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鱼_教案(精选10篇)
1.第四节鱼_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2.了解维生素C的结构和作用,通过简单实验了解维生素的一些性质特征; 3.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营养作用,知道人们熟知的几种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作用,从哪些食物中可以摄入维生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再辅以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维生素的知识的基础上,懂得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维生素C的性质和人体内的功能 课题难点
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20世纪,科学家发现只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的饲料喂养,实验动物不能存活。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极微量的牛奶后,动物正常生长。科学家反复实验后认为,动物膳食中除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外,还必须含有微量维生素、矿物质等。
[板书]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阅读]资料卡片---维生素的发现
荷兰营养学家艾克曼。首先发现脚气病因缺乏某种微量物质引起,从而导致维生素B1的发现。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1912年提出维生素学说,他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称为维他命,也就是维生素。由于这一发现,他们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问]你知道的维生素有那几种?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讲]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每日仅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必须由食物供给。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板书]
2、维生素的分类
[讲]维生素都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无同性,通常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投影]
[板书]
(1)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2)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资料]著名探险家雅克·卡蒂尔的历险故事。
卡蒂尔在1534年11月至1535年4月间率一队船员在考察圣劳伦斯的加拿大湾。当时有数周的时间,他们被坚冰困在海湾里出不去,渐渐的他们都出现了以下症状:牙龈出血、皮肤反应性青紫、身体虚弱、易怒、肌肉隐隐作痛、关节痛。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魁北克印弟安人,印弟安人让他们喝一种由当地生长的一颗大松树的叶子和皮制成的茶,这种茶竟然神奇的治好了他们的病。马斯魁勒(Masquelier)博士受此启发,开始研究该树种的树皮于1951年提取OPC成功,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19年后,即1970年,他成功的从葡萄籽中提取了纯正的OPC,含量高达95%以上,而且无论浓度还是抗氧化作用都优于松树皮提取物,患者服用后都感觉更有效。[板书]
3、维生素C [讲]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6H8O6,是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水果中又以柑桔类含量较多,蔬菜中青色者含维生素C较多。人工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又叫抗坏血酸,是人体中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维持牙齿、骨胳、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具有解毒作用。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并能预防肿瘤。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尤其是绿叶蔬菜,西红柿等酸性水果和豆芽中含量较高,缺乏时使人得坏血病表现为骨胳脆弱等症状。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
[板书]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思考与交流]根据维生素C结构推断它具有那些性质? 加成、氧化、水解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试题: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显酸性),它的化学式是C6H8O6,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可能得坏血病,所以维生素C又称抗坏性血酸。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含量较高,如维生素C在新鲜的橙汁中含量500mg/L左右。学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I、测定目的:测定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II、测定原理:C6H8O6+I2= C6H6O6+2H++2I-III、实验用品及试剂 ①仪器和用品(自选)②试剂:指示剂
3mol·L-1)标准碘溶液、蒸馏水等。IV、实验过程:
⑴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润洗后装好标准碘溶液。
。维生素C溶液(浓度7.50×10-⑵打开:软包装,目测:颜色——橙黄色。澄清度——好。用剂。
V、数据记录与处理:
仪器向锥形瓶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VI、问题讨论
⑴橙汁和碘溶液分别盛放在何种滴定管中? ⑵滴定时能否剧烈摇动锥形瓶?为什么?
