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共9篇)
1.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篇一
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很流行的词:教师科研。何为教师科研?从字面上理解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实验。但他的意义不仅限于此,而在于强调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是充满智慧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所以进行研究不是几个能手、个别骨干的事,而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事。面对问题,能帮助我们的只有去作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善于研究,把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点点滴滴地尝试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因而,依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使教育科研在质量立校上真正发挥其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
三、什么是小课题。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四、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要使选题有价值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期末数学复习方法”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小学英语口语提升研究”,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如“小学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研究”、“加强六年级学生自习课堂自主学习研究”。
五、小课题研究流程。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六、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一般课题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在上学路上,某个路口经常堵车,心中自然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道路,为什么这里会堵车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去现场观察,看看这个路口什么日子、什么时间堵车,堵车跟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诸如道路设置、车辆质量、交通违规、红绿灯频率、指挥不利、天气变化等,而在这些因素里面,哪一些可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可以控制,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或缓解的办法。这才是研究。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怎么样。
(二)以需要探究出发提出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常规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许多是*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就能很好解决的。但也有问题是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这就得诉诸科学探究。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性,别人研究过、做过的工作,在我这里可能仍需探究,因为条件有差异。教育科研有创新性科研、验证性科研和推广性科研之分,各自创新程度和创新点有区别,但终究都得有新意。但研究时要明白: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开展小课题研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这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4、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而且,常规教研想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并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能带来的不同,就是真正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 一是小课题研究对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会品尝到研究带来的甜头。二是务实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需要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促进。三是当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七、多样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其研究也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都应做研究型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1、“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叙事”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对教师有以下好处:①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④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教育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八、怎样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们研究的都是真实的课题和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④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⑤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教师如何进行校级小课题研究
(一)我能解决什么?首次做研究的教师不知道从何入手去做课题。1.分解“课题”为若干小课题,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做起。2.在文献中寻觅。3.在实践中积累。4.做好阶段反思。
(二)围绕课题科学地读书。1.带着问题寻找文献;
2.结合课题有选择地阅读,思考文献。3.批判的眼光去读。4.不仅读观点,更要研究思路。
5.一边读一边加强两项积累:(1)注意观点材料,经典案例的积累。(2)注意自身思想的积累。(带着小本本)
(三)自觉地反思。
1.什么是反思。反思是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义的自觉地再认识活动。这种反思一般发生在主体行为之后。其认识事物的角度同先前不同。
2.反思什么。(1)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理念同先进理念的差距。从而用先进理念纠正自己对问题的偏差。(2)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行动效果和目标的差距。从而调整策略,优化行为方法方式。
3.怎么反思。(六步追问)(1)我遇到了什么事。(抓事情的关键)
(2)我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当时的过程、步骤、方法、说的重要的话写下来。)(3)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
(4)我采取的策略解决了问题了吗?(问题解决的结果、程度、带来的影响)
(5)我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6)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结论、感想、收获)4.如何找到值得反思的地方。
(1)思考“意外”的结果。包括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今天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自己不注意的做法产生出了出乎意料的结果。
(2)尝试换位思考。
(3)善于捕捉反馈的各种信息。包括持久的、正面的、显性的、强烈的信息;隐蔽的、微弱的、短暂的信息。总之,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真正的案件,关键来源于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良心和职业的敏感度。
(四)及时积累过程性材料。
有教师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参与过课题研究,但过程性材料较少,该保留哪方面的资料呢?”这说明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过程性资料如何搜集和保存。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应包括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大体说,可包括如下材料: 立项材料、中期的研究材料、最后的成果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的学习材料、体会、反思、教案、说课稿、评课稿、课题小结、随笔、案例评析、课堂实录、课堂评价表、获奖论文,课题组成员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相关报道,以及相关的光盘、图片等都值得保存。小课题虽然要简单得多,但是,注重搜集与保全资料还是很重要的。小课题虽然是“小学问”,但是需要细心来“大”做,需要从细微处着眼,从教育教学的小处着手,关注研究过程中的新现象、新矛盾、新情况,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
(五)要有呈现研究成果的意识。
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1.文本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课例等,也可以是编著类资料、活动资料集锦等。2.印象成果。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案例材料,以及相关影像制品。3.内隐成果。小课题的研究成果特别体现在人本成果方面,如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涌现出教科研先进学校、骨干教师、名教师等。
2.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篇二
一、一线教师如何申报课题
申请立项课题研究, 首先要填写课题研究申请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申报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课题名称、关键词、主持人 (负责人) 基本信息、具体负责人基本信息、主要参加者、预期最终成果、预计完成时间等。
对于课题研究成员的构成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定, 而成员不是越多越好。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人, 一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 二是有善于思考, 乐于参与的教师。
2.申报者和主要成员近三年来所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还要考查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已有思考、理论基础与研究课题的能力。
3.申请立项论证 (限3000字内) , 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预期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步骤、成果呈现形式、条件保障。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限1500字内) , 包括: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 (引用、刊发、获奖及被采纳情况) , 主要参考文献 (只填5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如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等) 。
5.研究经费预算。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①资料费。用于购买文献资料;②印刷费:印刷各种材料、成果材料;③差旅费:外出听课与参加研讨会;④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等。作为小课题研究一般所需经费不多, 学校多数都能报销。
