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书中的爱情诗(7篇)
1.泰戈尔书中的爱情诗 篇一
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另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1. 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首篇《周南.关雎》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诗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恋情,大胆的抒发了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爱慕,一见钟情而后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至感情最迫切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终是一厢情愿“求之不得”。“求之不得”也止于“辗转反侧”罢了,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多情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以想象来享受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那位男子想象的将来和意中人要过的快乐生活,他幻想一旦能追求到姑娘,将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和快乐,以此诗的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如《周南.野有死麇》、《郑风.野有蔓草》都是写男女青年邂逅相遇,无拘无束的倾吐爱情,而后的结合自然而又自由,表露了在积慕得申,宿愿克遂后说不尽的欢快。不期之遇更增添了出其不意的那种幸运感和融洽的气氛,感情表达淳朴大胆,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带有某种原始深厚的力度和粗犷炽热的气氛。
爱情表达上的自由浪漫之风在描写情人热恋和幽会的诗篇中更为突出,如《陈风.东门之汾》、《卫风.木瓜》等多浪漫清新,充盈着一股古朴之风,如《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的盛况与欢乐,据说春秋时代,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郑国青年人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都手持泽兰,以扫除邪恶,祈求吉利,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机会互诉衷情,诗中的青年男女生动有趣的对话表现出了姑娘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观赏河外风光,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嬉戏,最后互赠芍药以表达心曲。“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读之便觉有一种浪漫、妩媚、因着时代的遥远与风情的古朴,显得格外清新纯净。这种情调是属于先秦的,尤其是属于郑国的”(陈晓《古朴的习俗,浪漫的风情——说〈诗经.郑风.溱洧〉》。
〈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时的小小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爱恋的纯真感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一对恋人约会时互相逗趣的情景跃然纸上。极富生活情趣。《陈风.东门之汾》》、《卫风.木瓜》也都是写男女青年以物传情,自由表达爱情的诗篇,无论是在盛大的舞会上,还是在日常的采集劳动中,多情的青年男女总能信手拈来一物,或刚采下来的木瓜,或随身佩戴的琼瑶,也会是一把香喷喷的花椒,以此来互相传递着爱的信息。情调欢快,感情热烈,散发着自由清新的气息。2. 坚贞的爱情。
《诗经》表现坚贞爱情的诗大都呈现出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读来不觉慨之叹之。《郑风.出其东门》写城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茶”,象积云一样多,象茶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小伙子为什么不为所动?只为他用情专一心里只眷恋着那位“编衣茶巾”的贫家女子,无丝毫门第容貌观念的沾染,不由读者为之肃然起敬。这种对爱情的专注还表现在对亲人思念和忧惧的诗篇中。《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
是两首著名的思妇诗,揭示了统治者无休止的兵役摇役给孤身在家、担负着沉重劳动责任的戍卒、征夫的妻子们带来的身心上的无限痛苦。《卫风.伯兮》里的女子只以自己的丈夫为念,丈夫为保家卫国去戍边征战,她便无心梳洗了,“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可见“女为悦己者容”已是古已有之的心态了。《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山村女子却日日面对着“鸡栖于树,牛羊下来”的苍凉的黄昏景象忍受着盼望丈夫归来时由希望到失望的无限忧惧之苦,“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他惦念着的是丈夫的饥渴、冷暖和生命安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之爱.蕴含在最朴实最平淡的生活细节中的感情才往往是最真挚、最动人,最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
3. 难耐的相思之苦与求嫁女子的心声。
对于热恋中的情人,分秒的离别对他们来说已是难耐的煎熬,“挑兮达兮,在城胭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铃》),那“青青之拎”的小伙子是如此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别已如隔了三个月。这“三月”的感觉还不足为奇,更有《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姑娘对意中人的思念是多么热烈,在平日的采集劳动中仍念念不忘,一日不得见,就如同分别三季、三年。抽象感觉的具体化、形象化增加了炽热情感的表达强度,足见热恋中人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诗经》的时代已是男子为中心的时代,爱情的主动追求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但在少数几篇表现女子渴慕爱情甚至主动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中,更见这份感情的真纯和清新。(召南.岁票有梅)写的是一群少女在采梅子时节的动情歌唱,吐露了她们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士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顷筐璧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少女们所表现的急切求嫁的心情如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呼天抢地。”感情表露真淳热烈而又坦率无忌。
4. 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诗经》中有些诗篇表现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心理,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态。(周南.汉广)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可不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连用四个比喻慨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汉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和篓草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忌妒、恨怒等狭隘的自私之心。《秦风.兼羡》表现了同样的主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
