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现代诗歌

2024-10-04

外国经典现代诗歌(精选12篇)

1.外国经典现代诗歌 篇一

有一天,在暮霭中,我们走过,在雨后,

沿着公园的围墙,那儿美丽的树木在做梦……

我们久久地追随着。时间悄悄地过去,

黑夜的手在旧墙上缝补着裂缝……

但是在这苍白的时刻,什么烦扰着你,

什么在给那栅栏的黑色的手缀边呢?

暮霜、雨后的宁静,不知为什么

把我们的梦转向流放和黑夜……

我们听见了纷纭的喧响

发自周遭的簇叶,

犹如一堆正在着起来的火……

而枝条摇曳着。沉默

窥伺着。

而飘来的气味是如此强烈,

使人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别的气味,

因为这些气味仿佛就是生命自身的气味……

后来,一缕阳光染黄了一片叶子,

然后是两片,然后把所有的叶片染成金黄!

那时第一只鸟儿冒着险

在雨后

歌唱!

象从一盏熄灭的灯发散出的刺鼻的气味

从我的心里升起一个古老的梦……

一线光明仍然在墙头踯躅,

从一只安详的手里滑落,把我们引向暗影……

这是雨?是夜?

远远地,古老的黑色的脚步

移动着

沿着公园的围墙,在那儿,古老的树木正在做梦……

2.外国经典现代诗歌 篇二

关键词:外国诗歌,初中语文,教学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1]中, 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外国诗歌。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修养。掌握、欣赏、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典诗歌, 还有现代诗, 以及外国诗歌。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很少接触外国诗歌, 甚至没有接触过。如何做好中学外国诗歌教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在的诗歌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外国诗歌的教学, 令很多语文老师头疼。初中语文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对语文失去兴趣, 那么, 高中语文教学将无从谈起, 小学的教学也付之东流。本文权当抛砖引玉, 见教于方家。

1. 诗歌教学的旨归

有论者曾指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达到诗教的目的。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旨趣所在。所有的教学手段都统一到这一点上来, 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氛围。”[2]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七年级上册选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 七年级下册选取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八年级下册选取了高尔基的《海燕》, 纪伯伦的《组歌》之《浪之歌》《雨之歌》, 九年级上册济慈的《蝈蝈和蛐蛐》、叶赛宁的《夜》, 九年级下册莱蒙托夫的《祖国》、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六册共有课文140多篇, 外国诗歌占了将近十分之一, 可见外国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2. 外国诗歌与新诗的不同

有的教师将外国诗歌等同于中国新诗[3], 这是不合理的, 中国新诗毕竟是中国人写出的, 在很大程度上和外国诗歌不同。

首先, 使用语言不同。外国诗歌是非汉语的写作, 我们看到的文本是翻译过来的, 而经典之作往往又有多个译本, 和原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只有去读原诗, 才能更好的了解某一首诗。这是我们必须告诉学生的。新诗则是用汉语写作的, 不存在语言方面的难度。

第二, 写作的对象和环境。外国诗歌必然是外国人写的, 写的也大都是外国的人、物、事等, 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外国都是感性、抽象的, 通过电视或者书本, 很少有亲身的体验, 所以理解上存在不小的难度。

第三, 风俗文化的因素。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中心, 古希腊和古埃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两种文化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 中国崇尚家国一体, 个体隐蔽在国家民族的背后, 崇尚儒家的中庸之学, 而西方则高扬个人主义, 崇尚个人的情感和利益, 他们追求极致。所以说, 外国诗歌的教学绝对不同于古典诗歌、新诗。

诗歌是含蓄的艺术。在西方, 诗歌的意义就是精致的讲话。所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朗诵, 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诵, 决不能小和尚念经那样。其次才是欣赏, 诗歌是一种形式的艺术, 它有外在的建筑美, 语感的音乐美, 理解之后将会有绘画美 (闻一多语) 。学生在理解之后能够根据诗歌的描绘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美妙的图画。

3. 如何有效地进行外国诗歌教学

一些评论家认为, 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其中带着七分自豪, 也有三分无奈。在他们看来, 对诗歌的任何解读都是对诗歌的亵渎。当然, 说法失之偏颇, 但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至少告诉我们我们读到的外国诗歌已经与原作有差距, 再进行过度的解读, 可能和作者的意图南辕北辙。

拿到一首诗歌, 我们先不要急着弄明白它的意思, 先朗读, 甚至背诵, 体会它不同于小说的节奏美, 在音乐上独有的美感, 这是歌曲所不能替代的。当然, 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诗无达诂。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写成小短文, 也可以当堂发挥。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把握。

第二个就是要对诗歌中的特殊用法、特殊的风俗习惯作交代。然后划分节奏, 教会学生如何划分节奏,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词性划分, 比如下面的例子。古诗也要划分节奏, 但古诗的节奏大都是固定的。五言、七言都有固定的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篇, 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 亲切和蔼。学生从中学到对待困难的态度, 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三个, 不能把诗歌的意义限定。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只要不过格都可以。对于仿写, 笔者并不赞同[4], 因为, 对于诗歌而言, 它是天然的, 如果人人都去模仿一篇文字, 不排除出现好的文字, 但势必扼杀很多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之后, 让学生试着写一首短短的诗歌, 主题可以限定, 也可以不限, 行数20行以内, 这样也许更有效。

诗歌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的地区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书是死的, 人是活的, 学生是千变万化的, 任何理论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教材就是一个例子 (叶圣陶语) , 我们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 让学生喜欢文学, 至少不反感, 从中得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三版。

[2]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论[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6 (7) 。

[3]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9 (4) 。

3.对外国经典译著的编辑思考 篇三

[关键词] 经典译著 编辑 原文 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032-04

Reflections on Editing the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Classics

He Sh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Sichuan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Chengdu,610100)

[Abstract] For an editor mainly engaged in editing the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classics, his or her ultimate goal is to present readers with high quality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is goal, apart from improving his or her overall competence,the editor should consult reference books whenever necessary so as to ensure the faithfulness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Feedbacks from the read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efore a revised edition comes out. In addition, good personal relations with translators and due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contests of all kinds can also contribute in that these may offer a reliable access to excellent translato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foreign classic Editing Source text Translation style

一个东西成为经典,必然有它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力量。但正如于丹所说:“中国文化不是唯一的经典,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的东西都排斥了。”[1]因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者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2]。译介外国经典在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培养人文素质、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人分享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当然,翻译出版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东西引进国内,同时赢得一批读者,产生一些经济效益。翻译出版的意义应该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3]。笔者这些年责任编辑了《瓦尔登湖》《缅因森林》《自然与人生》《河畔小屋》《四季随笔》《大自然的日历》《生活的准则》《见闻札记》等一大批外国经典译著,期望通过对这些经典译著的译介,让读者“像大自然那样从容地度过每一天,在前行的途中,不要因纤芥之微而改变初衷”;让读者“优雅从容而无丝毫不安;任熙熙攘攘,人往人来,由钟声鸣响,孩子哭喊,决意过好每一天”;让读者“充满清晨的朝气,去远航,去寻找另一条道路”[4]。在编辑这些经典译著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忠于原文、与译者交朋友、勤查工具书、重视读者意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关注翻译赛事、培养优秀译者,是提高译著质量的重要途径。

