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本质(精选8篇)
1.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一
基于三个本质建设的高突老化矿井安全管理
结合高突老化矿井的特点,论述了煤矿安全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从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环境、实现本质安全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平煤股份四矿建设本质安全矿井的经验.该矿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系统性管理的.转变;由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的转变;由静态质量达标向动态达标的转变.
作 者:陶伟 TAO Wei 作者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四矿,河南,平顶山,467000刊 名:中州煤炭英文刊名:ZHONGZHOU COAL年,卷(期):“”(6)分类号:X936关键词:本质安全 煤矿 高突矿井 老化矿井
2.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二
借助度量工具度量物体、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时间的长短、物体的轻重,是测量,但这仅仅是物理测量;探究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并进行相关计算,表面上看起来是计算,其数学本质还是测量,且是数学测量。对物体进行物理测量是一种技术、一种技能。但是,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创新而不是模仿。所以我们认为,数学测量技能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机械操作的程序。数学测量技能如果与数学思考分离,纯粹的操作程序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操作守则,脱离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学生便成了只会执行操作指令的没有思想的机器人、操作工。我们必须在数学测量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技能的数学本质,引领学生从更高层面上理解测量技能,把技能的训练同知识的理解、运用,同数学思想的渗透结合起来。学生理解了技能的“理”,才能理解技能的“法”,进而能掌握技能,熟练技能,甚至技能创新。
一、区分测量属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用尺子去测量一条线段的长短是物理行为,而用恰当的数量(含式子)去表示一个几何图形,则是数学行为。数形结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几何所研究的是生活的空间,因而我们对于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具有丰富感性、直观的认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等是可以看到的。而代数所讨论的各种公式,高度抽象、概括、简洁;几何问题借助于数或式的表示,可以使几何直觉等转化为逻辑推理的代数运算,从而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并使人获得对问题的精确化认识。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体现。数形结合就成为数学领域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
正因为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当中的一些几何空间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些甚至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小学数学教材中对最基本的概念“长度”没有下定义,只是在二年级教材中只是介绍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我们拿尺子去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其数学本质是给每一条线段以合适的数。在这样的视角下,角度、面积、体积的数学测量意义是一致的,以数释形。
对于最基本的图形———点,也可以用数来表示。对于一维空间图形直线(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数,对于二维空间上的点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对于三维空间上的点,可以用数组来表示。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与面积,则用代数式来表示。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是直观可感的,有时依靠我们丰富的、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便可以看到;而圆的面积、周长,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公式,它们在本质上是逐步归纳、复合,通过构造而获得的,其直观性要弱得多。这样,数量关系获得几何解释,可以使问题变得更直观易懂,使人们易于洞察问题的本质;几何问题的代数表示,可以使几何直觉、合情推理等转化为程序操作的代数运算,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使人们获得对问题精确化、概括性的理解。
而对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最终转化为对线段的测量(边长、长、宽、高、半径、直径等)。这样,会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数学的本质,知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理解测量本质,渗透重合思想
在教学“常见的量”测量时,如测量长度、角度、时间、质量等,不少一线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选择测量工具。在教学具体测量方法时,常常采用自学教材、教师示范或课件演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操作程序,但是没有数学思考相随的技能学习只能是记忆和模仿。记忆和模仿对于技能的学习和形成是有用的,它能让学生把各个局部动作连贯起来、固定下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测量技能熟练,进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技能往往是一种外显的操作技能,它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借助测量工具,通过外部肌体的操作而完成的技能,是一种由各个局部动作按照一定程序连贯而成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但是如果仅仅定位于技能的操作性,而不能让学生理解技能的数学的本质,这样对技能的训练也多基本停留在模仿层次,降低了训练中理解的作用。应知:数学的本质是思想而不是技能,学习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模仿。
下面以量角教学为例。一位老师教学量角时,先让学生看书了解量角的步骤,接着又示范怎样量角,最后让学生进行量角练习及变式练习(变换角开口的大小及朝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掌握”了量角方法。然而在做一道判断量角方法正确与否的习题时,绝大多数学生对量角器零刻度线不与角的一边重合时即判错。
根据教材所教的量角方法,学生对第一小题判错似乎理由充足。第一题量角方法真的错吗?在学生对该题判错后,笔者让执教老师把练习中第一题角的两条射线延伸,再把量角器与图中量角器重叠,投影给学生看,让学生重新判断。学生很快算出第1小题角的大小是90°-30°=60°或者150°-90°=60°。旋转量角器,只要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完全覆盖在角上(如下图),学生还是能说出如何测算所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同一圈的两个刻度相减。
学生开始时为什么会错?显然学生是把题中量角方法与机械记忆中教师介绍的量角程序进行对照,凡不合程序即判断错,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缺少对量角本质的认识。
图形测量最本质的数学思想是重合,即看图形中包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测量与是否从测量工具0刻度线开始无关,只要能测算出图形与多少个度量单位的量重合,测量结果就是多少个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就是测量所量角中含有多少个1°的角。所以无论是“常见的量”教学,还是几何图形的教学中,都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渗透重合的数学思想。
待学生明白测量道理后,量角的方法不再拘泥于书上所说的方法,甚至有学生说“把量角器中心对齐角的顶点后,角的一边和量角器180°的边重合,也可以量出角的大小”。书上强调角的一边和零刻度线对齐,只是为了测量方便,可以直接读数罢了。
学生理解了测量技能的实质,透过现象看到测量技能的本质,就能调动相关知识和经验界定问题的本质,进行调控或转变,从而实现技能创新。
三、沟通内在联系,理解测量方法的一致性
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好坏之分。如果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松散的、不连贯的,就是坏的知识;如果学生学的知识是有结构的、适度开放的,就会成为学习新知的载体,是好的知识。测量技能同样如此。沟通不同测量技能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测量技能的具体操作方法,而且有利于其在新的环境中迁移已有的测量技能。
学习量角技能时,让学生对学过的测量进行一次梳理。学生结合练习回顾以前测量线段长度、计算经过时间、测量物体质量等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发现测量角的度数与测量线段长度等在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测量长度、角的度数(计算经过时间、测量物体质量),都是用测量工具测得的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测量起点既可以与测量工具0刻度线对齐,也可以不与0刻度线对齐;计算方法都是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或相反),都是计算含有多少个测量单位的量;不同之处是测量线段长度的直尺,只有一排刻度,首尾两个刻度直接相减即可;而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方便改变量角器朝向,以便测量不同开口方向的角,只是测量时需用同一圈的两个刻度相减而已。
旅美数学教育家马立平教授在《钟摆与太极》的学术讲座中介绍,小学数学中的模型分为三类:行为模型、算术式模型、代数式模型。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把用测量工具的同一排(圈)刻度对齐被测图形的起点、终点,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求出多少个计量单位的量看成一种数学操作模型。它能沟通起长度测量、时间测量、角的大小测量、质量测量之间的联系,把不同量的测量方法归结为一个有联系的结构体,亦即技能组块。