5. 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礼教的束缚、干预和压抑往往成为扼杀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凶手。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祀。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姑娘要求情人不要再来她家相会,她怕的是“父母之言、”、“诸兄之言”和“人之多言”,在旧礼教的压抑下,姑娘忍痛拒绝情人前来幽会,欲拒而又心不忍,心里实在是爱他的,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内心复杂的矛盾和痛苦。
为了争取婚姻自由,真情相爱的青年也会大胆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娜风.柏幼中的女子不象„郑风.将仲子》中的姑娘那样退让、隐忍,当自己的恋爱受到家长的阻挠时,她明确地表示:„跪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远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女子能如此坦率热烈地表露自己内心诚挚的感情,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理想爱情和幸福家庭的渴望,而且也是向旧的婚姻制度的挑战。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 优雅的环境描写。
《诗经分爱情诗的艺术性,总的说来是自然、浑朴、绝少雕饰的痕迹。但仔细看
来,_那些好诗大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在艺长夫现上畜有变化,呈现出一百花争艳的只
象。诗歌的风格注往是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它所描写的环境不同而变化的,例如写黄昏幽会的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样样,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哲沂。”这首写幽会的诗共有四个场景,一个是东城门旁边的杨树,一个是树的叶子,一个是时间—黄昏,一个是天上的星星。这正好表达了黄昏时分吞茫而宁静的气氛,与诗巾听写的内容浑然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整首诗都浸透了黄昏幽会时的那种特定心情和景色。诗句以“东门之杨,其叶释释”作为起兴,在黄昏的时候,月亮没有升上来,星星发出煌煌的光亮,四周却很寂静,诗人在屏息地等待情人,杨树摆动的声音清晰可闻,衬托出主人公恬谧的而且又是焦灼的心境,描写十分细腻。
《诗经》爱情诗的风格还表现为一种空旷、粗犷的旷野情调,《秦风.装蔑》就是
这样:“兼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描写的环境是在一条河边
或一个湖边,水天一色,茫茫的芦苇(兼菌)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对恋人在水边嬉
戏追逐。这首诗仿佛一幅明快的色彩画,意境深远,清静淡雅。
上面这些诗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在水边,就是在城旁,静谧的环境衬托使诗具有清 新明快的特色。
2. 浓烈的抒情风格
《诗经》爱情诗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由诗反映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爱情本身就象一首抒情诗。如《卫风.氓》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先叙述了一个女子由于爱情和别人结了婚,最后被男人抛弃的经历。诗的一、二两章写她和那个男子恋爱的经过:“氓之贵贵,才包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忽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笙,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里将恋爱双方的思想和恋爱经过都写得十分细致,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神情,都是精工之笔。“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多么含情脉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又是多么婉转,这种抒情的笔调使得诗的韵味更加浓烈感人。但后来她的生活怎么样呢?诗中写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她被嫁到夫家,一年辛勤劳动,终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命运。这时,女主人公的情绪是激烈的,对男子进行了强列的谴责。
3. 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诗经》爱情诗不论长短,大都能够刻划出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将仲子》中
犹豫仿徨的少女形象,《泽肢》中那个因得不到少女而“涕洒涝尼,的男子形象,《关
雏》中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子拎》中因男子不能见女子又不给
少女音讯而使得少女优怨苦闷的形象,《谷风》、《氓》中的弃妇形象等等,这些人物
形象因各人的身份不同而各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诗人的高超技艺也就表现在这里。
但相对来说,这些人物形象还十分单薄,有些还算不上形象,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而
已。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不可能把握住人物
特征的各方面来描写,这是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时数千
年,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严守格律,大多抒情言志,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没有活
泼多样的诗体形式,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在这种结构固定的诗体中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是,这些诗作中仍然有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如《谷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爱情的具体描写上,《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也有少部分对人体格特征的描写,但爱情行为的描写含蓄委婉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含而不露的民族心理特征。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美与韵律美。
《诗经》虽说是我国诗歌早期阶段的产物,却已充分运用能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的艺术美创造了条件,据张西堂《诗经六论》介绍,《诗经》中体现修辞手法的,有20种之多。(或谓有20种修辞格)。这里,我从中择取较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做些阐述,以了解《诗经》的修辞美在“三百篇”中的具体表现。
1. 比兴——比喻和起兴
《诗经》中最突出的也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比兴。关于比兴本身的含义,按一般公认朱熹的讲法,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诗经》来看,比兴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既有独立的比和兴,也有比、兴两者融合运动的。
先看兴,这是最具有《诗经》个性特色的修辞手法,后代诗歌创作中虽有所表现,但无论如何没有《诗经》体现的那么集中,那么有典型性。而最能显示“兴”修辞手法的,要数“三百篇”开首篇《关雎》了,它是最典型的“兴”手法的表现与应用,诗篇题名《关雎》,是“关关雎鸠”的缩写,而“关关雎鸠”即是“兴”。试看诗中所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本意是写君子求淑女——思恋窈窕的淑女,试图得到她,而诗句的开头却用“在河之洲”的雎鸠的关关叫鸣“起兴”,此即先言他物,“雎鸠之关关声”,而后引起所咏之词,“君子之好逑”。毫无疑问,“起兴”在这里至少起了启导作用,或者说,它不是直截了当的抒发或者叙述诗旨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借用了“他者”作为引导或开端,这在艺术效果上无论如何要比直接表达要有趣味的多。