1 忠于原文

出版社对译文好坏负有一定责任,译文是否忠于原文,是否表达通顺,是否有疏漏,仅靠通读译文是不易发现的,只有比照原文才能解决,因为有的译文读起来很顺畅,但如果对照原文,就可能发现其实是因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对原文的误译。

1.1 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

作者著书立说,自有其对待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及遣词造句的习惯。比如梭罗,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谐音、双关、原始义和典故的活用让文字充满谐趣,赋予作品鲜明的特色和别致的意味。这些辞令技巧,恰恰形成翻译的巨大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在母语修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尽量再现作者的作品风貌。译著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原作者和译者的风格,从作者的立场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立场观点,熟悉作者的文字特点,去思考、分析、理解原文,力求原文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结合,以最能为读者接受的语言再现原作精髓。试举仲泽版《瓦尔登湖》中一例。

[原文] N ot long since I read his epitaph in the old

Lincoln burying-ground, a little on one side, near the unmarked graves of some British grenadiers who fell in the retreat from Concord—where he is styled “Sippio Brister”—Scipio Africanus he had some title to be called—“a man of color”, as if he were discolored. It also told me, with staring emphasis, when he died; which was but an indirect way of informing me that he ever lived.

[仲泽的译文]不久前我还看到过他在老林肯公墓的坟墓,靠在边上,紧挨着从康科德撤退时阵亡的英军精锐部队的无名公墓,在碑文中他被称作“斯基比奥·布里斯特”——斯基比奥·阿菲里加努斯是有些资格被称为——“一个有色男子”,好像他不是有色人种似的。碑文上还赫然强调了一些信息,我由此知道了他死于何时,这无非是间接地告诉我此人曾经活过。

这里的“一个有色男子”就是梭罗的调侃之辞。在“a man of color”中,color谐音双关,有“有色人种”和“用以区别身份、职衔等所用的旗帜、徽章和彩带”的意思,此处意为后者,指“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罗马将军是“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而此处的黑人墓主却是“一个有色男子”,两人同姓且称谓谐音,梭罗故此调侃。

1.2 比较不同的版本,选择最准确、最能表达原文的译文

编辑一部书稿,不能仅从该书稿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要跟已出版的同类书进行横向比较,找到同类书被读者接受和不接受的原因。同时,比较可以从侧面证实正在编辑的译稿是否存在抄袭。如果出现抄袭,不仅影响作者和出版社的声望,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

在编辑《瓦尔登湖》时,笔者就选择了几个版本进行对照,特别是被大家一致认可和推崇的徐迟版本,在编辑之前就将徐迟版潜心地细读了一遍。在编辑过程中,更是结合梭罗的原文,比照几个版本,找出其中优劣,并取最为合适的语言将梭罗的那片湖再现给读者。这不但是对原作者梭罗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任,因为大部分读者很难直接通过原文欣赏出梭罗文笔的优美以及运笔的绝妙处,只能借助翻译来领略《瓦尔登湖》的魅力。编辑能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跟译者共同努力下最好的文本。下面略举一例。

[原文] When I wrote the following pages, 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 I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a mile from any neighbor, in a house which I had built myself,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and earned my living by the labor of my hands only. I lived there two years and two months. At present I am a sojourner in civilized life again.

[徐迟]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尔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仲泽]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原文“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徐迟先生译为“或者那一大堆文字”,很明显,将bulk译为“一大堆”了。且看《牛津高阶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15页)对bulk的解释,“noun1[sing.]the ~ (of sth): the main part of sth”,译为中文就是,“名词1【单数】the ~ (of sth):大部分或主体”。梭罗指出,《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写成于瓦尔登湖畔,潜在意思很明了,这部作品并非完全写就于当年在湖畔生活的时候。

这其实就需要对梭罗写作《瓦尔登湖》的背景有正确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体验生活的时间是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在湖畔生活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日记和札记,这成了《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然而,该书的出版却是1854年的事情,其间,梭罗除了从事其他著述之外,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结撰上,对原稿进行修饰、调整等。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作品的开篇明确指出:“当我写这部作品,或者说,完成本书主体的时候。”

现在再看徐迟先生的译文,“后面那些篇页”和“后面那一大堆文字”两者是不是对等的关系?亦即,在徐迟先生看来,《瓦尔登湖》这部作品全文就写定于梭罗在湖畔生活的时期。其实,《瓦尔登湖》是梭罗耗费七年之功精心结撰而成的作品,尽管其主体部分是当年在湖畔生活写就的日记和短札。

这个案例也说明,在编辑译稿的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了解原作品写作的背景和原作者的创作历程。

2 与译者交朋友

2.1 多与译者沟通

编辑和译者的关系,应该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编辑在各个环节都应该与译者保持良好的沟通。选题策划时可以与译者探讨选题的可行性,编辑书稿时加强与译者针对具体书稿的交流,成书后与译者探讨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具体的书稿编辑过程中,有些译稿的译文水平较高,在真实传达原作者写作精髓的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的文字功底,在编辑这样的稿子时,编辑可以向译者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

2.2 尊重译者的翻译风格

风格人人都有,有的人不明显,有的人特点突出。一种风格,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风格,很少有人喜欢。但无论如何,一种风格既然形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5]。尊重译者,就要尊重他的风格,不必要求译者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说译者的稿子不能动,而是说要在不否定或改变译者风格的前提下,通过编辑的加工与整理,使作品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比如仲泽翻译的《瓦尔登湖》,大量使用排比句并活用中国的古典文献,编辑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译者的这种风格,而只能在编辑过程中体现自己作为编辑的判断力:知道在何时使用哪个词语,何时要改动一个或两个词语以使表达更清晰[6]。

3 各种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

工具书具有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及核实各种数据和事实的作用,同时又具备收集文献资料的功能。编辑尽管是一个“杂家”,但任何高明的编辑,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记忆也不可能像工具书那样详细、准确。因此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除了主动虚心地向老编辑请教,也要积极查阅各种工具书、参考书,比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典》《汉语成语词典》《新英汉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语词典》《中国翻译词典》等。看稿时有疑难就积极向这些“工具书老师”请教,如此下来会积累很多知识。当然,对编辑来说,“工具书”绝不仅仅是字典、词典等,而是所有可以查证和找到资料出处的书籍。比如仲泽版《瓦尔登湖》里用到很多古典文献,这时就需要去查阅《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

4 收集读者意见,适时修订

编辑书稿,要从编辑的角度去研究读者的爱好和需要,接受能力和对图书的反映,制约读者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读者需要的变化和差异,读者的结构、层次和阅读心理等。因此,图书编辑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要随时倾听读者的声音、接受读者的检验,及时向译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并与译者探讨这些评论,根据评论意见不断完善译文。以仲泽版《瓦尔登湖》为例。

[原文] Kieou-he-yu (great dignitary of the state of Wei) sent a man to Khoung-tseu to know his news. Khoung-tseu caused the messenger to be seated near him, and questioned him in these terms: What is your master doing? The messenger answered with respect: My master desires to diminish the number of his faults, but he cannot come to the end of them. The messenger being gone, the philosopher remarked: What a worthy messenger! What a worthy messenger!

