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精选11篇)
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一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学习中的理解,产生于实际运用后的效果。人生中很多的知识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上学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
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
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②生产过程分散。
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
①位置优越。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九、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高中地理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二
一、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中的关系
由于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位置, 使得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对立统一。在人类活动中, 自然地理环境随着变化, 或者在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 又改变自身, 即引起人本身的变化。
(一)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重性
所谓两重性是指:“人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 人又是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力量;人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依赖自然地理环境而生存;人在变革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又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生存;人在控制自然条件同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在支配自然力的同时受自然力的约束。”这样,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在冲突中的和谐发展。
(二)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 把地表的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或从低处到高处。这些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原有状态, 造成人为的一系列景观。
2. 人类活动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在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 有很多方面, 其中对水的控制, 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的分布, 经过努力, 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种是通过用储水排灌的方法, 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第二种是通过采取大型调水工程, 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大的水文网在水方面的平衡[2]。
3. 人类活动对于能量的改变。
对于区域的热量的收支, 往往受到的影响是其下垫面的状态。由于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状态, 也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 从而, 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
4.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改变。
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活动而变化。在有人类的地方, 就有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导致不平衡, 以新的平衡来进步。在人类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基础上, 得到了一定的产品数量、质量及品种。
5.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由于人类经常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 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 随着自然地理过程的不断发展, 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也随着变化。而人类活动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加速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过程, 再一方面、人类活动加速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加速了地球的物质进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制造和使用大量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化学变化。第二、人类技术参与自然生命的过程,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生物进化。如上所述, 自然地理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 无论从哪一方面, 都能触动自然, 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与发展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它有三个主要功能:
1. 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到提供。
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 从自然地理环境得到, 其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生存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中, 可以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可以生产谷物, 从而, 发生了经济活动。
2.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被消纳和同化。
通过生产活动, 人类把物质、能量进行转化, 提供给人类所需的产品, 同时没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而人类通过新陈代谢, 也产生了各种废弃物, 也给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而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化”反应, 即环境能够自净。
3. 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自然地理环境除了能为人类提供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工、农业生产需要空气和水, 而人们的生活也需求他。在美的环境里, 有利于人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 工作更加有力, 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二) 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 是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两个方面:
1. 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2.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我们保护自然地理环境为了促进社会经济, 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在自然地理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发展基础上, 人类的生存得到发展。
三、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这个关系表现出来了。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工程中, 只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平衡状态, 那么其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矛盾得到转化。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人手[3]。
(一) 正确把握人类自身的位置
人类应该正确把握自身的位置, 从以下几个点:
