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4-06-19

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10篇)

1.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一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林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入农村实地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农村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和智力参考。

关键词:农村;林业;调查与思考

镇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成片林近千公顷,绿色长廊几十公里,林木绿化率30%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认真开展“把树种上”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扶持了一批林业企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快镇林业的发展,本组深入实地进行深入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也提出一些策略建议,旨在为加快农村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

一、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造林缺乏长远规划

近年来,镇内各类绿化造林主要以道路、河道两侧以及美好乡村工程建设小区绿化为主。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造林绿化依然呈现粗放管理态势,缺乏系统规划,绿化造林远景意识淡薄。往往造成道路、河道、新建小区绿化接近城市标准,而原始的自然村落之中仍然树种杂乱,野草丛生,影响村容村貌。

(二)植树造林空间不足

随着“十一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和近两年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镇区域内宜林荒地越来越少、造林空间越来越小。有些造林项目在耕地上实施,土地租金高,造林投入大,且往往会被农民破坏,林地面积和林地质量提升难度大。

(三)现有林分质量不高

镇现有林分大多为杨树纯林,部分区域种植刺槐和松树,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生态功能不强,特别是部分林地、退耕还林生长态势不好,急需更新。树种选用方面也有有一定缺陷,大量栽植的杨树品种春季杨絮过多,严重影响交通以及人们身心健康。

(四)林业资源利用不足

近年来,镇大建设带动了周边的园林企业飞速发展,周边三县从事林业苗木生产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各企业收获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林业资源的生态优势,不能合理利用。以镇天欣园林公司为例,天欣园林是镇一家以园林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施工为主的民营企业。园内林地面积广阔,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利用林业的生态旅游功能,导致企业优势得不到体现,园内部分旅游设施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五)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

“十一五”期间,全国兴起退耕还林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逐渐褪去,农民当初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也逐日递减。观其原因:其一,目前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15元,而土地流转,农民出租土地每亩600元,加上粮食补贴100至200元每亩,农民种粮收入要比种树高很多,自然积极性就降低了;其二,补贴呈现地域化,林业租地补贴政策不同,导致外地企业不愿来镇上投资造林。

二、加快林业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一)创新林业机制,增强林业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化造林和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地林木保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木资产评估平台,搭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畅通林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一批社区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三是逐步扩大和提高生态补偿范围及标准,充分调动 镇村二级保护、造林的积极性,确保资源稳定增长和生态安全。针对租地造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办法,提升建管成效。

(二)提高造林意识,政府引导投资

一是镇党委政府要提高造林意识,依托森林增长工程和相关政策,把树种上,继承、发扬“林业百佳乡镇”的荣誉。二是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生产,要以“生态、特优、高效”为核心,结合镇以及企业实际,因地制宜,以特色林果、乡土苗木、优质花卉、休闲林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品牌,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倡导企业改变原始造林模式,多引进适宜镇生长的优质林木新品种,改变以往粗放、单一的林业经营模式,大力营造林圃、林果两用林、积极培育典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大型片林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打造经济、生态结合双赢点。

(三)打好生态林业乡镇牌,做好造林统筹规划

一是做好相关规划,科学确定森林资源增量,同时,巩固原有绿化成果,做好原有道路、河道森林资源的保护、更新工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在提供更好生态服务、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作用。二是大力营造村片林。一个村庄或居民小区就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由于土地置换、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需要,使部分成片林被砍伐或原有老村庄变迁,从而使原有村庄内多年生乔木和乡土树种受到一定损失。为了营造良好的村内生态环境,应该在改造村庄、小区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做好树木补植工作,实现森林资源动态平衡。补植过程中,应同时做好树种的优选工作,除了栽植传统用材树种外,还应创新栽植观赏性强、生长快、管理粗放、无飞毛、少花粉、能吸尘和吸收有害气体、抗污染的树种,逐步达到远观村庄“白天不见屋,晚上不见光,进村不见阳光”的效果,进而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三是美好乡村内造林及绿化。以村为例,新村建成后楼房多、硬化多;村内绿化大树少、小树多,速生树种较少,树种选择不合理,炎热的夏季村民没有遮荫避暑之处。为此,更应花大气力绿化造林。其一,道路两旁和广场周围可以栽植一些高大速生落叶乔木,既能迅速提高遮荫效果,也能提供一定量的木材。其二,在公共绿地内增植常绿树种、观赏树种以及竹子等速生观赏草本植物。三是庭院经济和绿化。广泛发动各家各户在自己门前屋后的空地栽植花草、果树,也可以在墙边栽植攀援植物,以防晒降温。四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亮点旅游业,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把天欣园林、千亩桃园、林场作为旅游景点重点开发,合理利用林业优势,力争将镇打造成省级“绿色生态园林镇”

(四)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可以减少干热风、沙尘暴、调节风速、气温、水分,改良土壤,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林下也可以种粮、种茶、药材、草,发展林下养殖等。使农民认识到发展林业不是“林粮争地”,而是可以大大改观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保护耕地,从而使林木繁茂,减少灾害,实现粮食丰产、畜牧业兴旺、生态优美等。

2.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二

一、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2007年2月份, 我们对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4省 (区) 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了集中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1份, 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情况、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估, 以及对农村中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训的期望等。

1. 目前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

(1) 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情况

调查表明, 目前多数农村理科教师基本了解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含义, 这与学校的宣传和培训有一定关系。但是, 当被问及三级课程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它的本质是什么等较为深入的问题时, 教师的反应多数是不知所措, 不能准确回答。这说明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了解仅是停留在字面上, 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其实质。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估计

目前, 有超过65.3%的农村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 30.2%的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很少, 只有4.5%的学校有较多的校本课程。可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 但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 实际开发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3)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目前,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自编习题集, 其次是特色教材, 再次是乡土教材。这表明, 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结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几乎没有实现。校本课程实际还是在围绕中高考指挥棒转。

