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共8篇)
1.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篇一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坏。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O157:H7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答:O157:H7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血清型,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其致病物质是其表达的志贺毒素。
如何根据O抗体和H抗体的变化特点判断肥达试验的结果?
答:若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若两者均低,肠热症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若O高H不高,则可能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对肠热症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时标本采集应注意什么?
答: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程取不同的标本。肠热症第1、2周取外周血,第2、3周取粪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分离培养细菌。
简述对疑似痢疾患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规及快速方法。
答:常规鉴定:①初步鉴定②最后鉴别③鉴别试验④血清学鉴定⑤非典型菌株可用传代法及毒力试验进行鉴定。快速诊断:①直接凝集②免疫荧光菌球法③协同凝集试验④乳胶凝集试验⑤分子生物学方法
幽门螺杆菌与空肠弯曲菌的异同?
答:1.尿素酶试验
2.产生大量尿素酶
3.婴幼儿腹泻
霍乱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剧烈腹泻及严重脱水的症状?
答:霍乱弧菌可产生致泻性极强的霍乱肠毒素,该毒素由1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使毒素分子与真核细胞上的受体结合,A亚单位具有酶活性功能。A亚单位进入细胞后,激活腺苷环化酶,令胞内cAMP水平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是何菌?其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
v答: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其生物学特性主要有4℃不生长,而42℃生长。在血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均可形成5种不同形态的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产生多种色素。
非发酵菌鉴定原则及初步分群试验
答:分群依据:①氧化酶试验②葡萄糖氧化发酵③动力④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假单胞菌的概念及其共同特点
答: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菌,氧化酶试验阳性,多为腐生菌,少数为植物和动物寄生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其共同特点是:革兰阴性、直或微弯、较细长、散在排列、无芽胞、有荚膜,多数有鞭毛,专性需氧,生长温度范围广,最适生长温度35℃,少数能在4℃或42℃生长。生长中可产生各种水溶性色素。
简述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
答:①标本的采集:按疾病和检查目的,采取不同的标本。②标本直接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抗原检测;核酸检测。③分离培养和鉴定。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过程。
答:白喉棒状杆菌存在于白喉患者的喉头气管及鼻腔粘膜,有时皮肤、结膜等部位也可见到。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细菌多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后白喉棒状杆菌在鼻咽部粘膜处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杆菌在侵犯局部增殖,产生外毒素致病。
简述白喉杆菌体外毒力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答:①琼脂平板毒力试验。将含有20%牛血清肉汤琼脂分注与平皿中,每只平皿10ml,50℃冷却,在凝固之前,将浸有白喉抗毒素血清稀释液的滤纸条沉于琼脂内,制成平板(Elek平板)。在与滤纸条相垂直的方向将待检菌画直线接种,划线宽度约6-7mm,两端与皿壁连接。同时,与之相距10mm处平行划线接种一标准产毒菌株,作为阳性对照。37℃培养24-48小时,若菌苔两侧出现斜向外延伸的乳白色沉淀线,并与其邻近的标准产毒株的沉淀线相吻合,则为产毒株。②SPA协同凝集试验:将白喉抗毒素IgG先吸附在SPA上,再加入待检菌培养物上清液。若有白喉外毒素,则与SPA-IgG结合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③对流电泳:将已知的白喉抗毒素和待检菌培养液分置琼脂板两孔之中,电泳30min后,若两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菌为产毒株。
临床上对疑似的炭疽患者怎样鉴定病原。
答:若从标本中检出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平截、呈竹节状排列,并有明显荚膜,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可产生芽孢,呈卵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扁平、干燥、无光泽的菌落;动力阴性,牛乳凝固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串珠试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均为阳性,则可报告:“检出炭疽芽胞杆菌”。有条件者可应用DNA探针,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其他鉴定试验作为参考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做。同时应注意与其它芽胞杆菌相鉴别。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答:(1)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2)方法:取5UPPD或OT0.1ml注射于前臂掌侧皮下,经48—72h检查反应情况。应特别注意局部有无硬结,不能单独以红晕为标准。(3)结果分析:①阳性
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直径0.5—1.5cm之间。这表明机体曾感染过结核,出现超敏反应,但不表示正患结核病;②强阳性
硬结直径超过1.5cm以上,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检查;③阴性
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结直径小于0.5cm,说明无结核感染,但应考虑下述情况:如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的早期,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荨麻疹等)、霍奇金病、结节病、艾滋病。(4)应用:①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测定接种效果,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应接种BCG;②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可做诊断结核病之用;③可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④可借用其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脂质含量高,这一特点有何意义?
