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治文化论文(精选10篇)
1.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一
采撷中华文化的芬芳
——浅谈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文章摘要:
在“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以及 “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面对伴随着外国大片、卡通动漫、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追求高效率,对功利性心理的盲目崇尚,让“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迅捷便利的文化交流渠道,让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至。对于成年人来说,百花争鸣的各种文化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诸如唯美凄惨“韩剧文化”,潮流时尚“日流”,惊险刺激的“美国大片”,商机无限的“洋节日”。这其中各种糟粕与精华共存,要想明辨其中是非,成年人也是模棱两可,更何况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况且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长此以往,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本篇文章精选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如典故、成语、诗词、名人名句、民族舞蹈这5个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思品课堂
前言:
(调查的数据)在前不久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对西方的风情习俗以及相关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了解的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缺乏领悟。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上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老师,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学生在上完政治课后,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受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一、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涵
根据《辞海》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1
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经典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精选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经典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政治课堂
(一)借用典故,抛砖引玉,让学生深受启迪
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离奇 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用典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立志成才》时,我借用了“人尽其材”这一典故:公孙龙在赵国时,时常对学生们说:“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收他做学生的”。有一天,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公孙龙问他有什么本事,年轻人回答说:“我能大声呼喊。”旁边的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公孙龙环顾大家问道:“你们中有能大声呼喊的吗?”大家又哄的笑了起来,说没有。公孙龙便对年轻人说:“好,我收你做学生”。过了数日,赵王叫公孙龙去燕国做说客,当他们一行匆匆来到一条大河边时,只见河水茫茫,船却停在对岸。大家没有办法,那个年轻人却不慌不忙把手拢成个话筒样,对着那边大声呼喊。洪亮的声音传过去,船家听见了,很快把船划了过来。”在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这一典故后,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心目中的人才是怎样的?”学生们马上议论起来。随即我让学生概括“人才”的含义,接着我便及时总结:在当代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只要你的一技之长是对国家有用的,并把它充分发挥的,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像公孙龙都能把“大声呼喊”作为他的优点并加以利用后受到别人的器重。我相信我们班的学生肯定比公孙龙还有本事和长处。讲到这里,我看到班里很多学生的眼睛顿时充满了光芒,充满了希望。这个典故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有些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二)运用成语故事,让学生通俗易懂
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璀璨珠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蕴藏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许多成语,或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或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或是丰富哲理的阐述。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一些成语故事,既能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生通俗易懂。
比如我在上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七课《融入社会 发展自我》的第一框《了解社会 自主自立》中“青少年待人处世要有自己的主见”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燕国少年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的走路姿势太难看了,就去邯郸学别人走路的姿势,他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讲完这个成语故事,我随即就问 “这个燕国少年为什么到最后爬着回去呢 ?”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这样,我就很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都能答出做什么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从而很顺利地过渡到我今天要讲的知识点“青少年待人处世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一下子明白知识点,既积累了知识,又加强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三)应用诗词,使教学富有诗意
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唐诗、宋词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饮誉海内外。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诗词,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内涵,能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如在学习九年级的“爱国主义”时,我选用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着岳飞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我,包括我的学生都会热血沸腾,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国家强大对于我们老百姓的重要性。或者选用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诗并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国家,是因为有国才有家啊。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与激情,也让课
堂增添了一份诗意。
(四)利用名言名句,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让学生回味无穷
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它们文字优美,思想新颖、寓意深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名言名句,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让学生回味无穷。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学期《为振兴中华奉献青春》,最后总结时,我选用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上完这节课,都有所启发,对于自己今后如何为国奉献也有了一份认识和思考。还有在学习六年级的《集体主义》时,最后总结时我选用了雷锋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的结尾。“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要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不汇入江河永远也不能汹涌澎湃!”通过雷锋这段激昂的话,学生更能体会集体主义的重要性,也为课堂增添了几分韵味。
(五)巧用民族舞蹈,让学生感受民族的风采
民族舞广泛流传于民间,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不仅可以涵养性情,开阔视野,还可以增加道德修养,调动思维的参与。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巧用舞蹈,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烘托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例如,我在上七年级《让生命焕发光彩》时,我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这是由一群聋哑人用他们的坚强和信念演绎的一段美丽的舞蹈,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即使自己身体残缺,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焕发出活力,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舞蹈。学生们看完这段舞蹈,不用老师多说,同学们平时遭遇到的挫折、失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要生命存在,只要自己还活着,总有成功的一天。一支支用生命、用坚强演绎的舞蹈,一次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善的启迪。这种震撼像海边的大浪一样反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对生命更多的思考、对人生更多的感悟。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实,流行音乐中的融入民族风,发扬传统文化也不啻是一个方式。因为流行音乐的渲染力、普及性及流通度,是其它创作载体所无法比拟的,能更好地传播古典传统的优秀内涵,让接受者比较不会抗拒。推广或传播古典文化,应该多
利用通俗文化的力量。
另外,运用相声、小品、漫画、歌曲、寓言故事、名家名著等传统文化艺术,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三、实践后的感知
经典传统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确定目标,修剪自己、提高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说得好,修养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就业只是暂时的。当然要想让我们经典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说来容易,做来难。这需要一个政治老师长期地积累和不断地涉猎,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积累素材上,也将会花很多的心思在备课上。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思想品德课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行为的培养,更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树立经典文化意识,让课堂成为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树立危机意识,承担起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尽匹夫之责!