说到此,有必要指出,作为“兴”的修辞手法,它在《诗经》中的表现与运用,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借句“起兴”,即兴句与原诗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种情况既如《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于求偶没有内在联系,而雎鸠也不论它是何种动物;其二,借物“起兴”,因景(物)生情,这种情况,所兴之物与原诗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即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所表现的乃是求偶,它同君子好逑有内在的关系。
具体从诗篇来看,上述第一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不多,如《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吕之,君子来朝,何赐予之。”采菽本身与后面所述内容没有什么关系,“采菽采菽”纯粹是开头或起韵功能。而上述第二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就多了,它带有某种发生学的意韵,所兴的物象中具备了诗篇所要吟咏的内涵或意象,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以清晨野外的青草沾有露珠起兴,带出
2.泰戈尔书中的爱情诗 篇二
说到《诗经》中的爱情诗, 就不能不提到《关雎》了。《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 也是《诗经》305首的第一首。《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 现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说, 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的开篇两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河之洲, 即水中可居之地。在河边漫步的公子哥, 听到关关的鸣叫, 由水鸟的双双对对, 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 于是想起了那位“窈窕淑女”, 可女孩子的心, 就像那左右浮动的荇菜, 不可捉摸, 又哪里能轻易追求得到呢?所以只有日夜思念, 白天食不知味, 无心做事, 夜晚则“辗转反侧”, 终于让“寤寐思服”的君子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琴瑟友之”。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 其情趣也定然是高雅的, 于是, 我们的主人公就用弹琴鼓瑟来增进友谊, 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于是快快乐乐地敲着钟打着鼓, 热热闹闹地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恋爱观, 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 而不仅仅是作为情侣, 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 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此诗以雌雄相依的雎鸠, 兴淑女应配君子, 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 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以荇菜流动无方, 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 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 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 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 如“参差荇菜”, 无不活泼逼真, 声情并茂。此诗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一如我们先民们淳朴自然的感情。
我们的先民们还不曾有后世那么多道德枷锁, 内心有了真挚的情感就如实地说出来, 于是就让我们今天得以看到那么自然而不做作的抒情诗篇。《郑风》中的《溱洧》也是一个发生在水边的美好故事。严寒的冬天过去, 温暖的春天来到, 万物复苏, 欣欣向荣, 更引发了青年男女郊游踏青的蓬勃兴致, 而有着青青草的河边自然是绝佳的去处。于是成群结队相约而去。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水名, 他们尽情游乐, 尽情欢笑, 享受属于他们的自然天地, 享受属于他们的大好时光。这首诗中所写的情景真是有声有色。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春回日暖、绿草如茵、花开遍地的广阔郊外, 在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溱洧水边, 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 在一起欢乐, 在一起游戏, 满耳听到的是开怀的笑声, 满眼看到的是青春的笑靥, 最后分别时还赠送美丽的鲜花, 以表深情, 多么纯洁健康的两情相悦!《溱洧》之所以特别受到攻击, 就是因为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她主动邀请小伙子去游玩, 她毫无顾忌地和小伙子说说笑笑。这些, 和后世封建社会卫道士们所要求的“大家闺范”实在相去太远了, 怎能不使他们颦眉蹙额, 大加指责?然而, 在我们看来, 这正是本诗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短短的数行中, 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本诗的第二个成功之处, 是它的巧妙的章法结构。全诗二章, 仅开头四句不同。诗歌所描写的系三月上巳节之事, 因此, “春水涣涣”和“浏其清矣”, “士与女, 方秉蕑兮”和“士与女, 殷其盈矣”, 写的是同一景物, 同一场面。这两章开头的八句, 是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了全诗的背景。诗人用简练的笔触, 勾画出了三月上巳节溱洧河边的热闹景象, 为全诗定下了轻快欢乐的基调, 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和烘托。开头这八句是场面描写, 以下各句写诗中的主人公, 通过他们的活动和对话, 把全诗的欢乐气氛推到了高潮。将交叉互补的景物描写分置于两章之中, 增加了诗歌的变化, 而又毫不影响其气氛渲染的效果;将远景与近景、全景和特写有机结合, 使诗歌显得动宕、活泼, 适合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这就是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巧妙之处。
