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4-07-22

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共11篇)(共11篇)

1.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一

课题: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96--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认识统计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通过复习,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逐步掌握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介绍统计的意义。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先要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再做出决定。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揭示课题:统计与概率)

【设计意图】了解统计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整理。

1.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6页第1题。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1)指名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补充。(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统计与可能性: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平均数、可能性。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回忆整理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有助于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2.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6页第2题。

各种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1)条形统计图。

从条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和不同数据的差异。(2)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3)扇形统计图。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反映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交流,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优越性。3.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6页第3题。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1)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纸、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交流进行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②.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用于问卷调查)或统计表(用于收集现成数据)

③.确定调查的方法。是实地调查、测量,还是问卷调查,或是收集各种媒体上的信息。

④.进行调查,确定数据记录的方法。明确把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上还是在统计表上。

⑤.整理和描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⑥.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学生独立填写教材第96页的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了解感受收集信息的过程,掌握进行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4.整理和复习教材第97页第4题。

投影出示教材第97页第4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根据以上统计图表,你得到什么信息?

(2)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设计意图】结合例子,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统计图。5.复习近平均数和可能性。

投影出示教材97页第5题。六(1)班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统计表。(1)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

①提问: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总数÷份数

② 计算统计表身高、体重的平均数。

(2)小组讨论。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3)可能性。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设计意图】运用平均数和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加深认识。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8—99页“练习二十一”。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安排一下作为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题,加深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应该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忆整理本课所复习的内容,促进知识系统化。

五、作业布置:书本第98页的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便于了解数量大小

折现统计图:便于反映数量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便于反映部分与整体关系

平均数

可能性

【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课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是:这节课在展示学生调查问题制作统计图表时,虽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但时间过少,过快。如果能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同一个调查问题为什么会有多种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增加统计意识,认识到各种统计图表的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的过程。

2.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二

一、遵循教学原则, 注重课堂教学的“科”与“效”

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它是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总结。它来自数学教学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大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原则外, 还要基于“课程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原则和教学理念之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每个教学实践环节中, 还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科”与“效”, 这里的“科”指科学性, 效是指“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概率统计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进行全面认识, 教学中首先对于知识的传授进行科学的分类, 主要分为三大模块来进行教学: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随机事件和概率;概率的简单性质;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总体与样本;抽样方法;总体均值、标准差;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估计总体均值和标准差;一元线性回归等。基础模块是必学内容, 它是必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作为概率统计教学, 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讲授分类、分步计数原理,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专业特性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这就是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主要是为了学生自己提高、巩固和以后的发展需要增设的知识点;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往往从实际效果的角度向学生先讲授排列组合的思想, 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对于概率统计的教学, 随机思想的建立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一定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随机的观念, 这样他们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然、社会中的各种随机的现象,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为了真正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应该制作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并设计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创设情境—设疑—分析问题—探究性教学—案例演示—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中紧扣专业要求, 紧扣学生实际, 将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三位一体的学习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教学则着重于将理解、观察、练习三者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了“四重一主” (重知识、重能力、重个性、重发展和学生的主体性) 的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突出, 难点能到突破, 从而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分析教学内容, 激发课堂教学的“活”

(一) 素材生活化

概率统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比如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工厂生产的流水线发生次品数问题”, 数学期望教学中可以“就业岗位选择问题”、“疾病传染问题”, 贝努利概型中可以“体育比赛中参赛队员选择方案问题”等, 在正态分布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招聘考试问题”、“公交车门高度设计问题”、“奖金获得问题”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又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 这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感悟数学的魅力, 享受探究的乐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使课堂教学活跃化。

(二) 手段灵活化

概率统计中很多知识都具有过渡性,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采取灵活的手段。比如正态分布的知识是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知识的一种拓展, 又为后续的中心极限定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所以正态分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既是为了消化前面的知识, 更是为了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已经对正态分布的基本知识和简单应用有了初步的掌握, 教学中如果仍然按照教材直接引出正态分布的定义, 显然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就不能更好的激发了, 于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疑等环节引出该内容的学习目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进一步深学习正态分布知识的必要性。于是在该内容的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正态分布标准化的计算特点和利用正态分布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上。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手段、或者两者相结合, 总之是为了时有限课时条件下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学生实际, 把握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现有专业设计以及授课对象的实际, 对思维较活跃, 但相对来说数学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来说,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教学中需要老师不断引导、启发。另外针对当前学院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压缩的客观实际并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 教学中对抽象的定义、理论尽量利用通俗的语言加以阐述, 同时选取学生感兴趣或跟专业相关的实例加以分析, 而对其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点到为止, 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也要做简单的拓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学生实际, 教学中严格把握课堂教学的“放”与“收”。

