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2024-09-19

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共19篇)

1.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一

在班上,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性格各异,有的孩子聪明伶俐,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温顺乖巧,有的胆小内向,也有的调皮捣蛋,天不怕地不怕。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不断有家长焦急的和我说:“老师,我们家孩子不喜欢讲话怎么办?”“我家孩子调皮好动怎么办?”“我家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等等。其实孩子内向也好,调皮好动也好,这些行为表现都与孩子的心理有关,家长大可不必着急,只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再加以耐心的引导,所有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健康的心理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幼儿健康的心理应表现为: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积极愉快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关心他人;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调节行为的能力;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那么,应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呢?

一、树立起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意识。

作为教师、家长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们正在看电视,玩玩具,或者是看书的时候,我们会往往因为自己的某些事情,或是因为某种其他原因而强行打断的他们,他们有的会忍气吞声,有的会哭闹不止,但一般会不了了之,也有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也还有的家长说话不叫信用,说到却做不到。

二、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环境和氛围。

有一个融洽和睦、宽容开放的环境,对陶冶幼儿的心情和情感十分重要,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成人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爱而不娇,严格而平等,自由而不放纵,这对塑造幼儿的健康心理是非常有利的。幼儿年龄虽小,但同样是具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意志。成人应尊重幼儿的个性,多进行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的意志之上,扼杀幼儿的天性;不能随意指责幼儿,更不能嘲弄、讽刺幼儿。幼儿正处在人生的探索阶段,难免会有失败和错误,成人应允许孩子多尝试,在失败和挫折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在评价幼儿时,不要对他们进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孩子贴上“聪明”或“笨”的标签;而是要注意幼儿从前和现在之间的纵向比较,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2.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二

1. 趣味识字教学的概念

趣味识字教学是一种以“趣”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它的教学依据为: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目的为:激励儿童的识字兴趣;教学方法为:采取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教学意图为:让识字过程变呆板为活泼, 变枯燥为神奇、变被动为主动。儿童在识字过程中始终兴趣不减, 情绪乐观、乐学乐见。

2. 趣味识字教学的特点

第一, 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趣味识字法一般适用于6~7岁的初学儿童, 这类儿童一般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如爱玩、好动、不能集中于一种事物, 喜欢形象的、直观的、有趣味性的东西, 而对于静止的、抽象的、枯燥的东西感到反感。而趣味教学法, 就是抓住儿童的这类心理特点, 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 选择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儿童更加直观的识字。如“瓜”字, 儿童很容易漏掉其中一点, 有的还会认成“爪”字。如果我们给学生亲自拿来一个西瓜, 学生就会立刻情绪高涨。再给学生画一幅结西瓜的藤蔓, 让学生知道“瓜”字的构字来源, 让他们明白这个点实际上是瓜藤上结的一个西瓜。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深刻记住“瓜”的下面有一个点, 否则便无西“瓜”可吃了。

第二, 迎合儿童的识字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由于处于学习初级阶段, 兴趣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他们年龄小, 喜欢表现自己, 如果产生主动喜欢汉字的兴趣, 那么对于汉字的习得将会大有益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有趣的形式来迎合儿童识字的兴趣, 如猜谜语、识字儿歌、做游戏、图片展示等, 做到师生互动, 让孩子们把课堂当做学习的乐园。

第三, 有利于拓展儿童思维。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的活动, 容易让人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儿童只是被动识字, 那么效率就会很低, 而且思维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 不仅要让学生识字, 更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挥想象力, 不断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的案例描述

在幼儿园大班的识字教学中,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摸索出了一个融合时政内容教授学生识字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和孩子们一起玩“字宝宝”游戏。首先我展示一个特别的字宝宝给孩子们, 然后把它与最近中国发生的热点新闻相联系。下面笔者就展示一下这个识字活动的教授过程。

1. 从文字引出新闻

第一, 认识并理解“旱”。 (1) 出示并认识“日”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 (2) 出示并认识“干”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两步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直观感知。

第二, 从“旱”引出中国西南大干旱。 (1) 提问:如果把“日”和“干”放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幼儿自由猜测) (2) 讨论新闻:“贵州、四川地区大干旱”。

提问:最近报纸、电视上都在报道一则新闻, 发生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贵州地区, 谁知道是什么事情? (教师结合地图、图片等讲解新闻主要内容。)

提问:现在再请大家来猜一猜, 我们刚才出现在黑板上的这个字是什么字?为什么?引导幼儿组词。

2. 以新闻加深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幼儿解读文字“旱”。

提问:谁能说说“旱”为什么要这样写, 上面一个“日”, 下面一个“干”?

3. 根据“旱”字再次认识新闻内容

提问:听了这个新闻, 认识了这个字, 你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些什么?

三案例分析

1. 对“日”字意思的理解

对于“日”字, 孩子都不陌生, 可以准确读出并组词。但在问及“它是什么意思”时, 孩子们并不能够快速而且正确的回答, 显然对该字的意义还不明白。笔者先让知道的孩子回答, 然后让其他孩子学习和补充, 并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表扬。然后根据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 以太阳和时钟的图片作为道具, 笔者引导孩子做出两个解释:一是表示太阳;二是表示时间, 即一天。

2. 融入新闻讲授“日”和“干”的合体:旱

当把“日”和“干”放在一起时, 孩子并不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但思维比较活跃, 纷纷做出自己的猜测。这时, 笔者就给孩子们出示四川地区太阳高照、地面干裂的图片, 以及孩子们站在干裂的土地上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的新闻图片, 并给他们简单描述了西南地区旱灾的情况。孩子们对图片都非常感兴趣, 听的也十分认真。讲完后, 让幼儿再次对这个字进行探讨, 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已经能够想到这是“干旱”的“旱”。

3. 讲解“旱”字的意义

笔者肯定了孩子们的猜测, 然后教授孩子们准确的读音与含义。接着笔者抛出问题“谁能说说‘旱’为什么要这么写, 上面一个‘日’, 下面一个‘干’?”孩子们思维活跃, 且回答妙趣横生, 如“太阳公公整天在上面晒呀晒呀, 雨婆婆又不来下雨, 地面水分就被太阳公公晒干了, 所以就有干旱了。”还有的回答:“太阳天天晒, 日日晒, 时间久了就把水晒干了, 就干旱了, 太阳也太不讲道理了。”笔者一一点评了孩子们的解释, 并以白岩松的比喻做总结, “因为这事是太阳干的。”孩子们都笑了。

4. 结合“旱”字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 加深印象

孩子们认识“旱”字后, 再让他们看新闻、谈感受, 加深印象。孩子此时对图片不止是感兴趣, 而是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的说:“地面那么干旱, 怎么长禾苗呢?”“那个小孩好可怜呀, 因为干旱都没有水喝了。”, “我们这儿幸好没有干旱, 我们要是能帮帮他们就好了。”

总之, 通过“旱”字和新闻内容的结合, 孩子们对“旱”字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 也会用来组词造句, 是一次成功的趣味识字教学。

四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方法及建议

上述案例只是幼儿园大班趣味识字教学中的方法之一, 融入当今时政新闻, 对学生进行趣味识字教学。这个方法的灵感在于“教育来源于生活”, 任何教学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实践在教育理论中的体现。把时政新闻融入幼儿园大班的趣味识字教学中, 让孩子们在了解中国汉字的同时, 更了解中国的生活, 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除了融入时政新闻的识字教学方法,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类趣味教学方法。

1. 其他趣味识字教学方法介绍

第一, 趣味游戏识字法。根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爱玩、好动的性格, 趣味游戏识字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打牌游戏、识字表演等。如打牌游戏, 可以把生字制成牌形生字卡, 在课堂识字中, 可以同学间互玩打牌游戏, 一边打牌, 一边读出字音, 再组词, 从而学习生字。