答:结核分枝杆菌胞壁含脂质多,与其染色性、抵抗力、生长速度及致病性等特性有密切关系,脂质中的分枝菌酸使其具有抗酸性;细胞壁含大量脂质,可防止菌体内水分的丢失,故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同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故生长缓慢,且脂质中的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硫酸脑苷脂等毒性成分以不同机制致病。
简述从标本中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
答:1.显微镜检查(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简易快速的检查方法。直接涂片法是用接种环取病人痰液中浓厚部分或离心沉淀(3000r/min,20min)的尿沉淀物2—3接种环涂片,涂片要厚。经自然于燥和火焰固定后进行齐-尼抗酸染色,或作金胺“o”荧光染色。前法用油镜检查,后法用荧光显微镜高倍镜检查。镜检时应仔细查遍整个涂片或观察至少100个视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后呈红色,其它细菌和细胞为蓝色。经荧光染色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黑色背景中呈亮黄色。涂片镜检结果应报告“找到抗酸性杆菌’’或“未找到抗酸性杆菌”,而不能报告“找到结核分枝杆菌”。(2)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如果直接涂片镜检不易检出结核杆菌,应采用浓缩集菌涂片检查法,以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所谓浓缩集菌涂片即为将采集标本离心,取沉淀涂片,或是采用漂浮集菌法,集菌后标本经反复多次使涂层加厚,一般取3—4个接种环,涂抹面积大约直径在15mm即可,干燥固定后染色镜检。2.核酸检测
用PCR法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设计结核分枝杆菌特异rRNA片段的引物进行扩增,然后用结核分枝杆菌rRNA序列特异的DNA探针与之杂交。PCR技术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大于95%。3.抗PPDIgG的检测
用ELl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PPDIgG,可作为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肺结核病人的血清阳性率为80%—90%。
简述抗酸染色的步骤及结果,并举出两种抗酸菌。
答:①初染:石炭酸复红加温染5min②脱色:3%的盐酸酒精脱色1min③复染:美兰染1min结果:抗酸菌为红色,非抗酸菌为蓝色。结核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均为抗酸菌
一患者怀疑患有肺结核,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标本采集至报告结果的全过程,检查方法应有传统方法和快速检查方法。)
答:1)标本采集: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集不同的标本。2)标本直接检查:①显微镜检查②核酸检测③抗PPDIgG的检测。3)分离培养与鉴定 4)药物敏感性试验 5)免疫学诊断6)动物接种
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厌氧芽胞梭菌有哪些?其致病条件是什么?
答:临床常见的致病性厌氧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与艰难梭菌。其致病条件是大面积创伤、局部供血不足。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答:形态:菌体细长,由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血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始见薄膜状爬行生长,伴ß溶血。
简要列出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答:①采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 主动免疫法,作为特异性预防。②迅速对伤口进行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是十分重要的防治措施。③特异性治疗使用抗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
答: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无鞭毛。在菌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厌氧,但不如破伤风梭菌厌氧严格。最适生长温度45℃时,繁殖周期仅为8min,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在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在牛奶培养基内能分解乳糖产酸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答:其致病物质是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毒素。肉毒毒素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核和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导致肌肉麻痹。
试举出四种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名称。
答: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深部脓肿。
为什么所有的脆弱类杆菌对青霉素具有耐药性?治疗应选用哪些抗生素。
答:因脆弱类杆菌是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的作用位点是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无五肽交联桥,所以对青霉素耐药。治疗应选用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布鲁菌的主要致病特点是什么?怎样协助临床检验诊断?
答:①布鲁菌主要致病特点:羊、猪、牛是布鲁杆菌的自然宿主,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感染胎畜、羊水和乳汁等分泌物而感染。细菌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并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内形成原发感染灶;在淋巴结内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侵入血流并进一步扩散到肝、脾、骨髓等其它组织中繁殖,再释放入血。如此反复多次造成间歇性菌血症和多脏器感染。菌血症时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可使病人表现为发热等中毒症状,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该菌在宿主体内可顽强增殖和扩散,主要与荚膜的抗吞噬和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有关。②微生物学检查:1)查细菌:取标本(主要是血液)分离培养;2)查抗体:急性期用玻片凝集试验测IgM抗体,其效价以1:200以上为阳性;慢性期作补体结合试验测IgG抗体,结果以1:10为阳性;3)查细胞免疫:布鲁菌属试验阳性可诊断为慢性或曾患过布鲁病。
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有哪些生物种?最常见的是哪个种?怎样鉴别之?
答: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主要有羊、牛、猪三个生物种,最常见的是羊布氏杆菌。各型主要依靠H2S的产生及对碱性染料的抵抗作用鉴别。羊布氏杆菌不产生H2S,可在含硫堇和碱性复红的培养基中生长。
简述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点.答:革兰阴性短小球杆菌,无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多数菌有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5℃,最佳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
简述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方式和钩端螺旋体的致病过程。
答: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是鼠类和猪。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大多呈隐性感染,少数家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钩端螺旋体在感染动物的肾脏中长期存在,持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而被感染。钩端螺旋体能穿透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或从其破损处侵入人体,在局部迅速繁殖,并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循环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
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答:梅毒螺旋体有很强的侵袭力,在自然情况下,只感染人类,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后者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梅毒分为三期,表现为反复、潜伏和再发现象。先天梅毒是梅毒孕妇患者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并扩散至肝、脾、肾上腺等内脏中大量繁殖引起胎儿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或出生活的梅毒儿,表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梅毒的免疫是传染性免疫,即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时才有免疫力。
简述莱姆病螺旋体的致病特点。
答:其致病机制尚无定论。当人被疫蜱叮咬后,伯氏疏螺旋体在局部繁殖。经3-30天潜伏期,在叮咬部位可出现一个或数个慢性移行性红斑。开始为红色斑疹或丘疹,后逐渐扩大形成一片大的圆形皮损。皮损逐渐扩大,但一般经2-3周,可自行消退。
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表格自制)
【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细菌L型--支原体】--{培养特性--需要高渗---需要胆固醇}
{菌落--油煎蛋状,0.5-1mm---油煎蛋状,0.1-0.3mm}{形态--高度多形态性--高度多形态性}{大小--大小为0.6-1.0µm--大小为0.2-0.3µm}{细胞膜--不含固
醇--含高浓度固醇}{细胞--缺乏或无--无}{细胞壁缺失的原因--青霉素、溶菌酶和胆汁等作用所致,去除条件可恢复--遗传}{通过滤器--能通过滤器--能通过滤器}
{对青霉素的作用--抵抗--抵抗}{液体培养--有一定混浊度,可附壁---混浊度极低}{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如骨髓炎、尿路感染和心内膜炎等--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和条件致病}
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引起什么疾病?
