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2024-09-30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精选8篇)

1.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一

浅谈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

平桂管理区水口镇中心学校 张长花

【摘要】 教师与学生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关系。因为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话是开心的钥匙”,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教师要掌握及应用语言这门艺术,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教师的贴切、真诚、耐人寻味的话语,像清泉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共同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这,就是教师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 教学语言.课堂氛围 语言艺术

教师与学生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关系。因为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现代化教 学手段如何先进,但离开教学语言,就一筹莫展。看来,教师语言有它的独特魅力。所以,如果我们每位老师,能注意到这语言的魅力,也许当我们开始说活或采取批评,教育时就会更加有艺术地,更加慎重地说出口了。在此,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力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架起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情感性。说话”其实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反映着教师的能力水平。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教师在讲课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而读了《老师的话伤了我的心》这篇文章,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写道:“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当时的成绩在班上不算好,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道较难的题目,要求当场完成。不知怎的,我觉得挺容易,不一会儿就做出来了。我好开心。老师走了过来,看见我的同桌晓红——我班的班长,成绩也是挺好的,她还没有做出来。老师就对她说:‘你看,这道题其实并不难,连李艳都做出来了。’老师的话让我觉的很不是滋味。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是婉转批评晓红,可是为什么要拿我‘说事’呢!我就连一道数学题都解不出来吗„„”

看到这里,仿佛感觉那个伤心的学生就站在眼前,眼睛满是忧郁和凄凉。我们应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风风雨雨,是不是也有过类似伤害学生的言行。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语言是教学思想的 直观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学就要看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大家都知道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吧,曾听一位教师说:“在前阶段的教学中,学生掌握得不够好,一算就错,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100+1,什么时候是100-1,一会儿又是101-1,逼得我没办法了,只好想对策了——那就是多练了,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吧!于是我展开了每天晚上放学前的小考,每天放学4道简算题,此时我比谁都清楚:你再生气,你再粗暴,你再命令,你再重罚,都是多余的。我就说:‘同学们要大胆地做,只要认真,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好的。’就这样,连哄再激励,同学们终于有了进步,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明白了简算的道理,只有个别同学还不太明白。我又利用中午时间,给他们讲解。在期中考试的时候,这班的简算题做得还是不错的。”这次知识与耐力的较量,总结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是由老师的语言激发起来的,假如老师的语言应声入耳,感人朴实,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实用化,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们听了,不但乐意去做,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

四、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离不开含蓄。如教师在教学中用说半截话或一语双关的办法启 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做法常有“千言说不透、一语破真谛”的妙用。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波涛,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绕着弯子设问,层层深入,启人心智,让学生得到知识、明事理、受教益。有的教师为了使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受到教育,从不是挖苦讽刺,而是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善意地予以提醒和启发,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学生的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就运用了声音的优势,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想听老师是怎样背诵课文的吗?”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响亮地回答“想”我随着音乐,深情地背起课文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学生们被我朗读所感染,很快进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学我样子,我的声音去读课文,在学中,读中渐渐感受到美,领略到美的内涵。

五、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对于一堂课来说无异于生命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是“一条纽带”,可以牵动整堂课的发展,教师语言又是“一种什么以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过去,我一直自认为教师是吃“开口饭”的,只要会说一口普通话就行,精通书面语也就不错了。因此忽略了教师的职业口语,平时在这方面钻研不深。本来以为老师上课只要把该讲的知识点告诉学生就可以了,其实一个教师要做的远非这些。《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长,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特别是课前的导入更是能不知不觉地把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带进授课者所设下的“圈套”。如德化实验小学的苏晓闽老师。该教师巧妙地通过课前的师生互相提问引出:“我像不像英雄?为什么?”这个问题。紧接着,教师小结导入:“我的感慨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引起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然后揭示课题《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一起神游“长城”。再如泉州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剑峰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该教师通过课前的聊天:“来我们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已经三天了,今天才和同学们见上第一面,我想死你们了。你们想我吗?想我什么?”当一生谈到身高问题时,该教师又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身高测量单位‘尺’,然后适时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主人公只有五尺。”

