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2024-11-30

心理辅导育人案例(共11篇)

1.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篇一

学科育人案例

焦云霞

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人们的关注。从《课标》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已由只关注知识技能向既关注知识技能又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是有教育性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育人,成为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在数学教学中点化学生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固然以传授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有学生对一位同学的发言存在异议时,学生往往会打断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面对这样的课堂情境,我会告诉学生:“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看似课堂上的一个小纷争,教师如果能及时对学生进行上面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路不受干扰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尊重正在发言的同学。再比如,在一节加法竖式计算的练习课上,有学生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正确,但横式的结果抄写错误。课堂上有学生评价:“老师,他做错了。”面对这样的情境,我告诉学习“我们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应该先寻找他的优点,然后再谈别人的不足。”这句话让学生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后,有的说:“他的优点是竖式计算正确,说明他学会了今天的知识,但我想提醒他不要太马虎,要认真检查一下,就不会把横式的结果写错了。”有的说:“他的优点是书写认真,竖式计算也正确,缺点是最后横式结果写错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懂得要尊重他人,懂得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从他人的不足中吸取教训,同时也呵护了做错题的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更有利于他接纳别人建议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在点点滴滴这样的教育中学生逐渐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课堂生成资源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抓住这样的德育资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点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积蓄健康、丰富的精神底蕴。

二、在数学教学中传播数学文化

《课标》中提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数学历史,数学历史固然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历史不等于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的精神,数学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室里舍去上课走思的时间认真听课就能获得知识,回到家舍去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多读读书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还让学生感悟了一种“舍得”的人生哲理。课上,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美。通过数学的学习传播数学文化,在若干年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许大多已被遗忘,但深入内心的数学文化却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起着重要作用。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标》中提到“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百分数时,我鼓励学生对于百分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是什么意思?百分号是怎么写的?百分数是干什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把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要用百分数?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百分数是什么意思?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在对问题进行归纳后,让学生分小组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这个过程,不仅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能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办法。

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外,还应有心灵的点化、数学文化的熏陶、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还应充分挖掘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方法、精神等教育因素,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储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2.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篇二

一、班会背景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好矛盾。中学生年轻气盛,经常因一点小矛盾而出口成脏,大打出手,给同学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班会目的

1.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2.让学生学会“理解至上”,理解“善待他人”,能够更好地相处,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在避免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调节能力。

三、班会准备

1.发动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宽容”的文章;2.网上收集几则发生在中学生中真实的事例;3.安排每一大组要做的事情;4.练习歌曲《唯有宽容》,准备合唱。

四、班会过程

1.导语引评(主持人的对话,引入主题)

甲:同学们,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苦闷,甚至是被人冤枉、伤害的时候,这时我们需要朋友第一时间送出关怀,更需要一颗宽容的心。

乙: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

甲:是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的快乐之本,多一些宽容我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甲: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更是对自己的善待。

乙:宽容是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甲:宽容决不是姑息、放纵,更不是懦弱、无能。

乙:宽容是通悟了社会人生之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和高贵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甲:我们班级、学校一直是个和谐的集体,同学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宽容相待。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嘴唇的时候,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有小磨擦,产生一些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修养”这个问题。

2.事例述评(幻灯片投影展示案例)

案例一:学生A、B均为独生子女,在原来就读的小学均被老师誉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二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一所初级中学,编在同一个班学习。一天下课,A从座位走出教室,一不小心将B入学时刚买的新文具盒碰翻在地,笔盒里的文具撒了一地,A一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边弯腰去捡文具。这时B不由分说,跑到A的座位上,将其所有的书和文具全部丢在地上,这时,A一气之下将已经捡起的文具丢在地上。接下来两人便扭打在一起,对同学的劝阻置之不理,直到老师到来,才停止“战斗”。

案例二:某天下午,某市某中学高一·四班学生小秦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班女同学小妍发生口角,小妍随即找到了同校高二·四班的小飞为自己出气,小飞与小秦见面后发生了厮打,小飞在吃亏的情况下,于次日又纠集了本校的小青、小龙等10余名学生在校园内再次对小秦进行追打,在此过程中,小秦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式水果刀刺向了追赶的人,并先后将小青、小龙扎伤,其中,小龙因被刺中要害部位而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小秦随即被接警后赶到的公安人员带走。

乙:上述两个案例真是触目惊心呀,案例中的同学就是走到了宽容的对立面,和宽容背道而驰,那么我想要问问同学们,当我们生活中出现这些问题时,你会怎么处理?(大家说看法,谈想法。)

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难免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这时总会找朋友、同学、亲人、老师倾述。一个人生活中能否有知心朋友倾述衷肠,这就有赖于他是否善于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这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

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生活中的我们,切记:不要用狭隘的眼光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用极端偏执的态度看待事情,要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想想别人的局限和困难,进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

甲: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同样的事情,由于某个同学采取了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句文明用语,把原有的矛盾化解。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天使,那么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人像魔鬼,你会觉得你是生活在地狱!那么在生活中的我们,怎样学会“树立宽容意识,学会在善待他人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知无不言,畅所欲言地把你心中这方面的好的措施,好的办法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3.观点研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畅谈漫议的基础上,形成小组共性观点。发言时,各小组要在结合名人宽容案例的同时,融合自己观点漫谈。

(1)小组研评,在畅谈散议的基础上,形成组内统一的观点。

(2)各小组选取代表,做典型发言。(具体事例略。)

乙:同学们,听完了这些名人生活中的宽容之事,听完了各小组就“宽容”内涵所做的精彩的观点阐述,我只想真诚地说一句:当我们与他人有了矛盾时,要学会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大度一些,用你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委屈,用你善意的态度去感化别人,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对你充满善意,你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爱你。最后,请班主任做本次班会的总结。

4.总结联评

师:同学们,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大家认真地准备这次班会。昨天,我们认识着宽容;今天,我们感受着宽容;明天,我们享受着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那么,生活中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会让我们学会宽容,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挚的友情呢?我认为,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努力做好四件事:首先,学会道歉。道歉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做不是“没面子”,而是在挣回面子。如果错在对方,也没有必要非要硬等对方来道歉,应该宽容对方的过错。试想想,化解了矛盾之后,谁对谁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次,学会心理换位。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结果是能够体谅对方的心情,这时你就会主动求得和解,或者请老师、同学出面调解。

再次,学会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千万不要不依不饶,或许退一步之后争吵便会停止。不要认为让步就是怯懦,是无能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刻,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最后,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沟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变得理智,渡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然后静下心来与对方沟通。这样,对方也不好意思再争吵下去,说不定你们还会在沟通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

同学们,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为我们化解矛盾做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能像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就不会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愿大家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让学习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五、反思