⑶从分析数据看,此软包装橙汁是否是纯天然橙汁?[
] A、是
B、可能是
C、不是 ⑷制造商可能采取的的做法是[ ]
A、加水稀释天然橙汁 B、橙汁已被浓缩
C、将维生素C作为添加剂 ⑸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 A、同意
B、不同意 C、调查后再作结论 分析: ①根据题意信息维生素C水溶液显酸性,所以把它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碘溶液具有氧化性同样应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②反应原理是用碘氧化维生素C,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当维生素C被碘氧化后继续滴入碘溶液使淀粉溶液变蓝。
③由于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所以滴定时不能剧烈摇动锥形瓶。
④维生素C溶液的体积为20.00ml,与之反应的贷内溶液的体积为两次滴定的平均值15.00ml。由反应原理:C6H8O6+I2=C6H6O6+2H++2I-维生素C的浓度C=5.6×10-3mol·L-1,即每升溶液中含有C6H8O6 质量为985.6mg/L。⑤信息中新鲜橙汁维生素C的含量500mg/L左右,计算结果远大于此数据,说明此橙汁肯定不为天然橙汁。对于制造商而言需要作调查后才能下结论。[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A、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 B、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组成; C、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 D、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解毒作用; E、有助于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止坏血病等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P22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投影]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
[阅读]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
[讲]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海洋,构成生命的元素在自然界都能找到,并且与地球表层元素的含量大致相当。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巨大的生物学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微量元素能协助宏量元素的输送,如含铁血红蛋白有输氧功能。
②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如锌能激活肠磷酸酶,肝、肾过氧化酶,又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锰离子可激活精氨酸酶和胆碱酯酶等;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之一,等等。
③可参与激素作用,调节重要生理功能。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环境缺碘则机体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
④根据体外实验,一些微量元素可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含有浓度相当高的微量元素,如铬、钴、铜、锌、镍、钒等。这些元素对核酸的结构、功能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都有影响。
微量元素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板书]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过] 下面着重讨论铁、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交流展示] 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讲]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肿大。[板书]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问]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讲]我国在食盐中加碘,以前用KI,因为KI易被氧化成I2挥发,因此降低效能。而碘酸钾KIO3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不吸水、不流失、易保存。所以现在的加碘食盐,用的是碘酸钾。
[交流展示]铁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阅读]资料卡片
[板书]
3、铁
(1)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知识拓展]各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课堂练习]
1、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 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A、K
B、Ca
C、Na
D、Fe
2、关于加碘食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密封、防潮和避光保存
B、加碘食盐即加入了少量单质碘的食盐 C、菜炒熟出锅时再加碘盐 D、多加点醋,可以提高碘的利用率
3、关于维生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B、维生素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积存在肝脏
C、维生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多余的随尿排除体外,不易在体内积存,所以容易缺乏
D、维生素都是较强的还原剂
4、关于维生素C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 B、受热易分解
C、在水溶液中容易被还原
D、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
5、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导致成年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是缺乏下列元素中的()A.铁
B.碘
C.钙
D.锌
6、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总量不到万分之一,质量总和不到人体质量的千分之一的二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元素不是微量元素的是()
A.I
B.F
C.H
D.Mn
7、在人体所需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O3,则R元素的名称为()
A 硫
B 砷
C 硒
D 硅
8、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化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的结合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以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9、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环状酯类化合物
B、易起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C、可以溶解于水
D、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地存在 参考答案: 1.B 2.BD 3.A 4.C 5.B
6.C
7.C
8.D
9.D
课堂小结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2)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3、维生素C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课后习题 P23
板书
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1)脂溶性(2)水溶性
3、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2.第四节 焦耳定律教案设计 篇二
谢永胜
2010年春季学期
【学习目标】
1.阐述“验证焦耳定律”实验的思想方法;确认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及通电时间的关系。
2.复述焦耳定律的内容,写出焦耳定律的公式及热量的国际单位。3.解释Q=W成立的条件。
4.应用Q=I2Rt和I= 等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焦耳定律的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2.焦耳定律公式:Q=I2R。
3.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W全部用来产生热量Q,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就等于电流所做的功,即Q=W。
【基础知识精讲】
1.“验证焦耳定律”实验的思想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请阅读实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通过观察比较什么现象来说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2)在第一次实验中,为了定性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哪些条件?怎样控制?(3)在第二次实验中,为了定性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应控制哪些条件?怎样控制?
(4)在第三次实验中,为了定性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时间的关系,应控制哪些条件?怎样控制?
(5)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怎样理解和应用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Q=I2Rt是一个实验定律,是焦耳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定量地表示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规律。
焦耳定律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用焦耳定律解决问题时,公式中的各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导体。如果电路中存在多段电路或多个导体,必须注意它们各自的对应关系,不可“错位”。
例1
电炉丝坏了,去掉四分之一后接在原来的电源上使用时,在相等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与原来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A.3∶4
B.4∶3
C.4∶1
D.1∶4 解析:本题中,由于电阻变化而使电路发生了变化,应认清哪些物理量变化,哪些物理量不变,全面进行分析.
例2 某电热水器内有R1、R2两根电热丝,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接通R1或
R2,热水器中的水需要15 min或20 min将沸腾.问:(1)若将R1、R2串联使用,这些水多少时间才能沸腾?(2)若将R1、R2并联使用,这些水多少时间才能沸腾? 解析:由于电源电压U不变,两根电热丝单独使用放出的热量分别为:
即R2=2R1 当R1与R2串联时
R串=R1+R2=R1+2R1=3R1 且Q串=Q1
即 t串= t1
t串= ·t1= ×15 min=45 min
t并= t1= t1= ×15 min=10 min.
