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阅读答案(精选13篇)
1.边城阅读答案 篇一
8.答案示例:作者向往的美好世界
9.D
10.D
11. 答案示例:作者从老人“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和“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中写到老人“一面口中嚷着 ‘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及“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这些是老人对待自己的职业尽心尽职和默默坚守的精神的具体体现。文中又写到老人不要他人的钱、泡茶给路人解渴等,都是老人“忠实”于自己本性的具体表现。
2.边城阅读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边城阅读答案 篇三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
B.火镰(liǎn) 埋(mái)怨 结(jié)子
C.莞(wǎn)尔 焖(mèn)菜 竹篁(huáng)
D.胡诌(zhòu) 茶峒(tòng) 傩(nuó)送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3.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4.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_____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_____,有点儿_____的声音。
④溪面_________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 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 害怕 升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 地躺在船上。
②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③她 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④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 。
A.无可奈何 信口雌黄 确实 宣告
B.无能为力 口若悬河 似乎 报告
C.无可奈何 信口开河 似乎 奉告
D.无能为力 滔滔不绝 仿佛 忠告
6.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7.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翠翠是女孩子,爱撒娇,祖父了解她的脾气,所以没回来。
B.祖父觉得翠翠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了,所以仍旧驾船。
C.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D.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8.暮色之中,翠翠坐在溪边,“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杯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孤寂的环境中,翠翠满腔心事,却又无人能与诉说,内心苦闷。
B.翠翠青春萌动,情窦初开,她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却不能理解青春少女的情怀。
C.翠翠内心波动与人们悠闲过渡,形成巨大的反差。
D.翠翠担心渡船因烟火而损毁,危及爷爷的安全。
9.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 )
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阅读测试题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供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1.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杜鹃叫个不息,啼叫令人悲愁
B.热气蒸人,各种气味令人烦闷
C.生意人杂乱声音,使人心里烦乱
D.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
2.在寂寞难耐之下,翠翠想离家出走,表现了怎样的心态?
答: 。
3.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
参考答案:新课标第一网
基础知识题
1.C 2.B 3.A 4.A 5.C 6.C(应是“语言描写”) 7.D 8.D 9.A
阅读测试题
4.边城个人阅读心得 篇四
翻开《边城》,作者沈从文开篇便为我们细细描摹出一幅湘西风光的人文画卷。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少,分明是一个喧喧嚷嚷的社会,却给人以极静谧、极安稳的感觉,仿佛这座边城中的人们早已与自然山水无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见极鲜明的人物感。
全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然而,在这一幕悲剧中并不存在加害者的形象,更多的带有天意弄人的色彩,主要角色间虽然存在分歧,但解决方式爽朗而正派,充斥着人性的闪光点。看完全文后回头再来看第一章的开头部分,“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原来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前后照应的伏笔。正如后来作者沈从文本人在《水云》中的阐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刘洪涛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中提出了一个别有心裁的观点:“我认为国民性中不仅有劣根性的一面,还应该包括姑且称为优根性的一面。沈从文的小说大约与鲁迅同时代,不过一个写浙东,一个写湘西。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另一些中国人,他们非常安详、和谐、善良,恰恰就没有鲁迅小说中劣根性的东西,把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起谈,可能会帮助我们得到国民性的完整形象。”同样是写底层最普通的中国人民,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中国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他们愚昧无知、随波逐流,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命运;而在《边城》中,人们又淳朴厚道,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5.边城阅读笔记高中生 篇五
