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2024-10-05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共15篇)

1.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一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说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的教材《科学》共有八册32个单元,与以前《自然》相比,《科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但本人认为与之前的《自然》相比科学虽然做到面面俱到,可在一些科学概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深入太少,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比如今天我所要讲的《风向和风速》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到了空气可以流动,没有对风的形成做详细深入的讲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考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贴上大图画纸如下: 冷的

风是„„空气吹掉帽子 放风筝快的 吹气球 吹看不见的 树叶制造泡沫 野草叶子

接下来就是讲风向和风速。而我认为还是要简单的讲一讲“风”的形成,只有学生基本了解了风的成因,那风向、风速就迎刃而解了。

2、在以往教材中风的形成教学主要是观察树叶的摇动、香烟的流向、吹动空气、用扇子扇等等。这几种方法除了香的轻烟其他都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而烟没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流动的路径。

3、因此我设计的“风”的形成这个实验能很清楚看到空气-“风”流动的路径,以及这样流动的原因。

4、本实验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木夹子(带玻璃)、背景纸、香、打火机、蜡烛等。

5、6、实验过程:

把木匣带玻璃的那面对学生摆放,把蜡烛点燃放在木匣中(上部开口的一边)封上玻璃把点燃的香放在左边的洞口边,观察几分钟后香上的烟从口子进入匣内由蜡烛的上方开口处流出。

7、实验的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烟的流经(空气流动的路径)。由于背景是黑色的,烟是白色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

8、评价

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2.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二

一实验前有效引导, 明确要求

1. 领会实验要求

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总是和目的性、方向性紧密相连, 如果实验的目的性明确, 必然能激活他们的认知内驱力, 同时也诱发他们探究各类新鲜事物的欲望。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实验的表面, 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能完成实验赋予的各类探究, 也不能高效地整理事实。因此, 在实验前,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点。

2. 学会实验方法

科学探究中, 掌握实验方法很重要, 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教师可以先规范、熟练地进行演示, 并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 学生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的实验, 教师可采用“分步讲解法”, 引导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并要讲清楚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注意点,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

3. 教会分工合作

科学的实验课上, 可以把6~8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开展探究活动。很多实验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进行操作, 很难完成。小组探究既能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 取长补短, 既分工又合作, 使实验高效完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难发现, 每一小组总是只有一半学生充当实验的“主力”, 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比较, 忙得不亦乐乎, 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 这其实已违背了小组探究的初衷。

为此, 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 每小组除设置组长外, 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爱好、学习情况等安排作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观察员、发言员等, 这些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 以便发挥小组探究学习的最大化,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验中细心指导, 亲历过程

由于小学生主体的不成熟性, 决定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引导与支持。科学课堂上实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

1. 材料选择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基本组合、叠放次序,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 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获得科学知识, 提升研究能力, 必须以材料为基本载体, 学生赤手空拳是很难进行科学探究的。

典型材料的组合来源于日常生活, 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 这样的材料才是“有结构的材料”, 才是有用的。它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顺序、认知规律, 还应生动、形象、有趣, 使学生喜爱。学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 借助这些材料来发现、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

2. 有效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近学生, 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对学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关注并思考。

小学生年龄小, 思维还不全面、深刻, 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实验现象很成功, 可记录不完整, 甚至与现象不符合, 有的现象和记录都写得逻辑不清。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述说, 不仅述说实验现象, 也述说实验记录, 述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也是给学生一个纠错的机会,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实验记录要实事求是, 要科学合理, 更要记录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因为记录也是学生思维的再次体现。

3.“节外生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出现操作性的失误是难免的,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随时进行巡视, 确保学生操作的有序、科学、规范, 使实验有效完成。如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 通常喜欢用嘴巴去吹灭, 而不用灯帽盖灭, 教师就应立即纠正。如学生在使用测力计时, 通常读数时视线没有持平;如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了意外,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 也应及时进行处理, 确保实验有效完成。

三实验后分析归纳, 有效提升

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三

关键词:科学;实验;研究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做好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来源于实践,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科学始于观察科学,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科学。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为什么淋湿的衣服会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学生一般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验设计要丰富活动形式,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为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样的课堂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感受,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件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想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让学生捕捉各种昆虫,并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时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二、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

(一)动手实验,培训骨干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就要对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事先进行一下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地方的材料需要更换,哪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才克服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是没有做准备实验。总之,教师做“准备”實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小组成员都进行指导,因此可以挑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必要时还要对他们事先进行培训,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二)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进入实验室一般都很兴奋,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将老师提的实验要求全都忘光了,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因此,教师要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可以有效防止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失误和事故,也为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读懂说明,明确要求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例如:在第六册《科学》电流和电路的实验中,不明确老师讲解的电路的并串联关系,不按实验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就难以总结出哪两种状态下灯亮些,哪两种状态下灯暗些,还有可能导致短路现象。