答:肺炎支原体支原体肺炎,解脲脲原体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之一。
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的病原体其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答: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所致疾病为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和鼠虱,所致疾病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恙螨,所致疾病为恙虫病。
立克次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①体积:小于细菌,大于病毒,形态以球杆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②细胞内寄生;③以节肢动物为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④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⑤对多数抗生素敏感,而磺胺可刺激其增殖。
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答: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可引起交叉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用易于制备的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建立一种非特异性直接凝集实验,为外斐反应。利用此反应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抗立克次体的抗体,从而辅助诊断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
简述衣原体独特的发育周期。
答:沙眼衣原体严格寄生在细胞内,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在其繁殖发育的周期内,可见两种形态,原体及始体。原体具有感染性,通过表面受体吸附于易感细胞并被细胞吞噬进体内。原体在吞噬体内体积增大进入增殖状态,形成始体。始体在吞噬体内以二分裂的形式进行分裂,繁殖出子代并成熟为原体,从易感细胞中释放出来,再感染新的易感细胞。
沙眼的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
答:沙眼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传播
衣原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①形态多为球型,革兰染色阴性原体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始体大,大小与细菌相似。②代谢,缺乏能量来源,故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③有独特的发育周期④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⑤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衣原体引起哪些重要疾病?
答:能引起人类的沙眼、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呼吸系统等疾病。
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答:营养要求不高,在一般的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最适温度22-28℃,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多数病原性真菌生长缓慢需培养1-4周。酵母型真菌生长较快,一般经24-48小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简述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答:①直接镜检可见革兰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及假菌丝②分离培养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或淡黄色类酵母菌落,镜检可见假菌丝及成群的卵圆形芽生孢子③血清学实验可检测多种假丝酵母菌的抗体,应用ELISA或胶乳凝集实验可检出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壁甘露聚糖。④动物实验将白假丝酵母菌悬液1ml经尾静脉或腹腔注入小鼠或耳静脉注入兔体内,5-7天后动物死亡,解剖发现肾、肝等有脓肿。
简述病毒衣壳的结构、功能,并举例说明之。
1.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根据壳粒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分为:螺旋对称型,如正粘病毒、副粘病毒;20面体对称型,大多数球状病毒;复合对称型,如噬菌体。功能:保护、介导、抗原性
简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周期或过程。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简述病毒成功繁殖需要哪些条件.⑴ 允许病毒颗粒在缺乏宿主细胞时为一种稳定生存形式;⑵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⑶病毒成分在细胞内复制所需的遗传信息以及病毒成分在细胞内包装、成熟、释放的辅助信息。
试述灭活病毒和保存病毒的主要方法?灭病毒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保存病毒:-70℃,在冻存液中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
简述采集病毒感染标本时应注意的事项.标本采集应注意:采样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方法
培养病毒的方法有哪几种?
组织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
简述病毒的分类原则
⑴ 核酸类型与结构 ⑵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⑶病毒结构 ⑷对脂溶剂的敏感性 ⑸抗原性 ⑹培养特性 ⑺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 ⑻ 宿主种类传播方式和媒介等。
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⑴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
核衣壳: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蛋白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外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⑵流感病毒的辅助结构 血凝素(HA):HA(病毒吸附))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抗体)
神经氨酸酶(NA)(核衣壳释放)与病毒释放有关。
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方法有哪些。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和快速诊断方法
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流感病毒RNA分节段,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构成。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若干亚型。
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呼吸道病毒中,对胎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哪种?其致病性有何特点?
风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风疹,成人多引起隐性感染,孕妇感染时易发生垂直感染,造成胎儿流产或畸形。
总结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共同特征:⑴ 病毒体呈球形,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无包膜;⑵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⑶ 在宿主细胞浆内进行增殖,迅速引起细胞病变。⑷耐乙醚,耐酸,对紫外线、干燥敏感。⑸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有何特点?
特征是: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同一种病毒可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
肠道病毒可引起哪些疾病?
主要疾病有:⑴脊髓灰质炎,⑵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轻瘫 ⑶疱疹性咽峡炎 ⑷手足口病 ⑸流行性胸痛 ⑹心肌炎和心包炎 ⑺眼病
简要介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验方法。
⑴ 标本采集与处理 ⑵抗原与核酸的检测 ⑶ 病毒分离与鉴定 ⑷ 抗体检测
简述柯萨奇与ECHO病毒的微生物特性 ⑴形态结构⑵ 基因⑶培养⑷抵抗力
简述轮状病毒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⑴标本采集与处理 ⑵标本直接检查 ①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②抗原检测③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④核酸检测⑶病毒分离培养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
球形,双层衣壳。外衣壳=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HBsAg等 内衣壳: HBcAg、HBeAg 内部: DNA---环状双链、DNA多聚酶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及其功能。不完全双链环状DNA,含4个ORF,编码7个蛋白S:HBsAg,Pre-s1,Pre-s2 C:HBcAg,HBeAg P:polymerase多聚酶X:HBxAg基因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及其意义。
HBV 抗原组成⑴、HBsAg表面抗原: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⑵、HBcAg核心抗原:HBcAg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但HBcAg也可在肝细胞膜表面表达,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⑶、HBeAg核心抗原: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抗HBe说明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用途
⑴乙型肝炎的诊断 ⑵判断传染型 ⑶判断预后 ⑷筛选献血员 ⑸检测乙肝疫苗接种效果 ⑹流行病学调查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⑴病毒呈小球状 ⑵ 核酸为单正链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外层为脂质包膜,其上有糖蛋白组成的血凝素;⑶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 ⑷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⑸ 病毒宿主范围广
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⑴致病性①传播途径储存宿主② 流行环节 ③ 致病过程,⑵免疫性 ⑶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疫苗接种。
疑似乙脑患者,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诊断?