这里的“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尽量把每一个教学内容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的分析作为新课的引入, 放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定义直接给出的方法;二是将教材中在介绍定义、定理、公式推导后将例题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三是放弃对抽象定义、性质等的严格推导, 只在实际意义或几何意义给予阐述。

这里的“收”指的是掌握, 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 对一些计算机能 (如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 和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严格把关, 从而启发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中可以通过随机模拟实验, 渗透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数学美、前沿知识、数学建模等途径来促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四、渗透情感教育,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

这里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一方面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 好强的个性, 另一方面他们克服困难与抗挫折的能力较差, 这就行成了他们较复杂的心理构成, 大学生活中, 教师跟学生相处较多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上, 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既可以减少数学课堂中较枯燥的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全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就业难度大, 学生自己收集的就业信息不全面有些甚至是负面的, 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心理, 学习主动性低, 迟到早退, 课堂纪律差时有发生, 缺乏信心与耐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资渗透就业教育, 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如果按常规在大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势必会占用更多的课时, 这与当前大学公共数学课尽量减少课时产生了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除了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和收集更多的典型的就业信息作为教学例子, 更主要的是要创设课堂教学的“新”。教学中可采用设疑、演示、讲解、互动等教学行为,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享受探究的乐趣, 从而培养了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心态, 进取的意识, 科学的精神, 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是渗透。同时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与学生相符的实例, 来树立他们正确的就业观, 比如在正态分布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公务员招聘考试”的实例, 在讲解例子过程中介绍了职场招聘考试的知识, 在数学期望的教学中可以“职位选择问题”为例, 介绍学生求职的价值取向等。要创设课堂教学的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导入新奇, 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入环节的时间, 通过新奇的实例引出知识点, 比如在正态分布知识的教学中以“公交车等待时间”为引入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构思新颖, 对每一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备课,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讲究教学艺术, 让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在正态分布教学中, 以“招聘考试问题”引入, 通过“发现—分析—解决”等一些列教学环节, 首尾呼应, 另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 学生高中已初步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 因而教学中把握好原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 即不能简单的重复高中的知识, 也不能脱离高中内容来教学。三是课件新制, 有限课时条件下, 使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可教学课件毕竟不是教材的再现, 所以教学教学中要注重课件设置的“新”, 课件界面既要符合大学的审美标准, 不能过于花哨或朴素, 课件的内容要体现出教学重点, 同时人机交互效果好。比如通过课件的界面切换, 可以让学生比较离散、连续行随机变量在高中与大学的定义表述上的区别, 比较正态分布曲线、频率分布直方图在高中与大学的制作方法的区别等;另外可以在课件上实现教材附表的查表等功能。

参考文献

[1]丁丽.中职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4) :204-205.

[2]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赵晓兵.前沿知识在概率统计本科教学中的渗透[J].江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67-69.

3.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3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1题。

【知识要点】

⒈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收集数据时需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数据可采用画“√”或画“正”字等方法,以提高效率;

整理数据的方法:一是分类整理,二是分段整理。

⒉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便于对数量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

折线统计图 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反映数量发展变化的趋势

扇形统计图 以一个圆的面积表示事物的总体,以相应的扇形面积表示各有关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 便于呈现总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复习统计的知识围绕书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讨论。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各种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练习与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并说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用统计图表示出统计表中的数据,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三上、三下、四上)

⒉平均数(教科书三下)

⒊折线统计图(教科书四下)

⒋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科书五上)

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五下)

⒍扇形统计图(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⒈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 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 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 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⑵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⑶出示填空题。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⒉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习题精编

⒈填空。

①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

②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统计表。

③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统计图。

⒉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七月:22。C、24。C、25。C、28。C、26。C、23。C、28。C、29。C、31。C、33。C