(四)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4.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油和水》 篇四

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油和水》

设计意图:

一次在科学《沉与浮》课时,我班允正突然问我“老师,那油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我当时告诉孩子“油放在水、、、”但是我想孩子没有操作实验不能够探索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油和水》这个问题设计本节课,和孩子共同探索。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每人两杯水、一点蓝黑钢笔水、一杯油、一根竹签、几张油画棒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动手操作将水里倒进一点蓝黑钢笔水,水和蓝黑钢笔水会怎么样?

师:桌子上有一杯水和蓝黑钢笔水,请小朋友将这两样物品倒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并能在操作后讲述结果)

师:恩,蓝黑钢笔水和水相融在一起啦!

二、 幼儿猜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

1、 油在水的上面2、油在水的下面3、油和水相融在一起

三、 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 请你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 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4、 小结:不论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

四、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并作记录。

用竹签搅拌时是什么现象?停止后是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说出实验结果。

五、延伸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合作涂色。并能够说说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融在一起。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油和水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朋友们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做这样的实验。

5.小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篇五

1、认识皱纹纸,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及玩法,体验玩纸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皱纹纸手工制品、课件、皱纹纸若干张、方篓、背景图、兔子舞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皱纹纸手工制品,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逐一出示四个皱纹纸手工制品)它们漂亮吗?小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老师告诉你们,它们是用皱纹纸做成的。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皱纹纸。

二、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

幼儿每人拿一张方篓里的皱纹纸,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探索。

1.教师: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皱纹是有什么感觉?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光光的还是粗糙的?

2.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皱纹纸和你的一样吗?哦,有的小朋友的皱纹纸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蓝色的等等。原来皱纹纸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咱们还是听听皱纹纸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你们好,我叫皱纹纸,你们看我的样子像不像老爷爷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一条一条的,皱巴巴的,像吧!所以大家都叫我皱纹纸,而且我摸起来感觉皱皱的,软软的,薄薄的。虽然我满脸都是皱纹,但是我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能帮大家做很多的事情,并且还很好玩呢!小朋友,你们想和我一起玩吗?

三、尝试探索皱纹纸的玩法。

1.幼儿每人若干张皱纹纸,自由探索玩法,教师巡回观察提问。

2.师幼共同玩幼儿想出的各种玩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玩的方法,真棒!还是让皱纹纸来告诉大家它可以怎么玩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玩,我可以撕着玩,可以团着玩,可以团成纸团扔着玩,可以搓、可以吹,可以用我做粘贴画,还可以用我做漂亮的衣服呢!你们不知道吧,我的本领还有很多很多呢,以后咱们再玩,拜拜!

四、利用废旧皱纹纸团做粘贴画,体验玩纸的快乐。

教师:小朋友,咱们刚才玩过的皱纹纸团起来还可以做成漂亮的粘贴画,瞧,小兔门前的小路还没有铺好,小兔想请小朋友帮它把路铺好,那咱们现在就拿起手中的皱纹纸团帮小兔铺路吧!

五、欣赏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瞧,小路铺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为了感谢大家,特地邀请我们一起来跳兔子舞,那咱们一起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6.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篇六

实验目标:

1、理解热的传导。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器材:

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棒等。实验过程:

1、几个人结成小组,轮流实验。

2、实验步骤:

(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金属棒支好。

(2)把塑料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金属棒上。(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

3、实验:按自己的猜想尝试一下。

4、观察实验现象。

5、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6、结论:

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热空气上升

实验目标:

1、能想明白热空气上升的原因。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剪刀、纸、笔、细线、针、铁架台 实验过程:

1、4人一小组,分成若干小组。2、实验步骤:

(1)用纸剪一个螺旋圈,把一条细线固定在螺旋圈的中心,并悬挂起来。

(2)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的下面。(3)观察纸螺旋圈的运动。

3、按自己的猜想尝试一下:小组合作观察。

4、记录现象: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5、讨论:为什么纸螺旋圈会转得更快?

6、实验结论:

点燃的蜡烛会使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升的热空气会推动螺旋圈运动。

三种土壤中的渗水能力

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能知道三种土壤中的渗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验探究精神。实验器材:

同样多的土(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个大小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三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瓶、纱布、水

实验过程:

1、四人分成一组,观察土壤的构成成分并猜想。

2、猜想:哪种土的渗水能力最高?

