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共12篇)
1.《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 篇一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文言知识 1.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文言句式
非我也,岁也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树之以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未之有也
3.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穷兵黩武 成语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草木皆兵 成语(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6)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2.《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 篇二
首先, 孟子的这次说理及时的找准了说理的切入点。《寡人之于国也》开头,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尽心”这里是梁惠王说他一方面具有上进心, 另一方面在治国上也付诸了一定行动;“民不加多”是说他的国家并没有因为他的付出而变强。凭借自己的努力怎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 这是梁惠王心中的疑问, 但这也是古时诸多有志统治者心中的疑问, 梁惠王在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代言人的作用, 他的这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巧于说理的孟子在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及时把握住说理的切入点, 从而让自己的说理既针对梁惠王, 又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 孟子的这次说理在注重通俗和启发的同时, 还注重激发听者的兴趣, 讲究含蓄。文章第二段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问题, 没有直接分析原因进行回答, 而是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展开说理, 让梁惠王自己作了回答。
梁惠王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期, 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主要依靠武力解决。梁惠王就是这个时期一个有上进心的诸侯, 他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齐宣王有着一样的心思——羡慕齐桓依靠武力建立的霸业。面对梁惠王的提问, 孟子当场就创作了与战争有关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并以“王好战, 请以战喻”引入。因为孟子讲的是梁惠王关心的武力, 这极大的引发了梁惠王的兴趣, 让梁惠王侧耳以听。
孟子在讲完“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后引出了一个问题,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梁惠王在听故事时不自觉的就已经进了孟子的圈套, 他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回答了问题:“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文章由于以说理为主, 自然也就没有描写梁惠王回答完问题后的一脸茫然, 但是可以想象, 梁惠王回答完问题后肯定会产生疑问, 孟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有什么言外之意?“五十步”说的是我吗?五十步和一百步仅仅存在逃得快与慢的区别, 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孟子凭借故事中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启发梁惠王明白了另一个难懂的道理, 他的用心和其他诸侯王是一样的, 没有真正为百姓着想, 他仅仅就做了一些救助灾民的事情, 从而不可能实现“民加多”的奢望。
然而, 孟子用这个故事只是让梁惠王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用心”, 让他明白了他的“用心”是不可能让他的百姓加多的。这个结果中并没有“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的原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讲故事前轻描淡写地提及的一句话:“王好战。”孟子虽然反对战争, 但是这次针对梁惠王他并没有直接尖锐地说出这个结论, 显得比较含蓄, 他只是在下文提及的“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中给了暗示, 好战必然违农时, 必然让百姓无谷可食, 好战才是“民不加多”的本质原因。
3.《寡人之于国也》人物形象探微 篇三
他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文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王道政治的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且运用了“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文章第五段明确提出要不违农时,要数罟不入洿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告诉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孟子正是运用了这种抑扬兼施的手法,循循善诱,规劝梁惠王施行仁政,其中也体现着他论辩中的大智慧。在第六段中他指出要使民确实受益,要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使民确实丰衣足食,这才是真正的爱民。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也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倾向,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并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4.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四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
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
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5.《寡人之于国也》指导教学案 篇五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熟读课文、翻译文章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翻译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2分钟)(展示)【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6)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9)民事不可缓也。【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1)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â)兵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学生展示朗读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熟读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0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翻译,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6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五、练习检测(15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衣()帛数罟()不入洿()池庠()序 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涂有饿殍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 河内凶古义今义 请以战喻古义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⑪“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⑫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丰县民族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指导教学书
时间:2014年4月22日主备人:审核人: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提问(2分钟)抽查读课文、翻译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和词语要点。自学过程:(10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背诵课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组内质疑互帮,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18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三)诵读第五段。措施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四)诵读第六段。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4.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情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2.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疏理重要知识点(2)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抽查背诵(会背的给小组加分)(2分钟)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疏理文言要点; 自学过程:(8分钟).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整理笔记。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四、释疑(5分钟)
A.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B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1.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
直——只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五、练习检测(25分钟)【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④数罟不入洿池()2.发①百发百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①非我也,兵也()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④草木皆兵()
5.胜①高处不胜寒()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百战百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第二课时答案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数目几,若干读shuò,屡次读cù,密 发发射派遣打开花开 直不弯曲仅价值 兵兵器战争军队兵士
胜能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二.默写:略 【巩固提升】
1.答案C(供养活着的人)
2.答案C(A或,有的人B请,请允许我„D通“斑”)3.答案C(C按ABD用、拿)4.答案C 5.答案D(①对②到③比④在⑤和)6.答案C(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战国)10.答案B 1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13.参考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六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
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
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简介孟子思想主张
打出战国征战形势图,和当时背景,理解孟子主张的难能可贵之处。
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群雄逐鹿,战事不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仁政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民本
邦国的主权在民
用人以民意为准
政事以民为归宿
五、熟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矗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同学生齐读。
六、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采用“大家问题大家答”的方式,小组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或者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个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一个提问者),然后向其他小组提问,其他小组的成员聚精会神捕捉问题,准备随时帮助解决。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㈡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闯厥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七、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学习重点,提升指导。
八、以文释文――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
可以采用齐答或者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九、古为今用―课外拓展
小组讨论成文,然后分享畅谈。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表现,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文中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令人歆羡的社会蓝图,请你用你的生花妙笔试着描绘出属于你的理想社会图景。
