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2024-06-19

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精选15篇)

1.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一

20_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公司党委组织的“明初心,担使命”遵义党性教育培训班。通过听取《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专题讲座,参观遵义会议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纪念馆,瞻仰红军山烈士陵园,聆听“红军菩萨”的感人故事,我深刻地体会了当年峥嵘岁月下革命前辈们运筹帷幄的风范;感受了红军将士忠于革命的坚定信念。

在参观苟坝会议纪念馆时,“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的长征路”版块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遵义这个城市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一步步脱贫致富,其中花茂村新农村建设还成为了全国的模范。这让我不由得想到,25年前,为了公司事业的发展,不远千里远赴淡水默默无私奉献的公司的前辈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正是他们辛苦的付出,打下基础,我们才能有如此优越的办公条件、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及能让人快速成熟成长和进步的事业平台。

我们最不应该缺少就是前辈们这样的精神和境界。一个人活得有热度、有深度,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的英雄举动,更要学习他们在干事业中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守得住清贫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面对困境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要提倡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在急事、难事、重大任务面前互相帮助,共同面对。

本次“红色之旅”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更是一次从思想、党性认识上的重大洗礼。在重温党的伟大历史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的冷静思考。作为车城物流人,我更应该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创先争优。我要把这次红色之旅当作人生的一次新的起点,要用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学习中,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公司伟大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走好新的“长征”路!致敬,革命先烈!致敬,公司前辈!

2.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二

长征精神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展开调研、认真思考, 并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育者不仅自己要拿出长征精神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来深入学习, 努力将思想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形式新颖让年轻人喜爱, 还要要用长征精神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自己, 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 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回顾长征, 长征又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众所周知,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 红军辗转十四省, 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突破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 实现战略转移, 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创造出的奇迹。对长征精神再一次深入研究学习后, 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学习长征中百折不挠的精神

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 被迫实行转移, 退出中央根据地, 进行长达两年的长征。途中, 坚持奋战, 克服艰苦环境, 最后胜利会师。经过艰苦的长征, 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是缺失这样的精神, 害怕吃苦, 遇见困难就退缩等, 但年轻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只有把实现梦想的道路植根于艰苦奋斗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中国梦, 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 才能在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要学习长征中不断进取的精神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攻占700多座县城, 牺牲了营级以上干部430余人, 其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期间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荒草地, 翻过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现在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放松了, 殊不知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据调查, 国外大学生一周的阅读量相当于国内大学生一年的阅读量, 国外大学生苦苦奋斗的四年, 却是国内大学生最轻松的四年。学习就像长征一样, 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 要学习长征中不断进取的精神, 不管就读于哪一所大学, 学习是终身的事, 要不断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专业素养。

三、要学习长征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2003年7月, 英国的李爱德和马普安决定效仿红四军团的速度重走长征路, 从四川安顺场奔袭泸定桥, 一个昼夜240千米、24小时内完成, 结果他们晚到了13个小时, 期间因为太累太困, 他们睡了几个小时。而红四军团在这个时间内不仅顺利夺下了泸定桥, 还作战两次, 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 究其原因就是共产党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这是值得年轻人学习且传承下去的精神。现在许多的年轻人缺失理想信念, 而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是人精神上的“钙”。要用长征精神给年轻人补“钙”, 帮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时至今日,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 年轻人应在安宁、富足生活的今天, 重拾长征精神, 重塑精神家园, 沿着信仰的足记追寻永恒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 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丁玲.红军长征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3.回首长征路 品读长征精神 篇三

张云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长者,一位功勋卓越的共和国大将。他传奇性地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中革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生前对于自己在长征中的传奇历程却鲜有回忆面世。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9周年之际,本期刊载《张云逸的长征路》,我们可以从中品读红军将士的伟大长征,品读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可领略张云逸所特有的谦慎品德——“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高峰——老山界,在敌我力量极端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将士紧紧依靠桂北各族民众的支持,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度的阶级觉悟、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英勇献身的精神和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浴血湘江天险,征服越城岭,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将红军全歼于湘江地域的阴谋,也宣告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红军将士血祭湘江,却开启了中国革命航船从危难驶向光明的伟大序幕。

中央红军将士从损失过半的惨痛中醒悟,迫切要求毛泽东重新领导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作了最为精彩的叙述:“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遭受惨重失败的教训中选择了毛泽东,这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历史选择和重要启迪。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作了最为经典的评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所体现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全党的集中统一,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4.长征精神与环保同行 篇四

时光荏苒,红军长征已胜利八十周年。想当年,党和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革命形势十分严峻,被迫进行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苦难,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长征胜利。

