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2024-10-10

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13篇)

1.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一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有效利用、长时间延续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课题。面对来自多个方向、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新挑战,必须着眼于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内外环境的可能变化,以前瞻性战略思维谋划新的应对举措。

(一)构建新时期应对新挑战的能源安全指标体系

我国新时期能源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应对新挑战的战略需要。既要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国际能源环境的可能变化。这一指标体系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能源安全体系。根据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该体系应当包括高效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及时灵活的能源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复合多元的世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协同保障体系。核心目标应是,全面提升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力、合理需求调控能力、风险规避与应对能力、国际能源市场影响能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外交战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能源安全保障机制;推动能源生产方式的变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的“双控制”;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外交人才队伍。

(二)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纳入破解美国战略围堵总体战略谋划中

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与运输、国内资源开发与国际能源合作、绿色能源发展与能效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应对美国战略围堵的需要,放到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总体战略中去谋划。既要努力推进对美能源合作特别是能源技术合作,又要为维护我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世界贸易规则赋予的权利展开必要的斗争。在维护我国海洋能源资源权益问题上,尤其应当充分考虑美国因素。我国布局周边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必须考虑到海上运输受制于美国的危险性,加快周边陆上油气运输走廊的建设,增强海上油气运输的政治和军事保障能力。考虑到美国在世界能源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必要大力发展与能源资源国的能源金融关系,推进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防范美国可能制造的能源金融风险。针对美等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能源威胁论”,必须理直气壮地向世界讲明:中国拥有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中国能源消耗是种生存消耗、发展消耗,并且正在努力控制其过快增长;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是对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量贡献”。此外,还要通过能源外交运筹,发展“紧密朋友圈”,强化新兴大国的能源安全协作,共同抵御霸权国家对新兴国家能源利益的损害。

(三)在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构建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中有更大作为

着眼于“全球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的现实,倡导“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理念,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立足于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的特殊国情,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在各类能源国际组织及不同能源地位的国家之间纵横捭阖,强化我国的国际能源地位。重点在G20框架下推动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同时扩大与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国际能源政治中心的合作。强化主要新兴大国的团结,推动建立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为新兴国家争取更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空间。金砖国家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利于新型全球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组及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予以积极推动,下大力打造“能源金砖”。⑥ 应将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作为营造良好国际能源环境的努力重点。新型国际能源秩序应以“稳定、共赢、合理、和谐”作为基本诉求,其中又应以“稳定、共赢”作为当前最具关键性的着力方向。推动建立有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共同组成的新型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国与消费国建立价格协调、利益平衡机制。强化“综合能源安全观”,推动能源领域上中下游全链条各环节、各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制止新干涉主义的肆虐,维护世界主要能源资源产地的稳定。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加强能源金融监管,减少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抑制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促进国际能源体系的开放性发展。

(四)将能源外交重点更多地转向周边地区

考虑到环里海国家、俄罗斯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扩大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运筹周边外交、打造“睦邻友好带”、“战略稳定

带”和“经济合作带”的需要,为了避免中东海湾局势长时间动荡、非常事态下美国干扰我海上能源运输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冲击,有必要将我国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布局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中亚国家、俄罗斯及周边其他友好国家,着力打造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要大力推动上合组织统一能源空间的建设,构建应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战略依托。还可考虑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战略伙伴建立能源风险与金融风险战略协作机制,将对方的资源优势与我国的金融优势相互结合,实现对方因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而引发的财政风险与我国因遭遇强力围堵而导致的油气供给风险之间的相互对冲。通往南亚和经过南亚通往印度洋的南方“能源丝绸之路”,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尽快打通。⑦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对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依赖短时间里难以实质性减少,因而必须在强化周边能源合作的同时,并行不悖地发展与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能源伙伴关系,构建更加广泛的国际能源供给网络。