当然, 发生在水边的, 也不都是圆满的故事。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却总是伴随着千古感伤, 使爱情充满曲折与磨难。《秦风》的第一首诗《蒹葭》就是描写单相思的情歌。当然, 历来对这首诗的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追踪情人的恋歌, 有人说是怀友访旧的作品, 也有人说是求贤招隐之诗。只因诗中那“所谓伊人”的“伊人”在先秦时期并非专指女子。其实不管作何理解, 都不影响这首诗的美感, 《蒹葭》可说是三百篇中抒情诗的代表作, 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理解吧。不知为何, 诗中主人公思念的这位女子对他避而不见, 于是在长着一片芦荻的浩渺秋水中, 我们的主人公不畏艰险, 始终追寻着他的意中人。“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诗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疏达旷远的环境, 也为全诗着上了一层背景色。我们的诗人徘徊在长满了芦苇的河边, 思念心中的伊人, 可伊人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 一路追寻, 可伊人却永远可望不可及, 而我们的诗人却似乎永不知疲倦, 从“白露为霜”找到“白露未晞”, 再到“白露未已”, 时间不停地流逝, 诗人的追寻却不曾停下, 多么浓烈的思恋, 多么执着的寻求, 虽然我们不曾见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可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美。首二句以蒹葭起兴, 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秋水森森, 芦苇苍苍, 露水盈盈, 晶莹似霜。这境界, 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这是时间的推移, 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 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 到“宛在水中坻”, 再到“宛在水中沚”, 这是地点的转换, 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 到“道阻且跻”, 再到“道阻且右”, 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 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不已的精神。全诗三章, 每章只换几个字, 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重章叠句, 层层推进, 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描写单相思的情歌。一个打柴的樵夫, 远远望见汉水对岸有位身手矫健的女子正在游泳, 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 可是想追求她, 却是难之又难, 只好退而求其次, 只要能接近她, 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 也是心甘情愿的。多么朴实的愿望啊!可是汉水水面好宽广呀, 要想游过去不可能, 江水水流又太长, 不能用筏渡过去。于是这样一位高洁的游女, 只因这江汉之隔, 让樵夫只好望着宽广的江汉徘徊, 望着漫渺的烟波兴叹了。诗篇首章“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既是《诗经》惯见的起兴, 又暗示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环境也是荆樵遍地的采樵之地。随后, 主人公直抒情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这位樵夫遥望佳人, 一往情深, 所慕之人却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 可遇不可求, 一段缅邈的情思却使抒情主人公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于是发出了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吟唱:“涉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汉水宽广, 烟波浩淼, 云水相隔, 既是写环境的阻隔, 又象征主人公深情执着却无限怅惘的心灵世界。如果诗篇仅仅是单纯抒发这一段不可求的失望心绪, 是不足以情动千古的。最为深婉的是二、三章, 为思设事, 凭空结想婚娶佳人, 继而叠章咏叹, 深切的失落, 真让人有“不忍听”之感。抒情主人公思慕之极, 无可奈何, 于是将情思寄托于想象与虚幻, 由现实的失望转入对婚配的幻想。细细想来, 这也合于人之常情。幻想可以暂得一时之安慰, 然而回到现实, 是更为深沉的失落。每章后四句是完全相同的咏叹, 看似有几分感伤, 实是深情执着, 万般流连。
看来这水边不仅会发生浪漫美好的恋情, 同样也会有让人遗憾的事发生。《召南·江有汜》写一个失恋男子的心理, 真是入木三分。这首诗以江水起兴, 第一章以江水决口流出之后, 绕了一些路, 最后又折回原来的水道作喻, 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也能像这汜水一样, 过些日子再回到他的身边, 不然她会后悔的。第二章希望那出嫁的女子会像时隐时现有变化的江中小洲, 有时会来和他共处, 否则那女子会因忧愁而生病的。然而这一厢情愿的想法, 终于成了泡影, 不能实现了。于是在第三章就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能够来过访她, 保持来往, 聊慰他的相思之苦。然而, 这点愿望也不能达到。至此, 不必再诅咒对方了, 那是没有用的, 只好反求自己, 想法自我解脱, 而自我解脱的办法, 不是消极丧志, 或绝望自弃, 而是在无可奈何的情景下以狂歌当哭来发泄失恋的痛苦之情。虽然诗中的男子不如后世文学作品中那么高尚, 可却是如此真实, 他正反映了我们先民们自然而不矫饰的天性, 也使这男子显得更加纯真可爱。不过, 历来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 唱出了这首悲歌, 诗中的“之子”, 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 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其实无论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这是一首失恋的情歌, 诗人回忆已往的恋情, 心中的酸楚难以言表, 他知道长江水无论是汜水、沙洲, 还是支流, 最终还是会汇流在一起, 因此期望自己的爱情亦能出现奇迹, 恋人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可惜这一切自己都不能左右, 这是最令人伤心的事情, 诗人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心底, 而是想象着恋人将会和自己一样后悔、凄楚、痛哭, 这一方面衬托出诗人的痴情, 同时一方面说明感情的纯真, 希望她 (他) 忘记、抛弃过去, 拥抱幸福!难怪有人说,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 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当然, 这里选择的是《诗经》中少而又少的几首爱情诗。其实《诗经》中还有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水边。2600年前许穆夫人所作《竹竿》中也有“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的优美诗句。《诗经·淇奥》中“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的诗句告诉我们, 当时淇河两岸青竹茂盛, 淇水碧波荡漾, 水光竹影中, 松舟泛波, 桑林里不时传来采桑女的欢声笑语……这是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 难怪会成为恋人们幽会的场所。《国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即指淇河沿岸的桑园、桑林, 此后泛指所有的桑园。汉代以后以“采桑”为题的爱情诗歌开始频繁出现, “桑园”渐渐成为热恋男女谈情说爱、幽会的场所。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上古一段自由而愉悦的习俗:每到春光明媚之际, 青年男女三五成群, 愉快地交游于江河之滨, 情生而互歌。“国风”中有众多的情诗篇章都反映了这一古风, 《关雎》之“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蒹葭》之“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溱洧》之“溱与洧, 方涣涣兮”;《褰裳》之“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皆情生水畔, 无不是这一富于浪漫风情之遗俗的写照。不胜枚举。
3.夹在书中的爱与愁散文 篇三
下了一整天的雨,秋味浓浓,院里的紫薇花,浅淡了不少,稀稀落落,一树残妆未及卸的模样。再有几场雨,几阵风,它的花期,也该尽了。岁月,鱼儿一样地游走,留身后一池寂静,哪容你有片刻的踌躇迟疑?
假期里,我像蝉一样地幽居。整理储藏室,很有些早年间收藏的老书久未问津,便边整理边随手翻阅。忽然,于一本《经典诗集》中飘落几片花瓣,轻若羽毛,薄如蝉翼,是干枯的波斯菊,娇艳早已褪去,唯留一缕淡淡的芬芳,一脉怀旧的殷红。这是何时夹进书中的?打开书的扉页,一行秀丽的小字映入眼帘——“素心花对素心人”好一个素心!我喜欢至极,随即想起,这书,是学生小茜的礼物,这花,是暑假,我去承德游玩时在牧场上随手采摘的。那天,秋空高远、落日熔金,我和同伴外出就餐,在返回寓所的途中,经过一处新修的堤坝,极目远眺,青草碧绿,杂树葱郁,不远处,几束朴素的小花在草丛上星星般眨着眼,为沉静的草原平添了几分温婉浪漫,我忍不住掐下几朵,夹进书中。转眼几年过去了,听说,那里连年干旱,缺少雨水,又是秋天,不知,那里的草怎么样了?那里的花还在开吗?
