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7篇)
1.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 篇一
如何让一个摄影师保持不断进步?发现生命的意义就在相机背后的存储卡里!希望读过下面的文章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创作,
摩洛哥――洗衣店
人物:洗衣途中的妇女
地点:摩洛哥舍夫沙万
佳能EOS-1Ds MarkII,24-70mm镜头,ISO 200,1/100秒,f/8
拍摄之前
摩洛哥北部的舍夫沙万(Chefchaouen)显然是以刺激那些对北欧灰色街道感到厌倦的摄影者的视觉为主要功能而建设的,城镇狭窄的街道、石墙、门道、拱门和住宅,都是按照独具特色的摩尔风格建设的,外墙都涂上了最漂亮的天蓝色。我们来摩洛哥就是为了寻找色彩,而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在冬日的清晨徘徊在蓝色的小巷里,陶醉在光线之中。有一个问题对于我来说非常严重,那就是这里的人不喜欢被拍摄。这成为了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必须寻找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找拍摄机会的过程中,我从不会粗暴地对待文化敏感性,但同时,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必须要拍下照片。我采取了两种方法在我的镜头中避开当地历史习惯的限制。第一种方法是采用“纪实”风格拍摄,展现处于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这张照片里,充满了大胆的形状和色彩,为了避免太多的对抗,我没有拍摄人物的面部,他们只是出现在活动着的城镇空间里。第二种方法是“鼓励和询问”,寻找可能会接受拍摄的人,与他们建立联系,保持恰当的距离,争取得到允许,拍摄事先精心安排的肖像。我通常会尽量争取采用第二种方法拍摄,有时一次断然拒绝会让我整天的工作遭到挫折,但经过20 年的努力,我已经练就了一张厚脸皮。
拍摄之中
我必须承认,我的拍摄感觉是在小巷中偷偷潜伏。我将24-70mm 镜头固定在50mm焦距――这是我最常用的镜头,把感光度设为ISO 200,以保证手持拍摄时的成功率。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一位从头到脚穿着橙黄色服饰的妇女走向公共洗衣房,衣服的颜色与蓝色的墙壁和门道形成了令人愉快的对比。我直到她走到了事先构图的完美位置才按下了快门。我在拍摄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漂亮的门道是个绝佳的拍摄地点,我还是想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地点,但我也知道,曝光才是最重要的。
拍摄之后
我裁掉了顶部一些杂乱的细节,并将照片处理成16 U 9 的宽高比格式。通常,我不会裁切照片,因为我认为用整个画面来构图是很好的锻炼,不过画面顶部和底部呆板的色调和杂乱的细节,对于这张照片毫无益处。另外,这是一张没有使用滤镜或奇特后期处理手段的照片。对于拿捏不准的画面,应该尽量将其简化。
南非――相互依存
画面主体:一只红嘴牛椋鸟落在了水牛的鼻子上
拍摄地点: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
佳能EOS-1Ds MarkIII,500mm镜头,ISO 800,1/200秒,f/4
拍摄之前
我们走出约翰内斯堡机场到达出口,看到有一个男子举着写有我们名字的牌子,身旁放着一个大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伪装好的佳能500mm f/4 IS L 镜头。你可能在体育摄影师的相机上见过这种有着餐盘大小前端镜片的巨大镜头,它们有着难以置信的光学性能――我对它们垂涎已久――但它们实在太大、太贵和太沉。这次旅行我需要合适的镜头,而500mm f/4 正是适合这次工作的工具。它的价格和一辆价格合理的汽车差不多,而我只需要用1个月,因此我租了1支。为了避免在携带时惹麻烦,我安排了出租者在这里与我会面。
拍摄之中
我非常喜欢这支镜头,我有一支100-400mm 镜头,但在超过100mm 的各挡焦距上,最大光圈在逐渐缩小,
迄今为止我在这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用最大光圈f/4 拍摄的,最小的景深能营造出漂亮的焦外前景和背景,去除那些分散注意力的细节。
再次出行。在我们的右侧有一只水牛在吃草,一只红嘴牛椋鸟在它的皮肤上啄食寄生虫。我按下了自动对焦按键,锁定了对焦点。快速重新构图后,我拍了一张,随后察看液晶屏,没有出现高光溢出警示,说明高光部分曝光正常(参见第33 页)。我没有时间检查直方图,但经验告诉我,用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曝光,效果一般都不错。
我扫了一眼取景器中的信息,检查了一下曝光参数,看看光圈是不是开到了最大,快门速度是不是够快,再拍时是不是需要曝光补偿,感光度设置有没有问题。经过这样几个星期的工作,我的相机感觉像是加满了油,非常好用。牛椋鸟落在了对它漠不关心的水牛的鼻子上,我按下了快门。
拍摄之后
如果工作正常,自动对焦非常有用,但像任何自动装置一样,它并不简单。无论有多少对焦点,也不管操控系统有多复杂,我能决定的就是对焦点落在什么地方。用这支镜头,我发现自动对焦模式是采用单张自动对焦还是伺服自动对焦,要看我的拍摄主体是不是移动。在单张自动对焦模式下,我可以在我选择的对焦点上用中央对焦传感器启动自动对焦,这张照片中对焦点是水牛的眼睛,半按快门键锁定对焦,重新构图拍摄多张照片,这样在没有完全按下快门之前,对焦是一直保持锁定的。如果主体在移动之中,采用伺服自动对焦是你的不二之选,因为对焦系统会尝试对主体的运动进行跟焦。这种操作非常灵活,对焦还可以通过镜筒下面的按键进行锁定。先进的自动对焦系统相当聪明,但我仍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我宁愿改用手动对焦。
南非――图盖拉河
拍摄主体:黎明时的图盖拉河和弦月状石崖
拍摄地点:南非夸祖鲁 - 纳塔尔省德拉肯斯山皇家纳塔尔国家公园
佳能EOS-1Ds MarkIII,16-35mm镜头,0.9中灰镜,0.9中灰渐变镜,ISO 50,6.2秒,f/14
拍摄之前
黎明时分,我站在图盖拉(Tugela)河中,等待着适合拍摄的光线。河水从我膝盖旁边汹涌流过,从山崖上流下的这些水带来了舒适的凉爽感觉。几周来,我们一直躲在路虎车里拍摄野生动物,现在又能徒步拍摄风景了,实在太好了。我不相信附近地区会有什么东西要吃掉我们,但你永远也不知道会不会这样。当我在乐摄宝摄影包中翻找快门线,尽力不让这么多器材掉落到湍急的河水中时,微光从天际渐渐露出。湍急的水流让我不禁想到三脚架是不是能稳得住。捷信三脚架的管脚已经牢固地立在岩石上,但我担心水流的能量会导致三脚架晃动。这种轻量的碳纤维三脚架,即使历经了数月的国外艰苦工作,依然让我感到不安。只有一个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拍摄样张,在液晶屏上放大查看。一切都很清晰,我可以干活了。
这是一次具有召唤力的设置,我相信比先前看到的图片更有戏剧性,印象也更为深刻。从夸祖鲁-纳塔尔的大草原,慢慢升高形成了长长的参差不齐的德拉肯斯山脉,这里有着高耸的悬崖,深深的峡谷和瀑布。这是非洲独特的风景,植物、地理和光线的自然,都与我家乡萨默塞特的田园景色完全不同。
拍摄之中
当阳光滑落到的弦月状石崖的时候,我在等待着合适的光线记录这幅风景。我用16-35mm 镜头,想记录尽可能宽广的场景。哦,这就是用全幅相机拍摄的乐趣。我用了0.9 中灰滤镜来降低快门速度,用0.9 中灰渐变滤镜来压低天空的曝光量。山顶上的云层呈现出黎明时特有的微妙的粉色和淡紫色,在最高的山崖上开始出现金黄色的光辉。这就是我要等待的光线。我把感光度调低至ISO 50,以便让我记录下图盖拉河潺潺流水的动感。1/6 秒的曝光时间和f/14 的光圈,让流水变得十分模糊,但又没有出现使用小光圈拍摄时常见的衍射问题。拍摄,检查曝光情况,再拍摄。东方地平线上的云层开始移动和消散。我等待,注视着场景的变化,扫视着天空,希望有所突破。半个小时之后,云消雾散,一切都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分钟的微光时段就是决定性时刻。我们要等待多久才能赶上下一次呢?
拍摄之后
清晨的太阳烧灼着大地,气温快速高涨。我们徒步行进,汗流浃背地登上了山丘,寻找附近的美景。这是一条风景摄影师常走的路――拍摄,寻景,再拍摄。大自然不时地打断我们的拍摄行程,但寻找理想拍摄地点,这种永无止境的工作会百折不挠地进行下去。
2.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 篇二
一、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课外作业不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极性的活动,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一个方面。 开放性的作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获得多种结果,并加以整理和论证。 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乐此不疲,追求完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作业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先进而高效的教育功能, 适应了当前各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如教学解决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植树节到了,同学们来到街心花园栽树,他们栽了5行,每行4棵。 请问他们可能栽了多少棵? 许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由于思考不周密,审题不慎,把“他们栽了5行,每行4棵”都理解为“5个4棵”,故只有一个答案“20棵”。 对这个答案,我没有说不正确, 而是请他们回家继续思考,看谁有新的发现,把解题的探究权还给了学生。 经过多次考查、实践,许多学生就有了了不起的发现。 很多时候,老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是一种教育。