沈先生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副副令人浮想联翩的画卷。凤凰城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县城。凤凰城又叫沱江镇,是因为整个县城临着一条美丽的沱江而建。在沱江两岸,布满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脚楼和木屋。这里的茶峒,不属于外面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
初读《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
6.《边城》悲剧艺术赏析 篇六
然而, 我们并不能完全沉醉于小说诗一样的梦境中, 品读之后更多的则是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伤、悲凉和惆怅的情绪,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让人产生无法消除的悲哀。翠翠父母的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贯穿着小说始终, 象幽灵一样伴随读者的情绪;小说主人公翠翠与船总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三角爱情悲剧, 让人叹息与牵挂不已。悲叹之余, 我们不能不去思考:作者既然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那么, 又为何要带着一种凄美痛惜的情绪在这个温暖的作品里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反复咀嚼《边城》作品, 肤浅的理解如下:
首先, 作品的悲剧因素是缘于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理想的人生梦境的破灭。从文学创作的目的来看, 文学是人们自觉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总是“伴随着某种十分复杂但又清晰鲜明的思想活动而产生的有节奏的感受, 还包括全部生命感受、爱情、自爱、以及伴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
三十年代的中国, 遭受日本的侵略, 到处是荷枪实弹的日本兵, 兵荒马乱, 饥饿重重, 惊恐万状。作者所在的济南、南京到处是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 随时有着性命危险。作者辗转武汉, 长沙, 取道沅陵至家中。到这时作者希望能成为自己避难之地的湘西已经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边地, 而是通向大后方的战略要地。作者十分渴望理想的世外桃源生活, 将理想寄托于幻想之中, 将还带着原始纯朴气息的湘西茶峒边城设想成一方理想的世外乐土, 希望生活在曾经温馨的“边城”世界里:人性尽善、尽美, 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贫困富裕之分, 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 没有战争, 没有物欲之争, 人们互相亲善, 互相扶持。然而现代文明的侵蚀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这里, 完美的人性也必将遭受侵蚀, 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王团总的碾房好象没有战胜古老的渡船, 可它毕竟赫然立在了茶峒的河边。精神与物质的冲突已经展开, 民族的最后一块桃源乐土其的堕落不可避免。社会的蜕变如暴风雨的来临, “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作者除了哀叹、留恋和无奈之外, 又能怎样呢?
其次, 从作者创作的情感角度看, 缘于“对农人与兵士不可言说的温暖之情”和为“乡下人”主体精神的蒙昧的忧虑。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这样写道:“对于农人与兵士, 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 随处都可以看出。……因为他们是正直的, 诚实的, 生活的有些方面是极其伟大……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
由于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之情, 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绘了一群善良、朴直的乡下人, 他们性格率真、淳朴、勤劳、热情友好。老船夫年逾七十, 仍很健壮。他勤劳、朴实、憨厚、乐善好施, 他无偿替人行船摆渡, 数十年如一日, 从不肯接受别人的丝毫馈赠;对于自己的女儿 (翠翠的母亲) 私下与一个茶峒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并有了小孩, 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 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 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士兵服毒自杀, 女儿殉情, 他毅然肩负起抚养遗孤的责任, 他为要给翠翠找个好的归宿操碎了心。翠翠从小受外祖父性格的熏陶, 一样的纯朴, 善良, 她聪慧、乖巧, “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从不动气”。她安贫乐道, 公家给了她与祖父三斗米、七百钱, 她没再收过过渡人一文钱, 即便客人再三要给, 她与祖父也是坚决拒绝, 或想着法子归还。她朴素而纯真, 浑身充满着朝气与活力。船总顺顺为人公正无私, 喜欢交朋结友, 慷慨大方又能济人之急, 一点也不贪婪世故, 从不巧取豪夺。两位年轻小伙子———天保、傩送更是豪放豁达, “和气亲人, 不矫惰, 不浮华, 不倚势凌人”。勤劳、勇敢, 相貌俊俏, 身体结实如小老虎。不贪图富贵, 追求自由和爱情。杨马兵是城里的一位屯戍老兵, 他一样是一位善良、热心帮助他人的人。为了让老朋友能陪孙女在端午节看划龙舟比赛, 他热心帮老船夫撑渡船。他不计前嫌, 在老船夫死去后, 自觉接替老船夫照顾翠翠, 让翠翠感觉到, 外祖父去世了, 却又多了一个伯伯, 日子过得跟以往一样。