六、教师精彩生动的引导语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表达。生动的语言会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制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泉州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剑峰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该教师在学法指导中说:“老师先送你们两句话。一句话是流行歌词‘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另一句是古人的名言‘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再如泉州三小的骆嫩寒老师执教的《上天的蚂蚁》一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她在学法指导方面的部分精彩语录:“做做动作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借助图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说说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通过表演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七、教师准确巧妙的鼓励语言,让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如果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时捕捉其闪光点,运用准确巧妙的语言给予肯定和赞赏,学生就能如沐春风,课堂也会显得生机勃勃。如泉州实验小学的吴晓军老师执教的《一只小鸟》一课。在初读感知部分,该教师安排了分段朗读全文这一环节。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鼓励说:“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后,教师又说:“团结力量大。”开火车读三至八自然段时,有一名同学读错了又纠正过来,她又鼓励说:“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 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一桶水已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活水,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流淌出有理有据的语言。掌握好语言艺术,掌握好教育艺术,能使自己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教师还应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

语言艺术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口语技巧的完美结合。教师要掌握及应用语言这门艺术,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教师应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的话让学生感到温暖。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袒护、放纵,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从尴尬中走出来,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还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一向来表扬的话往往比批评的话有用。当我们想改变别人的时候,不妨用赞美来代替责备!“话是开心的钥匙”,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指路明灯。贴切、真诚、耐人寻味的话语,像清泉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共同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种形象特有的魅力,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每一个学生的幼小的心灵里,从而希冀每一个学生的美好憧憬,洋溢每一个的满腔热情。

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轻松舒展。教师贴切、真诚、耐人寻味的话语,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迸发学习的激情。这,就是教师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旗帜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掌握和运用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让自己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统一,让语言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教荟萃》2010年第27期

蔚蓝湖《教师语言的魅力》2009.11

陈孟春 《我心飞扬-教师语言的魅力》2010.8

李燕平《谈谈教师语言的魅力》2007.11

徐春华《提高教师语言的魅力》2010.8

2.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二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如何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自然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真正的美, 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知识的任务, 语文教师的语言在学生心目中有相当的威信, 所以更应准确自然。准确自然的表达总是充满魅力的, 具体可概括为三方面。

语音标准作为语文教师, 普通话要达到国家语委要求, 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 流利顺畅, 能成为学生应用语言的典范, 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 增强语言素养。

用语准确语文教师要反复斟酌所用词语、句子的意义、内涵等, 一定要用精当、准确的教学语言, 而不能含含糊糊、重复啰嗦、模棱两可,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准确、最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节奏适度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也应富于变化, 或轻快, 或凝重, 或低沉, 或高亢, 或舒缓, 或紧张, 要用千姿百态的节奏把学生引入千变万化的意境中, 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 受到启迪。例如, 《陈情表》倾吐了对祖母的无限哀思, 其语言节奏是低沉的;《荷塘月色》展现了一个幽雅、恬静、朦胧的意境, 可采用舒缓型的教学语言;《荷花淀》文笔清新俊逸, 淡雅纤巧, 其语言节奏应是轻快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应采用高亢的节奏。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语言, 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语言要典雅而富于书卷气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且不说能口吐莲花, 最起码要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这表明, 要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和艺术的殿堂, 感悟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 教师就应懂得运用充满美感的巧妙语言, 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相结合, 形成独特的“书卷体”。

例如, 在讲《庄周买水》时, 可以这样引入:“一个曾梦见自己翩翩化蝶, 知鱼之乐, 主张清静无为,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生活的彻底超脱的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当代的杂文大家刘征却让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思想家穿过时光隧道, 来到了现代社会, 愤然弃文从商, 经营养鱼, 可是他在养鱼的过程中却处处碰壁, 落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让庄周来给我们演绎他的伤心往事吧。”如此的语言, 庄重文雅、文采飞扬, 学生自然会听得兴趣盎然。如果教师语言平淡乏味、枯燥呆板, 像一台留声机, 刻板地照本宣科, 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毫无相通之处, 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再别康桥》的时候, 我是这样导入的:“自古离别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看着语文教师出口就能诗词连珠, 学生在感叹佩服之余, 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这就为上好这节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如果要具备书卷味的典雅的美感, 就需要文史哲和美学素养的支撑, 就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文学著作。一个学识渊博, 语言有品味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也只有这样, 才能时时刻刻用语言之美装点学生的心灵空间。一篇美文、一首诗歌, 没有美的语言来讲授, 它的艺术魅力就会减弱。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来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魅力。