二、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应以生活为试金石、练兵场。 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可能如此单一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就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观察、 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出隐藏在社会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 为此,作业设计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练习,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三、布置分层式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传统作业布置是教师的“专利”,具体应用起来往往是不分学生能力高低,基础如何,统统“一刀切”,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打“疲劳战”。 要改变现状,我认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设计课外作业时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既让学困生 “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保证学优生免受“饥饿”之苦。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 具体做法如下。
A类作业 :针对基础较差 、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 ,作业的分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为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一个知识点的练习。 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 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类作业 :针对基础一般 、学业中等的学生而设计 ,面对的是班级大多数学生。 资料可来源于每一课时后面的作业题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 课外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 通过训练,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实现本课时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习能力。
C类作业 : 这类课外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 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及一些灵活性较大的作业。 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 它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让学优生吃得饱,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的目的,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而且照顾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天才”,为适应国际竞争,开发人力资源,早20世纪初就在大学进行“天才教育”,培养的方法就是实行分层教学,加快教学进度,加深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 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3.中小学课程如何融入生命教育课程 篇三
刘乃华
一、缘起
面对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一再的变化,要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孩子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快乐又负责的人。所以强调尊重、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了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教育原本就是生命互动的历程,因此「教育的一切」本该就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总体而言,学校的「一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三、生命的核心概念
(一)、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价值的肯定(吴庶深、黄禛贞,2001)。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能充实且有意义的成长,并奉献自己的一生,所有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地位、目的和价值,生命的每一份子都是同等的重要(王佩莲,2001)。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不纯粹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遍及智能、兴趣、态度、人格、适应、感情的调适、职业与学业性向,及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改变」。青少年在此巨变动荡的环境,其感触、反应、行动最是激烈,倘若社会能够满足他们自我需求、人格独立、兴趣发抒、获得尊重,并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必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反之,则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忧虑恍惚、嫉妒自卑、浮躁反叛及恐惧迷惘之中。(江顺裕,1985)因此,教育的功能在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并非先天的秉赋,而是后天的创造,而教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分析个别学生价值发展的可能范围,指导他们认识社会文化价值,使进而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在化而成为其自我的价值。
(二)生命意义
人为什么而学习?正是为了生命本身更美好的存在而学习;应该学什么?那些会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学问;又该如何学呢?不是紧张、压迫的学习,1是让生命回归到原初喜悦、快乐的学习状态,更不是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以生命中的美好与良善为更有价值的学习,让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珍惜与关怀(游惠瑜,2002)。生命意义的获得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有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认可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时,个人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些考虑的因素正都是影响个人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Frankl(1986)则表示生命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获得意义:
第一:从我们所给予生活的东西中,即是我们的创造物中。