(4) 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

43.5%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价值, 3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没有价值, 22.2%的教师说不清校本课程是否具有价值。访谈表明, 即便是认为校本课程有价值的老师实际也很难说清校本课程的价值何在,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好处, 也有老师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这说明,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师知道校本课程重要, 但是不清楚重要在哪, 为何重要。

(5) 对普通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认识

认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较大作用的教师比例只占到被调查教师的21.2%, 他们认为课程开发需要专人来干, 实际上也是学校把任务分配给骨干教师来负责, 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认为作用一般的有33.5%。认为没有作用的教师占到43.5%。在很多学校课程开发任务由个别教师来承担, 开发完成后其他教师参考使用,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数教师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也造成这部分教师失去了与课程共同成长的机会。

(6) 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估

农村教师普遍认为, 教师难以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其中42.5%的老师认为自己不具备校本课程能力, 39.2%的老师因为对课程开发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 一时无法说清自己是否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只有18.3%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整体而言, 农村教师还不具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7)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

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很多老师认为,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全面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能力。相比较而言, 教师们对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知识不够重视, 要么认为用处不大, 要么认为他们已经具备此类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多数农村中学教师不清楚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到底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8) 对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训的期望

对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途径的期望, 43.6%的老师认为应该增加相关培训, 其中包括横向的参观和专家的指导等;对于个人学习, 多数老师都认为不可行, 原因主要是没有学习的基本条件, 如缺少学习资料、学习氛围和学习时间等;有34%的教师认为校内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数据可见, 多数农村教师在课程能力提高问题上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探索的意识不强。

(9) 对课程开发本质的理解

了解这个问题主要运用的是抽样调查, 对象是有一定的课程开发经历的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开发本质认识的差异, 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取向的不同。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课程开发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中完成的。然而调查表明, 31.4%的教师认为, 课程开发不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年龄维度来看, 教龄较短的教师更倾向于听取学生的意见, 随着教龄的增长, 教师对这种课程开发取向的认同度会下降。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没有完全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和方法, 还不完全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过于简单

他们把学校编的习题集、乡土教材视为校本课程的主体, 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 尤其没有注意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可能性。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堪忧

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历史,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的急功近利取向。很多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认为, 开发校本课程成本高、效果差、效率低, 不如直接引进。

(3) 多数教师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其中原因有两个:首先, 目前教师素质结构较为单一, 过去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能力的发展, 很少重视课程能力的提高, 这导致教师对课程观念的理解、课程思想的把握、设计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知之甚少;其次, 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必须在不断的尝试、运用、反思中提高, 但目前农村中学缺少这样的环境和条件。

(4) 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

很多中学教师表示很少有机会参加课程和教学改革培训, 为数不多的培训中很多都是走过场、走形式, 没有关注农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 教师们对培训产生了“抗药性”, 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难以引起教师的“共鸣”。

(5) 缺少民主、融洽、合作的校园文化的支持

不管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 还是教师的个性化课程设计, 都需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支持。

(6) 现实的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开发活动, 阻碍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成长

从评价的形式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文件提倡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但是从教学评价的实际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归因

调查表明, 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开发已经有了粗略的认识, 并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很多教师也对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但还存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不够、内涵认识不清, 缺少基本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等问题。这说明, 农村中学理科教师的开发现状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地域因素的制约

目前, 农村理科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 影响了理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 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边远农村学校差距更大。二是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角度来看, 农村教师的待遇较差, 一些教师不得不为生计忙碌, 感觉身心疲惫, 工作积极性受挫, 思考课程开发的兴趣不高。

(2) 自身因素的影响

优秀师源不足、教师职前起点不高、教师职后培训不足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难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是:首先, 学历偏低。在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农村, 教师几乎不具有本科学历, 甚至专科学历的也很少。其次, 农村教师优秀师源不足, 这导致农村教师缺少合理的补充。农村中学的改造、提高从根本来说就是农村中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 农村中学的教育现代化才有可能。

(3) 教育因素的限制

现在课程改革培训方式单一, 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目前, 职后培训主要由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统一组织, 主要问题是:培训时间集中, 不能经常化;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常处于被动状态;培训人员结构单一, 培训专家多是不了解一线教学实践尤其是农村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者;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 脱离教师认知水平和工作实际。农村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先天不足”加之职后培训的“营养不良”, 是造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能满足课程开发需要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解决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开发环境的改善。据此, 我们将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做的, 即“政府—社会”层面, 包括制度建设;二是“学校—集体”层面, 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三是个人层面即教师个人层面, 包括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促进自觉反思与合作等。

1. 提供政策制度支持

农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课程开发环境的优化,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 是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和课程开发环境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抽象性和理想性, 要使这一课程政策和理念得到具体、深入、有效的贯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政策, 比如,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指南、农村中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要求等。

2. 建构良好校园文化

要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 调动其提升自身课程能力的主动性, 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和谐的校园关系、互助的协作精神、积极的进取态度等。一旦创建了自主发展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 就会比任何教师培训更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课程能力, 从而激励其主动学习和自我提高。在培养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过程中, 学校领导还应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 为实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3.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 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 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 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 使参与式培训成为现实。这样, 教师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 与其他教师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因条件所限, 这种教师发展模式在农村中学开展不多, 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变形”, 转化为校本参与式培训, 即主要以校内有专长、“见过世面”的“专家”为培训主体引领整个教师群体发展。培训内容可以是课程开发技巧的指导、成功开发案例的交流, 也可以是新理念的学习、新方案的开发等。