三、教学语言要有时代气息

中学生处于一个充满好奇的生理阶段, 喜欢用猎奇的目光看待外界事物。尤其是“90后”的学生,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 课例过于陈旧, 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信息飞跃的时代,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当代学生的脉搏, 与之产生感情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时代气息。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语文教师在利用文字语言的同时,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符号语言。比如, QQ表情。在一次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中, 有一位学生的演讲非常精彩, 在评价当中, 我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赞一个”的QQ表情, 学生很惊讶, 觉得语文老师居然还会用QQ表情, 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产生了共鸣。此外, 我们还可以使用如“pk”、“vs”的用语或“晒客”、“灌水”、“抢沙发”等网络用语。当然,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蓝海”、“山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丽语。

又如, 在教学《过秦论》中, 讲到秦国由强变弱进而灭亡的过程, 我引发到今年4月份美国对利比亚的空袭问题, 让学生明白, 当今的社会只有强国才有强权的国际形势。学生对这话题产生了兴趣, 从而对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眼里, 这时的语文教师简直就是“全才”。

如果教师使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今形势中取例, 就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

教育调查资料表明,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 它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内容。它就像润滑剂, 能把严肃的课堂气氛调节得轻松自在, 寓教于乐, 寓乐于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知识。俄罗斯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我一直认为, 教育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有幽默感的人更具亲和力, 可以巧妙地通过语言和动作把信息传递给他人。

在《鸿门宴》中有“张良替刘邦献玉斗”一段, 一位教师在说到范增拿过玉斗时, 随手拿起了讲台上的粉笔盒, “砰”的一声响彻教室, 学生全惊呆了, 粉笔盒里的粉笔碎了一地, 等到教师弯腰下去捡起粉笔的时候, 学生们才反应过来教师是在表演, 顿时哄堂大笑起来。在满堂的笑声中, 教师问:“项羽是把玉璧置于座上, 而范增是把玉斗摔碎, 表现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体态语与言语的巧妙配合, 收到了喜剧性的表达效果。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徐趋”一词, 一位教师放低身子, 双脚快步移动, 认真地作了一个滑稽的老态龙钟的姿势。在满堂的笑声中, 教师问:“为什么是‘徐’?” (生答:腿疼) “为什么是‘趋’?” (生答:表敬) 教师接着说:“因为腿上有风湿病、关节炎, 所以只好慢慢地快走。”这也是体态语与言语的巧妙配合, 收到了喜剧性的表达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真正的幽默诙谐不是单纯为了活跃气氛而插科打诨、油嘴滑舌, 而是必须与讲授内容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教师应见机行事、适可而止, 并非一整节课都需要幽默诙谐。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若能创造出一种积极的艺术氛围, 展现出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必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影响学生的灵魂与精神, 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3.浅谈政治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三

一、语言流畅

政治课本来就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稍不注意,便会沦为呆板的说教,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把理论性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听闻,没有流畅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课堂上两眼老盯着教案,看一句,讲一句。这样做,教师讲起来难受,学生听起来难懂,根本谈不上知识的体系是否完整,教学结构是否恰当,知识内容是否详尽等等。当然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好。所以,组织语言备好教材是最基本的。

二、语言精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恰当的用语,适时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实现认识的飞跃。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概念、原理时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讲究逻辑,否则会造成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原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只有做到教师语言准确,合符逻辑,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三、语言规范

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杜绝口头禅。同时作为政治教师还包括政治术语的规范化。政治教师要有政治敏感性,注意筛选、使用语言,不要运用已被淘汰的语言。

