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

2024-07-12

校长专访(精选8篇)

1.校长专访 篇一

官网:

今天我们对话的是英国TOP13拉夫堡大学伦敦校区校长Mike Caine

问: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拉夫堡大学伦敦校区吗?

答:好的。拉夫堡大学伦敦校区是一个全新的专门为研究生层次的学生而设立的一个校区。我们希望招收非常高质量的学生,不但学术方面的能力要强,而且要有自己的抱负、理想和未来清晰的计划。

问:您能具体一下是需要怎样的理想和抱负的学生吗?

答:我们办学最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教育和教学的知识课程和企业之间的实际需要紧密相连,并且进行对接。我们希望我们招的学生是很有前瞻性、有很清晰的未来事业的计划,或者对自己想做什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知道教育的价值,心中明白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就是把这种学生的想法和目标尽最大努力变成现实,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问:今天全天的面试,是否有符合你们标准的学生呢?

答:我感到很荣幸地来到这里,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亲身参与到面试学生的现场,遇到了非常多高质量的学生,其中有一两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们真的是非常优秀,很有野心、计划和抱负。他们心中明确知道为什么去伦敦,为什么去拉夫堡大学,那里能给到他们什么,能为他们实现什么样的计划和目标。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优势也了然于胸。他们同时有自己很成熟的商业计划,有些已经工作了甚至开了自己的公司,他们想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和打破公司以往的平静,进一步的使公司融入市场化经济,同时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实施在他们的商业当中,并且推广到市场。

官网: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很有特色的男生给我深刻印象。他有一家自己的生产智能公司。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想生产制造一种保护脚踝骨的体育产品。因为他本身很喜欢运动,但是穿上了保护脚踝的运动鞋还是经常受伤,所以他希望能够生产这样的产品,能进一步的提高运动质量,这是他近期想击破解决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想通过学习创业创新管理这一门课程,通过学到的知识,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事实;还有一个女学生,她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同时也积极参与到课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不但是校广播电台的台长,还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中,这一类的学生我们也非常喜欢。他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还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媒体商业化的大环境中如何让生存,具有非常强的计划性,因此他想选择媒体创意产业这一门课程来充实自己,把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善,并且投身与更大的现实环境中。

问:之前您说的都是一些录取的“软性条件”,那您能列举出一些录取的“硬性条件”吗?

答: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硬性录取标准。可以参看我们官方的资料,上面有详细的解答。当然,这种标准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宽泛的。比如学术成绩要求中国大学的前200排名,我们主要是看网上公布的一般排名,由于中国政府没有一个标准的排名,所以我们以此为参考。没有这些硬性的条件我们不会考虑,但是有了这些也不一定被录取,我们是综合的评估一个学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高考很难考,有一些失误的学生,我们也会灵活的看学生的潜力,给他们一次二次高考的机会,二次选择,同事也不同于英国一些顶尖大学的强硬条件录取要求。

问:比如说英语成绩达到要求了,其他的条件也符合了,可能学校的成绩排名达不到要求,是否也放宽标准?

答:是的,我们会灵活看待一些优秀的学生。

问:我们都知道拉夫堡大学和许多优秀企业紧密结合,有很多商业合作伙伴。是否能给在此毕业的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我们在设置这些全新的课程之前,大量咨询了优秀的商业合作伙伴,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们都有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过,因此课程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并且我们请到了很多优秀的公司高层领导人作为我们大学的客座教授,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学生不单单学到课本上的东西,还真正的学到社会上需要的东西。用时我们也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面试技巧,了解英国的工作习惯和企业的文化氛围,通过一些在英国的实习,让他们以后在英国得到长期的工作合同,并且逐渐提高自己的实力,以便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此外我们想强调的是,我们伦敦校区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周边资源丰富,因此我们会吸引一批优秀的商家和公司,来我们学校举行定期的进行联谊会、领导和员工的近距离畅谈会,设置以就业为指导目标,保证一定有实习机会的全方位的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我们不能保证

官网:

每个学生毕业后有非常好的就业机会,但是我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成为融入到真正的行业所需人才。

问:该校的就业率就英国的高校来说,是不是很高?

答:拉夫堡大学平均的就业率就英国来说还算是高的,学生毕业6个月之后,大概就业率是94%左右。当然,每个系的就业百分比不同,比如说机械工程类的就业率达97%。当然,由于学生工作选择的多元化,有人选择世界500强大公司,有人愿意去小公司反而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另外,平均20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毕业后自己创业。这个比率每年都会递增,在英国大学也算是比较突出的。

问:中国学生在拉夫堡伦敦校区的比例是多少?

答:我们学校有幸成为中国学生申请的热门大学之一,拉夫堡大学连续6年被泰晤士高教杂志评选为英格兰“最佳学生经历”奖。我们的学生不光在一个排名很高的学校里学习,还很受其他老师和学生的尊重和欢迎。我们整个学校的全职学生有16万5千人,大概有1千1百个中国学生,其中博士生300个左右,本科生600个左右。

问:您能给我们概括一下中国学生给学校的印象或者特点吗?

答:(笑)因为中国学生在学校的群体众多,每个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做出一个概括的话,我首先觉得中国学生很勤奋并且成绩很好,很有自信很独立,对其他人非常尊重,有时我们都觉得过于尊重,不愿意去挑战老师的想法(笑笑)。当然有些学生比较外向,喜欢社交,尤其把中国“以食会友”的文化发挥的很好,非常有中国特点,他们会在一起做各国的美食,并且从中增进感情的交流。

我希望他们能在刻苦学习之余,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团体实践中来,比如可以更多的融入到英国当地的文化中,通过课余活动,参观了解了当地文化,打破固有的圈子,走出来才能走得更远,圈子才会更大,生活会变得更加精彩,从长期来说,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和事业也会更有帮助和发展。

问:英国的企业欢迎中国的毕业生吗?毕业生在英国就业比例大吗?

答:这个比例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字,因为涉及到每个学生在何种企业,涉及到比较细的东西。但总的来说,英国的公司都喜欢要高质量与有才花,有良好工作态度,并且愿意学习的员工,他们会在公司的竞争力、文化、财务和发展上做出贡献。英国很多的企业喜欢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代表不同文化。

我们都知道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很快很好,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人预言以后的经济是以中国为主导的经济。英国很多公司都是国际大公司,他们更加愿意中国学生代表英国的公司在中国本土发展,培养更融入当地文化特点的人才,结合两个国家的特色,实现经济全球化。比如迪卡侬公司,他们和我们签了单独协议,我们每年会输送600名学生

官网:

给公司作为实习或正式员工,其中就包括50名会说华语的学生。他们十月份来读书,次年三月就拿到就业职位和机会了。

我们只能笼统的和您解释这个比例,具体到单独的情况,我们是很难估计的。

2.校长专访 篇二

对广文中学的印象,首先来自这位一直坚持开博客、永远带着探究和思考目光、在改革路上风尘仆仆的赵桂霞校长。其次,是一些注定会成为经典的广文故事。

享誉齐鲁大地的广文中学和这位神情中透着一股韧劲和钻研精神的校长,早已成为潍坊—这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市的亮丽名片。关于广文中学的宣传报道在中央和地方的媒体上经常出现。赵校长新书《建设一所新学校》,告诉我们新学校的秘密,展示了广文中学的教育探索、实践、经验及成果。

像体育比赛一样,所有的成绩都是过去,下一个才是目标。此次的专访,我们把目光聚焦今日,也展望未来。

中国教师:广文中学蜚声省内外,媒体上的宣传报道很多,好评不断。作为创办者,你如何评价今天的广文?广文中学取得今天的成绩,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赵桂霞:广文中学是在2006年7月由两所完中的初中部整合而成的一所初中学校。我们首先做的是给学校“定位”,也就是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广文,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有两件事很刺激我:

首届艺术节上,我们原本选定了2个男生2个女生做闭幕式的主持人,但其中一个男孩在排练期间就被妈妈拉下了台,妈妈说:“主持能让我的孩子上高中吗?”后来我们发现,那个离开舞台的孩子,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最后以择校生身份进入高中。而另一个本来已经厌恶学习、休学在家的女孩,转入我们学校后,组建了一个萨克斯社团,社团从一开始的不到10人发展到20多人,她的自信心大增,从此各个学科成绩都在提升。

为什么?因为学生喜欢,所以产生了由内而外的生长力。如同一枚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一盘食物,只有从内部打破才能生长为一个鲜活的生命。

