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2024-09-04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12篇)

1.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一

道德规范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每一个公民要自觉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觉悟,培养首先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争做高尚精神生活的拥有者,先进文化的代表者,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继承传统

发扬美德

幼有所教

老有所养 男女平等:尊重妇女

保护儿童

优生优育

男女一样 夫妻和睦:互敬互爱

互信互勉

互帮互让

互慰互谅 勤俭持家:勤劳致富

生活俭朴

婚丧节庆

从简为上 邻里团结:和睦友善

互相帮助

不弄是非

彼此谦让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举止大方 语言文明

和气谦让 礼貌待人 助人为乐:敬老爱幼 帮孤助残 乐善好施 扶贫济困 爱护公物:热心公益 关心集体

勤俭节约 保护环境:珍爱自然

爱护绿化 遵纪守法:维护秩序

见义勇为

职业道德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立足本职

钻研业务 诚实守信:言而有信

以诚为本 办事公道:坚持原则

公平正直 服务群众:学习雷锋 热情周到 奉献社会;我为人人

多作贡献

利国利民 美化家园 讲究卫生 严守法纪 弘扬新风 忠于职守 工作勤奋 童叟无欺 取信于人 廉洁奉公 是非分明 不谋私利

方便他人

人人为我 报效国家

市民文明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二、遵纪守法,维护公德。

三、讲究卫生,美化环境。

四、诚实守信,优质服务。

五、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六、尊师重教,勤奋学习。

七、相信科学,移风易俗。

八、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九、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十、艰苦奋斗,建设慈溪

市民“十不”行为规范

一、不随地吐痰

二、不乱丢垃圾

三、不损坏公物

四、不毁坏绿地

五、不乱穿马路

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七、不说粗话脏话

八、不乱涂乱贴

九、不乱堆乱占

十、不随地便溺

市民文明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二、遵纪守法,维护公德。

三、讲究卫生,美化环境。

四、诚实守信,优质服务。

五、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六、尊师重教,勤奋学习。

七、相信科学,移风易俗。

八、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九、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十、艰苦奋斗,建设东海

2.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二

一、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素质的特点

公民道德状况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公民的道德状况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 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复杂性, 市场经济正负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使我国公民道德现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对公民道德现状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估价, 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把握和实践活动的展开。

(1) 过渡性、动态性。过渡性取决于动态性, 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特征明显的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将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就普通大众、一般公民道德需要而言, 其精神生活必然受到所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面临复杂、多项取舍, 道德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

(2) 多元性、混合性。公民道德的多元性是指公民道德观念有多样的价值取向, 公民在社会生活、公共生活中有多种道德选择。一个开放而民主的社会, 为人们多种道德选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公民有着多样的道德观念。目前, 我国公民道德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人们的道德面貌千差万别。看不到这种多元性和混合性, 在道德建设中就容易出现简单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针对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方式。

(3) 主 (次) 从性、层次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复杂、多元、多样, 但各种道德并不“平分秋色”。彼此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呈现有主 (次) 从性、层次性的差别。看到这一点, 有利于我们科学界定公民道德的概念, 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效发挥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2.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 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1)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 是陶冶公民灵魂的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 能极大地激励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公民内心的“自律”, 成为公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2)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 必然引起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公民利益的调整。其间, 公民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产生许多思想问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使公民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 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保证公民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规定公民健康成长的根本方向, 使公民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加快公民健康成长的过程。提供公民健康成长的基本动力。

(4)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贯彻和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作用。以德治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不断提高他们的治国能力, 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理论水平。其次, 必须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关键作用, 不断提高其治国能力和水平, 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使权力的理论水平, 必然要求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和经济领域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 给人们道德素质和观念的变化带来一定影响。现代公民群体逐渐由传统价值共同体演变为利益共同体, 利益追求成为群体的共同目标。

