亭集序》始。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云:“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南皮与吴质等人宴游之欢之后云:“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成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先叙众人宴集之乐,接着以“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作结。可见至少从汉魏以降,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兰亭集序》的由乐转悲,亦不足为怪。所以文章第二段笔锋陡转,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唯恐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生命本体的思考。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著的热情。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曾受诏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他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文章第三段接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出“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肯定了生命本体的价值。这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思想。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自然,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结构严谨,衔接合理,语言洒脱流畅,朴素简洁,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不知老之将至”等,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读来如在目前,如临其境。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nlc202309011157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宴游的良辰美景和那些贤主嘉宾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于一体的妙文良言留给后人无尽的审美和思索空间。
[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书序,但是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全文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兰亭宴游之景。这部分以“乐”字为基调。起笔先叙宴集之时令、地方及事由。再写与会之人皆贤人雅士。又叙兰亭地理环境及自然景物。接着又述当日天气。“是日也”三句承上启下,承上山水姿容之清丽,人心情之愉快都与天气之晴有关;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最后写宴集之感受——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这一部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更难得的是格调十分淡雅。作者眼光所及不见三月之姹紫嫣红,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不着浓艳之色,只取淡雅之调。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不逾度,这是心境的淡雅。
文章后半部分抒发宴游之后的感触,体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是全文理解的难点所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所谓“兴尽悲来”,兰亭集宴虽是乐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这部分文字的特色,在于作者将其悲伤之思的产生写得一波三折。先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彼此情趣不同,生活方式各异,但在情感变化上都有相同之处。接着,作者从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古人亦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当今人的情况完全契合无异,而古人文章中的悲凉情绪更令人伤感,这使作者心胸久久不能开解。既然古今一律为人生无常而兴叹生悲,可见庄周所谓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乃是虚妄难信之辞。接着,作者又将眼光移至未来。他推想将来之人其情感变化必和古今之人相同。及至将来,现今一切即为陈迹;将来之人,也将临今人之文而感伤,如此反复无情的循环变迁又再次引发作者的悲叹。至此,全文笔势一收,顺势点明其记录诸人名爵、诗作以及作序之旨。这部分文字从兰亭宴集发端兴感,由今人及古人,再及后人最后回到兰亭宴集而收笔,舒卷自如,辞气畅达。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从而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同学们学习时也要注意作者以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成文,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到完美的统一。
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 篇三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诗文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开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知识拓展】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4.高一语文兰亭集序 篇四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到“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想】 用填空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意蕴,指导学生品味文本精练优美、清新畅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品味,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力求避免逐字、逐句、逐段的串讲、肢解,对一些重点疑难字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书法欣赏,在高雅悠扬的古筝声中PPT显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师:这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声名显赫的《兰亭集序》。可惜,唐太宗仰慕斯文,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将其带人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全文324个字,个个笔墨酣畅,特别是20个“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行书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诵读感知
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特点的字,并带着这种感情自由诵读课文。表明作者感情的词语:乐、痛、悲。(PPT显示)
个别朗读,自主评价。诵读提示:(PPT显示)
注意节奏,读出节拍。如: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注意语气,读出韵味。如:
此地有崇山峻岭,……(用清新明快的语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低沉压抑,徐徐吐出)
女生读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人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讨论后小结(PPT显示):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五、美点赏析 点评式填空(PPT显示)
要求找出典型的语句加以品味,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
兰亭之序,其文辞可谓(),其行文可谓(),其书法可谓(),其流传可谓(),吾辈读之,可谓()也!
参考答案:清新畅达,曲折有致,矫若游龙,古今不绝,叹为观止。
温馨提示:点评是阅读的深化,更是领略妙处、学以致用的前提。
六、探究应用
读书既要读出作者,又应该读出自己。这篇1600年前的美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1)人生苦短之叹,自古有之。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正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可堪珍惜;光阴是短暂的,不可虚度。只有执著追求,奋发有为,生命才会因拼搏而闪光,短暂才会因努力而永恒!
(2)生死是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如: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这些隽语告诫我们,死之意义如何。决定于生的价值。
(3)美好转瞬即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回忆时不禁“感慨系之”,“人生若止如初见”。是啊,行走在消逝中,有多少美好的回忆是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温馨提示:阅读是二度创作,读出自己,不做两脚书橱。
七、小结全文
王羲之抗于流俗,不仅表现在坦腹东床的气度,更表现在对东晋普遍流行的人生虚无、出世人仙的社会意识的自觉抵制上。有人说,《兰亭集序》是40岁才能读懂的书,其实,只要有一颗热爱生命、奋发有为的心,你就能深入地理解王羲之内心深处涌动着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忧乐”“生死”是全文的关键词,你能任选一个作点辩证分析吗? 去年,周杰伦推出新的专集,其中有一首单曲名为《兰亭序》,请你找来听一听,并读一读歌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说你的感受。
温馨提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生活中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5.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篇五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写景言情时的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赏文学之美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领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
文本的情感脉络与渗透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痛”与“悲”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背景音乐、《生命的感动》视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情境创设:
背景音乐《平湖秋月》,课件背景,高天,兰亭课题
01
导入:播放视频《生命的感动》
刚才视频的标题叫《生命的感动》,画面中的无臂少年叫刘伟,他用双脚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让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兰亭集会上,借助一篇序文,以超越历史的眼光审视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眼里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思考。
02
诵读,体会文本之美
1、疏通字词字音,大家预习过课文,是否还有诵读或者字词句特别理解困难的地方。
2、《兰亭集序》全文只有324个字,可是预习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变化?找出关键句,简单讲解(板书:乐痛悲)
3、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声音为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注意情感变化,学生范读。(配乐)
03
品读,“兰亭之乐”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兰亭之乐,乐在何处?
