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

2024-09-11

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8篇)

1.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蔡彩琼 执 笔:蔡彩琼

课题组成员:蔡彩琼 夏韶群 梁炎昌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5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是让学生逐步扩展生活并过有意义的生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由于时事政治是一笔活生生的课程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这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情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趋向完善,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相对于七八年级来讲具有理论性更强,知识更抽象的特点,更迫切需要结合时事政治材料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且九年级学生面临着中考,而近些年来的中考喜好以时事政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校是所实行半封闭式教学的农村初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的时政一点都不了解,对我国重要的政策也一无所知,这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别是九年级的思想品德相对于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来说更多的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倡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国家、世界,但试问一个对时事政治一无所知、漠不关心的人又如何去关注社会、国家、世界?再加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遇到一个班里有十几个学生连当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是谁都不清楚,这深深地刺激了笔者。因此,作为一名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对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关心时事,并把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课教材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兴趣所起的作用比智力更重要,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时事政治之所以能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因为它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通过提供生动、新颖、感人的时政材料,使枯燥的理论行动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时政所涵盖的信息量能再课堂上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效果。

2、有利于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几年修订一次,其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而时政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正好弥补教材固定化的缺点,能有效地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的第二教材。特别是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越发广阔,我们应勤于研究和应用时事政治,才能使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3、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时局观念。我国作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已在国际舞台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敌对分子以及国内分裂分子不断在制造各种麻烦,破坏社会稳定,扰乱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阻碍中国的正常发展。近年来,我国面临很多困难,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让学生客观了解与面对各种困难,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比如,对内,中国面临着官员腐败与环境雾霾上的治理抱怨,面临着地方极端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裂分国家的威胁,如昆明“3.01”事件,新疆自杀爆炸事件;对外,中国面临着与日本争端钓岛、与菲律宾、越南争端南海,与美国竞争亚太等众多邦交难题,2014中俄海上演习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通过这些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民族富强的紧迫性,从而树立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本课题概念界定

笔者通过百度、Google、有道、必应、360搜索查询到,所谓时事政治,简称时政。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而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本课题所指的“时事政治”更趋向于“时政新闻”。它是指最近发生的天下大事和政治新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x

1、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探索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方法。

3、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与师生互动的关系。

4、时事政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科能力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即通过对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和九年级学生的调查(附教师调查问卷一份及学生问卷两份(前期摸底和后期反馈)),了解九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2、文献研究法。查阅学习有关时事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章,及有关专家的一些教育随笔。了解作为一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在社会热点材料的选择、分析、处理、使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通过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时政材料、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实践前和实践后期的情况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收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在全恩平市的排名呈现“12-5-4”的变化,分别有实践前期、实践中期、及实践后期进行对比。附学生三次测验试卷及恩平市思想品德成绩排名复印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记录每一阶段的成果,并把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观念,落实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实践安排

1、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成立课题组,搜集文献资料,学习小课题研究需注意事项,到省实验中学高中部参加小课题开题培训,认真反复翻阅费伦猛、闫德明、沈林著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4月。(1)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我校九年级学生发放第一次问卷(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目的是了解我校九年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及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运用时政进行教学的情况,以方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对第一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①学生关注时政的原因。有45.76%的学生是关注社会的发展,有15.82%的学生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12.99%的学生是因为考试的原因而关注时政,有1.69%的学生是由于学校环境氛围而关注时政,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是关注时政的。

②对时政关注的频率。每天都关注的只有9.04%;一周能看下本周发生的了什么事的占15.82%;一个月能看次就不错的占4.52%;不一定,有时多有时少的占62.15%,这由于我们学校是半封闭式教学,部分学生住校,只能到周五才能回家看电视或上网关注时政,这符合我校的实际。但也有10.73%的学生不关注时政,这可能是由于个别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也缺乏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督促。通过本次调查,得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关注时政的,只是关注的频率较低

③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72.31%学生是通过电视、网络来了解时事政治的。原因可能是现在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了电视,而大多数学生也有手机,他们可以通过用手机上网了解时政新闻的机会更多些,同时也比较方便。

