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2024-06-22

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精选4篇)

1.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篇一

一、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现状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指运用电视传播手段, 使用叙述、议论、抒情等方式, 对某一新闻题材做出的充分报道, 这种报道比较详实有深度, 类似于西方新闻中的深度新闻报道。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可以看成是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属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范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各个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新闻节目, 因此称之为“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有别于一般而言的“教育新闻专题节目”。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能完成资讯类教育电视新闻节目不能完成的功能, 报道的新闻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续, 以比较深入的解读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与教育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相比, 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注重深入全面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因、背景等方面。而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时效性相比较要弱一些, 但报道内容广泛丰富, 将一个个单一事态编织成一个整体, 通过背景展现, 细节分析、矛盾冲突、提供新闻事件之间共时和历时的对比变化发展, 逻辑分析预测前景, 展望未来, 表现主题。如《教育十年间》《教改在基层》《开学第一讲》《新的跨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就巡礼》等。

目前, 各个教育电视台没有一个固定的栏目专门播放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一般在教育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中播出或者以临时栏目的形式出现, 如2012年7月大型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教育十年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的《中国教育报道》中作为其中一个栏目板块首次播出, 之后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教育电视台以单独栏目《教育十年间》的形式播出。从“我国各教育电视台新闻节目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类专题节目《每周环境报告》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纪实类新闻专题节目《特别传真》都是在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专题节目, 但涉及的内容不是教育类的, 所以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各个教育电视台的“招考咨询”节目, 只是简单的信息发布, 也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二、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征

《教育十年间》展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 每集十分钟, 播出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极大地宣传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 选题立意具有宏观性和启发性

《教育十年间》的选题范围宽泛, 涉及教育政策、教育人物、学习就业等方面。选题的立意高远具有宏观性, 没有停留在教育新闻事件的表面, 而是关注了教育事件内在的关联和社会影响力, 透过教育事件的表象, 寻找到教育的根本。通过《教育十年间》的分集标题“消除教育体制机制障碍”“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公平的基石”“构筑学生安全防线”“春风化雨育新人”“悄然变化看课堂”“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闻专题内容的选题具有社会普遍性, 是制作者在大众的角度解读新闻事件, 节目当中还提出了教育的深刻见解, 给人启发。

2. 内容贴近普通百姓生活

《教育十年间》用发现者和探索者的眼光, 敏锐捕捉老百姓身边朴实的教育故事。选择具体的事件或人物作为主题表现的载体, 注重对事件的深度的描述, 对人物细节的展示, 并不是简单的陈列式的采访。其中一集《公平的基石》中, 从思源学校的某对学生姐妹展开, 讲述这对学生姐妹在新建学校的普通生活, 通过采访者的简单询问和生活场景的展示, 直接反映了学生现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改善, 最后记者以现场播报的形式回到宏观的主题: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长远基本的教育政策, 加快发展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

3. 节目具有新闻现实性, 注重数据细节

《教育十年间》选择十年间教育重大事件进行回访, 通过采访对这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面貌、新经验进行了翔实的陈述, 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成就的歌颂上, 而是联系现今社会教育的现实, 对以往教育历程的思考与对教育未来的展望。在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主线上, 将详尽准确的数据通过表格文字等电视手段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如在《在4%:终将实现》这期节目中, 就巧妙运用了电视图像手段展现了数据细节。

三、发展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出路

1. 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节目质量

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者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 立足于节目的教育特色, 针对特定的受众群, 注重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相结合, 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如《招考信息》栏目不能只是发布信息, 可以借助于教育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增加招考政策、考生故事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调查, 衍生打造品牌教育新闻专题节目品牌。

2. 整合资源、搭建固定栏目

我国教育电视台的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每家电视台都开播教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不现实、不合理的。各教育电视台可以建立资源共享网络, 共同打造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新闻专题栏目, 共同享有播出使用权。

3. 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展节目传播渠道

媒介融合背景下, 数字化的教育电视节目传播分众化和碎片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教育电视台是教育电视节目的传统播放平台, 发展教育电视台, 提升本频道的传播力是不够的, 还要拓展其传播渠道, 如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网站建设、网络传播和微博宣传就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

