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 纸筒人教案

2024-07-07

四年级美术 纸筒人教案(9篇)

1.四年级美术 纸筒人教案 篇一

人美版小学五年级

纸筒人 2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纸筒人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电视节目中及其它艺术作品中的古今中外人物形象,进而创作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达到提高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2.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剪、折、卷、粘及利用其他废物为自己构思设计的纸筒人服务的能力。

作业要求:按照课本制作方法步骤做一个纸筒人。

课业类别: 工艺制作课。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纸筒人。

教学难点:设计及装饰不同特点的纸筒人。

用具准备:

1. 教师:纸筒人成品若干 书 演示用具

2. 学生:书 剪子 胶水 彩纸 学具配套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的准备及摆放情况。

二、导入新课:

1. 展示纸筒人成品,提起学生兴趣。

2. 板书课题:纸筒人

三、讲授新课:

1. 纸筒人制作方法:教师演示

(1)卷纸筒:

(2)设计人物形象:省略人物上肢,以圆筒为头、躯干、四肢,添加头发,头饰、帽子。

(3)装饰人形:根据所设计的人物形象配置服装及其他饰物。

尽量体现创新。

(4)头发:用纸剪成细条若干,在圆筒上一条条粘贴,卷曲成型,也可以用 毛线制作。

(5)帽子:由于设计的人物各具特色,因此帽子要根据构思设计的人物来确 定形状和颜色。

2. 欣赏第24-25页作品,启发思路。

3. 体会理解P24制作方法。

三、布置作业,提出要求:设计一个纸筒人。

四、学生设计,教师辅导: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 纸筒人的装饰:

(1)头发:卷曲成型。(2)帽子:用彩色纸贴花纹,进行装饰。

(3)面部:装饰红脸蛋,五官剪贴时要格外仔细,突出特点。

(4)服饰:可以用一些废旧物进行装饰、美化。

2. 欣赏几件学生作品大家分析,开拓思路。

三、学生装饰制作,教师辅导。

四、课堂小结:

1. 相互观摩自己制作的纸筒人。

2. 拼出优秀学生作品,大家欣赏。

3. 收拾用具。

2.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学习有关民间美术的知识,观察感受民间美术的特性,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欣赏能力,绘出你所喜爱的纹饰图案。教学重难点:体会如何表现吉祥如意的特点。教学准备:服饰图,绘图工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整顿纪律。

二、指导观察。

1.你能说说课本中的哪些作品中体现了喜庆、吉祥、满足的特点?

2.观察范图中哪里采用了谐音、寓意、象征的手法?

3.你从书中发现了哪些纹饰?

三、课堂延展:

参加小组讨论:以你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为例,说说如何表现吉祥的主题。四.课堂评价。总结教学,鼓励优良。

五.课外作业。课后观察其他民间美术图案,结合今天所学的欣赏知识。

第二课时

一.整顿纪律,检查学具。

二.听取学生课外观察情况汇报。及时指导总结。三.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描绘各种纹饰。

四.课堂练习:画一幅民间美术纹饰,巡查辅导。

五.作业评价展示。以鼓励为主,指出优秀的地方,并给予评价。六.课堂评价:

(一)、汇报课外观察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二)、学习进一步认识纹饰。

(三)、练习用色彩描绘美术纹饰,可参照课本。(四)、自评,互评。

(五)、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如意吉祥的民间美术

一、体验特点

二、表现手法

三、美化生活

第2课 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

教学要求:

1、收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并进行归类,2能临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并标出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及其表达的吉祥寓意。

教学重点:能简要评述或临摹社区的民间美术作品,为展览做资料准备。

教学难点:尝试对调查的作品标出相关知识及其表达的吉祥寓意。教学准备:民间美术图片

教学过程:

1、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民间美术作品?你从哪些地方考证它是民间美术?

2、你能按题材种类、造型、材料、使用情况等进行民间美术作品的收集与整理吗? 了解民间吉祥图案特定的语言符号和“象征、谐音、寓意”的表现手法。学习活动过程:观察——体验——思考——比较

1、观察——看课文,初步了解谐音、寓意。猜一猜:教材中,哪一幅画表达“连年有余”?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体验——连线游戏,提供与“谐音”有关的文字与图案纹样,加深理解谐音、寓意。

3、思考——小组合作找一找,课文中哪些作品表达了下面的吉祥话?并举例说明为什么。

4、比较——比较教材中“年画、刺绣、木雕、砖雕”等作品,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造型、色彩、纹样和“象征、寓意、谐音”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吉祥如意的主题的。

第3课

泥板植物浮雕

教学要求:1认识浮雕2能用泥条、泥块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泥板植物浮雕。(橡皮泥代替)

教学重点:能用泥条、泥块表现植物浮雕凹凸的画面。教学难点:能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植物浮雕。教学准备:植物图片、教学过程:

1、感知各种“橡皮泥”、“纸黏土”、“黏土”塑造的植物泥浮雕,比较其不同的艺术效果。

活动: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

欣赏学生作品:植物浮雕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与一般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是怎样表现植物的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

2、怎样布局,画面才饱满?

3、尝试比较各种“橡皮泥”、“纸黏土”、“黏土”的特性。

4、自评与他评。

第4课 泥板动物浮雕

教学要求:感受古代浮雕文化;能用泥条、泥块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动物浮雕;能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概括、简洁、夸张的表现。

教学重点:能运用造型语言和泥塑基本技法,表现有前后层次的动物浮雕。教学难点: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概括、简洁、夸张的表现。教学准备: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代浮雕:

1、你认为课文提供的三幅古代浮雕作品中,分别是运用具象、意象和抽象中的哪一种手法表现的?各有什么特色?

2、比一比,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表现手法。

3、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二、欣赏与尝试创作表现。

(1)提供课文中的“学生作品”,启发创作思路。(2)提供动物形象与动物图案,启发创作思路。

三、作业评价

第5课

神秘的图腾柱

教学要求:知道图腾柱是世界各民族常见的装饰品;能选择泥塑或绘画的方法,尝试把各种形象组合成一个图腾柱。

教学重点:选择泥塑或绘画等方法,运用各种形象组合一个图腾柱。教学难点:能创造形态夸张、变化的图腾泥塑造型。教学准备:图腾柱图片 教学过程:

1、比较与发现。

欣赏“神秘的图腾柱”:1你见过图腾柱吗?2图腾柱给你什么感受(细腻、粗犷、古朴、现代、神秘、怪异等)?

2、我知道的“图腾柱的故事”。(1)学生描述自己对图腾柱的资料收集和发现过程。(2)课件:图腾柱的故事,图腾柱的造型特征,图腾上的真实动物与神话动物的比较欣赏。(3)认识图腾是世界各民族常见的装饰艺术。

3、讨论:我设计的图腾柱想表达什么?(1)选择图腾柱的主题,如动物、神话动物、脸谱、小丑、原始符号等。

(2)选择构成柱体的材料,如纸盒堆垒,各种纸筒、纸卷成型等,灌输环保意识。(3)借鉴世界图腾柱作品的构图、疏密和形象处理等艺术手法。(4)小组分工合作,选择适合小组或个人创作的方法(绘画、泥塑)。

4、小组或个人尝试创作。

5、评价:评价点:造型独特;夸张变化;有主题内容;怪异神秘。

第6课 炊具与餐具

教学要求:

1、画一张炊具与餐具的写生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能力及表现能力。

3、学习写生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画一张炊具与餐具的写生画,培养观察力、造型能力。教学难点:要求构图饱满、合理、美观。教学准备:铅笔、素描纸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让学生说说各种炊具餐具的形状及结构特征。

三、让学生画画自己熟悉的炊具餐具。

四、观察实物,让学生说说炊具餐具几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将它画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一组炊具餐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从对象的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效果,几个对象不同的体积大小,以及位置距离等来分析。

二、分析几张例画,说说它们构图方面的优劣。学习好的构图方法。

三、学生进行写生尝试。

四、展示习作,让学生自评互评。

五、谈谈学习收获。

第7课 妈妈的好帮手(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剪贴的方法,为妈妈设计一条外形美观、色彩对比强烈的围裙。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民居的多样性。在回顾与表达中,体验人世间的情感、妈妈的关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表达爱妈妈、爱家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手绘、剪贴或想像的方法设计美观、实用的围裙。教学难点

能想像设计外形奇特、色彩大方、多功能的“好帮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与表达,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二、课堂发展

1、为妈妈设计围裙,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制作围裙才合适? 尝试:怎样设计才能穿在身上。能能天降、“纸黏土“、黏土“”

比较:色彩怎样搭配才好看?

2、为妈妈设计能减轻家务负担的“好帮手”。

观察:厨房环境,炊具与餐具的形状、用途、摆放位置。比较:现代与传统的厨房的区别。

思考:我心目中的厨房好帮手,其形状、色彩、功能是怎样的?

尝试:怎样表现画面的主体物—厨房的好帮手,怎样描绘背景才能突出主体物?

第8课 漂亮的挂盘(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挂盘的功能与艺术性;感知均齐式、平衡式图案设计的“适合纹样”;能设计“均齐式”或“平衡式”纹样装饰挂盘。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体会“平衡式”、“均齐式”的美感形式;感知“适合纹样”;体会色彩单纯、明快的美;体会夸张、变形的手法;体会国内外挂盘艺术的不同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运用“均齐式”或“平衡式”纹样设计装饰挂盘。教学难点

能运用明快的色彩和简练、夸张的手法设计适合的纹样装饰挂盘。教学过程

1、感受艺术挂盘的功能与艺术美。(1)你见过艺术挂盘吗?在哪里见过?

