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共11篇)(共11篇)
1.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一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周边市政道路二期工程(次纬五路)
中 间 结 构 验 收 报 告
温州市宏泰建设有限公司
2016年5月 25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我公司承建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周边市政道路二期工程(次纬五路),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建设各方主体等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自2015年10月14日正式开工以来,通过公司领导、项目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精细组织、精细施工,至此已完成汇头后河桥梁下部结构工程,资料齐全,具备中间结构验收条件,在此我代表公司及项目部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现将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程简要说明
建设单位: 瑞安江南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设计单位:浙江科欣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质监单位:瑞安市市政园林质量监督站 监理单位:北京中联环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温州市宏泰建设有限公司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周边市政道路二期工程(次纬五路)汇头后河桥,桥中心里程K0+106,该桥为简支梁桥,右偏角95度,跨度为13m+13m+13m,桥梁设计宽度为12米,横断面形式为0.5(防撞护栏)+12米(车行道)+0.5米(防撞护栏),上部为后张法预应力简支空心板梁,下部为重力式桥台,桩柱式墩台及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钻孔桩直径为800mm,桥墩钻孔桩直径为1000mm,空心板梁C50砼24块,桥面采用C40砼,盖梁、立柱、搭板、台帽采用C30砼,钻孔桩采用C30水下砼,本桥在桥台处设置二条RG-40型伸缩缝,墩台支座均采用GYZ F4 200X37、GYZ 250X41圆形板式橡胶支座。
二、施工概述
桥梁工程分下部、上部二部分,桥基础钻孔灌注桩D800mm,20根,D1000mm,8根,深度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孔位、孔深均由监理现场测量。清孔后泥浆比重控制在1.10左右,沉渣控制在15cm以内。在砼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砼的配合比及坍落度。桥下部立柱,采用护筒浇筑,控制砼的坍落度,并保证立柱外观平整、光滑,砼一次性浇筑,砼振捣密实,控制砼的配合比及坍落度,做到表面光洁美观。梁板按要求预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进行后张法张拉工序,并做到监理人员旁站监督。
本桥梁工程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监理代表、业主现场代表旁站监督工程重要部位。
4、施工安全
工地安全实行责任制,每月召开安全例会,汇报上月报告情况及有待改进之处,做好安全检查资料。
三、资料情况
本桥梁工程以按每道工序工程做好隐检验收记录、定位测量、技术复核记录,并由监理代表复核签字验收,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对原材料的质保单、出厂证明,并对各种材料做好试验报告,对各部位按要求做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按规范要求进行声测、低应变力动测等试验,所有试验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对各道工序进行工序质量评定,工程部位评定,自评为合格工程,资料按要求进行整理,做到齐全、真实、准确。
砼抗压试块共71组(还有6未取),砂浆抗压试块4组(还有1组未取),桥板回弹检测3组,橡胶支座检测2组,锚具钢绞线试验1组,钢筋质保单、力学试验9组,钢筋焊接 15 组,水泥常规试验 2 组,配合比2组,低应变检测14组其中Ⅰ类桩9组,Ⅱ类桩5组,超声波检测13组Ⅰ类桩7组,Ⅱ类桩5组,Ⅳ类桩1组,Ⅳ类桩已经重新施工,高应变Ⅰ类桩2组(除原1-1#灌注桩外)所有试验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综合上述情况,我公司在工程施工中,每道工序层层严格把关,严格执行规范要求,资料做到真实、准确,经公司自评质量等级为合格,以上是我公司在我公司承建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安学院周边市政道路二期工程(次纬五路)汇头后河桥施工中的粗浅小结,望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使工程质量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温州市宏泰建设有限公司
2016年5月 25 日
2.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二
1 工作运行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1.1 政策缺乏, 发展方向不清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以相对封闭的全日制院校教育为主, 吸纳产业要素办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相对不足。职业院校将精力放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上, 忽视了终身教育、应用研究、产业发展服务和社区文化服务, 而企业参与也缺乏刚性制度规定和管理机制。
1.2 没有激励, 难以整合资源
很多企业的创新能力、业务改进能力不足, 希望通过合作解决。但院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动力不强, 科研分支机构、各系部的老师也是如此。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导致校企间难以整合资源。
1.3 软实力建设意识不强, 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缺乏品牌推广与渠道宣传, 没有集团扩大化潜力, 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吸引力不足, 而且院校企业文化服务能力也不强。
2 改革设想
创新集团结构, 建立职教集团长效合作机制。用通俗的话概括羁绊职教集团发展的原因就是“表面上同一屋檐下, 内心不是一家人”。
基于此, 改革思路就在于如何使大家真正坐上一条船, 打破条条框框, 真正地整合优势资源。要完成创新, 必须从职教集团结构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卫东先生曾按照内涵、类型和功能将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分为如下三种。
2.1 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集团内部核心学院与企业关系密切, 资产联接 (全资、控股或参股) 。改革难度大, 因为涉及到产权的变更、拨款渠道的改变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较为复杂的调整问题。目前, 这种类型的职教集团较少见, 主要出现在民办教育领域。
2.2 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维持集团成员单位原有的隶属关系、拨款渠道、人事关系等不变, 集团成员单位以签订合作协议或集团章程的形式联结在一起, 基本互不干涉。改革难度小, 管理体制冲突和摩擦较小, 适用范围较广, 为我国组建职教集团的主流模式。目前已组建的职教集团绝大多数都属于此类。
2.3 以资产—契约混合联结型职教集团
主要特征是集团构成单位之间的联结方式既有资产联结, 又有契约联结, 其中, 集团核心组成单位以一部分资产联结为主 (全资、控股或参股) , 集团又通过订立合作协议、契约、合同等方式与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协作关系, 共同发展。
3 河北省唐山市技师学院职教集团改革分析
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属于典型的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职教集团。想要改革, 目前国内有成功的解决案例可供借鉴。
河北省唐山市技师学院职教集团高度整合, 作为集团核心层, 该校将校内企业作为二级法人, 担负着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 对内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习工厂) , 对外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教学人员和生产人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岗双责。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性以及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和企业化的育人环境,
这种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通过集团化办学, 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生产资源再次转化为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
学校提供生产场地, 引入合作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 在机电实习厂共建了生产性实训车间, 既为专业开辟了新的实习实训基地, 也使合作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场所, 增加了百万经济效益。学校还与唐山电视台《点石成金》栏目组合作, 在学院综合实训基地搭建合作平台, 增强品牌软实力。教师积极参与校级企业技术开发, 与中国重汽合作, 参与国家交通部重点技术开发项目“桥梁检测车”的研发制造, 获得了国家专利, 填补了新技术空白。
4 借鉴经验, 实现创新改革
4.1 合作模式
通过二级法人公司的落实开展企业间的对等合作, 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企业”模式、非“学院-企业”模式开展基于合同、协议等商业合作内容的校企合作, 简化审批程序和合作流程, 实现合作双赢。
4.2 创新成果转化
二级法人能激发资源潜力, 提高科研转化、教师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效率, 将科研变成切实收入, 促进教师对企业的深入研究, 由此解决了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不在乎内容、只在乎完成科研任务和数量的问题。
4.3 创新吸引企业投资模式
通过二级法人的合作, 引入行业企业投资, 提升院校整体知名度和固定资产, 以教学任务带动生产任务, 生产任务提升生产资源, 反过来提升教育资源, 再提升教学任务质量,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胡坚达, 王孝坤.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 2013 (1) .
