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集群(精选8篇)
1.农业产业集群 篇一
围绕农业产业化 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26 15:38:05
福建地处南、中亚热带,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区域内的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基地,有着享有中国名牌的“银鹭”、“惠尔康”及“鹭芳”等一批上规模、品牌化的果蔬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厦漳在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上的产业融合,使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目前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果蔬食用菌基地575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500万吨,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规模企业4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现主要产品有罐头50万吨、饮料32万吨、八宝粥10万吨、速冻果蔬产品40万吨,产品60%出口,其中,蘑菇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15万户。2004年,漳厦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需用果蔬食用菌原料160吨,拉动的原料产值达到70亿元。
——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福建沿海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渔业总产值约800亿元,主
要品种有鳗鱼、大黄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及贝类、藻类,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近年来,随着福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该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家,加工产量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出口烤鳗3万吨,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全国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0%。
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龙头企业4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43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2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并已初具规模,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茶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涵盖农业、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50多家,涉茶人员达70万人以上。外销市场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并拓展至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7000多吨,创汇近3000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安溪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茶叶年交易额达30亿元,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有生产优质铁观音的自然条件,产业文化和技术设备优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兴建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多、品位高,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年交易额达5亿元。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将大大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业历史悠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绿豆糕、衙口花生,已延续几百年。上世纪90年代后,泉州休闲食品业开始迅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厂逐渐被淘汰,加工制造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烘烤食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2004年产值达到132亿元。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泉州休闲食品的经销网点和办事处。在晋江SM广场举办的三届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上,商品交易总额达42.8亿元;投资2800万元兴建的晋江市罗山社店食品市场,拥有店面近200家,年交易额可达3亿元;电子商务也已开始应用,许多规模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并与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进行链接,常年对外发布产品信息,开展业务洽谈和网上订货。
2.农业产业集群 篇二
一、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企业在农业资源优势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进程。在县城和中心城镇规划的农业产业集群,把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升级的定义主要是依据产业升级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产业的升级,创新网络的升级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农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个通过资产、信息、技术和契约,以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的共生和互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主要包括:其一,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是在发展阶段上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和集群经营绩效的提升,在集群的演化过程中通过科技进步和战略研发促进农产品的升级和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同时包括集群相关辅助行业的升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如交通、运输、技术咨询、金融、法律政策等方面条件的改进。其二,在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增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基于生态化发展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分析
(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生态农业集群是属于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子系统,是生态理念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新。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为原则,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物流配送,利用生态资源的优势在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和配套机构集聚的产业集群。湖南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高效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地域特征、生态经营和组织特征。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使农业产业集群创造效益,而且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良性互动。
(二)湖南农业产业集群个体层面的生态化
1. 农产品的生态化。
农产品的生态化需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绿色加工、绿色储运和绿色营销,通过农产品的标志认证,有利于对农产品的识别和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目前我国行业内认定的绿色农产品主要是三类: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户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从农产品的育种、培育直至采摘,直接关系到绿色农产品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关联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户农业科技的掌握能力、农户种植行为和经营目标也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农产品的生态化与农户的生产和操作密切相关。目前,湖南省已发展绿色食品认证1 000余个,包括了粮油、水果、茶叶、肉类、蔬菜等特色产品。湖南的麻阳、石门、宜章、永兴均成为国家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洞庭湖区域的大米也是湖南省绿色农产品原料来源基地,这些生产基地都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2. 农业企业生产的生态化。
