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2024-07-17

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共8篇)(共8篇)

1.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篇一

在全世界英语学习者的心目中,《新概念英语》可谓是一部“宝典”级教材。《新概念英语》由英国著名的语言教育专家L.G. Alexander 先生编写,经久不衰。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素质。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新概念英语》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 听力

大家完全可以把《新概念英语》当成是一套很好的听力教材,它的配套磁带有英音和美音两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或者考试等实际需要去选择购买。根据经验总结,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练习英语听力――

一、不要看书,将整篇课文听写下来。如果有一些单词听不出,千万不要急于翻书,首先尝试猜测该词应该是什么。我们在做听力考试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应当去适应这种环境。随着听写的增多,听力会逐渐增强。在听的过程中,也可加深对英语发音的认识。而且实践证明,如果能达到一听就懂的程度,你的脑子里英语翻译成汉语的现象就会消失,阅读理解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二、把听写下来的文章与原文比对,查找错误,这样才能在今后避免重复的错误。

三、跟着磁带反复跟读课文。注意各单词的读音以及语调等问题,语音语调尽量模仿磁带,力求接近磁带上的。

第二部分 词汇

新概念教材课文里所学习的单词与其他的教材不同,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与大家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一定要掌握。

背单词不要孤立地背,一定要融合到句子中去。对于意思不太明白的,最好用英英词典或者双解词典查阅并掌握其含义。在词典中把这个单词每个不同的例句都要找找出一两句实用的作为代表练出来,这样你才会知道一个单词的不同用法。

除了听写、默写以外,还要增加阅读量,看一些和自己水平相当的英语其他书籍从而扩充词汇量,就我个人认为,词汇量这个概念应该是英语水平提高后才涉及的问题,不应该是初学者上来就想的事情,初学者应该先掌握基本句式,会说会写了,才能去想这个东西英文怎么说,那个东西英文怎么称呼,这个时候才是增加词汇量的时候。阅读不需要去背诵,也不需要去听录音,但必须勤查词典。这个方法只是为了增加词汇量,尽量短时间内减少生词。

第三部分 语法和阅读

建议大家进行课后的习题练习和同步测试,巩固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效果。尤其是,新概念每课都有一个自己的核心语法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每课的这一个语法掌握。如果个别同学感觉自己的语法和阅读水平较差的,最好选择一些与自己水平相当的语法教材和英语分级阅读读物来进行课外学习,以提高英语实力。

第四部分 写作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借学习新概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实这也是有法可循的。你可以在接触一篇新的课文前,先不要看它的英文,而是根据它的中文翻译自己写再翻译成英语,然后再和原文对照,这样一经对比,就可以找到自己写作的弱点和问题,及时修正,日久积累,从而获得提高。特别是第三册和第四册里面的一些美文,就为大家提供了相当好的写作方法和经典范文。

第五部分 背诵

在学习过程中,背诵一些经典课文将对英语的记忆、理解非常有益。尤其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通过背诵课文可以加深对英语的记忆,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记忆区域,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经典的句型、语法、词汇,通过背诵课文,都可以十分有效地长驻背诵者心中,这样一来,同学们的阅读、语法和写作,能够同时得到提高。

[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概论]

2.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篇二

一、了解极限发展的历史, 激发兴趣

人类历史上极限概念从萌芽、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在我国《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也有记载, 这些都是极限思想的雏形.在西方极限的萌芽则体现在芝诺悖论上, 这些虽是哲学命题, 但却对极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17世纪英国的牛顿和法国的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在建立微积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极限概念, 最初的极限概念是十分含糊不清的, 并且在某些关键处常常不能自圆其说, 引起18世纪许多人对微积分的攻击.英国哲学家伯克莱嘲笑“无穷小瞬‘o’是消失的量的幽灵”.他还说牛顿的无穷小一会儿是零, 一会儿又不是零, 简直是“瞪着眼睛说瞎话”.这些攻击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在此阶段并没有把极限概念作为微积分的基础概念, 反而认为无穷小和无穷大是问题的关键, 把无穷小作为微积分的基础概念.连大名鼎鼎的牛顿都是用无穷小来定义极限, 他称无穷小为瞬“o”.

到19世纪, 极限概念才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被法国数学家柯西在《分析教程》中提出:“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于一个定值, 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 这个定值就叫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柯西的定义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几何说明, 并引入“lim”来表示极限.但他的定义中还保留着“无限趋近”、“要多小就多小”等描述性词语, 并没有达到彻底严密化的程度.

直到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 这个定义借助不等式, 定量地、具体地刻画了两个“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叙述中只是用到了存在、任取等词语, 已经摆脱了“趋近”一词, 排除了直观描述性痕迹, 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 这个定义至今仍在使用.

二、从直观上感性认识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

在描述性定义中, “当项数n无限增大”和“xn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a”都是描述性词语, 如何把他们用数学的语言即“ε-N”语言表述出来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两个无限过程, 即xn与常数a的无限接近和项数的无限增大.

四、“ε-N”语言定义的理解

在理解“ε-N”语言定义时, 关键是理解ε和n这两个量.

六、掌握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 是高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标志之一. 用极限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先构造一个与未知量有关的变量, 确认这个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 最后用极限计算求出未知量.

极限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持续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往往很难把概念一次性地理解透彻, 必须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后, 借助于新的知识的学习反过来进一步加强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进而真正掌握并运用它所包含的极限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摘要:极限概念及思想方法是学习微积分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发展史、描述性定义、语言定义及理解、思想方法几方面给出了学习指导.

关键词:极限概念,思想方法,数列,函数

参考文献

3.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概念形成 了解方法 形成能力

一、对数学概念学习效果的反思

数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基础知识中概念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建立数学理论系统的着眼点,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概念只作简单介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概念的学习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原本的地位。

二、数学概念有效学习的过程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1.概念的形成。

在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扎实地引导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为学生揭示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新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2.概念的同化。

在概念同化教学时,应该开动学生的智力,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学生提供应用概念推理论证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概念进行重新建构。

3.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在数学概念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这两种方式往往是结合使用的。这既符合学生学习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概念背后的丰富事实,提高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三、例谈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概念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数学概念,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蕴涵的许多数学条件与思想方法。这对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拓宽解题方法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1.充分理解概念的限制条件,正确应用解题。

很多数学概念在定义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而这些限制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否则容易扩大定义的范围,得出错误的结论。

如函数的定义域的问题:

(1)判断y=的奇偶性。

分析:先求函数定义域-1≤x<0或0

(2)求函数y=log(12x-27-x2)的单调增区间。

有学生将原式化为y=log[-(x-6)2+9],然后得到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6,+∞)。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因为原函数中先讨论:12x-27-x2>0,解得函数的定义域为(3,9)。单调性讨论应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单调增区间应为[6,9)。

2.用概念产生过程中所隐含的“定义方法”解题。

有一些数学概念是一种方法性的定义,在解决定义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能正确加以应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

(1)对立事件的定义反映了思考问题的正反二重性,即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正难则反”原则,例如:三人独立地破译一个密码,他们能译出的概率分别为 ,则能够将此密码译出的概率为 。

分析:直接求法:至少一人译出即可,要分七种情况讨论,比较繁琐。

间接求法:由对立事件可知,密码译出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 (译不出密码)。

可求得:P(A)=··=,P(A)=1-P(A)=。

(2)单调函数概念的定义表述是: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我们可根据定义总结出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设给定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且不妨设x1

(3)圆的参数方程的定义中所显示的换元法。圆的参数方程不只是圆的一个表达式,它还提供给我们三角换元的解题方法,例如:已知x2+y2=4,求x+y,xy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方法较多,但三角换元求解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设x=2cosα,y=2sinα则x+y=2cosα+2sinα=2sin(α+),则x+y∈[-2,2],xy=2cosα·2sinα=2sin2α,则xy∈[-2,2]。

3.利用概念定义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数学概念定义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不乏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定义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如能灵活地进行运用,便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如:

(1)二项式系数产生的证明过程,转化为组合求解,可用类比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如:求(2a-b+3c)2的展开式中a2b2c2的系数。

可将原式类似写成:(2a-b+3c)6=(2a-b+3c)……(2a-b+3c)的六式相乘,则a含项的产生是由六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a的项,剩下的四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b的项,最后两式里取含c的项,应用组合相关知识写出式子:(2a)(-b)(3c)2=1080a2b2c2,则a2b2c2的系数为1080。

(2)绝对值概念中所含的数形结合思想。

一个数(式)绝对值除了取非负值外,还有一定的几何意义,如:可看成非负数,也可看成数轴上刻度为x的点到刻度为a的点的距离,这正好与向量的模的几何特性相一致,用来解题比较快捷。如:

x+3+x-2≥a对一切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x+3+x-2可看成数轴上刻度x的点到刻度为-3和2的两点的距离和,其最小值为5,若5≥a恒成立,则a的范围为a≤5。

全面而透彻地的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走向数学殿堂的第一座桥梁。课本中的数学概念都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挖掘、拓展数学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摘 要】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精心设计,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上,并通过应用使概念的感性基础得到充实。只有充分挖掘、拓展数学概念,才能将“死”知识变成“活”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形成 了解方法 形成能力

一、对数学概念学习效果的反思

数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基础知识中概念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建立数学理论系统的着眼点,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概念只作简单介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概念的学习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原本的地位。

二、数学概念有效学习的过程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1.概念的形成。

在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扎实地引导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为学生揭示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新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2.概念的同化。

在概念同化教学时,应该开动学生的智力,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学生提供应用概念推理论证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概念进行重新建构。

3.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在数学概念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这两种方式往往是结合使用的。这既符合学生学习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概念背后的丰富事实,提高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三、例谈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概念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数学概念,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蕴涵的许多数学条件与思想方法。这对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拓宽解题方法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1.充分理解概念的限制条件,正确应用解题。

很多数学概念在定义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而这些限制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否则容易扩大定义的范围,得出错误的结论。

如函数的定义域的问题:

(1)判断y=的奇偶性。

分析:先求函数定义域-1≤x<0或0

(2)求函数y=log(12x-27-x2)的单调增区间。

有学生将原式化为y=log[-(x-6)2+9],然后得到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6,+∞)。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因为原函数中先讨论:12x-27-x2>0,解得函数的定义域为(3,9)。单调性讨论应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单调增区间应为[6,9)。

2.用概念产生过程中所隐含的“定义方法”解题。

有一些数学概念是一种方法性的定义,在解决定义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能正确加以应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

(1)对立事件的定义反映了思考问题的正反二重性,即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正难则反”原则,例如:三人独立地破译一个密码,他们能译出的概率分别为 ,则能够将此密码译出的概率为 。