第二, 童谣儿歌识字法, 儿童最喜欢念童谣、背儿歌, 因为童谣、儿歌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较容易记。除此之外, 还有形象趣味教学识字法、猜谜语、说笑话趣味识字法、联想识字法等, 只要教师肯思考、多动手, 就会给幼儿识字教学找到无穷的乐趣, 会在趣味识字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2. 对幼儿园大班教师提出的建议

幼儿园大班教师作为孩子们初步学习汉字的领路人,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并且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教师在趣味识字教学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探索, 以更新更有趣的教学理论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此外, 关于趣味识字教学法, 教师要针对比较高雅的兴趣, 而不能为了教学识字而带来低级庸俗的兴趣。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喜欢模仿, 如果兴趣的切入点选取不当, 那么孩子们就会朝错误、庸俗的方向发展, 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园大班作为小学的预备班, 主要以识字为主。笔者主要根据该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探索出趣味识字教学法, 即让孩子在兴趣中识字, 在识字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趣味识字,教学,幼儿园大班

参考文献

[1]李成刚.趣味识字其乐无穷[J].甘肃教育, 2011 (6)

3.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策略

合唱是一种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集体合作性歌唱活动和艺术形式。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合唱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注意力和集体主义意识,是一种提高幼儿综合音乐素养同时塑造品格的教育方式。因此,针对5、6岁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育特点,积极开展合唱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欣赏开始,培养幼儿兴趣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对合唱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合唱教学前,适时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合唱歌曲,最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在欣赏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合唱的独特效果和“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对合唱的浓厚兴趣,并使其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下一步训练做必要的充分准备。同时,在大班的合唱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情景表演和分角色对唱、接唱、轮唱,这样对合唱有了一个初步模糊的概念,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培养一定的乐感和多层次的“立体”听觉习惯,这对以后合唱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二、多样化练唱方式,提高训练效果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在一定时间内,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好奇感和注意力呈逐渐减弱趋势。因此,为保持他们对某一活动的“新鲜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在合唱教学的练唱时也是如此。例如,在进行教学二声部歌曲练唱时,在一开始幼儿难以体会和声所产生的美感和独特效果,加上幼儿对二声部练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握,如果采取单一重复的练唱方式,幼儿容易厌烦疲乏,兴趣顿失,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可以是分部齐唱或者小组对唱,也可以采取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方式进行合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利用分角色演唱辅助教学

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其中,根据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思想行为特点,教师可以将歌曲内容根据段落或情景需要,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可以由幼儿、小组或者分队来扮演这几个角色,进行不同声部的演唱学习。例如,在教歌曲《小青蛙》中,设计成幼儿分组展示自己的呱呱之歌游戏,歌曲《柳树姑娘》中,根据歌曲的内容加入舞蹈、打击乐和道具(绿色的柳条),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中轻松学习歌唱。

四、给幼儿多一点实践的机会

合唱是一种需要“走向舞台”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一定创作自由的同时,更要给他们多一点实践的机会或者创造舞台演练的条件,鼓舞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合唱的认识水平和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些社会性、本校内或者同年级的合唱表演观摩和比赛活动。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让幼儿展示的机会,如元旦的亲子联欢活动、六一表演、毕业典礼等活动,让幼儿上台展示合唱表演,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在家长、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获得了合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有人说不接地气,必死无疑。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多加关注幼儿中的不同声音,虽然幼儿有时问得不一定有道理,说得有时也不一定正确,但这恰恰是他们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只要我们听到了,不回避,因势利导,就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奠定幼儿的幸福人生。

总之,在顺应幼儿园大班幼儿天性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对合唱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采取恰当的方法,提高合唱的选材、欣赏和平时的训练工作方面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让幼儿在合唱教学中获益,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以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四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器官很感兴趣,常常会提出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幼儿对一些器官的认识和其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却知之甚少,如,耳朵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器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耳朵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比较、讨论中了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

3、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

人耳朵的外形特点、构造以及作用。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的准备是易拉罐做成的各种响罐(里面装的物体不同)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教师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和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让幼儿对本活动产生兴趣,增加趣味性。

(二)了解耳朵的构造。

1.引导幼儿用镜子观察耳朵,为后面准确区分各部位做准备。

2.结合教材上的耳朵解剖图请幼儿看多媒体课件(耳朵的结构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多渠道参与法,让幼儿在观察后说,在看后了解在参与后掌握耳朵的各部位名称。

(三)了解耳朵的作用

1.了解耳朵听音的功能(采用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到耳朵的重要性)。

2.了解耳朵的听觉功能——采用感知体验法。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和判别事物的特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探究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印象。

3.了解声音的传递——(采用了游戏法)。请四个幼儿扮演外耳、中耳、内耳和大脑,每隔1米站一排,幼儿边游戏教师边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幼儿直观形象了解声音在耳朵的传递过程。

(四)讨论如何保护耳朵——本环节幼儿与教师要产生共鸣,在感受耳朵的重要性的同时学会保护耳朵的基本方法。

(五)活动延伸: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教师扮演医生给幼儿讲述保护耳朵的卫生知识,加强对不掏耳朵等习惯的引导。

教学反思

1、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适合幼儿生活经历,所以课堂上幼儿兴趣浓、积极性强。

2、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的各种响罐,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对实现三大活动目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在教学环过程中,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自愿、积极参与;老师适时参与、指导、启发、调整,使幼儿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状态,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4、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差异大到2岁,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异样反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需要课后个体指导;另外在讨论如何耳朵进由于幼儿生活经历不多,能说出正确保护方法的较少,这也为老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是考验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5.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五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幼儿的午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孩子老爱趴着睡觉,通过此课,希望能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2、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感冒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大人。

5、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

活动准备

心脏图片 心脏模型

活动过程

1‘听一听,让幼儿的耳朵贴在旁边幼儿的胸口上,互相倾听心跳的声音。

2、出示挂图和模型,看一看,心脏在人身体的什么位置,说一说心脏的形状,并帮助幼儿指出心脏的位置。

3、让幼儿了解心脏有什么功能。心脏日夜不停的跳动,将血液送到全身的各个地方,使身体得到营养物质和氧气,保证身体健康。

4、发现运动后的心脏:带领幼儿到户外跑两分钟回到教室,让幼儿相互听听心脏的跳动,5,分组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并请各组代表发言。

6、结束活动:引导幼儿说出:锻炼身体能使心脏健康,但不能长时间作剧烈运动,否则会使心脏疲劳,发烧和害怕时,心脏会加快,发烧时要及时治疗,平时多呼吸新鲜空气,睡觉时不能趴着睡,以免压迫心脏。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

活动延伸:

提供听诊器,让幼儿相互听听心跳的声音。选择易懂的碟片让幼儿观看。

教学反思

优点:1、活动思路较详细,清晰。

2、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幼儿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幼儿的兴趣很浓,整个活动进行较流畅。

3、给幼儿提供了分组讨论,思考的空间,让幼儿学会通过思考,从中找到答案

4、从中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缺点:在活动准备上,能更加多样化,能运用多媒体更加形象的吸引幼儿。

6.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六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基本动作有了进步,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参与性有了提高。他们敢于尝试、探索各种动作,他们喜欢有挑战、有刺激的游戏。《纲要》中指出:幼儿应大胆的进行各种身体运动,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玩耍,并具有调整自己身体运动的能力。出于孩子们的动机、兴趣和我班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整个活动体现了趣味性,以幼儿最喜爱模仿的人物“解放军”为主线创编的带有故事情节的体育游戏,情趣盎然,其乐无穷。而且强调体智结合。幼儿根据小兵要爬过电网意图,积极开动脑筋,怎么样让自己爬的匍匐前进时又快又安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开发智力,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练习手膝着地匍匐爬,复习肩上投掷的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2、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和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塑料奶瓶、垫子四组、两组平衡木、五米长的绳子、大纸壳箱做成的“军火库”