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使用清洁能源,注重环境的监测,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将污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国家设定的标准之内。提供种子、化肥、农膜、竹子等生产资料的企业,以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注重生态平衡,有效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能量的转换,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资源能得以永续利用,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残留化肥中氧化亚氮在空气中的释放。
(三)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层面的生态化。
1. 建立生态的循环路径。
湖南要进行生态农业的区域规划,根据农业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建设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如蔬菜种植的农业区域规划中可采用“绿色蔬菜培育———采摘———保鲜运输”和“技术开发———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环保能源提供”两套产业链内外循环的布局,以大量减少化肥、饲料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同时最大限度获得农产品的加工输出,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的综合价值。
2. 建立农业生态产业园。
根据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在目前以资源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农业生态产业园主要从循环经济角度,依据生态学中食物链关系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污染物通过废物利用,变成另一个企业的环保能源,建立了园区的循环有效利用。不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高科技的运用,使群内企业相互依存,实现集群的共生和要素的耦合。在湖南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为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低价的农用机械的支持。中游环节采用具有低碳减排的方式生产农产品,摆脱对化学能源的依赖。建立农产品绿色包装和标签的标准体系,推广环保包装。在下游环节上实行生态农产品在仓储物流中的保鲜技术,并积极推行推广宣传。
(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社会系统的生态化
1. 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湖南企业要建立保护生态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环保建设及环保的技创新,培育湖南本土农业产业集群协作与合作的乃至集体生存的文化,政府应把生态工业思想纳入到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营造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作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文化环境,促进农业企业建立在湖南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
2. 发展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湖南地域比较宽阔,区位优势各有特色,要以自然资源为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某些区域虽然已形成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但仍然可以开展环境的修复和改造。湘南可以发展“畜、沼、窖、草”的畜禽养殖生态产业集群,湘北洞庭湖区在进行退田还湖和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建设中,利用土地种植速生林,速生林制成浆,浆再制成纸。这种利用纸浆造纸的技术,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速生林、纸浆、造纸三个产业链环节的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了林浆纸的造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三、湖南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构建———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升级
石门县隶属湖南常德市,是湖南西北的门户,地形独特中部有一个狭长的区域,西部地势较高,河流自西部向东南部流入洞庭湖。石门县北部是海拔2 098.7米的壶瓶山,东南面倚靠洞庭湖平原,受地形的影响,北部的冷气很难流入,南部的暖气流很容易流入,气候温暖,雨水非常充足。山岗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给柑橘的种植和生长带来极其有利的气候条件。
(一)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常德市石门县种植柑橘面积已经达到48万亩,柑橘种植面积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石门县的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全县80%以上的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龙头企业与橘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农民种植柑橘的收入平稳,县里的柑橘加工企业也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柑橘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盛节节高、常鑫、鑫发和石门柑橘销售公司等一批柑橘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达8万吨,成为全省柑橘深加工基地,加工出口2万吨,石门柑橘的出口主要面向俄罗斯,加拿大和欧洲主要国家,占全省柑橘出口总额的60%。目前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柑橘的采后储藏和加工能力薄弱,加工品种单一。大部分产品近经过采摘,简单挑选、包装后即投入市场,只有柑橘罐头和柑橘汁两种加工方式。柑橘的对外贸易是个薄弱环节,柑橘出口加工量仅占生产量15%。因缺乏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出口加工产品常常遭受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柑橘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柑橘皮渣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清理皮渣的运输和掩埋,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二)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
1. 建立石门无公害柑橘种植基地。
建立柑橘无公害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行柑橘生产和加工的监测制度,完善检测手段,加强柑橘在生产中的质量监控。将国内柑橘生产的行业标准与国际市场标准对接,严格执行质量监督体系,引导农户规范生产的环节。定期检测柑橘种植的土壤成分,根据土壤的构成成分适时添加化肥和缺少的营养物质,为农户提供参考,以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同时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问责处理。对柑橘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进行定期评价,把对外来污染物的防范和治理作为石门柑橘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柑橘的清洗打蜡环节也需引起重视,打蜡可以增加柑橘果皮的亮泽度,延长保鲜时间,但具体成分需要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统一标准,以有效避免石门柑橘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规制。
2. 实行柑橘产品生产的生态化循环体系。
在柑橘加工过程中实行生态化循环体系,有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橙皮渣是在石门柑橘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经过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从皮渣中提取橙皮甙、果胶等植物原料。生态化模式强调对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对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中,实施“果、畜、沼、窖、草”的生态种植模式。开展柑橘种植,科学地利用沼气,通过畜牧(如生猪)的养殖,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沼气池为果树喷洒沼液,同时为果农提供清洁能源。建立沼气池既能提供肥料,又能提供环保能源。果园的青草种植为畜牧(如牛、羊)提供饲料,通过建立水窖,收集储存地表水,提供柑橘树的浇水、喷药和畜禽的生活用水。
参考文献
[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0-42.
[2]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08,(5):43-45.