它是中国革命史中意义重大的一篇,让中国革命希望重燃。也让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难万苦,奋勇向前,表现了红军将士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表现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以草根树皮为佳肴,以草丛为军帐,体现了不怕吃苦的乐观精神。长征途中,面对生死考验,红军将士坚持长征,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选择死亡,表现了甘愿牺牲,顾全大局,关心集体的精神。长征是永不能忘的史诗,长征精神是世代相传的财富。

如今的中国已和那个年代大不一样,人民以脱离了战乱的苦海,国家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但长征精神在当今的时代也能激发我们巨大的力量。长征精神成为中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它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一种对民族的自信,更让我们在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到一种新的改变。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我们还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环境与资源愈加突出,我们应关注环保问题,其实,我们对“环保”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而“环保”这一概念也恰如其分在社会主义新建设中占据这重要地位,它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的基本。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横念物力维艰在长征那个年代,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物质十分贫乏。在长征中更加珍惜每一斤粮食,每一滴清水,因为它能让生命继续延续。当代的社会相比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已经繁荣许多。我们是不用和革命先烈那样,过得太过艰苦。但无论物质生活多么丰富,我们都不能铺长浪费。当媒体报道每年我国浪费粮食数量之惊人,我们不觉为其反思。于是光盘行动成为席卷全中国的思潮,人们开始珍惜,节约粮食。何止节约粮食,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还有许多,比5如,我们可以用纸张的双面书写,离开房间应关闭电灯,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这样就为我们国家节约了许多资源。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的革命先烈比我们更能吃苦,勤俭节约的长征精神还会在社会中延续。

牺牲自己的个人私利,维护集体的利益是值得赞。节约资源也为国家的发展,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在国个家集体利益面前,我们要节制自己铺张浪费的习惯。

我们要坚持环保的理念。在长征的遵义会议中,毛泽东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中国革命 引向胜利。在当代的社会中,绝不能为了经济发展,无限制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环境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把环保做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见此自己的理想。长征途中,革命先烈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放其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才能实现了革命的目标。如果我们想让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我们就坚持自己的环保理想,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要克服。

我们一定要团结。伟大的长由千千万万征是 个红军战士谱写的,长征路上有无数人的汗水鲜血。今天我们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也要凝聚一万人的力量,我们一个人办不到的,好有整个社会谐力前行。如果每个人都甘愿为环保付出一分力量,那整个社会就会凝聚巨大力量,美丽中国自热可待。

5.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论文 篇五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央领导人不断提倡弘扬长征精神,他们集体

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比喻为新时代的新长征。新长征意味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承续,这样,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新一代的血液,肩负着建

设祖国的重任。为了让我们的祖国走向世界的最前列,我们应该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关键词] 学习弘扬 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

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一.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表面上看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纵

横冲直撞10多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胜利走完了

长征路。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这几个方面的长征,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

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次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沿途各族人民广大群众共同谱写的一曲响彻云霄、震撼

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凯歌。这次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的图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

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草地跋涉„„”无

不让我们的心灵震撼。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市,筹款数百万元,扩

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

武装和群众组织。走遍了千山万水。较大的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夹金

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丰河、潇水、湘水、清水河、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

江、大渡河、白龙河、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是历史记

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

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二万

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

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

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是因为有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如此

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篇大道理?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发

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

而告结束.”

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概括“长征精神”为以下四个方

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

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

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

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西行漫记》一书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

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历不衰的热

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

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东

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二.当代大学生

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没有了硝烟,我们可以天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但想一想红军的长征,历经万千,艰苦

磨难„„就会知道我们多么幸福,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争取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红军

长征途中,许多同志长眠在了那里,也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了今天.一位作家走访过一位老红军,问老红军:“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深山丛林中迂回穿插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

生死问题.”老红军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是穷苦人,一无所

有,没有牵挂.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才有可理想

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

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我们红军长征就是一部

‘一不怕哭,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老红军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这种精神是多么珍贵

呀!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当代大学生要发扬当年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

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铸中华民族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6.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篇六

摘要:

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设计意图

正文:

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 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设计意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

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

师生:(共同完成)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四次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

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

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

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 ――毛泽东

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和梳理工作。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7.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七

作为一所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学校,“长征精神在长征”是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德育理念。长征中学的“长征精神教育”课程重要的载体是依托长征镇人民武装部,共建“新长征军校”,联合开展“重走长征道路,弘扬长征精神”红色之旅活动。此课程集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一体,通过5年一轮的长征行活动,让新时期的学生亲身体验长征精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英勇的伟大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开始,到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十年间,长征中学师生代表们寻访了长征出发地、长征转折地、长征会师地直至长征胜利落脚点。他们从南昌到瑞金,从于都到遵义,从赤水到红原,穿过腊子口,登上六盘山,落脚吴起镇,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沿着红军先烈的足迹,长征中学的学生们跋涉在红色大地上,一路收获珍贵的记忆,受到心灵的震撼。