轻抚这些记录流逝岁月的独特书签,犹能记起当年看此书时的种种情景,心也在其中忽上忽下,载浮载沉。于是,我索性停下手头的整理工作,专心翻看起这些旧书来,看能否从中再发现一些不期然的收获和惊喜。
在散文集《昨日风景》中,我看到作家路遥的一张照片:一缕阳光从楼顶上斜射下来,照在他的脸上,他的头发长而凌乱,脸色疲惫而忧郁。那时,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独自一人住在偏远县城的小旅馆中,房间内终日烟雾缭绕,簸箕中堆满了烟灰烟头,桌子上乱扔着干硬的馒头,他夜以继日地写,像只幽居的呕心沥血的蝉,不见阳光,不分昼夜,黑暗中,靠几只细软的爪来掘开泥土,掘开蒙昧,一路向上,艰难地爬出草丛,攀向树梢,羽化生翅。令人痛心的是,这位天才作家写作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启,便已宣告结束,只过了四年,43岁的路遥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平凡的世界》滋润了他,也耗干了他;照亮了他,也毁灭了他,刹那的奢华与光芒,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这本书是我刚工作那会儿,在油田的《新华书店》所购,而那张照片,是我从一本废旧刊物上剪切下来的。回望过去,青春岁月中的诸多细节依然清晰,就如隔着时空,在这个十月的午后,我于《风景》中重温了“风景”,于旧梦中重温了旧梦。
在曲波的《林海雪原》里面夹着的,竟是一枚干枯的苇叶,它就静静地躺在目录之上。更遥远的往事烟雾般漫过岁月的阻隔,袅袅升腾,又匍匐一地。
我记起,那年,初秋,大清河畔,清风似浩荡的波浪,将清瘦的雏菊浪花般溅到浅浅的草里,河堤上的苜蓿,不知几时,被统统割掉了,剩下裸露的草根,旧情未了的模样,于淡白的伤口处,氤氲出丝丝青涩而甜润的`气息。新扩建的路基,移栽了一排碗口粗的柳树,可能是为了运输之方便,所有的树,都被砍了树冠,截了枝条,仅留两个枝杈伸向空中,像断头的人,突兀笔直的一截,看上去凄惨惨、冷森森的。令人欣慰的是,河畔上,成片的芦苇还在,茫茫苍苍,风情摇曳,一如《诗经》当年,碧绿修长的苇叶,像青女素娥腰间的丝带,飘在午后的阳光中。我忍不住,折下几片夹在书里,看书时,翻完一遍再偶然翻回,青绿几抹,暗香几缕,像年少时还未及去谈的一场爱情,中年之后在某个街角邂逅,那些过往的简单情节,都有了岁月深处的韵律,回眸浅笑的心动。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发现了一只蝴蝶的标本,那是一只花蝴蝶,触角早已折断,但色泽鲜艳,栩栩如生,上面的黑色斑点清晰可辨。这本《呼兰河传》是九几年春节,我从丈夫的表哥家所借,当时说好借看几天,不知怎么就忘了还。那时,我正爱着萧红,到处搜罗她的书看。萧红这位灵慧双修、至情至性的女子对花草、自然、人物、世事有着许多独特的识察与体悟,可惜她来去匆匆、生不逢时,一生遭遇就像一支断翅的蝴蝶!
曾记当年,校园教学楼后面有大片的空地,那里长着细瘦的白杨和矮胖的塔松,塔松的周身,蟒袍玉带一般,挂满一架丝瓜,盛夏时节,几十朵丝瓜花在高高的顶上小太阳一样盛盛地开着,某日放学,我从那里经过,惊见一褐色的大蝴蝶,一动不动,张开翅膀伏在花朵上,我蹑手蹑脚地走近,屏住呼吸地查看,发现蝴蝶早已僵硬如纸,死亡干枯。于是,我轻轻地捏住它,把它变成了我美丽的书签!
很意外的,在一本老版的《聊斋志异》中,我又发现了一张黑白电视机的线路图,上面有一串弟弟写给我的他大学宿舍的电话号码。我立刻记起,那年寒假,我带孩子回家过年,大年二十八,晚饭时分,灶膛内的柴火哔剥作响,铁锅里的馒头“噗噗”冒气,幼小的孩子在姥姥膝头咿呀学语,弟弟趴在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折腾家里唯一的宝贝——一部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将近一周时间,它都装聋作哑飘雪花,眼看就要过年,再修不好,全家人就看不成春晚了。我惦记着还没到家的丈夫,心事重重地坐在灶前烧火,忽而想起,弟弟的宿舍装了电话,就朝里屋大喊:“小建,把你宿舍的电话给我写下来。”弟弟顺手写在这张图上,不知何时,我顺手把这图夹在了《聊斋》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竟然在这里发现这张图,这个电话号码!现在,我不知拿这图怎么办,放在衣袋,怕脏;贴在胸口,怕皱,最后,仍旧小心地藏回原书中,像小心地藏起一段时光,一种心情!