测量技能组块(包括知识组块),沟通测量技能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理解技能、熟练技能,形成测量经验。这样的知识、技能在使用时会被迅速提取,而且占用的智力资源少,掌握的方法有力度,更有利于其把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积累的经验向陌生情境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生掌握测量本质之后,在学习体积时,学生就能很快把上述方法迁移到测量物体的体积上去。测量土豆等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就有学生提出借助量杯和水,把土豆投入盛有水的量杯中,看液面上升多少,从而算出土豆的体积,其测量方法在本质上是与测量线段长短、角的大小前后一致的。
四、推导形体计算公式,感悟化归极限思想
人们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有时不能应用已有知识、技能直接解决,往往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到一类已经能够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借此获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例如,当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面积计算经验后,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时,教材一般先安排数格法,让学生在数格子的过程中去直观感悟、发现、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用割补等方法把上述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再比较原来的图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新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探究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充分利用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经验,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研究平面图形面积和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材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探索空间,期望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亲历过程,得出结论。通过剪割、平移、旋转、拼补等方法,进行图形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不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究圆的周长、面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们除了应该渗透化归思想,还可以渗透极限思想。
圆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中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对它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把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分成若干份相同的扇形。如果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拼出的图形的边越来越直,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把拼成的图形加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分成的扇形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果继续等分下去,拼成的图形就与长方形没什么差异了。这样,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初步接触量变到质变、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样,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长方体。再比较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在对圆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想象图形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长方体。学生经历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感悟了极限的思想。学生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积公式过程中反复运用这种办法,实际上也就是在反复感悟数学思想。
在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由近似到精确的极限分割、逐步逼近的思路,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最终结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计算公式,重要的是在不断地学习中促进极限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
在几何图形测量教学过程中,渗透从有限到无限的微积分数学思想,用以描述某个无限变化过程的终极状态,是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的一个体现。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极限思想的素材很多,如循环小数无限循环,数轴、角的边、平行线无限延伸等等。在图形测量中,有一些曲面图形测量的计算公式是不能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而是借助对直观材料的操作,运用无限逼近的思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通过合情推理,去探索,从而获得重要的数学结论。
五、测量周长面体,渗透建模思想
模型思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三大数学思想之一,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最应培养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模型思想与符号化思想都是经过抽象后,用符号和图表示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但模型思想更加重视如何经过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更加重视如何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建模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新授课以例题为代表的基本模型的学习,二是利用基本模型解决丰富多彩的习题。推导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充满着模型思想。小学生推导各种图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测量技能不仅包括测量长度、角度等外显的操作技能,还包括测算周长、面积、体积等内蕴的心智技能。因此,我们不仅要测量长度、角度等常见的量,在教学“图形与几何”时,还要教学生测算平面图形和一般物体的周长、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所以,测量不仅为数量与空间形式之间的联系架构起一座桥梁,同时,测量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表述也为应用其他重要数学概念提供了联系和机会,如分数、几何图形特征等。
学生在测量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容积时,不仅要体会、建立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的概念,形成直观丰富的表象,而且能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长方体、正方形、圆柱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推导、学会验证和应用。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尝试求一个底4厘米、高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再抛出更多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求出面积(现实问题引入)并思考,求平行四边形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数学化)?有什么规律(建立数学模型)?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释模)?再进一步去计算图形、土地的面积(验证、应用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现实问题导入、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数学模型,运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并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建模过程。
经历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推导并运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大脑内部语言,建立图形表象,并对图形表象进行加工,建立模型。在计算过程中甚至可以简化、省略、跳过某些心智动作,此时的测量技能已经是一种测量的智慧技能,它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智慧。
测量图形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的技能本质上是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概念等来理解并解决问题的心智动作经验。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在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动作经验而形成的,并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反作用。数学技能的形成运用,甚至于进行技能“创新”,可以看成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标志。
数学测量技能只有和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怎样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9).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3.把握数学本质 渗透数学思想 篇三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 对比 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48
