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2024-07-20

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精选8篇)

1.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篇一

社区搭台 居民参与 构建文明祥和幸福社区

昌吉市绿洲路街道绿园社区党总支

绿洲路街道绿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1月,辖区总面积0.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14户5130人,有汉、回、维、哈等13个民族,社区党总支下设9个网格党支部,直属党员82人,其中离退休党员67人。辖区有物业小区3个,商业网点92个,属纯居民社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办公服务场所220平米新扩建418平米。近年来,社区党总支以落实“六民”工作机制为核心,依托社区“主题教育、文化教育、特色教育”三大教育基地,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想实招、求实效,积极探索出了以各类文体活动为纽带,三大教育基地为平台,党员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为辅助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主题教育”为核心,提升居民综合素质

根据社区居民身份各异、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将居民分为经常参与型、时而参与型和不参与型,采取分类主题施教法。一是集中主题教育。针对经常参与型的党员和居民,将他们纳入正常的社区党员学习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群众面对面教育活动,采取“每月一主题”的形式,增强居民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开展了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联谊座谈会、以“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的公民道德建设月主题签字仪式、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以“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为主

题的教育等。二是特定主题教育。针对时而参与型的居民群众,党总支采取以宣传促教育的形式,开展“讲正气、讲团结、讲大局”、“比学习、比奉献、比稳定”为主题的 “三讲”、“三比”等主题教育,在社区醒目位置安装党报党刊宣传栏,每天由专人负责张贴昌吉日报,确保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当天的新闻,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通过社区党报党刊专栏,来带动居民接受教育。三是帮扶主题教育。针对不参与型的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党员和居民采取“一帮一、一带多”的主题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带动,从而使他们逐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我们还采取党报循环利用法,将看过的报纸由街道专人当日整理成册,在次周向社区集中传送一次,社区将传阅来的党报党刊赠送给平时表现积极、工作热心的志愿者,让他们相互传阅、学习、讨论,使党的声音及时得以传达,实现党报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以“文化教育”为纽带,增进居民群众感情

一是典型引领,扩大群众参与的覆盖面。结合辖区人员实际,挖掘有特长的群众并与他们加强联系,发挥群体优势,建立了书法、绘画、文艺、柔力球、乒乓球、曲子队等6支业余文体队伍,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以“花为媒、邻里情”、纳凉晚会、春联赠送活动等不同内容的邻居节活动,以社区居民自编自排自演娱乐节目为主,与小区物业站联手,在小区广场演出,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二是寓教于乐,吸引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艺活动。以“居民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图书室为阵地,“让艺术走近百姓,让品位伴随生活”,邀

请新疆曲子剧团的老师,面向广大居民群众开展音乐、舞蹈等艺术培训项目,通过特色培训项目设置和互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居民提供“零门槛”的文化服务。除本社区业余文艺爱好队、党员、居民编排的节目外,还邀请州歌舞剧团和新疆农职院等单位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社区6个业余文体队在社区小文化广场上自发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形式,将身边的居民带动起来学柔力球、唱传统戏曲、欣赏书画艺术等,社区居民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三是示范带动,引导居民全面关注社区工作。突出老党员、老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强和居民威信高的两大特点,让老干部、老党员带动社区居民及家庭成员主动接受教育,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的宣传作用,组织居民聆听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我身边的好书记(玛纳斯县和吉木萨尔县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开辟社区市民讲坛,让社区老党员原市人大主任韩生禄同志讲解物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以“我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我骄傲,我是社区志愿者”为主题的座谈会,使老党员、老干部成为“政策理论的宣讲员,维护稳定的治安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居务公开的监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让广大居民讲解身边居民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从而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实际生活中,促使良好的民风吹遍社区各个角落。

三、以“特色教育”为平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特色活动。在居民家庭中广泛开展“读书的人最时尚,读书的家庭最和谐”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活动,鼓励居民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依托社区连续五年成功开展的邻居节活动这个平台,发挥家庭大舞台、老年艺术团、业余文化队等文化队

伍作用,举办拔河、厨艺大比拼、花卉展、手工艺品展示、居民座谈会、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达到“让寂寞的楼栋热闹起来、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让贫困的居民幸福起来”的“四个起来”的目标,促使“不分你我他,社区是大家”成为广大居民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二是设置“景观”教育。采取街道拨付一点、社区筹集一点、包社区部门支持一点的办法,丰富社区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以文化图书资料站、州图书馆外借图书点补充书库内容,建立小广场警示教育基地,在街道和居民小区建立景观带,设立各类公益广告,在游园绿地内设置告示牌,开展公益提示语教育,在小区院内建立宣传专栏、在居民楼道建立了精神文明、计生等内容的装饰牌,通过文化景观建设,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党员、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形成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三是建立服务网络。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方式,社区将直管党员和进社区党员志愿者纳入网格党支部和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作为社区收集信息的情报员,他们主动到楼栋失业人员、离退休职工家中和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中走访了解,送温暖,送政策、送真情、调解矛盾纠纷,为社区居民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四、奉献社区,凸显党员先锋作用

绿园社区党总支以先锋引领、共建和谐为主题,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主线,设立了八类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自觉领岗,承诺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树立社区党员新形象。

一、结合楼道党员年龄大、热心肠、有空闲等特点,为身体较好的社区退休党员提供再服务岗位,推行“一长五员”工作岗位,搭建自我服务平台。“一长五员”即楼长、党员监督员、文明信息员、民情信息员、计生信息员、平安信息员。“一长五员”各负其责,带头“讲文明、讲政策、讲亲情、讲互助”,大力倡导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居民家庭发生矛盾和邻里产生纠纷,由楼长和五大员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经社区党总支召开楼栋代表现场解决,使每个退休党员有事可做,有责可尽,有困可助。

二、即开展党组织向党员和群众承诺,党员向党组织承诺活动。社区党总支针对居民反映较迫切的问题,逐一立项,承诺完成时限,面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监督。在实施社区党员承诺服务的过程中,不求数量重实效,着力在细化定诺、承诺、履诺、督诺和评诺上下功夫,实行了兑现承诺销号制,对党员承诺建档立卡,承诺一件,登记一件,兑现一件,销号一件。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总支成员、9个片区生活党支部书记,均签订了承诺书,并实现承诺事项公开上墙,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确保承诺事项一一得到落实。

三、在社区广大党员中开展“一树一助”活动,即树党员形象,助弱势群体活动。社区党员结合自身特点,任意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服务,服务居民、服务社区。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员积极参与,争做先锋,在创建文明城市、扶弱帮困、和谐楼院 5