4.诗经中的爱情诗研究 篇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根据婚姻经历恋爱、结婚、婚后生活三个阶段,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和思念的爱情诗;二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表现民间婚俗习惯的诗;三是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主要有表现婚后和谐恩爱生活的诗歌,因为战争徭役繁重丈夫离家的社会现实导致的大量思妇诗和婚姻破裂的弃妇诗。
一、款款深情的爱情诗
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足不出户,长期生活在闭塞、狭小的范围里。虽然她们也有着纯真的感情,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是她们受着“三从四德”的制约,婚姻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基础之上的,根本谈不上自由结合,即使情有所钟,也只能私自相会,偷偷相见。这种女性的心理压抑感表现在诗中:一方面,她们真情流露,勇敢地追求,希望得到幸福的爱情;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压力的影响,又只能隐埋感情,偷偷地约会,担心遭到他人的议论。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私会时惊喜、恐惧与忧虑的情景。这个年轻女子爱上了名叫仲子的青年,却劝仲子不要上她家来,因为怕引起父母、兄长和他人的议论。所以一再叮嘱他,私会时要特别谨慎小心,不要攀爬围墙而来,这并不是吝惜那些树,而是怕“家长”知道了而遭非议。“这种复杂的初恋情怀以及对男方的厚望、喜爱和思念,即使是在封建礼教束缚森严的时代,也是无法阻挡的,足见自由恋爱的魅力。但也可看出其纯真的爱情已经与家长制和传统势力的约束形成了一种带有悲剧性的冲突。”
二、忠贞不渝的爱情诗
真正的爱情是彼此心灵的契合,是终生相守、生死不渝。这种高尚的爱情观亦非今日才见,而是古已有之的。《邶风·击鼓》即为例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注:“契阔,隔远之意。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诗集传》)这是一对夫妻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永不分离!再看《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男女互赠定情信物,木瓜也好,佩玉也好,礼物的轻重无所谓,要的是“永以为好也!”对比当今一些“宁当小三,不嫁穷人”的靓女,孰雅孰俗,真有云泥之别!
忠贞的爱情需要经受考验。一是人生别离时,能否心无旁骛、坚守如一?《邶风·雄雉》中的女子做到了:“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夫君像野鸡展翅飞向远方,妻子在家牵肠挂肚,一刻也不忘怀,多么痴心多情的女子!二是碰到了“第三者”,能否抵御诱惑、断绝邪念?《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做到了:“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东门外虽然美女如云,这位男子却没有想入非非,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中粗布素服、相亲相爱的糟糠之妻。正是基于这种情分,这份忠贞,才会有《王风·大车》中的爱情誓言:“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我心我言,可由太阳作证,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后世那些为爱情献身的男男女女,或许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吧?
三、婚姻破裂的弃妇诗
在《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虽然她们勤劳能干,处处为家而操劳,但她们的命运仍是掌握在男性的手里。在婚姻中,一旦夫妻间感情出现破裂,受伤害、遭遗弃的往往是女子,由此产生以写妇女申诉自己失败婚姻和悲惨遭遇的诗即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主要有以下6篇。
《邶风·日月》、《召南·江有汜》、《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这4首诗,篇幅都比较小,而且它们都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抒发对负心汉的幽怨以及被遗弃的痛苦心情,使感情更加强烈。《召南·江有汜》是一位被遗弃的女子对丈夫的诅咒,“不要我,你将来一定后悔。”《邶风·日月》是一位弃妇对变心丈夫的指责和哀怨。《王风·中谷有蓷》诗人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遇人不淑遭人弃,被遗弃后独自哀伤、幽怨、自悔。《小雅·我行其野》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
《邶风·谷风》、《卫风·氓》这两首诗,篇幅较长,对于事情的叙述较详细。这两首诗的女主人公性格迥异,但都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却同样遭遇被丈夫遗弃的命运。《谷风》中的女子较优柔寡断,面对丈夫的另结新欢并将自己遗弃,她只是怨而不怒,让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氓》中的女子则坚决的多,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表现了她要与那男子割断感情的决心。这首诗叙述了她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她的悔恨和决绝。
5.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五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而且龚橙在《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此篇诗歌唱出了女性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种直截了当的择偶形式,这种毫不掩饰的求爱表白,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召南·摽有梅》)“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女子要求与爱人同歌,将一个女子的大胆求爱刻画的入木三分。(《郑风·萚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即使是女子,也不用担忧任何羁绊,敢于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对于爱情的忠贞自古皆有之,在《诗经》中也有描写。“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离家远征,别后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日子里,那相思不但丢不了,甚至倒成为她不愿丢开的东西了,其心理的曲折复杂,让我们看清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卫风·伯兮》)“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何勿之思。”丈夫久役,每当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妻子的想念尤为深切。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妻子只有翘首企盼,祈祷丈夫早日归来。(《王风·君子于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戍卒之苦,思妇之悲,“城南思妇肠欲断,征人蓟北空回首。”纵使远离千山万水,都会坚守彼此的思念,哪怕十年八年不归,此情此心都会坚如磐石,无所转移。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否给我们这个流行快餐式爱情的社会留下深刻思考呢?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恋人都能开花结果。