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2024-10-05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共14篇)

1.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一

初中政治教学的心得体会

每门科目都有不同的教法与学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在教学中看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作好笔记的习惯

主要是在书中作好笔记,因为要以本为本,课本是最重要的资料,要把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关键词画清楚,还要结合中考热点、时政热点在书中补充知识点,一般是补充在书的最上面(黄金地带)或最下面(白银地带),最忌中间(破铜烂铁地方)。

2.训练做题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做题思路方法习惯

(1)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所以一定要读懂材料,看清问题,以及材料、问题与课本知识三者的联系,就像写作文一样,要有中心,不能离题,答非所问。

(2)要全国:分析问题要全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提高,中考评分就是一个角度,角度的给分可以采用①--②--③--④这种方式写出来,一目了然。

(3)回答问题要突出关键词,关键词就是课本的观点,就是要用政治术语,不能口语化。

以上三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能掌握好,才能得分且得高分。

二.讲课时要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要读懂教材,搞清教材编写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思路 单元——课——框——目

1.先要学生翻目录把这一单元看看在心中知道是学什么,再以“纲”的形式在每单元首页归纳出来。

2.最后每一单元写完后再回首单元首页检测自己是否已掌握。三.讲练要相结合

特别是讲到重点、难点,一定要利用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资料(一课一练)中的相关题目来理解,才能列好的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2.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 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组成, 而语文阅读的分值几乎占据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 此外,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审题、写作过程中的遣词造句, 也无不与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因此, 阅读教学可谓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 也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此外, 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透过对文本的阅读, 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对于古诗词的阅读, 要教给学生学会概括诗词内容、走进诗人内心,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品读出诗中意蕴深远的语句;对文言文的阅读则要教给学生积累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通过翻译句子, 领会文意, 从而分析人物的形象;对于现代文, 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句、提取要点、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去感受, 去体验。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阅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 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 让语文阅读教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可尝试以下方法。

(1) 激发阅读兴趣, 感受阅读魅力。阅读, 同其他工作一样, 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学生只有在文章的品读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体验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地阅读, 也才会对阅读投入无限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走进书本, 感受书香, 跟随作家奇特的思绪, 发现书本中蕴含的知识宝藏。例如我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曾经尝试“两分钟表达”:在每节课前,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 谈谈自己近期的阅读感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此间, 教师的适当点评, 恰当的表扬激励, 都可让学生从心理上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2) 巧用媒体辅助, 拓展阅读空间。现代教学媒体用于阅读教学中, 可以为阅读教学开辟全新的空间。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犹如一个开放的知识宝库, 具有声、光、像、色等综合效能, 更可为阅读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更加鲜活、更加形象的情境中体会作品的深层内涵。如我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 通过自制课件, 给学生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同时伴随着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使学生如临其境, 深刻地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

(3) 开展实践活动, 丰富阅读情感。语文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章的出炉往往是作者亲身感受的一种真实流露, 要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 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通过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与其他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作者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只有将学生置于这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他们阅读方法的养成和基本阅读能力的提高才会具有源头活水。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特别是阅读教学, 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 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

(1) 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谓“一言堂”, 即教师的答案就是唯一标准, 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应该是一样的。这种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事实上, 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放手大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等。

(2) 摆正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阅读教学中, 要想真正实现对课文的真情解读与感悟, 就必须强化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切忌用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

3.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語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结束语

4.初中语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 篇四

如今语文课堂存在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基于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课例,从教的角度,就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提出“三二一一”的基本策略。

1.三个“简约”,即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目标简约、环节简约、手段简约的基本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有研究提出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度学习中: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任务和作业;过量的教学内容, 一节课“ 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设计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环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为学习主要学习任务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而深入地展开,围绕着简明而具体的目标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

2.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

倾听是最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决定了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因此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只有培养好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倾听,佐藤学这样表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8]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3.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的一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点”必须具体、明确而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探究问题,这个“点”还应该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观点,这个“点”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应该是语文课程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的统一。