④你所在的学校帮助你们了解时事的措施。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有44.63%学生选无任何措施,由于我校是农村乡镇学校,没有较好的设备设施让学生了解时政,这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而选图书馆报刊杂志了解时政的学生占35.03%,这也是我校学生了解时政的一种主要方式,虽然学生可以从图书馆报刊杂志了解时政但由于资料较少较旧,学生从中了解到的时政新闻也是非常有限的。

⑤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看报纸的情况是:每天看的学生占1.69%;经常看的占9.04%;很少看的占51.98%;基本不看的占37.29%。从数据来看,很少看或不看的占绝大多数,经教师访谈了解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学生家庭大多数是农村家庭,家里也没有订报纸的习惯;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去外地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订报的也少;③平时在学校,老师或学校也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看报纸,虽然很多老师都订了报纸,但这都送到家里,很少放在学校。要是能给学生设置一个阅报栏之类的,应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⑥你与朋友是否谈论时政话题?经常与朋友谈论时政话题的占5.65%;有时的占33.33%;很少的占51.98%;没有过的占12.43%。从数据可看出,过半的学生是很少与朋友谈论时政话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较少去了解时政,对时政了解较少,没兴趣交谈或交谈起来较困难。

⑦父母对自己关注或不关注时政的态度。支持自己的决定的占51.98%;与自己持不同态度的占10.17%;不关注的占37.29%。从这说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压根无暇顾及孩子,任凭孩子自行发展,因为农村家庭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没有在家,为了生计外出奔波,有些就算在家,大多为了生活忙碌等,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关注孩子,甚至父母自己也不关注时政。

⑧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频率。总体来说比较低,经常的只占28.81%,从不进行时政教育的占4.52%;偶尔的占66.67%。4.52%学生认为老师从没对他们进行时政教育,经笔者平时走访听课及访谈中了解这应该是不符合实情的。老师偶尔进行时政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老师也意识到上课进行时政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时政的频率及把握运用时政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提高思品课堂效率也能起到较大的帮助。

⑨结合我校的实际,你对提高自己的时政素养有何建议?其中有18.08%的学生选A.学校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20.90%学生选B.学校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选C.学校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的占18.08%;选D.没建议的占16.95%;还有同学选ABC的,占13.56%。这说明83.05%的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时政,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上进好学,渴望在校期间能了解时政的。

⑩是否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时政?其中选非常喜欢的占27.12%,喜欢,缓解课堂沉闷的占34.46%,;从这可看出,大多学生喜欢老师课堂上运用时政,说明学生还是对时政感兴趣的。而选一般,无所谓的占24.29%,说明这些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对本科目感兴趣,或者说明这些学生不思变通,学习较被动。

⑪你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你了解政治、分析政治有作用吗?选很有作用的占24.86%;比较有用的占36.16%;一般的占31.47%;作用的不大占5.65%;没什么作用的占2.26%。从中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他们了解政治、分析政治是有用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或其它时间给他们提供更多途径去了解时政。

(3)进行研究活动。笔者在研究中,尝试用多种方式把时事政治应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设法让教学和跳动着的时代脉搏相呼应,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①撰写时政小论文。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自行查找资料(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查找),详细了解事件的背景、经过等,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定。(后附部分学生上交的时政小论文)。可能是迫于升学阶段学业压力太大,学生们上交的论文数量并不多,笔者所教的1、2、3班每个班都只交了十个左右,但从交上来的时政小论文的质量来看,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有认真去查阅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发现男生似乎更侧重于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国际大事,而女生则对关乎生活的时政更感兴趣。

②时政知识小竞赛。笔者从九年级的6个班中选取了1班和3班进行时政知识小竞赛,设20道单选题,满分100分,竞赛时间40分钟(后附时政知识小竞赛的题目及统计分析数据)。可能是由于在竞赛前没有提前给时间他们准备,而是采用突击竞赛的形式,后经统计分析,发现两个班86人有效回收72张卷,合格的只有2人,都是男生,分别是60和62分,优秀率为0。男生的平均分为29.70,女生的平均分为32.57。通过对比发现,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但是男生在时政方面比女生拔尖。男女生普遍对时政了解的程度不高。通过这次时政知识小竞赛,这两个班的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班。

