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2024-09-02

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15篇)

1.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一

志愿者队伍是现代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是对社会公共服务不足的必要补充。为了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志愿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我镇团委早谋划、早安排,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青年志愿者工作新机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队伍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成长,提高青年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镇团委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志愿者工作社会化运作新机制。

1、建队方式社会化——镇团委负责争取到了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以及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服务队伍的日常管理;具有场地优势的单位,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高中、回民中学、回民小学、绿色家园团组织负责常规性活动开展与内部的宣传;各村团支部成员和文化中心户发挥骨干作用。

2、活动形式社会化——与以往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通过行政手段开展志愿服务相比较,主要负责志愿服务、关爱特殊群体、科技引导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

3、工作内容社会化——从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服务形式有上门服务、广场服务和结对服务,工作内容虽然简单、平常、琐碎,却发挥了很好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构建青年志愿者活动新模式

一是开展青年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并逐步将志愿者资源引入社区,开展助学、助困、助老、助残、保护环境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环境集中整、植树造林队伍、敬老助残、抗洪抢险、治安巡逻、关爱留守学生、青少年暑期科普宣传的行列中,随处可见的是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今年以来,我们共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次,活动成效比较明显,得到了镇党委和社会的认可。

二是推进志愿者活动品牌化、长效化。结合我镇实际和青年特点,开展“文明城镇小主人”、“阳光之家”、“快乐周末”活动,招募“小主人”文明礼仪宣传志愿者60多人,在镇区内开展“礼貌行车,文明走路”活动。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城区街道保洁、孝雅活动、留守学生关爱等主题实践等各项活动。

三是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卫生院志愿服务分队依托其专业优势,主动为老年人义务检查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提供健康知识指导,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回民中学组织师生团员,到镇福利院表演文艺节目,与老人聊天,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回民小学少先队志愿者开展“小手牵大手”孝雅活动宣传,对集镇内不文明活动加以制止,宣传文明礼仪知识。“绿色家园”志愿者充分发挥知识上的优秀,宣传科普和环保知识。

三、增强青年志愿者团队新作用

1、有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便民”、“利民”,组织假期留守在家的学生开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周末生活,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多了一份放心。志愿者积极参加庆祝“七一”活动,宣传党的政策,热心表演文艺节目,为全镇居民提供了一次高品质的文化大餐。志愿者热心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从基本的动作指导到组织排练,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还为全镇广场健身活动的繁荣起到了推进作用。

2、有力增强了公共管理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改善新农村环境整治,通过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活动,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落实整改措施提供了详细资料。许多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了文明村镇创建、旅游名镇创建等队伍,参与到卫生环境管理、旅游形象宣传中,提高了街道公共管理和对外宣传的水平。

3、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志愿者活动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群众安居乐业,青年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结对帮困,定期参与敬老院的服务工作。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的和谐稳定。

四、下步志愿服务工作下步打算

一是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继续开展志愿者活动,重点吸收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的旅游发展、农业产业调整、文化活动繁荣等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丰富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大力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项目。把困难群众、青年创业作为志愿者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扎实推进“一助一”、“多助一”的长期结对服务。广泛推行“因需设岗、岗人对接”的工作模式,摸清困难群众、在家创业青年的类型、数量和具体服务需求情况,然后根据具体需求设定服务岗位,建立服务岗位和志愿者的对接,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使志愿服务更有生命力。

三是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把过去的特色活动固定下来,一方面多在未成年人成长发挥作用。开展“关爱特殊家庭学生”的“手拉手”活动,针对“学困生”开展帮教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在校内外帮教帮扶作用,建立持之以恒的长效的帮扶制度。

2.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二

1 兰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特点

1.1 志愿者的组成

1)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招募人员在进行团体献血者招募时,经常要先举办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所以首先接受无偿献血知识的就是这些团体的负责人,也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无偿献血,才会号召员工进行团体献血。所以团体献血的组织者通常都在各自单位担任相应行政职务,他们工作稳定、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是作为志愿者较为理想的人选。对这部分人进行招募,将他们吸纳进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让他们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号召力,但由于工作较忙,很少能参加具体的服务工作。

2)大、中专院校社团成员

学生是最主要的献血团体之一,他们通过献血来表达自己的爱心,展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参加志愿者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也更愿意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使校园文化和社会公益有机地结合。通这些非说教,但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人生感悟,加强了他们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作为校园社团的一员,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要求,所以他们更愿意经常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积极性高、精力充沛、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能理解无偿献血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流动性大。

3)社会爱心人士

社会中一部分关心和支持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如:74岁的王孝正老人,多年来一直关心无偿献血事业,至今仍是义务宣传员。还有一些报社的记者,不仅及时对无偿献血动态进行有效的报道,还在血液紧缺时积极参加或带头献血,他们虽不是在编的志愿者,但实际已在履行志愿者的职责。他们爱心付出,不求社会回报,所提供的服务形式多样。这类志愿者也是最理想的志愿者类型。

1.2 志愿者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难点,不是志愿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而是如何保留这些志愿者,并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让他们发挥实际的作用。在进行志愿者的招募时,部分志愿者出于从众心理而进行了登记,部分志愿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在重要信息如:电话号码等出现错误,使志愿者在需要时无法找见。所以对志愿者要进行仔细的筛选,让真正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对与志愿者的管理,各地都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兰州市由于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所以管理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对志愿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职业进行分类管理,如: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生、记者等,根据不同的需要联系志愿者前来服务。志愿者在采血点进行服务时佩戴志愿者服务证,填写志愿者服务卡。工作结束时由采血点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对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以及必要性进行评价。每月由专人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等进行统计汇总,作为年终表彰的依据。但要注意,应尽量避免将服务时间作为考核志愿者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容易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1.3 志愿者的服务形式