8.重温长征精神 篇八

——王树增

“我们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作为革命前辈的后代,我们对长征理解多少?了解多少?我们是否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热爱那部分宝贵的精神财产?”在“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 报告会上,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为青少年朋友们带来了“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主题讲座。

一场精神的朝圣

王树增在写《长征》的时候,为了研究资料,他走了一遍长征路。途中看到许多青年人重走长征路,其中有四个衣衫褴褛的瑞典青年令他印象深刻,他们的出发点是于都河畔,严格按照长征的路线一步一步地走,已经走到了“四渡赤水”的位置。

见他们穿着草鞋,王树增就通过翻译提醒说:“不要穿草鞋,草鞋有两个问题,第一,草鞋走三天就漏底儿了,并不结实,你得背多少草鞋?第二,草鞋穿一天脚就要磨血泡了,你们还是穿旅游鞋吧。”他们却回答说:“不不不,因为当时红军就是穿草鞋的。”王树增接着通过翻译说:“不要四渡赤水了吧,一条小河过四次,那是红军当时没办法,现在你们没必要绕来绕去,我给你们指条路,你们赶紧往南走,再过乌江,直接就去云南,后边还有很多路要走,金沙江、雪山、草地等着你们呢,不要在这儿转了。”结果四个青年回答说:“NO!不不不,就是要按照红军长征的路来走,地图就是这样的。”

王树增的心灵被触动了!瑞典是北欧的高福利国家,按理说这四个青年在本国是衣食无忧的,可他们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陌生国度的一角,非要走这条路不可,非要吃这么多苦呢?王树增认为,这四个青年在这条路上,进行的是一场精神朝圣。他们试图在这条路上的行走过程中获取精神的营养和力量,增强在纷杂的现实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面对人生的信心,使自己更勇敢一些、更理智一些,使人生成功的机率更大一些。

长征被世人追寻不已

写《长征》之前,王树增还曾受到一件事的鼓舞,就是2OOO年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本书,叫作《人类1OOO年》。王树增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惊讶,因为书中提到了长征。单纯从军事意义讲,长征比不上几次世界大战,军事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世界大战没有入选到书里,长征却入选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后得出个结论,也是唯一的结论,那就是西方的专家和学术界的顶级权威们,认识到长征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进程。《人类1OOO年》对长征意义的评价是:“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通过奋斗,进入了社会主义。”

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长征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漫长征途上。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也曾来到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更被三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长征精神就是永不言败

什么是长征精神?王树增寄语青少年:长征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大家要把人生字典当中的“失败”两个字彻底抹掉。人生总会有挫折、有坎坷,但永远不要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人只要有了永不言败的精神,人生成功的机率就会更大。

作为中国人, 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

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工农红军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的总和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数座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1.

2.有一艘船只能容纳50人,现在已有49人。这时一位孕妇上了船,船就沉了。为什么?

Because it is a pigboat. (因为它是一艘潜水艇。)

9.重温长征路 弘扬长征精神 篇九

2016年06月27日 10:13:26 来源:求是网

作者:魏岳江

历史总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合金”,拨动沉重的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凯歌。毛泽东同志就是那位拨动历史时针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燃烧着„„1934年10月开始的25000里长征,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进行了300余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堵截,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沼泽,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林莽沉沉,巍巍青山,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泥泞草地,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刺骨,雪压冰封,林海茫茫,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吸取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弘扬长征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千山万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鱼水情,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到的跟名英雄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一、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次伟大实践。弘扬长征精神,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