4.一趟趟的“来回穿行”,即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达到存在着的。”因此,离开了语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遮蔽的,“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是要“不断穿行于”文本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这个家”,在一次次的来回、穿行中对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叩击、涵咏、把玩、回味,只有在这个艰苦的却也有趣的过程中,语言的秘密才能被发现,语言的秘密一旦被发现,整个文本幽暗的世界就会被照亮,就会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惊异和渴望进一步探究的精神力量。

这个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发,到思想情感体味;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来回穿行”中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这种“细读”不仅包括对字词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还包括对作品中某一个细节的慢慢品味。当然,这种细读,必须扣住了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否则一方面淹没重点,另一方面又会坠入繁琐分析的泥坑。

5.营造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打造“润泽的教室”。深度学习离不开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佐藤学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里,当一个人产生并且表达了一个想法,其他人倾听并且吸收了这一想法,接下来又有人对自己有想法进行批判、补充,课堂对话就像潺潺的溪流平静地流淌在课堂之中,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

5.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五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英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推行英语学校的教学措施,各大学校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需要提升许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简要探析,希望对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帮助。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思考 写作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写作能力是提升英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作为中考的一个必考项目,在初中生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当然,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努力,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写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初中的英语教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提出几点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讲解 当学生写完作文时,老师应该及时认真地批阅学生的作文,并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做详细的记录,最重要的是老师应该及时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点,并且让学生将自己以及同学作文中出现的语法,一点一点地积累,这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二、让学生对写作进行讨论 老师布置写作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写作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写作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更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在写完作文之后,老师可以让各小组对组员的作文进行讨论评价,找出作文中出错的地方,并经过认真的讨论对其进行改正,这样学生对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误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记忆犹新,最后老师只要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就可以了。

6.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六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内容过于局限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我们要理解阅读的真正内涵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学生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学校设置语文阅读课程成为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同学会重点看课堂的知识,这就偏离了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游离知识之外

语文阅读课程应当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一星期的语文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当前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教学,并没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造成学生对阅读应掌握的知识迷茫。

(三)阅读过于形式

很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自主阅读变成了盲目的阅读,没有任何的目的性。这就造成了阅读过于形式化,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老师在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阅读的氛围不好,阅读课程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拓宽阅读内容渠道

初中学生的课堂知识本来就比较重,不能安排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是很高,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这一个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情景的创造,不拘泥于学习课本,但是也要和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西游记》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影片,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情节所吸引,然后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和自己阅读作品,通过双方面的学习,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样阅读的氛围才能得到良好的呈现。另外,学校也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开设一些“中外名著栏”,配一些学生们的必读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把这些读物有针对性地分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阅读内容的丰富,而且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扩展。

(二)阅读与教学相结合

语文阅读课程的策略实施和实际阅读教学情况要紧密结合,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语文阅读目标,并且符合当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就一定要制定详尽的阅读计划和目标,这是有效提升阅读的重要途径。重要的是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阅读教学的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不能过快,否则学生就会因为阅读任务过重而潦草结束阅读任务,同样达不到阅读的效果,与其这样,不如布置的语文课程作业稍微少一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安排阅读任务的时候也一定要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提升。例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之前,教师可以先以“英雄”作为整堂课的引子,向学生发出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呢?”“你觉得英雄有什么特点?”“美国总统里根对英雄有什么看法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进行阅读,把阅读和教学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新知识的构建。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充分的重视,并且帮助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观察,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方法是否适合他的学习。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让学生对于阅读课充满兴趣,产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他们会借助多媒体或课外读物来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而另外一些同学,可以通过文字的优美描述,来体会出假山的堆叠,重峦叠嶂,高树与低树的俯仰生姿,他们沉浸在文字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画面更加美好,而不是拘泥于图片的描述,教师要发现两种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教学。