对志愿者根据职业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职业来确定其服务的方式。例如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除了组织和号召本单位的员工献血外,主要是在各类大型活动和媒体采访中发挥他们的社会号召力,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献血,也就是说他们是编外的招募工作者;对于学生,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热情、礼貌的特点,让他们在采血点为献血者提供具体的服务如:献血咨询,献血前、后的服务。另外,甄选出有演讲方面才能的人,担任培训教师,在高校定期进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总的来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方式应多样化,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特长,做到人尽其用。

2 今后的工作设想

2.1 调整人员构成

从目前志愿者的构成来看,志愿者的组成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在这3个人群中又以学生为主力。作为企业负责人,工作较忙,很难直接参与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去,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较有局限;学生一般可以提供服务的时间只有周末,而且流动性大,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包含了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所以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上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调整。通过对以上3种群体的分析,不难看出,需要重点去发展的就是第三个群体。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加大对这个群体的招募力度。另外将招募年龄限制放宽,招募部分身体健康,愿意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使志愿者服务队从年龄上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职业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2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

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估表彰机制等,并由专人负责。将志愿者分为固定志愿者和流动志愿者两类,对于固定志愿者需填写《甘肃省血液中心志愿者服务队登记表》,并建立志愿者档案,培训后上岗,每年需服务满一定的时间后方可成为下一年度的固定志愿者。流动志愿者只需学习相关的资料即可参加服务,对于服务时间亦未做限制。

2.3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就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具备较强的服务技能,所以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志愿者来自社会不同的层面,要在服务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互相学习。作为志愿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爱心奉献,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所以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要做到率选垂范、一马当先,为献血者树立表率和信心[2]。

摘要:对兰州地区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人员构成、管理方式及服务模式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招募

参考文献

[1]庄培芬,金志鑫.在献血服务中实施星级管理的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57-58.

3.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三

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使他们尽早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依托,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发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

志愿服务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它最初是希望通过义务活动向人们弘扬博爱理念及宗教的善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拓展。现如今,志愿服务泛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它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个特征。与外国相比,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益转型阶段(1978—1986年)。此阶段正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十年的“文革”不仅造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物质匮乏,也对社会公德造成了极大破坏。此时的人们心中聚积起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追求富裕生活的愿望。在这个阶段,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社会公德被淡忘、友爱互助意识日益淡薄深感忧虑,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中要发扬传统美德、建设互助风尚的建议,但未能引起广泛关注。第二阶段为自发探索阶段(1987—1993年)。在这个阶段,广州、深圳等地涌现一批热心青年,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的形式,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青年人从香港、澳门了解到“义务工作”具有公益服务的性质,并主动参考和借鉴,结合对“学雷锋、做好事”的改进,志愿服务的萌芽“破土而出”,各种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者组织相继产生。虽然这些组织是民众自发组建、自发服务的,力量很单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新型友善互助风尚,提供了先行探索的经验。第三阶段为组织推动阶段(1994—2000年)。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步入持续发展和深化阶段。这期间,民政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中国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在几年的时间内,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地区延伸到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除此之外,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引发了民众对民间志愿服务的关注,但实际投身志愿服务的其他群体并不多。综合分析可发现,共青团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第四阶段为多元发展阶段(2001—2007年)。伴随中国改革的深化,志愿者服务在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国际志愿者年”活动影响下,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其他机构与组织也开始热衷志愿服务。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在这一阶段,我国迎来了志愿服务事业多元发展期,打破了传统单一职能部门的限制。第五阶段为全民参与阶段(自2008年至今)。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大型援助类项目,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让各级、各类群众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也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在经济领域中,各类群体都在围绕“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发展自己的事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一部分人的财富不断增长,相反也有一部分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底层”。一个管理着近十四亿人的中国政府,无论做得多么公平、公正,机制体制无论多么完善,依然会存在对“底层”人民关心不足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摩擦,造成社会运转不良。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通过社区服务、大型活动、支农、支教、支医等形式,弥补了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服务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部分需求。伴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志愿者承担的服务项目也逐渐多样化,由最初简单的生活关怀发展成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又满足一般群体需求的较为完善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志愿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具备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志愿者”本质所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同时结合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善良、平等、互助,立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生自立和道德自立,争取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通过自行的志愿行动,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志愿服务,更是在传达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取了成长的资本,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会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获得社会的认可感,这种情感会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自我反省,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社会经验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丰富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方式,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普遍适用于任意一种职业,能使从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从内容上分,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两类基本能力:一类是职业方法能力,另一类是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是个体进行独立学习、获取所需信息、获得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手段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个体独立生存所需的能力,又是个体持续发展所需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从而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4.小学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四

近几年来,我校的志愿者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围绕扶贫帮困、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美化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志愿者行动持久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几年来,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因人制宜的组织设置原则,合理设置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努力形成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正规化、多元化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间的交流和合作,扩大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加大了参与陶岗社区服务的力度,保证了各项服务活动有的放矢,不走过场。

二、立足校园开展服务。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从学生的安全着想,志愿者活动主要立足于校内:

1、长期性地开展校园卫生维持和督导工作,我校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安排,每天由四个班的志愿者同学佩戴志愿者标志利用下课时间进行校园卫生维持和督导工作,使我校的校园卫生天天、时时保持干净和整洁。

2、每周五由团委统一安排对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进行冲洗。

3、结合节假日安排志愿者开展服务,如教师节前安排志愿者到老教师家进行清洁卫生和扶家人到校园逛逛等活动。

5.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总结 篇五

当天下午,服务队中软件学院的志愿者们在环湖公园设置服务点,开展了“科技下乡”志愿服务。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居民免费修理电脑。通过志愿者的介绍,当地居民纷纷搬来坏的电脑来让志愿者进行维修。在检查各个零件、线路后,志愿者们开始为居民修理电脑。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当地居民的电脑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居民纷纷向志愿者们表示感谢,称赞他们的技术好。在义务维修电脑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不方便搬电脑过来维修的,志愿者便会组织队伍下村上门去进行维修。他们吃苦耐劳、愿意奉献的品质也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外国语学院和学院志愿者们来到居民的家中,帮助孩子们学习英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水平。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些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渴望。“他们很可爱,遇见不懂的英语题目,也会主动来问我。”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余越接下来将前往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的孩子学好英语这门课程。

6.志愿者服务总结 篇六

初入XX,记忆最深的便是图书馆,被它的神圣,庄重所吸引。所以我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图书馆志愿者。

虽然每周在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现在,我会很自然地放好桌椅,会竭力帮助每一位读者,会送上我最真诚的笑容。作为一名图书馆志愿者,身上便多了一份责任,而这份责任是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

图书馆志愿者很平凡,我们工作简单,环境也并不优越,没有掌声,没有报酬,甚至连件工作制服都没有,但我们很快乐,奉献的快乐是无价的,同时也收获着友谊。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选着做志愿者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相互合作,只希望图书馆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一方净土!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心得。

爱,因为在心中

随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也日益浮现在人们眼前。由此我也对志愿者充满了向往,渴望成为一名志愿者,奉献自己的那一份爱心 。

进入XX后,机会终于来了。当听到图书馆志愿者招募时。我便欣然报名参加,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初来时的兴奋渐渐消逝,剩下的更多作为志愿者的是责任。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更好的上书、整架、查架、摆放桌椅,完成任务,成为我探索的重点。

每一次的上书都是对自己的挑战,对上书技巧、速度的锤炼。每一次的查架都是耐心与毅力的考验,重复着单调的过程。每一次与读者的交流都是心与心的碰撞,真诚与友爱的展示。时间证明了我的成长,我对志愿工作的熟悉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如今的我再也不会上错书,弄错顺序,也变得更有耐心。感谢图书馆,感谢有你,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步伐。

一路上有很多的艰辛,但我们共同走过。想起入馆教育期间,每天早上七点,当他人利用难得的周末补觉.玩耍时,我们早早的守候在图书馆前接队.带队,讲解,一天N次的辛苦;工作后的劳累;他人的误解。一路上也有许多的感动。记得部长给我们买水.送柑橘的温暖;图书馆老师对我们热情的帮助;也有同学赞扬我们图书馆志愿者时的自豪;看到整洁的书架.整齐有序的桌椅时的满足。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心得。

也记得当志愿工作与学习生活冲突时的艰难抉择,我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我想执着、坚持与信念以及一颗友爱的心是我们走下去所必需的品质。

我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感染大家,传递温暖,守护有爱的原点。我坚信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7.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七

(一) 问卷背景。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笔者以天津市为例, 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 力求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笔者共发放问卷800份, 涉及高校包括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农学院八所高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60份, 有效率为95%。

(三) 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1.天津高校志愿服务稳步发展。

(1) 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比较明确。调查显示, 有4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学雷锋活动, 是新时期的学雷锋活动;有30%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助人自助的行为;18%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等同于义务劳动;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的活动。通过数据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比较明确, 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认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有所收获, 得到提升。 (如图1所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比较纯正。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调查显示, 46%的学生是为了深入关注弱势群体, 实现自我价值;48%的学生表示是为了自己创造一个锻炼平台, 发展自己;12%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5%的学生为了获得志愿服务证书;4%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 不得不参加, 还有1%的其他原因。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天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纯正, 多数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 服务社会,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如图2所示)

(3) 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比较重视。在问到“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建立专职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部门或社团”这个问题时, 55%的学生知道所在学校有志愿者服务部门和社团, 3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相关的部门, 只有9%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相关部门和社团。在学校有没有经常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的问题显示, 51%的学校经常开展, 没有开展过的比例为0。

这两组数据说明, 天津各高校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比较良好, 有很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也比较重视。

(4) 大学生自身价值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实现。在关于参加志愿服务的感受的调查显示, 55%的学生认为很充实, 实现了自我价值, 有28%的同学表示虽然比较充实, 但是在时间分配上存在问题, 12%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的学生认为毫无意义, 以后不想参加了。

调查数据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收获很多, 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 感觉非常充实, 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图3所示)

2.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天津高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内涵认识模糊。在关于是否了解志愿服务内涵的调查中, 结果显示, 74%的大学生对内涵认识一般了解, 只有15%的学生表示, 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有过深入思考, 表示了解, 还有11%的学生对此完全不了解。数据表明, 天津高校在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 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教育, 缺乏对志愿服务系统的认知与思考, 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只是浮于表面, 并没有深入人心。 (如图4所示)