毛泽东同志说过,“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到达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由毛泽东同志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朱德任总指挥的红军第一军团,由于全面实行了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加强了军队内党的建设,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当时,这支仅有2万余人的红军队伍,成为全国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王明“左”倾路线在根据地的推行,直接削弱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能力,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为单纯的打仗一项,导致革命的巨大挫折和损失。遵义会议的召开,胜利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以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为指导思想的党中央的领导。由于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我们党才能够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并且克服了张国焘退却逃跑路线和分裂党的阴谋,最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因此,弘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红军坚决听从党指挥的优良传统,时刻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巩固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的坚定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到古田去,重温历史、寻根溯源,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人民军队才能更好前进。2014年10月,习主席出席第一次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鲜明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明确了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重点任务和实践要求,把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境界、推向了新舞台。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胜利。弘扬长征精神,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必须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点燃军队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革命激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和壮举!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频繁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紧追不舍、围攻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凭借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为什么红军会有如此钢铁般的意志、坚如磐石的信念?因为他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炮火硝烟,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到的艰难险阻。面对各种险恶环生的环境,红军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意志,红军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线、包围圈,抢渡了乌江、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一切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长征,对每个革命战士都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险象环生,党内分裂主义的干扰,都没能阻挡红军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为什么?就是因为红军战士有理想、有信仰,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正是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点燃了红军的革命激情,把广大官兵凝聚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使红军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维系和增强了团结,激励红军战胜了强敌和种种艰难困苦。在条件最艰苦、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各级领导、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和带动官兵前进。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强有力的革命精神的灌输,使广大红军官兵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钢铁般的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历史的丰碑。红军艰难奋战,转战数万里,其根本动力是他们对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宏图绘就。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强军目标之本。2014年1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2016年2月3日,习近平在井冈山上动情地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他同时号召:“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今年,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必须牢记习主席的嘱托,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弘扬长征精神,像红军那样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人、鼓舞人,把红军当年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境界、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艰难困苦中将革命不断引向胜利的理想信仰,作为我军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强大利器和法宝,努力把长征精神化作时代号角,用长征精神砥砺奋进,开新图强,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行。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团结战斗的凯歌。弘扬长征精神,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官兵之间的团结,同舟共济谋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留给我们今天的又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是团结的凝聚和结晶。团结奉献是红军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凝聚力量的源泉。长征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了全党、全军以及军民的紧密团结。红军长征的胜利实践表明,团结奉献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长征期间,毛泽东、朱德同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革命大局为重,既要与凶狠的敌人作斗争、同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又要同党内“左”“右”倾错误作斗争。在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分裂党中央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红军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使得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军民之间以及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大大增强。没有这种团结,要实现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特别注意将张国焘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以至犯错误的同志严格区别开来,把处理党内矛盾变成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从而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使全党全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团结力量。长征中,各路红军围绕着总的作战意图,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这与国民党军队派系争斗、保存实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官兵团结是部队团结的基础。红军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互帮互爱、同舟共济,表现出任何旧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凝聚力。红军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上层人士,增进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红军十分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不断促进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的大团结,使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的巨大力量。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习红军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我军的集中统一和团结稳定,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要切实尊重士兵的人格和民主权利,深入开展尊干爱兵活动,坚决纠正损害官兵一致的各种不良倾向,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要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尊重地方政府,热爱人民群众,巩固和发展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的革命大团结,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弘扬长征精神,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长征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人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的决心和意志。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的艰苦奋斗,集中表现在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与险恶环境、凶恶敌人的一次最残酷的殊死较量。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官兵表现了顽强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的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失败中奋起,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转战途中,红军将士天当房、地作床,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相依生存,互助前进。在饥饿、寒冷、疾病、死亡面前,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战斗士气,谱写了一曲革命乐观主义的壮丽凯歌。万里长征,艰苦卓绝。长征中的作战,更是在敌强我弱,红军兵力、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红军官兵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披荆斩棘,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有了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前进步伐。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同样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继承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发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五种革命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倡导的“64字创业精神”,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廉洁奉公、自觉奉献,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当前,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追随,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凝聚军心意志,确保我军始终在党的旗帜下胜利前进。2015年新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转发《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习主席亲自领导和主持起草的这份重要文献,确定了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宏伟蓝图。中央军委制定《贯彻落实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总体部署方案》,细化分解110项具体任务,向全军下达落实习主席政治建军方略的总规划、任务书。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按照“四个牢固立起来”“五个着力抓好“的要求,扎实做好贯彻落实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时至今日,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军各项工作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珍惜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和人民在历史中结成的鱼水之情;必须坚持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惜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必须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确保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习主席的指挥。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是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通过深刻了解我党和我国人民为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而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众志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新长征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1937—194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0.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十

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1935年4月16日至19日,红军过望谟境内,共经过31个自然寨,行程130公里,短短4天时间,却在望谟西北角边饶镇播东村、翁道村(原坎边乡)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张贴标语宣传《中国工农红军十大政纲》,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秋毫无犯,打富济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群众一草一木,并还留下许多珍贵遗物。很好的展示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优秀优良形象,为争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创造了深厚的基础条件。

为时三天,与敌人发生大小战斗3次,牺牲26人,病故1人。关文战斗中(今翁道村关文组),年仅17岁的红军战士小马在观文战斗中身负重伤,失血昏迷倒于草丛中,时村民韦正贤发现并以草药止血抢救,小马因伤势过重,七日后离开人世。这场革命斗争,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情况,它是中国革命力量崛起的一个是缩影,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革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为葬于今坎边乡关文村附近的红军烈士之墓。

在播东洞宿营,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据悉在村民家住的小红军晚上点蜡烛看书,不慎将账子烧坏,硬是要赔,村民不收小红军的钱,最后小红军走的时候,将钱悄悄的放在农户家种的菜里,农户将菜摘回家,洗菜时发现小红军藏在菜里的铜钱。