(1)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2)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没有了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 现在的人类发展极快, 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极增, 人类能够改变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二)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核心,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消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废弃物。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有限, 而自然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补给、再生和增殖, 所以, 环境与发展分不开, 只有环境得到保护, 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三) 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基础上, 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 人类要建立与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促进自然地理环境好的循环, 要提倡的是清洁的生产、高效的利用资源、消费有节制, 利用绿色能源, 发展绿色科技, 依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 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 建设自然地理环境, 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建成人类美好的家园。
摘要:我们的地理环境在人类生存和活动中, 是一个必须的场所, 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为一个客体时,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 或者人决定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类,活动,地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 2011 (04) .
3.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三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考纲与课程标准一样,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中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密度的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见下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平原对交通线路限制较小,道路网成网状、密度大,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良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大,交通线路沿河谷延伸,山谷中道路应避开陡坡,陡坡上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例1】图1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划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势高,环境好,但是工程量大。工业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位于下风向。
【答案】D
【例2】(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2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减小工程量,保证车辆平稳运行,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3.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D. 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答案】B
此外,地形对植被(垂直分异)、地形对气候(重要成因)、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干湿相互交替,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活动,减少了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如下表所示:
解决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例3】(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4.AC5.AB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等分布、利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是高考的常考点。资源问题要综合地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重点掌握①我国主要陆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判断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②运用图表材料分析我国具体地区在资源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黄土高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土流失问题。③对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一措施作出适当的评价,如运用地图中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南水北调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6.(2011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题干表述的信息可以推断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的侵蚀、溶蚀和人类对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此外,资源的加工利用与产业发展近两年成为广东卷关注的重点之一,如广东卷2010年第41题,分析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等资源利用中的产业发展。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地理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主要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要辩证地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既要看到它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中断交通、通信,造成海难事故等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一定降水,降低气温,缓解我国南方旱情等有利的影响。
7.(2010年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探讨沙尘暴的影响,不是直接分析沙尘暴的危害,而是关注“降尘”,因此要辩证地看沙尘暴的危害,降尘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无机盐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本章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是教材中是举例的方式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考纲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拓展开来,地形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题,既探讨地形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也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要逐一分析,同时加强方法归纳,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4.英语作文: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 篇四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harmed(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 activitymakes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What is your opinion?Use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youranswer。
People have been living on the Ear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Humanactivity influences the Earth。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Earth isbeing harm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activity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my opinion, theearth isbeing 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There are manystatementssupporting my opinion。