3、实验步骤:

(1)取三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瓶底上。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同样多的沙质土、壤土、黏质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瓶底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量最多,壤土居中,黏质土渗出的水量最少。

5、整理材料。

6、结论:

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壤土居中,黏质土最低。

测量水温的变化

实验目标:

1、能知道水温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器材:

4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实验过程:

1、四人组成小组。

2、实验步骤:

(1)向烧瓶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摄氏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隔一分钟的温度变化。

3、做一做:尝试一下你的猜想。小组内轮流实验。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5、记录结果,整理材料。

6、实验结论:

7.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七

一、组织观察 (看)

观察是探索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观察引路”教学策略中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参与观察, 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所观察事物的认识, 同时也能增强自身观察能力。我们知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 需要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进行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拟出相应的观察计划, 并能按计划仔细地察看知觉对象, 从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类。自然观察过程既可以在户外, 如到郊外公园去观察落叶、花草、昆虫, 到农场去观察动物的形态;也可以在教室中进行, 如观察在教室中培植的植物, 观察摆放在自然角中的物体等。科学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是基础, 表现为以操作为主的外部活动;思维能力是核心, 对外部活动进行调控;创新能力是诸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组织观察时, 教师一定要做到紧扣主题且细致耐心。在观察变化中的事物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把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事物分割开来, 而要引导他们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异同, 从而使他们能具体了解“变化”的实际情况。例如种子受湿胀大、吐根、长出嫩叶, 变成幼苗。通过引导学生将每个阶段所观察到的变化联系起来, 从而对种子长成幼苗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 教师在帮助小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时要强化对事物系统地观察, 即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例如, 观察一只公鸡, 可以先看公鸡的整个外形, 然后再观察公鸡各部分的外形特征。当然, 系统地进行观察, 也包括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

总之, 小学科学课中所涉及的实验都属于初等水平的实验, 具有操作的基础性、过程的趣味性和实验的工具性等特点。实验本身蕴涵的自然科学知识、实验所展示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往往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能学会一定的操作技能, 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还将知道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工具和桥梁, 知道应该利用实验手段去认识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因此, 科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年龄小、动作协调性不强、心理承受力较差) , 选择难度适宜的实验操作, 选取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实验,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二、引导思考 (想)

在完成了观察这个最为关键的一步之后,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就更加重要了, 这也是完成“观察引路”教学策略的第二步。可以说, 学生经过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是零乱的, 只有通过大脑思维的加工, 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 思考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 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和组装的过程。这里的“猜想”, 是“科学猜想”, 它往往是科学实验的先奏———有了“猜想”, 才可以产生引发证明“猜想”的实验, “想”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打基础。实践证明, 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之后, 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之前, 引导学生对有关科学规律作出各种推测。事实上, 在观察中和观察之后, 不少学生会自发地对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各种猜想。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既要发扬科学精神, 又要兼顾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鼓励学生敢想、多想、会想。例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这样就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奠定了基础。

科学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不能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正如《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描述的那样:“学科学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 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动手’的实践活动自不可少, 但这还不够, 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

三、探究实验 (做)

看、想都完成之后, 接下来就是做的环节, 这是“观察引路”教学最令学生兴奋的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 其目的就是验证看和猜想的结果。我们知道, 实验是利用一些设备和物品验证某个现象或探求某个答案, 每个实验都将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常用的实验方式有三种:一是演示性实验, 即教师在讲台上做展示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 掌握与当前的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二是自主性实验, 即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分组或独立进行自主实验, 以掌握与当前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 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三是模拟性实验, 即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模拟实验, 让学生通过屏幕, 观察实验过程, 掌握与当前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由于大多数观察会占用较多时间, 所以通常都是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 很少是学生自己做的“自主性实验”。

对于这一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第一阶段的实验进行研究和讨论。不但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研究, 更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 要紧扣实验的主题、原理和结论, 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推断和综合。

四、组织讲评 (评)

讲评是“观察引路”教学策略运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宗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综述实验结果, 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实践证明,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但相对于前三个环节, 讲评的过程耗时较多, 因此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在讲评的过程中, 学生聆听或参与讲评, 是对习作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讲评之中。既然要讲评, 其间必然涉及到成绩的好与坏, 教师要有重点地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显然, 要达到上述目的, 教师一人讲评、学生只当听众是不行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的集中讲评。选择自评与互评的优点就在于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对自我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行为的检测、学习过程的反思等进行针对性的评定, 据此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有效地调整与改进, 实现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评价能更具全面性和公正性。

总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 其突出特点就是浅显性、趣味性, 为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的情感和求知欲。科学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要最大程度地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多为学生安排一些现场考察、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小制作、种植饲养、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等活动。此外, 小学科学课程还要关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包括对科学的情感, 即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不相信权威;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与价值观, 即知道应该用科学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 要关注与社会有关的社会问题;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应该珍爱生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当科学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才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郁波.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方红, 常利梅.科学教学实施指南 (小学卷)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吴颍惠, 刘英健.九年义务教育学科活动指导书——科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8.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策略谈 篇八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实验评价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启蒙课程,能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重要的认识自然的方法,是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呢?