由此广文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并具体化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学校。

广文楼

从此,广文一直行走在通往“理想学校”的道路上。

通往“理想学校”的道路并不平坦。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研究,我们找到了“理想学校”的八个关键要素, 确立了“主题发展年”策略,一年重点破解一个要素。“教师发展年”里,我们研究幸福教师团队的发展路径,创办了广文教师发展学校;“高效课堂年”里,我们研究高效愉悦课堂的因素,构建起“54321自主课堂”;“精品课程年”里,我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学生成长年”里,我们又在研究中探索形成了学生成长的六大体验模块,把学生活动课程化;“文化管理年”中,我们梳理了广文中学发展历史,形成了体现价值取向的广文文化20条……因为愿景清晰, 目标明确,我们练就了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形成了行动研究的能力。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中,我们推动着广文中学一步步趋向孩子们喜欢的“理想学校”。

今天的广文与初创时已经大不相同, 学校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处处洋溢着鲜活与生动,孩子们的生活丰富了,表情多元了,对学校的喜欢程度由最初的7.2提升为9.8;教师也逐步消解了疲惫与焦虑,幸福感增强,幸福指数高达8.6;家长满意度连年提升;广文被社区百姓称为“这才是为了孩子的好学校”。

当然,我们深深地知道,广文只是探索形成了理想学校的雏形,实现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坚信,只要坚定“理想学校”的方向,只要坚持“行动研究”的行走方式,广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教师:广文中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比如十年后。

赵桂霞:2010年,在广文中学二届一次教代会上,凝聚着教职工代表集体智慧的《潍坊广文中学行动纲要(试行)》新鲜出炉。《行动纲要》清晰地描绘了广文中学的发展愿景:实施“适才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将“广文学子”塑造成为初中教育的卓越品牌;把广文中学建设成为一所受人景仰的初中理想学校。理想学校,应该是师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和谐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

这便是广文未来的影像。

过去的十年,广文在行动研究中自我改造。未来十年,广文将在行动研究中深化改革,特别在“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再过十年,广文将真正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 社会认可”的最理想初中学校。

中国教师:一切要回到学生,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广文中学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内生性成长的力量。目前学校各方面的改革,你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赵桂霞:广文走到今天,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方面的改革创新从未间断过。

2007年,启动学生学习难点的调研, 并由此形成了开发学科课程的三条基本路径:整合教材,引桥课程,适量练习。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课程“顶天”“立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2008年,全面梳理学生活动,用课程意识建构活动课程,并且不断完善创新, 形成了今天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走向活动课程,既保证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空间,又大大提升了活动课程的价值。

2009年,探索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形成了“环境体验”“成功体验”“困难体验”“劳动体验”“责任体验”和“角色体验”六大成长体验模块,并将其贯穿于活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收获成长。

2010年,创新了六大节日课程的实施方式,大大提升了节日课程的价值;2011年,社团课程全部交由学生负责,实现了从教师管理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成功转型; 2012年,改革学分管理制度,活动课程学分与综合素质评价成功对接,活动课程面向每个学生选择和实施成为可能;2013年, 诞生了初一、初二学生的“进阶课程”; 2014年,在部分学科探索基于学生需要的分层分类教学;2015年,将全面开启适合学生的分层分类教学……

每年,我们总能捕捉到学生成长的问题, 寻找到学生发展新的生长点。我也高兴地看到,广文改革的方向是一以贯之的,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关注学生。这样的改革,必然得到学生的认同、喜欢和积极参与。

当然,广文还没有实现在所有维度上 “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创新,学生发展的道路就会不断拓宽。

中国教师:教师的竞争力就是学校的竞争力,教师真正成长起来,学校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发展方面,广文中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桂霞:我坚定地相信,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学校,必定首先担负起教师发展的责任。

2006年广文中学成立后的第一个学年, 即为“教师发展年”。那一年,围绕教师发展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建设幸福教师团队”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唤醒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找到了教师发展的五个关键因素,成立了广文教师发展学校,从此持续地为教师创造关键事件、创设关键人物、配备关键书籍、关注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培育教师成长的内在因素。教师的理念得以转变, 课堂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观。

伴随着“高效课堂年”、“精品课程年” 等主题发展年的到来,教师们开始自我审视自己的课堂,研究本学科的课程。他们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谈、课堂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等,获取学生的真实声音,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到课程教学中的真问题;再在课题研究中,三五个教师合力破解一个共同的问题。问题一个个被发现,又一个个被解决。他们收获着研究的成果,创造出高效鲜活的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程。自我反思、行动研究,才是教师成长和收获幸福的根本道路。

赵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未来的广文,更需要教师拿起行动研究的武器,解决改革创新道路上的问题; 而行动研究也必然会激发教师内在的成长力,并持续推动着他们的发展。

中国教师:去年你出了一本新书— 《建设一所新学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你认为的“新”,是指什么?如果请你向兄弟学校推荐一下广文中学的经验,你会推荐什么?

赵桂霞:《建设一所新学校》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这本书作者写了八年,它更是做出来的!是的,这本书是广文八年行走的历程,是全体广文人行动研究的成果, 是广文中学从传统的优质学校走向“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的“新学校”的阶段性发展历史。

整理这本书,源于我和广文已经共同走过了八年,所以无论对于我,还是广文,都需要认真反思,寻找经验,发现不足,确定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个总结的过程,让我坚定了很多,比如理想学校的发展愿景、行动研究的行走方式、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信念、“改革创新,学校才能发展”的价值观, 更让我看到了广文未来发展的着力点,那就是必须在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上实现突破。

我越来越感觉到,反思,不仅是教师、 校长成长的最好方式,也是组织发展的最好方式。广文每年都会组织“学校战略发展研讨会”,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参与,集体进行组织反思。围绕“我在哪里”、“我要走向哪里”、“我怎样走向那里”三个命题,通过SWOT分析法,开展头脑风暴, 进行组织的年度自我认知,发现优势,找到瓶颈,寻求突破,研究措施。年度计划、 三年发展规划等若干工作项目就在这样的研讨中诞生的。学校工作是从基层生长出来的,所以落实得也就特别好。

在一年一年的反思中,我们寻求突破; 在一年一年的突破中,我们逐步趋向那所 “新学校”。

中国教师:“领航”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字眼,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作为教育部首届校长领航班学员,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领航角色?

赵桂霞:教育部《关于举办“校长国培计划”—2014年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96号)中要求校长领航班学员通过三年(乃至更长)的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做到使命担当、思想价值、实践创新的引领。自从成为首届校长领航班学员,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兴奋,全部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我不断地告诫自己:领航,首先要自觉领好自己的航向。

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校长的理想信念, 离不开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本源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适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我始终不渝的信念。

自觉凝练教育思想。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对话。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反思、 发现规律、凝练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因此,未来三年,读书、实践、 反思,将成为我的教育生活方式。

自觉创新教育实践。“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适才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实践,创新永远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家莫言参观广文

自觉培育家国情怀。“为国育才、为民育子”,胸怀天下,心系未来,才能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不仅要实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更要努力达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地一域的好学校”。

著名画家冯骥才说过:“在画画的人中, 有画匠、画师和画家的区别。”画匠只是以画画为职业、有娴熟画技的群体,但是要成为画师和画家,就必须胸怀理想、担当使命、 肩负责任。领航校长,勇于做个教育家!