分析:直接求法:至少一人译出即可,要分七种情况讨论,比较繁琐。

间接求法:由对立事件可知,密码译出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 (译不出密码)。

可求得:P(A)=··=,P(A)=1-P(A)=。

(2)单调函数概念的定义表述是: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我们可根据定义总结出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设给定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且不妨设x1

(3)圆的参数方程的定义中所显示的换元法。圆的参数方程不只是圆的一个表达式,它还提供给我们三角换元的解题方法,例如:已知x2+y2=4,求x+y,xy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方法较多,但三角换元求解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设x=2cosα,y=2sinα则x+y=2cosα+2sinα=2sin(α+),则x+y∈[-2,2],xy=2cosα·2sinα=2sin2α,则xy∈[-2,2]。

3.利用概念定义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数学概念定义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不乏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定义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如能灵活地进行运用,便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如:

(1)二项式系数产生的证明过程,转化为组合求解,可用类比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如:求(2a-b+3c)2的展开式中a2b2c2的系数。

可将原式类似写成:(2a-b+3c)6=(2a-b+3c)……(2a-b+3c)的六式相乘,则a含项的产生是由六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a的项,剩下的四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b的项,最后两式里取含c的项,应用组合相关知识写出式子:(2a)(-b)(3c)2=1080a2b2c2,则a2b2c2的系数为1080。

(2)绝对值概念中所含的数形结合思想。

一个数(式)绝对值除了取非负值外,还有一定的几何意义,如:可看成非负数,也可看成数轴上刻度为x的点到刻度为a的点的距离,这正好与向量的模的几何特性相一致,用来解题比较快捷。如:

x+3+x-2≥a对一切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x+3+x-2可看成数轴上刻度x的点到刻度为-3和2的两点的距离和,其最小值为5,若5≥a恒成立,则a的范围为a≤5。

全面而透彻地的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走向数学殿堂的第一座桥梁。课本中的数学概念都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挖掘、拓展数学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摘 要】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精心设计,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上,并通过应用使概念的感性基础得到充实。只有充分挖掘、拓展数学概念,才能将“死”知识变成“活”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形成 了解方法 形成能力

一、对数学概念学习效果的反思

数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基础知识中概念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建立数学理论系统的着眼点,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概念只作简单介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概念的学习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原本的地位。

二、数学概念有效学习的过程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1.概念的形成。

在用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扎实地引导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为学生揭示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新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2.概念的同化。

在概念同化教学时,应该开动学生的智力,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学生提供应用概念推理论证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概念进行重新建构。

3.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比较结合。

在数学概念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这两种方式往往是结合使用的。这既符合学生学习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概念背后的丰富事实,提高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三、例谈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概念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数学概念,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蕴涵的许多数学条件与思想方法。这对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拓宽解题方法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1.充分理解概念的限制条件,正确应用解题。

很多数学概念在定义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而这些限制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否则容易扩大定义的范围,得出错误的结论。

如函数的定义域的问题:

(1)判断y=的奇偶性。

分析:先求函数定义域-1≤x<0或0

(2)求函数y=log(12x-27-x2)的单调增区间。

有学生将原式化为y=log[-(x-6)2+9],然后得到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6,+∞)。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因为原函数中先讨论:12x-27-x2>0,解得函数的定义域为(3,9)。单调性讨论应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单调增区间应为[6,9)。

2.用概念产生过程中所隐含的“定义方法”解题。

有一些数学概念是一种方法性的定义,在解决定义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能正确加以应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

(1)对立事件的定义反映了思考问题的正反二重性,即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正难则反”原则,例如:三人独立地破译一个密码,他们能译出的概率分别为 ,则能够将此密码译出的概率为 。

分析:直接求法:至少一人译出即可,要分七种情况讨论,比较繁琐。

间接求法:由对立事件可知,密码译出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 (译不出密码)。

可求得:P(A)=··=,P(A)=1-P(A)=。

(2)单调函数概念的定义表述是: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我们可根据定义总结出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设给定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且不妨设x1

(3)圆的参数方程的定义中所显示的换元法。圆的参数方程不只是圆的一个表达式,它还提供给我们三角换元的解题方法,例如:已知x2+y2=4,求x+y,xy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方法较多,但三角换元求解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设x=2cosα,y=2sinα则x+y=2cosα+2sinα=2sin(α+),则x+y∈[-2,2],xy=2cosα·2sinα=2sin2α,则xy∈[-2,2]。

3.利用概念定义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数学概念定义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不乏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定义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如能灵活地进行运用,便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如:

(1)二项式系数产生的证明过程,转化为组合求解,可用类比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如:求(2a-b+3c)2的展开式中a2b2c2的系数。

可将原式类似写成:(2a-b+3c)6=(2a-b+3c)……(2a-b+3c)的六式相乘,则a含项的产生是由六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a的项,剩下的四式中任意两式里取含b的项,最后两式里取含c的项,应用组合相关知识写出式子:(2a)(-b)(3c)2=1080a2b2c2,则a2b2c2的系数为1080。

(2)绝对值概念中所含的数形结合思想。

一个数(式)绝对值除了取非负值外,还有一定的几何意义,如:可看成非负数,也可看成数轴上刻度为x的点到刻度为a的点的距离,这正好与向量的模的几何特性相一致,用来解题比较快捷。如:

x+3+x-2≥a对一切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x+3+x-2可看成数轴上刻度x的点到刻度为-3和2的两点的距离和,其最小值为5,若5≥a恒成立,则a的范围为a≤5。

全面而透彻地的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走向数学殿堂的第一座桥梁。课本中的数学概念都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挖掘、拓展数学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4.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篇四

纠音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在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之前,建议大家不要贪多,不要急于求成。语言学习是一个语感培养的过程,急不得。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听本书所配的课文音频(新概念第三册课文及音频>>>),最起码第一单元的每一课都要模仿到跟录音以假乱真的程度。还有一个原则:在练习语音的阶段,不读对第一句就不学第二句;在背课文阶段,不背下第一篇就不学第二篇!

语音语调都练得不错了以后就开始背课文吧,具体怎么背,我在之前已经说过(点击回顾>>>),要狂轰滥炸,我推荐大家用视译法进行狂轰滥炸。当然,这都建立在你“查生词,析语法,学翻译”的基础之上。做完了这个工作就抓着一篇文章,以段为单位,先读顺文章中的每一句英文,然后看着右边的中文翻译,试着对原文进行复述,复述不出就继续读英文。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因为故事的情节而影响你对语料的背诵了!一定要对每一篇课文进行不断地重复。一篇文章能够视译出来了还只是个开始,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就是在学习新文章的日子里不断地复习,用视译法继续复习,一直保持大脑对所学文章的视译能力的记忆。不知不觉,你就背下了这60篇堪称经典的文章,有了这60篇文章作为你的精读基础,你的英语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这个过程需要规划,需要毅力,但是只要把每天的任务完成了,毅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很多在外人看来具有超强毅力的人,只不过是每天做了他们自己规划好要做的事情而已,没什么难的,第一天能做到,第二天也能做到!具体的规划可以这样:对于第1单元的20篇文章,每天视译一篇,重复5次以上;第二天视译第二篇5次,复习第一篇1-2次。反正就是这样类推,周末两天不学新文章,复习5天的学习成果。而对于第2单元的文章,完全可以2天学习一篇,也就是视译一篇。而第3单元的20篇文章,因为难度相对于前面来说有提升,词数也有增多,就可以1个星期学习两篇文章。如此一来,几个月下来,60篇文章也就内化为大家的语感了,这样的扎实学习想不进步是不可能的!不要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行,背一句话的能力总有,然后一句一句地背,就这么简单。

5.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篇五

(1)3个人吃10个苹果,平均每人吃几个?

(2)23名同学植100棵树,每人平均种几棵?

学生能很容易地列出算式,当计算时,见到余下来的数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再指出:

(1)题竖式中余下的“1”;(2)题竖式中余下的“8”,都小于除数,在除法里叫做“余数”。学习新概念的方法很多,但彼此并不是孤立的,就是同一个内容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也可以这样引入“扇形”概念,让学生把课前带的一把摺扇一折一折地从小到大展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概括出:

第一,折扇有一个固定的轴;

第二,折扇的“骨”部长。

6.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篇六

近年来人们对多示例学习的经典定义进行了扩展,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随之也出现了在扩展定义下的多示例学习问题[1],即认为包的结构,或包中示例之间的关系对其概念标记的确定有潜在影响。

周志华等人[2]认为包中示例在整个示例空间的分布对概念标记有潜在影响,提出了CCE算法,通过聚类的方式在整个示例空间上寻找示例所构成的概念簇,然后计算包中示例所属的概念簇并转化为布尔向量表示。但该方法以布尔向量的方式表示的示例空间概念,未能考虑示例从属于某个概念簇的程度,而我们认为包含这些概念的强度对包的分类有直接的影响,不同概念对分类标记的确定有不同的贡献。因此,增加包中某个概念强度的描述,为更精确地描述包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基础,也是本文工作的出发点。

Gartner 等人[3]提出了一种解决多示例学习问题的思路,即定义以包为输入的多示例核函数(MI-Kernel),然后使用单示例核学习器进行学习。通过核函数,多示例样本的特征被隐藏在核函数中,问题被转化为一个经典的单示例学习问题。其本质是把每一个包通过集合核映射到一个由训练样本所构成的空间[4]。但是,多示例核并没有显式的示例空间概念定义,实际上它假设同类包之间在核函数意义下有某种相似关系,通过比较每个待定标记的包与所有训练样本之间的相似关系以确定其概念标记。多示例核并不直接依赖于某种多示例学习的扩展定义[1],它等同地看待包中的每个示例,并对它们的核函数值进行简单加权,难以有效识别包中的示例结构。

基于对现有多示例学习中对包结构的算法研究,我们提出结合概念权重的多示例核学习方法,通过基于欧氏空间距离的聚类算法在示例空间聚类,借助r-Pattern方法[5]评估每个示例从属于不同聚类的程度,从而评估其对于某一概念的权重;通过余弦相似度,把该权重向量与多示例顶点核结合,计算出带权的多示例概念核,把多示例包映射为一个特征空间的向量表达,并使用单示例监督学习器进行学习。该方法克服了基于示例流形方法的限制,使用一组通过学习过程确定的权重表示示例对于潜在概念的重要程度,解决了包概念标记对某一潜在流形的过度依赖。

1示例概念权重的评估

1.1形式化定义

QRd为示例空间,dQ的维数,数据集D={(X1,y1),…,( Xl,yl)},其中Xi={xi1,xi2,…,xini}⊆Q ,yiY={-1,+1},ni为包Xi中所包含的示例数,xij=[xij1,xij2,…,xijd]T,为第i个包中第j个示例。若∃k∈{1,2,…,ni}使xik为正例,则包Xi为正包,即yi=1,反之yi=-1。多示例学习即通过有标记包对学习器进行训练,使之能预测未标记包的概念标记。为简化起见,本文的研究中仅考虑二类分类问题。此外,文献[1]而是认为包中的示例分布及包结构共同决定了其概念标记,我们沿用这种假设。

