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舆情应对策略(精选10篇)
1.银行舆情应对策略 篇一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肆意炒作司法个案,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五)紧迫性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如此恶劣的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有效整合信息等,形成一套应对策略,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二、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敏感性不高,反应速度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绝、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体,试图垄断新闻源和话语权,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置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起社会的全面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人员、设备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公安部门在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专业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基层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应对效果。很多单位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
三、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公安机关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公众敏感性的增强,更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努力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实践证明,行动要前进,认识必然先行。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法者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二)完善机制建设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涉警舆论有效实现引导和管控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涉警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公安机关应着重把握“发现早、预防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做到防范有效、有据且有力。二是完善涉警舆情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发生的负面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强化核查工作机制,做到快速核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针对歪曲事实、蓄意诋毁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舆情,要旗帜鲜明地通过以公安新闻发布为主的各种工作措施予以驳斥,理直气壮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权益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通过快速核查和反应,发现存在的涉警舆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涉警舆情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涉警负面报道新闻处置、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完善涉警舆情经验总结与对策分析机制。针对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查找原因并分析对策,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处置好涉警舆情,公安机关必须加强网络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新军”。选拔具有网上工作意识、较强组织性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应急处置突击队”,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员队伍中进行“写手”和“辩手”培养。三是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实战演练。对网络评论员进行“网上虚拟身份经营” “危机舆情处置原则和技巧”“舆论引导基本方法和案例介绍”等多方面系列培训,使网络评论员尽快掌握网上工作基本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四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在本地论坛上物色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原创写手,将其发展为公安舆情信息关系人员,成为公安网上舆情导控的补充力量。同时主动保持与各大网站、论坛的管理员经常联络,使其在网上舆情导控工作能够为我所用。
(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通报警方的举措,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同时,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妥善处置涉警舆情事件。
(五)加强科技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一是研发舆情分析系统软件。构建一个面向公安工作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方法,能够从词语级、语义级、篇章级、海量级四个层次对文本的态度倾向进行研判分析,及时捕捉纷繁多变的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二是要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效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和监控,切实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处置能力。结语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新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警务公开,加强涉警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
(作者系黄骅边防检查站站长)
2.银行舆情应对策略 篇二
1. 涉警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征
1.1 涉警网络舆情的含义。
所谓的涉警网络舆情, 实质上指的是社会公众运用互联网平台, 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工作方法、行为态度所发布的言论, 涉警网络言论将会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整体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形成倾向性意见。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容量大、数据传输速度快, 所以造成涉警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畴广。
1.2 涉警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首先, 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传播速度快的特征。由于互联网数据传输速度快, 所以造成涉警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较快, 能在短时间内对公安机关产生较大影响;其次, 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一定的负面性。在涉警案件处理过程中, 公安机关处于劣势地位, 易受到社会公众的攻击, 受到社会的关注面较广, 对其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力较大;第三, 涉警网络舆情具有炒作性。互联网平台具有公开化特征, 广大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对于一些涉警舆情信息, 在一些网民的推波助澜和恶意炒作后, 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通过炒作将会给公安机关形象产生影响。
2.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理念
受到互联网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的影响, 涉警网络舆情通常具备一定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一些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对涉警网络舆情的认知力不足, 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理念, 在舆情出现初期, 采取观望甚至回避的方式, 导致错过最佳控制和应对时期, 丧失了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主动权。如此一来, 不但助长了负面报道和谣言传播, 而且加剧了社会公众的猜疑[1]。因此, 缺乏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理念, 成为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2.2 缺乏科学、可行的舆情应对机制
涉警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形成大致经历信息传播、民众辨别、统一认识和传播普及四个阶段。信息传播与民众辨别作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最初表现, 也是公安机关处理和应对的黄金时期。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公安机关并没有抓住这个黄金时期, 以至于在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究其原因, 由于缺乏科学、可行的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所以公安机关并没有进行专业舆情信息研判机构的设立, 造成涉警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流于形式, 出现无人监管和应对的局面。
2.3 舆情信息监管过于被动
由于互联网平台具备公开、虚拟、开放等特征, 所以广大网民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自由言论的发表。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加之涉警网络舆情的随机性较大, 并且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 造成舆情信息监管难度较大。使得公安机关在舆情信息监管过程中, 显得力不从心, 无法及时获取到权威信息。与此同时, 舆情信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监管体系落后, 也加大了公安机关涉警网络舆情应对难度, 导致舆情监管过程十分被动。
3.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理念
涉警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 必须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及民警改变传统、陈旧思维观念, 树立全新的舆情应对理念, 确保执法的透明性、公开性和公平性。首先, 针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 要及时查明原因, 正视存在的问题, 不能遮掩事情真相, 勇于承担工作中的过失;其次, 正确对待涉警网络舆情。对于涉警网络舆情的出现, 不戒不燥、认真研判、正确对待、科学决策、强化沟通, 选拔和聘用一批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分配到涉警网络舆情工作岗位。与此同时, 正确引导和鼓励广大社会公众参与涉警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充分体现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3.2 健全和完善舆情应对机制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需抓紧时间、紧抓源头, 公安机关的领导作为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 必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健全和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 将是确保涉警网络舆情正确应对的基础保障。因此, 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确保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在涉警网络舆情信息应对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行事, 借助于舆情监测分析系统, 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涉警网络舆情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另外, 做好涉警网络舆情动态化监测和精细化研判, 对于一些重大信息线索, 及时主动出击, 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涉警网络舆情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 从而达到维护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目的[2]。
3.3 增强舆情信息监管的主动性
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部交互、沟通渠道不畅。部分公安机关尽管进行了涉警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的设立,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基本上流于形式, 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没有主动进行涉警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 任由事态进一步发展, 基本上以事后应对为主, 缺乏对舆情信息监管的主动性。因此, 公安机关必须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保持密切联系, 加大舆情信息监管力度, 多管齐下、多方筹措, 在增强监管主动性的同时, 确保涉警网络舆情能够得到科学应对和合理处置。
摘要: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 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意见、建议发表的重要平台。涉警网络舆情正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所产生的重要产物, 研究和探讨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互联网,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光明.加强网络涉警舆情应对工作之探析[J].公安研究, 2013 (6) :51-54.