3.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
一、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状况概述
沈阳经济区地处辽宁中部,以平原为主,有部分山区,全区土地总面积7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81%。其中农业用地占有24896万公顷,这占到了该省所有土地面积的5707%;农业耕地占用土地9053万公顷,农用土地占用率为3637%,辽宁省的土地后备资源与耕地面积在全省的占用率均大于12%,并且该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之多。沈阳经济区的地势十分平坦,水源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沈阳经济区在林业方面的经营面积多达79万公顷,其中主要以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为主,分别占全部林业总量的543%、725%和8732%,防护林构成了沈阳经济区林业构成的大部分。
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农业名区,沈阳经济区成为当前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出口集散地,并且也出现了诸多知名龙头企业,更创建了数家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正是在诸多大型优秀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从而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如黑龙江垦区当前已有农产品龙头企业近80家,国家级5家,省级的近10家,并且在乳制品、肉类以及油脂等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完达山、北大荒以及九三油脂等知名企业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群。
二、沈阳经济区内部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
沈阳经济区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07年到09年间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主要因素就是当地的重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于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度明显不足,从而不利于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较低,不能够实现企业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无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于此,沈阳经济区应当重点培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引导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或是资产重组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龙头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辐射影响力,力争建立起基础雄厚、科技先进、资金充足、体系完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沈阳经济区内部集群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实际能力明显较弱,同农产品生产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如桓仁地区其农产品生产区位熵位居首位,然而其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区位熵却排到了第九位,正是区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于其整体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因此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为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才与技术两大要素,该要素在后面的产学研联盟中得以细致诠释。沈阳经济区域要想切实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就應当做到坚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以农产品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等科研机构为主力,以中介机构为媒介的产、学、研联盟。
三、促进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相关法律以应对于农户两面性的行为
当前企业同普通农户之间的合作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一纸合约,作为两者相联结的一种纽带,合同对于农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农户的利益体现了出来,然而由于农户的行为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并且大部分的农民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受到利益的驱使就很容易做出一些同合约相悖的行为,履约困难成为企业同农户合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难题。农户不能够按照合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责任,并且作出违约的行为既涉及到经济层面,又同法律层面的问题相关,单纯就法律层面而言,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使农户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合约签订以及履行的过程中切实对于农户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针对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规定企业与农户间的合法权益及义务职责,对于双方在合约制定及履行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考虑在内,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政府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而言,广大农民的个人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而农业要想发展,三农问题要想真正得以解决,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对于农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将对于农业市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同时引导社会不同的优势资源流向农业发展领域。当前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中,财政政策、税费以及信贷政策对于农业产业集群作用更为明显。
政府所推行的信贷政策有助于农业整体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有助于实现企业同农户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从而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切实提高。同时,政府的信贷政策能够为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也是我省积极推动农业集群发展的财政保障,所以,我省应当大力倡导那些有助于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信贷政策,协助其制定与实施。
3、实现区域农副产品加工的壮大及产业链条的延长
4.农业产业集群 篇四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5号),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以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和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有机结合,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围绕面制品、肉制品、油脂、蔬菜、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到2015年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其中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8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到2020年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
二、重点任务
(一)淇县永达大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以淇县永达、大用、永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为支撑,规划建设淇县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二)中鹤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鹤集团为龙头,围绕粮食精深加工打造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7万户以上,初步形成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三)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浚县黎阳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吸引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物流、金融、信息、研发、培训等各类服务机构向集聚区流动,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7万户以上的产业化集群。
(四)浚县特色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谊发牧业、至真食业、瑞贝特兔业、和谐鹅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浚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为支撑,打造特色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五)淇县永昌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永昌、豫光、乾坤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淇县规模化标准化粮食种植基地为支撑,建设淇县永昌粮食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六)山城区畜禽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柳江集团、裕丰牧业、肉联公司、瑞祥畜牧、郭氏禽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山城区、淇滨区和鹤山区养殖基地为支撑,打造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
(七)鹤壁淇花油脂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花食用油、油磨坊、发淇油脂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善堂花生基地为支撑,打造油脂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八)鹤壁休闲方便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东昇制果、帮太食品、谷夫食品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依托城北工业园区,采取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休闲方便食品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以上。
(九)淇县特色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易普森鸽业、邵氏牧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淇县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养殖基地为支撑,建设特色养殖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
(十)鹤壁鑫坤蔬菜种植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鑫坤农业、天邦菌业、农创田园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鹤壁市6.5万亩蔬菜基地为支撑,采取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蔬菜种植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十一)鹤山区休闲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新天成生态农业园、南山国际温泉会所、五岩山中草药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4万户以上。
