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精选4篇)
1.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一
数学课程教案
6年级:主备者:马国霖备课时间:-10-26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P63例6和练习十二T9-12。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
业 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作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2.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 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通过试一试,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综
合
练
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3.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三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从整体上感受体会诗歌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尝试简单的诗歌创作。
一、导入(有单元主题)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告别童年”,请同学们读一遍,读到这个主题,你是否怦然一动。根据生谈的感受读。(留念,轻读。自豪,高声读。)
师小结:回顾往事,我们无比留念,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尽管路上会有风雨飘摇,但不管怎样,师指板书(一起来说)---我们上路了,再骄傲地说一遍-生:我们上路了
我们指谁?(在座的同学,所有与大家一同成长的即将告别童年的孩子们)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即将告别童年,你们也许有百般滋味在心头。打开书105页,带着你独特的感受,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学生自读诗歌。
(一)品读感悟
师:这首诗共多少节?
(一)品析第一节诗歌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节诗。
布置听得任务:别的同学,你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边听边想:这一小节,你理解了那些,又有哪些不理解。
2、请学生谈。(启发:学习就是带着问号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去。有困惑恰恰说明你在思考)
质疑:
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芽尖儿,
刚刚染上一抹淡淡的粉红,
刚刚才捡到一张很小的邮票,贴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刚刚从那林子里走出来,扛一面很艳的旗子抖着威风。
师释疑:诗人使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些事物都象征我们才起步的人生之路。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还很稚嫩。
3、男女生竞赛读。(把你才起步的人生之路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
4、除了这些事物,想想还有哪些事物也能代表我们刚起步的人生之路。(启发学生联系雷锋诗句)
刚刚流入小溪里的一滴水
刚刚展翅飞翔的小鸟
刚刚点亮的一座灯塔
刚刚敲响的第一声鼓
5、师:我们虽然很稚嫩,但不管大人们怎么说,生说:“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的上路了。”什么心情?(骄傲,自豪)一起来,把你们的骄傲送进去(摆脱束缚)把你们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6、女生读上半节,男生读下半节。
7、第一节讲什么?
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是上路了。
(二)品析第二节诗歌
师:带着新奇,带着梦想,带着憧憬,带着活力,你们激动地上路了。前方的路会不会一帆风顺,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节诗歌。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节诗歌。
认真读诗歌,想想这一小节讲什么?
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2、学生交流汇报。(布置听的任务:抓住别人发言的关键词)
(1)人生之路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退缩。
(2)美丽和挫折表现在哪些诗句里?(ppt出示诗句,生齐读)
(3)感悟:
脚印“歪歪扭扭”:人生之路艰难、不成熟
膝盖“磕肿”:随时受到的伤害
“骤起的风暴”:象征人生道路上随时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甚至厄运,灾难
“虚幻的风景”象征不现实、不确定的事情或幻想
师: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也许会受到伤害,也许会遇到困难、挫折,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ppt出示诗句)
(4)请学生读
师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能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一起来,表明你们的态度
(三)品析第三小节诗歌
1、(ppt出示诗句)老师示范读第一句,学生接读后三句。
师:你的语气中能听出你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中的态度
2、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后三句。
师:我看到了男生的豪情万丈
3、交换读
师:我看到了女生的柔中带刚,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4、探究:(结合小资料理解)
相思鸟: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美好的前途
曼陀铃:预示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风、雨、雷鸣电闪:前进途中的困难、挫折、厄运或灾难
5、在这一小节中找出一个关键的词语(走下去)
师:走下去,那一条条被我们用脚踏出来的路,才是我们每个人留在这世上的真正姓名。袁隆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他的名字也叫“当代神农氏”;南丁格尔一路走来,她的名字叫“白衣天使”。同学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你打算怎样走下去?留下你什么样的姓名?
6、出示诗人寄语(ppt、歌曲)
全班齐读
尝试简单的诗歌创作(ppt)
我们上路了
4.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四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0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五.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德育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上述目标。
七.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安排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题目来回顾文章主要情节,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这时,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3.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VCD片或照片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4.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
十.效果预测
1.学生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2.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
3.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分数连乘(5)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分数的混合运算(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08-22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10-3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乘连除应用题08-01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08-31
2024年新版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7-22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9-01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反思06-2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