3.班主任优秀育人经验案例 篇三

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寻找发现闪光点,引导他们学好各门功课,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下面我把积累的一些育人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导致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比较优秀,但是合作意识不强,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和集体,自私自利思想严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加强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因为八年级第二学期属于分化阶段,学生分化后,各班考试成绩参差不齐,为了让九年级各班开学初尽量有相同的起点,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分到我班的小华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之一,她的八年级地理、生物中考成绩达到了双A,数学、物理期末考成绩都在85分(满分100分)以上,语文、政治、历史成绩也不错,可惜英语成绩不太理想。

九年级以来,小华同学喜欢问数学、物理问题,并且一问到底,特别是有关这两科竞赛方面的题目,喜欢看竞赛方面的书籍。在英语课上,她容易思想开小差,甚至讲闲话、做小动作。晚上的自习课,小华同学做小动作、讲闲话次数较多,有时还会偷偷玩手机。小华同学纪律观念、集体荣誉感不强,对卫生打扫工作应付了事,合作意识比较薄弱。

有一次因为小华同学在自习课做小动作,高声大叫,我叫她到年段办公室谈话,她不去,私下里还对同学说:“我学习成绩那么好,班主任能把我怎样。”这是一种无视纪律、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一种幼稚而又错误的想法。小华同学以为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我行我素,没有认识到政治思想表现的重要性,不知道评价标准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小华同学班集体荣誉感不强,没有认识到好的班风、学风是搞好学习的保证,没有认识到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就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错误地认为老师对她的管理和教育是在为难她、限制她的自由。对于她的违纪行为,我没有冲动地批评她,没有讽刺、挖苦她,也没有伤害她的自尊心,我知道单靠批评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刚开学不久的时候,我曾经批评过她三次,但效果不显著,几天之后她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要首先转变她的思想,使她取得进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多次耐心找她谈话,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告诉她如何做才不会影响本班同学的课堂学习效率,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和谐相处。通过我多次耐心地引导,小华同学的思想表现有很大进步,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英语课、自习课学习变得自觉了许多,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英语成绩有较大的进步。

二、相信学生能够改正缺点

我一直喜欢相信学生,我不想质疑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有一定坏习惯的学生并非一无是处。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帮助、引导有一定坏习惯的学生,让他们逐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运用赏识,选择相信,促进他们进步;用赞美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林某同学七、八年级时纪律观念不强,经常迟到、旷课,并且喜欢上网玩游戏,这些我听其他老师说过。这学期他的病假很多,有时一周要请假三次,让我很怀疑。每次请假的借口都是身体不适,比如感冒发烧、头晕、肚子痛、脚痛,等等。我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家长说他从小体质比较弱,于是我刚开始相信他生病了。而后愈演愈烈,我又一次打电话告知家长,家长不太在意,让我给他批假,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后来有一次,我要求他把医院看病的病历记录单带回来给我看看,这一次,他迟到了,而且没有医院的病历,只在药店买了一盒药,这样我更加确信他是去上网了,可是他不承认,理由说了一大堆,鉴于我也没有证据,只好作罢。导火索是2014年11月16日那天傍晚,他骗家长要去学校上课,结果没去学校,跑去上网,很晚才回家。这件事触怒了我,心想,这学生太糟糕了,于是我决定找他谈话,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

第二天,我开门见山,直接问他昨天晚上去哪儿了,他告诉我他去同学家了。我把他怎样去同学家的,几点到的,几点离开,去之前做了什么,离开之后做了什么,问得很详细。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承认昨天去上网玩游戏了,并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再问之前请假有没有去上网时,他也承认请假大多数情况是为了去网吧玩游戏。接着,我开始和他谈话,历时两节课。开始时,问他是否喜欢以玩游戏为中心,上课睡觉或者发呆这种虚度年华的日子,他坦言不喜欢。我表扬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很大的一个进步。随后,我们聊天,谈学习方法,从中看到了他的悔改之意,我在心里暗想,总算没有浪费口舌。后来的几天,他的表现逐渐有了进步。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年段进行为期两天的统一考试,第一科语文考试十点结束,接着十点二十分开始考化学,但他考完语文后径直走出了校门(门卫没有发现),出去之后,下午开考前十多分钟才回到学校。我越想越生气,敢情前一段时间白浪费一番口舌了,于是我找他问清原因。还没等我问,他就直接承认他出去了,说他不知道还要再考一科,他听另一个班的一位同学说不用考了,便出去逛了一会儿,想买件圣诞礼物送给英语老师,后来没买着,就回家了。我问他有没有趁机去上网,他说没有。虽然他的行径很让人质疑,但是我还是选择相信他,我相信他不会拿老师当借口。我就既往不咎,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这个机会能够保护他的自尊心,让他体会到班主任尊重他、相信他,从而促进他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和学校规章制度。

从后面的一段时间来看,他变得开朗了许多,课堂上专心了许多,作业变得认真,小组讨论也积极地参与,见到我也不会愁眉苦脸了。看来,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感到很高兴。第二学期我还是一直关注他,经常找他谈心,并且告诉他老师相信你的进步一定会越来越大,使他感受到班主任一直在关心自己、相信自己,因此第二学期他的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不去网吧玩游戏了,学习变得自觉,学习成绩进步很明显。

三、寻找发现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学校的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后进生的存在。我负责的这个班级中后进生还不少,而且情况各不相同。这些后进生会严重影响班级育人效果,班主任在关心优生的同时,如何关心后进生,从而强化整个班级的育人效果呢?关心优生方面我相信所有班主任都做得很好,因为许多事情,只要班主任一指点,优生便能按要求做好;但后进生则不同,有些后进生,不仅思想表现不好,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往往与众不同。对某个问题,尽管班主任早就指出,并多次强调,但他仍然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重复犯,把班主任的话当做耳边风,教育效果非常差。但这并不是说,后进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后进生也有自尊,他们的心里也有进步的愿望,他们同样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关键是看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有没有做勤、做细。班主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转化后进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开学的第一天,我班的钟某主动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但听同年级的一位老师说八年级时他上课经常不专心,作业很马虎,成绩非常差。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该同学的确如此。当然,他也有一些优点,比如,他比较热爱班级,乐意为班级做好事,坚持帮助值日生做好教室卫生保洁工作,有时他会主动帮助学习委员分发作业本,会主动把班里收集的废弃的矿泉水瓶搬到街上去卖,同时把卖到的钱积攒起来给班里买励志性的挂画。由于钟某乐于为班级服务,找他谈话时,我没有批评他作业完成得不好,也没有责备他上课讲闲话、做小动作,反而表扬他能够积极为班级做好事。我对他说:“你是好样的,你坚持帮助值日生搞好班级卫生保洁工作,使我们班的教室能够一直保持得干干净净,受到段长、领导的多次表扬。假如没有你坚持不懈地奉献,我们教室的卫生保洁工作就无法做得这么好;同样如果发作业本时你发到一半就不继续发了,有些同学就无法及时拿到作业本,是不是?老师希望你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作业字迹工整、作业本保持整洁,你能做到吗?”他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知道他的心里已经接受了我的引导。过了一段时间,大部分科任教师反映他最近上课表现良好,作业书写虽然还不够工整,但比以前确实进步了一些。我抓住时机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他受到表扬很高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完成作业。后来,当我发现他的闪光点时,我会及时鼓励他;当我发现他的不足时,我会及时找他谈心。一个学期坚持下来,他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各科考试成绩都有很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政治、历史两科有时还能考80多分。

总之,班主任育人工作细致繁琐。教育过程是师生的一个交心过程,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选择恰当的沟通内容和方法。要像父母关爱子女那样理解和关心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身体上、思想上的变化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苗海英.谈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J].教学研究,2007,(3).