Human activity has damage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lmostexaustednatural resources。 Modern industry needs more and moreresources,including minerals, fuels and water。 So we confront ofthe serious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fuels and water。Ecological balance isdamaged because factories occupy many placeswhere animals andplants live。 More and more buildings areconstructed and forestsbecome less and less。 If we cannotrecognize these problems andsolve them soon, we would finally lose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our living。 An other serious problem is the green-house effect。
5.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五
5.9新兴工业区(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必修
●备课资料
一、浦东新区
上海开埠以后,开发的重点在浦西。英、美、法等列强在浦西设租界,建市区,在浦东沿江一线建码头、仓库和工厂。到20世纪20年代,浦东沿江码头岸线长度超过浦西,以船舶修造和棉纺织为主的工厂相继建立。然而,由于黄浦江的阻隔,浦东除沿江一线以外,始终是村舍相望的农村。浦西和浦东景观完全不同。
进入90年代,浦西城市建设滞后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只有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十分之一;密集地段每平方千米有人口12万以上;酸雨频率达50%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浦东开发是振兴上海经济的必由之路。大桥与过江隧道陆续建成以后,浦东与浦西联络方便。浦西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可以支援浦东建设。浦东浦西可以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协作,也可以在浦西生产零部件到浦东装配。浦东开阔的土地,可以兴建大型国际机场,加强与全球的空中联系。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00年将建成150幢大型建筑,发挥国际性金融、贸易、信息、会议与展览中心的功能。经过8年的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经济城区已经出现在浦东,开始分散浦西在土地、人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压力。
浦东开发后,上海港与宁波北仑港、乍浦港分工协作,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港口群。北仑港水深,港域大,可以建设世界一流深水港,弥补长江口水域水浅的不足。北仑港区陆域开阔,可以建设电力、石化、钢铁等大型临海型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加速上海市区经济转型。
浦东开发可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兴旺。三角洲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万,分别占全国1%与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6。自唐朝以来,长江三角洲始终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著名的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开始,贯穿长江三角洲,在扬州跨江北上,源源不断地向北方供应粮食和布匹等物资。浦东开发,可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浦东开发,加强了上海港的龙头作用,沿江而上,融合南通、张家港、常熟、江阴、南京、扬州等港口,可以建成沿江经济发展轴。
浦东开发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浦东开发的带动下,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布局将逐步向长江两岸转移,配合长江三峡工程和库区开发,沿江一线将兴建大批耗水和耗能工业。
为了加速开发进程,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包括:(1)“八五”期间增加的财政收入不上缴;(2)外高桥设立保税区,外商从事出口加工、仓储、转口、贸易等业务,使用的设备、物资、交通工具,出口的加工产品和货物,可以免征关税;(3)外商可以兴办零售商业等。1997年底浦东外资企业总投资237亿美元。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有78家在浦东落户。同时,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产业已经形成。其中,重要的有中美合作的轿车业;中日合资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业;中德和中美合作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业;中日合资的家电产业,以及中外合资的现代生物医学产业。
二、苏南、珠江三角洲和温州三模式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三个著名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地理环境和特色是不同的。
苏南模式的核心地域是苏州、无锡和常州(简称苏锡常),面积1.75万平方千米,人口1300万。广义的苏南模式地域范围拓展到整个长江三角洲。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苏南模式有两个决定性的环境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础。
第一,苏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文化积淀深厚。自唐中叶以来,太湖流域是我国文化最活跃的地区。鸦片战争以来,太湖流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1896年我国第一座民族企业——业勤纱厂在无锡诞生。1959年我国第一家社办工厂——春雷造船厂在无锡东亭镇祁席村诞生。社办工厂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前身。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高速成长。
第二,受到上海的强烈辐射。苏南与上海有紧密的血缘、亲缘和地缘联系。苏锡常是上海的腹地,是上海市民的重要原籍地。苏南发展乡镇企业,20世纪70年代靠上海回乡工人,80年代靠上海星期日工程师,90年代靠上海和南京等地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上海的辐射,使得苏南乡镇企业有比较高的起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依托是港澳,是经过港澳流入的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28个县、市,4.5万平方千米土地,2千万以上人口。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特点是“五洋”,资金洋、设备技术洋、经营管理洋、产品洋、市场洋。“五洋”的基础是临近港澳,是全国第一侨乡。海外华侨和华人七成来自广东,其中又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华侨和海外华人有广泛的血缘和地缘联系,是我国外资的首选落脚地。珠江三角洲模式以中外合资企业为起点,聚合海内外资金和人才,通过市场导向,实行进口替代策略,生产“国产洋货”,带动整个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在进口替代策略取得成果后,珠江三角洲逐步转向出口导向策略,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温州模式在温州专区的沿海地带,北起乐清、永嘉,南到平阳、苍南。温州模式的基础是广大百姓的观念。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小商品生产为主导。温州模式没有特大城市的依托,没有大量外资的注入,推动力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来自区域内部。因此温州模式更有借鉴意义,更有推广价值。
——摘自《中国社会发展及地理背景》
三、中关村发展历程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198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此时,中关村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有田有菜有农庄,街道及两旁树木与乡村小镇没什么区别。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如5月创业的四通集团前身,仅有几位年轻工程师和2万元借款作为开办费。11月联想公司创立时,也仅有11名科技人员和20万元资金。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联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地处核心地带的海淀园,各项经济指标年增30%,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有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不胜数的电脑公司,十万多大学生从业人员;年总产值近2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40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38家企业上缴税费超过千万元,17家企业进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百强,71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占有率进入前3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中关村创业2001年商业计划大赛”,立足于中关村,面向全国更为广阔的领域。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海淀又恰为北京的文教区重镇,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地利。中关村高科技的“顶天”技术,自建有产业化“立地”企业,激活了内部机制;利用科技优势实施电子政务,从而使社会服务、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务于自身高科技产业区;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才和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马首、龙头;从“两通”“两海”到方正、四通、联想,再到新浪、网易、搜狐,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的代表和先驱;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体系,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知识科技创新的典范和模式。