参考文献:
1.台湾省国立大师、台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财贵《经典诵读》。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文出版社,1989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2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http://cyzx.czedu.com.cn/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1
2007年1月23日《文汇报》——“故宫里的星巴克”之争揭示了什么
6、黄道祥《中学生道德教育缺点什么》
2.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二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互用
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搞好廉政建设, 离不开文化母体, 它需要文化的支撑, 需要我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廉政文化。
(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当代存在。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经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至今仍有影响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着重指称生成于过去, 但延续至今, 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依然起作用的政治理念、态度、价值取向等等。如朱日耀所言:“我们体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是不应该把重点放在体认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文化上。而应着重研究积淀于现时代的传统文化。[1]”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资源与能量。传统的社会早已成为历史, 传统的政治体制也早己经崩溃, 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活在我们中间, 活在我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维、政治行为、政治体制里。正因为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理念、政治体制、政治行为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而深入地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稳定与健康运行的影响, 是一项既有学术价值, 又有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推进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是很有助益的。
(二)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旗帜。
我们在创建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对于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同时, 也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使之能将我国各阶层、民族、群体的人民团结整合在一起, 更好的维护和促进我国现阶段及今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成果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它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体系。因而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社会近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成为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 不仅因为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而且在于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 还在于它具有自我发展, 自我更新, 与时俱进的品质。当代中国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 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倡导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 引导广大人民团结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廉政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须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我国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精华的相融合, 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只有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需求, 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精华成分进行改造和重塑, 古为今用, 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促进其向现代理性主义飞跃, 进而把这些积极因素整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体系之中,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 为构建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
二、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文化思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 《道德经》一书占有重要的地位,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经典, 也可以说是政治家们的一部从政必读书, 它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辉映, 对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纠正不正之风, 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与进行人生修养, 建设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度”, 即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对贪欲的无限膨胀, 对名利的肆意追求, 使权力的使用超过了它应有的范围, 从而造成道德沦丧与价值缺失, 而势必会发生质的变化, 进一步导致腐败的产生。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 道家老子的“少私寡欲”同马克思主义的“度”的控制, 对于教育世人超越世俗名利的羁绊, 抵制外物的诱惑, 将价值取向转向精神的升华、道德的精进, 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在老子看来, 人一旦纵情于声色之欲, 贪求财货之满足, 必然使生命个体走向堕落, “罪莫大于多私,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46章) 。因此, 人必须以“少私寡欲” (19章) 为则, 在物欲声色面前“去甚, 去奢, 去泰” (29章) , 把自己的消费享受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作为共产党员, 在当今社会, 都应经受住金钱、物质、灯红酒绿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考验, 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反腐长堤, 少私寡欲, “处其厚, 不居其薄;处其实, 不居其华” (38章) , 多注重一些内在的修养与自身的升华, 少一些私欲, 少一些贪念把握好人生的“度”, “清静为天下正”。
(二) 上善若水, 谦虚柔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8章) 在老子那里, 上善之人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相争, 虽居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之所, 却从来不去争自己的利益, 这种品性是只讲奉献不讲回报的一种高尚的品格。“知足者富” (33章) , 知足者常乐, 人若“知足”就不怕“自损”, 就能做到“不争”。在老子看来, “知足”既是一种道德心理状态, 也是达致“不争”的前提条件, 倘若人有了“不争”之德, 就不会去争名夺利, 争强好胜, 争高厌低, 即“善为士者, 不武;善战者, 不怒;善胜敌者, 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68章) 。老子始终在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不妄自菲薄, 更不妄自尊大, 从而脚踏实地, 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目标。真正的高人是大智若愚, 深藏不露,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58章) 。每一个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 应该学习水这种品格, 在利益面前, 千万不能向自己倾斜, 千万不能在利益面前一马当先, 必须为了事业在这个利益上往后退。虚静谦柔, 明白天道, 知一理包乎万殊;贵柔守弱, 谦恭退让, 反对自以为是。“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33章) 老子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身心的自我完善问题, 主张既要善于知人、胜人, 更要做到自知、自胜。
(三) 应天顺民, 官清法正。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老子亦有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66章) , “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66章) 。对待人民群众, 不能高高在上, 必须用谦虚的态度到民间来, 虚心听取意见。要做到“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49章)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句名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得到群众拥护的国防, 才是最巩固的国防, 无论武器装备发展到什么水平这都是真理。一个国家的国防是这样, 一个国家的政权统治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 经过真正民主体现出的人民意愿、制定的政策法律应该是凛然不可侵犯。故而圣人不以一己之心为心, 而以天下人之心为心, 不自专快意, 不以民众代言人、“人民的意志”自居, 不以一己或任何党派、集团的思想意识来取代民意, 而是真正尊从国人的选择。
总之, 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上述诸多优秀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包括儒家、佛家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资源都应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的反映。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 若能厉行老子为人处事的要点, 则将身安事遂, 事半功倍;若能实践安邦治国的原则, 社会则将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
先进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 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拥有先进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应有之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时刻考验我们的智力、毅力和勇气。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 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思想源头上密切连接,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使我国的腐败预防工作实现一个飞跃。
摘要:在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 廉政文化建设既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作用, 更要注重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相互结合, 通过解读传统文化, 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 通过去伪存真的研究,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接, 来深入研究廉政文化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进一步打造整个社会反腐败的文化氛围与舆论环境。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官正.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J].求是, 2006年3月16日出版的年第6期