6. 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很多, 如, 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课题论文、教学案例、阶段小结、结题报告等, 其中研究报告、课题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 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 但不管形式是什么, 课题研究都必须有成果, 必须有结题报告, 否则就是没有完成课题研究了。
二、一线教师如何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 是教育科研的起点, 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 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 必须选准课题, 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立足“小”字。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 便于我们研究, 易出成效, 研究周期不要太长。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 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 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2.课题研究注重“真”字。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 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 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研究。教师选择的课题, 首先要可做,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次是能做, 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 必须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最后是想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 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绝不能走过场、玩花哨。在研究过程中, 要收集好原始实验材料, 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并发挥课题组的作用, 群策群力做好课题研究。唯如此, 研究的课题才能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3.课题研究突出“新”字。所谓“新”, 选题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又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还要有时代感, 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 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不断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困惑, 以求新的突破, 力争新的提升。
4.课题研究追求“实”字。从平时教学中找课题, 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此, 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 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 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 做好落实工作。同时, 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 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三、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 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 结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 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问题”当作“课题”。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 实际的问题。不过, 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 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 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 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此, 教师应从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课题。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 需要我们去面对, 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 如教材中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 到的问题, 如, 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 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 发现的问题, 如,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因此, 小课题研究过程就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遇到困惑与问题, 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样, 就可以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2.把“教学”当作“研究”。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 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即使是理论研究, 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其实, 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 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 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而小学教师往往多采取互动教研方式, 即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四大环节展开, 有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 精心备课———预设方案。首先, 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 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 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 了解教材编排体系, 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其次,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以学定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后, 预设教学方案。预设方案后再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 综合地预设教学方案。
(2) 上课试教———组织听课。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 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观察。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 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等工作。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为评课做好准备。
(3) 合理评议———充实完善。互动研讨课的评课, 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一看教师的教。应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二看学生的学。应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4) 及时跟进—拓展再创。“互动研讨课”是在“真实的常态中, 验证预设方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较成功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 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 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 出现失误, 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 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 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 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 在三个环节之后, 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 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成长”当作“成果”。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 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教师可把自己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悟、体验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 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 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 从而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并用课题的理论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 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而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 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 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 进行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也能提高教师研究的自觉性。为此, 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与提高, 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3.教师如何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 篇三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参与教育活动的人。除具备一般研究活动的特点之外,教育研究还有如下特点:
1.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因此,不能沿袭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2.教育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如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学习的心理过程、学生的行为表现或老师的教学决策、方法手段或学校的制度与管理等等,都没有较为全面的数学模型,无法对其进行完全量化的描述,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时甚至是完全定性的描述方法。
3.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实践方法,也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是非分明的客观标准,而与主观的感觉判断有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并用于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研究