——摘自《地理教育》2002年第1期
四、日本筑波科学城
1963年9月,日本政府内阁提出在筑波地区建立科学城的规划。1980年,筑波科学城基本建设完成。
目前,筑波科学城聚集了日本全国27%的国家研究机构,40%的研究人员和40%的国家研究预算,共有人口19万,其中包括大约300家国家、私人研究机构雇佣的 1300名科学家。筑波科学城成为知识学术密集城市和日本最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倡导科技政策的产物。“科学城”作为科学工业园区一种类型并在世界上被广泛推广,日本筑波科学城起到了先驱示范作用。筑波与硅谷都被称为高科技基地,而且也曾经像硅谷一样声名显赫过,但不论是形成机制、思想观念,还是创新环境、管理方式,两者在体制和模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正是这种种差异,造成了筑波和硅谷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的巨大差距。以1998年为例,硅谷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2340亿美元。而同期筑波的这一数据却只有50亿美元,两者的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效益不明显,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表现在:政府投资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搬迁规模大,耗时过长(建设周期达30年之久);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产业化程度不够,没有达到建成日本最大最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中心的目的。此外,筑波科学城的建成也没有完全达到减轻东京人口压力的目的。
筑波科学城作为世界科学城一个不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摘自2001年《科学时报》“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模式分析”
五、“龙芯”1号——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大突破
据《人民日报》讯,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创新成就展”上宣布:我国第一款商品化通用高性能CPU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CPU成功问世,并可大批量生产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同时,以“龙芯”1号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我国信息产业在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道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六、奥克斯10亿元打造南昌工业园
日前,著名空调企业奥克斯与江西南昌市政府达成了初步意向合作协议,将斥巨资10亿元打造“奥克斯南昌工业园”。据介绍,该工业园位于江西南昌昌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用于空调生产、变压器等电力产品的研发、地产投资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等。工程项目分为二期工程完成,首期征地面积1000亩,工程项目建设按一次性投资规划和滚动式方式建成,预计该工程项目将在3~5年内完工。据估算,工业园建成后,奥克斯空调规模产能可达60万套至150万套,电力产品变压器可达200万千伏安至500万千伏安。工程正式投产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50亿元人民币。
七、光芒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受市场关注
由光芒集团无锡光芒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日前上市。该款热管太阳能热水器打破了市场长期以来由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独当一面的格局,备受市场关注。
光芒热管太阳能热水器其主要部件太阳集热管采用一种新型双真空金属热胆管,其集热原理发生了重大变革。金属集热芯片吸收光能后,真空紫铜管内的液态导热介质受热汽化,冲向冷凝端输出能量传递给水,使水温升高。该集热管交叉运用了光学、热学、化学、力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属于一种“金属集热、超导传热、真空保温”的新型集热器,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该热管集热效率高,抗冻能力强,在阳光下2分钟左右开始输出能量,而且在-50摄氏度的低温下仍可正常运行。整台太阳能热水器在运行过程中无需采用自动上水仪或自动上水附水箱便能实现承压全自动上水,使用户使用更省心、省事。
——摘自《光明日报》2003.6.30
八、最大台资项目落户上海近日,全球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在松江的投资计划,这也是迄今为止落户上海的最大一个台资项目。
台积电这次将在松江工业区设立的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首期投资达8.98亿美元,注册资本3.71亿美元。目前,有关立项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介绍,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每个月生产的八英寸芯片将超过4万片。松江区副区长王文涛说,这是目前落户上海最大的一个台资项目。
据了解,加上台积电的投资,松江今年的招商引资额已经达到17.18亿美元,高居上海各区县之首。同时,松江区今年一到四月的出口额也高达14.48亿美金,同比翻了一番多,达到136.65%。
——摘自《团结报》2003.6.12
九、浦东新区的规划
上海市的新区——浦东区的开发建设,采用了新区与旧城相结合偏向一侧的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借助商贸发达之势,建立了新的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等,以其强大的势力,带动了上海市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十、按生态原理布置工业
30年前,美国田纳西州小城查塔努加曾经是一个以污染最严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中心。而今,旧钢铁铸造车间已变成一个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水晶宫。旁边是全部利用循环废水的肥皂厂,紧临该厂的是急需肥皂厂副产物作原料的另一家工厂。
他们想建立完整的工厂网络,是指每一家工厂,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具有其各自的生态位一样(物质循环再被利用,闭环系统),彻底改变一般工厂以线性生产方式,最后产生废物的思维方式;也采用自然生态系统闭环式的生产,甲厂的副产物,成为乙厂的原料,乙厂的副产物又被丙厂所利用,从而消除废物的污染。这种“工业生态化,废物零排放”工业园区的建立,受到联合国的推崇,是各国学习的榜样。
而且,他们认为“废物”二字是人类的发明,他们要把“废物”二字从字典中抹掉。
6.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六
自从上个世界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五元素以来, 在城市规划中街巷空间作为城市的边界和路径的承载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城市空间中, 街道的尺度、街巷空间的比例等问题相应的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投入实际设计之中。然而, 街巷空间的研究往往针对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区域中, 在以保护和开发为主的历史文化古镇中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同时, 由于国家对历史名村名镇的保护上也往往过多的强调单体建筑的保护, 忽视了历史文化古镇街巷空间的保护, 这进一步造成了历史文化古镇街巷空间研究的缺失。
1 古镇街巷空间与意象
古镇街巷空间不同于古镇中的单体建筑, 其不仅作为供人停留的场所, 同时作为人们穿行、游览、感知、认知古镇等人类行为活动发生的载体。在人们对古镇意象的形成过程中, 其既是“道路”和“边界”的载体, 也是“边界”与“边界”之间的空白。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 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而其对意象的营造中可通过典型的空间特点和特殊的立面特征等方式来强化[1]。同时, 在古镇中街巷空间作为“边界”, 其承担着连接和区分两个区域的作用, 对于古镇整体意象的营造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古镇街巷空间的内容主要包括其尺度、比例、功能、行为活动、特征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们共同营造了整个古镇的意向。可以说, 古镇的街巷空间这些因素给予了外来人口对古镇的第一印象, 也是人们对古镇整体感知的开端。