③举办公开课活动。为了更好地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笔者先是联系恩平市政治教研员饶老师安排在兄弟乡镇中学江州中学与他乡一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课后听取教育局领导及其他思想品德科同行的意见及建议后,再进行修改。而后又与我小课题组其他两位成员协商、探讨并决定在我校再进行一次全校性公开课,听取观摩师生的见解。以便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教学水平。(后附公开课教案及同课异构公开课的证书和其他相关公开课证书)④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进行思品课教学。所谓教无定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把时事政治运用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兴趣,笔者曾经尝试过“自主——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培养他们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后附学生成绩对比及测试卷)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为了掌握学生将近一个学期来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往后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对本次研究行动的反馈,笔者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后附后期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小课题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打印相关教案、论文,复印相关证件、证书,整理装订材料,提交省小课题研究协会,邀请课题主管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七、研究成果与收获

(一)学校硬件方面

促进我校部分硬件的完善。我校是靠近粤西地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施设备较简陋,学生缺乏了解时政的硬件。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笔者向校长转达了在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设想:希望学校能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学校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学校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校长表示将尽力逐一完善以上设施设备,以帮助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现在,在政府及教育局领导、我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下,我校所有教师皆已配备电脑备课。这有利于我校思想品德教师关注时政并下载教学辅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师方面

1、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本次小课题研究中,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专著,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知识明显得到丰富。

2、促使思想品德教师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时事新闻。我校思想品德教师虽然也知道近年来的中考喜好以时政作为背景材料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己在关注时事方面依然具有偶然性,通过这次小课题研究,要想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无形中会促使思想品德教师去关注时政,并注意教师养成教育的培养,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3、掌握下载、展示时政资源的方法。在现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上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但是,受学校硬件、教师自身软件及网络资源自身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想下载、展示时政资源却不是一件易事。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笔者上网查阅资源并不耻下问去请教计算机能手,积极探索、尝试下载资源的方法,终于了解到部分下载资源的方法。如优酷网有手把手教“下载优酷视频的”的视频,可详细指导教师下载视频,还可使用Tvfeng FLV下载播放器、迅雷、BitComet FLV视频下载器(WEB版)、腾讯视频软件缓存及硕鼠软件下载视频资源,其中在笔者最常用的是硕鼠软件,个人认为比较好用。此外,还可以用手机芒果TV软件、PPTV软件等缓存视频,然后复制出来放在电脑上就可以展示给学生看了。掌握下载视频的方法对于丰富教学资源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并且这些方法对于我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下载辅助资源也是一大帮助。

4、撰写导学案、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论文等,参与优质课比赛,形成研究成果。

如:导学案《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蔡彩琼; 导学案《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蔡彩琼;

对《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蔡彩琼;教育叙事《从一次课堂突发事件中受到启发到艰辛研究路》

蔡彩琼;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蔡彩琼;

论文《信息时代巧用时政激活九年级思品课堂》 蔡彩琼; 论文《“漫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夏韶群; 论文《农村初中时事政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 夏韶群; 论文《论农村初中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梁炎昌;

江门市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同课异构”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蔡彩琼。(后附获奖证书)

(三)学生方面

1、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时事新闻。至研究后期,我校九年级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关注时政,并以谁知道的时事新闻最多为荣,有些同学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谈论时政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理解教学重难点。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理论化,而时事新闻材料体现着课程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同时课程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新闻材料之中。因此,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来,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材料出发去认识、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的体现。同时还可以补充和完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也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

3、提高教学质量。时事政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改变思品课给学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拓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我校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节节高”,在恩平市政治科的排名呈现“NO.12-NO.5-NO.4”的变化。

4、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校九年级学生由连习近平主席是谁都不认识变成如今的能谈论“习近平与彭丽媛出访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乌克兰问题”、“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有的同学还给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大点赞。这都说明了学生关注时事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呼唤。

八、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在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思品课教学上普遍存在想运用却未能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来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够灵活多样。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但是,通过本次课题研究,针对我校严重缺乏帮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途径的情况,学校领导已承诺将会从下学期开始逐步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等,并感谢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完善提出好的建议。

