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2024-08-02

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共6篇)

1.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篇一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体会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径[1]。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和应用, 逐渐提高了放射学诊断的能力, CT、MR等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定位、定性、分型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仍不能低估X线平片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作用[2]。常规的X线检查是一种实在、经济、方便、易行的手段, 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首选。本文回顾我院2003年至2010年间临床X线资料较完整的颈椎病患者160例诊断的体会, 剖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 其中, 男102例, 女58例;年龄18~40岁40例, 41~60岁96例, 61~75岁24例。大多数表现为颈部不适, 伴放射性肩臂疼痛、手指麻木感, 肌力下降, 肢体不同程度感觉障碍, 头昏、恶心、心慌、失眠、胸闷、气促等症状。

1.2 诊断方法

160例患者均常规摄正、侧、斜位片, 部分患者加摄有颈椎过伸过曲位。正位片主要观察钩锥关节、椎间隙改变, 是否有颈肋等先天变异;侧位片主要观察生理曲度, 有无椎间隙狭窄、骨赘及韧带钙化;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形态, 钩锥关节有无增生;过伸过曲位片主要观察各椎体间有无成角及向前、向后的滑脱移位等。

2 临床结果

(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前凸, 变直、后凸或反弓均为异常。生理曲度改变原因是颈部附近肌肉因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的结果, 好发于C5~6、C6~7及C4~5者次之, 这与下段椎体活动度大, 易受磨损有关。本组可见56例, 占35.0%。 (2) 钩椎关节改变:在C3~7椎体上面外侧有骨性隆起称为钩突, 它与上椎体对应而形成, 称为钩椎关节。正位片上钩突显三角形, 正常情况下钩椎关节间隙清晰。钩椎关节退变表现为钩突肥大, 增生变粗, 重者钩椎关节变窄。本组可见23例, 占14.4%。 (3) 颈椎椎间隙改变:能反映出椎间盘、髓核退变或突出, 多见2个以上的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的变窄是诊断颈椎病的可靠X线像征。本组可见27例, 占16.9%。 (4)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颈椎骨质增生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也是最有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 本组160例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以C5~6者最多见。 (5) 椎间孔改变:是由钩突增生肥大、椎体后缘及椎间小关节突骨唇样增生或椎体滑脱所致, 使其失去正常的椭圆形或圆形结构。本组可见26例, 占16.2%。 (6) 韧带钙化或骨化:本组患者中可见前纵韧带钙化9例, 后纵韧带钙化6例, 项韧带钙化12例, 共27例, 占16.9%。 (7) 颈椎移位:包括颈椎失稳、颈椎滑脱和颈椎旋转, 多数由于椎间盘的退变, 使椎间盘狭窄, 周围的组织 (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等) 松弛, 少数由外伤引起旋转或滑脱。本组共1例, 占0.6%。

3 讨论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和坐姿不正确的人越来越多,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目前认为颈椎病高发年龄为30~50岁[3]。颈椎病的致病原因是软骨的退变, 可出现在椎间盘、钩椎关节和椎间关节的关节软骨。颈椎的稳定性取决于动力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 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与相应的韧带构成颈椎间五点动力支持系统, 起着平衡、稳定和支持的作用, 是为内平衡[4];颈部肌群使颈椎保持稳定是为外平衡。椎间盘、钩椎关节、椎间关节的退变和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造成颈椎力学功能的紊乱, 破坏了五点动力支持系统的平衡, 是为内平衡失调。此时, 外平衡可引起代偿作用, 颈椎仍可保持稳定, 只有在内平衡失调、外平衡失去代偿时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另一方面, 颈椎失稳、关节间隙狭窄使相对应的部位正应力增高, 而导致该处的骨质增生肥大、关节囊和韧带的增生肥厚症状的出现。

随着影像学X线平片、CT、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诊疗技术在颈椎病诊治中的应用和发展, 颈椎病的诊治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病因诊断效果肯定, 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5]。

4 小结

实践表明, X线平片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 不仅可以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还可以排除症状类似的其他疾病。因此, 笔者认为X线平片作为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检查手段, 能够为各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55~859.