2、布置场地。

教学重、难点

学习手膝着地匍匐向前爬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自由进入场地,听信号迅速站成一列纵队,立正-----稍息,踏步切分走成四队,面向老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来做个学习解放军做个小小兵的游戏。老师是指挥员,小兵们可要听指挥,我们先把本领练好。瞄准射击――上肢运动,装弹开炮――下蹲运动,望远瞭望――体转运动,骑马――原地跑

我们的小兵真能干,本领练得都很不错。

2、开展游戏

(1)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师:刚刚我们的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的军火库,里面有许多的炸药,我们今天必须炸毁它。可是敌人的军火库装了电网,只要有人碰到它就会被敌人发现,我们也会被电死。我们怎么才能安全的过去呢?(幼儿讨论,总结出:爬过去更安全些)

(2)讲解示范。

师:你们会爬吗?是怎么样爬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个别幼儿示范)他这样能过去吗?怎么爬我们的身子会最挨近地面? 老师示范:两手着地匍匐前进,注意两腿要向前移动。

(3)分四组练习,老师指导。第一次练习提醒幼儿注意要把整个身子放平。第二次要求注意协调四肢的动作,想想解放军叔叔打仗时是怎么样的? 再次练习时要求注意速度要迅速、灵活。

(4)复习投掷

师:我们投掷手雷的安全线离火药库有一段距离,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手雷投的又远又准呢?(孩子们已经学过投掷)一起空手练习两次投掷,提醒幼儿方法。

(5)组织幼儿游戏。

示范游戏过程:从起跑线出发,走过独木桥、跨过高30厘米的“墙”、匍匐前进过电网,跑到投掷线,从地上取一个牛奶瓶(手雷)用用肩上挥臂投掷的方法击中军火库。四组幼儿合并两组站在起跑线后,指挥员下令:“勇敢的小兵们快出发!”幼儿便依次走过独木桥、跨过高30厘米的“墙”、匍匐前进过电网,用手雷击中军火库。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要一个接着一个,以免发生险情。

(6)炸掉军火库后把红旗插上去,一起庆祝胜利,幼儿随音乐有意识的跳一跳、甩甩手、转转圈、拍拍手(放松运动)

3、讲评游戏情况:今天我们的小兵真勇敢,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真是了不起。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练习用的四组垫子,和整个活动场地的不置。组织和帮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而且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孩子们最有兴趣要去炸敌人的军火库时给他们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顺利的通过敌人安装的电网?他们开始思索、讨论得出结论:爬过去更行得通,可是用我们以前爬的方法能过去吗?孩子们开始观察了。他们在带着要去炸军火库的任务去学习匍匐前进,目标明确又兴趣盎然,在老师一个又一个更高的要求下不断小结和提高匍匐前进的技能,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这个难点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突破了。孩子们要通过各种障碍物才能到达投掷点,这个挑战不太容易可又能够做得到,所以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游戏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7.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法的尝试 篇七

关键词: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法,尝试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版画自身具有的趣味性深深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老师通过游戏将版画融入其中,这样在版画教学中通过游戏使幼儿体会到版画自身的趣味。大班幼儿版画主要对幼儿尝试采用比较教学法,吸引幼儿的目光。在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版画制作的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即版画的底版制作、底版的着色、版画的拓印。同时,也要在版画制作后进行讲评比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版画学习,享受版画制作带来的趣味。具体的版画制作比较教学法内容如下:

一、比较版画底版

版画的成功与否与底版有着直接关联,对幼儿进行底版作品的指导过程中,可以组织幼儿将完成的底版作品放在桌子上,然后将幼儿进行分组,对大家的作品进行讨论和比较。小朋友作品中对眼睛的描绘主要是通过他们看到眼睛的直接图形轮廓进行勾勒,有的小朋友能够将眼睛的轮廓勾勒之后用铅笔涂实,有的不会涂实,这样涂实与空心技法呈现出来的版画效果是不同的。在比较过程中,可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底版更加有想象力、创造力,充满童趣,也可以比较小朋友作品中谁的底版呈现的画面更加清晰、均衡饱满,线条粗壮有力。通过比较,让小朋友讨论底版的不同以及版画印出来的不同,通过讨论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不断美化底版。

二、比较底版着色

底版美化后,老师要对幼儿进行底版着色讲解,使其能够基本了解着色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幼儿由于在听讲过程中的领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天赋等不同而在之后的着色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着色水平和能力。比如说,在版画单色水粉的制作过程中,有些幼儿会蘸上少量颜料,并且经过颜料挤压的排刷对底版着色。这样的刷法,一部分幼儿会顺着同一个方向反复涂刷,这样着色会比较均匀。一部分幼儿会没有章法进行涂刷,导致最终底版着色杂乱无章;甚至还有一部分幼儿会直接用蘸上颜料的排刷对底版涂刷,因为颜料过多,导致底版最终糊色。通过分析总结出以上可能出现的三种着色结果,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底版着色前,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使用颜料和涂刷方法才能够使版画印出来效果更好。通过讨论和比较,使学生自己领悟着色的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使用过多颜料的幼儿及时给他们提供卫生纸,便于他们将过多颜料从底版上擦拭掉,进行二次着色。对于那些形成杂乱无章着色效果的幼儿使其能够自觉进行二次涂刷。

三、拓印中进行比较

在底版美化、底版着色之后,再就是进行版画的拓印阶段,这个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步骤比较简单,但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少数幼儿会在拓印环节中表现得不太投入,用手进行敲打和拍打,而不是用手反复摩擦,无法专注于拓印。但是大多数幼儿会按照老师指导的正确步骤进行,即在底版上覆盖白纸,然后用手将其磨平,并来回进行摩擦,保证白纸的每个角落都被摩擦过。如果幼儿想要看一下拓印的效果可以掀起白纸的一角查看,若是觉得效果不错,就可以等着作品印好,若是觉得拓印不好,可以再继续摩擦拓印。在拓印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拓印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表现好的小朋友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使那些无法专注的幼儿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行为的调整。

四、讲评中进行比较

在底版拓印之后,基本上版画作品就完成了,然后老师要通过比较法对孩子们的版画作品进行最终讲评。在讲评过程中,老师要使孩子们明白哪一幅版画作品更优秀,为什么优秀,优秀点在哪里,通过比较和讲评,提高幼儿的版画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在无形中使幼儿提高自身的版画技巧和技能。在对版画作品的创新进行比较时,可以选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将其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拓宽幼儿的绘画思路。另外,还要引导幼儿了解并调整版画中不同物体形象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对画面的构图更加清晰,合理进行版画的画面构图,提高幼儿在版画造型方面的能力。版画作品的讲评,使幼儿加深对版画制作的认知,在今后的版画制作中,能够不断开拓思路,进行创新,并能够合理构图。

总之,在大班幼儿版画教学过程中,通过版画不同阶段的方法、技能比较,使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版画制作方法。同时,也能在制作过程中使幼儿体会到版画制作的乐趣,在快乐享受的氛围中进行版画学习。通过比较教学法,培养幼儿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同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在比较中不断调整自身的版画方法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版画制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华.浅谈当前儿童画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与评价分析[J].今日科苑,2010(18).