1.2多示例概念

文献[2]提出对整个示例空间进行基于欧氏距离的KMeans[6]聚类,得到的示例簇作为示例空间中的概念。本研究中沿用这种多示例概念的定义,但采用另一种聚类思路。即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无回放的随机抽样,得到一个比原数据集规模小的评估数据集,在此数据集上使用步进搜索的方法进行KMeans聚类,通过聚类结果的PBM指标[5]确定较优的聚类数目,如公式(1)所示:

ΡBΜ(k)=(1kαE0ED)2(1)

式(1)中为k聚类数目,n为样本点数量,E0为每个样本到数据集中心的距离之和,E=i=1kEiEi=j=1nuijxj-ziU=[uij]k×n为一个矩阵,其中uij=1代表第j个样本属于簇i,zi为聚类的几何中心,D=maxi,j=1kzi-zj为聚类中心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本文中,根据经验取α= 1.1。由文献[1]可知,大的PBM值代表聚类质量好,对于某个数据集,我们寻求一个聚类数目k使PBM值较大,作为本文算法中的概念数目。

1.3示例权重的评估

1.3.1 多示例概念的权重评估

我们借助在文本分类中被成功应用的r-Pattern方法[5]评估每个概念对于整个多示例学习任务的重要度,进而对包中示例的权重进行评估,得到每个示例的概念权重。r-Pattern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文本向量表达技术,把每篇文章的关键词向量看作一个模式(Pattern),并合并相同的模式,所谓相同指的是两篇文章含有相同的关键词,合并后的模式称为r-Pattern。

在多示例概念的基础上,应用r-Pattern评估示例对于每个概念的重要度。不同的包中含有不同的概念,把概念和包分别类比为关键词和文档,则可以计算每个包相对于所有概念的r-Pattern。图1展示了这种类比关系,其中Doc代表文档,Word代表关键词,Bag代表多示例包,C代表由聚类生成的概念簇。

形式化定义r-Pattern。令C={C1,C2,…,Ck}为示例空间KMeans意义下的概念簇,计数函数count(b,c)定义为计算每个多示例包b中所包含属于概念簇c的示例数目,则r-Pattern定义为:

pi={(c, f)|c(C, f=count(Bagi, c)>0}。

算法1 r-Pattern

算法1描述了r-Pattern的计算过程。算法1的第6行(表示异或,若r和w含有不同的概念簇子集,则该行的结果为非全0向量。compose函数把符合条件的包加到一个已经存在的r-Pattern中。算法1的第13行计算每个r-Pattern的支持度。若两个r-Pattern所包含的概念集合一样,则可以进行合并,合并时把对应概念的计数函数count的值进行相加。图2展示了r-Pattern的合并过程。

通过r-Pattern的计算,得到每个概念对于每个r-Pattern的重要度WP=[wij]r(k,如图3所示,Rp表示r-Pattern,sup表示每个r-Pattern的支持度,其值为r-Pattern中多示例包个数与所有多示例包个数的比值,wij=Rpij/ni,Rpij为第i个r-Pattern的第j个域,ni为第i个r-Pattern包含的包数目,r为r-Pattern的个数,k为r-Pattern所包含的概念数目。以图3的r-Pattern为例,Rp1={Bag1},Rp2={Bag2},Rp3={Bag3, Bag4},Rp4={Bag5, Bag6}。则每个r-Pattern对于每个概念的重要度如图3所示。

定义1(r-Pattern意义下多示例概念权重). 设C={C1,C2,…,Ck}为示例空间KMeans意义下的概念簇,WP=[wij]r×k为概念对于r-Pattern的重要度,则概念权重WCi=j=1rwij/supjr为r-Pattern的数目,supj为第j个r-Pattern的支持度,即组成每个r-Pattern的包个数与总的包数之间的比值。

定义1对每个r-Pattern在每个概念上的权重与其支持度的积进行求和,得出r-Pattern意义下的概念权重。若数量较多的包中含有来自于同一概念簇的示例,则该概念的权重就会较高。r-Pattern能有效的表示出每个包的概念构成,在以往的方法中[7],通常是把所有概念等同的看待,而引进概念权重后,可以给重要概念以更大的权重。

1.3.2 示例的概念权重

通过多示例概念权重的计算,可以进一步评估示例的概念权重,定义如下:

定义2(示例概念权重). 设C={C1,C2,…,Ck}为示例空间KMeans意义下的概念簇,WC为相应的概念权重向量,则第i个示例对于第j个概念的权重为WIij=e-sij·WCj,其中sij=‖xi-cj‖为第i个示例xi到第j个概念中心cj的欧氏距离。

定义2描述了每个示例对其所属概念的重要程度,一般认为聚类中心是最能代表某概念簇的点,而在同一个聚类中,若某点离聚类中心越远,则其属于该概念的程度就越低。

2结合示例权重的多示例概念核

2.1主要算法

在示例权重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定义基于多示例顶点核[3]的结合示例权重的多示例概念核。

定义3(结合示例权重的多示例集合核). 包XiXj中的第p个和第q个示例的对应的示例概念权重为wipwjq,则结合示例权重的多示例核为:

ΚCSet(Xi,Xj)=(p=1niq=1nj[1-cossim(wip,wjq)]×

k(xip,xjq))2。

其中cossim(wi,wj)=wiΤwj(wiΤwi)(wjΤwj),表示余弦相似度。

算法2描述了结合概念权重多示例核的计算。

算法2的第2行,方法kmeans对整个示例空间进行聚类,其返回结果中IDX表示每一个示例所属的簇标号,CenterDist为每一个示例到每一个聚类中心点的欧氏距离;第3行通过CCE的方法[2]把包表示为概念向量,算法3描述了这一过程。第4行通过算法1求出给定包概念矩阵所对应的r-Pattern。第5行为整个示例空间的概念权重,对应定义1的实现,通过r-Pattern和支持度运算得出,表明每一个概念簇在包空间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第6行在传统的多示例核[3]的基础上计算结合示例概念权重的核矩阵,算法4描述了这一过程。

3实验

3.1标准数据集测试

本文算法在Musk1和Musk2上与MI-Kernel[3]、PPMM[8]、EM-DD[9]、CCE[2]方法进行比较,采用10倍交叉验证法。Musk1和Musk2的示例空间聚类数目k分别取11和9,多示例核的计算采用RBF核,通过数据标准化把每一个属性都标准化到区间[0,1],并设置RBF核的宽度参数为2。算法对Musk1产生55个r-Pattern,对Musk2产生38个r-Pattern。表1展示了算法的正确率和方差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在标准数据集上是有效的,虽然正确率不是最高,但是比不考虑权重的MI-Kernel和CCE方法都有了提高,说明概念权重对于分类的有效性。PPMM方法使用了时间复杂度很高的搜索方法获取最优解,不能适应规模较大的数据集。为了能形象说明不同数据集中概念簇重要度的差异,我们展示出Musk1和Musk2的r-Pattern概念权重雷达图,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的示例空间的概念权重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基于r-Pattern的概念权重有效地捕获了这种隐含于概念空间的内在特性,这比以往没有考虑概念权重方法[2,3]要优胜,是对MI-Kernel和CCE两种方法的优点的结合。本文的算法没有针对数据集进行特别的优化,文献[10]中指出当前对Musk1和Musk2分类正确率最高的算法花费了较大的计算代价对目标数据集进行了专门的拟合。因此我们认为本文的算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3.2图像数据集测试

我们用Corel Image作为实验图像数据集。每幅图像使用[11]的方法转化为一个由区域组成的包,其中每一个区域为一个包含9个属性的元组,每幅图像划分的区域数为3至9个。Corel Image数据集包含20个类别,每个类别包含100幅图像。

在类别层次进行Leave-One-Out实验测试算法的有效性,把一个类作为正例,其余作为负例,从该类中随机抽取30幅作为训练样本中的正例,从其余类中随机抽取60幅作为训练样本的负例,余下图像作为测试数据。对于每一类,上述过程重复10次,取其分类正确率的平均值和方差。为了进行对比,同时实现了MI-Kernel和CCE算法。MI-Kernel的核函数采用RBF结点核,每一维的属性进行标准化之后进行核函数的计算,设置MI-Kernel的指数参数为2,学习器采用缺省参数的SVM;CCE的概念数目分别取7、8、9进行集成,学习器使用缺省参数的决策树。本文的算法设置k值为9。表2展示了在以上实验设置下的测试结果,同一图像类别的最好结果用粗体标出。

在实验的过程中,概念空间的总示例数平均为432个(仅训练数据),在概念数目为9的情况下,算法平均生成80个r-Pattern(20个大类进行平均)。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的方法在14个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优,平均的分类正确也是三种方法中最高的,说明本文在多示例核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权重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算法对不同图像数据集的分类正确率有比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实验中全部采用相同的设置,由于不同的图像类别所包含的概念数目可能不一致,因此使用相同的实验设置会使某些类别得到较差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训练过程中负例的选择策略,实验中的负例从其它类别中随机选择,其规律性没有从一类图像中选择的强,因此在KMeans聚类步骤中对概念的形成会造成一定影响。

4结论

随着对多示例学习研究的深入,示例不再被认为是独立同分布的点集,而是把包看作一个有结构的实体。近年来很多算法都把包的内在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考虑,在这种意义上,多示例学习与有结构数据样本的学习是有内在共通之处的。本文的工作在经典的多示例核的基础上定义示例概念空间的权重,更精确地刻画了包的内在结构,且能有效与核学习方法结合。

参考文献

[1] Foulds J, Frank F. A review of multi-instance learning assumptions. 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2011;1—24

[2] Zhou Zhihua, Zhang Minling. Solving multi-instance problems with classifier ensemble based on constructive clustering. Knowl Inf Syst, 2007; 11(2), 155—170

[3] Gartner, T, Flach P A, Kowalczyk A, et al. Multi-instance kernels Proc 19th ICML, Morgan Kaufmann, San Francisco, CA, 2002;179—186

[4] Xu Xiaobing,Han Jieling,Jiang Yuan,et al.Ling recommendationin web index page based on multi-instance learning techniques.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44(3):406—411(In Chinese)

[5] Pakhira M K, Bandyopadhyay S, Maulik U. Validity index for crisp and fuzzy clusters. Pattern Recognition, 2004; 37(3): 487—501

[6] Zhang Q,Goldman S A.EM-DD:an improved multiple-instancelearning technique.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4,Cambridge,CA:MIT Press,2002:1073—1080

[7] Zhou Zhihua. Multi-instance learning: a survey. Technical Report, CS, Nanjing University, 2004

[8] Wang H Y,Yang Q,Zha H.Adaptive p-posterior mixture-model ker-nels for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Proc.25th Intl Conf Mach.Learn,2008:1136—1143

[9] Zhang Q, Goldman S A. EM-DD: an improved multiple-instance learning technique. Dietterich T G, Becker S, Ghahramani Z, ed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4, Cambridge, CA: MIT Press, 2002:1073—1080

[10] Zhou Zhihua, Sun Yuyin, Li Yufeng. Multi-instance learning by treating instances as non-I.I.D. samples. Proc the 26th ICML, 2009:1249—1256

7.《新概念英语》与英语学习 篇七

《新概念》与“纵向”词汇学习

通常我们所熟悉的词汇学习方法,更多的是注重词汇的“横向学习”,比如掌握词汇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和短语搭配等, 强调“量”的累积。笔者在这里要介绍一个词汇的“纵向学习”方法,即注重对词汇的深度学习和挖掘,掌握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大家看下面的例句:

例1:It immediately ran away when she saw it, and experts confirmed that a puma will not attack a human being unless it is cornered.