一、科学准备好课前的筹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明确实验的目标,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先做实验,心中有数,做到实验设计科学有效,全面参与操作,选择好的实验方案,制定操作的细节,科学设计好实验。演示实验器具要可以让学生参观,实验现象清晰。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让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教师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实验,讲解顺序,注重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

2.学生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内容,保证学生搜集好第一手的资料,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测量、记录、统计,绘制统计表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前先进行思考行动的计划,重视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制定实验的步骤,选择科学合理的办法,准备好一定的科学器材,设计好科学的表格,设想好安全的措施等。

二、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的任务

实验不能没有目标,随心所欲,实验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规律、理清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明确地指导,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要重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内容。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官去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眼睛科学地看,注意微小的地方,细小的变化,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借助工具观察等,科学地做实验,科学地感知事物,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性,重视从实验过程和表面现象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保证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因此,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的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不同的学生分别分配在一个组内,组成4到6人的小组,实现小组内合作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和调查,共同经历失败和成功,实现资源享受,同时提高。教师要注意调配好,要指导好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实验操作员,实验观察员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小组,教会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小组协调小组不同的意见,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帮助学生丰富并积累科学的知识。

四、教师指导好学生实验

教师应该进行实验的指导。教师重视在学生实验前,就讲清楚实验的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和添加的顺序,和实验的关键操作点等。教师也可以进行示范操作,并针对性地进行提醒,提出要求,也可以提出几个和实验有关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在实验中思考。总的来说,实验的指导时间不能太长,太细,太过,要抓住要点和重点。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了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个估计。

教师要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因为学生实验控制不好,常会遇到困难,或者违规操作,或者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实验现象。教师要指导及时,避免学生紧张,自卑,失去实验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进行纠正,指导学生重新做,不能训责学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也要加强实验后的指导。教师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尤其要注意需要批评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稍有改进就能做得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重视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实验后,由教师提出研究的主题后,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实现智能和技能的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时,教师要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疑惑,提供试剂仪器等,给学生提供好的环境和氛围,保证实验效果。

六、科学及时地做好实验的评价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真实。实验评价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能影响学生。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课堂的操作,更在于后续的效果,学生体悟到知识,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和课堂学习应该在一个范畴内,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教师要捕捉给学生启迪的机会。教师评价可以围绕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方法创新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要根据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积累,重视教学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的能力,拓展研究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学生的自主思考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教师要努力行动起来,让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人。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效果,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绽放科学教育教学的芳华。

【参考文献】

[1]刘宏爱.浅谈上好观察实验课的策略.《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年06期

[2]袁强.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第12期

[3]崔建革,关占友,冯兆海.也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4年82期

9.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篇九

一、实验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 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

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实验器材:

记录纸 绳子、尺、放大镜

三、实验过程:

(一)、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四、实验结论:

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结构特点,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都能长大。实验名称:《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

一、实验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教学器材:

记录纸

绳子、尺、放大镜

三、实验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四、实验结论:

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不同的植物。实验名称:《观察小动物》

一、实验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实验器材:

记录纸、放大镜

三、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实验结论

动物都需要呼吸,要水分,会繁殖、会长大、会死亡。实验名称《认识常见动物的习性》

一、实验目标:

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记录纸、放大镜

三、实验过程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四、实验结论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实验名称《小草喝水》

一、实验目标:

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二、实验仪器 水 500ML烧杯

三、实验步骤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四、实验结论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实验名称《会爬的水》

一、实验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二、实验仪器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三、实验过程: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四、实验结论: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实验名称:会团结的水

一、实验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二、实验仪器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三、实验步骤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四、实验结论

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名称:《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

一、实验目标:

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实验仪器

纸、木头、金属、塑料、放大镜

三、实验步骤

(1)、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四、实验结论

材料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实验名称:《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仪器:

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三、实验步骤:

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2、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3、讲述: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4、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四、实验结论:

10.中班教案科学实验吹泡泡 篇十

科常活动——吹泡泡

教学目的:1、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学会观察泡泡的大小与泡泡水的浓度及材料口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教学准备:

1、提供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等。

2、粗细不同的吸管和单孔、多孔、斜孔、口开叉的吸管。

3、每人一份图表,笔

4、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泡泡水秘密。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们玩过吹泡泡吗?吹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泡泡水、吸管)

2、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三种泡泡水,请你们去试试,我看看谁

能发现他们的秘密。

3、让幼儿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泡泡水吹泡泡。

4、小结

教师:小朋友这三种泡泡水有什么不同?(1号吹的.泡泡有时吹不出有时吹得很小,2号吹的泡泡一次只能吹一个泡泡,3吹的泡泡每次可以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这是为什么?其实1号泡泡水老师加了一点点洗洁精和很多的水洗洁精的浓度小,2号泡泡水老师加的洗洁精和水是对半的。3号泡泡水老师加了很多的洗洁精和很少的水洗洁精的浓度大。原来洗洁精的浓度越大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又多又大。

5、小朋友都知道怎样调配泡泡水了吧?请你们自己去调一杯泡泡水。

二、用不同管口的吸管吹泡泡进行比较。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管口的吸管有细吸管、粗吸管、斜口的、口开叉的和多孔吸管。小朋友都去试一试,看看不同的吸管吹出的泡泡有什么不同,并用记录卡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

2、幼儿吹泡泡,教师指导。

3、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用细吸管和粗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一串串的泡泡。提问:为什么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呢?(因为管子的孔眼大,吹出的泡泡就大)。

4、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用一样粗的平口吸管和斜口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提问:为什么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呢?(是因为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的管口大)。

5、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小朋友出来用一样粗的口开叉吸管和斜口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了解口开叉的吸管管口最大所以吹的泡泡最大。

6、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表演吹一串串的泡泡,让幼儿了解一串串的泡泡是用多孔的吸管吹出的。

7、教师小结:

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是因为管子的孔眼大,所以吹出的泡泡就大。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吹出的泡泡大也是因为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的管口大。而口开叉的吸管管口最大所以吹的泡泡最大。原来吸管口越大吹的泡泡就越大。

三、想一想

11.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十一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实验教学  有效性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5-0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问这问那,常常追根问底。这种有好奇心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是培养思维敏锐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习“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两个一样的广口瓶,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在橡皮塞下挂一个铃铛,让学生亲自摇一摇,提出问题。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试试,提出了多种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能听到一个瓶中的铃声,而另一个瓶中的铃声则听不清楚;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瓶中有些灰呢;有的学生提出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经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一个瓶中燃烧用掉了部分空气,所以听不清楚。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一个针筒将瓶中的空气抽掉,效果应和燃烧纸是一样的。可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身就包含有创造的成分。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明确实验目的

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學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农村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3)明确实验结果,对实验做出评价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活动,拓展实验空间

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大自然,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地进行观察实验。由于这些活动灵活多样,寓科学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验性和创造性,适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家长,翻阅书刊,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愛自然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2.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十二

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 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究型和验证型两类。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集体研讨——概括总结四个环节;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在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经历“过程”, 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提出实验设想, 让学生独立去实验, 让学生去得出结论。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的好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 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对问题有兴趣, 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游戏、竞赛、魔术等手段, 让学生或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或从事物矛盾处发现问题, 或从旧知识的类比演绎中发现问题。

如上《电磁铁》一课, 开始我让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前一课学到的电磁铁的制作方法进行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比赛, 看哪一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学生从比赛中就会发现各自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有多有少, 他就会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从各自制作的电磁铁不同之处去提出假设。

有一个教师在上《轮轴》一课时, 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 让一个大个子男生用力握住啤酒瓶的颈部, 让一个小个子女生用力握住瓶身, 两人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扭动, 结果试了几次, 大个子男生都“败下阵来”。问题自然从中产生了出来, 为什么个子小的女生手劲比大个子男生要大呢?学生就从这一“矛盾”处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猜想让学生自己去提出

猜想和假设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前奏, 只有提出了符合一般规律的假设或猜想, 才能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学生在对一个问题提出猜想或预测时, 肯定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思考。在上《水的凝结》这部分内容时, 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露”的成因, 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是天上落下的雨水;

②是物体内部渗出的水;

