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朝话》,感悟人生(精选19篇)
1.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篇一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阅读经典,你还会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李白雄奇瑰丽的诗笔,把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清丽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还有那边塞的冷月、那大漠的孤烟、那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壮伟、那江南的温婉……你怎能不倾情祖国的河山之美.阅读经典,你还会感受到慈母温暖的目光以及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或看见朋友或踏歌而别,或把酒而叹;或体察到离别时又有前路无知己的孤寂……
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撷英粹精.让我们从小选取一些经典篇章来阅读,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不要紧,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会豁然顿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气贯注于你,中华文明的特质熔铸了你.你,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2.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篇二
一、特定背景。
学习本文时, 我们首先要注意文中一系列的特定背景。社会背景:军阀混战, 兵荒马乱, 知识分子朝不保夕;自然环境背景:冬天;家庭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些特定背景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伤感的气氛, 给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更重要的是, 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给一个老人的生活所带来的重压, 感受到文中隐隐透出的悲凉之意。
二、特写镜头。
文章如电影的特写镜头一般展示父亲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将感人的一幕定格在读者眼前。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的动作, 无一不昭示着父亲背影的沉重。但尽管看起来如此沉重, 父亲却“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是因为父亲觉得自己尽到了对儿子的责任, 所以心里才感到踏实轻松。特写镜头一般的描绘, 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体贴。
三、特别感伤。
作者先是回忆父亲的背影, 然后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担忧, 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感伤的气息。在把握感伤这一基调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其他情感。如“他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这句描写, 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也反映出作者为父亲老年的凄凉境况感到不平的情感。又如, 祖母去世, 父亲强忍丧母之痛安慰“我”;家中光景惨淡, 父亲却为“我”做紫毛大衣, 还强抑失业之悲为“我”送行。感伤之中, 充满了父子温情。
四、特多铺垫。
本文为了突出描写父亲的背影, 表现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做了层层铺垫。例如, 作者交代“我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按理说父亲可以放心, 让“我”自己去车站;更何况父亲“因为事忙”, 之前已再三嘱咐茶房陪“我”去车站;但父亲还是“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些铺垫, 可见父亲对儿子始终放心不下, 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又如, 因为家境惨淡, 所以大冬天里, 父亲自己只穿“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但他却给“我”做“紫毛大衣”, 对比鲜明。此处铺垫, 可见父亲爱子心切, 而有了这个铺垫, 才能让人更加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那样沉重:他是一个“胖子”, 又年老体衰, 加之穿着如此厚重笨拙的衣服, 因此爬月台时, 要“慢慢探身下去”, “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身子向左微倾”, 动作十分吃力。由此可见, 父亲为了儿子, 已经把自己的一切全然置之度外。
五、特真情愫。
3.品读感悟拓展共鸣 篇三
【设计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借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点拨感悟,激发共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视频及其音乐、《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1)要求根据预习卡预习课文;(2)搜集伯牙、钟子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音乐导入,激发情趣
(1)课前热身。交流朋友情谊的名言诗句。
(2)欣赏音乐:欣赏视频《高山流水》说感受。
(3)揭题板书。读好"弦"字。
2 由题引入,形成导学
2.1 理解课题: 交流资料
2.2 形成导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2)怎样绝弦?
(3)结果怎样?
2.3 回顾学法: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感情
3 初读课文,感知韵味
(1)指名读
(2)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师生配合引读。师"伯牙善鼓琴--"生:"钟子期善听"……
有什么发现?(开头是交替着描写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写伯牙一个人)对,抓住这个规律就好背诵了。
(5)指名讀、齐读、评价。
4 互助议学,理解课文
5 展示成果,解决问题
5.1 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语。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兮"、"谓"、"乃"、"复"
(2)、小组小组pk,交流理解。
5.2 解决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6 拓展细品,共鸣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难。
(1)理解知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名满天下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假如你们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听众,你会怎么赞美我?
(2)感悟相遇。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对,是志向,(板书: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带"志"的词语来形容?志存高远,壮志凌云、志向远大。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再来赞美一番。
师: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凡伯牙所念者,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念,得、知音)听了知音的赞美,大家说,伯牙心情会当如何?
请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6.2 感丧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师: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课件出示灰暗画面)
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更让伯牙感动的是,伯牙知道了钟子期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伤心欲绝,悲痛万分,不禁抚琴大哭,弹了一曲当年的《高山流水》。
师:可是,此时,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当年的子期那样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志在清风,再也听不到——;伯牙所念——无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书:志、念、得)
6.3 丰富内容,拓展阅读。
师:伯牙弹完了高山流水,绝望至极,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擦去板书知音)说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升华感悟:作为一名已经成名的乐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快乐……)
(2)链接阅读:接着,俞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阅读诗作:师: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配乐写话:2000多年后的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快,提起笔来,让你的思绪在纸上尽情地流淌吧!(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点评。)
4、动情读文。师: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这篇课文。)
7 作业布置
(1)试听音乐《高山流水》。
(2)背诵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反思:本课教后,有两点甚为满意:一是有个意外的生成。在读懂文言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的"之"的理解破费周折,可见一些虚词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障碍。在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先让学生说整句之意,再从意思中分别找出"得"、"之"两个词的意思--得到、心意,接着趁热打铁,指出"之"为谁的心意,最后学生顿悟"之"即为前半句的"伯牙所念"。老师及时总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个别词语的意思,可以先理解整句,再理解词。
4.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篇四
品读百年校史 感悟勤廉人生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百年来,矿大数次迁址,多次易名,终于雄立于美丽徐州,滋养莘莘学子,培育国之栋梁。经历过百年沧桑岁月洗礼的矿大以“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载誉于世,几代矿大人也本着“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以勤廉之姿,谱写人生华章!
