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说诗歌

2024-12-04

梦游者说诗歌(精选12篇)

1.梦游者说诗歌 篇一

梦游草原的诗歌

抬起头,

看见天空彩云,

璀璨一片片,

又想起草原上的“红牡丹”。

啊!美丽的蒙古草原,

我们来啦!

走向蒙古包,

赛拜努!赛拜努!

喝吧!清香奶茶;

吃吧!查干伊得,乌兰伊得;

饮吧!马奶酒,马奶酒;

看吧!

她们舞蹈翩翩。

那一位,

那一位天生丽质、花容月貌,

她,就是“红牡丹”;

听吧!

悠扬的.歌声沸腾了草原,

那一位,那一位领唱的,

她,就是“红牡丹”

站起身来,微微向前,

献上哈达的就是“红牡丹”。

挂在了,挂在了我们的胸前,

双手合适,

热泪滚滚湿了眼圈。

难道这是,

难道这是梦幻?

看见天空彩云,

璀璨一片片。

忘不了蒙胞,

忘不了草原上那位“红牡丹”。

求得彩云捎个信,

祝福!祝福!

草原上的蒙胞,那位“红牡丹”,

合家欢乐!

幸福美满!

2.梦游者说诗歌 篇二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 翱翔八方, 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 点化事物, 渲染意境, 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 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 虚无缥缈, 不可寻求。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 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 以虚衬实, 突出了天姥胜景,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 写得富有神奇色彩, 引人入胜。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 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 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 看到海日升空, 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 暮色中熊咆龙吟, 震响于山谷之间。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 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 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 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 海日升空, 熊咆龙吟, 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在诗人笔下的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 没有尔虞我诈, 众仙都是平等相处, 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仙弹琴鼓瑟, 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 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三、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手法来表达强烈炽热的感情。从他那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中表现出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由于诗人的感情奔放, 爱憎的情绪强烈, 一般抒写手法常不足以表达其汹涌的激情, 于是借助于迥出现实生活的夸张来抒发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陶红景《真诰》谓:“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八百里。”可见作者夸大了天台山的高度, 所以此为夸张之辞。在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 诗人用奇特的夸张, 来描述仙境: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 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的光明背景下, 神虎鼓瑟, 鸾鸟驾车, 众仙鱼贯而下, 列队而来。可以看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和“青冥浩荡不见底”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对此欲倒东南倾”为基础, 后者以仙山的盛会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天台山的高大雄伟和仙山盛会的盛大热烈。不仅如此,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这显然也是夸张。但燕山终究有雪花, 这倒是事实。作者运用这一大胆的夸张目的是叙述北方雪大天寒,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 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可见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在他的抒情诗里, 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这种特点。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 却让人感到的是最高的真实。

四、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情感结构的跳跃性。

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感情充沛, 瞬息万变的特色。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首诗中由梦境进入仙境, 转而仙境忽然消失, 进而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 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仙之笔, 点透了全文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的跳跃性特点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

2.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束缚。

3.“86’诗歌大展”30年后说 篇三

二战胜利到文革结束,差不多30年,内中的起伏逆折纠结,漫长得好像100年;从1889光绪皇帝亲政到五四运动,也是30年,多少兴亡,多少荣辱,好像跨越了古今多少代;从五四到四九,又是30年,刀光剑影,血肉贲张,如同天和地全都翻覆。30年,自然界可以把大河从东方移动到西方。30年,人类社会的沧海桑田里也足以容纳一个甚至几个王朝。

全称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那件事儿,到现在又逢整年。前20年,我们还跃跃欲试,满心感慨。这10年,似乎什么都已消失,当代诗人们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小富欠安。诗人们的意识一片模模糊糊、营营苟苟。

十年前在纪念大展2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86’诗歌大展20年后说》。今年,我想玩一个游戏,再次套用这个顺水推舟的标题。用意是设定一个固定的套路,看看我们究竟越来越贤达,还是越来越营苟。

哦,这一刻我忽然有点糊涂。真过去了30年吗?