7.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思考了课堂,认为我们教师也应该随着改革的春风,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应有的努力和尝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课前自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初中的语文课文也随之逐渐地加长了篇幅,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若只是单纯依靠课上的40分钟来进行文本的阅读,不仅时间紧凑,而且影响教学效率。这时,课前的自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前自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对学生自觉性、自律性的要求之外,教师还应给予适当的自读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读目标和方法,提高自读的效率。如,设置读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每读一遍,都应有要求和收获,第一遍,扫清生字生词的朗读障碍,第二遍,试着抓住重点字词,揣摩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第三遍,简要标注不理解的地方等等。通过自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动手的良好朗读习惯。

二、提高教师水平,用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首要对象,所谓“学高为师”,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质量。教师在朗读中发音准,声色美,朗读流利又深情并茂,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朗读质量,而且还能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也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地学习,研究朗读,能够更好地朗读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体味其中情感。

三、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自读,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些都是学生朗读的辅助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展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或齐读,或分角色朗读,或对读等等,在保持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8.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八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然作文教学现实如何呢?

一是传统地沿袭。老师布置一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再反馈给学生。老师觉得作文苦和累,一次作文评改实在让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以每本作文3分钟计,一个教师两个班在120--170人之间(我们县多是大班额),一次作文评改要6--9个小时,更让老师难过的是,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评改不屑一顾。且在作文课上学生更是一“愁”莫展,抓头搔耳,真是咬断笔杆也无语。

二是砍掉作文课。尤其是近些年的中考,由于阅卷方面的原因,使作文水平似不分高下,往往作文的好与差与语文成绩似乎没有关联,作文仅凭字数和书写给分的现象不在少数。应试教育因素使得不少语文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在学校把数学、英语都是放在比语文重要得多的地位,哪怕物理化学分值比语文低,仍然还是在师生心目中比语文重要。我校的课表上语文周课时5节,英语、数学6节,理化4节。(课程计划语文6节,英语3节,数学5节)因为课时少,更因为作文优劣似不影响语文成绩,何不砍掉呢?

三是作文教学梯度不明,小学生的作文与初中生的作文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七年级与九年级更感觉不到差别。有人戏说,作文课是最好上的,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忙活两节课。这也就把我们语文教师放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粗略地说,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偶有些许收获。

首先是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引导。我觉得应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完全脱离应试,于我们目前的教学也不现实。我常从作文在语文试卷的分值、作文对语文成绩影响方面去激励学生。当然我更多的是愿意从作文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收获上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作文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教师身体力行,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学生交流,博客、QQ日志让学生去浏览,把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上的感悟写在上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告诉学生:写作不只是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还能让自己成长历程更精彩;它不只是记录,还是深刻的思考;它不只是可以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时代在变,学生迷恋网络的已不在少数,我也曾想阻止,后来发现是“禁果分外甜”,我和他们做了许多的“斗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之下,我觉得不如顺从,于是就干脆建一个群,2007级我带的一个班,我就建了一个群,我们全班同学可以在上边交流自己的思想。有一次,我在处理班级事件时犯了主观错误,我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省写在上面,结果,那个同学不仅没怨我,反而还很感动。后来,大家在上面写作的热情更高了。这也许就是意外的收获吧!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走进现代化教学的平台,学生会更有兴趣。只有师生达成共识,都觉得作文有用有趣,作文教学才会有效,才会高效。

其次,作文训练一定要有明显的梯度。七--九年级,每个年级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把这目标分解到每次作文中去,每次只训练一个点,且每次必须训练到位。如写人的文章,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每次只练一个点,把这个点要练到一个高度,从作品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写作中去实践。如肖像描写,我先让学生收集他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展示给大家,还要学生对自己推荐的作点评,让他们从中悟出写人外貌的一些方法经验,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总结出某类人的共性,抓住每一个人的个性,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平常总爱觉得某人像什么人,就是因为这类人有其共性,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他才能活起来。每一次作文只解决一个问题,方向明确,才有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未到。我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第三,评改作文的有效性。我曾在2011级两个班的七年级时,每周专门用一节课作为作文点评课,我会把全班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任意抽出其中几本,然后被抽到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一边听,还可以一边作记录,然后自由点评,写得好的作品,通过大家点评,作者当然会很有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方法。当然,我每次也要准备几本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点评。事实上这种点评比老师埋头苦干的结果好得多,有效得多。也可以分组评改,全班交流;交换评改,相互学习;自评自改,不断提高……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才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评改看似低效,其实比起教师闭门修改有效,且点滴的收获让全班分享,这就有效,这就是高效!

