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24-07-18

《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1.《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五年级下册语文《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同《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同属第四单元。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基于课文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班学生学情,我拟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能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2、理解并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尤为重要,借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模式,我把感受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2、启发式教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理解与体会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简介背景,导入课内。

课始,我以旅游作为话题,由学生熟悉的话题过渡到兵马俑,(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对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抓住过渡,感悟重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3、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在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了读好句子的要求,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4、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感兴趣了一种类型来,并出示具体的兵马俑图片进行指导朗读。这样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地位。

在感受兵马俑“个性鲜明”特点时,我利用省略号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练习的愿望,体现了课程标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的理念。

5、学习首尾,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位段落和观看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领略了秦始皇“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敢于张扬个性的人生观。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体现了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理念。

6、课外拓展。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的延伸与拓展,体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愿望和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有选择性的拓展练习。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相结合,注重了学生读写基本技能与语文实践能力相融合,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培养了学生“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品质。

2.《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3.数学五个环节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对这五个教学环节正常教学还不够,还要对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反思教学。

一、课前备课预习中进行反思

1. 课预习中进行反思。(1)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或预习目标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完成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便于学生的操作。只有在明确的预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有可能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在自己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预习有利于学生弄清定义、例题、公式、性质等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与质疑听课,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学生进行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及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做到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2.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自我理解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以一种参考提示性的形式出现,给教师与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资料。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应立于教材之上,而不应被教材所束缚。故在备课过程中的反思是对教材的反思,是对学生学习情况预设的反思。对教材的反思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中。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对于“上课”这一环节的反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及时反思,就是对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及时应变。及时反思讲求的是时效性,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解题灵感或证明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也从侧面不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己的合理思维方式。二是深度反思,这是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的全方位反思。而深度反思是为今后再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做铺垫。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检验,是学生对当日课堂掌握情况的反馈和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作业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业内容的选择反思,二是对学生作业错误的反思。作业内容应关注量和质两方面,作业题量上做到少而精,选择兼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发展性的作业。由于作业性质的不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做到作业分层,还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个性化的作业,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积极完成作业。而要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必须是跳进题海的那个人,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有了精心设计的作业,那么对于学生的错题反馈就能更深层地反应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便于双方的改进。在初中阶段的几何论证学习中,学生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不思考,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反思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中进行反思

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所要的时间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个别的辅导就成为必须。辅导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就是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找到适应学生的方法加以教学,而不同个体的辅导过程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个案。

五、数学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媒体画面,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4、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如何写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技术,怎样表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八大奇迹,是哪八大奇迹? 生讲述世界八大奇迹。

2、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生齐读课题。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秦兵马俑吧!

4、点击视频观赏秦兵马俑录像。学生看录象后谈初步印象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字词。

2、了解词语的把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四、初步感知、理清思路

1、根据学习要求,初步感知,了解梗概。

学生点击“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结合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

3、通过自主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学收获。

三、再读课文,大胆质疑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整理质疑内容。

2、学生在初学文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识记生字。

2、交流好的识记方法。

3、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请两位同学板演。

4、引导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进行适当的范写。

5、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及秦兵马俑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质疑,下节课我们就要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阅读、交流来解决它们。

5.秦兵马俑导游词小学五年级作文 篇五

尊敬的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他举世无双,是我国重点保护单位,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大家自觉保持它的清洁。

兵马俑规模宏大,那三个用坑的总面积差不多有两万平方米,跟50个篮球场不差什么。看!三个俑坑中,一号坑多大,它的面积就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呢!

你们知道吗?从坑内出土的剑、戟、弯弓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已有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可谓是冶金史上的奇迹。1日记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你们瞧!那些兵马俑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曾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过:“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6.《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六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

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

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知识网站为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网络教学,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网上资源,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挑选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近期我校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语文课网络教学研究课《秦兵马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回顾】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秦兵马俑录象片断,激发兴趣。

2、指名谈谈观录像后的感受。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读读第三段:

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类兵马俑。

⑵ 选择感兴趣的一类俑,看看图片,浏览资料,品读课文描写。

2、学生利用网页自学。

3、学生集体交流,相机点击“友情链接”,浏览“将军俑图”、“武士俑图”、“骑兵俑图”、“马俑图”和“群兵马俑图”,说说它们的个性特点并试着读出它们的这种个性特点。

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说出各图片的名称。

5、讨论:

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出准确的判断的。

6、播放视频:

再次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细细体会各自的个性特点。

三、课外延伸

1、师提问:

学了课文后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对于秦兵马俑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让我们进入“网站链接”找找答案。

2、进入“BBS论坛”或“聊天室”,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3、电话连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先生,现场解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疑惑之处。

四、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项完成,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1、关于秦兵马俑还有许多知识,你想了解什么,从网上搜索一下,把找到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告诉大家。