数学的本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数和数的计算规则,计算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量。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常见的数学四大思想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一、解决问题中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断】“圆的面积”中探索圆的面积部分
1.教师提示分割。教师出示一个圆片,让学生认识圆的面积,并与正方形组合估算圆的面积,再出示正多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圆由一条曲线构成,也可以把圆看成是无数条非常短的直边围成。
2.学生自主拼图。运用学具,通过把圆看成近似的正多边形,分割、拼成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直线图形。
3.联系长方形。学生通过实践拼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即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4.比较归纳。把圆与拼成的长方形比较,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验证猜想。
本堂课关注的数学思想是: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经历、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课堂上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数学本质,即提示分割,自主拼图,联系长方形,比较归纳。学生在经历“化曲为直”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仅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领略了数学王国里的奥秘,更进一步激发了自身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产生了探索乐趣。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渗透了转化、归纳、演绎、假设等思想方法,教师要根据各种问题的特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概念中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断】“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分析数据,认识百分数的必要性
1.创设投篮比赛情景,出示表格:
2.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员会获胜?请小组讨论。
3.反馈引出课题。为了比较方便,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把分母化成一样的分数进行比较,比如把分母化成100。这样分数的大小就一目了然了。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百分数。
(二)数形整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写法和读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比如28%等。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一百分之几。比如:百分之二十五。
2.用百格图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如:8%、32%、90%、99.5%、101%等。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百分数的意义。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等。
4.利用主题图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如:小学生近视率为18%,初中生近视率为49%,高中生近视率为64.2%,等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的本质是向学生渗透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绝对数到相对数的过渡。本课在教学中,通过概念教学,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归纳出了百分数可以分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100%以内)和两个数之间的关系(100%及以上)两大类,在先学后导的过程中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
在概念教学中,分析、讨论、分类、归纳是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更是重要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和渗透。概念是数学的基础理论,在概念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完成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双重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和动手的能力。
三、对比运用中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断】“认识负数”
(一)温度中的“负数”
1.情境引入
(1)认识温度计;
(2)温度中的“负数”;
2.出示冰城哈尔滨、海南海口的温度
师:你能把这两个温度记录下来吗?
(认读正20摄氏度、负20摄氏度)
师:你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其他城市的气温吗?
(课件出示城市温度,学生说出相应正负数)
漠河零下24.5℃;北京零下5℃;杭州5℃;昆明18℃;吐鲁番零下12℃。
师:现在你能把这些温度都表示在温度计上吗?
(二)生活中的“负数”
1.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记作(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记作( )米。
2.找出每句话中可以用负数表示的量,把它写下来,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合对“0”的理解)
王叔叔上月收入1950.5元,费用共支出800元。
爸爸要上3楼开会,妈妈要到地下1楼车库取车。
在一棵大树下,张国强向东走4米,李亮向西走2.5米。
3.找一找生活中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4.把黑板上的数分分类,把相同的数圈在一起。
5.在一条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关系。
6.欣赏《负数的历史》。
认识负数,从数学本质上实现了认识数的质的飞跃,是数的完整认识。教学中使用渗透对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认识了相反意义的量为负数,从而突破对“0”的理解,在标准量的变化中感悟“负数”。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中去贯穿领会,从而提高数学的各种能力。
柯尔说过,数学是一种能澄清混淆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语言,能让我们把世界上混杂的局面翻译成可以去管理的方式。有思想就会去思考,数学思想在课堂中的渗透,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真谛。
小学阶段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解决问题、数学概念等的背后往往蕴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也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4.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四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3、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8、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2、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13、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14、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15、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生产方式
16、生产力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17、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1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9、国家本质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统治工具、暴力机关 20、文化的本质即人化
21、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2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4、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动物)社会劳动;(人)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3、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5、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6、根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7、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8、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9、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12、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5、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16、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7、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8、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9、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0、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两大部类的划分
21、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 m)=Ⅱc
2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 Δv + m/x)=Ⅱ(c + Δc)
23、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2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5、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