方法指导:不论是一根电热丝通电,还是两根电热丝(串联或并联)通电,它们对电热水器中的水供给的热量是相同的.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而且,由于电源电压不变,选择Q= t分析问题较为方便。
【同步达纲练习】
1.公式Q=W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中,观察比较图9-19中的实验现象(R甲>R乙),可知电流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有关;观察比较图9-20中的实验现象(I2>I1),可知电流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有关。
图9-19
图9-20
3.在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中,为什么将甲、乙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4.通过某电阻的电流为I时,在时间t内放出的热量为Q;如果要在 的时间内放出2Q的热量,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应为__________.
5.在“验证焦耳定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电流通过两根不同电阻丝放出热量的多少,必须同时保持 A.通电时间相等和电流相等 B.电阻相等和电流相等
C.电阻相等和通电时间相等
D.电阻相等、电流相等、通电时间相等
6.用两根电热丝(R甲>R乙)烧水,若电源电压不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面哪种方法可使水温升高得最快
A.只使用甲
B.只使用乙
C.两根串联
D.两根并联
7.将一段电阻丝通电后,10 min可将一壶水烧开,现将这段电阻丝对折后将两端接在同一个电源上,将同样一壶水烧开的时间
A.仍为10 min
B.小于10 min
C.大于10 min
D.无法判断
8.如图9-21所示,a、b、c、d是四个装有温度相同、质量相同的水的相同容器,每个容器中放入由相同材料、相同粗细的电阻丝烧成的发热线圈,每个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如果同时通电,经过一段时间后,则水温最高的是
图9-21
A.容器a
B.容器b
C.容器c
D.容器d 9.两条电阻丝的电阻之比R1∶R2=3∶2,通过它们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2∶1,在相同时间内它们产生的热量之比是 A.3∶1
B.2∶3 C.3∶2
D.6∶1 10.有一种叫“热得快”的电加热器,用来烧开水.当把它接在220 V的电源上时,要求在20 min内能产生4.84×105 J的热量,那么它的电阻应设计成多少欧?
11.在图9-22电路中,R1=2 Ω,R2=4 Ω,电压表示数为3 V.求:
图9-22
(1)电阻R2上每分钟放出的热量.(2)电路每分钟消耗的电能.
【思路拓展题】 做一做 想一想
1.A、B、C是三段“4B”铅笔芯,A、C等长,(8~10 cm),B为A长的一半.按图9-23连接电路,并固定于竖直木板上,用蜡(或凡士林)将火柴粘在铅笔芯上.接通电源(12~24 V)一段时间后,便可看到C、A、B上的火柴依次因蜡受热熔化而掉落.
图9-23
(1)比较A、B,通过二者的电流是否相同,电阻是否相同?通电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A上的火柴先落下?(2)比较A、C,通过二者的电流是否相同?电阻是否相同?通电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C上的火柴先掉下? 2.近几年,我国城乡许多地区在进行电网改造,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输电线换成更粗的.结合焦耳定律谈一谈这样做的目的.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 2.电阻的大小
电流的大小
3.在研究热量跟电阻的关系时,必须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将甲、乙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使流过电阻丝的电流相等.在研究热量跟电流的关系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比较电流不同时,同一根电阻丝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是否相同. 4.2 I 5.A 6.D 7.B 8.D 9.D 10.120 Ω 11.(1)I2=I1= = =1.5 A Q2=I22R2t2=(1.5 A)2×4 Ω×60 s=540 J(2)Q1=I12R1t1=(1.5 A)2×2 Ω×60 s=270 J
Q=Q1+Q2=540 J+270 J=810 J 【思路拓展题】 做一做·想一想 1.(1)通过A、B的电流相同,A和B的电阻不同,RA>RB,通电时间相同.根据Q=I2Rt在I、t一定时,电阻R越大,产生的热量Q越多,所以A上的火柴因蜡受热熔化先落下.
(2)通过A、C的电流不同,IA<IC,A、C的电阻相同,即RA=RC,通电时间相同.根据Q=I2Rt,在R、t一定时,电流I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所以C上的火柴因蜡受热熔化先落下.