她(一位妇女)刚看见它(美洲狮),它就立刻逃走了。专家证实,美洲狮非被逼得走投无路,是决不会伤人的。(《新概念3》Lesson 1: A Puma at Large)

句中突出的词corner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常见意思为“角落”,常见词性为名词。但在这句话中,corner用作动词,表示“将……逼入困境”之意;其实再拓展一下,corner用作动词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词义“垄断”,如“corner the market in silver”(垄断银产品市场)。如果大家再拓展一下corner名词词性下的释义,我们会发现corner还可用来表达“困境,窘况”之意,例如:“She’ll need luck to get out of the corner like that.”(她要靠运气才能摆脱那样的窘境。)利用这样“纵向记忆”的方法,我们最终记住的其实不只是一个词,而是能用在三个场景中的“三”个词。

例2: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当伦敦动物园接到报告说,在伦敦以南45英里处发现一只美洲狮时,这些报告并没有受到重视。(《新概念3》Lesson 1: A Puma at Large)

句中突出的词spot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见意思为“斑点,地点”,常见词性为名词。但在这句话中,spot用作动词,表示“发现,发觉”之意。了解这一词义后,我们在表达“发现”之意时,就可以用spot来替代千篇一律的find或discover了。

通过以上两个例句,大家可以发现,词汇的积累不一定全靠横向上的“量”的增加,而应该是在保证一定“量”的同时,重视词汇在不同词性上的“纵向学习”,用有限的词汇进行多样而有效的表达,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新概念》与写作能力培养

提到英文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头疼,要么觉得无从下手,要么虽言之有物,却苦于词汇贫乏,得不到理想成绩。其实写好英语作文并不难,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中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熟悉英语表达的特点;②熟悉各种句式与短语的构成。选择地道的、真正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短语和单词进行表达。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新概念3》中提供的写作技巧。

活用词性

活用词性指的是把某个单词的一种词性活用为另一种词性,其中最常用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等。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情达意的需要,恰当地活用词性,是增强语言生动性的有效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She stood three feet high and her hands rested on her hips.

她身高三英尺,双手叉腰。(《新概念3》Lesson 3: An Unknown Goddess)

我们知道,rest常用作名词,意思是“休息”。而在这个句子中,rest活用作动词,表达“把……靠(或搁),使得到支撑”之意,给人以鲜活的形象感。

在《新概念》中像这样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很多,例如:“They had to edge (侧着移动) their way along this, sometimes wading across shallow streams, or swimming across deep pools.”(《新概念3》Lesson 42: Modern Cavemen)。这些都是很好的活用词性的例子,希望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对比学习。

灵活使用介词短语表达

在英语写作中,灵活使用介词短语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英语是形合式语言,不同于汉语这种意合式语言。形合式语言更注重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很多在汉语里习惯用动词、形容词、副词表达的结构,在英语表达中常用介词短语来代替。大家来看《新概念3》中是如何巧用介词短语的:

例1:As no pumas had been reported missing from any zoo in the country, this one must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somehow managed to escape.

由于全国的动物园没有一家报告丢了美洲狮,因此这只美洲狮一定是某位私人收藏豢养的,不知怎么设法逃出来了。(《新概念3》Lesson 1: A Puma at Large)

本句中使用了介词短语“in the possession of” 来表达“拥有,占有”之意,而我们在表达这一词义时,常常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使用动词possess,原文就会变为“this one must have been possessed by a private collector...”这样的表达较之例句来说,行文的结构就逊色多了。

例2:Though the crew were at first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lost ship had been found, the contents of the sea-chest proved them wrong.

船员们开始认为沉船找着了,但海底沉箱内的物品证明他们弄错了。(《新概念3》Lesson 32: A Lost Ship)

“under the impression”这一介词短语用来表达“以为,认为”之意。通常在表达这一词义时,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consider”“believe”“think”这样的基础词汇,而在写作考试中千篇一律地使用这些基础词汇,往往会使行文显得呆滞而缺乏结构上的变化,也因此很难拿到高分。这里《新概念3》为我们提供了在写作中灵活表达的办法——多使用介词短语。

学习修辞表达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语言信息的传达都离不开修辞的帮助,使用了修辞的语言才显得更有文采。在《新概念3》中,修辞的使用也比比皆是:

例1:Only when he saw that the man was actually telephoning the police did he realize that they had all been the victims of a hoax.

当他看到那个工人真的是给警察打电话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成了一场骗局的受害者。(《新概念3》Lesson 40: Who’s Who)

该句使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倒装是英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语法点,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其用法,若能将之适当运用在写作中,定能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例2:A yellow light on the dash-board flashed angrily and Bruce cheerfully announced that there was no oil in the engine!

仪表盘上的一盏黄灯闪着刺眼的光芒,布鲁斯兴致勃勃地宣布发动机里没油了!(《新概念3》Lesson 39: Nothing to Worry About)

此句用angrily形容灯光的“强烈和刺眼”,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angrily一词与cheerfully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使用了英文中的修辞手法——对照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8.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论 篇八

说实话,站惯了三尺讲台,第一次坐在这儿和大家汇报交流,内心不是激动,而是紧张和惴惴不安,因为台下有我的前辈、老师、同学,还有很多在教学方面走在我前列的各位同仁,内心压力特别大。今天,我就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了,下面,我粗略的谈一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些许心得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媳妇如果没有米就做不成香喷喷的饭,写作文也是如此,材料就好像是米,没有材料就写不成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得到这些“米”呢?我的方法是通过写日记、课前三分钟演讲、阅读、摘抄、背诵来积累。

 要想作文好,日记少不了

以写定教

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写日记,理由很简单:日记不受题目、内容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可以手写我心。让学生写日记,我只强调一点:必须真。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因为选材的角度多,范围广,学生有话可说,不但写得顺利,而且真切感人。一年下来,同学们每人写了足足三大本,翻开他们的日记本,你可以看到他们的成长历程。刚开始,“流水帐先生”很多,如写初中的一天时,他们从起床、晨读、上午课、午饭、下午课、晚自习、睡觉等一样不落的写下来,但无一重点。通过他们的写,定了我的教学方向,我教给他们如何把“布剪裁成衣服”,于是“午餐大战记”、“晨读变奏曲”“睡觉前的百家争鸣”、“课堂小插曲”等等一些好的作品诞生了。刚始学生的选材很单一,要么写月考反思,要么写课间十分钟、童年趣事,我教给他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生活,如:冬天过去了是什么季节?什么事物发生变化了?于是四季轮回成了同学们笔下的素材。你的生活中有什么小意外、小惊喜、小感动值得你记一记?这一点拨提示,学生们的选材一下子宽了不少。有一次批改日记时我发现班内不少同学都在写蝙蝠事件,并且有的页面上还有泪痕,写的那叫情真意切,连我看了也差点落泪,在文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呼声:保护动物。我被他们的爱心感动了。在点评这次日记时,“罪魁祸首”王显腾懊悔的把头都要钻到桌子下去了。第二天,在黑板专栏里,王显腾写出了他的“给蝙蝠的道歉信”。

以评促写

我们班的同学善于“比着葫芦画瓢”,有一天,我们评新颖的题目:《寝室那些事》时,采访作者王海洋命题策略,王海洋自得地说:根据电视剧《夫妻那些事》改编的。同学们一琢磨,人家能改编,咱为什么不能?于是乎,下次的日记放眼望去,都是引用、改编的,有根据电视剧改编的,有根据歌名改编的,有根据广告词改编的„„..如《咱班的故事》、《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们班的陈卓写了一首小诗《我喜欢简单 》,在班上一评,好家伙,下次的写作全成了诗。不过,这股流行风我喜欢,你总得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巧用课本,专题练习

在学完《蝉》这篇课文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写作特点?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欲扬先抑。那我们能不能比着葫芦画飘,用这种写法写一篇文章?同学们说,我们试一试吧,说写就写,学生们大约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作文。有的学生写蜗牛:起初看外表,不喜欢,后来看他爬树,一次一次的一掉下,又一次一次的重新开始。被它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有的写雨后不起眼的小蜘蛛织网……从此以后,每学完一篇文章,同学们都会主动的找该文章的训练点,比着“葫芦”画个“瓢”。如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调皮的王海洋同学说:老师,我们这次该画人物“素描”的瓢了吧?引得同学们爆笑。学完《口技》,同学们在日记中用上了侧面描写;学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同学们有点蒙了:文中没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方法呀?等到我播完了《2012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后,同学们大悟:给这些伟人写颁奖词。你别说,这次的“瓢”大部分同学画的都不错:  出示颁奖词:(于艺啉)当唐朝的文字成就了《唐诗杂论》的硕果,当楚国的音符奏响了《楚辞校补》的乐章。

是他,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链接在一起;是他,为含冤而死的李先生申冤呐喊;是他……

他做了,但是他没有说;他说了,并且也做到了。

他“做”了,在情况危机的生死关头,他径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他是卓越谦逊的伟大学者;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是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标杆。-----------他就是民主战士,闻一多。

一举两得的自评和互评

一篇日记写完了,首先自评 A.评题目:题目好不好,好在何处?