(2) 天津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次数的调查显示, 有29%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 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有12%的同学参加过一次, 有35%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二到五次, 19%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五至十次, 参加过十次以上的同学占到5%。从数据不难看出, 天津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有部分同学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参加的同学次数也相对比较少。 (如图5所示) 。

(3)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当问到学生比较喜欢哪类志愿服务活动时, 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型、环境保护型、关爱弱势群体型、大型赛事型和应急志愿者型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参与热情, 学生希望参与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类型。 (如图6所示)

但是访谈中发现, 目前天津高校大学生普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以社会实践、关爱弱势群体为主, 大型赛会和应急志愿者的机会相对比较少, 这也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4) 社会对天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够。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的调查显示, 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61%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 40%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政府的重视, 认为是媒体的宣传不够的大学生占75%, 有65%的大学生认为是资金不足, 15%的同学认为青年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识, 还有2%的同学认为还有其他别的问题。数据显示社会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在媒体宣传、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等方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不深。

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志愿服务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 大部分仅仅是从表面上理解志愿服务, 没有深化其内涵和意义。志愿服务的种类繁多, 但因为志愿精神没有内化为价值观, 很多大学生把志愿服务等同于义务劳动与完成任务, 缺乏参与热情与创新动力。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由共青团组织发起, 而非大学生自发组织, 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 内容单一, 志愿者缺乏动力, 服务意识不强。

(二)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存在不足。

在我国高校, 当前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负责组织并参与策划实施的。活动中的参与者也都为临时成员, 这一现象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普遍缺乏归属感,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没有严格的分工和协作, 整个组织体系不健全。同时, 高校缺乏专门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 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且, 国内志愿服务指导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此外, 针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十分缺乏, 导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发展缓慢, 缺乏实质性进展。

(三) 政府和高校方面的保障不足。

政府及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保障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缺乏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持, 虽然有部门省市出台了志愿服务相关规定, 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并不多, 国家层面的宏观法律保障文件并未出台, 导致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的保障标准不一, 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和保障制度。第二, 高校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足, 由于政府和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不够致使资金划拨困难, 大学生经验不足, 能力有限, 在自筹资金方面存在困难。第三, 在培训指导方面, 大部分高校培训指导不足, 师资设备均不到位, 缺乏对于指导教师本身的培训和对于组织干部和志愿者的系统培训等, 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上缺乏保障。

(四) 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缺乏认可。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上普遍缺乏支持与认可, 没有形成志愿服务的氛围, 一些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还没有真正的领会, 没有体会到志愿服务的奉献本质, 导致志愿者并未受到社会上的广泛赞誉与尊重。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能力有限, 加之志愿服务组织的不完善也导致很难在社会上获得支持与资助。很多企业对于高校的资金资助更愿意投入到其他大型学生活动中以获得更多的广告与经济效益, 而非收益甚微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 强化意识、提升理念, 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精神支持体系。

“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凝练, 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是最重要的, 面对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志愿服务观念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实现四个创新:从传统慈善观念到现代志愿服务观念的创新;从特殊群体到普通个体的服务对象的创新;从组织动员到个体资源的志愿服务理念创新;从义务服务到有偿服务的观念服务创新。

(二) 拓展功能, 创新模式, 搭建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

面对新的社会空间,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一定最大范围地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 与社会发展相衔接, 才能有生命力。要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法律援助、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广泛开展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广泛开展以关爱帮困、便民利民为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大型社会活动顺利进行和应急救援等开展的事件介入模式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中提供志愿服务, 为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等。

(三) 完善运转机制、规范制度, 建立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依靠学校共青团组织来实施, 并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以这种模式为主体。面对越来越壮大的高校志愿服务队伍, 高效的组织运转机制是保障志愿者大学生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实现网络化的信息管理, 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系统, 在网上进行志愿者注册, 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要紧贴社会、有现实性、创新性、长效性。提倡高校自身项目具有空间时间的便利性、优化校园服务和节省高校管理成本的优点。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指导教师、志愿者领袖、普通志愿者三个层次的培训机制。四是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如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志愿服务评优、表彰等制度保障。

(四)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完善志愿活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一方面体现了对大学生志愿者人身权益的尊重和维护, 另一方面也为志愿行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现实保障。政府和高校应加快建设高校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全面挂钩, 比如, 开设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 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累计学分, 为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提供专项奖学金或者奖项等等。还应该争取更多的社会方面的支持, 例如新闻舆论上进行广泛宣传, 鼓励企业为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支持, 包括资金支持, 社会实践岗位的提供, 以及招聘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先录用等。

(五) 注重激励, 贴近需求, 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激励目的在于为志愿者提供持续性激励的制度, 以使志愿精神内化为志愿者的价值观并使得志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保持其长期性、延续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纳入高校奖惩激励体系的宏观框架中, 体现学校育人特色, 另一方面要适合志愿者工作本身的特点并顺应其发展。如一定的服务时间可以冲抵学分、兑换成绩绩点。特殊服务经历与就业择业挂钩, 在考取研究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考试中获得加分和优先录取资格。精神方面, 关心志愿者的思想和生活, 体现了对志愿者人文关怀的色彩。总结表彰大会、颁发志愿奖牌、奖章的形式进行表彰激励。从招募、培训到服务、评估, 随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性总结和奖励, 让志愿者感受到持续的被关注, 并随时有榜样的激励和鼓舞, 产生归属感和进取心。

