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2024-11-06

生本教育中的双赢(精选14篇)

1.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一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摘要】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从融洽的课堂氛围到学生思维本质的培养等方面的生本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关键词】生本教育;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和谐课堂;思维品质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她的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师本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一些尝试.一、问题的设计要关注生本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去探究, 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八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直性购满200元商品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到哪家商场购物实惠?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二、问题的解决要重视生本

教学中要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实现真正的生本.我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在引导学生复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的特征后,马上出示了课本例题: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解答上面的问题.安排了十分钟时间.并同时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了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黑板上解答的两位同学与课本上的解答相同,都选择的比较简便的方法.我问道: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解答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生甲:例1,我是把第一个方程变形得出y的表达式,再与第二个方程比较,两个表示y的代数式相等,消去y;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乙:例2,我是由第一个方程解出y的表达式,代入第二个方程消去y;生丙:例题2中,我是由第二个方程中解出x的表达式,代入第一个方程消去x;生丁:例2,我是由第二个方程中解出y的表达式,代入第一个方程消去y.听了上述四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后,我进行了小结:你们四位同学提出的解题方法都可以,但比较麻烦,在黑板上解题的两位同学所选择的方法是最便捷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选择最便捷的方法.然后我进一步提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同学们能总结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吗?分小组讨论(四人一组),安排了8分钟的时间,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于上面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借助于课本和讨论能得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学生讲的虽然不是很精练,但基本步骤出来了.我弱加点评和归纳,知识就比较完整了.这一设计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反复讨论,彰显了问题实质,同时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生本教育.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生本

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用“你真不错,太棒了,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总之,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体现生本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生本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在教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究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自己探究或同伴协作获得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得到的“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肯定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对教材、教师、或学生的思路、方法产生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论证的依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工作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对其尊重事实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很深、感受颇多.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生本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学质量才会有大幅度地提高.用心

爱心

专心

2.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二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教育的本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原国家教委曾作出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及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作过不同的阐释和解读。在中国, 《中庸》上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中说“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在西方,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则认为“植物是由栽培而成, 人是教育而成”;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更是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综上所述, 虽然他们的哲学观、社会观、价值观、伦理观里渗透着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但把教育看做培养人的活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 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 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个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合成了个体的综合素质, 所以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活动。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高校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智能、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主的教育,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面向学生主体。

高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形成自身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在素质教育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产品”, 而是能动的“主体”。

2. 面向全体学生。

高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的教育, 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的教育。所以, 高校素质教育也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注意照顾彼此差异性的大众化教育。

3. 面向学生全部。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即面向学生全部, 力求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个体基本素质的培养, 从而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尤其是能力的培养。此外,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发展对其未来发展的价值, 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高校教学改革必须树立生本理念

以往的高校教学, 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上课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 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 更谈不上顾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主体和根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自由、自主、自立地学习。总而言之, 高校素质教育生本理念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为成功标志,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教学之本。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

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应首先把学生当做鲜活的个体, 他们自身存在生活、生存、学习的欲望和探索、体验、发现的欲望, 他们有着喜怒哀乐、忧愁烦恼等各种情感, 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 还要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他们需要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学习, 不断增长知识、能力和才干。

过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习惯于用一把“钥匙”去开形形色色的“锁”, 教学难免出现呆板、僵化、公式化、模式化的现象。生本理念要求教师从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开始。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理念的基本原则, 其关键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从而理解、包容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教学,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教学。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树立生本理念, 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大学生个体间存在着不同的天性、自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使人决定自己的行动, 使人从本能中获得自由, 使人超出动物能在特定环境中生活, 由此导致了人的创造活动更为广阔。大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天性, 而且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高校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 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学习的实质看, 大学生任何知识的获得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过程来实现。从这个意义来说,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教”, 而是依靠自己“学”。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 其学习的天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大大推动教学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就会大大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3. 服务学生的个体成长