⑴ 标本直接检查①抗原检查②核酸检查 ⑵ 分离培养 ⑶ 抗体检测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主要临床表现:⑴发热期 ⑵低血压 ⑶少尿及多尿期 ⑷恢复期
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如何进行检测?
⑴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查 ⑵核酸检查 ⑶ 抗体检测
简述疱疹病毒的共性。
共同特性:⑴形态结构 ⑵细胞培养 ⑶ 病毒包膜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病毒体以膜融合或者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进入细胞。⑷ 感染类型
临床实验室检测单纯疱疹病毒常用方法有哪些?
⑴ 标本直接检查①直接显微镜检查②核酸检测 ⑵抗体检测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直接检查方法有哪些?
⑴检测病毒颗粒 ⑵ 检测病毒包涵体 ⑶ 检测病毒抗原 ⑷ 检测病毒核酸
疑似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在出生最初3周内从新生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其他体液分离出HCMV是先天性感染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依据。
HIV的形态结构
形态:球形病毒,80-120nm 结构
1、核衣与核心——呈圆锥状、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有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有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包膜 :
1、脂质双层
2、糖蛋白刺突(gP120 gP41)
简述HIV的复制过程。
⑴逆向转录为DNA,形成DNA复制中间体,⑵形成前病毒DNA ⑶转录为病毒RNA ⑷有的拼接成mRNA,有的形成RNA基因组,⑸组装,释放
简述AIDS的临床表现。
AIDS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时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相关综合症、艾滋病
HIV感染的常用临床检测方法有哪些?
⑴ 标本直接检查 ①抗原检查 ②核酸检查 ⑵抗体检测 ①初筛试验 ②确证试验 ⑶ CD4T细胞计数
疑似狂犬病人,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标本直接检查:⑴抗原检查 ①免疫荧光技术 ②快数免疫酶联技术 ⑵核酸检查 2分离培养 3抗体检测
简述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⑴捕杀野犬 ⑵人被动物咬伤后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伤口处理②被动免疫③疫苗接种
简述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⑴感染部位 ⑵传播途径 ⑶不同型的HPV侵犯部位和所致疾病不同。
人乳头瘤病毒诊断方法有哪些?
⑴ 核酸分析 ⑵ 原位杂交 ⑶DNA印迹 ⑷聚合酶链式反应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2.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篇二
1 常见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因素的分析
微生物标本进行检验时,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微生物标本质量方面的因素。在对微生物标本进行采集时,工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②检验人员方面的因素。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业务素质,准确判断微生物培养中的结果;③在运送微生物标本及对标本进行处理时,能否做到对标本进行规范化的管理;④在对方案进行设计时,培养基的选择是否正确及正确检验之前对污染杂菌的处理情况是否符合标准。
2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分析
2.1 对微生物检验标本接种前进行质量控制:
首先要保证检验项目的正确性。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是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目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这是确保微生物检验工作可以与临床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基础)。就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而言,不同的检测项目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以及意义,故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控制检验质量,在进行检验时务必要参考患者的切身情况以及病情病况,并以此作为检验项目选择的必要依据[2,3,4,5]。其次,要确定微生物标本收集方法的正确性。样本采集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必要基础,因此在进行微生物样本采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并防止正常菌群对所采集标本造成污染,从而为微生物检测质量提供保证。如在采集血液样本做培养时,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使用消毒剂对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降低微生物检验质量。另外,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 h,4℃冷藏保存时间不得超过8 h,但应注意淋病奈瑟菌培养时标本不能冷藏保存。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应置于厌氧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2.2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首先,人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个人注重知识更新,要将检验质量控制好,就要增强培训实验室中的检验人员,实验室应具备一本标准的操作手册,内容有项目的操作方法和质控方法,要用比较规范的制度来对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其次,培养基,试剂、染色液和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每批培养基都需进行性能测试和无菌试验,试剂和染液需用阳性质控菌株和阴性质控菌株定期进行对照试验,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另外,药敏试验中的MH琼脂及药敏纸片亦需用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仪器设备也需不定时的进行质量控制。
2.3 生物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后的质控包括鉴定与药敏结果的报告、解释、复核及结果报告后的临床反馈。复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菌种的复核,二是检查药敏结果与菌种是否一致。既分析药敏结果与鉴定出来的菌种是否一致,有无矛盾。一般来说各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其特定的药敏谱,不同医院的分离株又有一些特定的表现。倘若发现药敏谱与菌种的普遍表现有异常时,就的分析这异常到底是来自药敏实验差错或鉴定错误,还是来自与这株菌自身产生的变异或特殊表现。这时就得分析比较原始资料,看问题到底出自那一环节,弄清楚了再填写检验单和发报告。在配置有先进细菌鉴定仪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内设专家系统得到有关鉴定菌与药敏结果的分析与报告。微生物检验报告的最后一步是临床反馈。通过对一些重要患者或特殊感染患者报告单发出以后临床对结果的接受情况及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与回顾分析,以最后验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检验方法,提高检验质量。对临床科室间的沟通能力加以强化,使其可以相互自由交流,这样可以更好的对临床科室中的相关建议进行收集。此外,还可以在人员沟通过程中,帮助临床科室进行判断、鉴定污染菌株情况及正常菌株情况等。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时,注意要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加以说明,还要对检验工作即将面临的局限型及检验结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3 总结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对采集、运送以及接种,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等操作过程的严格控制,同时也要注意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联系临床等多方面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改进我们的工作质量,提高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摘要: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逐渐应用到临床应用中。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功底,选择比较适合的培养方法,这样才能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本文主要对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及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郭靓,罗岚,舒玲,等.基于临床微生物室的细菌预警数据初探院内感染监控[J].现代预防医学,2011,31(12):6632-6633.