这一群热情、质朴、善良的“乡下人”, 他们没有私欲利己观念, 没有对生活过分的奢望, 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环。沈从文的其它多部作品, 同样塑造了一系列“乡下人”形象, 如《萧萧》《贵生》《会明》《虎雏》《夫妇》等, 与《边城》里的“乡下人”一样, 他们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生命形式:勇敢、雄健、热情、善良、纯朴、忠厚。但是, 伴随他们原生态人性共生的, 是他们主体精神的蒙昧。他们“不曾预备要人怜悯, 也不知道要可怜自己, ”对命运缺乏理性的自主自为的把握。
《边城》中的几重悲剧产生的原因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一个悲剧故事是翠翠的父亲与母亲的悲剧。翠翠的父亲———一个茶峒屯戍兵, 与翠翠母亲因唱歌相熟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后, 本欲私奔去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但因翠翠的母亲不愿离开孤独的父亲而放弃私奔, 为了不毁灭作军人的名誉服毒自杀了。翠翠的母亲尽管没受到忠厚的老父亲的一个有分量的字眼的责备, 却一直处于羞惭之中, 等生下小孩之后故意喝了很多的冷水殉情死了。第二是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与二儿子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然而翠翠却对傩送一见钟情。老船夫十分希望翠翠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他希望能为他做主, 嫁给天保, 但因十五年前女儿殉情的事, 他小心翼翼, 又希望尊重翠翠的意见, 所以他希望为翠翠的婚事做主, 却又害怕冒然做主。在无法弄明白翠翠的心意的情况下, 他积极努力地撮合翠翠与天保, 结果弄巧成拙, 将事情弄糟。天保与傩送知道兄弟俩同时喜欢翠翠后, 决定月夜到山上轮流唱歌, 看谁的歌声能打动翠翠的心, 谁就娶翠翠。用走“马路”的方式决定出爱情上的胜负, 为了成全弟弟, 天保主动相让, 外出闯滩, 不幸遇险而死。船总顺顺虽然性格异常豪爽, 可是却不同意把间接害死第一个儿子的女孩作为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傩送对哥哥的死十分歉疚、自责, 认为是自己造成了哥哥的死亡, 抛下翠翠, 赌气离开茶峒, 再也未回。老船夫不堪翠翠婚事失败的重击, 带着遗憾于雷雨之夜猝然死亡, 留下翠翠一人孤零零的守侯在渡口, 等待着那不知归期的心上人,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 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 还不曾回到茶峒。”
翠翠的父亲认为自己与屯戍地的女孩子相好, 是有辱作军人的名誉, 翠翠的母亲内心既渴望美好的爱情, 但又把私下与人相好看成是羞耻之事, 道德、传统、世俗观念成为灭杀健康心灵的痼疾。翠翠只停留于幻想之中, 不能主动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喜欢傩送, 却过于羞涩, 既不能主动向傩送表达爱意, 也不能坦然接受傩送传递的爱情信息。心口不一, 让老船夫无法明白她的心思, 错以为他喜欢天保, 将事情弄巧成拙, 造成悲剧。此外, 天保傩送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但还不够大胆、直接和勇敢, 老船夫对孙女的溺爱和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 顺顺的过于迷信等等最终成了产生悲剧的原因。
总之, 《边城》中人物的悲剧是因为人物主体精神受传统、自然观念的影响, 还缺乏主动把握人生命运的抗争精神。或者说, 这群原始的自然人自己就是悲剧的制造者。沈从文将《边城》故事设计成悲剧, 无疑表现出对这些“原始自然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在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 现代文明冲击着中国的各个地域, 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如果人们再不能主动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 像湘西茶峒这样的原始自然地带人们又将有怎样一种悲剧命运呢?《边城》是沈从文在“乡下人”自在生命形式的颂扬上, 凝聚着对自己所属民族长处与弱点的反省。沈从文思谋着用什么方法, 能使这些人心中感觉到对“明天”的“恐慌”, 放弃过去对自然平和的态度, 重新来一股劲, 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 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他在追究民族的症结所在, 他希望人们弄明白:在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以及由于历史所发生的坏影响, 若此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 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 这促使了沈从文构思《边城》悲剧结局的缘由。他渴望他们理性精神的苏醒, 希望他们以新的姿态投入新的人生竞争。也因此, 作品中作者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小说结尾这样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会回来!”作者希望用手上那支笔, “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 唤起民族做人的意识。