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组织学生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置身经济时代,教师若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要实现教育创新,仅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新观念的词句所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自身去研究、去实践、去体会、去探索、去创新,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一套个性的教学特色,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价值,强化创新意识。教师经过深入研究,可以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味道”的心理,而感到每天的教学工作有许多新的东西,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成果也能引起领导和社会的重视和承认,较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有利于潜在的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师不会像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而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恒星。
三、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
对于教育研究,在老师们的教育研究论文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将研究等同于成功经验,比如自己比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教学的尝试,把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提出自己认为是共性的东西,就算是进行了研究。
2.只凭自己的主观思考提出一些观点,或从他人的论述中找出一些观点,然后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找出个别的事例加以印证,一旦验证成立,就写成所谓的研究文章加以推广其所谓的“研究成果”。
3.不知如何设计研究,辛辛苦苦但却盲目地收集或记录了许多数据,却不能分析,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去说明问题。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数据、现象、感想等堆积成一篇文章,以为有数据就是分析,没有方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更没有理论性,就认为是进行了教育研究。
四、教师如何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
教师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的先觉条件是教师首先要具备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比如说研究者自身的钻研精神、学识水平、逻辑思考能力、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创新推断等教育研究的综合素质外,最主要的还要懂得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笔者仅就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以期能达到互相切磋的目的。
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状况,主要目标在于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所起的影响及其程度。
笔者曾经就如何提高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随机选取高一(3)班做了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现状问卷的调查。
语文学习现状调查表
我对47份有效问卷做了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老师不布置任何作业,而学生又处于不被任何老师监督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学习,根本不将语文作为学习对象的占74.5%,主动学习语文的仅占25.5%;学生如果有语、数、英三科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上交,后做语文作业的占61.7%,先做的占38.3%;学生平时使用普通话的几率几乎为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被排在其他学科的后面,这是语文学科教师必须关注的。再加上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资源有限,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比较少,那些喜欢阅读的学生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接触的是大量的诸如武侠、言情一类的讲求故事性的消遣类图书,这对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并无多大裨益。
在这种研究中,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地了解情况,了解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综合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因此,研究者最好不要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去,可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但必须保持独立的立场。
2.参与式研究。参与式的研究在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科备课组的课题研究和学科备课组进行平行观摩课的形式来解决。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学科备课组的平行观摩课活动。采用这种行动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要认识或解决教育或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重点问题或困惑,以提高或改进实际的教育或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许多教学方法研究在一开始时,研究者本人或参加研究的教师头脑中并没有成熟的模式或方法,只有一些理论的观念或不太清晰的设想。可根据这些观念或设想去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如相互听课、作教学分析、听取学生意见、与家长座谈、进行测验评估等等,收集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反应,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补充或改正的措施。这种研究的特点在于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框架不断调整,课题多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适宜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采用。
3.文化人类学研究。这种方法常用来研究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针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研究学生的行为、思想、作风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例如,要比较不同班组的学习风气及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可采用这种形式。研究者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完全与作为对象的班组学生生活在一起,一同上课学习,参加课外活动,与他们谈天说地交朋友。在这一过程中,详尽地记录他们的处事态度,在生活中的表现,自己以”对象”身份所得到的所有感受等等。然后,转换到研究者的立场上来,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这种研究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开头容易,坚持下来很难。学校的在职教师,虽然有足够的时间与观察对象相处但不容易真正忘却自我而融入被观察的学生中去。作为教师,还不可避免地会和学校管理部门及同事之间有着个人的利益冲突或恩怨关系,要抛弃这些东西做出客观的描述也不容易。因此不宜轻易地确定采用这样的研究方式。
4.普查与抽样调查。普查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资料,用以进行分析并概括出普适的模式。如学生家庭作业量普查。普查有两种方式:(1)全面普查。如对学校全体学生提出10个有关家庭作业量的问题,要求所有学生都作出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较全面,但工作量大;(2)抽样调查,即在被调查对象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用对样品的调查取代全面的普查。抽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是完全随机,即将所有的学生编号,然后由计算机打出一组随机号码;或从随机数表中抽出一组号码,对这些号码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更多的情况下,研究者是按比例进行抽样。
例如,全校高中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是3:7,调查时就按这一比例抽取300个城镇学生和700个农村学生作为样品。抽样调查的样品数量必须足够大,才有代表性。到底应抽多少为好,也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来说只要能保证有合理的效度就可以了。通常,进行全面普查或严格的抽样调查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各种调查。如对自己所任教的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这样的调查面虽不广,但对分析全面的情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应该记住,不要随意地把在少数学生中发现的情况说成是普遍的情况或把特定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说也是普遍的问题。
5.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测量的因素。例如,是否高考复习中解题量越大,考试成绩就越好,可将一批条件相同的学生分为5组,第一组在复习中解题量为500题,以后各组依次为1000题、1500题、2000题和3000题,最后比较这几组学生的高考成绩,看其与解题量的关系到底如何。
事实上,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不单是解题量,甚至可能主要不在解题量,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家庭环境、教学方式等都是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而无法分开。要进行实验,就必须保证非对比条件(即除了解题量之外的所有因素)的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有一定难度,使得实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五、结语
我们说,“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特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实践,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改进为目的,它在根本上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的一种考察和反思,它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多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具理性特征。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不应当是盲目的,凭自我感觉的,而应是以研究来对待教学,是教育教学与研究在同过程中的密切结合。
一句话: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其中最有效、最朴实的方法或途径就是走专业化的教育研究之路。谁走在教育研究的前列,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基础教育系列丛书.
[3]教学管理手册.
[4]教科研管理手册.