四、语言生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合为一体的双向信息传递、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学双方作用的发挥都要以教学语言为中介,教学双方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教师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比如教师要努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即恰当地运用名人名言、成语典故、优美诗词、典型事例,以及体态语言等多种手段,帮助表情达意、突出教学重点,调节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以达到掌握知识,转变思想的目的。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善于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以简明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浅显的事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通俗的阐明了深奥的哲理。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一句哲学上抽象难懂的物质概念是通过“牛角尖旅行记”这样诗意的文字让我们豁然开朗;日常生活中的“抬杠”竟然可以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相联系;由一句“无风不起浪”的习语谈起,作者揭示出事物间有机联系的规律。

五、语言幽默

谈吐能直接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一个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人很难引学生注意。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能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如学习“善待生命”一框,借用了一句小品台词“冲动是魔鬼”,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遇事不可鲁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终生的遗憾。学习人口政策,可借助“超生游击队”片段理解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有了良好的语言技能,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为了政治课的教与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4.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故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口头语和体态评价语言显得尤为关键。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魅力,必须做到四点:

一、表扬语言的真实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然而“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过分表扬既含糊又夸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会产生淡漠感。„„平静地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如:

案例一:习惯

“----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提问)“----想好后,你会说得更精彩。”(思考)“----尊重别人,你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倾听)

这种发自内心最廉价的润滑剂,众多优秀教师使用的教育法宝会鼓励优秀,激励后进,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在这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不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吗?

二、纠错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狐狸聪明”,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狐狸的这种聪明可取吗?人应以诚信为本,故不该学狐狸。这不是语言的运用魅力吗?如:

案例二:作文点评

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有位教师走下讲台,用赏识的眼光,用热切的期望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

“----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吗?” “----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

“----这么优美的语句如果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

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同样是纠错语言,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让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取得成功吗?

三、评价语言的人文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程改革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显得极其重要。

案例三:“谁比他读得更好!”

一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请了一位臂戴队干部标志的学生与一位平时成绩中下、寡言少语的男孩——“百姓学生”朗读。结果,优生取得教师的“芳心”,鹤立鸡群;“百姓学生”被评得一无是处---“他连句子都读错了”。教师接着说:“谁比他读得更好。” 这可真是顾及一二个,打击一大片呀.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本节课再也没有主动发过言。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能软化“班级参照”,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运用以下语言:

“----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

“----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没经历挫折的风雨,怎能看到成功的彩虹?” „„这种人文性的评价既能让被评价人虚心接受,也会提高评价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避免忠言逆耳的误解,那孩子会那样吗?不能不说这简直是一盏航标灯,为莘莘学子指明前进的方向。何乐而不为呢?

四.批评语言的诙谐性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不注意听讲的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

当孩子的声音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当孩子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戏剧。

课改触动最大的是教师,受益最大的是孩子。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将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所谓评价语言,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的评判。有了教师的反馈信息,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节。对了,强化正确的答案和处理过程;错了,重新检查输人信息或处理过程。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有两种不正确的处理:一是一概肯定,不管学生的对错都说“好、好、好”;二是轻易否定,教师心中先定好“标准答案”’,凡不符合自己“标准答案”的,哪怕再有道理也予以否定。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它由于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因此恰当的评价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适时性、鼓励性四个特点。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可一律表扬,应给予纠正,并用适当的鼓励话语进行鼓励。

至于五年级画线段图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先列式是不理解线段图的重要,只是把线段图作为累赘,应付了事。至于解决办法应该让其认识到线段图的重要。目前只有这些浅显的看法,不成熟,希望大家指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学生定能如沐春风,课堂显得生机勃勃。比如课堂上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你念得比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主持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知道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练习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会有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实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品位和水准,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评价语言要有适度的激励性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如“谁敢说我是班上朗读最好的?”“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如“目前为止,他是我们班上读得最好的,谁能超过他?比他读得还要好?”“你现在暂时没他读得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读得比他更好!”“你来读吧,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不用紧张,展示一下自己。”“瞧,你不是读得很好吗?要有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二、评价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他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在他的课堂中,听到了他这样的一些评价语言:“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

曾经听一位一年级的的教师上《美丽的小路》,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彩而富有针对性,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投影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生4: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读的。(读句子。)师:呀,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心里多着急呀!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有感情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同样的一句话,四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