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猜想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合理的假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的。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科学实验和直接观察消除科学误解。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时, 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阳光、土壤 (肥料) 和温度。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证实了种子发芽时只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只有当植物生长时才需要水分、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当学生转变了这种认识以后, 我又问学生:如果在屋前和屋后同时播下一粒相同的种子, 哪一粒会先发芽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屋前, 因为他们的前概念都认为屋前的阳光充足。可是, 等实验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屋前的土壤在太阳光强烈的照射下, 水分挥发得很快, 因为没有了充足的水分, 种子发芽的速度比屋后的慢了许多。

三、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达到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实验能力去进行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和扶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自我设计实验。

如教学《雨和雪》一课, 在学生推断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成的之后, 要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推想。我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的, 那么怎样得到充足的水蒸气?怎样使水蒸气受冷?怎样使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不断增大而从空中降落下来?学生讨论后, 很快设计出了各种“下雨”的方案。

再如在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 我是这样引导:

师:怎样证明植物是由根吸收水分的?

生1:可以把植物的根放在水里, 水减少了就说明是被吸收了。

生2:这样不行, 因为水要蒸发, 也会减少, 不能完全证明都是被根吸收的。

师:那么怎样阻止水分蒸发呢?

生1:可以给瓶子加个盖。

生2:加个盖, 植物又怎么放呢?

生1:可以在盖子上打一个和茎差不多大的洞, 把茎夹住。

师:洞和茎之间还有空隙, 水分还会蒸发, 不够严密。生:可以在空隙处滴上蜡烛油把它封住。

师:好主意, 谁还有好办法?

生:我认为可以在水面上加一点菜油, 因为油比水轻, 浮在水面上, 可以把水和空气隔开, 阻止水分从水面蒸发。

师:不错, 那么, 怎样才能使根吸收的水看起来明显一点呢?

生:选一棵叶子多的植物。

生:用细一点的瓶子。

至此, 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就设计出来了。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案, 比教师直接“教给”他要好, 由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出来的, 实验起来才不会“丢三落四”, 肯定会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 而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是启发学生运用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

科学课的课堂实验除了一些非常复杂、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需要教师做演示之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自由地去摆弄, 去尝试。在教学《滑轮》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各自的作用之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 看能否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 达到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目的。学生马上动手组装。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学生终于组装成功了。试想, 如果这一步由教师来完成, 或者由教师讲清组装方法, 再由学生组装, 就比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要逊色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 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能充当指挥者, 要求学生按着教师的口令“一、二、一”齐步走, 这样做学生只动手不动脑, 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如上《摩擦起电》一课, 让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我把尽可能多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去摆弄。结果学生设计出十几种实验方法:如用手摩擦塑料包扎带, 使包扎带向四面散开, 摩擦吹塑纸使之“粘”在手心不掉下来, 摩擦气球去吸引女同学的长头发, 摩擦泡沫塑料粘在身上像雪花, 摩擦塑料笔杆去吸引粉笔灰, 等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 收集事实和数据后, 就必须采取师生研讨或小组研讨的方式,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或类比推理解释现象, 或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升华过程。

比如在学生完成“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后, 知道了是蜡烛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成风的。然后启发他们进行类比思考:自然界的环境和“箱子”一样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因为太阳的热量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温度不一样, 有的地方温度高, 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 空气受热上升, 压力减小, 其它地方温度低、压力大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 从而形成风。并由此顺利地解释了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学生的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也在这一环节得到了培养。

13.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 篇十三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重点: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难点: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笔每人一支,碎纸屑,泡沫渣,毛线、羽毛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幼儿操作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能不能把纸片吸起来,我请***小朋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2)教师示范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3)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填表格,看看老师发给小朋友的东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来,能吸起来的打钩。

幼儿操作

3、游戏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示范验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也可被吸起来。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五、活动反思

14.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篇十四

大家好!我是琦琦,我有一个好朋友新新,今天我邀请新新来家里作客。妈妈和阿姨在厨房做饭,我们俩好奇地跟进去东张西望,发现厨房里有好多神奇的东西,有咸咸的盐,酸酸的醋,鲜味的鸡精,还有甜甜的白糖……妈妈和阿姨真了不起,可以用这些神奇的材料做出美味的饭菜。

这时,妈妈看到我们好奇的神情,笑眯眯地走过来告诉我们,厨房里有些材料可以表演“火山喷发”的奇幻现象。不会吧?我和新新一点都不相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火山喷发的时候有许多红色的东西向天空喷射,很高很高的,还有红色的东西像水一样顺着山坡流下来。在家里能看到火山喷发?不可能吧?