3.银行舆情应对策略 篇三
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也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渐渐增多,且在地方政府管理中成了重要的、棘手的问题之一。如何适当、正确地解决、管理好这些舆情危机,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一个网络的时代,无法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将无法完整地履行其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 网络 舆情危机 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
由社会事件引起网络舆论,而非理性的网络舆论经由网络的助推以及扩大,就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将会给社会、政府以及个人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这样的网络舆情不仅误导了民众的情绪,还会在社会上滋生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长治久安。对地方政府而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理也是一种执政能力的考验。如果处理的不好,那么必然会引来社会的压力,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我们也在显示中看到,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当这种网络舆情被不良分子利用而形成危机事件的时候,对社会的危害将是极其巨大的。
1.误导民众情绪和观念
总所周知的是网络具有便捷性,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轻易地接触网络以及使用网络来进行表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必然存有大量的非理性的言论和信息。同时,凭着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较强的隐匿性的特征,很多的网名会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在网上出现一些不良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是针对个人的,亦或者是因由某个事情,而争对政府而提出的。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大型论坛和聊天室出现,屡见不鲜,甚至很多是有组织的。
2.破坏稳定的社会生活
因为,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大量存在,以及尤其造成的“谣言”的等经常出现,因此破坏这社会的安定有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但是言论自由需要其有一个度,必须适当的。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网络的言论自由程度相对于社会而言高了很多,这是因为网上的限制相对较少,所以网上出现的信息以及观点也就相对多元化。
3.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和管理
我国的网名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舆论参与人数的增加和公民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断增强,网络舆情日益影响这政府的公共决策和管理。往好的方面看,这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公共管理的时间之中,对政府的行政行为的监督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使得我们的公共决策、公共职能的执行,不断的走向透明化和公开化。但同时,其也对政府的行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往往左右着政府的决策与管理。
二、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社会的转变引起了各种矛盾和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的利益诉求不一。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地方政府部门的紧急要务。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将可以部分解决社会矛盾,即能在危机中让民众的情绪得到宣泄,也能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理顺多方关系。
1.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行为不恰当
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应当积极主动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调度各个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唯有这样才可能良好地应对危机,以及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和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然而,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我们往往看到的却是地方政府的各种不当行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基层落实得还不到位,地方政府多数没能在第一时间出面给出权威说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妥善解决。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在公众最需要的时候发布各种权威信息,可能会引发网络舆情恶性膨胀,事态往与政府部门意愿相违的方向发展,比如上文举例的“群众冲击街道政府事件”,还有温州7.23动车事故,铁道部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强化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
2.危机应对机制不灵活
目前,在舆情危机事件处理上,我国政府部门的相关机制不灵活,面对具体的网络危机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与之配套的制度也不完善,这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尤其是在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预警机制上。在我们的基层政府部门中,没有专人处理危机事件,而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往往缺乏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处理危机。
从机制上看,不少地方没有建立不同类型、级别的网络舆情的分层化预警、应急体系、工作规章,网络舆情无人统计整合,也无处报送,更有甚者,报送了没人反馈。一些地方未重视在平时长期考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突发状况处理,由于这些机制运转不灵活,会导致舆情信息无法上达,领导干部无法及时掌握一手信息,而其设想的系列应对机制也没法有效贯彻执行。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预防网络舆情危机
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过程中,能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职能。本文认为,首先政府的职能应当是为社会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个舆情的处置者。单纯的处理危机既违背了政府职能的初衷,也往往使政府在该类事件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一旦危机发生,政府首先面临的就是信息收集上的问题,而由于在危机中并没有处于主动的地位,就无法收集到或者证实网络舆情危机出现的真正原因,这就无法处置好该类时间。
2.构建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
4.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篇四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怎样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打破了传统舆论格局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特别是2010年微博开通以来, 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变得日益重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
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一是采集民意。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就从松原市网民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
二是汇集民智。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智力、有智库,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这个智力既有官方智库,也有民间智慧。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智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智慧的主体,从孔子、孟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们成为官方智慧前,无一不代表着民间智慧。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吸纳群众智慧,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也在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对话,直接听取网民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2009年,西安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于9月初至10月底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公开收集对西安下一年发展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据西安市政府“问计于民”活动官方网站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就收到建言近4000条,点击达8万人次。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的深情问计,引发了省内外朋友的献计献策热潮。目前,江西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定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民智,分类呈送,使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采纳。其中苏荣直接批示责成有关领导和部门办理、研究的就有36次,有的还进入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面,形成现实而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网民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话题发表意见的舆论监督形式。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努力适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新要求。
三、具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1.掌控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几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因此,必须及时监测网络媒体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本地的人和事,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实网络舆论追问的核心问题,争取主动,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2.跟踪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或者处置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如成都去年发生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之前。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3.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新形势下,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互联网这个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官民互动的主力军。刚刚不久,南京市推出了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开辟了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子。这90家单位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网络发言人论坛开设了互动版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版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