2、类似于秦兵马俑的文化和艺术很多,从网上搜索有关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出一份小报。

3、从网上搜索你感兴趣的资料,模仿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及第三自然段的过渡形式,写一篇短文。

【理性思考】

初次品尝新鲜的语文课网络教学课让我从中感受到网络语文教学的几点优势:

一、网络语文教学为互动式学习创造了可能,它是创造人格的保证

网络语文教学在真正意义上为一种互动式学习创造了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正是塑造学生,创造人格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界面,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学生的年龄、性别、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背景,甚至品行优劣等影响教师期望的固定因素,都有机会“隐藏”起来,只有虚拟存在是唯一的真实。教师只能按学生的学习状况施教,这有利于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和网络中的这种虚拟性,不仅使得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而且它可以使学生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抛弃自卑、畏惧、厌恶和轻视,以及被没视、被耻笑,充分激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在无限的想象和创设空间中遨游,自由而健康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学科活动,确实能够满足并促成创新人格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它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语文教学促进了生生、师生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意义。“BBS论坛”和“聊天室”的设计,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机──人”交互的设计目的,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人)进行互相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三、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主动获取,展示信息提供舞台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战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在这堂课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在“自学第三段“中,学生在网站上收集材料、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交流自学成果时,学生们一边展示,一边各抒己见;“质疑、解疑”时学生由困惑到兴奋不已……电脑展示收集的资料,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得到反馈。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变“死学”为“活学”,学生的劳动成果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同学间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劲头,更积极的拥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这一节网络语文教学课也让我感受到网络教学中也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老师既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学生对到网络教室上语文课感到新奇,电脑吸引了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学生发言不如教室里积极,上课的实际效果应一分为二来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因为有了电脑的阻隔而感觉有些疏远。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老师有更强的教学应变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3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9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字串3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4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该课文直接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写的文字,也同时有作者的丰富联想,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四字词语成为重点,积累四字词语,同时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器宏伟气势,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也恰恰成为本篇课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让学生以文带文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按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课文的学习,谈谈本文的内容,感受疑难点,完全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课堂,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

上本课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教学目标缺少应有的知识、目标不明确不够清晰,存在着一味的借用教参的目标,感觉自己的教学目标不稳重不敢用,这样的借用反而使得自己没有按照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去上课,而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大致内容,使得学生也没有头绪;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如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上课时就忘记了挑出四字词语让学生去造句运用体会,这也正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不够成熟所造成的遗忘。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5

公开课已经上过好几天了,回想起上课前的准备及上课的过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由于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作过更多的思考。但这次作为公开课来上,又是上第一课时,确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

由于这次活动是我和姜主任用同一个班两课时连上,于是我给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是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实实在在做好情感铺垫,为姜老师的第二节课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抓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我一直在思考高年级字词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需不需要把字词抄出来,从读写教起?其实,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生字词的读写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自己解决。我觉得,课堂上应该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会更加深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的描写都可以感受到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直到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长句子和难读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和机械的检查朗读,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抓住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三次震荡,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升华。

二、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如何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探索与发现》介绍兵马俑了。”他们有的带来了介绍兵马俑的碟片,有的带来了兵马俑的仿制品,有的带来了百科全书……看来,学习《秦兵马俑》让他们情绪高涨!记得那天上完课,学生急切地询问我推荐的两个网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已经把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向课外延伸。

三、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联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涵。另外,借助画面,使书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影像,同时借助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还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静静想来,这堂课也还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首先,字词的教学还不够扎实。例如,在学习“惟妙惟肖”一词时,仅仅让学生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放过去了。其实,如果在追问一句“描摹了什么?怎样逼真?”学生自然会回到文章中去,这样词语的教学就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中,学生对“惟妙惟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课堂上应该步步踩实,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对于学生在回答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记得在引导学生看一号坑鸟瞰图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画面“令人发指”。其实,我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贬义的,而是说这种气势是摄人心魄的。但当时我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纠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开课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太贫乏了。平时教育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细细想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在上好课的同时,一定不忘记多看一些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当然,这堂课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

《秦兵马俑》的公开课在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中结束,有压力的课堂收获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学内容取舍上出现偏差。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有两点,而我着重想要孩子们学会的是如何仿写过渡句,预设第一项自学结束的时间是20分钟,最后剩下20分钟是让孩子学会仿写过渡句,可是我的ppt内容太过累赘,我的语言不精简,导致预设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全掌握过渡句,所以想要写好也是不容易的。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想过描写兵马俑的类型句子太多,如果全都汇报,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若是不出示又怕孩子掌握不了,语文课堂上没了朗读声,最后我选择了出示各种兵马俑类型的段落。评课的过程中徐老师就说这段的内容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简练,而且时间也会充裕很多。个人反思这主要还是自己预设的不够,另外上的课还太少,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重点。