百年求索 硕果累累
———品读百年校史 臻数辉煌成就 感悟勤廉人生
矿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9个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个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317人,副高职称478人,博士生导师273人,硕士生导师651人;先后有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2人入选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9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113人次和9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16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这一串串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数字,记录了矿大人一路走过的一个个辛勤与汗水交织的日子,同时也见证着矿大人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艰辛努力。这是对勤奋的回报,对进取的肯定,是无上的荣光也是应得的赞扬。这些金光背后,是宵衣旰食的钻研与进取,是废寝忘食的执着与痴念;是教室里的奋笔疾书,是实践中的一丝不苟。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5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5项,包括“863”项目23项、“973”项目4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52项;申请专利1908项,授权1282项,出版各类著作1340部,编写教材737部。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优秀课程16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专业15个、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建设点1个。我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678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548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新世纪以来,学校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全体师生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我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创造新的辉煌。
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太平洋论坛和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2008年,学校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10月,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与国外10所知名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澳大利亚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学院,与德国合作高校联合成立中德学院。2009年12月,我校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共建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2011年1月,学校成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成员。2011年4月,我校与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共建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揭牌。
在埋头苦干的同时,矿大并没有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而是积极地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合作,重视合作共进,打造国际交流的新平台。而这样,就更加地需要我们提高自身学术的素养,加强自身的素质,努力具有过硬的技术与本领。这就意味着全体师生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可以想象在美丽的文昌山下,迷人的镜湖旁边,有过多少苦读的身影,有过多少思索的面容,有过多少智慧的迸发。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提出,未来10年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完成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实现以能源资源领域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力争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矿大将在“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和悠扬的校歌声中,遵循“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校训,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山葱葱,水溶溶,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这一首朴实简练、端庄典雅的校歌,见证了勤廉矿大人走过的辉煌百年,也将见证新一代矿大。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类2012级2班
钱生虎
5.品读经典感悟 篇五
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6.《品读经典感悟随行》 篇六
品读经典感悟随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品读经典感悟随行》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四个存折:知识、情感、事业和金钱。但是我们都要记着:如果没有了知识,其他的存折都将会被冻结。我这里有这样的一本书叫做经典,又有这样的一种释怀叫做感悟随行;经典之作是给予、施予,是修身养性、树德为怀的个人品行;是追求、诉求,是以社会为己任,一个地税人应有的个人修养;品读经典:用行动和思考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现状,了解一个地税人脊梁所需要担负的责任。
每一部经典都是志士文人呕心沥血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折射着社会的百态人生。品读经典,不是吟诗颂词、怀古伤今的感怀,不是自诩学富五车,胸中有墨的知识堆砌,更不是经验、经历、满腹经纶的炫耀,关于经典我这里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
品读经典,仿佛和一群高尚的人促膝长谈、互倾心声。逆境时催我奋进;烦恼时,教我淡然;顺境时,提醒我谦虚谨慎。
2003年2月的一天,正在征管科工作岗位上的陈军顿觉腰部疼痛难忍,之后经检查左肾长期重度积水,严重损伤了肾功能,手术刻不容缓,手术间他还不忘工作,总结提出了”一量二率三突出”的工作思路,术后医生的百般叮嘱对于工作痴迷的他显得多余,带病操持着团队去参加比赛,并且成绩斐然;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敬畏,“影过前阶尘不动,月落潭底水无声”对于这样的人书写的经典之作,我想我们不得不冥思之余去身体力行,无愧于地税人的光荣职责。
品读经典,我们邂逅一道又一道叹为观止的异乡风情,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句又一句的发人深省的肺腑良言,滋养了心灵的每一寸土壤,净化着每一个角落的浊污空气。品读经典未尝不有陶冶情操,使人明智之理。
品读经典,有时轻松愉悦、有时心重如磐。为作者笔下的精彩描述而兴奋不止;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沉思默想;被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所启迪;读好书、品经典,让我慢慢地置身于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人生境界。万卷书不如万里路,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也就是经典品读;经典之作——只为书写奇迹;品读经典——只愿创造一朵奇葩。
之前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读书的人最美丽,读书的孩子最优秀,读书的家庭最和谐!”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品读经典,让经典好书与你我同行。你会发现,愉悦、睿智、成熟、耀眼将随之而来。
只身走进茫茫书海,各种杂志文集让人眼花缭乱,而我依然捧着经典之作津津乐道于先贤的文字灵魂,它洗涤着我的心灵深处,激励着我不断去追求更多可以落脚的净土。一本经典之作,一个地税人,一处和谐之景,一场幸福人生。品读经典,感悟随行。
7.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篇七
一、细读品味,增强感悟
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于融会贯通,特别是通过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字词、情感主线来把握全文。从细微处入手,潜移默化,教给方法,让学生养成细读品味的习惯,对提高语感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1. 抓主要内容品味。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丰富生动的内容,但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去阅读,让学生发挥想象,读出文中的美,品出文中的味。有些散文似的课文,如:《秋天的雨》、《草丛的村落》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体会———领悟———想象———诵读中,去领略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独特感受;有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穷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去体会人物的语言、形象以及内心、情感,感悟文章带给人的震撼和深思;有些介绍名人的文章,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孔子拜师》等可以通过认识人物,了解生平,走进文本,链接阅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
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其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再现情境,让语文课变得可感可触。
2. 抓关键词语品味。