三、工作建议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成立组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整合各地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了解网络社情民意,鼓励网民建言献策,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2.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使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本地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互联网建设包括手机无线互联网建设,从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
3.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4.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对网民恶意传播一些明显超越宪法和法律,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侵害个人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近来,“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雷政富、孙德江等公职人员相继因网络曝光被立案调查或被免职。群众通过网络举报贪腐案引发社会关注,推动了纪检部门调查处理,已成为当前反腐斗争的一个新特点。
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
异军突起的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名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雷冠希”雷政富等一系列事件中,公众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解决路径: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
专家指出,“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而应该顺应民意,积极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
“网络反腐是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政府与网民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说,这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意的顺应,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也是对制度性反腐的重要补充。
专家强调,网络表达是社情民意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如何去伪存真,顺应民意,推动反腐斗争,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
一些举报人士担心,自己身单力薄,实名举报信可能会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所以有人不惜将内容公开到网络上,宁愿承担损毁自身名誉的风险。
“这好比走山路,如果高速公路畅通,不会有人愿意涉险。”有专家直言,网络反腐案件的迅速增多,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反腐渠道不畅。可以肯定的是,群众支持是推动反腐的重要因素,民意表达会越来越受重视。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表示,网络反腐的兴起虽不代表正常的反腐渠道不畅通,但是强大的民意表明,要赋予群众真正的监督权力。
“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
“网络反腐”的力量源自真实。网络使每一位网民都有了麦克风,但麦克风只有传递真情、探寻真相、还原真实,网络才会更有力量。
网民所反映的腐败问题,往往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围观”;一旦有关部门回应不及时或者采取“删帖”等不当方式处置,则会引起舆论不满。事实一再证明,“网络反腐”所能提供的往往是“蛛丝马迹”,而反腐败取得成效的关键,则取决于权威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处理。因此,“网络反腐”需要权威部门及时介入很关键。
此外,“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只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才能确保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促进“网络反腐”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落“网”官员
重庆市北碚区区委原书记雷政富:11月20日,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的截图在微博上发布。23日,重庆官方发布消息称,确认不雅视频的主角为雷政富本人,宣布免去他的书记职务,并且立案调查。
5.网络舆情应对启示 篇五
引发的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如山丹县一起拆迁户与房地产开发商因房屋征地补偿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升级后引发了强烈对抗。这一对抗过程,拆迁户利用摄像机将案件内容录制成视频短片上传至各大网络门户网站和本地贴吧,进而导致一场舆情大爆发,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政府的初始的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的正面回复在谩骂声中被淹没了。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23日9时25分,山丹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接报后,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民警到达现场处臵。到达现场后,处警民警发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争吵,且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民警迅速制止事态并对情况进行了了解。经初步调查,系施工地原平房住户王某、唐某等人与施工人员马某等人因房屋拆迁发生纠纷。民警立即对双方进 1 行劝解,告知双方就此事找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协商解决。施工方同意停工,并与王某等人协商解决。
2013年10月24日8时44分,城关派出所再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民警到达现场,告知施工方停止施工,并将施工方负责人申某等带至城关派出所。在派出所民警当面告知其立即停止施工,同住户积极协商;在未达成协议之前不得强行施工。申某等人同意民警意见,表示立即停止,同拆迁户协商。
2013年10月24日11时20分,城关派出所第三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王某报警,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打架。民警立即到达现场,了解到系施工方马某某、钟某、马某、连某等人施工时与住户王某妻子唐某、妹妹王某等人发生争执并打架。民警迅速将双方制止,及时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救治,同时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并就案件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主要做法
在案件正在调查中,10月24日晚23时08分,网民“舞墨游着”在《土豆网》发布题为“山丹县赵鸡鸣强拆民房引发的暴力流血事件!”的视频信息。后视频经过腾讯视频、搜狐、网易、南方周末、56等多家网站和贴吧转载,视频点击率迅速上升,点击量最高一天超过8万次,累计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成立案件督察组 2 赴山丹督导处臵该问题。
二、主要做法
案件发生后,山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召集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公安、建设等相关部门对案件处臵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一是迅速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长任正副组长的工作组开展调查处臵工作;二是责令立即停工,控制局面,深入调查事件真相,防止事态扩大;三是全力救治伤者,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四是及时跟进网络动向,正确引导社会面舆论;五是从速从快处臵违法行为,妥善做好后续协调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处臵工作组迅速召集公安、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处臵。同时,山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1次和县长办公会议3次,对案件调查处臵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确保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有序开展。县委、县政府科学应对,果断处臵。立即从相关部门抽派熟悉法律法规、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工作人员,向拆迁方讲清政策,劝说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县公安、建设等部门做好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同时,责令拆迁方立即停工。迅速抽调警力,对县电影院因房屋拆迁纠纷引发治安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从快从严对涉案人员依法处理。
县公安局局长谢卫民责成城关派出所对此案件迅速展开调查,固定相关证据。同时,网安大队及时关注网上动态,密切关注网上动向,并开展网上舆情引导,防止扩展。经查,位于山丹 3 县胜利街的原电影院地段属于我县旧城改造总体规划范围,2008年由赵某中标开发,并由其女婿申某、承包人马某某等人负责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居住在原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经多次协商未能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双方遂发生纠纷。2013年10月24日11时许,施工方马某某、马某等人在拆除与王某相连的朱某已征房屋时,与王的妻子唐某、王某的妹妹等人发生争执并撕打,致唐某、王某、唐某、唐某和施工人员马某某等5人受伤住院治疗。2013年10月26日,我县公安部门派法医对5名受伤人员进行活体检验,根据医院诊断、检查结果及法医临床检验,初步判断5名受伤人员均为轻微伤。
10月29日,县公安局对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的调查和受害人王某及其亲属等人的询问,以及山丹县医院诊断证明和双方提供的现场视频资料等证据进行分析,确定此案为殴打他人的治安案件。马某某、马某、马某某的叔叔、钟某、连某等5人的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之规定,决定分别给予殴打他人的马某某等人治安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对马某某、钟某分别给予治安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治安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2013年10月29日下午18时,公安部门将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送山丹县行政拘留所执行治安处罚。
三、经验教训