建设等热点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突出特色,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围绕社区居民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造“文明祥和幸福社区”,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丰富其内涵。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规范办事服务程序,社区为居民代办服务34项,使居民一来到社区就能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和咨询等服务,2010年未发生一起因社区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的投诉问题;通过推进“一长五员”的楼栋自我服务网络模式,实现家庭和睦、邻里一家亲。知民情才能解民忧,通过创新“两谈暖心”、“党性连心”、“亲情服务”活动载体,落实“党员党组织承诺制”、“关怀帮扶机制”、“走访慰问制度”,使居民担忧的事情优先解决,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跟踪解决,居民群众是幸福家园的共建者,也是和谐社区的共享者,社区党总支把“文明和谐社区”的特色内涵贯穿到“六民”工程中,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努力构建服务居民的第一平台,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积极打造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功能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2.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篇二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 从传统社区向现代社会转变, 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社区共同体的消失, 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结日益松散。如何重构社区内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让社区居民有参与社区建设, 就成为当下社区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居民社区参与的概念及意义

参与包含多方面意义。其一体现的是公民权利。公民, 既是国家的主人翁, 也是社区的主人翁, 凡涉及每个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务或公益事业, 公民都有权参与。其二体现的是一份责任, 如自己的祖国处于危难之中时挺身而出, 当遇到歹徒行凶时见义勇为。社区不是某个人的社区, 是全体社区成员的社区, 建设社区是每个社区成员责无旁贷的义务。其三体现的是一份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将使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集聚起来, 形成巨大的力量。人多力量大, 人多势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群防群控、群策群力为取得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四体现的是智慧。如人多智广, 人多主意多。其五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 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 没有个体的组成, 就不可能形成整体, 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其六反映的是社区成员积极性发挥的程度, 社区成员的精神风采。社区成员参与的越广泛、越深入, 则说明社区成员的积极性越高, 精神风貌越好。

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的现状

1. 从参与主体上看, 目前在许多社区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是“一老一少一低”。

“老”, 即离退休的老同志;“少”, 即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学生;“低”, 即定期到社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从分布上看, 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是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的居民, 而在职人员很少参加社区活动。

2. 从参与内容上看,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项目

主要是娱乐健身学习等文化活动类, 而涉及社区公共事务决定、公共服务项目选择等内容的政治性参与较少。

3. 从参与形式上看, 一方面表现为被动参与和反复参与。

被动参与表现为, 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 (执行) 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 比如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反复参与的情形, 指同一批社区居民被重复动员、反复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年底统计时看似参与人次很多, 参与人群却有限。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居民社区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4. 从参与动力上来看, 人情面子是目前居民选择参与社区活动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被动性参与的社区活动中, 人情面子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利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网络, 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执行性参与任务。当然, 兴趣、爱好以及相关利益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成因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分析其中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益关联度低是导致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经济因素。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社区居民是否参与社区活动取决于“参与”行动所带来的效用。也就是社区居民是否参与以及是积极参与还是消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取决于其参与行为对其自身及其家庭是否有价值, 以及有价性程度的大小。而一方面, 社区公共事务、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又具有“共享性”的特点, 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2. 传统的单位意识是制约居民社区参与的文化因素。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个人依靠单位实现自己的一切利益, 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严重依赖单位, 根本没有“社区”的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 单位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 居民的利益关系开始转入社区。但是这一转变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人们在减少对单位依赖的同时, 单位情结并不会瞬间即逝, 单位仍然是大多数居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虽然社区对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在提升, 但目前还处于弱势, 居民社区意识还比较淡薄, 仍然把社区当做住地而已。

3. 体制性障碍是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度不高的制度因素。

中国的社区建设时间还不长, 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社区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 政府是社区建设强大的推动力。这种体制导致社区建设行政化色彩浓厚, 居委会实际上成为政府的“腿”或“脚”, 没有多少主动权。居民缺少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化条件, 参与渠道不畅。居民也长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政府的安排, 缺乏自治参与的意识。因此, 在社区建设中, 目前更多的是在运用行政资源, 大多数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居民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 居住模式的变化是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空间因素。

与以前单位院、家属区相比, 现在居民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 居民的动迁和流动加剧, 人们逐步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 开始居住在新的陌生的社区中。从而, 社区居民的异质化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强, 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相关调查表明:社区居民的交往程度与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呈正相关, 即居民的交往程度越密切, 居民的参与意愿越强。因此, 目前的居住模式在客观上影响了居民之间交往, 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

四、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

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 是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理想的状况,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升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路径选择。

首先, 政府部门和相关社区组织要坚持重视理念、注重过程和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来发展居民的社区参与。一是要始终重视参与的理念。作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社区组织, 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累积社会资本, 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过程, 不要急于求成。居民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能得到主体意识的教育, 才能逐步提高参与的兴趣和能力。三是要区别对待, 尊重差异和个性。应针对不同的社区结构, 不同的参与类型, 来开展工作。面对老人社区、青年社区、老公房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等不同层次居民的参与要求, 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 社区组织可以围绕参与动力、参与平台和参与意识等方面提升居民社区参与。

2. 增强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

从利益关联和情感认同两方面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而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制度安排, 社区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服务, 让居民利益社区化, 使居民的利益通过社区得以实现。利益的驱动力是巨大的, 当居民意识到自身利益与社区利益紧密结合, 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其利益实现时, 就会增强参与社区事务的欲望和动力。在居民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增强后, 会产生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在情感上认同社区。正如“社区是我家”这一口号所表达的, 居民生活在这个社区里心情愉悦, 对社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不愿意搬离所在的社区。

3. 搭建居民社区参与的平台。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社区组织通过搭建更多的参与平台, 促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 增强其社区意识。可以建立以下几种参与平台:

社区议事平台。运用简报、广播、视频、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让居民了解社区的基本状况, 年轻人多的社区, 还可以建立网上社区论坛, 就实事项目、共同关心的议题, 如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 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 对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 并将议事结果及时反馈, 用参与成效来强化参与意识, 发挥居民的积极主动性。

社区服务平台, 社区在摸清资源和需求 (如社区内居民拥有的技术能力、服务意向、服务需要等) 的基础上, 提供各项优质的、符合社区实际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 解决居民的“急、难、愁”问题, 逐步形成社区服务和社区参与的氛围和传统。

4. 健全居民社区参与的机制。

虽然社区参与是基层的活动, 但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居民社区参与的机制和渠道, 使社区参与规范化、制度化。目前, 很多社区参与活动无章可循, 社区组织之间也缺乏合作, 导致社区参与活动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临时性组织参与的成本较高, 对居民的吸引力也较弱。因此, 要完善社区参与的制度化环境, 继续健全现有的“三会制度”, 即听证会、评议会和协调会, 提高社区参与的规范化程度。