[2]黄慕雄.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创新应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6

[3]王哲平.中国教育电视:历史、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篇二

关键词:广播系列节目 历史题材 突破创新

蒙太奇

在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与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广州电台、珠海电台等10家地方电台联合推出了20集大型系列节目《历史的回响》,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17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反思历史,分析现实,展望未来。该节目获得了2009~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对台港澳节目大奖。

《历史的回响》从总体构思、报道视角、表现方式上都力求创新。创作者博采众家之长,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通篇运用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历史和现实,甚至是虚拟时空之间自由转换穿梭,产生了自觉的超越常态的表现效果,在听觉上创造出了受众更易于接受的表现状态。同时,广播体裁的界限被极大地模糊化:非新闻、非专题、非文艺、非广告,虚实结合,且说且唱,手法上的自由化带来了表达上的宽广天地和突破创新。

作为节目撰稿人和报道组协调人员,笔者全程参与了节目的策划、采访、制作、播出,体会到突破传统、超越自我、实现创新的艰辛和喜悦。本文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历史的回响》的创新作一些探讨。

一、穿越时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自由转换穿梭

广播音响节目的常态处理中,将几种不同时空、不同效果的音响组合处理是经常使用的手段。一旦以蒙太奇意识作为通篇指导思想,会产生自觉的超越常态的表现效果,突出主题。

《历史的回响》说的是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宏观视野基础上关注今天,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强调的是“回响”。170年近代史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如何在每集30分钟的时间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和现实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设置?这些都给报道组提出了挑战。这组系列节目借鉴了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穿梭。

蒙太奇手法是指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甚至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广播节目当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各种声音素材进行排列组接,可以创造全新的广播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蒙太奇手段,广播节目的叙述同样也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在《历史的回响》的开篇《叩关》的第一段落,就借鉴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

《叩关》讲述的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大发展以后,其自身狭窄的土地和有限的市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均向四处渗透扩张。当时的中国因循守旧,连年战乱,国力凋敝,西方列强盯上了中国这个国土庞大、人口众多、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节目抓住了打开大门,也就是“叩关”这个关键词,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不同时空的多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这个主题:

【现场音响:混入申奥宣传片音乐

男主持:公元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现场,响起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大屏幕上朱红色的大门缓缓开启……

【现场音响:混入申博宣传片音乐

女主持:公元2002年12月3日,在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的现场,响起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那熟悉的画面再次出现,朱红色大门再一次向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两条线索平行表现,相互烘托,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形成了紧张激昂的节奏,扣人心弦。再接下来,节目叠加了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现场音响: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宣布上海獲得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历史音响 电视新闻播报:今天上午9点20分,奥运村在升旗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与欢迎仪式,朱红色大门缓缓打开……

【现场音响 国家主席胡锦涛:“我宣布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

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这就是典型的“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把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精彩瞬间交替剪接在一起,强烈地突出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打开大门,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宾朋的自信和热情。开放,是历史的潮流,开放,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姿态,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然!

在浦江两岸喜庆欢腾的礼炮声中,节目开始压混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同期声:

【《鸦片战争》电影同期声:海上进攻的大炮、士兵的喊杀声、哀号声

女主持:你现在听到的不是礼花,而是枪炮!

【悲怆大气的音乐,混入

女主持:还是那朱红色的大门,但时间变了,从公元2010年回到了170年前的公元1840年。

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历史的回响》从礼炮和枪炮在音效上的相似度较高这一点,把中华民族的大喜与大悲、崛起与沦落、骄傲与耻辱、前进与落后这些最极端最激烈的冲突一下子连在了一起。在表现手法上,是通过了音效、音乐、配音和文字来进行体现的。在音效上,同样是炮声,之前是礼花在空中绽放,之后是枪炮的轰鸣;同样是环境人声,之前是欢呼、呐喊,之后是拼杀、哀号。在音乐上,之前是激昂奋进的喜悦,之后是低沉悲痛的哀鸣。在文字上,主持人的播讲情感同样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表达出了创作者的深刻寓意,强化了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nlc202309021119