[2]陈星辉.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2) :20.

[3]刘英峰, 崔世鑫.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2) :2079~2080.

[4]刘占虎, 黄虎.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 (附670例报道) [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36) :118.

2.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篇二

【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X线平片与CT扫描2种检查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经X线平片与CT扫描并经我院或外院手术或骨穿病理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结果:发现50例股骨头受累,单侧股骨头受累28例,占56.0%;双侧股骨头受累22例,占44.0%。普通X线平片诊断Ⅰ~Ⅱ期ANFH6例,Ⅲ~Ⅳ期34例,阳性率80%;CT诊断Ⅰ~Ⅱ期ANFH 13例,Ⅲ~Ⅳ期34例,阳性率95%。结论:①X线平片是诊断ANFH最基本、最经济、简单的方法,但在早期不易发现导致漏诊。②CT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诊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CT的普及,是早期诊断或者确诊ANFH必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诊断;早期诊断;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82-02

The dignostic value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by X-ray and CT

LI YingLIN ShengguiCHRN Huasheng

(Hospital Diagnostic Imaging Center of YI Hui Fund,GUANG Dong,SHAN Wei,516600 )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dignostic value of avas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 by two checking methods:X-ray and CT.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0 cases in our hospital by the X-ray and CT scan and by our hospital, or outside the hospital surgery orbone puncture pathology verifi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 Results: 50 cases of femoral head involvement, 28 cases of unilateral involvement of the femoral head, accounting for 56.0%; 22 cases of bilateral femoral head involvement, accounting for 44.0%. Ordinary X-ray diagnosis of stage Ⅰ ~ Ⅱ ANFH6 Example, Ⅲ ~ Ⅳ period 34 cases, positive rate of 80%; CT diagnosis of stage Ⅰ ~ Ⅱ ANFH13 Example, Ⅲ ~ Ⅳ period 34 cases, positive rate of 95%, conclusion: (1) X-ray diagnosis of ANFH are the most basic, most economical, simple,but it is not easy to find in the early cause of missed diagnosis. (2) CT can be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iagnosi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T, it is the necessary checking method to early diagnosis or to make a definite diagonosis of ANFH.

【Keywords】 ANFH;Imaging diagnosis;Early diagnosis;CT diagnosis;X-ray diagnosis;Value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称缺血性坏死),是较常见的骨关节疾病,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股骨头供血不足或中断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并非少见。现总结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与CT表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我院2000年~2008年50例经X线平片与CT扫描并经我院或外院手术或骨穿病理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男28例,女22例;一侧发病28例,两侧发病22例,年龄3~73岁,平均37岁,发病到就诊最短32天,最长2年,平均8个月。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15例,酗酒10例,股骨颈骨折15例,其中合并髋关节脱位3例,糖尿病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放射线损伤1例,其他原因不明3例。

1.2临床表现病人早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及轻微跛行,其特点是髋关节深部的隐痛、酸痛或刺痛,夜间明显,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时无任何症状,但间歇时长可达一年以上。可放射到腹股沟及粗隆部,并有该区麻木感。行走与活动过多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有时为休息痛。髋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呈疼痛性受限,患髋关节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不能久站、行走鸭子步、髋关节发出响声甚至伴随腿肚抽筋现象“4”字试验(+)。臀肌及股四头肌轻度萎缩,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出现患侧髋关节全方位活动受限,患肢缩短,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1.3方法①本组全部病例进行了双髋关节标准正位及蛙位X线平片检查,平片摄片用GE R-500型拍片机,焦片距70~90 cm,摄片条件65~75kV,20~24mAs。②CT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FⅡ双层螺旋CT机,进行双髋关节扫描,扫描层厚5mm,层距5mm,个别病例根据需要对髋关节上部间隙进行2mm薄扫,以减少容积效应,窗宽1500~2000,窗位250~300,包括髋关节上下缘5~10 mm,共扫描10~12层。