第二:从我们对世界所求取的东西中,即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中。第三:从我们对命运所采纳的立场中,这一立场是我们深信不可改变的。
另外,从生存的悲剧性经验中,从痛苦、死亡和愧疚中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引自刘翔平,2001)。而国内青少年生命意义来源依序为:活动、求知、学业、关系、服务、逸乐、成长、健康、工作、获取、信念(宋秋蓉 1992)。事实上,在国内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之下,学业成就常沦为评定个人价值的指针,有能力且愿意认同此目标的学生适应良好;反之则适应不良,因而对个人的存在产生疑问,于是对生命充满了负面的感受,而使得青少年缺乏生命意义来导引其生活的步履。宋秋蓉(1992)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相关存在,且大致随着成绩表现的优劣程度,其在生命意义量表上的得分亦随着升降。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追求认同的关键阶段,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会交错内化形成其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感,而外在的奖惩正是这样经验的具体标签,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与体认。
整理有关影响生命意义感因素的文献中发现,影响国中阶段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满足感之获取、学业表现、参与活动、个人成长、外表。同时在另外的研究中也认为个人的责任感、无力感、自我超越性价值及对过去、目前、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时间知觉等都会影响个人的生命意义。
(三)生命态度
根据弗朗克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生命态度剖面图,归纳出生命态度的六个因素: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苦难接纳、死亡接纳。而此六个因素,又可再抽出两个高层因素:「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与「存在的超越」。而个体看待生命的态度,可以从下列六点获得观察,分别是: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经验、死亡态度。大致来说,「理想」、「自主」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爱与关怀」是对他人的态度;「经验」、「死亡」态度是面对生命的处静与遭遇时,所表现的态度;「存在感」则是对目前当下所处境的一个指标,虽然可能受到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影响,但可以大致忠实的表现当下的情形。谢曼盈(2004)从文献探讨中,归纳出生命态度涉及目标、责任、成长、经验、认
知、情感等方面的意涵,和年龄、职业效能的表现有明显的关联,和性别、信仰方面的关系因研究取向各不相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但社经背景、就读学科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所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是指人们对外在一切的感觉和行动,其根源于人的认知与情感,而其表现状态就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生命态度会因年龄的高低和职业效能的表现而有不同,而一个人生命态度会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满意度和生命的价值感。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探讨了生命教育的缘起、意义、内涵及目的,可以发现推展生命教育在当前教改纷扰与社会对立不安的年代,更显出其推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要使生命教育的推展具体可行,就必须有适当的实施方式,才能实现其目的。而生命教育涵盖层面很多,其落实不仅是正式课程的推展,整个潜在课程的设计安排更是相当重要,如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都可能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推展(张淑美,1996)。孙效智(2000)则认为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从家庭、小区到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必须从「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生文化」着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涵盖行政层级、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塑造及家长认同等面向才能具体落实。以下就此五个面向分别探讨之。
(一)行政层级的面向
在教育行政方面必须透过相关法令,成立负责机构或研究单位、定期的邀集专家学者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培训师资、编辑教师及学生生命教育手册、编列预算推展以及鼓励研究等资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为永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及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软件资源、督导各级年段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策订生命教育倡导计划并颁订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1.研拟编辑有关生命教育主题的教材,配合东方国家之传统生死观点,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教材,供师生教学或学习之参考。
2.落实生命教育各阶段之「衔接原则」,从幼教到初中小阶段应将生命课题纳入课程,开设生命教育相关学分供教师研习,让教师面对课程统合时能够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3.在校园推动生命教育,须要校长的带领与坚持,还要各行政单位的合作与执行。也有必要成立一个推动团队,长期研发适合学校使用的教材与教学法,一起设计体验活动和学生活动。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校长应全力支持生命教育、行政单位应全力配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念、协助家长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以及让小区产生共识等。
4.校长的角色与理念在生命教育的推展上深具关键性,因此校长应具有正确理念,以身作则,真正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且反省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理念的事。正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并经由实际行动使全校师生产生共识,并以学校实践全人化的教育为荣。
5.配合「学习型学校」(learning school)的推展,校长应重视教师的教育知能进修,教师于进修中可获得新的观念、做法,将有助于生命教育顺利推动。在学校行政方面,唯有校长具备正确的理念,愿意带领与支持生命教育的推展,并能整合教、训、辅、总各处室资源,从课程的执行、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辅导工作的配合等各个面向全方位的推动,才能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在学校里具体落实。
(二)教师参与的面向
务必先激发教师的认同与配合意愿、考虑学生的发展特性与需求,进而获得家长的全力配合,以达事半功倍。倘若全校的导师和任课老师都愿意投入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列,这一份热情,会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的生命楷模,当这一步完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质量会一代比一代出色。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教学的成效存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增进老师的参与必须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及教学观摩会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与辅导知能,并倡导人性化教学(辅导理念融入教学)协助导师经营优质班风,同时鼓励教师认辅适应困难及行为偏差学生并增进教师辨识学生行为问题能力。事实上,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展,若得不到教学现场老师的认同与支持,都将是镜花水月空有其表象。