妈妈说只要找到小苏打、白醋和洗涤灵,就可以做出“火山喷发”。太神奇了,我们决定动手试一试,看看妈妈说的`是不是真的。

1.妈妈为我们准备材料:白醋、洗涤灵、小苏打、杯子。

2.先在杯子里倒入小苏打。

3.然后再倒入洗涤灵。

4.最后把白醋倒入装有小苏打和洗涤灵的杯子里,你们觉得我们会做出“火山喷发”的奇幻现象吗(图5)?

5.看! “火山喷发”成功了,是不是很神奇!

小朋友们,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哦!妈妈悄悄地告诉我们“火山喷发”的秘密呢:因为小苏打里有碳酸氢钠,白醋里有较多的醋酸,两者放在一起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现象。洗涤灵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能够让产生的白色泡沫坚持一段时间。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园内活动,传播教育理念,如邀请家长参与的各类节庆活动等等。

2.谋求家园共情的家长会邀请方式新路。由幼儿设计邀请函,规范邀请方式及邀请礼仪,并由幼儿全程参与签到、成果展示等环节。如在邀请函上留出由孩子自己“书写”的图话,鼓励孩子用一定的邀请礼仪邀请家长,并请家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回馈等等。这样,家长会的邀请过程充满了亲子间的情感互动,也体现出幼儿园的用心,使家长对家长会充满了期待。

3.实践家园一体的家长会组织模式创新。让家长唱主角,变换家长会组织形式,引导家长从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互相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教子策略。

例一:教学汇报型——重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

在学期中、末,以公开课的形式,向家长汇报教学情况,展示孩子全面素质,多以主题展示、整合活动汇报的方式进行表现。

例二:专题讲座型——重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特色课程等等。

在幼儿入园、毕业及主题活动开展时,按年级或班级召开家长会,邀请专家或家长就某一领域、某一主题传授知识,解疑答惑。

例三:成果展示型——重点让家长了解某一阶段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每位家长来开家长会最想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提高。我们每学期都会结合“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来,通过节目表演、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示孩子们的成长。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并设计亲子互动、家长点评等环节,最后合影留念,保存在幼儿成长档案中。适合在期末、六一、庆新年等活动时开展。

例四:情景再现型——重点引导家长探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问题。

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表演或视频播放,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请家长们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把好的家教方法推荐给广大家长,促进家教的健康发展。适合在某一阶段遇到问题时运用。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中,通过家长之间、家幼之间、师幼之间展示不同场景的行为方式,达到点明主题、引发思考、达成正确共识的目的。

例五:游戏互动型——重点让家长体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感悟孩子的学习特点,密切彼此的情感交流。

通过亲子游戏使幼儿园、家长最大限度地拉近距离,间接感悟,进行感情交流、观念碰撞和方法沟通。

组织实施,营造“场”的效应

1.环境“场”。根据家长会的主题内容精心策划布置会场环境,使家长进入幼儿园,就能从周围环境中感受到隐含在环境中的“气场”,受到情感渲染。如会场周围布置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展,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欢迎词,滚动播放幼儿的日常活动,不同的座位摆放以便于家长讨论交流等等。

2.情感“场”。提前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征求家长意见,邀请家长代表分享科学育儿经验,鼓励家长提前准备讨论内容,在情感上期待家长会。

例:小班家长会——“迈出成长第一步”

1.热身环节。幼儿协助教师迎宾,提醒家长签到,家长自由选择座位,欣赏孩子日常生活及作品展示PPT。

2.活动过程。破冰游戏“盲人行走”:通过游戏营造轻松的气氛,体验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引出话题:欣赏幼儿初来园和现在的影像资料,通过对比感受幼儿成长变化。

互动交流:自由交流分享幼儿入园前后的变化,感受孩子的成长。

情境表演:“牵着蜗牛去散步”,通过家长和孩子的情境展现,引发思考“我们如何帮助幼儿迈出成长第一步”。

精彩分享:请两名家长以PPT形式分享孩子入园过程的成长感悟。

话题聚焦:讨论“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能够做什么?”以达成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主题升华:家长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心愿,共筑“爱心墙”。

成立家长委员会,颁发聘书,致辞。

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15.小学科学演示实验现状及效果探索 篇十五

一、现状分析

演示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要做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仪器不足。但是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和科学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导致了科学实验中也存在在一定的问题,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效果受到影响。首先,科学课堂没有实验。由于有些学校的器材缺失,专职科学教师较少,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等原因,导致科学课上只能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己看书。有些教师通过利用电脑、 投影仪讲实验、让学生看实验视频以达到让学生对此内容有所了解的目的。其次,实验器材不够。 这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器材的缺乏,使得科学课堂只能够分组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就尤为重要了。几十人的课室,教师在讲台上操作和演示,坐在后排的同学往往看不清楚,或者在两边的同学会看不到。花大力气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节课也快要结束了,留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少之又少。 最后,大实验不便于展示。有些有趣的实验,比如脚踩纸杯实验, 在课室里展示也存在演示效果不好的问题。学生坐在原位,很容易进入一个“视野盲区”,造成 “视而不见”的情况。