2、在学生关注并应用时事政治方面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总之,把时事政治运用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激活思品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但对思品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养成关注时政、分析时政、整合时政、运用时政的习惯,同时在选取时政材料时一定注意处理好负面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想更好地把时事政治运用到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还需广大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深入的探究摸索,也需要更多关心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费伦猛 闫德明 沈林:如何做小课题研究.中国出版集团;2011年6月第1版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

[3]九年级思想品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第9次印刷

[4]梁协偶:论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广州大学,2012年第05期

[5]朱峰:农村初中时事教育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南京师范大学;2011.[6]谢小林;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成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5期.[7]刘桥生;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8]姬真珍;谈谈时政演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G];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9]刘军;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的最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2.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二

江苏省海门市城北初级中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初中。近年来, 随着海门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学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为海门镇外来务工人员孩子集中就学的一所初中, 学生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13 年1 月, 进行课题开题论证时, 学校外省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近80%。时隔三年, 外省市学生在全校总人数中占比已达88%。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部分外地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跟着父母过着流动的日子, 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 底子薄, 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和进度, 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学生索性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学校, 不听教师讲课, 课堂上不是开小差, 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滑。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这些学生成了一群弱势群体。这样的生源变化, 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几年, 学校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 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缺乏自信, 师生普遍缺乏学业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面对基础差, 底子薄的学生, 教师更多的是无助, 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对工作减少了激情, 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鉴于上述背景,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 必须向课堂要质量, 向教学要质量。必须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 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 完善学校文化建设, 转变不科学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师生幸福感,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 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但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由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涉及方方面面, 涵盖的内容有很多,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教材的合理使用、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性质,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执教实验课、展示课、评比课、培训讲座、发表论文等实实在在的研究, 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教学、每一节课上, 再从一个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梳理和提升, 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表现在:第一, 研究文献, 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文本资料及有关网络信息, 搜集资料, 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 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三年来, 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 条》、干国祥老师的《构筑理想课堂》、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美国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教育教学专著, 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第二, 研究个案, 找出学生文化成绩差的原因。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随堂听课等形式, 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等, 从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随着研究深入开展, 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成长环境, 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科学。教师理解了学生学习素养差的原因, 他们转变了教学理念, 放慢教学步骤, 降低教学难度, 以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 加强个别辅导, 经常沟通谈心, 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三, 研究课例, 从中加强经验总结。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 探究各学科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总结实践经验。课题组加强研修, 提升专业素质, 通过对一个个课例进行剖析, 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取对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一种坚定的教学主张, 并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证明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提升了能力, 找到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研究成果

三年来, 课题组努力践行“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主张, 在各学科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 无论在理论层面, 还是在实践层面, 都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在理论层面上。第一, 厘清了教学的核心理念。通过研究, 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师是最需学习的群体”的教师观,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 每个孩子都以错误为成长的垫脚石”的学生观, “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把舞台让给学生, 欣赏学生生动发展, 把时间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信发展”的教学观。第二, 梳理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里, 而不是控制在课堂里, 必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设计精美合理的板书、科学把握教学时间、点燃学生情智、加强教学反思等教师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有效性。针对我们学校的学情, 在课堂中通过“低起点, 小步走, 勤反馈, 多鼓励”的教学节奏,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了, 做到向课堂要质量, 学生才会进步, 学校才会发展。

(2) 在实践层面上。第一, 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师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为学校的自信文化奠定了基础。2013 年10 月, 我校成功举办了“插上自信的翅膀飞翔”的自信文化展示活动, 全校师生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教学主题沙龙、卓越课程汇报演出等环节, 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校的自信文化, 获得了来自市教育局和全市各所初中与会代表的好评。第二, 帮助学生进步成长。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积极性高了, 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节展示台上、在南通市中学生法治情景剧表演中、在海门市校园艺术节活动中、在能仁中学教育集团体育节上, 都能看到我校学生充满自信的身影。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定程度上文化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第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以研究促教学, 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每位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各科教师对本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加强研究和思考。三年来, 课题组成员执教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近40 节, 先后多次为海门不同学科教师开设培训讲座, 多次获得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等级奖。还把自己的经验、困惑、反思形成文字,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47 篇。多位教师成长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教坛新秀, 起到表率、引领和辐射效应。

四、结束语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是一种综合智慧的表现, 对于不断生成的课堂情况, 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应对策略。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课题研究行为的常态化和自觉化, 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常态教学下的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中的策略及方法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尽管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 但思考并未结束, 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追求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吴陆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5) .