1.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干扰社会正常秩序, 污染社会风气, 毒害人们思想心灵, 让人们在社会各种交往中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责任感。从沦陷的商业道德, 到不知最后底线何在的公权伦理, 再到不断被挑战极限的个人诚信;社会中介腐败、婚托、医闹、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统计数字灌水等;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 在问责监督体系同时, 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社会诚信危机好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1)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违背的。所谓“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的争辩集中体现在这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 使一部分人缺乏社会主义信念, 不讲奉献, 只讲索取。一些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分不清, 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辨不明。一些人对高尚的精神总是持怀疑、猜忌的态度, 总觉得“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雷锋精神是一阵风, 三月里来四月里去”。

(2) 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责任感淡漠, 价值取向注重自我。重个人轻社会;重实惠轻理想;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奋斗;重功利轻道义;重感觉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重权利轻责任等。

(2) 公德失范, 审美情趣错位。大学生学历层次、文化水平较高, 对社会提倡的公德规范的认知和识别程度也很高,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把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付诸行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公德规范的遵从缺乏自律性。比如, 排队加塞、乱刻乱画、破坏公物, 在外通宵上网, 夜不归宿……, 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 您是否主动让座”的问题, 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

(3) 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以诚相待, 表里如一, 诚实守信。有些大学生渴望人与人的真诚相待, 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但又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要求, 事事处处从自己的需要出发, 全然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 回到寝室不管同学是否休息, 发出“哐当哐当”的开门声, 脸盆暖瓶碰撞声, 接打手机声等情况司空见惯。有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 首先看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对是否有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 渴望得到别人帮助却很少主动帮助别人, 只想索取, 不愿奉献的功利化思想,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

(4) 学风浮躁, 急功近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成才欲望非常强烈, 大部分大学生能尊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 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但部分大学生人生没有目标追求, 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他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睡觉、网游、谈恋爱上, 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 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学风。

三、如何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 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

1. 加大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力度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就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现象回答外宾提问时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 一个是教育, 一个是法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 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 离不开教育。

2.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社会主义道德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基础, 把传统道德中的符合当代要求, 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精神的美德的内容承接下来。

3.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大量弘扬雷锋精神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 当这样字眼频频闪现在人们视线时, 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倡导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相互合作的精神。

4. 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 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 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

摘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是全面提升公民生活质量、人民整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道德素质的内容和特点, 还要充分认识其现实价值, 更需要积极探索出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3]廖加林.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4]夏伟东.变幻世界中的道德建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5]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3.浅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篇三

【关键词】基本内容;道德状况;公民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体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件和不同的提法中,1986年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由此可见,我们党每隔一定时期就对我们国家的思想道德状况做一个总体的评估,对下一阶段的精神文明或思想道德建设有一个总体的部署,所以我们党要求全社会进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在现代文明社会,一个社会要想正常运转,需要两条规则,第一条、就是伦理道德。第二条、是民主法治。

如果一个社会,全靠民主法治,来维持这个社会的秩序,这个社会也是不健全的社会,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方面需要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一直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那么公民道德建设到了今天,我们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个地方着手,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呢?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1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我们要建设的公民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大家可能会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怎么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呢?由于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力争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些贡献,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一个要求。

二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联系范围扩大了,这就需要以集体主义作为原则,来构建我们的道德,不能够以自我为中心,以极端个人主义,作为我们构建道德的要求。

三是以“五爱”为基本要求,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所强调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后来有“五爱”,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提出“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什么呢?基本核心还是“五爱”,我们说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墓本要求,夹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时候,应该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上来做起呢?应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 我国现在公民道德状况怎样

中国现在社会所起作用的伦理道德体系大致有两方面:

一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在这几千万年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伦理,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可用八个字概括:“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这几千年,其中这些伦理道德体系,这些伦理价值观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八个字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它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说“五四”运动,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到了文革的时候,我们说要打倒孔家店,到文革后期。批判林彪的时候,喊法是“批林批孔”把几千年的圣人又拉出来批了一通,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传统道德进行了一次大的冲击,到目前为止,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行将崩溃,那是不是人们就不要旧道德了呢?不是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有它封建性的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有糟粕,也有价值存在,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和借鉴。

