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2025-02-03

《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共10篇)

1.《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一

《送我上青云》真是本不景气的暑期档中扣牙缝挤出来排片,今晚赶着最后一两场看了。

在主流大片、主旋律大片、类型大片、动画大片——统一甚至近乎雷同的男性视角围剿下,以生死和性爱切入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的确确在声势浩大的国产大片时代中的全民喧嚣景观平添一份幽微的铃音,让人在轰隆作响的大片之外,静心聆听女性集体无意识的现实声音。

从补充多元和坚持发声的角度来说,《送我上青云》是很成功的,主要还是姚晨作为主演和监制持续不懈的推动,她选择了这个试图解答自身职业困惑、女性生存困顿——戏里戏外互成镜像的复杂角色,四十岁的大花,有勇气有决心有责任感,完全不输四大。

令人遗憾的是,影片本身却没有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感觉有点为了女性话语而女性话语、为了显得高深而故弄形式。首先,角色太多,尽管都是烘托盛男,试图体现盛男的多面心理,可是一个都没深刻到本质。然后,主题太杂,生死和性爱本来就很难讲清楚了,还得加上十足话语正确的女性、职业、尊严、价值、人格、金钱……表达欲太强烈反而表达不出重点。再次,剪辑太乱,好多次莫名其妙换场景,当然也有审查的原因,但总体来说剪辑太乱也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角色主题的累赘。最后,形式表浅,比如山顶表白、水中浮棺、女婿跳楼……都很明显地看得出导演想用戏剧式的冲击镜头表现人物的矛盾心理,同样基于前三个理由,让本可以很震撼的戏剧式镜头变得空洞苍白。

同样是以性爱切入说生死的《饮食男女》,用饮食文化传达家庭建构,又用性的解放表现家庭重构,叙事和镜语的戏剧张力简直有666666牛。《送我上青云》有想法有表达,其实可以做成很好看的商业片,也可以做成很有逼格的文艺片,感觉没有定位准确靶向观众,欠点火候所以有点尴尬,也许中国电影市场也需要中间取向的作品吧。

排片真的太少了,真的很应该让更多人看看。

还有我不是特别明白,为啥要点明宝钗咏絮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于整部影片有啥联系特别紧密深刻的用意吗?

2.《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红楼梦中可能这句话是宝钗豁达乐观的态度,可是对于封建时代的“好风”可能也就是嫁一个大户人家吧。但是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盛男最终真的解脱了吗?这部电影我感觉很压抑,当盛男说“我那么努力,还是要死。”的时候一瞬间就崩了,至少她还有她自己对生命和爱欲的寻找之旅,可更多的人连盛男那种自我救赎的机会都没有。无论是江上的空境还是墙头的那种孤独,盛男内心的火让她不会真的燃烧自己的生命,反而在旅程的众生相中寻找自我救赎自我解脱。最后盛男有没有解脱谁都说不好也许这只是人将死之人的一种挣扎呢?这是不是盛男想要的“好风”?话又说回来电影是个好电影县城土大款,仙人李老,渣男刘光明。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又是我很喜欢的叙事风格,很值得一看。