8.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微 篇八

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优势,然而在大班教学下,学生参与机会少、体验浅、主动性不足。本

研究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将大班学生化整为零,并通过学生工作坊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突破了教学的时

空观,突显了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工作坊 双主体性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

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

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

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

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

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

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

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

想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创设情境一操作体

验一问题感知一交流感悟。潘柳燕等认为,教学设

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

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

线”的原则。总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强调:一,

活动式、体验式的学生参与;二,团体辅导式的授

课风格。

然而,研究显示,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

效率最高,个体在小群体中表现更好;最有效的团

队规模不超过十人。所以,无论是运用团体辅导式

还是突出活动体验式的教学,在人数较少、教学时

间较充分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单元多以大班存在。“视野与

文化”研究推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覆盖范围

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

度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综合推算,

50-100人即可称为大班。人数多,无疑很难有效完

成活动任务。况且,在大班条件下,教师们最常用、

最习惯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于是,在班级学生

人数多、课时不充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境下,很

难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感受、体验与分享,

教学问题表现为:1.老师无暇顾及多数个体,课堂纪

律难以掌控;2.不少学生无法实质性参与活动,只能

当观众或听众;3.自我探索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起

信任感,人际互动减少;4.活动和体验往往随堂进

行,没有时间充分地分享讨论,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5.活动与体验的主题多来自于教师的假设和构思,

教学案例和情境创设都是教师主导的,难以切实反

映学生的需要,有教师自说白话的倾向;6.由于课时

有限,理论点拨不足,学生的感受难以深化为感悟,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学生实现心理

自助。

本研究在大班条件下创立学生工作坊,将学生

分成小的团队,并以这些团队为听课与活动主体,

自主设置学习与活动的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解决

问题的成果,以体现学生的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让更多学生受益。

一、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与主要工作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源于

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诞生于德国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

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王

雪华(2011)认为,“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

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

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

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讲座、短时演讲

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黄越

(2011)认为,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

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

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

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

“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

容。可见,工作坊教学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国外将工作坊用于各层次教学中,并形成清晰

的实施体系。如学生的“读写训练工作坊”分成两部

分:10~15分钟的小课程和30分钟的工作坊实践。

小课程部分侧重于理论,结构如下:引出联系点→

提出教学点→呈现示范点→鼓励参与点→布置任

务点。工作坊实践部分是学生们操作实践任务,教

师则在课堂上巡视,个别交谈、个别辅导。最后,教

师用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为例与学生们进行简短

的分享,工作坊教学结束。我国学者也尝试把它用

于教师培训、英语教学、音乐教育、市场营销、心理

培训中。

1.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工作坊教学通常是在一个课堂上既

完成理论教学又实现工作坊操作,但这在大班条件endprint

下很难实施。本研究创新其为学生工作坊教学,即

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进行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工

作坊活动相对独立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被界定为

既是一个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

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是空间

概念(教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学习小组)

和教学过程(工作坊活动的准备与展示)的综合体。

郑碧波等将工作坊模式用于高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效果良好。本研究与郑碧波研究的主要区

别在于:1.学生工作坊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是受

教学生,而非任课教师,突出了问题来自学生、解决

方案来自学生、获益回归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

求与水平。2.学生工作坊教学的重点是工作坊建构、

活动演练及活动展示,这本身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和

提升能力的过程,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隐性教

学作用。3.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工作”在课外,课堂呈

现的是浓缩了的工作成果,以体现学生的心理面

貌,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心

理感悟能力与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工作坊具有现实

可操作性,尤其适宜初中以上的学生。

2.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学生工作坊。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

们根据个人兴趣或所存在的心理困惑,自主组合成

6~12人的团队,教师可酌情协调各坊人员,尽可能

使各坊男女比例相当、目标一致,并发放工作坊成

长记录袋。

第二,确立学生工作坊主题。学生工作坊成立

后,各坊成员参考任课教师所列专题菜单,并可自

行添加,确定本工作坊活动主题。供学生参考的工

作坊主题有:“抗挫耐压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

坊”、“我的情绪工作坊”、“青春之惑工作坊”、“珍爱

生命工作坊”、“正能量工作坊”、“快乐学生工作坊”

等等。

第三,进行学生工作坊课外“工作”。根据所选

主题,每个学生工作坊选取现实生活或自身出现的

典型心理案例,进行课外资料查阅、调研、讨论,并

转化为可以呈现的视听“作品”,比如多媒体课件讲

述、调研报告、心理剧等。工作期间,及时与任课教

师进行沟通与反馈。

第四,展示学生工作坊工作成果。课外工作后,

每个学生工作坊再回到课堂上,将所准备的“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并带动全班其它工作坊成员参与、

体验与操作,实现课堂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第五,反思学生工作坊工作。坊主对当天的展

示与互动活动进行反馈,之后,各位坊员完成书面

成长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在工作坊中的角色、任务、

投入、感悟、成长、遗憾和建议。坊主完成工作坊小

结,总结从工作坊成立到实现目标各阶段的工作、

困惑及解决方案。

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主要步骤

学生工作坊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学生工作坊教学导入(课堂)。第一次授

课,教师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介绍与动员,便于

学生理解与配合。之后,学生自愿结合,形成学生工

作坊,进行组织建设。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工作坊

活动菜单选择或自拟工作坊主题,为课外工作坊活

动做准备。

第二,专题理论教学(课堂)。学生工作坊团队

建构完成后,各坊成员集中而坐,以教师为主导在

大班中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则主要以个体存在的形

式完成课堂上的听课、讨论、体验等教学内容。专题

授课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认知与完善、人际交往、应

对压力、情绪管理、性的困惑、学业发展与规划等。

第三,学生工作坊活动(课外)。每一个理论教

学后,在坊主的带领下,坊内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

过查阅资料、讨论、编写剧本、编排多媒体、表演排

练等过程,完成工作坊活动内容,教师进行课外

指导。

第四,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课堂)。各工作

坊将课外“工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和带动课

堂。展示的环节可分为:问题的提出一情景再现一

现场互动一教师点评一工作坊反馈。展示的手段可

以综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情景剧、辩论等方

式,也可以进行团体辅导,其它各坊学生要倾听、共

情与表达。

第五,学生工作坊服务(课外)。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甚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以学生工

作坊为团队进行课外活动,用心理学知识服务校

园,实现学以致用。

第六,学生工作坊总结与评价(课堂与课外)。

结课时,坊员填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坊主

完成工作总结。

其中第四个步骤——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

是对学生“工作”过程的检验,也体现了他们对相关

理论的理解,还是教师发现问题、弥补理论教学不endprint

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与

行为偏差,进行个体咨询。所以,这个亮相在学生工

作坊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也是整个工作坊教学的

关键。

三、学生工作坊教学评述

学生工作坊教学的思路与王海英等所调研的

最佳教学——诱导式教学一致,但又没有局限于课

堂内,而是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它浓缩了团

体辅导的暖身活动、创设情境、自我探索、团体内部

互动诸环节,将分享、领悟与促成行动放在课外;将

展示、点评与升华留给了课堂,联接了课堂内外,也

联接了理论与实践。学生工作坊教学先以学科理论

为线索,再以学生体验与自主活动为载体,将学生

的问题与生活融人到理论的普遍性中,实现了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学生工作坊的运用,使得