把写校名的机会留给孩子,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这注定将成为一个经典的故事。 故事的背后是理念的解放,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了教育的核心位置。如果把学校比喻成跑道,那么孩子自由奔跑的姿态,就是最好的成长。无疑,广文中学就是一所让孩子快乐奔跑的学校。

3.校长专访 篇三

7月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史维。这位美国空军研究室的前首席研究员,全球第一条用计算机研发燃烧室的方程式的发明者,他的一切似乎都与飞机、战斗机有关。

史维的办公室,一走进去便看到亮点,不大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航空航天的飞行器模型。史维笑着帮助《留学生》记者辨认模型属性,用手来回一挥:“航天在右边,航空在左边。”然后,他拿起一架P-38J Lightning战斗机模型详细解说,这架曾被当时的轴心国成员称为“双身恶魔”的战机是他最喜欢的飞机,曾因击落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元帅的座机而扭转二战局势。

于是,我们的谈话便从那些神秘的飞行器说起。

“GE卖了很多飞机引擎,我有贡献”

史维成长于台湾,20岁便赴美求学。在密歇根大学获取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位于纽约的通用公司(GE)全球研发中心工作,研究飞机引擎燃烧室。在GE工作的五年里,他成就非凡,写出全球第一条用计算机研发燃烧室的方程式,这一模式GE至今使用了二十多年,制造出更为精密的CMF56发动机被广泛用于波音737以及F-16战斗机。史维笑言:“GE卖了很多飞机引擎,我觉得我有贡献。”离开GE赴佛罗里达大学教书,那时他正值而立之年。

其后,他离开通用公司,任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波音航天科学合作中心的首席研究员。

1988年后,史维开始在美国一些大学中任教,并先后任职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与密歇根大学。2010年9月,史维离任密歇根大学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一职,回到中国,出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主管学术。

刚到香港的史维,依然难以割舍他所热爱的航天器引擎研究。

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的前三年,史维在密歇根大学仍然保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他说,作为学术带头人,不能因为工作转变而撒手不管。香港与密歇根时差12小时,所以到香港上任的前三年里,史维结束在香港的工作之后,回家仍要隔着太平洋参与讨论。暑假里,密歇根团队的学生会飞到香港与他会合做研究。

因为史维在过去30年中于航天器引擎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先后被评为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并获得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2003年Pendray航天文献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2005年热能转换纪念奖等。

保护“非主流”

对史维而言,离开亚洲三十多年之后的回归,是一种情怀。他对《留学生》记者解释促使自己归来的动机:在美国待久了,想回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对个人职业和家庭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

“说老实话,我们是中国人,都希望对社会人民有一点所谓的贡献,当然这讲起来比较抽象,但也是一直以来的情怀。”

史维个子很高,以至于走路步子也迈得很大。他和善儒雅,说话逻辑轻快,言谈间多有笑声,他的同事用“阳光”一词来形容这位校长。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曾向媒体这样评价史维:“他没有做过院长,直接从系主任做了副校长,认识他之前,我对他没有观点。但和他交谈一次后,就知道这个副校长找对了。他是那种非常Sharp的人,你的需要他可以第一时间理解,并给予充分支持——资源上、情感上、态度上。事实证明,他不仅学术很强,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行政人才。和这样的人共事你会非常服气。”

2011年,香港科技大学首次超过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亚洲老牌名校,在“QS亚洲大学排名”榜上拔得头筹,并在之后连续三年稳坐头把交椅。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科大位居34。

采访中,谈到而今的科大,史维多次强调,香港科技大学的崛起与当年创校者密不可分。“我入职时科大发展得已经很好,教授平均素质很高。创校时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和资深教授都已在美国学术界有相当的成就和地位。他们对科大的定位很明确:第一,我们会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大学;第二,对教授的要求相对严格。”

史维作为学术副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学校延聘教授,这一过程复杂严格。他向《留学生》记者举例说明:聘请一位教授,需要经过学系、学院再到学校三个级别的教授委员会审核,并且同时要请系主任、院长与副校长三位学术行政主管复核,最后递交校长,除非是程序犯规,否则校长不能否决。能闯过重重关卡获得聘任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史维说:“这一点科大做得跟美国一流大学相比绝不逊色。”

当然,史维也主管科大的学术研究管理。相较挑选人才的清晰严密,学术研究则是独立于苛刻行政之外的系统,可谓不拘一格,对人才的保护也尤为关键。他说:“对大学而言,很重要的起点是我们尊重独立性,尊重原创性,尊重不同的想法。即便这个人只是极少数,我们也要保护他。”不强调所有人都做主流研究,越是非主流越应保护,史维特别提到:“而且‘非主流’又如何被定义呢?只能给予空间,尊重创造性、原创性,抛弃阶层意识。学校不是一言堂,学术研究不是说靠大多数决定,这不是一个民主的东西,不是投票决定的事物。”

相较香港其他大学,科大“国际化”得更彻底,这些与众不同当然与它年轻有关,“可也不只是年轻,学校的同仁努力想要把科大发展得更出色,这样的企图心非常旺盛。”言谈间,史维对自己的同仁与学生持有无比信心。

此时的史维,已然完成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变。

科大给全世界培养人才

留学生:近年,香港科技大学招收了很多内地高考状元。

史维:按香港教育制度的规定,香港高校可招收20%的非本地生,今年科技大学招收了150名内地生,比往年稍微少一点。香港的大学门槛高,基本是四五十个学生中录取一个,不过这四五十人都有希望,状元并不是唯一,并且入校也需要再经过面试。我大学老师当年跟我讲:“你要做第一流,不需要做第一名。”这很有想法。

nlc202309011921

留学生:香港社会有一些争议,说香港把太多的教育资源给了内地生,你怎么看?

史维:我们来借鉴美国,美国今天能在国际上保持各方面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当然是因为能够吸收各地人才。美国大学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超过50%是外国人。虽然香港面积小,吸收能力可能受到挑战,这是争议的角度,而并非说学生质量不好。其实香港科技大学尤其对研究生类招收本地生花很大力气,有特别专款,希望给本地学生一些支持。但是个人对前途定位不一样,如果说让本地生失去机会,这不是公平的说法。此外,即便把学生比例全部换成来自一个地方,他们的学术都不会有问题,但无法保持学校国际化的本质。我们的政策是,中华区学生最多50%,另外50%非本地生从全球招收,科大的学生来自于全世界60多个国家,不是交换生,他们都是我们自己录取的。

留学生:香港的科技产业并不发达,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大是给外地培养人才”,你如何看这点?

史维:社会发展会有很多变数,重要的是所有学生各得其所,真正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前提,科大受香港政府资助,自然应该对香港有回馈,可是回馈不是卖杂货,不能短视。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是各自所在州资助设置,不能说在麻省训练的学生,去纽约上班就会有问题,很多年之后,学生也许会回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过去台湾一直讲人才外流,每年好几千大学毕业生去了美国。可是到了80年代,台湾经济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所创造的,台湾半导体工业世界领先,就得益于许多人才从美国的回流。

科大凭什么“一流”

留学生: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科大位居第34位,你如何看待类似的大学排名?

史维:排名有指标性的合理,但不是绝对的合理。如果说这所学校什么都排不上,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排名有依据性。尤其亚洲社会把排名看得非常重要,觉得第一名比第二名好,第七名比第八名好,这不合理,任何排名都是有限的框架,给学校全面打出一个总分而已,不同学校总分差别很多时候都是相对而言。应该考虑这所学校是不是第一流,而不是第一名。如果认为科大不是第一流的学校,那一定是我们事情没做好。全世界这么多学校,今天第一,明天第八,后天第十,都正常。排名看太重,会失去对大学的信心。科大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那拿我们与哈佛相比,有很多不合理,哈佛的工学院比科大少,科大工学院甚至比哈佛要好,科大商学院有本科生,哈佛没有,如果要制定客观架构比较本身就困难。但家长和学生希望能给出简单答案,我们必须接受。所以从负责的态度,我绝对不可能也没有资格说所有排名我们完全不在乎。在这个时代,没有一所大学可以说不在乎排名,但在学校内部就没有必要再提。

留学生:科大沿用了美国一流大学的运作体系,国际化更彻底,是这样吗?

史维:大致这样,但并不完全。“国际化”最基本的定位,是以能够在国际上有与世界名校相比较的实力而言。另外的期许就是我们的创造有国际影响力。不能说与某一所大学类似,这很被动。虽然学人家要虚心,但其他学校也能学习科大。牛津和剑桥也向科大提出合作意向,完全是互惠平等的前提,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定位。否则,我们就一没自信,二没方向。

留学生:“多元化”一直是科大立校的根本?

史维:科大从创校起就强调多元化,多元化是学校立足的前提,多元化让社会、文化更开放。大家的意见、想法、做法不同,相碰撞时才会更具创新。我们希望能保持一些非华裔教职工的比例,是说这个精神能留住。再一方面,男女比例这点也特别重要,但科大做得也不够好。希望男女学生人数对半,如果没有达到则表示分配不是很理想。参照麻省理工,它的女性学生数基本接近50%。这样的环境更开放。

留学生:很多高校非常羡慕科大的经济实力,你对这点怎么看?

史维:一个学校,没有硬体,没有资金,做起来会很困难。可是光有很多经费,一点都不表示有学术气氛。每3年左右香港的8所大学要写一个学术研究成果通报,香港教育署依此评分,并进行排名。这是公开的竞争。这一点科大是做得不错,一直排名第一,并且通常比第二名高出10个点。

给教师最好的待遇

留学生:据说贵校每外聘一名教授,都会提供一套140平方米的海景房给其全家居住,房租只是月薪的10%,情况是否属实?