好像只有三天。

火线和零线在那儿摆着,

我接上了一只灯泡

如果让事情回到1986,是一件略显尴尬的穿越。我的内心一定呈现着两种阴阳的表情:既兴奋,又无奈。兴奋是因为朦胧诗后中国现代诗的大面积兴起。无奈是被它搞得摸不到头脑。它的面积过于巨大,它的兴起又过于神速。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它有多么巨大。我们曾经圈了一块地,划界狂欢。但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块地外面的狂欢,同样山南海北。

作为“三个崛起”之一者,我太熟悉对它的那一场又一场围剿,既无比狠毒,又无比愚蠢。狠毒+愚蠢的結果是,被击打的局部,遭受伤疤与重创。而所有旁观者们却获得了肆意观摩一场诗歌盛宴的免费门票。不管热枪冷箭多么令人不快,一次次的游街示众并频频上传下达的结果,是白白送给现代诗无法计量的免费广告。自从有了诗的这个千年古国,哪朝哪代,舍得用一吨又一吨的白银为诗这种东西昭令天下?诗既然反动得如此重要,那么就让杀毒剂连同它的种籽粉沫一起撒遍每个角落吧。

热潮滚滚!滚滚热潮!——1980年代的诗歌温度,还用得着回顾与形容吗。

那一场砖头与诗人几乎成正比的精神狂欢,其实是一种充满了青春期荷尔蒙的游戏。诗,莫名其妙地和大学结盟,促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与人文的材料配比。

今天,我倒是在想:为什么是诗?为什么不是小说或者相声?为什么不是矿山或者渔村?为什么大学和诗歌成为了一种最奇妙的组合?正如化妆之于女人、鞭炮之于儿童、肺病之于书生。过去的人们只知道罢工适于产业、罢课适于学堂。谁能想象,一群群的工人忽然如醉如痴地歌唱,或者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农民疯狂地起舞。而大学恰好可以。青春和诗,这两样东西都不是不好惹的邪门儿。当两种同时最具发情、发酵的因素狭路相逢时,人类历史上最盛大的大学诗潮便出现了。

对,必须是狭路相逢。狭路,才有味道,才有精神的专注。正因为它狭窄,它便警觉,便兴奋,便来神儿。因此狭路必有相逢。历史的狭路上,必有天才升起。坦荡的大路,留给那些大腹便便、四顾茫然的人吧。

世界上的事情,像滑梯。有一就有二。有大学,便有中学。

也许人类历史上令肇事者最恐惧的不是大人,恰恰是涉事不深的孩子。那些悄悄向上仰望的小眼睛们,早晚有一天会用他们的行为将观察结果以另一种方式公诸于世。自七十年代末起,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团热潮,迅速传染到中学校园。姜红伟在《中国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历史备忘录》中详细记录了诗歌“毒素”在中学校园的蔓延。他们写作诗歌、发表作品、创办报刊、组织诗会、自印诗集、组办社团……在描述这一支且数量达上千万的“中国诗歌少年先锋队”时,他使用了“最辉煌、最壮观、最精彩、最隆重、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等六个大词来定义这一场孩子般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

前些天在新疆,我在一台老式油印打字机面前久久回想。那一排排铅字,曾是我们的梦想。几十年前,如果我们《赤子心》诗社有这样一台大设备,我们何必用手在钢板上面一笔一划地刻写蜡纸。

“诗歌大展”这个家伙,正是这样一次梦想般的穿越。它带领着青春起势的诗人们,从原始油印一步飞越到大机器印刷,完成了一次充分集结的、国家出版层面的打印。

十年前,我曾说过它是一座火山的喷发口,是超前几十年的一个诗歌网页。

今天我想说:火线和零线都在那摆着,我不过是接了一个灯泡。

“诗歌火线”。它早已白烟袅袅、电光憋闷、熊熊不已。

而另一端的零线,冷冷地闪着寒光。

观察这支冰冷的零线并不难,只要查阅一下当年的官方报刊与出版物。在那里,什么诗歌大潮,什么青春,一律不见。冷酷的官方铅字上,只有按部就班、歌功颂德、滴水不露。套用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的一句话:那些年,四海升平。别说30年前,现在又有多少变化?

果然,灯泡刷地亮了。

历史纵容我们的时机,

从开门到关门只有一瞬

“1986,不可拒绝的年代”,是我那一年特别愿意说的一句话。

总说不可拒绝,因为一直被拒绝。

拒绝大概是生活的一个常态。历史即使在纵容你的时候脸上也挂着拒绝的表情。

从朦胧诗初起的1970年代末起,中国的天空总是阴晴不定。1983,天下突然冒出一个新词儿“精神污染”。写诗的人哪里懂得紫禁城里的子丑寅卯,国家级灭火队差不多用了三年时间终使烟消云散,时间便到达了1986。写诗的人们忽然感到“形势”从来没有这么好。

