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方法

2024-09-28

文言文学习方法(精选13篇)

1.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一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2.多背诵。通过背诵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3.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译书是必备工具书。

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会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②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2.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二

一、字形分析法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所要表示的词义有着相应的联系, 尤其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表义, 声旁表音。通过对形旁的分析, 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字的构造与哪一类事物有关。从“页”字部的字, 常指脖子以上的部位, 如颔、颈、颧、颜、頞等。“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 (《诗经·郑风》) , 这里说的就是同车的女孩子容貌姣好, 如美丽的木槿花一样, 这里“颜”字就是“面容”的意思。从“酉”字部的字, 则肯定是与酒或者喝酒有关, 如常见的醉、酡、醒、酣、酽等。而从“贝”字部的字, 那必定是与钱财有关, 如赠、贻、赔、账、赚等。这样就可以从汉字的构词法去一一推测该字的意思, 八九不离十。

某些会意字, 单从其简体字去分析, 难以推断其含义。如果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那么该字的意义就明朗多了。如“轰”字的繁体写法为“轟”, 形容车多的声音。看到了它的繁体写法, 再跟意思联系起来, 对学生而言, 印象肯定是相当深刻的。

有些字的形体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与最初造字时的形体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出它的甲骨文或金文的写法, 有时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李白《送友人》一诗:“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尾联“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是诗人化用了《诗经·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之句, 著一“班”字, 借两匹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的马儿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尾联最精彩的莫过于“班”字的使用, 要想把握诗歌的意境, 必须先通过字形分析法明确“班”字的意思。“王”字符表示“玉”, “班”金文字形如图1所示, 像用刀割玉, 本义为“以刀割玉”, 从本义可以引申为“分离、离别”。诗句中的“班马”指的就是离群之马。这样通过字形的分析, 诗词所蕴含的情境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二、音节观察法

古汉语属于单音节文字, 现代汉语的很多双音节词就是由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节词加上一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结构, 如:关键、锋利、情况、爱惜、路途、怀抱、胸怀、饥饿、派遣等, 两个语素指向同一个意思。因此, 根据这个特点, 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熟知其义的语素去推断另一个生疏的文言实词意义, 具体可以利用“组词法”进行操作, 看到某个实词时, 运用该词进行组词, 可以组成一些常见的词组,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它的意义。如《劳山道士》一文中的“阴有归志”的“阴”字, 根据双音节文字的特点, 可以组成“阴暗”一词, 由该词可以推断“阴”可以解释为“暗中”或“暗暗地”。再如《狼 (三则) 》 (其一) 一文中的“屠惧, 示之以刃, (狼) 少却”这句话中, 这个“却”即可组成“退却”一词, 而对于这个词语的含义, 学生是再熟悉不过了。以此推断, “却”字的意义一下子就明白了。

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作为语言文字的活化石, 沿用至今, 人们耳熟能详。作为相对稳定的固定词组, 成语中更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点, 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因此, 利用成语帮助完成联想与推断, 可以完成知识的迁移, 从而有效地掌握实词用法。如《口技》一文中“不能名其一处也”, 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 学生对“名”字意义常表示不理解, 尤其是对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但如果这里利用成语“莫名其妙”来帮助理解 (两个“名”字属于同一个解释, 即为“说出”) , 就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中“素”的解释, 就可以从“素昧平生”或者“素不相识”中“素”的解释“平时”来完成迁移。

四、结构判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互文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 以求工整对仗或者意蕴丰富。所以,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 就可以推断另一个词的意义。如《曹刿论战》“彼竭我盈, 故克之”一句中“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 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的意思。再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写道:“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这里的“挠”字可以解释为“屈服”, 而这正是从我们常用的“不屈不挠”这个并列短语中推断而来的。再如《出师表》中“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句, “受任”与“奉命”就属于同一对偶句里相同位置上的同义词, 知道了“奉命”的意义, 就可以知晓“受任”的意义了。