摘要:他在追究民族的症结所在, 他希望人们弄明白:在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以及由于历史所发生的坏影响, 若此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 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 这促使了沈从文构思《边城》悲剧结局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边城》沈从文著蓝天出版社
(2)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沈从文卷》之《沈从文小传》蒋泥甲一编著蓝天出版社
(3)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沈从文卷》之《选文与赏析》蒋泥甲一编著蓝天出版社
(4) 《文学系统与比较文学》杨政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7.边城阅读答案 篇七
在湘西这个与世无争且民风淳朴的边远小城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俩,他们热情并且淳朴,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直到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大会上,孙女翠翠邂逅了相貌英俊的青年傩送,自此便将他放在了心上,念念不忘。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向她的祖父提亲。当地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想让他当自己的女婿,并愿意以新磨坊为陪嫁。但是已经心有所属的傩送只想娶翠翠为妻,于是大哥与他商量好都用唱浪漫山歌的方式来求爱,让翠翠自己作选择。
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为了成全互相爱慕的他们,决定外出闯滩,却不料,因为一场意外死去了。而傩送自责地认为哥哥天保是因他而死,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于是抛下了翠翠,自己走了。祖父为翠翠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去世了。最后翠翠仍执着地等待着傩送,痴心地等,不放弃地等。因为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他从美与爱之间入手,写出了伟大的纯朴的爱情故事;通过写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淡化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冷漠,去讴歌一种人性和一种爱。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的爱情故事中的翠翠与傩送既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也没有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金钱的诱惑和权力之间的威逼,有的只是农村男女淳朴简单的爱情,这种情感光明、干净,更能在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的震撼。作者对他们爱的方式给予很高的赞扬,而且称赞了湘西人民崇高的节气和心灵的纯净:天保和傩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以及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纯洁尊重的爱,祖父对翠翠的真切关爱,翠翠对傩送的执着纯真的爱。这些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动,为之沉醉。
而在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物质社会中,人们为了所谓的权利和金钱,将自己贪婪的本性释放的一览无余。利益来往的途径是那么的便利,而人们的沟通似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但在作者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美丽、勤奋、善良的本性,给这部作品增添了纯净朴素的心意,这无疑使读者的心境又提高了一个阶层,让我们知道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方纯净透明的净土,宛若世外桃源,人心珍贵如斯。
在故事的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个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傩送的歌声现在只能出现在翠翠的梦里和心里,将翠翠的痴情和悲哀刻画的深刻无比。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8.《边城》艺术探微 篇八
背景环境——闹与静
第三节, 开篇简要交代边城的安宁、有序的特点后, 便用本节三分之二的笔墨, 向读者展示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端午节 。“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子, 莫不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莫不”、“任何”、“必”, 通过这些极为概括性和肯定性的文字, 从参与度来说, 端午节是边城传统的欢庆的节日, 城中的每一个人都热情地投入到庆祝活动中去, 不管哪年, 皆是如此。从节日场面来说, 庆祝胜利的鞭炮声、赛龙舟擂起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 将节日的欢庆热闹推向高潮。而翠翠所处环境的宁静与这份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写道:“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 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这是一个安静的画面, 静静的阳光, 安然沉睡的黄狗, 编棕叶玩的翠翠, 没有任何声响。从表现人物内心来看, 翠翠对边城端午的热闹浑然不觉, 这源于翠翠心底的宁静。同时, 在远处热闹声响的陪衬下, 翠翠沉醉于两年前与傩送邂逅的美丽记忆中, 这也体现出翠翠具有的自然、纯净之美。热闹的节日, 无碍主人公翠翠安静地出场, 在这一份热闹的映衬中, 安静带有了空灵与悠远之感, 也给人一种热闹归于寂然之感。正因为沈从文先生对于自然、纯净之美的热爱与珍视, 才做到了对背景环境闹与静的适度配置。