2010年1月版的翻译是直接化用古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对此译文,有读者认为太过中国化,不能很好地反映梭罗原文的真实面貌。于是,通过与译者沟通,2011年9月修订版将译文改为,“卫国大夫遣使于孔子,孔子邀他入座,所询如下:你家主人近日何为?使者谦恭应答:他意欲改过但收效甚微。使者离去,孔子如是评价:何其出色的使者,何其出色啊!”同时将《论语》中的原文以脚注形式做了标注。

其实在这方面,林语堂先生就做得很好。他在编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时,就不断根据读者实际需要,相继修改了许多内容,并根据其中的章节《拟科学公式》举行“林语堂比赛”与读者互动,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7]。

5 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

5.1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编辑,基本的文字功底必不可少,这里不详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编辑外国经典译著时,因为书稿中涉及人名、地名、机构、体制、树名、花名特别多,且在一部书稿中多次出现,译名统一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若处理不好,会给读者造成误会和混乱。因此,需要编辑特别注意这些人名、地名、花名、树名等的统一,绝不能对同一名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翻译。

5.2 注意平时的练笔

编辑应该注意练笔,以选题的模式来锻炼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也算对所编图书的总结和思考。如此,会促使编辑围绕该选题的内容和主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构思、反复推敲,这会极大地提升编辑水平和修养。这是笔者从老前辈陈翰伯先生那里学来的经验,他的这一经验不但影响了笔者,也影响了一大批在编辑界非常有名的老师。商务印书馆的周颖如老师在其《怀念我们的老总编辑陈翰伯同志》中就写道:“陈翰伯同志也号召我们注意练笔……这是名副其实的练笔,使我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8]

6 关注各类翻译赛事

要提高外国经典译著质量,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组织好的译稿是重要前提。因此,编辑除了联系现有的优秀译者,也要善于挖掘新译者。要关注各种翻译类比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比赛、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CASIO杯翻译竞赛、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这些赛事中时常会有优秀的翻译者脱颖而出。关注这些赛事,是从事经典译著编辑工作的责任编辑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的重要途径。

一部译稿到编辑手里,前后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才能成书,这不仅是译者的成果,也是编辑心血的凝聚,因此,每每看到自己编辑的书出来时,都有一种“自己的孩子终于出生”的感觉,带着欣喜,带着万千宠爱去反复摩挲。所以,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编辑就应注重多方“营养”的供给,这样才能呈现给读者最完美的作品。

注 释

[1]于丹.于丹《论语》感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5

[2][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3]孙玉.外语出版物编辑散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6

[4][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仲泽译.瓦尔登湖(修订版)[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124

[5]刘元彦.加工与整理[M]//曾彦修,张惠卿.编辑工作二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1

[6][美]布雷恩· S.布鲁克斯,[美]詹姆斯· L.平森,[美]杰克· Z.西索斯著. 李静滢,刘英凯译.编辑的艺术(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

[7]冯智强,朱一凡.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J].中国翻译,2011(5):27-33

[8]周颖如.为他人作嫁衣:译稿编辑生涯三十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1

4.走进外国经典名著 篇四

初步设想

一,读书卡手抄报展示(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放在书桌上,所带的书也要准备好)

二,三,活动环节安排 1,名著内容我知道,出示与书内容有关的题

目,让学生抢答。分享感悟学生提前准备好读书感悟的发言稿,主持人现场采访互动,由5-8位同学发言 3展示平台

剧本表演待定

电影剪辑配音

【配音汤姆刷墙片段,由一女四男配音】

汤姆---

希德---

黑人孩子—

男孩---

波莉姨妈-----

穿越时空主人公现场采访互动

由一位学生扮演汤姆,再让其他同学以小记者随机采访 “汤姆”

小辩论 汤姆是好孩子还是不良少年? 请3-5位同学以此话题展开辩论 小结

老师点评

具体活动项目由任春媛 李小燕责,节目串词由任春媛 撰写 主持人任春媛张珍

5.外国经典名言警句 篇五

2)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求权势者垂青。——雨果

3)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塞涅卡

4) 求学如值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爱因斯坦

5) 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塞内加

6) 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恋爱尤其是如此。——塞涅卡

7)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8) 人的心灵是有翅膀的,会在梦中飞翔。——高尔基

9)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10)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11)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12)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13)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14)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

15)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泰戈尔

16)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17) 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18)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19)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贝多芬

6.外国经典现代诗歌 篇六

关键词: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研讨教学,改革

建筑学不同于一般的理工类专业, 它集理工的严密, 艺术的想象于一体,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建筑学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美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所以, 鉴于建筑学专业特点, 及我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高年级研讨课开设,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很荣幸有机会能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 现就我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关于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个人文化偏爱、职业要求和历史使命感

外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是建筑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 学习建筑历史对于提高艺术修养、鉴赏评价建筑、分析和设计建筑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 建筑市场的商业炒作造成设计表象上的喧嚣, 很多学生对建筑史课程的学习远不如设计课重视、热情, 这也使建筑史的教学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挑战。建筑学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都很强, 以后要从事建筑设计类工作, 所以他们更关心的设计类课程, 我在研讨的过程中结合研讨内容把国内外新鲜的建筑实例引入课堂, 吸引他们的关注, 让他们认识到建筑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 且当代的建筑大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渊源, 特别是建筑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与国家强胜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他们意识到建筑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个人文化爱好和民族历史使命感, 追求关于生存手段的职业素养,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课堂模式——注重学科的交叉, 相互推进

1. 在研讨环节, 邀请设计课同事一起来讲评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程在研讨过程中, 较多涉及到近现代优秀建筑分析、建筑师创作思想分析, 同时本学期该班学生也在学习建筑设计课程, 在他们设计课程中也会温习回顾经典实例, 所以把教授该班设计课程的同事拉进我的课堂, 在典型实例分析上可以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观点, 更容易导入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设计课作业, 有些同学在设计课上的困惑在史类课上得到点播, 开阔了设计思路, 两门课程相辅相成, 互相推进。