案件处理之后,个别网站转载发布了一些评论信息,与事实不符,有恶意炒作行为。山丹县委安排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起草了案件处臵情况的新闻通稿,统一口径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案件进展情况,做好迎接各类媒体来丹或电话采访,引导新闻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负面影响。积极在《中国甘肃网》、《中国张掖网》等网站,公开发布题为《山丹县处臵一起因拆迁引起的故意伤害案件》的新闻稿件,正面回应社会关注,还原事实真相。山丹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信息工作办公室积极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工作,定期不定期编发《信息快报》,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动态。11月8日,在县龙首广场举行了全县打击网络犯罪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活动,集中侦办一批网络犯罪案件,坚决挤压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坚决处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为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整治影响网络秩序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互联网正常秩序和社会政法大局持续稳定。县广播电视、《西部山丹》等新闻媒体要开辟“打击网络犯罪”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成果,进一步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有力震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至此这起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纠纷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依法果断的处臵下,最终尘埃落定。
四、体会启示
这起拆迁纠纷因与居住在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未达 5 成拆迁补助协议,在拆迁与王某邻居朱某的房屋过程中,拆迁户刻意激化矛盾,请君入瓮全程摄像,两方遂发生纠纷并打架斗殴引发事端。反观这次纠纷,在现行的制度下,拆迁主管部门颁发拆迁许可证后,拆迁补偿需房地产开发商与被拆迁户协商才能达成,但由于双方意愿差异,往往协商难度大,开发商又借拆迁裁决渠道,申请拆迁主管部门裁决,以实现其最终目的,上述过程中行为主体不断变更,程序交叉往复,容易出现政府与开发商为一方、被拆迁户为一方的对峙局面。
在理念层面表现为忽视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泛化解释,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但是政府在下达了行政命令后,将房地产开发商推前台,自己“淡入”幕后,扮演一个“仲裁人”的角色。一旦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发生对峙乃至出现打架斗殴案件。这起拆迁纠纷引发的舆情事件,是政府和开发商没有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引导工作,没有重视网络时代无可估量的影响力,导致最终网络舆情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 6 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2.8%,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迅速壮大的网民力量,基层县级党委、政府不仅仅绝不仅仅限于一个区域,而是面向全国亿万的互联网用户。基层县级党委、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面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应该有所思考。
还有就是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一般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暗含许多不确定的负面因素。一般这些导致危机的网络舆情都是与社会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并且一般都是不好的事情;其次,在这类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后这类事件中大众的一般态度都是“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这种“弱者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即便是在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依然存在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网民实际上的关注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事情本身,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该事件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平时积累的却不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这就是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该地区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在网上随处可见谣言、谩骂、攻击性言论,这种非理性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的渠道。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7 地方政府承担去伪存真的角色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采取强硬有力的行政方式,因为网络舆论扩散有着自身的规律。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大量的网络用户,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压力集团”,现实中当事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网友敏感的神经,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网络舆论的巨浪。在处理民意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科学、不严谨、不恰当,违背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都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并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有时一个并不起眼的事件却可以滚雪球似的扩展为一个空前的公众网络舆论事件。
虽然网络舆论尚存在弊端,但我们需要看到它有促进制度建设的积极的一面。不仅要重视网络舆论,更要主动参与网络表达民意。政府机关要以事实真相的公布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去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形成最有益的健康网络舆论。网络舆情链接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了解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不能等到危机爆发后才匆忙、被动地去理解网络舆论,绞尽脑汁去减轻网民的负面情绪,强调网络舆论的遏制之后,忽略事前监测。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完全杜绝。实践证明,创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是合理解决网络舆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它将帮助当事人部 门及时把握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舆论、化解矛盾,避免二次危机,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公开透明,说明 8 事实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违背信息公开的法则而且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因此,公众舆情发生后,有关党委和政府应该勇于面对,尽可能快的开诚布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公众说明实情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二是快速处臵,解决问题反应太慢是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合法合理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事件。
6.遴选材料分析:舆情危机应对 篇六
内容简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T市某仓库发生起火爆炸,爆炸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发酵,相关单位应对不及时、手段单一;面对媒体和群众询问,相关发言人回应缺乏艺术性,导致各种不实消息充斥网络空间,引起群众恐慌。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对于政府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T市作为直辖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在政务公开、舆情应对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进行创新。
事件过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T市某区的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当地民众拍摄了爆炸视频,并相继转发。8月13日凌晨3点52分,T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此时爆炸已过去4小时。在事发已经超过10个小时的时候,作为T市主流媒体的T卫视仍然在播韩剧,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
爆炸发生后,T市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却受到信息不透明的舆论批评。记者提到的许多问题被官方以“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我不知道”“相关单位没参加这场发布会”等理由未予回应,有时甚至保持沉默。
如:首次新闻发布会进入提问环节后,当有记者提问起火的到底是什么物品时,电视直播画面中止,画面被转到主持人演播室,主持人称直播暂停,T市卫视播放几首歌曲后,开始播放电视剧,这一情况让公众大跌眼镜。此后几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环节均被中断直播,但是互联网上各种手机视频、文字实录、记者手记却在官方披露之外拼凑起提问环节的全貌。
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因为爆炸堆垛距离居民区仅600余米,舆论非常关心事故公司的安评报告。发言人回应称该公司通过了环评和安评手续,为其提供安评的机构为A公司。当记者提问安评报告何时公开,未得到有效回答。
第三场发布会上,记者再次提问安评报告何时公开,亦未得到直接回答。直到第四场新闻发布会,T市安监局副局长才回应,“因为港口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是由交通运输部门发放,昨天征求了交通部门的意见,交通部门认为,过去对是否公开企业的安评报告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安全评价机构是安全评价报告信息公开的主体,如果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可以对安评报告的部分内容进行公开”,但他仍未回应该安评报告何时公开。
第五次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追问爆炸物是什么、来自哪个公司等问题,相关发言人的回答依旧是“还不清楚”、“这个问题不是我的职责”,甚至现场沉默。
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员的开场白是“见到大家很高兴。”记者提问有关此次爆炸事故救援由哪位领导牵头、如何组织指挥,T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回答说:“这个问题下来以后我再尽快详细了解。”
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加大对网上各类谣言的打击力度,2015年8月13日,已要求依法关闭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微信账号。
在此次事件中,Z市晚报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涉事不实消息,造成恶劣影响。经网民举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依法对其微信官方账号作出关闭一周的处罚。与此同时,一大批网站、论坛由于随意编发不实信息或任由网站用户上传来自微博、微信的相关谣言,制造恐慌情绪,成为谣言的集散地,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受到网民的谴责和举报,被永久关闭、注销备案或被暂行关闭。
舆情事件原因分析:
一是相关人员应对舆情危机能力弱,信息掌握程度、自身专业性和基本素养不高。二是反应迟滞,“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至千里”,事情发生四个小时后才有相应的反应,第二天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此刻早已“小道消息”满天飞了。三是存在畏惧情绪。部分官员面对一些突发问题,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怕说错话,怕得罪人,怕被“揪辫子”,被“秋后算账”。四是知情不报,隐瞒真相,尝试“捂盖子”,动用“拖”字诀,面对上次发布会的问题,下一次发布会依旧回答不出来,透支政府公信力。五是一味辟谣,制造表面稳定、虚假稳定、短期稳定,没有以诚相待。六是工作缺乏统筹,没有及时协调相应部门,形成系统化的新闻链,各大官媒舆论发声不一致,各说各话,出现了“自己人打架”的现象。
思考启示:
一是要高度重视。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模拟训练,强化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能力,并及时进行修订,提升应急能力。
二是要选拔人才。要选拔一批有能力、有素质、有担当、反应快的年轻干部,充实新闻发言和舆情应对队伍,选优配强干部队伍。
三是要强化培训。强化业务能力培训,特别是新闻发言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危机应对发言技巧训练,提升新闻发布现场复杂问题应对能力。
四是要迅速反应。要正确运用舆情传播“黄金四小时”规律,牢牢把握“两微一端”这一政府发声的主战场、主阵地,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平台,定期发布权威声音,消除杂音,以正视听。
五是要积极沟通。要与各大媒体、网站做好对接,搭建信息传播高速通道,做到信息交流、沟通常态化,在发生舆情危机时,及时召开碰头会或电视电话会,统一口径,避免出现为争抢头条而造成信息前后矛盾、甚至发布不实信息的现象。在事件发生后,要强化与热心群众的沟通,通过现场回答群众代表问题、播放安抚家属情绪、照顾患者视频等方式,缓解大众恐慌或不满情绪。
六是要疏堵结合。一方面,可以依法依规要求不良信息传播者删除造谣信息,掐断源头;另一方面,要对群众情绪 4 进行合理的安抚和引导,言语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言辞,行动上要注意避免“捂盖子”的行为,以免引发群众负面情绪。
7.银行舆情应对策略 篇七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此进行舆论表达, 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 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 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 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 需要倾听和表达, 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 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 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 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 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 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 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 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 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 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 一旦学校监控不力, 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 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 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 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 一旦缺失网络监控, 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 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 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 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 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方面, 一是消极方面, 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 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 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 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 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 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 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 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 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 还包括网络交流, 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 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 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 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 完全释放自己, 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 逐渐迷失自我。
(二) 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 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 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 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 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 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 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 如逛街购物的收获, 各种奖状奖励等等, 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引起浮躁情绪。第三, 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 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 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也不断改革, 信息更加公开。但是, 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 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 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 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 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 宣泄心中不满情绪, 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 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 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 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 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 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 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 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 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 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 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 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 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 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 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 随时掌握舆论导向, 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 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 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 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 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 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 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 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 让学生享有知情权, 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 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 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 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 迅速控制住局面, 避免事态的恶化, 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 培养“意见领袖”, 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 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 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 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 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 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 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 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 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 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 增加学生意见平台, 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 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 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 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 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 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 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 了解学生的动态, 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 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 明确部门分工, 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8.余额宝对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八