好到了什么程度呢。好到“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一年,兰州召开了一次大型诗歌讨论会。当我终于一一见到了《当代文艺思潮》的全班人马时,大家内心都禁不住一阵翻滚,仿佛文革后的劫后余生,终于庆幸可以破涕为笑了。记得在喝酒的时候,主编谢昌余满面春风地对我说:敬亚啊,那就再给我们写一篇吧!

nlc202309081235

这就是后来被文化界领导人称为掘墓之作的《圭臬之死》的来历。那篇文章最终并没有掘了别人的墓,倒是替它的发表者《当代文艺思潮》再一次挖下一个大坑。这家虽然身处外省、却有着国家级重量的理论刊物,在彼年冬天就倒在了我第二次掘出来的那个坑内。

大展,正是发生在那个阴晴不定的年代。幸运的是,它恰巧迎头相遇了一个回暖的夹缝——灵光一现的1986年!大展之后的第二年春,反自由化运动便重又开始,而且是最厉害的一次。发表大展的《深圳青年报》随即在新年之际停刊。也就是说再晚两、三个月,大展便绝无可能。

那么,大展有可能出现在内地吗?——你說呢?

即使是在最温暖的文化背景夹缝年中,大展这类带有文化聚众、诗歌阅兵式的举动,也难以在中国内地的报刊上出现。多年的政治运动早已把文化界的当权者们变成了谨小慎微的老油条。发生在同一年的《当代文艺思潮》停刊便充满了中国式的诡异:1986年末,刊物最后一期出完了以后,不许叫停刊。而是以合并的名义并入《飞天》。表面上说使《飞天》的理论版加大,其实只加了几页。真正调拨到《飞天》去的也只有两人,刊物就这样莫名地被取消。几个编辑追问此事是谁下的令,却一直没有下家出面承担,至今也没有任何文字、文件、电话记录。经过文革,谁都不愿意留下骂名……(见鲁明军《管卫中谈<当代文艺思潮>停刊始末》)

假如大展的计划在内地某报刊层层上报后,鬼知道谁敢在上面签署同意二字。

今天看,大展不仅仅是两家报纸的七个整版文字。它是一个由众多系列活动组成的诗歌事件。首先,长达一两个月的策划期,很难做到严格保密。三个月征稿期,一批外地诗人闹哄哄汇聚深圳。大展后深圳青年诗人协会成立,同时召开了首届中国现代诗研讨会……每一步都是大举动,无法想象每一步都起草文件、报批、审查……这样放肆的事儿,只有在一个极其松弛、公开、甚至肆无忌惮的大背景下才能完成。

只能是深圳。

作为大展诞生地,深圳这座城市不仅恰当,简直珠联璧合,简直妙手偶得。

“妙手偶得”这个词太好了:首先你必须是妙手,其次妙手也不能次次皆得。你的得,也需要偶。妙这个东西本身就好得不明不白,妙不可言。偶这个东西更是一次性产物,用郎平获里约女排金牌后的话说,就是“蒙上了”。

大展是蒙上了,深圳更是蒙上了。甚至可以说它蒙上了所有人。

深圳有什么了不起呢?有啊。有一道了不起的铁丝网啊。

1983年,深圳周边架设了一条长84.6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别小看了这条普通的铁网,被它圈起来的部分,当年仿佛遍地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发出过无比迷人的光芒。

在彼时的人们眼中,深圳恰如一位前途无量的神童。它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奇怪。而当年的《深圳青年报》更是站在特区最高点,成为新观念最急切的吹鼓手。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独自撬动历史的大石头。任何事件必须有一个支点,也必须有很多助力。那支点,就是《深圳青年报》。那助力,就是人们对深圳这座无所不能的城市的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历史事件的主元素。没了想象的世界是铁板与囚室。有了想象,世界就有了多种方向与维度。从这个角度看,大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把一个无中生有的想象,成功实现。