反思二:资源选取不严谨。首先,学习单的内容太过于狭窄,内容指向不明确,导致孩子没办法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时间的关系,仿写的过渡句就更不能写好了;其次,仿说排比句的内容死板、压力,缺少活力,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开心的教学资源,这样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今后的ppt制作也要关注细节。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7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灌输,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顺势牵引,体现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秦兵马俑》这一课课堂上遵循了这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着成功的快乐。

一、紧扣目标,品词析句,教学目标第三条,要求通过品读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成语,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熟悉,在课堂上,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学生更快捷更真实地理解词语。然后通过朗读再现学生的情感。这也是对教学目标第二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深入推进,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体会情感,然后通过诵读,感受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当中,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写了什么的一段话。不难发现,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个过渡段,“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写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写种类众多、个性鲜明,再加上一头一尾,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说明方法的教学渗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规模宏大时,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句子,教师顺势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来发现教师列出的是什么,学生很快能发现作者是通过一系列数字来说明规模宏大,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理解类型众多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两个词“陶马”“真马”,在这里,为什么还要写“真马”呢?一句话为什么写了两个事物,帮助学生发现把这两个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感受到“陶马”到底是多大,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一味的灌输与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学生的收获定有所不同,如何让学生能方便快捷地发现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目光,独到的文本解读,精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因势而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8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祥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体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使我们如临其境。

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我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浏览、自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和相互交流。尤其是在教授秦兵马俑的两大特点时,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来学习。

在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重点指导学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在介绍秦兵马俑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述走进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致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然后再让学生用“有的……好像……”进行想象和临摹,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的千姿百态。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9

兵马俑这是四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一方面,文本使用详细的数据来解释兵马俑的巨大规模。另一方面,从身体、服饰、姿态等方面准确细致地展示了兵马俑的众多类型和鲜明个性。文本中不仅有文字的解释和描述,还有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场。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了这篇文章,教学目标相对简单。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来看,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对兵马俑的外观和服装感兴趣,读起来更感性,不完全理解文本或体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专注于默读,穿插着浏览、自我阅读、同步阅读和其他阅读形式。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想象、理解和交流。在讲授秦始皇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我们从不同的材料中学习。

例如,在介绍大规模的士兵和马匹时,我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数据“50个篮球场&“8000件兵马俑&。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澄清模糊概念,引导学生体验军阵的雄风。

在学习《自然》第八段时,我让学生们用作者生动的描述走近兵马俑,感受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一门极其精美的艺术。在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后,展示课文进行对比,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作方法。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练习写作,以达到读与思同步、读与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让他们用“;一些“hellip&hellip&like&hellip&hellip&。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不同表现形式。

虽然我已经学完了课文,但我认为这门课需要做的是没有足够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有相对多的帮助痕迹,我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0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教学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黄健,你来说一说。

生: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师: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黄健,你想好了没有?

黄健: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

教研课已经上过好几天了,回想起上课前的准备及上课的过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静。这次活动是我们六年级几个老师同题开课,选择的是课文《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课前,我们一起研究了教材,并制定了教学目的,还制作了一个PPT。

在课堂上,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如何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探索与发现〉介绍兵马俑了。”他们有的带来了介绍兵马俑的碟片,有的带来了兵马俑的仿制品,有的带来了百科全书……上完课,学生急切地询问我推荐的两个网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已经把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向课外延伸。

二、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联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涵。另外,我借助PPT,使书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影象。我在教学“神态鲜明”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练笔——发挥想象,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神态呢?请你模仿课文的句式结构写几句。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象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还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静静想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2

《秦兵马俑》一课,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的嘴和手“活”起来。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3

今天上《秦兵马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标题,心中蓦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很喜欢这篇课文。

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然后我们来理清课文的条理。阅读1自然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再由这两个词引入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了学生自读,勾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感觉学生找的也比较准,读的也还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多媒体课件,不能让他们亲眼目睹,虽然结合了书上的图片,但那种震撼的感觉自然也就缺了几分。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本来想采用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那段来学习,但在看书上的图片时,学生爆发了争执。认为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我让他们自己仔细阅读三段文字,找出属于自己的根据。学生静下心来,细细读文章,有几个性急的没有读完就想说,也被别人批评,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我很高兴地看着他们细读课文, 然后在很多孩子举手时,没有立即让他们说,让他们自己讨论。学生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没过一会,居然达成了共识,教室里孩子们“武士俑”的呼声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请孩子起来阐述理由。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自己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然后我让他们写下来。

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4

11月下旬我执教了小学五年级阅读课《秦兵马俑》,听了许多老师的点评,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老师们提出的许建议多合理化,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网络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原因是电脑吸引了他们一部分注意力。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让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向同学们讲解了文章就是围绕这句中心句展开的,并细讲了这句话在文中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迅速理清全文脉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再次,说明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这些方法的讲解上,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光是书本上的一些数据,是无法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得,所以我找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恢弘的气势。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7.《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3.发现作者言语表达方面诸多的秘密, 学习如何介绍文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1.说出文章中的承上启下句。讲讲其作用。

2.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今天我们继续参观, 重点欣赏它众多的类型, 鲜明的个性。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兵马俑, 用眼仔细地端详, 用心真切地感受。

二、唤醒“期待视野”, 明确学法

1.一提到将军、武士, 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形容他们的词语呢?