[2]张新秀.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0(5):396-397.
[3]时芳芳.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35-136.
[4]袁惠云.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32-33.
3.常见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程序 篇三
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例,建立白色念珠菌临床标本的检验方法与检验程序。
结果:白色念珠菌在沙氏葡萄糖培养基中,35℃时生长状态较好;显色培养基上25℃时生长较慢,菌落为乳白色,35℃时生长良好,菌落为浅绿色;在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白色念珠菌蔗糖发酵试验阴性,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阳性,尿素分解试验阴性。
结论:尽管各微生物的生化特性千差万别,但对其进行的检验程序大致是相同的,都必须进行标本分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三个步骤。
关键词:临床标本白色念珠菌微生物检验程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06-01
临床微生物检验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标本分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其中,菌种鉴定过程的速度是决定微生物检验过程快慢的决定因素1。建立合理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与检验程序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检验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白色念珠菌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酵母样真菌。本文以白色念珠菌为例,探讨常见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程序。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菌株为白色念珠菌标准株(ATCC 10231)、热带念珠菌。培养基有沙氏葡萄糖琼脂/液体培养基、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乳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血培养基、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
1.2方法。首先制备菌液,挑取斜面培养基培养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液体沙氏葡萄糖培养基中,置于25℃培养24或48小时后,将菌液稀释成30~100cfu/ml。取1ml菌液分别置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和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在不同的温度25℃、35℃、38℃下,培养1、2、3、4、5天后,计数活菌数并进行比较。
挑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和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中的菌落接种于显示培养基中,于25℃培养24小时后,观察显色情况并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
挑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和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中的菌落进行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尿素分解试验)。
2结果
白色念珠菌在沙氏葡萄糖培养基中,35℃时生长状态较好,活菌数高于25℃培养条件下的活菌数。在沙氏葡萄糖培养基上,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呈圆形、乳白色、大小为5微米左右,较粘稠,菌落中央突起。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呈不均匀着色,芽管与假菌丝不清晰。
白色念珠菌在显色培养基上25℃时生长较慢,菌落为乳白色,较小;35℃时生长良好,菌落为浅绿色,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菌落颜色可逐渐加深至绿色。热带念珠菌菌落为蓝绿色,随生长时间延长可逐渐加深至深蓝色。
显微镜观察白色念珠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着色不均,可见厚膜孢子以及模糊不清的假菌丝。利用显色培养基可以将酵母菌与假丝酵母菌区分,同时也可将白色念珠菌与热带、克柔、光滑酵母菌相鉴别。
白色念珠菌在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假菌丝以及厚膜孢子。白色念珠菌在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也较为缓慢,菌落较小。白色念珠菌在血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假菌丝以及厚膜孢子。
生化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蔗糖发酵试验阴性,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阳性,尿素分解试验阴性;热带念珠菌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阳性,尿素分解试验阴性。
3讨论
白色念珠菌,即白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可引起脑膜炎、肺炎、心内膜炎、阴道炎、鹅口疮甚至败血症等疾病2。
微生物检验方法参照《中国药典》中相关检验方法。首先将供试品制成10倍稀释的供试液。取出10ml供试液后加入100ml沙氏培养基中,置于35℃培养箱内培养48小時,进行增菌。真菌大量增殖后逐渐沉淀于培养瓶底部。继而将增菌后的培养液取出少量于显色培养基中进行四区划线,将显色培养基置于35℃培养箱内培养72小时,培养结束后将培养基取出观察菌落的颜色。在显色培养基上,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应为绿色,菌落大小为直径约2μm,热带念珠菌的菌落应为深蓝色,菌落大小为直径约1.5μm,克柔念珠菌的菌落应为粉红色,菌落大小为直径约4.5μm,光滑念珠菌的菌落应为紫色,菌落大小为直径约2μm,其他种类念珠菌的菌落为白色,菌落大小不定。
将增菌后培养液取出1ml加入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血培养基中,置于35℃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挑取典型菌落涂片后置于显微镜下使用高倍镜观察真菌假菌丝与芽管。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有较多厚膜孢子。
最后将显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典型的念珠菌接种于各生化培养基上进行生化试验。真菌生化试验主要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发酵试验以及尿素分解试验。将其置于35℃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后,对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根据所有试验结果进行菌种鉴定。
由此可见,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时,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生长与生化特点,尽管各微生物的生化特性千差万别,但对其进行的检验程序大致是相同的,都必须进行标本分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三步骤。
参考文献
[1]Derby P, Davies R, Oliver S. The value of including broth cultures as part of a routine culture protocol [J].J ClinMicrobiol,2007, 35: 1101-1102
4.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篇四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两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课程包括五篇: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病毒学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2.掌握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3.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4.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5.选择最佳鉴定方法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鉴定或快速诊断。6.熟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7.了解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发展动向。8.能够正确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自动化仪器和微量装置。9.能够进行正确的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准确报告。1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致病性评价。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沿用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为“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同时辅以讨论、交流、归纳等诸多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并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本着不断充实和丰富提高的原则,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时间为1: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学时,其中: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40学时(理论21学时,实验19学时);第二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7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6学时);第三篇真菌学及检验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 第四篇病毒学及检验34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10学时);第五篇微生物学检验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
通过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掌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与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及致病性;熟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及特殊染色法。教学时数:9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二)特殊结构
三、细菌形态学染色法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繁殖规律及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熟悉其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条件(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能量转换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二)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三、细菌的命名细菌分类学
(一)基本概念
(二)细菌分类等级
(三)细菌命名法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灭菌法的条件及应用,熟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杀菌机理 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法
(一)高温
1.干热灭菌法 2.湿热灭菌法
(二)紫外线及辐射
(三)超声波
(四)滤过除菌
三、化学消毒法
(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
(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
四、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熟悉细菌的各种变异现象,熟悉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过程,了解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
(一)毒性噬菌体
(二)温和噬菌体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三、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五、基因突变