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 教师只能起引导、指导、帮助的作用。学习又是与个人情感密切相关的事情, 个人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情绪, 尽量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需求的差异, 而一种教学模式又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提供多样的、优质的教学模式供学生选择。

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保障

树立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保障, 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化服务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生本理念, 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等开始, 进而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高校教学改革走向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学校、家庭都面临着一个思想转变的问题, 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核心。因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 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 树立学生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转变学生观, 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的主动性;转变人才观, 实施因材施教, 树立“个个成才”的人才观;转变评价观, 不能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要将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面、整体、综合的质量评价标准。

2. 合理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保证

教育目标是指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 以及教育活动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它包括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目标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高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构建素质教育的合理目标体系, 依据我国教育方针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保证目标体系科学性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目标明确, 便于操作和评价。

3. 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是核心

课程、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载体, 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的文化知识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 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对教学而言, 课程、教材既是教师“教”的依据, 也是学生“学”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实施素质教育, 就应加大课程、教材的改革力度, 构建“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主动地发展”, 使大学教育的功能回归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的培养上来。总之, 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材和教法改革的力度。

4. 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是关键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反馈调节系统。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构建科学的、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全面评价、客观评价、多方面评价, 既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的评价, 又要注重对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 又要注重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形成共识, 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并认真实践而一步步去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必须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牢牢把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通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前沿性、高效性, 教学过程更加多维化、合理化、综合化, 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所以高校教学改革应该树立生本理念, 坚持从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出发, 进而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生本理念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 迎接21世纪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

[2]孟建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J].人民教育, 2007, (19) .

[3]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1995, (12) .

3.数学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篇三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数学 高效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

1.教师主导体现在设疑和引导学生解疑上

孔子有言:疑,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任务设疑,学生才有解疑的需要,从而积极参与其中,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就体现在设疑和解疑的结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设置问题的疑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这一节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疑点:等比数列的概念是什么?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当学生回答出以后,再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两个概念的比较,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性质的对照表格。这样以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思维得到有序的思维训练。设疑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组织学生讨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2.教师的主导需要精细化的备课

数学课堂充满了大量的抽象思维,如何让40分钟左右的课堂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呢?教师必须有精细化的备课,教师需要对各种形式的课堂做精心的构思,原则如下:①新授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讨论,养成利于个人成长的学习习惯,更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②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不断的把它们融入到高中数学大系统中,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归纳,对不熟悉和疑难知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听进去”。③讲评课中,要切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让重要的讲评变成“批评”,教师充分的准确是一节讲评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什么地方该讲,什么地方详细讲,如何讲?以点带面,还是举一反三,都需要教师做精心的构思。“教师主导”不是理论口号,需要教师为每一节课做好精讲的充分准备,真正实现课堂上的“高效”。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参与度和学习的质量问题,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形成

1.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主体的体现提供机会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当中,其主体才得到良好的发展。主体参与强调对活动的亲自性和参与性,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只有自由状态的参与才是真正的主体参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他们是数学学科活动和数学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表现自己。对于数学课堂,讨论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背景、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不是单靠记忆公式定理来完成的,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只有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讲解,投影的展示,小组讨论,甚至学生可以自己出题互换考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兴趣才能持久,知识才能牢固掌握。

2.进行分层教学,增加学生的主体信心

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大家都深有体会:同一个班的同学看似接受同样的教育,可是最终的学习效果却相差甚远,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为了使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也在《教学合一》一书中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的情况,学的法子,才能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对他们有效的分层要求,分层教学,详略得当,才能既不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又让大多数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当然在课后练习和作业要求也要做到因材施教,评价机制也必须灵活多样,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不同的评价机制,这才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不断变化,教育也必须不断变革。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求得更有效的教育结果。这需要教师能够担当“主导”的角色,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业务水平。相信新时期我们的教育会有更丰硕的收获。

4.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夸美纽斯在《大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念“找一种方法可以让老师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我认为可以这样教学:

一、个人先学,设置前置性作业

学生个体先学作为生本教学的第一步,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把明天学习内容,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先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为小组交流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从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