2结果

发现50例股骨头受累,单侧股骨头受累28例,见图1,占56.0%;双侧股骨头受累22例,见图2,占44.0%。普通X线片诊断Ⅰ~Ⅱ期ANFH6例,Ⅲ~Ⅳ期34例,阳性率80%;CT诊断Ⅰ~Ⅱ期ANFH 13例,Ⅲ~Ⅳ期34例,阳性率95%,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表现如下。

2.1股骨头坏死的的 X线表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分型方法较多,本组采用Ficat。I期:均有临床表现,患者出现轻微髋痛,负重时加重,标准x线片3例为阴性,5例股骨头的外形正常,仅见股骨头散在性骨质疏松或骨小梁界限模糊。Ⅱ期:临床症状明显,标准X线片示广泛骨质疏松,散在性硬化或囊性变,见图3,但头的外轮廓未中断,关节间隙正常13例。Ⅲ期:为塌陷期,临床症状较重,可见头外轮廓中断,有半月征,塌陷大于2mm,有死骨形成,头变扁,关节间隙正常15例。Ⅳ期:见图2,骨关节炎期,临床症状类似骨性关节炎表现,疼痛明显,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少,关节间隙变窄及髋臼继发退行性变和股骨头半脱位19例。

2.2股骨头坏死的CT的表现Ⅰ期6例,CT图像表现为骨质无明显异常,但可有滑膜增厚,关节囊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相对增宽。Ⅱ期7例,股骨头形态正常无塌陷,正常时股骨头中心因持重应力的作用骨小梁生理性密度增高呈“星芒征”,见图4,当发现骨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骨纹间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匀大眼状,由于反映性增生,使星芒状骨纹增粗、扭曲、浓密。Ⅲ期 15例,此期称为塌陷前期,股骨头内星状征象消失,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小的囊性低密度灶。股骨头变平,股骨头前上部关节面下见窄细状透亮带,即“半月征”。Ⅳ期 19例,见图5,股骨头塌陷变形,股骨头内是不同程度囊变,周围有硬化或不规则,因塌陷所致的浓度区,可见有死骨形成和关节游离体。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出现增生骨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

3讨论

3.1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缺血,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很多,综合文献报道有40余种,常见的主要有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后、酒精中毒、高雪病、减压病、妊娠、放射线照射、胶原血管病、肾移植、化疗、慢性胰腺炎和痛风等。依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是由于外伤损伤血管所造成;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现认为是由于骨质与骨髓内血管栓塞所致。目前由激素治疗引发的医源性股骨头缺血坏死逐年增多,激素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凝结力,引发脉管炎;亦可引发高脂血和血管内脂肪性栓塞;同时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使骨基质形成障碍,导致骨质疏松、萎缩和压缩。以上共同作用,可阻断股骨头血液供应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1]

3.2X线及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是诊断ANFH最基本、最经济、简单的方法,是首诊初选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检查的重要依据,是诊断和分期的常规手段,可以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普查和随访,但其敏感性较低,在早期不易发现导致漏诊。(2)CT可以较早期发现病变,显示骨结构,观察晚期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较X线清楚、直观,并且可清楚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小梁早期“星芒结构”的改变[2],对诊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CT的普及和覆盖率高,CT是早期诊断或者确诊ANFH必要检查方法。有人认为,对于有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长期酗酒者,临床怀疑股骨头缺血坏死,髓关节“4”字实验(+)者,即使X线片未发现明显改变,亦应行CT或MR检查,必要时行骨穿或血管造影,以期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时机[3]

3.3鉴别诊断关节结核为单侧,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早期即明显出现,髋臼多同时被破坏,股骨头可有局限性破坏或完全破坏消失,腿部肌肉明显萎缩,髋关节活动伸直受限。关节强直较常见,病程数年至数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一般情况下不变窄,髋臼尚好。退行性骨关节病与股骨头缺血坏死愈合期近似,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增生与关节下囊变显著,但股骨头和髋臼畸形以及股骨颈缩短变粗不如缺血坏死明显。

所以对于主诉有髋部症状的患者,特别是有常用激素类药物、有创伤病史或血管疾患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平片检查后应该进行CT和/或MRI检查,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本组50例中约有2/5为双侧受累,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一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时,应注意观察对侧髋关节骨质性情及随访。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普通CT在显示骨股骨头顶部及髋臼上缘病变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X线平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注意多种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曹来宾,徐爱德,徐德永,等.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3

[2]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1):735-736.