引导学生自主地品读欣赏课文,在品读感悟中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去想象,就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抓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品读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有些关键词是文章的“眼”,有些关键词体现了文章的“情”,而有些则是文章的“魂”。如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九种不同的花开放的方式都不一样,我根据不同花的特点从不同处着手,如牵牛花一句通过抓住“吹、喇叭”形象地感受拟人写法的妙和趣;睡莲一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睡眼惺忪不要惊扰的那份善解人意;万寿菊一句通过欣赏众花开放的情景体会“欣然怒放”的盛况,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万寿菊你会是什么心情?昙花一句,通过介绍昙花的开花特点,引导体验“含笑一现”的神秘和惊艳……赋予花朵于各种有生命的语言,让孩子走进每一朵花的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又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我抓住了“相距上千里”一词,“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相隔很近,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相当于绕学校操场走2500圈(学生惊叹不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千里迢迢、迢迢千里……我又引导让学生想象,这上千里的路程像学校操场一样平坦吗?孔子一路上又会遇上什么困难?一个词语引出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在多次朗读句子后,我又引导学生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出示) 孔子饿了就_____,累了就_____,不分_____,不停地赶路。通过品读这些关键词,孔子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3. 抓情感主线品味。
小学的课文中每一篇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游园不值》和《芙蓉楼送辛渐》前者是春意盎然中的访友情趣,后者是朋友之间一诺千金的深情厚谊。有的在一篇课文中就有着强烈的对比。如《圆明园的毁灭》,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的体会愈加深刻,那么对比毁灭后的圆明园就愈加心痛,对侵略者的恶劣行径就更为痛恨。我们也可以把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可以和学生生活的环境对比,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体会语感。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的指导,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
1. 读通读顺,精读巧读。
首先读通读准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读准词,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读通读顺课文,体现语文教学应扎扎实实花在读原文上。文章应该一句一句地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句话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怎样在四十分钟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文中人物真情实感读出来。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重点句,而这些句子,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蕴涵着文章的感情线。因此以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把读与理解,读与思考,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精力、智力和主力投入到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中去。
2. 感悟语言,以读激情。
在课堂上我注重“以读激情,以情促读”。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引导学生:用独唱的感觉领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和体会,张扬自己的个性;用小组唱的感觉分角色读,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或缓或急、或轻或重;用合唱的感觉齐读,通过合作的、细腻的、有共鸣的声音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动,读出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启发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体会读的艺术性、重要性。因此当学生朗读毛泽东的《长征》时,就会使人联想到红军不畏艰难,寻求金色理想的万丈豪情。朗读《狼牙山五壮士》就会使人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五位英勇战士的英姿,让人无法忘怀其就义时的悲壮场面。再如鲁迅的《少年闰土》,文章描绘了四幅图画———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潮汛看鱼。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这淳朴”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课堂也因朗读而生动而精彩起来。
3. 感悟内涵,陶冶情操。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发展语感,陶冶情操。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和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深刻的对话,好的朗读让人如临其境,与文本与人物交织在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会随着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例如:朗读《窃读记》,会知道读好书是一件无以伦比的快乐之事;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梅花魂》,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地震中父与子》,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落花生》,会知道做人应该朴实无华……
三、积累运用,深化感悟
“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清风活水何处来?”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积累,并尝试运用。
1. 课内积累。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好词佳句,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其次,注重利用课文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并适当结合练笔,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收集有关知识等,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也积累了语言。
2. 课外积累。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课外读物,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长此以往,必定会读有所获。
总之,教师通过精心的指导,教给阅读方法,施之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知识、情感到气质都会变得灵秀起来。
参考文献
[1]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2) .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7.
[3]高林生.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学, 2006.3.
8.入情入境,品读感悟 篇八
关键词:情境;品读;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阅读训练,下面以《蚁国英雄》一文为例,谈谈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品讀要激情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它是以心入境为基础,以动情为途径,达到体验、提高能力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能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中,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不会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再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品词析句,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表达,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说出“这是一场怎样的大火?”让学生感受火的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然后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出感动的原因,当然教师要适时补充点拨,要用满怀激情的语言来渲染,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二、品读要尊重个性
品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的一次再创造,它需要朗读者对作品独立的理解和体会,它要求朗读者用富有个性的声音、情感、动作、表情来表现作品,展示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读出“自己”。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为了感悟外层蚂蚁的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外层蚂蚁你会怎样做?会怎样说?心里会想些什么?接着汇报交流想法,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读出了各自不同的体会:有的读出了外层蚂蚁的不怕牺牲,有的读出了外层蚂蚁的无怨无悔,有的读出了外层蚂蚁的舍己为人,学生真正在品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品词品句地读,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9.品读感悟表达教学设计 篇九
看着眼前的蓝天、大海、椰林,听着耳畔悠扬、婉转、空灵的曲调,亲爱的同学,你那神奇的想像已驰骋何方?脑海里迸出的第一个字眼是什么? 同学甲: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神清气爽,忘却烦恼。同学乙:美!我真想立刻去看看。
二、我发现大家都喜欢大海,换句话说,对大海都有感觉,咱们先来品品两位同学对大海的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吧!
好,先请李昆之同学倾情朗读她的《感悟》!