为让大家理解文本,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
活动1:女生读一二段,男生在句号后加“信可乐也”
品味乐在何处?
找到所写内容共同点:充满生命的活力(板书)
04
品读,“兰亭之痛”中审视生命的无奈
师: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王羲之远望高山,近观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是一件乐事,就如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享兰亭之美,信可乐也。可是下课后呢,再以后呢?美好就只能在回忆里。王羲之从生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痛”。下面我们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来品味“兰亭之痛”
活动设计2:填句
归纳: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于是产生了痛感。
明确: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过程的短暂,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况修短随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长短的被动,于是产生了痛感。
由终期于尽,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结局的悲剧,于是产生了痛感。
师:面对满眼充满生机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暂,长短的被动,结局的悲剧这些无奈的现实,不禁“痛”从中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板书:生命的无奈)
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05
品读,“兰亭之悲”中领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声“悲夫”让我们顿时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联系前后文,认真思考讨论“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动3:研讨
王羲之为谁而悲?悲什么?缘何而悲?悲的结果怎样?
明确:为谁而悲?昔人、时人、后人
悲什么?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困惑
缘何而悲?(社会政治背景)
悲的结果怎样?留下美文“故列叙时人———”。齐读
6.《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六
《兰亭集序》
二、说教材
(一)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将古代散文分为“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传记散文、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散文”五类,本课为《必修二》第三单元,也可以说是古代散文第二单元。作为山水游记散文,不仅描写自然景物、记游经历,还倾注了作者的兴趣和感慨,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如本文和《游褒禅山记》就是如此,又如《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了达观超然的情绪。
《兰亭集序》不但代表了王羲之散文的风格:不仅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而且立意深远,能反映出东晋文人士大夫在“玄学”之外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设想
任何一篇文章,总得找准突破口,我将此突破口定为“体悟王羲之的心路历程,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方式,让诵读与探究讨论相结合,把握“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力求引导学生领悟这篇佳作的妙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整合: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了解“所字结构”。(知识目标)
2.感受鉴赏: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精短优美的语言,并用现代文进行美景的描绘。(能力目标)
3.思考领悟:正确理解东晋士大夫阶层对生死的感悟,树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情感目标)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句的疏通,重点字词的积累,内容的赏析和体会。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具体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变化,读懂文意,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作者的情怀和思想态度较难,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归纳结论。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特别是难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质疑法:让学生质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相互提出疑难问题,解决问题。
3.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和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和情意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旅程吧!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注意:会稽(kuài)?摇修禊(xì)?摇殇(shāng)?摇觞(shāng)?摇趣(qǔ)
二读:读出感情变化。
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乐——痛——悲)
三读:读出难懂的字词,质疑交流。比如:实词“修、期、致、临、次、觞、殇”,意动用法“一死生”、“齐彭殇”,使动用法“游目骋怀”。特别要讲解的是“所字结构”,即“所”放在谓词性成分前,指动作的对象,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又分成两类,一类是“所+动词=名词性结构”,如:“所托”(所爱好的事),“所欣”(所高兴的事),“所遇”(所接触的事),“所之”(所得到的事物);二类是“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翻译为“用来……”,“所以兴怀”中“所以”表示原因,翻译为“……的原因”。
四读一、二段:读出文中美景。
1.结合具体文句,归纳出“信可乐也!”中“乐”在何处。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展示讨论结果。
人众:名士济济?摇聚首兰亭
美景:山环水绕?摇境界清幽
事趣:饮酒赋诗?摇畅叙幽情
兴雅:仰观俯察?摇游目骋怀
2.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这一赏心悦目的美景,一定体现“快乐“的情感。(写——交流——点评)
小结:如此场景,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那么又是什么让作者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悲痛,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呢?
五读第三段:读出“痛“在何处。
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欲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不容抗拒。(终期于尽)
2.前三段写了“乐”之由,“痛”之因,在亦“乐”亦“痛”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引导到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产生的“生命的渺小感和迷茫感”,并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例证。如: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六读第四段:读出对生命的态度。
面对此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光阴,而王羲之是如何解决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我们又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
学生交流讨论。
(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实作者早已明白,寿夭不同,生死有异,在“永恒的生命面前”,古人、今人、后人都会带着同样“悲”的心情,可谓“千古同悲”,而当这种心情成为文字流传千古,其实生命的死亡并不是一种失败。正如他所料,而今的我们读到他的文字,似乎正亲身经历那场人生盛会,似乎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吟咏悲叹。于是,短暂的生命没有消失,而是变成永恒,旧的没有变成“陈迹”,而是历久弥新。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曾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过,曾经思考过,曾经追寻过。)
(二)总结
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王羲之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是他的睿智之处,观照我们现实的人生,“回首萧瑟处”,若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情”,便无愧于生命的栖息。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选取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写一篇描述或评论性文字。
六、板书设计
乐人众美景事趣兴雅?摇?摇痛欲望难满足世界难掌控生命难长久?摇?摇?摇悲千古同悲永恒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