3.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三
[关键词] 日本;职业教育;集团化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60-02
日本的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战以后,日本凭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职业教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繁荣。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日本提高国民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提升和巩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一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概念
《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对“集团”下的定义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组织起来,有共同行动方向的团体”。最常见的是“集团公司”和“公司集团”两个概念。“集团公司”指的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公司集团”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为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公司群体,是一种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结构及股份制特点的垄断性联合组织。[1]显然,“集团化”最早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现在延伸到教育领域,扩展了它的外延。教育领域的集团化有其自身特点,主要是指教育机构或组织依靠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借助教育理念、品牌专业、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人才合作培养等要素,将分散的职业学校和法人组织进行集合,形成有效的集团经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 日本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根基
1 健全有效的网式政策
日本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但起步较早,而且非常健全。从法令到政令,从基本法到普通法,日本政府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执行上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日本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1947年,日本劳动省出台的《技能者培训规程》和《职业安定法》奠定了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1951年,日本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通过经费补助引导公共团体以及企业担负起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系统地对职教目的、国家任务、地方职教组织以及财政作了详细的规定。1958年,日本颁布《职业训练法》改革和完善了职业训练制度,把“职业技术人员制度”和“职业辅导制度”进行了结合;之后相继颁布《失业紧急对策法》《雇佣对策法》《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等法律法规,对其职业教育给予了方位的法律保护。1961~1970年间日本执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亦将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职业训练制度作为重要战略。2003年,日本提出了《年轻人自立和挑战计划》,为促进年轻人的职业自立提供了政策,解决了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2-3]
2 纵横交错的产学合作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跟不上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步伐,于是寻求各种职业学院作为合作对象,“产学合作”应运而生。从纵向来看,不仅高等教育层次与企业界进行紧密合作,其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时代始终的特点使得高中层次教育就已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横向来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涉及共同研发技术、共同培养学生、企业购买技术成果、技术咨询、创业活动等方方面面。在技术创新与转化周期不断缩短的新形势下,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为“经济自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产学合作不仅在短期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而且大大提高了自我创新能力和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了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如果把教育集团作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来看的话,日本的教育集团内成员显然已是一种理想的互惠共生关系。
3 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对教育的高关注是世界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它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始终,并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在战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日本企业内部开展的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巩固了日本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形式。日本的企业内教育包括技能训练、管理实践、企业文化等内容,有的在车间进行现场教学,有的则是进行脱产进修。日本企业对全体职员进行培训是一种常态,它通过充分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力来提高企业效益。日本大型企业往往还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专门研究和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小型企业则一般采用联合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方式。2006年,日本创立了以用人单位为实施主体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 在获得厚生劳动大臣批准认定的前提下,招收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半年到两年的培训,最后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逐步实现了“招生即招工”。
4 市场导向的品牌意识
2011年,日本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共有5136所,其中国立和公立院校只有297所,仅占6%。并且,公办职业院校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我国截然不同,其职业教育主要以市场办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和教育投入的效益性。因此,为了避免职业院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每个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是“一校一科”,围绕工业技术类、商业事务类、医疗卫生类、被服家政类、艺术类、体育福利类、文化教育等某一专业辐射各行各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日本女子营养大学设有营养学部包括实践营养学科、保健营养学科、食文化营养学科,大学院设有营养学研究科,打造了饮食和健康领域的品牌;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专攻汽车工业专业,向以汽车维修保养业为主的汽车相关行业输送人才,打造了汽车领域的品牌。
三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战略
1 依法治教:优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环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处于自由组合、百花齐放的阶段,有的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建立区域型职教集团;有的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有的跨区域或跨行业形成复合型职教集团;有的以招生就业合作为内容组建特色型职教集团。[4]各种类型的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在政策支持上遇到了瓶颈和困难。 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若无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不能有效运行。[5]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的标准体系基础上,即依法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上升为政策、制度和标准,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顶层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着力解决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发挥制度标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法治环境,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文化引领: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使命
这里的文化不是学校文化,而是公民、企业、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当把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时,我们对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再认识。只有将这种认识上升到国家文化的高度才能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肩负着实现全社会终身学习,提高全民职业技能的历史使命。从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来看,政府、企业与学校因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营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政府是一种服务文化,试图通过“做媒”的方式影响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塑造,引导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方式向政府的理想状态靠拢。但实际上往往造成政府因文化控制的局限性对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引导作用不明显。[6]企业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它希望通过资源控制到文化控制的转向,让政府与学校为其争取经济利益服务;学校是一种使命文化,它以培养人才为办学理念,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学校想通过向企业渗透教育责任的文化价值为实现自身的“质量提升”而努力与企业“联姻”。显然,这样的文化现状是不能让政府、企业与学校产生合力的。我们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营造一种文化,一种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接受的文化,通过文化联结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利益诉求。
3 品牌打造:突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色
集团化是一个规模概念,亦是一个质量象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品牌理应体现该集团的综合实力,反映其高水平的办学质量、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雄厚而具有后劲的发展实力。狭义的职业教育集团品牌主要包括集团外部的名称、集团网站、集团标语、集团徽章、员工的工作牌等外在有形物;广义的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则是职业教育集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和赞美度,即以集团的标识、理念、宗旨声誉、技术、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的品牌理念做好准确的定位,形成办学改革发展的思想和独特的集团文化作为支撑,这主要包括对集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位。同时,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水平、集团的硬件软件水平、集团管理水平、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行为都应成为集团化办学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经验及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 .教育研究,2012(6).