4.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篇四
这个月,我们开展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学习。通过学习,让我耳目一新。作为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我们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的意义。下面我就这次的学习内容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觉得所谓的小课题其实是与大课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科实验习惯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学科规律教学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关注,比如“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习题教学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
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不能跟风,选择的课题应该越小越好更重要的是 要是自己熟悉的内容,还有就需要课题一定要有价值。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问题的讲解、后进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还有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小课题研究寻找方法其实也就是一个借鉴的过程,就是要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最后就是要把解决过程总结出来,并且应用与教学。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这曾是我最匮乏的部分,而听了讲座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总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更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在把这些反思和心得应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这样更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一个小问题、实问题的同时,把好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也让自己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的教师。
5.体育教师如何进行面试 篇五
今年8月1号到4号,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首次特岗计划教师招聘的面试评委工作,这次面试内容主要是根据面试者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所抽取教材的处理、分析能力和对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来打分的,从这几天所见到的应聘者中,发现有许多细节应聘者都没有注意,导致了一些不应该的失分。在此,我向他们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希望能够给予以后参加应聘的老师一点帮助。
一、着装仪表和礼节
参加面试,在衣着方面虽不要特别讲究、过分花哨华丽,但也要注意整洁大方,着装要协调统一,同所申请的职位相符。像我们这次是招聘体育教师,居然有一部分考生还是穿着牛仔裤和皮鞋来参加!那在面试过程中评委老师首先就会对你印象就不好,甚至在个人才艺方面就要求你练劈叉、起跑等你不便于活动的动作。作为一名教师仪表很重要,有的男孩特意蓄着长发、留着胡须,还有的眼圈都是黑的,女孩就是刻意去化妆且过度、过于前卫,都会给评委老师的感觉就是精神面貌不行。其实只要穿着要端庄、大方、干净,让人赏心悦目,这样在面试时就能赢得良好的印象分。至于礼节方面,应注意好开始面试时和结束时。在联络老师没有叫你进去时不要随意敲门而打断评委和其他考生,进去以后要有简单的问好,并且在老师没有叫你坐下开始时你就一个人坐下来开始讲;结束后站起来对考官再次表示感谢,然后轻轻将门合上。
二、文字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选手估计是太紧张了,进了考场,整个人只冒汗,并且身体发抖听不清评委的要求。比如在开始之前,评委会告诉他先请板书自己的内容再说课,考生有的直接就说课、有的就是板书中出现多个错别字,然后就开始结结巴巴地说课,完全不够条理,并且语无伦次,前一句后一句,语言组织不到一起,专业术语也是一塌糊涂。一句话就是心理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其实,在试讲的时候,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另外就是一种亲和力,不要紧张,保持微笑。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不重要的一句带过,重点要讲明讲细,切忌照本宣科。我们体育的说课主要还看你是怎么教学生学、做,是怎样个步骤让学生练习好,怎样调动队伍来组织课堂,怎样体现因材施教等。这些是关键,关键把握好讲好讲清楚就可以了。还有就是不管板书行不行,尽量多说少去板书,面试面的是你的语言能力,不是你字好不好。也就是说,评委们看的主要是两方面:知识的扎实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不扎实怎么能去教学生呢?语言表达不好,知识再扎实在面试中又有什么用呢?另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1)口齿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交谈时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2)语气平和,语调恰当,音量适中。
三、专业素质
我们选择体育老师虽然以上几点教师基本素质要具备,但是评委还是重要看你的专业素质和特长,所以,这一环节比较重要。专业教材的处理能力和个人基本功的展示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教材的处理主要从你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有点考生对抽取的教材不作专业考虑,像蹲踞式跳远和支撑跳远等教材就都笼统的都只做一节课来进行教学,所以课堂重点、难点很多,都不知道怎么要来教好,当然个别优秀的考生就知道对教材来处理,分成几节课来教,只讲授其中的一节。这样就很好,课堂的重点、难点很突出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学会其中的这一环节。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那就要靠考生平时的积累和对课堂的应变能力了。本次招聘我们评委最主要的就是考虑你的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基本的几个环节要体现出来,重点环节就是基本部分,基本部分中我们看重的是你怎么样教学生,教的步骤、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周全,例如男女生的区别对待和优、差生的考虑等。这些都体现在你的说课环节中,另外就是你个人体育基本功的展示,评委老师首先会要求你对自己最满意的特长表演出来,有的应聘老师确实专项很强,可是你也要考虑你所应聘的岗位是到农村去当中小学的教师,那么你所展示的特长最好适合你的岗位特色。现在的体育大学生好多都是学体育舞蹈、健美操的专业,可是你一到农村中学条件就受到限制,那么你的专业不适合在那发挥你的特色。还有的考生,展示的是评委老师自己的特长,那么他就会要求你做某个特定动作,像篮球中简单的急起急停,有人居然当做急停跳投来完成,并且老师强调三遍他还是做同样动作。所以,应聘老师一定要注意几点:一是你展示专业要随机应变,要适合你以后工作的环境;二是一定要听清楚你所要展示的某个动作后再做。另外一个专业基本功就是你的口令,这次考试中我们发现有的考生真的不用脑袋想事情,本来考试的场地不大,你非得迈那么大步子走,走到自己没有地方了又不知道怎么发口令。有的就是口令太没有力度了后者就是发错了,例如有的考生“稍息”后就“向右看齐”,还有的就是“向左(右)转走”不知道预令和动令该发在哪个脚上,也有的发出“向前两步走”等专业性强的知识错误。如果你注意以下几点:1.发声部位要正确。2.掌握好口令的节奏。3.发口令要注意音量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那么你的队列口令这一块就不会丢多少分,自然评委也会认为你适合当一名好体育老师。
总之,面试是否成功还有许多注意事项和技巧,主要看你准备的怎么样。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在求职面试时,大多数面试考官会要求应聘者做一个自我介绍,一方面以此了解应聘者的大概情况,另一方面考察应聘者的口才、应变和心理承受、逻辑思维等能力。千万不要小视这个自我介绍,他既是打动面试考官的敲门砖,也是推销自己的极好机会,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应聘者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接到面试通知后,最好在家打个自我介绍的草稿,然后试着讲述几次,感觉一下。
② 自我介绍时首先应礼貌地做一个极简短的开场白,并向所有的面试人员(如果有多个面试考官的话)示意,如果面试考官正在注意别的东西,可以稍微等一下,等他注意转过来后才开始。
③ 注意掌握时间,如果面试考官规定了时间,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既不能超时太长,也不能过于简短。
④ 介绍的内容不宜太多的停留在诸如姓名、工作经历、时间等东西上,因为这些在你的简历表上已经有了,你应该更多的谈一些跟你所应聘职位有关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胜任你所应聘的工作职位。