史维:大致如此,但并非一定是140平方米。在香港,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得天独厚,教职员宿舍在海边有400多套。房子分给你之后,只要你在学校当教授,就可以一直住下去,租金为你月薪的10%。月薪高的付得多一些,月薪低的付得少一些。相较市场价格,这个制度也更合理,不管教授之间的资历深浅、薪水高低,都只是10%的月薪。

留学生:科大对教师的考核与晋升制度是怎样的?

史维:科大的教授从延聘到入校考核、培养,这几方面跟美国一流大学相比绝不逊色。创校时期,科大同仁们对科大的定位就很明确,第一,我们会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大学;第二,对教授的要求相对严格。在科大PHD毕业后留校任教基本不可能,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近亲繁殖不是好事,同一个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风格相近,不是好事。而外聘的教师,从国外的环境,到达中国人的环境他会带来不同的东西;第三点就是科技大学考核与晋升等制度,从一开始就非常完整,与美国最好的大学没有差别。获得永久教职(Tenure)被要求在学术上有独立造诣,有原创性,当然,他同时也需要在教学上十分优秀。

留学生:我了解到,你们对于教员有一个6年期的考核期。6年后,如果通不过考核,他就会失去工作。

史维:是的,这个考核给教员压力非常大,在6年之内,你要证明你合乎资格,让学校对你有信心,认为你获得终身合同是合理的,这是很大的磨炼。考核要求很清晰明确,系主任要为教员写一份评估,教员本人也需提交评估报告,然后上报到学院,院长做出独立判断,再为之写一份报告。在此之前,学校会邀请对应领域的专家、国外的著名学者,把该教授的审核材料寄给他,要求他们做评审,写独立的审核意见,这并不是一封介绍信,而是从专业角度做出评估,并且清晰到从世界定位来讲这位同仁处于怎样的水平。然后,学校由四个学院各出两名教授组成校委员会,再将已经过院系审核的报告做一次客观评审。从系到院再到学校的意见往往不一样,很有挑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客观,慎重的评断。整个过程需要大半年,但每个教授从进入学校到升等为止,这六七年就是为了把研究、教学以及职业上的领导力建立起来。审核不能通过,就一定要离开学校。

nlc202309011921

留学生:除了永久职的考核之外,每学年对教授都有相应考核?

史维:每年一次,我现正在着手做这事,每年春天这个学期结束前,所有教授一定要交一份年度成果报告,包括教学内容、发表论文情况、有无社会贡献和其他方面成绩,非常全面。经过系、学院再到我评审,用来决定新一年的工资。两三年前,教员工资与香港政府公务员类似,每年增加比例是固定的,现在要经过考核,幅度也不一样。比如助理教授刚来学校薪资较低,也需要时间适应,学校对他的鼓励大于评审,前两三年支持他适应。科技大学的学术文化是希望资深教授帮助新加入的教授同仁站稳,上升。

留学生:教学部分呢?

史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不同方面。学术研究就只是学术研究而已,可学习却有很多不同做法,若要每个人在所有方面都同样接受很困难,我们要求按量才适任,支持同事最杰出擅长的方面,真正推进,其他方面不做一样的要求。

科大气质是什么?

留学生:作为一名一流大学的管理者,你觉得构成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史维: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学生,教育学生是传授知识;二是我们是做科技知识研究的,这是创造知识的层面,希望创造的知识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研究的原因,不是说只为了学校名声,我们特别坚信,最好的老师应该也是知识的原创者,学问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创者贡献,当然也有更大的权威和更广阔的知识。科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我们不只传授,我们也创造,创造成果与其他学校的同仁分享,知识交流会有更多回报;另外我们希望把师生的研究成果贡献社会。很多大学都很强调这一点,我想这是不同的时代。在这里是没有层级概念的,我们强调研究的独立性,如果聘请此人当最基层的助理教授,绝对不是来帮教授打工,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绝不允许,否则这个人就没前途了。

留学生:科大如何落实拨放的研究资金,是否有严格的制度规则?

史维:当然,香港的大学科目使用经费,规划和系统非常严明,基本上不可能擅自挪用,或另作他用。科研经费对每位教授来说不见得很多,但使用效率比较高。与美国大学相比,香港又有优势。美国大学的学校运转相当大一部分需要依靠科研经费部门支持,但香港有教资会、社会筹款,我们不需要把科研经费分拨一部分去运作学校。

留学生:你觉得,作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气质是什么?

史维:从我的角度,科大的与众不同当然和它年轻有关,可也不只是年轻,学校的同仁想努力把科大发展得更出色,这个企图心非常旺盛。如果教授不杰出,教育和研究不杰出,学校只是空壳子。说到底,学校只在做两件事情:教育出杰出的校友,成为有贡献、领先、开拓的社会公民;教授做出高价值的研究。其他所有行政机构,是支持者,协助我们的同仁和学生达成目标。学校没有其他任何任务,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4.人物专访 篇四

泉州,这一片神奇的热土、传奇的福地,充满梦、追求、理想,多少人在这儿启航、激进、超越,或者堕落、蔑视、不屈,用不同的方式缔造传奇故事、演绎精彩人生。

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走来的泉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商;今天,借力改革开放的风帆,新一代泉商正向我们这个新时代款步走来。

申鹭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建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实干家的风姿,新思维、大手笔,竭力探求创新之路,以其睿智和执着书写了中国水暖卫浴产业的辉煌篇章。

扎实前行,从业务员成长为行业领航者

初识洪建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洒脱、豁达、从容,和新生代泉商特有的机智、激情和活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十七岁投身商海,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摸爬滚打,磨练了他的性格,铸就了他独有的路子正、步子快、点子多、胆子大、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气魄。市场就是他的课堂、他的老师、他的大学。他的学识、能力、胆魄、品质和自信人格,以及经营管理理念都是在市场中学到的。

1973年,洪建城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他家祖辈从事水暖行业,水龙头就是他童年的玩具。1990年,年仅17岁的洪建城跨出校门,踏入申鹭达集团前身——鹭云工业公司,开始了艰辛的推销工作。他背起水龙头走南闯北,走遍了全国的城乡和村寨。凭着一腔年轻的热血,洪建城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市场第一手信息。在此期间,他参与了“陶瓷片密封水嘴”的研发和国家标准制定,为我国水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洪建城奉命组建申鹭达集团公司。他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先后担任车间组长、主任、生产副总等职务。不论在任何岗位、任何场合,洪建城从不以“小老板”自居,而是刻苦学习专业,虚心求教,积极向师傅和同事学习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他任人唯贤,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敢打敢拼的管理团队,营造出开放、公平、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2003年集团公司成立“上海申鹭达卫浴设备有限公司”,洪建城担任上海公司总经理。他不负众望,以上海为中心,迅速向全国市场辐射,掀开了申鹭达集团在全国市场布局的崭新篇章。2007年申鹭达集团创办华辉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申鹭达卫生陶瓷产品,洪建城再次负重前行担任总经理,并兼任申鹭达集团公司副总裁、营销总监。至此,申鹭达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水暖卫浴产业集团。

凭借着祖辈赋予的冒险精神、闽南人经商的禀赋、过人的胆识,经过20年不间断的磨砺和累积,洪建城迅速成长有社会责任感的、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人才。在父辈的组织协调下,通过他的推动,终于把申鹭达品牌

1培育成“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绿色水龙头、中国科技名牌500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500强”企业。

谈起创业成就,洪建城动情地说: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朴实和敦厚的品质,坚韧、谦逊、永不服输的性格感染了我,培育了我的事业责任感、创新意识,使我具备了较好的团队管理和组织能力。也感谢申鹭达的团队,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给了我创业的激情、动力和高度敬业的品质。

与时俱进,站在国际视野上不断创新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卫浴品牌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几乎占领了国内中高端市场,洪建城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有所突破。他认为,民族卫浴品牌崛起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革新步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水暖卫浴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3年,洪建城就已经是新产品开发攻关小组的成员,致力于研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一代水龙头。他和团队先后攻克了陶瓷片材质、陶瓷片精磨加工、阀体铸造、电镀等四大难关,终于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陶瓷片密封快开水龙头,淘汰了传统的螺旋式水龙头。1994年福建省科委对系列产品进行技术鉴定,评定为国内首创产品。陶瓷芯单把双控水龙头的成功,更新了企业生产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扩大了产品种类,带来了中国传统水龙头密封部件的彻底革命,带动了我国相关产品的质变与飞跃。