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受到来自宗法礼数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总会受到些阻碍,或是致使两个人的情感被硬生生地扼杀在礼教的束缚下,屈服于现实,或是奋力反击,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古代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恋爱活动总是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涉,子女的婚姻更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无形中就为男女恋爱增加了重重阻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不敢允许她的情人踰墙来相会,因为怕父母和诸兄的责骂,又怕旁人的闲言碎语,由这段不被家人四邻理解和接受的苦恋可见,不得父母同意的恋爱也要受舆论指责。(《郑风·将仲子》)即使如此,勇敢的人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守望爱情,《诗经》中对女子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描述也十分栩栩如生。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当少女的婚姻受到阿母的干涉时,为了爱自主而被迫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在过去的卫道士眼中,这样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赤裸裸的恋爱生活的描写是淫奔之诗,但如此坚定的誓言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鄘风·柏舟》)爱情只有经历磨炼才会更加坚固,一帆风顺的爱情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冲破了重重阻隔,翻越了千山万水,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彼此的心意更加坚定,共结连理,也可幸福一生。如若不能,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分道扬镳者,或许他们的爱情还是不够深吧!有结果的爱情就是缔结婚姻,《国风》就有一部分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内容。在古代男子的两大幸事,一是洞房花烛夜,一是金榜题名时,若能大小登科,此生算是圆满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星光灿烂,这个夜美不可言,目含秋波,这个人更是美不可言。新婚之夜,新郎官儿抱得美人归,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劳动阶级的妇女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他们所受的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问题上也不例外。婚姻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幸福,婚姻的破裂,爱情的幻灭,女子沦为弃妇在《诗经》中也有描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因男子的殷勤追求而动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却无奈年老色衰而被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明人院本《投梭记》第十二出:“常言道:‘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古罗马诗人名篇中女语男曰:“吾与子两情之炽相等,然吾为妇人,则终逊汝丈夫一筹,盖女柔弱,身心不如男子之强有力也。”„„斯达尔夫人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女人的总是处于弱势局面。“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当初深爱自己的丈夫如今另娶他人,夫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自己被鸠占鹊巢,纵使心有不甘,却不堪忍受夫君的凶暴,只得怀着苦涩的心情被迫离开夫家。(《邶风·谷风》)世上最凄绝的距离莫过于此,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而有一天,他们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但相较于后者的懦弱眷恋,前者的刚烈决绝在当时那个社会状况下更加值得我们敬佩。既然不爱了,就潇洒地转身离开,对方失去自己是他的损失,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好,三心二意的男人不值得留恋。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可是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攀升,更应该让我们明白唯有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它们用比兴的手法,平衡匀称的语言形式,节奏有序和顿挫和谐的音乐格调,使诗歌散发出迷人的修辞和韵律美。还有通过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是人物形象更加富有个性,使人印象深刻。诗歌关注现实,书写现实,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加之以浓烈的抒情风格,使诗歌更显真挚自然,情感浓郁。人性的感召,让我们在朗诵过程中感受主人公的身世浮沉和情感变化。此外还有优美的风景描写,给了身心以舒适的感觉,如临其境。《诗经》中的爱情诗虽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于今还是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中热切地渴望爱情,在寂寞时不就能我们以安慰吗;其中大胆地追求爱情,在暗恋时不就能给我们以勇气吗;其中勇敢地捍卫爱情,在怯弱时不就给我们以力量吗;其中执著地坚守爱情,在动摇时不就给我们以信念吗;其中理智地对待爱情,在迷茫时不就给我们以指示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时光给它们以打磨,就像酒一样,窖藏的时间越长就愈加的醇香。《诗经》带给我们的就是酒一般醇美的情感之旅!
附:对老师想说的话
首先,感谢老师这半个学期以来的辛苦教导,您幽默风趣的讲课形式,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虽然将近四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却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我喜爱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原因之一。其次,老师独有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让我敬佩,没有有些老师的不苟言笑,您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更加喜爱您,更加喜爱这门课程。再次,您每次为我们展示的其他关于课本知识的材料也让我开拓了视野,没有使我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让我的知识储存量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宽广。
最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我想对您提出我的几点拙见,请您批评指正。第一,我希望老师能在讲文选的时候能从文章本身更加细致地讲解,因为有时候,对于有些讲过的篇目还是有点儿不甚理解,或许也是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吧;第二,我希望老师能留给我们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因为四节课的课程容量有点大,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接受;第三,希望老师每次讲课时能给我们讲一下那些是重点,让我们在期末之前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考试临前手忙脚乱。我想要提的问题
1、《论语》、《孟子》式的语录体散文与《庄子》式的寓言体散文相比较,哪一种更利于人的理解和接受?
2、入世与出世,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法则?