2.预设:

将军: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智勇双全、冲锋陷阵……

武士:强壮勇猛、铁骨铮铮、视死如归、英勇善战……

3.细细地读读课文4、5自然段, 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里想象各自的模样。

4. 观赏完这两种兵马俑之后, 你有怎样的感想?结合文中有关词句进行交流。

预设:

人物个性角度:这位将军身经百战, 对战斗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秦国的武士们勇猛善战, 战斗力极强, 他们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制作工艺角度:工匠制作惟妙惟肖, 仿佛活的一样, 真可谓鬼斧神工……

5. 再读读课文, 感觉哪些词语写出其鲜明的个性, 画出来。

6. 个人朗读, 留意画出来的词语, 试着读出它鲜明的个性;指名读, 评价;小组齐读。

设计意图:先交流对将军与武士的已有印象, 唤醒了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 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 构建了自己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交流读后体验, 使学生分享了解读、欣赏文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寻到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具体方式, 使对话过程充满了灵性的感悟。多种形式的朗诵进一步促进领悟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也深化、敏锐了语感。

7. 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两张图片。欣赏后区分并说出理由。

(1) 将军俑:头戴金冠、手握宝剑、神态自若。

(2) 武士俑:穿着战袍、发髻大多偏右、神态严峻。

8. 小组内推选一名选手, 模仿导游, 结合图片练习介绍, 其余提出建议;大组内进行交流, 师生评出“优秀导游”若干名。

9. 小结学法:想其形→悟其神→读其意→说其样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 让学生猜猜分别写的是哪个兵俑, 他们学得兴致盎然, 更仔细地研读文本, 从而找出两种兵马俑之间的细微差别, 体会到了描写的细致入微。朗读、辨析后再让学生参与当导游的活动, 降低了坡度, 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生本理念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文本为中介, 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舞台。小结学法就为下一环节的自主学习提供学法指导。

三、自主学习, 形成“阅读场”

1.根据学法, 小组内自学第6~9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 鲜明个性:骑兵俑装束轻便、勇猛善战;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神情专注、箭术高超;马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2) 检查朗读。

(3) 介绍文物。

设计意图:自然段的教学时间不能平均分配, 教学节奏要有变化, 这部分内容简洁扼要, 故教学方式要简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突出了“读、说”训练重点, 形成了一个动态、交互的“阅读场”, 简明的目标产生了高效益。

四、抓住联想, 激活阅读鉴赏

1.找出第10小节中心句。 (仔细端详, 它们神态各异。)

2.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比比谁能通过声音把兵马俑不同的神态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3.作者加入了联想, 把兵马俑写得有血有肉, 有了摄人心魄的力量。再来读读, 体会作者独特联想的魅力。

4.兵马俑千人千面, 绝不雷同。点击省略号, 随机出示更多兵马俑的照片。模仿写出两句, 可依据照片写, 更可展开丰富联想写。

5.交流后出示汪曾祺《兵马俑的个性》片段:

(1) 有一个长了络腮胡子的, 方方的下颌, 阔阔的嘴微闭着, 双目沉静而仁慈, 看来是个老于行伍的下级军官。他大概很会带兵, 而且善于驭下, 宽严得中。

(2) 有一个胖子, 他的脑袋和身体都是圆滚滚的, 脸上浮着憨厚而有点狡猾的微笑。他的胃口和脾气一定都很好, 而且随时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

6.指名读, 谈感受。

7.身为一个中国人, 面对这祖先创造的鬼斧神工般的秦兵马俑, 旷世奇珍的艺术群雕, 你最想说什么? (配古筝曲)

8.本文作者和你们的心情一样激动, 为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而分外自豪、骄傲。 (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

9.总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富有创造性的优秀的民族!让我们永远记住先人留下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指课题) ———秦陵兵马俑!