(十二)浚县林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得邦利达家具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鹤壁市林业种植基地为支撑,打造浚县林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15年集群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
(十三)淇县西部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淇县西部自然景区和丘陵山地,以裕丰果业、永丰生态农业、云梦玫瑰庄园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休闲观光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集群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三、扶持政策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化集群生产用电需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给予支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市、县区财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贷款的省级贴息项目和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省级资金补助等项目。对考核合格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除省财政奖励资金外,市财政将再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市、县区财政应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各金融机构要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集群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保险机构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上市条件涉农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
(五)鼓励科技创新。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推动对外开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等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七)强化人才培养。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人才培训工程计划。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各类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局承担领导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协调解决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各县区要结合本县区实际,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聚集,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坚持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科学制定集群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统筹安排,抓好落实。
(三)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在扶持壮大现有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新的省市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强强联合、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积极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国内外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建立基地,强化支撑。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引导信贷、工商、民间等资金投向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配套服务,完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法律、物流、信息、培训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推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严格标准,强化考核。严格按照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标准,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认定考核,对符合条件的推荐到省进行审批认定、命名授牌;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命名授牌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年后进行达标验收,验收达标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未达标的不再享受优惠政策并摘牌。
5.农业产业集群 篇五
2013年,许昌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251家,比2009年翻了一番,其中上市公司7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分别达到1750亿元、800亿元、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35%、34%,分别是2009年的3.6倍、6.4倍、2.9倍;产业集聚区个均投资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员达到19.7万人,是2009年的2.5倍;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个,其中超500亿元的2个。
许昌市持续重大项目带动。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产业集聚区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活动,5年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65个,完成投资1480亿元,培育形成了7个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以许继集团、森源电气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电力装备企业73家,涵盖发、输、变、配、用等电力装备全链条,成为国内行业技术人才最集中、综合配套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奔马、远东传动轴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7家,形成了40万辆整车及1亿件传动轴、变速箱、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成为省内重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
——电梯产业集群:以西继迅达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配套企业39家,已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电梯生产基地,2013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发制品产业集群:以瑞贝卡、恒源公司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90家,已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发制品产业集群。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众品食业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35家,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
——纺织箱包产业集群:以裕丰纺织、凯豫纺织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46家,2013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新天地药业、修正药业、万家药业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28家,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
同时,许昌市还坚持优化机制,突出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了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工作、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重点项目服务特派员、招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定期督导、考核奖惩等八项制度和机制,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是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的主要抓手,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生长点。提升集聚能力、集聚发展要素,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6.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 篇六
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
(大政发[2010]67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全市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我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全市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为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
争取用6-8年的时间,打造8个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8个产值规模在200-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2 年,15个产业集群(不含软件与服务外包,下同)总产值规模达到88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规模达到 13000亿元,占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任务
(一)石化产业集群。依托长兴岛石化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大孤山石化工业区、中石油大连石化基地,加快引进和推进重大项目,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积极争取大乙烯项目,并发展乙烯下游产业。2012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400亿元。