[2]李海洋.善待后进生——谈谈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J].科学大众,2007,(8).

[3]王永智.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艺术[J].新课程学习(上),2011,(7).

[4]韦启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研究[J].教育观察(中),2013,(3).

4.育人价值案例 篇四

我大声问道:“作品丢失的同学请举手。”课堂里齐刷刷地举起了十多只手。“你们的文件都存放在老师要求的文件夹了吗?” “是呀,我还记得我的文件名呢?”

看来这堂课不能正常进行了,既然有这么多的学生文件都不见了,说明学生对文件夹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我何不让学生尝试着将丢失的文件找回呢?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课程安排。我让学生安静后,说:“既然有这么多同学的文件不见了,那有没有同学来帮帮他们呢?”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吭声。“开始菜单”里有一个搜索命令可以帮助我们,你们来试试帮老师找个声音文件,怎么样?”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纷纷进行了尝试,同学们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很快找到选项输入要查找的文件名,不久就见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找到了。”“我也找到了。”“老师,我明白了,我会找丢失的文件了。”只见小张兴奋地叫了起来,“运用搜索功能一下子就能找到丢失文件了,老师,你看,只要这样就行了。”“真聪明!”我用电子教室转播了一位文件丢失的学生的电脑屏幕,只见小张打开了开始菜单里的搜索命令,一番操作后,文件果然被他找到了。“找回的这份文件存放在哪呀?”经我一提醒,同学们都把注意力转到了文件名后面的存放路径上,“原来这位同学没有把文件存放在老师要求的D:/自己的文件夹里,而是存放在C:/MyDocuments里,难怪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呢!”经过这一番讲解后,果然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文件,第二次举手的同学已寥寥无几,但是没找到文件的同学,难道真的让他们重做?如果这样做也许会失去一个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为什么不给学生一个机会尝试一下呢?于是我又发起了号召:“还有几位同学,他们用了上面的方法仍然找不到文件,有没有同学再来帮帮他们呢?”“我来吧!”小林走到了电脑旁,只见他打开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咦?怎么没有呢?”小林紧锁着双眉,“小林,你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这样操作的目的?”“因为一般丢到回收站里的文件用搜索方法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就打开回收站来查找,可是没有呀,那可怎么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既然同学提出了问题,我当然不能浇灭学生的热情!于是我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所做的操作已经学会了两种查找文件的方法,但是被彻底删掉的文件怎么才能恢复呢,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方法来解决呢,比如借助网络去找找可以恢复误删文件的软件。”“哦,对了,可以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的方式去找。”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桌旁忙开了。经过一番征战,还真找到了能恢复误删文件的软件EasyRecover。

虽然这堂课最终并没有帮助学生找回他们丢失的文件,却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信息科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尝试,而且尝试能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只是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信息科技的旧知识和经验。利用旧知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新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发现困难在哪里,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实践、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发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让学生在尝试中体味到成功的乐趣。发现往往是成功的开始,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信息社会时代,如果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不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罔若置问,为他们营造宽松、开放、安全的育人环境,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做他们学习路上、甚至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我想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网上资源的获取

----信息科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案例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谢晓杨

一、实践背景

在“九·一八”这个日子里,让我们想起了当年为了民族存亡而战的英雄们的事迹。同时也让我想到当今一些青少年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减退、民族归属感不强、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生命感”不强,不尊重生命等,而现代教育又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师,我一直尝试着将“两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以下是我在《网上信息资源的获取》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案例尝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浏览网页,能选到合适的关键字并能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网络资源,提高从Internet搜索信息效率,并能分类存放和整理搜集到的信息;了解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大事件,不忘“国耻”,纪念我们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提醒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会分工协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提醒学生时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使用网上信息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提高网上自我保护意识。

二、实施过程

(一)教学引入 我记得有一位伟人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在九·一八这个日子里,让我们想起了当年为了民族存亡而战的英雄们的事迹,现在的和平生活是用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老师提问]:我们的同学们对这段历史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哪些历史是不容忘却的呢?你又知道哪些英雄及他们的事迹、战争影片和革命歌曲呢„„ [学生简答]:南京大屠、日军的一些罪行„„

这个问题的答案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为了更好地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中蕴含着丰富学习资源,我们该怎样从网络中去获取“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素材呢?

(二)探究IE浏览器的使用,熟练搜索网络资源

1.学生学会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正确输入网址并浏览网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浏览给定的 “南京大屠杀”网站,将搜索到的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分类保存,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熟练网页浏览技能的同时,了解相关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灵活运用搜索引擎,利用“关键字”分类搜索有关主题“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资料。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理解主题,引导学生将主题细分。

[关键字] “九一八”事件、南京大屠杀、抗日英雄、抗日影片、日军酷行„„ 学生能根据主题合理选取“关键字”,通过搜索引擎从internet分类搜索上述相关资料,回顾儿时看过或听过的抗日影片、故事和英雄赞歌,搜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珍爱和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班能学生分成4-5个人一组,并要求填写表格,如:

| 南京大屠杀| | 具体的文字或图片 „„

| 抗日英雄 |„„

最后看哪个小组所用的关键字比较准确,搜索到有用的资料较多,搜集了哪些好的网站,最后让小组展示搜集到资料,并说说哪些历史是不容忘却。课堂上提醒组员间要分工协作,主动回避不良网站,文明上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两纲精神”得以很好的渗透。3.如何正确上网,文明上网

[老师提问]说说我们该如何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你知道哪些属于不文明的上网行为? 接下来老师要检验一下同学们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请同学们从网上搜索“文明上网”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来搜索并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醒学生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小组资料交流,加深对这段历史史实的学习

学生展示所搜集到“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的相关资料,各组代表回答前面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哪些历史是不容忘却、你又知道哪些革命英雄及事迹、战争影片和革命歌曲呢„„

[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和平温馨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呢?面对当今一些青少年“生命感”不强或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有怎样的想法呢?

通过讨论激发同学们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反思

5.小学育人案例(模版) 篇五

蒋乔小学

蒋瑶

家长描述:

哎,今天又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了!