2. 模型制作、软件使用让研讨环节更生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研讨课的另一改革在于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典建筑案例用模型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通过做模型, 对建筑的感悟有了质的提高, 在做模型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体会建筑环境, 更对建筑的尺度有了理性的认识, 可以说是由“纸上谈兵”到“实地演习”的感触。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用新学的软件来表现建筑, 可以全方位的来体验建筑的每个角落, 建筑的亲临感更强,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软件的应用, 提高了动手能力。

3. 专题设计

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在于今后的执业, 通过和设计课程教师的沟通, 和设计课程相结合, 布置专题设计大作业, 将历史学习直接和设计课程联系起来, 既学习了历史, 又学习了设计, 并将对设计课的兴趣转接到历史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建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外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课作为一门辅助设计方法课程, 在研讨课教学中针对世界各地近现代建筑单体、群体及城市规划的优秀设计方法、构图比例和规划方法、设计理念进行中外比较和系统的剖析, 以及著名建筑师及建筑作品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外国近现代的建筑, 对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融会贯通有明显提高, 同时也使意识到本课程的“实用性”。

4. 结合专业实习, 现场体验建筑

拥有良好的建筑鉴赏力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 影像资料加上现场亲身的体验与感受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考察本地的新区规划建设, 借公共建筑设计考察的机会体验北上广的经典之作,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

三、考核方式大步改革

本课程考核内容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各为50%, 较往届的考核更注重过程成绩。总评为百分制, 其中各部分比例如下公式:

考核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研讨课结课论文的书写高标准, 制定论文评分标准, 在格式上按照发表论文的要求进行的, 在目前提倡大学生创新的大前提下, 让学生提前熟悉论文的书写格式, 并对内容的重复率也做了要求, 要求使用查重软件进行查重, 且附上查重报告, 以期论文中有更多学生自己的观点, 以便在今后的毕业设计和论文中能够较快的上手,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再次学习搜集分析资料文献, 总结归纳, 且附上自己的观点, 进一步加深对选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批阅论文的过程中发现,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按照要求来提交论文, 且个别学生的论文质量还是可以的, 指导学生加以修改, 鼓励学生在合适的期刊发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门研讨课区别于往届的特色在: (1) 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 史类课程和设计课程、考察实践课程相互推进, 模型制作课程和软件课程渗入史类课程; (2) 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用模型和软件制作来辅助研讨; (3) 考核方式的变革, 论文书写要求提高, 通过查重报告控制论文重复率, 有助培育学生原创精神。

参考文献

7.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浅谈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诗歌;教学方法

结合本人的外国诗歌教学的实践,探讨一下外国诗歌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式教学法

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而且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诵读应体味到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它可以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如处其时,如临其境。要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诵读时如果不能把握住诗的韵律、节拍、停顿,不能把握好语速,不能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语流的疾徐曲折,就不能体味到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一)课前预习时提出诵读要求

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不可缺失的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预习这一环节。学生每接触一篇外国诗歌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和不易理解的语句,也可能会遇到对诗歌的节奏、需重读的词把握不准等问题。在学生预习外国诗歌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为诵读做好准备。在完成这些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进行诵读。

在学生预习外国诗歌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一些要求:(1)读准字音。这一点可在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注释的方式来完成。(2)划分节奏。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所以读诗时不划出节奏无法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3)把握情感。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就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可以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利用手头资料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要抒发的情感。(4)反复诵读。在对诗歌作品有了整体感悟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活动中诵读感悟诗歌

1、激发诵读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诵读录音熏陶学生;也可以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诵读以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还可以用小组比赛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范读和听录音读这两种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诵读加以指导,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学生的个性理解的诵读和小组比赛诵读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诵读完后老师要遵循多鼓励、多指点的原则,及时给予评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

2、通过诵读感知形象

高尔基说:“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诗歌形象总是尽量简约、尽量“以一笔藏万笔”的。它总是隐多于显,藏多于露,因而,阅读鉴赏外国诗歌时,感知、把握和再造诗歌形象是欣赏诗歌十分重要的一环。

要感受、把握和再造外国诗歌的形象,就离不开想象,可以说,诗人通过想象才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才能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形象。

3、通过诵读进入意境

在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中,诵读时必须要突出意象以及诗人对意象的修饰和描绘,抓住意象的特点,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下面还以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例来说明。

通过诵读品味,我们可以看出《我愿意是急流》的意象很美,其比喻新颖,相依相联,刚柔相济,循环往复,角度丰富,极好地寄寓并表达了作者真诚热烈的情感。作品通过多组并排意象的铺陈,情感真率,一唱三叹,表现出的是优美清新、阔大奔放的艺术境界。透过作品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悲壮之美。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进行创新思维,得出新见解”“善于想人之所未想,言一人之所未言”。要想使外国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走出低谷的位置,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和推广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探究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我们的学生读惯了中国古典诗歌,再加上高考的限制,可能很熟悉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但对外国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诗歌形式了解甚少,而表现手法又是外国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外国诗歌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学教材和读本中的每一首外国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些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致大海》都典型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手法在中外传统诗歌中早有运用,有的是局部象征,有的是全文都是象征。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象征不再是局部的象征,而是一种整体的启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如雪莱的《西风颂》中,整首诗从头至尾环绕着秋天的西风作文章,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但是学习了这首诗之后,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在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景色,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在普希金的《致大海》中,作品歌颂大海的奔放和崇高,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对大海一样的自由精神的热烈追求。

(二)多元解读外国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语言和内涵也是具有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外国诗歌也不例外,而且它的时代、它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离我们比较遥远,这就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外国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进发。

《篱笆那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三首外国诗歌中最难理解的一首,可以说是包括参考书在内的许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鉴赏,大多模棱两可。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耐人咀嚼,可是学生理解起来又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探究的空间。对于这首诗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

1、探究意象的多重含义

在教《篱笆那边》这首诗时,我抓住了“草蓦”、“篱笆”、“上帝”“孩子”这几个中心意象,告诉学生这几个意象有多元性,即每一个意象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这一问题,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再加上意象本身很新奇,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认真深入地讨论,对这几个意象做出了很多解释。具体解释如下:

草毒: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它是自由;它是幸福美好的生活;它是一种新的思想;它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是人们所喜爱的某一事物;它是能引起人美好回忆的某种具体的事物;它是一种诱惑。

篱笆:它是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阻碍;它是约束人的传统观念;它是对人进行限制的道德规则;它是保护自己不让受到伤害的人或物。

上帝:它是传统观念、道德规则的维护者;它是声誉、职责、良知;它是个长大了的孩子;它是已经告别天性的成年人。

孩子:它是敢于任性而为、听凭心灵召唤的人;它是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常理而敢作敢为的人。

2、探究本诗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诗比历史富有哲理”。这种哲理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篱笆那边》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在探究此诗的内涵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手头的资料来谈,还可以让学生上网去查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老师也要适时地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以下几个看法:

①对单纯心灵的向往。这首诗写了一个很简单的生活情节:篱笆那边有鲜润、真甜的草蓦,“我”(应是一个孩子)想爬过去摘,可又怕弄脏了围裙,上帝会骂我,可如果上帝是个孩子的话,他也禁不住这诱惑。透过对孩子的心理独白的描写,写出了孩子内心的美好与单纯。因此本诗含有对美好、单纯心灵的向往。

②理想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草莓”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自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是一种新的思想,是人们所喜爱的某一事物等,可是要想采摘到它,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有“篱笆”的阻碍,还有上帝的监督,所以理想的实现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和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③有付出才能收获。“我”要采摘到草蓦,要有所收获,就必须越过篱笆,跨越障碍,这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且还会因此弄脏了围裙而遭到上帝的责骂。

④写出了人类的两难选择。“我”是爬过去采摘草葛还是因遭到上帝的责骂而止步,是获取还是放弃;是满足欲望还是抑制欲望,这就陷入了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写照。

三、比较式教学法

在进行外国诗歌教学时,教师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把不同作家对同一事物的描写进行比较,或者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把不同的翻译稿进行比较等等。

运用比较法,最关键的就在于要找到事物间的可比性,确定比较点。可比性是关系到比较能否正常进行的一个大问题。“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潜在的,因而有待于人们去发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作品间的联系,去寻找、发现作品之间的可以进行比较的地方,确定比较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教材中的外国诗歌作品的教学中,可以从哪些地方寻找可比点呢?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一)不同作品中同一写作对象的比较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写作对象,不管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时间、地点、树木、花草、动物、风霜雨雪水云、器物、颜色等等都可以成为其中的写作对象。这些写作对象大都是客观的物象,是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同一个写作对象可以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出现,也可以在同一个诗人的作品中出现,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相同写作对象的比较,找到其异同,从而把握作品的内涵。

比如在阅读雪莱的《西风颂》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作品中对“西风”的描写把握其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或查寻一些有“西风”这一写作对象的中国诗歌来进行了比较。

雪莱的《西风颂》中的“西风”与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西风”比较:雪莱的描写中可见其笔下的西风是不羁的自由的精灵,既是摧毁一切腐朽势力的破坏者,又是播撒希望的种子、预告春天消息的使者。作者对西风是热情歌颂的,歌唱西风“你破坏,你也保护”,体现了诗人呼唤变革、渴望自由、向往光明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理想。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西风”,除了杜牧《齐安郡偶题》外,大都用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与萧瑟、肃杀、衰败、凄凉、落寞、惆怅、哀伤等有关。透过这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把握甚至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的情怀。通过这一比较,也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在鉴赏外国诗歌的时候我们不能局限于固有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习惯。

(二)同题材的不同诗歌作品的比较

相同的题材在不同作家那里,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与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都是描述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这一题材的作品,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我国诗人舒婷的《致橡树》都是有关爱情这一题材的作品,教学时可以把它们进行比较,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1、《孤独的收割人》与《观刈麦》的比较

这两首诗语言都非常朴素平实,不加雕饰;在思想内容上,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可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①表达方式不同。《观刈麦》重在叙事,先开头交代时间和背景,接着写农人辛苦劳碌的生活场景。《孤独的收割人》重在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先写年轻的姑娘在高原的田野上收割时孤独而凄凉的歌唱及其歌声的动听感人,接着写诗人猜测姑娘所唱的内容及诗人受歌声感染,激起内心的强烈感情,对歌声很是神往,当歌声消失时又很惆怅。

②创作风格不同。白居易《观刈麦》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其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农人生存的艰辛,叙事自然真实,不加雕饰。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是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主要写的是个人的感受,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③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中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阿拉伯沙漠夜莺的啼嗽和赫伯利群岛杜鹃的啼声来衬托突出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农民经年累月劳作,但最终“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穷苦和我却“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富裕生活作对比。

④思想感情不同。华兹华斯的同情中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和关爱,如在听到歌声后,作者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这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思想。白居易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这各白居易的身份有一定关系,他身居官位,写此诗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减轻农民的赋税。

2、《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的比较

①意象不同。《致橡树》中的意象比较集中单一,代表男性和女性的都只有一个意象,分别是“橡树”和“木棉”。《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意象很丰富,代表男性和女性的有五组意象,分别是:代表男性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和代表女性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

②爱情观不同。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橡树”和“木棉”是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传统的“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为了自己的爱人“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能够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能够愉快安逸地在自己的“稠密的树枝间做案,鸣叫”,能够沿着自己“攀援上升”,能够“愉快地缓缓闪现”能够更加的鲜艳辉煌,不惜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来回奔波,不顾危险,面对毁灭并不懊丧,不惜“饱受风雨的打击”。在这里,诗人诊释了“我”和爱人之间在爱情中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保护与被保护的两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果安等编著:《诗歌的欣赏与写作》,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王先霖,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彭小明:《语文教学专题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2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张玉能主编:《美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6]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7]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陈悖,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9]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11]王先霖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1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1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14]宁鸿彬、张鹏举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15]王启兴主编:《诗粹》(上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16]长江文艺出版社编:《戏曲粹》(上),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7]陈毛美、郑容芳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北京: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8]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19]苏立康等汇编:《中学语文教学论》,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0]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21]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8.外国经典情诗 篇八

在精神的领域里,

真正的爱能不断的产生奇迹。

在不美之中看到了美,

难道这不就是‘爱情’?

我们的心有若一座感情的矿山,

爱是黄金,

恨是铁。

一个男人不懂得把妻子化做情妇,

便是他庸俗低能的证明。

爱说:‘我们除了爱就一无所有,

但我们比人间所有的国王还要富有。’

痴情的人总是又聋又瞎。

有朝一日你动了情,

千万得先守秘密。

在没弄清楚对方底细之前,

千万别掏出你的心。

一个高尚的心灵为了爱情而痛苦万分,

9.外国经典散文篇 篇九

女人犹如藤蔓,它优雅的枝条将橡树缠绕起来,借此沐浴阳光,当坚硬的树干被雷电劈开,藤蔓会对其不离不弃,并用自己柔弱的身躯紧紧地拥抱着破损的树干。这就是上帝的巧妙安排。当男人事事都一帆风顺时,女人深深地依赖着他,充当着男人生活中的点缀,但当灾难袭来时,女人就会成为男人的支柱,为他带去安慰,使他饱受磨难的心灵得到慰藉,温柔的扶起他低垂的头,抚平他内心的创伤。