⑤ 在作自我简介时,眼睛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眼睛最好要多注视面试考官,但也不能长久注视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因为这毕竟不是在作讲演,保持一种得体的姿态也是很重要的。
⑥ 在自我介绍完后不要忘了道声谢谢,有时往往会因此影响考官对你的印象。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这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个人觉得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 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说服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身体保障,因为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要利用自己的身体达到教学的目的,所有良好的体魄是基础。
第二 扎实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动作技能。理论和动作技能都要过关。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
第三 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发事件非常的多而且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任措手不及,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体育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正确迅速的做出科学的处理,这就要求他们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第四 要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和技术
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是很常见的且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及时采取急救,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五 要有创新精神
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学生的体育课就是我们的舞台就是我们的创,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丰富的资源创造新的适合不同人群的健康运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
第六 要有激情和活力
体育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活动,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充满了力量和挑战。我们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带领学生群众参与体育锻炼。
6.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纪律管理 篇六
09级小教一班 刘芳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但许多的新老师,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在管理课堂纪律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所谓课堂纪律管理就是为了解决课堂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使之围绕教学目标运转活动的行为方式[1]。正如杨俊林在《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举过一个例子:我听过一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认识人民币,课堂上,教师只是告知学生我们要认识人民币,而此时的教师也没有向学生提任何要求,就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学具,当学生拿出学具时,教室里乱作一团。为了便于合作学习,学生是几个围坐在一起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好奇性强,他们忘了老师的要求而互相比较他们手中的学具,致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可见,课堂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2].因此,新教师应从课堂管理出发,着重提高自己的课堂纪律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课堂纪律管理几个方面的论述,旨在为新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其更好的把握课堂。
【关键词】新教师 课堂纪律管理
【正文】
一.关于课堂纪律管理的概念
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历来都及其关注课堂纪律问题,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对课堂纪律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外在控制取向和内在养成取向。外在控制取向认为课堂纪律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秩序,该取向注重学生对纪律的遵守和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内在养成取向的课堂纪律认为课堂纪律是学生个体习得的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其自身的原则,以符合他所体验到的周围的各种力量。该取向认为外在的条规和压制不仅无益于良好纪律的形成,反而会摧残儿童的自然成长,只有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命令时,才会形成真正的纪律[3]。
不同学者对课堂纪律的定义差异很大,心理学者莫勒(Moles)指出,纪律是“使学生遵守与成人主流社会相一致的行为规则”,另有研究者认为,“纪律就是要避免学生出现影响学习过程的破坏行为”,并进一步明确了破坏行为的范围,即包括药物和酒精滥用,各种形式的欺骗行为,伤害他人,上课不认真听讲,男生戴耳环,扰乱课堂秩序以及无故缺勤等[4]。
二.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关于课堂问题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的威克曼(Wickman,E.K.)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Quay,H.C.)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据调查认为,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来看,可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型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逃学,欺骗,偷盗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5]。
至于课堂纪律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学生方面
良好的课堂纪律通常需要各个方面因素的积极影响,但是糟糕的课堂纪律却大多与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关。导致学生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妨稍作归纳。
1.1人格因素 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1.2 自尊因素 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满足不成熟的自尊需要。
1.3 性别特征 男生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生普遍要低,更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因而男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同龄女生。
1.4 生理因素 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6]。
2.老师方面
2.1教师的课堂管理 包括教室布置,温度,噪音,灯光以及学生密度等。
2.2教师的课堂教学 这在众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它包括课堂学习气氛,适宜的授课内容和指导材料,以及教师高效的指导过程。3.环境方面
3.1家庭和社区环境 包括家庭基本生活条件,父母教育方式,家庭重要生活事件以及社区资源。
3.2学校环境 包括课程设置,教师及管理者的工作状态,学校规章,设备状况等[7]。
三.新教师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和对策 1.从学生出发
1.1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纪律