二是我们改革的趋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讲效率的经济,它还是讲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所需求的道德体系是要求自由,每一个市场主体它都是自由的,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是平等的,按价值规律进行交换,每一个市场主体为了拿到更大的利润,就要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市场经济讲的伦理道德就是“自由、平等、竞争、诚信”。但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规律相适应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什么有的人凭一张条子就能发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一向倡导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那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的共同理想、民主主义精神、八荣八耻、爱国主义,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伦理道德,那么这个伦理道德体系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3 怎样构建公民道德建设

3.1 塑造以和谐为本的公民道德情怀

我们现在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吗?道德应该倡导和谐,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要保持自身的和谐,要有和谐的道德情怀,和谐的道德情怀建设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条件是生存状况良好,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他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劳动,应该有一份职业,这叫有事可做,另外,得安居,安居才能乐业,得有房子住,一个人在生存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心境保持平和了这个社会就多一份和谐。

3.2 培养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

一个是从党的政府来说,党和政府我们说要诚信,好多人都说由于政府不讲信用,所以说这个社会不诚信,党和政府怎样诚信呢?首先要公开,要阳光行政,公开了就少了一份腐败,公正就是对每一个人采取平等的态度,那么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提升了,在一个要负责任,不能有利益的时候与民争利,没有利益的时候谁都不愿意管。

3.3 形成尊重生命的道德底线

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高尚,那么从哪做起呢?从我们目前的道德状况来做起,来人手,因为我们国家目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只认钱,什么都不要了,连生命都不要了,像制造假药的,明知道抓起来就没命了,但还挺而走险,就是爱财如命,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别人的生命就更忽视了,这是一个人不负责任,丧失了道德中最基本的生命底线,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公民道德,还要注重从尊重生命的公民道德底线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进展,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构建起来更顺利一些。

作者单位

中共东辽县委党校 吉林省东辽县 136600

4.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四

公益广告策划案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背景分析……………………………………………… 3

1、我国粮食资源现状…………………………………3

2、此次广告策划的必要性……………………………4

市场调研 ………………………………………………5

1、客观条件……………………………………………5

2、主观条件……………………………………………5

广告文案 ………………………………………………6 1广告目标………………………………………………6 2广告对象………………………………………………6 3广告主题………………………………………………6

4广告策略………………………………………………6

5广告创意………………………………………………6

6广告媒体选择…………………………………………7

第四部分

预算和效果……………………………………………8

1广告预算……………………………………………8

2效果评估……………………………………………8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我国粮食资源现状

(一)概 述

我国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吨,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二)我国粮食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9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为6.2年,2000年才达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3年,如果农民文化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二、此次公益广告策划的必要性

我国的粮食资源丰富,众所周知,但是人口众多,这也是家喻户晓。总量是很大,但在基数很大时,人均资源量很少,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有节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财富,倡导节约的品质和精神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 市场调研

一、客观条件

据调查,我校公益广告标志牌很缺少;校园中的公益广告标志牌已经为数不多…… 为了挽救校园环境,关注公益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参与,创作了公益广告,共同保护与节约我们粮食资源等内容。

二、主观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衣食冷暖,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节俭已然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也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作为当代青年中佼佼者的大学生们的节约意识的强弱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但是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现状一:大学生的节俭意识比较强 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节俭意识很强,并愿意积极参与到粮食保护工作当中,仅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节俭意识一般。目前节俭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节俭的重要性,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现状二:大学生的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

当发现有浪费现象时,17%的同学会找有关部门反映,20%的同学会组织有关行动来制止,56%的同学想参与但由于单身力薄而放弃,7%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大多数大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质疑大学生是否真正具有节俭意识。节约粮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动起来,还应该阻止他人破坏环境。现状三:校园节俭教育有待加强

