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24-09-22

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精选8篇)

1.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一

关于组织开展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系、处:

根据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关于组织开展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通知》(湘团联[2010]31号)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我院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经学院研究,院领导批示,决定于2011年2月至5月全力发动组织我院学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章程及评审办法

本届“挑战杯”竞赛章程及评审办法遵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实施。

二、竞赛时间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

三、竞赛主题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四、竞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

2、承办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3、学院成立竞赛领导小组及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学院内的预赛,并将优秀作品推报至湖南省“挑战杯”大赛组委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评建办。

4、学院设立评审委员会,在学院预赛中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相关专家、教师组成。

5、各系部负责本系学生的参赛组织、咨询指导、作品申报和选送工作。

五、参赛对象

我院全日制在校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六、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参赛作品必须是近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 1

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七、活动评审程序与奖励方式

1、评审程序

各系部自行组织作品的初评和选报,学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系部报送作品进行评审,并最终选择5件作品报送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评审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

2、奖励方式

(1)学院预赛奖励方式: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若干。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在获奖作品中选出5件送至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

(2)竞赛按三类作品分别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5%、10%、30%、55%的比例,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和排名,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挑战杯”奖励,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十一名的学校“优胜杯”奖励,并设若干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组委会将组织优秀作品展示和作品成果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校际交流,举行“挑战学子”评选与推荐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挑战杯”获奖成果转化。

八、活动实施步骤与进程 本次竞赛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2011年2月)

1、评建办下发竞赛通知、竞赛章程、竞赛作品申报书等文件材料。以上文件材料可在湖南共青团网(http:///)和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网(http:///)上查询、下载。本通知和作品申报书模板可在学院教务处网站查询、下载。

2、学院成立领导与协调小组,在全院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二)学院初评和组织申报阶段(2011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

1、各系部组织,按竞赛要求对作品和作者进行资格审查,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有条件的系部可以组织系部初赛,并于2011年3月10日前将优秀作品报送至教务处评建办。要求各系部报1~2件作品。

2、学院评审委员会对各系部上报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若干。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在获奖作品中选出5件送至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3、2011年3月17日前评建办向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推报优秀作品(共计5件,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四份),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

(三)省组委会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2011年3月至4月)

1、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

2、教务处评建办、院团委按组委会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工作。

(四)省组委会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2011年5月)

1、学院参赛团队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到,完成布展工作;

2、开幕式;

3、省评委会对作品进行终审,并由作者进行答辩或展示;

4、组织优秀作品展示和技术成果转让活动;

5、闭幕式,省组委会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奖。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开展“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促进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湖南省推荐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也将主要从本次竞赛获奖作品中产生。各系部要组成由系部领导或老师挂帅,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负责本系部组织发动、作品申报、咨询指导和筛选把关工作。

2、采取措施,搞好宣传发动。各系部要坚持育人宗旨,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精心组织安排好“挑战杯”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采取具体措施,如作品初赛、科技论坛、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充分发动,大力宣传“挑战杯”竞赛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在注重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

3、组织参赛作品系部初评和申报指导工作。系部初评和作品申报工作是本届“挑战杯”竞赛成功举办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参赛系部要抽调人员,负责协调指导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指导,聘请系部老师、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估和筛选,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严格履行申报手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努力提高作品质量。

附件:1.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软件职业学院领导与协调小组名单

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评审委员会名单

2.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样本

作品申报书 附件1.doc

2011年2月20日

2.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二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贯彻“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帮助参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进行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4.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5.建构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6.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9.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0.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1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

经济类

1.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3.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4.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

5.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8.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研究 9.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10.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1.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3.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研究 14.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

15.“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6.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7.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8.各地推动“双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的典型调查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问题调查研究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工业化后期企业管理创新典型调查研究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9.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

10.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 1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3.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

14.我国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9.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2.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众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5.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研究

26.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16.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研究 17.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18.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19.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20.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1.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2.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教育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16.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17.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18.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创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究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基层腐败治理问题的典型调查

3.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三

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的通知

各高校团委:

现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转发给你们。报备工作是全国“挑战杯”竞赛组委会完善和发展“挑战杯”竞赛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作为参评国家级、省级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评选的重要参考。请各校团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报备程序,并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组织参赛学生上传作品及相关材料。请各高校在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本校参加省赛的学生,按照文件要求及操作流程登陆报备系统(baobei.tiaozhanbei.net)进行在线报备。各校所有参加省级比赛的作品均需要报备。报备过程中,作品格式参照报备系统中的说明和相关规定。