(五)将经略海洋作为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安全战略新的进取方向

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一大关键。海洋油气开发是进军海洋的重中之重,加强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既可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又可宣示我国的海洋主权,既是能源经济活动,也是国际政治活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后到者、落后者,必须迎头赶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海洋疆土疏于管理、海洋资源开发迟慢的被动局面。为了加快海洋油气开发,必须努力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及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资源的意识,实现国家地缘战略定位由“陆上大国”向“陆海大国”的转变;必须制定符合进军海洋需要的国家海洋战略,推出激励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构建灵活高效的海洋能源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主要能源企业的深海油气开发能力,做好防范各种海上油气开发风险的准备。国有大型油气公司率先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开发义不容辞,可考虑以主要国有大型油气公司为主,吸纳有实力的地方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参与,共同打造几支海洋能源开发“航母战斗群”,逐步确立我国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世界强国地位。我国海军发展滞后,维护海洋主权、保障海上经济活动的能力严重不足,必须大力加强现代化海军建设,在重点强化近海作战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建成几支兼具近海和远海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实现由近海海军向深蓝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六)从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争取在绿色发展中走在世界的前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重GDP为重GNP和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切实解决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同时应当认识到,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我国以常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根本性改变,因而必须在提高能效技术、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尽快取得突破,从而“倒逼”能源消耗下降,将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限度内。清洁发展的时代潮流必然引发国际能源规则、体系和制度新的调整,未来国际能源领域的斗争与合作,相当大程度上将围绕新能源的技术标准、贸易规则及其管理制度展开。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方面,应当发挥世界引领作用。为此,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技术创新领域,有必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制造“两弹一星”的精神,争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努力调动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为其释放创新潜力创造条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制定低碳生活规范,推动绿色革命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展开。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

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2]

2.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二

一、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反映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关系必须保持相互协调, 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顺应资源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不能因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和恶化, 而应该建设的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生态安全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 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而国家生态安全则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

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 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 保障生态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

农业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 农业现代化建设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农业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开发技术的生态功能就更为拓展和突出, 如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中的保护性耕作, 测土配方施肥, 按标准化作业程序生产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资源再生、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功能。

赤峰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大市,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农牧业生产条件显得格外脆弱, 在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突出生态功能成为迫切和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模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统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品牌效益和竞争力, 实现资源型农业向生态环境替代型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赤峰市现代农牧业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理性选择。

三、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 应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 走改造与适应相结合、恢复与保护相结合, 以保护为主的路, 必须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退耕还林还草是以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为出发点, 改变传统农业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 实行集约化经营, 实现减地稳粮、优化结构、恢复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 调整结构, 提高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作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而在调整结构时要注意作物品种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突出地方特色, 优化资源配置, 把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统筹起来考虑, 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 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 在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同时,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注重耕地保养, 培肥和恢复地力

要坚持用养结合的原则, 积极采取措施, 保养耕地, 培肥地力, 促进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一要抓好农村有机肥积造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人有厕、畜有圈, 大力积造有机肥, 扩大有机肥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二要加大农田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力度, 积极推广免耕法, 强化土壤保肥、保墒蓄水能力, 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劲。

(四) 加强节能减排农村能源建设

农业农村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搞好农村牧区节能减排, 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 减缓能源压力, 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 系统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 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根据各地区不同条件, 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技术、多种经营方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多元化循环农业模式。

(五)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 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政府的公益服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管理等都具有公共服务特征。这些服务的提供, 是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通过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来实现。关键是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

(六) 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 提高农民生态安全意识

坚持保护与优先防治相结合, 严格控制不合理开发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特别是要控制地表植被的开发, 重点检测控制农牧交错地带区域的土地退化沙化。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 维护生态安全, 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 让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氛围,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生态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其中生态安全不容忽视。通过分析赤峰市新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找到症结所在, 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十二五”规划与我国能源安全 篇三