[3]李文英,史景轩.“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 .教育与职业,2010(12).
[4]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5]盘长丽.职教集团主体及其组织架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4.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篇四
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访问量:231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集
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一、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出现困境,导致其举办的学校举步维艰,相继关停并转;同时,国企改制也给校企产权重组提供了机遇,使校企一体职教集团的诞生成为可能。集团具有产权重组形成的核心层、契约关系形成的紧密层、利益相关的松散层多元化的主体结构。集团核心层各成员单位的所有权不变,但使用权由牵头学校行使,实现校企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一体、教育
教学与企业生产全面融合。
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在“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基础上逐步发展,相继托管、兼并、买断15家企业和职校,整合校企资源,并根据办学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教育化改造。企业接受集团牵头学校管理,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核心层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生产目标、教学过程生产过程、教学人员生产人员、教学管理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 “五项对接”。集团理事会设立校企一体化管委会,协调校企活动和利益关系。集团牵头单位在曹妃甸新校园中建设12万平方米厂房用于集团
企业,丰富校企一体内涵。
二、城乡联动的“以城带乡”模式
要破解城市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发展难题,必须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和纽带,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合作办学,一体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职教集团成员间的互利共赢,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河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以城市名牌中、高职学校为龙头,以农村中职学校为主体,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而成,成员为16家省内职业学校和6家省内知名IT企业。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推进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先后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结成了近60个“对子”,联合招生6400余人;由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置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以集团名义联系
就业单位,统筹安置学生就业等,推动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
三、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贯通”模式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与核心。它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但具体工作显然不适宜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院校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推进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方面的中高职延续衔接和共建共享,能够显著提高职教集团的内聚力,同时还方便政府
更好地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上海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为开展好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试点工作,成立了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制定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共同探索中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对口专业的中职学生直升高职、同层次同专业课程学分互认、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联动发展和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定技
能培训或企业实践后直升高职等问题。
四、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
职教集团以群体对接为途径,通过专业群合作委员会,快速推进校、行、企联合的跨界教学组织建设,充分体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促进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合作共同体快速成长。嘉兴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发展逐步呈现从“块状经济”向区域产业群提升趋势。2009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建立教育、人力资源、产业等部门组成的集团指导委员会,联合11所中高职院校、8个行业协会、90多家骨干企业等,分设12个专业群合作委员会,作为交流协商与合作的基层组织,将专业建设纳入区域产业群发展服务体系,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工业园区与职教集团互动发展的“园团融合”模式
职教集团坚持“互动”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利益链和利益共同体,逐步从“学
校与企业合作发展”转变为“学校与职教工业园区互动”、“职教集团与职教工业园区一体”,具有工业园区搭台,学校企业唱戏的鲜明特点,职教集团与工业
园区融合发展,集团化办学的教育功能与服务产业功能实现双提升。
重庆市工商职教集团所在的江津区,紧邻职教集团布局了30平方公里的重庆职教工业园,将职教资源和企业优势进行整合。针对职教集团主要设置的机械、电子、建筑等骨干专业,职教工业园在引进项目上也专门与学校进行了“匹配”,与之对应。集团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通过集团化办学便捷地解决了企业职工培训问题。企业则利用集团成员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与集团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开发
新产品,为企业增加了创新动力和经济效益。
六、管委会整合行业职教资源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整合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成立职教集团管委会,形成对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政府协调管理,使集团的地位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为集
团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架设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和权力重新配置的机制。北京市交通职教集团是由政府搭台,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交通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使用为纽带,将交通行业职业院校、中外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紧密穿成线,发挥成员综合优势组建而成。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管理机构由决策与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集团管委会是集团的决策与管理机构,为常设机构。集团理事会为集团的执行机构,是由成员单位建立的自愿组织,在管委会领导下,对集团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七、借力跨国企业走出去办职教的“借船出海”模式
依托职教集团,借力跨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发展合力,服务大型跨国集团的海外扩张。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学院发挥教育优势,校企联手境外办学。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定制”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针对性教材,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育管理,满足企业国际扩展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2008年国家商务部批准一批大型企业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市购买了12平方公里土地,建立工业园区,2011年第一期20多家企业,5000多员工相继入驻,园区急需管理和操作技术人才。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由牵头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同成员单位红豆职业大学、红豆集团、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有限公司,“借船出海”,在柬埔寨西港特区工业园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校舍,院校负责投入师资和教学;企业发挥技术优势,院校发挥教育优势,联合开展西港特区柬埔寨员工的语言培训、入驻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培训等,受到柬方高度评价并获柬政府立项,提升
5.酒泉市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情况汇报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臵,做大做强酒泉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拟组建酒泉职业教育集团。
一、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百所骨干校扶持建设校1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促进合理分流,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2年完成高职招生2501名,中职招生6580名,其中在本市就读人数达5400人,全市目前共有中职学校在校生12000余人,高职生6952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5%,普职招生比例达到1.2:1,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2012年10月,市政府与兰州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酒泉正式启动“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酒泉)”建设,开展相关专业普通本科教育,并决定将酒泉工贸中专学校和酒泉职业中专学校合并搬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初步形成与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职教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的要求,逐年加大财政保障职业教育力度,学校教职工工资和公用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全市财政预算内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增长。同时,完善多渠道筹集经费机制,坚持发挥职业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增加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全市中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共计79.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68亿元。目前开设有农学、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护理、工民建、水利工程、机电一体化、汽修、烹饪、旅游、电子技术等专业53个。