这样的音响组合在《历史的回响》当中还有很多,几乎每一集都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段落,这样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组接音响,不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围绕主题自由转换穿梭,而且还可以创造属于广播节目的新的时空;

2.合理利用和组织音响素材,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主题集中,尤其是对于厚重冗长的历史题材而言,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可以在叙述过程中节省篇幅,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并加强节目的节奏;

3.通过对音响素材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音响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激发受众的联想,启迪受众的思考。

二、虚实结合——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故事让历史生动起来

现代广播对创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不单是简单地陈述事实、阐明道理,更要在听觉上创造受众更易于接受的表现状态。因此,在传统的播报与访谈音响结合的手段之上,借鉴其他传播方式的长处就成为必由之路。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故事去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现场,重现历史细节,让口述的历史生动起来,鲜活起来,打动听众。

《历史的回响》节目每期只有30分钟,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做到纵横古今,有故事有细节,有点有面,完全按照真实的时空顺序、人物关系来进行叙述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采取各种手法对音响进行排列组合,剪辑处理,依然不能满足节目的需要。

此时,需要创作者摆脱传统创作思维,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一些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虚构性创作。比如让记者合情合理地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虚拟的历史现场,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沟通,对其采访。这种做法不但保证了报道在内容上的丰富饱满,而且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和人文价值。

依然以《历史的回响》第一集《叩关》为例,为了表现18世纪之前西方崇拜中国,把中国作为文明的楷模,作为追求的理想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我们选用了马可波罗这个人物典型。公元1295年末,马可波罗从遥远的东方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中国描述为天堂,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打开了欧洲人的地理和心灵视野,同时也激发了欧洲资本主义贪婪的欲望。马可波罗的故事很长很多,而对于第一集的整个节目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点,起到背景介绍的作用就可以了。于是创作者虚拟了马可波罗接受记者采访的场景。我们的记者在经历了时空穿梭之后,来到了热闹的威尼斯市集,对马可波罗进行了专访:

【模拟音响:威尼斯市集的背景声

【模拟音效:观众掌声

马可波罗:大家好,我是马可波罗!

记者:听说您从大汗国回来以后,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来听你讲故事。

马可波罗:是的,他们都觉得我在编故事,而且是神话故事!

记者:为什么呢?

马可波罗:哦,因为太美了!大汗国的辽阔与富裕实在把我惊呆了!我自己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不真实!

记者:在大汗国,您最喜欢的是哪一座城市?

马可波罗:我最喜欢的是杭州,那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共有160万栋房屋,城里的主要大街上有十个大市场,而沿街小巷则有无数个小市场。我最喜欢春天的时候去杭州的西湖游船,上帝啊,那就是天堂。

这样的虚拟场景和人物关系很快就把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而且这种人物关系之间的对话富有张力,可以容纳很多信息,也给听众带来了艺术化的享受和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虚拟的场景和故事可以增添节目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丰富节目的表现力上无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广播专题节目同样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是艺术创作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它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创作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是创作者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和合理想象,再造出新的场景和故事。再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虚拟场景和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是关键。如果细节还原得好、还原得适度,就可以丰满新闻的真实性。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据可查、有证可验,主要的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其人、其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是确凿无误的。虽然这是艺术创作,但是在新闻性的专题节目当中,它的落脚点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只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去再现新闻,所以一定要把握适度,切不可出现失度甚至是随意的想象。

另外,对整个节目而言,虚拟的场景和故事是节目的创新点,是锦上添花的亮点,但只能是一个点,篇幅不可太长。同时,虚拟场景和故事与整个节目的衔接要自然流畅,不能有中断的感觉,与其他部分之间也要协调好关系,不能有让人突兀的感觉。

三、突出亮点——运用戏剧手法充分展现历史的矛盾冲突

在大型报道中,广播体裁的界限往往被极大地模糊化,非新闻、非专题、非文艺、非广告,虚实结合,且说且唱,在丰富多变、“耳不暇接”的创作手法中怎样抓住中心内容,突出节目亮点成为了另一个挑战。

《历史的回响》以节目对象地区港澳珠三角为出发点,从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切入,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全面总结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性,有情节,有冲突。