五、语境推断法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 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依据上下文加以仔细考虑揣摩, 即所谓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这种推断的功夫同样也是语文能力的直观体现, 这种做法对于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同样适用。如《狼 (三则) 》中的“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和“顾无计可以死之”, 两句中都出现了“顾”字, 如果照搬上句中“顾”的解释“回头看”放在下句中, 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 在下句中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这里可以解释为“想到、考虑到”, 然后再放入句子中去理解, 句子自然显得“文从字顺”了。再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 而其结果都是“死”, 所以它不会解释成“死亡”的意思, 而只会是“逃亡”的意思。同样, 句中的“等”字, 也不是“等待”的意思, 它是承袭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 解释为“同样”的意思。解决了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后, 整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

3.文言文学习方法拾遗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时下,众多教育专家对传统教育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国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文言文教学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提高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归纳如下:

1、加强认识,提高兴趣。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书籍传承下来的,要想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就必须学好文化被传承的载体—文言文。对于兴趣正浓,求知若渴的中学生来讲,培养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势必对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我们在上《隆中对》时,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运用到文言文中来了解诸葛亮如何为刘备分析“三分天下”的论断。在实践证明中学生不仅回顾了地理和历史知识,而且很好的理解了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策。

2、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3、由难而易,加强背诵。学生不仅要多读文言文,而且对优秀的文言篇目必须背诵下来。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对四段内容可以作如下点拔背诵: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在第一段,秦王问一句,安陵君答一句,共一对问;秦王与唐雎对话在第二段,秦王问一句,唐雎答一句,共一对问;第三段,秦王问三句,唐雎答三句,共三对问;最后一段,表现秦王最终信服,秦王一句做结。在背诵过程中,指点学生化碎为整,简学易背诵,学生记忆也快。

4、文言句子翻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对文章全部理解,尤其每一句都要会翻译。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有直译、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还可具体的采用“六字”翻译法,即“留、对、换、补、删、调”的翻译方法。①疏通大意,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说什么,能够复述故事梗概,这个时候要求学生识通大义即可;②字句细译,结合注释,运用联系上下句文段来理解字词句,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对“跣”“抢”理解,可以结合上下字词句来理解,意为“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③从造字法来理解,许多实词可以先看偏旁来揣测推断其意,如“跣”为“足”“先”组合,可译解为“光”,再理解为光着脚,“缟素”与“丝”有关,且有“素”意,意即为“未着色的丝织品”。在教学中适时运用这些方法,开启学生的潜能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

5、文言文实虚词的记忆。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到文言文,我们最先要求读懂,再背,但学生在独立进行文言知识拓展时,学生自学就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积累,从一开始用专用笔记本归纳整理所学到的实虚词,学习生活中再加以记忆,再进一步练习应用,既而做到拓展延伸,达到学习归纳练习自学延伸的效果。

4.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四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它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如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有的学生读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轻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那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在宁静的月光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雅韵。”

5.高考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五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6.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六

一、变难为易,克服畏惧

同学们之所以觉得难、枯燥,是因为其“脱离口语”,缺乏文言文运用的语言环境,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但是文言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历久不变,这就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方便。所以,初中生在学好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战胜自己,克服畏惧,这样才能变难为易。作为炎黄子孙,文言文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入我们的骨血,我们是拥有学好文言文的先天优势的。

二、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如果让我们一天背下来一本《论语》,我们会发出“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如果让我们一周研究透《资治通鉴》,那无异于让一个普通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当然,我们初中生是不会遇到如此艰巨的任务的。如何学好每一篇文言文呢?我认为很奏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文言文的学习和研究。一本大部头的书,我们可以分一年读完,每天都有具体的任务和目标。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分几周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几节课学完。背诵时,我们可以分段、分句突破。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就离战胜这个“大头疼”不远了。

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做好任何事的重要保障。一个人无论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平,都离不开这一宝贵品质。学习最怕的就是“一日曝十日寒”,坚持的过程很痛苦,需要我们用恒心和毅力,来同自己的体力、心力与懒惰等不良习惯作斗争。万事开头难,尽量将头开好。如果我们做好了上一步,开了好头,已经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话,那么接下来文言文的学习将会容易得多,也愉快得多。