有人把包括大展在内的1980年代深圳文化,称为“80年代深圳的文化狂欢”(摄影家李媚语)。正是那次“狂欢”,构成了大展的文化温床。

然而我看,那场“文化狂欢”不仅短暂,其本质也是虚弱。一座刚刚开埠的新城,涌来了一批同样年轻的人。城市向哪里去尚不知道,甚至城市的合法性尚没确立,怎么可能产生自己的文化。因此,狂欢着的,只能是某些文化青年们内心的一种幻觉。当时的深圳有点像延安。纷纷投奔而来的年轻人汇聚起来,自我营造了一种飞地般的自由幻觉。这种幻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深圳这座新城未来的一种超现实假想。另一种是对于身后旧文化背景的抛弃与反叛。在深圳1980年代文化最繁荣的85、86两年中,无论是自我鼓舞式的畅想,或是某种云开日出似的小心僭越,其实都被暗中限定在相当小的范围之内。一旦超越了界限,一切立刻烟消云散。完全可以说,那是因城市定位未稳而出现的一段短暂“文化真空”。很多只手,很多双眼睛,还没有来得及管辖细节。大展后不到一年,深圳便对症下药般地庄严宣布了自己认定的城市定性:深圳是经济特区,不是文化特区,更不是政治特区。

一层层盘点下来看,做成一件史无前例的事,可能也需要史无先例的时机。

除了想象,还有生活的直觉。

作为操作者我知道,当年办大展并没有那么复杂。想了,就做了。一开始自己被自己的想法震了一下。过几天习惯了。一天天地推进。所以对于一件事,想象是必要的开端。想象一旦获得成立,后面的事情只剩下基本劳务。生活本身非常简单。人们每天并不需要时时坐下来研判时事大势。之所以连想也不想地生存,是因为很多基本的判断早已埋藏在日常的直觉之中。想象是冲破正常的尖刃。直觉是举起那把刀的基本力量。

世界上没有一扇永远洞开的门,也没有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那些似乎紧锁着的大门,只是虚掩着,佯装紧闭。

写诗人的这件事儿,

不可能没完没了纪念下去吧

大展20周年的纪念会开在黄山。25周年在合肥。30周年在四川德阳。

最盛大、动情的,是20周年的黄山。那次纪念与重逢背后隐藏着的情感重量,堪比它的母体“八六”大展。甚至从“纪念”的角度,它可以称为一个纪念仪式的情感标本,那种激情与当年一样,永远不再。

大展之后不久,第三代诗歌江湖崩盘。鸟与兽一哄四散。

像一场集体的狂犬病复发,经过20多年的潜伏期,强渡了生存之河的第三代诗人重新回归诗歌。在急切而热烈的复数回忆面前,具有明确标志性的事件权且充当了人们内心的里程碑。

nlc202309081235

2006年8-9月,《南方都市报》以《86诗展20-周年回顾》为总题,一口气连发了七个整版的纪念专辑,仿佛暗中对应了当年两报7个整版大展的“隆重推出”:

8月14日:对开双版1-2:《86’诗展,二十年前那一场诗人的英雄会》

8月15日:整版3:徐敬亚《86’诗歌大展20年后说》

8月22日:整版4:杨黎《“大展”是诗歌最后的垂死挣扎》

8月25日:整版5:陈东东《退潮从高潮迭现处开始》

8月31日:整版6:孟浪《历史的澄清与澄清的历史》

9月7日:整版7:李少君《重建诗歌的主体性》

綜述文章《86’诗展,二十年前那一场诗人的英雄会》中,将我那封《我的邀请》信冠以“江湖”三字,英雄之气莫名而生。

江湖果然回来了。

2006年11月18号,由默默、周强、李亚伟等策划发起的纪念会在黄山屯溪和黟县召开。徐敬亚、多多、严力、默默、李亚伟、马松、陈朝华、杨克、何小竹、赵野、潇潇、王明韵、王琪博、梁健、海波、何拜伦、周强……等40多位诗人从天南海北汇聚黄山。这是一次区别于官方会议的自费会晤。这些主流诗歌的拒绝者们自掏腰包购买机票,为了纪念当年那一场魂梦牵绕的青春履历。

这次聚会对于参会者的内心之隆重,被一位美国人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下来。诗人梅丹理在上海陪着诗人们苦苦等待黄山纪念会时写了一首《黄山回来再说》。他不仅汉语书写,同时也汉语朗诵。我仍然记得他在现场读诗时大家火爆的眼神:

最近与朋友的吾谈中

有一句渐渐熟悉的口头禅

“黄山回来再说”

好像黄山是一个什么分水岭

到了那儿才知道身上的液体要流向何处

我在巅峰处要量一量自己的体温

要小心使用体温表,千万不能跌破

好好的一滴水银,不能让它往两个方向流掉

——梅丹理:《黄山回来再说》(第一节)