2.校级审核。请各高校使用指定用户名和密码(已通过邮件发给各校挑战杯联系人)登陆报备系统,审核本校作品是否为省级竞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并请于6月1日前完成校级审核工作。

3.提交新闻素材。请各高校将本校竞赛相关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汇总后,发送到省级竞赛专用邮箱:tw22825447@163.com。

附件: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线报备说明

团省委学校部 2011年5月24日

附件: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

各省级团委学校部:

201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线报备从5月4日起至2011年6月10日止。如省赛结束日期在6月10日之后,须特别提出申请。尚未开始申报的省份,按如下方式进行。

在线报备流程: 一. 获取账号

各省报备准备工作完成后,省级团委学校部须使用其官方邮箱发送至“挑战杯”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索取该省报备系统账号和密码(包括省级团委和学校的账号、密码,学生账号自行注册)。

客服随后会将账号、密码及《第十二届“挑战杯”报备系统使用说明》回复至各省学校部邮箱。

各省报备负责人负责将账号、密码及《第十二届“挑战杯”报备系统使用说明》发放到该省参赛高校。学校名称缺失参考其他事项。

二.台账在线报备

各级参照系统使用说明,通过“挑战杯”系列竞赛逐级报备系统(baobei.tiaozhanbei.net),进行在线报备。

报备过程中,各级人员涉及的工作如下:

学生需要自行申报作品;学校负责审核申报到该校的作品是否为省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团省委负责审核作品是否为省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录入作品所获奖项。

三.报备结果确认

报备工作完成后,各省级团委学校部“挑战杯”报备负责人须发送邮件至“挑战杯”报备系统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确认该省报备工作已完成。客服将协助导出报备汇总表,团省委核对、确认后盖章报至团中央学校部学联办。

四.其它事项:

1.各地、各高校在省级赛事结束后,需将“挑战杯”省级比赛相关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等内容汇总后,作为附件发送邮件至投稿邮箱:news@tiaozhanbei.net,官方网站将为各省发布相关新闻。请注明新闻报送单位、责任编辑人,转载请声明原单位、作者信息。重要赛事进展、新闻可以随时投稿。

2.报备中,若发现有部分学校在系统中缺失,各省需将该省所有缺失学校汇总,按照如下格式发送至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

省份——学校名称——是否进行过合并或更名——合并或更名前的学校名称——学校的五位国标码。

此通知请转发至各高校团委。

4.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四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北京团市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青联、北京市学联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首都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首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创新创业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三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责任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竞赛组织委员会和竞赛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五条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

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竞赛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至两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六条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该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七条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竞赛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竞赛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单位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八条竞赛设立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第九条竞赛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查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对参赛作品保有投诉质疑权利。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竞赛组委会将对该申报作品进行质疑调查,如情况属实,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第十一条主办单位综合考虑各高校在上一届“挑战杯”竞赛的获奖情况确定8所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承办高校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二条各高校应举办与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各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负责本校选拔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审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三条凡在举办竞赛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竞赛。

第十四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五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5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不得超过硕士研究生作品总数的1/2。参赛作品须经过所在高校初步审定资格后,方可上报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各高校选送首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

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

第十六条竞赛评审委员会将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创业作品参加展览。如必要,作品可附带实物或模型参展(须于参展前与主办方及承办高校说明)。

第十七条竞赛组委会将在竞赛的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十八条竞赛组织委员会在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十九条竞赛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第二十条竞赛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奖励

第二十一条比赛将设特、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3-5%、10%、20%、40%。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各等级作品获奖数与入围评审作品比例基本一致。

第二十二条参加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竞赛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

第二十三条竞赛设若干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高校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

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取消该校所获得的优秀组织奖,通报竞赛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希望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首都挑战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二十六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竞赛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

5.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五

一、参赛资格

凡在201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15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活动实践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等不得申报。

二、作品申报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等。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参赛作品需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

—1—

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在校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各高校选送参加竞赛作品,每人(每队)限报一件,每校限报二十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6。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三、终审决赛

为了进一步扩大‚挑战杯‛参赛面及活动影响力,本届‚挑战杯‛竞赛将于6月3日至5日在西南石油大学集中举行终审决赛。前期,省评审委员会将对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初审,评出6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四、奖励方式

