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2024-08-30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4篇)

1.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篇一

第五册第七单元是一个实践活动单元,目的是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在教学设计时以活动为主,事先铺垫,事后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激发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体验。

首先我布置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去和父母购物,购物前和父母一起制定好购物清单。要求孩子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去逛集市和超市,并带着要求去:

一、怎么找到需要的`商品?CD超市没有,怎么办?付款时注意什么?

二、观察,说说填购物清单要注意些什么?(物品名称、价格、数量、金额、汇总计算)

三、亲身体验,没有买过东西的同学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注意体验。

课堂上,要学生填写购物清单,出示自己买的商品,观察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其他特点。

1、抽一学生上台介绍,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准确、清楚、有序。

2、分小组交流。要求:

(1)说话的声音要大

(2)把商品介绍清楚,话要说得完整连贯。

(3)说话要有顺序。

3、推选代表全班边展示边介绍。大家再次评议。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表述自己的独特体验,不评价对与错,而是在指导学生如何能把自己的经历说清楚,说具体上下工夫。

――尽快找到指示牌,根据货架上的商品弄明白自己要的商品大概在哪里。礼貌的问营业员。

――到书店或影象店。

――尽量不买计划外的商品。

――计算要找的钱,找的钱即时放好,扣好包,要有防范意识,不要炫耀自己有钱,以免被小偷盯上,作完了事及时回家。

课前我还让学生带了自己喜欢的小礼物,课堂表现佳的就把礼物奖给自己,他们在课堂上非常积极,兴致很高。

我感受到活动课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保护孩子的个性才是关键。

2.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方向与位置 篇二

第1课时:确定位置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2、3、4、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3)

5、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把地图填写完整 1)2)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学生思考

3.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篇三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春)

一.背景

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苏俄面临着物力财力极为匮乏。

2.国际:英美法日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二.目的1.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祖国,巩固政权。

2.越过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①积极: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缓解城市饥荒,保证前线供应。

②消极:卢布贬值,农民实则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2.工业——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卢布进一步丧失价值,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易形式。

4.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四.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军事行政命令的经济体制,超越生产力发展需求。

五.评价

1.积极方面:使“目的”得以完成。

2.消极方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联盟的巩固,导致了1920年春经济和政治危机。Ⅱ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8年逐渐取消)

一.原因

1.直接原因:医治战争创伤,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理论原因:1918年春,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

二.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存在,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内容

1.农业——粮食税

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工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有利于国外资金和技术的传入,以便更快恢复发展工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使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促进商品流通。

4.分配——工资级别制

四.意义

1.政治方面: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页

3.思想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

Ⅲ斯大林模式(1936年)

一.背景

1.外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2.内因: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

估计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完成,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内容

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⑵提出:1925年12月,苏共(布)十四大

⑶过程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第三个五年计划(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⑷问题: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⑴背景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⑵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⑶提出

1927年,苏共十五大

⑷进程

①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掀起高潮。

②1930年,整顿发展。

③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④1937年,基本完成。

四.评价

1.伟大功绩

⑴政治方面

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⑵经济方面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⑶思想方面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2.重大弊端

⑴政治方面

①党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破坏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缺乏必要警惕监督;

③1936——1939年,大清洗运动。

⑵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低下。

⑶思想方面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Ⅳ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一.背景

1953年,斯大林病逝,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平凡冤假错案,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

农业方面的改革成为突破口;工业上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外交方面

古巴导弹危机,国际威望严重受损;大国沙文主义,影响国际社会主义团结。

三.评价

1.进步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局限性

好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后没有相应配套措施;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束缚;过于强调主观,一味否定斯大林模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一.背景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改革混乱辞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永远退出政治舞台。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集体领导,实行“三码驾车制”,扩大党内外民主。

2.经济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军事方面

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8月,侵犯我国东北新疆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美苏争霸;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

三.评价

1.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过高的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

进程。1975年,苏联经济停滞。

3.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具备竞赛,使经济负担加重。

Ⅵ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一.背景

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陷入危机边缘。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从宪法中删除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条文;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中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经济方面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三.评价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Ⅶ苏联解体

一.时间

1991年12月25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升起俄罗斯联邦三色旗;26日苏联正式解体。