3.《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三

“你惧怕死亡吗?”我说不上来,因为似乎并不那么惧怕,我也不知道为啥,感觉吧。昨天去看了电影《送我上青云》。电影里,女主渴望被爱,她一直在寻求一种温暖,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她就能被满足,她卑微地乞求,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寒心和失望,最后有人跟她说了句“我爱你”,纵使是个精神病,但她也心头一暖,能对着峡谷大笑三声,放过自己;女主的妈妈渴望被关注,有些天真有些傻,在太小的年纪做了自己还承担不了那份责任的事,所以后来想有所作为,却只是力不从心,看似没心没肺,其实也会放声哭泣,太无助;女主的爸,仗着有点家财,骗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太自私,可能也就女主的同学能降住他吧,真是一物降一物,他或许渴望被管教?不多置喙;那个有点笨笨的女婿渴望被尊重,但他选择的却是妥协,所以只能忍受,终是压抑太久,被女主一把火点燃,竟也有了反抗的勇气;女主的工作伙伴四毛渴望成功,他有初心,他有追求,可是他太渴望了,以致失了本心,“就算在黑暗里行事,心里也应有光才对”,电影最后,他可能看到光了吧;李平是个浮夸的二傻子,他虚荣,渴望的东西太表面,他倒是有一个有信仰,看破生死,洞悉一切的爹,这个爹,其实也是渴望被认可,被理解的,女主的“谢谢”,会使他会心一笑吧,我觉得他还是被凡尘俗世所牵绊的,要不也不会追着给孙子签名找存在感,所以我不想说他通透豁达。电影里塑造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渴望,渴望被爱,被关注,被尊重,成功,被认可,被理解……因为欠缺所以渴望,但是追逐得太紧,总是越渴望越得不到。什么灵魂的永恒,那只是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更像是一种逃避。其实想得到爱,首先要爱自己,同样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也要先学会尊重自己,想成功,要守住本心,不能失了自己……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当我们觅寻的时候,是茫茫大千,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不得;当我们不觅的时候,则又是草漫漫、花香香、阳光软软的,到处都有好风漫上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联想到这句话了。写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我还是更喜欢温暖治愈类型的电影,这种发人深省?的片子,不太能引起我的共鸣,或许因为我还没有饱经风霜?可能吧,就这样吧。

4.《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四

男性观众觉得影片塑造的男性角色都太过负(sha)面(bi),是在通过贬低男性抬高女性。我很喜欢李银河老师说的,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电影,没有什么男权女权的电影。其实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即使是主角胜男,但可贵的是影片找到“可理解”的那一面,其实同样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些不完美、真实的影子。

❤️对死亡的恐惧

人生太苦了,谁也逃不出生活的泥沼,难得的是能在影片中哈哈哈的高级幽默中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绝味感,也算是精神上的「送我上青云」了。

5.《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五

盛男,这个名字就暗示主题,女性独立。女性独立不应仅仅是拥有了表面上的一些权利,更在于大部分国人避而不谈的性。但愿我们的社会能从只能用羞涩,被动,含蓄等词语变成用多元化词语来形容女性在性上的需求的社会。

“人生在世,就是食色二字”,这句台词不仅仅针对男性,生而为人,女性也有追求性的权利。

6.《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六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最直观的感受,

有几个片段有些触动我的神经:

刘光明在宾客面前背圆周率;

盛男在几个油腻男人面前签合同;

毛毳压在盛男的身上咆哮地说出“有钱才有尊严”;

这几个场景都直指一个主题:穷没有尊严。

当然这个主题并不是适用所有的阶层,

这个故事里没有中产、没有高层,

只有不太穷的穷人和不太富暴发户,

这两个群体的关系非常微妙,

不太穷的穷人似乎只要稍微放下尊严,

就有可能挤入暴发户的行列,

刘光明和毛毳就是其中一员。

而不太富的暴发户只要稍微一得瑟,

就又会被打回原形,成为不太穷的穷人,

例如盛男的爸妈。

(一)有钱等于尊严?

俗话说:一桶不满,半桶晃荡。

这句话的涵义嫁接到本片的主题,意思大概是:

真正看透的人,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尊严,

反倒是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人,看似很得意,其实都是虚妄。

但《送我上青云》却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上一桶水的人几乎没有,全是半桶水的灵魂。

李平的父亲看透了吗?没有。

他在死前依然认为“爱欲”才是人的起点和终点。

爱欲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变得有钱。

因为钱能实现很多欲望,包括尊严的获取,

也可以践踏和玩弄别人的尊严。

践踏尊严最爽的玩法就是——用钱来践踏别人的自豪的地方。

盛男你不是记者吗?你不是能写东西吗?老子给你钱,乖乖低头给我写!