经济的飞速发展,节约能源、预防污染成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洪建城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时代大趋势。2003年,而立之年的洪建城,带领团队投入到节能、环保这一崭新领域的研发中来,自行研发适用于本土企业的铸造设备。“自控重力浇铸机”及“重力铸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淘汰了传统的砂型铸造工艺,大幅度提高铸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污染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和节能降耗,实现了铸件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目标。此举推动了我国水暖卫浴行业铸造技术进步,为促进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申鹭达的创始人洪光明最常讲的:掌握新技术,就是掌握未来的市场。2008年,洪建城再一次踏进了在国际上还没人涉足的领域:投资2000万元研发数控恒温水嘴并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内外卫浴界引起轰动。该产品采用先进的触摸控制技术,对水嘴水温实现高精度控制,避免传统水温调节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和水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了水嘴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2008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卫浴产品展览会上,申鹭达的智能触摸式温控水龙头首次向国内外业界人士亮相。这种兼具智能、健康、节水三大理念的新型产品,作为该届展览会上唯一的创新水龙头,吸引住了众多采购商的眼球。2009年申鹭达公司获得数控恒温水嘴国家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象征着申鹭达已占领了产业制高点,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数控恒温水嘴先后荣获泉州市专利奖、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中国五金制品创新产品、中国卫浴配件科技进步奖等称号。

在2010年更是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洪建城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无从谈起企业发展和生存,也无法奢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洪建城就充分意识到产品质量在市场上的巨大价值,不遗余力地狠抓产品质量。近年来,他参与国家GB/T24293-2009《数控恒温水嘴》、GB18145-2003《陶瓷片密封水嘴》等三十多项标准的起草、审定工作。2009年,他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领先于国内行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满足了企业生产国际一流水平产品的需要,使公司产品质量有了新的跨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申鹭达驰骋卫浴行业的国际领域,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缔造国际化行业领军企业

洪建城平易近人、谦逊谨慎、重情重义,他把企业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树立了行业典范。洪建城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申鹭达逐步塑造“诚信为本、质量为先、服务为上、科技为主”的企业经营和服务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文化导向、约束、激励作用,体现出申鹭达企业文化精神。

洪建城高度重视公司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加大新工业园区的建设投资,制定了新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对工作区、生活区环境进行改造和全方位的绿化、美化工作,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氛围,激发了员工与企业同兴衰、共命运的主人翁意识。

早在2007年任华辉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洪建城就提出企业团队要有造血功能,不能老是引进“空降兵”。他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签订了每年向申鹭达输送200个大学生作为公司储备干部的协议。公司加大力度培养管理梯队并规划投入千万元建立申鹭达商学院,为公司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在洪建城的领导下,申鹭达管理梯队逐渐形成,适应了公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这为申鹭达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立足华夏,打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

2010年11月28日,我国第一座以水龙头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坐落在申鹭达工业园内,总面积18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这是申鹭达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峰顶手笔。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水龙头的发展历史,演绎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它不仅记录了企业成长,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成为企业理念的重要载体。

洪建城的品牌理念一直非常坚定:必须打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公司开发的红木浴室柜、镶红木马桶、具有秦朝皇冠特点的水龙头,就具有最炫民族风。

他认为,申鹭达公司诞生于中国这是值得骄傲的事,广阔的中国市场值得每个企业家精耕细作。申鹭达坚持以国内市场开发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国际市场。申鹭达虽然质量很好,但一直受到国际品牌的挤压,进不了高档酒店。据悉国内五星级酒店的行业潜规则、就是不用国内品牌;在建材市场这种情况也是如此;在房地产市场情况更令人心痛,精装房宁愿买国外最差的产品也不用国内最好的产品。洪建城看到这种种不正常现象后于2008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绕开一线城市的市场,倾全力进入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目标明确后,自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时间里,申鹭达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拓了3000多家专卖店。申鹭达一时间成为了中国水龙头市场的佼佼者。

申鹭达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基本到位后,自2010年开始进行了进入国内一线城市的开拓,目前已在一线城市建立了25个营销中心。同时,走上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自2010年9月起,申鹭达在菲律宾、印尼开设了2家分公司,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阿联酋开设了5个办事处。申鹭达预计未来2年内将在国外继续开设5-8家分公司、20多个办事处。

洪建城认为,申鹭达是中国企业家创办的本土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是申鹭达义不容辞的责任,申鹭达将在未来五年内收购国际顶级卫浴品牌,做中国水暖行业的“吉利”企业。

高瞻远瞩,借力资本市场树立行业旗帜

对于成长型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来说,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规范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商界和行业的共识。企业上市不是为了融资而上市,而是为了改变家族式的股权结构,使公司以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迈向新的征程。

面对泉州资本板块,洪建城清醒地认识到,深化体制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资本市场不仅能有效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发展、吸引和留住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推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最大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危机感,让洪建城作出了申鹭达集团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抉择。2009年8月,他发起组建申鹭达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扎实推进内部改革改制工作。目前,申鹭达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全面完成,两个单位都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申鹭达股份公司成为南安市首批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工作也随之全面开展。通过改革改制,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主业结构得到优化。同时集团公司也在协调、健康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申鹭达股份公司为南安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申鹭达系列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强势进入国内中高端市场,并向国外市场不断延伸,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销售

5.人物专访 范例 篇五

《大学:我用“幸运”来翻译》

一个广东出生的孩子在小学时把偶然得到的一盘英语磁带一直听到烂为止——后来因为左宗棠、李达,他选择了湖大,进入了人才济济的有“中国语言学又一村”的外国语学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他开始了翻译之路——成功晋级湖南卫视举办的“翻译之星”的预赛和复赛,虽然该节目后来不了了之,他却成为了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虽然没有进入省级英语演讲比赛,却成为了历年英语演讲比赛最帅气的主持人。

第九届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得主陶莹评价她的朋友: 学习活动都玩得转,经历丰富.一个学妹说:他为人低调,做事高调

学院的老师说:他素质全面.与邓晓君的第一次非亲密接触是在2003年湖南省第9届英语演讲比赛上.当时那个身着西服的帅气男主持人以纯正的英式吸引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不少注意力,他就是邓晓君.而第二次看到邓晓君这个名字是在今年公布的保研名单上——他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

这一次采访是在十月中下旬。邓晓君以一身休闲装出现,展现了他有别于英语演讲比赛上英姿飒爽的另一面——平常、放松、更重要的是一种亲和力。邓在谈话中也笑言到:“学弟学妹不叫我学长,都叫我Ai。”

当记者问到邓晓君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评价时,他不假思索的说:“幸运。”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邓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但又觉的这幸运却也实在没我们想象的简单。

邓笑言自己“大一时是典型的好孩子”。在大学这个放纵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中,他并没有因脱离高考的枷锁而放纵自己。邓晓君入校的第一年就是跳着“上课——上自习——上网”的三步舞。他承认,是自己心头一直存有的紧迫感让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虽然他自己说后来“沉不住气”参加了社团活动,却也都是跟学习有关——口协和翻译协会。

邓晓君说他热爱湖大,因为湖大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在湖大校园里,他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贵人”。或者说是邓的努力、塌实、好学的“千里之才”引来了伯乐。谭琼玲,大一时讲授综合英语。谭老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邓的特质,为这个充满才气的学生指明方向:“以后做翻译吧。”这句话为邓未来的道路打下基础。

邓的第二位“贵人”时大二时上口译课的王胜利老师——也是湖大唯一的同声传译。王老师的国字脸经常使人感到严厉而产生敬畏感,但在邓的眼中,那却是“父亲般的感觉”。因为邓的办事认真,不怕困难,王胜利老师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广东来的学生,并且在他的身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爱心。同学甚至戏称王老师都把邓“当成干儿子”了——当邓成为省级英语演讲比赛的候选人时,王陪着他在岳麓书院被讲稿;当邓在主持英语演讲比赛间隙吃共间餐时,王把自己的肉排夹给他。。。而又有太多的师生点滴是我们的拙笔无法付诸纸上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

在老师的点拨培养下,邓打出了比别人更坚实的鼓点。连年的甲等奖学金、“游子情”专项奖学金、连年的“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