四、古为今用,融会贯通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而不是为了掌握几个词汇、会拽几句古诗词。我国各种古代典籍里有太多太多的精华,我们今天所有的成就和文明都源于此、赖于此。所以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幸运的是,课本上选录的课文都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留存下来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使之为我所用。在学习中,我们初中生要学会融会贯通。那么如何融会贯通呢?我认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有意识的借鉴、引用文言文中所学知识就是一个办法。另外,可以尝试用浅易简短的文言文来记录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利用技术,加油助力

我们虽然已经远离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但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在高速发展,它为我们的学习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互联网拥有强大的储存、搜索、整合信息的功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网上学习文言文的资源非常丰富,形式也很多样,从文字到图片、从音频到视频,好好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我们会更加高效的学好文言文。

学生自身在努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呢?

1.及早渗透。文言文是一门语言,语言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越早接触,就越容易接受,就像婴儿,他们学习语言总比成人快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会越来越差。所以,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要有长远意识,及早地给学生渗透文言文,比如《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琅琅上口的启蒙文言文。哪怕学生暂时不懂,但这会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兴趣,为接下来学习文言文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古人生活;如注重仪式感,穿汉服,模拟古人的一些学习行为;如举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如古诗文背诵闯关,积分兑“大奖”;如观看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在每一节文言文新课学习之前,为他们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换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摸不到“套路”,每每被吸引,在学生有不错表现时及时给以表扬鼓励和赞美,加强正向反馈……

3.拒绝“填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满堂灌”。上课时,老师逐字逐句分析、力求詳尽透彻,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全,硬生生地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呢?课上听得云里雾里,课下背得头昏脑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不高明,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上课思路和方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交流多讨论。“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乐趣的同时,获得知识。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7.新课程下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篇七

一、文言文的听说读写, 诵读为先

“读”, 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所以学习文言文, 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今人读古书, 就更应在诵读上下功夫。唯有把握课堂时间保证一定的诵读量, 并尽可能地熟读成诵, 才能对文言文更好地理解。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 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不仅如此, 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 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还可唤起想象, 引起共鸣。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 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 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诵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 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使知识内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 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吐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 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 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 朗读时, 句读停顿出现错误, 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 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紧迫, 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 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二、字词句篇整体联动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 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 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 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 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 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 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 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 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 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 解释为“弯曲”, 学习文言文时, 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 使用频率高, 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 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 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示转折关系。

在句的认读方面, 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 增加自己的文言文语感之外, 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 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词性的改变, 词义也就跟着变化, 遇到这种情况, 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 如 “汗牛塞屋, 富贵家之书”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 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最后, 要学会语法归纳。从句的角度说, 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 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 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 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一篇文言文中, 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 可画一简表, 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列在表中, 这样一目了然, 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三、立足课本知识, 拓展课外阅读

近年来, 中考范围已经淡化教材内容的考查, 完全使用课外文言文内容来考查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这部分试题通常采用解释常用实词与重要句子的题型, 来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说道理、讲启迪、谈看法等题型, 来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关文言文知识的检测考核, 其本质还是来自教材, 特别是古汉语的一些实词解释和特殊句式, 都是在教材里曾经出现过的, 只不过在试卷里是把它们放在一篇学生课内没有读过的文章里来进行检测罢了, 是检测学生在陌生的语境里是否能掌握这些实词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即考试时给的是教材之外的文章, 但考核的知识是教材中的, 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阅读, 特别重视有关古汉语知识的整理。

8.试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八

每一篇文言文,如果单单是把它翻译出来,那么外面的参考书都可以代劳,无须老师的讲解。但是,在讲解文言文的同时,能穿插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件或发生的背景,把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相信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记得也会更牢。就像红极一时的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把枯燥晦涩的历史,写成通俗易懂而又有趣的故事,备受大家的欢迎。一位教师程东文在设计《陈涉世家》教案时提到,结合原著《史记》的文学特点和“农民起义”的文化特点一起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期能更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从而更有意义或曰更有意思地去学习文言文。他在上课时提到,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划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说说这里头文化的要素,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讲授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讲解,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巩固记忆力。