(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厂为依托,加快旅顺机车产业园建设,达到年制造各类机车1000台、城市地铁车辆1000辆、中高速柴油机1000台的产能,打造世界级的机车产业基地;以大连机床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研制基地;加快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建设国内重要的石化、冶金矿山、港口机械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2012年实现产值17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金州新区和高新园区,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信息通信、计算机终端及外部设备、工业电子等产品;以金州新区、瓦房店、花园口、庄河为产业集聚区,以高新园区为研发和培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等产业。2012年实现产值9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四)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集群。依托大连湾、长兴岛和旅顺3个造船基地和相应的配套园区,在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设计上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lng)、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原油船、大型重载滚装船、游轮和游艇、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进一步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2012年造船能力达到14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800亿元;2015年达到150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1000亿元。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大力拓展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坚持自主创新和信息服务外包并举,重点发展软件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软件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互联网络增值服务、动漫游戏、系统集成等。巩固和扩大以日本为主的外包业务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外包市场,扩大软件服务总体规模。2012 年实现产值7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奇瑞汽车、一汽大客新能源汽车、曙光汽车、易威电动车、鹏迪电动车等整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金州新区汽车及零部件、海湾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强研发、销售、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引进力度,推动整车和高附加值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争取到2012年,整车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实现产值500亿元;2015年达到30万辆,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蔬菜产品加工、水果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加快庄河、普兰店、金州新区、甘井子、旅顺和长海农(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发展;以庄河为主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在继续保持实木家具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办公家具和板式家具,满足国内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对家具多样化需求。2012年实现产值8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
(八)新能源及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加快红沿河核电站和横山、长海、东岗、驼山等风电场建设,以一重大连和重工·起重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核电和风电装备研制基地,提升大连在国家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地位。加快发展固体燃料、燃气、柴油等生物质能源。2012年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实现产值 3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700亿元,争取到2017年达到1000亿元。
(九)服装纺织产业集群。以普兰店、金州新区、甘井子为主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高档西服、女装以及职业装、童装等,走品牌发展道路,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快规划建设瓦房店纺织工业园,重点发展棉纺织、印染、针织、化纺、无纺布等产品,提升面料档次,占领国内纺织工业的制高点。2012年实现产值4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600亿元。
(十)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花园口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光电子、微电子、新型显示材料,鼓励和支持碳纤维、稀土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纳米材料、钛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十一)轴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速机车、风电、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配套轴承,努力将瓦房店建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轴承产业制造基地。2012年实现产值3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十二)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依托登沙河精品钢材产业园区,继续引进冶金及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以不锈钢、轴承钢、弹簧钢、工具钢为代表的特殊钢产品和汽车、家电用板材。加快建设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和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三期项目,形成120万吨特殊钢、110万吨特殊钢材和30万吨汽车及家电用钢板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十三)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集群。依托重点节能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治理,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飞灰资源化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废黑色金属、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木材、电子产品等资源再生利用。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十四)电力设备器材产业集群。以普兰店为重点,围绕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建设,发展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发展智能电网。2012年实现产值13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十五)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美罗药业营城子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抗体、疫苗)、生物芯片(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诊断试剂新剂型生物制剂、海洋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医疗检测设备等。2012年实现产值11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 200亿元。
(十六)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庄河临港工业区等区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卫生洁具等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230亿元。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1.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政府通过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地(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等。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产业集群上市企业给予奖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基地内企业的贷款优先提供担保。建立我市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的建设。
3.培育适宜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吸引龙头企业同时,鼓励支持引进研发、物流、市场、教育培训等相关配套及服务企业,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使产业链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脉,形成物流、生产、研发、中介服务等功能齐全、生产要素配置合理、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细化和支撑体系健全成熟的产业集群。
4.加强产业集群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培养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倾斜,重点引进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机制
1.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各区市县、先导区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工作,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将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市经信委负责总体协调,要加强工作调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统一规划。产业集群规划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制定,纳入大连“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作为全域城市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统一的招商和工作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各区市县、先导区要以集群发展规划为指导,立足现有基础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创造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努力构筑服务高地、项目洼地和资金洼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注重发挥专业化园区的载体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聚集区。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参与政策制定、信息交流、价格协调、技术环保标准、认证制度、行业准入、行业自律、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整合行业资源,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在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注重节约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利用集群式发展实现资源高效使用及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综合治理,努力降低经济与环境成本,以形成宜居环境与集群产业的和谐互动发展。
6.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集群的统计工作,建立准确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全方位、科学统计全市产业集群的有关数据,为完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7.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市县和先导区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区市县、先导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考核。
7.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篇七