B.评描写方法:如果写的是人,写完后思考:你让文中的人物说话了吗?文中的人有表情吗?有动作吗?心里的“我”说话了吗?有,用红笔画出来,写一写你用这些描写方法的目的:是突出什么,还是赞美什么,还是表现什么?没有,用红笔添上。C.评优美的句子:用红笔画出自认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如:用了什么修辞、一系列的动词…….D.评字体:好、中、差。

刚开始,有的同学找不出优美的句子,也没有或不会用修辞方法,但看到别人的日记上用红笔画的满满的,心里有点不平衡,有了这种不平衡,课下就会下功夫,下次就会有意识的去从这些方面去写了。刚开始自评时,班里有一部分同学自评的像模像样,于是,我就在班里,把评的好的文章评阅、然后贴到黑板栏里,供大家学习、借鉴。

1、《为难啊》:

自评:题目直接写出我的心声:为难。在这里我也设置了悬念: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为难吗?请往下读。不错!

2、《寝室那些事》:

自评:这是我根据电视剧《夫妻那些事》改编的,直接点明要写的内容。值得你学习吧!

3、、“为难,为难,真为难,一边是朋友,一边是老师,我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还是应该能藏点就藏点呢?” 自评:这里我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矛盾心理。

4、“听,下课铃声刚落,看,同学们像一把把离弦的剑,竞相射了出去,转眼间,教室里像突然来了一股妖风,把同学们都卷走了。”

自评:在这里我主要运用了两个比喻,形象的写出同学们上计算机课的高兴、激动心情。怎么样?不错吧!

5、“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分数,往后的日子……”

自评:结尾是我用了省略号,言尽而意未尽: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分数,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喽。对你是不是有警醒作用呢?

6、《月考反思》

总评:总结自己,反省自己,是可以使自己离成功更进一步的。让我们记住,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强,在坚强中成功,在成功中快乐。

你看,评着评着,做题技巧也巩固了。所以同学们总结了一句话:学好语文的方法之一:一举两得的自评。

互评的好处,我让同学们总结,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是一举两得。

我们班的日记每周3篇,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二上交,我认真研读,评出新颖的题目,优美的句子,共性问题,从不评选材,因为日记本身是自由选材,就是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从课本中学到的、悟到的,记录下来,是积累素材的途径,所以根本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围绕中心选材”是课堂作文的事。

为了激发同学们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班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果个人一周内三篇文章俱佳可以申请下周免写一篇,如果全班一周内3篇俱佳,下周不但免写一篇,本周日语文作业全免,这一点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和写作热情,你别说还真有几次作业全免呢!感谢日记,让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感谢日记,让我的学生弥补了课堂作文训练不全的特点;感谢日记给了同学们一个写出心声的舞台;感谢日记让我的作文教学完成了从“课前指导到课后讲评”,“以写定教”的转变。

 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们班入班以后一个月,开始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实行演讲缘由: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上课回答问题不大方,不敢回答问题。最初演讲的要求是:没有什么限制,内容只要健康积极向上,说什么都可以。开始实施时我在班里盯着,我认为这样学生会精心准备,认真演讲,但一个月过后,发现同学们演讲依然是羞羞答答,前言不搭后语。,我心里挺着急,于是私下里问学生原因,得知,因老师在,同学们紧张,放不开。于是我识趣的离开了。刚开始有的学生不太相信老师真的走了,演讲时还派一个放哨的,再后来发现,老师真的不来了,这下,班里热闹了,争着把在课下搜集的笑话、脑筋急转弯、歇后语晒给大家听。一轮下来,我私下里问学习委员:同学们还怕上台吗?不怕了;好,换素材,换什么呢,挺作难,我提醒他:你在家住,可以看新闻,把新闻播给大家听,肯定受欢迎。新的一轮开始了,我让学习委员打头炮,第一个人的素材一换,同学们悟出了什么,也开始下功夫在课下搜集一些名言警句、感人小故事、优美的段落等等作为演讲的内容,在这一轮中有一个优惠政策:可以看稿。这一轮结束后我又问学生,上台还紧张吗?不紧张了,于是我问,那我能进教室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了吧?“能”学生异口同声说。

后来为了激励同学们,我们班评选出了“演讲天才”、“演讲小能手”,大大的鼓舞了士气。经过三轮的演讲,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回答问题踊跃了,经过名言警句、优美段落、经典美文的浸染,学生积累的素材更丰富了,作文水平也小有进步。而这一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是功不可没呀!

 要想作文好,阅读、摘抄、背诵少不了

1、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读书交流会”,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

2、摘抄背诵是法宝

读了好的文章,优美的段落,当时觉得很美,但是过几天就有可能忘了,怎么办?历年来,只要是我教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要想写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好方法的积累、对名家名文的学习必不可少。所以,我们班制定了一个优美段落摘抄背诵的环节,每三天更换一次,有学生轮流写在黑板固定的版块里。

要求:

1、每个学生都要前作准备,为全班同学准备好“美餐”;

2、更新要及时;

3、一篇古诗,一段美文交替进行。

开始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认真查找资料,准时更新,利用早读时间及时背诵,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有的同学开始消极怠工,要么随随便便找一些内容应付了事,要么更新不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后,我思考,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重燃激情呢?何不设置一些荣誉称号呢?不久,“美文鉴赏专家”“独具慧眼”“美文使者”等美称相继名花有主。全班同学积极竞争的意识一下激发起来了。只要一有时间同学们就会看书、背诵优美的句子。摘抄,让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素材,当我让同学们为自己的摘抄本取一个名字时,学生绞尽脑汁,那股认真劲不亚于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有的本子“出满月”了,还没名字呢!

日记、摘抄、阅读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材料积累好了,写作时你才不会为 “无米之炊”而发愁。这正如逛超市,你选择洗发水,只有一种,你没得选,品种多了,你才有的选。作文是超市,素材是货源,有了充足的货源,你在写作时才能挑挑拣拣,选出最满意的。

 怎样把布变成衣服------如何选材

 中心思想先行-----中心确定材料

小时候我们的衣服都是送到裁缝铺做的,母亲上街,扯上几尺布,带上我们,到裁缝铺里给我们量量尺寸,过几天就做好了。我佩服裁缝的本领-------把一块布做成一件衣服的本领。写作文呢,也要有不小的本领,把一件事变成作文的本领,怎么变法?一件准备写成作文的事件,好比那块布,作文好比衣服,如何裁剪,取舍某些布边、布头,必须认真测量,仔细剪裁。作文要把一件事情变成一篇作文,也不能把事情的里里外外全全面面的都写下来,也会有需要舍去的零“布边布头”,裁缝是根据人得高矮胖瘦进行剪裁,而作文根据什么剪裁呢?所以首先要根据我们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心观点来舍取。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也就是所说的“布边、布头”需要剪掉。

 《第一次做饭》,如果确定做饭以“充满快乐”为中心,那么就可以从“做饭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受到了表扬”等方面选材;如果你的观点为“体会到了妈妈做饭的辛苦”,就可以从“做饭很繁琐”、“夏天做饭热”、“很劳累’等方面来组织材料。同一件事,中心不同,选材也不同。

为了训练学生的选材能力,我特地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一天》。我和同学们先梳理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

①早晨,被一曲《老父亲》唤醒,于是争着惺忪的眼睛去跑步; ②晨读变奏曲:哪一科老师来,读哪一科; ① 课堂上的小插曲:xxx生病了,老师、同学关心 ② 下课后的欢声笑语;

③ 午饭时的小意外:馒头不够了,饭少了; ④ 午休时的游戏,真心话大冒险; ⑤ 下午,上下课; ⑥ 晚自习事件; ⑦ 宿舍中的百家争鸣。

这一天中的事情太多,你不必要全记下来,否则就成流水账了。假如:你的中心是“温暖”,那留什么材料呢?可写“去餐厅玩了,同学们给我留饭吃”,“课堂上的小插曲:×××生病了,老师的关心询问,用自己的额头测试体温”;假如你的中心是“枯燥、烦恼”,就选“早晨不愿起床的无奈”、“晨读变奏曲”;你的中心确定为“充实、快乐”,你会确定什么材料呢?,“午休时的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晚睡前的百家争鸣”,“课堂上的积极讨论”等等。

《我的一天》,能写成好多篇中心不同的文章,所以写作时我历来主张:“中心思想先行”。有了中心,我们才能围绕中心选材,确定“选”哪些布,“剪去”那些布边、布头。剪去的布边布头不要扔掉,而是要把它们放进我们的素材库里,以备以后书写其他题材的中心时应用。这就是我们的素材积累。上了这节课后,我们班的“流水账先生”少了,能够紧扣中心的多了,看来做一个“好的裁缝师”学会剪裁是很有必要的。

 让故事一波三折--------找准曲折点

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汹涌澎湃。作文 故事的精髓--------曲折

也是如此。古人说,做人要直,作文要曲。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正直,写作要一波三折。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自古像这样的写作趣话很多。各位老师一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唐伯虎祝寿题诗》,相传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很看不惯他家对门儿的那户人家。有一天,这个家里的儿子为其母亲祝寿,想请唐伯虎到家表示庆贺,从而为自己增添光彩。唐伯虎勉强同意了。席间,许多亲朋让唐伯虎写诗助兴,唐伯虎也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把这个老太婆耍笑一番。于是便拿起笔来,写下了第一句:“这个老妪不是人,”第二句还未写下,主人亲朋,个个对唐怒目而视了,但当对方的“怒”还未爆发出来,唐伯虎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么一来,大家也都转怒为乐了。唐伯虎看到这种狂热场面,遂即又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写下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下子又把在场的儿孙们气得横眉立目。眼看快要发作了,唐伯虎蘸墨挥毫,唰唰地写下压轴的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时,主人客人又皆大欢喜,个个笑逐颜开。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感情神经,主要是故事的峰回路转、一波三折。

在我们平时看破案片时,有一下子就破的案吗?没有,总是一个悬疑接着又一个悬疑,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让我们的心紧紧跟着剧情不放。再如武侠剧,我们有没有看到主人公一赢到底的,没有。好的故事总是一波三折--------这是好故事的规律。所以,故事的曲折是吸引读者的法宝。

那么一个故事如何才能一波三折呢?