三、李昆之朗读 感悟《听潮》
那是1929年的夏天,在一个小小的岛屿上,有一位文人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陷入了深思„„几十年后的今日,当我面对着这词句柔美而又不非常华丽的散文时,我似乎感到了他对海潮的特别情感。
四、生生互动答询
10.品读经典诗文 感悟做人道理1 篇十
——浅谈《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文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意境优美,包含了许多哲理。经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灿烂的星辰,是在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后的人文精华。她凝聚着圣贤洞察生活、窥测人生的睿智,是人类文明巨额的精神财富。品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
关键词:弟子规
经典
育人 正文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文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意境优美,包含了许多哲理。经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灿烂的星辰,是在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后的人文精华。她凝聚着圣贤洞察生活、窥测人生的睿智,是人类文明巨额的精神财富。品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一篇。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作。它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文章总共360句,1080字。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处事、学业礼仪方面的知识。
我校从2010年起就开始了以《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传统文化的教育进入课堂,与日常的德育教育相整合,形成了本校的特殊文化特色背景,两年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然而,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孩子,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只求物质上的满足,疏于精神上的教导,导致许多孩子刁钻、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人生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这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一、入则孝,引导学生自觉尽孝
以前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发牢骚,说自己的孩子孩子一点儿也不知道疼爱父母。如今的独生子被父母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地疼爱,“受宠若惊”的感觉早就被孩子抛弃地无影无踪,而“理所当然”的念头却在心中逐渐滋长蔓延。
所以,从我们开始学《弟子规》的时候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例如:当学到“出必告,返必面”时,我就问孩子:“你出去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和父母打招呼了?”。孩子很不以为是,觉得是件小事。我出示了很多例子,让孩子看看他们这样做会让父母多担心!然后请几个同学模拟表演一下。很多同学表示以后的时候不会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家长们反映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和以前比真的有了明显的变化。
二、次谨信,引导学生诚实守信
《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
王浩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吴俊是组长,两位同学的成绩都很不错,但是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总存在着一些缺点或毛病,仗着自己个子大、力气大,经常欺负别的同学。
去年我们班搬到了楼上的教室,一天下课后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的头伸到窗外,我叫孩子们不要往窗外伸,那是非常危险的事。这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王浩他们还爬过窗户呢。
我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万一从楼上掉下来,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放学后,我将那几个孩子留下来了解情况。有个孩子低声说是王浩叫他爬的。我说:“你知道爬窗户有多危险吗?”王浩说:“如果不小心从楼上掉下去可能会摔伤。”“严重的话还会有生命危险,你作为班干部怎么能叫同学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呢?”随即我问他们:《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的句子,让他们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对这句话的缘由不是很清楚,我告诉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希望有这样的危险,那就不可以这样这样要求别人。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希望 3
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将心比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显然知道错了,我还要求身为班干部的王浩保证自己绝对不再做这样的事情。
对这样的孩子的教育,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的引导,并且结合《弟子规》的理性活动,让学生学会克服身上存在的弱点茁壮成长为心里健康、举止文雅、品德高尚的好孩子。
三、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第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
另外,《弟子规》要求弟子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 4
然,理服人,方无言。”这是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
“人有短,切莫揭”,这是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中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
《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它的本意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做好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无限的魅力和内涵!我相信不论时代怎么变,只要人人都按《弟子规》的智慧教育子女,要求自己,我们的社会就会处处和谐,处处融洽!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
11.注重品读教学培养感悟能力 篇十一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挖掘作品的内涵;也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感悟到每一篇文章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去感悟语文的真正价值。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品读教学,久而久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还能使学生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使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很多关于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描写,尤其是他们对于勒前后不同的各种称呼安排,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当于勒经济状况不佳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当于勒赚了钱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再次穷困潦倒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时,菲利普夫妇又称他是“小子”“家伙”“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于勒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皆因金钱而改变。这就反映了他们处世的态度就是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从而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庸俗、势利、冷酷的性格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反复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的不同感情,如赞叹、同情、斥骂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可以说,学生的每一次品读,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这样的品读训练,不仅使学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重点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相信,只要我们确实将品读很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品读语言”为核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喜欢去读、去品、去说,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显现出迷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真正散发出内在的无穷魅力。
12.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篇十二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也是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佳作。文章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的父亲,他普通得就像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但是,在家境惨淡、心境颓唐的背景下,一个爬上月台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肥胖的身影,让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也让读者为之感动。因为,这个背影折射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从这个背影中,我们看到了所有中国父亲的坚忍与宽容。但是文章所写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情感缺失,冷漠,缺乏体谅他人的能力,他们很难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力量以及亘古不变的亲情的魅力。
学生看完课文后,几乎都在重复这样一句话:父亲买橘子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有什么可感动的?是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中,我们在被爱中一路走来,默默无声的父母用他们关切的眼神与呵护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爱,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却感受不到,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爱就像糖,吃得多了就不觉得甜了。
教师自然不能苛责学生。但是,如何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细腻文笔中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爱,如何让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身边亲情的阳光地带,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今天再次教学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现状着重从中挖掘了情感教育的因素。
一、课前,寻找生活中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字字饱含着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我们每一个人对爱的细节都不陌生。以此为切入点,我在课前请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父母等长辈关爱自己、辛勤劳作的背影,并写下感想。
生活就是一件件琐碎而平凡的小事,但恰恰就是这些小事彰显着我们的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学生拍下的是妈妈择菜的背影,妈妈买药时走出家门的背影,妈妈骑摩托车的背影,还有妈妈擦地的背影,爸爸送自己到校门口离开时回头看的背影,等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学生怎样理解父母的付出呢?下面是学生写的两则感想:
(一)妈妈站在水池边,背对着我。
她拿着青菜,在水池边冲洗,冰凉的水流过她的手指,手指变得通红。冰水在她的手掌上尽情舞蹈,水花溅在四周。她难道不觉得冷吗?这一刻,水花似乎变成了母亲澄澈的爱。想想母亲为我付出了这么多,而我却只会惹她生气,让她伤心。
我似乎忘了,每天要穿的衣服为什么整齐地摆在床边;我似乎忘了,每天的早饭是谁做的;我似乎忘了,妈妈上班那么累,还要照顾我。这一切,难道我都不记得了吗?我每次都只顾自己开心,何曾想过她的感受?妈妈难道不会累不会痛吗?