刘光明不是“才子”吗?不是能背圆周率吗?老子给你想要的生活,喝酒的时候给我助助兴!

毛毳不是会来事吗?好好给老子伺候着,会分肉汤给你喝!

如果仔细分析这三个人物,我们会发现:

文化,在这个故事里,是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但这并不是无中生有的现象。

春节期间,一篇《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网上爆火,

其中就说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

过年期间农村变成“堵村”,拥堵程度堪比北上广,

远在千里之外的打工者都不顾旅途奔波,开着车回乡,

就是为了让自家门口放一辆车(无论什么牌子),这样显得倍儿有面子!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似乎在农村蔓延,一个中专毕业的去做房屋中介,赚得盆满钵满,

回乡时腰杆子挺得很硬,还专门要去他发小(考上博士)的面前发一根烟,炫耀这一年的收入,

这样的场景不就跟片中的很多场景很相像吗?

于是有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有钱成为受人尊敬的筹码。

如果说变有钱和变有文化哪个更重要?

可能好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变有钱和变有文化都不是捷径,

但有钱似乎可以把自己包装地有文化,

有文化却不一定能让自己变得有钱。

那么文化在很多人眼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二)有文化等于幸福?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词用得有点严重,

但我想表达的是:大环境就是这样,个人如何不受到影响?

刘光明们和毛毳们就是向现实妥协的例子,

刘光明活得很拧巴,他更像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思维,

凭借应试教育这个“好风”借力,送他上青云,

但这个风没有将他送上青云,他找了暴发户岳父这个“好风”,

毛毳曾经也有新闻理想,也曾是有抱负的青年,

碰壁碰多了,就迷茫了,活得没尊严了。

攫取尊严的最好的方式,这个社会环境已经给了答案,

那就是变得有钱。

但有钱真的能幸福吗?

过来人盛男告诉我们,似乎也行不通,

从小穿对勾的鞋,吃穿不愁,

也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成为什么。

但她不幸福,一个肿瘤就能将她拉回到现实,

她在澡堂里跟一群油腻男人battle,

据理力争地保护着自己的尊严,

但暴发户李平一句:记者?纽约时报都倒闭了,你还牛逼个啥?

对啊,大环境都在佐证暴发户的论点,

盛男的尊严被倒逼到墙角,

她只能以希特勒的例子来羞辱没文化的傻缺李平,

但她知道自己输了。

她喜欢看名人传记,她说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

因为她对未知的生活有某种恐惧,

她想用过去的人物经历来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李平用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事实告诉她:你们这些文化人就作吧!

刘光明在图书馆感慨:这里只有我一个人来,这个县城已经没有文化了。

他想用文化的力量让自己超脱一些,

他拍云,希望能看到更多更远的东西,

他在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如同古代游历山水,放浪形骸的诗人,

他的幸福使用逃避和妥协换来的,这样活着是很痛苦的。

无论是盛男,还是刘光明,毛毳,

他们的不幸福来自于他们“太有文化了”,

当人们越想抛开物质去看这个世界,

去追求纯粹的东西,

就越容易被这个大环境啪啪打脸,

就像当年不啻于成为房奴的我们,

不愿意进体制工作的我们,

都选择了妥协,这是大环境的倒逼,这是尊严的驱动,

毕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超脱于物外。

这个故事里,教给我们最好的示范就是李平的父亲,

沽名钓誉,用文化来换来金钱地位,

似乎才是这个阶层文化的最终归宿,

文化的纯粹性早已缺失,

这便是《送我上青云》的悲凉底色和基调。

(三)大环境等于妥协?