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紧跟市场育人才”的理念,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区域特色,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新能源基地建设、“6+2”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又增设了风电光电输配电技术、光伏发电设备安装调试、风电设备安装维护、矿山机电、冶金(含选矿采矿)、纺织加工、风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新能源相关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地方主导产业的符合度显著提升,办学特色初步彰显。建有旅游服务、汽修、生物技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等各类实验实习基地64个。
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 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各职业院校紧紧根据市场需求,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训练,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参赛人数大幅增加,比赛成绩突出,参赛558人,有332人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在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我市代表队参赛和获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90位选手参加12个专业35个项目比赛,市教育局荣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受到了省教育厅表,有42名选手分获省级比赛一、二、三等奖,并有4名学生被选派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2012年,全市“三校生”高考报名总人数424人,比去年增加320人,增幅75.47%,有202人被高等院校录取,升学率47.64%。各学校大力实施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师资、实训设施、招生就业等资源共享,主干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6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四是师资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职教师资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 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优秀论文、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全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921人,其中在编709人,外聘兼职教师212人,双师型教师237人。2012年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比上一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虽然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向好,但就总体而言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
1、规模偏小,招生困难。现有中职学校规模小,2000人以下的学校占到一半,加之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重普教、轻职教”的片面认识依然存在,大多数人把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参加高考上大学仍看作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普通高校持续扩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偏大,也导致中职教育招生难度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大增长。
2、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实训设施缺乏。近年来,尽管中央、省上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实际教学需求相比,各学校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仅靠学校的学费收入,很难满足实训设施建设的需要。
3、专业设臵类同,水平质量不均衡。目前开设的53个专业中,除卫校与体校专业单一外,其他专业开设学校至少在3个以上,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更为明显有7个学校开设本专业,导致学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职教资源重复浪费。
4、师资水平总体偏低,专业课教师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大多从原来的普高、职高或初中学校转岗而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明显偏少。
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集团,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之需和振兴之策,对于打造酒泉职业教育品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酒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组建集团顺应形势、适逢其时。近年来,国家、省上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掀起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高潮。2005年以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已经开始成立职教集团,打造职教“航母”,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作为培训农民、输出劳力、致富百姓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我省而言,先后有定西、庆阳、天水、平凉、张掖、兰州等10个市成立了职教集团。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使我们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步伐,以更宽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全市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组建职教集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几年来,我市经济、社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已经崛起,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目前,我市工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在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培训、缺少技能,难以跳出“农门”、走进“城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这些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连结还不够紧密,一方面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多是“飞鸽”型人才,成批量、规模化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市内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行业缺乏受过培训的专业人才,“两者”的脱节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组建职教集团刻不容缓、亟待解决。我市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一是办学条件比较薄弱,校舍仍旧紧缺,学生技能训练的实训设备明显不足;二是资源分散,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办学资源整体使用效益不高;三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对地方经济的边际贡献相对偏弱,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市成立职教集团,目的就在于树立“大职教”理念,打破部门界限,打破区域之间的限制,将比较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发展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加快职业学校走集团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四、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看,组建职教集团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酒泉职教集团的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利于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有利于聚集和共享全市优质职教资源,打造酒泉职教品牌,做大做强酒泉职业教育,为酒泉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也将为推动中高职“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奠定基础。
三、集团化办学的功能
1.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自愿参加为前提,在原有产权、所有制和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聚集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优秀师资、生产实训设备、场地等优质办学资源,在职教集团内部共享共用,实现师资、设备、信息、教学、实训场所、技能鉴定和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达到职教资源的优化配臵,充分发挥效益,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2.市场运作、注重特色。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招生、订单培训、专业设臵、就业安臵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在各成员单位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各学校办学实际,统一调 整、优化专业设臵,减少重复专业,淘汰弱势专业,合理定位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和潜力专业,重点培育、打造品牌专业,形成品牌带动、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3.典型带动、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骨干学校的典型带动作用,使办学水平高、社会效益好、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凝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薄弱学校改革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发展。
4.自愿参加、互惠互利。所有成员单位以自愿参加为前提,利益分享、责任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组织机构与管理运作模式
(一)集团性质
酒泉职业教育集团由市政府主管,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以酒泉市高、中等职业学校为核心,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运作、共同发展为目的,通过志愿加入,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县区的非盈利性职业教育联合体。
(二)组织机构
职教集团实行会员理事会制。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是集团的常设机构,设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集团组织机构如下: 1.领导机构
理 事 长:狄生奎(酒泉市政府副市长)副理事长:魏瑜德(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常务理事:秘 书 长:副秘书长:江学录(酒泉市教育局局长)陈文贤(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德平(酒泉市人社局局长)成茂和(酒泉市财政局局长)杜志学(酒泉市工信委主任)张学谓(酒泉市教育局副局长)闫廷吉(酒泉师范校长)程斌华(酒泉体校校长)胡志鸿(酒泉卫校校长)张吉新(酒泉工贸中专校长)高维东(金塔汽修中专校长)俞云山(玉门石油机械中专校长)靳振江(敦煌旅游艺术中专校长)王培生(瓜州冶金中专校长)许 军(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新专(酒泉职业中专校长)