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作品”验收

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智慧与参与乐趣,

还使课堂成为一个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

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工作坊教学具有如下特

色。第一,化整为零。每个大班形成若干个小的工作

坊单位,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第二,组织稳

定。每个工作坊人员相对固定,有自己的坊名、主

题、坊主及角色分工,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坊内

的人际互动。第三,行动统一。每个工作坊成员上课

时集中而坐、共同讨论,既节省了考勤时间又增加

了彼此的亲密感,下课后统一活动,共同准备工作

坊活动,利于工作坊目标的完成。第四,过程评价。

每个工作坊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记录整个团队

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任务、贡献及成长,引导坊员对

学习和活动过程的投入。第五,课堂延伸。为了完成

工作坊主题,各工作坊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

备,增加了彼此的交往,还可以以工作坊为团队,进

行校园心理服务,引导坊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第六,师生共赢。各工作

坊在课外准备时,要与老师协商,将活动的内容反

馈给老师,这样也为老师做理论点评留有了思考时

间,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第七,“作品”展

示。各工作坊都有一次在课堂上将活动作品进行展

示的机会,带动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

优势所在,在大班中创立学生工作坊教学,符合现

代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它的双主体性上。双主体

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参与”和“发展”,这是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灵魂,也是连结理论与实践

的关键。其次,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坊打破了

传统的学科框架,以专题为学习单元,以学生真实

生活为教学素材,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知情意等心

理过程的综合。再次,借助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性。

工作坊注重通过学生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面

向全体学生但又能显示出个体差异,既有预防性又

有发展性,它融合了学科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行为训练等授课方式,既有显性课程明确的陈

述性知识与体验式活动,也有隐性课程的环境熏陶

与人际感染。这种模式不仅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

同,也比团队辅导式课程及活动课程更加整合与

9.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九

设计意图:

健康娃娃是指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幼儿。大班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个性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能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

活动目标:

1.懂得健康对人很重要,坚持锻炼身体、吃有营养的东西、保持愉快的情绪等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2.通过健康竞赛,激发幼儿做健康娃娃的愿望,并知道怎样做可以使自己更健康。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次活动的重点为知道坚持锻炼身体、吃有营养的东西、保持愉快的情绪等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2.本次活动的难点激发幼儿做健康娃娃的愿望,并知道怎样做可以使自己更健康。

活动准备:

1.经常提醒幼儿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健康状况,如今天谁生病了,生什么病了?为什么会生这样的病?。

2.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师准备健康竞赛的题目若干,PPT一份。

3.健康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运动员照片,引导幼儿谈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你为什么认识他?他的身体怎么样?你们想不想和刘翔一样健康、强壮?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锻炼身体),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们不仅要锻炼身体,吃有营养的东西,还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你会怎么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二)师幼一起讨论:怎样保护好自己身体?

1.眼睛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好眼睛?那让我们现在听着好听的音乐,放松一下我们眼睛,请小朋友把双手拿出来,放到眼睛下面,闭上眼睛,轻轻按摩,天气越来越热,有些小朋友会忽然流鼻血,那应该怎么办?我们牙齿也很重要,那我们怎么保护牙齿?刚才我们小朋友说到多吃糖果会引起蛀牙,2.你会怎么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眼睛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好眼睛?

3.我们牙齿也很重要,那我们怎么保护牙齿?刚才我们小朋友说到多吃糖果会引起蛀牙,(三)那还有那些食品我们也要尽量少吃?那我们应该吃哪些有营养的食品?也就是合理膳食?(荤素搭配、干湿搭配……)

(四)吃了那么多有营养的东西,我们还要注意适量运动,否则可能会引起肥胖,那在运动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宽松衣服,热身运动)那今天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我们一起穿上宽松衣物、穿上合脚运动鞋,动动我们的腰、甩甩我们的小手、踢踢我们的腿,跳一跳,我们要开始运动了。

(五)刚才我们进行了剧烈运动,那运动后应该怎么休息?

(六)运动过后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很开心)那有些时候我们也会不开心,发发小脾气,那我们怎么样来调节自己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

(七)教师讲评并小结,激发幼儿当健康娃娃的愿望。

今天我们小朋友不仅学会的保护自己,还懂得合理膳食、调节自己情绪,我们都是个健康娃娃,我们表杨一下自己,到教室里老师会给你们发个健康娃娃的大奖.活动延伸:

1.在平时,可以选择更多的健康题,使幼儿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

2.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过后,孩子了解身体各部位给我们带来方便,让孩子知道损坏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后患。因此,本次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有及其良好的教育作用,让他们知道很多保护自己身体的知识。

一、表征自己的身体感觉。

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位老师和父母的职责,在生活中,光靠成人的保护和照料是不够的,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也不能等待和给予,因此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健康知识应该让孩子积极注重地获得。在学习中,我通过让孩子运动和观看PPT,从身边的正反两面的事例,让孩子获得相关的经验,积累健康知识,使其增强安全知识,使自己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才不会受到伤害。

二、理解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好处。

孩子体力充沛,爱动。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出示了运动员的照片,让孩子知道身体运动的好处。运动,能增强孩子的灵敏度,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如躲闪、协调能力等等。我给孩子找了很多适合孩子运动的图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追逐、跳跃、球类的游戏,同时在游戏中,也提出了有关安全、友好游戏的要求。在活动中,我还和孩子听着音乐做了运动,通过看看PPT、动动身体,愉悦了孩子的情操,增进了上课的乐趣。

孩子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许多的密码,而且还是一本育儿的活教材,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成人们,我们应该要好好运用这个活教材,好好的开展一些促进孩子生长的课程。

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健康娃娃》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516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凉拌豆腐》》:大班教案《凉拌豆腐》适用于大班的健康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自己使用调味品进行凉拌豆腐,体验活动的乐趣,认识常见的豆制品,知道其名称和价值,从而喜欢吃豆制品,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凉拌豆腐》教案吧。

10.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进入大班后,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动作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特别是冬天的活动中容易造成运动中关节拉伤、摔伤和碰伤。由此,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表演等内容,使幼儿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的作用,学会在运动中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

2、情感目标: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懂得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技能目标: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准备

纸筒若干,机器人两个,幼儿游戏中玩耍需要的光碟,人体模型。

活动过程

基本环节:音乐:小毛驴进场

基本环节:一、(助教扮的机器人在门外敲门)很重的敲门声,小朋友们上位,机器人进来。

(1)向小朋友们道歉;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节目;

(2)引出机器人和我们的不同,(3)请工程师把机器人改造得更灵活。

二、利用人体模型讲解关节

(1)教师讲解,让小朋友找自己身上的关节

(2)请小朋友找老师身上的关节,找到的小朋友在关节处粘一个标记。

三、探讨关节的作用。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1)请小朋友一手按住下巴一手捂住额头,知道关节的动与不动。

(2)请一个教师上来表演,闭合下巴关节,引出此关节可以说话吃东西。

(3)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戴上纸筒吃苹果,知道肘关节可以弯曲。

(4)请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运球引出关节可以让我们更灵活。

通过以上表演总结我们人体如果没有关节就不会说话,不会吃饭,行动起来就很不灵活方便,所以说关节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关节。

(5)保护我们的关节。关节对我们这么有用,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要让关节拉伤或者扭伤了,(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不要推撞小伙伴,老师把小朋友玩耍的情况录下来,看看谁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关节,并且请他们以后改正。

(6)改进了的机器人进场。启发幼儿观察现在机器人和刚才机器人的不同点,机器人邀请小朋友(自选纸筒套在身体的关节处)一起跳舞。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直观的情景表演活动,幼儿兴趣浓厚,师幼互动好,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了不易理解的身体关节,而且学会了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关节,还要向父母宣传,保护关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激发和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11.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法的尝试 篇十一

一、版画底版的比较

一幅成功的版画作品与底版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幼儿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吹塑纸底版作品后,我就组织他们把底版放在桌上,先分小组进行比较、讨论,看看谁的底版充满童趣、富有想象力;比比谁的画面饱满、均衡,图像清晰完整,线条粗而有力;再比比底版细节处理的不同,如有的幼儿画人物的眼睛只画了眼的外形轮廓,有的幼儿是将眼睛轮廓画好后再用铅笔涂实了等。如此空心与涂实技法运用的不同,印制出来的版画效果也不同;然后让幼儿说说底版的这些不同之处,印出来的版画作品会有什么差别;最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比较情况,对自己的底版作品进行再次加工,作美化处理。