为再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宏伟经历,缅怀革命先烈,讲述红军故事,歌颂中国共产党、同时,以红色之旅为由头。XX年中央电视台“重走长征路”摄制组路过望谟县边饶镇,充分展示边饶镇独特的民风民情和旅游资源。以崭新的视角来体现当年的红军路。重走长征路,不仅是路线上的重复,更是意志上的深刻与提炼,它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处于哪一个年代的中华儿女,都是经得起风浪,勇于向前的英雄豪杰,在祖国大地上,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国走向未来。

11.长征精神永葆青春 篇十一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随着震撼人心的旋律的奏响,“《长征组歌》故乡行”在长征出发地举行的第一场演出拉开了序幕。在象征兴国扩大红军三个师的三面巨型红旗雕塑的背景前,庞大整齐的演出阵容显得气势恢宏,尤其是演职人员统一的红军服装更显得威武雄壮。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长征组歌》剧组146名演职人员,和“将军县”3万多名群众情绪激昂,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发自内心的共同心声。

在中国合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长征组歌》,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保留节目,自诞生40年来,演出1000多场,被列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说起《长征组歌》,每一个兴国人都倍感亲切,因为兴国是词作者肖华上将的故乡。兴国是被毛主席高度赞誉,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当年全县只有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之众,占青壮年的80%。为国捐躯的烈士就有5万多名,均名列全国第一。参加长征的12个红军主力师有7个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基本由兴国子弟组成。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54位开国将军,肖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红小鬼”肖华,以周总理赞之的“神来之笔”创作的《长征组歌》再现了万里长征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剧组首演时最年轻,而今却是年龄最大的男、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马子跃和耿莲凤,今天显得格外激动,他们说:“《长征组歌》回故乡演出,是我们剧组每一位演职人员盼望已久的。今天,在纪念长征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青年歌手李晖和桐瑶参观了烈士馆和将军馆后感慨万千,她们说:“能到这块浸满先烈鲜血的长征出发地演出,是我们一辈子的光荣,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洗礼,真正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灵魂!我们以后一定会唱得更好,让长征精神永远发扬光大!”国家一级指挥蒋燮斌含着热泪指挥完成全部演唱,他说:“在这个铸造了红军魂的红色故土上指挥《长征组歌》的演出,我算真正找到了感觉!”其实最欢欣鼓舞的还是每一个兴国人。早在一个月前,《长征组歌》要回乡的消息一经传开,兴国就开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干部群众奔走相告,就像肖华第一次回乡时一样,全县上下开始忙碌开了,比准备过年还热闹,早好几天就给整个县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作为一代名将,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的肖华,先后三次回乡。每一次回乡,家乡人从他身上感受到的除了纯朴的故乡情怀外,更多的是永葆青春的长征精神。他说得最多的是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81年冬,肖华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对兴国的脱贫致富和水土保持心急如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家乡人牢记他的叮嘱,弘扬苏区精神,在治山治水、治穷致富两大工程上进行了新的长征,使这个全国特困县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旧貌换新颜。只可惜说过一定要再回来看看的肖华4年后逝世,弥留之际,他曾说,人不能回故乡了,真希望《长征组歌》能回故乡,希望家乡永远别丢了长征精神。

可以说,《长征组歌》是肖华的灵魂,更是红军魂和长征精神之魂。她是从这块红土地走出去的优秀儿女心血的结晶,几代兴国人一直翘首盼望她回到这块红土地。

在观众席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肖华的妹妹肖金洪。这个至今仍在兴国乡下务农、遵照哥哥教导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的农村妇女,昨天彻夜未眠,今天穿戴一新,她说:“哥哥曾送我一本《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今天,《长征组歌》终于回乡了,了却了我一辈子的心愿,也了却了哥哥的夙愿!”

12.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十二

长征精神给予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其内涵是多元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等曾对长征精神作过多方面的论述, 虽然文字表达各异, 提炼出的内涵各有千秋, 但究其实质, 长征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理想和信念是一种精神动力, 它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追求某种美好的愿景而奋勇前进, 长征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核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战士具有这种长征精神, 才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身物质匮乏的条件下, 翻越一个个崇山峻岭, 走出雪山草地, 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进而达到抗日救国的目的。由此可知, 长征精神给予了我国红军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用力和信心, 是红军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 也是当代青年经受严峻考验、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1.2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是长征精神的支撑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口、夺险滩, 历尽人间艰辛, 充分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风雨浸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在长征途中, 红军克服艰险、以苦为乐,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夺取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如果说长征是红军指战员在党的领导下共同抒写的一部壮丽的史诗, 那么这部史诗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乐观主义革命史。