这个小孩从一年级开始就没少给我们惹麻烦: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插嘴,从不举手,破坏课堂纪律;上课东张西望就算了,还经常拉着前后左右的学生说话,老师怎么说都不听;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经常有别的家长到老师那去告状,老师教育他他还顶嘴„„为此,老师没少到我们家去家访,我们也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谈话,所以我们只要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感觉头疼。现在上五年级了,我听老师说,他现在已经成了学校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啦!学校里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教他,说教他一个人抵得上十个人呢。

其实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差不多,也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不服管教,但是我和他妈妈都不太敢对他太严厉,或者用打的方式教育他。说起来,小孩其实不是我们亲生的,身世蛮可怜的。这个小孩是我弟弟的小孩,我们家就弟兄两个。我弟弟在小孩两岁的时候因为意外不幸去世了,他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独自带小孩的辛苦,丢下小孩远走他乡,不知道到哪去了。老父亲见小孩可怜,便承担起抚养的责任,他和他爷爷一起的几年过得还算幸福。只是在他7岁的时候,老父亲又走了,他又一次成为了孤儿。村里人都建议把小孩送到福利院去,可是他毕竟是我亲弟弟的小孩啊,而且老父亲临走前最念念不忘、最担心的也是他,虽然没有直接和我说,但是我知道他很希望我能接他的班,承担起抚养这个小孩的责任。和妻子郑重商量后,我们便领养了他。

小孩因为当时已经懂事了,知道自己的身世。和我们在一起虽然亲近,但是并不交心。我们因为觉得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对他也是管教不太严,很多坏习惯、小毛小病我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说我们也怕对他像自己孩子一样打骂教训,会被村里人说不是亲生的不心疼,这样的闲话我们可不想听。其实我和他妈妈也养了他快5年了,对他都有感情的,我们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在心里我们是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的。眼看着这个小孩越长越大,越大就越难管啦,该怎么办呢?真犯愁啊!孩子心声:

我知道自己在老师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坏”学生,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甚至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在家里,我也让我的爸爸、妈妈很头疼。大家都觉得我太顽劣,其实我的心里很自卑,我很希望得到身边的人的爱。

小时候,看见别的小孩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而我身边只有爷爷,我就知道自己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可是爷爷非常疼爱我,我也过得很幸福。后来,爷爷死了。我伤心极了,觉得再也没有人爱自己了,我多么害怕呀。这时,爸爸、妈妈把我带回了家,他们对我也非常好,我非常感谢他们。可是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却只是简单的说一说,好像并不关心,我觉得他们并不爱我。难道他们不希望我做一个好孩子吗?我觉得自己还是那么孤单,我多么希望他们对我要求能再严格一些,我宁愿那样,那样会让我感觉安全一些,我真的很希望能得到身边的人的关注。

上学了,刚开始犯一些错误,我是希望能得到同学们、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在乎,可是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却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坏”孩子,坏就坏吧,至少我觉得不再孤单了。老师点评:

我想对这位家长说:如果您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请先反思一下你平时有没有充当好父母的角色。你们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你们觉得是养子而不敢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没有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所以也没能和养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其实真诚的爱护既包括爱护,也包括适当的批评教育,不是一味的溺爱。你们觉得对待养子的教育,如果对其严格教育,会引起收养子女的反感和外人的闲话,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放松对他的教育,又往往会使收养的子女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是你们没有尽到父母的教育之责。你们应该克服心理压力,勇敢地承担起对这个孩子的教育责任。你们有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你们的孩子,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促使他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严格要求孩子,才是对他最真挚的爱,才能促使家庭具备正常气氛,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我想对这个孩子说:孩子,你错了。第一、你错在认为你爸爸、妈妈不爱你。你自己也说你爸爸、妈妈对你很好,你很感激他们。可见他们对你的好不是装出来,这难道不是他们对你的爱吗?第二、你错在用犯错误的方法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为什么你不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呢?这样也能让你成为同学和老师的关注点啊。从你的谈话中我看出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我还觉得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只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难以一时改正,可是老师相信,有父母对你的爱,有老师和同学对你的帮助,如果你有决心,你是有能力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的。

作为老师我还想说:对于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很多老师急于求成,只看出现的问题的表面,忽视了问题背后肯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用说教的方式解决了孩子应该怎样做,并没有解决出现问题的根源,从而造成学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认为作为教育者先要摆正心态,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然后走近学生,倾听他的心声,寻找犯错误的真正原因。

孩子是有思想的,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别人的关心、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呵护,他们不会把你的好心当做驴肝肺的。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

6.育人案例305 篇六

在卫生方面:

我们宿舍卫生情况不是很好,开始梁老师带我们参观卫生保持的好的宿舍,还和我们进行了多次谈话,让我们感触很深,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持好的卫生让宿舍有个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宿舍制定了每周的卫生值日表,把打扫宿舍的责任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同时大家也一起努力保持。梁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中不时会抽出时间到我们宿舍进行检查,对我们宿舍卫生的改观作出表扬,使得我们有一种荣誉感,鼓舞我们继续保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宿舍在多次系、院级的卫生检查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系、院级优秀宿舍的荣誉。我们从一个卫生差的宿舍,在梁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得到了质的改变。

在学习方面:

梁老师作为我们的导员经常与同学们进行谈话,了解每个同学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上有些困难,梁老师了解后与我们谈话,在很多方面给我们解答疑问。以后梁老师与各科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们帮助,经常与我们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方面:

工作上梁老师强调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班级管理,有的任过班长,有的任过团支书,得到了锻炼提升,为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虽说有的在高中任过班长一类的职务,但是那时学习是主题,一般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但是大学就不同了,这个舞台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我们开始对班级和系里的工作知之甚少,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工作的方法和规定梁老师以会议的方式给我们进行培训,告诉我们材料的规定书写格式,一些工作的细节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梁老师也在各方面给予支持,让我们自己锻炼,对提升我们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7.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篇七

在讲授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时, 新来的同事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假如你发现你不太适应新老师教学特点, 你会怎么办?”一个“调皮”的男生站起来说:“去找老师”, 话音刚落, 另一个调皮的男生说:“对, 去找老师吵架。”一下子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 让同事觉得很尴尬。

听完这件事, 我不禁想, 如果这位年青教师能够换一种理念, 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方法, 这个小小插曲会不会就成为本节课新的内容的生长点, 成为学生转化的起点呢?会不会就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呢?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 我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刺儿头”, 他们会在课堂教学中出人意料地制造麻烦, 随意地滋扰课堂, 揪住教师的小错嘲笑, 对所讲授的内容提出质疑等。这些情况, 如果处理不当, 很可能会让原本思路清晰的讲授变得混乱, 让秩序井然的课堂变得无序, 让品德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假如处理得当, 就会令课堂充满活力, 使思维的火花不断喷发, 让教育更有力量, 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中的几则案例来谈谈对这类事件的处理方法, 以期抛砖引玉, 或许会对正被这类问题困扰的老师以一些启示。