 找出曲折点

我们来看一下《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安排:

 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盼”于勒盼到望眼欲穿,按理说遇到于勒后,应怎样?“拥抱”、“欢呼”。但作者在这儿设计了一个曲折点:于勒穷困潦倒了。弟弟穷困潦倒了。按我们的正常思路作为哥哥应该帮忙才对呀!但作者又独具匠心又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曲折点:躲于勒。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但紧紧揪住了我们的心,还让菲利普夫妇的庸俗、势力,自私嘴脸的,和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毕露无遗。 写第一次炒菜。如果你这样写: 1.切好了菜。2.油热了,放入锅里。3.炒了一会,放佐料。

4.熟了-----大家尝一尝,很好吃。过程一帆风顺,没什么波折,有人喜欢读吗?肯定没有。第一次做饭,不可能一点困难、波折没遇到:“切”一下就成功了;油热了“放油”有没有小插曲;“炒”的过程有没有波折……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曲折点。如: 

“切菜不小心把手切破了”、 “把菜放到锅里,油溅了一身 

“ 菜来不及翻,焦了”

 “盐放得太多了,只好放水,可是又太淡了,只好放盐。”

 “还没炒好就盛到盘子里,不得不回锅再炒”、 “盛出菜,发现有一个虫子在里面,才知道,菜没有洗干净”等等

假如第一次炒菜一帆风顺,没什么曲折怎么办?难道为了写作文故意把手割破?故意把菜炒焦?显然不能,这时候,我们要会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比如,切菜的时候,心里会担心什么?-------担心会不会切到手。油热了,又会担心什么?-------担心又会不会溅到手上、脸上。菜煮好了,大家要品尝了,会担心什么?-------担心别人吃了,会说不好吃,会说太咸或太淡。

很多表面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事,内心并不一帆风顺,寻找曲折感,一看事情的外在,二看自己的内心。

一个故事曲折点不要设计太多,找出二到三个曲折点,把它写详细文章就精彩了。

一、语言描写

二、动作描写

三、神态描写

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发展经过写具体,还只能是立起了一个骨架,要把作文你写的既有骨架又血肉丰满,这就要用上描写------让文章中人物的口、心、四肢、五官动起来,文章才具体、生动、鲜  描写方法训练 活。

不要让人物做哑巴-------口动起来。

(语言描写)

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你读他的作文时,作文里的人物几乎全是哑巴。 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毕老师就跟我仔细讲解,但我怎么也不明白,老师就跟我一字一句慢慢说,最后,我终于听明白了。

“老师跟我仔细解题”,“一字一句的说”,得说了多少话呀,但作者在文中就是不让老师说一句,让老师做了哑巴。

也有一些作文,不是‘全哑’也是‘半哑’,总不肯让作文中的人物多说半句。

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让我去,我只好去。

加上标点一共38个字!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写妈妈非让我去,会有几个对话,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也会有话。为了创设情境,我让学生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我’,演给大家看,一定要让文中的人物说话,演完后,大家写下来,我出示好的范文:  放学回家,我把往沙发上一扔,打开电视机,看《熊出没》:妈妈,我饿死了,有没有吃的东西?“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我正在做饭呢!”厨房里切菜的妈妈说。

我打开冰箱,拿起面包,却见光头强又再伐树,“这个坏蛋“我气得从沙发上跳起来。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出来,说:“涵涵,家里没盐了,赶紧到小卖部买袋盐。”

“我正看电视,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饭,你快去快回。” “回来我就不知道前面发生的事了” “你晚上还要不要吃饭了?” “我就看电„„.” ”“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红色键。我急了,喊:“我就不去,我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讲话!”妈妈虎着脸举起了巴掌,向我---------“我去,我去我现在就去,还不行吗?”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见妈妈真发火了,马上软了下来„„

没有人说话,连标点不超过38个字,哑巴开了口近500字,不但文章写长了,也有生气了。人开口说话不得了啊。让文中的人物动起来,不做哑巴,你的文章才具体生动,有鲜活感。人开口

说话,精彩藏在哪里--------精彩藏在提示语里.好的说话句,不能只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只有这样,才能鲜活,有立体感如见其人。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上的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就溜走了。如:我们说“不会”,常用摇摇头、摆摆手或狠狠的看对方一眼;说“是”时常点点头,做个ok指。人紧张了会摸头、摸鼻子、拽衣襟;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但是同一句话却能说出不同的意思:比如

 今天来听课,有很多是以前的同学,同学相见,互相亲切的打招呼:你来的挺早啊!这是一声亲切的问候,可有的老师迟到了,领导看见了,不无调侃道:你来的挺早啊!意思是什么?你来晚了。

 爸爸说:“你考的很好啊”

表示赞扬,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新的意思:

 爸爸不无嘲讽的看了我一眼,看得我心里发毛:“你考得很好啊”------意思是说我考得不好。

同一句话为什么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对,说话的语气、表情不一样了,看来说话时,不能只注意话的内容,最花功夫的是提示语。 欣赏《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精彩表情提示语:

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发哽地说:

“啊!啊!好„„很好„„我并不感到奇怪„„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神色是那么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一屁股就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

“是他,真是他!”

“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发哽 ”地说、“ 嘴里结结巴巴 ”地说精彩的提示语把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势利的性格特征,暴露无遗。

1、肢体提示语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的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爸爸,”大孩子摇着她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 我说:“嘘,别说话了,安静”。给这句话加上动作提示语。 我把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了,安静”。出示幻灯片:  顾老师伸出食指,往嘴边一放“:嘘,别说话了,安静”。 你看加上动作提示语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了立体感。

2、表情提示语: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不同性格的人表现出来的表情不一样,如:怒,有深藏不露的怒,脸上很淡定,根本看不出来;胸无城府的怒可能脸都变形了。 我们再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表情提示语:“嘘,别说话了,安静”顾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们一会说。

 她大发脾气道:“你一个女孩子,不是我看轻你,用秤称一称能有几两重!”

 犹如把一件丢掉的珍宝找到手,他亮起眼睛,一连喊了三声“好!好!好!”

 “这这这……”他突然江郎才尽,心慌意乱,舌根子发短了。你看,人物说话时加上表情一下鲜活起来,让我们有了如见其人的感觉。所以,要想让你的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就不能只用说话句表达,要在人说话时有动作、表情、神态。

 不要让人物做木偶-------让人的四肢动起来(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易犯的病:笼统

第13节世界杯足球赛四分之一决赛时在阿根廷队英格兰的一场球赛中,超级球星马拉多纳的一个漂亮的进球,不仅使场内的观众欢呼若狂,也是电视机前的众球迷如痴如醉。有位同学想把这精彩的进球记录下来,然而当他打开日记本动笔时,却只有非常笼统的一句话:马拉多纳带着球飞速冲向球门,猛地一脚把球踢入了网底。学生写作文,语言描写相对容易,只要把耳朵听到的话转化成书面的语言,基本就可以了。而动作描写要用眼睛看,看了之后,再用脑子思考,转化成语言。写动作,最大的问题是“笼统”,如何才能去除笼统的病呢? 良药:

动作分解

创设情境

1、动作分解

 他把篮球往上一扔,进了。“一扔”“进了”太笼统,“怎么扔 ”“怎么进”的没有将动作进行分解。我们来看一个同学用动作分解法写成的片段:

 他猫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游不停的弹跳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寻找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突,突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投篮”分解出了多少小动作?

“猫、弹跳、转、寻找、拐、冲、跳、投、划、落。”写人的动作,像电视里里的慢镜头,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串动作,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分解法”就是这么简单,它能帮助我们把看似复杂的动作写具体、清楚。

 用“我倒了杯水喝”。这个动作来写一段话,我们来分解一下动作 ⑴我要“走到有杯子的地方,伸出手,(左手或右手);

⑵取一个杯子,怎么取,用大拇指和食指握住,中指和无名指托一下,要是从一串纸杯里取动作会更多;

⑶来到饮水机前,右手拿杯子,伸左手,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按钮按下,按下前右手会伸过来,恰到好处的把杯子放在按钮下接水; ⑷杯里水满后,提起左手,拉起按钮,右手收回往嘴边送,送到嘴边停住,手腕轻轻一转,水杯倾斜; ⑸于此同时嘴巴微微张开,水流到嘴里。

大家看,一个简单的倒水喝的动作居然有这么多细小的举动,不简单啊!

-------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拿粉笔”的动作,学生现学现卖,立即就用上了动作分解法来描写:

顾老师转过身来,右手伸向左上方的粉笔盒,而上面是些粉笔头,老师用食指拨了几下,一会儿,挑出一支长短正适合的粉笔,她习惯性的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地捏住了粉笔。

写人的动作,像电视里里的慢镜头,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一串动作,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分解法”就是这么简单,它能帮助我们把看似复杂的动作写具体、清楚。

2、创设请境法

有一次,托尔斯泰的女儿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就学着狗爬啊爬叫啊叫,寻找感觉。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狗的样子寻找感觉;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不细致时,有法宝: 向别人一样,自己去演一演,你别说这招真的很灵,很实用。

当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这个题目时,很多学生都愿意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遍,找到了感觉,学生们纷纷亮出大作:

⑧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吧“咕噜咕噜的喝起来”。-------卢永涵

他的作文丢掉了笼统的动作“到河边喝水”,细腻起来,让我们明白了“猪八戒是怎样喝的水”。

⑨ 猪八戒散步来到河边,看了看喝水,见有杂草漂浮,撩了一下长袍,仔细的卷好袖子,伸手将水面的杂草轻轻拂到一边,两手捧起水,小心的喝着,生怕湿了衣服。--------葛新

试问,上面两位同学的作品哪个好?为什么不是第二个呢:他不是写的更细吗?写的这像谁?唐僧。猪八戒哪有那么斯文,他渴了,看到水就喝,哪管什么杂草,撩长衫卷袖子。

所以,写人物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你不能把猪八戒写成唐僧,也不能把吴用写成李逵,除非你恶搞。

 选准动作点

动作,不只是用一串的动作让人物动起来就可以了,动作里有感情。写作文你要清楚,整篇作文你要传递什么感情,跟振奋感情有关的动作要详写,写细致;没什么关系的动作可以一笔带过,甚至可以省略不写。

课文《背影》里有这么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选的这些就是“动作点”,这些动词写出了浓浓的父爱,与全文的中心是一致的。创设情境:

我让一个同学假装不舒服,趴在桌子上。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他的额头上。做完这个动作,我问同学们?这一串动作里,传递的是什么感情? 学生说:是对学生的关心。好,那 跟“关心”有关的动作要细致写,用力写,才能把动作里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才能感染读者,才是好作文。

学生安静的写,写不下去的动作,学列夫.托尔斯泰,模拟刚才的一幕。范文:

王超趴在桌子上,萎靡不振。顾老师见了,快步走过去,伸出左手,轻轻托起王超的右手,又伸出右手,贴着王超的左手,贴了一会,拿开,不放心得将手放在了王超的额头上。王超可能真发烧了,你看,顾老师居然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了他的头上。完了,王超烧大发了,上帝保佑。要是下次,我发烧了,顾老师也这么“贴一下“,我一定好了一大半。王超,你是不是呢?