张学谓(酒泉市教育局副局长)许 军(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9
晏章荣(酒泉市教育局职教科科长)
秘书:职业院校及市教育局业务科室指定人员担任 2.成员单位
行政部门:(11个)
行业协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农牧局、市扶贫办、市旅游局、市工商联、酒泉工业园区管委会
21个)
酒泉市社会组织促进会 酒泉市建筑业协会 酒泉市食品药品行业协会 酒泉市农副产品流通协会 酒泉市律师协会
酒泉市汽车销售服务业商会 酒泉市私营企业协会 酒泉市养殖业联合会 酒泉市粮食行业协会 酒泉市进出口企业协会 酒泉市酒类商品流通协会 酒泉市道路运输协会 酒泉市旅游协会 酒泉市保险行业协会
酒泉市质量管理协会 酒泉市文化产业协会 酒泉市特种设备协会 酒泉市种子协会 酒泉市银企协会
酒泉市安全生产管理协会 酒泉市农机协会
职业院校(10个)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酒泉师范学校 酒泉体校 酒泉卫校 酒泉职业中专 酒泉工贸中专 金塔汽修中专 玉门石油中专 敦煌旅游艺术中专 瓜州冶金中专
企业单位(12个)
新疆金风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蓝海酒店集团 东方电汽集团
青海盐湖集团 上海环众物流 上海中锐集团
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 新建建设兵团 新疆广汇集团 中铁十九局 敦煌种业集团
奥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三)运作模式
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五个统筹”为目标(即统筹招生计划、统筹专业设臵、统筹师资调配、统筹实训实习和统筹就业安臵),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促进强校与弱校、企业与行业之间的联合办学,形成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五、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需解决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建酒泉职教集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分管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各中职学校校长及市教育局业务科室负责人组成,安排部署集团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
6.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的思考 篇六
一、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已成为可能
首先,实行集团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的相继颁布实施,是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职教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县级和县级以上职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兴建,更使一定区域内拥有了具有相对规模的“龙头”学校。同时,由于前期职业教育发展中强调量的扩张,致使许多县份职业教育设点多,布局分散,这些办班点也迫切需要寻求再发展的途径。量的发展和龙头学校的兴建为集团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职教集团化已经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同。事实上,兴办职教中心,就是确立一定区域内的“职教领袖”,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集团化的先声。人们对职教中心办学优越性的认识和接受,使得社会更有理由相信,职教集团化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规模优势,在辐射、带动功能上将职教中心又推进了一大步。
另外,从一些非教育因素如政策导向、建立市场机制来看,也正向有利于建立职教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二、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集团化是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集团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二次飞跃的需要。十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教从无到有,形成了燎原之势。除了大量的的职业学校外,一些行业、部门也纷纷办起了职业高中班,普通学校附设职高班,从而使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规模及办班的数量、层次每年都有突破,量的扩张基本达到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程度。我们把职业教育这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视为第一次飞跃。在这次飞跃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城市优于农村,重点职校优于普通职校,但总体上来讲,办学质量不高,社会信誉还没有达到人们理想的期望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职教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飞跃”。显然,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粗放经营”阶段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有限的职教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让整个职教一盘棋中的每一个棋子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这就是时代赋予集团化办学的使命,唯有以这种高度集约化办学方式,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二次飞跃得以最终实现。
第二,集团化是优化职教诸多要素配置的需要。现行的职教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由于职教的投入大部分依靠政府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争资金、争师资、争生源,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直接后果是职教自身的整体办学效益低下,自我完善、自我生长的能力不强,职教的办学信誉以及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也相对减弱。而实行集团化办学以后,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集中资金投向,保证重点工程的尽快建成,保证职教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尽快走向规模化、一体化、现代化;可以将有限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强化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可以使职教生源有序分流,避免人为造成的招生大战。更主要的是,集团化可以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龙头”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利于优化内部管理和分工,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对外提高职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信誉。
第三,集团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说,从教育的功能来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最为密切,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
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以其培养人才的高质量、高规格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本来就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职教所需的专业师资中的相当一部分,要从生产第一线的有造诣的专业人才中挑选,职教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在生产、流通环节上,如以工厂、车间、农村、商店等作为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等。因此,以集团化的办学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加强职教内部诸要素的融合,而且可以进一步密切职教与自身以外的经济建设的联系,不断培植新的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生长点,达到办学效益最大化。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形成过程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集团化形成的外部环境。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首先,必须有政策作先导,要协调好各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制定出操作性、实用性强的集团化实施方案,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或者边试点边推广的原则,要强化政府部门在实施集团化过程中的调控力度,保证集团化沿着有利于职教发展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进行。其次,对实行集团化要给予政策倾斜。职教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因此,作为受益的单位和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支持职教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在专业师资、实习基地等方面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要逐步建立起加快集团化进程的内部运行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面向新世纪,不能局限于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要有以集团化为特征的大手笔。在管理格局上,要实现教学研究的一体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要改革和调整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主动搞好职业教育与外部市场的接轨,使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不局限于从高等院校分配,真正实现内外对流,将一大批有娴熟技艺和特长的社会各部门专业人才吸引到职教园地来,同时,还要从集团内部加强教学工作的研究,不断研究适应职教发展的新课题,坚持以“中心”为龙头,将教学、教研、考核等纳入统一的轨道。
7.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七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集团化
日本的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战以后, 日本凭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职业教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繁荣。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日本提高国民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 成为提升和巩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概念
《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对“集团”下的定义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组织起来, 有共同行动方向的团体”。最常见的是“集团公司”和“公司集团”两个概念。“集团公司”指的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 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 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 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公司集团”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 为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公司群体, 是一种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结构及股份制特点的垄断性联合组织。[1]显然, “集团化”最早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 现在延伸到教育领域, 扩展了它的外延。教育领域的集团化有其自身特点, 主要是指教育机构或组织依靠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借助教育理念、品牌专业、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人才合作培养等要素, 将分散的职业学校和法人组织进行集合, 形成有效的集团经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日本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根基