六、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和耐药性
教学目的: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方法;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及耐药性检测主要方法。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常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原理和意义
(二)纸片扩散法
(三)稀释法
(四)E实验
三、细菌耐药性和发生机制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作用;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了解医院感染概况,掌握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及监测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2.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途径
(二)感染种类
(三)感染类型
五、院内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与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三)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标本的处理方法及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病原学诊断:
(一)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三)细菌生化实验
(四)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五)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六)动物实验
(七)免疫学检验技术
三、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二)类毒素
四、人工被动免疫
五、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九章 球菌
教学目的: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检查,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葡萄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三、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四、肠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及耐药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检验方法:
五、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 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
掌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掌握肥达氏反应原理、方法及致病性,熟悉各种肠杆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肠杆菌科的定义及分类
(二)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二、埃希菌属(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五、耶尔森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 沙雷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鉴定试验
第十一章 小细菌
教学目的:
掌握嗜血杆菌属、布鲁菌属、鲍特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嗜血杆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二、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三、鲍特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二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教学目的:
掌握非发酵菌的鉴定要点及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鉴定特征,熟悉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军团菌属的主要鉴定特征。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三、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区别
四、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五、其他非发酵菌
第十三章 弧菌属 气单胞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熟悉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弧菌属
(一)霍乱菌属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2)检验程序(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二)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主要区别。
二、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
两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第十四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
熟悉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主要鉴别试验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弯曲菌属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肠道感染;肠道外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二、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五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教学目的: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炭疽芽胞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检验方法;熟悉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特纳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鉴定试验。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二、其他棒状杆菌: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
三、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四、蜡样芽胞杆菌
五、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六、阴道加特纳菌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六章 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主要鉴定方法,了解其他分枝杆菌的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⑴ 标本采集 ⑵ 检验程序 ⑶ 检验方法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
四、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第十七章 厌氧菌
教学目的:
掌握厌氧菌的培养方法、检验程序、检验方法;掌握梭状芽胞杆菌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熟悉无芽胞厌氧菌的检验方法及致病性。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厌氧菌的分布与致病性
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
(二)标本运送与处理
四、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检验程序
(二)检验方法
五、梭状芽胞杆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三)肉毒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四)艰难梭菌
六、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性
第十八章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教学目的:
掌握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检验方法,沙眼衣原体的检验方法;熟悉立克次体,衣原体的致病性。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支原体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鉴定依据
二、衣原体
(一)命名与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
3.肺炎衣原体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处理 2.检验方法
三、立克次体:
检验方法和致病性。
第十九章 螺旋体
教学目的:
掌握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及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螺旋体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检验程序
二、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三、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三)奋森疏螺旋体
细菌学录像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二十章 真菌学及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真菌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了解真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真菌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分类与致病
二、真菌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病原性真菌
(一)浅部真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二)白假丝酵母菌、隐球菌及其他医学上重要的霉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第四篇 病毒学及检验
第二十一章 病毒总论
教学目的:
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掌握病毒的致病性及抗病毒免疫;掌握病毒感染常用诊断方法。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录像2学时)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概念
(二)病毒的特点
(三)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四)病毒的增殖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六)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七)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
(二)病毒性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三)抗病毒免疫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预防原则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直接检查 2.分离培养鉴定 3.病毒抗原检测 4.早期IgM抗体检测 5.病毒核酸检测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检测方法,熟悉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三、副粘病毒科(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
第二十三章 肠道病毒
教学目的:
熟悉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了解肠道病毒生物检测及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三、柯萨奇病毒简介
四、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简介
五、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四章出血热病毒及虫媒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二、虫媒病毒
(一)概述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森林脑炎病毒