4.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 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 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课程开发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讲还比较陌生, 适当的理论学习能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消除陌生感。教育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学思维的转换, “有效地避免理论上的停滞和行动上的固步自封”。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学习的主要目的, 是希望教师能够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育学家。因此, 农村中学教师在课程开发理论学习中应该注意到:在学习目标上, 能理解会应用;在学习内容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在实践;在学习方式上, 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在实践中学习。

5. 鼓励反思与合作

反思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教师只有在反思中才能真正成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在自我反思中寻找自我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在自我反思中达成自我实现与超越。当然, 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常言道:“自己的刀, 削不了自己的把。”避免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合作中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有的教师总体谋划能力强, 有的心理学知识丰富, 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渊博, 有的教师课程理论功底深厚等。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互相支持与促进, 这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人的课程开发能力, 而且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留成.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3.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三

随着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既可以理解为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强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但现实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为主,体育教学有呈现“游戏化”和“放羊化”的趋势,与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相违背,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和发展。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南方某县级市农村高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探索有效促进农村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策略而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料。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南方某县级市农村中学6所,每所中学随机选取高一、高二学生各50人,共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工具:使用《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此量表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吴本连硕士。

3.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在学习方法维度上的调查结果

学习方法维度通过准备策略、练习策略、巩固策略和一般方法四个分维度来体现。

1.男女生在技术学习问题上,差异明显。在运动过程中,男生明显比女生投入,男生对基本技术的需求、对基本技术的认识都高于女生。因此,男生学习基本技术的态度会更认真、更持久。

2.准备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学生身心上的准备,更是进一步学习的铺垫。在准备策略维度上,学生态度淡漠,多数学生虽然参加准备活动,但只是简单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3.在练习策略和巩固策略维度中,对于技术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泛化阶段。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技术学习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对老师教过的内容,只要基本会了,就不愿再锻炼了,缺少持久性。而运动技术的形成,是由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逐步递进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泛化阶段,粗略的掌握动作。这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出动作吃力、不协调,动作间有干扰等现象,并伴随着一些多余动作,肌肉紧张,视觉与动觉不协调。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阶段掌握的技术是不稳定的,需通过其他手段来巩固。

4.在学习的一般方法上,学习出现疑问时,能够思考造成的原因,并试图自己去解决,说明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维度上的调查结果

学习目标、内容维度通过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两个分维度来体现。

1.在目标设置维度上,绝大多数学生很关注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没有适合自己的小目标。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烈,还较多的停留在被动学习上,比较偏重于教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达到什么目标。同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总结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没有自我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2.在内容选择维度上,学生希望老师多提供几种练习方法,供自己选择。说明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渴望自主学习,但意识不强烈。说明教师的理念、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学生在学习结果维度上的调查结果

学习结果维度,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强化三个分维度来体现。学生在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和自我强化维度上,表现都不够好。

1.在自我评价维度中,很多学生没有课后反思,对学习漠不关心,学过就扔,目标意识淡簿。

2.在自我总结维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或做游戏出现错误或表现不好时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自我强化维度中,游戏或比赛中表现不好时,大多数学生会鼓励自己加倍努力,但只有少数学生会分析比赛表现不好的原因。说明大部分学生团队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反思这一自我总结过程。

4.学习动机维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机强烈。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很高,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轻松、愉快,很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

5.在学习过程维度中,表现得很出色,学生在体育课上注意力集中;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仍坚持做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意查看动作要领是否掌握并能及时反思自己练习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是值得称赞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加强目标管理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应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手段,强化目标管理,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证

没有好的运动技能,是不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中普遍缺乏持久性和韧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运动技能的重要性,祛除“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对基本技术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泛化阶段,要达到自动化,将基本技术的学习扎扎实实地进行到底。

(三)以“师生共定教材――确定自身目标――给予自主空间――评价反思反馈”的自主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高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体育自主学习应关注女生群体

进入高中后,女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降低,不爱活动,躲避练习。实施模块教学后,女生更多地集中在健美操和排球项目上,但在这两个项目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较差,其他项目中的女生,由于人数少也很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教师从女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或手段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她们的运动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吴本连.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张路遥.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6.

[6]吴本连,季浏.论新体育课程中的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4.6.

[7]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1.

[8]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

[9]韩军梅.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10]林俊,黄晖.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四

1前言

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程及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化学实验的价值,重新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新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地位[1]。农村地区由于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实验教学的条件差,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农村中学又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呢?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漳州市龙海市的农村中学、福清市音西镇的农村中学以及建阳的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并提出农村中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以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1]。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感知性,所以教学应该紧扣实验这一学科主题,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规律,验证理论,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创新,必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才能启迪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2]。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同时,有关实验的考查,也是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3调查情况及分析

3.1调查对象

为了能更全面了解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本次问卷调查分二类,第一类是学生问卷,第二类是老师问卷。

主要对象是漳州市龙海市的农村中学学生、福清市音西镇的农村中学学生以及建阳市的农村中学学生,还有多所农村中学的化学老师。

3.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漳州市龙海市的农村中学学生、福清市音西镇的农村中学学生以及建阳市的农村中学学生和多所农村中学的化学老师进行调查,对资深老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否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有效的实施呢?以下是我进行的调查情况。为使学生和教师回答问题具有客观性,采用不记名答卷。

3.3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第一类问卷发出550份,回收问卷487份,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88.5%,有效率为99.6%;第二类问卷发出50份,回收问卷44份,有效问卷44份,回收率为88.0%,有效率为100%。调查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态度及学习情况的调查;

(二)化学老师进行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

(三)实验室的配备及校领导的态度的调查。3.3.1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态度及学习情况的调查