46%的同学从电视、广播、电影等获取节俭知识,22%的同学从网络获取,20 %的同学从报刊杂志获取,12%的同学从校园内获取。社会的节俭宣传对环保教育做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节俭教育还有待加强。

.第三部分 广告文案

土地干涸、粮食短缺等现象预示着粮食问题在诸多问题中越来越重要,中国最近几年的粮食灾害也使人们明显的感觉到了粮食问题的恶化。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粮食问题也更加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治理粮食问题。节俭意识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通过广告宣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大学生与公益文化相结合,突出实效性、人文性、公德性,通过广告传播公益文化,营造科学、高雅的道德氛围,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事物。

一、广告目标

通过广告宣传,把节俭意识植入大学生的大脑,让人们感觉到节俭的重要性,树立一种粮食短缺的危机感,特别是对粮食资源资源的保护。让广大同胞意识到,保护粮食资源资源就是造福后代,是地球生物得以繁衍生息的根本条件。让这种意识驱动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和地球资源。

二、广告对象

本次广告对象为全体公民。为了能够提升本次广告效果,我们对中国一线城市的公民进行抽样调查,进行广告对象的了解。

三、广告主题

节约粮食,合理使用资源,就是延长地球人类的生命。这一主题既联系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必要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一社会问题。人们也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这一主题中,人们可以更清晰的意识到环保带给自己的利益,并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更好的行动。

四、广告策略

1、广告目标对象:大学生(主要在辽宁各大院校就读的)。这个年龄的阶段的人具备相当的理解力,可以理解平面广告的诉求,从小处着手,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2、广告区域:在辽师大教室及公共场所,网络、电视、报纸、杂志能到达的地区。

3、广告信息刺激:以浪费引发的粮食短缺为背景,提出广告诉求。加重节约,合理使用资源的危机感,刺激人们节俭的意识。

五、广告创意

运用对比法制作平面广告,画面简单易懂易读。以漫画的形式来对大学生“说教”,又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

六、广告媒体选择

1、网络

现在网络已经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广告媒体,网络的普及度已经接近90%,网络是使用率也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网络广告的识别也有很高的认识。现代网络可以实现信息交互,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可以便捷的交流信息,发布者可以更好掌握网络传播的效果。

2、杂志

杂志的读者更能接近广告受众,并充分理解广告诉求。在杂志上可以添加更多的说明,加大广告信息的含量。平面广告印刷出来了也很精美,可以增加广告的关注度。

3、报纸

其读者最多,能辐射到更多的民众。可配合软文,一加强广告的吸引力。报纸的可信度高,简便灵活,信息详尽,成本低,还便于数据的存查。

4、电视

选择科普知识频道,在节目开始或者结束后以画面的形式展示。采用这四种广告形式的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实现广告目标。

第四部分 预算和效果

一、广告预算

1、具体媒体选择

网络

人人网、微博。

杂志

主流杂志。

报纸

《半岛晨报》。

电视

大连广播电视台。

2、金额分配(单位:人民币)

平面媒体(报纸、杂志)1千

网络 5千

其他 2千

应急金2千

广告预算金额:1万

3、频率分配

网络长期投放,杂志间隔两期投放,报纸每星期间隔一天投放,电视长期投放。整个广告宣传为一学期。

二、效果评估

5.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五

活动内容:践行公民道德规范规范,做文明学生

活动时间: 2013.10.29周二班会课。

活动地点: 六(4)班教室

主 持 人: 陈群

与会人员:六(4)班全体位同学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讲个规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对我们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行为规范,顾名思义是行为举止上的约定俗成或文明规定的标准。作为一个湖景中学的学生,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要求去严格要求自己呢?又应该怎样完善自我,使自己在学习和品行上双丰收呢?怎样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积极向上的家园呢?所以今天我们班将举行“讲行为规范,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展开主题: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规范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讲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讲文明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文明规范是一块金子,拥有的人,他的人生便会闪闪发光。

下面进入《自我检查》环节。既然大家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么熟悉,那就让我们参照《行为规范》的细则,看看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有哪些好习惯,那些坏习惯。同学们请掏出《自我检查》,自己日常行为有的就打勾。

你身上有多少习惯?其中多少是好习惯,多少是坏习惯,成功的程度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要知道: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努力养成和保持良好的习惯,赶快下定决心,制定计划,坚决改掉坏习惯!