[3]郭炳伦,李桂英,孔繁之,等.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29-31

3.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74 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 其中男39 例, 女35 例, 年龄19~68 岁, 平均年龄 (44.21±10.26) 岁。74 例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排便停止等症状, 所有患者经手术均证实为肠梗阻, 按照病症类型分为:单纯性肠梗阻29 例、胆结石型肠梗阻10 例、粘连性肠梗阻23 例、绞窄性肠梗阻12 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74 例患者均行腹部X线平片、CT检查, 患者均不服用肠道对比剂。CT机器:西门子Siemens 64 排螺旋CT, 接受扫描的范围为患者膈面到耻骨的联合处, 层距为7 mm、层厚为7 mm, 梗阻区层厚为3 mm, 对患者实施薄层扫描。如果患者有疑似绞窄性肠梗阻, 对患者行2~3 min延迟扫描。

1.3 诊断标准

检查后患者有扩张肠袢出现, 小肠内径的宽度在2.5 cm以上, 结肠内径的宽度为6 cm以上, 肠管内扩张后可查看到气液的平面, 患者梗阻下出现肠管萎陷现象, 腹部X线平片检查有闭袢现象出现, 小肠有异常排列现象、肠内无肠液平征、腹腔积液征等现象提示患者有肠梗阻现象, CT扫描在患者远端萎陷肠与近端肠管扩张之间有移行带。经CT检查后显示U型或者C型及肠系膜血管向纠结而形成的漩涡征以及鸟嘴征等。

1.4 观察指标[2]

观察经CT以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的准确性、部位、明确类型以及病因的机率。

1.5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4 例患者经腹部X线平片检查以及CT检查后我们对患者的检查准确率、部位明确率、类型明确率以及病因明确率进行了观察。经观察后发现, 使用CT检查的各项指标所得结果均明显优于性腹部X线平片检查, 见附表。

3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治疗中常见急腹症, 此病在临床治疗中有较高的病死率。相关研究发现, 肠梗阻的病死率约25%[3]。外科临床治疗中因该病在不同的年龄段均有发病,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并治疗对患者非常重要。当前临床诊断中常见的诊断方式有腹部X线平片检查及CT检查, 腹部X线平片检查是传统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方式, 但是因人体腹部结构复杂, 使用腹部X线平片进行检查分辨率低, 会对临床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造成相应的影响, 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并且临床治疗医师也很难从腹部X线检查中判断患者有无肠梗阻、发生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等, 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局限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CT检查凭借简单、方便、快捷以及准确性高等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广。研究发现, 使用CT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可将患者肠梗阻发生部位以及肠系膜的具体结构等全面显示, 临床上诊断疾病、发生部位和病因等准确性高。有研究[4]指出, CT扫描诊断肠梗阻的准确性明显优于腹部X线平片扫描诊断肠梗阻, 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发现, 使用CT扫描对患者实施检查可明确观察到患者梗阻移行带区是否有疝、肿瘤、肠套叠、闭袢、粪石、胆石以及异物等, 并且使用窗技术可全面显示肠梗阻部位、黏连、腹壁与周围肠管之间的联系。麻痹性肠梗阻在临床研究中表现为大肠、小肠弥漫充气扩张, 有明显结肠现象, 内部含有气液平面, 无塌陷肠袢和扩张肠袢移行带, 此现象多在急性腹膜炎和手术后出现, 这种现象可与机械肠梗阻形成鉴别。临床诊断中对因肿瘤引发的肠梗阻, 经CT扫描检查后可准确、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出现的部位、大小等, 这对早期判断肿瘤并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相关文献报道, CT扫描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75%~98%, 该研究中CT扫描的准确率为98.64%。临床治疗中绞窄性肠梗阻引发的病死率最高, 约30%[5]。及时准确诊断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 但是早期治疗中诊断较困难。研究发现, 绞窄性肠梗阻的腹部X线的临床特征比较复杂, 假性肿瘤、咖啡豆征等具体表现较少并且容易遗漏, 针对此种现象, 使用增强CT进行扫描可较明确的显示。该研究发现, 使用CT检查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98.64, 腹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89.18%, 使用CT扫描诊断肠梗阻部位、类型以及病因等均明显优于使用腹部X线平片检查。