设计意图:叶澜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教师点明联想的写法, 激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兵马俑是秦文化的缩影, 仅仅是文中的联想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驻足省略号, 借助照片进行联想, 放飞了想象的翅膀, 使学生对“极为精美”“神态各异”有了更深的认识。出示名家的片段, 突破了文本中兵马俑表情凝重的界限, 不同的年龄、身材、地域, 更体现出每一件都有鲜明的个性。而读后感的交流, 是对文本情感的升华。

五、回归整体, 发现言语表达秘密

1.作者在写兵马俑时, 遣词造句十分讲究。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兵马俑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地读第4自然段, 推敲推敲,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预设:

(1) 作者运用了五组四字词语, 读起来既一气呵成又气势非凡。

(2) 将军是站在队伍前列, 作者也把将军俑放在第一位来介绍。作者写文章与排兵布阵一样很有讲究。

(3) 作者运用了“举世无双”“昂首挺胸”“神态自若”“久经沙场”“惟妙惟肖”等大量的成语, 与兵马俑悠久的历史很相配, 文章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如果写西方的文物, 成语的运用可少些。

……

3.再来品味品味第6自然段, 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

(1) 第六自然段语言非常简洁, 最多用了八个字, 与骑兵快捷如飞的特点很匹配。

(2) “着、蹬、执、持”这些动词运用得很准确。

(3) 这段语言结构相似, 都是身体部位加上动词再加上物品。读起来很有一种韵律美。

(4) 连续的短句子, 读起来会有一种短促、跳跃的节奏。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语言, 更加让我们感受到骑兵轻快灵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精读, 更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一切言语文本中, 比之言语内容, 言语形式是更为关键、更为本质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者带领孩子们重点抓住有代表性的第4、第6自然段, 自主探究言语表达的秘密, 感受语言的长短、品味语言的节奏, 享受语言的魅力。学生通过推敲悟到的是言语特点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 是言语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

六、文本互读, 领悟写法

读读《莫高窟》的第2-3自然段。这部分也写出了文物的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同是写文物的内容, 看看两篇课文有着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8.浅谈小学语文五年级段落教学 篇八

一、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摒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习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五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糅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而笔者认为,要在作文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就应该在五年级阅读教学中,适当适量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教给一些划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或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或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及活动的场所,或按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迁移等等,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句、段、篇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才可以谈得上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编拟提纲、谋篇布局,再根据主题的表达凸显重点段落、精心遣词造句,这样学生习作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总之,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冬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

[2]李风霞.语文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J].语文学刊2008(18)

9.《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九

师:这篇课文从拿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生:课文从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师:这两个方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生: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个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师:这个句子中有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而且

师: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我们把它称为过渡句或过渡段。大家年能不能用不仅而且造个句子?

生:小红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大象不仅外形高大,而且干起活来力量很大。

师:如果我们写一篇描写小红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先写她长得漂亮,再写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是的,我们可以和课文一样,长得漂亮和学习成绩优秀两方面写小红。

生:我们也可以从外形高大和力量很大两个方面写大象。

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过渡句。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造句内容从两个方面写一样事物,用上你刚才造的句子。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

(请写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10.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十

秦兵马俑, 主要讲的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目标有两个,1、我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能说出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习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

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认识的字,可以同桌商量,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画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熟练的读课文)

出示后,学生很快按自学指导要求进行学习,检查时,先检查了生词认读情况,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而检查课文时,学生课文还有点很生,按正常情况,我会让学生反复的地读,直到把课文读熟,再进行下个环节,可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我没有这样,这是对学生课前了解得不够,只是草草的走了过程。

11.小学五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篇十一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了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相信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写出第一次眨眼和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12.《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二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描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课文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和陶马俑进行描述, 抓住其神态和气势一一描述, 展示其鲜明的个性, 各异的神态。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以及抓住特征描述就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文本表达, 提升阅读品质, 还课堂以本真,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素养训练, 点点滴滴渗透读写意识, 在默读、对比、想象、诵读中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人民无穷的智慧,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出示兵马俑图片,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兵马俑资料。

2. 板书课题。提问:看着“兵马”二字, 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3. 推荐一组跟兵马有关的词语, 请学生读一读。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雄兵百万战车千乘 (要求读出词语的意蕴、气势。)

读准字音:靡、乘

了解词意:披靡、千乘

4.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 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 不算到中国!”

5. 读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话, 你明白了什么?

6. 课文中也有两处类似这样的评价, 找出来。 (学习课文首尾两小节)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 它举世无双, 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 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7. 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这两句话一句开篇, 一句收篇, 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 (首尾呼应, 前后照应) 这样的表达方法会使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完整,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试着这样表达。

【评析:开课体现了较强的“语文味”, 从一笔一画写字到字音词义的落实, 扎扎实实。开课图片的使用, 学生资料的介绍以及希拉克对兵马俑的评价, 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由希拉克的评价到课文首尾呼应结构特点的把握, 做到了自然顺畅。】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秦兵马俑有如此高的赞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亲自去感受一番吧!

1. 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2. 检查读课文:课文都读了吗? (教师了解读书情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一点会使你比别人得到更多的收获。)

3. 朗读竞赛。有信心当场展示你的朗读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准备, 待会儿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一次朗读竞赛。

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 (生生相机互评, 提醒关注一些特殊字的读音。)

4. 回答问题。读到这儿, 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表达, 师相机归纳。)

5. 归纳板书。问: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 找得出来吗?