三、评选“班级之最”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同学心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大家一起展开讨论,评选出六(4)班班级之最,看看谁是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代表:

四、《做个文明的中学生》

为了更有助于我们同学牢记规范,遵守规范,我们班卢志成、陈永乐、林嘉乐、吴润荣同学还创作了三句半《做个文明的中学生》,下面有请他们上台表演。

五、我宣誓 我承诺 我践行 今天,我们六(4)班的全体同学在这里郑重宣誓:(全班学生起立,主持人领呼,全体齐呼)领誓人:

请同学们举行右手,我读一句大家跟我读一句。

为了做一名“学规范、守规范”的合格中学生,我保证做到„„

时刻牢记中学生行为规范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会学习”的优秀学生!宣誓人:

6.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六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材料二 黄某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由于能力平平、工作态度不端正、业绩始终靠后,他将被解聘。为泄愤,黄某将自己工作中复制下来的涉密内容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在“存货”快用光后,他又设法去策反老同事、伺机从同在涉密单位工作的妻子和姐夫处获取机密。此案告破后,黄某原来就职的单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在黄某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的15万余份资料中,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最终,黄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死刑;其妻子及姐夫因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分别判处5年、3年有期徒刑。

问题:(1)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公民的哪一基本义务?(2)材料二中黄某因间谍罪被判刑的原因是什么?(3)这两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应如何履行这一义务?

要求:师生一起朗读材料一,邀请一位学生朗读材料二,略作停顿引发全班思考,在小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请个别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

教师小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自觉履行这一公民基本义务,以宪法和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荣辱观,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多媒体呈现结论】 遵守宪法法律(1)含义

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2)原因

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

7.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七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8.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 篇八

关键词:勤俭;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61-02

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道德信仰、一种人生境界。勤俭是一个文明国度应该有的风范,尤其是在我们如此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更是如此。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一、勤俭道德的内涵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中必然形成丰富的内涵。汉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勤俭做过论述,即“勤,劳也,从力”,“执劳辱之事”;“俭,约也”,“去奢崇约谓之俭”。《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勤”的解释是“勤,做事尽力,不偷懒。”对俭的解释则是:“俭,节省,不浪费。”虽然古今勤俭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强调尽己之力创造财富;竭尽所能的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但是随着我国告别农业社会走进工业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勤俭的内涵在当代必然被极大丰富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都远比古代复杂,所以勤俭在当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奋劳动、勤于创造等方式来降低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目标、创造财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果实,不为物欲所累,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节操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勤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统一体。勤是俭的基础,离开勤的俭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再节俭,不去创造也不会有财富的积累。俭是勤的回应,离开俭的勤,就如同漏桶盛水,即便日夜辛劳,也不会使其富裕。因此,即勤且俭,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