在人类生活中,矛盾冲突无处不在,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中国170年的近代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过来的,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有新旧观念的冲突,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等等。在《历史的回响》的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抓住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运用戏剧的手段,把很多极富表现力的矛盾冲突,设计成了广播剧和情景小品。

《历史的回响》第七集《商战传奇》中,利用传统观念與变革创新的冲突设计了广播剧的片段,表现的是来自广东香山的洋务先驱、商业买办,以及他们所倡导的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国如何全方位融入世界”是今天国人探讨的热门话题,而早在100多年前广东香山人郑观应就已经开始深入思考并切身实践。郑观应17岁的时候,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展露才华,父亲便把他送往上海洋行,郑观应就此踏上经商谋生之路。这一段历史在广播剧中通过戏剧冲突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将人物性格、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广播剧

旁白:我们来到一百多年前的郑家老屋。

【民族音乐:大气而哀伤

郑父:应儿啊,这次你参加童子试未中哪!看来你为官无望了。

郑观应:父亲,孩儿不孝。

郑父:你是家中第一个读私塾的,在16个兄弟姐妹当中是个聪明的孩子,然而,老天并没有为你打开这扇门哪,不如你还是做点儿其他的事吧。

郑观应:一切听父亲安排。

郑父:为父知道你并不是十分愿意,但是家中境况你也看到了,父亲还是希望你能够跟随你的叔父去做事,他在上海新德洋行做买办。

郑观应:是,父亲。

郑父:做买办是供奔走之劳,但是离不开心明眼亮,书还是要读的,而且要读好用好。

郑观应:是,孩儿谨记。

这样的戏剧设计淡去了历史人物,尤其是典型英雄形象的耀眼光辉,而是从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和表达,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着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即珠三角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让广东人有了创新和前卫的理念,也有了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和飞速发展。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让人联想到郑观应的父亲给儿子的忠告:“讲究实际,亦绅亦商,读书经商两不误。”使历史人物可信、可亲、可敬。

在《历史的回响》的报道中,戏剧手段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思考。在历史人物情感的表达上,艺术化的戏剧手段更为生动和传神;对人物性格、思想和目的深入刻画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同时可以使故事场景和情节更具艺术表现力。但同虚拟场景和情节一样,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同样要面对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以及不能出现喧宾夺主、怪诞突兀等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历史的回响》的创新在于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的变化,更在于它对广播艺术美的追求和探索。丰富的听觉效果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和事件空间,使作品成功地在不同媒介和不同艺术样式之间进行转换,为受众提供了更加轻松、直接、多维的审美享受。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3.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篇三

最早的谈话节目源于国外的脱口秀, 字面意思是“交谈的展示 (表演) ”, 而国内则译为“谈话节目”, 香港则音译为“脱口秀”。而作为谈话类节目的“领导者”, 主持人的表现则是节目关键中的关键, 对主持人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思想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同时还要能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嘉宾和观众。对待被采访者要一视同仁, 对于“观众”这个在谈话类节目中至关重要的群体, 也要做到平等对待。从深厚的知识底蕴这一点来看, 笔者比较喜欢央视的一些谈话主持人, 如白岩松、崔永元、朱军等;在丰富的生活阅历上, 杨澜有足够的优势, 央视主持人、出国留学等, 这些经历都为杨澜主持《杨澜访谈录》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所以她被人们誉为中国“国内与国际专业水平接轨最出色的主持人”。

二、谈话类节目收视率降低的原因

近几年来, 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收视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平均收视率都不及3%。而以东方卫视为代表的《金星秀》等新形式的谈话节目的收视率却稳坐第一的宝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话题匮乏, 形式单一

在传统形式的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之间“你问我答”的形式已经呈现疲软的状态, 而在被采访者的选择上, 也是选择社会名人居多。这种一成不变的形式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与节目关注度下降的结果。

(二) 回避冲突, 缺乏思想碰撞

只有思想的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 节目的选题也不例外。有些节目在选题过程中, 对社会敏感话题或是人们关注的现象总是避而不谈。这样就会使节目缺乏新鲜感, 从而导致节目的收视率降低。