八月:33。C、32。C、31。C、28。C、26。C、24。C、24。C、23。C、22。C、21。C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22-24 25-27 28-30 31-33

七月

八月

⒊.根据统计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公司计算机销售数量统计图

1月

A.第()季度销售量最高,是()台;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销售()台;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销售量提高了()%。

⒋下图是造纸厂四个季度的产值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填空:

(1)第季度产值最高。

(2)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万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4)你从这个图中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统计与概率

第2课时(总第2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12页-114页“练习与实践”第2~4题。

【知识要点】

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⒉不同统计图的画法。

⒊正比例量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

3、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以书中的3道练习为主。在教学时,第2题要适当指导学生看图,再完成统计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看表说说每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画折线图,最后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的问题。在讨论哪辆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既要启发学生根据表示每辆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图像作出判断,也要启发学生算出几组对应的数的比值,并注意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试着估一估每个节目的播音时间大约占每周波音时间的百分之几(或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几个问题。

三、知识链接

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画法。(教科书三上、四下、六下)

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六上、六下)

⒊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教科书六下)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二)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三)指导完成第3题

⒈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⒉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⒊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⒋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⒌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四)指导完成第4题

⒈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⒉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习题精编

1.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制成一个条形统计图。

长城电视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

实际产量 计划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一月 2400 125%

二月 3360 120%

三月 3780 3000

2.下面是某公司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某公司20下半年收支情况统计图

(1)这个公司收入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2)这个公司盈余最多的是()月,是()万元。

(3)这个公司亏损是()月,亏损()万元。

(4)这个公司下半年共支出()万元,收入()万元。

(5)这个公司下半年共盈余()万元。

3.下面是某农场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已知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312公顷,这个农场一共耕种土地多少公顷?三种作物各耕种多少公顷?

4.某同学完成数学作业后,因不小心将墨水泼在作业纸上(见下图)。请你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有关的计算,然后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条件:

⑴这个班数学期末考试的合格率为95%。

⑵成绩优秀的人数占全班的35%。

4.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3、化简比: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3)明确概念: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四:补充练习: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5.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五

2、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

3、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身边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4、能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分类。

5、会从众多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与研究一些成功的案例,希望能以些激发灵感,找到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改进用具”的最佳方法。

教学过程

1、展示学生课前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来的他人的成功案例。

(1)、组织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时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展示,最好能够及时地提出一些使学生展示更为充分的建议。“他们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探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搜集到的资料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

(2)、讨论:听过以后,你能对这件发明作品展出几个问题?你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个科学探究活动的什么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2、分析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分析典型案例“安全雨伞”或“反光防风雨披”的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这一活动非常重要,如果把研究对象的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分析透彻,对同学们下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究。教师可用展板或板书的形式把学生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分析图表或逻辑分析图放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采用多媒休展示的方法。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中得到启示。

(2)、讨论与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使用的发明技法。

这个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认识发明技法,探究发明技法在实际活动中的灵活应用。教材中呈现的发明反法和指导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留给教师的空间却很大。可以设计成:“从小发明作品”中找发明技法,也可以设计或使用发明技法指导学生作品的发明。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借助一定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创造出的新事物和新方法是发明创造(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和爱迪生发明电灯……),改进和完善身边物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也是发明创造(例如我们身边同学的小发明“充气雨衣”、防冻水表“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一定能搞发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品质。还可以通过发明家的发明故事学生体会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遇事多问为什么,并且努力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一定也能成为发明家,从而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树立信心。

4、根据“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制订探究方案。

(1)、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探究小组。

(2)、根据“雨具的特点”整理表确定改进意见,明确探究目的。

(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并做好器材准备。

(4)、选择合适的发明技法,商定探究步骤,明确探究目的。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探究思路。

各小组探究的问题不尽相同,制订的探究方案也不一定全面,但是,他人成功案例的启发下,可能会有新的感悟。这时如果再开展一个全班同学的“问题互相讲座讨论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就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这样制订的探究方案可能会更全面些。

教师可在各组巡回,主要是倾听学生的讨论。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方案的可操作性,如:你们提出的探究方案需要什么器材?要探究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学生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向教师求助时,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这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探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关注学生的活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出现差错;要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引导学生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6.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六