表1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喜欢且想尝试

喜欢但害怕操作

一般但不反感

不喜欢且害怕受伤

60.2% 化学实验对学化学很有帮助 知识帮助

34.7%

14.1% 有帮助 56.9%

24.2% 帮助不大 7.2%

无 3.0

1.5% 无帮助 1.2% 化学课上,老师演示经常 化学实验

14.4%

不经常,偶尔 82.6% 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所以实验教学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74.3%的学生喜欢化学实验且有91.6%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知识起到帮助的作用,只有少数的同学不喜欢化学且觉得化学实验没有什么帮助。调查还显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偶尔演示化学实验。

表2 学生实验开展情况 托盘天平

曾使用过的化学仪53.9% 器(多选)

温度计 66.2%

容量瓶 33.5% 分液漏斗 20.0%

试管 68.0% 玻璃棒 53.3%

烧杯 56.3%

集气瓶 24.0%

酸、碱式胶头滴定管 20.0% 圆底烧瓶 15.3%

滴管 48.5% 量筒 54.5%

表面皿 酒精灯 12.9%

53.9% 老师安排学生做教大部分都做 科书上的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实验

11.7%

就做一部分 40.4%

基本没做 47.9% 以上这些仪器均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经常用到的仪器,而学生使用率最高的也仅达66.2%,最低为12.9%,说明有些实验仪器学生是根本没有使用过,这间接地反映了有些学生实验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而且从老师安排学生做活动与探究的实验情况的数据来看,有47.9%的学生表示没做过。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纸上谈兵[3]。

表3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情况

实验前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的情况 45.2%

43.1%

看完老师演示实验

11.7%

课前先预由老师演习,查资料示实验,学有

偶尔有

没有

听完老师根据课本

步骤和要完成活动与探究讲解,再后,再做实后再做实生只看不

求做实验 栏目实验的方式 做实验

验 验 做

15.6%

33.2%

10.8%

6.3% 有时独立完独立完成

实验分组情况

4.8%

35.0% 合作完成

成,有时合作从未做过 完成 27.3%

32.9% 34.1% 观察记录,及观察现象,记只看现象,不无关紧要,实验记录及思考时总结思考 的情况

48.2%

下他人总结 34.7%

关心总结 13.5%

做其他活动 3.6% 对化学试验中产尽可能提出可能产去问老师或与同学等待老师的解

讨论 释 生某些现象与书生的原因 本不一致时 10.2% 知道

实验报告的填写

3.3%

21.0%

39.8%

35.9%

54.5%

基本了解

知道一点

35.3% 不知道

实验预习能提高教师实验课的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4]。但从表3的数据来看,只有45.2%的学生基本完成预习的要求,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实验预习并不重视,只是敷衍了事。

实验过程,大多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讲解、演示,或者根据课本内容生搬

硬套、机械地做实验,根本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且,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合作完成,有的学生只是看实验,却没有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数据的记录思考,只有48.2%的学生去实行,其他学生只是单纯看现象,没有对结果记录思考。而对于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一致时,有64.7%的学生会去探求原因,但是还有接近40%的学生等着老师的解释。

对实验报告的填写学生知之甚少,显然学生对于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也是没有掌握。

从表3的数据分析,说明学生实验机会少,学校对实验工作的检查机制力度不够,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验,但做实验的目的没有达到[3]。

表4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

你了解科学探究的了解 基本程序吗

4.8%

了解一些 66.2%

没做过 94.0%

不了解 29.0% 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做过 实验

6.0% 从表4的数据分析,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基本程序了解少之甚少,高达94.0%的学生没有做过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可知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师没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沦为纸上谈兵[5]。

表5 学生喜欢实验类型的情况 验证实验 探究实验

喜欢哪类实验

7.2% 尝试过在家动经常做 手做感兴趣的0.6% 实验

15.3%

11.1% 偶尔做 16.2%

44.9%

制备实验

趣味实验

家庭小实验 21.5%

从来不做 83.2% 从表5看,学生大多喜欢带有趣味性质的实验;但很少同学在家动手做实验,说明学生存在惰性,对于老师没有要求的实验,不会主动去尝试。从调查问卷可知在家里做过实验的同学经常做的实验有鸡蛋壳与醋的反应、用醋除水垢等。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实验水平有限的原因:一是学校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的不足,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开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二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验意识教育,不能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一种顺其自然的现象。结果学生必然是实验水平低,实验技能差,更不具备应用实验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3]。

3.3.2化学老师进行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

表6 教师的实验技能的情况

中学化学实验的各已掌握 种常规基本操作您

65.9% 都掌握了吗

部分掌握 34.1%

未掌握 0 从表6知,大部分的老师都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还是有34.1%的老师只是部分掌握,试问如果连老师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没有完全掌握,还怎么指导学生呢?所以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表7 教师演示实验的情况

经常

老师演示实验

60.2%

14.1%

24.2%

偶尔

很少

条件限制,没有演示 1.5% 从表 7中的数据可知,60.2%的老师经常演示实验给学生看,但有40%左右的老师不经常演示实验。究其原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大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另外还有学校没有条件做,药品和仪器不全,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实验等原因[6]。

表8 教师改进实验的情况 列出(画出)装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不易成功或较放弃 复杂的实验,你通常采用的方法

0

置,讲解反应和操作原理.但不演示 11.4%

通过视频等模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 77.1%

动脑筋改进装置或参阅各种资料提供的方案,尽量给学生做 11.5%

从表8可以发现,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大多老师都选择通过视频来模拟改进实验,因而老师就缺乏自己动手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这也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表9 教师对活动与探究和家庭实验开展的情况

经常引导学生有时引导学生时间不允许,探究得出结论

探究得出结论

直接给出结论

条件限制,直接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 0 对于教科书上的活动与探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48.6% 48.6% 2.8%