与别人的“哑巴英语”相比,英语和翻译在邓的身上真正作到学以致用。扎实的功底让他的内秀充分外化。大一时,就作了湖大综合英语的网络教程配音员。大二校级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成绩,虽然与省级比赛失之交臂,卓然的势力仍使他成为湖大举办的省级赛的英文主持;虽然自己觉得不擅长表演,却在学校英语话剧比赛上因“李尔王”获得官方承认,成为BEST LEADING ACTOR;拥有优美声线的他被长沙本土品牌“蓝猫”邀请,做相关教材的英语配音,从而挣了不少伙食费;中韩足球对抗赛中,担任志愿者翻译组组长,并被评为最佳志愿者;大三始,邓成了游走在湖南省博物馆厚重历史中的双语导游,曾经面对老外的tips“愚蠢”的百般拒绝。。。

虽然,邓的努力勤奋为他赢得了老师的喜爱和分量颇重的一系列荣誉,但他在大二意识到“大学不能这样过”。否则,只有奋战书海的勇猛与高中何异。正是这样的想法让邓打开了大学生活的另一扇窗。

电脑是邓继翻译之后的第二最爱。而这种喜爱又自然的蔓延到了网络上。因为对网站的热情,他大三时进入了院学生会网络部。开始仅是从事跟专业有关的工作——汉化BBS。后来,“不安分”的心让他开始了网页制作的“征程”。他说,自己的处女作是一个“很丑的学生工作网站”,技术含量很低。“虽然同学们都说很专业,但我心里有底。不过这是我兴趣所在。所以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丑陋’而止步。”“最重要的是自己实践、探索,并且从中获得满足感。”采访进行到这时,我们领会到什么时邓晓君真正意义上的“幸运”。

带着自己的“很丑”的处女作,怀揣着一片热情,邓在网页制作方面步步为营。后来,一系列成绩让他在院里和学校范围内竟也小有名气了——网络部部长、FLASH领队、“让团旗在网上飞扬”网页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一如在英语领域的认真,一如在英语领域的优秀。

正当记者对他的多才多艺想表示近乎崇拜的赞叹时,邓接了个电话——原来是邀他参加中南大学举办的排球赛。一打听才知道,邓还是“排坛高手”呢,且曾经以队中灵魂人物——主二传的身份带领学院队赢得校排球比赛的亚军。当我们终于把积于胸中的佩服汪洋肆意的抒发出来时候,邓也仅是窃窃一笑罢了。这时我们也明白为何他的小学妹说他是那种“为人低调为事高调”之人。

“那作为一个‘顺风顺水’的过来人,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三条。第一,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兴趣;第二,不要轻言放弃;第三,记住: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机会。”在我们采访后整理成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大学四年的经历恰与此三条暗中切题。

“你已经被保研了,是否过着传说中的‘猪’的生活呢?”记者笑问到。邓说:“目前主要干两件事:

一、打排球;

二、充实自己:不包括母语,还有文史哲方面。因为作一个翻译不仅要英语过关,还要通晓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否则即使走这条路也走不远。”

“那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吗?”“没想很远,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行。”又是爽朗一笑。

在这一笑里,我们不仅明白了邓晓君的“幸运”,也渐渐看到“湖大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

(感谢通讯员段俊杰荐稿)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这都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及丁老的容貌。因而这篇人物专访有作者提问、行动的叙述及丁老从事漫画创作的叙述;有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丁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对丁老抒情式的议论。文章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此外,在后期加工的成文过程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如果基本上能做到这些,一定能写出读者爱看的人物专访。

然而,人物专访的采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附]《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2008-11-19 23:0

1用生命报答母爱

——四川省 “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聂恬同学专访

2008年1月7日,随意地翻动着校园网上的新闻,一则简短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新闻题为《我院学子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称号》,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聂恬同学成为我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名学生。我的脑海中立即搜索着所有与聂恬有关的画面。

22岁的聂恬现在是计算机学院大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品学兼优,并且从小学习拉小提琴,是校艺术团的一名成员。2005年参加第一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得乐器一等奖,教育部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参加清华大学第15届全国中学生小提琴专业考试达到一级,北京大学技术周专业测试取得交响乐一级水平。

人如其名,聂恬恬静的外表下透出甜甜的清纯,美丽但不张扬,想象着她拉小提琴时的投入与专注,她为什么会成为四川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之一?一连串突如其来的问号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打转,带着对于她无数的好奇与疑问,我采访了她,令我震惊的是,她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割肝救母的 感天动地的真情故事。

人生无常 磨难突如其来 2007年7月17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和许多其他的大学生一样,聂恬正在家中愉快地度过大三的暑假。这一天,聂恬的妈妈在电力医院进行了单位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事先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平常的体检注定了聂恬将要经历的将会是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不平凡的暑假,也影响并改变了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的命运。

体检结果显示,聂恬妈妈的肝脏上有阴影,但妈妈身体一向都很好,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为了查清身体状况,妈妈在电力医院的建议下,来到川医进行核磁共振复查,然而复查的结果并不乐观。经检查诊断,一纸“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书如泰山压顶般压向了聂恬一家个,这对于这个三口之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为了进一步确诊,母亲单位的领导与家属商量之后,决定请华西医科大学肿瘤专家刘继宏教授会诊。7月20日下午,单位领导陪同夫妇二人来到医院听取专家会诊。当着大家的面,专家只是告诉他们是一般的肿瘤,需要等到手术活检后才能知道结果。但随后,专家就单独将父亲叫到了一旁,表情严肃的告诉他:“是恶性肿瘤,必须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越快越好。”

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从而影响病情,为了让妻子有更多活下去的希望,为了整个家,聂恬的父亲选择了对妻子隐瞒病情,并与医生商量着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女儿捐肝 用生命报答母爱

2007年7月22日一早,单位领导与家人瞒着病情,送聂恬的母亲住进了华医科大附属医院普外2科。同时医生再次将母亲的病情确定为肝脏恶性肿瘤。

7月23日,聂恬母亲的主治医生严律南教授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进行肝脏移植。由于肿瘤位置在肝脏中部,并且肝癌细胞扩散很快,做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很难保证癌细胞不再移植扩散,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肝移植。

回到家后,父亲马上和女儿商量,女儿得知后,立即准备为母亲捐献肝脏。第二天父女两人一同来到华西医大附属医院做检查。经过检查,两人的血型均为O型,都与母亲血型相符。医生更倾向于让父亲来捐献,因为父亲的肝比较大,术后影响相对会较小。然而,在进一步具体的检查后,发现父亲有一项指标不符,女儿变成为了最佳捐献者,于是医生决定由女儿来捐献。

然而捐献肝脏并不是个小手术,对于正值花季年华的年轻的聂恬来说,她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捐献一半的肝脏之后,是否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工作,谁也不敢保证。就在所有大人们都犹豫不决的时候,聂恬却异常坚定而平静地告诉了大家的决定:“我要为妈妈捐献出肝脏,我要让妈妈活下去!”她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有关肝移植的资料,希望对肝移植有更深入和理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聂恬说,手术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可能失去母亲的痛苦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即使将来可能会后悔,但绝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聂恬的坚持感动了家人,大人们最终同意了她的决定。7月27日,聂恬住进了华西医大附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术前准备。

善意隐瞒 只为母亲情绪稳定

虽然她的病房与母亲的病房只隔着两间房屋,但这短短的距离,却包含了父亲、女儿、家人对妈妈深深的爱。因为,母亲如果知道是女儿为她捐肝时,她一定不会同意做手术,于是父女俩与医生一起商量后,决定一直向母亲隐瞒女儿捐肝这一事实。

由于母亲的病房正对着护士台,为了不被母亲发现,聂恬让护士将自己病床上赫然写着“聂恬 肝移植手术”的名字牌翻过去,以不被母亲看到。手术的前一天,父亲为了不让母亲起疑心,告诉聂恬利用暑假去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了,要学习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不能来陪她。十分疼爱女儿的母亲反倒很不愿聂恬看到自己被推进手术室,不愿意让女儿经历这悲伤的场面,为自己担心。她安慰着丈夫,说让女儿专心读书,等她回来,自己也恢复得差不多了。8月1日,聂恬与母亲先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又一同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两张床位,仅有一板之隔。为了不让母亲发现,影响术后恢复,医生、护士每次来进行检查、护理,都是只喊床号,而不叫聂恬的名字,医院甚至将这些细节在公告栏中一一写出来,以提醒每一位医生和护士注意。

母女见面 感悟亲情伟大

善意的隐瞒使得母亲在术后得到很好的休养。一次,母亲的好友在看望母亲时,不小心将聂恬捐肝的事情说了出来。再次与女儿相见,看到将永远留在女儿身体上的那一道长达20多厘米的伤口时,母亲忍不住抱着女儿放声大哭,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这时,身体仍旧十分虚弱的聂恬反倒安慰妈妈,让妈妈安心养病,自己会很快恢复。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这感天动地的举动而更加深厚,妈妈与女儿,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人。

8月13日,聂恬出院在家休养,9月3日,学校开学,聂恬照常到校报到。除了一位辅导员以及身边一位最好的同学,聂恬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依旧默默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着,每天往返于家、学校和医院之间。直到2008年1月,报纸上一条短短的报道,自己的事迹才被更多人知晓。

2007年的暑假对于聂恬来说,是充满坎坷艰难的,然而她在这个暑假中顽强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向我们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成电人的风采。她用自己那颗最真诚的“感恩之心”,用最真情的付出向我们展示了真情、真爱的伟大,更向世人们展示着“80年后”大学生面对坎坷勇于前进,面对责任勇于承担的巨大勇气和坚定信念。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会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迎接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电子科大报》、校电视台对聂恬同学的专题报道将于近期推出,敬请广大师生密切关注!