二、勤俭道德的当代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中国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中国人再无衣食之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学而》)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过去,所以勤俭道德在当代已经不再是一味地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或是让大家节衣缩食的过穷苦的日子。其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享受,而对于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减少资源浪费、维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冷漠。再次,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思想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一些其他制度下的价值观正在不断地侵扰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树立,导致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模糊认识,甚至难以分辨。最后,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崇洋消费、盲目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层出不穷,有的人甚至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导致他们堕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以上种种皆是中国古代勤俭道德未曾遇到过的挑战。所以勤俭道德在当代的表现要远复杂于古代。勤俭道德在当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推崇。这种生活方式是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促使人们剔除掉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和行为。例如,现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光盘行动”。勤俭道德在当代还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股精神力量会促使我们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能够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便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它也能使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不懒惰浪费,而是始终保持勤劳俭朴之风,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勤俭道德在当代还表现为一种道德信仰,由此形成了对勤俭的道德评价力量,社会把勤俭当作是一种公认的道德准则,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从而形成了全民共识的社会伦理道德舆论氛围。勤俭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能够促使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它能够使人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勤俭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

2002年初,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勤俭被列为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这一纲要一方面证明了我党对于勤俭作为一项基本道德素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勤俭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一)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公民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

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人们降低欲望,抑制贪欲,减少烦恼从而增加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感。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欲望,我们都不应该任其发展,因为欲望会滋生邪恶。在生活中践行勤俭有助于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这是对欲望最有效的限制。勤俭之所以能够成为进德、修业、立身之本是因为勤奋可以作为克服人性弱点的道德理性,即在认知、内化、实践的整个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中都保持自觉自愿的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地位而进行的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会阻碍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还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勤俭道德提倡的是一种合理消费、正当消费、文明消费的理性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与盲目的、挥霍无度的、炫耀性的消费是形成根本对立的,它是有节制的、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理性消费,它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自律精神,符合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践行勤俭道德对于养成理性的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如果有太多的欲求,就会导致欲壑难填,道德沦丧,同时也丧失了人生的乐趣。

(二)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公民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勤俭不仅贯穿于行为主体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劳动实践、科研实践之中,还贯穿于行为主体整个人生的各个时期,所以勤俭作为一种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它促使人们不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可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特别是勤德,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一种积极向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的精神。正因为勤德是这样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才会促使人们在艰苦的工作中能够不辞辛苦、勇于向前。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能够在旧中国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击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取得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就是由于他们有这样的一种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践行勤俭道德不仅会给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强大的精神助力,还会给我们公民道德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必要的人才力量。

(三)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了君子勤奋不已的劳动态度。中华民族向来有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优良传统。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敬业乐群”一词,而“敬业”就是指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忠职守、敬业乐业是勤俭道德在职业道德上的集中体现。而这一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勤奋工作、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儒家也认为,“尽本分就是尽本性,勤奋工作,它既是对心态的锻炼,同时也是道德修养、道德完善的过程。”[1]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敬业乐业的典范,例如焦裕禄、向秀丽、袁隆平他们都是辛勤劳作在工作岗位上的楷模,他们都具有自强不息的劳动态度。可见,践行勤俭道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践行勤俭道德可以促进人们勤于劳动、勤于思考、勤于创新,而这些正是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优秀品质。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俭德是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都十分推崇节俭,俭可以养德的思想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左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命题:“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2]节俭有助于养成廉洁的道德素养,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俭以养德”,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国老一辈的革命家更是勤政廉政建设中的楷模。例如,周恩来就是党的勤政廉政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从不以权谋私。由此可见,俭德是可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基础。践行勤俭道德对于公民提升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践行勤俭道德有助于提高公民人生境界

古人推崇勤俭,并不仅仅源自于经济原因。他们把勤俭与人的道德修养相联系是因为勤俭有助于正心养性、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在人的生活中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践行勤俭道德则要求把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人格、理想、事业是我们毕生追求的重点,而感官上的物质享乐则是次要的,只有让宝贵的人生更多地关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才会使内心世界得到充盈,只有通过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会使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然而如果把宝贵的人生过多地停留于物质享乐,把财富占有和挥霍视为最高的人生目标。那么,人生将因感到无聊空虚而陷入精神危机中。严重的甚至会放纵物欲、丧失理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成为物欲的奴隶,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奸淫掳掠、胡作非为。古往今来的种种教训都充分地证明了勤俭道德的丧失,会使人们受到欲望的摆布,从而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古代有大贪官和、贾似道,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等等,最终都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得善终。由此可见,勤俭道德对于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6.