案例一:教学水平受到怀疑

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时会因为平翘不分, 前后鼻音不清闹出一些笑话, 通常只要不影响对所授内容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意, 也不会计较, 可是那些平常不认真听课, 调皮捣蛋的同学, 往往会特别敏感, 甚至会怪声怪调的重复, 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刚开始遇到这样的事, 我往往会不知所措, 处理失当, 非但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 还会使师生情绪恶化, 师生关系陡然紧张, 甚至会使用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经过不断的反思, 我发现这些学生并无恶意, 有时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再遇到类似的情况, 我首先会表扬他们听课认真仔细, 称赞他们较高的普通话水平, 并赞赏他们敏锐的判断和反映能力, 真诚地请他们帮我纠正。这样他们会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 对其优点和长处的肯定, 以及老师对知识实事求事的态度, 结果不仅不会影响他们对老师的评价, 反而会从内心真正认同老师, 尊敬老师, 进而改进师生关系。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产生调整和控制自己课堂行为的道德力量。

案例二:教学内容受到质疑

与其他课程相比, 思想品德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即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提高学生的觉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那些所谓的“刺儿头”, 他们的生活体验跟其他学生有些差异。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成功少, 失败多, 受到的表扬少, 批评多, 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批判的多, 肯定的少, 表现在思品课内容的学习上, 他们往往抱着怀疑的态度, 因而在课堂学习中, 他们往往会对品德的内容提出质疑, 有时甚至会提出极端相反的意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的真实性受到怀疑。有一次我在讲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时候, 讲到正义的制度保证公平的实现, 我们要尊重规则和程序, 一个“刺儿头”站起来, 很不屑地说,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不遵守规则和程序, 如很多国家机关干部贪污受贿, 哪有公平可言。此言一出, 群情激愤, 显然我预设的内容已无法往下进行, 同学们都希望我能解答这一问题。稍作思考, 我问那个同学, 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是不是很多, 大家异口同声说很多, “你们怎么知道很多的呢, 你们调查了吗?”我接着问, 那个同学很不屑地说:“这还用调查, 你打开电视, 电脑, 报纸哪儿没有, 有几天没有呀?”我再问:“为什么要报道呢, 是要大家学习的吗?是表扬的吗?”“还表扬呢, 还学习呢, 都给逮起来啦”, “很好, 逮起来, 你们知道下面会怎样呢”?“判刑呗”。“很好, 这是不是公平的呢, 他们破坏规则和程序, 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 这是不是公平呢”?“刺儿头”挠挠头, 又点点头, 带着释然的表情坐下去。这时我知道, “要尊重规则和程序才能维护社会公平”这一问题已不用我再赘述, 它已经被学生理解并已内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

案例二:教学秩序受到滋扰

在初二, 学习师友结伴同行内容时, 我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 让学生课前调查科任老师的喜好, 特长、烦恼、工作时间、备课时间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 为后面学习如何与老师正确交往打下基础。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汇报各小组调查的情况, 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 教室里很静, 大家听得很认真, 只有一个男生 (本班的“刺儿头”) 不时发出搞怪的笑声, 与整个课堂的氛围很不协调。我耐心地等最后一组汇报完, 说:“刚才在各小组汇报的过程中,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但我听到一个同学在不停地发笑, 我们请出这位同学, 谈谈他为什么笑”。那个“刺儿头”慢腾腾地站起来, 又弯下身子笑, 好不容易忍住笑, 才含混不清地说:“这些老师不咋的, 他们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烦恼, 我原来以为老师有多神圣呢, 原来也不咋的”, 说完又想笑。我估计他又想到了哪位老师烦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同学们一下很安静。我不动声色, 在黑板上写下“不咋的”三个字, 然后说:“我跟刚才的同学有同感, 也觉得老师不咋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不对, 我认为老师很伟大”。我又写下“很伟大”三个字, 然后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谈谈为什么认为老师“不咋的”, 或者认为老师“很伟大”。同学们各执一词, 讨论很热烈。等大家充分讨论后, 我说“看来老师有其平凡的‘不咋的’一面, 同时也有不平凡‘很伟大’的一面, 那么对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师, 我们该如何与他们交往呢?”至此, 就为后面进一步讨论如何交往打下了很好的认识和情感基础。感谢这个“刺儿头”, 正是因为他对课堂纪律的“破坏”, 让这个环节的教学如此精彩,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多个成功案例中的三则小案例, “刺儿头”经常会使我的课堂充满变数, 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充满期待,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要让“刺儿头”在思品课的课堂中转化, 教师要做到几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个性, 平等对待学生

教育心理学提倡课堂教学的民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 认为教学成功与失败, 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不同道德水准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学生, 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独特的思维方式, 独特的个性表达。我们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 尊重学生的羁骜不顺或叛逆挑剔的个性, 对于那些貌似“刺儿头”的学生, 不能先入为主, 不应另眼相看, 平等地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把他们的思维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 更不能强加思维, 要从他们各自的起点出发, 因材施教, 平等地去教育、感化、帮助和引导, 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个性得到张扬, 身心得到发展, 品德得以生长。

二、宽容对待学生, 激发双方潜能

为人师者, 当学会宽容, 宽容能使双方的潜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 实现教学相长。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刺儿头”的“搅局”事件时, 教师首先要学会宽容, 这时候对学生的宽容能使教师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迅速寻找更好的教育时机与方式, 给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和改正的机会。这时候对自己的宽容, 往往就能让教师自己放松心情, 找到更恰当的教学的切入口, 更好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充满灵性的光辉。教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那些所谓的“刺儿头”常常是他们对常规更多的批判和挑战精神, 只是我们常常会忽视了这种精神的价值, 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偏差, 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价值, 纠正他们的偏差, 教师要始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创造, 耐心等待, 及时捕捉这样的契机, 一旦发现就促成其转化。

三、转变课程观念, 重视课堂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不是课程目标的机械执行者,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 还得备学生, 了解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实际, 发展实际, 并从这些实际出发, 去开发新的课程目标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又会不自觉地沦为课程目标的机械执行者, 教师常常会为实现教学目标, 为设计一个问题煞费苦心, 对于课堂上学生冷不丁冒出的这些问题, 却往往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或者对此视而不见, 从而丧失深化教学内容, 形成新的教学目标的可能。而这些往往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神来之笔”。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列正在行驶的列车, 我们教师也许知道前进的方向, 但我们无法预知车窗外的风景。这就要我们密切关注教学进程, 注意倾听, 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的困惑或焦点, 理解学生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判的价值, 捕捉各种资源, 不错失任何生成目标的可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 而要重视课堂的生成, 课堂的自然生成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品德实际, 所以课堂的生成往往比预设的内容更鲜活,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的生成点往往就来源于这些大胆的, 无所顾忌的“刺儿头”的课堂“捣乱”和“搅局”中。因此, 教师要转变课程观念, 捕捉这些新的生成点, 促成课堂新目标的生成,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更快的成长。

8.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篇八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活动相比较,有一个独特的育人功能就是指导学生对于自身的全面认识和整体驾驭。心理健康教育依据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有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学会调节情绪、控制行为的心理保健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去争取学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指导学生在认识和改善自我以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这种教育内容的独特性,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鲜明的多维整合性的育人功能。这里所说的“多维整合性”有两个基本含义:

1.教育内容的多维整合性

指导学生不仅了解有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每一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要全面了解三者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己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在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不断调整“自我统合感”,力求准确地回答“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真正实现“认识你自己”。

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例如,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中的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动态的关系之中,一旦失去某种关系的平衡,都会由于系统的整体性失衡而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而维持各种关系平衡的支点则是个体认知的经验系统,经验系统的核心是个体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就会失去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内容应该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内容各异的“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发展健全人格。仅就观察的视角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

2.思维方式的多维整合性

我国目前中学生的素质状况表明,缺乏关于认识人自身的科学知识和由此而引发的科学思维的贫乏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中学生心理世界“哲学的贫困”导致了中学生的心理失衡。他们观察分析问题往往是直线性、绝对化,缺乏运动、矛盾、个性和相对等唯物辩证的观念。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在各种关系中正确地整合各种信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判断行为的趋避,从而获得合理、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基本分为治疗性和发展性两类,针对这种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积极发展的目标。它不同于社会上的心理治疗模式,而要突出心理辅导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在内容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整合处理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学会在各种“矛盾关系”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寻求心理平衡的支点,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凡属科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取向,都包含各自的哲学理念,其中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体系中都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指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森田的顺其自然,到所谓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等,说到底都有个哲学问题,即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生理与心理、意识与潜意识、行为与情绪相互关系的问题。”“心理咨询和疏导,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事实正是如此,有的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相应的哲学理念帮助来访者改变非逻辑的认知模式,实现认知重建,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就带有这种明确的教育性质。带有浓厚东方文化特征的“森田疗法”也以其具有比较完整的哲学内涵,被东西方学者称为“生活的哲学”。它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保健原则指导来访者实现观念和行为的科学“整合”。学校的心理辅导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取向,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心理问题,实现一次次暂时相对的“心理平衡”的过程中,由个别到一般地、逐步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在各种“关系”中整合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提高他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方面的综合能力。

思维方式的多维整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既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成果之一,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则是一项奠基性的育人成果,因为辩证思维的头脑是当代优秀人才素质的核心。

这种多维整合性育人功能,特别是其中指导学生对自身科学全面的认识和驾驭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部教育活动中,“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驾驭自我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德育突出了认识和驾驭自我的教育活动,但是传统德育的内容基本上偏重于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和修养;智育是学校中的主体教育活动,而智育中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从内容到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各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对于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教学目的所限不可能安排这方面系统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行为训练;体育和美育活动与其他智力活动相比具有显著的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也基本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体育对于自我的认识和驾驭比较明确,但是更多地局限在身体的生理功能方面;美育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审美形象进行审美教育,也难以帮助学生全面评价和驾驭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可见,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还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从而悦纳和发展自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去开创成功。

正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整体教育活动中,没有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明确树立“整合性观念”,才使得我们的校园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畸形现象: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虽然是驾驭学科知识的能手,却往往是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情绪、行为的低能儿,而且最终影响智力潜力的发挥,难以取得学业的理想成绩。其根本原因正是这些学生虽然在各门学科中学习了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观点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作为一种备考的内容记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成为他们认识自我和驾驭自我的生活智慧。他们不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认识往往失之偏颇,情绪和行为也容易走向极端,乃至形成心理障碍。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的教育不能使受教育者在个体与环境复杂的互动关系中正确解决“认识你自己”的基本问题,也就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张开个性的翅膀,充分得到发展。

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整合性思维方法及时教给学生,我们就可以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例如,有些中学生在性格和思维方式上,追求完美主义的理想境界,不允许自己的情绪有波动,不允许自己有偶然的“走思”。一旦偶有“走思”现象,就感到不安,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软弱的人而感到苦恼,于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关注自己是否在“走思”。结果,这种苦恼关注反而更加强化了自己“走思”现象的出现,最终失去自信。这类学生还容易发生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障碍。在比较重大的考试中,这类学生由于过度焦虑,造成“意识范围狭窄化”的发生而出现思维迟缓,回忆能力下降的状况,以致平时完全可以做对的题目也找不到一点思路,甚至陷入高度恐惧,大脑一片空白,无法继续答题,发生所谓的“晕场”。解决这类问题就涉及对于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互动关系和正确控制情绪方法的认识。个体在行动之前正确调整认知能够有效地改善情绪,能够调整动机强度,提高兴趣,对行动有直接导向和控制作用,但是往往在调整了认知之后有两类情绪反应不会有显著改变,一类是人类本身的自我保护性情绪反应,比如焦虑状态。有期望就一定会有焦虑,期望和焦虑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只有程度的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另一类是在以往行为中长期反复出现的情绪反应,或伴随强烈情绪反复出现过的情绪反应,尽管不是长期反应,也会由于“杏仁核”的作用自动出现。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使得有些情绪状态不能单独依靠调整认知加以改变,但可以按照这个规律依靠支配行动改善情绪状态。所以,控制情绪有两把钥匙,一个是认知,一个是行为,二者要结合,认知是前提,行为是中心环节,也是对情绪状态的评价标准。

依据这种自然规律,我们按照森田疗法理论设计了一个防治过度考试焦虑的心理训练程序,即“森田放松训练法”,也可称作“关注行为放松法”。这一训练方法将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维要素整合起来,指导学生科学了解三者的相互联系和互动作用,紧紧把握“行为”的核心作用,有效降低了过度的考试焦虑。

再如,性的知识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的科学知识,性教育应该成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由于教育的失误,一些中学生对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缺乏科学了解,为此产生诸多苦恼。常见的问题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由于传统文化中性丑恶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把自然产生的关注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情感误认为品行不端,感到羞耻不安,不能与异性正常交往;另一类是把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驱动而产生的性吸引误认为成熟的爱情,盲目模仿社会中的“范型”,跟着感觉走向了美好意愿的反面。其实,如果把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有关常识及时讲给学生,再辅之以调整方法的指导和适当的价值干预,上述问题大多都不难解决。例如,青春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自己感到满意的异性的吸引,并且产生难以消除的思慕情感和亲近的愿望。这是人类生存本能驱动的必然表现,而且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因为繁殖后代对于生命的繁衍和进化极端重要,所以这种本能的冲动就十分强烈,同时伴随着美好、激动的情绪体验。然而一些中学生不了解这个道理,当性意识的萌动强烈冲击时,竟误认为“神圣的爱情”降临了!于是,我们在开展性健康教育中通过系列讲座、活动课和个别辅导,把十分敏感的性问题变成了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帮助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解除了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和苦恼。