第四,作文教学课堂向课外发展。其实初中语文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在课堂上通过几节作文课就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实在有些让人为难。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写作,让他们有动笔的冲动,描绘生活,书写人生,那才是教学最佳境界。这些年我常给学生单独布置作文题目,这样写作的效果最好。比如我班一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我和学生谈心,了解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然后我说:这东西还真的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一直没玩过,我也没时间去玩,这样吧,你把玩游戏的那种精彩写出来,让我也过把网瘾如何?第二天,那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的网络生活》,说实话,我的确是这一次才深深地知道那个东西有多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效。

我一直认为作文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想什么就能说出来,且尽可能流畅而又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平时重点做的,看范文,学例文,恐怕作用也大抵在此。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我常给学生说,凡成大家者,首先是有深刻的思想。能流传千古的名作,首先是深刻的思想与超人的智慧。这一点较之前者更难。很多大家没有专门经过写作的培训,他能写出惊世名篇,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有深刻的思想,超人的智慧,或者是常人不及的善良与博大的胸怀。于是我想到,我们教学生作文,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苏东坡、范仲淹、鲁迅、老舍、雨果-----哪一个不是做人的楷模?把握了这些核心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有效,高效了。

9.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九

张世武 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艺术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对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作一些粗浅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古代私塾的先生从小就教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家文”,一群孩子摇头晃脑认真诵读的场景让我们深受启发,而古人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晋朝时候,有一个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在冬天的夜里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跟他在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人,车胤,也没有钱读书,就在夏天的晚上捉了许多的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荧光照明,努力的读书。这就是《映雪囊萤》的故事。我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大师也是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作家巴金在十多岁时已经背诵了《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文章;苏步青小学时候每天诵读《左传》、《唐诗三百首》;我国闻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 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在这样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现代的学生中也不乏其人,如2001年江苏的高考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取得作文满分,记者在采访他时获知作者在小的时候就熟读《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更是能倒背如流。

一、当前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阅读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研究如何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和会读课文,提升文学素养和情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己不阅读,上课不让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只“教”而无“学”的情况,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强调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语言底子薄。现在农村中学的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能力弱,语言基础差,他们缺乏阅读的必要指导,缺乏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语文基本功底相对较薄弱。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选之外,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与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题 目,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旁门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说教多,感悟少”的种种弊端。

3、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加上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的现象日益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只重视教书,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研究。上课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因素之一。这些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4、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虽有其道理,但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地“品”,很难把握阅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要求。所以,学生面对经典文本往往表现出某种叛逆和悖离,其精神向度的追求往往偏离文本意义世界的轨道。应当承认,语文课文的意义世界与学生当下的精神世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不仅影响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阻碍了学生阐释语文意义的自由度。不管从语文课文所传承的精神现实、思想境界来看,还是从语文传递的文化现实和时代精神来看,这些都已经和学生当下的现实实际相隔甚远。有迷惑的读一百遍,可能不及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豁然开朗。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地点拨、分析、指导。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要把握阅读教学的的规律和方法,必须对人类所特有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认识和把握,并以此来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才能组织好阅读教学工作。

1、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

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物的联想、想象、评价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心理”是这样解释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活动中还不是机械的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

当人们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然而这些思维活动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读者对于读物的视读和思考是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最后完成的。同时,阅读活动是内潜的,“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用自己的言语来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 变为自己的观点。所以,同样的文字材料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2、阅读教学是一种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的智力活动