[2].叶汝贤, 李惠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 (第十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2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4].代吉成.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 2003级博士生
3.浅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变革 篇三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变革途径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7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产生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化过程,现如今仍存在政治生活中,并且已经较稳定地积淀在普通民众的心理层面上,形成特定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须进行转型。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的集中反映。在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传统的政治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传统的政治文化经历了整个封建社会,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了以往的私有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作为上层建筑的传统政治文化缺乏其生存的土壤。第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进步的政治文化对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政治文化则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阻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建立的基础,决定了其必然包含人治、权力本位、臣属、贱民心理等思想观念。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自由、民主、法治、公正,尤其是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政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转化为积极动力,则必须要进行现代变革。第三,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是以自然主义为主导,以感性经验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形式,这种文化类型具有自在、自发、自然、懒惰的农民文化精神的特点,缺乏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优势。而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表现出对感性经验主义政治文化结构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在根本上遏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路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首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封建政治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自身的分散、保守、封闭的特点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生存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经过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的滞后性使其仍没有实现完美转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公民意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以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为依托,要建立这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只能是进行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在完成政治社会化之后,普通成员才会具备独立的政治观念,清楚自己的政治定位,顺利实现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考虑到政治社会化对政治文化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着力完善政治社会化的渠道迫在眉睫。再次,建立现代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密切联系表现在:政治文化维系着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以政治制度作为保障;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制度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其产生之初就受到封建制度的规范与引导,这就决定了传统政治文化为专制制度服务的使命。民主制度为民主文化的实现创造理想的环境,民众将更容易在思想和心理层面接受民主文化,认同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同时并举。最后。融合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存在有两千年之久,虽然其中的落后成分已不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传统政治文化中包含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一概摒弃,这些优秀的内容将有利于如今的政治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中“和”、“同”、“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加以现代化的梳理运用,再将其思想的精华运用到处理社会以及人际关系中,便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吸收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将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积淀融入到现代的政治文化中,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股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4.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四
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
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三、设计思想
本框题教学设计以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为引子,以学生设计 “泉州文化旅游线路”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设问,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含义,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
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针对教材内容,在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从而实现由生活知识到学科知识的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就泉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收集素材,并根据收集结果设计一条能够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展现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分组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指定中心发言人。
(二)课堂教学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多媒体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 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
体验感悟
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展示: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
2、活动感悟突出重点
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表现 设问一:最近,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泉州旅游,作为一名泉州人,为了向来宾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展现闽南文化元素,你将如何向来宾介绍你的家乡泉州呢? 设问二:“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如何展示泉州传统文化特色? 设问三: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展示“泉州文化旅游线路”探究成果:博物馆启智之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陶瓷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戏曲文化之旅(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展示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
旅图片和音相等相关资料。展示: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2)、传统文化的特点 设问:传统文化表现的各个方面,可以共同概括出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展示: 传统文化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的含义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特点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展示: 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作
5.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五
郭 萌1,崔 林2(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完善道德修养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极大启示,值得借鉴。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1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无法摆脱某种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紧 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管是对人的心理机制的生成,还是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文化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也必然要发挥一定的文化功能,即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机制对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产生影响。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大学教育现代化 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 程[1]。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
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接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它所赖以存在和展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2]。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3]。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挖掘其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精华,创造出依托传统,立足现实,古今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源泉