3.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篇三
1、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20世纪末叶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蓬勃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导致世界不安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4、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国内形势:
1、从国内看,人民共和国刚刚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0年是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改革的深化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深刻影响。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3、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紧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来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些背景共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1989年,邓小平对江泽民和新的中央领导作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江泽民表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4.第四节 化学键复习教案 篇四
【新大纲要求】
化学键(A)、极性键、非极性键(B),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知识讲解】
一、化学键
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说明:直接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破坏这种作用需较大能量。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键主要为下列两种类型:
离子键
化学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二、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如:K、Na、Ca、Ba等,主要是ⅠA和ⅡA族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如:F、Cl、Br、O等,主要是ⅥA族和ⅦA族元素)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键。②成键原因:活泼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当活泼金属遇到活泼非金属时,电子发生转移,分别形成阳、阴离子,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③离子键构成离子化合物。
三、电子式的几种表示形式
1.离子
单核阳离子符号,即为阳离子的电子式,如H+、K+、Na+、Mg2+;原子团的阳离子:
H
H
H
[H N H]+、[H O H]+,单核阴离子:[H ]-、[ O ]2-、[ Cl ]-、;原子团的阴离子:
[ O H]-、[ S S ]2-、[ C C ]2-、[ O O ]2-。
2.化合物
K2S: K+[ S ]2-K+、 CaO: Ca2+[ O ]2-、 CaF2: [ F ]-Ca2+[ F ]-;
Na2O2: Na+[ O O ]2-Na+、 CaC2: Ca2+[ C C ]2-、 NaOH: Na+[ O H]-
H
H
NH4Cl: [H N ]+[ Cl ]-
四、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通常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②成键原因: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时并不发生电子的完全得失,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的。③共价键可以形成单质也可化合物。
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共价键。
五、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六、键能、键长和键角的概念及其对分子的影响。
项 目
概 念
对分子的影响
键 能
拆开1摩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生成1摩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键能大、键牢固、分子稳定
键 长
成键的两个原子的核间的平均距离
键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 角
分子中相邻键之间的.夹角
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六、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的几种形式
分子
H
H
H
H
N2: N N (N=N) Cl2: Cl Cl (Cl—Cl) H2O: H O (H—O)
CO2: O C O (O=C=O) CH4: H C H (H—C—H)
七、几点说明
1.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共价化合物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如H2O(共价化合物)
H O O H (由共价键形成),NaOH(离子化合物),Na+[ O H]-(由共价键和离子键形成)。
3.单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化合物分子中可有非极键,离子化合物中
可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如N?N(N? N叁键为非极键)H—O—O—H(H—O键为极性键,O—O键为非极性键),Na+[ OO]2-Na (O—O键为非极性键,Na+与O2-间为离子键)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NH4HCO3等。
5.离子半径的比较。同族元素相同价态的离子随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离子半径增大(F-F->Na+>Mg2+>Al3+)。
例1、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0.5mol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H2,用0.4gA。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①写出两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②用结构示意图表示A、B两元素的常见离子。A__________、B________
解析:红棕色液体为溴单质,则B为溴元素。由An+ + ne = A,可知n=2 ,A的化合价为+2价。
A=40
答案:①A 钙 B 溴 ②Ca2+ Br-
例2、A、B二种短周期的元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共价化合物C与D。A在化合物C中显-1价,在化合物D中显-2价。化合物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A的单质。化合物D较为稳定。元素A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周期,______族;化合物C的电子式______,化合物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显-2价为第ⅥA的元素,只能是氧和硫。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硫通常无-1价。而氧在过氧化物中显-1价,因此A为氧元素。但C、D均为共价化合物,故C为H2O2,B元素为氢。
答案:第二周期,第ⅥA族,H O O H、H2O
例3、现有原子序数之和为51的五种短周元素A、B、C、D、E。已知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C和B属于同一主族;D的最高正价的代数和为4,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其K层电子数相同。
①试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②写出B的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的气态氢化物与D的气态氢化物互相作用生成的物质,其电子式为_________或___________.