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使学生读懂和会读文本,但其活动的形式又绝非局限于“读”本身,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由师生同步活动、多向交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构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三个实体:文本、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就构成了“三体”之间的关联。这“三体”之间的关联,既不单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而这三个实体构成的目的,则在于读者理解文本,乃至延伸文本。作为课文的文本是个充满意义的无限空间,经过读解文本,即可体验、领悟和继承作者的语言和思维成果,又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再创作。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精神和文本表达的形式——文体、语言、风格等,还要对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探索、加工和重组。

3、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阅读是从语言符号系统中提取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文本语言感悟、理解、体验。内化,继而转化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言语过程,因而 它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阅读教学必须实施个性化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文本,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主动的自我参与的态度阅读。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会在学习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时有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释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所激活,会与文本本身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加上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的积累的差异,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是如此,学生是自身阅读学习与阅读能力提高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彭小明教授在《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中就提出“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联系起来,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潜能;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特点来确立语文教学策略、计划、方法、步骤;强调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语文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倡导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发展学生自己的动力。

三、改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就是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增加学生对文学世界的心理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式,并通过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以此来把握置身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力求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于新知识,就要实现理解、分析、掌握,然后运用的整体过程。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泛读——精读——研读”的阅读行为。教师对于学生“泛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初步明白文章的基本大意;对于“精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线索以及结构等问题。因此,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而“研读”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类比、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等学习方法达到对语文知识的迁移。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语言基础、性格差异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与进步。对于 知识的把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充实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先以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识进行编码,并输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对于现代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而构建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取决于学生背诵知识的能力。当学生没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时,那么阅读过程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动用所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与思想。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一点准备性的工作。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库获取更多的知识链接。由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有可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实际上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期待感。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文章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或者作者自身的生平简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做出大胆猜测,为顺利完成阅读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充满情感的参与阅读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对于新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是情感升华的过程。文章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应该充满感情的阅读文章,将学生情、教师情、文章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阅读课堂达到和谐与统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弹奏出美妙的课堂旋律。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创设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教师运用激情艺术,激活和调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再转化为文章之情感动学生,唤醒学生丰富的情 感心理,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将阅读教学推向情感高潮,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教师事先准备美妙的、令人向往的音乐旋律,上课的时候在优美的乐曲中泛读课文,这种人声合一的美妙意境极大的感染学生内心,拨动了学生的心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自己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以及遇到的事情,并鼓励学生用“美在„„”的句式描述一段话,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那么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自身生活经验的输出,与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交流与兑换,将阅读心得语言化,能用口头表述出来,也能用书面语言写出来,而“写”的过程比“说”的过程更具有成效性。学生能不能成功的将“吸收”外化为“表达”,是衡量阅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杆,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转化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改写、仿写、续写,还可以是人物分析、漫画、绘图、设计等形式。作为阅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大胆联想、比较阅读、发散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

总之,在面对阅读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教法,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永,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举隅,《现代阅读》,2011年第4期第128页; [2] 王晓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2011 年 6 月,第157页;

[2]谈鹰,《石油教育》,2011年第10期第54页;

10.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十

一、自主阅读教学的理念

自主化的阅读,指的是学生进行读书完全是出于对自身的考虑,学生不再出于被动的位置,而是自己主动的想去学习。自主阅读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不再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及功利性,学生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会更加的轻松与愉快;将学生传统的阅读范围予以突破,学生的阅读面得以扩大,阅读空间更加广阔;学生逐渐进行自主化的思考,形成具有自身阅读特色的阅读感悟。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老师的直接教授和教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语文的学习能力发展缓慢。实施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有助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进行设计、进行考虑时,要更多的围绕学生,要对学生开展自主化阅读这一教学模式。

二、自主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下笔写作文时思路枯竭,语言苍白无力等。一提到写作文,就是令许多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学生在平时都没有播种下阅读的种子,进行足够的阅读积累,最后又怎么能收获甜美的作文果实呢。而且现在的作文教学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讲解主题分析,文章结构,写作修辞等部分,占据了大量时间,这种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实际效果依然不理想,实乃本末倒置的缘故。