(三) 忽视“粉丝效应”的重要性

这里谈到的“粉丝效应”与以往追星中的“粉丝” (Fans) 不同。在笔者看来, 谈话节目中的“粉丝效应”有三层含义:一是在节目的策划过程中, 要与观众有良好的互动。因为在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嘉宾、观众三者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二是指主持人或嘉宾本身就可以当作节目的亮点, 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这点上, 《鲁豫有约》在嘉宾的选择上多少有一些体现。三是指在选题方面, 选取现在社会上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通俗地讲, 就是“观众想知道什么, 节目就播出什么”, “社会上热议什么, 节目就讨论什么”。在传统谈话节目的策划中, 无论是选题还是选择嘉宾, 甚至在节目录制过程中,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观众, 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没有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就会导致节目整体貌合神离。

三、新型谈话节目受粉丝喜爱的原因分析

反观东方卫视的新兴栏目《金星秀》, 播出时间不长却一直收视第一。而《金星秀》的成功, 也开启了新型谈话类节目的大门。新奇的节目形式、强大的感染力, 成为该栏目成功的两大要素。

(一) 节目形式推陈出新

尽管《金星秀》借鉴了美国脱口秀灵活的形式, 但在国内这种形式却是首创。其实在欧美国家, 脱口秀与访谈相结合的模式早已出现。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作为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一直以形式灵活、话题覆盖面广而著称, 访谈与脱口秀的融合也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该节目的制作者兼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也因此被美国人誉为“美国脱口秀女王”。《金星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脱口秀环节, 主要围绕当今社会上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第二部分“有话问金姐”则是对谈话节目的一种创新, 将观众与节目联系到一起, 并采用网络微博互动的方式, 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充分意识到了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是做好谈话类节目的关键。在这一点上, 以往的谈话节目难以忘其项背;第三部分属于明星专访环节, 这一部分延续了传统谈话节目的形式, 但也不仅是简单的传承。《金星秀》将重点放在了“金星秀”并非明星专访上, 明星专访仅仅是节目之中的某一环节, 这与传统谈话节目从头到尾都是对明星进行专访有很大的差别。“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是该栏目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金星秀》在节目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将聊天式谈话节目和访谈式谈话节目相融合, 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二) 节目内容感染力强

从节目内容来看, 《金星秀》继续将“粉丝效应”作为节目策划的宗旨, 更将“争议与冲突”作为节目的卖点。1. 从主持人来看:主持人金星本身已经成为节目的亮点。她在舞蹈领域中的突出成就, 在个人生活中非比寻常的经历以及她坦率直爽的说话风格, 都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金星身上的争议与冲突让节目本身更为有趣, 另外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很多人自发模仿她的许多语段, 也使得节目被更多的人知晓和喜爱。在主持人的选择上, 制作者遵循了“粉丝效应”中用主持人来吸引观众的制作手法。2. 从节目的选题上来看:在第一部分脱口秀的环节中, 金星所选择的话题都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是观众感兴趣, 比较想了解的话题。不管是“韩流”这种备受争议的文化现象, 还是“国人旅游素质”这种社会热点话题, 其选择的话题都是当今社会比较受关注并且能体现冲突性的话题。比起传统谈话节目一味地进行明星专访, 新形式的注入会耐人寻味得多。加之金星本身犀利直率的语言风格, 所说出的观点总是能直指要害, 揭露事物本质。从这点来看, 刚刚停播不久的谈话类节目《康熙来了》正是以大胆随性的方式备受观众喜爱。由此观之, 观众想知道什么就播出什么, 社会上热议什么就谈论什么, 这样利用“粉丝效应”设计出的节目风格无疑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四、如何利用“粉丝效应”构建节目形式

按照当前谈话类节目发展的趋势来看, 创造谈话类节目的新形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利用“粉丝效应”来建立新的节目形式呢?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粉丝效应沟通模式”, 方法有以下四点:

(一) 要有突出的节目品牌以及个人形象

说到鲜明的个人形象, 无论是传统的谈话节目还是近些年新出现的谈话节目, 主持人的形象都已经深深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崔永元的幽默亲民, 朱军、杨澜的深厚庄重, 鲁豫的沉着冷静都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每个主持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但是,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光有鲜明的个人形象还远远不够。想要提高收视率, 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节目形式加以创新, 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节目品牌。