解析:B原子的次外层只能为K层,所以B为氮,C为磷,最高正价和负价的代数和为4时,只有最高正价为+6价,负价为-2价,即ⅥA元素符合,因其含氧酸性为本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中之最强,所以D元素为硫,E为镁,再由原子序数之和为51,而B、C、D、E原子序数均已知,肯定A为氢。
H
H
H
H
H
H
H
答案:① H、N、P、S、Mg ② H N H
5.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源的意识。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了解水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观察对比,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学习方法:
指导探究法 仪器药品:
略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你了解水有多少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围绕教材P47,几个问题,分层讨论,引出新课。
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演示实验]水电解的实验
[交流讨论]围绕水电解实验,分组讨论教材P48的观察与思考 [教师讲解]水通电分解后的产物,并写出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创设问题]如何证明氢气和氧气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归纳总结 [演示实验]教材P48实验二
[教师讲解]氢气可以燃烧,可做能源而且污染少,写出文字表达式,从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一结论。[交流讨论]教材P48的三个问题
二、水的净化
[创设问题]你知道矿泉水、蒸馏水、海水、自来水与纯净水的区别和联系吗?
[交流讨论]各种水的形成及成份 [探究实验]教材P49 [交流讨论]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自由发言,教师引导。[阅读]教材P49、P50。
[实验探究]教材P50,水的净化及过滤 [归纳小结]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三、水的利用 [阅读]教材P51、52 [交流讨论]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课后活动]
1、分组完成水的简易净化装置。
2、教材P52的“练习与实践”。
板书设计:
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水的净化
6.第四节鱼_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
5、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6、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什么?--导电能力的差异
这说明什么?--说明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一:材料
【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
一、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控制导体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
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控制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
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
三、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应该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研究当导体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演示实验.(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
【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小结】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应取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
2、在20℃时的不同材料的导线的电阻值.
【提问】从查表,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
--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练习题】
(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0.2兆欧=______欧.(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20厘米,另一条长1.3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厘米2,另一条2毫米2,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 【补充阅读】超导体的知识:
一、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金属的温度降低时,它的电阻减小.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在测定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值时发现,当温度降到-269℃左右时,水银的电阻变为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1、超导体: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注意: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发生超导现象)
2、超导转变温度(又叫超导临界温度):物质的电阻降到一定温度时,才会出现超导现象,物质电阻变为零的温度叫做超导转变温度,用Tc表示.
3、几种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Tc).
铝:-271.76℃.铅:-265.97℃.锡:-269.43℃.水银:-268.99℃.钨:-273.14℃.
二、超导体的应用前景
因为超导体在很低的温度下才会发生超导现象,目前超导体还不能在常温下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只应用于科学实验和高新技术中.如果能应用于实际,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举几例如下:
①输电导线利用超导体,可以大大降低输电的电能损耗.
②如果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线圈用超导体制成超导线圈,可以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质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提高.
三、超导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前景
1911年,昂内斯首先发现水银的超导现象.
1911年~1986年3月经过75年的努力,找到具有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料——铌三锗,Tc为-250℃.
1987年2月24日,我国宣布获得Tc为~173℃以上的超导体. 1989年,我国已找到Tc为-141℃的超导体材料.
7.《第三单元第四节和复习》的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三)。
0。10。024。20。1990。35
120。31。250。80。50。90。01
1。50。4161。63。5+3。53
64。32160。050。81。233
0。651。028。82。22。42。5
4。23。57。20。3+2。80。3
2。870。7(1。5+0。25)4
6。40。2+3。60。2
二、复习指导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三、课堂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8.写字课教案18节鱼字旁 篇八
投影电视展示写字课学习要求:三用心:用心听、用心看、用心写
鱼字旁的字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观察视频中的例字,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鱼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
旁)
三、指导写鱼字。
1.老师示范讲解。(1)引导观察:
鱼字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起笔为短撇,次笔为横折。田部上宽下窄。(注意中间的短横不触左右竖)中竖对齐横撇的笔末,横写成平提。下面看老师怎样写的。
(2)教师范写。
请小朋友仔细看,短撇的起笔在左上格的什么位置,收笔在什么位置,提要写的有力度,横左低右。
2.学生描红两个。(描红的时候要注意每一笔从哪儿起笔,到哪儿收笔,描好以后坐起来。)
3.请小朋友自己试着临写一个,看能不能写好。
4.教师巡视,把写得不好的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指出来怎样改进。5.再临写一个。写好的坐起来。6.再写一个。
好,下面咱们来写“鲜”
四、指导写“鲜”(投影出示:鲜)交流:
师: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础,但是学会观察是写好字的关键。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示范指导。1 引导观察: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左边和右边,谁长得瘦?谁长的胖?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师:小朋友很会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就是整体形状长而窄。2下面,看老师怎么写的,好吗?