为了实现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4月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能源战略的十六字方针:“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能源“十二五”规划重点围绕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和碳减排40%-45%这两项目标展开。为此,各类能源在“十二五”能源“饼图”中的份额将出现明显变化:煤炭占比将逐步减少,天然气消费占比要翻番,而新能源比重将显著上升。所以,能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我们国家未来5年能源领域的重点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物资,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的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在相当大程度上就等于石油安全。根据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方针、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国内外石油资源、石油经济与石油政治格局的最新发展,笔者认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石油领域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石油领域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规划最根本的战略目标之一是要将国民经济这一“蛋糕”做优。所谓做优就是要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决策机构统筹经济社会与能源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制定能源规划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能源替代、科技创新、能源效率等多种因素,结合我国主要能源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情况,以能源结构优化、碳排放控制总量等为约束条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时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具体到石油领域,就是要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

第二,建立健全石油期货市场。所谓石油安全,必要条件之一是合理的价格。我国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量都非常大,但是至今未建立健全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从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对石油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国际上应对油价大幅波动的有效手段是建立石油期货市场,通过购买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由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缺乏,我国企业在与外国油商进行交易时没有国内期货市场提供的基准价,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石油定价权的丧失对我国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国际油价反应的并不是我国的石油供求情况。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缺乏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承担溢价和安全的双重风险。

事实上,我国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首先,上海期货交易所曾经在1993年开展过石油期货交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构架,石油相关企业规避风险的意识也不断加强,这为我国重新开启石油期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最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中国作为石油生产、进口和消费大国,尤其是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完全有理由成为亚洲地区的石油定价中心,也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石油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快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安全的首要条件是持续的供应能力。除了油源的多元化等方面,持续供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稳定石油市场价格、保持石油持续供应、遏制石油供应中断威胁的有力武器。国际经验表明,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能源安全目标越高,国家石油储备的目标规模就应该越大。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近年来呈现加快局面。2004年3月开始,国家选定第一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浙江宁波、舟山,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开工建设,2008年底这4处基地建设完成并开始注油。此间2008年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我国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基地建设增加石油进口,同时制定《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确定2020年之前国家要完成第二、第三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形成相当于我国100天的石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决定比照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其成员国的储备标准,近几年内要逐渐达到90天消费量的国家石油储备规模。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第四,大力加强管网建设,提升天然气的消费比重。经验表明,天然气领域受能源地缘政治影响十分显著,呈现出“管网决定一切”的特点。我国天然气开发应用的核心工程是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已经于2004年12月实现全线商业运营。在此基础上,西气东输二线也于2008年开工,计划2011年全线贯通。该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并联通中亚数国,东达上海,南至广州,加上8条支干线总长度超过9000公里,以中亚地区引进天然气为主供气源,国内西北地区气源为补充,联通我国中西部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天然气消费市场,可稳定供气30年以上。这对于实现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善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长远的意义。

4.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四

2018陕西国家电网战略与能源考试题十八

69、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需要()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提供保障。A.分部合作 B.全面合作 C.分部协调 D.全面协调 标准答案: B 70、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取得清洁能源规模化()和()效益,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供应成本。

A.开采、补给 B.开采、外送 C.开发、补给 D.开发、外送 标准答案: D 7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一特四大”战略内容。A.大煤电 B.大核电 C.大风电

D.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

标准答案: C 陕西国企招聘考试信息,陕西国企招聘考情,陕西国企招聘备考信息,陕西国企考试试题请关注陕西国企招聘网

5.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五

2018陕西国家电网招聘笔试试题之电气与能源试题六

187、()电压等级以下的输电线路引起的可听噪声通常很小,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A.110kV B.220kV C.330kV D.500kV 标准答案: B 188、导线分裂数和子导线直径都会()影响导线表面最大电位梯度,()影响无线电干扰水平的计算。

A.直接、间接 B.间接、直接 C.直接、直接 D.间接、间接 标准答案: A 189、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直流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场强随距离增加衰减()。A.很慢 B.不变 C.很快 D.无法确定 标准答案: C 190、输电线路的()是将杆塔结构固定在土或者岩石中,并通过杆塔底部连接件,将荷载传递于地基土或者岩石中的一种结构体。