(2)比较“菜篮子”与“艺术挂盘”不同的功能与审美特点为。

2、感受质材美、色彩单纯美。

3、比较“均齐式”或“平衡式”纹样装饰挂盘的不同美感,感知“适合纹样”,启发构图思路。

4、感知“适合纹样”,启发审美设计与创作。

5、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法。

看书—自学—交流—尝试(材料、纹样、美感要素、色彩等的选择与设计)。

第9课 瓶子的化装舞会(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古代陶瓷的艺术价值;能选择废弃的瓶子和材料装饰瓶子。

2、过程与方法:参与欣赏活动,体验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在联想中,利用瓶子原形、色彩,大胆地进行想像设计和表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古代陶瓷的价值,培养“变废为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选择废弃瓶子和材料装饰瓶子,体验“变废为美”的乐趣。教学难点

能保留瓶子的基本形状,运用橡皮泥进行“彩塑浮雕”创作。

教学过程

1、欣赏中国陶瓷艺术品,体验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2、瓶子的联想。

出示学生作品,启发利用瓶子的原形,进行想像设计和表现。

3、构思—设计—创作

第10课 蔬果的童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蔬菜的知识,学会描绘几种果菜的形体与色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观察和写生、达到学会构图和组合色彩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探索与求知的乐趣、热爱绿色植物,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不同蔬菜的外行和色彩并且能设计与描绘。

2、难点:各种蔬菜的构图组合和构图基本知识

教具准备:教材、范画与课件、蔬菜玩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课的导入

1、谈谈我们每天的食物——--可爱的蔬菜

2、谈谈我家乡的蔬菜(1)请几个同学发言(2)老师做讲解

3、请大家欣赏

(3)老师拿来的蔬菜模型

(4)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课件《漂亮的蔬菜》

3、学生的发现

(1)我发现了蔬菜有不同的外行在。。。。。。(2)我发现了蔬菜有几种漂亮的颜色在。。。。。。(3)我发现了蔬菜形体美在。。。。。。

二、认识蔬菜

1、蔬菜与人的生活状况——人类离不开的营养食物

2、常用的蔬菜种类

(1)叶类————白菜、芹菜。。。。。(2)瓜类——-—南瓜、苦瓜。。。。。。(3)萝卜————白萝卜、红萝卜。。。(4)其他————土豆、辣椒。。。。。

3、颜色的种类 绿色、红色、白色、黄色最多

A学生讨论回答 B老师讲解

三、欣赏蔬菜的有关画面

1、组织学生看课件内容——

2、组织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图片——老师进行组合,同学依次欣。

3、我给蔬菜编一个故事或创造一个环境。

4、国画大师作品给我的启发

四、课堂练习

第11课 盐的妙用(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肌理所产生的奇幻的形式美感;运用“撒盐排遣法”,创造一幅有趣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探索中,自主掌握“撒盐排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撒盐排遣法”产生的肌理效果产生兴趣。教学重点

运用“撒盐排遣法”创造一幅有趣的画面。教学难点

能对点、线、面状的肌理效果进行联想和再创造,重新设计一幅有趣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画家的画导入。

二、讲授新课:

1、尝试探索“撒盐排遣法”。

(1)选择不同的纸材尝试。如生宣、熟宣、画纸等。

(2)探索“盐与水分”的关系。如落墨后,趁湿把盐撒上,需要撒盐处水分要多些,撒盐后若觉水分不足,可喷点水作补充。

(3)观察盐的颗粒大小、多少与画面“聚散”的关系。如以小颗粒盐或精盐为宜,吸收快。

2、感受肌理所产生的奇幻的形式美感。

(1)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创作的肌理效果最美,最有趣?美在哪里?有趣在哪里?(2)想像:根据肌理效果进行想像,想到什么?添加些什么形态、色彩就能创造新的画面?

3、向画家学习。(1)感受斑驳的墨色之痕和丰富多变的画面。

(2)感受斑驳的墨色形成的点、线、面自然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画中勤劳的小姑娘、可爱的小鹅、流动的小溪等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美。

(3)体会画家“特殊技法”的探索与运用,能使画面的干、湿、浓、淡、聚散形成美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4、自主创作或合作创作。

(1)构思:准备表现什么画面(人物、景物、生活用品、图案等)?(2)创作:有目的地运用纸、墨、色彩、盐等材料与技法。

5、作业

第12课 美丽的荷塘(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花卉中国画的学习,初步认识写意花卉画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绘画艺术。

2、学习画荷花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意笔墨技法。

二、重点和难点:

1、注意墨色的干、湿浓淡和画面构图的安排。

2、用步的方法。中锋、侧锋。

三、课前准备、作业要求:

1、实物投影机

2、荷花作品及绘画步骤图。

3、学生带步、墨、色彩、调色盘及笔洗。

4、用写意画法画一图荷花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荷花》范作(中国画)供学生欣赏,说明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讲新课:从欣赏《荷花》中分析写意花卉画的用步用墨的基本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写意花卉是用毛笔蘸上不同深浅的墨色或颜色在吸水性强的生宣上挥写出来的。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手法,它最讲究用笔墨的技法。

用笔::中锋——让笔尖垂直在纸面上运行,可画圆润浑厚的点和线,例如荷花的茎和花瓣的用笔。

测锋——让笔尖、笔腹同时着纸运用,可画较粗的点、线、面,如画荷叶的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焦。

(三)、出示范画步骤图,讲述作画步骤。

写意花卉注重神韵,强调对象的形象特点。教师分析荷花叶、花、茎的形象特点,使学生能理解和会。

绘画步骤:示范全过程,并让学生都清楚看到画法。

1.用铅笔画出荷花的叶、花、茎的大致位置。

2.用浓墨画荷叶。(用大号羊毫笔在清水中泡后,济去过多的水分蘸浓墨使笔尖笔腹含墨较多,笔根含水较多,然后依照荷叶结构,自左往右大笔挥写、使墨团符合荷叶的形态结构,又有浓淡变化。

3.画荷茎(浓墨、中锋运笔)。

4.画荷花(首先用饱含清水的的短锋羊毫笔蘸胭脂色再加一点曙红色,调色时让颜色基本保留在笔尖部分,笔腹含色较少,笔根只含清水,笔锋自瓣尖落笔,用笔有,这样就自然地出现瓣尖重色,瓣面渐淡的立体效果。然后用大羊毫笔在花瓣的基部染上洁净的藤黄色将干末干时用浓墨点花蕊)。

第13课 快乐的黑天鹅(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向大师学习,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墨天鹅”。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与回忆中,了解黑天鹅的生活习性,感受其优美的动态和黑亮的色彩;(2)在观察与欣赏中,学习画家是怎样表现主体物和背景的;

(3)在尝试临摹中,探究画家是怎样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的。

(4)在变化表现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画家对“黑天鹅”的喜爱之情,激发喜爱珍奇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向大师学习,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的。教学难点

能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回忆:(1)黑天鹅的生活习性。

(2)黑天鹅生动、优美的动态。

(3)黑天鹅的形态、色彩。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欣赏。

(1)画家是怎样表现两只不同形状的黑天鹅的(引导学生用几何形观察与表现黑天鹅的体形特征)?

(2)画家是怎样表现黑天鹅优雅的脖子、生动的动态的(引导学生观察与表现黑天鹅的“S”形脖子和不同的动态)?

(3)画中的主体物是什么?画家是怎样添加背景来表现优美的环境的(主体突出)?

2、尝试临摹。

(1)在自觉中,探究黑天鹅的头部、身体、羽毛的用笔、用墨。(2)学习画家是怎样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的(体会画家对“黑天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喜爱珍奇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3、变化表现。

(1)黑天鹅快乐的动态。(2)快乐的场景。

(3)表现快乐的色彩。

4、作业评价。

(1)提供作业评价标准:能运用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快乐的黑天鹅”;能表现黑天鹅快乐的动态、场景;个人或与同学合作。

(2)自评或他评。第14课 千姿百态的树(色彩写生画)

一、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树,启发学生把握其形态特征,选择高低、大小、远近不同的几棵树,用色彩画出来。

教育学生爱护花、树,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理解树的形态和结构在不同季节中所产生不同的变化。

2、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来装饰树。

三、课前准备、作业要求:

1、实物投影机、2、几种不同季节的树的彩色图片。

3、学生准备毛笔、水粉等。

4、用色色彩画一幅树的写生画,要画出树的形态个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用实物投影机,出示树的色彩图片,请学生欣赏和观察认识各种不同形态、种类的树,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由于树的种类与生长环境的不同,树的枝干刚柔粗细有别,枝干穿插交错各异,叶子外形不一,枝叶有轮生、互生、对生的区分,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树形。例如高大的木棉,迎风飘舞的扬柳。

2、树叶是有颜色的,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树叶是嫩绿色的,夏季渐变成浓绿色,到秋季又变为黄红色。有的树到了冬季,叶子落尽,树干呈带色彩倾向的灰色。用色彩画树,要抓住外形特征的大感觉,集中表现出来。

3、绘画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

⑴、选材构图(画纸横放或竖放,用铅笔定出高低的位置和比例)。

⑵、画出外轮廓(抓住树的伞形和叶子形成的团块结构以几高低左右顾盼的姿态)。⑶、着色方法:分清整体大明暗关系,大胆用色,灵活用笔,画出大体明暗,然后点染细部(局部),最后再画枝干。

形式:①铅笔淡彩(用铅笔画好大效果,然后略加颜色)。

②、勾线添色。

③、油棒加水彩。

(三)、带学生到室外作写生画,教师指导。树叶的绿色的使用(明部的浅绿加拧黄或土黄,暗部用深绿加钴篮或土红加群青,层层处理,在暗部边缘画出树叶的形状)。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指出存在问题(树叶绿色不能过于单调否则表现不出树的色彩特点)。

第15课 我的第一次(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结构特点;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和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我的第一次”。

2、过程与方法:

(1)在记忆----联想中,大胆向同学描述自己“第一次”经历时的神情、动态;(2)在观察与构思中,探讨表现手法;

(3)在观察与临摹中,体验画家简练、夸张的艺术手法;

(4)在构思与创作中,运用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和结构要素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寻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2)自主获得身心的和谐,完美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