[摘要]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本文介绍了余额宝业务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其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余额宝;银行业;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37
1 引 言
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于2013年6月13日上线存款业务。用户在登录支付宝系统时会发现有两个账户,只要把支付宝内的余额转入“余额宝”,就可以获得比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无任何手续费。
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根据其官方介绍, 2012年,10万元一年定期储蓄利息3250元/年,如通过余额宝收益能超过银行利息750多元/年。
2 余额宝的优势及问题
余额宝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收益高。收益较高是余额宝吸引投资者的一个关键点,与同期的银行活期储蓄相比,余额宝的收益水平远高出一大截,甚至高出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与其投资于基金是密不可分的。二是最低购买金没有限定。余额宝的购买最低限额为1元,如此低的起购资金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投资的亲民理财,给手头拥有较少现金的人群提供了投资机会。三是操作流程简单。余额宝的注册和投资流程类似于支付宝充值和网购,简便快捷,易于操作,5~10秒便可以完成申购。与传统的理财产品相比,剔除了手续繁琐的弊端。此外,用户能随时登录客户端进行收益额的查询,方便理财。四是流动性强,使用灵活。余额宝随时支持网购消费,支付宝转账,这一大特点的优势表现在余额宝中的资金既可以保持增值,又可以随时支取。
但是,余额宝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收益不稳定。由于余额宝将资金用于投资基金,这必然导致余额宝的收益率不稳定,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更加青睐定期投资带来预期收益。二是到账时间不即时。余额宝取现到账时间为单笔5万元以下第二个自然日24点前到账;单笔高于5万元,提交后的一个工作日内24点前到账,且大额的资金转入转出余额宝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对投资者来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安全性问题存在。虽然余额宝推出了全额理赔的客户保障,但是网络的风险依然存在,对于中老年人,或是投资金额较大的人群来说,会放弃有被盗资金风险的理财方式。四是投资发生纠纷风险。余额宝没有告知用户货币基金的投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导致投资亏损的发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3 余额宝对银行的影响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商业银行利差的不断缩小,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支付业务收入在银行盈利源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第三方支付问世之前,支付结算市场一直为商业银行所独占。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独具的交易担保功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与直接用银行卡划款相比,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支付。无疑,第三方支付削弱了银行卡的支付功能、挤压了银行卡的网上交易空间。二是减少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原本,商业银行在支付方面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一是能抓到最终的客户;二是拥有支付结算的通道和网络。但是,目前这两大优势都已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影响和冲击。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且具有较强的客户黏性。有着第三方支付改变原先依附商业银行网关、只提供付款通道的做法,转向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相关信息,这就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人注册用户数以亿计,企业客户数也都达到数十万户。现在余额宝的出现,又使商业银行现有客户进一步减少。三是对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效应。从存款业务的总量来看,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以支付宝沉淀存款为例,目前日均余额仅在数十亿数量级,尚未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但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以及业务触角向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领域拓展,未来还将对存款的“投资”功能形成分流和竞争,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凭借对产业链上下游交易行为和资信记录的全面掌握开始为中小企业和商户打造网络融资平台,适应了中小企业融资“小”、“短”、“频”、“快”的需求特点,其竞争力和成长性不可低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构成竞争态势。
4 银行业应对余额宝策略
第一,尽快推出针对性产品,分阶段选择实施。尽早推出是为了避免活期存款户被互联网玩家或其他提前行动的银行抢走,不然迟早要面对存款大量流失而不得不以更高成本去培植新客户的局面。另外,余额宝作为一类新兴金融业务。从目前的业务进展来看,即便是已在使用该项业务的用户也只略作尝试并未押上全部身家,而绝大多数居民则依然处在观望甚至不屑一顾状态。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必须根据居民对这类业务的接受程度和步伐,以略微领先的进度向短期内很可能会流失的客户推广自身推出的类似产品。采取这一做法将确保在留住潜在流失客户的同时,将融资成本锁定在尽可能的低位,从而避免过早陷入左右手互搏局面,进而为其他应对行动腾出空间。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是对用户行为基于充分调研分析的准确了解。
第二,积极调整其他负债业务和理财业务的流程和模式。余额宝业务一鸣惊人之处在于其为用户提供了最大便利并且费率低廉,而后续支撑则是基于互联网客户端和信息系统的客户个性化操作和自动化处理。在这方面银行有着更为坚实的技术力量和财务实力,如能按照互联网企业的这一模式将创新方向往其他负债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同时进行同步调整,银行必能居于领先地位从而在行动上更具灵活性。
第三,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调整做好准备。这一轮创新的必然结果是以负债和理财业务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将会变得更加依赖于基于信息系统的客户自行操作和后台自动化处理,但目前这块业务在人才、资产、组织架构等方面的配置依然以面向网点资源的人工互动为主。银行应该及早认识到商业模式上的这一必然转变,并从战略高度提出由高层强力推行的调整计划。这将为个人金融业务内部人员提供一条有着丰厚回报的主动参与这一变革的明确路径,也让银行免于陷入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局面,从而确保银行在面临外患之时不必同时承受内忧。
参考文献:
[1]王艳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西部金融,2014(2).
[2]赵青.互联网金融特性及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4(9).
[3]刘军鹏.我国互联网金融几种典型模式探析[J].商情,2013(46).
[4]廖超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与影响及对策[EB/OL].(2013-9-18). http://www.zgncjr.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39996.
[5]张庆昉.互联网金融监管对策[EB/OL].(2013-12-2).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llqy/201312/t20131202_45612.html.
[6]陈安琪,邹正方. 博弈视角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发展—— 以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11).
[7] 蔡林正也,梁剑.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 以P2P、B2B和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9).
9.东盛路小学舆情应对方案 篇九
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中小学安全相关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内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以维护地方稳定和社会正常秩序为根本目标,按照“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的原则和“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防止激化、依法处理”的要求,切实做好我校舆论安全稳定工作。
二、应急机构组成
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我校成立东盛路小学小学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姜君(总指挥)副组长:李伟 徐焜 王建
成员: 周伟 康汉林 杨春丽 余婷婷 魏唯 樊菲菲 闫明清 丁艳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姜君同志担任。
三、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情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舆情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舆情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积极捕捉分析舆情信息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舆情安全稳定地运行。
四、预防措施
1.对学校重大活动(如节日庆典、中考、评估等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特别要求的活动)进行评估、确定所需的设备及环境。对重要网络设备提供备份,出现问题需尽快更换设备。出现重大问题立刻向电信部门求救。
2.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校园内外所属网络硬件软件设备及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封堵、更新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及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加强对学校网络的使用者(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运行。
3.加强各类值班和校园巡查,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校园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4.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情况,要充分了解掌握师生的风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生活和育人环境。
5.事先应向领导小组汇报本次事件中所需用到的设备、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影响,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应立刻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
五、舆情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处理措施
1.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解释此次事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处理过程。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舆情安全防御、处理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2.发现学校出现舆情恶意攻击,立刻确定该攻击来自校内还是校外;受攻击的内容有哪些;影响范围有多大。并迅速推断出此次攻击的最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切断校园网的服务器及公网的网络连接,以保护重要数据及信息。