一、两个问题,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去布置一些力所不能及问题。例如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给学生设置的前置任务是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或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实施以讨论为常规的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讨论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互教互学,举手抢答、小型讲座、辩论竞赛,甚至可以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幕后的服务人员,帮助学生来把“戏”唱好。学生唱好戏后,有时学生的讨论更能全面的展现数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2.要注意调控学生的学习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要浪费了时间。3.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讨论有时会偏离中心,有时讨论会没有结果。在这种时候,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解决疑难。

三、小组间展示、互动点评

小组交流之后,各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讨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分析别人的缺点,给予纠正。

5.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五

【摘要】生本教育不但强调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特别重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和高效的学习。本文针对在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提出改进意见,以求探索有效开展生本教育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观察;案例;改进;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近年,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即: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探究中拓展思维,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些新的问题。笔者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认真的观察与反思,并在反思中以生本教育理念来引导探索,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以提高课堂中学与教的质量。

1课堂写真

观察实践一:为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学生在英语课中真正能学以至用,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相互提问题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虽然课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但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教师只布置了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没有明确的分组和分工,而且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习惯,缺乏合作的意识与必要的合作能力。改进:第二次小组讨论之前,笔者向学生讲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生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划分,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和汇报展示员等,然后再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

观察实践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用英语交流;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些小组的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发言,而且有几个小组气氛较沉闷,没人吭气。

反思: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⑴始终没有发言的大多是性格内向、英语基础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⑵有些小组中英语基础好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较多,而有些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

改进:笔者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给学生重新分组,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观察实践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组内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参与进行对话并讨论,但小组活动中又出现了英语学习的“强者”控制着大部分话语和发言的现象,对话交流时往往是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员听或仅以简单的以“Yes”或“No”回答。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主要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应此教师必须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的局面,比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模式,以及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式,对话材料充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

改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力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⑴引导小组中的“强者”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⑵给一个对话或提问的模式及一些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和短语,活动中特别关注“弱者”,建议他们模仿例子,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点拨。⑶帮助小组中的“弱者”树立自信心,增强小组责任感,消除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和害羞心理,努力争取和创造运用英语交际的机会,逐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观察实践四: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展示员向全班展示的只是其个人的语言水平;或各小组展示的对话内容极为相似。这些雷同或重复的词汇和句式既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相互学习时间,又缺乏词汇运用的广泛性和对话的新颖性,从而使学生对对话练习活动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反思:展示员只展示个人的对话语言可能是因为:⑴对话练习活动的时间不充裕或是对话练习的不全面。⑵记录员没有认真地汇总相关的词句。展示的对话内容大同小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水平十分相似,难免会有类似或雷同的对话内容。但只要教师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反复记读同一类中不同的单词和句型,鼓励大胆张嘴说,这样每组的对话才可能会有不同的精彩内容。

2有感 :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互相协作、乐于实践、主动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既要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元化设计模式,又要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如何自主学习,更要强调其如何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与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相结合,及时给予有效的启发,指导和引导。为此,教师需要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途径、和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自身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用英语表达观点,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合作式学习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情感,也能培养其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得:

6.农民工再教育是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篇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必然需要寻找某种解决路径或替代策略,才能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下,以“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农民工过去所从事的行业也在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新换代,其技术、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既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工未来就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农民工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其在自我认知、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法律意识、权益观念等方面的认识,是农民工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7.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七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生本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构建教学计划,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特征如下: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体。班级管理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2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最基本的本质和原则。3全面依靠学生。班级中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好班级的每一项工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用事必躬亲。全面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是生本教育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 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润滑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

(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8.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 篇八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论依据;初中美术;应用;分析

美术艺术中技法及理论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很多技法、理论无疑是枯燥和乏味且难以掌握的。尤其是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直接的讲授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美术课的情绪。生本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使得艺术与学生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生本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关注的焦点。而在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本教育运用的策略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稍加了解。