(出示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问:读了这句话,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师小结:像这样前半句总结上文内容, 后半句引起下文的句子我们叫它———过渡句。过渡句一般出现在小节的开头, 也可以像这篇课文一样单独成为一节, 我们叫它———过渡段。

6. 学生思考:过渡句去掉行不行? (不行, 过渡句可以使上下文连贯成一体)

【评析: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首先,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并在互评中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容易忽略之处加以点拨,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脉络, 把握过渡句的教学,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精读品悟, 感受规模

1.出示自学任务。

分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文章是如何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先个人研读, 批注, 再组内交流, 最后整合成小组意见在全班汇报。)

2.交流反馈。

(1) 列数据。 (14260平方米到底多大?一间教室约50平方米, 算一算有多少间教室大。)

(2) 作比较。

(3) 举例子。

(4) 写观感。

出示一组去掉数字、例子和感受的文字, 通过与第二小节的比较, 让学生直观认识这样的说明方法对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3.通过朗读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四、自读交流, 领略神韵

1.自学课文第4~7节, 了解不同种类兵马俑的特点, 借助文字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

2.想想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身份认定的依据。 (引导学生关注这几节文字是从外形、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人物身份, 从中领略陶俑制作工艺的精湛。)

3.兵马俑乍看几乎一样, 仔细端详, 神态各异。 (学习第8小节, 让学生在默读想象中, 在诵读抒发中触摸兵马俑的神韵, 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评析:经过这样一算, 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具体的感受,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 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与宏大。两段文字的对比阅读, 使得列数据、举例子、写观感对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更直观, 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说明。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在默读、对比、想象、诵读中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人民无穷的智慧,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实现了语言的内化积累。】

五、小结归纳, 迁移运用。

1. 学了课文, 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心中的兵马俑吗?

2. 如果让你描写一处名胜景观, 你会从课文中学到哪些写作妙招呢?

13.课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十三

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然后我们来理清课文的条理。阅读1自然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再由这两个词引入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了学生自读,勾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感觉学生找的也比较准,读的也还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多媒体课件,不能让他们亲眼目睹,虽然结合了书上的图片,但那种震撼的感觉自然也就缺了几分。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本来想采用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那段来学习,但在看书上的图片时,学生爆发了争执。认为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我让他们自己仔细阅读三段文字,找出属于自己的根据。学生静下心来,细细读文章,有几个性急的没有读完就想说,也被别人批评,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我很高兴地看着他们细读课文,然后在很多孩子举手时,没有立即让他们说,让他们自己讨论。学生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没过一会,居然达成了共识,教室里孩子们“武士俑”的呼声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请孩子起来阐述理由。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自己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然后我让他们写下来。

14.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十四

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还有点难度。因为,秦陵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陵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不但在前一个案例中让学生欣赏了秦陵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录像,还上网搜集了大量的秦陵兵马俑图片,多次进行筛选。在教学中,我巧用媒体或单幅,或整组地出示图片:面对气势恢弘的一号坑俯瞰图,学生惊讶其规模宏大;面对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鸟瞰”兵马俑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词语,并马上想到了它的近义词“俯视”;而最后一组图片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陵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面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学生不禁啧啧赞叹古代雕刻家的精湛工艺……无疑,这一切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秦陵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

15.《秦兵马俑》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五

师:童话神奇的幻想总是那么令人向往。今天张老师将带着你们一起玩童话, 当然, 也会把赋予了神奇力量的词语送给你们, 希望能带给你们灵感, 开启你们幻想的大门。

师:请大家拿出材料《小壁虎借尾巴》, 快速阅读思考, 勾画相关信息,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看到“一句话”想起了———

生:“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这句话。

生:还可以从对课题提问的角度来概括。

(生自主阅读, 并勾画相关信息。汇报:小壁虎被蛇咬, 挣断了尾巴, 向其他动物借尾巴, 没借到, 回家找妈妈, 结果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师出示课件, 师生共同完成情节曲线图。)

师:刚才, 我们用“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和“情节曲线图”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看看童话的情节, 是不是更有意思。默读第3耀5自然段, 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结构相同, 都写的是小壁虎向别的动物借尾巴, 最后没有借到尾巴。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谁能迅速说出小壁虎向老黄牛或燕子借尾巴的情节?