9.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篇九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让文明引领风尚》

今年,要说群众心目中最耀眼的明星,我想应该就是道德模范,而最引人注目的事就是道德模范评选,这些从群众中走来的道德模范,必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也是大众对良好道德行为的广泛支持和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

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我相信,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涌现出来。

但是在我们身旁,也存在着一些不道德、不和谐的因素,有些人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和举止,严重损害了社会道德。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不容之事。

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员有什么样的风气,就会影响平民百姓,不管这句话有多大程度的正确性,但当前一些官员,官风、官德不正,对社会道德有着巨大的杀伤力,这更是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一大障碍。

道德行为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要建设好就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源头,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几个方面出发,弘扬社会风气,培育文明风尚。

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要大力倡导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同时也要要大力倡导个人品德,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加强道德建设的个体因素。

除上述道德建设内容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从形式和制度方面加强道德建设,保证道德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是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反映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同时利用重要节日,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 1

比赛等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

二是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以及行业道德公约,同时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

三是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结果,对公众的意识影响很大,要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在社会舆论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必须大力打击官员腐败行为,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做到道德建设从干部抓起。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方面要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道德模范产生于大众,回归于大众,引导好大众。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仁、义、礼、智、信始终贯穿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要让礼仪之邦名副其实,就必须把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抓紧抓好。

10.公民道德建设内容 篇十

一、公民道德建设部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本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方针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4.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社会公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家庭美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11.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公民道德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心理学;流派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公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有力依据,并且在党十七大及十八大报告中也重点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公民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1]”而公民道德建设是在思想上培养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通过舆论、文化传播等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当行为,自觉养成健康积极的思想,自觉正确分辨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思想素质,引导公民道德素质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组织纪律的公民[2]。公民道德建设是指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各系统、道德主体应该保持协同一致,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系统合力[3]。并且孙德茹在其研究中提出国外特别重视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公民道德的发展,例如:美国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说明国外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方式更加多元化。

具体来说,虽然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与此同时,人民的道德水平集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有必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本文将从不同心理学流派的角度分析公民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分析公民道德建设

行为主义的目标在于预测及控制人的行为,而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且相关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的其中一种分类中以动机的来源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要求与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例如:孩子为了得到家人或老师的表扬或避免其受到责备或惩罚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由于儿童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或有了学习的兴趣而进行的学习。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或减少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可以运用强化及惩罚的方式[4]。因此,在具體的社会生活中,人作为意识活动的主体,其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行为取决于动机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测,而人又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就要求某些道德要求及道德行为模式如果一直损害公民的利益,将会导致该行为模式得不到实施。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必须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公民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分析公民道德建设

人本主义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其他两个学派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主张研究人的行为或神经质和精神病人,主要强调人的正面本质、价值及自我实现,主张心理学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而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研究不多,吕安兴提出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大多数的公民道德的现实状况出发,立足于广大公民和普通群众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人的发展实际和需要的道德要求。通过提高公民的素质,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定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5]。彭柏林,皮伟兵则认为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特殊手段,要通过完成人的社会化和丰富人的社会性,来发挥道德功能的作用。因此,道德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6]。他们的相关研究说明了道德建设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尊重人的需求,从根本上就能促进人的道德建设的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而最高一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此过程中,人会产生所谓的“高峰体验”,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美最和谐的状态。所以,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满足人的需求,也间接的促进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

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他主张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和内容,在其相关理论中,其人格结构理论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而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而形成,它追求的是道德原则,大致上和良心相对应,指人在心理上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成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当人格结构中超我成分逐渐增多,表明一个人道德部分或相应的道德行为也会增加,因为人格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通过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及其他教育方式使个体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成分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