5. 提升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

增强居民社区参与, 制度化是保障, 意识养成才是根本。目前, 中国公民整体素质、文明程度还不高, 需要不断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逐步培育“参与共享、互助共进”的理念, 提升参与意识, 提高参与行为。目前较为紧迫的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 使其树立“以居民为本”的社区服务理念, 有效地表达社区居民的意见, 与有关团体联络与沟通, 寻求志愿者的配合, 扩大参与面。

综上所述, 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为重要, 如果居民根本就没有参与社区事务的渴望和冲动, 那么怎样培育, 引导也不会奏效, 建立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 认真分析和研究居民的参与期望, 真正放权于民, 只有这样, 居民的参与才能规范化、持久化、社区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一种有效载体就是社区社会组织。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利用社区资源, 依靠社区力量, 都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参与, 没有社区居民、社区内各个组织及驻社区单位的广泛参与, 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力量, 资源也无从谈起, 社区建设就难以为继。

3.居民参与社区共治机制研究 篇三

一、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导向

城市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石,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社区建设展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导向,是政府引导增权与居民参与增权的共治形态。政府发生作用的方式改变,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1]。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治是居民增权的外在形式,居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并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走向善治的必然逻辑。

城市的商品房社区是住宅商品化后,从单位所有的居民区向私人所有的住宅小区的转型。这种社区即是Chris Webster所认为的私人拥有、私人管理的房产,家庭或公司通过支付地租、服务费或其他方式,享有该房产中的公共设施[2]。商品房社区改变了传统的空间形式,把拥有产权的私人业主推向了社区治理的前沿,具有私人治理的特征。武汉市中央花园社区是商品房社区的典型代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商共治机制和平台建设是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范例。

二、中央花园社区概况与居民参与动因分析

(一)中央花园社区概况

中央花园社区是2000年新开发的全封闭型物业管理小区,由五个住宅组团——邻芳居、红杜里、锦鹃谷、晴翠湾、碧云天组成。全社区共有44栋楼房、2800户共计7860名居民。中央花园社区居民具有“三高一无”(高龄、高薪、高知,无低保)的人口特征,其中50%为退休人员。从社区居民群体的收入来看,中央花园社区已经迈向富裕型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加追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整体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从市民社会理论来看,居民自治组织发育良好,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可以说,中央花园社区是市民社会发展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

第一,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中央花园社区的许多硬件设施处于湖北省领先地位。社区是2000年新建的社区,起点高,没有历史规划遗留下来的问题。第二,省、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建立了社区学校、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邻里文化广场、国家级篮球场、社区科普馆、社区自动气象站等硬件设施。其中,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拥有2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设有信访接待室、警务室、会议室、老年人文化活动室、青少年学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党员电教室等多个多功能活动室,并建有一个藏书2000多册的图书室。第三,软件平台成为社区服务的一大特色。这里建立了心连心结亲、户连户睦邻、手拉手同行等组织平台,其中的周艺杂坛、丁志英语角、老红军寇世荣红歌比赛影响很大。

中央花园社区建设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典型,先后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科普活动站建设示范试点”、“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百佳社区”、“江城十大特色社区”等65项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

(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动因

商品房小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社区居民是利益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的,甚至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共同的利益往往是社区居民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行动的基础,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直接动力[3]。中央花园社区的居民有着基本类似的经济收入结构和生活背景,对社区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也因此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从社区居民需求的角度分析,社区是依地缘、群体关系建立起来的生活共同体。在新型的商品房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普遍存在着精神贫乏、人际关系淡薄的情感现实,产生“一户一重天、猫眼看世界、相见不相识”的人情冷漠现象。从表象分析,这是由于资源不能共享、邻里不来往、精神食粮不充足所造成;而究其根源,则在于社区居民的参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从制度层面分析,则是制度缺失所造成,从小的方面来看又是由于缺乏社区共治的参与机制和平台所造成。因此,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一是要解决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二是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搭建精神寄托平台。

三、中央花园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与平台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广大居民的自觉和积极参与,而引导居民参与需要良好的机制保障和平台来支撑。中央花园社区建设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居民高度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果,与居民利益需求和建立参与机制、互动合作平台分不开。通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为基础,中央花园社区建成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和组织平台。

(一)居民参与核心机制——“三方联动”

在商品房社区的管理中,国家希望减少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引导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元治理模式,将部分职能赋予社区中的市场化主体;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作为“掌舵者”的第三方出现,在社区管理中扮演公正的裁判角色[4]。

中央花园社区实行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模式,推出了“治安联防网格联动、邻里联动、矛盾联助、纠纷联调”的“四联”新举措。党组织统领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在社区管理创新中发挥战斗堡垒的核心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治理中心,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利益的代表者,发挥利益表达和治理监督的作用;物业公司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负责物业维修、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社区秩序维护,以及提供家政劳务、社区信息咨询等有偿服务。通过“三方联动”,中央花园社区一举解决了“资源零散不规整、邻里之间很冷漠、精神食粮不充足”的三大现实问题。

nlc202309082347

(二)居民居务参与机制——邻里文化与精细化网格管理

邻里文化是中央花园社区的社区文化。在居务参与机制中,邻里文化活动阵地是主要平台。107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是中央花园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社区兴建的近万平方米的邻里文化广场则是文体活动的大平台。依托一个主阵地和一个大平台,居民们创办了“周艺杂坛”,开展舞动星期一、唱响星期二、奏鸣星期三、戏说星期四、走向星期五、快乐双休日等主题活动;组建了歌舞、棋类等15支邻里文化队伍,形成了“以人为本、以邻为亲、以和为贵、以文为根、以助为乐、以德为魂”的社区邻里文化精神。

在居务管理方面,中央花园社区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形式,将社区的楼栋住户与辖区商网门店连体打包分割,按房屋组团的44栋楼房、435家商网划为8格,每格300户左右。每格由“三长三员”包格负责,即党小组长、楼栋长、中心户长;宣传员、信息员、网格管理员。在党小组的领导下,每个网格团队由社区工作者负总责,“三长三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这种“一格多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居委会是领导者,社区居民是主体,居民的自我治理、自我服务是精髓。通过这种机制设计,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三)居民政务参与机制——“四民”民主参与

中央花园社区努力探索居民自治新途径。在凝聚共识、扩大居民参与方面,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四民”民主参与机制。“四民”机制是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依托“四民”参与机制,中央花园社区大力推行社区工作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通过建立议事会、协调会,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居民自主维权相结合的权益保障机制。