一、生本教育在理论方面的依据

生本教育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郭思乐十分强调“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和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传统教学方式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束缚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越来越被动化,为了不毁掉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过渡。

生本教育的另一理论依据为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这种心理学思想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最重要的,个人在学习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来说,人本主义理论不仅使教师向学生传播各种美术知识变得更加轻松,同时还能紧密联系学生与美术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初中的美术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方法,还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赏美、艺术内涵理解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对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创造力等进行全面培养。因此,以“教”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而生本教育正是应此种教育需要顺势而出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生本教育理论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阶段,只要教师能好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对良好的学习情境加以创设,比如通过多媒体视频、音乐、图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受力,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除了要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外,还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要达到其综合效果,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生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摒弃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3.设置课堂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问题如同压力一般,可以催促人前进,思维的发展往往来自于对问题的思考。只有在有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对问题做出思考和研究。因此,初中美术课堂应多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扣紧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心弦。比如,在对名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对画家作品风格、流派、背景等先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针对画作的构图特征以及艺术语言等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自行解答,最后由教师纠正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和自我思考中对美术欣赏的一些方法便能轻松掌握了。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想象力加以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自我创作和设计的能力。

4.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对学生知识视野进行开阔,鼓励学生创作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其人文精神及审美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整合语文、历史、音乐等多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对三维式课程结构进行建立。比如,学生在对建筑艺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鼓励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上相对应的一些文章,强化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语言理解力,进而提高其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文学、美术等虽然所属范畴不同,但在美的核心理解上却是相通的。学生通过对其他各种学科的结合,同时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敢创作。

参考文献:

张德光.践行生本理念,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教育论丛,2012.

9.教育走向生本 篇九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

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10.生本教育随笔 篇十

夏官营美丰实验学校杨兰

上一学期,我校让每一位教师上一节生本展示课,我听了数学教师的五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结合听课及我在生本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在此谈一下感受。

生本教育提的是“少教多学”。“少教”不等于不教,而是如何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在二(1)班刘德辉老师的课堂上,他做到了生本教育提的是“少教多学”。我惊讶于眼前这些孩子近乎完美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能力;特别是高力子同学的表现,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可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站在讲台上,不慌不忙,对老师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出来,是一个很好的小老师。整节课中教师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让学生代表组织学习,使学生在欢乐中收获知识,在学习中收获快乐。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感悟。这两学期以来,我尝试用生本的教育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先让学生自学例题或设计一些有关新课内容的前置性作业,第二天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再学习例题,然后找学生代表讲解例题,教师在必要时给予补充。例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出了几道比较大小的题和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的前置性作业,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比较大小的题是为教学等式和不等式做的准备,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是让学生去自学再做,不然就不会做,这样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生本教育的学习动力靠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2)班李立老师教学《可能性》,给人的感觉有点乱,但你如果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时非常活跃。他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激发,让他自己起创造。

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的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以前我在教学时,知道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差异,但没有善待,看了上述文字后我花了一些时间去观察学生,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能有些吃力,但他爱劳动,爱帮助同学。我在布置作业时,给这些同学找一些最基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先从最基本的做起,慢慢使他们进步,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11.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十一

关键词:生本教育 特点 实践 作用

“生本教育”(以下简称“生本”)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那么教师的解放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对学生放任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地发挥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的,教师可能在课前准备时,也就是在备课时,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备课要花更多的心思,动更多的脑筋。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已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呢?下面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生本教育的特点

1、学习的开放性。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了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它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上的需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讲座,而非师本教育的封闭式把学生当作灌输工具的教学。

2、学生的自主实践性。生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具备探索性。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而非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跳跃式或随机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上,而不管结论是否正确。

3、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无论是“先做后学”,或是“先学后教”都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而这个对知识的前期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4、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教师对于问题或任务的结果不会轻易给出,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后自己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的。正是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容易完全混为一体,已成为已有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当牢固。