几个动作或许只有十几秒,然而写出的文字要读上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这就是细节。写不出没关系,用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子,一定能写好。

人,一天到晚的动作,实在太多,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抓住“动作点”,着力写能传递情感的动作。

 让人物的五官动起来.(神态描写)写自己可以写“我”的内心,不能写别人的内心,别人的内心,“我”不知道。但是,别人的 “表情”会泄露别人的内心。请看《红楼梦》片段:

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一些,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就丢在九霄云外去了。

宝玉为什么“将疼痛丢在九霄云外去了”?表情力,宝钗的表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将宝玉的疼痛抵消了。

用好表情五虎将:眼睛、眉毛、牙齿、鼻子、嘴巴

一般写人物的表情要抓住眼睛、眉毛、牙齿、鼻子、嘴巴来写。不同的表情可以用不同的“将”。

为了让同学们会捕捉人物的表情,我进行了一次专门训练:那天上课,和往常一样,我打开背投,准备上课,忽然,我惊慌失措拍打、挤捏所有的口袋,又伸进口袋里摸索寻找,终于找到了东西,我如释重负、轻松微笑。做完这套预设的动作,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哪些表情?

刘欢说:“惊慌的表情,好像丢了很重要的东西,很紧张。” 岳涵说:“找到东西后,你笑了”

我又问:“写我的,‘惊慌’,你会抓什么写表情?”“我会写眼睛。”王一回答。“写我的‘紧张’,你会抓什么写表情?”“我会写眉毛,都拧成了一个小山丘。”南鹏说。“写我的微笑,你会抓什么写表情?”“我会写嘴角和牙齿。那牙齿笑的都发亮了”丁丁答道。

最后我们总结出一点:不同的表情,可以抓不同的点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变化”的美。学生动笔,且看刘文的片段:

顾老师面带微笑,步履轻松地走进教室,她要在电脑上给我们展示搜集的资料。忽然,她右手伸进裤袋,左手也跟着紧张地捂住右边的裤袋,愣住了,定在那里,两眼发呆,盯着前方,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一定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两秒钟后,顾老师才醒过来,不停地捏挤着口袋,从上衣口袋回到裤袋,没有;从裤袋回到上衣口袋,还是没有。顾老师双眉紧锁,那双美丽的眼睛一下变小了,真担心她那双美丽的眼睛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吞了。突然,她的小眼睛闪出光来,眨了几下,猛地把手伸进上衣贴胸的口袋里,掏出一个闪亮的东西。哦,是U盘!里面有要给我们看的资料。顾老师笑了,嘴角向两边咧开,那么轻松,那么灿烂,那么满足,仿佛刚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写眼睛有五个“点”,出示幻灯片:眼睛、鼻子、眉毛、牙齿、嘴巴。它们一般不会一起出场,选一个两个就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都写点,要不得。

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毕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怒气冲冲的。看见我们,他惊得一动也不动。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儿了。

这段话里,哪里要有表情,作者却没有写?对,毕老师“气呼呼”的表情,“惊得一动也不动” 的表情。用什么“将”来写他“气呼呼”的表情?用什么“将”来写他 “惊”的表情?下面是我们班学生加上表情后的片段:

 教室里闹的乌烟瘴气。毕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点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的向上挑着,嘴角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的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肉一下子僵住了,人一动不动,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只说毕老师“气呼呼”、“惊讶”,读的人印象不深。有了表情,一个怒气冲冲的老师、惊讶的老师,站到了你面前。

人,处于表情之中。认真听课是一种表情,开小差也是一种表情。有经验的老师,一看表情,就知道你在不在开小差。写作文,要耳听八方,人说的话要收进来;要耳观六路,人的动作、表情要捉下来。 我让两个同学表演“送生日礼物”的场景,写一段话。门铃响了,我跑过去开门,是表哥。(他笑眯眯的眼睛里,藏着快乐,藏着神秘,还藏着我一时读不出来的东西,搞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表哥两只手放在身后,好像拿着什么东西。我转到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表格拼命躲,就是不让我看。突然,他一转身,(伸手往脸颊上一放,冲我做了个鬼脸,)把一个红色的盒子递到我面前说“生日快乐,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括号内是第一次写没有表情的段落)这个片段可以加表情,加在哪儿?表哥把东西藏在身后,很神秘的表情,可以添。“我”看到礼物的表情也可以添。

人物有了表情,鲜活了,有立体感了。作文不呆板了,不枯燥了、不无聊了。

眼睛,心灵的窗户

一个人的“神”,在眼睛。生活里的每个人,几乎天然的,都会用眼睛说话。人的眼睛最能泄露主人的秘密。如果表情的“五虎将”,只能写一个的话,没有特殊情况,选眼睛,眼睛几乎能表现全部。

“炯炯有神”,写出--------人很有精神。“目瞪口呆”,写出----------人惊讶的程度。“贼眉鼠眼”写出-------那不是个好人。“目空一切”写出-------骄傲自大,一定会失败。“暗送秋波”、“含情脉脉”写出------两个人有意思了。写人的眼睛的词语、成语还有很多,不同的词语、成语写出了眼睛背后的不同的人。我们来看一下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眼睛。

眼睛描写的片断: 辛酸的眼:

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了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

----------叶圣陶《夜》

绝望的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尽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鲁迅《祝福》

锐利:

她的眼睛更尖锐了,像吃草的畜生;眼珠子里仿佛有一块锈了的铜。-------高尔基《不平常的故事》

聪慧:

修长的身材,端丽的面庞,嘴角时时含着羞涩的微笑;大而深沉的双眸却灼灼地直视着谈话的对方,有时是那样单纯亲切,有时却又使你感到那样遥远而梦幻。-------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

温柔:

她的眼睛长得象耶斯林家的其他人一样,在直而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深凹的眼睛。像水一样明亮,呈蓝灰色;看起来总是那样温柔,不像耶斯林家其他人那样目光逼人。----西格丽德.温塞特《克丽丝丁》

友善:

她个儿不高,年龄大约十二三岁,白白净净的小圆脸,两个短短的小辫,扎着绿色的玻璃丝线;乌黑漆亮的眼睛和那纤巧的嘴唇,含着天真的微笑,透着愿意同每个人交朋友的神情。-----费枝《春晖寸草》

我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一个一个地读。我下发打印好的纸,学生圈出自己喜欢的语句,10分钟,背得越多越好,好的语言范例,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体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只有背下来,才能经常性的、有意无意的翻晒,才能不期然地成为自己的语言。

只要你愿意,你能够在作家的笔下,找到所有的眼睛,这些眼睛背后,是不同的人的个性和内心。能不能把眼睛写好不在于把眼睛写的“水灵灵”、“炯炯有神”,而在于,把眼睛里藏着的人的内心写出来。

 出示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照”--------大眼睛苏明娟。这张照片那儿最打动你?对,是那双眼睛,你从那双眼睛里读出了什么?“对学习的渴望”、“对读书的热情”、“她一定很想上学”。这张照片的名字就叫“我要上学”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所以,写眼睛,不能只写你看到的外表的眼,如:“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不够,要写眼神、写你的感觉里的眼睛、印象里的眼睛。

描写方法还有很多,在这儿就和大家分享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一篇文章写完了,要自问:文中的人物说话了吗?文中的人物动起来了吗?文中的人物有表情吗?没有,加上。这样,文章才具体、生动、鲜活。

表情、动作、说话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更离不开内心的印象和感受。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去观察生活。

 作文讲评

历年来,我对批阅学生的日记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班学生一交日记,坐在我对面的刘东奇老师就会说:顾老师最享受的时刻来了。的确,在我心目中,改日记的过程是我最愉悦的时候,我会随着学生的日记或喜或忧,有时遇到精彩的句子还会读出来晒给大家听。而课堂作文对我来说好像没有那么大的魅力。这是为什么呢?思考了 n年终于明白:日记没有老师的课前指导,内容、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而课堂作文由于老师的写前指导,内容千篇一律、面目一致,难怪没有吸引力。唉,合着这么多年,我一直好心办坏事呀。从此,我不再上写前指导课,只上“写后讲评课”。学生的文章写好了,我的作文教学工作才启动,但是,学生的作文交上来,我一定会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的好,哪里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该下什么药。打个比方,讲评就像医生看病,一定要先“认真号脉”再“下药”,这药才能下的准。对于得了大病,需要动大手术的文章,讲评后发下去修改,然后二次成文。作文是写出来的,而写作的能力是改出来的。先“写”明确老师“教”的方向,“教”明确学生的写作方向。所以,作文讲评是最好的指导。

 讲评的方法:

1、欣赏一些亮点,点燃渴望。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在我看来都是学生费尽心思,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生下的宝贝,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宝宝被他人夸奖呢?再丑的宝贝在父母的眼里也有最可爱,最与众不同的一面,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讲评前我总要认真的阅读每一篇学生习作,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斟酌出每一个可以欣赏的地方,然后或制作成幻灯片,或诵读进行讲评。欣赏好句子:

(1)、一个鲜红的79分如鞭子抽打着我的心,眼睛酸酸的,我抬头看看天花板,把快要掉下的眼泪硬是挤进了它的“老窝”。“如鞭子抽打着我的心”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我内心的痛苦;一个“挤”字写出了“我”的不服输;一个“老窝”让我们读出了小作者的乐观。人物形象一下鲜明可感了。(2)空气紧张的一碰就炸。

“紧张的一碰就炸”,出奇的想象一下击中了读者的心灵。

(3)、他的精神头十足的,直插云霄的头发里,藏着一些恶作剧呀,耍花招之类的东西。

(4)、“飞毛腿”们率先坐下喜滋滋地享用美食,脸上洋溢着“时代先锋”的豪情,着实令人羡慕。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文章妙趣横生。(5)、他的眼睛很小.他的眼睛,整天都像睡觉,睁着和闭着没什么区别。

同样写他的眼睛小,换了 一种形式来表达,让我们一下对眼睛小的程度清晰了,可感了。

(6)、他终于招架不住,耸耸肩,撅着嘴,以小碎步跑来了。“耸耸肩”、“撅着嘴 ”、“小碎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语言的节奏美。欣赏好题目

有人说,作文的题目就像人的脸蛋,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往往全在脸蛋上。脸蛋漂亮,让人眼睛一亮,谁都忍不住多看几眼。作文也一样,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也与作文的题目有很大的关系,题目新颖,也会让人眼睛一亮,忍不住往下阅读。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 她是一位小女孩,每天一大早,她就跑到屋后的小山坡上,望着西方久久凝视,那天,他爸爸问她,每天一大早在这里望什么。她对爸爸说:“‘那天您对妈妈说,孩子他妈,别离婚了,跟我回家吧。’妈妈说:‘你等着吧,等太阳从西边出来吧!’我想妈妈,在这里 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这是一个苦涩的让人落泪的故事,如果让你给这个故事命一个题目,你会怎样拟呢?可能你会从《我想妈妈》、《盼妈妈回来》、《想念妈妈》等命题,总之离不开“妈妈”这个字眼,这些题目也不错,但算不上精彩,而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命题为《盼太阳从西边出来》,这一下子就让人眼亮心跳了。何以这么大的震撼力,因为这个题目太新奇了。