综上所述, 临床诊断中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明显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 并且在判断肠梗阻类型、部位以及病因等方面明显优于腹部X线平片诊断,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潘春球, 武钢, 周望梅, 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8) :1221-1224.

[2]汤林峰, 顾春花.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的价值评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 :307-308.

[3]苏芬莲, 陈小勋, 莫旭林, 等.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4) :2333-2335.

[4]张宗斌, 梁社富, 李佳, 等.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2714-2716, 2717.

4.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分析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其中男性患者54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49.7±18.8) 岁, 病程3个月~8年, 平均 (2.3±1.9) 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颈椎外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的患者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不在纳入范围中。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 2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不适, 包括上肢酸胀或手指麻木, 21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 9例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39例患者压颈试验阳性, 31例患者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1.3 检查方法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摄取患者颈椎正位及侧位片。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所有X线图片均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诊断医师独立分析。

1.4 观察指标

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隙变化等方面观察。

2 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 (1) 曲度异常 (52.2%) , 多表现为曲度变直, 少数患者表现为颈椎反曲。 (2) 骨质增生 (78.9%) , 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3) 椎间隙变窄 (63.3%) , 表现为相邻椎体间距离较其它正常椎体变窄。 (4) 关节突退变 (21.1%) , 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 (5) 韧带钙化 (31.1%) , 有棘突后方项韧带、椎体后方后纵韧带及椎管后方黄韧带钙化等。 (6) 颈椎序列不稳 (27.8%) , 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这主要与长期伏案工作, 不良的姿势及缺乏适当锻炼有关。患者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头晕、眼花、上肢麻木、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等, 重者可在某些诱因下发生脊髓损伤, 会出现明显的定位体征, 对患者有较大的影响[3]。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查体所见及影像学检查, 其中影像学检查占有重要的地位[4]。临床工作中,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及磁共振成像 (MRI) 等。MRI的优势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显示脊髓损伤, CT的优势在于显示椎间盘突出、钙化、椎管狭窄及韧带钙化等[5]。但由于二者检查费用高, 很多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X线平片仍然是颈椎病普查最基本的检查方法。X线平片摄片方位有正位、侧位及双斜位, 正位片可以观察椎体边缘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 侧位片除了能显示椎体边缘硬化、椎间隙狭窄外, 还可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黄韧带钙化及项韧带钙化等。双侧斜位可以协助正侧位观察[6]。本研究中, 应用颈椎正侧位片观察颈椎病表现, 其中52.2%的患者存在颈椎曲度异常, 主要表现为曲度变直, 部分表现为向后反曲, 它常常是由于椎间盘变性, 椎体序列失稳所致。78.9%的患者存在颈椎骨质增生, 以颈4~颈5、颈5~颈6及颈6~颈7明显, 表现为椎体相对缘棘状突起, 它是由于颈椎慢性劳损长期作用的结果。63.3%的患者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颈4~颈5、颈5~颈6为著, 椎间盘变性后变扁并后突是其主要原因。21.1%的患者表现为小关节增生硬化, 形态不规则。31.1%的患者表现为韧带钙化, 包括项韧带、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 韧带钙化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8%的患者表现为颈椎椎体排列不规整, 甚至发生轻度滑脱。由于颈4~颈5及颈5~颈6活动度最大, 它们是颈椎病最好发的部位, 该处磨损最大, 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最大。长期的劳损引起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甚至发生颈椎序列不稳[7]。病变处椎间盘突破纤维环或 (和) 后纵韧带而突入椎管, 引起硬膜囊或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研究显示[8], X线平片作为颈椎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椎体及附件骨质改变、椎间隙改变、椎管改变、椎间孔改变及韧带钙化等均有较好的显示, 能够起到筛选检查的目的。左右斜位片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椎间孔大小及形态的变化,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若临床症状与X线平片所见不符, 可行CT或MRI检查, 进一步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椎管狭窄情况、椎间孔狭窄情况及脊髓变性损伤情况, 并除外先天性脊柱畸形所致的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序列不稳, 除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9]。