二、生本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

1、自主探索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老师的教学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水平的高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学生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调查报告。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找资料、自主体现探究性的过程、自主写出有说服力的论文。一开始学生向老师诉苦,不知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得详细、怎样才能写得好;后经老师从旁指导,学生去探索、调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研究归纳整理,写出一篇篇具有建设性、时效性、创造性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如《未成年人违犯犯罪的主要原因》、《磨练意志 选择坚强》等等,学生偿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小组协作学习法。生本课堂强调的小组协作学习法是指合作的伙伴形式,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课堂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了师生交流的缺陷,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在上述的自主探究后,我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进行展示:先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篇好文章,然后把每组推荐出来的好文章在班上张贴,再由全班同学推选十佳文章。每一次的推选过程,都要说明推荐的理由,通过层层的讨论、论证、分析、归纳、整理,学生在同学间的协作下能力不断提高,在赞成和反对中激励学生再探究的欲望,把文章写得更好。社会调查、专题探究、小组讨论、辩论会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讨论探究法。生本教育认为,讨论是课堂的常规,课堂上教学内容很多是可以通过讨论探索的形式来取得的,而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师—生讨论,可以生—生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讨论,课堂中要通过讨论过程来达到学习的过程。人人参与讨论,学生轻松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在互相讨论中,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感悟、开拓思维、创新,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觉悟在提高。在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思考解决,避免师本教育满堂灌、一言堂的格局,通过自己感悟、领略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得牢固。

讨论法通常以四人小组为主。从形式上看:有些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有些是学生提出来的。从内容上看:问题讨论、探究性讨论、单元讨论、课文总结性讨论、时事热点讨论等。

4、问题、任务驱动法。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任务,再由学生个人或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探索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以问题、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思维。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教学《自我新形象》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若干问题,布置任务,由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内容是:

1.你的偶像是谁?你为什么崇拜他(她)?

2.是不是你所崇拜的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他们的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哪些方面不值得花太多精力?为什么?

3.你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对你有什么希望和期待呢?

4.三年后、六年后,你将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十五年后,你会有什么样的业绩、能力和品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现在你应该怎么做?要在哪些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在这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上课时,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当然,个别同学或小组寻找的资料与本课内容不是很吻合,甚至离题,但这不是重要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的知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也是聪明人,从其它同学的成果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吃一堑、长一智。课堂由学生展示成果,教师从旁指导,略加提点,学生的难题在师生间的互动中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比教师强塞给他要好得多。故事会、小品表演、辩论擂台、知识竞赛、评报等都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

三、生本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1、避免居高临下,营造民主课堂。当代中学生参与意识强,不盲目轻信,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的居高临下、惟我正确、惟书正确令学生反感,学生不听你的课就是其中的表现。生本教育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虽然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间是互动式,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客观上也要倾听别人意见,允许学生说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看法,这种民主的气氛有利于学生轻松地上课;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令问的人要思考,回答的人也要思考,它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思维活动去感悟自己、感悟别人的看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避免空洞说教、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味如嚼蜡、毫无生气;师本教育教师备课辛苦,上课吃力不讨好。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资源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去寻找资料,归纳整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找出几个至十几个资料,甚至是教师找不到的资料。学生在分析归纳时候,他们的视野、思维已经扩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思想品德课不再抽象、深奥和枯燥。学生懂得用事实证明理论是否正确,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

3、避免一言堂、自主探索创新。你说我听的被动式教学,教师说得唇干舌燥,学生毫无反应,思想品德课变得没有吸引力。生本教育自主探索法指导思想品德课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我要学的观念指导下,在课堂的民主气氛中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动式的讨论中增长知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更进一步就是进行社会调查、考察,自主寻找资料、自主整理资料、写出思想品德小论文。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年轻人,教师提高年轻人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就有新问题、新发现,即使这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终有一天,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的。自主探索,学生天天在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生本教育中的双赢 篇十二

1在高校生物学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教育界比较传统的“师本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尤其是在针对高校生物学这门交互思想较为突出的学科[4]。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摒弃传统的 “师本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等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就成为了高校生物学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重点。