1)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爱国主义精神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古人向来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把道德理想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例如,孔子就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代先哲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但是认为道德人格的价值远在物质利益价值之上,反对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人格。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见到利益应该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合乎道义的利才可以获取。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求“见利思义”,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传统文化主张正确的义利统一,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5]。因此,重义轻利传统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它有助于大学生澄清对金钱的片面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节是指一个人在坚持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方面的坚定性。中华民族向来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名节、节操,认为它是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否得到保持的关键所在。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尚气节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人格修养来说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它有助于青年一代培养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现代人格。因此,高校应发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领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6]3)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自身心态。《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反映,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与准确写照,标明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也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自·83·
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为我们今天提倡主体精神的社会所需要[7]。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多向他们大力宣传历史上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当今形势,继承自强精神,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4)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重点在于“正其心”。《传习录》云:“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只要做到心正,人的视、听、言、动,就能处于礼的轨道上而不乱,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儒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自省”。所谓“慎独”,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而是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省”,就是自己要经常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达到对一种思想道德的认同,然后由道德认识再到道德实践,这对于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正确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已迫在眉睫。新形势下主要体现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生活实践中将其内化为理想信念,从而增进自身道德修养。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 学报:哲社版, 1995, 217(2): 103-108.[2] 薛继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徐 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2): 87-89.[3]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4]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 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5]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6(2): 48-50.[6] 李长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不断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S].中国教育 报, 2007.[7] 王莉萍,王 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 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61-67.[8] 薛 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思考[J].前沿.2006(8): 64-66.·84·
技术与创新管理
6.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六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入手,提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与和谐社会相同活力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 者:于秋波 吕翠微 付亚樵 作者单位:于秋波,吕翠微(佳木斯大学思想品德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付亚樵(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7.西藏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七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 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是“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承沿袭的价值观、社会行为模式和道德风俗等深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发展性和承继性的特点, 它既是历史优秀文化的积淀, 又融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和新血液。同时, 它又是多元的, 包括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涤荡,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追求理想人格境界。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等修身方法, 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引导和激励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境界, 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追求, 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净化心灵, 激发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历史上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取得丰富的自然科学成就, 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精神的表征, 是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发我们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等待我们去发掘、探索, 取其精华, 将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无孔不入, 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诚信缺失、自私自利、奢侈享乐、违法违纪等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 道德观日益淡化, 信仰危机和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传统文化形成和构建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它存在和影响了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并仍将对我国社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培养学生的伦理价值, 锻造艺术品位, 丰富精神生活, 扩展眼界认识, 使学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有力地对抗西方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力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等内容, 课堂讲述、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多种教育形式, 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 承担着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调控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符合传统文化倡导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主旨,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激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让他们自发地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展。
二、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西藏的传统文化是西藏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总和, 历史悠久, 以其独特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神秘的意境、犷犷的风格著称于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根植于藏民族的历史土壤, 是藏民族历史上的精神生命。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合格人才, 西藏高校正是承担培养西藏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这一艰巨任务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人才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在人才的培养中既要注重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更要注重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在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高原地区发展经济, 建设现代化, 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艰辛, 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 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西藏的历史理解和民族认同, 增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献身西藏、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斗志。
西藏高校学生位于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的前沿, 面临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明辨是非能力较差, 境内外分裂势力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同时, 各种封建残余思想和宗教消极思维也对大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又要在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上下功夫。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 自觉抛弃和抵制封建、落后思想和观念。学习西藏传统文化, 了解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也有助于加深进藏学生与藏族学生的理解和沟通, 促进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团结, 在团结的氛围中自觉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和渗透。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并充分论证了可行性, 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给我们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