2 古镇街巷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古镇街巷空间根据不同的意向需求, 其空间的尺度比例有所不同。其并不一定遵循在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单体建筑立面观赏的需求, 而往往更注重于建筑群体和整体空间的意向营造。如在户外空间的设计中, 当高宽比处于1∶2至1∶3时, 相对适宜于城市空间的围合尺度, 其对应于18°至27°的观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范围;而供人穿行的原始古镇的街巷空间高宽比往往小于1∶2, 通常介于1∶1至1∶2之间甚至小于1∶1, 但在实际使用中, 其并没有带给人压迫感。归其原因, 主要在于古镇的街巷空间往往力求给人一种幽静隐蔽的感觉, 其围合物本身 (即历史文化古建筑) 其立面的划分尺度也和现代建筑有所不同, 因此在古镇原始街巷空间尺度中相对缩小的街巷宽度正是适宜于古镇幽静的街巷空间整体意象的。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高宽比小于1∶1的古镇街巷空间尺度通常仅适宜于古镇传统建筑群落中所围合的以穿行为主要目的街巷空间, 其在整个古镇中的道路等级上和其所处的古镇中的区域要求较高 (通常处于古镇核心保护区) , 而在古镇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和改建街巷中应慎用, 因为在此区域中建筑立面的重要程度开始凸现, 建筑立面作为街巷空间的“边界”, 其在这种空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同时针对街巷空间中将会发生的人类行为活动也应给予足够的考虑。
3 古镇街巷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
3.1 人流量与古镇街巷空间的关系
古镇街巷空间在意象的营造中其尺度不仅仅取决于街巷尺度这一单一的尺度, 同时取决于在此空间中所发生的人类行为活动对空间的影响。换句话说, 街巷空间的功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街巷空间所会营造的意向。如, 高宽比为1∶1或小于1∶1的街巷空间如果处于对驻足空间需求量较大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中, 那么其功能需求于所营造的街巷空间将会发生矛盾, 从而形成扭曲的意向。以李庄和磁器口的实地调研为例, 李庄的古街道席子巷属于李庄古镇道路体系中的次级道路, 在街巷空间中依靠传统建筑所围合的小于1∶1高宽比的街巷空间从而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图1) 。而磁器口的入口道路同样以传统古建筑围合出小于1∶1高宽比的街巷空间, 但是由于其道路等级属于主要道路且商业活动相对活跃, 驻足空间多, 人流量大, 因此不仅使得幽静的空间感受完全消失, 同时造成了拥挤不堪的尴尬现象 (图2) 。因此, 在古镇街巷空间的尺度比例上, 不仅需要考虑其意象营造的设计意图, 同时需要对街巷本身所属的街道等级和人流量进行深入考虑。
3.2 临街灰空间与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依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院前灰空间作为街巷空间公共区域向建筑空间私密区域的过渡空间, 其在不同的道路等级和古镇区域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同时也随着街巷空间的高宽比、围合空间建筑的立面情况以及街巷空间本身所兼具的使用功能的不同而营造出不同的意象。而灰空间作为街道空间的边界, 使得街巷空间界限变得柔和的同时更易将围合物和街巷空间本身进行一种交融与融合。正如诺伯舒兹提到的边界的坚固性和透明性一样“边界的坚固性和透明性使得空间变成孤立或者较广阔的整体中的一部分”[2]。在对李庄的调研中总结出古镇灰空间主要分为:经营类灰空间、交往类灰空间以及日常生活类灰空间。这三种类型的灰空间主要由于使用人群的不同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空间状态。
经营性灰空间通常采用檐下空间、阳伞、栅栏以及2层挑出的平台下空间进行限定和围合, 在这种灰空间中的人类行为活动主要以餐饮、休憩以及买卖小商品等经营性活动为主。这类灰空间通常处于人流量相对较大的街巷空间中, 处于古镇区域的风貌协调区中相对较多。根据调研的5条街巷中, 街巷空间的高宽比在1∶1.5至1∶3之间 (图3~4) 。
交往类灰空间通常由围合街巷空间的周边建筑附属物所限定, 以架空方式较多。在这种灰空间中的人类行为活动主要以当地居民的休憩、交谈、游戏等交往性活动为主。这类灰空间通常处于穿越性人群较多的街巷空间中, 处于古镇核心保护区中相对较多, 街巷高宽比通常在1∶1至1∶2之间。 (图5)
生活类灰空间由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限定, 限定方式可以是树木也可以是高差变化等相对模糊的界定方式。这种灰空间中的人类行为活动主要以原住民的起居活动、存放柴火等附属空间用途为主。通常处于古镇的原住民住宅区域, 街巷空间高宽比没有固定区域。 (图6)
3.3 多样化的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的多样性主要针对不同的时间状态下空间所能提供的不同人群活动的场所。街巷空间的属性并不是单一的, 在不同的时间段, 街巷空间中所发生的人类行为活动是存在着变化的, 它所服务的人群也随之可能发生变化。因此, 在古镇街巷空间的设计中, 多样性的活动应该事先给予预计同时包含在设计之中。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这种时间变化下空间的多样性, “人和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仅仅创造出让人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 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3]
以对李庄古镇和赤水大同古镇的街巷空间中的调研为例, 由于古镇街巷空间不仅承载着旅游游览的功能, 其本身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 其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李庄古镇风貌协调区中的街巷尺度高宽比相对较小, 街巷空间的宽度较大, 大大超出日常旅游游客和当地居民生活的人流量所需空间。然而每周二、周六时, 李庄古镇成为周边地区汇集于此赶集的场所, 周围原住民大量涌入, 人流量巨增, 且街巷空间中充满了原住民运来赶集的农作物、手工制品等 (图7) 。同样的情况在赤水大同古镇也有发生, 本身相对较窄的街巷空间中, 其人行走道却相对较宽,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在赶集的时候情况就比较清晰了:相对较宽的人行走道更多的是用于堆放其赶集货物所需的空间。同时, 寺庙门口和古镇中相对重要的单体建筑的集散场地, 在夜晚通常也充当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此处往往需要比建筑物集散场地更开敞的街巷空间才能延续其居民的活动。 (图8)
4 结 语
古镇街巷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基础, 在街巷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中, 设计师不仅应该从古镇街巷空间的高宽比、功能、区域归属等情况对空间进行限定。同时应该考虑多种使用情况的空间, 灰空间所充当的不同功能以及历史文化古镇所特有的人类行为活动。只有在全方位的考虑这些元素后, 其营造的街巷空间才是让游客和当地居民所共同接受的, 才是一个合理的古镇街巷空间。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诺伯尔兹.场所精神[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7.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七
“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图中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
1. 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2~3题。
2. 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 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 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 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 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 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据此回答4~5题。
4. 在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读表完成6~8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6.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单位:公顷/人)为( )
A. 0.4 B. -0.4 C. 2.0 D. -2.0
7.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 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 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 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 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8. 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 )
A. 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 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 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阅读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材料二 《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在政府对CO2排放进行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把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CO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材料三 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归入“静脉产业”。