美国精神病学者格拉瑟研究认为,学生是理性的,他们选择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纪律的制定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自讨论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纪律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也更容易接受,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因此实施起来也更容易得到广泛的支持。1.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没有被教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以至于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因此,要提高课堂管理的质量,新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8]。1.3实施正确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式
教师如果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就会与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行为将倾向于维持这种关系,在课堂上表现为积极与教师合作,努力减少课堂上的纪律问题。
1.4给学生表现自己机会的同时,加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他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无序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的结果是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意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悄然过程,使学生把遵守纪律变成自己的义务,让自己成为行为控制的主人,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9]。
1.5提高学生自我期待,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将教师对学生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进步的现象,称为期望效应。这样的期望效应在纪律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10]。
2.从教师出发
2.1充分准备是保证
正如阳红在《运用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所说,新老师为了保证课堂质量,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新老师要预先熟悉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尽量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如果第一次上课对学生直呼其名,能使师生心理距离拉近。同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教学工作正常而有序的进行的重要条件[11]。要吃透教材内容,充分掌握课堂教学情况。课堂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课堂情境失控造成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吗,对教材分析不透彻,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结构疏散,导致纪律问题的产生,所以,教师要在熟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上课程序,内容的分析,教具的运用做到心中有数,去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12]。课堂作业的多样化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宜且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13]。2.2方法巧妙是关键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千变万化,行为五花八门,很难预料一群学生的课堂行为将如何发展。课堂纪律管理最常用的,最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是提问法。在许多情况下,新老师可以运用巧妙暗示法。即用目光,手势,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手段处理违纪行为。处理违纪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就是对违纪学生不予过分理睬,采用“冷处理”。在通常情况下用正面提醒法。记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总是没完没了责备的教师,表扬和鼓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停顿休整法也是一种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幽默诙谐法是处理课堂违纪行为最值得赞赏的一种。老师针对某一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或化解课堂矛盾,或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顺利进行教学活动[14]。
【总结】
新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首先必须注意驾驭课堂纪律能力的培养,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新老师必须熟练掌握课堂纪律管理的理论知识,在校学习时间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板书,提问,演示,导入,强化等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将这些技能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才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学科中的有关教书育人的规律性知识运用于其中,它可以为提高新教师的从教能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老师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总结,善于创新,这样可以缩短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历程,也为今后的尽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15]。
参考文献
[1]阳红.运用课堂纪律管理技能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质量 [J].贵阳师专学报,2001(4):71-73.[2]杨俊玲.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管理[J].考试(教研版).[3]宫红霞.论我国中学课堂纪律的重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6-8 [4]王桂平,史晓燕等.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6):77-80 [5]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 [J].现代教育科学,2004,(1):48-49 [6]张玉敏.浅谈课堂纪律管理 [J].科技信息,2009,(9):174
7.如何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 篇七
一、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的缘由
目前,教师的压力日益增大,职业倦怠日趋严重,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学校生活的幸福正在校园中不断失落。不管是站在学校文化传统的角度,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学校发展的角度,学校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唤醒“自我”,就是要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情绪、需求与个性以及影响这些特质的背后因素,养成爱护自我、自省、自律的习惯,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并乐观进取,努力表现个人特质,感悟幸福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教师的生存方式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生存状态。只有抓住幸福教育的灵魂,教师才能实现文化生存的超越,学校教育创新才可能真正突破。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感受那种从职业中获得的创造感、尊重感与艺术感。因此,教师对幸福教育的自我体验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的动力之源。
二、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的内容
1. 教师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每个学生今天的幸福,更是为他们的未来幸福打基础;学校始终要立足培养能够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也能够为其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实践幸福教育,创新幸福教育,以积淀幸福为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学校的灵魂。拼搏奋斗、敬业爱生、无私奉献和获得精彩的过程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源泉。学生的微笑是心灵之花的绽放,是思想甘泉的流淌,是成长之河的浪花,教师徜徉在心灵的快乐海洋,教师的幸福就在学生的微笑里。只要看到学生前进的步伐,聆听学生顿悟的心声,面对学生感激的眼神,教师的心中便会荡起幸福的涟漪。