二、底版着色的比较

虽然,教师在幼儿操作前,已向他们讲解示范了底版着色的方法与技能技巧,但因每个孩子听讲时的专心与否和领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他们给底版着色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以单色水粉版画制作为例:有的孩子拿起排刷蘸上颜料就开始刷底版,致使颜料太多,底版糊了;有的孩子拿起排刷蘸上少许颜料,并把排刷毛上的颜料在颜料盘边挤压一下,才开始刷底版。这种刷法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用排刷沿着底版上下或左右顺着一个方向反复地刷,着色均匀有序;一种是用排刷在底版上横着刷两下,竖着刷两下,颜料纹路杂而乱。于是,我就让幼儿将刷好的底版放于桌上,不要急着用纸拓印,同伴间先互相比较一下自己底版的着色情况,说说自己是怎样刷的,如此刷印出来的版画会怎样,哪种效果好。这样的比较,老师不作任何的批评或指令,但每个孩子都能明白如何刷才是正确的、能让印出的版画有好的效果。然后我再为颜料刷得多的幼儿提供卫生纸,让他们用卫生纸蘸去底版上多余的颜料,重新着色;那些刷色杂乱无章的幼儿也会自觉重新“补救”一次。

三、拓印中的比较

版画拓印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幼儿的表现也有差别。多数的幼儿能按正确的方法操作:将白纸正对着底版覆盖,用手轻轻地将纸抹平,然后双手在纸上来回反复地摩擦,每个地方都摩擦到。如果想看看印的效果如何,可以轻轻地掀起纸的一角看一看,觉得印好了,就可以揭开作品;觉得不满意,则再覆上继续摩印。少数幼儿在拓印中表现得不够专注投入。有的幼儿不是用手反复摩擦,而是用手拍或敲打。这时,我就会适时地说一句:“×××小朋友今天印的版画肯定很漂亮,你看他(她)的小手摩擦得多仔细啊!”短短的一句话,既表扬了认真摩擦、印制的幼儿,又提醒了那些顽皮的幼儿与之作比较,自觉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讲评中的比较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幼儿的版画作品进行讲评,可以让幼儿知道哪幅作品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从而提高他们版画制作的技能技巧和鉴赏能力。如进行作品是否有创新的比较,找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与一般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鼓励幼儿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对画面构图合理与否和清晰度进行比较,可以引导幼儿不断调整画面物体形象的相互关系,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等。这样的评价比那种“就一张画评一张画”的评价方法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12.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对大班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

在对大班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不合理的教案设计、不完整的教学过程.

1. 教案设计问题

当前的大班幼儿数学教案的教案设计往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教案中对数量关系理解这一内容涉及较少. 幼儿理解某种数量关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案中进行物质材料的准备,更需要知识经验的准备,而当前大班幼儿数学教案的教案设计很少体现知识经验的准备.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从教学活动类型的分布上可以发现,数量关系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比例较小.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用具准备不充分的现象,或者教学用具过于烦琐,使用了大量不必要的实物材料. 在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对幼儿的操作环节、讨论环节进行了缩减.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与幼儿的互动不足. 当前很多幼儿教师以小学化的教学方法来对大班幼儿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与游戏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的结合不足. 幼儿教师没有给幼儿对数量关系进行独自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这样一来,幼儿虽然掌握了数学技能和知识,却没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究其原因,既有幼儿教师的主观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客观原因.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专业知识的局限,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不能对数量关系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我国很多幼儿园注重语言课程,发展语言特色教育,对数学课程不够重视. 幼儿家长也很少与幼儿一起进行智力游戏,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对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指导大班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策略

1. 让幼儿感受和认可数量关系

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幼儿不能对数量关系进行完全的掌握是非常正常的. 幼儿教师不要拘泥于概念和术语的讲授,只要能让幼儿尽可能的对数量关系都存在这些感受和认可. 幼儿能够感受和认可数量关系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简单的迁移,使大班幼儿能够应用简单的数量关系即可.

2. 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对于专业的数量关系术语,大班幼儿普遍缺乏兴趣,也难以理解. 幼儿教师要将这些关系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直观地向幼儿进行表达. 避免幼儿陷入专业术语而失去学习兴趣,更要避免含混啰嗦的语言使幼儿不能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3. 循循善诱,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大班幼儿的有效注意力时间较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大班幼儿创设游戏化、生活化和日常化的教学情境,避免小学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提问技巧,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不断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 如有条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用鲜艳的颜色和动态的画面激发幼儿的学习,使幼儿产生对数量关系的好奇心,能够主动进行探索.

4. 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做好物质材料的准备,提前向幼儿投放相关的、蕴含某些数量关系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课前进行自由操作,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有利于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用具,并对教学用具进行合理的使用.教师还要做好经验准备,幼儿数量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顺序性,在进行一种数量关系的教学时,教师要为幼儿做好已有知识的准备工作.

5. 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仅凭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大班幼儿还无法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和把握. 教师必须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操作机会,在课堂中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并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 大班幼儿只能通过操作来进行感性知识的积累,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对抽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和迁移应用.

6. 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互动

教师要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 大班幼儿在理解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帮助,对其讲解题目的含义,并进行指引和点拨. 对于幼儿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进行倾听和询问,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引导,一旦发现幼儿思维出现偏差,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

三、结 语

13.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体验在变洞洞游戏中的乐趣,愿意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了解“围集”的概念,运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洞洞。

3、能主动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玩洞洞的游戏。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身体各部位已经有一定了解。

2、材料准备:报纸球15个左右、音乐碟片。

活动过程:

1、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教师用身体各部位变大象,变茶壶……

——教师用手掌变出一个洞洞,引导幼儿思考:这像什么?(水杯、望远镜)引导幼儿说这是一个小洞洞。

——请幼儿寻找身体上有哪些洞洞。(鼻孔、肚脐、耳孔)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变洞洞。

——教师与幼儿交换角色,幼儿发令。教师变出没有封闭的洞洞。引导幼儿理解“围集”的概念,教师提问:为什么老师变出来的不是洞洞?

2、变洞洞游戏

——男女幼儿分组变洞洞。[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看谁的洞洞最结实,可以让好朋友的报纸球钻过去。

——请小朋友想办法,变出大一些的洞洞,让你的好朋友钻过去。

——请大家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变出能让老师钻过去的大洞。

——教师钻过的“洞洞”就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

3、延伸活动

——大家试一试,除了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变洞洞,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一起变洞洞?(墙壁、桌子、板凳)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我设计了能让每个孩子很快进入角色的导入游戏“变魔术”,将每一次探索和难度的提升渗透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中;而掌握洞的正确概念,并能够用各种肢体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是这个活动的另一个重点.我借助的则是让小小报纸球穿过的游戏。此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互动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孩子与教师、同伴、材料的互动。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温馨、激励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信任、亲近教师.愿意和教师交流,愿意展示自己的动作。在环节一中,我利用手指互相打招呼的游戏与每一位孩子亲近,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把注意力尽快投入到接下来的手指变洞洞的环节。

体会二:只有当学习者自己觉得学习活动是有意义、有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才是统一的,才会表现出积极、自觉的行动,所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非常重要。在环节二中,孩子们对找寻自己身体的洞洞这种简单问题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提高要求,让孩子们在“蹦一蹦”中去探索。