9. “碳交易”的出现能使:①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②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③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以上观点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是( )
A. 政府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B. 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C. 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全程实行清洁生产
D. 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11. 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请结合上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合作的途径有哪些?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2)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 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使福岛核电厂多座核反应堆发生严重故障,冷却系统失灵后发生巨大爆炸,放射性核物质泄漏,使福岛的自来水、地下水和沿海海域发生核泄漏污染。
材料二 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
(1)简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福岛泄漏的放射性污染日趋严重,数周后美国西部的空气和海水都检测到放射性污染,请简要分析污染物到达美国西部的原因。
8.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八
三江源区在江河水流循环和大气环流中的枢纽作用使之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根据有关历史记载、统计资料和科学知识,本文对中清以来各主要时期三江源区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规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算和评估,以期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性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作 者:景晖 徐建龙 Jing hui XU Jianlong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2005 24(3)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三江源区 人口变迁 人类经济活动 生态环境★ 刍议三江源地区观光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对策
★ 茌平县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 内蒙古羊绒市场现状及对策
★ 图书馆人事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 零售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9.人类与环境论文模版 篇九
课程考核论文
论
文
名
称
所
在班
级
学
号
日
期
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也可自选与环境、能源保护相关的题目)
1.应如何预防与改善土壤盐碱化现象?
2.你如何看待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请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尘暴、核危机、极端天气等),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4.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5.试论我国城市、农村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我对中国环保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具体要求
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封皮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5、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
者
不
予
以
评
分
。2 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
浩瀚苍穹,孕育了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岁月。时代更替,科技发达,人类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很大的,能源也在一点点消耗,枯竭。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无疑对我们人类自身也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就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多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能量消耗。
那么,具体引发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这就要从俩方面来看,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界的一些无人为因素掺杂仅环境自身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旱灾等等。另一方面,就是次生环境问题,这个则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毁坏,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使资源枯竭,耗损,再加上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从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类发展的越来越强大,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太多太多,可以说,人类的发展依赖与环境。先从我们人类的起源来说,从钻木取火,捕食其他生物开始,我们就在利用环境资源了,渐渐地,一步步发展,我们依赖环境生存,我们从大地母亲那里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后来,我们人类划分成好多个种族,部落,都渐渐地发展强大,各部落间开始对其他部落掠夺,索取,战争爆发了,人们又从人与人间的直接战斗,演变成军事实力间的斗争,核武器,各种枪炮弹药的发明,给人类的强取豪夺提供了方便,但在制造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又对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利用和毁坏。然后,灾害越来越多,疾病在人间蔓延开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地震所带来的灾害也给人类的生命造成伤害。其实仔细想想,这也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的生存太过泛滥,势必对地球造成威胁。所以,要取得一个平衡。
10.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十
一、优化方法
主要采取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上小组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小结、检测的自主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也践行了新课改的目标——关注人的发展。课前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主动研究实际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课上讨论,是师生间相互交流想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展示自学成果的环节,无形中又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梳理教学过程既突出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能力也得到锻炼;最后的习题演练则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气候对人类活动”则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科书以农作物的分布、熟制、气候资源等为例来分析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结合各地的特色民居说明人类活动也受气候影响,涵盖全面,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还补充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案例分析。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能让学生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总是通过一定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地理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气候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选用多种教法,能获取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①中国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有着显著差别,农作物和熟制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相去甚远。笔者设计贴图活动,准备了中国地图和印有多种农作物和熟制的纸条,要求学生将纸片粘贴在对应区域。这种直观清晰、简洁明了的教法,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更真切地感知我国农作物和熟制的空间分布。让学生动手操作,也是激发其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②四合院、窑洞、土坯房、冰屋等是受气候影响的典型建筑。艰涩的文字、生硬的讲说,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故此设计了图片展示活动。学生一边讲述不同地区气候对房屋设计的影响,一边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类房屋的精美图片。地理照片是地理事物和景观的真实反映,用以展示多种景观,能帮助学生形成某些地理表象。③“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的问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习思考、引导探求新知。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适应多变的教学情境。