提出要求,布置学生不提出要求,直接布不要求也不布置,学对于家庭小实验,通自己回家做 常采用的方法

45.7%

置学生自己回家做 17.1%

生感兴趣就自己做 37.2% 探究性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提出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学习途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主要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6]。从表 9中,我们发现新课程中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实验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师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对实际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家庭小实验也没能开展,50%以上的老师对它不重视,就算布置学生回去完成家庭小实验,也没有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检查,这使学生认为家庭小实验并不重要而没去完成。

表10 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没做的原因 没有实验室

活动与探究实验2.9% 学生没做的原因(多选)以演示代做 71.4%

没有专职实验教师 没有仪器药品 14.3%

以讲代做,效果更好 25.7%

51.4%

课程紧,时间不够 65.7%

从表中可知,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没做的原因部分老师选择这些学校没有请专职实验教师,以讲代做或是没有仪器药品;而大部分老师选择是以演示代做或是因为课程紧张。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的居多,而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的少[7]。由此可见,新课改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上还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表11 教师对实验的态度情况

自己动手和发不具备条件就积极写报动学生动手制

涉及到没

有条件的学校不具备一些不做,在课堂上告,要求学作一些代用器

实验就回实验条件,作为任讲实验内容

校拨款解决 材解决部分实

避不讲 课教师你的态度

51.4%

5.7%

42.9%

0 表11的结果可看出,有一半的老师对于实验条件不足这个现状的态度是无所谓。从这个数据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没有重视到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课改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课” [8],然而新课改后,这个教学模式依然在农村中学流行。

老师的问卷告诉我们:课改后,老师对于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仍然是“将来怎么考”?因此有近一半的教师还是沿用老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且课程标准规定的化学课时数又不能满足教师们的教学需求,因此挤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从教师主观上来说,由于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业务评比中没有体现,教师研究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教师还坚守“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的信念,组织一定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数教师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少数教师完全是以“讲”代“做”。所以,在没完成实验的某些原因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9]。3.3.3实验室的配备及校领导的态度的调查

表12 实验配备的情况

有,且药品、设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备能满足实验备缺口较大

需要 及药品设备情况

60.0%

37.1%

有,但药品、设

没有学生实验室,只有药品、仪器存都没有 放室 2.9%

0

从表12可知,有60.0%的学校的实验室及药品设备都能满足要求,但还是有40.0%的学校的实验设备还是缺乏。实验室和药品设备的缺乏从而使无法进行学生实验或分组实验。

表13 化学实验员的情况

专业的化学实验2位以上 员 8.3%

2位 18.7%

1位 47.3%

没有 25.7% 从表13的数据看,有70%多的学校的实验员只有1个甚至没有。而且部分老师表示其学校的实验员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只是负责看管药品,而不负责药品管理、协助实验等工作;实验的准备工作还是要由老师自己亲自动手做。

表14 校领导对实验重视情况

不过问,只关心条件限制,不能了解情组织教师座谈对不能开设的学生老师是否在课堂开就不开,在课况,但无会,集思广益,实验,学校领导的态上讲了有关内容 堂上讲实验就行 力解决

寻求解决办法

度是

14.3% 34.3% 25.7% 35.7% 从表14可知,只有35.7%的校领导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实验室和实验药品设备缺乏的问题,大部分校领导在思想观念上对化学实验还是不够重视,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及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等情况;学校也没有建立对教师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有否积极开展实验都一样,只要学生卷面成绩好那一切就都好交代了。

从实验设施设备和校领导的态度调查情况看,制约实验教学的开展原因: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设施设备不齐全;学校不重视实验员的作用;学校领导没有

意识到实验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4现状及原因分析

3.4.1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从老师访谈对话了解到:中学教师开展学生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安排好课时进度、管理好实验室的纪律卫生等。而且就算进行学生实验,上课期间,教学组织难度也较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在实验药品仪器上,而根本没注意老师在讲什么,使本应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被学生遗漏。而且实验过程,学生只是抱着玩的态度在做实验,真正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积极思考的学生很少,导使做实验目的没有达到。因此不少老师表示,让学生做实验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易出实验事故,还达不到教学要求。所以部分化学老师不愿开设学生实验课程,尤其是有一定资历的老教师,他们认为,通过演示实验或视频播放,一样能达到教学要求,而且学生能学习更多东西。

从表1到表14的数据及根据老师访谈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普遍较差,实验教学水平较低,部分老师的观念落后;而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忧,说明新课程、新课改还未在农村中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尚需很多努力。3.4.2呈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跟不上实验教学的需求

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参差不齐,学生接受教育的城乡差异突出。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的改善始终滞后于教学的需求,表现为实验多功能用房建设不齐全,或者齐全而不够用;化学实验仪器损耗大,药品用量大,仪器、药品不能及时补充,表现为“缺药少仪”或者“缺仪少药” [10]。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物质的缺乏,以致实验也无法开展,学生更无动手的机会,实验教学质量也不理想,学生探究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实验素质低,学习效率低。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创新实验教学就更难了,从而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11]。

(2)农村中学的实验员配备不足,专业不强

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城乡教师调配不合理,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化学实验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配备本来就较少,加之实验员缺乏,专业性不强,化学老师教学任务分担重,实验准备无时间保障,导致实验开出率低,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或干脆不做,无法正常开足开齐实验课[11]。

(3)教材内容繁多,课时不足,不利于农村进行实验教学

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化学教材内容繁杂,耗时长,而中学课程内容繁多,化学课的课时安排较少,授课时,讲少了教学任务完不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有利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内容非常适合于边讲边实验的模式,而广大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简陋,不少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12]。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近年来,政府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地方就业率,聘用教师时,会优先考虑户籍为本县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曾就读于这些学校,熟悉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僵化的理念,教学方法不能推陈出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化学学科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语、数、外。在教师工作评价时,忽略实验部分,实验教学工作量得不到肯定[12]。