自古以来,阅读便是文章写作之“本”。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会自然而然的学习到许多作文的写作技巧,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显然在效率和效果上要比由老师灌输式的直接教给他们更好。可见,阅读量的提升对语文写作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进行自主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会对学生的作文能力产生极大帮助。

三、自主阅读这种教学模式在开展阶段的注意事项

1.在开展自主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时,应该科学合理的对教学目标加以制定,区分主要目标以及次要目标,避免由于对全面性的追求而模糊了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自主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时,要重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能否有效的让学生对阅读形成良好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用来分析一些文章外在的东西,比如,写作技巧,运用的修辞等。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更好地体会阅读的乐趣,乃至接受美的熏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在通读全文后再整体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这两种习惯各有各的好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进行阅读方法的选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不同的学生,其具备的学习以及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更应该平等的对待,不应存在歧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11.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十一

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感受作者的情感。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要把握好时机, 有时在导课时体现,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某个关键性的词、句子、段落来体现, 有时在讲解中利用体态语言来渲染。但不管怎样, 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氛围。

1. 欢快、奔放的氛围。

适宜于一些描摹自然景物的诗文, 如《春》以及一些古诗词等。轻松、活泼的氛围, 能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他们轻易地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美感。

2. 浮想联翩的氛围。

适宜于童话、科幻作品等。如《七颗钻石》《宇宙里有些什么》《天上的街市》等, 这些文章所展示的奇思妙想, 是学生无法体验到的, 得运用大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鉴赏能力。

3. 深沉凝重的氛围。

适宜于一些以描写人世悲苦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如《背影》《故乡》等。这类文章在遣词造句乃至主题都暗藏或流露一种悲情。如果教学情境营造得当,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 另一方面可塑造学生爱憎分明的个性品质。

4. 慎思细想的氛围。

适宜于一些科普类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类文章讲求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层次性、内容的科学性。只有从精细处入手, 从整体布局着眼, 才能突出学习的重点。

二、巧妙设置问题链

没有疑问就没有深入的思考, 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探究和收获。在课堂上, 只有问得巧, 才能答得妙。讲求技巧的发问,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 ,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封闭到开放。有很多问题应设计成“链”, 看似分裂, 实则相连, 环环紧扣、步步提升。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 可以设置这样一组问题:1.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名字吗?如果不是的话, 这说明了什么?2.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4.鲁镇的人们对孔乙己怎样?5.孔乙己喝酒付钱时, 第一个动作是“排”, 后来的动作是“摸”, 表明了什么?5文末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对于这样一组问题, 在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之后, 就会发现, 前几个问题的答案可供后几个问题参考、借鉴, 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 逐步地探究文章的主旨也渐渐得到显现。同时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主动探索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三、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

1. 探究合作的资源要合理配置。

锁定探究内容后, 精心设计题目。有时设计的题目要留给学生适当选择的余地, 满足其个性需求。根据设计的题目, 合理分配组数、人数。安排交流要顾及先后, 目的是整合资源, 使之合理、高效。

2. 对探究中的难题作适度点拨。

探究过程中遇见困难很正常, 当一群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的点拨很有必要, 能增强信心, 激发探知欲望。点拨要具启发性, 过于直白了,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指导答案, 就没有思考的空间;过于深奥了, 学生就会思维受阻,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有恰当的点拨才会让学生“柳暗花明”。

3. 交流过程应重典型, 出实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合作探究后, 安排相互交流。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 为求取新发现, 教师一定要搭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平台。要节时、高效, 紧扣文章主旨, 发言要具代表性, 言简意赅。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 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战斗场面”的文字,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可让学生讨论:文题中“论“字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 然后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既能促进竞争, 又能促进合作。

4. 点评应得当。

教师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点评能使课堂气氛融洽, 建立起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教学轻松、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师的点评虽然多半都对学生具有鼓励性, 但不该是盲目迁就, 随意拔高, 要一分为二, 客观评价, 在不挫伤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下, 抱着一种公正、严谨又随和的态度,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 修正谬误, 科学地探求知识。