(生较流利地复述)

师:像这样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 叫做反复性结构段落。这样的反复, 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小壁虎是多么希望——— (生:有尾巴。) 也能越来越清晰地知道小动物的尾巴——— (生:各有各的用处。)

师:多聪明的懒人!我们也要学做聪明的懒人。 (贴板书:学做聪明的懒人) 想想看, 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童话故事, 哪些也有这种反复性结构的段落? (学生回忆学过的反复性结构的童话故事, 强化对反复性段落的认识。)

【点评:在这个环节用“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和“情节曲线图”, 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快速抓住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基本方法。第一种用提问的方式, 一句话高度概括主要事件。第二种情节曲线图揭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完整结构,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同时直观的曲线图为学生发现反复性结构和利用曲线复述故事、创编故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玩童话———创编新情节、续编新结尾

1.创编新情节。

师:学做聪明的懒人, 咱们来点有创意的玩法。小壁虎三次都没有借到尾巴, 心里很难过。我们不能让他难过, 得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

(出示课件: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三次都没有借到尾巴, 坐在山坡上哭了起来。山神爷爷目睹了小壁虎借尾巴的全过程, 为小壁虎的执着感到高兴。他对小壁虎说:“孩子, 别难过。我送你一件金色的外衣, 只要穿上它, 你就会像外国的蜘蛛侠一样拥有神奇的力量。我就叫你壁虎侠吧。希望你拥有侠肝义胆, 多做好事。”说完, 山神爷爷不见了, 地上多了一件金灿灿的外衣。

多漂亮的衣服呀!小壁虎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它。)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捂着嘴笑。你为什么笑了?

生:山神爷爷对小壁虎说的话很有意思, 让小壁虎像蜘蛛侠一样拥有神奇的力量, 所以我笑了。

(生齐读山神爷爷的话)

师:你希望小壁虎拥有哪些神奇的力量?

生1:会魔法, 会七十二变。

生2:让壁虎侠有个大肚子, 把所有的蚊子都吸进去, 我们就不会被蚊子咬了。

生3:这是一只拥有超能力的壁虎侠。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壁虎侠本身的特点去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它还能用身上金色的鳞片变出食物吃, 变成武器打败敌人, 还能变大变小帮助别人。

师:真是一只助人为乐的壁虎侠。如果从时空上说, 它还可能拥有哪些神奇的力量?

生5:它可以穿越到古代, 也可以飞向未来。

师:这是只拥有神奇力量的壁虎侠。

(出示课件:它纵身一跃, 来到了丹麦。它看到了在大年夜死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它想 () , 于是, 它 () 。

(生同桌交流)

生1:他想, 可怜的小女孩, 我要用我的起死回生术救你。于是, 它让小女孩的灵魂升入天堂, 转世到了好人家里。

师:多么善良的壁虎侠。

生2:它想, 小女孩太可怜了。于是, 它撕下金衣的一角, 放入小女孩的口中。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小女孩复活了。

生3:小女孩复活了, 她太饿了。于是, 壁虎侠念了几句咒语, 一堆食物便出现在小女孩的面前。

师:刚才同学们是把壁虎侠与优秀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链接, 创编出了神奇曲折的情节, 让壁虎侠成为了“侠士”。还可以把壁虎侠和什么链接, 继续创编出神奇的情节来?

生:壁虎侠还可能来到我们班, 变成一只垃圾桶。同学们就把废纸喂进它的嘴里。

师:真是一只爱环保的壁虎侠。这是和现实进行了链接, 还可以和什么链接?

生:可以和《青铜葵花》链接。

师:可以和阅读过的小说人物进行链接。

生:可以和过去与未来链接。

师:老师把你们刚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 请看。 (出示课件: (1) 和喜欢的童话人物、小说人物及现实事件链接, 大胆幻想, 进行创编。

(2) 让他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来到现实, 去到未来, 大胆幻想, 进行创编。)

师:选择其一, 看谁想得好, 说得好。先自己捂着耳朵说给自己听, 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选择链接点, 同桌交流。)

师:同学汇报时, 请大家认真倾听, 当好小评委, 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1:我喜欢泰戈尔的作品, 我想小壁虎也可能会喜欢泰戈尔诗一般的语言。小壁虎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来到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它扯下金衣的一角, 一挥手变成了灵丹妙药, 让泰戈尔吃下。泰戈尔吃下后复活了, 写出了更多的作品让我们读。

生2:小壁虎来到了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里, 变出了另一个葵花, 让真的葵花来到城市与父母见面, 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生3:小壁虎隐身来到了我们上课的现场, 它看见我很紧张, 于是在我额头上一点, 我顿时充满了自信, 举手发言了。

(生评价)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连起来就是反复性结构的段落。这样的反复, 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壁虎侠?

生1:善良的壁虎侠。

生2:勇敢的壁虎侠。

生3:聪明的壁虎侠。

生4:好学的壁虎侠。

(师课件出示结尾)

师:瞧, 做好事能让人忘记烦恼, 忘记悲伤。孩子们, 敢幻想, 会表达, 咱们一不小心就变成童话大王了。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去创编童话, 童话永远都是新的。

2.续写故事:改变主人公的命运。

师:敢幻想, 还可能改变主人公的命运。听音乐看故事《爱心树》, 思考。 (出示课件)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

(师生静静地看故事。有学生落泪了。)

师 (问流泪的学生) :你为什么这么难过?