26、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27、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全社会可变资本量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之和
28、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30、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31、资本国际化的条件: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毛泽东思想概论
1、最基本的经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4、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1)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2)抗日战争时期:“三 三制”抗日民主政权(3)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联合政府(4)新中国成立: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4、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
(1)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3)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15、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16、土地改革基本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满足中农的利益
17、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
19、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长期的武装斗争
21、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2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23、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
24、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25、人民军队建设基本原则:党指挥枪
26、人民军队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7、人民军队任务:打仗、群众工作,筹款
28、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29、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30、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31、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32、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3、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区别标志)
34、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
36、农业手工业改造经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临时到初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37、工商业改造的经验: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以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为过渡形式
38、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9、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0、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1、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4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4、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4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4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附: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0、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1、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3、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4、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5、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16、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7、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8、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9、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程度
3、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基本路线的实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5.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五
毛泽东思想是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贯穿于其各个组成部分、渗透于毛泽东思想之全部科学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我们在学习和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之后,应该而且必须上升到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认识高度,以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了完整、准确的概括。该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严格、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和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精神。换言之,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
首先,从静态的、横向的角度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具有极大特殊性的国度里进行民主革命,必然会在有关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道路、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遇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提出过的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这种特殊的国情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立足于中国实际,正确判断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和状况、社会性质和社会阶级状况,发现中国革命的特殊矛盾和规律,独立自主地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给予现成答案的特殊问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也是毛泽东和我们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独立自主地在实践中逐步寻求和探索的结果。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其理论构架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考察其各个思想范畴和理论要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不贯彻着实事求是精神,无不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与建设之“的”,无不体现着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不是我们党在科学真理的指导下坚持独立思考的结果。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具有完整性。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某一领域而言,毛泽东思想的每个范畴、原理、观点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相互依赖,彼此呼应和渗透。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那些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独创性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这种运用的结果。可以认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实际上都是实事求是思想在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领域的具体贯彻,都是由实事求是思想转化而来的具体的实用的方法论原则。因而实事求是既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高度统一,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或民族性的表述,体