(三)课程设计的面向
推动生命教育宜有统整性的眼光与周详的设计,其原则宜以正式课程为催化剂,而以非正式课程为创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生命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若只着眼于如何响应社会的近期问题,很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深层社会文化价值,以免生命教育流于表面,只能治根不能治本。同时可考虑加入各种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国家、文化传统、办学机构、小区),使各价值有更丰富深厚的支持。所以生命教育未来应规划成一专门的课程,有特定的目标与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如此,教师才容易掌握其精神并持续的推动。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科目的教学而应采取科际整合的方式,不论是辅导活动、国文、美术、音乐、健康教育等皆可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中。Maglio&Robinson(1994)指出体验式的课程比指导式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去处理自己个人的问题。融合主体课程规划发展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规划发展各年级生命教育教学主题、配合主题教学发展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单并在上学期实施生命体验周活动及下学期推动生涯发展周活动。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推展在课程设计的面向,应该考虑传统价值与文化背景,同时宜规划正式的专门课程,并以科际整合的方式融入各领域的教学之中,另外辅以主题教学与体验活动,才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实施的面向
1、在教学方式上
生命教育的教学,以感动学生为其根本,教学的方式应以活泼、生动与多样化为主,如反省教学、价值澄清、两难讨论、角色扮演、歌唱、投影片、幻灯片、小组讨论、影片欣赏、体验活动、专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等。其中以视听器材辅助教学最具成效,凡与切身有关社会时事之事件或例证,最能引发学生讨论并引起学习动机。其教学法可用于正式与非正式方式,包括「随机教学」、「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以及「阅读、指导法」。教法宜生动、活泼和有趣,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与乏味的,且应适时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生活经验,因此参观、访问等,让学生从做中学都极为必要。
2、在活动实施上
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相当的多元化,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兼顾认知与情感,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并采阅读、活动、体验、作业、想象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是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不论是生活教育、生涯教育、环保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或是校内各项比赛或竞赛活动、校外教学活动,都需要以生命教育为主轴,在生命教育的精神与理念下进行与实施,否则还是隔离式、外加式的教育,即使是体验活动亦然。教师可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中,并纳入学校正式活动如团体活动、晨间活动或辅导活动等,将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之重视。
(五)在环境塑造与家长参与的面向
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才有成长的可能。也因此,生命教育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邀请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协助,因为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之外,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也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塑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同时校园环境的布置、课间活动以及一些制度、典礼的规划推行,应配合生命教育认知的建构,积极运用于校园生命环境的营造。
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事物等密切联系着,生命教育绝非可以独立存在或是单独实施一项活动即能奏效。必须从「学生本位」出发,与生活经验结合,在师长与家长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再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五、结论
教育行政推动生命教育,拟定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及实施要点,宜统整考虑当前辅导计划有关方案的内涵与作法。再经过系统思考的「校务计划」,整合贯串教改理念与作法,直接带动教师在班级经营与实务教学上的改善与成长,始可克竟其功。而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应重视正式及潜在课程的设计,并据以规划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和活泼多元的教学方式,同时校长及行政单位必须重新厘清教育的方向,并取得教师的认同与共识及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理念,以建构实施生命教育的完整支持系统。另外也要协助家长及小区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参与、融入,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
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强调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教学」是最好的辅导。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孩子学习的喜悦与满足。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珍惜的表达关怀与尊重。哈佛大学商学院 约瑟夫.巴德洛克在『默默领导』一书中指出:『我观察到,最实际的领导者,很少是英雄。这些人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优胜者,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严谨地,为组织、为周遭的人、为自己,做正确的事。』「默默领导人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让公司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所在。默默领导才是推动及改变世界的那只手」。而各位正是学校最让人尊敬也是最重要的默默领导人。
4.让数学课堂融入三生教育 篇四
一、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是潜在美很强的学科,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捕捉和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以至探索数学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创造数学美搭建桥梁。