摘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发挥其育人功能和实践功能。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参与者数量的增多,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临很多困难, 制约着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文章的研究重点是通过调研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进一步提出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长效管理机制的设想, 通过创新模式、规范制度、整合资源和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8.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其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造新的工作手段和形式,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开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跨界融合,载体创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服务效能

当前,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用电脑、手机上网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嫁接到电脑、手机终端,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各种虚拟志愿组织,为志愿者和受助对象搭建沟通桥梁,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加强网络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极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把志愿服务推进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可以第一时间将志愿服务消息、项目情况、进展甚至资金管理等内容公布于众,让志愿服务活动进展更透明、更开放、更公允。志愿服务活动并不仅限于虚拟空间,它可以跨越虚拟社会到现实社会中开展志愿活动,而现实中的志愿组织也可以延伸到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志愿活动的良性互补。

二、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打破时空限制,凝聚社会力量

网络的新兴和运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志愿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盘活潜在志愿资源,有效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各地域、各人群、各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都可以在一个大的信息环境下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共同发掘志愿服务的共性,一起追寻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所蕴含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推广成本,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门槛。

三、数据分析,价值引领,助推精准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

“互联网+”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员、方案、对象等进行一一对应,更便捷地将志愿服务人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相匹配,让最合适的志愿者出现在最合适的场合,实现志愿服务需求精准。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PC+手机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让志愿者快速实现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云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

志愿服务也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抢占新的舆论场,打造时代感强、受众面广的活动推广新路径,积极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正气之风,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式方法,让人人皆可成为一名志愿者,人人皆可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所有人的爱心、文明和力量,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上每一个人,将成为持续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科,向宇森.微时代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

[2]范忠烽,吴文衔,吴长虹,李哲.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

[3]仝泽民,林强,仝丽.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4]范忠烽,李哲,吴文衔,吴长虹,何小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

9.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总结 篇九

按照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4号文精神,关于在全市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局组织广大机关党员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特别是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党员志愿者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开展单位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我单位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党委认真学习传达了关于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相关精神,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就如何做好单位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了讨论,局党委制定了本单位开展党员志愿活动的工作方案,明确党员志愿服务的工作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围绕服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单位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带头作用,找好载体,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基本原则、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实效。

(一)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

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为工作理念,开展各类便民活动。特别是今年,结合荥阳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要求,交通运输局党委研究决定,广泛开展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月活动。由单位党员组成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便民公益服务、文明创建宣传、窗口部门党员服务示范等志愿服务活动。

(二)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1、自愿性原则。应充分体现党员志愿者的个人意愿,党员志愿者参与和选择服务的项目不带任何强制性,均采取自愿原则。

2、公益性原则。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党员自愿为群众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不收取任何报酬,是出于人文关怀和博大爱心而付出的无私奉献。

3、实效性原则。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要从本乡镇、本单位和党员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群众的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4、规范性原则。党员志愿者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也可由党员志愿者依据个人特长和自身优势单独开展。

(三)健全制度,规范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1、建立双向联系制度。我局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登记制度,由各志愿服务队对党员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报上级党组织。交通运输局党委将定期不定期向社会各界及群众了解志愿活动开展情况,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志愿服务队及本人。

2、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我局采取定向培训和集中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骨干党员和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重点在服务意识、职责义务、服务标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给予辅导,切实提高了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建立长效服务制度。我单位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行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员志愿者队伍中来。

(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塑造和维护党员的良好形象。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了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

2、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该活动增强了机关党员服务基层的意识,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发挥党员志愿者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三、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单位在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去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反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群众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认识不够。一是对党员志愿者主体认识不够。很多群众把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作是党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缺乏相应的认可度。二是个别地方和人民群众对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单纯地把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理解为一种无偿奉献的公益性活动,是党员的自愿行动,从而对志愿活动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极大地挫伤了党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久开展。

2、对党员志愿者培训力度不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涉及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要求志愿者应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而多数党员志愿者满腔热情,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项目却束手无策,帮不上忙。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培训经费来源和支撑,导致培训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都是“临时抱佛脚”,“蜻蜓点水”似的培训,不深入。此外,由于缺乏有相应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导致一些培训,也是进行零散的、单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难以形成大规模“组团式”的培训,难以提升党员志愿者的服务素养。

3、对党员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我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不够健全,基本上仅限于发放荣誉证书,没有和党员志愿者的切身利益挂钩,激励效果不明显。使部分党员志愿者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服务,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四、对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助推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喻户晓。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手机短信、微博等各种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宣传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一线的典型事例,并定期评选和表彰参与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先进、塑典型、比奉献的服务热潮,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

(二)拓宽服务领域

除了巩固传统的便民利民、扶贫帮困、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人口计生、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科学普及、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外,还应努力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尽可能的实现老百姓所需求服务事项的全覆盖。尤其要加强应急救援、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广大党员志愿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反哺社会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非营利性事业,必须有稳定的经费作保障。从我单位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现状来看,其活动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党员志愿者往往自己掏钱给群众服务,私车公用等。因此,建议党委、政府划拨一定的资金作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项资金,确保党员自愿者服务活动能够正常持续开展。

(四)建立激励机制

开展党员自愿服务活动是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集中体现,是践行宗旨、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需要,鉴于自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长期性以及部分群众对服务活动的存在误区,因此,建议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志愿者,在晋升、评优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建议建立稳定的定期对党员志愿者组织及个人进行表彰评价机制,以激发党员志愿者更好地投身到为群众、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服务热潮中去。