[3]吴宏, 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3.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写作诊疗 篇三

一、诊断

1.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结题报告完成后,首先需要进行通读,审视题目、二级标题与题目、三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内容与标题等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完整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通读的时候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报告的整体结构,要关注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主干是否突出、细枝末叶等部分是否完备;二是各部分的逻辑层次,要关注结题报告的内容和结题报告的题目是否照应、各个层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理顺,具体内容和标题是否匹配,上级标题和下级标题之间是否构成了总分关系、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论证和被论证的关系等;三是语言的通顺,要关注报告语句是否做到文从字顺,是否简洁明了,是否准确表达出了要表达的意思。针对通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结构和内容不完整的,就需要及时补充;结构混乱或逻辑不顺的,就需要立刻调整;语言不规范的,就需要着手改进;堆积材料的,就需要总结、提炼。只有如此,结题报告才能把该讲的讲清楚、该说的说明白。

4.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深入一线教学,真研究,将物理核心素养育人价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碎环节,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滋养的同时,也逐步落实并升华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职责”四个层应对学子心灵的浸润。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在生源质量素质严重下滑及物理课堂艰难开展的大背景下,我遇到了极其严峻的课堂授课学生效益甚为低下的现实困境。诸多暴露出此类问题的内涵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唯分数的应试教育,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单一,未能研究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本事大小的不一样,似乎只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展示自我的授课才华,俨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本事的真切感受考量。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以“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版)为研究理论指导性文件,经过两个学期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对陈旧的传统授课风格做出了实质性的大调整,尽快适应并予以转变。切实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历时四年精准制订的“普通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进取努力先行热身、内化、吸收其精华,并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大胆尝试,锐意变革,开拓施行。

三、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的目标:主要以现阶段本校的高中学生为调研对象,试图让学生经过物理学习逐渐构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的育人导向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2.研究的资料:深刻顿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并切实践行“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职责”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及强化。

3.研究的方法:课例法、比较法、文献索引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4.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一)小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酝酿阶段(即207月至8月)

(1)充分调研,进取准备,申请立项,切实完成立项申请翔实报告。

(2)小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一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首先是同仁成员深入学习并深刻领悟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精髓,同时将其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及时反馈,并对日常点滴进行扎实记录和分类汇总。

(3)深入研习有关理论文献、资料和著作,务实探讨小课题研究方案的概念界定、不断打磨课堂教学环节、资料及其实质,同时不间断地进行成员间的研讨交流,精细化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协同稳步有序推进,扎实做好此项研究工作。

(4)遇到实际困难,课题组成员不定时集中研讨,提出改善意见,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研究方案,并适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确保研究质量,完成并按时上传开题报告。

(二)小课题研究实践阶段(即年9月至206月底)

(1)小课题组成员按照各自的明确分工,经过钻研教材,团体备课,把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物理教学设计有效过渡和衔接,精心撰写合乎学情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进取参与到物理核心素养主导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并体会物理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紧密联系,择机让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3)侧重对所执教班级充分做好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并及时作出深刻分析和说明。洞察学生的心声、诉求和期待,反思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瓶颈、困惑和中肯看法。

(4)初步进行阶段性总结,虚心、耐心与同仁切磋交流,完成并按时上传中期报告。

(5)大力组织并引导学生展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必要的分组实验课,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和体验活动,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现象进行激烈讨论,从中深刻顿悟相关物理精髓,进而提高对物理科学素养的运用本事。

(6)继续实践交流,进行常态化听同课异构、磨课、研课、评课,借鉴好的经验和方法,记录教学心路历程,及时书写感悟心得,集思广益,改善完善教学设计,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学业质量。

(7)平时注重收集并及时上传过程性材料、资源、数据、图片等,适时撰写有感而发、有价值的相关文稿。

(三)总结、查摆、完善和汇报成果阶段(即2018年7月1日至7月15日)

(1)小课题组成员总结、汇报各类研究成果,包括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材料、课堂教学图片、调查报告等。