令人敬佩的是,黄山纪念会仍然保持着当年大展的气度与礼仪——那是一种占山为王者的气度,是击败官军人马后的响马式礼仪。作为烈士般的追认,它煞有介事地评选了12位“第三代诗人杰出贡献奖”:野夫、杨克、远村、陈朝华、丁翔、周墙、潘维、北魏、王琪博、梁健、海波、何拜伦。它不同寻常地发明了一项诗歌“功德奖”,14位诗歌赞助者被授以功德之冠:黄怒波、石虎、刘丽安、麦城、胡建雄、万夏、潇潇、柔刚、远村、聂圣哲、李岱松、默默、歆菊、卢苇。同时,它也煞有介事地现场演绎了“授奖辞”与“答谢辞”。这些佯装诺贝尔的姿态在后来的中国彻底泛滥,但黄山纪念会的那些年,这些假模假势的套路还相当新鲜。

今天看:20周年黄山纪念会,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江湖,一个是归来。它会后发表的宣言名字叫《归园共识》,因相聚在周强的归园而命名。

25周年纪念会到了合肥,由中国诗歌流派网主办。当时流派网刚刚上线。那次会议成为《深圳青年报》与《诗歌报》的一次历史性会晤。20年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已满头白发的原《诗歌报》主编蒋维扬,而作为大展另一个潮头式的推进者、《诗歌报》的主将与灵魂人物姜诗元却一直没有在历届纪念会上露面。发起那次纪念会的韩庆成可能没有想到,由我提议、由韩出资的中国诗歌流派网在此后的数年中聚沙成塔般地崛起,至今已成为拥有20万会员、每天发贴量与在线人数均列于首位的中国第一诗歌网站。因此,25周年的关键词也是两个:一个是会晤,一个是网络。

刚刚结束的30周年纪念会,收藏品成为亮点。

跨过岁月与记忆的200多份油印诗歌民刊,带着油墨的臭味与芳香,铺满了多功能厅的四周空间。老酒,连同野夫、刘泽球与中国汉诗馆馆主世中人等,巧妙地将大展30周年与德阳戏剧节进行了嫁接。在一本本陈年纸张的浸泡中,所有的纪念者都变成了古董。而疯狂的手机快门,更使所有的声音与词语、姿态与举止,都变成了像素。纪念会的高潮出现在临别前的酒宴。作为旁观者,青红中国的女主人王智红意外地发现了这场煞有介事的纪念会的某些戏剧滋味。可不是,诗,这个大动物,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裹胁了千千万万的灵魂,与中国当代史相互绑架,它怎么能缺少戏剧的元素呢……绵远河边的那个夜晚,诗歌与戏剧这个命题,使包括著名戏剧导演曹克非在内的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两大艺术体裁交混的兴奋之中。

因此,30周年纪念会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收藏,一个戏剧。

在这次会议上,令人奇怪的是,我竞被多次介绍为86大展的“策展人”。我怎么成了策展人了呢?似乎我当年在深圳办了一次“服装大展”,或者“珠宝大展”,甚至办了一场诗歌的行为艺术大展。第三代诗人的集体突围,只经过了30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已经演变成一次画廊般的商业推广行为了。

曾经以最年轻自居的我们,怎么变成了收藏呢?曾经被我们双手劈开的历史荒草,怎么忽然在我们的身上蔓延呢?

20周年,是归来。

25周年,是网络。

30周年,是收藏。

像一只风筝,大展在记忆中飞翔。越飞越高,越飞越轻……飞向最后一瞬。

最后一瞬注定到来。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必然的刷新。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脉络。我们中的每个人或许依然自认年轻,但我们的江湖团伙却正日薄西山。我们曾经自感亲切的背景正向身后大面积移动,我们唯一的光荣是沦为别人的背景。今日古董,或是昨日黄花,注定成为垃圾,哪怕在成为最后的废品之前被人们暂时称为古董。

说到底,86大展只是一次隆重的、集约化的、煞有介事的诗歌出版。在终极本质上,诗是一个闷头不语最不爱热闹的家伙。任何运动与活动的戏剧终将散场,只有诗歌文本孤独地向下沉淀,走向遥远。

这个星球上,没完没了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在德阳,我大胆做了一个预测:也许15年后,这种煞有介事的纪念,念念有辞地数到45的时候,最后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第三代诗人也将解甲归田。那时候,诗歌记忆将从这个国家所有的权力、财富和公章中抽身而去。那时候这个全球最庞大、号称有400多个奖项的诗歌记忆症综合市场将旗偃鼓息……那时候,谁来陪你们玩呢。