6.专访实例二 篇六

哈尔滨已做好准备――访哈尔滨市长汪光焘本报记者董伟哈尔滨作为本届亚冬会主办城市,将以怎样的风貌展现在亚洲人民面前?为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

专访实例二

。汪光焘说:“我到过慕尼黑、东京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无不得益于举办奥运会的巨大推动。我相信,亚冬会也必将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汪光焘介绍,哈尔滨素有“天鹅项下珍珠城”的.美誉。为了办好这届亚冬会,在硬件方面,哈尔滨1993年以来,加快了以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了19路、16桥,大大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7.校长专访 篇七

“对数学这门学科, 很多人并不喜欢, 这种不喜欢经常是从小学数学就已开始。我们总认为是数学本身不讨人喜欢, 觉得小朋友不会做数学题, 慢慢地会发现, 其实不是小朋友不喜欢数学, 也不是数学不让小朋友喜欢, 而是教师把数学教得让他们不喜欢了。”这朴实的话语中, 透露着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的教学智慧。

他自1986 年踏上教师岗位, 近30 年的教学生活让他对如何教书、如何做一名上好课的教师及如何做好学校管理有了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习惯于低头寻找做教师的幸福。他曾提出, 教学是吸引学生学习的过程, 数学因理解而亲切, 校长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他的风采。

一、数学:因理解而亲切

许多数学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道题明明已经讲过很多遍, 但学生再做这样的题目时, 还是会做错, 常常将其归咎于是学生的问题, 上课没有认真听讲, 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其实, 这是教师自己没有把课上对, 小朋友犯的很多错误是由教师没有教对引起的。对此, 俞老师用他在北京小学丰台分校上的“用字母表示数”种子课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 其实小朋友不喜欢用方程求解问题, 这不是因为他们懒惰, 不想写“解”“设”, 而是因为他们不知设“X”。许多教师会告诉小朋友说, 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 这对解一步可完成的简单问题有效, 但对一些复杂问题, 他们就会变得很糊涂, 所以不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

对于小朋友为什么不喜欢用方程解问题, 俞老师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指出这是教师的问题, 应反思自身是如何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很多教师会这样教:“小朋友, 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20 岁。”“我有那么年轻吗?”“60岁。”“我有那么老吗?”一番猜测之后, 教师会告诉小朋友自己其实比他大35 岁, 那小朋友会说, “我今年11岁, 那老师是46岁”。“那明年老师多少岁?”“47岁。”“后年呢……这样一个一个往上加是不是有点太烦, 那怎么办?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小朋友的年龄可以用a表示, 老师的年龄就是 (a+35) 岁……”这里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小朋友并不知道未知数与已知数, 也不知道是教师没有弄明白, 只认为是自己不聪明, 当问题逐渐累积, 他们开始讨厌数学课。

其实, 不是小朋友不喜欢数学, 而是教师数学课上得不对, 上得不好, 导致小朋友无法正确理解, 只能记记牢。数学, 因为理解而亲切, 不理解它, 它也就无法亲切, 会让人觉得很麻烦、别扭。思考的动因之一是举一反三, 在比较中发现和归纳, 之二是以此类推。在这里, 俞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曾经上过的一堂课。

那15÷3该怎么写成竖式?只要小朋友会思考, 一定会举一反三, 写成图 (1) 的形式。但教材与教师所教内容却是这样的, 如图 (2) 所示。这就容易让小朋友误解, 发现自己想的居然是错误的, 导致他们不再想, 慢慢地失去思考兴趣。而且, 如果小朋友真的想了, 教师却这样教, 通过比较, 他们会发现差别, 开始询问, 这时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但现在, 大多数教师是这样回答的:就是这样规定的。慢慢地, 小朋友的思考力会逐渐消失, 很难再发问。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比比皆是。

当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缺乏对教学和学生的深度研究与深刻体验。俞老师说他在教了20 年的书时也没有发现, 25 年时开始有萌动感觉, 30年左右就有所感觉了。当深度地和学生混在一起, 体会他们的苦与教师的苦, 理清这种苦时, 就会发现数学很有意思。它是可理解的, 是亲切的, 教师的教学生活也会因此而改善。2002 年, 俞老师被评上特级教师, 他说当时只是在做, 看似教好了,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又教了13年书, 这几年, 慢慢地想明白一些问题。中国缺乏一支真正地研究数学的队伍, 这支队伍最好从实践中来, 最了解儿童, 积极地思考儿童的思考过程。

现在, 他正计划编一本课外教材, 专门吸收学困生学习如何应对问题解决 (应用题) 。很多人不喜欢数学, 是因为在定义理解上存在偏差。例如, 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减法的定义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可见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俞老师眼里, 加法与减法都是一种计算方法, 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是对世界的反映, 这个世界的最基本运算有两种, 一是合的运算, 一是分的运算。合的运算用数学来描述是加, 分的运算用数学来描述是减, 那世界是先有合还是先有分?其实, 分、合同时存在, 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减法一定不是加法的逆运算, 是和加法并列的, 可以独立于加法存在, 彼此相互依存。我们审题, 主要是审境和审节。境, 在于怎么运算;节, 是什么运算加什么运算, 明白情境与情节, 就会弄清楚问题解决。什么是种子?它真正地来自土壤, 而土壤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 不能凭空定义。

二、管理:幸福论

学校管理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积极性, 改善他们的教学生活。学校好不好, 要看教师愿不愿意做。俞老师将教师分为四类, 即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能多干就多干、能干好就干好, 指出他的学校管理幸福论来自他的幸福观, 而这种幸福观的形成来自他的奶奶。幸福不是刹那的事, 有一个过程, 从福荫始, 经历福分、惜福、造福、福报、福气、享福、积福, 终于福荫。人的出生是福荫的结果, 我们要感恩祖宗。因为出生, 每个人会带来一定的分, 分大就福厚, 分小就福薄。因为有分, 我们要惜福, 我们长大时就要造福, 为他人造福。造福越多, 福报就会越大, 形成福气, 开始享福。但福不可享尽, 要积福, 福荫后代。这有三个关键词:惜福、造福和积福。我们前半辈子要惜福, 成人后要造福, 步入老年之后要积福, 这是人生的三个阶段, 而幸福就是走完这个过程。在我们这个年纪, 就要多多造福。现在, 许多教师抱怨上课很累, 很辛苦, 俞老师说他会拿这个幸福论“骗”他们, 说多多上课, 上好课, 就是在多造福, 就会更幸福。当他们终于明白校长是在“骗”自己多干活时, 已明白了幸福的真谛, 甘之如饴, 喜欢“被骗”了。

学校建设, 其实就是将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的教师变成能多干就多干、能干好就干好的教师。教师以干好活为乐, 以多干活为乐, 学校就会是天堂;以少干活、不干活为乐, 学校就会是地狱。“如果给我三五年时间, 用我这个幸福论和道德力, 基本上就可以把一所学校搞好。”这是俞校长治校的法宝, 也是他进行学校管理的秘诀。现在, 校长既没有经济实力, 也没有行政能力, 不会给教师官与钱, 但应让教师改变对舒服的认识, 体会舒服、开心与幸福。他认为, 校长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观念, 改变他们的行为, 把教师的心搞好, 愿意为孩子花时间, 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学问题。