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花、枫叶、蜘蛛、鲸鱼、螃蟹、蝴蝶、脸谱、中国结、建筑物等一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图片,配上柔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一幅幅图案,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和谐。在课后实践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设计出美丽的绘画作品。通过展示大家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美与珍贵,感受到生命活动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美好。学生在感受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美的同时学习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增强。生命教育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二、渗透生动教育
多媒体通过简短的、清楚的、可视化的动画让学生能更清晰地去理解一些数学原理和数学公式,这样很容易使知识从抽象变为形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对于学生学习有关抽象的几何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来进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模拟演示。这样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几何图形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他们的本质属性。
比如我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其中几条棱的上下左右平移形式的动画,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四条棱且长度相等。也可以利用其中相对的面的上下左右平移形式的动画,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可以分成三组,每组相对的面可以完全重合,面积相等的知识。这样把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动画展示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渗透生活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枯燥,往往把数学知识看成定论,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注重公式的直接套用。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符合题意而又逼真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知识引入。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在课堂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下面广播一个通知:学校将对校园进行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小组。成为小组成员的同学就可以为我们的校园美化,献计献策。
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内容时,我分别设计了老师和姚明比身高,小明和爸爸去体育商店购物,三个小动物过河等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出上述画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所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态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类似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全身心的去攻克难题。真切感受到“生活无处不课堂,生活处处是数学,学好美妙数学,享受幸福生活。”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有趣,从而构建了和谐的数学课堂。
四、我在“三生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在布置作业上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对基础
知识的运用;三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对班上写字又慢,思维和作业能力又较差的几个学生,我要求他们做第一层次的作业,可适当做做第二层次的;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做一二层次的,并力争做第三个层次;对优生,我要求他们三个层次都必须做。
在作业批改上,我采用面批面改,全批全改的方法。对错的题,我只轻轻地在错题下划一短线,不打红叉,让其立即检查并改错,学生改正后,我仍给他一个大红勾,打上优并给小红旗,他们好高兴,“哇,我又得了一个优和红旗”。当然对第二次改正仍有错的,我当面给他讲解。这样一来,孩子们很乐意做题,现在,只要我一宣布说:“下面我们做作业”,孩子们马上会欢呼起来。班上学生随时都在关注自己作业本上有了多少个优,多少朵小花,多少面红旗,都在比谁的百分多,谁的作业本书写最工整。
学生作业中,我主张解题的多样性,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作业中巩固运用知识,并不断发现新知识。这样一来,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作业,学生们在课堂听课时,分外地认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格外地积极,很好地提高了我的教学有效性。
5.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篇五
袁卫星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
较为典型的如:2004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的柯桥中学、轻纺城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的三名高一学生,以及绍兴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名女生,相继跳楼身亡。四位自杀者中三位为高一学生,一位为2003级的高职女生,年龄皆在十六七岁之间。
这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低龄化严重。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他指出,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仍然是一片空白,而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
我以为的确如此。我们的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跟未成年人谈论生死的话题似乎过于沉重,即使偶尔说到死亡也闪烁其辞,或者用童话寓言来说明,这让孩子们觉得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显然太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美国。“生命教育”的首发人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时就开始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的思想。
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要顺乎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上海则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不同年龄对象,即将编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同时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究其原因,在于科学理性主义推动下的现代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们急于重建精神家园。为此,寻找生命的意义,重塑存
在的价值,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的呼应。生命教育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人的生存确立价值目标,并为人解决生存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提供情感和理智上的支持。一言以蔽之,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不断超越,把握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那么,怎样开展生命教育呢?