鱼字旁不能离竖中线太近,左点低,右点高,并且保证从上到下离竖中线距离保持一致。
3学生描红。(提示:描红时要用心记住每一笔怎样起笔,怎样收笔。描好的小朋友坐起来,可以和前边的范字比一比。)
4临写一个。看得准,记得牢,才能写得好。写好的坐起来。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错例。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平提写成横。
可以从结构规律上评价:做到左窄又宽吗?。
5再临写一个。(我们的汉字最讲究谦让,所以小朋友也要懂得互相谦让。要把字写在田字格的中间,左右两部分要互相穿插避让,因为他们是一家人,要团结在一起,所以说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针对存在问题,再指导。
6展示写得好的。及时表扬鼓励学生。6再写一个。课间休息:
好了,准备写下一个字。(投影出示:鲈)
四、指导写“鲈”
师:和你住在一起的是你的好伙伴,住得很远的,像我和你们,现在也成了好伙伴。(投影出示:鲈)
1.示范指导:
中国的汉字,不仅讲究谦让美、对称美,还讲究错落有致的美。左边短,右边相对较长;右边短,左边相对较长。这种错落有致的美,在这两个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下面仔细看老师写。2.学生描红。感悟运笔过程。
3.临写一个,要仔细观察每一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看得清,记得牢,才能写得好。
4.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5.纠正后再练写一个。再评价。6.再练习写一个。
五、巩固练习:
1、小朋友是不是掌握了方字旁的字的书写规律了呢?下面的字,你可以任选两个喜欢的或者你认为自己能写好的字写一写。
(我们班的小朋友很想和你们交个朋友,下课后,我要把你们的作业带回去,让他们看看咱们这些孩子有多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写得这么好。)
2、下面咱们来做一件事,请小朋友听清老师的要求,同位的两个同学把你们的作业互相交换,你看看他的哪个字写得很美观,你在后面的那个田字格里学着写一个。
好,现在看看哪位小朋友坐的最端正。
六、总结:
9.第四节鱼_教案 篇九
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金属腐蚀的两种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2)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3)知道防护金属腐蚀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2)从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金属腐蚀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3)通过化学实验(设计、验证和评价)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教学难点 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异常棘手的科技难题。本节开篇提供的统计资料——“发达国家每年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占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4%”,远远超过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这无疑会给人们一个重要的警示:金属腐蚀,不可等闲视之!金属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志,如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在现代社会中,钢铁等金属材料的产量和质量仍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人们对随处可见的金属腐蚀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怪。因此,本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金属发生腐蚀的原因及现代防腐措施,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防止金属腐蚀,任重道远。
本节处于该章的最后一节,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介绍了金属腐蚀造成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防止金属腐蚀的几种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金属表面形成了微型原电池),同时指出,人们根据对金属电化学腐蚀本质的认识,发现了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并具体地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不但运用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
选修4
公开课教案
护法),也再次运用了电解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本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科书还安排了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防治钢铁腐蚀方法的资料并交流。
(二)学时安排 1课时
附图
教
学
流
程
四、教学资源
1、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充分利用视频和图片,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2、注意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认识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充分发挥实验功能,体现学科特色(1)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2)演示实验(3)实验探究
选修4
公开课教案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本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分析发生金属腐蚀的原因→探讨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和方法。
鉴于金属的电化腐蚀比化学腐蚀更为普遍,也更为严重,教科书中又重点以最常见的钢铁锈蚀为例,剖析了金属的两种电化腐蚀过程——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并重点介绍了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方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一)实验探究: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吸氧腐蚀原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得出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二)实际应用:展示学生提供的有关金属腐蚀与金属防护的资料,归纳整理出相关问题并引发讨论→进入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电化腐蚀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进入理论应用教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存、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原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理念。
(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帮助学生对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形成一些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加深对原理本质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课堂评价建议
1.为了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使它与()。
A.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B.铜板相连
C.锌板相连 D.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2.下图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选修4
公开课教案
10.第四节鱼_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噪声从哪里来?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二、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问题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问题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 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问题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论.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四、布置作业
【第四节鱼_教案】推荐阅读: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教案)07-14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09-30
小学音乐第四册《郊游》教案教学教案09-09
第四单元圆教案07-17
康复教案第四课10-17
三上第四单元教案06-25
七册第四单元教案06-30
写字教案 第四课 女字旁09-08
第四单元单元分析教案10-09
政治教案第四课时大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