人物心理——明与暗
第四节, 作者将读者直接拉入翠翠两年前的端午回忆之中。独自留在城中的翠翠没有爷爷的陪伴一个人在昏暗中, 这时, “河面朦朦胧胧, 看上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也只剩下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从色彩上说, 昏暗的光线, 白色的鸭子, 白色使昏暗中多了一点明亮;从心理上说, 白色的鸭子使翠翠意识到不只是一个人独处于此, 等待的焦虑得到一丝缓解, 在心里添了一抹亮色。的确, 二老傩送的出现本应是给昏暗中的翠翠带来明亮, 但作者安排明暗的变化, 给翠翠的内心增添曲折。文中接着写道:“码头上已无别的人, 那人问:‘是谁人?’……‘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在对话中, 体现了二老傩送的热情和关心, 但处于焦虑与防备状态中的翠翠因误解了傩送话里的意思, 以为是欺侮了自己, 先前心里亮起的光又隐匿于昏暗之中。而二老派人打起火把将翠翠护送回家, 无疑使孤单的翠翠走出了黑暗, 翠翠的内心也亮起了二老为其打起的火把。在明与暗的交错变换中, 二老的出现无疑使翠翠的内心经历了由焦急到缓解, 由防备到接受, 由责骂到感谢。在明暗的适度配置中, 翠翠将二老的影子投射入内心, 也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人物出场——显与隐
第五节, 翠翠特意在第二年端午到城里, 希望与二老再次相逢。沈从文先生却着意设置翠翠与二老的错过, 将二老从翠翠的视线中隐去, 并安排在这年端午, 让翠翠认识大老。塑造二老时, 作者用昏暗中二老捉鸭的场景, 体现他的勇敢与本领, 将其放入翠翠孤单无助的背景中, 体现他的热情和助人, 使得二老的形象生动。而大老出场时, 仅写到“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 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鸭肥两次, 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 不仅只字不提大老如何捉得肥鸭, 甚至连鸭子都不是主动送出。大老的形象只是抽象而模糊的, 虽没有安排二老出场却似隐实显, 首先翠翠是因不能忘记他而前往城中, 并且翠翠在得知二老在青浪滩后, 听到爷爷唱起催橹歌时, 便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可见, 翠翠的心早已飞往二老的所在地, 二老的形象已深深刻入翠翠的脑海里;而大老虽出场却似显实隐, 因为翠翠的心中早已被二老占据, 再也无法容纳下其他的青年男子, 也才会说出“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因而透过翠翠的眼睛, 大老的形象是抽象、模糊的。作者用了这种似隐实显、似显实隐, 在不动声色中将二老、大老两人在翠翠心里的分量做了权衡, 使得文章保持了舒缓、抒情的整体风格。
9.阅读的感觉阅读答案 篇九
②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 】是阅读名著。
③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
④【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
⑤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枪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⑥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问题】
20.第④段中加点的词“潜移默化”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2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第③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从而引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7分)
22.根据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写一个你阅读作品的实例。(3分)
23.下面表述作者主要意图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
B、阅读是增强思维力度。
C、真正的阅读注定是一种孤独。
10.民俗视野里的《边城》 篇十
根据不同民俗事项的表现方式, 学术界一般将民俗分为口头民俗、风俗民俗、物质民俗三大类。《边城》这篇中篇小说则不同程度地展现了此三种民俗事项, 在细读品味中还可一窥民俗描写对小说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
口头民俗:浓烈的生命体验和意识
口头民俗:包括俗语民俗和音韵民俗, 音韵民俗即带有韵律的山歌、民歌等说唱文字。