(二) 用故事来营造轻松的谈话气氛

就像《金星秀》中脱口秀的环节, 面对国人旅游素质低下的问题, 金星并没有像其他节目一样, 以说教的方式让人们引起重视, 而是通过举一些例子, 加上自己幽默犀利的评论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再如评价机场的不文明现象时, 金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犀利的语言风格, 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明白话中的精髓。这种独特的方式远比死板教条的说教更有价值。

作为谈话类节目, 具有同样特点的还有东方卫视的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这档谈话节目通过脱口秀的形式, 展现了年轻人对社会热点、文化事件、时尚潮流的态度和思想, 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智慧和敏锐度。用生动的事例向观众表达对社会热点的观点, 这也是建立“粉丝效应沟通模式”的重要途径。

(三) 主持人要有明确的态度并得到多数人赞同

一个节目在受众心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 而节目在受众心中的形象更多是由主持人决定的。在谈话节目中, 主持人的观点有时候会影响观众对于一个问题的判断。无论语言是否犀利、观点是对是错, 主持人每每谈论一个话题, 立场都要非常坚定。例如, 在《壹周立波秀》中, 周立波就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语言风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自信才会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接着, 才会让观众受到启迪, 以此提升个人形象以及节目形象。

(四) 一切以受众为中心

一旦节目拥有了一定的收视率, 这就意味着该节目已经拥有了众多的粉丝。那么, 想要维持收视率就必须更加重视与粉丝的互动。《金星秀》之所以可以屡创收视新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在办节目之余不忘与观众互动。它与观众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有话问金姐”这个环节中, 更体现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观众粉丝进行互动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主持人的了解, 更有助于观众加深对节目的印象。而观众在与主持人互动的过程中, 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五、结语

中国的谈话类节目发展到今天, 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只能看到节目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却看不到每次进步的背后, 都有制作团队为了提升收视率不停地努力学习, 不断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决定创新的勇气。谈话类节目进行创新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 访谈与脱口秀相结合的模式也可以作为谈话节目创新后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第二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35.

4.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看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篇四

一、选秀模式拓展:从表演选秀到技能选秀

一般认为,选秀节目主要是表演选秀。表演是一种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活动,代表性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武术、魔术等划入表演活动的范畴。例如,《美国偶像》就是典型的歌唱表演主题,表演内容以流行歌曲为主;而《美国达人》中的表演则是广义上的、泛化的才艺表演。以《美国偶像》、《美国达人》为代表的选秀节目以平民百姓为“海选”对象,其特点是草根和造星;与“平民选秀”理念反其道而行之的,是“明星选秀”,英国BBC的《快来跳舞》(Strictly Come Dancing)、美国ABC的《与明星跳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FOX的《与明星滑冰》(Skating With Ce le britie s)等皆为此类。无论是“平民选秀”,还是“明星选秀”,都是表演选秀。而与此同属海外热门节目的是技能选秀。在这类节目中,最具盛名的是由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主持的《学徒》,其参与者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年轻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此类节目的出现,电视选秀的对象也由艺人(或具有某项特殊才艺的普通人),扩展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的职业人士。

经过精心策划,现实生活和日常生产劳动中的各项技能都可以成为电视游戏的内容。例如:《天桥骄子》(Project Runw ay)是关于“衣”的选秀,12位设计新人为即将到来的纽约秋季时装周展开激烈竞争;《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是关于“食”的选秀,脾气暴躁的名厨戈登·拉姆齐将在一群厨艺爱好者中选出一人担任新餐馆的厨师长;《创意巅峰》(Top Design)是关于“住”的选秀,室内设计界的新秀为最终胜出而施展浑身解数;《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是关于“行”的选秀,由双人搭档进行环游世界的比赛和冒险。从最早的表演选秀到今天的“无不可秀”,欧美电视选秀的节目模式已日趋多元化。