迟成勇和吴锦旗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 要立足现实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剔除糟粕, 利用大众传媒、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新媒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正确价值取向,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赵刚在《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一文中, 探讨了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要明辨“精华”与“糟粕”, 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让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
在西藏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上, 教育工作者也展开了研究和探讨。王亮在《论西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一文中, 探讨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并详细阐述了西藏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和途径, 提出开展调查研究, 发掘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形成一支熟谙西藏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 从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入手,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培育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借鉴
西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体系, 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藏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民族情感, 塑造了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一) 西藏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 强调道德践履。西藏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伦理道德型文化, 非常注重人的道德自觉, 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 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实现理想人格。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道德的民族, 在佛教传入西藏社会之前, 藏族就提出一套符合农牧民族特色的较系统的道德规范。佛教文化本质就是一种道德学说。藏传佛教提出了十恶戒律和善行标准十六条, 劝诫人们遵守为善的伦理道德,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藏民族自觉以大量的世俗道德约束自己, 规范行为, 评价事物, 由此形成了友善、仁慈、公正、谦逊、诚实、自尊、知耻等道德品质, 除去其中宗教的因素, 这种伦理道德文化在普遍缺乏道德修养的现代社会非常重要, 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二) 西藏传统文化倡导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民族性格正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备的品格。西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 生产力极为低下,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自强不息, 锲而不舍地与自然困难抗争。生活俭朴是《萨迦格言》和其他藏族文献中倍受推奉的高尚行为, 是藏民族又一大传统美德。在当前西藏经济社会仍然落后的情况下, 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仍需要克服大量的艰难险阻, 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美德, 承袭乐观开朗的性格, 使人们面对困境和阻碍能够处之泰然, 积极应对, 不畏难, 不退缩, 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西藏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很多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思想, 对于保护西藏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藏传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尊重和珍惜生命, “不杀生”的宗教禁忌和“放生”的救度精神使人们敬畏自然生命, 素食和饮食禁忌保护了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 游牧文化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保护机制, 神山圣湖的禁忌观, 禁止进入神山圣水砍伐、打猎、采集和渔猎, 禁止破坏和污染湖泊和溪水周围的森林、土地和动植物。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于我们保护脆弱、独特的高原自然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西藏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四) 藏民族的人生礼仪文化十分丰富, 形成众多的礼仪规范, 对于礼仪规范普遍缺失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强力的补充。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 提出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演化了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讲究礼仪礼貌, 待人和气、热情周到, 礼让谦恭、尊老爱幼、忠厚诚实、诚信无欺, 日常生活充满细致的礼仪规范, 涵盖饮食、待人接物、日常交往等方方面面。将这些人生礼仪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对于建设礼仪之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培养优良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要。
西藏传统文化发端于农牧为主的自然经济土壤, 在藏族社会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演进, 其中既存在精华, 也含有糟粕, 但它与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西藏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采取扬弃的原则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利用西藏传统文化, 使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光发热。
摘要: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 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乔根锁.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J].西藏研究, 1999
8.传统政治文化论文 篇八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9-02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概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同的理解,而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学者基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有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的有机统一。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不同的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侧重点不一样。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政治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体现在观念形态的哲学体系中的多元动态的文化系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十七大以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个国家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特点:不同的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四元说即相对统一性、连续性、多元统一性、局限性的有机结合;二是二元说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与双重性的结合;三是多元说即统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和变革性、独立性和融通性相结合。
三、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 张祥浩、石开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3 ]突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部分学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李波、赵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4]另一部分学者以大学生为主体论述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孙岳鹏、罗斌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内容和方法。[5]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刘淑兰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有助于增强爱国情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可见不同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
四、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但是中国古代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传统。通常称为教化。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因此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
五、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其理论课程的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进入深度的融合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付秀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中指出通过理念更新,内容对接,载体创新,理性批判等路径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李波 、赵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中指出通过充实教学内容, 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更新教学观念,利用新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组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等路径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刘可则强调四种“转变”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实现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实现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实现多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工作方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6]贾钢涛提出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精心编写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 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兼顾差异性,凸显育人目标多样化。[7]我认为鉴于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设置相融合,在提高师质队伍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相融合,让学生懂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六、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意义重大,也取得了一些丰富的成就,但是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以下问题:
曹宇嫦在《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认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不够;教材更新完善慢;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继承。[8 ]路飞飞、杜瑞平在《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中认为高校课程结构单一;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结合不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初文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存在:道德化与功利性的冲突,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冲突。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积极应对因新旧冲突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我认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最大问题在于两者之间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没有真正的切实体会到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文化背景,也没有看到教育者的能力水平以及其应有的态度。
造成以下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的冲击;二是传统文化饱受批判而弱化;三是网络的全面渗透;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
七、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针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提高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程度,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
曹宇嫦在《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通过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完善更新教材的实现程度,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路飞飞、杜瑞平在《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中通过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王 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重视传统文化内化及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吕 莹在《重续传统文化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9 ]还有学者认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建设平台、完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完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等。
八、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展望
总的来说,学界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深刻的,但是个人认为目前的研究还有以下的不足:
(一) 研究不足。
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泛论、空论、重复论述的比例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企业这几个群体,对其它主体研究的比较少,如“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等,选题比较空泛,观点雷同的不少,有深刻见解的倒是很少。研究者可以就其中一个比较深入的观点进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力求把一个问题讲清楚,层层推进,不能贪多贪全。
2. 在研究数量上空论、重复、泛论的论述数量占很大的比重。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大概是: 1990 年以前为孕育时期,研究文献开始出现,数量较少; 1991 — 2004 年为探索时期,文献数量开始增多,但幅度不大; 2005 — 20124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且增速较快,并呈上升趋势。2015年呈下降趋势。论文方面,文献来源刊物总体层次不高,核心期刊较少。检索来源也主要集中于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博硕论文数据库。期刊类型主要是大学学报,在搜索到的排在前 10 位的期刊来源中,大学学报占了4 个,占总数的 40%。
(二)研究展望。
推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是当前面对的艰巨任务和前沿课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加强研究。
1. 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一是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切记泛泛而谈。二是从这一特点出发,深化、细化其研究要素。三是加强实证性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强调多学科的交融。不仅要吸收古代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要在其基础上更多的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比较研究,填补空白,突破盲点,丰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厚度,使之成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李菁 . 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 ]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 16 )
[3] 张祥浩,石开斌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J ]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 5 ) .
[4] 曲江滨 , 张薇 .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J ]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 1 )
[5] 孙岳鹏,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J ].中国西部科技。2011(4)
[6] 顾友仁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M ]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
[7] 王威威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J ]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 4 )
[8] 陈卫平.“国学热” 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J] . 学术界, 2007(6):110.
赵宏瑞.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 ]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
9.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篇九
执教
王平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1(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10.初三政治“传统美德”知识点总结 篇十
1.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具体内容
产生: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具体内容: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影响(或作用):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品质
内容: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品质: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作用
内涵(涵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http://yz.zs960.com/jyzx/zhongkaobeikaozhinan/0420_982.html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质,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作用)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8.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9.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10.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就业压力加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总之,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http://yz.zs960.com/jyzx/zhongkaobeikaozhinan/0420_982.html
1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或我国人口问题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有直接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2.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
1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4.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15.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http://yz.zs960.com/jyzx/zhongkaobeikaozhinan/0420_982.html
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国家政府的监管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防患于未然。
16.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青少年应做到自觉主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接收环保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意识和观念。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时时处处保护环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尽量使用布袋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仅要当环保小卫士,更要做环保的宣传大使,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倡导大家一起环保,及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17.我国的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8.为什么要保护资源?
①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②“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1.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统政治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1
论文大学传统文化07-26
传统文化进校园论文08-28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0-20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6-20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07-25
初中弘扬传统文化议论文600字11-17
论企业政治文化及其内在功能论文10-08
传统文化故事传统理念10-1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