《边城》因了那些数不清的歌子而略显温情和浪漫, 更彰显了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爷爷为翠翠唱的歌, 翠翠渡船时所唱的歌, 还有走水路的二老为翠翠所唱的歌, 边城人的船歌, 为敬巫神所唱的歌, 情歌等, 都是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翠翠对“茶峒人的歌声, 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譬如一首迎巫神的歌:“福思绵绵是神恩, 和风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饭当前陈, 肥猪肥羊火上烹……慢慢吃, 慢慢喝, 月白风清好过河!醉时携手同归去, 我当为你再唱歌!”这些歌中显示出了人的精神状态及对生命的热爱。边城人总能用俏皮的俗语来对话, 使得小说行文在温婉中突显了地域文化特色。湘西人民对生命和历史的认知在这些口头民俗中沉淀和流传下来, 养成了小山城人最纯美的人性, 彰显了一种人情美。比如翠翠所唱:“白鸡关出老虎咬人, 不咬别人, 团总的小姐排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 二姐戴副银钏子, 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 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这是翠翠在端午节摆渡中看见众多女孩时所唱的歌, 虽然是漫无目的所唱, 但从中反映了翠翠一些朦胧的意识。诙谐有趣的歌谣一方面反映了当地的风俗, 一方面也表现出翠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达尔文认为歌谣起源于对异性的吸引, 是青年男女表达情感时为吸引异性而创作的。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边城》中翠翠的母亲和父亲因对歌而私定终身。翠翠听到对溪高崖上二老的歌而“摘了一把虎耳草”。中秋节边城人“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
口头民俗在《边城》中奠定着小说的抒情气氛, 充当小说的润色剂, 流露出了浓烈的生命体验。
风俗民俗:象征性暗示
风俗民俗:以民间节日最具代表性, 《边城》里的民间节日比如端午、中秋、过年。一方面节日具有娱乐功效, 另一方面节日给小说中的男女青年也为创造了会面的机会, 控制着小说的节奏。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是端午, 中秋, 与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 如何兴奋到这地方人, 直到现在, 还毫无什么变化, 仍然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这些节日的描写对行文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的节奏更加紧凑, 在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地域特色里, 对风俗民俗的强烈感受力复活了这个民族的一段历史, 描绘出了生气勃勃而又略显忧伤的场景。民间节日既象征作家的思想感情, 也是追求幸福的象征。象征性物象造成了行文的双层结构。从浅层结构来说民间节日突出和强化了边城人的生活方式, 深层结构则是从民间节日创造翠翠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出场, 将民间节日作为符号而追求小说内涵的一种单纯而含蓄的美。
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边城人的日常生活, 借用民俗事项筑起此篇小说的结构框架。既然已经有了翠翠和爷爷以及顺顺一家的单独出场, 就要有一个铺垫来制造两家人会面的机会。民间节日便是作者的选择。边城人在赛船中欢度端午佳节, 而作为赛船高手的二老就要参加划船比赛。处于青春年华的翠翠喜欢节日的热闹, 寻找爷爷的翠翠在码头偶遇追鸭子的二老。二老派伙计送翠翠回家, “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这是翠翠和二老的第一次会面。有了此次端午的记忆, 两年来的中秋节、过年虽然给翠翠“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 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美”。因此上一个端午节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 有了和大老和顺顺的第一次见面。又到了端午节, 翠翠在成长中已经能领略人事, 在吊脚楼听到人们的谈论引起她无限的心事。三个端午节的书写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岁月的流逝, 暗示了翠翠的成长及翠翠微妙的情感变化, 丰富了小说的浪漫气氛。
物质民俗:彰显情感与人生
物质民俗:民间建筑, 民间饮食, 民间服饰。这些物质民俗, 养成了小山城人的淳朴。
边城凭水依山而建, 因此边城人有水的轻柔绵长, 如翠翠, 又有山的朴实坚强, 如大老、二老;自然“长养且教育”着像翠翠一样的茶峒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说到了边城的物质民俗。作者从有一座白塔的小溪边写起, 镜头慢慢转向了溪里的渡船以及撑渡船的一家人的生活情境。紧接着又将笔墨投入到整个小山城的概况上, 从建筑、历史、日常生活、饮食、服饰风俗的特写中传递了“眼泪与欢乐, 在一种爱憎得失间, 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边城》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与节日服饰作为湘西文化的一面镜子, 渗透着边城人的情感和人生观。
小说开篇就提到了白塔, 作为边城的标志性建筑物, 满足了边城人的精神寄托, 白塔在虚实、动静中有了多元而和谐的内涵。随着白塔的倾废, 小说的叙事情调愈显忧伤, 白塔彰显了边城人的情感和人生, 而后白塔的重新修葺亦暗含了作家美好的感情, 给翠翠以希望, 亦给读者以希望。
总之, 《边城》倾注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怀念, 《边城》中的民俗描写奠定了小说的历史文化语境, 在此历史文化语境中印刻着人性中的“常”与“变”。在大众时尚文化成风的今天, 再看《边城》中的民俗描写, 能品出一种深切的超越情怀和内在的民族禀赋。
摘要:《边城》是我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不同的人从不同视角对其做过解读, 本文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阐释《边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口头民俗,风俗民俗,物质民俗
参考文献
[1].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上卷一.小说1917-1949)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p357.