(四)登革病毒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它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各型肝炎病毒性状比较
二、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检查方法:电镜直接查病毒颗粒;早期抗HAV-IgM抗体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四、其他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二十六章逆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简介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单纯疱疹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四、巨细胞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五、EB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验,熟悉其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四)防治原则
二、人乳头瘤病毒
第二十九章 朊粒
教学目的:
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致病性特点,了解其发现过程。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朊粒的发现
二、朊粒的定义
三、朊粒的生物学性状
四、朊粒的致病性
五、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篇 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与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了解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实 验的自动化分析系统、血培养自动化分析系统。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检查的一般原则
二、标本的采集原则
三、检查方法的选择
四、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
(一)粪便标本的检验
(二)尿标本的检验
(三)痰标本的检验
四、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五、医院见习
六、SENSITRE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
第三十一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学检验室内质控的方法,熟悉室间质控的评判方法及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室内质量控制
(一)人员与组织管理
(二)操作手册
(三)培养基
(四)试剂、抗血清和染液的质量控制
(五)抗生素选择与质控
(六)仪器
(七)标准菌株
5.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篇五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医学检验学属于实验室医学,是在实验室内对人体材料进行检测分析的科学[1]。医学检验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医院检验实习阶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临床生物化学又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实习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会得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进一步提高。实习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近十年来,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设备,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就肯定能准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向社会提供高学历高素质的临床检验人才成为医学检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十几年来,我们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习带教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并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每批到科室实习的学生在进入临床生化专业组之前,首先阅读本实验室的标准化操作文件(SOP文件)。从标本的签收,编号,平衡,离心分离血清到最后上机,核查和打印报告,熟悉每一步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每台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到心中有数。
重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示教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检验科均已从以前的手工操作步入自动化仪器检测阶段。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根据检验科的工作性质特点,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对各类仪器进行专题讲座。每台仪器从原理,操作,到参数的设置,仪器的日常保养,定标,质控情况作细致的讲解。在下午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带教他们亲自操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参与参数的设置。
重视建立与培养学生的“全面质量控制”观[2,3]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4]。为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分析前质量控制
包括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等过程。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样本采集不当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溶血。如为了使学生看到溶血对于结果的影响,对溶血标本,通知临床重新留取标本,两个标本对照做(平时我们会舍弃溶血标本),通过结果差异的对比,加深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了解。
3.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即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但并不是室内质控合格任何检测报告都可以发出。为此我们在带教中时刻提醒学生执行“三查三对”制度和“差错记录”制度。对于任何异常报告都不能轻易发出。如急性肝损伤可致转氨酶成百倍的升高,此时会出现“底物耗竭”现象而致检验结果不真实,如遇这种情况我们应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检测。通过这种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要善于捕捉临床申请单中的任何可用信息,必要时与临床联系,作好临床的“侦察兵”。
3.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包括结果计算、发出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建立“结果反馈”制度。对过高或过低的检测结果,要求学生再一次核对及复查,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报告,同时与临床联系看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如不符重留标本复查。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注重英语学习
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利用工作接触英语或抓紧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学习英语。目前大中型医院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生化分析仪都是与世界接轨的,由于计算机应用程序多是英文说明,如果英语水平差,则不能很好地阅读仪器说明,对各个系统的原理流程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短暂的厂家培训中只知道常规使用的几个键完成操作,而不能实现人机对话,不能更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不能调正仪器到最佳状态,充分发挥仪器的潜能。另外,如果英语不精通,对于仪器显示屏上的重要提示不能正确领会,一旦操作失误,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5]
我们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他们的科研能力。而实习这一年是他们锻炼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选择年资较高的具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检验技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让他们从文献的检索、科研设计、科学实验、课题总结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上都能得到正规的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犹如纸上谈兵。临床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关键教学环节,是专业理论与临床工作的衔接阶段,为适应医学检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探索与改革临床带教方法,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参考文献】
6.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篇六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7.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篇七
一、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现状
我国医学微生物检验的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已广泛应用,也有相当多的医院使用了质量较好的商品培养基、细菌编码鉴定卡和药敏纸片等。从检验人员结构上看,多年来以中等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检验队伍正逐步为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代替,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微生物专家也陆续培养出来。得益于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医学微生物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医学实验室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认证的概念正逐渐为检验界所理解和接受。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二、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医学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
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微生物检验采集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多数医院尚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其结果可能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使致病原菌检出率降低或即使分离出某种细菌,但未必是致病菌,如此非但不能提供病原信息,反而会造成误导。例如怀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留取标本前要求病人用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如标本不合要求即不能反映病变部位的信息;再如怀疑病人存在厌氧菌感染,却用棉拭子采样。在上述情况下微生物实验室再努力工作也不能给出正确结果。
2、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
微生物标本保存和运送的原则是维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或过量繁殖。对于不同的目的病原菌,应该有不同的保存、运送要求。例如夏天让病人留取尿液或粪便做细菌培养,送检不及时,可造成非致病菌过度生长,其结果可能把正常中段尿误诊为菌尿或导致沙门菌和志贺菌等致病菌死亡,造成漏诊。再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持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特别是在冬天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有关方面的一些要求,尚未做到人人皆知,特别是由工人运送标本的一些医院,问题可能更大。
3、细菌检验的质控工作还需加强