以前的小孩想当科学家,

现在的小孩想做网红或主播。

这一切都似乎是既得利益的驱使,

上青云的阶层跨越最好的捷径就是出名,

用名赚利,无可厚非,

但未来的互联网和科技还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我们还不得而知,

就像《寄生虫》的主题一样,

如果有钱人的品质你学不会,

充其量只是个暂时获得利益的寄生虫,

当下一波浪潮来临之时,

也许就会被淹死,

尽力去做那个一桶水,

环境的潮水无论再怎么变,

7.送我上青云观后感 篇七

然而随着剧情展开,她的形象开始更立体复杂。她是在十九岁就为听到陶瓷厂噼里啪啦的开窑声沉醉到烧了喇叭裤还不自知的单纯少女。也因此吸引了厂长,于是她在他送了她一条新裤子后,没多久就嫁给他,生了女儿盛男。

这个经历通过梁美枝与李平父亲的闲聊中用只言片语轻巧带过,却让人瞬间明白了她何以保持一派天真单纯至今,也解释了盛男为何坚决走到母亲的对立面——去女性化、独立坚韧、且习惯隐忍不发。在父亲富有且强势,并出轨多年的境况下,一个只会依赖他且弱势甚至假装糊涂的母亲,会让女儿在同情和鄙夷交织中,更加坚定地选择独自野蛮生长。

她们在后来的争吵中相继崩溃决堤。关于母亲催婚反被女儿质疑,她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婚姻是否幸福的段落,简直还原了我自己与母亲的某次争吵,令人心有戚戚焉。梁美枝最后看似辩解但确实无奈地说了一句,我生你时只有十九岁,我也不知道怎么当好一个妈妈。这话其实也是让我在长大后的某些瞬间,终于还是选择原谅母亲某些行为的原因。

然而这样一场歇斯底里的争吵,过后的和解也是一个非常梁美枝式的设计:一直懒得给母亲拍照的盛男在看着她黯然伤神的背影时举起相机,只是喊了她一声,她回头看到镜头,哀怨的表情就瞬间变为嗔怪,并最终露出了一个美丽的等待被定格的笑容——我爱这个段落。

当然,梁美枝在影片里还自有感情线,她被李平父亲的短信打动,又听到他发来多年未闻的开窑声。最终在博物馆里,她在他的眼神与言语包含的宠溺中沦陷——于是她如愿以偿地恋爱,且报复性出轨了。

是否女性无论多大年龄都需要爱和被爱?梁美枝如此,盛男也是。盛男始终说的都是“做爱”和“性爱”这些词,都离不开爱。不然随便哪个“性感裸男”也未尝不可。看到最后我甚至怀疑她也是爱四毛的,或者她自己也半信半疑,于是怀着对他表面逐利背后渴望被尊重的理解,和一点物伤其类,终于还是尝试了。但如果那一场性爱是种验证,结果无疑是她既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感受到被爱。那么不如试着自己爱自己吧,就这样,她终于到达了这一段旅途的顶峰。

或许对她来说,这一路经历的一切,荒诞也好,幻灭也罢,病也好,梦也罢,都是好风,只要她愿意借力,终能上青云。

最终的结局,盛男当然还是在父母的关切下进了手术室,一个庸常的现实。其实她真要治病未必多难,相比更底层的很多人而言。但她和自己过不去,非要较劲。

一个人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有多难呢,很多人别说和解了,光是周旋,就花光了所有力气。在周旋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四处碰壁,到哪都撞上无数个厌弃的自我,终其一生都不得安宁。

即使单纯豁达如梁美枝,浑浑噩噩过下去,好像一辈子也能这样过。但是当一个人走在空旷冷寂的大街上,想到过去背叛的丈夫,现在逝去的恋人,生病的孩子,还有未来几十年惶惶的日子,也会忍不住裹紧单薄的外衣失声痛哭起来。

这一幕也使我想起和她非常像的我的母亲总是说,人啊,糊里糊涂没心没肺地,一天天就轻易过去了。一旦静下心思来想去,就开始哀叹怎么过下去这么难啊。

诚然,电影里也刻画了很多有意思的男性形象,比如四毛、李平父亲、李平、盛男父亲,还有最特别的刘光明——某种程度上他也是被尘封在了一个年轻的时刻于是保持单纯且拒绝醒来的男版梁美枝。据说影片上映后不少男性感觉到被冒犯,可能是少有地感觉到男性在影片里的存在会全是负面形象,而没有一个伟光正的存在(其实影片的女性形象也都没有好到哪里去)。这个现象本身也很有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