妈妈,原谅不懂事的女儿吧,她懂得你的爱竟如此之晚!
(二)“你在家别动,我出去给你买药。
记住别乱动!”她手里拿着钱走向门外,我站在一旁看着她的背影。母亲并不高大,其实我比她还要高,但此时,我却觉得我这般渺小——都十六岁了,感冒了还要让四十多岁的母亲去买药。她的背影慢慢移出我的视线。
我在楼上,看着她的背影。手依旧是握拳的姿势,她有点胖,走起路来慢慢的。只见她左看看右看看,像在观察着什么。突然,她的步子加快了许多。我借助路灯,看到了她长长的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直至消失。
她最后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是在又一个拐角处的一个路灯下面。她背对着我,那晚风很大。她的身躯仿佛一座大山,挡在暴风前面让身后的“小草”平安无事。在我眼里她的背影不再是一个肥胖的身躯,而是一种佑护,保护着身后的“小草”,而“小草”却只能静静地看着她的背影。
平时,这些场景在学生的眼中也许只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习惯性动作,从未品味过其中的含义。今天,当他们拿起相机拍摄时,当他们握住笔抒写心中的感想时,他们才细腻地感受到:原来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
二、课上,品味文字中的背影
课前的寻找背影活动为课上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课上,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感受父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文字成功塑造了一个家境窘迫、心境凄凉的年老的父亲吃力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
我和学生共同找出这一段细节描写,然后要求学生勾画词语,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显示出父亲的贫困与祖母去世后的沉痛心情,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一个年纪大、身体肥胖的老人坚持要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这一定是父亲,也只有父亲才会这么做。
结合课前学生看到的、写下的父母的付出,我想他们一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三、课后,反思自己留给父母的背影
与父母朝夕相处,磕磕碰碰是免不了的,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快速膨胀时极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所以与父母发生争吵后总是强调自己的委屈,埋怨父母的不是。《背影》中朱自清说:“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他们始终无私地包容着我们的一切。所以,我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是:想一想,你和父母发生矛盾后,你是怎么做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
也许是被父母的付出所感动,也许是静心思考让学生明白了什么,他们在作业本上表达了自己当初的无知、自私、愧疚的心情。
学生安子轩写道:每次和父亲吵完架,都是我摔门而去,事后才明白自己有多么强词夺理,但放不下面子去道歉。每次,吵完架的第二天我都以为父亲还在气我,可是每次等待我的都是热热的早餐和关心的话语。那时,我总是在后悔我没有先对父亲说一声“对不起”。
学生宋丹写道:天空,广阔无边,容纳万物;亲情,宛如天空,包容我们的一切。游子离家,家是永远的归宿;稚童顽皮,家是永远的乐园;少年叛逆,家是最宽容的场所。亲情是世界上最宽宏大量的感情,永远都会原谅我们、爱护我们、欢迎我们,让我们感恩亲情,感恩父母。
我对学生说:父母如此包容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任性下去呢?我告诫学生,及时行孝,别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把情感教育寓于日常教学当中,把学生的日常体验融入文本的阅读当中,学生读到的不仅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字,更是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触动心灵的人间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背影》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同时又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一直是我课堂教学中充满挑战性的内容。我担心把这种父子深情讲得枯燥而教条,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这份人间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竭力营造一种情感充沛的语言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生活积累中实践。
13.品读人生作文 篇十三
苦涩
人生是苦的,经历了各种苦头之后发觉苦难是在所难免的。有些人呷入一小口茶,随后如喷壶般喷出。他们无法接受那份苦涩,正如他们的经历还没有开始一般。
在父亲的瓷杯中顿入茶水,闭目养神的父亲问我怕不怕裤。我说不怕,说完一饮而尽,苦便在嘴中、肚里蔓延,苦得我一直往嘴里塞糖。父亲笑了,说连茶苦都受不了还怎么去经历挫折、面对人生。我无语,父亲看出了我的无奈。是的一次小小的考试就让我龟缩在痛苦的阴影中,怎么能面对更大的苦难?
余香
父亲又倒了一杯茶,放在我面前,说:“水,是要喝的,而我这是茶,是要品的。”我端起茶杯,慢慢呷入一小口,慢慢下咽,一股苦涩再次涌上,稍过了一会儿,一缕清香荡漾,我感到一丝香味。怪不得父亲爱喝茶,不是闲得无聊,而是在品读人生,在品味欢乐与心酸的经历。
回味
茶如果失去了苦涩会是什么样?我想。父亲看了出来,问我:“一帆风顺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没有各种经历,没有为人生留下财富,这样的人生湮没在岁月中,有什么痕迹?”