其次,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概意思以后,如何背诵课下注释呢?单纯地去背诵,显得枯燥和无意义,效果不佳。但是,如果把一些常出现的字词进行归纳,形成背诵的规律,或许会提高记忆的效果。第一,一词多义。“故”字,在很多课文都出现过,但归根结底,有四种解释,“故虽有名马”中的“故”指所以;“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旧的,原来的;“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故”指故意;“扶苏以数谏故”中的“故”指原因、缘故。掌握了四种解释,在具体的课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就可以判断出为何意。第二,古今异义。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古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不外乎这四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又如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词义发生转移。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通假字。每一册书,都有一些常见的通假字,把它归纳起来,便于背诵的同时,也能运用于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上,两全其美。如人教版七下的文言文中,就只有四个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通“攀”,牵、引的意思。“对镜帖花黄”中的“帖”通“贴”,“满坐寂然”中的“坐”通“座”,“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了解并掌握这几种字词的类型,对于背诵记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接下来的句子翻译,无非是对字词意义的拼接和综合。考察的重点句子,在翻译时,得分点是看那些重点字词翻译是否准确、恰当,而并非要求原封不动、一字不差地翻译。比如2015年深圳中考的文言文《马说》,句子翻译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子并不难,关键是要把重点词“食”字翻译准确,而“食”既是通假字,通“饲”,也是一词多义,指喂养。掌握了翻译字词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掌握了翻译句子的能力。两者是息息相通,相辅相成的。

最后一道拓展题,大多都是在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个看法和观点必须是独立的,新颖的,有主见的,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胡说一通。如2015年深圳中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今年深圳市两会提出了“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的人才策略,請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深圳这一人才策略的看法。这种题目的得分关键,是把握一个“实”字,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及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做到语言流畅。这样,才可以避免信马由缰,甚而离题。力争做到简洁、准确、全面。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讲求方法。如何把枯燥晦涩难懂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更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何提高记忆的效率,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反复摸索,不断改进,才能形成高效而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含英咀华品词句 融情会意悟人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2.王海英.怎样突破文言文——两部指导高考文言文复习的好书[J];中国德育;2011年03期。

3孙晓青.静心寻找属于你的学习方法[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1年07期。

9.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篇九

文言文的学习如同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练习,首先要打牢打实基础,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的阅读浏览文言文相关课文或是阅读材料,做好事先的知识储备准备,已备日后考试中的不时之需。

另外要重视预习和复习,也要学会自己学习,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在保证不会的知识点向老师提问之外,剩下的基础掌握应该学会由自己自学完成,自学和他人传授所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更何况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谷底的那个的字词释义之外剩下的翻译等内容也都是千人千色的,这时候反而自主理解自行翻译才可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学习文言文是学习诗词虚词居多,而两者相比较起来,古文中的虚词用法更是属不胜收,较文章中但是实词比起来,虚词反而成了重点内容,这时候就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相应的字词释义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翻译结合着语境来看可能比自己干说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10.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 篇十

月盟文化/书生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缘于此标准要求,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从小接触、学习,激发兴趣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的故事,听《三字经》儿歌,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它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讲做人“人之初,性本善”,为学“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不要求他们理解多少,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开发智力,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文化学习兴趣,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

同时接触《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范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百善孝为先”“诚信”“仁爱”。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仅有助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约束行为规范。

因此,从小接触“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是相当有必要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文化学习兴趣。可采取编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

1、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初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2、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匡衡凿壁借光、孙权喻吕蒙读书、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以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背诵过的东西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利用小学时段的美好时光记忆一些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打下一辈子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

听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听好文言文,听好即是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听讲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学好古诗词为基础,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学好古诗词为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小学学习的古诗词通俗的,篇幅短小的,借助图画、注释、工具书,容易理解内容,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文言文篇幅相对长,不易理解,需要一定古文做基础,才能走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的误区。我认为关键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通过了解诗人,解诗题的方法。借助注解,认真阅读课后浅显而详尽的注解,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理、解铺平道路。

2、自读自悟,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以列举出来,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明诗意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每教一篇文言文,我们都可以把教师泛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言文中哪个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通假字形成以及分类来看,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要点汇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古今异义类型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指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道歉(也有谢罪,告诫的解释)。