生 (抽泣着) :大树太无私了。孩子太自私了, 他疯狂地索取, 大树的苹果没有了, 树干没有了, 大树什么都没有了。

师:是啊, 为大树的无私感动, 为孩子的自私难过。

(师生看着情节曲线图, 一起填空。)

师:这四个反复性结构的段落, 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看到孩子的——— (生:自私) , 大树的——— (生:无私) 。看着这个变老的孩子, 看着这一截短短的树桩,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为什么这么贪婪?

生2: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这样做难道不后悔?

生3: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不感到内疚吗?

生4:我想问大树, 你怎么就那么无私呢?

生5:我在思考, 孩子今天这样自私、贪婪, 大树有没有责任呢?

师:你们真会思考!通过你们神奇的想象, 这个贪婪、自私的孩子可以改变吗?有办法帮帮这个后悔的孩子吗?

生1 (刚才抽泣的学生) :在大树周围种小树, 让小树陪伴着大树。

师:有小树的陪伴, 大树一定会生活得开心。还有更神奇的想法吗?

生2:让壁虎侠穿越到《爱心树》里。它从金衣上取下一个鳞片揉碎, 洒在树桩上。大树复活了, 又长出了绿叶, 结出了苹果, 焕发了生机。这时的大树再也不会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了。

师:孩子呢?

生2:孩子请求时光老人让时光倒流, 让他回到童年, 他又可以 在树枝上 荡秋千了, 和大树一块玩耍了, 他再也不会贪婪地向大树索取, 而是想办法让大树快乐地生长。

师:我想这也许是每一位同学的心愿。这样他就可以快乐地与大树一起生活, 大树就会真的很快乐!续编故事, 可以改变人物的命运, 用改变故事人物的命运的方式来玩童话也很有意思。

【点评:张老师将理性的表达与童话的文学性、趣味性巧妙结合, 营造了一片幻想的空间, 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让他们在欣赏童话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学生的情绪随着角色命运的变化而起伏变化。教学定位于“玩童话”, 这契合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满足了儿童的娱乐需求。利用“反复性结构”这一支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异想天开, 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情节, 创编出一个个更符合学生自己意愿的新故事。这样, 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的意愿编排到故事情节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尝试童话创作, 畅游在了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里。

难能可贵的是, 这一环节的“求变化———敢幻想———会表达”给了学生创作方法的有效指导。围绕幻想和想象的特点, 让学生巧妙利用“反复性结构”这一支点, 从不同角度去创造性地阅读这一组童话, 创编新情节, 丰富故事内容, 贴近了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创编故事结尾, 改变人物命运, 表达自己的心愿,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了真、善、美。这样多方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有效地感知了故事, 理解了童话内容,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挑战玩童话———创编自己的童话

师:想不想挑战自己玩玩童话?看资料《狼大叔的红焖鸡》和《山坡上的小银杏》, 你发现了什么?

生:故事给出了开头与结尾, 要我们大胆幻想, 自己创编情节。

师:创编时请注意:学做聪明的懒人, 使用反复性结构来表达。下节课写完后, 我们再与原文比较, 看谁写得好, 好在哪里。

师:今天, 你们跟着张老师一起创编、续编童话故事, 玩童话, 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生1:创编和改编童话可以让童话故事更有新意。

生2:我的收获是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懒人。

……

师:其实, 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童话作家。是啊, 敢幻想, 会表达, 你的阅读就永远不会枯燥, 你就能把童话玩起来, 并能——— (师生齐读:玩出味道, 玩出道道。)

【点评:学生经由前面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幻想和表达的常见方法, 教师完成了“导”“扶”等工作, 这一环节则是“放”了, 因此“玩”也再次升级:根据故事的开头、结尾, 补充过程, 创编自己的童话故事, 与原文对照, “挑战”作家。最后在结课时把重心放在了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探究的兴趣上。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 让学生经历了“悟法———习法———用法———得法”的完整过程, 在课内外阅读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板书:

【总评:张老师执教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玩童话”, 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来。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反复性结构”这一线索, 精选一组童话故事组成群文, 阅读量接近10000字, 信息量大, 线索明了, 角度多元, 类型丰富。教学始终关注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文本,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整体把握, 聚焦局部, 细读深思。学生在一堂课里大量阅读, 经由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实践运用的过程, “举三反一”, 触类旁通, 学习方法得到了强化、巩固、提升。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便是阅读与表达、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创编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发挥了群文阅读的优势, 收到了扩量、提速、增值的效果。

上一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下一篇:牵挂800字叙事作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