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大胆表现“我和第一次”发生的事。教学难点

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我和第一次”经历时的神情、动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

提供三位画家的作品进行欣赏与比较:

(1)画中描述了什么?你认为是画家的“第一次”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了解表现“第一次”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2)三位画家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段(线条、色彩、形体、明暗等)?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对比、寓意等)?引导学生感受画家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欣赏作品,启发运用“生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我的第一次”。

(1)提供<<踩高跷>>引导观察:任教如何表现了小男孩惊惶的表情和紧张的动作、环境?(2)提供<<第一次放风筝>>和<<第一次养鸟>>引导观察与体验:临摹一下,体验是怎样运用简练的线条、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神情、动态的?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夸张、简练、生动、有趣)?第一次”爱之情生的事“快乐的黑天鹅”的(4)在变

3、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有主题的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与结构要素。

4、构思与创作。

(1)构图:画中“我”的位置在哪里?在干什么?怎样表现画面?(2)用线、用色:大胆、流畅、色彩对比。

(3)文字说明:简练、有趣,收发室位置合理安排。

4、作业评价:提供作业评价标准

第16课 我的一天(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生活当中。通过听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重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教学难点:通过听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业要求:用色彩完成一幅绘画日记,要求内容积极向上,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文字概括。

教师教具:电脑声音素材库资料,大屏幕实物投影,绘画日记步骤画(部分已完成)。学具:彩笔,油画棒,色彩(水彩、水粉颜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分钟

二、导入新课 2分钟

师:我们很多同学有记日记的习惯,大部分同学都用文字记录的形式,你们知道不知道有一种比它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呢?

生:绘画日记。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说掸什么是绘画日记呢?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绘画日记就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每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绘画日记。

(板书:绘画日记)

师:那么,·什么能帮助我们回忆起日记的内容呢?我们想「想,生活除了少数寂静无声的场面,多数都是有声音相伴的,当我们听到了某种声音就会联想到以前看到的或发生的事情,那些色彩缓纷的目子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所以这甘课我们要通过听声音画彩色记忆画来表现绘画日记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7分钟

师:老师播放几种声音,请同学们注意听,然后描述一下是什么声音?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及色彩?

生:答几种不同的情景及色彩。

师:同一种声音能联想到的不同情景和色彩吗?

生:能!

师:老师先放一种玻璃碎了的声音,然后出示听到这种声音后画的一幅绘画日记,并让学生观察这幅作品除了绘画部分以外,还有什么内容?

四、课堂练习25分钟

师:老师放一段声音,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黑板上贴带有插图装饰的”听“字),然后讲述一下你听到这种声音以后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及色彩。(贴一张带有插图装饰的 ”讲"字),再按绘画日记的结构和步骤把它描绘出来。(贴上“画”字)

生;学生听完声音以后,回忆起了许多情景,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了同一种声音联想到的不同情景和色彩的绘画日记。

师:阿学们,刚才很多同学回忆起了一些美好的情景,还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情景没有说,现在就用你们手中的画笔把你们刚d讲的和想到的情景画下来,你们能行吗?

生:能行!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挑内容新奇的展示一下。学生可以自由上前面从电脑的声音素材库中调声音激发想象,鼓励大胆用色,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 12 一种氛围。

五、作业

第17课

印染“花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染纸图案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案表现手法和的多样性。

2.染纸图案是民间图案的一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情感。3.通过学习染纸图案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折纸和浸染方法。

教学难点:折纸规范,浸染的角度,面积和时间的把握。三、教学准备

教具:染纸范作数件,演示用的工具材料,课件

学具:生宣纸(15CM×15CM)染色颜料水

四、作业要求

用基本的折、染法,自行设计染出1—-3种图案作业。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这里上课。在新的环境中,大家能不能做得更好,表现得更好呢?

2.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大家看(展示图案)喜欢吗?这么漂亮的图案就叫做“染纸图案”。(板书课题)

今天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研究制作这些美丽的染纸图案。

3.讲授新课:

大家想,一张小小的白色生宣纸如何能变成这么美丽的染纸图案呢? 好,先看老师做一个小实验。

⑴演示小实验

(边讲边演示)拿出一张生宣纸,直接浸在染色水中。生宣纸本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所以颜色顺着宣纸的纹路很快就吸上来了(展示)

大家看,这样染出来的染纸和老师刚刚给大家欣赏的染纸相比较起来从图案的规律性上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没有规律 不漂亮 / 有规律 漂亮)所以为了使咱们的染纸更加漂亮,图案更加美丽,在我们染之前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好,现在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染纸图案都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从制作方法、色彩、图案形成上去逐一思考。带着这个问题大家看老师再做一个实验。

⑵演示制作步骤: ① 折(板书)

老师先给大家看一种老师想到的折法:米字格折法(课件出示折法)

将正方形纸横对折两次,再竖对折两次,成小方块后再斜折一次,这样使它成为米字格。大家想一想除了这种折法外还有什么样的折法?(课件屏幕显示)

老师再教大家一种折法:折射状折法:将正方格的纸斜对折一次,成为三角形然后再一直对折„„

其实折纸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也可以自己发明一些新的折法(结合展示图案总结)总之,折法不同,我们染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好,现在我们折好了下面要进行第2步了。

②染(板书)

我们把折好的宣纸浸在不同的染色水中,可以沾边,也可以沾角,染的角度不同面积不同,染纸染出来的效果就不同。(边演示边讲解)染得时候注意一点色块与色块之间要注意留白,这样染纸的效果才会更好。染还要染透,老师这里有一个染透的技巧就是:拿一张纸垫住,用手捏一捏以便让染色更好更快的渗透到纸里去。好,我们的第二步结束了,然后就开始最重要的一步了:揭

③揭(板书)

因为生宣纸浸水后会变的非常柔软如果不小心的话,一张美丽的染纸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大家就可以拿出一张备用的宣纸把染好的纸沾干一些,然后再慢慢地按折时的顺序揭开。这样经过我们折、染、揭三个步骤一张色彩艳丽的染纸就做出来了。

而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做出来了,大家想不想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好,打开课本13课看课本中的小朋友做的染纸怎么样?大家在思考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染纸图案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制作简单

色彩艳丽

纹样自然形成)

好,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件礼物,大家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欣赏)

4.布置作业:

大家看这些染纸图案漂亮吗?想不想亲手做一做?好,现在运用刚刚学过的染纸方法来设计一幅美丽的染纸吧!

第18课

可爱的童帽(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帽子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关系;能用各种线条与色彩设计童帽的形状、装饰花纹。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民间虎头帽,了解民间童帽设计的“寓意”;

(2)了解现代款式多样,用料各异的童帽,感受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提高;

(3)在创作与表现过程中,学会结合生活应用进行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帽子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用线与色设计童帽的形状和装饰花纹。

教学难点

能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线”设计表现不同质感、不同功能、不同款式的童帽。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师: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了,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来卖卖自己各式各样的帽子(边说边引出课件题目),卖帽子之前先要来设计制作一顶帽子对不对?刚才老师进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看见老师头上的帽子了吧,老师边给大家变魔术边提些小问题,(对于老师头上的帽子学生有什么想法),(从帽子的材料,形状,作用来描绘)。

2、小结:从上面的学习从我们可以发现帽子的结构可以大概分为。。3.刚才老师头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帽子,接下来啊老师让大家来看看另外的各种各样的帽子,(边演示课件边介绍)古代的帽子—近代的帽子—现代的帽子。4.那么现在老师让大家来说说看这些帽子是谁戴的?(课件演示)如:警察的帽子,矿工的帽子,鱼父的帽子。。

5.接下来老师就让大家自己来做做小设计师,设计一顶自己喜欢的帽子,好吗?先来看看小朋友们的画(出示),这些啊是和你们差不多年龄小朋友的画,你们来说说看他好在哪不好在哪?生答。(接着欣赏课件—时尚怪异的帽子)

6.学生制作辅导

7.讲评 8.总结

第19课 我设计的童装(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服装知识;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联想和思考活动中,体会童装与美术造型、色彩搭配等关系;(2)在模仿“服装设计师”活动中,自主体会设计剪裁方法;(3)在探究设计与创作活动中,大胆想像、设计、创作与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2)大胆进行创意变化,培养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教学难点

能选择适当的纸材,设计、剪裁、装饰一件(套)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教学过程

1、了解一些服装知识。

(1)你喜欢什么衣服?适合什么季节?美在哪里?

(2)当你走进童装商店时,你是怎样挑选衣服的?哪件衣服适合你?形状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合理?

(3)小博士介绍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2、观察、联想和思考。

(1)你认为哪个小朋友穿的衣服款式好看,为什么?(2)童装与鞋、帽有什么关系?

(3)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童装有什么变化?(4)上衣、裤子、连衣裙的基本形状各是怎样的?

3、模仿“服装设计师”。(1)自觉设计剪裁方法。

(2)“变”的想像,衫身、衣领、袖口除了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还可以设计成什么形状?

(3)把“布料”对折、重叠、画外形、剪裁成对称衫样。(4)设计装饰花纹。

4、欣赏学生作品。

5、探究设计与创作:构思、选材、画图、剪裁(粘贴)、装饰。

6、展示与评价(1)小组展示童装

(2)评价点:外形美观、大方;色彩对比、醒目;有创意变化。(3)自评与他评。

第20课 我们的小超市(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把本单元或本学期的作业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商品”

(2)能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展具”。

2、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与记忆时,设计商品、展具活动中,学会思考、构思与创作;

(2)在模拟“超市”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礼貌用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与知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学会将本单元设计的“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性的“展示设计”。教学难点

能按照“商品”的需要,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实用的“展具”等立体造型。教学过程

1、观察与记忆(感受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超市的环境、展具美在哪里?

(2)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哪些作品可以设计为“商品”?

2、根据商品内容,设计展具(了解“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1)根据“商品”特征设计展具,如我们的商品适合挂起来还是平放?应设计怎样的展具?哪些废旧材料的造型、色彩适合应用?