由于本节课教材呈现的图形变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用数学书做平移和旋转运动,进行铺垫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这样逐步地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熟悉这些变换,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就可以少一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此外,不仅我自己利用课件给学生直观的表象和形象化的演示,我还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不论计算机上的演示,还是实物展示台上的操作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不仅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存在问题:

7.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七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本第四单元课文。本文讲了小作者喜欢站在枫树下看喜鹊一家,由喜鹊一家的叫声中,想象到的喜鹊妈妈和喜鹊宝宝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在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中,有一个主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到的画面写出来。二年级第一次关于想象的能力训练,要求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次关于想象的能力训练,要求是:读句子,想画面。这三次要求,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确定了课文重难点:一、培养学生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用学到的词讲故事。在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教学重难点分到两个课时中,每节突破一个。

第一课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顺。在读流利地基础上,讲前四个自然段,让学生读懂“我”喜欢做什么。在此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葱郁、遮蔽、渡口”三个词的意思,借助象形字特点,指导学生书写“伞、姨、弟”字。再把字还到文章中,指导感情朗读。这一个环节的教学,我的`重点目标放在词语理解,把难的词语理解了,指导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课时,讲五至十二自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除了随文识“便、教、游、戏、母”字外。进行第二个难点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看到了什么”,引出“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个排比句式。这样的句式,学生已经有过接触,所以没有再去进行仿写训练。作者听到的内容,在文中出现两次。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是一起讲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搞清楚哪个是听到的,哪个是想到的,所以临时改变为:读文章,从文中找一找,作者听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将第一次听到的、想到的做为第一关。学生找准确,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就能顺利过关。要提到的是,标点符号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学生注意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说出的话,标点不一样,要通过朗读,读出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完全靠着朗读去理解标点的特点。第二次听到和想到的内容做为了第二关,在第一关的基础上,只是指导朗读。为第三关留下充足的时间。课文内容是全部讲完了,第三关是什么?我将课后练习题引过来,做为第三关。因为这一道仿写练习,就是在第一二次对话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在这里做为第三关,有了前面语感的熏陶下,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这一难点顺利突破。

8.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八

本单元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1)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

(3)2的倍数与偶数、奇数的关系

(4)与大数的读写相关联

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

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

这个数作( ),读作( )。

(5)2、3、5的倍数与乘法口诀紧密联系。

2.要用“活”教材

(1)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实践证明,从单数与双数入手探究奇数与偶数;从乘法口诀入手,探究2的倍数,探究5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比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知识特点的抽象性)

要用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

(1)偶数、奇数

(2)5的倍数:5、10、15、20、25、30——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

(3)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列举法:

如:18因数6的倍数:

又如:P16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4.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用字母表示数的`结合。如:

数A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数B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6.注意概念的判断

(1)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7.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31□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75□0是3的倍数,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2□6□是25的倍数,也有因数3,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9.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九

本单元为教材的第2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是关于身体状况的用语,这一单元的内容关于询问健康的知识,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询问身体健康的正确表述方式。还要求能熟练运用本单元的两个重点句型: What’s the matter? I have…….这些单词和句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整个单元都是以操练和运用为主,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在What’s the matter?的操练.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在本单元中始终能积极地参与活动,积极发言,积极动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扎实,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在这单元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平时一直出现的不足:

1、学生分组练习时,确实每个学生都有了练习的机会,但是老师能关注到的,能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的也只能是个别小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使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新内容。

10.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我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各种形状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画“☆”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用画“正”表示卡片的个数,有的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卡片的个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几何图形卡片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11.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一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认真描红。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分角色地朗读句子。

3.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学用字词句。

1.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2.哪些字的笔顺比较难写,请你来说一说,教师示范描红。

3.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指名说,其他人补充。学生自由读词。质疑生字的笔顺。学生自己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练习描红。)

二、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出示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反馈。展示部分学生制的表格,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给这些课表提个建议。)

三、教学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2.完成学习单二

3.集体讨论,相机点拨。4.分角色朗读。

5.指导点标点。

(1)出示第一句话并指导: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6.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俩一个提问,另一个作出相应的回答。想一想,要想问得清楚该怎么读,要想答得明白,又该怎么读,然后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7.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3)教师小结。

8.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9. 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上一篇:对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分析经济论文下一篇:《中华行》汇演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