给文章起一个好的题目,就好比爸爸妈妈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那么怎么才能拟出一个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的名字呢?以下就是我们通过讲评,总结出的命题方法:

巧用修辞

1、引用

细心的老师一定会发现上面这个故事的题目《盼太阳从西边出来》出自哪里?对,是引用文中小女孩的原话。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方志敏的《你想错了》,也是引用方志敏的原话。除了引用课文原话,还可以引用电视剧名、歌名、歌词、诗句、广告词……以下是我们班用引用的方法命的一些题目:

 《7.9班的故事》-------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改编;  《寝室那些事》------《夫妻那些事》改编  《阳光总在风雨后》、《天使的翅膀》、《今天是个好日子》、--------引用歌名;

 《谁说男子不如女》-------引用戏曲名;  《春风与欲度玉门关》-------引用诗句; 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引用广告词。

2、夸张

写难忘的一件事,有学生命题《恨你八辈子》,人只有一辈子,却要“恨八辈子”,夸张的命题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

3、对比(反差)

 《富有的乞丐》“乞丐”怎么是富有的?  《郁闷的99分》,99分考的不错,为什么郁闷?  《失败的英雄》失败了为什么还叫英雄?不正常啊。

这叫“反其道而行之”,反常思维,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

4、直接用事情命题

《停电偶得》: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了,没办法,同学们只好回宿舍,这么长时间可就有故事发生了。第二天日记交上来了,有的学生写《停电偶得》,也有的学生写《难忘的夜晚》。哪个题目好?《难忘的夜晚》太老套,《停电偶得》,直接用事命题,干脆、明了。于是,直接用事命题的《换位**》、《家来小客人》、《期中考试,我来了》、《盘点我得2013》这些好的题目应运而生。

5、设问

《谁拨动了她的心弦》、《幸福是什么》,都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深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6、倒装

《再见了,可爱的蝙蝠》、《别了,我的小学时代》都分别采用了倒装的修辞,表达了小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

集中病例,号脉下药

学生写作文,就像孩子走路一样,难免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有语病是难免的,如何让学生记住语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作文不是有病吗?医学上的病都有名字,像什么肠胃炎、感冒。我们何不也给语病起个名字呢?经过一年的改、评我们号出以下这些病。

 记事的4种语病

(1)、我想病

 我走进房间,忽然听见“沙沙”的声音,我想,家里就我一个人,有小偷吗?  忽然,奶奶出来了,说“我出去了。”我想,哈哈,奶奶出去了,我可以大胆的尝试了。

这些句子大家读一读通吗?通。我们把句中的“我想”删去再读呢,也通,但句子更干净利索了。心里话,不需要写上 “我想”,也知道是心里想的。

(2)关联病

a.没有关联的,乱用关联。

 我虽然很胖,但是很热心,很爱帮助人。 我爷爷虽然50多岁了,可是他整天乐呵呵的。

“胖”和“热心、爱帮助人”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胖人天生自私,不热心?“50多岁”和“整天乐呵呵”有什么转折关系呢?一个人过了50岁就该愁眉苦脸的,担心到阎王那里去报到?这些关联词删去,学生明白了:没有关联的地方,不能乱用关联。b、可用可不用的地方,不用关联。

 我气极了,虽然嘴上不敢说,但是心里一个劲的骂老师。 因为老爸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所以他非常熟练地把下水道盖子打开了。

这两句用上关联词,可以,不用关联词,更好,更利索。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胶水是化学的东西,能不用尽量不用。

(3)、“我”病

 这时我妈妈回来了,说“你们真了不起!”

 一天下午,我爸爸吃过午饭,把鞋子一脱,上楼去了。删去“我”,再读,好顺。学生习惯写“我爸爸”、“我妈妈”生怕别人抢走似的,不写“我”别人也知道那是你的爸爸妈妈。(4)少年痴呆病

 我和小伙伴打算先去堆一个雪人,堆雪人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先堆雪人的身子,我们先找了一块超大的雪地...... 我便满屋子追泡泡,不料脚下一滑,盆里的水撒了一地。妈妈走过来瞪了我一眼说:“小鬼”便不让我玩了。

第一句话中全是“先”,第二句话中全是“便”,这是什么病?重复病。就像一个老年痴呆病人不停地重复啰嗦,最初为了好记我们就把“重复病”叫“老年痴呆病”,后来有学生说,我们还小,改一改就叫“少年痴呆病”吧。这个病一号出,犯重复啰嗦毛病的现象少了------谁想当“少年痴呆”呀!

 记人的4种语言病

1、“大眼病”

 他有一张可爱的脸,短短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方方的脸上绣着一双黑色的眉毛,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他,有着一个圆溜溜的大脑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镶嵌在上面........不管男女老少统一的大眼睛,难道世上没有其他的眼睛,小眼、三角眼、丹凤眼......2、“长着”病

写人,经常要写外貌,不少同学喜欢用“长着”:  他长着一张瓜子脸,一张樱桃似的小嘴........ 他长着圆圆的脸蛋,小小的眼睛......有时“长着”也会变身:

 他有着又浓又粗的眉毛,高高的鼻子......谁的脸不是“长着’的?谁的鼻子眼睛不是”长着”的?谁没有?用不着说。把“长着”、“有着”改成逗号读一下。更简洁通顺。

3、“大全”病

他常常理一头短发,水灵灵的大眼睛上,还有着浓浓的大眉毛,鼻子紧紧地长在圆圆的脸上,耳朵较小,长在两旁,一张会说话的大嘴巴,长在圆圆的下巴上。

这段不但犯了“长着病”还犯了又一个写外貌的病::“大全”病,从头发到下巴,什么都写。写外貌要抓特点写,所谓特点,只要抓一两个地方来写即可,谁的脸从头发到下巴都有特点,都有特点,那一定不成人样了。

 张华的大板牙很有意思,一颗挺整齐,另一颗往里凹,就像两扇大门,一扇门没开,另一扇门开了一半。

 美中不足的是他那一粒粒青春痘,破坏了一张原本可爱的脸。鼻子、眼睛都没写只抓住与众不同的板牙、青春痘来写,这就叫抓特点。

4、“前后不符”病

 爷爷的肚子大得出奇,就像一个滚圆的大西瓜,我猜里面一定装了不少东西吧……

 爷爷经常和我玩捉海盗的游戏。

如果单就外貌描写来说,很好。抓住 “爷爷的肚子大的”特点,但就全文来讲不好。“爷爷的肚子大里面一定装了不少东西”装着的东西是故事还是笑话?但作者却写了“和我玩”,外貌和下文不符。外貌,要和下文的人的特点、事件有关联,有呼应才是真的好。 我的婆婆,头发白了,一根一根像银丝一般,她的眼角和额角布满了皱纹........我一会钻到桌子底下,一会跑到椅子上,婆婆则在后面追,婆婆老了,追不上我......前文写“婆婆的白发和皱纹”,后文写“婆婆老了,追不上我”,这样与下文符合的外貌描写才叫精彩。

 开头易犯的病:“大头”病 方法:斩首

有的同学写作文开头时喜欢绕一下再入题,结果写成一个大大的开头,我们起名“大头病”,或者叫“画蛇添足”病或“吃力不讨好病”。

欣赏:

 前几天,我看见好朋友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跑,就萌发了学骑自行车的念头。

这样的开头简洁明了,要写什么事就直接写什么事。但不少同学喜欢绕弯子。病例: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喝可乐,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旅行.....我要把时间移回5到年前.那年我7 岁,第一次做饭,学煮面条。

绕了可乐绕家务,绕了家务绕旅行,最后要写的“煮面条”才浮出水面。怎么改?去掉第一节,用“那年我七岁.........”开头多简洁。

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xxxxxx》,写什么呢?对,就写........吧!

这几乎成了一部分同学的万能开头法了,不管什么文章都是这种开头方法,这是无用的大头,是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的,要“斩首”。所以文章你要写什么事就直接以什么事开头,这叫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 结尾易犯的病:“直白”病 方法:剁尾

一些同学写完故事喜欢加一句:

 通过学骑自行车,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决心才能做好  发生了这件事,我才明白,李大爷不是一个吝啬的人,而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写作文不只讲故事,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很好。但好事也会办砸:道理、启示一般不用直白的写出来。而是让读者悟出来。请看《六个孩子七个坑》:

一个大热天,七个小男孩由符兰齐克领头,来到河边。他们在沙滩上修道、筑碉堡。玩厌了,就扑嗵扑嗵往河里一跳。

他们在河里游呀,叫呀,白花花的水沫溅成一片。符兰齐克看了看伙伴,一个个点起数来:“一、二、三......”

他点了几遍,都只数出六个来。他着慌地叫开了:“喂!有谁淹进水里了?我们来的时候有七个,可现在只有六个了!”

孩子们慌起来,也都点开了数儿。“六个!只有六个!”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叫起来。

他们有的用树枝在河里捞;有的扎猛子到河里去摸,大叫大嚷,乱做一团。

符兰齐克在水里摸到个东西,就哇哇叫开了:“在这儿呐!我抓住他啦!”

“抓牢他,别松手!”大伙儿拼命叫着,向符兰齐克游去。这时符兰齐克从水里拖出一只破皮靴。

“唉,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急得呜哇呜哇哭起来。

河边有个打鱼的老伯,他看见了孩子们的慌乱,听见了孩子们的惊叫,就对他们说:“你们快上岸来。每个人在沙滩上坐个坑,再点个数儿。”

孩子们听了打鱼老伯的话,都到沙滩上坐了个坑。符兰齐克点了点坑“七个:!不多不少,七个。”这时孩子们都乐了,欢喜得又蹦又跳。就这样,六个孩子一屁股坐出了七个坑。

看完故事大家明白为什么六个孩子七个坑吧,他们都忘了数自己,写故事的作者知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知道!那他为什么不写明白?好的表达往往留有余地,有时候故意把要讲的话隐藏起来,让读者去发现,让读者享受发现的乐趣。

听了这句话,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起来......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使我懂得:要尊老爱幼,处处为别人着想。一位同学写自己没给老人让座,第二次给抱孩子的阿姨让座了,阿姨夸奖了他。上面的话是结尾。一个“红”字隐含了很多意思:要尊老爱幼,处处为别人着想。还可以是“我很内疚,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精彩的表达,遗憾的是作者又“画蛇添足”多了一笔,最后一节要剁掉。剁了尾巴意义隐含在故事里,这叫高明。

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斑羚飞渡》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引人深思:我们应如何与动物和睦相处?言尽而意未尽。

好的表达就是这样,把道理、启示、感情像盐一样化在水里,一眼看不出来,一品尝,味道全在里头。

上一篇:外孙子一周岁生日贺词下一篇:机电科机修车间班组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