3.确保校园信息安全为首要任务:迅速发出紧急警报,所有相关成员集中进行事故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4.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听从安排,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5.事后迅速查清事件发生原因,查明责任人,并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6.在应急行动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7.针对此次事故,进一步确定相关安全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防范。
阜阳市颍东区东盛路小学
10.银行舆情应对策略 篇十
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 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站、媒体网站、社交媒体等向民众发布相关信息及预防措施。四是政府各部门均有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在发生应急事务时负责与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机构联络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并通过各部门所设立的“记者俱乐部”保持与各媒体的长期稳定沟通。
三、法国:政府对骚乱及袭击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15年1月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伤,成为近年来法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为了避免因事件涉及的宗教问题引发国内穆斯林民众骚乱,法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迅速主动引导舆论。袭击案发生不到一个小时,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发表讲话,称该事件“无疑是一起恐怖袭击”。法国总理瓦尔斯随即宣布将巴黎大区反恐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在这一定性之下,包括网上舆论在内的主流舆论都将不满与指责集中指向了袭击者。二是不间断地发布信息。事件发生后,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不断地向外界发布包括事件信息、政府工作动态、领导人的表态等,平息舆论的猜测和恐慌。三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上的引导作用。由于法国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法新社的新闻用户,因此政府选择了法新社作为重大事件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通过法新社及其网站的报道引导包括网上媒体在内的媒体报道导向。
第二节 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规律
互联网舆情从形成到结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互联网舆情也会遵循某些规律来运行,我们在进行处置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律。如应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运行机制,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注重意见领袖、公众人物、传统媒体等的重要作用等。通过对近年来互联网舆情的考察,我们发现,像潮水涨落一样,互联网舆情也会出现涨落,涨落规律可以说是互联网舆情变化的最基本规律。在涨落的过程中,互联网舆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呈现出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一)倒V形或者单峰形
倒V形或单峰形可以说是互联网舆情发展变化过程中最简单的形态,即互联网舆情从形成至达到最高点后立即下落。倒V形的互联网舆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天甚至一两天。门户网站的头版新闻大多属于此类型,网民对这些新闻的关注持续时间不长,很可能第二天就会转移关注焦点。
(二)圆形
互联网舆情事件发生后,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而壮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当上升到某一临界点,互联网舆情达到顶点。随后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举措对事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对网民情绪进行疏导。但由于网民对事件仍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这时候互联网舆情并不会呈现立即下落的趋势。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一段时间,人们的态度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在经历一段时期后,随着问题解决和民众情绪疏导的效果显现,舆情开始逐渐下落,构成类似圆形的形态。呈现这一形态的互联网舆情多由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引发。
(三)双峰形或者多峰形 与单峰形不同的是,双峰形或者多峰形的互联网舆情的最高点有两个或者多个。此类互联网舆情事件发生后,互联网舆情形成并逐步上升,达到第一个最高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舆论关注度开始下降,互联网舆情出现明显回落,但随着媒体对事件持续跟踪,如挖掘出更多相关信息或政府对事件进行处理,互联网舆论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又重新提升,舆情再次攀升,从而形成两个或多个最高点。
(四)波浪形
波浪形的互联网舆情往往是长期性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舆情反映。只要该现象或社会问题持续存在,网民就会对其给予长期关注。互联网舆情会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或涨或落,原本呈现回落趋势的舆情可能死灰复燃,原本剧烈上升的舆情也可能逐步消解。在我国,由股市问题、房价问题、贫富差距等问题所引发的互联网舆情往往呈现出波浪形态。
二、迅速反应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和公众参与方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的很多网络舆情事件,都是由网民爆料引发,继而发酵扩散,再由传统媒体跟进,从网络舆论热点逐渐变为整个社会的舆论热点。在网络传播“一秒传千里”的效果下,如果说迅速反应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线,那么就更是网络舆情工作者的重要原则。政府等部门必须及时对网上动态做出反应,才能牵引舆论走向,把握舆情处置话语权和主动权。
在“会理悬浮照事件”中,当地政府不仅未对照片进行删堵,反而在照片曝光一天后就迅速开通官方微博,承认“网友的质疑是对的”,并向公众道歉,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同时顺着网民心理自我调侃“感谢网友让县领导周游世界”,获得了多数网民的理解,不仅将汹涌的网络舆情化“危”为“机”,也意外地提高了会理县的知名度。
而反之如果一味躲闪,不予回应,不仅不会放慢消息在网上扩散传播的速度,反而容易引发公众焦虑,导致事态扩大。如2011年故宫博物院连续遭遇文物失窃事件和文物受损事件,但博物院院长持续不现身回应,且从文物损坏到被爆料其间近30天故宫未发布任何消息也未上报主管部门,引发网民对故宫管理的质疑。一系列事件反映出院方在民意沟通等方面长期存在缺陷,将一些本可“大事化小”的事件硬生生“拖”成了网络舆情事件,使公众对国家文物管理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三、依法科学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政策法规,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用证据和法律得出令人信服的公正结论。依法科学处置是我们不受媒体和舆论裹挟的根本依凭,彰显法制和公平公正是我们不被少数人制造的网络舆论假象所迷惑,避免为网络暴力所影响的正确方法。只有处置方式合法合规,在实际操作中才能避免引发舆情的二次危机,避免后顾之忧。
比如,近年来发生河南王帅事件、甘肃王鹏事件 等多起网民发帖举报遭跨省拘捕事件,地方政府在面对群众网上举报和负面舆情时,未能根据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科学处置,反而是以“诽谤罪”、“危害社会秩序罪”等为名将举报者拘捕。由于公安部明确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或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因此这些事件中采取跨省拘捕的地方公安机关涉嫌越权和滥用职权,所提出的罪名也大多证据不足,在法律上不能成立。类似事件不仅使得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形象受损,也显示出部分地方政府依法办事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不卑不亢
一方面,不慌不怕,不堵不纵。在舆情事件中,政府等部门往往处于“被围观”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监督之下,此时如果慌张应对、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使舆论形势进一步恶化,给处置工作带来被动。坦然而镇静地面对现实,有助于理性把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合理化解舆情。同时,网络舆情往往“来势凶猛”,如果只以“灭火”心态一味封杀,可能引起舆论对真相的更积极追索,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引发舆论危机。但面对舆论压力一味妥协退让,进行“断腕切割”,也并非永远明智的做法。这样可能损害自身形象和切身利益,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激起舆论更多的 “拍砖”。
另一方面,敬畏民意,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因人而产生,因人而传播,在网络舆论场里既要抱持尊重的态度加强与网民的平等交流,也要在舆情处置时考虑民意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化解社会不满。这也表现在对待舆论漩涡中的具体当事人权益,应注重给予保障。
如在“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媒体关于“宣布无生命体征后为何还能救出小女孩伊伊”的疑问时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言论引发舆论哗然,网民批评这一过于随意的发言“正反映了对生命的不尊重”,并改造出“高铁体”等语汇进行调侃和抨击。事后该发言人承认言语有些不当,并称“当时要是再冷静一点,再诚恳一点,也许就会让记者朋友们少些不满”。
2013年7月,有网民在贵州省某政府官员转发的有关美国枪击案的微博下评论称“中国也有城管伤害小贩事件”,被该官员回应“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在被网民反驳后又提出“这些人不爱国,让他们赶紧去美国,越快越好,败类!人渣!”引发舆论进一步质疑。有网民认为该官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网络公共平台以偏颇言语和粗口抨击他人,与其政府官员形象不符。该官员事后道歉。此事体现出保持不卑不亢、平等理性的态度是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的基本要求之一。
五、职责明确
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不但要快速,更要统一,以免造成民众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进行舆情处置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和责任,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可能需要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因此应明确界定,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表现形式等因素,确定指挥部门的级别层次和专业性能,规定需要动员的人员范围,制定处理原则和职责,在统一指挥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机动高效地开展处置工作。