体会三: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要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我们班孩子平时活动时分组形式运用的较多,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组队进行自主活动很熟悉,我则作为一名观察者,让孩子在前,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

14.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健康教学计划 篇十四

1、会听信号变速跑或改变方向跑,在20至30米距离内快跑,在200至300米距离内走跑交替,跑时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曲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前脚掌着地。

2、跳跃姿势正确:曲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3、能保持自身动作平衡,会两臂侧平举,单腿站立5至10秒钟,能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行走。

4、喜欢投掷。会两人相距2至4米抛接球,原地变换形式的拍球。边走边拍球,边跑边拍球,能肩上挥臂投掷,投准(3米左右)。

5、能协调灵敏地钻爬和攀登障碍物。

6、会听口令立正,稍息,看齐,向左(右)转、原地踏步,立定,便步走,齐步走,跑部走,左(右)转弯走,会听信号左右分队走。

(二)、具体措施:

1、动作与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经学过的基本动作与基本技能,健康行为与生活技能等进行反复练习。

2、见解示范。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粗浅的健康知识,并结合身体动作或实物、模型加以示范。

3、情境表演。就特定的生活情景加以表现,然后让幼儿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教育问题。

(三)、逐月目标:

二月、三月:

1、发展幼儿侧步走的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

2、进行球的各种玩法。

四月:

1、学习助跑跨跳。

2、练习头顶沙袋走平行线。发展平衡能力。

五月:

练习侧身向右传球,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及合作能力。

六月:

1、学习侧身钻过直径60厘米的竹圈。

2、练习立定跳远的动作。

15.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五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有译作“佩特·哈金丝”) 创作的一部经典图画书, 其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 而图画则讲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书。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

阅读目标:

1.在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中, 获得乐趣, 能开心地笑, 能大胆地想。

2.掌握故事情节,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3.感受画面的美。

阅读重点:

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充分享受想象与阅读的乐趣。

阅读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用准动词“走、绕、越、穿、钻”等。

阅读准备:幼儿人手一本书、多媒体课件。

阅读过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 重点想象与讲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观察扉页, 引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 这是一个农场, 哇, 好大好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

“有房子、池塘、草堆、磨坊、篱笆、蜂房、手推车……”

“有母鸡, 有山羊。”

“这只母鸡还有一个名字呢, 叫萝丝。我们就叫它母鸡萝丝。”

【反思】巧设情景, 导入活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引导他们学习语言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靠简单的挂图和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巧妙地引出新的活动。教师轻点鼠标, 大屏幕呈现给幼儿农场的全貌,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点击画面的同时, 也点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着农场里的一切。橘黄、橄榄绿以及朱红等颜色都被完美和谐地统一在偏黄的夕阳光的暖色调中, 画面色彩更加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 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倾听故事, 享受乐趣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想知道母鸡萝丝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看一看。”

播放课件, 把幼儿带进既紧张又搞笑的故事情节之中。

“这天,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它没发现, 一只狐狸在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萝丝走过院子, 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狐狸一脚踩到了钉耙, 钉耙一个反弹, 狠很地打到了它的脸上。

萝丝绕过池塘,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扑了个空, 栽倒在池塘里。

萝丝越过干草堆,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一头扎进了干草堆。

萝丝经过磨坊时脚钩住了一根线, 狐狸扑了上来, 一袋面粉正好浇了下来, 浇在狐狸的身上。

萝丝穿过篱笆, 狐狸扑了上来, 可跌倒在栅栏这边的手推车里。

萝丝钻过蜜蜂房, 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 狐狸被蜜蜂追得抱头鼠窜。

母鸡萝丝按时回到家, 吃晚饭。”

幼儿听得不时发出笑声。

“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一想, 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它是怎么去的?”

幼儿回答。每说出一个地方, 课件就出示这个地方,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体态语言展示一下去的方式及动作。

【反思】化静为动, 突破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天性好动, 对动画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轻点鼠标, 画面出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 幼儿笑得前仰后合, 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幼儿年龄特点等决定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就轻点鼠标, 带领幼儿回到情节中, 幼儿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谈话活动中, 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理解动词, 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多媒体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 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言活动中, 使幼儿群体的语言水平向着强势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阅读, 沉醉有趣

“这本书, 真有趣, 请你们自己一页一页地轻轻翻, 细细看。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

教师请幼儿拿起事先放在每组桌上的绘本。幼儿各自翻页阅读。教师到幼儿身边倾听、引导幼儿阅读。

“哇!”“哦!”“哈哈!”“好险呀!”幼儿的喜悦与陶醉一阵漫过一阵, 漫出书页, 涌进教室。

“有趣、开心的画面在哪儿, 谁来说说。”

指名个别幼儿讲述他们心中有趣的、开心的画面, 讲到哪里, 教师把课件画面展示到哪里, 并且校正幼儿的语言, 特别注意个别动词表述的准确性。

(幼儿回答略)

“母鸡萝丝和狐狸之间发生的事情真有趣。下面再把这个有趣的故事两人一组说一说, 你说给我听, 我说给你听。”

幼儿互相讲述、交流。

【反思】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轻轻翻, 细细看, 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所以我倡导“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播放课件, 让幼儿一起欣赏有趣的画面, 充分理解故事, 展开想象。个别讲述及指导是为各自讲述作示范, 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述、倾听是为落实一个理念:阅读是个人的行为, 人人都要有“被动的能动性”。

●再读扉页, 培养情趣

“这本书的扉页就是母鸡萝丝的一张散步地图。对照地图, 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狐狸在哪里踩到了钉耙, 在哪里栽进了池塘……你能来找找看吗?”

(幼儿回答略)

“这本书太有趣了。不仅故事有趣, 而且画面的色彩是偏黄的暖色调的, 很亮很温馨。我们再从头至尾欣赏一遍。”

慢慢地播放课件, 幼儿边看边听边欣赏。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课件出示作者的头像及名字) , 她还创作了《蒂奇》、《金老爷买钟》等作品, 我们还可以去阅读她的其他绘本。”

【反思】互动活动,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通过与多媒体互动, 再次展示的农场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场所, 让幼儿找出狐狸受挫的地点, 实际上就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为此, 在教学的结尾部分播放课件并进行整体欣赏。推荐了作者的其他作品, 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 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幼儿期又是形象思维、直接兴趣等心理现象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 幼儿教育要突出准确、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 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 这与幼儿的认知需要非常吻合。

16.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六

【关键词】幼儿 社会领域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情境创设是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的一种教学策略。《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情境教学模式能使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的配合更合理、更协调、更有效。

当前,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虽然提倡设置“情境”运用到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偏差,比如问题情境没有针对性,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情境体验过程走过场,缺少交流与感悟,无法迁移应有经验,没能达到升华的价值。那么怎样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教学活动有生气、有效率,使社会领域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运用巧妙的情境,激发幼儿主动体验

情境含有“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 “情境”与“体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幼儿对相关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幼儿情感体验、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情境创设巧妙与否在于要能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还在于它能唤醒幼儿的感性经验、能围绕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通过实践尝试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的行动,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激起幼儿表达交流的欲望。所以,能为社会性教学内容提供“攀爬支架” 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巧妙适宜地把孩子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吸引孩子处于探究境地,自己主动去发现、体验;唤起孩子的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从而保证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内化体验

在情境中设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幼儿的学,可使幼儿从被动地“学”到主动的“学”,实现幼儿从”学会”过度到”会学”,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内化学习目标。