二.原因

㈠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

苏联传统机制弊端太多,失去了动力和机制。

2.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3.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

4.内部原因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

③思想:教条主义,左倾思想严重。

④民族:各加盟国对苏联不满。

4.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

㈡改革失败原因

1.纠正党的历史错误滑向否定党的历史成就。

2.批判停滞社会主义理论滑向意识形态多元化。

3.发扬党内民主滑向党的民主集中制。

4.从划分党内职能区分开始,把党政分工变为党政分家。

4.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篇四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所提示的一个道理是()

A.做任何学问需要用圆规、三角板等工具 B.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长辈的教诲

C.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D.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2.城市居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规则是()

A.法律B.考试规则C.校规D.市民公约

3.以下属于道德规则范畴的有()①宪法②班级文明公约 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④民俗风情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下列属于成文规则的有()①校规②交通规则 ③山区行路的风俗④社区公约 ⑤首都市民文明公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5.除了成文的规则外,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类规则,它们往往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传下来,下列属于这类规则的是()

A.上海市民文明公约B.考试不准作弊 C.缴纳个人所得税D.过春节贴春联

6.在我们的生活中,规则应该是()

A.公平的B.公正的C.为人民服务的D.公平和公正的7.在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则的是()

A.2007年春节期间,武汉市燃放烟花爆竹实行“禁改限”

B.某中学七年级(4)班同学利用班会时间,共同制定“班级建设公约”

C.杜鹃特别喜欢红色,所以她买的衣服一般是红颜色的D.湖北土家族人在女儿出嫁时,时兴“哭嫁”的风俗

8.你认为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是:()

①选定调查方法 ②实地进行调查 ③确定调查主题 ④分析调查材料、完成报告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9.许多规则来自生活,马路上的斑马线表示的是()

A.机动车道B.注意行人C.禁止通行D.人行横道

()

A.现代空间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B.法律要求 C.美国要求D.联合国要求

11.交通规则、体育竞赛规则、法律法规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B.都具有约束力,都需要有人来履行监督职责

C.都具有强制性,人人都必须遵守D.都具有强制性,都必须由人民法院判决

12.下列传媒中不是现代大众传媒的是()

A.信鸽传书B.电脑网络C.电视D.无线广播

13.人们制定规则往往依据()

A.生活的需要B.个体欲望C.领导人意志D.部门利益

1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8.0级地震。北京震感明显,楼房外空地挤满了惊慌的人群。最先报道此消息的大众传媒可能是()1 10.科学家提出要制定“太空交通法”,最主要的原因是

A.报纸B.广播C.杂志D.电视

15.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是()

A.传承文明B.舆论监督C.获得和传递信息D.休闲娱乐

16.小晓爸爸妈妈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她爸爸妈妈为了准备结婚嫁妆,家开了许多次家庭会议,你们知道当时最流行的是什么样的嫁妆吗?()

①自行车②缝纫机③房子④手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7.现在小晓姐姐准备结婚了嫁妆,你们知道姐姐想要什么样的嫁妆吗?()①电脑②保险③汽车④房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8.“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属什么原则?()

A.量入为出B.节俭C.实际需求D.超前消费

19.爷爷有丰厚的退休金,平日也没什么花销,但他生活十分简朴,家具都是20世纪

A.受收入影响B.受地区差异影响C.受性别影响D.受生活习惯影响

20.传媒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些阶段,下列各项选项中按发展顺序的是()

A.口语、文字、印刷、电子B.电子、印刷、文字、口语

C.文字、口语、印刷、电子D.口语、文字、电子、印刷

21.下列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A、原始档案B、回忆录C、历史小说D、实物资料

22.现在的人行横道线,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条斑,所以又称“斑马线”。斑马线最早出现在()

A.英国伦敦B.法国巴黎C.美国纽约D.中国北京

23.下列传媒中信息最晚呈现的是()

A.电视B.书籍C.广播D.互联网

A、张力理解关心父母B、父母理解关心父母

C、他们彼此理解和关心D、张力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张力百依百顺

25.朱某的妈妈花了800元钱买了两张钢琴演奏会的门票,两人一起去听。这种是()

A.浪费行为B.超前消费行为C.绿色生活方式D.追求精神消费

二、综合运用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1年,张穆庭创作了歌曲《1937》纪念南京大屠杀。