3.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篇三

图片反转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风筝的造型特点

实践与创造:设计风筝的图案及色彩

欣赏与评议:介绍风筝的一些相关知识,交流感受

教学重点

风筝的外形及图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称轴的确定及粘贴时的水平翻转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尝试

1.教师出示不同造型的风筝供学生欣赏。

2.多媒体展示有关风筝的图片及风筝的资料。

3.教师演示半个风筝外形的画法。

4.讨论水平翻转命令的用法。

5.学生简单尝试表现风筝的外形。

二.讨论与表现

1.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风筝的知识,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教师画出半个风筝外形,学生讨论怎么变出另一半。

3.学生观察风筝,分析风筝外形特点(形态、花纹等)。

4.结论:用复制、粘贴、水平翻转画完整风筝外形。

三.想象与创造

1.通过想象画出风筝的外形,设计风筝的图案造型。

2.对风筝图案填色,注意色彩面积大小对比。

四.欣赏与评论

1.通过学校局域网,进行作业的展示交流。

2.学生介绍作品,说说设计思路。

4.四年级美术落日教案 篇四

1.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

2.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

3.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夕阳西下,落日发出漫天红霞。由于大气层整整一天都受到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日落的颜色比日出时更为亮丽。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形成暖色调。天空的色彩由远处的亮黄色依次过渡到红色、紫色、蓝紫色等。这绚丽多姿的天空,带给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教科书中选用了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视角的落日图片:有水天一色的落日,有绚丽多彩的晚霞,还有以天空和山为主体的西湖雷峰夕照。这些照片上的天空的颜色各不相同:一幅以红色、橙色为主,一幅以红色、紫色为主,还有一幅则以黄色、橙色为主。教科书中展示了日落时天空中主要的几种色彩,大致讲清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日落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不同时段,落日都有很大的不同,促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日落之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对英国画家透纳的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用画笔来表现美,表达情感。通过欣赏、比较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不同媒材不同绘画方法表现落日美景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及基本技巧。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两张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这两张作品都较好地运用了暖色调,使画面中天空的色彩有了绚丽的变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欣赏落日的图片,说说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2)揭示课题:落日。

2.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落日美景。

(2)观察日落图片,找寻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3)思考:你还发现了哪些日落时的色彩?

(4)欣赏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落日的好方法。

(5)小知识: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色调。描绘落日景色的画面因大量的红色、黄色、橙色等而显得十分温暖、热烈的色调,我们常称之为暖色调。

(6)学习水粉色表现落日美景的方法。

(7)学习用水粉、油画棒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落日的绘画技法。

(8)欣赏同龄人作品,拓展创作思路。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观察日落时的色彩变化,选择喜爱的工具,用暖色调表现一幅落日美景。

(2)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视频的演示学画。

(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落日”绘画作品展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用暖色调表现了自己对天空落日的独特感受展开评价。

5.课后拓展。

5.四年级美术教案封面 篇五

四年级美术教案

四年级美术第七册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1、在《会走的玩具》一课学习完毕后,自己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间会走的玩具并进行展览。

2、在《校徽设计》一课中,设计课后拓展作业为:为我们自己的学校设计一枚校徽。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变废为宝》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第一周《色彩的冷与暖》《线条的动与静》

第二周《美术的节奏》

第三周《变一变》《色彩的对比》

第四周《快乐的回忆》

第五周《登山游戏》

第六周《校徽设计》

第七周《精美的邮票》

第八周《做年历》

第九周《星座的联想》《窗外的景色1》

第十周《窗外的景色2》《我心中的未来》

第十一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二周《梦幻之国》《纸带穿编1》

第十三周《纸带穿编2》《电脑美术》

第十四周《会走的玩具》

第十五周《我们的生日聚会》

第十六周《漫画与动漫欣赏》

第十七周期末测评

第十八周优秀作业展示

第1课 色彩的冷与暖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

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教学准备:

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

① 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

② 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 ;宁静、寒冷的场面)

③ 小结: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

① 提出作画要求:

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5、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较快突破。在作画时画面表现的冷色调,暖色调相对比较明确。

教学反思:

第2课 线条的动与静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 课件、作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 + 直 =温暖、平和

暖 + 曲 =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 + 曲 = 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 + 直 = 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第3课 美术的节奏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教学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课前准备:教具:课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彩纸、剪刀、作品若干。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节奏

1、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⑴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⑵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3、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生„„(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4、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生„„

5、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进行简笔勾画,表现节奏的图形。

二、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小组讨论:图中 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全班讨论:生„„

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三、表现节奏

作业要求:

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师写关键词)

四、交流感受

交流一下刚才在拼摆中对不同材料表现不同节奏的感受。部指回家搜寻各种材料,下次继续用拼摆的方式表现节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引导交流阶段:

请同学们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工具材料,交流自已的构思。生„„(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开阔创作思维)

二、课堂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绘画工具表现“美术节奏”。

2、辅导:针对小组中的问题及时辅导。

三、作品展示:

同学们都离开自已的座位欣赏别人的作品。通过自评、互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若干幅进行贴粘展示。

教学反思:第4课 变一变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使用美工刀)

教学重点:学习将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

教学难点:割纸、粘贴组合技巧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范例,图片,裁剪后的图片若干。

学生:自己的照片,图片,美工刀、直尺,垫板,胶水,图画纸,卡纸、剪刀、铅笔。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现范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张相同图片,一张经过处理产生变形,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变化的美感;也可通过课件演示,产生变化动感,效果更加理想。

2、引导学生自学技法点击:

利用教科书中的“技法点击”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3、请学生介绍操作方法。引导指出制作要点、难点。板书:制作要点——分割:直线

组合:直线等距

4、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分割、组合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边小结边出示范例

对学生的设想,及时的展示,是一种激励,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将被激发。制作要点: 分割:直线、曲线„„

组合:直线等距,直线不等距、曲线排列„„

二、发展阶段

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设想呢?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操作难点和要点,讲解演示操作的方法:由于使用工具刀,为了安全教师必须加强示范。

分割:先用铅笔画出裁剪线。另曲线分割必须先用硬纸皮做一把特殊的尺子,再画线;用尺子对准线,左手压实,右手持刀裁剪。(也可用剪刀剪出)

组合:在底纸上,标出粘贴的位置;将裁剪好的纸条,排列起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粘贴完成。

2、作业要求:

用自己的照片或其它图片,切成长条排列粘贴,产生变形的效果。A、使用工具刀注意安全。B、要求切割平整、排列组合有新意。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安全使用剪刀,鼓励学生进行有趣的排列。及时展示学生的创意。

三、展示评议:

1、开辟展示小平台,让学生互相欣赏,评出最佳造型奖、巧手奖„„

2、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四、课后拓展:

1、将制作好的作品挂在自己的书桌上。

2、可用此法布置班级。

3、制作小书签。教后反思: 第5课 色彩的对比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兴趣。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教学重点:从感受色彩对比以及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教学难点: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练习中。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教学设备、课件、纸、色笔等。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冷暖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往。A、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B、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相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

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用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课

(1)师出示课件“色相环、对比色、补色”。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今天 我们继续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

(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课件。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感受。(3)欣赏和分析

A、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B、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进入绘画色彩的运用版块)。

C、谈校园的色彩,师引导,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校园美的教育。(4)生活中色彩对比的运用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小女孩配裤子、航海上的救生圈)运用对比色配色,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要选择强烈的色彩?

(5)师生总结梳理

4、动手练习:

运用色彩的对比为一幅年画配色。

5、学生作品展评

优秀作品展示,师生一起评价,谈对它的感受。

6、收拾与整理

6.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 篇六

小学美术苏少版第8册第13课《染纸》

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 张妮 222100

二、教材简解

《染纸》是小学美术苏少版第8册第13课的一节集欣赏、设计、制作于一体的综合课。在本册教材中,第13课《染纸》是在第12课《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之后编排。学生在先前学习中已掌握了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等基本知识。但对什么是染纸,怎么染,印染在生活中的美化等不是很了解。本课染纸主要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搓、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制作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形成的纹样千变万化。通过染纸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染纸艺术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技能目标:掌握不同的折叠方法及染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

教学难点:染时应染透,并能注意色彩在图案中的运用、布局搭配。

五、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寓教于乐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综合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创造和设计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设计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表现力。

六、设计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扎染工艺,通过展示扎染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印染的兴趣。通过对染纸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染纸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先折后染的过程。在练习折纸后展开了染纸的探索之路。在教学过程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染纸的方法并在教师在的主导下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本课,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扎染作品,各类纸张、宣纸、颜料、彩色墨水、多媒体课件,各种染纸作品、一次性水杯、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补充液、颜料、各类纸张、宣纸、毛笔

课前将学生分为八人小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特别的东西,你们看!(事先将扎染作品挂在黑板上)知道布上的颜色和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吗?(设计意图: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生:回答

师:这种图案是用扎染的方法作出来的,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你们看扎染利用颜色的浸透的自然纹理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通过展示扎染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印染的兴趣。)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这些漂亮的布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

生:围巾、衣服、背包、领带等。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观看ppt)扎染的运用很广泛,他们装饰了生活美化了环境。你们想不想学习扎染的方法?老师有个好主意我们一起开一个染坊去装饰我们的环境好不好?(设计意图:了解扎染的重要作用,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好

师: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是农家。我们叫他农娃染坊怎么样?