一、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涵义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 已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实际上就是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主要通过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纵向集聚和横向扩张使农业获得聚集经济效应,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与单纯的农业产业化相比,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具有更高的内涵:
首先,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以某一地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 吸引大量相关的农业加工、销售、服务等组织机构在这一地域空间内的集中。通过这种集中, 可以使该地域内的农业自然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同时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等技术、信息在区域内各主体间的快速传播与扩散, 有效提高农业总体发展水平。
其次,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在规模、数量上尽可能扩大, 满足“大量”的要求。产业集群理论本身强调的就是某一行业大量关联企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 正是由于这种大量集中才引发了行业发展的集群优势。如果集群内的企业达不到特定数量, 则这种集群效应便不能显现, 也就失去了企业集中的意义。
最后,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表现为一种“网络经济”。由于大量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业关联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活动, 各关联经济主体之间默会知识的交流, 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内, 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 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 还是农业技术、信息的提供者, 他们都各尽所能为网络内的其他经济主体提供服务, 同时又从中获益, 共同促进行业和区域的繁荣发展。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的一种, 它使农业产业区形成一个复合的产业体系, 不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各项功能, 而且使集群内众多的经济主体结成有机的网络体系, 实现农业产业区内部纵向和横向的细化分工,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 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的制度收益 (外部经济) 会给整个产业和区域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为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 必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 规模经济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农业产业集聚区内农产品生产高度集中, 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种植的状况, 使得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实现规模化运作, 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以美国种植业集群为例,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米、大豆和棉花产业集群。美国玉米产业区位于美国中西部, 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区, 包括了从明尼苏达到德克萨斯, 从科罗拉多到北卡罗莱纳大约15个玉米生产州。该玉米产区玉米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美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及东部太平洋沿岸各州, 目前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4.1%。棉花主要集中在东南区和三角洲区, 近年来不断向西推进形成了一些新的棉区, 其整体发展仍然呈集中、连片形式。美国种植业正是通过这种高度集聚的发展模式使其农业生产维持较高的机械化水平, 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 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二) 交易成本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农户和大量的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涵盖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配送的各个环节, 专业化分工及空间距离的接近大大节省了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在内的多项交易成本。
1.降低运输成本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得大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农产地形成集中,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运输成本。另外, 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生交易时, 由于地理上的邻近, 使其比远距离企业之间的交易更有效率。地理位置的邻近节约了运输、保鲜和库存成本, 使得集群内企业得以实现“零库存”之类的高效交易,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效率。
2.降低机会成本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具有的地理集中性特点, 提高了本地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对称性。由于地理上的集中, 交易各方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很高, 各个企业和农户的资讯状况、质量状况、诚信状况等经营信息较为容易被对方获得, 有效克服了交易中的投机行为。此外, 集群内的企业与农户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中, 客观上为各经济主体间合同的监督带来方便,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因此, 集群内的企业和农户会更加相互团结, 紧密合作, 以尽可能高的内部交易效率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 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是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 种苗产业、农资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众多产业为辅构成的。目前, 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68家, 带动农户10多万户。正是由于较低的生产运输成本才使得大量生产加工企业在蔬菜产地形成集聚, 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又使各蔬菜企业获得更低的运输成本, 从而对集群外的企业和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农民收入得到不断提高, 有80%的农户种植蔬菜。正是基于这种集群发展模式, 使农户和企业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从而形成了农户和群内的各企业主体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得各个经济主体都能够从中受益。
(三) 区域品牌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利用集群的整体力量进行广告宣传, 有效树立了区位品牌, 改变了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 不愿过分投入, 而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 充分调动了企业广告投入的积极性, 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 具有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同时, 集群形成区位品牌后, 集群内的加工企业可以借助集群强大的品牌价值扩展分工, 不仅通过批发商销售, 而且以专卖的形式垄断销售, 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
法国的葡萄酒之所以举世闻名与其以葡萄种植业为基础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密不可分。以气候状况和土壤质地为主要原则, 法国形成了十大葡萄酒产业区。由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规模化、集聚化, 使各个葡萄酒产业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由于法国葡萄酒先进的酿造工艺和良好的口感, 使其市场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强大的区位品牌。借助区位品牌价值, 法国葡萄酒以超市、专卖店、饭店及直销等多种方式销往英国、俄罗斯、德国等144个国家, 成为法国极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 创新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给集聚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带来了多方面的便利。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得集群内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压力之下, 迫使每个经济主体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创新, 使得集群内的创新精神十分普遍, 创新机制也逐步健全。另一方面, 在农业产业集群内, 企业之间的高度分工使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 这种合作和交流加速了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 促进了集群内的技术传播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必将导致集群内整个行业实现创新, 从而使集群内的全行业企业获得领先和驾驭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存在空间上的分离, 许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这些由企业创造的、由于农业产业链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并没有被农民所享受, 农民依然只能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很难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化各环节在农产地地集中, 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决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将带动大量除农业以外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二) 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产业化各环节在空间上地集聚, 这种空间集聚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使集聚区内的乡村向城镇转化成为可能。
首先,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 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积累, 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城镇进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促使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业人口向现有城市的转移, 如何实现农业人口的就地转化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化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地的集中, 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滞留于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他们脱离了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而成为产业工人, 从而为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人口创造了条件。