A.杆塔基础 B.绝缘子 C.金具 D.导线

标准答案: A 陕西国企招聘考试信息,陕西国企招聘考情,陕西国企招聘备考信息,陕西国企考试试题请关注陕西国企招聘网

6.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六

(五)81、分布式电源是指位于(),就近接入()等级电网的发电设施或能量综合梯级利用的多联供设施。

A.用户侧;高电压

B.用户侧;低电压

C.供给侧;低电压

D.供给侧;高电压

标准答案: B

82、可再生能源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相比,具有很大的()。

A.波动性和确定性

B.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C.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D.稳定性和确定性

标准答案: B

83、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传统能源。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不确定

标准答案: C

84、()正在成为电网跨海互联和连接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方式。

A.直流海底电缆

B.交流海底电缆

C.交直流海底电缆

D.交直流绝缘电缆

标准答案: A

85、随着直流输电和联网技术的创新突破,有望形成(),成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的关键技术之一。

A.超高压直流电网技术

B.超高压交流电网技术

C.特高压直流电网技术

D.特高压交流电网技术

标准答案: C

86、随着()和()的发展与融合,未来可以实现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与用电需求侧灵活互动、与大电网协调运行,成为各国泛在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A.微电网、大电网

B.微电网、分布式发电

C.大电网、分布式电网

D.大电网、直流电网

标准答案: B

87、大电网具有()等结构特征。

A.电源类型多元

B.设备类型多样

C.地域覆盖广泛

D.其他选项均正确

标准答案: D

88、在电力发展初期,主要是控制(),保证频率和电压稳定,调度控制中心往往设置

在发电厂内。

A.发电机出力

B.电动机出力

C.排放量

D.负荷

标准答案: A

89、多端直流能够实现()电源供电和()落点受电。

A.单、单

B.单、多

C.多、多

D.多、单

标准答案: C

90、压缩空气储能是利用电力系统()负荷时的剩余电量,带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入大容量储气室,将电能转化成可存储的压缩空气势能。

A.低谷

B.高峰

C.平峰

D.平谷

标准答案: A

91、利用()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应用于超实时的电力系统仿真,提高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A.图像识别

B.物联网

C.大数据技术

D.云存储技术

标准答案: C

92、全球能源互联网交易体系建立后,跨国和洲际的电力市场资源的时空()显现出来。

A.交流

B.转换

C.互补

D.互异

标准答案: C

93、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发明推动主导能源从薪柴向煤炭转变。

A.蒸汽机

B.发电机

C.水轮机

D.风机

标准答案: A

94、在能源发展进程中,历次能源革命都依赖()的重大突破。

A.发电技术

B.配电技术

C.变电技术

D.能源技术

标准答案: D

95、()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推动了电网智能化发展。

A.管理创新

B.信息通信

C.产品研发

D.基础设施建设

标准答案: B

96、()集合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最新技术,实现了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传输。

A.卫星通信技术

B.传感器技术

C.移动通信技术

D.图像识别技术

标准答案: C

97、()是将网络中大量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

A.物联网技术

B.泛在互联网

C.云存储技术

D.云计算技术

标准答案: C

98、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框架可以概括为()。

A.一个总体布局、两个基本原则、三个发展阶段、四个重要特征、五个主要功能

B.一个总体布局、两个重要特征、三个发展阶段、四个基本原则、五个主要功能

C.一个总体布局、两个基本原则、三个重要特征、四个发展阶段、五个主要功能

D.一个总体布局、两个基本原则、三个发展阶段、四个主要功能、五个重要特征

标准答案: A

99、跨国跨洲互联网构筑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构架,具备了全球大范围()的基础。