二、方法与策略

1.制作教具。

在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并不是有教具,有演示实验就可以了,还要考虑到现场展示的效果怎么样。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具或者制作教具中,一定要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教具的各细节明显的。这样,免去了让看不清楚的学生上讲台上观看或者教师下讲台让学生近距离看的麻烦,大大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例如, 一位教师演示大气压力实验,戳了孔的瓶子不会流出水来,但把瓶盖打开,水就流出来了。这实验效果虽明显,但是坐在后排的学生还是看不清楚。建议制作的时候加入红墨水,以增强视觉效果。又如有位教师演示静电实验时,让学生看到经过摩擦头发的笔能够吸引纸屑,这些器材实在是太小巧了,导致演示效果不理想。建议改用其它实验代替,比如摩擦头发后的气球可以直接贴到墙上等等。所以,教具的制作要考虑到全体学生都能够看清楚, 听清楚。该做大的要做大,该运用色彩的就要运用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具应有的效果。

2. 使用投影。

随着教育技术在学科中的运用和整合,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教育技术装备。电脑和投影仪是基本的教育技术装备,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讲,投影仪的作用更是突出。特别是在做演示实验时, 可以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 以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以及操作知识等,因此在演示实验中使用投影仪,能够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效率。

在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可以实现大小变化,远近交替等功能。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教师准备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花。解剖花的过程说难也不难:由外到内, 小心翼翼。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了一遍,学生看得似懂非懂,但在实际解剖过程中,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对于花的结构不了解,解剖失败;有些学生对于花的各部分摆放错误等。如果利用投影仪,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就能准确掌握每一个操作要点。另外, 使用投影仪还有利于学生的交流。 收集信息是科学探究的一项内容。 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收集的积极性,即使收集到了资料, 也很难做到在全班范围内展示交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把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投影出来,让同学们上台进行汇报, 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3. 制作微课。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在教室和实验室做演示实验,我们可以把演示实验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和思考,从而提升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效果。例如,四年级下册 《运用起来会怎样》一课,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的手段,把本节课测量肺活量的实验过程拍成几分钟的视频。视频中拍摄了3位学生在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且把每一步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都说出来,然后再实际操作一遍, 让观看视频的学生迅速了解实验步骤、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以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 即使教师讲的内容和视频里讲的内容一模一样,学生们还是喜欢观看视频,而且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将实验重点、实验内容拍成视频,配上文字、相片、 音乐等,让学生短时间掌握该实验,免去了老师讲解的辛苦。

4. 调整布局。

普通的实验室有讲台,有实验操作台以及柜子等,导致讲台的空间狭小,不便于大型实验的演示和操作,也制约演示实验, 不能有效的发挥实验的功能。这就要求验室布局要改善,实验装备趋于更合理化。例如,五年级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把两本书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再加上几块木板固定,制作成一个拔河装置。上课时让几个学生进行拔河,由于环境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导致效果稍打折扣。再如,六年级 《找拱形》一课,教师设计了踩不烂的鸡蛋实验,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好奇和兴奋。但如果放在地面上展示, 就会乱糟糟,没有多少学生能够看到。如果讲台上有个升降的展示桌或者展示平台,就非常方便了,同时也要扩大讲台的空间等。

5. 合理指导。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有一定技巧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更应做演示实验准备的指导,演示中学生的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以及实验后学生的继承学习。因此,对演示实验教学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是做实验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设计实验中就已经涉及到了这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也为实验演示提供了支撑。例如,五年级科学《橡皮泥的沉浮在水中的沉浮》中,在设计实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实验目的:知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改变;实验的内容也有三个: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这样学生在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就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内容是学生要学习的新知,教师合理地指导,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提升观察效果,演示实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研究“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时,要记录小车行驶速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车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小车的运动路线与距离、秒表记时的准确等方面进行全程观察,并做好记录。

最后,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继续研究。实验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实验结束后, 学生要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演示实验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那么学生真正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得继续探讨;在学生自主完成不了、 互助学习也无法完成的情况下,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例如, 实验后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但是学生在归纳知识的时候,由于推理和表达能力的局限,导致不能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去描述,这时都需要教师做好引导。

上一篇:金子的歇后语下一篇:在全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