(四)居民商务参与机制——“居商一体化”

中央花园社区由商业地产公司开发兴建,竣工后,政府与地产公司签订了合同,将1070平方米售楼中心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将社区用房改造成宣传、学习、教育、服务、活动、休闲的场所。社区积极拓展商务,物业前台与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融为一体,并将20家贴近居民生活的商户纳入社区党员群众事务综合服务平台,既引导商家拓展市场,又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这种形式,形成了“居商一体”的格局,建立了有效的商务与服务供给系统,使居民在社区里安居乐业,提高幸福感。

(五)居民志愿服务参与平台——党组织社区志愿者平台

志愿者参与是中央花园社区居民自治的形式之一。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创建行动、和谐家园行动、结亲帮扶行动、老少共建行动、创先争优行动,充分展示了志愿参与的精神,体现了社区自我服务的理念。在志愿者活动中,党组织是社区志愿者平台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特征分析

从社区管制到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也是居民自治的外在表现形式。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有不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央花园社区的居民参与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

(一)人口结构和社区邻里文化是居民参与程度高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是社区的人口主体。中央花园社区60%以上为老年人,这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资本参与社区活动。据调查,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参加结亲帮扶、文艺比赛等适合他们的文体活动,青少年则以故事会、幸福家庭小课堂等为主。倡导邻里文化提高了居民们的参与度,爱家园、兴家园、建家园的邻里文化既满足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浓缩了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行为

中央花园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自始至终是省、市、区、街领导下的政府行为,党组织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资源的获得度相当高。政府部门对于中央花园社区的支持力度最大,政策资源、硬件资源的倾斜使中央花园社区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社区建设,由此营造了社会管理创新多、居民参与热情高的氛围。

(三)群团等社会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要载体

彼得·德鲁克认为,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主体之一。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要在社区治理中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让更多的私企和公共部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社会组织主要致力于社区服务和管理,基本宗旨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其力量就在于它扮演着把家庭和社区与广阔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和催化剂角色[5]。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一个平台,工、青、妇、科协、计生协、社区文联等群团组织是社区活动的组织基础,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学校、市民学校等是参与平台。

五、结语

公众参与是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新的治理模式。政府部门可以集中精力“掌好舵”而非“划好桨”,基层管理部门不必事必躬亲,而要妥善授权,最终实现公民参与社区自主治理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Stoker, Gerry.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 50(1): 17-28.

[2] Chris, Webster. Gate Cities of Tomorrow [J],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1, 72(2):149.

[3] 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J].学海, 2005(3).

[4] 唐娟.城市社区结构变迁中的冲突与治理.唐娟主编.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60.

[5] 陈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责任编辑:李静敏)

4.社区居民管理办法 篇四

陕西宝鸡渭滨清姜街道宝成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为规范居民管理活动,提高居民素养,规范居民行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社区,实现高度自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宝成社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宝成社区是单位型社区,是依法设立的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活动,是准社团法人。

第三条、社区设居民委员会与专门委员会,下设离退职工办公室、民政民调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劳动保障工作站、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站与居民小组等部门,对所辖居民、相关事务进行具体管理、服务活动,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接受地方政府与公司的管理、指导;社区法律顾问负责法制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凡居住在宝成社区的常住、流动人员,均接受宝成居委会的统一管理。

第五条、宝成社区居委会负责对辖区内常住、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与登记、备案等工作。

第六条、公司机动、物业、公安、信访协助社区委对居民的有关管理工作,并根据社区的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社区民调室接受公司民调委管理与指导,专事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第二章

第七条、社区居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有权参与社会、社区的政治活动。

第八条、社区居民享有私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禁止任何组织、个人侵犯其财产权。

第九条、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有权自发组织民间组织并开展活动,但必须合于法律与地方政府、社区管理规定,接受国家、地方、社区管理。

第十条、社区居民有权参与社区民主管理活动以及社区、民间组织组织的各项合法有益活动。

第十一条、社区居民有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评选、评比并接受奖励的权利。

第十二条、社区居民有权对社区管理工作实施监督、批评、举报、控告、建议。

第十三条、社区居民必须服从社区的统一管理,模范遵守居民公约与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公司有关社区发展规划、建设等决议、决定、实施方案,作为社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必须遵守。

第十五条、社区居民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有害社会公德与社会风化、有害社区管理与建设等活动,不得组织或参与反动邪教组织。

第十六条、社区居民不得在社区内从事各种违法经营活动,不得将住宅改经营性用房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第十七条、社区居民不得侮辱、谩骂、殴打社区工作人员,不得哄闹、冲击、打砸办公场所与设施。

第十八条、社区居民不得拉帮结伙、聚众或煽动闹事、非法聚会、越级上访、破坏社区环境与建设,不得破坏社区管理工作秩序与社区公共设施,不得阻挠、妨害社区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社区居民有维护社区设施完好、保护社区环境、保障各项制度贯彻实施的义务。

第二十条、社区居民有义务实施计划生育,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

第二十一条、社区居民在行使各种权利时不得构成对他人的妨害。

第三章

第二十二条、凡违法、犯罪被治安处罚、刑事处分的,一律不得参与 社区组织的各种评选、评比活动,并由社区核查批准,报公司取消公司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

第二十三条、凡严重违反社区管理制度,影响社区正常管理工作秩序与公司有关社区工作秩序的,由社区核查批准,报公司取消公司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取消各种评选、评比资格。

第二十四条、凡违反社区管理制度,造成一定影响或发生一定后果,由社区核查批准,报公司取消公司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取消各种评选、评比资格。

第二十五条、多次违反社区管理制度,虽未造成一定影响、后果,经批评教育或屡教不改的,由社区核查批准,报公司取消公司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取消各种评选、评比资格。

第二十六条、违反社区管理制度,未造成一定影响、后果的,由社区通报批评,取消当年各种评选、评比资格。

第二十七条、对不享受公司福利待遇的居民的处罚,由社区提出处理意见,机动、物业、公安协助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取消各种评选、评比资格。

第二十八条、是公司员工的,由社区提出意见,报公司决定取消公司给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取消各种评选、评比资格,视情节确定转岗培训、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九条、上列各种制裁措施,视违反者悔改情况,由社区确定取消制裁期日。

第四章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宝成社区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于下发之日起开始实施。

2009年12月9日

5.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篇五

摘 要: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着各种问题,制度还需要完善,本文围绕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展开论述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对策