改音变意,如“臭”古义:臭味。例:朱门酒肉臭。

如“臭”古义:香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u 四声)。今意只保留第一种读音和意向。

小学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要点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四、小学阶段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介宾后臵句、定语后臵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我们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臵、定语后臵、介词结构后臵、宾语前臵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有价值参考文章及链接

文言文断句口诀

http://wx.7399.com/jiaoyu/563082.html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jq9wbxCCv7qYiwJ7oyiS_NjfGzg-IHlDHgOsiQWjEZGJv8fGNBh_LunD1-S6N6FoCtgOWfpthFB-qr_04KyYw46_gRRTXs0Ci2wS0PmLyO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NkhQcvSx93KcEWWecYudXVyjXAQ2BH8fq6qEYBE6f2tVcVPUTpo_Q3NkqTnZc38qlZBWhaGrkpncMnu2ApkyhwgtSYOTUlee58-vyHykk_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

http://

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误区及策略

http:///28421.html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11.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文言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94-01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常常纠结在学生所提的很多问题中,比如学生常常会问我一些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我们以后又不会用到它,而且文言文又不好懂,读起来生硬不好记。”这些问题以前一直没仔细思考过,现在仔细想想,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大有益处:

(1)可以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2)文言文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现代人阅读现代文而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的人,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才会读得越来越顺畅,游刃有余。只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在感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古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超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我们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还能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一、有效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最困难的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现在谈谈本人的看法。

1、巧导入,引发兴趣

诱导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或在学生中渴望应用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同时有意地安排、穿插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且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东西,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一向认为枯燥、难懂、讨厌的文言文产生新的认识,用一种新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前不久才播放了《三国》这一大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随时观察电视剧情发展,当要播放《出师表》那一集的时候,老师可提前一天叫学生把课文中的《出师表》熟悉一番,叫他们先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翻译和理解文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三国》,通过电视中最直观的表演,让学生在看电视的同时,脑中不断地重复《出师表》的内容,如此反反复复,学生也就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有利于该堂课的讲学,提高教学效率。

2、熟读背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现了朗读背诵的重要性。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一步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诵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不必急于求成,在一步一步来,慢慢体会,逐步深入,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3、多媒体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视频、PPT、FLASH等各种教学手段逐步用于教师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4、落实在字句上

读懂、学好一篇文言文,我认为最关键是在字句上,文章都是用字句组成的,只有理解通透了字句的含义和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全文的内容和意思。尤其是在古文的学习上,它的字句与今天的语言相去甚远,要想读懂弄明白,更要理通字句。学好一门语言,除了语法的掌握上,另外就是词汇的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基础,是不可能读懂文言文的。

5、温故而知新

人类大脑的存储量是有限的,长久不温习的东西是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这种枯燥而烦闷的语言时,尤其需要长时间的反复阅读,反复朗诵,反复重温,如果不这样重复地继续下去,很快就会把已掌握的知识遗忘。

二、结论

12.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十二

一、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诵读 (朗读和背诵) 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 增加学习的兴趣。朱自清说:“吟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智地了解, 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 学文言文更要诵读。

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 有助于增加文言文语感, 领悟文言文优美的韵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 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 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领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 体味到其韵外之致,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其次, 反复诵读, 有助于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都是文质兼美、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其文约, 其辞微”, 熟读背诵无形中会受到熏陶浸染, 反复诵读熟记于心, 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 韵味不足?

三、诵读的方法

1. 读准文言文的字音, 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 (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 等, 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 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 一篇文言文,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 或全班齐读, 或个别朗读, 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一一板书纠正, 并由老师再诵读示范。

2. 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 辨明语义, 理清层次, 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 句读不准会读破句, 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要求学生听清句读, 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语言意义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在诵读时要注重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还要仔细体察文章的语气。通过体察语气, 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语气是表达在声音上的, 这就要靠诵读来揣摩。在诵读中, 由于读法不同, 语气不同, 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例如, 《岳阳楼记》中,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可以有两种读法:1.前句作重音处理语调高昂。2.后句作重音, 气势加强。显然, 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其胸襟、政治理想而言, 后者更能显露他不计个人得失, 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