三、评价语言要具有生成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新课程,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被教师请到讲台前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个女生在黑板上把“一户人家”写成了“一尸人家”,把“鸟儿”写成了“乌儿”。老师没有批评女孩儿,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字。你们看这‘一户人家’的‘户’,头上少了个点不是‘户’了,而叫做‘尸’,‘死尸’的‘尸’。这个点就像脑袋一样,一个人脑袋掉了还能活吗?不就成‘死尸’了?(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再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

这分明是学生错写了两个字,可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四、评价语言要形成导向性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性,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生读书时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可以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一学生朗读后指出:“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学生思维自然活跃升华而灵光闪动,当再一次朗读时,读得入情入境。教师短短的几句评价语言,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此时教师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而是随机引导:“有道理!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具体说说吗?”教师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知道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概括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点。在听一位老师上《凡卡》这一课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写信呢?”学生说:“我给好久不见了的亲人写信。”教师点评:表达思念之情。学生说:“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写信。”教师点评:“倾述烦恼。”学生说:“我在遇到快乐事情的时候给好朋友写信。”教师点评:“分享快乐。”学生说:“在过新年的时候,我给亲人写信。”教师点评:“节日祝福。”教师的点评精辟到位,高度概括。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位教师教学《小露珠的梦》一文,开课时要学生先谈谈自己有什么梦想,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警察、有的想周游世界、还有的想成为宇航员,„„答案可谓精彩纷呈。突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的梦想就是当神仙。”听到这个回答,教师明显一怔,但她很快走到男孩身边,微笑着说:“你的想法很特别,那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神仙吗?”男孩答:“没有”。教师顺势引导说:“那就很遗憾,看来你的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很显然,课例中男孩的回答是缺乏合理性的,也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对这独特的回答教师既没有热情赞赏,也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适度评价(想法很特别!)和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神仙吗?),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而纠正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错误倾向。在这一教学细节中,教师就是机智地运用了教学评价语言的导向性,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五、评价语言要机智有趣

充满机智有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有一位模样英俊的男孩对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称赞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你看,样子英俊,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开心地笑了。这样机智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在特级教师的课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和听课教师们发出的一阵阵笑声。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幽默式的言语评价。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评价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教师精彩而恰当的评价语言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论文 篇五

摘要:本文将“领会教学法”引入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实验结果表明:“领会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自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学生技术掌握、技战术运用能力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领会教学法;高校;羽毛球教学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羽毛球运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羽毛球选项课的教学。“领会教学法”被许多体育学者推崇为体育改革中球类教学的新趋势,它有别于球类中传统技能教学法,侧重于球类运动的特点及战术意识,而非技术动作本身。 本文尝试将此种方法运用到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并进行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论文百事通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羽毛球选修班学生80人,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的。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和可靠性,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和显著性检验,结果P>0.05。检测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br />1. 2 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法 实验时间为9月-12月,教学时数为64学时。我们严格控制实验的无关因素介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一致,由同一教师任教。唯实验班采用“领会教学法”,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技能教学法。教学实验结束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羽毛球技术、羽毛球理论知识的测定。

(2)数理统计法 我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从技术评定还是从达标成绩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我们认为是由于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结果。表明在羽毛球教学中运用“领会教学法”效果良好。另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课平均分比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课平均分要高4.2分。因为“领会教学法”是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学习某项球类运动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该球类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如比赛的场地、比赛时间的限制、得分的方法等),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某项球类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该项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比赛中运用的“领会教学法”对于加深学生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认识,理解技战术方法,提高理论学习兴趣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表1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术评定和达标成绩对照表

技评(均值) 达标(均值) 理论知识

(分) P值

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分) 对击高远球(分) 正手发后场高远球(分) 对击高远球(分)

P<0.05

实验组 85.5 85.1 86.2 84.8 84.6

对照组 79.4 79.7 82.3 80.6 80.4

差值 6.1 5.4 3.9 4.2 4.2

2.2分析

2.2.1“领会教学法”的内涵及应用

领会教学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pproach)是英国体育学者邦克(D .bunker)和桑普(R.Thorpe)于80年代初提出的革新球类教学的一种思路。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把球类运动的特点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作为球类教学的重点。”(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中国学校体育,;3:28-29)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国际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观注,十多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和不断的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日趋完善,并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被广泛应用。目前“领会教学法”已被公认为球类运动教学的新趋向。