1健全有效的网式政策
日本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但起步较早, 而且非常健全。从法令到政令, 从基本法到普通法, 日本政府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执行上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为日本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1947年, 日本劳动省出台的《技能者培训规程》和《职业安定法》奠定了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1951年, 日本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 通过经费补助引导公共团体以及企业担负起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系统地对职教目的、国家任务、地方职教组织以及财政作了详细的规定。1958年, 日本颁布《职业训练法》改革和完善了职业训练制度, 把“职业技术人员制度”和“职业辅导制度”进行了结合;之后相继颁布《失业紧急对策法》《雇佣对策法》《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等法律法规, 对其职业教育给予了方位的法律保护。1961~1970年间日本执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亦将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职业训练制度作为重要战略。2003年, 日本提出了《年轻人自立和挑战计划》, 为促进年轻人的职业自立提供了政策, 解决了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2,3]
2纵横交错的产学合作
20世纪70年代,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跟不上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于是寻求各种职业学院作为合作对象, “产学合作”应运而生。从纵向来看, 不仅高等教育层次与企业界进行紧密合作, 其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时代始终的特点使得高中层次教育就已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横向来看, 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涉及共同研发技术、共同培养学生、企业购买技术成果、技术咨询、创业活动等方方面面。在技术创新与转化周期不断缩短的新形势下, 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为“经济自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产学合作不仅在短期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 而且大大提高了自我创新能力和企业生产效率, 实现了教育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如果把教育集团作为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来看的话, 日本的教育集团内成员显然已是一种理想的互惠共生关系。
3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对教育的高关注是世界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 它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始终, 并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在战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 日本企业内部开展的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巩固了日本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 而且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形式。日本的企业内教育包括技能训练、管理实践、企业文化等内容, 有的在车间进行现场教学, 有的则是进行脱产进修。日本企业对全体职员进行培训是一种常态, 它通过充分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力来提高企业效益。日本大型企业往往还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专门研究和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中小型企业则一般采用联合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方式。2006年, 日本创立了以用人单位为实施主体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 在获得厚生劳动大臣批准认定的前提下, 招收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生, 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半年到两年的培训, 最后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逐步实现了“招生即招工”。
4市场导向的品牌意识
2011年, 日本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共有5136所, 其中国立和公立院校只有297所, 仅占6%。并且, 公办职业院校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我国截然不同, 其职业教育主要以市场办学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和教育投入的效益性。因此, 为了避免职业院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每个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都比较小, 一般是“一校一科”, 围绕工业技术类、商业事务类、医疗卫生类、被服家政类、艺术类、体育福利类、文化教育等某一专业辐射各行各业, 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日本女子营养大学设有营养学部包括实践营养学科、保健营养学科、食文化营养学科, 大学院设有营养学研究科, 打造了饮食和健康领域的品牌;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专攻汽车工业专业, 向以汽车维修保养业为主的汽车相关行业输送人才, 打造了汽车领域的品牌。
三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战略
1依法治教:优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环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处于自由组合、百花齐放的阶段, 有的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建立区域型职教集团;有的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有的跨区域或跨行业形成复合型职教集团;有的以招生就业合作为内容组建特色型职教集团。[4]各种类型的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在政策支持上遇到了瓶颈和困难。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若无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不能有效运行。[5]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 而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的标准体系基础上, 即依法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上升为政策、制度和标准,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顶层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 着力解决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挥制度标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法治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文化引领: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使命
这里的文化不是学校文化, 而是公民、企业、社会对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当把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时, 我们对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再认识。只有将这种认识上升到国家文化的高度才能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肩负着实现全社会终身学习, 提高全民职业技能的历史使命。从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来看, 政府、企业与学校因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营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 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政府是一种服务文化, 试图通过“做媒”的方式影响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塑造, 引导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方式向政府的理想状态靠拢。但实际上往往造成政府因文化控制的局限性对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 引导作用不明显。[6]企业是一种经济文化,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 它希望通过资源控制到文化控制的转向, 让政府与学校为其争取经济利益服务;学校是一种使命文化, 它以培养人才为办学理念, 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 学校想通过向企业渗透教育责任的文化价值为实现自身的“质量提升”而努力与企业“联姻”。显然, 这样的文化现状是不能让政府、企业与学校产生合力的。我们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营造一种文化, 一种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接受的文化, 通过文化联结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利益诉求。
3品牌打造:突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色
集团化是一个规模概念, 亦是一个质量象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品牌理应体现该集团的综合实力, 反映其高水平的办学质量、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雄厚而具有后劲的发展实力。狭义的职业教育集团品牌主要包括集团外部的名称、集团网站、集团标语、集团徽章、员工的工作牌等外在有形物;广义的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则是职业教育集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和赞美度, 即以集团的标识、理念、宗旨声誉、技术、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的品牌理念做好准确的定位, 形成办学改革发展的思想和独特的集团文化作为支撑, 这主要包括对集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位。同时, 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水平、集团的硬件软件水平、集团管理水平、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行为都应成为集团化办学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匡瑛.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3) .
[2]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 2012 (6) .
[3]李文英, 史景轩.“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
[4]匡瑛, 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3-4) .