(5)实验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管理不到位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考试加强了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和探究能力与方法的考查,而对日常实验教学缺乏监督管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缺失,学生能力强弱无法体现,既使个别地区组织实验理论和技能考核,也只能是走走过场而已,使实验教学缺乏实效性长期性[11]。结语

5.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五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6.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六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

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

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钱相当有限,如果将有限的钱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联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是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

7.对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教育质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广大农村学生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然而,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于城市的现状不容否认。为此, 部分农村学生拼命涌向城市中学, 引发农村中学学生异动, 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现状, 找出农村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和措施, 对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提出

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 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农村教育尤为重要”, 这是温总理给农村教育地位的一个肯定。但在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学, 教学条件艰苦、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仍然存在, 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学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和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时, 由于农村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 教师知识老化现象, 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等诸多因素, 使得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面临许多新困难, 如果所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将严重影响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 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调查样本。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 开展问卷调查。在湖北省某市10所农村中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为方便统计, 在每所农村中学随机抽取4名学生, 5名家长, 6名老师, 共150名代表, 发放问卷调查表, 填写好后回收统计分析。

150名被调查对象中, 从性别来看, 男性占63%, 女性教师占37%;从调查对象来看, 学生代表占27%, 家长代表占33%, 教师代表占40%。

(二) 调查方法。

问卷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设计相结合, 单项选择和自主填写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学生目前的教育现状、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等采取封闭式, 对提升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采取开放式。同时, 在小范围内召开座谈会, 通过和家长、学生、老师的交流与访谈, 了解他们的观点和认识, 重点听取他们的具体想法和意见。

(三) 调查结果分析。

当问及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显示, 8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差距, 其次是教学方法, 占86%, 其次是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 分别占84%和79%, 可见, 目前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办学条件等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已成为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 (见表2)

1.农村应试教育愈发突出, 教育观念依然落后, 教学方法有待革新。

在所调查10所农村中学的结果显示, 90%以上的都普遍认为:社会和家长依然习惯于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 实际上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 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 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轻人文素养和生活技能的培训, 极大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进而应试教育也愈演愈烈。特别是近些年来, 农村中学青年教师的加速流失, 留下来都是中老年教师, 他们教育观念还很落后, 这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中学教育改革前进的最大阻碍。目前,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教材换了, 但教师依然是原来的老教师;教育理念换了, 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依然是原来的老模式, 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非常突出, 农村教育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教学方法急需革新。

2.农村问题学生急剧增加, 教育资源极度缺乏,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 由于城市中学的快速发展,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分流, 大批优等生涌向这些城市中学。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 造成问题学生的比例加大。有84%被调查者认为身边有厌学、逃学、弃学等问题学生, 加之农村中学编制原本就很紧张, 教育资源的缺乏, 在这种现状下, 德困生、学困生的跟踪管理就大打折扣, 7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职的辅导老师来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帮扶教育。 (见表3) 再者, 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短缺, 运转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使得学校教学管理效果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亟待改善。

表3 农村中学问题学生的调查情况及对问题学生的帮扶教育建议

3.农村留守学生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一大批未成年的学生被留在家里,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学生群体——留守学生, 且这个群体的数量空间高涨, 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农村中学目前也没有专门的老师和心理工作机制来引导、教育留守学生, 同时, 家庭、社会对这批未成年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空白, 只靠学校教师孤军奋战, 效果实在难言, 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三、提升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 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假期培训, 提升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农村中学教育相对落后, 广大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 工作环境差, 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 教师的专业知识总是限于原来的水平, 成长较为缓慢。特别是新的课程改革后, 农村中学教师对于新课改有许多困惑和不解, 有的老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只能在茫然中适应着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农村中学培训是提升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要建立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及外出考察机制。因此, 必须有效利用假期, 对广大农村中学教师进行全面业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信息技术等培训。其次积极探索校内培训机制, 促进个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再次, 要通过对农村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使他们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 不断改革新的教学方法, 克服 “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获得知识。最后要合理安排教师参加专业轮训或继续教育, 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能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 设立农村中学专职生活辅导员, 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帮扶教育。

针对农村中学问题学生的急剧增加, 问卷中73%的学生家长及老师表示, 可以在中学现有政教处的基础上增设专职生活辅导员, 生活辅导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 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要有一定的了解, 以每三至四个班级为一个群体设一名专职生活辅导员, 协助班主任深入了解掌握各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重点对各类问题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思想状况、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课余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同时通过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沟通、走访、组织活动、化解困惑等多种方式引导影响学生, 让学生避免被忽视和边缘化, 增强学校对问题学生的帮扶教育和影响力度。

(三) 建立农村中学心理辅导工作室, 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家长文化素质水平, 办学条件等限制,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2]青春期的学生, 家长惯用的唠叨变成了他们心中无休止的烦恼, 因此表现出逆反和叛逆的情绪。于是, 他们逃避, 他们沉默甚至自闭,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 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心情也变得烦躁和抑郁起来。有的同学则认为, 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 如今已是积重难返, 即使自己想努力, 也无力回天。学生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 于是自暴自弃, 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产生。当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并不完善,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滞后。因此必须加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农村中学心理辅导工作室、帮助学生及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等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 构建农村中学教师与家长沟通平台, 拓展家校联系新渠道。