现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所具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其次,从动态的、纵向发展角度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发展史,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具体贯彻、运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摆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克服来自“左”、右倾方面的错误干扰,发挥认识和实践主体的独立自主的能动性的艰辛过程。或者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始终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指导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在科学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同时,正是依靠着对中国国情全面而正确地了解,毛泽东认清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动力,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以及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与战略策略,把革命引向了胜利。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以及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和平过渡形式,使中国在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的情况下用较少代价以不流血的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在所有制变革中保持了必要的稳定和生产的持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些极富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及时向全党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命题,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模式、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初步成果。 可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它是我们党指导革命与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了以这种思想方法为指导的具体的理论创作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反映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其中,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领导方法;独立自主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政治原则。这三个
方面是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三个基本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后二者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保证作用。
其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只有客观如实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利益要求,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可见,一切为了群众、尊重群众、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就成为空谈。因此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
再次,独立自主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集中运用和体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把握本国的国情,找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并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点,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对此作过这样的概括:“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因此,简单而直观地把独立自主视为一个我们党处理党际和国际关系的一个立场或原则,显然失之片面和狭隘。我们应该充分领会其蕴含的普遍指导意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其本质来说,是把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应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体现。独立自主的基本含义是:由了解本国情况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定自己的主意,克服自己的困难,主宰自己的命运,维护自己的主权,谋求自己的发展,独立地寻求和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实现自己的目的。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独立自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全部活动的根本方针和立足点,显然是因为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和创造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
总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托、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关键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问题的历史经验中,去认真考察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命题的提出、确立和发展,准确地把握这些命
题的科学含义,并努力将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论内化为自己学习、掌握和应用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
首先,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助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不是各个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堆积,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些理论和政策不是孤立的关于某一方面的或某一方面的论断,而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宏观的、整体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具备这种完整性或体系性,究其成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始终体现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去理解,做到完整而不割裂、准确而不武断。这就需要我们反对现实里曾经或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一是教条主义地对待毛泽东的言论,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搬照抄。
其次,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助于我们更本质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根据。而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上述一以贯之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在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6.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六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执法为民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两项任务,把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队伍素质、改革司法体制作为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三大保证。这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
对我们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能否自觉地把执法为民作为本质要求,正确理解本质要求的内在含义,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我们完成“两项基本任务”,做到“三大保证”的核心和关键。
一、确实弄清为什么把执法为民作为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所谓本质要求,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的要求,是质的规定,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执法为民作为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既揭示了政法工作的根本性质,又反映了政法机关的职业特征,是对政法干警的共同要求。司法行政工作是党的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司法行政机关不论是行使执法职能,还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开展执业活动,都是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司法行政工作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一)执法为民是司法行政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动指南,而司法行政工作是党的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之后,只能为公、为民。那么,司法行政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体现党的性质,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不论是执法,还是执业服务,实现和反映司法机关的本质——为民,因此说执法为民是司法行政机关本质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我国国体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任何一级国家机关、人民政府、政府部门包括司法行政机关,都是党领导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是用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工具,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形式,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政府、国家机关包括司法行政机关的建立、存在和行使职能就失去了依据,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我国国体决定了不管是哪级政府,还是任何党政、司法部门都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都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因此,要保证国体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保证国家不变质,就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本质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更要代表人民行使司法行政权力,为人民的利益执法、执业。