如在2008年初的湖南冰冻灾害事件中,受灾初期,网上和社会上流传一些传言和有关政府管理的负面情绪,对此湖南省政府各部门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及时发布新闻,掌控信息源头,遏制谣言流传,成功引导舆论。具体来看,1月下旬湖南省抗冰救灾指挥部成立,省政府新闻办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及时介入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闻传播渠道,形成各部门协调统一的消息出口。11天时间内组织召开13场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发布灾情、损失和救灾信息。在出行受阻、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新闻发布会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而新闻网站对发布会信息的报道,又成为网民的重要消息渠道。在救灾工作取得胜利后,当地又围绕灾后重建召开了一系列新闻发布会,内容既包括基层地方政府帮农民卖农产品等“接地气”活动,也包括省广电局、教育局、民政厅等部门围绕广电设施修复、教育基础设施重建、募捐款物管理使用等多方面政府实际工作,较好地回应了舆论关切。
第三节 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 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互联网舆情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更新快、传播迅速而广泛,仅仅依靠人工值守监测,劳力成本高,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及时有效搜集与监测舆情信息。这就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和分析。
网络舆情采集监测范围包括新闻网站、帖吧、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客、微信、音视频网站等。现有的网上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结合网站应用程序接口采集和网页采集的方式,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通过上述方式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网络舆情评估做好准备。
二、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评估研判体系
通过对采集到的公开通道和非公开通道的舆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指导网络舆情监控,通过指标的反馈明确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来源、范围和方向;以舆情指标为基础建立态势分析模型模拟舆情发展趋势,对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进行态势分析。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数值,能够较清楚地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网络舆情状态,如热点事件、敏感事件和事件发展态势等,但都只是客观反映网络舆情状况。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网民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网上各类信息内容本身反映的情感信息还不能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定量指标之外,还应建立定性指标,用于了解网民的情感态度和网上内容(文章、帖子)等的情感特征。如心理特征指标(通常对一篇文章持什么意见,包括不活跃、活跃、从众/中庸、情感强烈、反对、支持等);态度倾向性指标(态度是正面、负面还是中立)等。然后通过对网上内容中表示情感的特定词汇进行预先分析处理,对评论中涉及的情感词汇进行统计,从而得到评论的正负取向。还可以基于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对网上的内容进行语言学分析(语义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与特定表达情感趋向的模板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语义的趋向。如目前一些舆情分析软件可在短时间内阅读数篇文章,自动分析新闻网站等媒介发表文章所持的基本观点倾向。
三、建设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和业务体系 无论是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还是对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评估,最终目的是要对网络舆情做出预警,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直接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苗头性、倾向性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有必要在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对不同通道、不同信息源上表现出来的网络舆情进行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
目前,实现网络预警主要是通过建立案例知识库、人物库、敏感词库等知识库,根据已往突发事件的发生态势,结合舆情指标体系及舆情态势分析结果,建立舆情预警业务模型。通过专家互动平台,对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突发事件、敏感事件进行预警,并提供给上级监控单位和地方相关部门。
四、制定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是针对需要进行处置的网络舆情事件制定的预案。通常预案应该是一个体系,不但有一般情况下的预案,还要有针对不同事件类型和发展模式的各类典型预案,如周期性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自然灾害类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等。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构建网络舆情事件应对处置的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队伍。同时,还应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管理法制框架,使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
参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般预案的内容包括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结合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特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可包括六部分内容:概况、预测预警、处置响应、恢复观察、处置保障、培训评估。
(一)概况
本部分可通过分析相关网络舆情事件的特性,制定事件处置的方针、原则、目的、适用范围等,同时针对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事件的分级,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分级启动预案,确定相应的处置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责任,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和手段。
(二)预测预警
通过预测预警,可对潜在或可能事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发布预警信息。预测预警体系应结合以往经验和事件特点进行,并建立预警专家咨询队伍。网络舆情事件的预测预警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绝不是一个计算机系统或者一套人马就能实现的。它既要求有严密的网上监测系统,也需组织、人员、制度等保障。
我国在国防、消防、卫生等领域已建立了预警组织体系,建立网络舆情事件预警组织体系要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横向体系,形成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同时,还应建立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体系。
(三)处置响应
建立预案的分级响应机制,在预案启动时,保证各机构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哪些部门负责协调、哪些部门负责现场的哪些任务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明确预案实施的流程和步骤,快速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同时明确处置预案实施结束的标志。在处置响应中,要建立有力的协调机制,做到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并实现信息共通共用。更为重要的是,处置响应中使用的处置手段和方法应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结果,否则将给实践操作带来缺乏法律依据的不便。
(四)恢复观察
在实施处置后,舆情事件将逐渐衰退,但由于网络舆情存在随机性、传染性等不易预测的特性,在事件趋于平稳后不能立即终止预案,应经过一个相对更长时间的观察,以防事件出现突然激化或向其他方向转化。同时,应及时调查、总结舆情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力求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达到舆情事件处置的更高要求和最终目标。
(五)处置保障
虽然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场所主要是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但在处置中必然与现实空间发生关联,必须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包括物资、通信、基础设施、技术等多个方面,涉及多个部门的时候也要注意协调相关关系。同时,还应针对事件的发展,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予以评估并给予重视,建立互助保障机制。
(六)培训评估
预案制定后必须进行培训甚至演练,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学习贯彻,才能保障预案的快速有效实施。培训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绝不能是走过场。同时,处置预案应一直通过评估、修订,处在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在预案实施前对其进行评估,可从预案编制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评价预案制定的科学性、内容的完备性等;在预案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估,可以根据实施情况了解预案编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评价预案实施的效果。预案的评估应建立综合、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估应认真对预案进行修订,并加以培训。
五、构建联动应急机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数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与处置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尤其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和重大网络舆情保障任务中,更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包括监测发现、研判分析、技术管控、舆论引导在内的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才能妥善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
在日常网络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宣传、工信、公安为主的协调处置机制。针对网上突发事件,各部门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将监测到的有害信息汇总,由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分析。根据研判结果,对于网上有害信息,采取管理措施;对于屡屡大量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站,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关闭。网信部门负责网上舆论的引导。上述协调处置机制已日趋常态化,成为处理日常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有效手段。
【银行舆情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银行业舆情解决方案07-04
网络舆情处置应对方案09-17
高校舆情应对队伍建设12-12
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10-05
网络舆情报告07-08
网络舆情资料07-09
网络舆情方案07-16
舆情秘书08-26
加强舆情管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