学校管理需要慢慢改变,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而且量化等级管理会带来很大问题, 逐渐地让一群人失去兴趣, 从满怀希望变得麻木, 得出“努力也是没用的”的结论。在这里, 俞校长分享了他是如何处理年终考核奖的经历。他说他事先规定了15 条红线:满足前5 条条件之一者取消考核奖, 主要考核教师无耻不无耻;满足后10 条之一者扣发10%, 主要考核教师努力不努力。只要教师没有出现15 条红线的内容, 就可以拿到全额考核奖。用水和船做比喻, 这个办法是管水的, 是把激励船变成激励水, 水涨船自然高。

三、情怀:习惯于低头找幸福

我们都知道, 俞老师在2007 年出版了访谈录《低头找幸福》, 那大家知道为何选这个书名, 里面渗透着他怎样的教育情怀吗?那就让我们听听俞老师自己是怎么说的。低头找幸福, 俞老师说是有背景的。

1986 年, 他从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时, 全班有23个男生。十周年同学会时, 全班男生还在小学做教师的只剩下他自己, 其他同学有的在初中, 有的在高中, 更多的已辞职经商。这时, 俞老师说他也有想过辞职, 只是妈妈不同意。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让我们看到一位带着教师和学生寻找幸福的好老师。之所以“低头”, 俞老师说当时他辞职经商的同学赚了大钱, 住豪宅, 开名车, 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但他没有, 无法“抬头”, 也不会去和这些同学比。因为幸福是单向的, 只要自己认为是幸福的, 每天都可以很幸福。而且, 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 会发现他们很真诚, “低头”也是很幸福的。

在《低头找幸福》一书中, 俞老师也说过, 领导并不喜欢你, 你所有的力量最后都来自于孩子,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类。你对孩子好, 孩子一定会对你好。你对大人好, 大人不见得对你好。你对领导好, 领导也不一定对你好。是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在6 岁到12 岁, 正是最好的年龄段, 很真诚。这里, 俞老师讲述了一个有点年头儿的故事。那是他刚做教师时, 一次统考, 有小朋友到办公室对他说, “俞老师, 好紧张呀, 要不要把你烤 (考) 好一点……”小朋友会逗他开心, 结果他们真的考得很好。小朋友对教师的关心、信任与尊重, 虽无足轻重, 无法和他人说, 但会填满我们的日子。

小朋友到学校来, 就是要读书。他们的成长, 不是知识的成长, 是心灵的成长, 没有心灵的成长, 知识的成长意义不大。俞老师认为, 现在, 教育放大了知识的成长, 他们的心灵并没有成长。心灵的成长既来自语言诵读, 也来自学校的管理办法。诵读校训文, 可持续地感受语言魅力。为此, 他根据经典诵读《世界因我而美丽》一文改写成的浙江金华环城小学校训文一下子疯传出去, 影响甚广。他指出, 一起朗诵, 让心灵对话, 是做得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记得一次, 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和他讲, 她的孩子把校训文拿回去和自己读, 读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妈妈, 你流泪的地方和我流泪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可以看到他们彼此在乎的内容并不一样。读书读到源头时, 就会发现可读的书并不多, 用“心”读书, 将心灵读到孔子说的定、静、律, 会更好。

现在的俞老师多了一份使命感, 从认真感、责任感, 过渡到使命感, 让他觉得中国需要一个人把小学数学理明白, 他可能不是那个人, 但可能成为那个人的一部分。他说, 如果他能够做这样的一个事情, 是挺有功德的, 很有意义。如果成功, 就可以解决几千万孩子的数学学习感觉。

感恩, 是俞老师在获得第二届“明远教育奖”时最想说的, 他感恩于顾明远先生和所有关怀教师群体之人。今年10月14日是顾先生86岁生日, 却是在去贵州支教的路上度过的。他说他们同行人都很惊诧顾先生为什么能得如此健康长寿, 如此聪慧。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他的心是慈悲的, 对孩子和教师;二是他的心是干净的, 干净得只剩下中国教育。慈悲之心给我们带来一种收获。他会以“明远教育奖”激励自己, 改善教学, 用实际行动提升它的含金量。

8.校长专访 篇八

走过世纪碑,再转过一丛青翠的北方细竹,便到了李大钊烈士的雕像,雕像背后便是朱建民校长办公室所在的李大钊研究会楼(它的另一部分功能是办公楼)。一扇屏风让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风韵。屏风的后面,便是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的办公桌,而我们要采访的人,早已起身热情地过来招待客人了。

有一句话是:“四十岁以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仔细端详朱校长,深感一股淳厚之风:他面怀忠厚之色,目含深沉之意,是个一见面就容易产生亲切之感的人。在诸多采访中,我们注意到,越是成功的教育家,往往越具备亲切的气质,也越受到学生的爱戴。朱校长也是如此。采访的那天,正赶上三十五中学生的课题报告会,朱校长带领记者前去参加,一路上遇见的学生都既尊敬又爱戴地向他热情打招呼,而不是学生对师长天生具有的敬而远之——老师的级别越高,这种敬畏往往也越多。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但最是细节见真章。

人人有课题

参加完课题研究报告会,我们又回到了校长办公室,开始了此次正式采访。

记者想起在报告会上听到的学生报告,便问起朱校长对此的感想。那是三个女生,为了研究流体力学而自主进行的多个测量流体压力的实验。如果严格审视一番,她们的实验似乎只是证明了流体力学中某个已有的结论,并且不具备应用价值。但朱校长可不这样认为,他说:“流体力学本来就是高中阶段物理课缺少的部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没有的,但我们的学生能够选择这部分作为研究内容,并且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本就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她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结果还需要完善,但过程很好。这三个女孩子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器具,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此,朱校长谈到了三十五中的特色,那就是学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实现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让学生得以走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践,并且在寒暑假还能参与到科学考察活动中,这无疑为广大高中生开扩了科技视野。

其实,科技创新并非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专利,朱校长说,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周的半天时间,每年的寒暑假,从实验设计开始立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人人有课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流体力学课题,就是没有参加中科院课题活动的学生自主进行研究的,所以显得相对简单了一些,可谁又能说她们做得不好呢?

在外界眼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的都是理科的学习尖子,并且本身就是尖子生,而实际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中也不乏“志士”。朱校长讲了一个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那年,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太阳黑子对地球影响”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导师答问环节中,面对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學生沉默了。最后,这个学生说:“老师,您别问了,这些问题我现在答不上来,但我会终生研究这个课题。”这样一句话,感动了现场所有老师。朱校长讲完这个学生的事迹,仍然不无感慨:“这个学生的志向如此坚定,令我们感到很欣慰。所以学生带给老师的感动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量身定制课程套餐

三十五中有一个愿景:“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三十五中在课程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5-8-2-5”的课程架构,“二四制”的课程改革,再比如“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和前面提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等等。其实这几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援助,构成了三十五中的特色课程体系。三十五中就是这样,为学生量身定制,提供了多种课程“套餐”。

在这些课程体系当中,可能二四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概念。提起三十五中的二四制,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六年一贯制。朱校长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初中阶段,真正用来学习知识的时间是两年半,然后用半年时间复习,迎接中考。我们为了减轻那些想考本校学生的负担,便在08年试行了六年一贯制,就是让学生从初三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的一年时间里,学习高一的知识,然后在高一下学期到美国进行学习。我们认为,能有一段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能够感受多元文化、尝试多元视角,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的财富。这样我们实行了四年后,发现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实际上初中的两年半时间仍然有富裕,所以大胆把初中压缩到两年,然后高中四年,在原初三的那一年里,半年出国学习,半年进实验室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二四制。”

记者不免有些疑惑,问道:“众所周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学生到美国学习半年之后,再回国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适应?”对此,朱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了,也就是三十五中“5-8-2-5”课程架构中的“2”——三十五中将国家必修、必选和校本课程整合为两大课程类别,即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前者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而后者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也就是说,三十五中的上课形式是拼装组成的,和大学的授课模式及美国的教育模式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相反,三十五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感到非常习惯,不会像其他刚进入大一的学生那样需要适应一个阶段。

相形而言,国际部则是三十五中的一块“实验田”,中国高中基础课程、美国高中特色课程、青年素质教育课程和中国国学文化与艺术课程四个单元,既让学生学到了参加中国高考必须具备的知识,又让学生衔接了国外大学专业课程;既让他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实验能力,又为他们打下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上一篇:6上数学期中试卷下一篇:珠宝运营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