我曾向一位朋友表示衷心的祝贺,他的家庭和谐美满,夫妻间感情真挚,一家人共同编制着美好生活。他曾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对我说:“我对你最好的祝福莫过于拥有这样的妻子儿女——当你万事顺意之时,他们会与你一同分享;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他们会为你送去些许安慰。”的确,我也发现,已婚男人与单身男人若同时陷入困境之中,相较于后者而言,前者更容易重新找回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其部分原因是,他的爱人柔弱无助,只有依赖他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他必须努力拼搏;但主要原因是家庭给予他的温情能够安抚他的心灵,减轻他的痛苦,虽然他的世界暗淡无光,使他的自尊心蒙羞,但至少他还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园,在那里,他就是国王。然而,单身男人由于没有家庭的牵绊,往往挥霍无度、自轻自贱,始终认为自己无依无靠,被世界遗弃了。他的心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就像一座被遗弃的大厦,期盼着居住者的到来。

这一切使我回想起一个真实的家庭小故事。我的好友莱斯利与一位中层阶级的才貌双全的女子走上了婚姻的殿堂。事实上,她并没有太多财产,但我的朋友却很富有。他乐于满足妻子提出的任何心愿,且拥有一种更能增添女性魅力的高雅品位与丰富的想象力——“她会过上童话故事里的生活”。我的朋友说。

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反倒使他们的结合更为和谐。莱斯利生性浪漫又不失庄重;她则乐观充满激情。我常常会注意到,即便身处众人之中,他仍会带着激情似火的眼神盯着她看,虽无语,却充满激情——她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其自身散发出的那种蓬勃的朝气;当众人为她喝彩之时,她的目光会不自觉的转向他,似乎在他那里寻求关切与赞同。当她依偎在他怀里,她娇小的身体刚好与他高大威猛的男子气概形成鲜明的对比。她抬头看着他,仿佛内心正涌动着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温柔的情感,是那样爱慕,那样信赖。而他,似乎情愿担起这份甜蜜的负担,成为她永远的依靠,直到白头到老。显然,这对情侣从一开始就踏上了铺满鲜花的大道,那是一条幸福的婚姻之路,前景大为乐观。

然而,在我朋友婚后几个月里,不幸便接踵而至,他将大笔资产投入到一笔投机生意中,结果,他的财产被一扫而空,几乎是使他陷入一贫如洗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他一直独自承受着这一切,致使他面容枯燥,心力交瘁。更令他无法承受的是,他必须在妻子面前强作欢颜,因为他无法开口对她讲述实情,那会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却逃不过她满怀爱意的眼睛,她已察觉出丈夫的面容日渐憔悴,一些哄她开心的言语也是索然乏味的。面对这一切,她强打精神,并用温柔的言语抚慰着他,想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但是,她的做法反而让利剑更深地刺入他的灵魂。他愈是看到妻子如此值得怜爱,想到不久后她将会陷于悲惨境地的情景就愈加难过。他想,用不了多久,微笑就会从她脸上完全消失,歌声也再不会从她的唇间发出,悲伤会使她的双眸黯然失色,而那颗曾一度朝气蓬勃的心,也会像自己那颗心一样,被世间的忧虑与不幸压的透不过气来。

终于有一天,他来见我,用最为绝望的语气把他的处境讲给我听。当我听完这一切后,我问道:“你的妻子知道这一切吗?”——这句话使他留下了痛苦的泪水。“看在上帝的份上,”他喊道,“若你对我还有一丝怜悯之心,就请不要在我面前提起我的妻子,一想到她,我简直快要疯了!”

“为什么不把实情告诉她?她早晚都会知道这一切的,你不可能一直瞒住她,而且,从他人口中得知这一切要比你亲口告诉她更让她震惊。因为,即便是最不幸的消息,出自爱人之口总会显得温和些。另外,你这样做就等于放弃了你得到她的同情和安慰的权利。不仅如此,这种做法还会危及维系你们心灵的唯一纽带——坦白的思想和情感,她很快就会觉察到有什么事情在暗地里折磨着你。真爱绝不会容忍隐瞒,当她知道爱人对自己隐瞒伤心之事时,她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轻视和伤害。”

“啊,可是,我的朋友啊!想想看,如果我把事情和盘托出,让她知道,她的丈夫是个乞丐,这将会给她带去何等的打击呀——那简直是将她的灵魂抛入泥潭!她本来可以享受到生活中的种种高雅情趣——社交中的诸多快乐——现在却要和我一同陷入贫困之中,从此过着卑微的生活。去告诉她,我已经把她从原有的社交圈中拽了出来,可她曾在那个社交圈里受到何等的瞩目——可谓人人羡慕!——她怎么能忍受贫困生活?她在富裕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怎么能够容忍被人忽视?她一直是社交圈中的偶像啊!啊,这会让她心碎的——一定会让她心碎的!”

他倾诉着自己的哀伤之情,我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倾听着,因为倾诉本身可以使人减轻痛苦。当他激动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后,又陷入无尽的沉默之中。于是,我再次重拾之前的话题,劝说他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妻子。听了我的话,他忧伤而断然地摇了摇头。

“可是你如何能对她一直隐瞒下去?她终究会知道的,你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改变你的处境。你必须改变你的处事方法——而且,”说到这里,我注意到他的脸上掠过一丝哀伤的神情,“不要为此备受折磨了,我相信,你从未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外表的浮华上——你还有朋友,能为你带去温暖的朋友,他们绝不会因为你的住所不如以前豪华而轻视你,你必须相信,并非只有宫殿才能让玛丽感到幸福——”

“我们在一起会幸福的,“他激动的喊道,”就算住在茅屋里!——我可以和她一起过苦日子,哪怕最卑微的生活。——我能!——我能!——上帝保佑她!——上帝保佑她!”说完,他带着悲伤而急切的心情痛哭起来。

“请相信我,我的朋友,”我边说边上前握住他的手,“相信我,她和你一样,甚至会比你更有能力去承受这一切,她会以此为荣,并把它当作成功的起点——这次遭遇会唤醒她潜在的能量和强烈的同情心;她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她真正爱着的,是你的人,而绝非身外之物,每个忠贞的女性心中都有一团神圣之火,在一帆风顺的日子里,它隐匿在阳光里,但是,当逆境的黑夜将它笼罩之时,她就会把激情燃烧,让光芒把黑夜照亮。只有与她共同经历人世间那团熊熊烈火的考验,男人才会真正知道妻子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知道她会使你重新振作起来飞作天使。”

10.外国经典现代诗歌 篇十

【关键词】高职 外国文学 现代课堂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25-02

在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课程教学实践对现代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的原因

(一)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国文学课程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部分,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源流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着重介绍各国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类课程也开设外国文学作为选修课。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概况和世界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提高分析、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本着指导性、思辨性原则,用启发式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材采用国家教委教育司推荐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外国文学》(翁长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在课时安排中,明确规定讨论课习题课在教学中要达到4次/学年。