大学的生物学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运算解析和绘图等。这些知识的杂糅加大了教师的讲解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难度。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经常会碰到教师讲的别扭,学生听的糊涂的情况。而“生本教育”方法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 “生本教育”在高校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根据“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论: “先做后学、先学后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结合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生物学教学的个体特色和固有情况,经过教学实践,齐齐哈尔大学构建了一套 “高校生物学‘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2. 1在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2. 1. 1 “组培”模式 “组培”模式是按学生的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先自行选择学习方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并以团队的成绩为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小组的活动须进行自评和反馈, “组培”模式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更为通畅的交流通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齐齐哈尔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施行的“组培”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分组合作学习,而是将“组”作为大学4年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长效机制。组成员由开始的各自为政,到最后毕业时已经有了一种寻求合作的心理倾向,这些都需要经历几次这样的过程: 遇到问题———学习困境———个人认知———被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建立合作正面印象———主动寻求帮助———建立“组”学习的基本模式。这种“组培”模式的推行,即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也对学生以后的职业认同感和团队忠诚度有着很好的锻炼。

2. 1. 2 “留白”模式 “留白”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生本教育”中“以学定教”的理念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意义应该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所谓“留白”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而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依靠自己或团队的努力,能够初步或解决部分问题,教师再根据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对此类问题进行讲解,最终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能很快的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对其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有很好的体会。“留白” 模式不是“空白”,其实质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这种模式对涉及广泛的生物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适合的。

2. 1. 3 “预习”模式预习有大预习和小预习,大预习是在假期对整门课程进行预览,并形成书面的文字说明或内容提要,在学期初将其上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批阅并给出可行性的学习指导方案后返回。 称之为“大课前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教师的意见,对学习的方法和重点进行调整,这份“大课前表”也可以作为学生考期复习或考研备考的参考资料。这种大预习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小预习是在课前对教材或讲义进行精读提炼,对章节中的概念、公式的给出,学生本身存疑的知识点等列出简单的提纲。被称之为“小课前表”。这份“小课前表”对课堂教学的讲授重点和互动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1. 4 “开放式”作业在应用“生本教育”模式之前,专业课程作业主要以课后习题、教辅资料上的题目等为主,这种呆板的作业模式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达到防止抄袭的目的,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拓展性。基于此,学校推出了“开放式”作业。 对作业的数量、形式、完成情况不做量化要求,而是真正的“以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开放式”作业。例如,学生可以到大学附近的龙沙公园拍摄照片或采访园区饲养员,或制作小型标本等方式完成相关课程的作业。

2. 2针对生物学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的模式应用

在推行“生本教育”之前,生物课程平台上的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课程视频、课程讲义、课后作业、双语资料等为主,对此,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平台更多的是对已知知识的再现,无法满足学生对课堂以外专业知识的拓展需要,而这一点又是生物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种补充。基于此,学校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开放了讨论区,对学生提出的知识点做针对性的解答,同时,扩充了平台空间,学生可以自行推荐并上传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对与目前所授课程密切相关的前沿知识或社会热点,如H7N9,“布病”等也可设专题进行讨论。而对“生本教育”教学观的积极实践更是体现在生物教学工具的改良和使用上,之前由于受 “师本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学工具的使用并不重视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反馈性,一般多为单纯讲授性的课件展示为主,但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普遍有着动手实践的迫切愿望,即使很多项目无法真正在实验室中真实呈现,学生们也希望有其他的方式参与其中。在几经考量之后,学校引进了大量的智能型教学工具,如“智能实验室”、“智能学伴”等。这些工具可以进行虚拟实现,并且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师生的喜爱。

2. 3针对生命学院德育培养的模式应用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参与,甚至成为其中的主导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这就是最自在、最朴素的德育过程。学校在推行“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将其“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与“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深深根植于教师的理念中。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设立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为学生提供普识性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选听课、讲座课、答疑课等,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组培”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学生科研项目申请等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活特长。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的伦理道德、其价值取向、主体精神、行为表现等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3结论