[5]盘长丽.职教集团主体及其组织架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2) .
8.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八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建议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加强各个法规之间的衔接和一致性,突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面临的体制障碍。
2.尝试确立职业教育集团法人属性,分别按照企业法人或非企业法人建立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法人治理的框架下,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现集团化办学的最大效益。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先行试点,然后分层、分步推广。
3.通过法律法规,厘清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各方的责权利,尤其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在集团化办学中应该承担的规划、投资、服务等职能,通过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多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4.切实从校企双方的实际需求和核心利益出发,构建职业教育集团中的校企间、校校间的利益机制。要解决各界广泛反映的集团化办学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关键要研究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切实关注企业的主要需求和核心利益。
5.加强对职教集团在支撑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指导和监控。职教集团的阶段性发展规划应该受到第三方组织或政府的指导和监督,这样也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此外,对参与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给予激励政策,特别是对集团内的行业企业成员单位,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比如企业职工的孩子入学、到学校兼职讲课、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和晋级、学习型企业的优先认可、教育费附加的优先返还,等等。
9.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九
各教育学区,各级各类学校:
为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浙教师„2010‟175号,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在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瑞安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实施办法》根据省教育厅《若干规定》的基本精神,结合瑞安实际,突出强调教师培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选择性和教师培训机构的竞争性,以培训项目制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大改革。各校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及时制定完善培训项目申报、培训经费保障等配套政策措施,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启动。
二、各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若干规定》和《实施办法》的宣传解读工作,要让全体教师全面理解《实施办法》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正确领会并执行省、市文件精神的能力和水平。
三、各校要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2011年参加90学时集中培训的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0%。
二○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10.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十
2011年6月24日
去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两个基本、一个进入的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以落实纲要为目的,今年教育部召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通过本次研讨班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比如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下面结合方正教育集团的组建,谈一点体会。
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1、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92年至1999年,职教集团多数是以自发的方式、以中职为牵头单位组建起来的区域性职教集团。199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为早期职教集团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则为职教集团提供了经验借鉴。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苏州、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在全国率先以自发的方式、以中职为牵头单位,组建成区域性职教集团,依托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1999年至2005年,职教集团的组建形式则是由自发组建到自发与有组织组建并举。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高热”使职业教育招生萎缩,不少职业学校难以为继,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低谷,组建职教集团成为一些地方改革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职教集团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2004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集团研讨会。2005年11月,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上海嘉定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集团化运作模式”研讨会。
2005年以来,职教集团进入有组织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多种组建模式共同发展的局面。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均正式提出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各地、各行业在整合和重组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职教集团,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随着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等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引导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
2、职教集团办学的主要特征
(1)、区域性特征
制造业强省职业教育发展好,职教集团的组建运行也走在前列。京、津、沪、苏、浙、鲁、粤地区都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组建职教集团。这些制造业强省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强烈,因此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也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和改革探索。
(2)、专业性特征
结合地区经济的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建设专业性的职业教育集团。上海在农林、建筑、现代服务业、信息、旅游、纺织、化工、机电等九大行业领域省地级职教集团相继成立,吸引了300余所职业院校与400余家企业参与办学。江苏在 1
电子信息、机电数控、交通物流、建筑、轻工、化工、旅游、现代艺术、现代护理和现代农业等十个领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山东“十一五”期间,相继组建汽车工程、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纺织服装、船舶制造、卫生服务、现代农业等八大类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先后组建了农业、建筑、旅游等14个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等等。职教集团积极发挥中介作用,构造集团成员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联合体。
(3)、模式特征
地方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不仅提供了政策保障,还积极引导主动推进。在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过程,提供资金支持,运用政策和行政手段主动推进。
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集团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自发办学的发展早期,还是在有组织的快速发展期,职业学校都是职业教育集团中主要的牵头成员。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发展到现在的以高职院校为主。江苏省近年组建的职教集团,更是是由一些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一批高职、中职、行业企业和劳动部门,把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成为自愿组建起来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联合体。
行业协会和企业事业单位是职业教育集团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尤其强调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和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从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向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可能是未来发展趋势,当然这需要国家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我们提出发挥产业优势,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或许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
二、依托产业发展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
1、有利于加强双师结构以及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依托产业的办学,能够充分发挥出产业人才在教育中的优势,解决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辅导偏少、理论讲解过多的不利局面,通过调整兼职教师比例和在岗轮训专职教师的方式,优化双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是学校教学与实践实现“零距离”对接。
2、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成果转化。依托产业的集团化办学必然引导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集团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可以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工作,是专业教学计划能够充分体现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员工和教师既承担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任务,又承担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任务,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推广科研和技术成果。
3、有利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集团中的高等职业学校不仅承担学历教育,还可以为企业开展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就业学生的继续再教育,而且可以通过职业技术能力鉴定站的开设,面向校内外进行多种职业技能鉴定,借此让学生和企业员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三、依托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多元模式
依托产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以企业或行业的需求为核心,其目的是
培养企业或行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兼具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能,同时面向职前和职后人员。从世界范围来看,具体有四种主要方式可以参考。