(2)精心打磨,不断修改完善。基于课堂案例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初步构成的研究成果提出中肯评价,并进行修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3)进取撰写结题申请,上交物理教研专家评审,切实注重质量效益,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具有必须参考和应用价值的结题报告,以便于将初步的研究成果(即样板)在今后本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予以借鉴和必要的应用推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研究结果:所带学生初步具备了高中物理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事和品格。

2.研究成效:扎实开展研究,效果良好,有望后续在本校试点推广。

五、存在问题及改善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的思维观念转变尚迟缓。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做题训练的应试教育层面上,对物理概念未能吃透,似是而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概念、规律等的内涵和外延含糊其辞,不注重对物理情境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很大一部分学生犹如蜻蜓点水,洞察相当肤浅!

其二,应试的魔咒短视心理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基础甚薄弱的学生懒得动手推演现象常见,物理术语的表述也是前言不搭后语,作业作答抄袭成风,向教师请教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对一些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不仔细,分析不着边际,动手实践操作本事尚弱。实验班学生普遍较为浮躁,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学习劲头需持续转变。学生自律意识差,自主研习和探究本事需要教师助力并加以切实引导。

其三,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一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进取性不足。不乏有盲目被教师牵着“鼻子”硬是被动理解知识的学生,纠结的是怎样更好点燃、唤醒和感染这群求知欲望较低的学生学习的活力?

此外,主动思考学业奋进的学生也较少。有的学生各自为政,不善于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学习上的困惑。显然,凡此种种都多少折射出学生的动力和内驱力不足的学习姿态与外在表现。

2.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具体改善的得力措施:

鉴于高中物理的新课改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入,针对不一样课型、课例、学情、校情及个体的差异性,惟有耐着性子,放低起点,不断降低课标要求难度,小碎步,扎实深入稳妥推进,才能有成效。还应注重落实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督促引导,尽力促使其向着良好态势转变和发展才是根本。因而,加大物理课堂上教师的巡视答疑促学力度,多让学生限时动手演划和板演,且师生齐点评,共同纠错,教师指点迷津并适时规范板书解答。教师想尽方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的质量效益,以至师生都有收获和提高。此外,对于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应抓紧补足短板,理应在贴合当下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反思,着力构建学生的“理解本事”、“推理本事”、“分析综合本事”、“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本事”及“实验本事”的逐步构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构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应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增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体验感意识,以期寻求更加稳妥方案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

诚然,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理解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构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是学生经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要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活动主体区别一般人,异常是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它是作为消极、被动、盲目的客体性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理解者,而应当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自我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不是抽象的学生,而是具体的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观察与思考的顺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学生的内化与联想,让学生逐步构成物理观念。

其次,要注重物理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构成科学思维素养,高中物理学习的思想方法有建模的思想、梦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学,能够使科学方法有的放矢,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物理思维方法,是促进学生构成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方式。物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着眼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确定,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多题归一的分析过程中,体会物理思维方法,提炼问题背后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培养。

在物理理论的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对称性思想能更清晰地揭示出物体运动状态、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能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作用在一条线上,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一规律,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鲜明的对称性。再比如,在“竖直上抛”的教学中,经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总结体会竖直上升与竖直下降的对称性,利用竖直上抛这一规律,解决有关平抛运动的问题就简单的多了。启发学生体会物理过程具有对称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再者,尊重学科规律。不一样学科的教学规律具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不一样学科具有自我特定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科学、客观地把握。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学好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观察和实验习惯。我国物理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共识,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共识切中要害。从对学生和民族负职责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切实从物理学科特点入手,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教会学生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本事。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讲授“力的分解”知识时,可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具体做法:准备一条1米多长且结实的绳子,让两名男生和一名女生都走上讲台,两名男生分别拽住绳子的两端,女生拽住绳子的中间,当绳子的夹角较小时,无论女生如何使劲用力都无法拉动男生;而当绳子的夹角较大时,女生就能轻易地拉动男生!实验结束时,学生必须十分不解,之后引导学生从力的分解角度去分析体会,学生自然对在力的分解中两个分力与角度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最终,要注重多元性评价。高中物理课标指出: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与激励功能,是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现,提倡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善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互联网+”教育教学背景下,教与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应当看到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有效打破并拓展了传统教育边界,弱化“教与学”传统界限,“教与学”重新进行整合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减弱“教与学”双方之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教师和学生的主角都要发生转变。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中,评价变成了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评价不是为了证实,评价是为了改善,因而评价的方式必须多元化,评价的功能必须扩大。从教师角度来说,经过评价才能了解不一样学生的状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评价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环节,经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5.英语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并且它以“教”为中心,教师占用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难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树立了以“学”为中心的观点。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们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去主动寻求知识,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他们又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须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各自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已开展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期间我们深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完善的奖励机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等等。