最后,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改善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带动了人口、企业及各种生产要素在集群内地聚集, 扩大了流动人口规模, 推动了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得集聚区内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为农村向城镇转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 为其小城镇的形成及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备的软环境。
(三) 有利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划分, 农村市场分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首先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导致集群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数量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 实现产品的市场化, 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同时, 由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带来的各市场主体间不断地竞争与合作, 促进了农业最终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 这必然要求农产品市场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另外,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农村土地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技术市场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必然导致对诸如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大量需求, 在这种需求效应的影响下, 农业资源及各种要素很容易在集群内形成聚集, 进而促使集群内的各种要素市场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地完善和发展, 为农业全面、迅速实现商品化、市场化提供了条件, 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地构建奠定了基础, 对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四) 创造农村区域增长的“乘数效应”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对农村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通常以地方特有的要素禀赋为依托, 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综合竞争力, 这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 可以对区外的技术、资本等经济资源形成持续地吸引, 进而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此外,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形成的集群竞争力使得许多原本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户、中小农业企业不仅获得了生存能力, 而且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户增收, 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从国内外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案例可以看到,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弥补我国小农经济带来的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等方面的不足,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 而且能够创造区域农业竞争优势,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当前我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张宏升.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4]王锋.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长效机制[J].农业经济, 2008, (8) :41-42.
8.农业产业集群 篇八
关键词:环境价值链;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范式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相比传统规模经营和产业环境优化理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的组织结合体,故农业产业化集群也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征又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化特征。
从目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依托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在不同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过程中,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应当针对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经营模式,使该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充分地促进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该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
农业产业集群经营模式包括了很多内容,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部分就是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具体包括“入群资质评估”和“主体互动模式”两个方面。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考虑到当前企业经营所处的循环经济背景,本文拟对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进行分析。
二、环境价值链视角简介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E •Porter于1985 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根据价值链的理论体系,企业的活动可以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五项主体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五项主体活动包括:进料后勤,生产,发货后勤,销售和服务活动;四项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管理活动。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单个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经营过程中所消耗人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其产生废弃物的类别和份额也越来越大,由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日渐明显。随着各国环保法规的出台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经营主体为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运用价值链分析的理念,重塑自身的价值链形态,由此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链范式――笔者将其称之为:“环境价值链”。
环境价值链是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经营的理念应用到传统的价值链分析范式中,分别将传统价值链分析中的五项主体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进行“绿色化”处理所得出的一种新的价值链分析模型。它能够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得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而环境价值链的基本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环境价值链的基本理论模型
三、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的研究思路
与一般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相似的是,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也需要构建形成信息及技术传播的网络关系,如此才能有效地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生产率高、成本低、收益剩余的“农业产业集群内聚力”,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迅速繁殖和扩张,进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为保证农业产业集群这种内生式发展范式的顺利进行,产业集群内部经营主体的组合方式就体现得十分重要了。特别是随着但是随着当前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深入以及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产业集群发展所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
据此,本文将环境价值链作为研究视角,对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进行研究,其具体研究方式为:首先提出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的理论模型,然后结合一个具体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计算结果对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的方
式进行述评。
四、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的理论模型
农业产业集群中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具体包括“入群资质评估”和“主体互动模式”两个方面。在当前循环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我们首先必须根据各个农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甄选出合适的产业集群成员,然后将它们组合成为若干个合理大小的经营分部以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最佳。
根据环境价值链的观点和农业企业的具体情况,本文此处选取了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Ⅰ),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Ⅱ),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Ⅲ),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Ⅳ),企业绿色生产要素的采购(Ⅴ),企业绿色营销和产品销售(Ⅵ)和企业基础管理活动的绿色化(Ⅶ)等七项因素作为农业企业“入群资质评估”的基本评价指标,以整体绿色经营能力互补和优化作为农业产
业集群“主体互动模式”的评价标准。
五、一个农业产业集群案例的实证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现在假设某农业经济的区域范围之内共有20家企业,现在需要根据每家企业的绿色经营能力和水平甄选出18家企业组成农业产业集群,然后在甄选出的该农业产业集群中挑选出3家企业组成一个核心竞争能力最高的战略群体,最后按照产业集群整体经营水平最高的原则将这18家企业分配成为6个经营分部,以保证该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能力达到最佳。
2. 入群农业企业甄选范式
根据环境价值链的理论观点以及这20家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甄选这20家企业绿色经营能力的相关因素依次为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Ⅰ),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Ⅱ),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Ⅲ),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Ⅳ),企业绿色生产要素的采购(Ⅴ),企业绿色营销和产品销售(Ⅵ)和企业基础管理活动的绿色化(Ⅶ)。每家企业的基本绿色经营因素量化后如下表1所示:
首先建立该模型的三层次结构图: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甄选出合适的农业企业);中间层为准则层(即:每家农业企业绿色经营能力的各项影响因素);最底层为方案层(即:备选的20家农业企业)。
然后确定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由本文中的假设可知,甄选这20家农业企业主要依据的七项条件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的,因此Ⅰ、Ⅱ、Ⅲ、Ⅳ、Ⅴ、Ⅵ、Ⅶ七项因素对于目标决策的影响程度也是依次排列的且任意两项的影响程度之差也可以认为是基本相等的。因此,可以确定比较矩阵为
该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7.19553,将相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
然后计算出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1.36,
一致性指标CI+(1)=[SX(]λmax-7[]7-1[SX)],
于是一致性比例指标为
CR(1)=[SX(]CI(1)[]RI[SX)]=0.023962<0.1,因此比较矩阵A是合理的。
根据此处所给出的条件可知,这20家农业企业充分反映了每家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可以利用每家企业的各项绿色经营能力构造出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值如下表2所示:
根据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值和方案层对准则从层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出方案层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为: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得出该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也符合层次分析法的允许范围,因此该组合矩阵的权重可以作为目标决策的判断依据。
将方案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作为每家备选企业绿色经营能力的衡量指标,根据数值大小排序,其结果如下表3所示:
根据上表中数据的排序结果可知,该农业经济的区域范围的企业B和企业I被淘汰,其余的18家企业被甄选出组成农业产业集群。
3. 核心竞争能力最高战略群体的确定[HTSS]
根据前文所述的甄选原则,绿色经营能力最佳组合的企业一定是前面四项绿色经营因素评价指标的最高者,由前文表的数据可知,企业的评价因素Ⅰ(绿色生产工艺)最高者(0.05530)是企业M和企业L,由于企业M的评价因素Ⅱ(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为(0.05517)大于企业L(0.05230),所以企业M应当被确定为该战略群体的组成部分,同理可以甄选出企业G和企业H。
因此企业M、企业G和企业H被甄选出组成该农业产业集群中核心竞争能力最高的战略群体。其中:企业M、G和H分别代表了前文表中其中评价因素中前三项指标的最大者,其数值如下表4所示:
表4 农业产业集群内核心竞争能力
最高战略群体组成
[]企业的绿色生
产工艺(Ⅰ)[]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绿色工艺的
设计(Ⅱ)[]企业的废品回
收和绿色售后
服务(Ⅲ)
[BHDG2]
企业M[]0.05530[][][BH]
企业G[][]0.05460[][BH]
企业H[][][]0.05596[BG)F]
4. 农业产业集群内6个经营分部的确定[HTSS]
由上表2,按照
[FK(W+10mm。36mm][FK)]
,即可计算得出几何平均值,然后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将此处的组合决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分布给出6个经营分部的组合方案。
决策变量:XK=(x,y,z)k(k=1,2,3,4,5,6),即任意选取三家企业组成一个农业经营分部的组合方案。
状态变量:Sk(k=1,2,3,4,5,6),即从第k(1≤k≤6)个到第6个经营分部的构成方案中所包括的企业,其中
S1=[JB({]A,B,C,……T[JB)}]
状态转移方程:Sk+1=Sk-Xk(k=1,2,3,4,5,6)
允许决策集合:Dk=[JB({](x,y,z);x,y,z∈Sk,Vk(x,y,z)≥W[JB)}](k=1,2,3,4,5,6)
指标函数:Vk(Sk,Xk)表示决策Xk(一个经营分部)关于状态Sk的绿色经营水平指标,即
Vk(Sk,Xk)=M•W0
最优值函数:fk(Sk)表示在状态Sk下确定的k(1≤k≤6)个组合方案中各经营分部绿色经营能力水平指标之和的最大值,则有逆序解法的基本方程:
其中Sk+1=Sk-Xk(k=1,2,3,4,5,6)
通过编程求解可得该农业产业集群6个经营分部的最优组合方案,具体组合情况如下表5所示:
表5 农业产业集群6个经营分部
的最优组合方案
农业产业集
群内的经营
主体组合
[]X1[]X2[]X3[]X4[]X5[]X6
企业组合[]
(T,J,C)[]
(K,N,R)[]
(H,E,P)[]
(D,O,F)[]
(Q,M,A)[]
(L,G,S)
[BG)F][HJ]
六、结论性述评
随着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开展的深入,产业集群经营者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对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甄选和组合也就成为了产业集群管理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情景,本文通过将环境价值链作为研究视角,构建出了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中经营组合体的合理组合范式,切实弥补了当前农业产业集群构成模式的不足和缺陷,有效提高了循环经济下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如下两点:
(1)达成了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决策模式的定量化。与传统经营环境不同的是,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条件下农业产业集群内经营主体的辨别和评价变得十分困难,即使能够实施也是大多数偏重于定性分析,本文结合环境价值链的理论观点,以动态规划方法为建模工具,结合一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循环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中经营主体的组合范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决策的准确度。
(2)实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决策过程的结构化。与传统经济背景相同的是,循环经济背景也是急剧变化的,因此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投资的
决策也就具有频繁、反复的特点。本文所构建出的农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决策模式将该过程分解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整合和归纳;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农业企业绿色经营能力评价,动态规划方法视角下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确定等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分析流程,如此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主体组合的的效率。
参考文献: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 as the of research issue [J].Research Policy, 1991,20(5):499- 514.
[2]Cronin,J.Jose Phoned Thomas Bkaer,The Effects of a Distributor, Attribution of Manufacturer Influence of the Distributor,Perceptions of Confiteor furnace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Channels,3(2),83-100.
[3]Meinepieternijk.Government Polei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 pole cluster in Bangalore,Indri[J].The Euro ban of Development Research,2003,15(2):93-108.
[4]Fese,rE.J..Old and new theories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n GeograPh,Technology,gonad Networks [J].edited by M.Steine.18-40.
[5]Fomburn,C.J., and Wall,.Surteturing Small Fimrs of rapid Gorwth[J]. Jounral of Business Venutring,4(2):207-222.
[6]Corbett, c.J,DeCroix, GA,Ha,A.Y. Optimal shared-savings Contracts in supply Chains: Linear Contracts and Double Moral HaZard[J]. European Joum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1):163.
[7]Kongar. E.. Gupta. S. M. and A1-Turki. Y: A. 1. 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Disassembly Planning [C].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audi Engineering Conference. Dhahran. Saudi -Arabia.2002(12): 14-17.
[8]Castell,A,Roland Clift, Chris Franc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Hourse or a Camel[J]. Joum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4(2):43-45.
[9]Veerakamolmal P.Gupta S.M. Optimal Analysis of Lot Size Balancing for Multi-Products Selective Disassembly [J].Int J of Flexible Automatio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1998(6): 245-269.
[10]Alberto Quadrio Curzio and Marco Fortis.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s and mode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C].Springer,Berlin,2002. 701-703.
[11]Feldman, Francis, Bercovitz, “Creating a Cluster While Building a Firm: 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 Feb2005, Vol. 39 Issue .129-141.
[12]Hideki Yamawaki.,“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Japa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Dordrecht: Feb-May 2002.Vol.18, Iss. 1-3.
[13]梁海燕. 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 农村经济, 2005 (6):73-76.
[14]宋玉兰, 陈彤.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05 (42):83-85.
[15]向会娟, 曹明宏, 潘泽江. 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 农村经济, 2005(3):28-32.
[16]韩中庚.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23-325.
[17]陈俊.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4, (3): 31-34.
[18]刘春玲.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 科技创业,2005, (6): 52-54.
【农业产业集群】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链10-11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06-29
推动农业产业化11-29
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06-27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生态农业产业分析09-03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9-04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案例10-0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