尽管多年来我们在细菌学质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对待质控物和日常标本上的严格认真程度还不尽一致。鉴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高风险性(如脑脊液培养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高干扰性(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检出率和正确率)、高技术性和高严谨性(准确地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因此,像这些高难度较复杂的检验工作,必须严格做好质控,特别是药敏的质控。
4、细菌检验的报告方式不够规范
检验报告是重要的医疗凭据,它可提供临床关键的诊疗信息。如何对检验过程中的所见和检验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斟酌和规范的问题。例如痰液标本的检查结果,如果不报告涂片所见,而仅报告培养结果,则很难判断分离菌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因此,细菌检验报告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规范。
5、细菌检验结果的初步报告问题
迄今为止,细菌检验过程仍然历时较长,报告发出较晚,常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尽管有些医院已实行了细菌检验的初步报告,但就全国而言尚未形成制度。
6、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够
在医疗实践中,细菌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细菌检验人员和抗感染医生应该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比如在细菌分离培养的报告上写有“正常菌丛”时,实验室觉得很正常,而临床医生常觉得报告不明确,他们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有菌”还是“无菌”。再如近年来细菌室在细菌耐药机制的检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果细菌室只是报告耐药酶或耐药基因而不告诉医生该酶或基因的耐药含义,则可能被少数医生忽视。
三、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当前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规范微生物检验的操作程序,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与临床的联系。而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则应以临床的需求为依据,临床的需要就是微生物检验的方向。
1、建立和健全医学微生物检验的规范性法规
医学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应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我们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该规范应特别强调: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和运送,操作的标准化,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科学的报告方式和内容,报告的正确解读和临床应用。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法规性和可行性。
2、正确规范采集标本、科学保存和运送
各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医师(或技师)应和临床医护人员一道,根据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规定,研讨和制定本院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具体要求。要广泛宣传,取得支持,认真实施。要建立健全标本验收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坚决退回,说明原因,要求重送。关于标本的采集要求,要向医护人员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宣教。
3、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应用的联系
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联系,解说报告的形式、内容和临床意义,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解释报告并用于临床诊治。比如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要将其含义及其在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交流沟通,使微生物检验报告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医学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监控
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室内质控,做好微生物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从病人准备开始直到报告的正确解释和临床应用,均要置于严格的质量监控之中。
5、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随着国际、国内交流的频繁,一些感染性疾病甚至生物恐怖事件会突然发生,微生物实验室应做好理论准备和技术训练,以应付这些突发事件。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非淋病性尿道炎发病率的上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细菌检验的同时,还要关注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的培养或检测,要创造条件以应急需。同时,应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
8.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篇八
【摘要】目的 根据细菌性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30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的原因。结果 300例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病原菌222株,检出率为74.0%,其中志贺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4.0%,其次为弧菌属、气单胞菌等。经过药敏试验证实,上述菌株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抗生素均具有较强耐药性。结论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志贺菌,且耐药性较强,为减少其损害性,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志贺菌;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9-01
及时对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并根据疾病特点探讨儿童腹泻流行病学特征,能够显著减少有效减少儿童腹泻发生率,进而降低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30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30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6±0.8)岁,病程8h~7d,平均病程为(2.1±0.5)d,所有患儿均符合细菌性腹泻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其中143例患儿合并呕吐,例39严重脱水,67例患儿伴随发热症状。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针对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患儿粪便标本取样后,及时送达细菌室培养,同时进行常规检查:(1)细菌检验: 细菌检测方法参考英国 Sensititre( 先德) 荧光法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提供的方法,试剂由先德提供微生物鉴定板,并对弯曲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2)药敏试验:通过K-B方法对常用3种抗生素开展药敏实验,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在35℃环境下连续培养20~24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根据全国临床检验相关操作标准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判断。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原微生物检验
本研究300例患儿粪便标本经过上述病原微生物细菌分离试验,共检出菌株222株,检出率为74.0%。其中包括志贺菌120株,占比为54.0%。其次为弧菌属46株,占比为20.7%。同时检出气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别为21、18株,占比分别为9.5%、8.1%%,其他菌株17株,占7.7%。经过统计学分析认为,志贺菌检出率与其他菌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3.討论
细菌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及很多发展中国家,急性细菌性腹泻是导致新生儿和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2]。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已经将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种类列为重点研究对象。相关领域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引发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真菌。诱发细菌性腹泻的原因比较多,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其中非感染因素包括解剖性、代谢性、酶性及炎性因素,而感染性因素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3]。若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开展临床诊疗,可造成患儿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症状,给患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致病菌株中以志贺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与其他菌株类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4]。其次为弧菌属,所占比例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考虑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同时,药敏试验结果证实,上述几种菌株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抗生素均具有较强耐药性。
针对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主要病原微生物——志贺菌,建议将作为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常规检查项目,有效防止临床误诊和抗生素滥用现象,并在第一时间为患儿开展临床诊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现阶段,针对由志贺菌导致的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可通过预防性措施和方法阻断感染途径:(1)应告知来院就诊患儿的家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进一步阻断细菌感染途径;(2)不给患儿食用未经过消毒的蔬菜和水果;(3)口服具有依赖链霉素株的多价活疫苗,能够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邱庭刚.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6(32):425~426.
[2]纪金玲,廖华芳,崔恩博,等.儿童腹泻病原菌1004株构成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1(21):539~540.
[3]韩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21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4(08):832~835.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推荐阅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08-19
临床检验申请06-14
临床检验研究生论文09-16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自我鉴定12-20
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关系分析11-10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07-09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08-22
微生物检验个人小结07-25
微生物检验技术试题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