生:好

师:染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老师有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先用纸试试。想不想和老师开这个大染坊啊?(设计意图:由扎染延伸到了染纸,并揭示课题)

生:想

师:农娃染坊正式开张啦!(揭开事先盖在招牌上的扎染作品)

板书课题:染纸

设计意图: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出示扎染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通过展示扎染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印染的兴趣。再结合校本教材农家以开展农娃染坊为引线揭示染纸这一课题。

(二)欣赏作品,探索发现染纸方法

1.欣赏作品,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几幅染纸作品,组织学生欣赏,感知学生发表自己对染纸的印象和想法。(多媒体首先展示染纸作品,学生回答折纸方法后教师展示虚线表示的折痕。)

图1 图2

师:你们看这些染纸漂亮吗?染纸上的图案是有什么样的规律(图1、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染纸对称重复等特点,引导学生总结染纸需要先折后染的顺序。让学生从作品中总结染纸的顺序,自主探索染纸的方法。)

生:

师: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

这样的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些染纸需要先折后染。

(设计意图:“授予鱼不如授予渔。”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学生难以忘记,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成就感。所以在未开始学习染纸之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染纸的过程。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染纸作品,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染纸的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染纸对称、重复等特点,引导学生总结染纸需要先折后染的顺序。)

2.探索折纸方法

图3 图4

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有这些都是怎样折出来的?并示范给同学看。(设计意图:探索折纸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使课程中的教与学相辅相成。)

生:回答并且示范。

学生指出其中各种折纸方法,教师讲解这是什么折纸方法。

小组讨论还有哪些折纸方法?(设计意图:学生交流创作想法,加强小组合作)

学生上台演示。

小结:老师看到了很多种折法。老师这儿还有几种常用的折法,大家可以看一看,或许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发。(媒体几种常用折法)

①折叠(学生随教师一起练习)

A:将方形纸反复对边折,再对角折,折成一个小三角形。同时展示作品效果。

B:将方形纸反复对角折,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米字折剪纸的折法,运用剪纸的折法染出团花。

C:也可将方形纸反复对边折,折成小正方形。田字折

②扇形形折叠:将纸以直径为折位线对折,再对半么为折位线反复对折,折成小扇形。

③长条折叠:将长条纸反复对边折,即折成一个个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④辐射折。

折纸练习。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不同的折法,可以小组合作,看看哪一组折得最多,最新奇。

学生练习不同折纸方法

总结:以上是我们染纸中最长见的折叠方式,另外还有卷云法、任意法及揉纸法等,大家还可以动脑筋想出其它的折法。这里就有很多奇特的折纸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总结展示不同折纸方法。观看课件拓展学生的思维。

2.探索染纸方法

(1)选纸小实验

师:纸我们折好了,现在就可以染了。是不是所有的纸都容易染色呢?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中选出最容易染色的纸。看看哪个小组又快有准确的选出来。

生:小组用不同纸实验染纸。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选出生宣作为最佳材料,运用实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把握好宣纸的特性。为下一步的染纸做一个很好的铺垫练习。

(2)总结染色方法:

染纸的方法有很多,运用不同的方法染出的效果也都不一样。如何染呢?大家先动手试试看,在动手过程中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染的?事先准备好几种染纸染料,(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自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学生回答:运用什么方式染纸

教师边听学生介绍边示范。(设计意图:学生讲解的同时教师示范直观的表现学生染纸的方法。)

①浸染法 通过浸的方法给纸染上颜色,请学生给这种方法取名,并总结出板书《浸染法》

②滴染法 师:操作滴染法,板书:《滴染法》,师生尝试操作。

③点染法 用毛笔点上去叫点染法

师:还有哪些给纸染色的方法?如冲染法、破淡法。

教师示范染纸方法,同时课件展示染纸图片加深学生印象。示范时强调染纸时注意水分的把握,染料不能太多,太多不容易把握染出的图形,太小画面显得零散。

掌握了染纸的基本方法,同学想想如何再能让染纸更漂亮了呢?

学生:

师:染纸在染的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搭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对比与统一。对比色给人的感觉是对比强烈、色彩鲜艳。同类色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统一、清新淡雅。

设计意图:染纸在染的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这与上一次课内容衔接。让学生要善于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融会贯通。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发现、思索、大胆表现。

媒体出示:几张色彩和谐、搭配不一的染纸作品提醒学生在运用色彩方面的知识点和注意点。

小结:单色有单色的美,多种色彩有多种色彩的美。在多种色彩搭配时,可用对比色或和谐色,我们还可用点、线、面,也可全用面或线,在制作过程中请注意色彩、图案的搭配。

(三)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1、设置情境,布置作业:染纸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农娃染坊将开展一个展销会。希望染坊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设计出有创意的染纸作品,小组间可以合作进行。

2、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

教师个别辅导使用浸染法染纸的学生:染时可以恰当留空白,留大了不好看,给人感觉零散,不易形成美丽的图案,不留空白让人觉得画面堵得死,恰当的留白会增加美感,使画面色彩协调,搭配舒服。

(四)作品展示,共同点评

在教室里拉一根绳子,将染纸夹在绳子上进行展示。

a.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b.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优秀的印染师”。

c.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并在多元化的积极评价中,回顾掌握染的环节。这一评价环节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同学们真了不起,染出了很多漂亮的染纸。如果把它们再加工成艺术品,会有什么效果呢?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媒体课件)

师:课后拓展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运用已经染好的纸制作小小工艺品,记住等纸干透以后再进行折叠剪切粘贴。

生;欣赏染纸工艺品。

师:你们还想把它设计成什么,如何让用染纸装饰生活?你还有哪些好的染纸方法呢?

生:讨论回答染纸的用处。说说自己打算用染做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染出了美丽的染纸,更主要的是在染纸过程中,通过我们的实践,学会了很多色彩搭配的知识,希望我们在今后学会运用这些色彩知识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染纸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示范讲解、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努力实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板书: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折法:米字折、田字折、辐射折、扇形折

染法:滴染、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7.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1、那一刻的我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 2. 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创作一幅“那一刻的我”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跑步、跳远、掷铁饼等动作,或者表现连续的动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运动中的人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介绍在学校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 班级里集体进行交流,拓展学生们的创作素材。 教师介绍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那一刻的我”。 二、发展阶段: 课件展示运动中的人物,使画面暂停,分析运动中人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运动中的人物图像,并讲解人物在运动时的一些主要特点。 创作前,组织学生根据“那一刻的我”的命题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布置作业: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跑步、跳远、掷铁饼等动作,或者表现连续的动作。如:蜡笔画、白描、吹塑纸版画等。今天完成构图,下节课涂色。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表现。 第二节 一、交流展示上节课的稿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比较谁的作品更能有新意的表现出“那一刻的我”。 比较谁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人物的连续动作。 看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是如何表现着几点的。 二、修改稿子,涂色完成。 看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中是如何运用色彩表现的。 修改稿子,涂色完成 三、作业展示,评价。 小组交流中,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能否在作品中表现出运动中的人物。 作品是否有创意。 12、愉快的春游 学习领域:绘画创作课 教材简析:本课正值春游的大好时机,绿色的春天万物复苏,春游中的美景美不胜收,令学生印象深刻,是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造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以记忆画的形式表现春游中有意义的情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创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一个春游的场面。 2、巩固已学的取景构图知识。 教学难点:春游中有意义情景的构思与表现。 教 具:课件、录音机。 学 具:水彩笔、春游的照片。 课 时: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利用课件进行情景导入。请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景物及人物的动态。 (放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想一下,你在录象中看到了哪些地方的景色?谈创作思路。画野餐时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人物野餐的动态上,并强调在环境描绘上要突出春的特点。开阔思维还可以如何表现野餐? 活动二:《游乐园》 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谈游乐场里游乐的细节,如打秋千、坐滑梯、坐转盘等 活动三:扩展学生思路。 如何在画面中体现“春” 字? 小结: 画中色彩以“绿” 色调为主,加以适当的鲜花、小鸟、绿树作点缀,使画面呈现出春天绿色的勃勃生机。 如何体现“游”字的快乐?(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将人物的动态表现出来如野餐时的“吃、喝、坐、笑”可以使画面非常的生动形象; 游乐场里的“跑、跳、玩”等能很好的表现同学们在游乐场里的愉快心情,力求构图合理,主题鲜明。 活动四:组织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商量如何表现春游。 第二节 活动一:讲解作画步骤 (1)构思,想一想你准备以什么为主题来表现春游,注意主题鲜明。 (2)起稿,将主题物画大,居画面的中心,尽量突出主题。 (3) 着色,注意表现春天的特征。 活动二:小组合作作画 作业要求: 用绘画形式创作一幅春游的情景。 活动三:讲评优秀作业。 表扬构图合理,色彩到位,主题突出的学生作业。 我们通过春游感受祖国的秀美,生活的幸福。 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呢?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自由回答) 第13课 哪些是相同的 领域:(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绘制)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尝试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来表现相同与不同的图形。 2.体会相同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用相同与不同的图形来组织画面。 难点是让学生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表现相同与不相同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各种图形、学生作品。 学具:铅笔、记号笔、油画棒、剪刀、固体胶等工具。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今天咱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比眼力。 放课件,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每次都出现两幅非常相似的画,请你从中找出哪些是不同的。 学生游戏。 刚才的游戏玩得不错,请优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原因。(观察仔细等) 二、发展阶段: 刚才咱们找的是不同的,现在请你从一幅画中找找哪些是相同的。 放课件,大家来辨一辨、认一认。 (让学生欣赏和观察作品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图案的选择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物品或动物,但是图形要相对简单一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个有点不同的图案,如不同颜色,不同的图形等。) 总结:生活中,谁先学会了发现,谁就拥有了智慧和美丽。 说说刚才的画面里,相同的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美感。 三、创造阶段: 用老师带来的各种图形摆一摆“哪些是相同的”。 小结,再次体会相同的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美感。 第二节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摆的方法表现了“哪些是相同的”,现在请大家看看小朋友们是怎样绘画“哪些是相同的”。 放课件,请学生欣赏。 二、发展阶段: 示范: 制作作品,可以先画一个图形,再反复剪出或印出几个相同的图形,把其中一个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者将其中一个画成不同的图形,然后贴在底板上做好。 三、创作阶段: 作业要求: 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表现相同与不同的图形。 指导中,应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创作。 作品完成后,可组织学生互相来辨一辨、认一认。 拓展 可利用各种废弃材料来做立体的图形。 第14课 千变万化的帽子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设计制作) 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设计制作各种纸制帽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的.帽子。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帽子。 3.体验制作作品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帽子。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帽子的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各种彩卡纸、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 今天和我一起来到咱们班一同上课的还有我请来的小朋友们,请看屏幕,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带着各种各样的帽子)他们是来跟我们比赛的,比比谁的手最巧,谁的设计的帽子与众不同。敢不敢接受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设计帽子的课---千变万化的帽子。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才叫千变万化?你能说说千变万化指的是帽子哪些方面的变化吗?(引导学生说出装饰方法、材料、颜色的变化) 2、考考你:在1分钟内,你能把一张彩纸变成几种样子的帽子? 3、同学们,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帽子是怎样做的?帽子上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想一想这些帽子有什么作用?(表演、装饰美化) 4、你想怎样装饰你手里的帽子?用什么办法?(学生回答) 看看老师跟你想的一样吗?(卷、折、刻、挖、穿编、粘贴) 5、分小组竞赛: 刚才学习了那么多的方法,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哪个组学的最好: ⑴ 这些帽子上装饰的图形是用刚才教的哪些方法制作的呢? ⑵ 你还能想出其他装饰的方法吗? 6、图片说明做法 你知道他们的帽子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课件) 7、作品欣赏:欣赏各种学生作品 装饰帽子的方法还真不少,看来要想当个帽子设计师,不光要有灵巧的手,还需要有一个充满创意的头脑。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肯定比一个强,我们四个人一组,共同设计装饰一顶帽子。比比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帽子即美丽,又形象特殊。我今天还带来了相机,我要把你们当中做的最特别、最漂亮的帽子拍下来,给小朋友们寄去,让他们也向你们学习学习。 三、学生制作阶段 ⑴ 多媒体播放音乐,增添课堂愉快的氛围。 ⑵ 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作品。同时对色彩的搭配进行辅导。 ⑶ 让全体学生分享个别同学的独特构思和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对其创作活动多给予肯定。 下次继续完成,并进行展示。 第二节 一、继续制作: 在制作的过程中,小组长分配好角色,组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完成后再根据该组设计的帽子角色用肢体语言或声音表演。 二、展示作品,评价作品阶段 1、给你的帽子起个名字 2、评价谁的帽子做的好、色彩搭配最漂亮。 五、课外拓展 想一想还可以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帽子? 班级组织一次联欢会,请学生们戴上自己做的各种帽子,进行联欢、表演。 第15课 漂来漂去的小岛 (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利用白色泡沫板制作小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色泡沫板材料制作作品,体验白色泡沫板材料的特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备一些泡沫板等材料。电脑、动画片。 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放动画片《鲁宾逊漂流记》。你想要一座漂来漂去的小岛吗?怎样才能让小岛漂来漂去? 二、引导阶段: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岛的印象。 看课件,分析岛屿的特点,以及岛屿上的动植物的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漂来漂去的小岛上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三、创作阶段: 讨论:我们用什么材料,怎样表现漂来漂去的小岛比较好? 从自己组带来的材料中找出最适合做漂来漂去的小岛的,并说明原因。 作业要求: 用白色泡沫板做小岛,然后在纸上画人物、建筑物等,剪下粘贴在小岛上。 可以由学生单人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 教师应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形状、风格的小岛。材料也可以多样化,以利于激发学生创作愿望。 第二节 一、对比哪一组的半成品的质量更好,装饰更加美观。 1. 看外观。 2. 看构造。 3. 看装饰。 二、互相学习后,继续改进,完成作业。 做完的作业,