A.建设智能电网

B.开发清洁能源

C.优化配置清洁能源

D.能源互联

标准答案: C

100、国家电网公司研制了世界上最大单相容量的(),单体容量达到 320 兆乏,解决了高压、大容量条件下并联电抗器的漏磁和温升控制、噪声及振动控制等技术难题。

A.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B.特高压交流并联电抗器

C.特高压交流变压器

D.特高压交流串联电抗器

7.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七

一、坚守红线意识, 突出生命至高无上

1. 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企业大力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 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 牢固树立“生命至高无上, 安全生产第一”最高信条, 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 必须坚持理念引领, 高度认同、用心践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理念, 始终把落实“零”理念作为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和奋斗目标, 拉高标杆, 提高标准, 切实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实现安全生产零目标。

3. 必须落实“一把手”责任, 严格落实“矿长守规尽责、保护矿工生命”七条规定, 牢固树立“安全工作60分、其他工作40分”的业绩观, 对于安全没有绝对把握的, 宁可“缓、减、少、停”, 也绝不冒险生产, 切实做到守土一方必保一方平安。

4. 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视职工为亲人, 把矿工当兄弟, 带着感情抓安全, 为职工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切实维护全体职工的安全健康权益。

二、开展主题活动, 认真贯彻“双七条”

1. 抓好宣传培训。

公司、矿井“一把”手亲自参与、亲自组织, 通过各种载体, 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宣传培训, 把“双七条”贯彻到每名职工, 落实到每个岗位, 细化到每个环节。

2. 抓好典型选树。

通过各类安全检查考核, 对所有矿井分类排序, 评选出一批正、反面典型单位。把先进单位作为学习标杆,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落后单位作为安全重点, 加强监督指导。3.抓好案例教育。认真落实“一矿出事故、众矿受教育”的工作要求, 积极开展事故案例教育, 用事故教训倒逼工作、推动工作、创新工作。

4. 抓好工作落实。

把国家安全方面的总体要求, 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力点和攻坚点, 在预防和治本上狠下功夫, 促进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锁定安全工作重点, 狠抓专业系统治理

1. 在通风瓦斯管理方面:

瓦斯突出矿井按照规定配齐了防突矿长;加快降阻工程, 优化通风系统, 提高系统安全可靠程度;严格落实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十条禁令”和企业瓦斯管理“十条红线”, 凡违反规定的干部一律免职, 工人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坚定不移地实施瓦斯区域综合治理, 坚决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牢固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 凡出现瓦斯超限的, 一律严格考核、严肃追究责任。

2. 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

坚持防治水“零突水、零淹面、零影响”的工作要求, 按照“预测预报、探查先行, 排查会诊、系统完善, 超前治理、综合防治, 分类评价、消灾采掘”的管理模式, 扎实开展防治水工作, 切实增强矿井防水抗灾能力;要重点加强老空水探放, 有效消除水害威胁。

3. 在煤矿火灾防治方面:

建立健全矿井防灭火制度, 完善矿井防灭火系统, 加强防火预测预报, 严格采空区密闭管理, 杜绝煤层自然发火事故。

4. 在机电运输管理方面:

完善“双回”路电源, 消除供电系统重大隐患;加强电气防爆管理, 坚决杜绝电气失爆;加强提升运输管理, 消灭提升运输事故;严格落实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杜绝设备带病运转。

5. 在零打碎敲事故防范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永锦能源预防零打碎敲事故指导意见》, 把零打碎敲事故防范工作纳入日常安全管理, 全员参与, 全方位防范, 在安全零事故、员工零伤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推进五化建设,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 推进安全自主化建设。

一是优化“双基”考核机制。按照“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 精简“双基”考核内容, 加强动态检查考核, 落实领导亲力亲为, 不断提升“双基”建设质量。二是完善自主管理机制。积极推广“三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行为准则和安全“五自”管理标准, 加强安全计划管理, 不断增强自主管理能力;坚持正向激励, 大力推广自报“三违”、自查隐患有奖和安全诚信抵押等有效作法, 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 持续提升安全自主管理水平。

2. 推进现场标准化建设。

加强新版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培训学习, 按照“精细化要求、常态化建设、专业化保障、动态化考核、责任化落实”的工作要求, 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 做到动态达标、岗位达标。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 大力开展“亮点工程、精品区域、本安线路、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促进了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3. 推进采掘机械化建设。