十、教师寄语(由同学们的设想蓝图描绘转化为引导他们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树立上,紧扣专题教学目标)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用世,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兢慎笃定,屈原
为圣君贤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们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历史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接力棒传到我们90后的手中,同学们,从此刻起,告别庸碌告别懒散,树立高远之志,力擎信念之灯,跨过荆棘越过沼泽,不在浮华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体制不善社会不公,甩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低调冷漠,让自己借助科学知识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影响周围的人,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而改善整个宇宙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授课感受:
成功之处:
1、认真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还话语权给学生。从解读文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优势。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什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怎么教,依赖于每个教学环节严谨而机智的设置。
3、课外拓展环节设置为“古为今用”,对于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确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师寄语内容具有深刻的激励意义。
不足之处:
1、导入语中提及“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课时因为课堂容量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导语部分内容空置的问题出现。
2、文学常识、课外积累和“大家问题大家答”这三个环节,有心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学生不熟悉,很难量化成绩,导致竞争只能算是引进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结果,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7.寡人之于国也[附全文翻译] 篇七
教学目的: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本单元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雄辩,其辩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的特点。
2、字词①(注音释词)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wū池:池塘。
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字词②(一词多义)
凶:年成不好/凶残、残暴 接:交锋/接触
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 直:只是/笔直违:耽误/违背 时:季节、或时机/时间
树:种植/树木 夺:丧失/夺取
谨:认真从事/谨慎 检:约束/检点
涂:路途/涂抹 发:开仓赈济/开发
3、思考与归纳:
①找出二人问辩的核心话题;
②从孟子的辩看“仁政”思想;
③谈谈学习本文的实词积累
(设想:答问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依据,不要离开课文的具体表述而空谈“仁政”。)
4、讨论与点拨:
•核心话题:民不加多DD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他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问与辩DD
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 辩: ①请以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 DD无望民之多
②答以养生
养生丧死无憾DD王道之始
王无罪岁DD天下之民至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寡人之于国也》说,孟子论王道的文字没有超过这一章的。足见其在孟子政治学说中的重要位置。“道”是“王道”,亦即“仁政”。
5、比较:孔子的“德政”与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6、小讨论:为何从“战”入手作辩,是否与其反对武力征伐的观点矛盾?(设想: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7、小结:
孟子善辩:为了让统治者接受“仁政”思想,孟子抓住统治者崇尚以武力征伐来扩充势力的心理,以战设喻,诱导对方进入自己的议论思路,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最终推出根本之论,施行“仁政”可使“天下之民至”,由此达到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
《孟子》风格:《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层层深入,跌宕生姿。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附: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了。”
8、练习
①背诵全文
②翻译“养生”节
9、教学后记
[1]
8.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八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
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猛子幼年丧父,家庭 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1、重点字词标记: 弃甲曳(yè)兵
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 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颁 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布置作用
1、背诵课文
2、思考孟子与梁惠王所认为的王道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王?有产生了怎样的疑惑?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尽心、用心;民不加多,何也;一个疑问 【板书】一个疑问
2、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是一个怎样的王?孟子对这种做法持何种态度?
移民移粟,非我罪岁;批判; 【板书】两次批判
3、孟子是怎样说的呢? 王好战、笑百步、非我也
4、真正的梁惠王是怎样的王? 有杀戮心、多虚荣心、无责任心
5、孟子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伪王道(实为霸道虐政)
6、孟子用什么方式得出这一结论的?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有什么特点?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由此引出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由此引出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
【板书】设喻批心,善察人心
7、如果你是梁惠王,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何为真王道? 仁爱心 务实心 责任心
8、文中体现这些主张的措施有哪些?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出这些主张的? 保民、养民、化民;排比气势; 【板书】三点主张
9、请同学们看以下句子,能否总结出孟子的治国之道即真王道思想是什么? “惟仁者宜居高位” ——《孟子•离娄》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三章》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
【分析】由外而内,以内仁御外法,则民心可至,天下可定。【板书】以仁心换民心;
10、总结归纳孟子的王道即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应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3)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归纳起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板书】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习思想,更要学习古代的文化与文章的写作方法。
11、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12、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思考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是否真实存在呢?
【明确】学习本文结构上的特点(一、二、三)之外,写法上设喻、排比、善察人心,主客问答的写作模式。
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到苏轼《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从庄子《秋水》中河神面对海神若的自说自话到《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对大鹏扶摇而上的嘲笑,这种对话仅仅是一个模板,由此可以引出对事物现象本质的深层解读。
1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4、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分析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
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
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三、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四、布置作业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确】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五、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个疑问 两次批判 三点主张 设喻批心 善察人心 排比气势 以仁心换民心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去伪存真,施行仁政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 通“毋”,不要。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 同“斑”,花白。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2、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B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 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C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D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以„为罪
3、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介词结构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D固定句式(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 直不百步耳。(3)是„„也 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5、一词多义(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9.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教学重点:
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
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2. 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师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 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2、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师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 分析解读第七段。
1、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3、请同学们理解“兵”的意思:
4. “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5. “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师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 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 布置作业 :
10.《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 篇十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
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③ 数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分析解读第七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
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D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
11.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及通假字 篇十一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12.《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十二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