8.四年级美术春节到教案 篇八

1.知道人们用互增贺卡的形式祝贺新年,体验与分享节日的快乐,学会表达祝福。

2.学习用剪贴、挖空、绘画的方法制作贺卡。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收集各种漂亮的贺卡供学生欣赏,学生制作贺卡用具人手一份,PPT课件。

知识准备:学生已认识贺卡。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自己的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祝福。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表达祝福。

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法、欣赏法、示范法、操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发制作贺卡的兴趣。

师:新年快到了,人们可以怎样相互祝贺新年呢?

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欣赏贺年卡。

1.教师播放PPT请学生欣赏设计各异的贺卡。

2.讨论给亲朋好友的贺卡中送去怎样的祝福。

学生观察几种贺卡的不同制作方法。

三、制作贺卡:重点教授挖空剪的技能。

教师边示范边教授儿歌“小朋友们一起来,一捏二剪三钻洞,沿着黑线走一圈,挖出中心就完成,小手变得真灵巧。”。

学生练习挖空剪的技能。

四、装饰贺卡

教师示范用皱纹纸、蜡笔、贴纸装饰贺卡的方法。

1.自由选择制作贺卡的材料及方法,如用彩纸剪贴、撕贴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贺卡上表达自己对收卡人的.祝福

五、欣赏自制的贺卡。

互赠贺年卡,对好朋友说说祝福的话。

六、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美工区继续投放材料让学生继续大胆制作不同的贺卡。

9.广西四年级(上)美术教案 篇九

课题:《环境雕塑》

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交流、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雕塑作品的内容,形式,材质,了解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欣赏、感受、探索、了解环境雕塑,初步认识雕塑作品的基本表现形式、材质和内容等。

难点: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适应课堂环境。

二、作品欣赏:

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环境雕塑。

2、讲述雕塑的定义。

雕塑:造型艺术之一。以各种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雕塑的表现手法:具象和抽象 雕塑的表现形式:圆雕和浮雕

3、介绍课本中的雕塑。

信天游:长沙理工大学教师肖小裘两年前被北京会议中心收藏的雕塑作品《信天游》,昨日开始在长沙市华美雕塑公司泥塑放大,一个月后将铸成青铜。9月10日,该雕塑将运往首都,立在北京国际雕塑园中。这是长沙雕塑作品首次被国际雕塑园采用。

雕塑作品《信天游》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师肖小裘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而作。2001年,恰逢国际城雕艺术展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一个偶然的机会,肖小裘创作的《信天游》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泉推荐到北京参展,并获北京国际城雕艺术展奖励,随后被北京会议中心收藏。成为长沙首件被北京会议中心收藏的雕塑作品。今年6月,北京市雕塑办与肖小裘签下协议,由长沙华美雕塑公司负责泥塑放大和青铜铸造,9月10日前交货。

《信天游》表现的是身着土布衣服的一对儿童放声高歌的情景。小帅哥拿着唢呐使劲地吹,美丽的小姑娘反靠着手拼命地唱。他们是多么地投入,简直就是如痴如醉!特别有趣的是小帅哥与小姑娘外面穿着厚厚的棉袄,里面却是空空的。宽大的裤腰直往下滑,以至露出圆圆的肚脐,极不合身的衣服可能是哥哥姐姐穿不着留下来的。看上去似穷孩子模样,却富有童真趣味。

司马光砸缸:位于青岛东海路。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山音:1994年大型群雕《山音》(青铜)在中国美术馆及台湾高雄、台北等地展出。以传统的塑造方法和严肃的人本主义精神反映了新时期西部人民的生活场景,消解了以往纪念碑式的那种把人悬置起来的感觉。

茅以升:讲述茅以升小时候的故事及代表作。

海的女儿:美人鱼雕塑是以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为原型制作的,坐落在哥本哈根港口的海边。

4、介绍我们身边的雕塑。

景行小学东校园雕塑、柳侯公园柳宗元雕塑、鱼峰山刘三姐雕塑、原十二中雕塑„„

三、讨论评述:

1、学生分小组进行欣赏、交流。

2、学生说说喜欢的雕塑作品、为什么喜欢它,进行简单描述,并找一找它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4、学生思考:你印象紧深刻的是哪些雕塑作品?为什么?它有什么特色?你感觉它与周围环境有联系吗?我们该如何去关注和美化生活环境呢。

四、实地观察: 欣赏校园内雕塑。

课题:《凹凸的美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新材料瓦楞纸材质的特性。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凹凸媒材,发现凹凸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

2、了解凹凸材的基本制作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各种各样的凹凸材质,通过对身边材料的搜集、整理和组织,进行综合材料的造型。

3.尝试利用材质的特点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利用瓦楞纸的纸材的特点,进行艺术创作。教学难点:

纸材肌理与创作构思的巧妙组合。教学过程:

1、观察导入

①引导学生观察瓦楞纸,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纸。

②引导学生撕开瓦楞纸表面的纸片,讨论:这种纸和平常用的纸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纸还有什么用途?