(三)执法为民是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根本途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在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发挥这些职能作用,要靠我们的执法、执业活动来实现。比如,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降低到最低限度,要靠我们安置帮教工作来完成;在重大工程建设、重要民商事活动中发挥证明作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要靠我们公证工作来完成;对劳教人员的教育、转化、挽救工作,要劳教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来实现。总之,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执法、执业活动来为人民服务,必须以法律为武器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把以执法为民作为本质要求,司法行政工作才有生命力。
(四)坚持执法为民是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武汉市司法行政系统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干警的共同努力下,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大干警坚持以民为本,公正执法,热情服务,司法行政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干警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在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业务工作中,法律服务市场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服务领域急需拓展,服务市场亟待规范;普通群众打官司难、请律师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司法行政基层基础仍很薄弱,物质保障、工作条件与职能要求不相适应;劳教人员构成日益复杂,教育挽救
难度增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队伍建设上,极少数干警宗旨观念淡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以及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律师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与法官拉不正当的关系,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在为群众办事时,有冷硬横的现象,甚至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发生种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没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没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解决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种种问题,关键环节是要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执业,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根本宗旨问题,重大原则问题。
二、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把执法为民落到实处
执法为民既然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质要求,那么怎样坚持和贯彻这一本质要求?我以为关键是处理好执法与为民的关系、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一)正确处理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与为民的关系。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是代表国家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行为规则和法令,是党和人民赋于的权力,是我们的工作职能,为民是党的宗旨体现,是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忠于法律,严格执法与对党和人民负责是一致的,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借口,对人民群众态度生硬、蛮横、冷漠,有的甚至于以自己是执法者的特殊身份而产生特权思想,以个人的感情和利益行使职权,不按工作的规章和程序办事,把执法和为民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片面理解自己的执法权力和职能作用。要处理好执法与为民的关系,一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民这一宗旨上来。为民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要通过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要通过我们的执法行为,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我们要依法行政、依法为民,因为“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宪法的明确规定,因此,司法行政工作为民,不仅要坚持严格执法,杜绝滥用职权,还要大力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这是执法为民体现形式;二是要把执法的效果在为民中体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合情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情合理,那么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作为公正执法的行为指南,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人民群众利益中找准结合点,这样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
(二)正确处理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它要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存在,不否认多劳多得,干得好就多得,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维护整体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能否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是检验到底是执法为民,还是执法为己的试金石,我们有的单位和部门,以业务工作的需要和困难为由,向下搞摊派、乱收费、瞎罚款,有的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顾客观条件和群众的承受力,干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有的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名,无视上级的指示决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意扩大部门权力,捞取小团体利益。以上种种表现,看起来确实在为本单位、部门群众捞“好处”,却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与执法为民这一本质要求格格不入的。司法行政系统各级领导要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把部门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中去,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做到“万事民为先”。要善于把上级的决定指示同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既不能照本宣科当“传话筒”,又不能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各取所需,断章取义;既要敢想敢干,又要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既要按上级指示办事,又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利益。
(三)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司法行政工作肩负着对劳教工作、律师公证工作、法律援助工作以及司法鉴定、司法考试等工作管理的重要职责,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职能作用的发挥,而职能作用是通过服务体现出来的,强调管理,就应该在服务上下功夫,管理是手段,服务是途径,两者不可偏废,只有把工作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统一起来,执法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管理规范,服务环境好,工作就出色,群众就满意。当前我们要注意防止和纠正“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有些单位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为民服务的质量还不是很高。如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既要强调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又要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通过创办劳教特色,采取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在法律服务工作的管理上,眼光不能盯着经济效益如何,办了多少证(案)件,打发了多少当事人,而应看我们的服务到位没有,社会影响力如何,群众是否满意,社会弱势群体是不是能得到法律援助。总而言之,管理要凸现服务的特色,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不断改进机关作风,变行政命令式管理为指导性服务,大力推行诚信律师事务所建设、落实“十项承诺”等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的便民、利民措施。
三、以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把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意识贯穿各项工作之中,结合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实际,大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把执法为民的本质落到实处。