5. 善于总结探究的方法。

每一次探究结束后, 教师应进行深刻的反思, 正视成败, 总结得失, 为今后的探究指导作准备。同时也要让学生总结可取的探究方法, 积累经验, 以待日后不断改进方法, 用有效的方法灵活地进行探究学习。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新教法应运而生。新的教育观注重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 注重教学过程。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从不轻易放手给学生, 学生渐渐地变得被动、消极。缺乏应有的自信和活力。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教师疲惫、厌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恭顺得如同绵羊, 顺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 亦步亦趋。学生的创造性自然被扼杀了, 综合能力明显不强。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环节, 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否适宜, 问题的设置是否巧妙, 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灵活, 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信息、归纳分类、筛选运用。教学中, 怎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机动的调整, 使每一节课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12.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教育公平化的逐渐落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综合教育水平,但同时生源的落差也在逐渐加大,个体差异明显。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分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有差异;另一方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拓展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了数学水平的分化。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刀切”的教法,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用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则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将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不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教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形式评价考核上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是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良好体现,它立足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测试与评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成绩差异、效率高低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的同学,B层是成绩中等,但学习上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的同学,C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能主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经过一段学习后,再根据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把学生调整到适合他们的层次,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竞争意识。

2: 目标分层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此目标设计相应的有梯度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等让每位同学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识记、掌握、理解、应用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韦达定理”时,A层的要求是能熟记公式,并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运算,B层的要求是能理解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C层的要求是能独立推导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较复杂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问题。

3: 授课分层

3.1 讲课分层

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学有所得。在实际授课时,以B层同学为基准,兼顾A、C两层,中速推进。对于基础知识集体讲解,保证全体同学能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对于特征知识的个别讲解,保证A层同学能懂,B层同学会用,C层同学会迁移。如对于k=±1的直线,A层需掌握它们与坐标轴的夹角为45?,B层需掌握它们能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层可告诉他们=-1的两直线垂直。A、B、C三层同学各取所需各有所得,A层“吃得了”,C层“吃得饱”。

3.2 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让问题结论成为“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较简单的问题让A层同学回答,让他们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感受成功感,B层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C层则要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讲解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可设计如下:

(1)点(0,8)与(0,-6)的距离?(4,8)与(4,-6)呢?

(2)点(0,8)与(-6,0)的距离?

(3)点(4,8)与(-6,2)的距离?

(4)点与的距离?

(5)在直线y=2x-1上,且与点P(3,4)的距离为5的点?

然后让A层回答(1)(2)(3),B层回答(4),C层回答(5)。

3.3 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新课讲解后的巩固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完成,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练习的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或纠正,提高教学效率。对练习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和直接运用,为必做部分,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析讲解释疑,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体讲,主要对象是A、B层同学。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主要对象为B层同学。第三层次为较复杂的综合题,主要针对C层同学。后两层次题目为选做部分,这样分层练习既可使A层有联系的机会,也使B、C两层有发挥的余地。在完成本层次的联系后,则鼓励向高层次递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4 分层作业 作业分层就是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题量不等的练习,而以往的“一刀切”作业,往往会造成A层吃不消,C层吃不饱。为此,课后作业一般也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可仿照课上第一、二层次的练习稍作变化;第二层次是在基础题上略有提升,C层是极少量基础题加上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业量不宜过多,一般在半小时以内能完成,在作业批改时特别关注A、B两层同学的作业,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向高层次递进。

3.5 辅导分层

辅导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在课内辅导中主要以A、B两层同学为主,对他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解,在课外辅导中,对A、B层同学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查漏补缺,对C层同学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并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A、B两层同学,尤其是A层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3.6 分层评价

为了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了发展,分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考核的方法。测验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简单运用,选做题即为附加题,它强调知识间的综合与能力的发挥,要求较高。这样分层评价,有利于A层同学取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取学习的动力,对B、C层同学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感悟到“学无止境”。