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公民道德建设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认知过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其主要理论中有一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在其理论中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的道德阶段、自律的道德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儿童道德认知主要从集中于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父母或其他照料者),道德认知不守恒。在他律的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万能的,并且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作的判断。是非评判的标准时看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道德自律阶段,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和改变,该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而柯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是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一致、受他人赞扬的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是遵从权威与雏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或原则性水平。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是普遍的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的道德理论说明,个人道德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即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的成熟及社会交往的增加,逐渐由服从外界权威、成长要求的外在道德转化为根据平等精神,遵从一系列人伦之道和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坚持普遍原则的自律道德的过程[7]。这一发展过程让我们认识到,道德的形成即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社会更好、更加和谐地发展,应该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公民道德的发展。

总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各个流派的理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心理基础。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方面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从儿童抓起,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

[2]谢小菲.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孙德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 安徽工程大学 2010.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吕安兴.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学术论坛,2005,(4):34-35.

[6]彭柏林,皮伟兵.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J].伦理学原理,2005,(11):12-16.

[7] 王淑芹,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外在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8,(1):64-67.

12.公民道德建设方案 篇十二

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四德”建设的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发挥道德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文明和谐新通化,在全镇组织实施“四德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博爱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为重点,以解决突出道德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加快推进通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道德支撑。

二、基本内容

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四德工程”,“四德”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建设主要是开展社会

志愿服务,改善城乡人文环境,引导人们心存博爱之心,以真挚的爱心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己,人人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职业道德建设主要是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导人们心存诚信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职业,人人争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操守。家庭美德建设主要是大力开展孝老爱亲活动,倡扬文明家风,引导人们心存感恩之心,正确处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人人争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个人品德建设主要是提倡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人人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形成爱国明礼、自立自强、公道正派、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的个人品质。

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一)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1、开展“大家行动,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突出解决四

个方面的不文明行为。一是在全体公民中开展“告别手中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乱扔乱倒、乱贴乱画、损坏公物等不良道德问题,培育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开展“告别脚下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乱穿马路、乱停乱放、加塞抢座等不良道德问题,引导人们讲秩序、讲礼让、讲爱心,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秩序;三是开展“告别口中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谈吐不雅等不良道德问题,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讲

究卫生、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优美环境;四是开展“告别脸上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待人冷漠、推诿拖拉、诚信缺失等不良道德问题,倡导工作人员养成谦虚待人、热情服务、尽职尽责的良好品行,在全镇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城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围绕迎接庆祝建党90周年等

大型社会活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广泛参与普及文明礼仪、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评议活动。在机关、农

村积极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对发生的不道德、不文明的事和人进行揭露批评和教育劝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破除封建迷信和各种陈规陋习,引导居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道德评议会吸纳老党员、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和居民优秀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其对思想道德建设进行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行为普及活动。机关内广泛开展普及行

动,与机关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将宣传横幅、标语置放于醒目位置,发放到广大干部职工增强规范规则意识,并自觉践行。

(三)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1、开展爱老敬老献爱心活动。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

节等爱老敬老节日,大力宣传爱老敬老的模范事迹、模范人物,营造爱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树立爱老敬老的道德榜样。

2、开展感恩奉献活动。家庭主要成员要弘扬敬老爱幼的中

华传统美德,带头加入到感恩活动中来,在家庭感恩父母,在单位感恩同事,在社会感恩他人。主动奉献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责任之心。

(四)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开展个人品德提升行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党性、重品

行、作表率”活动,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中开展“读经典善文、做高尚公民”活动,塑造个人道德情操,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五、评选组织

本次“四德”建设共评定道德模范20名,经过个人申报、组织评定、社会公示方式进行筛选评定。

六、领导组织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四德工程”建设是一项长

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每一名成员,要把“四德工程”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指定专人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是加大宣传,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月”,为道德建设进行集中宣传,让“四德”宣传教育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真正将此项工作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润滑剂,抓出实效。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上一篇: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下一篇:节日的早餐小学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