(一)以公正执法为重点,大力加强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公正执法是劳教工作的生命线,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大力推进素质强警战略,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练兵竞赛,促使劳教干警加强对新的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进一步增强执法为民意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把经常性的教育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联系实际,针对重点问题、重点环节,开展专项治理整顿。今年,司法部将围绕“公正执法树形象”这一主题,在全国劳教系统开展一次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整顿活动。我们准备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活动开展好,使干警队伍在思想上、作风上、执法上和形象上有新的改进、新的提高,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以诚信服务执业为民为重点,大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诚信服务是法律服务工作的灵魂,执业为民是法律服务工作的目的。要认真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广泛开展“树诚信形象、创诚信品牌”活动,实践诚信服务宣言,在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执业纪律方面,形成浓厚的氛围。要满怀深情,将做好法律援助作为法律服务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切入点,努力解决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进一步畅通渠道、公开条件、简化手续、方便群众,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法律的阳光”。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找准并抓住帮助群众、服务群众的着力点,以“法律服务进社区”、“送法下乡”、“法律护工”、参与政府、人大信访接待等活动为载体,运用法律手段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树立法律服务行业良好的职业形象
7.三个代表思想本质 篇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形成,内涵
讲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精辟概括, 即“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概括, 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标志。笔者这里想就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实际上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完整准确回答。20世纪70年代后期, 虽粉碎了“四人帮”, 结束了“文革”, 但其遗毒仍然存在, 人们的思想还固守在传统的禁锢中, 一度出现“两个凡是”的观点。1978年,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 在全国范围内适时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同年, 在为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这实际上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央做出了许多重大决策, 如开办经济特区、发展商品经济到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行国企改革, 大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等, 都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历史经验, 从不同角度不断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 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两次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第一次是1980年5月,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次, 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强调:“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次是1985年8月, 邓小平针对“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疑问, 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 概括一点说, 就是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是活了社会主义, 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到了20世纪90年代, 中国社会主义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 但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已比较丰富, 完整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成为可能。于是, 邓小平在1990年12月第三次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后,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 总结这十几年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第四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理论概括, 它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最终形成。
总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它在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毛泽东指出, 搞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但后来, 却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而且照抄照搬“本本”, 机械地去界定社会主义, 结果建设出了一个贫穷的、隐含着各种严重问题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则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把生产力也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基础上界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面做出的规定, 要“富裕”,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共同”富裕, 则必须“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来做出努力, 从而形成了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动态整体。所以, 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注重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 更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绝不能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排除在自己的本质之外;同时,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不能放松生产关系方面的建设;而要达到共同富裕, 就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统一中完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正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二) 社会主义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的社会制度, 具有解决这两大问题的优势,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努力实现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在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后, 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中, 就包含了实现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很明显讲的是效率问题。“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际上讲的是公平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决效率问题, 不是让少数人享受成果, 而是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让大多数人享受成果;而且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应该是能够“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充分关注社会公平的生产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则包含着要实现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 其中“富裕”, 指的是必须解决效率问题;“共同”, 则指必须解决公平问题;要达到“共同富裕”, 就必须既解决效率问题, 又解决公平问题, 公平和效率必须实现辩证统一。
(三) 社会主义本质的多层次性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他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放在最前面, 这是他实事求是地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而得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对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因为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优越, 首先就要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样才能最直接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正如邓小平所说:“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放在最前面, 这是社会主义的一级本质, 即首要本质。