9.经典案例——育人为重 篇九

育人为重

1、宝钢岗位培训的经验

抓职工培训像抓生产一样列入计划

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技因素所占比重仅为5%-10%,到六十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八十年代高达70-80%。因此,搞市场经济,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靠科技进步。许多企业的科技进步主要是采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办法。但只重视先进技术装备引进,而不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必重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覆辙。为什么宝钢引进八十年代初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现在仍保持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呢?一条重要经验是:走“引进-消化-跟踪-创新”路。后者与前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把引进建立在培养人才基础上,把培训工作当作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宝钢领导抓培训像抓生产、财务一样,列入了议事日程,及时作出决策。每年的培训计划,同生产、经营、科研计划一样列入宝钢计划,下达给各部门,并作为考核依据。宝钢一把手,黎明董事长每个季度要检查一次培训工作,专题讨论职工培训问题。

企业岗位培训是职工培训的中心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生命周期很短,18世纪技术知识生命期为40年,19世纪为30年,近半个世纪为10-15年,目前只5-10年。因此,宝钢认识到,要创世界一流技术经济指标,永久保持先进,要靠一流人才,一流培训来保障。

很多国企连年亏损,资金短缺,主要是产品质量低、成本高,低价销售就要亏损。相反,国内洋货横市,国人购物,以进口原装为上品,畏怕国货的伪劣假冒。根本原因除体制问题外,主要是企业职工素质低,企业决策者没有把提高职工素质视为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第一要素。

培训是提高生产率的基本手段

宝钢通过培训,提高和扩大职工操作技能,达到实现减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凡到宝钢考察过培训劳动人事工作的人,无不称赞宝钢通过培训减员,提高效率的经验好。宝钢自1989年起,五年多来对4374名中级工,进行了为期四、五个月的大工种培训,教材是宝钢组织编写的,培训完还要跟踪考核。

资三千多万元,又建起一个占地32亩,具有当代水平的培训工场。用275万美元,全套引进美、日、德四家公司的焊接、仪表、电子、液压等四个培训工场,现又正在扩建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干部培训基地,它包括管理基础培训中心,继续工程教育中心,高级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教学、冶金生产过程仿真、外语、电化教育等四个系统。那些培训场所装备差的企业,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延缓了科技进步和向集约型转变。

4.信息与教材。宝钢为了创建一流培训,非常重视国际信息交流和开发教材,每年派出近千人次出国考察。单是培训就先后派出22名骨干教师去美、德、日等国进修。聘请了美、俄、德、日、巴西等国家的专家教授到宝钢讲学或工作,并与引进了先进教学装备的德国、日本等四家企业建立了三个联合培训中心,每年进行交流。与国外签订了合作开发教材的协议。还拟在日、韩、美、德和香港等地建立固定的海外基地,加速培养一批国际化的经济管理人才。

2、柯达的内部人才提拔法

【提示】“用时间和金钱来培养未来的主管,谁说不划算?”如果只记住这一句话,这篇案例就算没白看。

人才并非凭空而来,选拔与培训一样重要,柯达强调领导人才要从内部寻找,不仅发挥了人力管理的潜力,更在生产的第一线,造就了一个人才库。

每当公司内部有领班职务出现空缺时,如何从内部升迁,往往令主管人员相当头疼。在选拔新人时,难免会对各个可能的候选人品头论足一番。所有的公司升任某人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是技术最纯熟的,或年资最老的。该项职务所要求的个人条件,如判断力、沟通技巧、决策能力等,都不在考虑之内。甚至有的人认为,能够找到一个肯点头的人,已是万幸了。

这种选才方式似乎荒唐,却是经常发生。纯熟的技术人才确可协助主管执行任务,也可作为选择的标准。但光是技术纯熟并不能确定能成为好领班,而年龄更是与管理能力毫不相关。所以,唯一确保你的选择是正确无误的方法,就是认清该项职务的特性,然后寻找最合适的人。一位忠实、聪明、果断的领班能知人善任,并了解其部门的公司内应扮演的角色,是公司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故主管人员若能慎选领班人才,定能保有最认真、也最具效率的领班生产队伍。

这类的领班人才并非是凭空而来,必须要自行创造。先以严格的选择评定

请而参加者,另一类是会说‘我希望有这个机会‘的人.”

评估作业通常是在当地旅馆进行,每次有十二位候选人参加。候选人于周日晚到达后,可先行放松并熟悉环境,以等候次日早晨的评估作业。候选人在周一下午都将离去,六名评审则多待一天以讨论评估的结果,并决定合适人选。

柯达公司对评估作业的详细内容秘而不宣,不过库克形容为类似现场实况操作及角色扮演等作业,个性剖析也包括在内。这类的评估作业的成本并不便宜,但库克却认为价有所值,“虽然花费很多,但与其他设备的花费比较下,却是微不足道。而且,用时间和金钱来培养未来的主管,谁说不划算?”

经过对每个人的优缺点做诚实的评估后,那些被认定具有领袖才能的候选人就可参加所谓的“团队管理技巧发展课程”(TMSD)。此一课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将近七个星期的课堂教育:传授些实务培训与经验。受训者通常是一星期上课,随后的一星期又回到工作岗位,如此交替进行。

●理论与实务融合

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可以保证此课程切得要领。例如,课堂上讲授统计学后,柯达公司的专家就会解释如何将它应用到实务上。库克认为当受训者返回工作岗位后,本课程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将理论转换成实务,是本课程成功的要诀。”在第二个阶段中(约六个月),受训者将有机会表现他们的领袖才能。而且他们必须认定一个目标,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就必须要尽力完成。在第二阶段接近尾声时,由经理人员所组成的小组,将进行最后的评估,以决定受训者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库克针对课程极少失败的例子说到:“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每个人成功,我们从不想到失败的问题,受训者也不会。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要素。”

10.育人案例 春风细雨润心田 篇十

春风细雨润心田

孟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好动;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还是一个麻烦的“惹人精”。我只能马不停蹄的处理着他“源源不断”的问题。通过与他交流,我发现他也很苦恼。“老师,我实话告诉你,从上学到现在我的语文就没有考过及格,我也想学好,但现在我听不懂。”“老师,我头疼”“老师,不用管他,他一不会做题,就头疼”“老师,让我出去打扫卫生吧,别让我学习了”好好想想他说的话,我很同情他,也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呀,由于前面基础没打好,上课像听天书,课堂上谈何乐趣,他不说话、做小动作,又能干什么?但从小学就自暴自弃,以后怎么办?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责任、义务教育他、帮助他,让他找回学习的乐趣。通过与家长的交谈,发现家长教育不得法。

我的对策:

1、帮助他制定短期目标,建立自信。

从他的言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已经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怎样让他逐渐找回自信是首要任务。于是我采用谈话法,与其交流帮其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短期目标。像上课不说话,每节课老师讲的新知识最基本的必须学会,若有不懂得可咨询老师同学,也就是说每天都有进步。由于目标性强好达到,所以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现象少了,苦苦思考的时间多了。1.多关注、多引导、多帮助。