2016 10.6深圳

4.《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 篇四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5.梦游者说诗歌 篇五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

殷岩泉(yǐn)漂白(piāo)刨床(páo)....B.剡溪(shàn)木屐(jī)威吓(xià)呼号(háo)....C.澹澹(dàn)渌水(lù)起哄(hōnɡ)泡货(pāo)....D.恍然(huǎnɡ)訇然(hōnɡ)伎俩(liǎnɡ)拘泥(nì)....解析: A项,“漂”应读piǎo,“刨”应读bào;B项,“吓”应读hâ;C项,“哄”应读hònɡ。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

.渌水荡漾清猿啼 .B.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我欲因之梦吴越 .D.恍惊起而长嗟 .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 C项,“因”,依据。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可睹①云霞明灭或.A.尽粟一石②一食或.

信:实在 渌:清澈 向来:原来 须:等待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因:于是 恍:恍然,猛然 暝:天黑、夜晚

①陈陈相因.

B.

河为池②践华为城,因.

放白鹿青崖间①且.C.浅,相去复几许②河汉清且.

D.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①安.在②沛公安.

解析: A项“或”,都为副词,或许。B项“因”,动词,因袭;副词,凭借。C项“且”,副词,暂且;连词,并且。D项“安”,代词,怎么;代词,哪里。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 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的情怀。6.诗的颈联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李白的一首短诗《赠汪伦》,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游览期间,当地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赠别。

①②踏歌,以脚步为节拍,边走边唱歌。

7.根据你的理解,“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字说明了一种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诗人行前没有预料到汪伦等人会来给自己送行。(另一说认为送行的人并非出门即唱,而是在李白登船将行的时候忽然唱起了壮行歌。)8.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它在表现手法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哪两句诗非常相似?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四句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和惜别之情。它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手法相似。前一句用夸张,后一句用对比。

(三)阅读下文,回答9~10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9.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10.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①

6.美丽说诗歌 篇六

就像雨后不一定都有彩虹

开花并不一定都会结果

我说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你说是美丽

春暖花开的美丽

夏风拂面的美丽

秋水流韵的美丽

冬雪纷飞的美丽

我说你是美丽的你说每个人都是美丽的我说大海最是美丽

你说不是所有的大海都是大海

就像水不一定都是水

眼泪并不一定都是眼泪

我说你喜欢的大海是什么样的你说是美丽

是推着波浪的美丽

是泛着深蓝色的美丽

是满是贝壳的美丽

我说大海里的水是美丽的你说所有的水都是美丽的我说蓝天最是美丽

你说并不是所有的蓝天都是蓝天

就像苹果不一定会是红色

葡萄并不一定都是紫色

我说你喜欢怎样的蓝天

你说是美丽

是能敞开心扉的美丽

是能拥抱大地的美丽

是能牵着云朵儿抚着鸟儿的美丽

我说蓝天的颜色是美丽的你说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美丽的我说活着最是美丽

你说并不是所有的活着都是活着

就像能动的不一定是生命

会唱歌的并不一定不是机器

我说你喜欢怎样活着

你说是美丽

是平平淡淡的美丽

是从从容容的美丽

是清净无为的美丽

7.梦游者说诗歌 篇七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要把消极的情绪变成积极的情绪,让学生热爱学习,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化,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现就诗歌的意境分析说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即诗言志的“志”,也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境就是“意”和“境”的完美统一。分析诗的意境是理解诗的必由之路。诗歌的教学只有通过意境的深入分析,才能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全面的认识,对作者在诗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有全面的理解。在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不光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可从诗歌的意境分析着手。