(五)建立培训机制

10.2010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

一、志愿者形象

在校内我们是一名学生,但是当我们戴上志愿者帽、穿上志愿者服装的那一刹间,我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中国,我们的形象衬托出中国的风貌;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及穿着、佩戴是否整齐,不要在服务期间听音乐、玩手机,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众,留下美好地印象。

二、学会微笑、忍让

我是在越秀南客运站服务的一名志愿者,不管发生什么冲突,谁对谁错,我们必须学会微笑、忍让,只因为我们是志愿者,他们是顾客;记得有一次,我们站在安检口检票,我们微笑着说:“靓女或靓仔,请打开车票”,但每次我们得到的回声是很不情愿的,很不愿配合我们的工作,有一部分人装作没听到直接走进去,还有的甚至用另一种眼神瞅着我们,看到我们心里酸酸地,心情像是跌到了谷底,但

我们不能吼他们,不能来硬的,只能微笑着,“因为我们是志愿者,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举止”,我们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

经过这一次,我学会了忍,学会了微笑,凡事微笑,没什么大不了的;干服务这一行就必须给这样,我志愿,我快乐。

三、没“事”找“事”做

如果你不踏出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前方到底会是什么? 如果苹果你不咬第一口,你永远不知道苹果是苦还是甜的? 如果你不善于发现,你永远不会抓住机会;

在服务期间,第一次上岗,充满激情与动力,浑身都是力量;第二次,激情削弱了,像干瘪的气球,浑身无力;第三次,寂寞加无聊;这时就要靠自己缓解了,动用自己的大脑与智慧,创出了一个“没事找事做”,给自己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使自己不再寂寞、无聊; 在那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踏出了主动地第一步,主动问他人:“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地”,那时的我脸红扑扑地,说话声音很小,结结巴巴地,很腼腆;慢慢地我克服了自己的害羞、胆怯,从自己的心中走出来,开心地帮助每一个人,他们会跟你说一声:“谢谢或回赠一个美美地微笑”,霎时,心里感觉很温暖,很激动,他们认可了我们,更认可了我们的服务,越做越有动力。

四、坚持就是胜利

服务大众,我志愿,我快乐。

我的志愿服务很平凡,但是我在平凡中看到了惊奇与不平凡,让我很感动的也是一位在越秀南志愿的志愿者,他那天不舒服,但是他

仍拖着病态的身体坚持早起去上岗,我们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坚持,上岗不到半小时,他就吐了,小队长让他去休息,他不肯,在多人的劝说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我看见他走路都快走不稳了,摇摇晃晃的,让人看了很心疼,可是他休息还没一小时就出来了,继续站他的岗,他说:“我对这边比较熟悉,可以很清楚地为他们服务,让我继续吧,我可以的,相信我!”,看到他的坚持,心里很感动、好想哭出来,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坚持?他只和我说了一句话:“因为我是志愿者,我志愿,我快乐”。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啊,让人心里暖暖的,说到每个人的心里。

五、双管齐下

在我们做志愿者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学习才是我们的第一要任,不管在哪里,都需要知识,需要文凭,我们必须把专业课知识跟上,双管齐下;除此之外,我们是在客运站服务,我们在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以扩展自己的眼界,增长见识,我们看到有什么不懂得、不明白的,就要“厚着脸皮”向工作人员请教,耐心听他们的解释,慢慢地掌握它的大致流程、规模,如果有人问我们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毫不犹疑地为他们解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取做到最好,争取能帮到大部分人。

今后,不管我是否还是一名志愿者,我会本着志愿者的精神服务每一个人;学习雷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诚恳对待每一个人,热心帮助每一个人,宽容每一个人,让自己活的有滋有味。

在此,我非常感谢广东省、亚组委以及学校,为我们提供当志愿

11.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08-02

志愿服务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社会服务的创新。志愿服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是指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本人所产生的积极独特的影响。从志愿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在校服务期间,激励自我;踏进社会之后,调节心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有益影响是目前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深入研究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影响,对今后指导大学生志愿活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在校服务期间,激励自我

志愿者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要自我奉献、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我国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倡导和推进爱心助人、奉献社会为宗旨,这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为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同学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高校志愿者将一如既往的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常规活动,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

有了志愿者的关怀、帮助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爱和善才得以普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怕困难、迎刃而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宿迁市“雨儿”康复中心,对来自宿迁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做了问卷调查。在问及“志愿者服务是否对自己起到影响”时,90.8 %的人选择“很大影响”,6.4 %的人选择“有些影响”,2.8 %的人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志愿者服务对他们有很大影响。做志愿服务是需要有所牺牲有所奉献的,在面临重重困难时,他们永不退缩,坚持到底,在志愿服务时的辛酸苦辣,他们感慨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一位志愿者谈到:“雨儿”的条件再差也比长征的时候强,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可以坚强勇敢地生活下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应当一代比一代强,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当时的环境。高校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激励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逐渐成长。志愿者从志愿者活动中找到信心和勇气,从而树立更远大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志愿者们自觉精神和建立美好社会愿望的推动下,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高尚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团结奉献精神的重要手段,成为高校大学生和谐校园全面建设的重要标志。