“生本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高校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和合作研究精神,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踏实的科研精神,并由此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态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本教育”理论,并和传统的“师本教育”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对高校生物学教学中施行“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做出分析,然后介绍了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在生物学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情况,最后给出相应的结论。

13.生本教育总结 篇十三

在开学的这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实施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部分问题的阶段,记得在一次语文组教研会上,我们就生本课堂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其中主要有这样几项:

1、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抓不住重点,对于写作手法的掌握不好。

2、学生的纪律乱,不会倾听。

3、学生在前执行作业中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4、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任务完不成,有点浪费时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起进行探讨,怎么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呢?最后老师们还是下定决心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加强自己的耐心,注意循循善诱,与细节处给学生以指导。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正是我们需要对过的难关,坚持!

我还上过一节研讨课,说实话这是一节实在的家常课,没有豪华的课件,没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准备),上课结束后,让我一直很矛盾,现在的一年级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才是既生本,又有效率呢?我们在教研会上进行研讨,我非常希望老师们能真对我这节课提出一些建议,一更有利于我们低年级的教学,哪怕是反对性的建议,当我们在讨论时老师们也是一脸的茫然啊,就这样不了了之,事后我在反思这节课,我想前面的读文分析没有很大的问题,只是我再让孩子们学着质疑时,提的问题没有想象中的精彩,再就是我在引导“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时,过于笼统,没有引导从细处着手,如果这里分成“月亮的第一个心愿是什么?第二个心愿是什么?”的话,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唯一让我感到不好的一点是,对生字的处理,这里我自己感觉到学生对生字的认读不扎实,如果再加上几个环节,比如:在齐读、点名读等,老师再指导两个字的写法,这样的话看起来会更加完整,这只是自己的在摸索。

不过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还是所变化的,他们喜欢在的语文课,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在卫生、纪律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比如今天,在上语文课时,我说:“孩子们给你们8分钟的时间,你们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识字方法来进行识字,可以玩摆字游戏,可以玩打牌游戏,也可以玩枪字游戏,时间一到我就检查小组的识字情况,全对的小组奖励4分,名额只有两个。”结果张芮溪这个小组8个学生,只有孟腾宇自己有一个字没有认过,可惜奖分就没有了,事后我发现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开始“教育”孟腾宇,我想如果把这种教育放在老师检查之前的话,效果肯定是有的,我想时间一长,孩子们慢慢的摸上规律的话,会提前做到的,那么效果作用也就起到了。

14.生本课堂 幸福教育 篇十四

师:开课生趣

新课求新

思考激活

讲评精当

练习生巧

结果引申

生:进入情境

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自测反馈

拓展创新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这样的自助课堂,摆脱了老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思考,畅所欲言地交流展示,充分张扬了孩子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也充满了疑惑,对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了不断的反思: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哪些语句描写得很美,写出了什么?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们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然后请四人小组在全班交流,每个孩子说一个句子,说完就学习完毕。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写出颐和园的美,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和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追求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随意讨论、任意发挥,面对学生毫无边界的信息反馈无从下手,造成课堂目标不明确甚至学生牵着教师走的现象,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的前面,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的中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但不放任,自主但不随意,自主也不等同于自学,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担当起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那么如何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跟着学生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总结。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中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我们也很高兴地听到了许多孩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孩子们对于自己提的问题总是那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交流。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学生就提出:巨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在《小木偶的故事》中提出:老木匠为什么给小木偶刻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后来小木偶的头为什么疼得越来越厉害,还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呢?学生通过主动地思考和讨论,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体会了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甚至问题和课文内容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地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质疑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问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写作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那么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不是的。许多写景的课文,比如《颐和园》这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就内容就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重点却在于通过美读去感受颐和园的美和语言的美。因此,是否需要自主质疑,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上一篇:组织活动安排细则下一篇:怎样为孩子选择美术班?——阳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