2. 感受现实教育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一门学问,教人幸福更是一门艺术,它能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语文课堂应是学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快乐课堂。因此,笔者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任何事情,因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幸福的人就是善于调整自己心态的人。教师经过努力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奋斗,收获累累硕果时所带来的一种持久的满足、愉悦和健康的主观感受就是幸福。当教师超越了纯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与学生的成长联系在一起,与自我价值的显现联系在一起,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吻合中欣赏自己、善待自己、追求“自我实现”时,他就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受到现实教育生活的幸福存在。
3. 幸福的教师造就幸福的学生。
在良好心态的基础上努力工作,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才能让教师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教师通过努力,在工作中每取得一点成功和进步,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高兴的同时,感受到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以往的辛酸顿时涌上心头,但顷刻间化作一股暖流荡漾在心头。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展露笑颜、学有所获时,欣慰与自豪油然而生。为师者的幸福在于:拥有满园芬芳的桃李,拥有学生们敬重、感激的目光,学生们的锦绣前程中有教师辛勤的锻造。作为教师,也许我们的一生就只有青灯、粉笔做伴,但我们默默无闻为之付出心血,无愧于良心与灵魂,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心灵安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成为精神上的贵族,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可见,幸福的教师必然会打造幸福的人生,造就幸福的学生。
三、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的方式
1. 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的幸福发展。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幸福教育的执行者和最终受益者。因此,为办好幸福教育,学校必须为教师营造幸福的校园氛围,鼓励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激励他们成名成才,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数,实现合作共享,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教育人生。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在加强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成才观,以民主的管理和科学的服务意识引领学生成长;勇于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设快乐、高效的课堂,切实减负,真正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和教学,让学生愉悦,也让自己幸福。教师要真正实现幸福从教的目标,除了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育人的智慧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还应该积极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享受成功的幸福。学校的领导要真诚的尊重教师,关注教师,依靠教师,给教师提供表演的舞台,重视教师内在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尊重、理解和肯定等诸多需要的满足。所以,学校应该全方位地、多方面地为教师创设平台,让教师体验到被人认可、被人关爱、被人尊敬的幸福感。
2. 满腔热情的精神引领,弘扬幸福师德的情怀。
众所周知,学校的精神是学校的文化支柱,是学校的文化旗帜。为了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幸福师德的情怀,就需要管理者满腔热情地进行学校文化精神的引领。学校进行幸福教育的过程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幸福旅程”;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觉得这正是使师德师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极好时机。每一个生日都是新的开始,教师们用激情和梦想再创辉煌。学校坚持在每位教师生日当天送上一盒生日蛋糕,激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驱力,弘扬幸福师德的情怀。每一个节日的问候,总会让教师心头热乎乎地感到幸福不已。学校的发展凝聚着教师拼搏的磨砺、成功的喜悦、超越的豪迈、辛勤的耕耘和无私的奉献。继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持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感受为师者的幸福。以礼仪为抓手,以感恩为中心,以换位思考为沟通技巧,营造幸福师德人际文化。校园里随处可见人际的礼仪交往,年轻教师尊重年长教师,老教师热情帮助年轻教师,行政领导关心、爱护教师,教师积极支持领导工作,大家相处得像兄弟姐妹,友情加亲情,整个校园像一个巨大的幸福磁场,紧紧地吸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到处充满着幸福的激情。
3. 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成就幸福师德的理想。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给每个教师一个憧憬,给教师群体搭建更多平台,让他们能够经常激情地跳一跳,摘到心中的幸福果实,成就他们心中的幸福师德的理想。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觉地重视自身教学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为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幸福教育”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友善的师德研修,激励教师生命的自觉。要激励教师生命自觉,追求师德成长中的幸福,必须尽量少用行政命令,多用情感系统的师德研修。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师德研修中让教师领悟到:师德是从教之基,师能是立教之本。只有爱学习善学习,拥有良好师德师风,才能使自己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做一名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编织着教育的幸福生活,享受着教育的愉悦和幸福。
8.教师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篇八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
(一)情境性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心看一部电视剧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得入了情境的话,演员的一个措辞、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我们都能够心领神会,有时看到剧中的主角高兴,我们也会随着高兴,有时看到悲惨处还会伤心欲绝,痛哭流涕。没看的人看到你这样的行为就会觉得你是多么的可笑。这就启示我们在训练中要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贴近自身生活的情境中真实地进行倾听、表达和交往,从而有效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老师在设置交际情境时要注意四点:①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②是否是学生愿意接近的东西。③照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④交际情境中扬要表达的观点必须和大多数学生的观点相当。
(二)实践性原则
这是要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听、说、交往以及待人处事的各种实践训练;让学生走向社会,把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三)复合性原则