综上所述,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包括生理曲度改变、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管及椎间孔狭窄、韧带钙化等。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脊柱外科诊治的颈椎病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 X线检查设备选择万东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 (DR) , 选择高千伏摄影, 观察椎体、椎弓、横突、棘突、椎管、椎间隙及各韧带情况。结果 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曲度异常 (52.2%) 、骨质增生 (78.9%) 、椎间隙变窄 (63.3%) 、关节突退变 (21.1%) 、韧带钙化 (31.1%) 、颈椎序列不稳 (27.8%) 。结论 X线平片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征象, 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可以作为颈椎病普查的基本方法, 必要时可以加作斜位片辅助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

参考文献

[1]范志强, 张于和.X线平片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9) :96-97.

[2]王玉新.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9) :1549-1550.

[3]刘兴高, 李建龙.数字化X线摄影对颈椎病的诊断[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858.

[4]张立明, 刘文华, 李洪毅.青少年颈椎病125例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5) :108.

[5]沈毅强, 陈岩, 李雪.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2) :140-141.

[6]张明才, 石印玉, 王翔, 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0, 23 (10) :746-749.

[7]宋国军, 赵志英, 董立军.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人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4) :43-45.

[8]买小军, 王学琦, 卢万春, 等.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3) :220-222.

5.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篇五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CT,MR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 通常情况下, 多发于30~60岁男性。由于股骨头连接着上体和下肢, 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旦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 就会侵害髋关节, 甚至股骨头塌陷变形, 从而影响髋关节功能, 严重者还会直接导致残疾。因此, 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疗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愈后有重要意义, 从而使局部血管再生, 避免股骨头产生塌陷变形的情况。为了对比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 特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共60髋, 患者均按照X线平片、CT、MR影像进行诊断检查, 且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50例中, 男性38例, 其中双侧发病8例;女性12例, 其中双侧发病2例。患者年龄均在20~55岁, 平均年龄为45岁。多数患者病情呈现慢性进展过程, 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跛行和活动障碍等病症。

1.2 检查方法

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 患者均行X线平片、CT、MR检查。X线:采用意大利GMM 560Ma DR拍片机, 带滤线器, 焦片距为1 m, 患者取仰卧位, 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 两下肢伸直, 足尖向上, 两足第一趾并拢, 摄影范围上缘包括髂嵴, 下缘包括坐骨, 中心线对准两侧髂前上嵴连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中点, 垂直床面射入。CT: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机, 患者仰卧位, 上缘包括髋臼, 下缘包括粗隆, 行股骨头横断位容积扫描, 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3 mm, 矩阵为512512, 运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观察, 必要时行MPR以多方位观察。MR: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核磁共振仪行股骨头冠状位或横断位T1、T2及T2抑脂像扫描。选体部线圈, 用TSE序列, 具体参数为T1:TR623ms, TE23ms;T2:TR3000ms, TE85ms, FOV380 mm平均采集次数为2, 层厚3 mm, 层间距0.6 mm, 偏转角150°。

1.3 观察指标

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程进展, 可将其分为5期:X线放射学没有任何变化, 为Ⅰ期;可以检测到囊性变或者局灶性应变, 且无皮质下透亮区, 为Ⅱ期;股骨头坏死时顶部半月状软骨下断裂, 股骨头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 在X线诊断下呈现新月形透明带“新月征”, 为Ⅲ期;软骨下塌陷且股骨头变扁为Ⅳ期;髋关节狭窄为Ⅴ期。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患者CS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诊断结果以阳性率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