课下经常与他交流,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想办法解决;课堂上多提问,多指导,尽量让他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逐渐享受到课堂的乐趣;找一位学习优秀、热心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位,时时提醒他,帮助他改掉随便讲话的坏习惯。我经常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告诉他应该怎么注意文明礼仪。凡是学校举行的活动,我都尽量鼓励他,让他主动参加。渐渐得,我发现他变了,变得懂礼貌了,与学生的摩擦见少了,学习也在慢慢的进步。

3、密切家校联系

家校的联系对一个学生的教育来说,是相当的重要的。学校或者是家庭单方面的教育效果,远比不上两者的结合产生的效果来得好。所以,一个出色的孩子,必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的结果。于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让家长意识到打、骂不能解决问题,现在孩子需要的是老师、家长拉、帮他一把。和家长协商家长在家当孩子有问题时要耐心讲解。为了帮助其改掉不写作业的坏习惯,我建议孙天宇准备一个记作业小本子,让其每天傍晚记好哪些作业,有老师签个名,回家继续做,由其母签名,督促其完成。孟凯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了些改善。

11.心理辅导育人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工作

引言

本人经过多年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岗位上的积累,发现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特征,由于家庭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学生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的半壁江山,家庭贫困学生在整体上的数目是庞大的。一方面是由于扩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社会原因。因此探究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有着很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家庭贫困生问题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传承自家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大学生活。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职贫困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贫困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高职家庭贫困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难以适应大学复杂的物质生活,容易迷失自我。高职院校贫困生在踏入高职校园之前往往都是生活在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下,一旦踏入大学,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多人会表现得无所适从,具体表现在一些贫困生感觉助学金“得来全不费功夫”,不但不加以珍惜,反而由于虚荣心作祟,养成喜好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有些拿着助学贷款肆意挥霍,毕业以后不能按时还款诚信缺失等等;另一方面是对于大学的各种奖励扶助政策的不适应。大学不同于中小学,针对贫困生有着各种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奖励扶助政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家庭贫困生的。然而由于对帮困助学政策了解不够或是自尊心太强,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不愿意提出申请或是延迟申请,同时也存在部分家庭并不太困难的学生积极提出申请,从而使得助学资源无法合理地给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二)贫困生较难建立人际关系与恋爱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但是社会上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思潮也开始盛行。不可避免的,这些思想必然波及到高职院校。作为贫困生来说是没有条件来满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的,进而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内心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导致其在交友以及恋爱中少有成功。作为好朋友必不可免的要出去消费,囊中羞涩的贫困生们自然不能如此。遇到真心的理解的朋友还好,但是遇到满脑子物质的人自然是备受奚落,使得贫困生更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这就进一步少了交到朋友的机会。同时恋爱也是一样,网上的调查数据表明,谈恋爱是一个奢侈的行为,这份奢侈自然与贫困生无缘。

(三)贫困生悲观厌世情绪更普遍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好好学习,逃课、旷课、上课玩手机、逛网吧等行为在贫困生中更为严重。一方面作为高考中的失利者,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乃至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面对现实也就得过且过了。考试前两三天突击复习,看看书也就考过了。这种学习方式既没有学习到知识也没有掌握好技能,到最后更加重了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四)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作为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很多人都肩负着改善家庭现状乃至改变家庭现状的重担。在当今的贫困家庭除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以外大部分都是农村家庭,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但是怀揣着改变孩子的梦想咬咬牙把孩子送入大学校园。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的心理负担是多么的重,承受的压力是如何的大?父母期盼着孩子毕业能够找到好工作,能够回报家庭。然而社会是现实的,作为高职毕业生来说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就业单位提供的微薄的工资与辛勤的付出不成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这个现实问题深深地笼罩着所有高职毕业生。

二、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一)来自家庭的压力

家庭给予学生生活上的支持,父母辛勤工作为学生支付了高额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用。即便父母不说,学生自然也要想着给予家庭相应的回报。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来说,这种压力不是很大,因为父母赚钱相对轻松;但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一年的学费很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收入。这就等同于一个富翁捐了100元和一个穷人捐了仅有的10元钱一样,虽然在价值上前者高于后者,但是后者会获得更大的感激。

(二)来自周围同学的压力

马克思说过一个故事,大意就是在一个国家一开始皇宫很破,但是平民都居住在草屋里,平民觉得心里不舒服,后来平民住上了别墅但是皇宫变得更加辉煌和豪华,平民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差异引起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生活在一起,经济上的差异自然决定了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而这种程度上的差异很容易转换成对贫困学生的压力。我们无法要求人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就无法要求其他人不歧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人人都希望和有钱人交朋友,我们也不能强迫他们都和穷孩子玩儿。马加爵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但是还是提醒着我们在学生中间真真实实存在着歧视贫困家庭学生的现象。

(三)来就业的压力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经过了将近五年,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过去,受此影响以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但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却没有减少。僧多粥少下,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很多人也许可以动用父母的资源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父母的支持已经到头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工作的压力又深深地笼罩着贫困学生。endprint

除了社会就业形势的恶化,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在就业大军中也不占优势。一方面需要和下层农民工抢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面临来自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而家庭贫困生在高职毕业生中又不占优势,甚至可能由于自卑怯场以及外表穿着等原因在面试中被刷下去。

三、针对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心理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

自强不息身方健,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注意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作为资助工作者,一方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奖助学金,以及为推荐他们到学校各勤工助学岗位工作,让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校内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不需要多少物质付出的活动,例如爬山、越野等体育运动,使得所有学生能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通过这些活动在培养家庭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和自信心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和其他同学的交往。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体的素质水平上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完全不能作为我们漠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出问题而无动于衷的借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永远正确?因此在工作中注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倾向,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鉴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调整认知结构,正确认识贫困、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懂得外界的资助是有限的,把贫困和苦难当做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改变自身命运。

(三)辅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缓压方式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学会正确的缓压方式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作为辅导员多和学生交流是一个缓解学生压力的有效方式,但是同时也要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舒缓压力的方式。生活的压力谁都有,关键是如何将压力释放为动力! 工作中与学生拉近距离,特别是在和压力巨大的学生交流中要随时注意缓解其压力,多鼓励!我们要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四)加强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必然是一个诚信的人。对贫困家庭学生持续不断地贷款援助需要的是每一个毕业生能够感受到社会资助之恩,从而按时还款。同时懂得感恩,具有诚信在就业市场上也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因此我们要为贫困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培养他们强烈的感恩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五)建立“班-系-校”的贫困生三级心理危机防御体系

制度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通过建立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班-系-校”贫困生三级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可以在制度上为家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也能够预防很多问题的产生。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高职院校家庭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对父母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化压力为动力;同学相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比;要自立自强,树立人生职业规划,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泰然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涛.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理论的实证研究——高职生家庭经济困难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62-64.

[2]王新,王林.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6):75.

[3]白莉萍.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对策——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学家,2012,(2):581-582.

[4]郭朝明,徐勇军,陈梦瑶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7):133,139.

上一篇:有关爱国感恩诗歌散文下一篇:会计个人年终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