电视选秀的本质是一种娱乐游戏。唯物主义认为,游戏源于生产劳动。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或竞争角逐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以戏仿的方式获取娱乐体验,这就是游戏。现实生活充满竞争,各行各业,每个领域,人与人的竞争,人与环境的斗争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能是比表演更为普遍也更贴近大众的技艺。只要精心设计,从中抽象出一个游戏框架来,哪怕是“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琐事,也能设计出选秀节目。

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表演与日常生活(如职业技能)有所区别。表演天生具有娱乐性和被观看的属性,重在审美;技能则常以日常生活为对象,强调实用。正因为如此,虽然两类节目都会融入选拔或竞技元素,但节目模式有所区别。以《创意巅峰》为例,参赛者将直面各种设计任务,如为神秘嘉宾打造专属房间,设计儿童房的游乐世界,主题聚会设计,都会饭店房间与豪宅设计等,他们的作品将受到设计界名师的检验及评论,整个过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严苛的选拔,最终获胜者将获得现金奖以及著名设计工作室的职位。与此类似,大量技能选秀节目选用“完成任务———记录”或“情境体验———偷窥”的节目模式,而表演选秀多选用“才艺表演———观看”的模式。在我国,央视的《互动空间·电视超人》先后策划了“火锅超人”、“筷子超人”、“品茶超人”等多个竞技主题,打造出常态化的真人技能选秀赛。虽然从节目模式的选择上看,其保留了表演类节目的一些元素,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选秀主题创新:从流行主题到民族主题

民族性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属性,电视节目可能是最民族化的文化产品。原Fremantle传媒公司CEO汤姆·格特瑞奇认为:“《美国偶像》就好像麦当劳或者星巴克一样,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1]虽然《美国偶像》等选秀节目在世界范围热播,但流行文化并非电视选秀的唯一主题。当流行歌舞选秀风靡世界的时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选秀节目也开始风行。

与欧美热衷于唱歌跳舞的纯娱乐选秀节目相比,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近年推出的诗歌选秀节目《百万诗人》,则以传播和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为宗旨。没有绚丽的舞台,《百万诗人》演播现场典雅素净,参赛选手们一律着传统的阿拉伯白色长袍,吟诵原创的奈伯特诗歌,在语言感染力、文学才华乃至思想境界等方面一决高下。节目共设置5位专业评审,由他们对选手的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点评,其中有3位是来自中东等国的著名演讲家,另外两位则是专门从事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学术权威。该节目在海湾各国设置分赛区,以观众短信投票作为评选依据。由于契合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该选秀已成功播出5季,吸引了数千万中东观众。负责策划《百万诗人》的编导马兹鲁阿表示:“阿拉伯民族素有崇尚文学、喜好诗歌的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年轻人已经渐渐丢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作为媒体工作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阿拉伯诗歌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国际风行的真人秀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娱乐节目,同样也可以体现出艺术品位和人文深度。”[2]

除去形式,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完全在于主题的设置,完全可以根据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设置节目主题。人类社会是由多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组成的多元共同体,各种异质文化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方式。在这一共同体中,源自西方的流行文化借助强有力的商业运作,以及对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体现出一定的传播强势。随着大众传媒的全球化经营,《美国偶像》、《老大哥》等西方真人秀节目在世界范围持续流行,但即便是在美国本土,非流行文化主题的电视节目也依然受到欢迎,由《美国偶像》策划团队打造的另一档选秀节目《美国发明家》(American Inventor)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一节目以“美国梦”为主题,成千上万的各年龄段的发明家、修理爱好者、白手起家者纷纷报名参赛。他们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有价值的发明,从古怪的小玩意,到心脏升温器,一旦获胜,参与者成为发明家的梦想便能成真,他们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也将转变成真实生产的商品。这档海选草根科技发明的电视节目堪称流行文化与民族性格巧妙结合之作。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崇尚发明与探索精神的国度,《美国发明家》正是因为契合了美国国民垦荒、创新的性格而受到好评。

中华民族素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著称,而选秀节目则是大众娱乐与草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把流行的现代娱乐节目形态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让电视选秀与中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让普通大众在参与电视娱乐的同时获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已成为中国电视人亟需正视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国电视界先后推出了以“功夫”、“红歌”、“师道传承”等为主题的选秀节目,在探索选秀节目主题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三、选秀规则变革:从常规票选到另类游戏