2 结果

从X线、CT、MR影像诊断结果可以检测出:X线平片检测出阳性病例15髋, 阴性45髋, 阳性率为25.0%;CT检测出阳性病例40髋, 阴性20髋;阳性率为66.6%;MR检测阳性56髋, 阴性4髋, 阳性率达到93.3%。因此, 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MR、CT和X线。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率诊断结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关节常见的疾病之一。但是国内外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般认为, 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创伤和酗酒最多见, 最终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 引起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坏死。根据病理改变, 可将其分为坏死期、修复期和愈合期3个病理过程。其中, 在坏死期时, 纤维肉芽组织便会由股骨头基底部或股骨颈部顺着骨小梁间隙向死骨逐渐渗透;在修复期时, 在纤维肉芽在向死骨逐渐渗透的过程中, 便会在坏死骨小梁表面形成新生骨, 随着病情进展, 纤维肉芽组织大量增生, 进而形成外围成骨;而在愈合期时, 病变边缘部的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向所包绕的死骨区缓慢渗透, 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严重者会使人直接致残。

3.1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基础表现

X线和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有一定实际意义。X线平片在显示股骨头全貌、骨质关节面和关节间隙上优于横断面CT, 目前仍作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普通X线平片密度分辨率低, 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骨质密度变化有一定限度, 因此普通X线平片检查阳性率低, 试验病例的阳性率仅为25.0%。而CT扫描较普通X线平片密度分辨率高, 可以较早期发现病灶, 显示骨结构, 可见囊性变和 (或) 局灶性硬化, 试验中其阳性率为66.6%, 然而, CT无法显示早期的骨髓坏死、肉芽组织浸润, 因此CT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限度。而MR试验中的阳性率为93.3%, 它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病理基础是骨及骨髓细胞缺血, 导致的骨髓细胞水肿坏死, 以致坏死局部含水量增加, 在病变区域早期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 可以更多方位观察病变, 并且可多序列参数成像为确诊提供更多依据。

3.2 X线、CT和MR对于检查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分析

3.2.1 X线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 X线平片检测出阳性病例15髋, 阴性45髋, 阳性率仅为25.0%。在利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中, 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捷, 且检查成本比较低, 最重要的一点是, 空间分辨率高, 能够全面完整地将髋关节结构及其邻近结构显示出来。X线平片检查的缺点是检查出来的髋关节结构及其邻近结构有重叠部分, 对于股骨头轻微的骨质结构及形态没有足够的显示, 进而影响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准确性。

3.2.2 CT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 CT检测出阳性40髋, 阴性20髋;阳性率达到66.6%。利用CT检查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 可以观察到片状低密度像, 而在这些多处片状低密度的影像中, 骨小梁逐渐缺少或者部分骨小梁被吸收进而消失, 但关节间隙没有任何改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期进行CT检查, 会观察到在股骨头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囊状透光区。同时还能检测到股骨头内部出现高密度硬化性死骨, 而股骨头软骨面发生不规则的变形或者断裂, 关节间隙出现宽窄之分。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晚期阶段进行CT检查, 便能够发现边缘模糊的囊状透光区, 而股骨头软骨面出现断裂或者消失, 股骨头发生塌陷而使形状有所改变, 同时髋关节变窄或者消失。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关键部位在于股骨头前部, 而CT检查可以将X线片无法检查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部分内部形状检测出来, 以其简单快捷直观的优势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它可以通过断层扫描可以直接将X线片无法检测到的骨结构扫描出来, 甚至可以采用1~2 mm的薄层将骨纹理、骨皮质等详细且清晰地扫描出来, 从而能够有效判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症状, 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便利, 使检查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最终得到医学临床的广泛应用。