“领会教学法”把体育课的着眼点从传统的强调动作技术的发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领会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6个部分,如图2所示。与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不是从基本技术教起,而是让学生先对羽毛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规则、技战术特点有所了解,着重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并把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发展简史和竞赛的组织、裁判规则,使学生对羽毛球运动有个较清楚的认识。接着营造课堂气氛,培养攻防意识,进行德育教育,在球场上运用各种技战术,为的是给本方创造得分机会,并阻止对方得分。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在对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瞬时决断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及时应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羽毛球的特性,从而产生想学羽毛球技术的欲望。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所实践后,教师才根据学生的能力及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技能演示阶段,开始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要领和合理运用技术的诀窍。开始时,不要过多要求学生的动作是否标准规范,练习后,再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通过反复结合实践的练习和比赛来巩固,从而促使他们完成有质量的、有效果的动作,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掌握动作,最终达到比赛中运用自如的目的。

2.2.2“领会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领会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羽毛球运动的特性与战术意识作为羽毛球教学的重点。领会教学法能够教授学生在如何做(how)之前明白为什么做(why)。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建立表相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相应的实践后,由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因人施教,学习技术动作,然后通过自身的练习和比赛加以巩固,最终达到在比赛中应用自如的目的。并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全体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使每一个学生在比赛中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体验比赛带给自己的快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不仅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认识上对羽毛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该项运动成为大学生现在和今后锻炼身心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领会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

2.2.3“领会教学法”体现了现代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现代羽毛球运动是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不仅要求运动者掌握精湛而全面的动作技巧,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采用各种不同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领会教学给球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这就是在技术演练之前进行战术演练。对球类运动有所理解之后就会形成一些战术意识,这些战术意识会使学生有效的.选择技术和利用技术。相反的,“技术”教学法把着眼点首先放在学生的技术教学上,然后在成型的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对战术理解的介绍。在教学中将训练学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教授各种技巧动作。这意味着在羽毛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羽毛球动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即让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避免学生生硬、盲目地完成动作,刻板、机械地进行战术配合,而且能使他们学会技巧和战术的配合。领会式教学强调的是技术运用,组合技术具有实用性,它直接运用于攻防对抗之中,节省了用于单个技术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应用性练习次数,从而提高了比赛能力。“领会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不断融入比赛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整体上促进了学生羽毛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兼顾了羽毛球教学的特点,提高了羽毛球教学的质量。

2.2.4“领会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领会教学法”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想练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从而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知有机结合。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羽毛球教学效果。由于“领会教学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对学生学习与理解的指导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无目的或被动的,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水平按需学习运动技术,加深了对羽毛球技术的理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该变了传统的技能教学法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 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改变, 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指导上. 同时, 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无目的和被动的, 他们将更根据自己的水平按需学习运动技术, 加深了对羽毛球技战术的理解, 并使技战术不断提高于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在羽毛球教学中采用“领会教学法”对提高其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尝试在其它的球类项目中运用此方法。

3.2“领会教学法”适应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3“领会教学法”体现了现代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和技能学习规律,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比赛的形式作为学习羽毛球技能的出发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快乐体育”的理念贯穿于羽毛球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廖玉光.领会教学法的评价[J].中国学校体育,(5):22

[2]廖玉光, 殷恒婵编著. 球类领会教学法[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

[3]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樊西宁.关于羽毛球意识的几点思考[J].体育与科学,,(4):36-37.……[5]张子沙等.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

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六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数学课堂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更是比较特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追求规范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课堂的评价语言,往往因为教师的一时疏忽而造成一些教育教学的缺憾:如因为不够准确而导致错误引导、因为不够激励而导致缺乏效能、因为不够幽默而导致学生产生腻烦心理等等。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该记住这一段话,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的念头,也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和斥责,用语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我觉得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这样的评价语言才会魅力无限。