分析诗歌的意境,首先是形象。在诗歌中,诗人总是通过富有特征的形象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展现的是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歌颂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尚品质,表达亿万人民无限怀念总理的深厚感情。诗人是用呼唤和富有灵性的天地万物的回答,通过“大步向前”、“辛勤的汗滴”、“亲切的笑语”、“亲手给披的大衣”、“深深的足迹”、“接见外宾”、“出席会议”等具体感人的形象来展现的,诗中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是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教学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抓住这些形象使学生从诗作反映的生活画面去认识诗的意义,学生会像看电影一样,景情交融,深受感触,得到教育。如果只研究诗的形式、技巧,那就脱离了诗的内容,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得,但在思想上就只能是得不偿失。《沁园春·雪》上段写北国雪景,二三句紧承第一句,道出了严冬寒威之烈。“千里”、“万里”气魄宏大,视野开阔。降雪面之广、冰冻面之大,可想而知。诗词一开始便给人一个银色世界,朴素之极。紧接着“望”字统领以下七句,进一步写北国的具体景象。诗人站得高,望得远,真可谓顶天立地。你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寒面之广,可见作者胸襟。“惟余莽莽”描绘的那无尽边缘的大地毯,是何等的诱人,使人长呼一口大气,多想高歌一阵。“顿失滔滔”又给人来了一种无端的惊讶,睁大眼睛,昔日滚滚流动的黄河水,竟在瞬间封冻起来,“银蛇”、“蜡像”的比拟,是作者通过想象,赋予事物以灵性的结果,“舞”、“驰”两个动词写出了山原的动态,色彩鲜明、神态生动,给人以一种竞争的活力。这雄浑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豪迈的情趣,学生在教学的自主感受、交流讨论探究中咀嚼品尝,那应该是美味琼浆,学生会像老师一样得到美的享受,从中受到熏陶、感染,燃烧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须晴日”以下三句,作者设想在银白世界上空出现红日的时候的绮丽景色。在雪与晴的具体对比中,展现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动态图景,纵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里不光赞美了晴日,而且也赞美了雪时,既然晴日“分外妖娆”,那雪时自是妖娆了,冬天自是如此,那春天呢?北方既是如此,那南方呢?尽在不言之中。这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教学时,抓住了这些感人的形象,把学生带到那绮丽的境界里去,再现诗的意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简单解释上,或是生硬的将作品的主题塞给学生了事,那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学生要的是从形象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而不是要知道老师说的什么叫做美。一颗美丽的心灵,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就是在这些我们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是“十年树木”而不是“立竿见影”。

其次是联想和想象。诗歌要再现美的意境,与联想和想象是分不开的,因为它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一首好的诗,是要通过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达到了解其意境的。但学生往往由于知识结构、年龄、见识、经验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诱发。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主线:街灯——明星——天街——珍奇——天河——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然后让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形象连缀起来,再现诗的意境,最后引发学生归纳得出诗的主题,学生就会在这美丽的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那令人向往的绮丽的街市,那人,那事就会深驻学生的脑际,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有向往,有追求。再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写出了沧海之大。“日月”、“星汉”本身就够大的了,而沧海却能包容其于己中,这种气魄,这种境界是何等的雄浑啊!诗人所描绘的这意境,如果能诱发学生加以想象,再认真品味,那诗人的气质、抱负就不难体会。在体会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比平时要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做,怎么样怎么样想效果自然要好了好多倍。

另外,分析诗的意境,还需要教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加以描绘,把诗行间的弦外之音传神地表达出来,使学生领悟诗的深层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必要时,教师在课前还须备画。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分析诗的意境时,适时地将一幅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光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记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之内理解诗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8.知己说诗歌 篇八

噫!马之遇伯乐,而成千里之美。江山但逢明主,则万世不绝;人生而遇知己,虽死无恨。言知己,遇之,幸矣;弗得,命矣。

士故为知己者死,然同时不逢,又何如。故知己者不惟有同逄之志,倾吐而快言,则必同心而已。

贾生出年二十余,而超迁太中大夫,才气凌人,见识卓越,法度兴礼,皆自其言,因人短言,帝故疏之,不用其议,迁就长沙,意不自得。渡湘水以明屈原志,吊言有嗟苦先生兮,独夷此咎,屈原一生,志洁行廉,眷顾君国,心系天下而不得志,终投汨罗,贾生之与屈原,必两世知音矣。

聂政也,避仇隐于屠户间,是时严仲子与人隙,求人可利仇者。言政勇士,请之者教,因政家贫而置礼币遗母,复请,回。寻政诣严,言先所以拒者,念感其高遇,将刺仇以报,遂执剑入韩,大呼,上而刺韩于坐,未就,亡。呜呼,盖以报知遇情而赴死无惧也,固以命重知己者。

豫让事智伯而见尊宠,及智伯为人灭,,豫遁逃山中,且曰:“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于是更名易姓,入宫刺仇,不成,幸得反。又漆身,吞炭而哑,乞于市。洎仇者过市,起而人马俱惊,刺又未中,由人感迁,终得履创其衣为复仇矣。自引而绝,以报智伯知恩故为知己者死无遗恨矣。

故知己者不惟以命相许,必以为鉴,达而不倨,穷而不曲,哀而不伤也。人生不过数十耳,何不以人知而幸,以知人而乐邪?