总之, 要有目的地反复读, 一直到能背诵为止。背诵的方法也很多, 我认为最有效的是运用线索式板书, 进行阶梯式背诵。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一般来说, 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 不看板书, 闭上眼睛, 进行默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背诵突破以后, 就可以进行全文背诵。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 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3.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十三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宫。

3.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上两例中的“粜”和“籴”都是会意字。会者,合也。将“粜”“籴”各自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可推知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卖出粮食”和“买入粮食”。又如“王怒曰:„劓之。‟”只要知道“刂 ”表示刀,就可断定“劓”的意思是“割鼻子”。根据会意字的字形来推求其义是比较容易的,只是这类字数量较少,而且其形只与本义有关。4.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觐,形符为“见”,释为“拜见”,正确。5.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 形符为“辶”,与行走有关,在上句中可解释为“赶上”。

技法之二:由音推意(通假字)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2.“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可能通。

3.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全国Ⅲ卷·译句题)4.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例5中的“裁”通“才”,例6中的“飨”通“享”;作为通假字的“裁” 和“飨”与作为本字的“才”和“享”在字形上无关,只是音同而已。将这两个本字放入各自的句子中完全能讲通,那么推断就是正确的。

(二)同声符的字可能通。5.军士吏被甲,锐兵刃。(1982·全国卷·释词题)6.或至涂而反。(2001·上海春招卷·释词题)

例7中的“被”通“披”,是同声符而不同音的通假字。例8中的“涂”通“途”,是同声符又同音的通假字。当然,这里的“不同音”和“同音”是按今天的语音而言。

(三)形声字同其声符字可能通,反之亦然。7.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1988·上海卷·译句题)8.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湖北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例9中的“钜”通“巨”,是形声字通其声符字。例10中的“闲”通“娴”,“熟悉”义,是可作声符的字通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

技法之三:从结构揆意。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相信”的意思;“信臣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诚实可靠”的意思;“信难求”为副词作状语,“信”当为“确实”的意思。

技法之四:对称句式互解。汉语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六国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一种是单句内对文。

10.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2001·全国卷·释词正误选择题)

“追”与“逐”,“亡”与“北”都是同义对文;“北”即“亡”,在上句中作“逐”的宾语,释为名词“败逃者”完全正确。

11.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2001·上海卷·译句题)

“迁”与“远”,“善”与“罪”都是反义对文;“远”为“远离”,据此可推断“迁”的意思为“靠近”“接近”“走向”等。

另一种是偶句内对文。

12.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1997·上海卷·释词题)

其前句“我,国士也,为天下人惜死也”,“爱”与“惜”同义对文,是“吝惜”“珍惜”的意思。在一些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交替使用或者反义词的照应使用更为常见。如下面两例。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全国Ⅳ卷·译句题)

上句的“损”一不小心很可能译成“损害”;如果能结合下句与之相对应的“益”(增加)字来考虑,那么“损”是“益”之反,应该译成“削减”“削弱”。

技法之五:根据语境度意。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例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原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伐”应是“夸耀,自夸”的意思。

技法之六:双音词互解。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一个依据。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意思。

技法七词语连用

其一是同义词的连用。

1.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2001·北京春招卷·释词正误选择题)“惴”与“恐” 同义连用,释为“恐惧”,正确。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全国Ⅱ卷·译句题)“身”与“自”同义连用,译为“亲自”。

同义词连用常常是为了加强气势、调整句式或和谐音节。其二是反义词的连用。

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据“盈”(月满)可推知“虚”为“月缺”,据“长”(增长)可推知“消”为“消减”。19.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据“乱”(不太平)可推知“理”为“太平”,据“黜”(贬官)可推知“陟”为“升官”。反义词连用主要是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表现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连用的反义词,要注意其是否为偏义复词。20.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2003·上海卷·译句题)

“开合”为偏义复词(如看作反义词连用,则无法讲通),偏在“开”,所以只能译为“睁开(眼)”。

技法之八:成语比照。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上一篇:公司食堂服务承诺书下一篇:设施园艺论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