1、创建教育环境
开辟生命教育陈列室、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生命求助热线;组建生命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各层面生命教育实施要点、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库;开发社会资源、加强家校联系、注重言传身教……
2、实施课程教学
学科渗透、主题教学、综合实践。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一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两个主题单元:
首先是“生命的旋律”。由教师首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而让学生了解迎接生命的喜悦,成长、成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则主要是通过各种课外的活动来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结束的。
参观的第一站是了解“生命的跃动”,让学生看到孕妇肚里的胎儿,并让学生们听最原始生命的节奏——胎心音。
参观的第二站是了解“生命的喜悦”,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使学生看到刚出生的新生命并非个个健康,有带眼罩的黄疸儿,有放在保温箱里的早产儿,还有先天不良而在加护病房的小婴儿。让学生看到这么多的人类生命现象,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到健康成长是多么的幸福,也是多么的不容易。
参观的第三站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挑战”,让学生到手术室参观,观看病人膝盖开刀的录像带。
参观的第四站是让学生了解“科技与生命”。让学生参观核磁共振仪,医生用现成脑部断层的照片做比较,让孩子们猜猜哪一张照片的脑部更年轻,并解说高科技是如何被运用于诊断和医疗的。
第五步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尊严”。带孩子们去参观安宁病房,瞧一瞧病房内温暖的布置,那种家庭的感觉,以及那些患了绝症的病人。从病房里出来,在充满绿意的空中花园,医生为孩子们解说安宁病房的创始以及所施行的缓和医疗,为的是让癌症末期病人减少痛苦,在温暖安详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在这趟由生到死的参观之后,组织一次综合讨论会,由列席的医生和护士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学生们踊跃发言的场面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可以说是满载而归,相信能够引导儿童从小珍视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是“温馨你我他”教学单元。三个实验班分成三路。
一班上网找寻台北县市的安养院、养老院、育幼院等资料,然后分组分别安排时间前往不同的机构参观、访问,并拍照,再返校报告有关情况。
第二班则去结识本校的多样化的特教班的儿童,了解其类型,并学会与他们相处。为了让这些健康的孩子体会到残障的不便,老师让儿童们模拟视障的世界,要他们说出在黑暗中的感觉,并观赏如何与残障朋友相处的录像带。最后,特教班五、六年级的14位同学与该班学生共同上美劳课——做话筒,普通班的同学帮特教班的同学穿针引线,做好成品后拿来一起玩。让同学们体会到特教班的残障儿童实际的困难,引发正常儿童的爱心。
第三班的同学则和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讨论后为幼儿园整理环境,由前院、花圃、厕所到后院沙坑,一人个个干得流浃背。在陪伴幼儿园的活动中,他们终于发现校园里还有他们可以提供帮助的小不点。
3、提高教师素养
⑴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
要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享受自己的成功,追求自我的实现。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
⑵教师基本素养的形成。
对学生既要尊重、保护、关爱,又要能唤醒,激励,发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包括生命急救的小常识之类,教师要牢牢掌握。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要学会正确的干预。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征兆有: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者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而失去父亲或母亲)●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或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
发现了上述征兆怎么办?毫无疑问,教师应当会同家长(必须区别考虑家长参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自杀干预,主要是心理咨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辅导研究所博士、空中大学生活科学系副教授张德聪教授指出,在和学生咨商时可以把握下列原则:
1、我们相信“人”是自己的资源:学生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极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协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帮助学生更相信自己,运用自己的资源来面对生命中的逆境。
2、从正向的意义出发:协助学生运用正向焦点思考的益处。强调正向力量,强调人们的成功经验,强调人的可能性。
3、协助学生寻找例外的经验:无论多困难的状况但任何人都不会无时无刻处于问题之中,总有事情不发生的时候,协助学生发现例外的经验将为问题带来转机。
4、肯定“小改变”的价值:我们相信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协助学生由小处着手事情比较容易改变,会给学生带来信心让他再次燃起希望。
5、协助学生认知没有一件事情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常为习惯限制我们的思考。但世界上任何一个时刻改变都在发生,因此改变一直发生因此转机是可能的。
6、给予正向的回馈如赞美及肯定:赞美会带来心情的喜悦,更减低恐惧,会使学生放下担心,发现个人资源的存在,就更能帮助自己,提升为自己负责的能力与意愿。
⑶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跳出学科看学科,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教学科。本人提出并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自觉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用实例来进行说明。
4、完善学生人格
生命教育当前的重点是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消极层面上来说,不会自杀,也不会杀人;积极意义上来说,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促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在此重点基础上向上延伸,那就是,协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当是全人教育。也就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它的目标应当是珍爱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20多年前有一部名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评论:“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6.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篇六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就应鼓励说:你会改变的!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一次考试,凯西考得很不理想。于是,她一进门看到妈妈就大哭起来,很伤感地说:“妈妈,这次我考得很不好。”看着女儿这个样子,妈妈第一次大吃一惊,感到女儿太脆弱了,经不起小小的挫折。
于是,妈妈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而是诚恳地安慰她:“凯西,没关系!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呢,你会改变的!关键在于你错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是你不懂,还是因为粗心?”凯西伤心地说:“语文的文章分析是我不懂,数学是我粗心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让孩子把眼泪擦掉,说:“凯西,来,妈妈帮你一起纠正,好吗?”凯西点了点头。于是,妈妈把她的语文考卷拿出来,要她反复读几遍,熟悉文章内容,然后帮助她分析一些问题。女儿一下子就做出来了。接着,妈妈又帮她分析数学考卷。完了,妈妈告诉她,眼泪是无用的;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关键是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直到弄懂为止;再则,以后学习还要认真,考试时要看清题意,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通过这件事,妈妈使孩子明白了:人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更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些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的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年人的高要求,因而受到成年人的否定。孩子屡遭失败,不仅使孩子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还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会慢慢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由厌学而变成厌世。
好家长就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年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所以,家长千万不要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但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失败;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庭中的生命教育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面临着困惑、尴尬、压力、恐慌等