—2—

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胜奖。各类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优胜奖作品每件计10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七名的学校。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一等奖作品的件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依此类推至三等奖。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均由组委会向作品颁发证书。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申报、全省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5月上旬)1.5月1日前,各高校完成作品报送与电子档申报。组委会只接受学校统一申报不接受学生个人作品申报,将作品和申报表以文字版(一式三份)方式报送至组委会办公室(西南石油大学团委)。请各高校负责本届‚挑战杯‛相关工作的老师在4月10日之前加入‚四川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专项工作交流群‛(QQ群号:439894170)。

2.作品和申报表电子档申报,各参赛高校登陆西南石油大学主页(http:///),点击‚挑战杯专题网站‛(专题网站2015年4月20 日开通)浮标进行网络项目统一申报。网络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各参赛高校需按照网络申报系统要求,先进行用户注

—3—

册,待组委会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申报系统关闭时间:2015年4月30日24时整);

(2)请各参赛高校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步骤请访问并观看‚挑战杯‛专题网站上的网络申报系统使用手册。

3.根据申报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实施细则》、《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对作品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全省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作品进行预审。

4.向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各有关高校按参展通知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二)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6月上旬)1.各高校参赛团队报到、布展; 2.举行开幕式;

3.全省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赛选手进行问辩;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活动; 5.举行闭幕式,公布获奖名次,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6.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六

一.作品申报表

若以团队(不超过6人)为单位参赛,请以团队为单位填写报名表。即一个团队填写一张表。

(注:若团队队员来自不同的学院,则请务必交一张作品申报表至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经贸学社。若团队队员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不同班级,请相互协调好,只需要填写一张表即可。)

二.班级报名表

请各班责任人整理本班申请表的信息,并以团队为单位统计填写于班级报名表内,一并交至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经贸学社。

三.报名具体事项

1.报名截止时间:2010年12月18日

2.交表地点: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经贸学社办公室(15栋217对面)

3.办公室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0:00 下午:14:30—18:00(注:1.周末不值班;

2.周三14:30—16:00因课程冲突无人值班。)6. 关于第十二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报名通知”的海报已张贴在学院楼栋宣传栏内,随后我们还将举办培训讲座及作品展,敬请关注。7. 若有疑问,请与以下联系人联系。

陈同学:*** 詹同学: *** 8.如果您已收到此邮件,请尽快用邮件方式回复您已收到。谢谢您的合作。

7.第九届_挑战杯_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篇七

为进一步发挥“挑战杯”竞赛的育人作用,做好参加2011年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准备工作,2011年3月29日12:10在A楼一合教室,外语、文理学院分团委书记吕闻明主持召开了针对“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指导会。

此次与会成员由外语、文理学院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上学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及2011年社会实践报告优秀团体组长组成,突出了在“挑战杯”活动竞赛中我院精英式的发展模式。吕书记就“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作了最后的落实性的布置,他指出,此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内容涉及面极广,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制作发明等各个学术领域,他还特别讲解了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格式,布置了人员的分配、选题及最后交稿的时间。

8.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要求 篇八

一、资格要求:

1.凡我校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中国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每位报名者报名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A.申报个人作品:

a)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

b)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

c)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B.申报集体作品:

a)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 一作者的项目;

b)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3.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4.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5.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6.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7.参赛作品须由至少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推荐;

二、形式要求(一)申报书填写要求

1、申报者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作品分类同自然科学类分类A-E。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注意: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签字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4.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类字数不超过8000字,社会调查报告字数不超过15000字。(二)参赛作品要求 1.作品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l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 等)。

l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

所属领域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l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1、作品项目 ●发明创造: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于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技术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即成熟可行并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和前景广泛的技术成果,以及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技术成果。

●科学论文: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及研究性学习优秀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等。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技术成果,包括硬件、软件的技术创新、程序设计,课件设计、网络通讯设计等。●研究性学习优秀项目: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等。

3、作品评选标准:

●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的。

●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发明创造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

●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

新颖程度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之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没有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没有同样的发明和创新技术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记载于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指该项研究论文的选题、立论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先进程度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申报日之前己有的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指研究论文集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实用性: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便于使用和投产。

△指研究论文的适用与影响范围、应用与推广前景。(三)上报附件要求

●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作品必须有图表资料。根据项目的需要,可以包括:

◇外观图,手绘或照片均可。

◇结构图,手绘或打印均可。

◇原理图,手绘或打印均可。

◇录像带,不超过5分钟。

上一篇:影响我一生的一本书下一篇:内河船舶船员值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