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是以“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为本质特征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 只有“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才能获得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和原动力。所以, 邓小平同志把“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放在“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之后, 这是社会主义的二级本质, 即中间本质, 保证一级本质指向终极本质的本质。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的终极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 中国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贫富差距却在不断加大。据中科院发布的2009年《城市蓝皮书》显示:2008年城乡收入比是3.31:1, 2009年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将大约在4—6倍左右。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种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 不仅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终极本质要求不符, 还与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的二级本质不符。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 将会严重损害到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 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而势必会损害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四) 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规定
我们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不能就只研究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概括的那一段话, 而要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整个形成过程中去把握, 要全面地去理解。不能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没讲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这些属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抛弃哪一方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只要我们全面地考察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 就可以知道他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实际上就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规定, “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虽然是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东西, 但却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因此,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空间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只是规定了一些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最基本的东西, 提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基本要求, 对到底该怎样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怎样去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这就给我们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既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 那么只要是能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不会影响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生产方法, 我们都可以采取。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黄猫、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给我们开辟的空间中, 获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而且需要我们去探索的空间还很大。同时, 社会主义本质虽然规定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 但并没有讲公有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到底是怎样的按劳分配, 历史的经验已告诉我们“大而纯”的公有制, 平均主义大锅饭, 并不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以, 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不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性质, 就可以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总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为我们探索到底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1-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邓小平文选》 (第1-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8.深入到情境本质 呈现数学思想 篇八
问题的提出:
1.一个2012边形的内角和是( )度。
2.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为1140度,则这个多边形有( )边。
3.一个10边形中共有( )对角线。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学生学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无可非议的是学生肯定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第1、2题。但对于第3题,更多学生则是无从下手,且出错率非常高。所以,我就想:为什么老师们天天都教怎样做这些题,而学生却从来学不会像老师这样去做去想呢?
同样的故事还在不断地演绎……
学生只会用勾股定理,却不知勾股定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却不知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能很快地算出2012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却算不出10条两两相交的直线能把平面分成多少个区域……
以上种种问题反映出我们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而不重视原本性问题的解决。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讲内容要深入情境本质,引导课堂教学。所以,本人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中的有效精讲的设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使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思想和感觉,才能使他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和创新的行为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想法是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但也不是说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把教学活动组织在高水平上。如,我在教《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印发学习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请设计1至3种方法求四、五、六边形的内角和。学生证法多种多样。在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方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分成三角形的,有分成四边形的,有用递推法的……有的同学提出:如果n=2k,则n边形可分为(k-1)个四边形;如果n=2k+1,则n边形可分为(k-1)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这些方法千姿百态,我非常高兴,在给予高度赞扬(虽然有的方法比较复杂)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和联系,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学生怎么没有想到“把n边形分为n个三角形呢”?这时我启发学生:过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何特点?学生:有一个公共顶点……;师:这个公共顶点一定要在n边形的顶点上吗?能否取在其他地方?学生:也可在形内、形外、边上。这样,学生又发现了三种新的证法。甲同学提出:先证外角和为360°,再证内角和!这个非常规性的想法顿时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能先证外角和为360°吗?请说说你的思路。甲:360°就是一周,一个点在n边形的边上运动进行n次拐弯后与原来同向,每次改变的角度就是每个外角的度数,故n边形的外角和是360°。這个创造性的证法使师生受到极大鼓舞,激励了全班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营造“自由”的环境和创设思维的情境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我们在平时有效精讲的内容选择与设计时要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1)认知性知识内容。(2)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数学思想上的培养。
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讲内容选择与设计上深入到情境本质,能呈现数学思想的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更好的飞跃。
【三个代表思想本质】推荐阅读:
思想汇报(6)---三个代表06-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10-26
三个代表思想汇报211-22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09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07-06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认识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