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家长改变教育孩子的观念。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的。家长要珍爱生命的存在,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感化生命,从而使你的孩子茁壮成长、顺利成才。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孩子的智能只有在轻松的环境,自由的空间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爱、母爱,这样不仅使孩子感受到心情舒畅,爱学习,爱父母,还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了。这就要求做家长的,时刻以“爱”的方式来关心孩子,关爱孩子,处处让孩子感受到爱。相反,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快乐,走向邪路。
二.与孩子平等相处,沟通交流、理解孩子、宽容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环境中的接受能力都很强的,大人不会的,孩子有些都会的。所以,做父母的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多进行语言交流沟通,把孩子当朋友,孩子也会把你当成朋友的,有什么事都会对你说的。若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批评、责骂,要宽容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以便改正。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很信任他,很理解他。孩子就会爱你的,听你的话,就会像朋友一样对你的。
三.孩子的成绩是夸出来,特长和爱好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所以有的孩子成绩没有考好,就不要埋怨、责怪、批评,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和别人孩子的成绩比,(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如若这样做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轻松面对学习。心情好了,学习也就好了。平时,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旦发现,就要发展其特长和爱好,这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四.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有的孩子很淘气,一般办法是不行的。家长靠做思想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一个好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摆脱困惑、诱惑,找回自我,重新开始做人。现在的孩子很苦恋网络,甚至发展到彻夜不归去上网,达到不能自拔的程度。这就要求家长让孩子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选择自己该走哪一条路(一条是继续去网吧,将来无职业,无门路,无生活保障;另一条进学校继续学习,走自己该走的路),这样孩子就会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家长是孩子的指路人,关键时刻要帮助孩子指明人生的道路。
五.让孩子向往幸福生活
每个人都会向往美好的生活,孩子尤其如此。因此,做家长要时刻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快乐,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去见识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样孩子心目中就有一个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外边的世界很精彩,有很多自己向往,并梦寐以求的生活。这样,就能促使孩子好好去学习,去向好的方向发展、竞争、奋斗。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孩子的口才和交际能力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因此孩子的口才和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做家长的要从小让孩子锻炼自己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尽管孩子说的不好,家长也要鼓励孩子说下去,并虚心听。这样孩子就有胆量、有信心去面对各种环境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家长要带孩子到各种社交场合,给孩子提供锻炼口才和交际能力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从小就接触到各类各样的人,逐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口语和交际能力。
七.市场经济需要孩子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需要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就有必要大家来合作。因此,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和别人合作,就无法工作和学习。做家长的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家长和孩子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可以帮助解决;家长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帮助解决,逐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八.家长的责任心、自信心、同情心、事业心、待人处事等方面,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只有先学会做人,将来才有可能成才。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的思想品质,做人的原则等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尤其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要给孩子的同学留个好印象,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有一个好父母。在同学中也就注意到自己的形象,慢慢就养成了做人的品质。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健康地成长。
7.让语文课堂充满文美的气息 篇七
常熟市辛庄中学 黄丽萍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主要着眼于人们心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之具有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它通过审美实践得以实现。青少年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审美实践受到一定的局限,他们接触最多的是书籍,因此,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借助于教材这个充满了美的园地。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利用教材中文学作品文美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洞察历史,了解民情风俗,感受时代风云,拓展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情感意蕴等的感受力,对文学表现方法的感知力,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形式、技巧和风格方面的独特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主观情感 传达方式 感受力 理解力 鉴赏力 构创力
法国大雕刻家罗丹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精辟的见解,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今天,正如罗氏所言,我们的语文天地、课堂内外、教材本身等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对美的事物熟视无睹;对高尚的情感无动于衷;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冷漠无情。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停留在目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而是应该切切实实地引导学生以至性的童心与至情的爱心去捕捉美的身影,发现美的踪迹,感受美的愉悦,领略美的魅力,体现审美精神,把美育作为文学课教学的制高点。
一、品读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力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简炼而以生动优美。它不仅写景,描摹山水,如在眼前;状物,雕形图貌,栩栩如生;叙事,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说理,鲜明清楚,练达警策。而且,由于构成文学语言的词的选择定夺,排列组合及句法运用的千变万化,又具有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音乐美和爽心悦目的“建筑美”。
我们进行文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把握作品语言本体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咬文嚼字等手段去对作品整个语言韵律和内在节奏进行感知和品味,以真切细腻地感受作品的审美内涵。如读《海燕》,就要把握“热情”、“渴望”、“高亢”的感情基调,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读出大海风云变化的景物美,读出海燕搏击风浪的形象美,而且这景物,这形象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朗读这种语言艺术能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浸入心田,好象绵绵春雨沁人心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听了会为之动容:或热血奔涌,或伤感泪下,或握拳顿足„„而且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语言能迅速地使学生进入形
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联想,唤起学生心中的视觉形象,随之而来的就将是对文章的深刻理解、领悟,其中就包含了对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又如《关雎》,通过朗读吟咏,便能感知到回环往复、复沓叠宕的韵律美,以及缠绵缓慢的节奏美,从而理解诗歌男子思慕女子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朗读是对语言的品味,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的确,当朗读负荷着生活的丰富,缭绕于屋檐下、水塘边,语文便真正散发出它那浓郁的魅力。