我顿悟:自己经历了这么多欢乐、痛苦的是事,反而使我变得成熟了,眼来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而不是结果。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我只注重了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人生也一样,不要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如果你没有在成功与失败中逗留,没有自己心里的经历,那么你的人生是失败的。
14.品读人生作文 篇十四
《繁星》、《春水》是冰心女士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冰心女士认为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她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机集子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母爱·童年·自然。
母爱是一切拥有自己“宝贝”的母亲所对待自己宝贝的无私、喜爱、真诚等等的爱,它如同朽木回春、雨后春笋、迎风破浪般等神奇可贵的力量。所以,母爱是一切“恶”人的悬崖勒马,回头奔向阳光灿烂的人生道路。然而,冰心女士用最炽烈的语言讴歌母亲,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无上的威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物之源”,而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安慰和归宿的时候,母亲又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
世间拥有着最为独特的思想,那就是稚嫩的孩子的童真。童真是最为单纯的婴儿,它们的心灵世界中,不知道什么是贪婪,不知道什么是歧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败坏的风气。所以,冰心女士偏爱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样的事物。她视为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衬社会的丑恶以及世风的堕落。
生物组成了大自然,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命。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竞争,互相生存,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倘若,我们人类破坏这个体系,就只会带来灾难,某些有害生物的天敌被我们猎杀,导致它们繁殖的越来越多,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混乱,影响着其他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的生活。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这与她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在她的心中,太空,繁星、树影、荷花、大海、山影、晚霞、白云……无不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意象丰繁而情思专一,对于向她这种“品质”要值得学习与发扬。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品质,对任何事物以及生态环境能向新时代。
冰心写这本书中包含着对母爱的尊敬与炽烈,她认为心中的风雨来了、躲进母亲的环里,才能迎来风平浪静,幼小的事物以及自然与母爱一脉相承,用幼小的事物去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认为只有幼小的事物才是最纯真的,自然当中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散发着无止尽的热爱对于冰心女士。
15.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篇十五
一、巧解生字, 初读课文———走进一个故事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悬崖眼花缭乱坠入山涧秩序桥墩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师:最后两个词怎么念?
生: (齐) 猛蹬一下, 目瞪口呆。
师:这两个词中, 有两个字除了读音相似之外, 还有什么也相似?
生:字形相似。
生:部首相似。一个是“足字旁”, 一个是“目字旁”。
师:“足字旁”跟什么有关?
生:跟脚有关。
师:那么“目字旁”呢?
生:跟眼睛有关。
师:是的, 你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你能用一个动作告诉老师“蹬”是什么意思吗?
(生做“蹬”的动作)
师:对了。“蹬”就是用力地踩。“目瞪口呆”的样子你能做吗?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学生表演形象逼真, 课堂气氛活跃)
师:再看第一个词———“悬崖”。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 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请大家动笔把悬崖这个词写在课文插图的“悬崖”旁边。 (生写)
师:那么, “悬崖”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悬崖”让我想到了提心吊胆。
生:我想到了死亡。
生:我想到了粉身碎骨。
生:我想到了万丈深渊。
师:是啊, 面对悬崖就意味着面对危险甚至死亡。文中的那群羚羊被猎人逼到了悬崖边,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 羚羊们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再读读课文, 看看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群羚羊被猎人追赶到悬崖边时, 老羚羊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桥墩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让年轻羚羊成功逃生。这个情景连准备活捉它们的猎人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师:讲得很完整。到底是什么让猎人如此震撼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个故事。
[评析:这里的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比较、表演, 巧妙理解“瞪、蹬”的形与义, 学生饶有兴趣, 效果颇佳;二是书写“悬崖”, 教者极具特色地要求学生写在“悬崖”边, 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和想象, 既培养了想象能力, 无痕地理解了字义, 又自然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极有创意;三是引导学生简述故事, 既抓住了文旨, 又为后续的学习蓄势, 有引人入胜之功效。]
二、入境入情, 品读感悟———感受一个奇迹
1. 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一段, 看看能读懂什么, 在你认为重要的词句上做记号。
师:你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群羚羊被赶到悬崖边, 猎人准备全部活捉它们。
师:你了解到这群羚羊面临着危险。
生:我还知道, 在危险的时候, 羚羊分成了两群, 老羚羊为一群, 年轻羚羊为一群。
生:羚羊分成两群的时候, 速度很快。
师:你从哪里知道它们分成两群时的速度很快?
生:我从“几分钟”这个词语看出来, 几分钟说明时间很短。
师:你还从中看出什么?
生:看出它们很镇静。
生:临危不惧。
生:沉着冷静。
师:是的, 这就是一群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羚羊。
生:我还知道它们配合非常默契。课文写一只老羚羊从羊群中走了出来, 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 年轻羚羊就出来了。说明它们配合得很默契。
师:你能读懂羚羊的语言, 真了不起!谁来读这一段?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当时那个万分紧要的关头。面对灾难, 这些羚羊没有束手待毙, 它们迅速地想出了办法, 当这一老一小飞跃出了山崖, 出现了什么奇迹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 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评析:这一环节,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动笔勾画, 形成初步感受;其次展开对话, 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然后通过范读、想象, 把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学生读得充分, 教师点得巧妙, 教学过程浑然天成。]
2. 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朗诵:“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 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师:同学们,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 把年轻羚羊送到了悬崖对面。
生:我看到了老羚羊坠入山涧时凄惨的画面。
师:是“凄惨”吗?能否换一个词?
生:悲壮!
师:是啊, 这一幅幅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一段, 看看在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生:最打动我的是老羚羊坠入山涧时的情景。
师:当你读到这一句的时候, 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师:是啊, 多么令人佩服的老羚羊啊!带着这样的感受, 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你的朗读, 我们的心也跟老羚羊一样, 往下一沉。看到这个句子, 你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生:我的心情十分紧张。我为它们到底能不能跳过悬崖感到担心。
师:好, 带着你的感觉和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我的心情十分敬佩。
师:应该说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
生: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学的《蚁国英雄》这篇文章, 就像那个蚁团的外层蚂蚁一样, 老羚羊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年轻羚羊。
师:能结合学过的课文来谈, 你的理解更深了。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对老羚羊的崇敬!同学们, 对于这样一种结果, 老羚羊自己想过了吗?