1、以服务地区经济为核心目的。典型的是德国的职业学员(Berufsakademie),最早由巴登符登堡州的三家大型企业(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洛伦茨标准电气设备股份公司)和斯图加特行政与经济学院于1972年共同合作创建的,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与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具有宽而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入的实践经验、整体联想的思维结构、复合型的职业技能和具有团队行为方式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2、以提供行业人力资源为核心目的的培训机构。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印度的NIIT。NIIT集团成立于1981年,聘请富有实战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企业家进行授课,在全球开发连锁体系。
3、以提升集团综合实力为核心目的的一体化教育培训研究机构。典型案例是荷兰鹿特丹航运中心(STC-Group)集团,它是集教育、培训、研究、咨询以及技术支持为一身的全球战略集团,该集团包括:航运学院、海事大学、培训中心、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
4、以拓展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目的的办学机构。典型案例是美国的阿波罗教育集团。该集团成立于1973年,针对的是成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全国39个州和遍布世界各国的99所大学和163所学习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和服务。该模式强调市场驱动,所以培养目标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制定。
四、集团化办学要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指导、产业为主体
我们在思考未来职业教育集团的模式。集团化办学的原则可考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产业主体、校企联动、资源整合、多方受益。
1、集团化办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上。从制度、体制和政策上鼓励集团化办学,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产业集团能够作为主体联合各方力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向方正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本身是北京大学校办企业,拥有信息、金融、房地产、医药医疗、物产等五大产业集团,同时又投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和优势十分明显。
2、集团化办学要以行业为指导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各类行业组织与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它们十分了解行业的现状、需求和发展。因此,职教集团应该与相关行业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相关人员可以加入到集团机构中。
3、集团化办学要以产业为主体
目前,职业教育还是以学校为主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逐步转变为以产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校企联合、社会多方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学校、社会(社区、园区等)等多方联合组建,而只有以产业(企业)为主体,最大地发挥出其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目标。
4、校企联合,学校要转变定位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还是以学校为主体,一厢情愿的情况比较普遍。职业院校的校方如果不转变以我为主的观念,很难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只有放下身段,真心实意与企业结合,为我所用的同时,能够为人所用,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如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培训服务等。集团化办学涉及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多方利益,只有做到资源整合、多方受益才能持续。
五、厘清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关系,保障集团正常运转
在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具体情境尝试不同的办学模式,还要厘清集团内部关系,以确保集团高效运转。
1.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二者各有经营理念和目标,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互相推动成为集团化发展的关键。
2.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所以必须要持续推进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
3.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如何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成为集团化发展壮大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院目前正在参加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项目,此项目是涉及到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系统性创新项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一个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多层次的教育。这一试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和认可,因此,如果把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集团化办学结合起来,让那些大的产业集团为主体来制定相关的标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并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当然,政府支持是首要的。
六、依托方正产业优势,组建方正教育集团
2010年方正集团提出以软件学院为基础组建方正教育集团,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已基本获批并具雏形。目前,方正教育集团目前已有两个教育机构(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和北大方正培训中心),三家公司(北京方正数字科技公司、北京方正数字艺术公司和北京方正智成管理顾问公司)和两个园区。其中两个园区,一个是廊坊软件园,另一个是已启动兴建的平谷科教园。平谷科教园占地500亩,将斥资十几个亿,打造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产学训一体化”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新型科教园,方正集团的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呼叫中心等将迁至园区,并吸引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目前,方正教育集团正在洽谈江苏无锡、江西井冈山、河南开封等职教合作项目,通过走多区域、多层次、一体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方正集团的产业优势,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先行者。
11.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集团化 校企合作 资源整合 实训基地 产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校企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参与兴趣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笔者根据所在学校近几年的实践,浅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几种方式。
一、整合地区职业学校教学资源,集中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服务
笔者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做法是由市政府牵头,将全市8所公办学校组合为一所大校,以专业方向为依据,实行系部管理。以前,8所学校有各自的强项专业,经过整合,每个专业都聚集了地区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实习资源,不管从软件上还是硬件上都成为当地的强项专业。
目前笔者学校共有畜牧兽医、信息技术、数控、学前教育等11个专业,均是全省或全市的重点专业,其中4个专业被列为全国示范专业,3个专业成为国家实习基地。学校成为所在市的技能鉴定中心和培训中心,先后为多家企业提供岗前培训、新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畜牧兽医、电子电工等专业经常组织科技服务小组下到企业车间、农村集市或田间地头,为合作企业开展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和支持。
二、规范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示范性实训教学基地
学校要本着“学生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的原则,紧跟时代变化,了解行业发展,做好学生的“学”与社会的“需”的对接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对校外众多合作企业进行考评筛选,确定一批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实训教学基地;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相对稳定的实习生源,满足生产经营对用工的连续需求,校、企、生三方受益。
目前,笔者学校多个专业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中铁建控股有限公司、华瑞集团、宝力集团是机床切削加工、数控技术两个专业的基地,宁强集团为焊接加工专业基地,英利为电子技术应用实习基地,大亮汽修厂为汽修专业基地,迅捷电梯公司为电梯运行与维修专业基地。笔者学校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创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校企教育资源共享
笔者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组成专家小组,以实际工作需求为核心进行合作研讨,以岗位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论证,确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这一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定招生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生产设备与学校实训设备共享;教师送教入企,企业技师送教入校,企业文化进校,学生考核进厂,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笔者学校把教师每学期下企业的时间和工作体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定期派出技术人员进入学校课堂,同时要合理有序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技术岗位进行实习实训。这样既稳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又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出合作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搭建产学研发展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与企企合作
笔者学校所处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很多企业起步于家庭作坊,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组织形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且企企之间资源与信息难以共享。
天津科技大学和笔者学校进行合作,由天津科技大学牵头领办、以笔者学校为依托,联合建立一所立足本地、具有较高研发能力、服务河北全省轻工行业的轻工科技研发中心——经济发展研究院。并以此研究院为平台,为企业提供发展引导、科技推广等服务,支持并帮助企业开展企企合作,为企业排忧解难,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研究院的建立,从根本上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以上几种做法是笔者学校依据自身与当地经济特点做出的尝试。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除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外,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参与进来,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企业和其他院校的多元化合作;同时,职业院校也要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职教集团的发展。
【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推荐阅读:
瑞安市环境保护局文件10-29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10-10
集团化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办法07-15
职业教育德国11-10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09-10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承办工作方案10-10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07-20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08-16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08-21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