毕竟最终还是梁美枝和盛男这两个难得一见的丰富立体的女性形象,让我喜欢这部电影。张爱玲在《有女同车》里感慨过,“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只是现实生活中某一部分人的一幕,然而很多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单薄简单得可怜。

贝克德尔测验有三个准则,测试一部电影是否性别平等,分别是两个有名字的女性角色、两个女性角色的对话、对话内容与男性无关。按这个准则,《送我上青云》已经达标并且超常发挥了——而这还只是代表平等,并没有尊卑或抑扬。

虽然电影本身并不完美,也有一些瑕疵,比如一些刻意的说教,搞怪的设计和生怕观众看不懂用意的强调,但还是瑕不掩瑜。贵州山水太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

8.《送我上青云》观后感精彩评论 篇八

在略显沉郁又不失黑色幽默的气氛中看完这部片子,关于影片永恒的主题人性、爱欲、金钱、尊严…大家已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盛男最终为什么会选择毛毳很多观众不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当一个人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为了追求那份生命的完整,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最美好期许的一个交代,尽管有着些许的无奈,这跟宁缺毋滥是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吧,没有孰是孰非的界定。

影片结尾在一空旷的高远处,“哈哈哈”三声仰天大笑,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度契合,李老、毛毳都是盛男的借力,当面对疾病、死亡诸多人生困境的时候依旧作出不懈努力,从而去改变命运让生命达到最大限度的绽放正是我们每个人也要去追寻和努力的。

9.送我上青云观后感作文精选影评 篇九

有幸提前观看了《送我上青云》更开心的是听到了李筱懿和姚晨的对话,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围绕着人到底是要追求成功,还是要坚持自己所认为的东西,电影把这个时代生存的压力放大以及死亡,欲望,爱都放大,能让人看的更清楚,我始终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在看自己,每个人都逃脱不了世俗的枷锁,但很多人都是不甘的,希望自己能脱离世俗,但何其容易呢盛男在知道自己患了卵巢癌,需要30万手术费,但她没有那么多钱,她也想到了向家里求助,买了酒去看父亲,但父亲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反而给她要钱,我想那一刻的盛男,是很无助的,家本来是最后的避风港,但家没有给她任何的帮助,最后她不得不想办法自己去筹手术费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电影或电视里面的形象都是塑造成功的人生,这部电影打破了我们惯有的思维,在里面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想要的去努力,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成功了的人,都拥有不完美,但我认为这更贴近生活,现实中成功的人本身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是在为生活去奔波不管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可能真的很少有人能生的起病,家里不管谁生病了可能都会把这个家打回原现,甚至没有钱去看病,但就像电影里的盛男一样,她们都没有放弃自己,都在努力的活着 感谢香蜜观影团的特别邀请,近距离接触到了姚晨,听了导演和姚晨、李老师的分享,发现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人,哪个年纪,哪个行业,大家都会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很多压力和挫折,被打倒了那就站起来,努力是常态,但也因此让我们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孤单