规则直接决定着选秀节目情节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看,电视选秀节目的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设计。不同的规则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选秀节目的规则与体育比赛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它不设定具体结果,却决定了由它产生的悬念是否吸引观众,以及包括观众在内的全部节目参与者的最终命运。

从规则设计的角度看,《美国偶像》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合一”模式的成功。首先,在海选阶段,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平民选手本色表演,搞笑场面无不令观众捧腹;其后,在进一步的淘汰遴选阶段,观众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介入到评选过程中,热线电话和短信参与不断激发收视热情;最后,在紧张激烈的决赛阶段,选手竞争扣人心弦,节目如期达到高潮。《美国偶像》成功之后,世界上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如今,这个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为一体的规则模式已成为电视才艺选秀的标准模式。当然,在“三合一”选秀模式大行其道的同时,各国电视机构也在嫁接和移植的过程中完成了选秀规则的创新,于是,《美国达人》、《X元素》等相似却又不同的后继者不断出现。

当前,电视选秀正在进入类型化制作的时代。类型是惯例与经验的系统。之所以出现某种类型,是因为某种形式已经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产品必然引起更多仿效,成为惯例;同时,观众根据大量类似的经验,养成一种期待,随着期待的增强,最后转变为规则。但是,类型化制作绝不等于原样“克隆”。从策划与创意的角度看,对节目形态中那些客观存在并容易模仿的要素及规则,进行多元组合,便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只有不断错位设计,推陈出新,才能跟上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例如有一档名为《美国最差车手》(America’s Wors t Drive r)的另类节目便颇吸引眼球。每周,来自美国某座城市的4位司机被亲朋好友推荐到节目中,通过一系列驾驶方面的测试,确定其是否是“本市最差车手”。一旦被评为“最差”,他的汽车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残忍地销毁。当季节目的最后,来自全美的“最差车手”们将会聚洛杉矶,通过比拼车技,赢取一辆新车,而排名最后的倒霉鬼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最差车手”。这档节目的成功要诀在于创新规则,变选优为选劣,反其道而行之。

一般说来,选秀节目的淘汰与选拔环节有四种常见机制。“一是达标淘汰;二是评委裁定;三是观众票选;四是同伴裁决。达标淘汰,即事先确定游戏‘过关’的标准,如果竞争者无法达标则遭淘汰,达标者进入下一轮;评委裁定较为传统,是竞技类节目最常见的淘汰与选拔方式;观众裁决多使用互动手段,由观众投票决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选手的人气状况;同伴裁决则由内部投票进行表决,是游戏残酷竞争性的集中体现”。[3]当前,不少海外流行节目综合使用上述多种方式,以强化节目的悬念和竞争性。在规则“变脸”的过程中,也有的节目采用记分方式,变“汰劣”为“选优”,最后获胜者获得大奖;还有的游戏规则是在淘汰的同时进行选拔,让被选拔出来的人具有豁免权或投票权,如让优胜者获得豁免权,被淘汰者从非优胜者的群体中产生,甚至,优胜者最后有淘汰别人的特殊权利。在选秀节目策划与生产的过程中,规则之变既是适应社会文化风潮进行的调整,也是对观众不断变化口味的迎合,更是对同质化节目竞争压力的反抗。

综上所述,海外电视选秀正朝着更贴近受众日常生活体验,更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更强调规则与形式创新的方向发展,其中暗含的节目形态变化值得关注。在国内,优秀的选秀节目创意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娱乐节目低层次拷贝,互相撞车,进而造成重复投资、带来资源的浪费。在原创能力相对低下的当下,国内电视机构模仿和引进欧美的电视版式无可厚非,但只有善于在改造加工的过程中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亚雪“.美国偶像”:造钱机器[J].互联网周刊,2005(30).

[2]李震.诗歌文化选秀节目火爆阿拉伯世界[EB/OL].(2007-09-06)[2011-08-15].http://news.sohu.com/20070906/n251986806.shtml.

上一篇:安全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安全教育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