一、赏识与鼓励 给孩子带来温暖的阳光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例如,对答案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想举手又不敢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立刻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为人师者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有点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氛围,利用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我还见过有的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说得比老师还要棒!”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诙谐与幽默 给课堂带来笑声与欢乐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它的知识系统显得非常得抽象概括,直接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没有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再加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几乎成了“乏味”的代名词了。要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还得从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开始,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激情和趣味,课堂评价语言也可以变得幽默、诙谐,教师的个性也可以渗透数学课堂,和学生打成一片,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

有时因气候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孩子们真安静啊!看哪,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 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可以问他“你梦见吃’多美丽’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使原来濒临“崩溃”的课堂“起死回生”,而且有时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有一次课上,我在黑板上演示“汽车行使”时不小心碰到了挂在上面的小黑板,于是出现了黑板和学生一起“惊叫”的场面。幸好我立刻反应过来,及时的对他们说:“看到了没有,同学们,以后你们开车的时候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不小心,担心’翻车’呦!”学生笑了,但这是开心的笑、善意的笑、感兴趣的笑、愿意继续学习的笑……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教师表现出不知所措的行为举止,学生们会怎样,估计他们也会笑,笑老师、笑课堂、笑时间的逝去、笑他们自己的“无畏”和老师的无助……结局天壤之别!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扭转乾坤,这不是一句空话。

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商榷与探讨 让学生享受平等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的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特级教师魏书生不喜欢在学生犯错时大声训斥,让他们哑口无言,而是让他们红着脸为大家唱歌,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比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这样评价:“说得很精彩,如果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也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些评价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婉转,却能一语点中的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有明确的认识。再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知道了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

师问:“如果说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宽会求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太麻烦了,把两条长加两条宽。生3:我是把长加宽乘2。

师指图说:长+宽×2 请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错了。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4:从图上观察生3只求了三条边。三条边不是周长。缺了一条。应该长乘2,宽也乘2,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3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自己的错因。生3:还可以先求长加宽的和,再乘2。

教师于是赞许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找出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可真懂得读书啊。”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教师和风细语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常常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

四、宽容与理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既然是评价,我们就要明白其目的和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而更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学习的优势,提高自信心,如果如是,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激情燃烧的,才可能有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因而教师评价的语言首先应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要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长处和缺点,评价的语言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没有哪句评价语言是放之四海皆适的,而我们教师却容易忽视这一点,一句“太好了”一句“很好”就能走遍天下,对待所有的学生吗?答曰非也,评价应体现教师的“因材施评”;教师评价的语言应该机智更应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试想有哪个学生愿意接受不真诚的评价?就说我们吧,当我们从别人对你虚伪的评论中听出“端倪”会作何感想?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尔虞我诈,可学生尚处未成年,他们是需要真诚的呀!所以评价的语言要以朴实为主,毋须华丽。因为华丽的外表下面往往寄生着不真实和不真诚,而这些正是与评价目的背道相驰的。

当然,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7.刍议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魅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只有学好语言, 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说, 教育的成败, 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多寡, 也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反映其基本职业素养, 还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除了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外, 更要具备独特的语言魅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备自然美, 有生命力

规范科学、简洁准确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 更是语文教师语言修养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科学规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科学规范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语言要有透过感性见理性不模糊, 要符合大众语法不生编乱造, 要条理清楚前后有连贯, 思维严谨个中无漏洞。枯燥、乏味的语言, 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 吐字是否清晰, 用词是否得当, 内容是否简洁, 语调是否生动有感染力, 都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简洁这一特性教师语言要言简意赅, 不能口出千言离题万里, 洋洋洒洒不知所云, 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更不能不考虑语境用错词汇。例如:热心、热情、热忱、热烈虽然是一组近义词, 但具体运用起来要区别对待。在“一个能力平平却有着热忱的人, 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中要用“热忱”, 而不能用“热情”;“我校对于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要用“热烈”, 不能用“热忱”、“热情”。