在现代社会,档案应是社会记忆的一种现实表现形式。档案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类无限扩大自身记忆强度、容量和持久连续性的一种社会行为,也使人类记忆由零乱、个体的状态成为有序、群体的社会记忆,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档案构成了社会记忆统一的、现实的存在形式。在现实中,人类需要借助自己创建的档案机制构成的记忆链条,对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社会形态的共同基础和民族特色、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多元选择等重大问题做出解释。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健康档案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工作。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界定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社区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和接受医疗保健等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全面记录的文件或者电脑存档 ,是社区医疗机构掌握居民身体情况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主要由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社区基本资料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良状况、社区教育状况和经济条件情况等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门诊、转诊和住院数统计等内容。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包括人口多少、性别、年龄、从事的职业、等人口学相关内容。

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受制于各个方面的影响,社区档案管理极其不完善,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善的体制,这个仍然需要我们以后不断的完善体制,改进方法,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有效健康成长。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主要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1.社区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建档工作不够重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积极、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领导的意识不足,政府投入不够是导致在实际建档工作中存在建档率不高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2.医护人员紧缺,工作积极性不高。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现有的医务人员的人力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社区建档工作中的人力需求。由于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积极性不高。健康档案建立往往借助大专院校的学生及公共卫生员,没有专门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质量。

3.档案材料收集欠完整,字迹欠规整,用材欠规范,处理随意性强。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对部分建档对象未进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档案中重要项目漏项、空项,如腰围、臀围、心率、血压和体重指数等。甚至出现医务人员为了提高建档率,未入户调查自行伪造档案内容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少,工作多且杂,对收集的档案进行收集、归档的专业人才紧缺。无专人负责和保管文件材料,导致文件材料缺乏系统管理,处理不够规范。纸质的档案材料中,笔迹不清晰,书写欠规整。随意存放材料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4.死档现象严重。健康档案是一种动态的档案,它是随着个人的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社区医生缺乏,无法及时修改相对数目庞大的档案;到社区就医的患者有限,居民对社区卫生站信心不足;社区医务工作者对电脑知识缺乏,无法有效对健康档案的录入、提取、修改等进行操作等原因导致当前的健康档案死档率很高。

5.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认知不足,主动配合性不够,建档困难。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对于个人的健康状况的一个记载,也是对于个人发病后就医的一个凭据和依据。现在的居民还是沉浸在原来的老观念“没有病就是健康,甚至有了病也不愿意去看医生”。这样的认识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健康档案的建立目前采取的是入户调查方式,由于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不高,涉及居民隐私相关内容会表示出拒绝、反感和担心隐私暴露。居民对调查内容过多,耗时过长也颇有怨言,缺乏耐心配合,所以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进展缓慢、困难。

三、解决方案

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规划,政府部门也要起到作用,建立个自己的医疗系统,这样可以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机构要和居民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居民的忧虑,要加强个人隐私宣传保护教育,对泄露个人隐私的要加大惩罚力度,情况严重的可以交由公安机关处理,最后建立一套良好的个人隐私保护制度,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对工作优秀的同志进行表彰,增加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引进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居民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首先从档案的设计上解决,各个省市相关行政部门统一规定档案形式,并且规定档案上必须出现的居民相关信息,这样不仅仅解决了档案设计的不合理,而且也解决了有的地方居民档案信息不完全或者太繁琐的问题。其次要求每个社区居民档案管理机构不仅仅要规范档案室文件,还要编号分类便于日后查阅,对已经没用的档案进行处理(比如居民死亡或者失踪),而且这些档案必须要进行电子备存。这样就解决了在医生想了解本社区病人的健康状况的情况下,查阅繁琐的问题。便于更好的解决居民的疾病,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本身的制度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才能使相关政策认真切实的施行下去,才能真正做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李春雨,杨兴华,等.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方式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生,2005,8(21):1739-1740.

[2]陈瑜,邢冀娟,李永强,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7,4(6):13-15.

[3]雷晶晶.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132.

[4]上海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通知.上海 :上海卫生局 ,2008.

6.民俗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刍议论文 篇六

摘 要:民俗旅游不仅是当前旅游发展的新热点,也催生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社区。在以特色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中,社区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社区的参与不仅可以带动社区自身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并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社区;社区参与

一、相关概念

民俗旅游,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寻根访祖游、异国风情游、民族风情游、乡村风情游、古村古镇游、胡同老街游等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游客参加民俗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晶,它体现了一种异国、异地的文化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往往是唯一的。这种文化不可转移,只会呈现在它所缘起的特定区域,这个特定区域就是“旅游社区”。

旅游社区是指在民俗旅游景区这个较大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的人群活动区域相对独立、社会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拥有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一个人口聚落群体[1]。它可能是一个古镇、一个村寨,也可能是一条老街、几座院落。旅游社区具有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地域、文化和生活。与旅游景点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社区里仍然有居民居住,仍然有居民在此生产生活,而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正是“民俗”的生动体现,游客希望看到的也正是他们独具文化特色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我国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催生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社区,这些社区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但自身获得发展的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所谓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2]。

本文所指的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是指在民俗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和参与主体,以在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社区参与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旅游发展与当地环境、文化、社区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全过程,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同时,当社区居民看到游客对他们的民俗有很大兴趣时,会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对民俗旅游发展也会更加支持。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使得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发展时会提出更可取的建议,着眼于环境、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服务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且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发展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旅游社区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资源加入到民俗旅游发展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保存着富有吸引力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这些社区不仅可以用独特的民俗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服务,比如开办社区旅馆、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等,既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和服务内容,改善旅游环境,也可以解决社区内成员的就业,带动整个社区经济增长。

(三)社区参与能够为民俗旅游提供更加浓郁的民俗氛围。

与传统旅游相比,民俗旅游更加注重对于社会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普通的观光和娱乐。对于一个民俗旅游社区来说,当地的.居民就是当地传统民俗的创作人和继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节庆活动,将独特的民俗文化再现给游客,比如云南摩梭人的生活习俗“走婚”,新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姑娘追”等等。这些文化习俗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引人入胜的文化感染力。由社区居民再现的民俗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习俗,让游客能够真实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将会超越传统的导游讲解或者图文描述,形成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民俗旅游的质量,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

三、社区参与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成员参与意识薄弱,缺少主人翁意识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只懂得逆来顺受,而不会去表达真实想法。社区在参与民俗旅游也是一样,一些社区成员会认为旅游开发建设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而不去关注社区民俗文化的发展。社区成员作为民俗的创作者,不仅不理解民俗旅游的真正内涵以及自己在民俗旅游中的地位,也没有参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将会从本源上影响民俗旅游发展。