2踏入社会之后,调节心态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反映大学生志愿者面向社会需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的行为选择,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反省和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升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如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则有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后,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延续。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心灵的回归,使得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时,自己越来越产生善良的愿望,越来越趋向纯洁和美好。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同时,自己付出的是精力、体力、情感、金钱,而获得的是思想的转变、心灵的升华、个性的成熟和乐观的态度。社会上难免会出现不好的风气,大学生志愿者在追求人文精神的同时,消除极端世俗化的迷误,对现代社会生活多了深层思考和导向,志愿服务则将生活的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

对援助四川发展的志愿者进行采访,他们在校时大多都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援川志愿者于鑫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其实来到了岗位上你会发现,这都是一些平凡的工作,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不平凡的经历是在你这些平凡的工作之后,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来了你就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由于各地各岗位条件差异,准备好吃苦和找苦吃;二是,不是每一个志愿者都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不要定位太高。在人生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她走向了四川,选择了绵竹计划,选择了做一名志愿者,从基层做起,尊重民风、民俗,学习社会实践知识,时刻以一名中共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基层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因此我们的工作注定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举措,尽管默默无闻我们仍然尽心尽力。因为我们脑海有一种印象,那是灾区往日的欢声笑语;我们心中有一份期盼,那是让灾民早日走出阴影,重建美丽家园。对此,我们坚定信念,竭尽所能为灾区人民多做实事、好事,我们将不辱使命完成好援川任务。

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致力于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们,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志愿者行动是一个致力于创造美好明天的行动,是个着眼于开拓未来的事业,是青年创业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事业。他们深深地坚定了一种信念,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荣。在工作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他们的激情和行动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为祖国的美好奉献青春!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Influence

Wang Xiang, Meng Cuiping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volunteer service has developed vigorously in each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ted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not only enriching the university life, promoted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moreover while served other people, offer society’s, they also obtained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have raise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article unifies the Suqian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the illustrative case, has explain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to volunteer’s profound influence.

12.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中国梦视域下高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实现了青年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衔接,体现了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要求。“中国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价值目标,并且这个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所有子孙都认同的。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把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觉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但是,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难免会受到影响。高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是引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在帮助他人、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同时,发现和传递“真、善、美”,真正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实现了青年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衔接,体现了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要求。“中国梦”的提出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应该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深度的认同和行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是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志愿服务理念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从而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连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3.实现了青年学生甘于奉献和实践育人的衔接,体现了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自觉践行道德品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高尚情操、团结合作和甘于奉献意识。

二、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1.管理机制不够规范,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虽然蓬勃发展,但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很难形成常态化的服务品牌。一方面,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制度,无法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更多关注活动的表面形式,忽视对志愿者的关怀和认可,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激励制度,长期以往,就会降低志愿者的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失去应有的动力和活力,就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趋同、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强。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数量不断增多,但大多数集中在义务支教、扶贫助困、帮扶孤残、公益服务等方面,而且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元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仅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还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出于经费和安全因素考虑,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学校及附近地区,不能深入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开展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目的,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不能调动更多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志愿服务项目面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效覆盖面不足。当前高校通过抓项目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涉及领域和范围有限,大学生志愿者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导致学校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与大学生需求不相吻合,另外,一些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多样化的需求,很难完全有效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4.志愿服务理念宣传氛围不够,未能深入人心。当前,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更多侧重于活动本身,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宣传较少,许多高校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有搞活动或者是做一些临时性工作,缺乏对志愿服务理念、活动开展的深度了解,导致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不纯,更不可能把志愿服务工作看成是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

三、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路径

1.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加强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尽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提高,尤其是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志愿者权益保护、志愿者评价激励等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规范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水平,使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2.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对志愿服务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结合社会现实需求,与时俱进,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拓展和丰富志愿服务内容,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探索新颖、有益和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形式,避免千篇一律或者低层次的活动形式,用新颖别致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育优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开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和品牌项目的推动。当前,高校面临着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稳定的服务基地、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影响力不强的困境,给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性开展带来了困扰。高校要突破这种困局,就要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寻找志愿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搭建更多的志愿服务平台,建立长期服务合作基地。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志愿服务的供需关系,探索创新领域,依托高校专业优势,推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并将项目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工作标杆,从而带动更多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为更多青年大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

4.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精神内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离不开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文化主要体现服务他人、完善自我的理念,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文化”,人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志愿服务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高校也要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提炼志愿文化的核心内涵,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认识到志愿者服务他人的同时还能获得无法衡量的精神收获,从而自觉地选择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精神时尚,把志愿服务内化为自己长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丰林刘竞张芸芸《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13.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 篇十三

为给同学们一个洁净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我院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美化校园,从我做起”的服务宗旨,用实际行动来美化美好的校园,同时提高我院同学的环保意识及志愿者服务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做一名当代合格的大学生。

一. 组织并督促各班级完成每学期的两次志愿者服务活动。⑴.10级水保班在图书馆周围组织以主题为“清洁校园,从我做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010.10.17)

⑵.10级林学班在二号教学楼组织以主题为“文明建设,净化校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010.10.19)

⑶.10级园林班在学校图书馆周围组织以主题为“爱护花草,美化校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010.10.23)

⑷.09级水保班在七号楼和八号楼之间组织全班同学打扫卫生(2010.10.26)

⑸.09级园林班在学校礼堂周围组织全班同学打扫卫生(2010.10.24)

⑹.09级林学班在学校新操场组织全班同学捡垃圾(2010.10.27)⑺.10级水保班在学校国旗杆及文科楼周围组织全班同学打扫卫生(2010.11.06)