二、具备文明美, 有塑造力

教师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 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说庸俗、低俗、粗俗的话, 无聊的口头禅, 更不要讲污言秽语, 否则, 一定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教师说话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使用美好的语言塑造孩子的心灵, 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即使在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时, 也要心平气和, 采用激励的语言, 千万不能用尖酸刻薄的话挖苦学生, 否则会对他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一名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 由于平时说话养成了夹带“日呆”, “这个、这个”, “你给我说”等口头禅的毛病, 加上临时紧张, 这些词出现的频率比平时更多, 一节课下来,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 因不胜任课堂授课, 只好安排到后勤处工作, 年纪轻轻就告别了讲台。

三、具备真情美, 有感染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言之动情、言之生趣”。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 充满热情, 饱含真情, 这样才能切合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激情澎湃的讲授, 让学生尽快感知课文, 明白道理, 受到启发, 得到教育。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要达到上述目标, 语文教师须苦练基本功, 做好备课功, 熟知课文内容, 深入课文情境, 把自己视若作者或主人公, 用自己体会到的表情、动作、声调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引领学生进入角色,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讲授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一课时, 为了赞颂伟大的母爱, 我精心编写了导入语:“母亲的笑容, 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怀抱, 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母亲的汗水, 是世界是最名名贵的珍珠;母亲的皱纹, 是世界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曲线;母亲的呼唤, 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母爱最温馨, 母爱最无私, 母爱最伟大”。充满情感的排比句式,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具备艺术美, 有吸引力

艺术美能够对人的思想、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喜欢有艺术美的教师,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艺术美, 以淘冶自己的性情, 雕塑自己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讲课特色。要熟悉诗词艺术, 对唐诗、宋词、元曲要达到用时能诵、信手拈来、张口就来的地步。比如讲授关于中秋节的课文时, 能运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等诗词名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通晓声乐艺术, 在学习关于热爱国家的课文篇目时, 能够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 沉吟一遍《可爱的中国》, 组织“学生音乐会”, 唱红歌, 颂经典, 传承爱国精神, 荡涤学生心灵。要懂得绘画艺术, 了解基本常识。比如, 在讲解有关父亲的课文时, 可以用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作为教具, 用艺术化的纯朴憨厚的父亲形象撞击学生心灵, 让学生通过作品感受父亲的外在质朴美和内在高尚美, 油然而生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

8.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规范用语;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和谐互动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的那些具体生动的事,个性鲜明的人,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以闻于学生的耳畔,滋润其心灵,让他们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分析鉴赏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写得很生动而又有趣的课文,但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而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很难起到该有的成效。因此,在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后,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试着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四个特征:规范用语、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和谐互动。

一、规范用语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采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作为标准用语,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做好与人的交流。不过,有的教师因为年纪大再加上普通话不熟练等原因,上课用方言,这样,使得学生整天沉浸在方言的语境中,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而课文尤其是现代文多数是依据普通话说话规范所创作,这就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不便。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节。

二、形象生动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规范,还要形象。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样,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王熙凤一句“我来晚了,未曾迎接远客”将她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符合她说话的习惯和身份地位。在教学中,可以试着形象地说出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其韵味,让学生能在看文字、读描写中于脑海里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加深对课文和内容的了解。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三、声情并茂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和形象是不够的,每天一堂45分钟的课,对于求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做到整堂课始终如一是很难的。教师只有巧妙驾驭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從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催眠课”,不能只是一味地叙述课本知识,拒绝平铺直叙和枯燥,尽量使自己做到语言的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深入浅出,要做到将语言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将课外知识和能力提高放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课外知识,让他们开阔视野。有时,一个笑话或一个成语典故就能激活课堂氛围,让整节课生动起来。

四、和谐互动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好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教学形象互动起来。

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时要做好激励工作,不管学生答得对不对,好不好,都不能“打击”、嘲笑,要善于引导,在鼓励学生说出来的同时合理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最终答到“点子”上来。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鼓励他们说,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他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他以后更加害怕回答和思考。因此,要鼓励他们,假如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等不就可以激励那些被提问的学生,让他有思考的信心吗?学生得到这样的鼓励和引导,便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也就会思考问题并积极地发言了。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创业项目儿童教育产品营销下一篇:小学语文s版5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