二、把握作品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力
文学形象是作品特定内涵的载体,舍此,则作品事不能动人,情不能感人,理不能服人,因此,把握文学形象是理解作品信息世界——“说了什么”或者“传达出了什么”的关键。而文学形象既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情绪氛围(既意境),它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决定了我们教授不同作品时应该择定(或侧重)不同的教学方法。
讲授叙事类作品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理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深入挖掘其内在美学价值。如《故乡》中的闰土,就要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言行、心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周围的人际关系的感知和解析,挖掘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善良、本分、但他憔悴不堪,呆滞麻木,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是在生活重压之下“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劳苦民众的代表。再如《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疾苦,及时排解孩子的痛苦和悲伤,是一位教师的美好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她最伟大、最无私、最公平。讲授时应让学生从这个形象上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还有更多的如周恩来、鲁迅、诸葛亮、毛泽东、„„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都让我们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
讲授抒情类作品时,如诗歌、散文,就要细心体味作品情景交融的画面的氛围,换言之,就是体味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意境。教学郦道元《三峡》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至于课本中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麻雀、蜜蜂„„大干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景由情生而情景交融,自然景物也寓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体味和领悟作品的意境绝不是简单的画面还原,“但见情境,不睹文学,此诗之极境”。杜甫之《望岳》,单就文字可谓平平,但联系诗人的审美体验去欣赏玩味,则气韵生动,堪称杰作。该诗抒写了登泰山的审美体验和诗人独特发现。景,随着诗人的足迹不断变化;情,随着不断的攀登而逐渐深化,情景交融,气象生动。教学时如果无视诗人的审美体验和诗歌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直露的把诗句翻译给学生,则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力,还会使诗歌在意义上失之浅陋。因此,为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的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体味到作品刻意追求的意境,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创造性的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朗读吟诵,“以声征入”;可以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可以激发想象,“联类无穷”;可以对比映衬,强化意象;可以创设情境,迁移表象;可以音像显示,图乐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词句含义的收录者转
变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意境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三、悉心体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培养学生对情感的鉴赏力
语文教材 中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沁人心脾”,往往就在于它融入了作者的才情、血泪,爱的欢乐和恨的悲诉,乃至生命。要对学生进行文美教育,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寻找自己感情与作品情感的大契合点,律动点,以达到审美客体感情上的交融。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沉睡的情感在与作品的同构共振中被激活,使学生粗浅狭隘的情感结构在对作品情感的顺应过程中被扩大和深化。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所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鲁迅在“病态”的“下层社会不幸人们”中的孔乙已身上融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广忧愤;莫泊桑在菲利普夫妇身上寄寓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诅咒,在约瑟夫身上则寄寓了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希望。教授此类作品,就要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感知,让学生的感情律动起来,以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领悟。
人物形象自身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的情感,也是我们感受情感美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增强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性思辨。比如《最后一课》中小佛朗士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背影》中父怜子爱的人类美德,都可以激起我们情感 的波澜,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情感因素的挖掘,以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美的感知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
抒情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一般与生动具体的画面交融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豪迈奔放、雄视百代的词,我们就要从词所供给的北国风光中去洞悉一个无穷的精神世界,玩味一种宇宙豪情,深刻领会抒情主人公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既是自我内在心声的高吟,又是一种时代情绪的概括。这种时代之情有了“江山多娇”的时代之景为依托,便气势恢宏,振奋人心了。教学时让学生对附丽于景上的情悉心体味,对于建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不无益处的。
四、注意作品的传达方式,培养学生运笔为文的构创力
文学的传达就是作家依靠语言媒介将内心孕育的意象外化为文学作品。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传达方式至关重要。因此,注意作品的传达方式,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能使学生学到创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传达方面的方式方法,还能从作家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文学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课文教学结束时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传达方式没有很好的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从语文课审美活动的更高层次和文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说,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玩味作品的美质美态,领略作品的精思奥义,而且还要以所学的作品为引导,诱发学生进行美质文章的创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绿》,作品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都应成为学生审美的特点、关注的对象,这不仅有利于对作品内容进行审美观照,而且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所效尤。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也很多,沉郁的语言风格、辛辣的讽刺手法、高超的写人技巧、匕首投抢式的文风,讲授其作品时,有意识的在这些方面加以点拨,对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文美教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探求真理。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 广西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讲座》饶杰腾 王问渔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语言艺术》 彭月英 湖北人民出版社
4、《语文课的育人方法》田晓娜 国际文联出版公司
【让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推荐阅读:
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07-10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10-27
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作文06-16
让爱心融入一切评语中11-04
迅速融入到团队中的游戏11-15
融入实验11-17
寓教于乐在中学体育的融入论文11-07
文化融入茶营销07-11
融入集体享受快乐08-08
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途径探析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