10.《送我上青云》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 篇十

二刷《送我上青云》,台词自然平实,我更加认真仔细地关注台词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关于婚姻家庭,关于生死爱欲,关于理想尊严,尤其是女主角那一句“我想跟你做爱”,既大胆又特别,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使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敬意! 影片通过女性视角去讲述故事,审视社会。姚晨饰演的女主角“盛男”是一名30岁左右的记者,是家庭的独生女,而且是拥有博士生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世人眼中,她应该是所谓的“独立女性”、“社会精英”。可是,她的人生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如意顺遂,在她工作的城市中,她没有存款,也没有爱情,还被诊断出了卵巢癌,一场病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病变的社会价值观。 在盛男的眼中,男人们都显得俗不可耐。盛父是陶瓷厂的老板,十年前出轨盛男的同学,企业经营不善,行将破产。企业家李平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住豪宅,置产业,还要为父立传,使之永垂不朽,大腹便便其实内里毫无才华,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人。李父是“修行之人”,见了盛母便起心动念,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盛男对他的理论不屑一顾。李婿刘光明看起来文质彬彬,实则斯文扫地,他喜欢用两个相机拍天上的云,一副文艺青年的做派。他本该追求理想,自由不羁,却委身世俗,做了李家的“乘龙快婿”,但他并未得到李家人的尊重,甚至受尽羞辱,宅子中有个专门的地方供他当众表演“才艺”——背圆周率,那个位置可以让他的声音在整个宅子里回响,他在鞋柜上贴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让家人在换鞋的时候向他鞠躬,是他在这个家里唯一受到尊重的时刻。同事四毛是个得过奖的记者,但他并没有职业理想,他一心只想积累人脉,追求成功,渴望成为一个像李总那样的有钱人,盛男与他合作只是觉得他更善于与傻缺打交道而已。 盛母说,盛男从小就一直穿有“对勾”的耐克鞋,这意味着盛男从小就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跟别人打架,父母并不关心她的伤情,反而问她有没有打赢;十岁那年,盛男第一次坐飞机晕机吐了一地,父母同样没有关心她的身体,反而跟旁边的人一起嫌弃她;当得知自己身患卵巢癌时,她惊诧地脱口而出:“我没有乱搞男女关系。”她一直被“对勾”背后的社会价值观绑架着成长,然后她换了一双“牛掰”鞋(新百伦)。 盛母常年囿于家庭,整日精心打扮,追求年轻漂亮,盛男认为,父亲当初之所以看上她娶了她,完全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又愚蠢。五十过后,突然停经,气愤于出轨十年的丈夫,盛母说她要开始寻找“自我”。与此同时,盛男也开始直面“生死爱欲”的人生课题。 传统观念认为,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集体,随大流总是最安全最保险的那一条路,个人意识的觉醒则意味着危险与叛逆。《送我上青云》正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盛男的遭遇,反映当下吾国吾民的人性,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一点点打破固有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我们“改变”的契机,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可敬可叹可爱之处。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直面生死”是我们一直以来都缺失的一课。更何况,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直视自己的性欲望,需要莫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向死而生”的决绝。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总是习惯性地通过征服女性来满足或发泄自己内心的欲望,这实则是一种缺陷。《送我上青云》里患有色盲的四毛,在与盛男的一场性爱之后,快然自得,仿佛置身于梦境看见了彩虹,而真正让盛男满足的是她背对着四毛的自慰,那种快感完完全全来自于她自己。当得意的四毛看见身旁正在自慰的盛男,这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快乐从自由而来,自由从反抗而来,反抗需要勇气,而这勇气又是何等的悲壮! 刘光明在被盛男强吻后开始自觉,对他而言,从楼上一跃而下是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李老的葬礼上接受众人的鞠躬是一种重生。正如姜文所说过的那样,所有的男性,若不经过女性的锤炼,是无法认清自己的。如果没有凤仪和巧红,李天然就不会成为一名英雄(“李天然”、“凤仪”、“巧红”均为电影《邪不压正》中的人物)。我喜欢《送我上青云》里的姚晨,就像我喜欢《邪不压正》里的周韵和许晴。(声明:我并非因为镜头展现了许晴的臀部而喜欢她,尽管那看上去很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修短无常,苦海无边,或许很多人就像盛男一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我们不要忘了做一个自由、勇敢且善良的人。对这个世界爱与不爱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切莫跟自己过不去,遇到烦恼不要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吃顿好的就没事了,就像盛母对盛男说:“睡一觉就好了”,或者像盛男那样,仰天大笑三声:“哈!哈!哈!”这三声“哈!哈!哈!”,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我看来,那“好风”所指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上一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调研报告下一篇:银行柜面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