材料二:1938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文书、通讯及个人日记、信函编著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系列记叙日军在南京及其他各地所犯罪行的书籍,是记载日军暴虐的黑暗时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史料。80年代的,每次去城里,仍和以前上班一样,不行30分钟。这说明消费行为()24.初中生张力经常与父母发生摩擦,你认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材料三:我在难民所里待了3个月,亲眼看到日军开着3辆卡车来避难所挑选年轻力壮的男人,还有一些好看的女娃也被他们带走。我每天所听到有熟人被杀的消息,很多和我们一起的人也伤心的活不下去了,有的甚至要撞墙自杀,那时的南京城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

(1)上述资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请说明辨别的理由。(6分)

(2)不同的资料,最终都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如果“南京大屠杀“写一篇警示录,你会选择上述哪些资料?(1分)为什么要这样选择?(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丹同学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马航MH370的有关信息,搜集整理了一些新闻报道:报道一:2014年3月8日凌晨一架由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客机MH370,在马来西亚与越南的雷达覆盖边界与空

来源:新浪网

报道二:马航航班失联后,一场大救援正不分昼夜地在相关海域展开。截止2014年3月10日一共有11国舰船及飞机参与搜救。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报道三:在失踪16天后的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马航MH370航班已经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

来源:人民日报

报道四:截至4月25日,“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承担的水下核心区域搜索任务已完成超过80%,尚无任何飞机残骸。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1)李丹实通过哪些大众传媒获得了上面这些信息的?(4)

(2)从第一题中选择一个你经常使用的传媒,说说它的优点和缺点。(6)

(3)通过生活中的大众传媒,说说你目前了解到了哪些国内外大事?(4)

28.材料一: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的解释。

材料二:国际足联规定,南非世界杯赛中不允许球员主罚点球时,在最后射门一刹那故意停顿,以欺骗对方门将,违反规定者将被出示黄牌。

3中交通管制失去联系。

(1)材料一提到的刑事诉讼法从存在形式来看,是什么规则?(3分)

(2)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除了材料一中提到的刑事诉讼法,请你再写出一部法律名称。(2分)

(3)法律和体育竞技规则有何相同点?(写出两点)(4分)

(4)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上,读大学的表姐到陈扬家玩,兴致勃勃地向他讲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故事。这引起了陈扬的兴趣,他想更详细了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信息。

(1)陈扬可借助哪些大众传媒了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分)

通过查阅,陈扬收集到了以下相关资料:

资料一:泰坦尼克号被誉为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但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船,却在它的首航中就撞上冰山而沉没了。

资料二: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3D版影片《泰坦尼克号》,他在制作前做了充分准备:探访当年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后裔;观看后人以泰坦尼克号为题材拍摄的影视著作;阅读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回忆录;雇用潜艇到沉船地点考察。

(2)泰坦尼克号沉没于年。(2分)

(3)詹姆斯·卡梅隆在执导的3D版影片《泰坦尼克号》之前,搜集了很多历史信息,其中哪些属于第一手资料?哪些属于第二手资料?(4分)

(4)有人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人类对抗自然的一次惨败。”现在,人们越来越尊重自认、善待自然,注重环境保护的消费更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请你结合身边的“绿色消费”,仿照例句,完成下面的句子。(2分)

例:选择可降解的塑料袋,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

选择,是为了。选择,是为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测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C 2.D3.D 4.B 5.D 6.D 7.C 8.D 9.D 10.A 11.B 12.A 13.A 14.D 15.C 16.C 17.D 18.A 19.D20.A21.C 22.A 23.B 24.C 25.D

二、综合运用题(共50分)

26.材料一歌曲《1937》是第二手资料。理由:是后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说法;材料

二、材料三是第一手资料。理由: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当事人的亲身经历。

(2)材料

二、材料三。理由:这是比较直接的证据,可信度高。

27.(1)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2)略(优点3分,不足3分)(3)略

28.(1)成文规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3)强制性,违反这些规则都要遭受处罚。都需要有人履行监督的职责,如警察、裁判和法官。

(4)说明了规则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许多多的规则,都源自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

29.(1)略,言之理由即可

(2)1912年

上一篇:章丘区刁镇最新规划下一篇:会计继续教育《新企业内部控制》2015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