(二)缺少保障与激励机制

目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还是一个新现象,发展不够全面,没有目前的法规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在社区旅游中,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保证社区真正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有了激励机制,也能调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三)文化冲击,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一些俄偏远的农村社区,居民长期不与外界沟通,保存着浓厚的传统习俗,对于外界文化不能理解。外界人的进入,会对他们的传统文化造成干扰,影响他们中一些人的情绪,产生不满或敌视看法。进而也会出现不愿意外人进入的现象,阻碍民俗旅游发展。

四、有效提高社区参与民俗旅游的途径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鼓励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仍然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体制来鼓励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例如,对提出合理发展建议的社区居民予以奖励,对特殊民俗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补助,或者优先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就业岗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加入到民俗旅游

发展建设中。

(二)将社区纳入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决策方

传统旅游的开发更多的是由政府、投资商做决定,很少会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社区在旅游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表述自己的意见。而民俗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民俗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所以,如何才能将特有民俗更好地呈现给游客以及更好的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考虑民俗的创造者、继承者——社区居民的意见。只有他们才找到他们特有的民俗中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将其更好地展现。尊重他们的意见能够提高了当地人对旅游开发规划的支持率。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社区居民的意见至关重要,他们理应被视为决策方。

(三)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

社区旅游的相关利益者较多,主要有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游客、旅行社以及社区居民。长期以来,社区居民由于其处于弱势地位,在旅游收入分配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在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让渡了他们对资源的所有权,比如土地、水源、交通等,旅游的发展对社区资源的占用普遍存在,理应在利益分配时考虑社区应该享有的权力。特别是民俗旅游,本来就是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倘若不考虑其应有的利益,将会引起社区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加强社区建设

虽然社区参与并不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民俗旅游来说,它的人文性就使得社区参与变得非常重要。要使社区能充分地参与民俗旅游中,要注重社区自身的建设。对社区成员要进行相关旅游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对其宣传民俗旅游的意义,提高其民族自豪感。社区要定期向旅游部门反映意见,关注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社区的建设。

五、小 结

民俗文化的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应该受到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让不同的民俗文化碰撞出火花。而社区是民俗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主体和载体,也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政府、旅游开发商、游客的参与,也要重视社区的参与,通过不同方式使社区成员参与到当地民俗旅游中,实现社区和社区旅游一体化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福兴.民俗旅游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

[4]陈丽华,董恒年.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与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6).

7.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篇七

关键词: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现状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在这一背景下,社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单元而存在,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地域”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扮演着基础性的一线角色。现有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城市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从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赋予社区居委会足够的财权,赋予居民足够的监督权,真正建立居民与社区建设之间必然的、经常的、制度性关联,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个人利益诉求,又能增进社区居民的共同福祉,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娄底市娄星区大科街道办事处大科社区这一个案的深入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并从体制建设、完善服务、培育意识、拓宽渠道及强化监督等方面探索提升居民参与的方法。

1 娄底市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现状分析

1.1 大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娄底市娄星区大科街道办事处大科社区成立于2001年,辖区面积19.54平方公里,辖区楼房400余栋,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现有居民4390户、15365人,居民以区直机关干部和离退休干部为主,人群素质较高,生活宽裕,精神生活需求高,是我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涌现出的新兴城市社区的典型代表之一。

1.2 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现状

随着大科社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参与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发展,居民参的空间呈现跨领域拓展。在原有的以个人方式参与文体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居民通过居委会换届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等方式,开始在政治领域有所涉及;在社区党组织的支持下,社区居民根据个人爱好逐步组建多样化的群众文化团体,根据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各类型志愿者队伍;按照社区居委会设置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居民民主推荐产生楼栋长、楼道长等作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等,也都成为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将志愿者渗透到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将志愿精神渗透到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为居民自我服务提供了渠道,有效凝聚起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力量。大科社区注重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成立了乐百家艺术团、书法协会等,发展会员500余人。通过大众文体活动,传播社区文明风尚,扩大社区影响力,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3场次,组织各类居民文体活动28次,带动居民5000余人次参与。现已组建“2+1”党员医疗服务队伍、“夕阳红袖章”志愿队、“扶贫帮困献爱心”、“关爱下一代”等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在职党员中设立了党员奉献岗,开展了区级党代表进社区、单位党建进社区、党员奉献进社区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社区党员在服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1.3 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科社区属于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城市社区,在居民构成、基础设施、政府支持等方面拥有其他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居民参与方面仍然存在着当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社区功能的充分发挥。

(1)参与主体的有限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者的数量有限。调查显示,能够长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仅限于少数文娱艺术爱好者或社会困难群体。二是,参与者的构成不平衡。既体现在参与者年龄方面的不平衡,如青少年、老年人参与比重偏高;又体现在参与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即参与程度与经济、文化状况成反相关。

(2)参与领域的片面性

大科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体制改革、发展社区文化、联系商户服务、与驻区单位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尽可能拓展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但真正的能够引起居民参与意愿,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也仅限于声乐舞蹈、书法绘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而诸如行使选举权利、开展社区服务、参与决策议事等领域则鲜有涉及。

(3)参与方式的被动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渠道单一,多由居委会为完成上级任务、迎接领导检查而设置的少数活动载体,据调查显示,大科社区月均迎接各级检查、评比、验收活动6次左右,社区原本就有限的室内活动场所也只有在迎检时才面向居民开放,为体现活动场所的有效利用,往往临时通知少数居民临时应景,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只有二选一的有限选择权,却无法根据个人需求、兴趣爱好自行组织参与;二是,行政色彩浓厚,尽管大科社区较早的开展了“居站分设”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但在目前社区范围内开展的各类居民参与的活动中,60%以上的活动如科普进社区、法制宣传、党员承诺服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等,并非完全出于社区居民的主动发起和热情参与,而更多的是在居委会的动员、说服下进行的被动式参与,这类活动多以完成上级安排为初衷,没有合理的解决行政推动力和居民内生动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1.4 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

综观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结合大科社区建设实际,可以发现居民参与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历史传统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定格国家管理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历史传承在民族血液中的这种冷漠意识,导致即便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特质。导致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较低,也就直接造成公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成为当前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政府角色定位

“要达到社区善治,必须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所有资本,社区治理就是政府支持、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管理运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

在我国,实现社区的良好治理,首要的是准确定位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应有角色,这是决定我国社区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包办社会这一历史现象的关键环节。而目前政府仍然介入过多,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越位,导致了居民参与的缺位,并阻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同时影响了社区组织的正常发展。