11.造心阅读答案及答案 篇十一
毕淑敏
①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会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②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秉赋的优异和生活的历练造出。
③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④(A)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⑤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如电光石火。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是陷井。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⑥造心需要时间。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
……
⑦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⑧ 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工期也许耗时一生。通常是母亲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⑨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⑩(B)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2分)
2.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一句中的“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该如何理解?(2分)
3. 塑造心灵是需要条件的,作者认为至少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4分)
4.“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5.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精练,且包含哲理。请从文中划线的A、B处任选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我选( )句赏析:
参考答案:
1.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全心全意地塑造美好的心灵。(2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2.“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造心要有正确目标,而且态度要严肃认真。(2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3. 三个条件:塑造心灵先得有材料、塑造心灵要有手艺、塑造心灵需要时间;(3分)共同特征:塑造心灵,主要靠我们自己的一双手。(1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一: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拥有美好的心灵,就能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示例二:有的人,虽然生命不存在了,但他们的高尚品质、崇高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4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5.A、运用排比或对比的修辞,形象地说明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用好的材料。
12.初中生阅读边城读后感 篇十二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钱的意义。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十分慷慨。可见,文中的边城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地方,没有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觉得轻松。随着金钱的淡化,全书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全书中的淳朴的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于是,一个个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豪爽大度的顺顺……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义也让我觉得很感动。当二老向大老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兄弟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分出胜负。这也体现了书中的人物淳朴的特点。
故事虽最终以悲剧结尾,却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这一句话,令我无尽感慨。我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只一句话,就让故事的结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许多。这样一个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处处是鲜活的,处处是淳朴善良的风味人情,却每每读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忧伤,为主人公的命运,也为淳朴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忧伤。在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还有多少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呢?
13.关于边城宽甸风水浅议 篇十三
宽甸历史悠久, 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生息繁衍, 明代为加强辽东边备, 1575年开始修建城堡, 1611年又重新整修, 城堡外墙为大型青砖块石结构;墙高7.4m, 宽2.4m, 墙顶筑有雉碟, 鸟瞰城廓, 北墙长1100m, 南墙长800m, 东墙长1000m, 西墙长1050m, 略呈梯形, 总面积约1km2, 城周围挖有护城壕, 城堡原设3门, 东称保厘门, 西称朋远门, 南称安阜门, 朋远、安阜两门建有瓷城, 城内建钟楼一座, 在城墙上建角楼4座, 箭楼8座, 城内干道径纬各一条, 呈丁字形, 砂石路面, 宽甸设治后, 一直为宽邑治所, 1941年, 日伪当局将北城墙扒一豁口, 俗称北门, 解放之初, 城墙基本完整, 1972年, 县委决定将城墙砖石全部拆除, 环城修建防空洞, 使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 现只有南城门一隅和个别地段可略见古城一斑。
宽甸系满族聚居地, 由始以来, 汉、回、满、朝鲜族, 同事耕牧, 和平相处, 在共同开发, 建设宽甸这片土地中, 形成了交互渗透的边疆型民族文化, 有着独特的风俗民情。
满族以勇猛威武, 晓骑擅射而著称, 回族以性格刚烈, 意志坚强, 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而与众不同, 朝鲜族勤劳善良, 能歌善舞, 热情好客, 古朴的起居独具特色。