通过大量艰苦的努力,以及观摩学习、论坛讲座以及教研讨论等形式逐步学习并开展了合作学习模式,即“四模块”学习法:

基本模块: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流,精准点拨;

四、达标反馈,拓展提升。

模块解读: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用精炼的语言、道具等创设情境,以尽快导入新课;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以自学提纲(问题形式)为指导,引领学生自学;组内讨论探究,解决自学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中,老师要积极巡视辅导,学生完成的自学任务教师要加以评判,每组至少批阅一人的,使组内的互学有根据。组内合作探究先结对进行,结对不能解决的再由组长组织组内共同进行探讨。

三、展示交流,精准点拨:这种展示交流,既可以展示本组学到了什么;也可以提出本组内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或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这里要尽可能的激励相对薄弱的学生

来回答),各组之间相互补充。同学们没能解决的或解决的不彻底的问题,老师加以点拨,老师的点拨要精练、准确,注重规律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形成。

四、达标反馈,拓展提升:精心设计2—3题,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弥补欠缺。精心设计选择作业、练习,要有必选和自选题目,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拓展提升。

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小组成员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和讲解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6.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六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物理组王利军

一、课题研究的构思

本学期我的小课题研究是围绕着提高物理学习有效性为主题,依据高一学生初入高中的状况而提出的利用学案导学,提高高一物理学习效率的内容。在这几年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不少学生仍然沿用过去初中的方法“老师讲,我来记”,常用“背书”的方式来学习物理,并没有发挥主观的能动性,结果就出现了课本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不能由表及里的理解,而且没有办法的很好掌握知识的外延,导致做题难,最后产生畏难情绪。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老师有这样感慨:“高一学生好像初中什么也没有学过,想

入门真困难。”高一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灌输,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效地帮助他们唤醒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弱化老师满堂灌的老方法。

于是我打算利用学案导学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案如同航标,引导学生重拾旧的知识,在复习的方向上目标更明确,更清晰,同时通过经典高考真题的设置,了解知识的运用和学会如何应考。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学生能通过学案,自主学习,真正学会自己学习,让高中的物理

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学生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

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1、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法符合下列哪种情形(可多选):

A、不知用什么方法,只是随便听听B、上课听听、模仿课里的习题做一下作业即可。

C、只注重基础、完成课本习题即可。D、多思考、注重理解、对所学的知识能追求根源。E、多重复、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2、学习进度和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上以下符合你的情况是(可多选):

A、习惯跟老师一节一节走,完成作业即可B、自己先预习新知识,有超前意识

C、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自己经常先钻研D、能制定学习计划,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3、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有疑问或不能理解的知识时以下符合你的情况是(可多选):

A、经常在课堂上或者课下问老师

B、不敢问老师和同学,自己看书,懂就懂,不懂就算了

C、不问也不看书

D、马上和同学研究探讨

4、你在听物理课时是否常做笔记?

A、常做笔记,且有整理B、有时做,但很少整理C、没做笔记的习惯

5、晚修时,你通常会:

A、先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做作业、预习新课

B、做作业、预习新课、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C、做作业、看课外书

D、其他

6、在物理学习中,你每学完一单元知识后,做法是:

A、不复习总结B、想做复习总结,但不知道如何做

C、偶尔能做到及时复习总结D、常常能做到及时复习总结

7、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你希望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该份调查问卷我用于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通过其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物理听得懂,不会自己做题。”这样的心态来安抚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

(2)对于老师过分的依赖,有着“我等老师讲,我再学”的心态。(3)还有学生觉得内容凌乱无从下手。针对种种的问题,我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交给他们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就是相信成功会出现在明天。