(3)社区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社区管理体制多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的垂直化行政模式,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上级政府行使各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在行使选举权的过程中,由于不熟悉、不关心、图省事等现象的存在,选举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社区居委会从产生之日起即缺乏在社区居民中间的认同感和信任度;而本应在社区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的社区组织,也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而迟迟未能发育成长起来,从而阻断了居民与社区之间本应千丝万缕的沟通、互动渠道,未能形成居民个人利益与社区公共利益之间的应有联系,使居民普遍对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存在淡漠甚至反感的情绪。

(4)参与成效不佳

随着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居民对于组织社区文化、娱乐、科教、健身等活动的呼声逐步提高,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在社区目前的发展程度下,社区内可供居民利用、共享的资源是较为有限的,在实际运作中,居委会负责人并未遵循竞选承诺积极开展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等工作,而更多地投入到迎接上级检查、发动居民配合行政活动等政绩工程上来,同时居民希望参与的社区重大事物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事项却未能获得参与机会,这一矛盾的存在进一步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5)现代生活方式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劳动力因素的个人流动越来越频繁,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程度较低,难以发现共同互通的兴趣爱好或共同诉求,而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社区居民往往也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事务中;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物业公司解决,而很少考虑到居住小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

2 针对城市社区建设居民参与度提升的思路

通过对大科社区建设居民参与实践的现实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居民参与度:一是,从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居委会、居民之间的关系,为居民参与扫除体制障碍;二是,从社区服务上,完善社区作为居民生活共同体的应有功能,提升社区对于居民利益的满足能力;三是,从政府和社区两个层面主动采取措施,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四是,拓宽、通畅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领域和渠道,降低居民参与成本,便于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权;五是赋予居民监督社区建设的主体地位,从而保障其参与权、表达权、管理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中来。

2.1 培育居民参与意识

一是,在政府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如支持社区居委会、文体活动队伍等社区组织,开展“我爱我家”等为主题的社区文娱晚会、组织“邻里文化节”联谊活动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加大社区科普宣传力度,使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是以什么为发展方向的;更进一步开展“参与式”教育,从社区成员的利益需求出发,鼓励其参与到事务决策、组织、监督等一系列环节中来,培养居民的社会活动意识。二是,在社区层面,应强化信息互通。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我国早已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并在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但真正落实到社区一级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公开范围随意性较大、公开层次有限,公开的居民没兴趣,居民想了解的又未公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社区建设状况的参与积极性。

2.2 健全社区管理体制

当前,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聚集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的支撑点,赋予了社区建设更加复杂、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从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入手,加快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职责权限。要求建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职能部门则应承担起相关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不再将社区作为下设机构进行管理,从而使居委会从繁杂的上级任务、应付检查等事项中解脱出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居委会的自治权限,包括人事选免、财务管理、服务提供、社区事务等方面,真正做到“费随事转、权随责走”。

二是,赋予居委会独立的权力。从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情况看,对社区自治比较通行的解释是: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过程。。一方面从治权来讲,应当严格遵循《规划》和《意见》的要求,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居民直选的方式产生,同时根据《规划》提出的“凡城区、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能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等,为社区居委会“松绑”,使其回归到“自治”的本质属性上来。另一方面从财权来看,当前社区自治机制迟迟不能建立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社区经费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社区不掌握财务自主权,因此应当探索政府拨付、社区经营、社会捐赠等于一体的社区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独立财务核算机制,居委会享有财务自主支配权,并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财力摊派;为实现社区自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是,培育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发展社区组织,将社区居民参与的个人形培育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填补行政权力空白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整合社区离退休党员、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等社区资源,建立包括网格化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公益性社区志愿者队伍、经营性社区服务组织等在内的社区组织体系,发挥社区组织在引导居民参与、承担社区建设事务、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3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随着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日益增长,利益关联度已成为决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以居民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培育社区资本,建立完善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指导、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社区服务体系,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以社区办公设施为依托,每个社区配备一个综合性社区服务站,其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组织配合、居民积极参与的公共服务网络,向全体居民提供就业、社保、养老、医疗、邮政、综治、文教、社会福利等服务项目;健全社区志愿组织登记管理办法,鼓励社区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引导驻区单位开展邻里互助、承诺服务、社会捐赠等公益性活动,推动驻区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开放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普遍面临的“养老难”问题,采取社区照顾的养老方式,开办社区养老服务公司,提供餐饮、公共卫生、上门护理和养生保健等服务项目,在方便居民养老的同时,增加了社区就业岗位,带动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纵深空间。

建立社区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一是,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二是,挖掘社区内部资源,鼓励居民、商户自发组成社区组织,开展互帮互助、结对帮扶或微利、公益性社区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工作、保险、补贴等福利待遇,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四是,突出社区服务人才吸纳的针对性,结合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置,分门别类的开展教育、医疗、养老、健身等方面人才的吸纳与培训工作,提升服务社区的综合能力。

健全社区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对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立提供土地、税收、场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注入社区服务事业;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类资金倾斜力度,设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推动社区服务资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在政府承担公共设施、社区工作运转经费等社区建设基本费用的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事业;三是,健全体制机制,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严格奖惩,对于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予以奖励,对于未能达到资金数额、投入方向、使用效率等规定指标的,一票否决。

2.4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根据公民参与阶梯论,当前我国居民参与正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过程中,即由官方操纵的动员型参与向信息沟通、组织形成的象征性参与转变,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过程,对于我国基层组织自治能力的培育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拓宽参与渠道,使居民参与由单一、低层次、不平衡向多元化、高层次、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转变。

目前我国居民参与主要限于文体娱乐、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一般性社区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因此,政府和社区党组织应当从满足居民利益和兴趣爱好出发,支持社区居委会探索开拓权益性参与和政治性参与领域,将居民参与的触角拓展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积极的居民参与状态。

扩大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在发动居民参与居委会、驻区单位,或其他社区组织开展的社区建设活动的同时,注重居民知情权、决策权的维护和实现。通过实行联络员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组织听证会、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定期举行民意测评等途径,让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商议,扩大居民的知情、决策、监督的范围和权力,由居民根据其意愿自主协商确定参与的项目、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将居民的意愿注入社区发展的路径中来,引导社区建设向符合居民利益的方向上来。

2.5 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监督权是居民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前提条件。“现在的公民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新技术和媒体发展带来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加深了人们对拥有更大的民主自治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下放权力,使政府更为开放和反应更为迅捷,来满足这种需要。”

特别是在行政部门的影响力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居民组成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还应具有足够的、实际的监督权才能真正行使社区治理的权力,并有效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真正从符合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一是,建立社区建设成效的居民考核机制。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可以针对公共服务提供者、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队伍等社区建设主体,设定不同标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考核细则,居民享有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或居民小组等参与细则的制定、实施的权利,从而真正将居民(或其组织形式)提升到与其他社区建设主体就平等的对话平台上来,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方向的影响力。