1.3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是长征精神的保障

长征途中, 个人服从组织, 部分服从大局, 整体利益为上, 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认真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与红军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 只有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才能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有资料记载, 在长征途中, 张国焘曾经试图分裂党和红军, 但在我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红军战士果断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坚定保持了红军的团结统一, 这是长征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并且长征精神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4 依靠群众、牢记宗旨, 是长征精神的基石

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基础性因素就是“依靠群众、牢记宗旨”。长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民族解放, 因此无论何时长征精神都应该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 严格遵守党中央的颁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更加拥护我党和红军, 从而在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中取得优势, 更快的帮助群众建立红色政权。

古语有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说明人们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得民心者, 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所以, 只要依靠群众、牢记宗旨, 才能真正的弘扬长征精神[1]。

2 长征精神对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过去长征精神使得我党和红军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帮助人们群众建立了红色政权, 现在长征精神依然发挥着极其巨大的精神作用和力量, 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不畏强权, 勇于创新, 敢于胜利。长征精神不仅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 也是历史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好长征精神, 使长征精神的影响力和穿透力长久的保留下去。

当前我国提倡实现伟大中国梦, 而长征精神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应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2.1 长征精神是凝聚我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源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 期间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过去长征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爬山越岭, 过雪山爬草地, 吃树皮等, 物质条件非常差, 更多的是对红军身体极限和心理意志的巨大考验, 那时长征精神鼓励和激发了红军们的战斗力, 使得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前的中国面临了“新长征”, 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是在万里长征的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的, 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促进我国更快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 并且历练出了我国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长征精神是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梦也是如此, 中国梦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及民族的梦想汇聚在一起, 两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 因此, 在实现我国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长征精神, 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长征是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胜利的, 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党和红军是难以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亦是如此, 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贡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 为了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必定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期间必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学习长征精神, 坚定自己的信念, 不畏艰险, 奋勇前进, 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2 长征精神是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时代结晶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 更是该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 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融合和凝聚了多种精神, 包括人们群众舍生取义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长征精神中包括了众多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 其中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不畏艰苦顽强的与敌对势力做斗争, 最重要的是其具备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其形成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信念, 在长征途中不放弃不抛弃, 勇往直前;除了爱国主义精神, 长征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关键原因还有长征精神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勤劳坚毅的精神, 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战士具备了勤劳坚毅的精神, 才能在长征物质十分匮乏的条件下, 打破自身的生理极限, 顽强的活下来并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直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知, 长征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时代结晶, 是我国优良民族精神时代化的体现。

2.3 长征精神是提升我国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载体

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普及, 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和表象化, 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就是文化软实力。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通常文化软实力是建立在民族精神的根基上的, 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才能长久的在世界竞争中保持优势, 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自信的站立在世界之上。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教授曾经发表过著作《软实力》, 他认为软实力是通过自身的文化吸引力而使其他国家或其他人心悦诚服的能力[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经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这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 同时指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长征精神就是最好的提升我国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载体, 它不仅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也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通过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更具竞争力。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孕育的长征精神,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长征精神, 需要不断建设好、运用好、保护好长征沿线的文化设施、文化平台和文化资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培育的民族精神典范, 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载体。弘扬长征精神, 激发长征文化活力, 把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融入到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环节、发展过程、提升阶段, 增强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对“中国梦”的阐述力、传播力、影响力,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3 长征精神对从严治党的作用

3.1 全面从严治党, 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军长征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既有荒芜人烟的草地, 也有一眼无边的雪山, 但无论面临什么困难, 我党和红军都凭借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克服过来了, 同敌对势力英勇奋战, 突破重围, 并取得了最终的顺利。邓小平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正是这种坚定信念的力量支撑着全体红军战士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经受住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正是这种对对中国共产党绝对的信任和相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使红军战士突破围追堵截, 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革命与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是,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诸多的诱惑, 党的建设面临挑战, 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应该重振长征精神, 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与诱惑前临危不惧、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团结一致, 为民服务的重要法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严治党的目的和作用, 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2 全面从严治党, 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是长征精神的支撑, 这种精神不能丢。长征途中, 红军战士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 饱受饥寒的折磨, 同行战友的离世, 大自然残酷地考验着我们的红军战士。翻雪山, 高寒缺氧, 悬崖峭壁, 荒无人烟。过草地, 沼泽遍地, 浊水毒气, 危机四伏, 死神随时都能吞噬年轻的生命, 但红军选择了勇于面对困难, 想方设法的解决困难, 没有粮食了我们就吃皮带、吃马鞍、吃树皮、吃草根。正是凭借这股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国红军才能艰难的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实现我国伟大民族的解放和统一。

在当今这个时代, 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 更需要每个党员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让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实, 在头脑中扎根。各级党组织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 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应落实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法律制裁, 绝不姑息养奸;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 为人民排忧解难。