2 古城风水格局和城堡选址
从风水角度来看, 宽甸的风水格局颇具典型, 宽甸的寓义是:四面环山, 中间有较大盆地, 其理由是, 宽甸地处长白山脉与千山山脉的过度地带, 峥嵘山 (主山) 座落于古城西北, 主峰娘娘顶子海拔907.2m, 东与五道岭、草皮岭承一脉, 西侧天工切削, 险峰耸立, 山中景色随季而异,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可称之为居群山之首, 是古城北部的天然屏障。
黄椅山 (白虎山) 位于古城西郊, 山体系火山喷发玄武岩堆积而成, 由南而望山体呈椅状, 云雾霭霭, 北陡南缓, 恰视一片弯月镶嵌在城边, 素有“黄椅云弥”之美誉。
虎沟岭 (青龙山) 高竣挺拔, 重峦叠嶂古树参天, 遮天蔽日, 蜿蜒数十里, 各种飞禽走兽也栖居于此, 已成为动植物的家园滑石、水镁石、理石等地下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南山 (案山) 形如马鞍, 平缓浑圆, 松柏长青, 苍烟若浮, 彩带式的东西滨河, 环绕古城, 弯弯曲曲, 汇入蒲石河, 隔水相望, 楼方山 (水口山) 被拦腰斩断, 龟蛇两山对峙扼守河口, 古城四周群山环抱, 自有洞天犹如远离人寰的世外桃园, 中间盆地, 约为40k m2, 形如抛物面聚焦天线, 可称为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
宽甸古城的选址, 规划和发展, 典型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 市朝一夫”的王城规划思想, 古城略呈梯形, 道路经纬分割, 宽敞的县衙, 位于经路西侧的高地之上, 可以俯视全城, 与路东的天都宫庙, 北边的跨街钟楼, 遥向互应, 与低矮的市井和民宅形成鲜明的对照, 具有近似方正, 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特征。
古城的建造者, 在对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后并没有墨守陈规, 而是因山就势、因地制宜的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 恰到好处的把古城融合在山川、河流之中, 成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
根据太阳光线的辐射情况和北方冬季寒冷的特点, 有意识的将古城主 (纵) 轴线选取了正南——南偏西15度方位, 同时注意了建筑物之间的采光间距, 经实地考证, 日照间距系数为2.0左右, 使建筑物取得了最佳朝向和较好的光照。
由于右侧的黄椅山, 山势相对较低, 且与北侧的峥嵘山之间, 有较宽的平地相连所形成的谷地, 成为冬季寒流的通道, 并且冬季西北风较强, 面对不利的自然环境, 建造者巧取天工, 在保证古城主轴线方位和建筑物朝向不变的前提下, 依据楼方山 (案山) 和馨岭 (朝山) 鞍部的情况, 在可调节的范围内, 城址选择了靠前偏西的位置, 巧妙的利用黄椅山的遮挡作用, 同时古城未设北门, 城墙成为又一道屏障, 从而避免了冬季西北寒流的侵袭。
从而形成了以峥嵘山 (主山) —古城基址—南山 (案山) 为纵轴, 以左肩右臂虎沟岭 (青龙) 、黄椅山 (白虎) 为两翼, 以东西滨河为横轴, 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 并以峥嵘山、黄椅山和虎沟岭, 共同组成了古城北部的扇形天然屏障, 阻挡北部的寒风, 迎纳南部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流, 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
3 风水地形改造与补充
古城宽甸的山形水势也存在很多缺欠, 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手段, 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协调, 起到化凶为吉的作用。
石是山之骨, 土是山之肉, 水是山之血脉, 草木乃是山之皮毛。
建国之初, 县政府就注重古城四周环山的植被保护, 封山育林,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环城绿化带, 不仅保持了水土, 调节了空气温、湿度, 降低寒流和风沙的侵入, 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而且, 吸收了大量的有害气体, 减少了粉尘污染, 放出氧气, 净化了空气, 并形成了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
在城东侧, 修建了一座坝高26.5m, 最大库容1亿立方米的人工湖, 形成了约1km2的水面, 大量吸收宇宙射线和太阳光线, 藏风聚气, 冬暖夏凉, 是古城气候环境的调节器, 并与西侧的蒲石河形成了金城环抱之势, 从而弥补了古城多山少水的不足, 在灌溉千亩粮田的同时, 成为人们假日旅游、休闲娱乐的场所。
古城左侧的虎沟岭 (青龙山) 高竣挺拔, 与右侧低矮的黄椅山 (白虎山) 相比, 龙气太盛, 则虎威不足, 为此在黄椅山的主峰上修建了一座40.5m高的济源宝塔——文笔峰, 现已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站在塔顶古城新貌尽收眼底, 不但具有观赏和瞭望价值, 也改变了周围的风水, 促进了阴阳平衡, 起到了镇妖去邪, 兴文运保安康的作用。
由于宽甸是依据古城堡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 在建城区内, 民宅低矮, 道路狭窄, 基础设施落后, 这些不利因素, 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县政府因势利导, 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调整, 新修了一条道路红线为60m, 长约5km贯通南北的鸭绿江大街, 缓解了城内交通堵塞的矛盾, 疏通了古城的主气脉, 为古城的经济腾飞带来新的契机。
4 启迪与思考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产生活积累的文化结晶, 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老子和庄子的“重视空间, 实体其次”的建筑观, 佛教的“天人合一, 取其自然, 顺其自然”等哲学观点, 被许多西方现代学者和知名建筑师所推崇。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 全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问题日趋严重, 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探索一条适合国情、崇尚自然、强调人文关怀的建设之路, 是我们设计工作者不可推御的责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城风水格局和城市选址规划的探讨, 阐述了风水学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理论, 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环境,建筑,风水格局
参考文献
[1]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
【边城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边城的阅读笔记感悟1000字10-05
边城独望,边城独望马戴,边城独望的意思,边城独望赏析07-22
《边城》节选赏析08-12
浅谈《边城》08-21
漫水与边城09-05
沪教版《边城》10-28
边城高中读书心得08-08
边城读书心得1000字09-15
边城读后感高一09-29
名著边城读书心得感悟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