二:分层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复杂,所以更需要积极尝试。分层教学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各层次的学生通过符合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目标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而当学习成为一名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要求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分层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虽然分层教学较以往的集体授课制存在着较多优势,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较以往要高,只有对此存在的问题多加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分层的量化依据

怎样对学生来分层,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而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情况,注重科学性、客观性,不能只重成绩,轻视能力。

2: 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指导

切忌将分层等同于快慢分班,以防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客观宣传分层教学的优势,明确分层教学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以得到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3: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学生的分层,教师的教案也要分层,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1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站位思考 篇十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站位思考

1.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引入课题常常创设各种情境,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王老师设计的手影游戏、缪老师设计的用搓双手取暖等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2.教学设计必须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自己收集和准备到很多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认真思考、筛选和准备各种符合学生的学习的有效的学习资源。

王老师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为学生成功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富有创意地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缪老师在《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也为学生收集了很多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直观感知。

3.教学设计必须思考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王老师改变了以往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缪老师让学生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设计”一个利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初步完成了热机的设计。学生亲历了热机“设计”,自然对热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这两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挖掘出他们无限的潜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4.教学设计必须思考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活动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上。

王老师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光的传播现象用笔画出来,并启发学生画的过程中既要表示出光的传播路径,又要表示出光的传播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自然地掌握了“光线”的概念。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的过程中、缪老师在用注射器类比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的教学中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14.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十四

一、以有效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有效教学是指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 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前提, 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最优化发展, 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也许真的需要静下心来, 好好思考思考。现在我们大部分的课堂主要追求的是这部分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没有, 这部分内容的相关题目学生会做吗?于是, 课堂中知识点灌输下去以后, 就一味地练, 通过各种变式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可是, 在现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题海战术真的可行吗?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要减免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让学生在一堂优质课中, 学到更多对他们有利的东西, 这是对我们老师的一种新的考验。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要面对他们的未来, 通过学习, 让他们掌握各种技能, 那种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二、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我自己就有切身感受, 现在的数学课堂多数采用多媒体教学, 确实有很多的好处和方便的地方, 首先, 不需要将很长的题目抄在黑板上, 也不需要将复杂难画的图形慢慢地画在黑板上, 节约了很多时间。其次, 一些定理的推导上, 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切身感受这种变化过程, 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有利。当然, 还可以将一些情境用图片的方式放给学生看, 提高学生的兴趣等。但是, 随之出现的问题是, 一堂课下来, 黑板上几乎不写板书, 一些定理推导、证明也可以采用放映的形式, 学生也就像看电影把一堂课上完。最后, 往往得到的结果是学生作业连最基本的证明题都证得乱七八糟, 而且完全看不出思维的严密性。实际上课的效果还不如不用电脑的。所以怎样运用现代媒体工具, 让它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这就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

三、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路

大力推行课堂的有效性, 我认为教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旧的观念, 在新的理念下, 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正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为了将45分钟的课堂变成较为优质化的课堂, 我觉得教师在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 通过每堂课后学生的反映和效果不断调整。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1.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相信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 那么对这门功课的学习, 不需要老师、家长逼迫, 他自己就会去钻研。

2. 教师的任务取向。

我认为每位老师都必须在每堂课之前, 思考一下, 我这堂课想达到怎样的知识目标, 达到怎样的情感目标, 通过一两题的练习, 可以让学生学到怎样的数学思想、思维模式。

3. 学生的积极参与。

师生间如果有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 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与沟通。

4. 学生的成绩与成就。

西尔斯关于成就动机与学生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实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动机水平;相反, 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动机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 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我认为如果能让每位孩子达到他们应有的能力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尽可能地让每位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5. 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 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巧妙地创设情境, 合理地设置问题, 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 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6. 有效的教学表达。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多样性, 不仅要选择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显性、普遍性、中立性的知识, 也要选择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隐性、地域性和价值性的知识, 以实现课堂知识的多样性。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并能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 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中的各种信息, 都可看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各种信息, 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做生成信息裁剪者, 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及情感与价值观。

上一篇:燃气锅炉房安全规范下一篇:学校、家长交通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