2、体验、探究

①技法体验(可让学生自己尝试,教师总结。提醒安全问题)剪:用剪刀剪出需要的形状。

刻:用美工刀的刀尖沿着所需图形的边线切割。

撕:撕掉切割过的图形的表面纸片,让纹路显现出来。贴:可以使平面的图形增加立体感,使层次更丰富。

②欣赏书中作品,分析制作技法。

③思考讨论:怎样巧妙利用瓦楞纸的纹路组合画面。④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技法。

小结:粘贴时,后贴上的瓦楞纸表面的纹路方向和底层不同,图案才会明显。

3、创作实践

学生可分小组也可个人完成一件有凹凸美感的作品。

4、赏析评价

①学生介绍本小组作品或创作作品采用了哪些制作技法,有什么独特之处。

②学生向同学推荐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同学作品中选出),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提一句建议。(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学会肯定自己,欣赏他人。)

5、小结拓展。

·用凹凸的材质粘上颜料,可以拓印出有趣肌理的画面。·回家试着用凹凸的纸材拓印一幅画。

四、小结

①收拾好材料和工具,保持教室卫生。②布置下节课所需工具。

课题:《教师节的礼物》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不同材料制作工艺品的基本方法,感受不同材质所具的美。

2、通过对作品制作过程的体验探索,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师重教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件小工艺品作为教师节的礼物。教学难点:

材料的合理运用及作品的制作。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教师节的资料(文字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色卡纸、碎布、彩泥、石头、剪刀、胶水、彩色笔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教师节(和节日相关的如:9月10日教师节、感恩、鲜花、礼物)。②引导学生以尊敬教师为主题,回忆教师和你之间的美好故事,有什么事情最让你难忘?(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2、欣赏、发现、探究

·教师出示各种卡纸、布、石头等材料制作的简洁、富有形式美感、色彩明快的小工艺品,让学生欣赏。

·学生分组选择小组喜欢的作品,探究归纳制作方法。(教师给予点拨、解释)·师生共同归纳出基本方法。纸:折、剪、卷、贴等方法; 彩泥:搓、捏、刻、卷等方法; 布:剪、缝、卷等方法;

石头:粘、画、组合等方法①技法体验(可让学生自己尝试,教师总结。提醒安全问题)

3、材料的联想与使用

·学生仔细看教师范作和课本上的学生作品并思考:这些作品使用了哪些材料?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4、实践创作

学生分小组设计制作一件教师节礼物,教师对制作方法和色彩搭配进行指导。

5、展示作品

·师生一同将作品放在讲台展示桌上,庆祝教师节。·下课后将作品送给自己要感谢的教师。

6、小结

①收拾好材料和工具,保持教室卫生。②布置下节课所需工具。

课题:《有窗帘的窗口》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窗帘的设计和制作,初步掌握简单的室内设计知识、锻炼手和脑的协调能力。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初步的室内装饰能力,使学生领悟设计与应用的实际内涵。

3、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愿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画一幅家乡美丽景色的风景画;为风景画设计制作一个有窗帘的窗口。

三、教学难点:风景画创作,窗帘式样的设计、制作。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组织课堂。

2、新授。

(1)开场语:今天我们学习《有窗帘的窗口》,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绘画,第二部分为制作窗帘。

(2)请学生看看窗外景色,指名作简要描述。

(3)记忆,联想,你喜欢什么样的景色。生答: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小桥流水、田园风光

(4)展示窗帘的条纹,简述条纹的规律。

3、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提出下一节需要的工具。色卡纸、瓦纸、剪刀、胶水

第2课时

1、教师拉动教室窗帘,导入本课学习。

2、展示教师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窗帘的实际用途。

3、观察分析,了解窗帘的设计制作原理。

4、指导学生选择窗帘布的色彩。

5、讲解制作步骤:

(1)折好完成的布帘。

(2)按一定宽度作正反折叠。

(3)在瓦纸上粘帖幔,再帖上图片。(4)粘帖窗帘。

6、学生四人一组,各自分工,制作窗帘,教师巡视指导。

7、展示学生作业,学生相互评赏。

8、教师小结。

课题:《斗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斗鸡这项娱乐活动,感受有趣的传统娱乐文化。

2、能力目的:用折纸或剪贴的方法做一只纸公鸡,并发挥想像,用喜欢的表现形式把公鸡装扮得更漂亮,锻炼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的: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关注自然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想像,学习用折纸或剪贴的方法做一只公鸡。

三、教学难点:折纸或剪贴公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激趣导入。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斗鸡”。提问:同学们看过真正的斗鸡比赛吗?

3、讲授新课。(1)教师简单介绍斗鸡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教参P18)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出示公鸡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公鸡的外形特征及羽毛颜色,说一说公鸡的生活习性。(3)将美术作品中的公鸡变形,分为三部分:头、尾、翅膀。教师随即在黑板用简笔画描出。提问:斗鸡的神态是怎样的?

(4)教师再画出一只母鸡,让学生区分公鸡与母鸡的特征。(5)教师示范用彩纸折剪的公鸡,引导学生观察制作步骤。(6)启发学生想像用什么方法使这只纸公鸡变得更为漂亮。

4、布置作业。

用折纸或剪贴的方法做一只纸公鸡,并给它添上漂亮的羽毛。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结。

第二课时

1、组织课堂。

2、讲授新课

(1)展示学生作品,相互欣赏。

(2)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公鸡”的特点。(3)自由玩一玩“斗鸡”游戏。

(4)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3、教师小结。

《家乡的桥》

重点:绘画创作自己设计的新桥。难点:表现造型新颖的桥。教学目的:

(1)欣赏各种桥梁多姿多彩的造型,了解桥梁文化。

(2)大致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并能完成桥梁的绘画作品。(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适应课堂环境。

二、导入阶段:

今天你们上学时路过什么桥?你认为我们这个地区哪座桥对你印象深刻?

三、发展阶段:

1、教师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桥梁。

2、教师简要讲解桥的知识。

3、介绍课本中的桥梁。

南浦大桥、灞陵桥、佤族藤索桥。

4、请学生谈谈对桥的认识,并说说柳州的桥。

四、强化阶段:

1、教师出示范画,介绍创作构思,讲解绘画步骤。(1)构思,想想画哪种类型的桥。(2)定位,画出桥身的铅笔稿。

(3)添加,画出桥的护栏、桥塔、桥索、引桥等。(4)添加人物、汽车、河流、船舶、树木等。(5)勾画涂色,整理完成。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作示范。

五、实践阶段: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价阶段:学生展示,教师表扬构思巧妙、独具特色的作品。

《美丽的山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水墨知识,了解一些水墨山水画技法,能用新的技法创作别具一格的作品。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创作一幅美丽山峰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如何构图,使山峰变化交错有致。

四、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出示有关山水资料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丽的风光。

3、小组交流,师生互动。

师:你们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在祖国的广阔大地上,山山水水各不相同,你能说一说你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吗?你能用什么绘画技法来描绘你喜爱的山水风景呢?

4、感知体验,动手尝试。

(1)教师展示一些风景画作品,让学生对不同的山水景有不同的感受,并在脑海里形成作品的构思。

(2)师作简单示范。

5、介绍作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教参P24

6、构图知识

山峰重叠,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集有散。

7、作业要求

可选择多种形式作画,让学生举例。

8、组织学生完成铅笔稿。

9、评价铅笔稿:

(1)个别同学出示前一节课所作的铅笔稿,请其他同学作简单评价,指出不足。(2)师作总评。

(3)学生修改铅笔稿。

10、指导上色。(1)分清主次。

(2)近景用重色,远景用淡色。

11、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12、展示优秀作业,学生进行互评。

13、教师小结。

《水墨画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范例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了解写意水墨画——树的基本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物展示,观察树的外形及特点,再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尝试运用中锋、侧锋、点厾(du)等国画技法表现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水墨表现——树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树的外型特点,并且尝试运用写意技法中的中锋、侧锋和点厾(du)表现——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木形态的把握、枝干的用笔、用墨方法,树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画面的布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实物展示观察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欣赏法探讨画面布局的美感;通过生活经验联想法进行艺术实践。

四、教具准备:毛笔、墨、国画颜料、调色盘、笔洗、毡子。

五、教学过程:

《水墨画树》这节课我以感受、观察、总结、表现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

1、教学导入

出示几幅水墨树的作品来感受水墨画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题《水墨画树》。

2、新授环节

(1)出示范例作品,学生直观的观察真实树的外形及特点。

树干的特点,主干粗,支干细;下面粗,往上逐渐变细;支干交错生长;树叶长在树枝上。

树叶外形凹凸不平,无规则。(2)几种树的表现的方法 A圆圈法

B点状法(横点、竖点、圆点)C勾线法

(3)讲解并示范绘画技法。

师:水份掌握时时注意。用中号笔,本醮少许谈墨,笔尖醮一点浓墨,侧锋或中锋从下往上,分节向上运笔,越上越细。用小号笔勾分支。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树叶形式点出树叶。

3、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环节与上一环节紧密相关,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方法画树,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辅导。

4、作品展示

本环节学生创作的作品以画展的方式进行作业展示,并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作品评价。在画展中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陈述理由,教师适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总结性评价,并组织大家评出最受欢迎的小画家。通过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陶罐》 教学目标 :

1、掌握基本的立体彩绘技巧。通过欣赏和尝试,使学生感受彩绘艺术独特魅力。

2、学习多途径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以及彩绘技巧。

教学难点: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教学过程 :

(一)介绍彩陶艺术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彩陶的艺术美与科学美

彩陶的定义:指一种在质地细腻的器物上绘有红、黑、白等颜色图案的陶器。

产生的时间: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多年)黄河流域一带

划时代意义:是造型艺术的出发点和人类自觉审美意识到来的标志,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二)欣赏彩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彩陶的艺术美

造型美:千姿百态、样式多样。罐、盆、瓶、壶、碗、钵、三足器等,以简洁、自然、浑厚的造型,体现出健康、饱满的美感。

色彩美:红、白、黑编织出单纯、朴素的美感 纹饰美:①内容丰富: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②手法多样:有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体现了“抽象美”

③形式法则:体现了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之美

彩陶的科学美

巧妙的造型:腹部膨大,增大容量,体现了实用性;陶罐有肩、小口、长颈便于运水、储水;陶盆无肩、无颈、大口便于饮食、炊食;三足器设计更稳定、坚实,便于烧火

颜料的发明:使用赭石作红色,赤矿铁和氧化锰作黑色,瓷土作白色

合理的装饰部位:多在腹部以上,便于席地而坐,从俯视角度去观赏它,体现了尽善尽美的追求

(三)作业:用一句话来概括彩陶之美。

(四)小结:彩陶的艺术美与科学美的完美结合。

点评:该课的课件制作精美,在收集彩陶图片内容中花了不少功夫。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欣赏彩陶工艺的同时,获得了许多相关知识。在看似寻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共鸣.因而,当该课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彩陶欣赏的感受时,学生均做出了富有创意和一定深度的回答。

第十课 家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六面体三维空间结构知识,感受家具的造型美。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家具资料、分析家具的基本结构,掌握简单的家具制作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产生表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家具的结构,设计和制作家具。教学难点:家具的制作以及家具的有机组合。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家具的资料(文字或图片),以下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纸盒、彩色笔、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引导:教师出示几个大小不一的纸盒,引导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把纸盒设计成什么物体。教师用剪刀等工具把纸盒快速制作成桌子、椅子、沙发等,由此引出课题——家具。(2)交流、欣赏、发现

·交流: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家具。教师归纳家具名称。

·欣赏:教师出示图片展示现代家具,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欣赏。展示一些造型别致的家具图片时,提示学生:随着家居装饰的不断升级,家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具从过去单一的实用性转化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

·探索发现:教师准备一组用纸折或纸盒组合的家具,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欣赏后拆开再组合,并在小组中讨论研究交流:家具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制作家具?