老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中以听、说为突破口,培养各种相关能力。教学时必须注意把握两个问题:①教学中要贯穿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②口语交际教学的复合性还体现在课堂上有机融合其他学科教学的内容因素上。
(四)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口语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老师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变为不同的双向、多向组合,这样格能促进学生在不断的言语信息传递中增强言语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①心理互动。②情感互动。
(五)同步性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在抓好言语表达训练的同时,还要抓好思维训练,通过训练使言语流畅,富有个性。还有重视情感表达的训练。因为言语与思维、情感的和谐发展是形成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保证。
二、口语交际训练的分类
有了理论做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更加游刃有余了,在人教版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大致分为六大类。
第一大类:介绍性训练。这种训练侧重于讲述、描绘、介绍自己身边的人物、事物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实验等。如二年级口语交际“自我介绍”的教案采用板块的结构方法,设计成三个板块:①在小组里介绍自己。②面向全班介绍自己。③做名片来介绍自己。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介绍自己的身材、头、头发、脸、眉毛、眼睛、鼻子、嘴、牙齿、性格、爱好兴趣等方面,比如:有的学生讲到“我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脸,一对大眼睛乌黑发亮,一笑,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等。这时学生们大多数都能讲的七七八八了,而且都很有自信,兴趣很高,我抓住时机,创设交际环境,请一位女同学上台,再引导学生观察该生的眉毛,很多生就联想到了柳叶眉,我又接着让生拓展,说说眼睛、嘴。有的生讲到“黑黑的头发,那一头自来卷儿的‘大波浪’发型,谁见了都会以为我是在理发店烫的。”这样下去,老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知识。
第二大类:表演性训练:这种训练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像讲故事、演剧本、背儿歌、续编故事等,由于它本身就富有趣味性,教师不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积累不相同,自然表演效果也不一样,有的会出现背故事,表演时说话结巴,有的几句话就把故事讲完了,所以老师在训练前就应当提出要求,比如:①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尽量发音准确、规范、标准些。②要做到胸有成竹,要形成“内部语言——选词组句——外部言语”三个环节,而且三个环节环环相扣。③适当运用修辞方法和叙述、说明、描述等表达方式。④姿态自然,举止大方,能根据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还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并辅以表情和手势等体态语,加强口语表达效果,有了这些教学准备,学生可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达到在交际中相互学习。
第三大类:模拟情境训练。这种训练的过程和情景往往是一幕小小的生活场景的展开。比如:四年级的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我先让学生先收集相关资料,不但要向同学介绍导游员的工作职责,了解景点有哪些著名景点和名胜古迹,还要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当一回“导游员”这一训练内容涉及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情,老师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工作的辛苦,对以后写游记方面的作文也是有帮助的。
第四大类:探试式训练。这种训练有“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谈生命”“说说我的梦想”等项目。此训练较其它的要难一些,它相对注重表达层次的明晰性,表达内容的系统性、新颖性,训练时还需要学生深刻思考,如在四年级口语交际:“谈生命”中,我提出了一个话题:生命的意义?先讲给学生听生命的现象,接着出示“小树的成长历程”一文,让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学生在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讨论。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第五大类:观察式训练。这是以观察为前提保障,先观察后表达的训练项目,训练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方法和重点。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引导学生观察橘花,先让学生按照花瓣,花柱,花粉,花蕊的顺序、由远到近的观察方法说说看,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大类:综合式训练。这种训练有“说说写写”“做做说说”“读读说说”,它往往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甚至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在有些重点课后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平时都可以让学生练习。
以上只是给广大老师的一个参考。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老师们更应该把口语交际课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9.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篇九
人类的教学实践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教学问题,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但是当前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而这种格式的套用对于其教学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 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
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 两大方面。
原因分析与建议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自身因素.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
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
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
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
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深度、广度。
教师在总结以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体会着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新对教学予以了设计和改进,由原来的讲解传授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体会和感受,活跃了课堂,同时也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外部的客观因素: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不少教师深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搞得过于紧张,加重了教学负担,故对写反思日记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和意愿。
因此教师不仅要正确看待教学反思,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力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亲身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推荐阅读:
地理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评价10-26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06-28
(学生素质规范教育)健康习惯指导_教师如何进行心理保健11-07
教师个人课题如何选题08-27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心得09-08
美术教师如何备课08-03
青年教师如何成长09-07
英语教师如何听课10-21
关于教师的随笔:教师该如何立足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