3.3 全面从严治党, 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思想

长征中的红军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长征的这四支军队能够以大局为重, 服从整体利益, 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 紧密团结, 互助友爱。这一点在整个长征途中的始发阶段和最后会师阶段表现得非常突出。没有这一点, 就不可能有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团结协作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

首先, 红军战士之间像家人般相处, 一起分享食物、衣物, 彼此鼓励着前进, 这种浓浓的战友情支撑着每一位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中顽强的坚持着, 他们为了援助战友宁可牺牲自己。

其次, 长征是由四支红军队伍先后一起参加, 没有各红军队伍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援, 红军是难以最终会师成功的。

最后, 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没有对知错就改的同志一味打击, 而是尽量做到团结大多数, 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 针对张国焘存在分裂主义的思想, 我们党正确把握了党内斗争的原则, 战胜了分裂主义, 维护了党内的团结。

在进入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 治党管党同样需要我们全体党员树立顾全大局, 服从整体利益, 紧密团结, 互助友爱的观念。我们党自身团结、守纪, 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从而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党和人民团结一致, 将会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群众动力。

3.4 全面从严治党, 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依靠群众、牢记宗旨的理念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不仅给予了物质支持, 还不断充实红军战士的精神力量。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漫漫的长征旅途时, 苏区人民给予了红军巨大的支援。在长征途中, 由于很好地执行了军队纪律和民族政策, 红军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精神层面, 人民群众相信我们党的领导和红军战士的英勇, 相信红军长征必然会胜利,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党和红军队伍的信心, 因此,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外, 我们红军队伍是人民的军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 我们的革命军队时时刻刻都要心系人民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刻都是我们党所秉行的基本准则。

“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 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归根结底, 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新时期, 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首先, 我们要坚决打击各种腐败行为, 严厉杜绝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损害, 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 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 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 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进党的建设。

最后, 我们要自觉地接受人民的监督, 使全体党员不仅要接受法律与纪律的约束, 还要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和制约作用[3]。

新的时期有新的目标和任务, 但不变的是精神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瑰宝, 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与新时代相结合, 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代代相传, 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 2007 (1) :55.

[2]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12.

[3]邵佳, 冯德浩.长征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 (5) :34-36.

[4]王爱霞, 高凤林.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时代价值[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5]杜超.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13.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十三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一首《长征》生动、形象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一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拼搏的精神,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四川兴蜀公司党委特意组织了“不忘初心再出发 奋进伟大新征程”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的历史伟绩。展厅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导游解说为我们讲解了长征历史背景、大渡河战役等,纪念馆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化手段,高度还原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史实,让党员同志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壮烈场景,也让全体党员对我党的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牺牲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下去,在实践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嘱托。

14.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十四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伟大的长征精神在80年前的冰天雪地里凝结,在80年前绝处逢生中汇集,铸成一代代年轻人的信仰,是党的灵魂,民族的脊梁。

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平息分裂主义作斗争,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最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沿着红军一路激战、奋勇向前的脚步,我仿佛看到铮铮铁骨吹响号角的身影。年轻的干部要继承这种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精神。要将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传承下去,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总书记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没有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没有切实遇到不怕牺牲的紧危关头,但同样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砥砺意志。“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当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有畏难情绪、疲于工作、止步不前时更要反复回忆一下长征历程,以长征精神筑梦,构筑坚强内心。

传承长征精神,需要立足实际。每一份付出都会有回报,每一份耕耘都会有收获。作为青年干部,要摆脱轻松闲适的心态,立足岗位实际,脚踏实地,把该干的工作干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拿出革命先辈敢拼敢闯的精气神,奋勇向前。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15.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篇十五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思想政治工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历史诗篇, 不仅仅是它的军事和革命意义, 更在于它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这种精神中, 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世界史中将发挥中心作用的潜力。党在军队中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长征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 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1长征精神的内涵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其时间之长, 行程之遥, 路途之险, 困难之多, 举世罕见。中国的革命先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近乎奇迹的长征, 靠的就是另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杨尚昆同志曾指出:所谓长征精神, "概括地说, 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 敢于胜利, 充满乐观, 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 艰苦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1]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战的献身精神。"[2]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 成为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战胜艰难困苦的有力武器。