中国大多数的中学生生活在农村,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爷爷奶奶在家行使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生, 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 召开家长会的难度很大, 更谈不上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了, 有许多家长存在着种种传统想法, 把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来看作是很丢脸的事情, 觉得只有做了错事才喊家长。因此农村中学要积极探索拓展家校联系的新渠道, 如何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趋于最大化,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属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3]构建农村中学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势在必行。随着3G网络时代的来临, 可以通过与电信部门的协商, 建立家校短信互动平台, 将学生在校的近期表现, 学习状况等以短信方式定期向家长通报。同时, 可以建立家校专题网站、博客等, 实现老师、学生、家长的无线互动。考虑到部分家长因工作要求, 不能及时接收短信或网上交流不太方便的, 可以考虑对这些学生家长寄一封信的信访, 实现学生信息无缝隙全方位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家长, 从家长入手,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 培养家长善于学习、反思的习惯, 以积极的态度与学校配合, 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9-9

[2].杜进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写算, 2010, 16

8.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八

1.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资源观淡薄,缺乏研发教学资源意识

教师之间沟通较少;农村初中学校领导对教研组、备课组进行教研活动重视不够,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热情不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由于时间紧,教师缺乏接受连续、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

对教师资源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只占24.4%;大部分教师不善于积累基本的教学素材,能建立自己题库的只占25.3%。参加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能按要求参加达83.6%,但参与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并没有真正的激情和心理去搞好学科研究。偶尔沟通的占66.3%,每天沟通的仅占0.6%,网上交流仅占6.1%,反映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尽管参加过各级教研活动或培训的农村教师已经达到81.3%,但由于教研活动时间短,农村教师普遍认为缺乏接受连续、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进一步深入学习、体会。

2.学校、社会、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

对学生资源的调查,通过专题访谈,了解到:学生喜欢制作实验替代品及简单的物理课堂教具,但苦于无人指导;学生之间渴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机会很少;大部分学生渴望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并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小制作和社会调查活动,但是很多学生苦于没有这样的活动;学生理想中的物理教学:希望师生平等、配合默契的占97.1%;希望教师知识更广博的占56.3%;渴望在物理课上能自己动手实验的达到100%。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对学生活动缺乏足够重视和支持,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开发与引领。

3.农村初中基本上配备了专门物理实验室,但农村初中对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室、实验员配置偏少,实验员缺乏专业培训;实验器材短缺仍然是制约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瓶颈

对实验资源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物理实验室,但是大多数实验室条件比较简陋,常用仪器短缺,使初中物理实验开出率受到严重影响。农村中学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91.6%的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演示实验能按要求做的只占25.4%,学生实验完成情况不足15%,且大多数学生实验的开出形式为合并开出。实验代用品虽能解决部分仪器紧缺的现状,但实验代用品的制作与利用率还比较低,实验代用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4.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利用率偏低;师生缺乏网络资源交流意识,缺少资源交流平台

在农村信息资源调查中发现,有上网机会的教师比例超过了90%,但是农村物理教师利用网络查资料或学习的仅占26%,网络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学生上网比例达64.8%,几乎不上网高达35.2%。教师和学生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所占比例分别为67.9%、57.8%。由此可见,农村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教师和学生偶尔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缺乏网络资源用于物理教学的意识。从调查中还发现农村部分师生不知道在网上可以寻找资源,缺少网络资源交流的平台,加之网络收费也限制师生的网上学习。

经过本次调研后,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四点问题,我们农村物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1)要增强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更新观念,甩掉“等、靠”的惰性思想,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途径,迅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2)挖掘学生资源,要求教师能耐心引导、精心布置、放心让学生去做。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竞赛,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潜能得到进发。

(3)开发实验资源,要调动师生进行自制教具的积极性。对于个别特殊性的实验,可以利用学生在当地可见的现象创设真实情景,达到学习目的,以弥补无法实际操作的缺欠。

9.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九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再一次强调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笔者现就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提出几点思考。[关键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1、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据笔者调查,我县农村中学物理仪器配置基本上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虽然在“普实”期间各学校都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但有的实验还是满足不了所需。在我县,除一中和二中和汝城六中实验条件稍好以外,其余的中学实验条件都不理想,实验室是由比较破旧普通教室改编而成的,卫生条件较差,不符合要求,分组实验分到6—8人以上,教学的效果很差,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2、实验室管理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问题,我县乡镇中学几乎没有配置专业的实验管理员,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且有的实验员不是学本专业的,仅仅是仪器的保管员。有的学校实验员的变动频繁,使管理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责任制。物理实验室经常不使用,尘埃满地,蜘蛛网多,卫生搞得少,有时搞卫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3、在教学管理上,物理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连起码的课都不开足,更不用说上实验课了。

(二)农村中学物理教师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

笔者所在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比较落后,教师结构极不合理且分布不平衡,有些偏僻、落后的山区农村中学没有物理专业教师。就学历来看,多数是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的物理教师是半路出家。

2、教师观念落后,重讲授,轻实验

(1)教材有演示实验,而老师却不做演示实验或实验效果差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演示实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课堂上很少做演示实验,或是做了,但忙于应付,准备不充分,导致演示实验可见度差,成功率低。

(2)学生分组实验开课率低,有的从不开分组实验课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器材不足或怕损耗过大、教师实验基本能力欠缺等到因素的制约,在我们农村中学中,学生实验的开课率也不容乐观,即使开了的学校,也多是出于应付,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达到要求。

3、物理教师参加培训较少,老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落后,更新慢,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2)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欠缺(3)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不足

4、实验教学基本能力不强

(1)依赖仪器,惟仪器至上,实验变通能力差(2)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3)不注重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与渗透

(三)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1、自从普及义务教育以来,由于师资、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县农村学生素质普遍低下,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很多在小学考试成绩都是只考一二十分甚至是个位数的学生,也是只升不降,同样升上了中学。这些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加上中学的学习要求比小学要高。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很差,上课根本不听,也听不进。这给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上实验课准备时间成本高,但效率低。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之前要费很大的劲把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交待清楚后,才可能进行分组实验。其实这种办法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如果实验课的秩序比较混乱,则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则袖手旁观,事后抄好实验报告上交,有的学生完全就是凑数据,学生上完实验课后,仍然感到毫无收获,觉得脑子里还是空的。而且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多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或者就是“依葫芦画瓢”、“做机械运动”,这种教学模式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但老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然可能是仪器损害、或是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教师也是尽量少开分组实验课了。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个方面解决问题。