(二)外国文学课的特点使得课堂讨论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由此衍生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作用和目的。外国文学的内容涉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作家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千头万绪,各种文学现象纷繁复杂,作家多,作品多,对作品的分析不易把握,所以争取大量地阅读熟悉作品,搜集资料,深入地探索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认识欣赏水平是教学的重点。而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的获得,第二阶段是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课堂讨论在第二阶段中最有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第一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如何理解、解释、吸收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条理化、系统化,在对部分与整体、重要与不重要内容的认识区分中,与他人讨论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是扩展知识视野的良好途径。在讨论中交流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往往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为学习者的疑问提供解决的方法和线索,有助于学习视野的开阔。此外,向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课堂讨论是对课堂讲授法的补充和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教学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

二、现代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现代课堂讨论法是一种研究型(或创造性)的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必须分组进行,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讨论,这一组织行动能推动学生亲自体认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促成学生对团队成员的良好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素质和精神。

第二,学生能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观察、阅读了解论题,并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资料,通过思考探索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联系,在讨论中进一步激发思维,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巩固和加强对基本知识、理论的快速掌握。

第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讨论法有助于重组个人思维,如概括、详述、例示、解释等,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思维。如果建设性地对待异议,将有助于澄清思维、促进认知的重建。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目睹他人的思维策略,并交流他们的思维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尝试新思维方法和交流方式,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使学生们意识到对问题的认识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存在,学会倾听、理解、包容和正确地表达。

第四,发展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会大量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快速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言语交际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发展个人的思辨能力。

第五,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比较及时。成功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量,而且信息交换量大,类似头脑风暴。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就能很快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现代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讨论法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互相结合使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这里介绍几种适合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式。指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作家众多,名著众多。粗略统计下来,要求必读的14—20世纪名著不下80部,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少于50位。而课时有限,个人精力有限,图书资料有限。同学们普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不少同学对复杂难记的外国人名感到头疼,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个人好恶感形成了外国文学学习的障碍。而讨论法有助于消除这种学习障碍。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深入地阅读,并初步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中介绍给其他同学。教师也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小组的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某一时期、某几位作家的某几部作品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和情节摘要,然后在讨论课上介绍给全体同学。或者提倡一种互教活动,即将一篇阅读材料(一部较难懂的名著)分成几部分,小组成员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学生轮流讲解,找出中心思想、评价内容,这样完成对一部作品尽可能详细的阅读。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而且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中,由于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小组成员的兴趣、热情、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会获得较成功的学习。正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是教育学上的术语,正相互依赖简单讲是指组员们感到全组成员休戚相关,有利于某个组员的事对全组也有利,有损于某个组员的事也有损于全组。个人责任感,简单地讲,即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在组员的共同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质疑、思考、接受不同意见,看问题将更加全面、客观、宽容,观点上可减少偏激。

(二)评述式。这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述。在外国文学中,可评述的热点很多,如西方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与黑》的爱情心理描写、卡夫卡的变形手法,等等。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有不少参考资料,为了能很好地组织评述式的讨论,最好采用“写作—讨论—交流—总结”的模式。这指的是学生先单独把他们对评论内容的想法观点写下来,接下来小组成员讨论他们的想法观点,最后与全班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有分组的问题。是混合编组还是按性别分组,或者按过去的成绩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面对不愿分组的同学该怎么办,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认真思考妥善解决,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顺利有效地进行讨论,有必要对同学们讲授一些口语表达的技巧,并进行多次训练。

(三)合作辩论式。合作辩论法是从传统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适用于对文学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辩论。

传统辩论中,人们持一种立场直到辩论结束,而且不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真正想法;合作辩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立场。传统辩论中,目标是击败对方,而不是力争与对方达成一致;合作辩论结束时人们努力形成一致的立场。根据合作辩论倡导者的观点,这种达成一致的努力恰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因为它能引起真正的参与和对语言的准确运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可以在班级之间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最好由学生们组成学习团体(如文学社)自发地组织进行。

(四)填表讨论法。填表法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以设计的问题为引导,在小组的共同讨论、研究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修改,合作完成教师制作的表格,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对于“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的作家作品概要(法国)部分,教师可以列出表1,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填写。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覆盖知识点,学生的自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表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表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集体完成。

四、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老师选定的讨论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精心设计和选择要讨论的论题,开出具体的参考资料书目,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第二,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冷场或者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题外话,这是讨论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避免跑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有效的讨论。

第三,讨论中给足充分讨论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的论题。

第四,讨论后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指出讨论组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和不足,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讨论后要给予必不可少的奖励。奖励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加分式的奖励,总之必不可少,这能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刺激,养成学生对课堂讨论法的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蒋传一.“课堂讨论法”探求[J].语文学习,1989(1)

[2]林良夫.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2)

[3]黄金锦.浅谈“现代课堂讨论教学法”[J].学周刊,2011(8)

【作者简介】张 艳(1971—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1.外国名人经典语录 篇十一

2) 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吴乔

3)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4) 大多数人是保守的,不轻易相信新事物,但能容忍对现实中的众多失败。——托·卡莱尔

5) 可以说我还是过着大体幸福的生活的,我想。能够称为不满的东西在我是没有的。——村上春树

6) 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歌德

7) 自私是平静的,它是自然力量,你可以说,树也是自私的。——罗·路·史蒂文森

8)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9)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1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11)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12) 准确地说,我并不爱她,她当然也不爱我。但爱与不爱对方对那时的我不是重要问题。——村上春树

13)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4)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

15) 肉体只是漏壶,里面装着计时的沙粒,而这只漏壶本身最终也将变成沙粒。——乔·赫伯特

16) 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莫泊桑

17) 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空茨凯维支

18) 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菲里浦斯

19)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12.外国经典童话故事 篇十二

令人叫绝的乐师(1)

有一个技艺一流的乐师,他的小提琴演奏令人赏心悦耳,激动不已。

一次,他怀着愉快的心情到森林里去漫游,走了一段路,觉得一个人太无聊,就自言自语地说:“一个人太沉闷了,我得找一个伙伴来。”于是,他拿起小提琴拉了起来。

顷刻间,森林里回荡起了他那美妙的乐声。

一只狼出现了,乐师看到后说道:“哎呀!是一只狼来看我了。”狼走到他面前说:“您的琴拉得太动听了!但愿您能教教我。”乐师说:“这很容易,只要你按我的吩咐做就行了。”狼回答说:“好的,我将是一个非常善于用功的学生。”这样,他们一起走上了小路,最后来到了一棵大树前。

这是一棵里面空了的老栎树,树干中间裂了一条大缝。

乐师对狼说:“看这儿,如果你想学拉小提琴,就把你的前脚伸进这条裂缝去。”

狼按照他说的做了,乐师拾起一块大石头把它的两只前脚牢牢地卡在了裂缝里,就像一个被铐着的囚犯。

“现在,你给我乖乖地在这儿等着我回来。”乐师说完,迈着悠闲的步子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他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人太沉闷了,我得再找一个伙伴来。”于是,他又拉起了小提琴,悠扬的提琴声再次在森林里传了开去。