(一)明确目标。了解幼儿的年龄情况和需要,设计与主题目标一致的问题情境,才能目标明确地针对情境中生成的真实问题,指向性清晰地引导幼儿心理活动的方向,引发参与者思考人与人沟通交往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层次清晰。问题情境的环环相扣、层次深入有利于带领孩子进入问题体验的情境,如果在问题情境中一次性地把新旧经验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的情境问题幼儿会有理解困难,新的社会经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分层提问,循序渐进地把新经验引入或分散在不同的体验情境中,让幼儿由浅入深的内化亲社会的行为。

(三)因势利导。情境中的问题设疑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幼仅仅儿通过回答问题解决社会行为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常常不一致,采取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体验--讨论梳理-再体验这种因势利导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思维线索,通过幼儿自主的体验,教师给予适时、深入的引导,诱发孩子产生新的情绪体验。

三、创设体验的情境,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对积极的事物,可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体验”,因为儿童的年龄特质需要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而体验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适宜的体验氛围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体验活动,促进幼儿产生愉快的体验、领悟和反省,从而达到通过感悟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在角色游戏和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远离说教的方式,让孩子展开飞向生活的翅膀,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获得情感体验。

(一)创设激发共鸣的生活情境,支持幼儿情感换位体验。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生活情境的设计是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贴近幼儿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想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的行为。在“爱心闯关”的亲子活动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感觉,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盲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不方便,多么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接着营造亲子蒙眼闯关取宝的情景氛围,设计如何帮助蒙眼人(家长)的问题,引导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助人经验。 教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体验情境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处境中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让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助人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体验父母的艰辛。

(二)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情境,唤起情感体验产生移情行为。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教师经常通过游戏来让幼儿感知各种幼儿陌生的事物、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践行某项技能。其中最常见的是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在直接参与扮演某种角色或观看某种角色表演的情境中体验这个角色身份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促使“移情”作用发生,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获得这个角色特有的认知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技能。

17.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测量、讨论自己的体重,初步了解健康与体重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趣。

3、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称四个、纸笔若干、相关图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测测体重

1、T:孩子们,中班的时候我们都量了体重,知道你的中班时候的体重是多少?

2、T:那现在的体重你们知道吗?

3、T:猜猜看,现在的体重和以前的相比会有什么变化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那是不是你们的体重就这样一直长下去,重下去的啊?

小结:体重会随人的长大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就不长了,这是我们的生长规律。

4、T: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现在的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吴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个称,你们去称一称,然后把你们的体重记录下来。

5、请幼儿去测量体重并记录。

二、交流讨论

1、T:现在你们都知道了你们自己的体重了,那谁愿意告诉我你的体重是多少呢?

2、T:知道了体重,来看看吴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三种颜色里都有重量范围,蓝色的是17公斤以下,绿色的是17-22公斤,红色的是22公斤以上,请你看清楚你的体重是在哪个范围里的,然后把它贴在相应的颜色里。

3、幼儿操作

4、检查并交流。T::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呀?

5、你对自己的体重满意吗?

6、你认为是胖点好还是瘦点好呢?

7、教师总结:刚才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胖点好,有的认为是瘦点好,其实呀,这张表格告诉我们谁的体重是标准的。绿色的17-22公斤的是我们大班孩子现在的标准体重,那么蓝色17公斤以下就是偏瘦,红色22公斤以上就是偏胖了。看看你的体重在哪个颜色里,标准吗?

8、T:什么原因会使我们的体重增加过快,变的胖的呀?

9、T: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变的瘦一些,让体重变得标准些呢?

三、游戏巩固

1、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这里有些图片,看看图片上的东西,哪些是有利身体健康的,哪些是不利健康的,然后分别把他们送给笑脸哭脸里。

2、幼儿游戏

3、集体交流检查

4、教师用图片总结。

反思

在活动中,师幼互动有一定的不协调,教师应根据幼儿情况在调整教学。

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教师还有待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8.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八

活动目标:

1.会区分哪些食品是健康的,哪些食品是不健康的,有意识识别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2.增强食品健康意识,提高幼儿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谈话导入:平时你最喜欢喜欢吃什么东西?(教师点击课件一一出示食物的图片)

2.小结:你们喜欢吃的东西真是各式各样,看看老师这里有哪些食物。

二、区分健康与不健康食品

1.师:食物的种类真的是很多,但食物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小类别哦,我们来看看这里有哪些种类?(一一出示)

师:哪些食物是健康,哪些食物是不健康的?

小结:

(1)健康食品:水果类,蔬菜类,牛奶,豆类,五谷杂粮。(吃了有助人体健康的食物)

(2)垃圾食品:油炸食品,方便面,果冻,蛋糕,烧烤、甜点,饼干,可乐等(吃了对人体有害的食物)

2.了解垃圾食品吃了以后对人体会有什么害处

(1)点击课件请幼儿了解垃圾食品的制作过程,幼儿讨论,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在我们喜欢吃的食品中有很多都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了以后会对我们人体造成一定是伤害……所以,小朋友们要少吃或不吃这样的食物,才会健康成长。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垃圾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奶油制品,话梅和蜜饯类食物)[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教师将幼儿说到的垃圾食品逐一用课件展示,帮助幼儿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垃圾食品品种。

三、认识食品安全标记

1.提问:除了垃圾食品以外还有什么食品也不能吃?(请幼儿讨论并回答问题)

2.请幼儿观看课件(小朋友喝过期牛奶出现肚子痛的画面)

师:他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幼儿小结:我们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包装袋上面的食品保质时间,过期的食品是不能吃的,否则会产生身体不适,还可能会发生危险。

3.认识生产日期和安全标记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进行分辨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安全标准。

教学反思:

食品包装袋上的这些标记会告诉我们那些食品是安全的,那些食品是不安全的,我们以后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地看清楚,还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忘记了看清楚食品的安全标记哦。

19.幼儿园大班健康的教学计划 篇十九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创新

数学教学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所以为了做好幼儿的数学启蒙教育,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数学知识。目前我国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水平。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创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保证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这样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另外,问题情境创设可以采用游戏、图画以及谜语等方式,这样会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直观,会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找图形”时,首先教师创设游戏情景,教师给幼儿展示了许多形状、大小不一样的彩色图形,对幼儿说:“这些彩色图形喜欢与自己特征相同的朋友做游戏,你可以帮助它们找到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特征相同的图形吗?”然后引导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彩色图形,一一说出它们的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等,同时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彩色图,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分析,找出这些图形的共性,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你觉得哪些彩色图形适合做朋友?”让幼儿找出形状、颜色以及大小相同的图形。

二、充分结合实际生活

在幼儿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教材内容、教材环节与幼儿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以此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小小文具店”时,首先教师按照幼儿的不同特点,对全班幼儿进行了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介绍自己的文具,并说出它们的功能,互相介绍完之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幼儿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文具以及它们具有的功能;其次,教师让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文具店,小组成员通过分析和讨论,确定文具的摆放、文具店的名称以及文具的价格等;再次,幼儿对文具店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检查;各小组再选出一个售货员,负责售卖文具,顾客拿“10元钱”到各个文具店买东西,把想要的东西买回来,放到自己的书包中。由此可以看出,加强数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幼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开展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探究材料,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较新奇的探究材料,使幼儿有想去动手触摸的欲望,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花儿与夹子”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夹子,原本对收集夹子感兴趣的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夹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各种色彩绚丽的花儿图卡,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通过花儿图卡和夹子,开展了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给幼儿提出一个10以内的加减法,让幼儿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在图卡上夹与得数相同的夹子,经过几次计算之后,幼儿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反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教学活动交流与反思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师应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为幼儿提供“对话”的机会,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与对话,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数学思想,同时在完成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之后,还需要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反思,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总之,创新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应加强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充分结合,同时还应为幼儿的探究式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加强教学互动的反思与交流,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保安全文明监理方案下一篇:指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