二、展现精彩
课堂表现的张力。小组组长代表向全体同学讲解服饰和饮食习惯受气候影响时,大声演唱了《青藏高原》和《辣妹子》两首歌曲,生动诠释了特殊的气候条件会形成该地特有的服饰和饮食习惯,这种独具匠心的展现方式出乎意料。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方行为、从容谈吐、婉转歌声获得在场60余名听课教师的赞许。更有小组学生代表以演说家的风采进行独特的课堂小结,清晰的发音、自然的节奏、低沉的腔调,深深地吸引着在场的所有人。
广博的知识视野。“气候影响人类的服饰和饮食习惯还有什么例子?”学生做出了让人惊喜的补充:①因纽特人吃生肉。因为北极地区气候严寒,植被稀少,柴火奇缺;北极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使果蔬匮乏,只能生吃动物肉来补充维生素C。②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喝酥油茶是藏族同胞一种独特风尚。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居民以肉食为主,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主要靠酥油茶补充。③英国人喜欢吃牛肉、面包。英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牛肉、牛奶产量大,农业作物以小麦为主,所以膳食以牛肉和面包为主。该生能将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与课本内容进行完美结合,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学习中的生成力。学生在课堂中提出很多问题:“南北方门窗应是什么特点”、“主食能不能写水稻或者稻米”、“东南亚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还是热带季风”。学生尽情地绽放自己的思维感受,课堂也在学生生成的智慧火花中闪现灵性的光辉,并展现出无穷魅力。
三、反思改进
虽然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但课堂中却只有少数学生精彩展示,部分学生处于旁观者位置。初中生好动,注意力也易分散,有些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往往显现出漫不经心的精神状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可作以下改进:①创设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其进行点拨,势必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效果,强化学习情感,激发求知热情。若能让学生互相评价,可为更多学生提供表现机会。此外,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也会使课堂呈现出中心多元化、机动灵活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发展。②加强课堂掌控力度。一方面教师应把精力放在捕捉讲演学生的学习信息、处理生成问题上,以有效推动课堂的渐进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高教学效率。
在精细研读“气候与人类活动”基础上,笔者决定增加“人类活动反作用于全球气候”这一内容,旨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学内容的处理仍不够全面。开展教学时,通过“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等社会热点论述人类活动给全球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应说明人类也在积极谋求人地和谐,如人造林、农田防护林网、水库和灌溉工程等会使局部地区气候变化趋于缓和;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等政策也为气候改善做出贡献。若能提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德班气候大会等国际大事件,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1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篇十一
务网站有哪些常见的类型;不同类型电子商务网站在目的、结构、前台系统内容上的一般差异;等等。
第二,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本实习在大二下学期课程设计进行。因为课程教学的课时比较紧张, 课上不能详细介绍网站制作软件的应用, 包括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软件的基本应用, 并且大部分同学具备一定的基础, 而这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上机得以掌握和熟练。
第三,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高级技术。本部分在大三上学期进行, 是配合课程“电子商务网页与网站设计”的上机练习。由于学生在大二的课程设计中已经对基本的网页制作相关软件较为熟悉, 因此本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网站发布平台IIS的应用、对HTML的深入了解、用Dreamweaver制作网站框架及模板、样式表的应用、web应用程序开发等等。
第四, 电子商务开发平台的应用。本实习在大三下学期进行。该开发平台是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 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开发环境, 学生可以不借助其他任何开发工具, 就能在该平台中完成开发任务。平台开发环境中还为学生提供许多现成的商务网站开发组件 (如购物车组件、商品展示组件等) , 学生可以直接把组件套用到自己的网站里, 这样就为网站的建设带来了很大方便。
第五, 电子商务网站综合实习。本实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开发针对具体企业或商家的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这里注重针对真实对象, 进行具体的需求分析、网站规划、网站的结构设计、界面设计、网站内容的整理、网页制作、网站测试等多个方面, 提交内容除了网站之外还有实习报告。该实习要求学生分组完成, 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提高团队意识, 培养协作工作能力。
4.主要实践效果。学生通过多个实习, 可以逐步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工作流程和整个网站的建设过程, 从中学会网站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平台的使用, 可以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学生普遍反映, 通过“五位一体”综合实践体系, 既巩固了书本知识, 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也为今后就业掌握了一项实际本领。
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多侧重于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治理, 而缺少对全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
五、结论
实践环节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论文提出的“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强调从五个方面逐步地、整体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体包括: (1) 首先要通过调查、比较, 了解某项理论或技术在实际企业的应用情况; (2) 一些理论和技术会有部分基础的实践内容, 可以由学生自学并实践; (3) 教学安排上要配合课堂教学, 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 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 (4) 有关课程可以购置商业软件公司开发的实践教学模拟软件, 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环境; (5) 高年级学生应该有结合课程内容及具体企业需求的实战演练, 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企业的需求。“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电子商务网页及网站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实践效果优良。该体系可推广至“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系统”、“ERP”等其他课程或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1]李鹏飞, 杨象驰.电子商务开放式实验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136-138.