3.2.3 MR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 MR检测出阳性56髋, 阴性4髋, 阳性率达到93.3%。利用MR检查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可以检测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会造成骨和骨髓细胞缺血, 进而导致骨髓细胞水肿坏死, 一旦骨髓细胞水肿坏死便会直接使坏死局部含水量大大增加, 为全方位多参数的检测病变情况提供了病理基础,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诊断依据。当MR检测出现异常信号时, 就会在正常的骨组织和坏死骨周围形成以炎性浸润和充血水肿为主的组织反应带, 也就是说T2WI骨髓腔内, 包围骨坏死灶的低信号带内侧出现平行排列的高信号带, 从而呈现典型的双线征。通常情况下, 双线征代表活骨与死骨反应界面, 其中低信号带代表硬化骨, 高信号带代表肉芽组织。因此, 呈现这种双线征的概率可达到80%。随着病理过程的逐渐演变, 骨小梁的大小和宽度会因各种组织细胞的不断增生而逐渐发生变化, 最终出现坏死骨片。因此, MR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不仅能够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解剖形态结构, 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病理方面的信息, 从而为患者早期确诊, 以提高治疗效果。

3.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影像诊断价值关系

通常情况下, 血供一旦中断一定时间后, 股骨头中的骨髓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就会出现坏死的现象, 临床上也会出现因骨小梁无塌陷, 矿物质保持不变, CT无阳性征象, 随着病变的快速进展, 坏死骨组织周围出现修复, 而肉芽组织逐渐向死骨渗透, 同时随着破骨活动和骨质的吸收使得在CT上的表现为骨质疏松、骨小梁断裂和新骨沉积使骨密度增加等表现。因此, CT与X线相比, 在病变显示方面优于X线, 不仅能通过骨小粱的结构改变判断X线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 而且在显示病变的微细结构上也优于X线, 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更多的帮助。而MR有更高的敏感性, 能更充分地体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演变过程, 表现在坏死区, 会随着骨髓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坏死而不断产生变化, 一旦坏死骨组织进行修复, 使得大量毛细血管进入其中, 这时T1WI, 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 最终形成水肿等。而后期T1WI, 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综上, 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为依次为MR、CT和X线平片, 3种检查方式都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选择哪一种诊断方式, 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通常情况下, MR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又无电离辐射, 是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好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士军.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和CT诊断对比分析[J].西部医学, 2003, 1 (2) :161-162.

[2]韩斗升, 张慧.X线与CT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J].中外医疗, 2010, 29 (19) :160.

[3]党计锋, 潘兴利.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9) :87-88.

[4]随义, 姜西良, 王勇.CT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3) :321-322.

[5]魏庆兰, 黄月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CT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8) :87-88.

[6]马英, 卢延东, 张威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影像比较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1) :134-135.

[7]王绍平.股骨头坏死的CT和MRI诊断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6 (8) :92.

6.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男43例, 女15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7岁;交通事故38例, 跌伤9例, 砸伤7例, 运动扭伤4例。

1.2 方法

分别做X线常规平片和CT检查, 比较常规X线平片与CT在骨折分型、显示骨块移位中的作用, 评估常规X线平片与CT对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病变的显示效果。

2 结果

外髁劈裂中2例CT显示合并有轻微骨块凹陷, 为劈裂凹陷骨折;中央凹陷骨折X线平片与CT诊断分型相同, 均为2例;内髁劈裂骨折常规X线平片显示为5例, CT仅3例, 余2例CT发现合并轻度骨块凹陷, 为劈裂凹陷型骨折。CT与常规X线平片对双髁骨折及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和髁间隆起骨折的诊断分型相同, 总体上CT与常规X线平片对骨折分型的诊断结果相近。

常规X线平片显示骨块轻度凹陷、移位者18例 (31.03%) , 明显凹陷、移位者28例 (48.28%) , 严重凹陷、移位者12例 (20.6%) ;而CT显示为轻度凹陷、移位者9例 (15.52%) , 明显凹陷、移位者25例 (43.00%) , 严重凹陷、移位者24例 (41.38%) 。CT对轻微凹陷骨折和隐匿性骨折、移位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平片, 对合并膝关节损伤病变的显示也占有明显优势。CT能较好地显示关节软组织肿胀、积液、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关节软组织积气等病变;而常规X线平片对这些病变的显示几乎无能为力, CT对关节间隙内游离碎骨块的显示也优于常规X线平片。

3 结论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容下一篇:会议推荐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