接着一只狐狸慢慢地来到了他身边,他说道:“哎呀!来了一只狐狸。”狐狸上前说道:“您真是一个一流的乐师,提琴拉的多棒啊!我一定要向您学习拉提琴。”乐师说:“你很快就可以学会,只要你按照我教你的去做就成。”狐狸马上应声道:“好的,我会按您的吩咐去做的。”他们一起上路了。

当他们来到一条窄窄的小路时,乐师望了望小路两旁高高的树丛,然后将小路一边的一棵矮壮的榛树干弯下靠近路面,用脚踩住树尖,又弯下小路另一边的一棵榛树对狐狸说:“机灵的狐狸,如果你想学拉小提琴,就把你的左前爪让我握住。”

狐狸马上伸出了左前爪,乐师将狐狸爪子绑到一棵榛树的树梢。

“现在把你的右前爪伸过来给我。”狐狸又按乐师的吩咐做了,他将这只爪子绑在了另一棵榛树的树梢,随后放开自己的脚,两边的榛树“哗啦”向上弹了起来,狐狸也跟着被弹起,四脚张开被挂了起来,来回在空中不停地摇晃着。

乐师说道:“现在你好好地呆在这儿,等着我回来。”说完,又迈着悠闲的步子扬长而去。

城堡上的一幅画(2)

这是秋天,我们站在城堡上,望着海上的许多船只和对面远处在晚霞中隆起的瑞典的海岸线。

在我们后面,城垒陡峭地向下倾斜。

这儿有许多美丽的古树,它们枯黄的叶子正在从枝子上萧萧往下落。

再下面就是木栅栏围着的凄凉的房子。

这些房子的内部——哨兵在这儿巡逻——是既狭窄而又阴惨。

不过最阴惨的是铁栏杆后面的那个黑洞,因为在这儿坐着许多囚徒——罪行最重的犯人。

落日的一丝光线射进一个囚犯的小室里来。

太阳是不分善恶,什么东西都照的!那个阴沉的、凶恶的囚犯对这丝寒冷的光线狠狠地看了一眼。

一只小鸟向铁窗飞来。

鸟儿向恶人歌唱,也向好人歌唱!它唱出简单的调子:“滴丽!滴丽!”不过它停下来,拍着翅膀,啄下一根羽毛,使它脖子上的羽毛都直立起来。

这个戴着脚镣的坏人望着它,于是他凶恶的脸上露出一种温柔的表情(家长学院:给您不一样的文学视野!)。

一个思想——一个他自己还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的思想——在他的心里浮起来了。

这思想跟从铁窗里射进来的太阳光有关,跟外面盛开的那几棵春天的紫罗兰的香气有关。

这时猎人吹起一阵轻快而柔和的号角声。

那只小鸟从这囚徒的铁窗飞走了;太阳光也消逝了;小室里又是一片漆黑;这个坏人的心里也是一片漆黑。

但是太阳光曾经射进他的心里,小鸟的歌声也曾经透进去。

美丽的狩猎号角声呵,继续吹吧!黄昏是温柔的,海水是干静的,一点风也没有。

十二兄弟(3)

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王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生了十二个孩子,可这十二个孩子全是男孩。

国王对王后说:“你快要生第十三个孩子了。

要是这个孩子是个女孩,我就下令杀掉那十二个男孩,好让她得到更多的财产,并且让她继承王位。”国王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甚至让人做了十二副棺材,在棺材里装满刨花,还在里面放上一个小寿枕。

他让人把棺材全部锁进一个密室,把秘室的钥匙交给王后,不许她告诉任何人。

做母亲的现在整天坐在那里伤心,终于有一天,一直和她呆在一起的最小的儿子——她给他起了个《圣经》上的名字便雅明——问她:“亲爱的妈妈,你为什么这样忧伤?”“亲爱的孩子,”她回答,“我不能告诉你。”可是便雅明老是缠着王后,终于逼得她打开了密室,让他看了那十二副里面装满了刨花的棺材。

她随后说:“我亲爱的.便雅明,这些棺材是你父亲为你和你的十一个哥哥准备的,因为如果我生下一个小妹妹,你们就会被杀死,用这些棺材埋葬掉。”她边说边哭,便雅明安慰她说:“别哭了,亲爱的妈妈,我们不会被杀死的。

我们可以逃走。”可是王后说:“你和十一个哥哥逃到森林里去吧!你们要时刻派人在能找到的最高的树上放哨,注视城堡里的高塔。

如果我生下的是个小弟弟,我就升起一面白旗,你们就可以回来了。

如果我生下的是个小妹妹,我就升起一面红旗,你们就赶紧远走高飞,愿上帝保佑你们。

我每天晚上都会起来为你们祈祷,祈祷你们在冬天能有炉火暖暖身子,祈祷你们在夏天不要中暑。”

在接受了母亲的祝福之后,十二位王子便来到了森林里。

他们一个个轮流放哨,坐在最高的橡树上,望着王宫里的高塔。

十一天过去了,轮到便雅明放哨。

他看到高塔上升起了一面旗子,可这旗子不是白色的,而是血红色的,这意味着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当便雅明的哥哥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气坏了,说:“难道要我们大家为一个女孩去死吗?我们发誓要为自己报仇,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女孩,就一定让她流出鲜红的血液!”

于是,他们便向森林的深处走去,在森林中最黑暗的地方发现了一座被人使了魔法的小空屋。

他们说:“我们就住在这里。

便雅明,你是我们当中年纪最小、身子最弱的,所以你就呆在家里看家,我们其他人出去找吃的东西。”随后,他们走进林子去射野兔、野鹿、各种各样的鸟和鸽子,并且寻找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一起带回来给便雅明,让他做好了给大家填肚子。

他们在这小屋子里一起生活了十年,并没有感到时间很长。

王后生下的小姑娘现在也长大了。

她心地善良,美丽可爱,额头上还有一颗金色的星星。

一天大扫除,她看到洗的衣服里有十二件男衬衣,便问她的妈妈:“这些衬衣是谁穿的呀?它们太小了,肯定不是爸爸穿的。”王后心情沉重地回答:“亲爱的孩子,这些是你十二个哥哥的衣服。”小姑娘说:“我的十二个哥哥在哪里呀?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呀?”

王后回答:“他们四处流浪,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在哪里。”说着,王后把小姑娘带到密室那里,打开门,让她看了里面装着刨花和寿枕的十二副棺材。

她说:“这些棺材是为你的哥哥们准备的,但他们在你出世前偷偷逃跑了。

”王后把事情的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小姑娘,而小姑娘则说:“不要伤心,亲爱的妈妈。

上一篇:简洁的个性伤感签名下一篇:年秋季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