生:想过。
师:哪里看出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生:我从课文前面的“刚好”这个词语看出来, 老羚羊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了。
师:能联系上下文来学习, 真好。的确, 这是老羚羊无悔的选择啊!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老羚羊的这种精神吗?
生:舍己为人。
生:英勇献身。
师:能更准确些吗?
生:勇于献身。
师:好的。 (板书:勇于献身) 可是, 即使是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又怎么会如此快速地坠入山涧呢?
生:因为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了一下。
师:从“猛蹬”看出什么?
生:年轻羚羊非常用力。
师:为什么年轻羚羊要这么用力, 不这么用力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不用力的话, 年轻羚羊就无法跃得高, 就不能跳到对面去。
师:是啊, 这一蹬, 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背上, 也蹬在咱们的心里啊!同学们, 假如此刻你是这只年轻的羚羊, 这一脚蹬下去, 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羚羊啊, 你全是为我们才牺牲的。
生:也许它会想, 老羚羊, 为了种族的延续, 你作出的牺牲子孙们永远牢记。
生:我觉得年轻羚羊此刻既高兴又悲伤, 它高兴的是自己可以获得第二次生命, 它悲伤的是, 老羚羊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师:是的, 尽管它不忍, 尽管它痛苦, 但是它依然要猛蹬一下。它要把这种悲痛化作一种力量啊。谁来读一读写年轻羚羊的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仿佛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跃。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评析:此环节教学, 先是入境, 于想象中引导学生感受老羚羊“舍身为桥”的悲壮画面, 个体不同, 感悟各异却又不离主旨;再是入情, 在角色模拟中, 引发学生的真情告白, 见解有异, 理解多元但却紧扣主线;三是表情, 通过朗读传递读书的感受与心中的情感。在情境中品味, 在品味中感悟, 情境交融, 入情入境。]
3. 学习第3自然段。
师:这情景是何等的壮观!请同学们看课本93页的插图, 看看该如何画这条弧线, 动笔把它画在插图上, 画好的同学跟你的同桌或者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为什么这样画。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年轻羚羊跃起来, 在落下来的时候刚好踩在老羚羊的背上, 然后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跃到对面悬崖的弧线。
师:你画的是年轻羚羊成功逃生的弧线。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我画了两条线, 一条跟她的一样, 另外一条是垂直向下的直线。
师:向下坠落, 这是一条死亡的线, 怎么会是“生命桥”呢?
生:老师, 我觉得是“舍身”, 不叫“死亡”, 老羚羊虽死犹生!因为没有老羚羊的死, 就没有年轻羚羊的生。
师:你比老师高明!是啊, 每一只年轻羚羊的生, 都伴随着一只老羚羊的“舍”!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实物投影展示, 指着自己画的弧线) 这条弧线是小羚羊飞跃的弧线, 像一个笑脸, 微笑的眼睛;而这一条是老羚羊坠入山涧的直线, 像一滴泪水, 从这里滑落下来。在年轻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快乐, 所以是笑脸;而在老羚羊的生命里, 充满着悲伤, 所以这滴“泪水”就好像是从羚羊的眼角滴落下来的。
师: (深情) 现在你们明白课文为什么叫“生命桥”了吗?
(生点头, 似乎还沉浸在刚才感人的情境之中)
师:是啊, 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假如此时此刻, 你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 这些羚羊们是多么了不起啊!
生:我会说, 猎人们, 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猎枪吧!看看你们自己在做着什么傻事啊!
生:我会说, 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我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如果有一天被赶到悬崖边的不是这些羚羊而是猎人, 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我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我被羚羊们的举动所感动———它们甚至比人类聪明。
师:是啊, 难怪作者看到此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难怪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16.品读《一线教师》,感悟教书育人 篇十六
一、一线作业学——晓之以理,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1.“作业学”之逼迫性。“学习就是要有股劲儿。自愿的,最好;不愿的,得‘逼’。”
我非常赞同管老师对待批收作业的观点——“一竿子插到底”。这也是我的作风。对待学生的学习问题(包括其他行为习惯),我总是要“斤斤计较”,一查到底。因为人都有惰性,能松就松一下;能明天做的,今天就不去想了。很多人就因此导致一事无成。教师要逼学生养成“当日作业,当日完成”的习惯,就像小时候爸爸妈妈逼着自己刷牙,一旦养成刷牙的习惯,不刷牙时就反而觉得不习惯了。
2.“作业学”之策略性。“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将平时的作业上交情况,计入每个单元的测试中,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管老师制定了“作业日查日清本”,把学生每天交作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当天没有交作业的学生,进行如下处理:(1)一个作业本上交,扣1分,以单元累计,扣的分数累计在单元测试里;(2)经“家校路路通”平台,将信息发给家长。(3)一个月发两张“作业券”,忘了带作业的,可以用作业券抵消。一个月下来,作业券用不掉的,加分,计入单元测试中,一张加一分,两张加两分,以此累计。
管老师紧紧抓住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记得海尔集团前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管老师正是这样的人。他时刻关注身边的小事,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探索其中的规律,努力把握每一个细节,把简单做到极致,把平凡演绎成精彩。
二、一线纪律学——动之以情 ,抓好班级纪律
学生都是比较善于察言观色的。对于纪律这事,你进一,他退一;你退一,他进二,总会有管不住学生纪律的教师。我们常听到有任课教师向班主任抱怨学生的纪律如何如何等。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学生见我连别的课都那么注意纪律,到上我的课,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收住自己的心吗?虽然我也时刻关注学生的纪律状况,可是这种高压下的纪律,又能维持多久呢?看来还得学学管老师的攻心术,借鉴纪律学中的两个效应,把握好晨会课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养成自律自治的习惯。