⑻.10级园林班在校园组织以主题为“清洁校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010.11.12)

⑼.10级林学班在一号食堂和二号食堂周围组织以主题为“绿色食品,健康你我”的志愿者服务活动(2010.11.19)

⑽.09级园林班在体育馆周围组织全班同学捡垃圾(2010.11.24)⑾.09级水保班在二号教学楼及文科楼周围组织全班同学打扫卫生、清洗墙壁(2010.11.28)

⑿.09级林学班在学校篮球场组织全班同学捡垃圾以美化我们的校园(2010.12.06)

二,根据学校后勤部指示,积极组织开展我院同学挖树活动。三,积极响应学校校团委,组织我愿同学在学校北校门附近进

14.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 篇十四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总支青协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史永桂等多位部长的带领下,前往火车站参加蚌埠市暨龙子湖区20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启动仪式,和众多的志愿团体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学雷锋纪念日”。

早上7点整,青协的志愿者们准时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受到了其他志愿者团体的热烈欢迎,他们这些社会志愿团体汇聚成了一股暖流。稍作整理后,仪式就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首先志愿者团体的主要领导人上台发言,给每个志愿者团体授予旗帜,紧接着志愿者们依次展现自己带来的精彩表演,其中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这些精彩的表演外,雷锋图书馆捐书处吸引了许多的小朋友拿来自己已读过的书本进行捐献,让这些书被更多的人阅读。

此次活动重在弘扬雷锋精神,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更多的人更深刻认识到奉献、友爱、互助、团结的雷锋精神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让每个人都树立起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友爱的人文精神。

15.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 篇十五

大学生是时代命运的掌握者,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水平不但关系到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对于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的论证, 早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有提及, 并强调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不是一人两人可以完成, 需要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是国家的栋梁, 是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数量少但是素质较高。现阶段高考入取率提升, 大学生数量激增,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环境大不相同, 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使许多学生迷失了自己, 所以现阶段大学生主流思想道德素质很好,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开展起来,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积极开展, 活动的开展在志愿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得到了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效果, 此后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意见》和《关于深化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表示:要把志愿服务的精神融合在思想道德的建树当中, 并积极发挥其自身的育人功能, 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改进和加强, 除此之外意见中还规定了对志愿服务机制的健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不断深入加强。

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很准确的表述, 许多专家学者有着自己的表述。素质分为智力方面的素质和后天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的素质, 前者主要受先天条件决定, 主要来自父母的遗传, 后者主要形成于后天的生活学习的实践当中, 前者很难改变, 而后者则主要来源于生活的实践, 社会环境的影响。明确这一点, 对于我们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很有帮助。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个人素质的全部内容, 而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素质现状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 在思想积极政治方面态度和观点正确, 能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认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关心关注国内外时事;在生活上也能尊敬师长, 关爱同学;在学习上, 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讲, 配合老师。

但是少数同学在思想上, 生活上和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政治思想方面存在一些困惑, 在生活上懒惰拖沓, 在学生上没有积极性, 应付老师, 应付自己。改革开放以来, 物质条件得到极大丰富, 独生子女家庭占据社会大多数, 导致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缺乏集体意识, 许多学生都比较自我, 更严重的就会发展为自私自利, 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大多还缺少集体意识, 分享意识, 过度关注自身, 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 把自己的发展和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之上, 缺乏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这主要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探索道路中一定会出现问题, 社会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 例党风党纪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 贪腐成风。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逐渐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 对于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和个别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害群之马的看法比较偏激, 没有看到希望而是充满了失望, 对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心中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一些学生甚至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怀疑, 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 这就更加凸显了对加强对大学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使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 客观评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接受信息的能力比初中高中时期大大加强。全球化浪潮和大数据时代汹涌而来,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 低级的文化大量涌入, 享乐主义, 扭曲的金钱观等都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很大, 大学生在思想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 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还不够准确, 所以很容易迷失其中, 受其影响, 许多学生已经深受其害, 深陷其中, 在学习上不思进取, 在生活中攀比成风, 把享乐放在首位, 没有人生追求, 没有集体主义, 没有社会责任感, 把民族的复兴当作一句空话。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十分明确。作为高校的教育者, 首先要肯定这种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

各部分需要通力合作, 大学生不是一个封闭的群体, 他们是社会成员, 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决策的受益者, 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单单靠学校来完成, 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通力合作, 就社会而言, 要树立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摒弃“志愿服务就是免费的午餐”这种错误观念, 尊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 积极帮助大学生完成好志愿服务工作;就政府而言, 要不断完善多志愿服务工作的立法, 加强度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和德国在立法上的先进经验, 如美国的《志愿者保护法》和德国的《奖励志愿社会年发》;就学校方面而言, 对德育方式进行改进甚至改革, 大学生是校园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 大学校园是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 在这方面, 高校可以更改部分课程设置, 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育, 像对志愿服务工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工作比较成熟和突出的国家学习, 在理论课程方面, 要增设志愿服务课程, 在课程上对服务的意义, 服务的类型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进行普及, 在实践上, 在理论课程普志愿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实践,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并且在参加志愿服务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 并作为一项成绩, 纳入每年的学生综合测评当中, 除此之外, 大学校团委应当积极组织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 在经济上和实际服务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定期参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服务结束后及时提出, 以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完善。

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推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的攻坚时刻不能放松。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通力合作, 多管齐下, 并且时刻不能放松。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葛敏.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酒店员工培训礼仪下一篇:相信自己-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