1、认清新课程发展形势,提高对物理实验教学意义的认识,使学校、教师、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改变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实验的倾向,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改革方向,真正重视实验,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2、学校方面的措施

(1)加强物理备课组的建设。各个学校应要求每个物理教师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并写出心得体会。加深对新课程要求的认识,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学校应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

学校领导应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对实验教学的投入。

(3)组织或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4)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调动物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物理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的,应该按课时计工作量,并同时给予量化优惠。(5)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员自身素质,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3、教师方面的措施

(1)改变传统实验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

物理教师应针对农村中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下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将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实验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是上其他学科的教师临时改上物理课的。导上级有关学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

能力;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也应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的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3)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实验的带头人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选择和设计演示实验,要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正确理解定律和公式的物理意义。演示实验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自然有一个如何结合讲解做好实验的问题。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态度必须严肃,操作必须规范,记录必须真实。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进行自制教具和小型实验的开发

重视自制教具是我国物理教育的传统之一,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并努力开发它的教育、教学功能。挖掘自制教具及其实验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感知渠道,强化有用信息;突出本质因素,促进理性升华;利用小型实验进行思维训练等等。例如,我们可以用塑料可乐瓶做非常有趣的水悬球、水火箭的实验,令人深思的超、失重实验,可以制作洗衣机甩干机的模型等等,用带橡皮塞的大口瓶演示声音传播需介质,用两摞书与一张纸条可演示凸曲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实验,一张凳子、粉笔头可演示平抛运动等等利用自制教具及其实验,这确实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5)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阵地。学校和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应该尽快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

4、进一步重视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提提高整体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0.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十

摘 要:2006年,六盘水市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一、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省、市、县、乡新农村建设试点11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其中:省、市级试点村5个、县级试点村15个、乡级试点村98个。

六枝特区

主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3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3个、乡镇级19个。2006年以来共整合各项资金4440.85万元投入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盘县

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为重点,共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2个,其中:省级1个、市县级4个、乡镇级37个。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达到“地企对接、村企共建、和谐发展”的目标,盘县依托企业与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按照就近结对,推进“百村联百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

水城县

坚持科技扶贫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生产发展为核心,按照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类型确定了39个省、市、县、乡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钟山区

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确定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省级1个(区级共抓试点)、区级4个、乡级9个。几年来,钟山区主要以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企促农”战略,从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调研中发现仍有少数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表现在: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规划与目标,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此也就存在新农村建设无非是盖几栋新房、修几条新路、群众看不到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0.7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8.88万人,占52.7%;女劳动力61.83万人,占47.3%。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1万人,占5.18%(全省5.89%,全国12.22%);初中文化程度44.78万人,占34.26%(全省37.8%,全国49.3%);小学文化程度60万人,占45.9%(全省38.95%,全国31.1%);文盲19.16万人,占14.66%(全省17.35%,全国7.4%)。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继而带来的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就业难。

三是产业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生产的核心不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窄。总体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特色优势不突显,规模小,进程慢,生产效益低,后劲不足,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缓慢。在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收入占60%,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批返乡,增收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创品牌意识

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突出。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作为以城市以及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六盘水市政府而言,倚重于提升经济实力,其政策扶持偏向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城市为重点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对农业的总体投入则相对较少,并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 在这样一种“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略指引之下,政府的种种制度安排因而也存有一种明显的“偏袒城市”和“偏袒城市人”的倾向,与之相应的体制成为必然。这个政策的导向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1、壮大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六盘水市农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转换思路,关键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如自然禀赋优势、要素禀赋优势、规模效率优势、流通便捷优势等。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气候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由于六盘水市不是粮食主要产区,在种植业上,确保或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应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如烤烟、茶叶、蔬菜、马铃薯等,是我市的主要农产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牧业方面,由于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以公司+农户表或协会+农户的形式实施规模养殖,保障农民增收;林业方面,我市林业产品在农林牧渔业中占的比重很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根据我市的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水果等林业产品;渔业水产方面,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渔业生产在我市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中最薄弱,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并使之规模化,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产业中的比重。其次,发展多种经济,种、养、加工相结合,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延长农产品加工式增值链条,走农业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规模化效益。应特别注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把农业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连接起来,使第三产业的许多经营活动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2、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坚持完善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要靠政府组织,要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由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把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议题。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效的扩大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坚决摈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建设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同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政府应主动承担其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责任。2008年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完成1.03万人,2009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5502人,2010年六盘水市劳务输出4.8万人,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9482人,顺利的完成了六盘水市的农民技能及再就业培训任务。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农惠农的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

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围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整体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新增财力物力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助等等。盘县政府针对自己的资源优势,拟出台了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地方煤炭开采企业,从每吨煤中提取5元/吨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①扶持农业产业发展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③村庄整治④抚贫济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建立全市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从全市所有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资源消耗企业中,每吨煤提取3~5元/吨的工业反哺农业费用,建立专项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但是,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需要国家集中更大财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划拨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教育),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等等。

4、建立和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之外,当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是政府部门必须走在前沿,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从资金筹集、机构设立、监管制度等环节,尽快形成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第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六盘水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确保卫生经费,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

5、要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建议增设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机构,定编、定岗,工作上实行“四个统筹”即在“区域安排上、资金整合上、农业项目上、分类扶持上”的统筹,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工作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和活力,按规划扎实推进。

上一篇:中学生期末评语大全下一篇:父母婚庆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