·教师小结:家具基本是长方体的,经过添加、组合制作完成。方法:制作基本形,后进行添加、组合、装饰,也可以直接用折纸的方法制作家具,适当根据造型进行切割、剪裁。(3)奇思妙想制作家具

·学生畅谈未来的家具是怎样的,假设自己是设计师将会怎样设计。·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在交谈中得到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带材料进行联想,看看那些材料是可以制作什么家具。(4)实践制作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制作哪个房间(餐厅、客厅、书房、卧室等)的家具、家具的具体制作方法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

·学生分组制作家具。教师巡堂指导,指导学生设计家具时应注意美观且功能实用,注意造型与色彩的搭配。(5)展示与评价

学生分组把家具布置成房间的一角,互相参观欣赏、评价,给予建议。

教学效果:学生能利用现有材料制作出家具的基本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装饰完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房间一角的布置,作品相对完整。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也能制作出家具的基本型

《点出来的画》 教学目标:

1、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色彩使用效果。

2、培养逐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能力及口头发表能力,通过游戏

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

教学重点:了解点彩画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并运用到创作中。

教学难点:用红、黄、蓝的小点创作一幅作品。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知: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不同色彩代表我们的班集体构

成。

二、探究实践 :

1、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如色彩单纯它不是一棵完整好看的树,只

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色彩丰富。就像修拉的这幅作品一样,我们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点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2、教师出示关于画树和风景的色彩名画,教师展示其中一扶修拉的,提出 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色彩效果,远看如何?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近处是点彩,远处成一体。

4、学生模仿大师作品实践。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以不同的笔触、不同的画材组织画面。

三、展示评价,教师主导相互评价。

1、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2、进行开放式的交流、评价活动。表扬大胆创新的学生,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材料应用奖。

《湖边的倒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对印的方法,运用对印的方法表现美丽的倒影。

2、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对印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对印的方法表现湖边美丽的倒影。教学难点:对印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倒影的风景图片。

2、学生说说美丽的倒影

二、欣赏画家作品,学习对印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作品,如课本上的《红色的浮筒》。

2、学生分组讨论表现倒影有什么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思考除了绘画以外的方法)。

3、每组由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

4、教师示范表现倒影的对印方法:在对折的画纸上半部分用水彩画景物,折起对印,画一点印一下,直至纸的上下部都有你想要的图形。

5、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让学生了解除山水外,建筑人物都可以入画)

6、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进行评价

1、小组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意见,评比“最佳合作奖和最佳创意奖”。

四、课后延伸

把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简单装裱,挂在家里或送给亲朋好友。

《热闹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和 睦相处,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2、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以及少数民族服饰等,并能进行有创意的绘画。

3、感受民族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节日及其文化习俗,用绘画形式创作一副表现少数民族节日热闹情景的作品。

教学难点:画面构图和人物动态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播放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录象片或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谈谈观后感(提示学生从场面、色彩、服饰、有关典故和传说

3、教师作小结,引出课题。

二、深入探索

1、欣赏课本中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你对课本中哪副图片最感兴趣,为什么?课本上提到的这几个少数民族节日你了解吗?

2、教师把收集到的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并分组讨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你能说说吗?各民族的节日非常热闹,你觉得什么地方吸引你?

3、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简述画面表现的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建议。

三、出示作业要求,学生绘画

1、出示作业要求:构图饱满,主题人物突出。

2、学生绘画,教师巡堂指导。

四、作品展示评价

展示优秀作品,师生共评。

《冬日的景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知识,认识冬日色彩的美丽和冬节气候的常识,培养学生扑捉自然景物特征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表现在冬天里的雪景、雨景或刮大风的景象。

3、情感目标: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知识,掌握表现技法,表现冬日的景色。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展阶段

1、说。启发学生回忆冬天的景象

教师提问:你喜欢冬天吗?冬天有什么景象?冬天的气候是怎样的?冬天里你们都做什么事情?在户外做什么游戏?冬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2、看。教师播放有关冬日景色的录象或展示有关图片、画册,加深学生对冬天的认识。

3、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参于集中),师生一同议一议冬日里发生另人愉快的情景。

二、实践体验阶段

1、教师简述冬天里为什么会出现寒冷的天气,为什么会有风、雪等自然现象。

2、认识大自然在冬节常见的色彩(教师讲授色彩的冷暖知识,并让学生说哪些颜色给你寒冷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冷色调与冬日的联系)。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图片和美术作品,讲述雪花的表现技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摸索表现技法。

4、学生用弹拨法表现雪花:用一支笔敲打蘸有白色颜料的画笔,使画笔头上的白色颜料溅到有色纸上形成雪花效果。

5、学生用棉棒蘸色表现雪花:用棉棒蘸白色颜料,点在有色卡纸上形成雪花效果。

6、教师讲叙作业要求和作画步骤: a、构思。想一想要表现什么。b、构图把构思用铅笔画出草图。

c、画正稿。草图定型后,用铅笔认真的勾画画面。d、上色。用颜色在正搞上色。

e、表现雪景。选用合适的技法表现冬日里的景色。

f、整理完成。作品完成之前,作一次整体的修饰和补漏。

三、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师生互动评价。

四、教师小结

《让纸片站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平面型的纸设计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学生对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作力,加深对立体空间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件小作品并巧用材料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用小路标指示各小组的位置,上课时,各小组学生按照路标说明找到自己小组的位置。

2、教师提问:我们能用一张纸竖起来做路标吗?

3、教师演示,将一张纸竖立起来。

二、导入新课

1、提问:纸片为什么能站起来?(学生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并演示几种方法:

方法一:将纸对折成长方形。方法二:将纸卷成圆形。方法三:将纸折成多边形。

三、讲授新知识

1、提问:我们还能利用什么方法让纸片站起来?

2、启发学生运用切、挖、折、插、刻、推拉的方法进行重新构成(提示学生可以参照课本上的范图和学生作品,激发灵感)。

3、学生尝试切、挖、折、插、刻、推拉等制作方法。

四、学生创作

1、教师讲叙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构思,设计制作作品,装饰作品。

2、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一件小作品。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根据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表演。

2、学生交流观赏,进行1+1评价(即提一个优点、一个缺点)

3、课堂小结。

六、课后拓展

制作一些小标示牌,美化校园环境或居住小区的环境。

《请到我的家乡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光,学会用各种材料制作旅游帽和小旗子。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小主人翁的意识。教学重点:用合适的材料制作旅游帽和小旗子。

教学难点:帽子造型的制作、创新和课堂活动的有序组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自己家乡,从地理位置、风景、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描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欣赏、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祖国、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光的照片,个别学生做小组汇报:介绍家乡特色。

2、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摄影图片,介绍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光。

三、探究与制作

1、同桌讨论或自由组成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旅游帽、小旗子的制作和装饰方法(旅游帽的部件和材料)。

2、学生合作学习制作旅游帽、小旗子

A、准备一根小棒用细彩纸缠绕用白乳粘好

B、将彩色纸裁成几何形状粘贴在细棒上完成旗子的基本形状 C、用彩绘或剪贴的方式装饰旗子,添加文字或图案

四、教师组织学生玩“小导游”的游戏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感想和收获。

《小挂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学习美化生活的方法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会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挂饰,运用剪贴等方法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和艺术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感受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独特的小挂饰。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在教室门口挂上风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认识挂饰。教师提问:教室门口挂的是什么?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学生从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2、教师小结:风铃是挂饰的一种。

3、提问:挂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4、说一说生活中的挂饰(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挂饰进行交流)

5、提问: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设计什么造型?

三、制作挂饰

1、尝试用纸制作挂饰(可师生互动制作一个简单的挂饰,教师讲授,学生演示制作)

2、引导学生观赏范作或收集实物,看看它们用了什么材料,以及什么造型?

3、学生创作(可个人制作或小组合作)

四、展示活动

1、用自己制作的挂饰装饰教室。

2、学生说说创作过程和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拓展

用小挂饰装饰自己的卧室或书包。《元宵灯谜会》 教学目标:

1、体验利用纸材进行立体造型,感受美术学科与语文、音乐、社会学科的内在联系,感受创造美的乐趣。

2、体验运用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花灯,提高动手制作能力,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

3、策划、组织、开展灯谜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感悟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和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设计制作花灯。

2、策划元宵灯谜会。

3、布置灯谜会会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春节、元宵节的情景。

2、欣赏课本上元宵灯会图片,师生一起谈一谈、忆一忆元宵灯会的场景和快乐时光。

3、点明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讲授设计花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a、构思。构想设计花灯的造型如鱼形灯、花形灯等。b、实施设计。把构思用铅笔画到纸上。

c、制作大形。选择材料制作花灯的大体形状。d、装饰。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装饰花灯。

2、教师示范制作一个花灯作品。

三、学生设计制作

1、教师讲述制作要求,布置学生作业。

2、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巡堂辅导。

四、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师生共评。

五、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或自编谜语。

第二课时

集体策划灯谜会活动

1、教师起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

2、分小组讨论:在进行活动时应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3、师生小结讨论结果,并制定一份策划书,其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或方式,需准备的工作,灯谜会布置方案,会场人员分工等。第三课时

1、书写谜语(从花灯外形的大小来考虑剪裁制作谜语牌)

2、张贴谜语

3、布置会场。

4、猜谜语活动。

上一篇:关于评选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下一篇:新都汇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