[2]琚春华, 刘东升, 周怡.电子商务专业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87-89.
[3]宋文生.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
[4]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曾明, 徐晨.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5) :47-48.
[6]朱玉春.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7) :40-42.
[7]戴维H·乔纳森.郑太年, 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高文, 徐斌艳, 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9]陈飞, 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11, (4) :76-79.
(JGYB2009099) :“关于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的环保行动可以带动周围的很多人, 甚至全社会。因此, 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的职能, 而且大学是按照专业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大量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 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环境专业知识的时间有限, 而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全校性公选课开设, 为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了契机。安徽大学是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开设, 以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就《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考核及评价进行总结, 为各高校开展环境保护公选课程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同学们了解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演替关系, 让同学了解人类在环境问题的出现、发展演变过程中作用及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而培养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针对上述目标, 本课程内容从历史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入手, 沿着历史发展轨迹, 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和根源, 在揭示环境问题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从源头消除环境问题的措施。以此为主线, 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篇, 第一篇阐述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该篇只包含一章内容, 阐述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推测了历史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指出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二篇以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切入点, 分章节阐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 并指出预防、消除污染的政策和技术方法。通过上述7个章节内容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以及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三篇重点阐述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总结了当代人类寻求文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总体上该课程内容以环境问题的演化规律逐层递进, 各篇章相互关联, 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突出重难点, 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他们的人文科技素养。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授课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课外求解问题———师生课堂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课程知识内容,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时, 提出“几大世界古典文明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为什么消亡?”这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问题, 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课堂探讨, 分析得出可能的答案, 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明与环境的演替关系。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在特征, 而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也是有形设备装置,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多媒体为主, 黑板板书为辅的理论教学手段, 同时利用网络获取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作为课程讲解的支撑材料, 通过播放一些拍摄的视频, 并辅以讲解, 让同学们直观认识, 了解这些工艺的组成及特点, 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考核及评价
多年来, 公选课在各高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 学生上课到课率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采取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约束、监督并促使学生重视公选课的学习, 真正达到公选课的教学目的。
作为全校性科技素质公选课,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教学要求及性质与专业理论课存在本质的不同。本课程的平时成绩占70%, 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以课堂出勤、作业及课外调查报告为依据, 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依据。本课程1学期12次课, 平时课堂出勤率占平时成绩的40%, 通过随机点名进行考核, 1学期点名8次, 出勤1次获得平时成绩5分, 一学期旷课4次, 不得参加考试, 本课程成绩为0;平时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1学期布置3次作业, 每次作业平时分为10分, 每次根据作业上交情况和完成情况不同分别给0、5、10分 (0分:未交, 5分:上交、不完全正确, 10分:上交, 完全正确) 的作业平时分。而课外调查报告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 每个小组5人, 由本人设计题目供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报告成绩分0、18、27分3个等级 (0分:未进行调查, 18分:参加了调查, 但工作量较小, 数据不够详实, 报告缺乏分析、总结。27分:参加了调查, 且工作量较大, 数据较详实, 报告有一定的分析、总结) 。
期末理论考试试题包含选择题、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3种题型, 不设一般专业课程考试所常用的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 从而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素养。
四、结语
自2004年至今, 本人开设《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全校公选课程10个学期,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 总结如下:
1. 科技素质公选课在内容层次上不能太深, 需要选取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和内容。
2. 教学方法不能单一, 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如讲授、讨论和视频展示等多种方法。
3. 在讲授理论内容时, 以视频和音频为媒介, 更能吸引同学的兴趣, 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作为全校性科技素质公选课, 设立一些参观实践, 对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 作为科技素质公选课, 授课教师可以设立一些与课
程内容相关的调查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展, 学生在项目调查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 甚至掌握一些专业知识。
6. 作为公选课, 学生逃课是普遍现象, 为了控制学生
逃课,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独特的考勤、考试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环境事业发展, 多年来安徽大学开设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科技素质公选课。本文介绍了该公选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考核及评价方法, 总结了《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环境意识,公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参考文献
[1]张连辉.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前中国政府的环保努力[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 17, (4) :40-47.
[2]吕文英.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提高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S1) :53-56.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推荐阅读: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07-14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07-04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硕士招生简章07-27
人类怎样保护环境论文07-27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一辩稿07-04
旅游地理环境保护11-11
环境日活动方案与总结201009-03
地理环境演化趋势论文09-19
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09-10
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