(一) 远大理想是长征精神的内核

长征是红军在无比艰难的路途中不断追求理想信念的伟业。历时两年的红军战士不但要翻20多座巨大的山脉、过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大小的广袤草地、抢险飞渡、斩关夺隘、还要忍受饥饿病痛, 特别是平均3天一次的激烈战斗, 但红军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 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创造出人间奇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以前所未有的革命信念和理想作为支撑, 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 这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内核。长征的胜利来源于无数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一路浴血奋战, 舍生忘死, 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 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正是因为长征过程中, 红军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 就能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坚持斗争到底, 一切饥寒、疲劳、伤痛、风雪、泥沼、枪林弹雨都可以克服。这种毅力的源泉, 在于他们毫不动摇地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 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二) 不怕牺牲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聂荣臻同志曾经说过:"求解放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帮助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3]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 途径的面积甚至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长征途中, 红军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足20, 就是这样一批年轻的红军队伍, 就算自己的装备异常简陋, 在面对数十倍于自己并拥有先进装备的敌人面前却毫不怯懦。他们竟然能够在数天未进一食的情况下, 不分昼夜地过草地、翻雪山、然后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遭遇战争400多场, 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名红军倒地不起, 这种不怕牺牲的英勇顽强举世无双, 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参加长征的红军人数大约有8万人, 但是到达陕北时却只有3万人, 正是所有红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就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三) 集体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关键

长征精神就是团结拼搏、万总一心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次全军的战略行动, 全党全军全体官兵是否能否保持高度的统一, 是长征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在长征途中, 官兵的军装是一样的, 帽子上的红星是一样的, 甚至连牺牲时的姿态都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 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 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 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 都无条件服从党的决策, 自觉服从大局, 互相配合, 相互掩护, 舍己为人, 协同作战, 生死与共, 万众一心, 团结互助, 帮助群众, 形成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虽然红军的出发地点、时间、线路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 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 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长征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因此, 红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相信党, 听从党, 依靠党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家, 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 处处营造出团结友善的气氛, 保证长征的最终胜利。

(四) 英雄气概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长征途中, 红军长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 翻越世界屋脊且终年积雪的高山, 越过世界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 除了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伤病、死亡, 还要随时准备面对几十万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物资供应毫无保障, 但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 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一次次化险为夷, 反败为胜。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 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英雄气概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 不作出极大努力, 总是一帆风顺, 容易得到成功, 这种想法只是幻想。"[4]

2思想政治工作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内核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早在1934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途中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多变, 种类繁多, 既有传统的灌输教育, 也有根据主题展开的各项活动, 为长征的胜利提供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

(一) 大力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长征在战略转移过程中, 由于政策的调整、错误路线的干扰, 红军官兵统一思想认识和保持纪律作风成为一项难题。为了保持红军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红军总部时刻关注战士的思想情绪, 进行主动、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 维护稳定的局面。遵义会议之后, 党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发出的指示、训令、命令、规定、决议、决定、通知就达40余件。部队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也使战士强化了对党和红军的信任。每个参军战士都由对革命目的不认识到拥有对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和斗争信念。

(二) 围绕统一红军的思想意识行动,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

周恩来曾指出:"一切政治工作, 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 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5]红军在长征中反应了我军的特有优势:军民一致、官兵一致, 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统一的思想是部队战斗力的灵魂所在, 广大政工人员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战士的自我教育, 增强官兵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荣誉, 树立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事业的坚定追求。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对全体官兵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 学习马列主义, 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播种", 使红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提高, 成为无坚不摧的英勇队伍。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工作, 使全军上下形成了严明的纪律, 统一了思想,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促成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三) 达到阶级友爱和官兵的团结一致,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

长征的胜利, 关键在于广大红军官兵的团结一致, 他们深深懂得团结就是力量。1935年陈云曾感叹说:"赤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 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6]思想政治工作是协调官兵、军民、党员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 红军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沟通, 而是把群众、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 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在一片和谐温暖的环境中用民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达到互相理解、精诚团结的效果, 凝聚全军的力量, 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把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共同理想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使之成为全体军民的精神支柱。由于指挥员和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迅速感染了各地官兵的热情和信心, 快速投入到红军的大家庭中, 在集体主义的熏陶下, 红军英勇杀敌, 不畏艰难, 浴血奋战, 最终胜利会师。

(四) 争取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红军长征是依靠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历史, 沿途不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不断壮大红军队伍。红军长征路线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 而这里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红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精神, 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 为了国家的安危和自身的解放, 辨明方向, 宣传思想, 提高觉悟, 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解放的道路, 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促进民族的联合团结, 改变少数民族的成见,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消除民族隔阂, 增进民族感情, 消除群众的疑虑, 成功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 为红军输送了不少的新生力量, 赢得了"民心", 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结束语

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军魂、党魂、国魂。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今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走在新长征路上, 我们应该认真借鉴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 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 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周锡银.历史的丰碑[M].北京:军事出版社, 1987.

[2]徐向前.红军不怕远征难[J].红旗, 1986 (20) .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上册)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4.

[4]人民出版社编.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5]周恩来.周恩来军事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群团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煤矿法律法规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