坚持“多上设备少上人”的理念, 按照“一矿一策”原则, 坚定不移地在所辖矿井推广综采、综掘机械化, 加快掘进机机载临时支护、“液压钻车+挖掘机的新型岩巷作业线”的推广应用, 积极探索底抽巷综掘技术, 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

4. 推进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建设。

落实“少人多安、无人则安”的新安全观, 加快供电、压风、排水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调度、监测监控、办公自动化、安全管理、风险预控、安全质量标准化等信息化系统, 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平台, 逐步实现视频监视、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加强安全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等系统管理, 保证了系统正常运转。

五、强化基础工作, 确保支撑保障有力

1. 强化生产技术。

严把设计关口, 提高设计质量, 保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 从设计源头杜绝隐患。加强规程措施编制评比, 提高规程措施编制质量, 保证规程措施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抓好技术档案管理, 形成责任可追溯制度。优化生产系统, 优化采掘设计, 减少生产环节, 减轻管理难度。大力推行“一井一面”的安全高效发展模式, 提高单产单进水平。

2. 强化安全投入。

坚持按需投入的原则, 严格按照规定足额提取和规范使用安全费用, 杜绝因投入不足造成安全隐患。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组织现场科技攻关, 解决安全生产难题。积极开展科技“五小”活动, 催生“五小”成果, 为安全生产拾遗补漏。积极做好“四新”推广工作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安全程度。

3. 强化全员素质。

严格按照人员准入要求, 变“招工”为“招生”, 严把人员入口关, 确保新录用人员素质符合岗位入职要求。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理念, 认真抓好“三项岗位”人员持证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现场实际操作培训, 开展导师带徒活动, 推广“手指口述”等安全确认法, 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开展“小专项、小专题、拆解式”等培训, 提高培训针对性;加强事故案例、灾害辨识、风险预控、应急知识等培训教育,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紧急处理能力。

4. 强化责任追究。

认真落实“铁制度、硬执行, 真较真、不糊弄”和“三个零容忍”要求, 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和“分级负责、责任倒查、一查到底”原则, 凡是发生事故、出现重大隐患、反弹隐患的, 一律从严从重从快追究责任。通过建立严格的主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切实做到安全事故零容忍、安全隐患零容忍、不安全行为零容忍。

摘要:永锦能源根据煤矿企业的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勇于创新, 大胆探索, 实践出了一条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抓手有力、效果显著的安全管理办法, 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生产。

8.中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八

一 、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①

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中国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②而且人均消费量也较低。例如,2002年,中国一次能源的产量为13.84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14吨标准煤/人·年,而世界平均值为2.1吨/人·年。③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表现在,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④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在中国现在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8%,石油约占22%,天然气约占3%,一次电力约占7%,煤层气、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则刚刚起步。⑤煤炭所占比例过高。而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目前,中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一7%,70%的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7%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来自燃煤。⑥并且中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

1992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缺口迅速拉大,从1992年的1914万吨标准煤扩大到2000年的23309万吨标准煤。2002年与1990年相比,能源的进出口分别增长11倍和87.5%,但能源平衡差额由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2年的—3909万吨标准煤,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⑦

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能源安全问题就是石油安全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石油问题尤其突出。

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相反,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7.4%(全球为1.4%),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据2002年统计,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一位。中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同期人均水平的7.8%。目前全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到2003年,全球石油需求量36%来自于中国。中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2002年的进口为6941万吨,2003年则上升了31%,达到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估算,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5亿吨,生产能力有2亿吨,缺口有3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达到60%左右,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为58%)。中国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安哥拉、阿曼、也门和苏丹等高风险国家,它们占中国进口石油的66%。在远东地区,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将为控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展开激烈争夺。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国外的依存度将会逐渐增大。⑧

(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消费浪费现象严重。

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中国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利用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⑨根据资料计算,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美国的26.9%,日本的11.5%,高收入国家的20.5%,世界平均水平的29.2%。另外,中国高能耗的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并且存在一些能源浪费现象。