6.泰戈尔抒情诗研究述评 篇六
摘要:泰戈尔一生创作的诗集多达五十余部,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其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本文旨在对泰戈尔抒情诗歌的创作主题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泰戈尔
抒情诗
童真
爱
人生
爱国主义 正文:
泰戈尔,这位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创作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具有影响的人物。他继承了印度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
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可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第二阶段为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第三阶段为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其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
因此,结合泰戈尔的思想的创作发展,笔者将其抒情诗歌表现的内涵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追寻童真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新月集》是泰戈尔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郑振铎曾说:“没有一本诗集比他这个《新月集》描写儿童更好而且更美丽、真切的了。”诗集中描写了成人对儿童的爱,但更多的是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例如《金色花》:“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又如《十二点钟》:“妈妈,我真想现在不做功课了。我整个早晨都在念书呢。„„我能够容容易易地想象:现在太阳已经到了那片稻田的边缘上了,老态龙钟的渔婆正在池边采撷香草作她的晚餐。”儿童的顽皮、天真活泼、好幻想,泰戈尔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二、思考人生
泰戈尔关于人生的诗歌有很多。泰戈尔各个时期的诗歌,对人生的探索都是重要主题。这也许和泰戈尔热爱人生,同时又像儿童一般对人类生存的世界和人生历程充满好奇,而想方设法去探寻它的究竟有关系。泰戈尔各种题材的诗歌,往往都富于哲理性,这种哲理性正是对人生与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结果。
《新月集》中的《来源》也不仅仅是描写儿童,而含有更多对人生和生命的赞美:“甜蜜柔嫩的新鲜生气,像花一般在孩子的四肢上开放着——有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藏得这样久?是的,当妈妈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它已在爱的温柔而沉静的神秘中,潜伏在她的心里了。”生命——孩子和生他的母亲,在泰戈尔笔下是如此美丽动人,让诗人惊叹、感动不已。这种对生命、生活、生存环境等的赞美与热爱。
《飞鸟集》以深刻的智慧和简短的篇幅为其鲜明的特色。例如第6首:“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第86首:“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心里呢,花呀。”第102首:“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这些短小的诗句,融铸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其内涵丰富、深刻,给人以很深的启迪。
著名的《吉檀迦利》:“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第12首)“若是你不说话,我就含忍着„„ 清晨一定会来,黑夜也要消隐。”(第19首)泰戈尔早期创作的诗歌也是如此:“不要羞愧,我的弟兄们,当你穿着素朴的白袍站在骄傲的与有权力的人的面前。让谦恭做你的冠冕„„ 并且知道巨大不是伟大而骄傲也不能永存。”《(诗选》第27首)这些诗,思考、探索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园丁集》里也不少:“我不能从这春天的富丽里送你一朵花,我不能从那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缕金霞。打开你的门眺望吧。从你那繁花盛开的花园里,收集百年前消逝的花朵的芬芳馥郁的记忆吧。在你心头的欢乐里,愿你能感觉到某一个春天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越过一百年传来它愉快的歌声。”
泰戈尔诗歌描写了大量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画面,这些平常的、朴素的生活在诗人笔下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其中融入了他的思考和强烈感情,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构成了泰戈尔诗歌的一个典型特色。
三、歌咏爱情
《园丁集》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共收入诗歌85首,描写爱情的诗篇比较集中。这些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耀着爱情的绚丽色彩。泰戈尔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期待和寻求,如第31首:“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已经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诗人尤其细腻地描写了恋爱中的奇妙表现,含蓄地表达了恋爱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如第35首:“生怕我不珍爱你:你就千方百计的躲避我。„„我知道,我知道你的巧计,你从来不接受你心里要接受的东西。”第41首:“我渴望着把我必须跟你说的、最为真实的话告诉你;可是我不敢,我怕你会不相信这些话。我所以用谎言掩饰真话,说些与本意相违的话语,也就是这个缘故。„„我所以用无情的名字称呼你,吹嘘我的冷酷的力量,也就是这个缘故。我伤你的心,因为我生怕你永远不会懂得任何痛苦。”泰戈尔笔下的“分手”也是颇富戏剧性的:“当我来告别的时候,一丝怀疑的微笑掠过你的眼睛。我来告别的次数太多了,所以你认为我不久就会回来的哩。跟你说老实话吧,我自己心里也有同样的怀疑。”(第40首)一些诗歌把爱情和人生融合起来描写,富于哲理,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显然,爱情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戈尔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赞美,与他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四、爱国爱民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在民族自治运动中,泰戈尔写了不少爱国诗篇,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不少政治抒情诗都表现了泰戈尔维护正义和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在《生辰集》第10首诗(1941年)中,泰戈尔描写了农民、工人、渔民的劳动,并写道:“如果一位诗人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他的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全是无用的假货。”表明泰戈尔晚年与人民的关系更加紧密。例如:“我能生在这一片土地上„„即使她不曾拥有王室的珍宝,但是她的爱的活的财富对我就够宝贵了。”这些朴实的诗在印度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泰戈尔后期的诗歌创作,同前期的爱国诗相比,不仅关心印度的命运,而且把世界人民反帝斗争与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境界更高,更富于人民性。
总而言之,泰戈尔以自己的清丽去征服了历史的喧嚣,而又以更为高尚的爱去包容这个世界,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值得人们去探讨与追寻!
阅读书目:
7.泰戈尔写爱情诗 篇七
Life, thin and light-off time and time again
Frivolous tireless
one
I heard the echo, from the valleys and the heart
Open to the lonely soul of sickle harvesting
Repeat outrightly, but also repeat the well-being of
Eventually swaying in the desert oasis
I believe I am
Born as the bright summer flowers
Do not withered undefeated fiery demon rule
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cumbersome
Bored
Two
I heard the music, from the moon and carcass
Auxiliary extreme aestheticism bait to capture misty
Filling the intense life, but also filling the pure
There are always memories throughout the earth
I believe I am
Died as the quiet beauty of autumn leaves
Sheng is not chaos, smoke gesture
Even wilt also retained bone proudly Qing Feng muscle
Occult
Three
I hear love, I believe in love
Love is a pool of struggling blue-green algae
As desolate micro-burst of wind
Bleeding through my veins
Years stationed in the belief
Four
I believe that all can hear
Even anticipate discrete, I met the other their own
Some can not grasp the moment
Left to the East to go West, Gu, the dead must not return to
See, I head home Zanhua, in full bloom along the way all the way
Frequently missed some, but also deeply moved by wind, frost, snow or rain
Five
Prajna Paramita, soon as soon as
Shengruxiahua dead, as an autumn leaf
Also care about what has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一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二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三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四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五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泰戈尔书中的爱情诗】推荐阅读:
泰戈尔经典爱情诗06-11
泰戈尔写爱情诗12-05
泰戈尔抒情诗窥微11-18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哪些?07-13
最浪漫的爱情诗12-14
著名感人的爱情诗12-26
徐志摩的爱情诗10-16
解读唐朝诗歌中的情诗11-18
金色花泰戈尔09-22
泰戈尔优美诗句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