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教学 丰满境界
1.简约教学 丰满境界 篇一
一、板块模式让课堂简约起来
语文课其实是被人为地搞复杂了, 教师往往掘尽“包罗万象”之能事, 环境繁复, 设问多多, 使原本简单的问题不再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 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 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薛老师的课精彩就在于简单明了。“简单”中投射出的反复打磨、精心遴选、褪尽浮华后的洗练与明净, 呈现出一份常人难及的“简约之美”。
1. 目标简约。
薛老师认为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他的课堂教学, 目标集中简洁, 一目了然。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 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 很多东西挖掘得太深反而适得其反。薛老师给该课定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品味、评价等方式, 感受百合执著、坚忍的形象, 懂得信念的力量。在这一目标指引下, 他引导学生在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文本思想、情感的熏陶。
2. 环节精简。
现在的语文课上, 我们时不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频繁变换, 头绪太多, 一会儿比赛读书, 一会儿辩论, 一会儿小组学习, 一会儿表演……总觉得花哨而无实效, 作秀的痕迹太重!这样的语文课如何提升学生读书、写字等基本的语文素养呢?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情境, 只会消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组块教学的方式整合教学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教学活动力求整合, 形成板块, 每个板块对应一个目标, 每一个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听薛法根老师的课, 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活动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精当, 从来都不是“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简明的教学思路将课堂“分割”成清晰的“块状”, 学生从这种简约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思路的启迪, 审美的熏陶;间接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 感悟文字, 投入语文实践, 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教学《“番茄太阳”》, 他设计了四个组块:第一块是字词教学;第二块是讨论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重在理解内容;第三块是弄清“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 目的是体验、感悟思想、情感;第四块是写句子, 体会表达和训练应用。教学《桃花心木》也大体安排了四个板块: (1) 开门见山, 提纲挈领; (2) 抓住关键, 咬文嚼字; (3) 关注细节, 刻画形象; (4) 揭示主旨, 注意写法。组块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不落以文本解读为主线的窠臼, 容易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在于形式多样, 而在于简化灵活, 踏踏实实地为目标服务。
3. 手段简便。
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把握不好尺度, 滥用多媒体, 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 挤占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降低课堂效率。听薛老师的课, 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很少使用投影等现代手段, 即使用, 也相当简单, 只有挑选出来的词句, 没有动画, 没有图片, 没有录音。在大部分时间里, 一本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就成了薛老师的所有多媒体。尤其让人钦佩的是, 他的教学语言清新、质朴, 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 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 但是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充分地说, 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 才是真正的大美!
二、智慧教学让课堂丰满起来
语文课堂的“简约”和“丰满”, 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步骤到方法、从行为到语言都不蔓不枝, 干干净净, 那么, “丰满”则是指智慧的教学带来的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言语训练的效度。薛老师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 每教一篇课文, 总能把一般人难以发现的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 并引导学生立体地去把握它。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无不体现他的智慧。
1. 有效思维的长度。
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偏少, 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提升, 就以课堂提问来说, 有的教师设计了过多的问题, 没有训练的目的性。学生习惯于揣摩老师设问的心理, 思考怎样迎合教师想法的答案。于是, 思维看似开阔, 实则狭隘, 课堂看似丰富, 实则单调, 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细致而又琐碎的问题, 疲于应付, 浅尝辄止, 思想浮于表面, 无从深化。薛老师非常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常智慧地寻找到思维训练的生长点, 生成适宜的问题情境, 增加有效思维的长度。《桃花心木》寓意深刻, 薛老师大胆剪裁,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种树人种桃花心木的行为奇怪在哪儿”这一问题, 带领学生反复读文, 充分体会其种树行为的“奇怪”, 为悟理作充分铺垫。教学《爷爷的芦笛》, 薛老师在每个板块学完后, 让学生分别用“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在狂风怒吼的夜晚, 这笛声是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说话, 训练准确用词、弄清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学完全文, 又要求学生将三句话合并成一段话, 明了句子间的联系。薛老师能巧妙地从文本中寻找到语言实践资源, 由说到写, 由句到段, 循序渐进, 增加思维的长度,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薛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提问。如教学《螳螂捕蝉》, 引导学生质疑: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教学《卧薪尝胆》, 引导学生质疑:有人说, 勾践不算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战死沙场, 绝不投降, 勾践打了败仗, 怎么能算英雄呢?这类问题思维含量大, 探究空间广, 有利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和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
2. 情感体验的深度。
情感体验始终伴随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有了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 阅读教学就有了精气神;情感体验的缺失, 会使语文学习显得苍白、空洞和乏味。
课改以来, 虽然老师们在理念上比以前更重视体验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加以渗透, 但是实际的情形还远不容乐观。老师面对具有丰富、深刻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 做不到涵咏充分, 沉潜到底, 学生就大多只是逗留在情感的“浅水区”, 情感熏陶, 思想启迪大打折扣。如何组织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 切实走进文本, 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 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薛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心窗洞开———
《爱如茉莉》一文, 描述了病房里静谧美好的一幕, 文字自然优美、情深意切, 薛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紧握”、“恬静的微笑”、“悄悄地探了进来”这几处描写想象、体会, 然后鼓励学生将这段文字连同体会到的画面通过朗读留存在自己的心里。学生边读边体验, 沉浸在美好静谧的画面里, 似乎闻到了茉莉的芬芳。没有激情澎湃, 没有故作高深, 学生体会得自然而真切。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与课文的情感基调一致的, 是自然的, 也是深刻的。
教学《和时间赛跑》, 薛老师在让学生揭开父亲的“谜”之后, 通过朗读指导进入情感体验的深层。老师范读, 让学生感受老师忧伤的语气:“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 剩下的时间比学生要短得多……”老师机巧地参与其中, 把自身作为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琢磨推敲文章用字, 体会句中多次重复的“了”字的表达效果, 感觉如果没有这个“了”, 内心忧伤的感情出不来,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移情体验父亲这番话蕴含的情感。
3. 语言练习的效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节优秀的语文课, 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请看薛老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在“爸爸_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 刻画爸爸是怎样说的?
(学生纷纷发言, 所加词语如:低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 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爸爸____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 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是起因, 第二句是经过, 第三句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 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写的是一件事, 我们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就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