(二)教学内容的学案设计

根据备课组所选用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学案和上课的课件资源。

首先,在学案的使用上坚决落实。督促学生有效地通过学案的填写,复习旧知识,发现在自己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不足。

其次,对于我而言则需要在课堂上了解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效果。我会采用课堂上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再给予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困惑提出来,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并升华。

最后,通过让学生解决精心选取对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考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任务即将完成,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也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成果。高一第一个学期,我所有任教班级的成绩在同等程度的班级中名列前茅,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案辅助教学的学习方式也开始慢慢尝试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慢慢在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式和方法。

7.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七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8.教师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环保为理念的国际环境背景之下,我们的孩子对资源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环保概念,没有节约理念。同时,由于孩子的玩具、教师的教具都是购买的成品,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机械地玩着大人们为他们准备好的新玩具,在动手创新的领域里,他们渐渐丧失思维锻炼的能力,从而体验不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依赖于对玩具的操作,玩具是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是幼儿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辅助材料,还是幼儿活动的操作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此课题研究,使幼儿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一种利旧利废的习惯。

2.变废为宝,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丰富活动的材料,美化环境。体验作品带来的自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利旧利废可供选择的材料。

2.不同区域的利旧利废。环境布置中的利旧利废、利旧利废制作教具、利旧利废制作的玩具(包括学具和户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合理利用废旧制作的艺术品和可欣赏的作品。

3.不同年龄班废旧利用器材的分类和使用。

4.利旧利废对幼儿发展和班级管理的推动作用。

五、课题取得的效果

幼儿层面——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的手段已成有效、实用、现实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孩子们在玩中探究着,在操作中获得有效地自身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让幼儿在“变废为宝”行动中,感受到资源的再利用,并使他们及其家长也进一步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小朋友们从小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人都应一起来做的事情。

教师层面——该课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各方面得到了发展,老师们也同样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各种相关活动的开展中,从活动的构思到活动的实施,在引导孩子们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老师们在收集整理资料、解答幼儿问题等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充实。特别是对生成活动这一过去比较棘手的课题,老师们不仅有了新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把握契机,从幼儿兴趣出发,不断丰富课题活动,满足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更好的体现了协作精神。

幼儿园层面——丰富了幼儿园自制教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为幼儿园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也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教师、幼儿和家长都能够真正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将变废为宝,保护我们身边的绿色环境,为我园今后成为绿色校园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成效如下:

1.2012年4月,我园开展了班级利旧利废作品展,全园共制作和收集来自教师、幼儿、家长利旧利废作品约百余种上千件,县教育机构对此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2.2013年11月,全县公、民办幼儿园教师,来我园参观利用废旧物品开设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多彩的废旧制品也给来园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014年2月,幼儿园创建户外体育器材室,收纳班级多种废旧自制体育器材,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2014年3月,我园教研活动一改往日纸上谈兵的形式,让教师们纷纷走出校园,来到凤凰山开展了以“旧物改造,一物多玩”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直观形象的体验中获得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5.在秭归县教研信息中心多次举办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由徐园长牵头组织我园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如:杜琼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泡沫垫》、周大俊老师执教的《好玩的报纸》等多节利废利旧课,受到幼教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6.在课题实施中,教师撰写十一篇活动设计分获省、市、县奖项。其中,胡晓凤撰写的《有趣的纸板》获省级二等奖;杜琼撰写的《赛龙舟》获省三等奖等等。

7.在课题开展活动中,教师七篇废旧利用环保性论文分获市、县级奖励。如:吴俊老师撰写的论文《挖掘自制教玩具的潜力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获市二等奖;鲁萍园长撰写的论文《如何在学科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获县一等奖等。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对户外器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常规和制度,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制度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还可以减少自制器械的损耗。

2.保证自制教玩具的数量。由于是自制的,第一比较麻烦,第二容易破损,所以要保证幼儿自制的数量,做到人手一物。

3.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利废利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创设游戏环境和情景,培养幼儿活动兴趣。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体育活动中也应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给幼儿设置有趣的情景和环境,这样幼儿会对活动充满兴趣。

5.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自制器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6.让废旧物充分投入到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体育等活动中去,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7.建立课题相关的园本教材,并在后期投入使用。

上一篇:归纳总结的方法下一篇:有关于发奋努力的励志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