乐天浔阳送客,夜闻琵琶,人客倾醉,移船要至,晓畅夜饮,凄言相诉,叹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巧逢知己,聆君之语,感同身受,泪下湿衫。二人质实之知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鼓琴者之知音为音,听音者以知己为善,知者相逢,而成高山流水之美也!

是以知音固于天地。俟时而逢,若人之坐罪,因惧祸及身,皆远而避之,此乃以利趋而亲也,不吾知者也。

9.她说唯美诗歌 篇九

舍不得放下

最后的电话

或者还有些思念想要表达

何必还苦情垂死挣扎

我还痴痴信着她会是我的她

不再我身边的她

情节深深相似心乱如麻

心跳漏拍的复杂

依稀间她还是我的师妹

她说,“爱过不后悔”

她说,“被爱太过劳累”

她说,“我有点尴尬

想放纵却害怕

堕落后无路可退

我想飞

翅膀受着伤我学不会

一个人面对”

折断翅膀的.滋味

哭她不会

那也不需要安慰

夜太黑

谁为你擦干泪

梦太长怎让它不破碎

对她特殊的日子

谁来陪

她说,“风清轻吹得我大脑更燥热迷醉

我想睡

不想睡

太疲惫。”

江北无冬白色斑斓的明媚

这故事那么脆

她说,“你不过那个谁

担不起我的美

你不配

没悬念失却你不该得到的暗玉翡翠”

只好独自躲《缘结》前三回

静静回味

慢慢慢骗自己忘了有她这到底对不对

在乎的什么会

那有她的梦还滞留在午夜连着记忆远去沉重呼吸带一丝颓废

就有个假设她也许溯洄

她的离开让我觉得一切像都无所谓

谁的最后

时间仿佛已不够

她说,“不必抱歉我没任何停留

10.《假如说》诗歌 篇十

假如说,我能回到过去,

我希望我看看我出生时的样子;

不是为了赞美生命,是为了赞美母亲,

让我感受尘世,感受风和爱;

这世界多了一个人,一个父亲,

所有人都在为我赞美,上帝成了我的父亲,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赞美是不重要的,

但母亲却被遗忘。

假如说,我能回到过去,

我想去告诉那个小笨蛋。

告诉他所有的道理,

但我不能,

我只希望让时间能停下;

让太阳站立在地平线上;

让微风凝固在空气中;

让一切都停下;

让我多看一眼我的.过去!

假如说,我能回到过去,

我不会告诉其他人,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要留住。

留住他看看所有的过去,

留住他看看所有的未来,

然后我留下。

我不走了,

我要留在今天,

假装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发生。

然后悄悄藏着,

藏着,这最后的世界,

在心的最深处,直到死。

11.玫瑰说现代诗歌 篇十一

听说外面的世界异彩纷呈

我决心要去探个究竟

我奋发的生长

我枝繁叶盛

终在一天,有人会发现我的美丽

我蠢蠢欲动 冥思苦盼

过了多久个

春夏秋冬 寒来暑往

过了多少个白昼黑夜

某年某月某刻

我以为是位采药的公子

将我带回 还翩翩风度

瞥了我的一眼

让我心惊胆战

原来是贪婪的伐木人

我被一铲连根拔起

哈哈,我可以以假乱真

把你高价变卖给

那些个痴情的傻子

浪漫去吧 人们!

风卷残云 空气在咆哮

雷雨在轰鸣

野玫瑰在哭嚎

“请别拔掉我的刺”玫瑰哀求着

你在说给谁听?

无人能听 无人想听

雷雨轰鸣 雷雨轰鸣

天灾人祸 洪流遍野

这是被剥了刺的玫瑰

12.你说诗歌 篇十二

你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可我一个人的宴席

又如何散去

而我又该何去何从

你说雨是思恋的泪水

我思恋你这么久

可你又为何不在回来

留我一个人

你说我会是陪你最久的人

谁想我们把戏言当真

你是观众我是戏子

是你入了戏还是我入了世

你说情比金坚天荒地老

然而金易碎天易生

是你天真无邪

还是我痴呆一时

你说这一切都是梦

一切都可以挽回

我却不得不说

这是你的.梦我的痛

曾经我以为你说的话是最美的情话

曾经我以为你做的事是最美的善良

今天

我却明白,你的付出

却是为了伤的更重

你说你用你的青春年华

换我痴情一片

你说我用这一片痴情

上一篇:德育工作体会下一篇:学生会成员个人表现评价怎么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