二是,建立社区建设的网络监督平台。随着互联网在普通市民层面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到国家政策制定、重大事件评论、社会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以此为借鉴,我们可以尝试在社区层面建立居民互通有无、畅所欲言、参社议事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特征,更加便于社区居民可以不必有所顾忌的参与到对社区决策、执行等环节中来,通过网络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社区范围内的民意舆论,从而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等自治组织形成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将居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纳入议事日程,确保社区规划、计划的制定、执行始终围绕着实现居民利益展开。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成立以社区居委会干部、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居民小组组长、警卫室干警、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主体的社区监督团体;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楼道长—居民代表的社区监督员队伍,在收集传递居民意愿诉求的同时,对相关部门、单位等责任主体的答复、办理情况进行督促监督,并确定专人负责,确保所有情况能够直接反映至当地党委组织部或纪检部门,且保障监督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监督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正处于由完全的政府推动向居民逐步参与治理转变。尽管最终的方向是社区自治,但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政府仍应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导力量,有所不同的是,主导的领域、主导的方式应随着我国社区发展的进程实现转型,着重发挥在规划引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扶持社区组织的成长壮大,承担起行政力量退出后余留的职能空白。在推动社区自治、实现居民广泛参与的征程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还有更切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的诸多政策措施需要予以配套推进。在所有动员居民参与的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建立居民与社区发展的利益关联机制,需要更加重视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和程序设计,这是实现居民广泛的、实质性参与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我国基层民主自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勇,陈伟东,等著.中国城市社区自治[M].武汉出版社,2002,11.

[2]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6.

[4]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7.

[5]蒙婷婷,符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7).

8.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管理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15-0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把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之首,加快推进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启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要求到2011年老年人、孕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达到90%以上,随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档案内容的更新深化,为档案专业部门和档案行政机关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值得档案部门及时跟进,指导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社会意义

建立完善完整系统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除了满足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全科医疗实践,实施预防医学措施,建立全科医疗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评价医疗卫生质量,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和科研教学九大功能之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有更深层次、更重要的社会学的意义、其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还将发挥不可估量的健康档案本身以外的社会作用。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甚至引起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作用的异化。例如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家族聚居性,一支支具有血缘性、姻亲关系的人群居住在同一个村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有各自的部落聚居地。这种特殊的人群分布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形成了自然纯种基因进化谱。从这样的人群采集的来自人体的血液、毛发等生物材料以及与人群相关的环境构成材料,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类基因图谱对比分析,食源结构差异对人群疾病發生和健康素质的影响,药物的研制与应用,都是难得的科研信息载体材料。随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的发展,体验内容的进一步增加,基因检测,疾病预测将普遍应用,这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甚至事关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发展方向的研究。如欧美等国家采用优化食物结构,增强民族的身体素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本为改善本名族的素质,已使战后第三代、第四代明显增高[还有研究报告称俄罗斯近10年来人均身高下降了2.5厘米,出生缺陷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增加1倍。

一些西方杂居民族国家对我国独有的聚居种族的生物资源早已垂涎欲滴,尤其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敌对势力,不惜假借“扶贫”、“项目”、“传教”等各种手段,窃取血液、毛发、食物等生活样本。一旦这些研究被敌人利用,就有可能埋下祸害民族身体素质的隐患。外来鸦片使“东亚病夫”的历史称谓让中国人痛心疾首,至今记忆犹新。二战期间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民族,建立犹太人死亡集中营的惨状触目惊心,成为历史的借镜。借助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材料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研究作用显而易见,为了抢占生物科研制高点,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不可小觑。此外,居民健康档案包括了个人的全部健康信息,必然涉及到个人隐私。个人隐私的内容是复杂的,如残疾、基因缺陷,精神分裂症等。这些隐私的泄密,可能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产生心里自卑、心情抑郁等生理、心理问题。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成为居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弄不好可能成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障碍。

另外,有些个人隐私的泄漏还可能被坏人利用。如新疆发生的针刺事件,以假借传播艾滋病的卑劣手段恐吓群众,扰乱社会治安。还有国际恐怖分子寄含炭疸杆菌邮件的恐怖袭击事件。要把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得泄漏个人病情等保密措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正面宣传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加大对破坏分子的打击力度,不给坏人有可乘之机,消除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档案失密的担心,才能顺利配合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

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现状

2.1缺乏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多数单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主要体现在:

2.1.1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管理人员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

2.1.2由于个人认识不同,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丢失、归档不及时、个人留存不交的情况时有发生,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

2.1.3由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装备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2.2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对社区档案管理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

2.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创新和活力。

3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3.1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社区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社区领导、管理者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3.2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社区人才培训计划,应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及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3依法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要把居民健康档案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依法管理,加强行政监督。从定期归口收集管理入手,对档案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增强档案室的行政监督力度,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依法保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各种载体信息材料和生物材料等资源,防止被窃取外流;依法保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隐私记录,维护尊重人格,防止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行为发生,保持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

3.4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社区档案分类大纲,要把居民健康档案纳入社区档案的管理范畴,建立台帐,分配全宗号。年度统计资料和专项分析材料应列为永久保存的档案材料定期收集进馆,为以后的发展比较和工作决策提供本底资料。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是动态资料,其建档方式通常采用群体建档和个体分别建档相结合的方式。其基本方法是在确定了建档对象后,对所有的建档对象通过个人健康检查,家庭调查等途径获取的资料,填入个人健康档案。对日后新加入的居民则采取个别建档的方式,把平时就诊资料记录进档,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使用期限是人的终生,为便于检索,对已故之人要有专门的销号检索,以减少贮存空间占用,为统计带来方便。

设置卷内目录,按着目前我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一般为十项:即一般资料、长期性健康问题、暂时性健康问题、体检记录、接诊记录、会诊记录、转诊记录、辅助检查和其他资料。由于档案是动态形式,为便于翻阅查找和内容扩充,一要使用打孔活页装订;二要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做卷内目录,便于卷内检索;三是将不同型的资料进行打孔、折叠、粘帖后归类,保持案卷整齐;四要对特殊载体材料(如x光胶片、CT胶片、核磁共振胶片等)另行编号,分开存放,并在报告单和目录上注明存放号。这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

3.5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作用

居民健康档案在医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于资料的全面性、连续性、可检索性,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过程控制、记录查询、保密检索、音像动态、远程会诊、互联网传递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档案管理在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方面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文秀.刘爱民 社区居健康档案(试用)

[2]周兰萍谈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完整性

上一篇:我爱学英语下一篇:世界地理学详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