1.整队中的“木桶效应”。“整队要做到快、静、齐,不是看第一个学生,而是看最后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木桶,每个学生就是其中的一块木板。”
针对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我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排队习惯。我班确立了“铃声就是命令,命令就要执行”的制度。第一个听到铃声响的学生可以大声提醒全班同学“上课了”,其余的学生要求将食指放在嘴唇上表示噤声,然后安静地排好队等待教师上课。同时班级纪律委员开始执勤,点名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并向教师汇报;纪律差的同学留下由教师进行教育。一周之内没有违反纪律的学生当选“班级纪律星”,表现好的学生奖励值日班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无上的荣誉,有着极好的激励作用。
2.纪律中的“破窗户理论”。“在班级里,大家都会去保护、维护教室的‘安静’,一旦有人破坏了‘安静’,不到一分钟,班级就会吵闹得不成样儿。尽管后来很多人参与了吵闹,但其‘罪魁祸首’却是最初的那几个人。”
我想每个教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笑容满面地来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时,却看到教室里却依然“吵”声依旧,学生全然不顾教师的存在。看了管老师的教学新招,我也在班上尝试了一下。课上,我公布了这星期每天的小练笔——“从预备铃到上课铃,我在干什么?”让大家都来关注这段短暂的时间。看一看在短短的两分钟里,班上发生了什么事。只有认清自己、认清班级,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班级。这样一来,还真起了效果。我将学生每天写的东西都拿到班上交流,请看几个平常爱带头捣乱的学生的自我反思:管智成说,上课铃声响了,自己就是管不住嘴巴,忍不住要说话;黄冬宏说,自己离开了座位,和前面的同学说话;陈泽楷说,预备铃声响了,自己坐在座位上,觉得无聊,又离开,去找玩伴,又去门口“把风”……通过自我批评,他们都表示一定要努力改正。以后,他们总是早早地坐在位子上安静地等候教师的到来。其实,每个学生的心底里都有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愿望,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处处都是别人管理他们,而是希望自己来管理自己。
17.品读人生议论文 篇十七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就是一个个黑夜。在黑夜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使我们更加坚强的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与黑夜搏斗。从你开始啼哭的时候,你有了自我的思维,你因为想得到某样东西而哭泣,哭泣就是你唯一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几个月后,你开始牙牙学语,从刚开始的哭泣,慢慢的,你学着发声,叫“妈妈、爸爸”;慢慢的,你开始唱优美的歌曲。同时,你开始学会慢慢爬行,你有了一点点自由权,能够任意爬行,你不断努力的练习爬行,意味着你要慢慢站立,慢慢学会走路。离开父母的怀抱,你不断对自我发出挑战,自我要奔跑、跳跃,于就是,你有了远大理想——将来走遍世界。你不断的冲破黑暗,寻找属于自我的天空。
几年后,你被迫进幼儿园,从此,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自我结交新朋友,开始了自我有去的学习生活。很多年后,你仍在为了自我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着。有一天,你拥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你还得努力的工作。不断向自我挑战,想拥有更辉煌的成就。人生就就是这样忙忙碌碌。
人的一生就就是一杯水。刚开始,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一向以来,你不断往里面加酸甜苦辣的东西。年迈了,慢慢品味这杯味道怪异的水,你仍然能将五色味辨的一清二楚。人生只就是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18.品读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十八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19.品读曹操,品味人生 篇十九
他,就是曹操。
初次捧读《三国演义》时,曹操以阴险、狡诈、自私的形态走入了我的记忆。尤其是当我读到他因多虑而杀害了吕伯奢的家人,后又一同杀掉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他竟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我那平静的心像是投入了一颗炽热的火球,熊熊的燃烧着,我为他那自私、残忍的行为感到痛恨和羞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当我再次在书香飘逸中捧读经久不衰的《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不再为某个人物的行为而感到悲愤,而是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的性格,怀着一颗憧憬的心全面的去看待每一位曾经在历史星空闪耀的星星,他们或许英勇的一生只被罗贯中先生寥寥几笔一代而过,但是他们存在过,他们用平凡生命散发出的光芒把人间照亮。
现在,再重温曹操的一生时,我却发现他的多虑或许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催化剂。生活在战争年代,随时都可能被部将杀害,如果他不能保持极高的警惕性,不能铲除对他今后的发展构成威胁的人,那么他或许早已成为别人的“刀下肉”了。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道出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之情。他的宽容之心如同一片汪洋大海,飘荡着数不尽的人才。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曹操对关羽这位“义将”的爱戴,即便他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还是全心全意地对待他,赐封位,赏黄金,送美女,无不表达出他对关 羽这位以“忠义”著称的武将的珍惜。关羽却最终离开曹营,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曹操非但没有怪他,而是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更加对关羽敬仰三分。
曹操能够屹立于历史的丰碑之上并不仅仅依靠内心的宽容与多疑的个性,更主要的是靠他那惊人的智慧与卓越的管理才能。他遇到困难能屈能伸;遇到别国谋士向他献计,他赤脚热情迎接;面对因粮食不足而军心动荡的场面,他不得不牺牲了粮官的生命与名声来稳住军心,使魏军渡过了难关。也许有时他的手段有些残酷,但是却是顾全大局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一种智慧,是曹操教给后人的一种变通的方式。
一个人——曹操,却又像一门深奥的学问,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推荐阅读:
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作文09-22
品读教学专著07-05
情感美文品读10-17
品读课文体验内涵08-02
品读古文的方法11-16
品读绘本隧道09-08
品读自然作文800字10-21
理想与现实诗歌品读11-21
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06-11
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