二 、能源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解决上述陈述的能源问题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可以考虑实行以下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 建立“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能源战略

这个战略的基本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以最少的能源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个战略具体又可以分为五个措施:

1、进行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应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2、全社会推行节能工程

在工业方面,可以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节能管理。支持一批节能降耗的重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提高能效水平。在交通工具方面,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在电力方面,促进电机节能和能源系统优化,提高电机运行和能源系统效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广高效电器应用。而在农村,加快推广农村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渔船。

同时,还可以借鉴挪威的做法。挪威采取多种节能措施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例如,①引进信息性电力账单系统,即所有年电力消费量预期超过8000kWh的顾客都会收到电网公司寄来的实际电力消费账单,这套账单系统会显示出顾客当年的电力消费与去年有何不同,并提出在哪些方面可以节约能源的建议,目的在于为了使顾客更加清楚他们的电力消费情况,以促进能源节约。②通过欧洲经济区域协定,参加了对一些消费品加贴能源标签的国际合作,电冰箱、冷凝器、洗碗机、洗衣机、转笼烘燥机和家用电灯等都粘贴了能源标签,以帮助消费者选择能效最高的设备。

3、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

政府可以实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制度,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着、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还可以以征税(消费税、环保税)的方式约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各有害物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用能耗和环境污染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机制,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合理的价格结构;还应加快能源资源价格、市场交易、优化配置、有效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立法,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依法追究制造污染,给人民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二)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涵盖了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温差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一系列技术较为成熟、可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成效最为显着。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结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开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每个地方的资源和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比如内蒙古的风能和太阳能丰富,西南地区的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由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成本比较高,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要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比如风能与太阳能的互补;综合利用指的是,比如说生物质能产生的沼气可以发电,用做生活燃料,而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可再生能源最终要有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才能获得持续发展。⑩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年12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年12月。

③朱杨兵:《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层次分析》,载于《前沿》,2006年第10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年12月。

⑤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

⑥转引自王碧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讨论综述》,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⑦转引自王碧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讨论综述》,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⑧李连仲:《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⑨《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载于《福建日报》,2007年1月9日,第010版。

⑩石定环:《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载于《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01期。

参考文献:

[1]谷志红,牛东晓.挪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借鉴.载于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

[2]兰圣伟,周新力.努力构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载于西部时报,2008.

[3]李莉.我国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载于生态经济,2008.

[4]鲁光涛.德国发展新兴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载于学习时报,2008.

9.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九

库六

26、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温度上升 1.5-2.5 摄氏度,()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A.5%-10% B.10%-20% C.20%-30% D.30%-40%

27、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逐渐凸显,()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规律。A.清洁替代 B.电能替代 C.以电代煤 D.以电代油

28、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约()的煤炭资源和()以上的清洁能源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作为用电负荷中心的东中部地区能源资源稀缺。

A.60%,70% B.70%,80% C.80%,70% D.70%,60%%

29、当清洁能源发电技术自身成本()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时,就意味着清洁能源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具有了市场竞争力。

A.远大于 B.相当于 C.远小于 D.不确定

30、《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报告》梳理和分析了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需求和趋势,探讨了开放合作的领域和机制,首次提出()。

中公教育金融银行·gszgjrr

A.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指数 B.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 C.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 D.全球能源互联网分类 参考答案 标准答案: C 标准答案: A 标准答案: C 标准答案: B 标准答案: A 相关推荐>>>

2018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新大纲 2018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新大纲辅导课程

10.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十

---CTI气候变化技术产业系列研讨会

国际合作局

2008年2月21-22日,北京友谊宾馆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邀请函

节能减排是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能源和环境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开发和利用强度巨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大众的关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大规模节能、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刻不容缓。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是摆在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界面前的巨大挑战。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有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大学、产业部门,尤其是钢铁、煤炭、化工、电力、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

诚邀您的参加!

会议内容

1.可能的技术选择;

2.实践经验案例;

3.技术和政策障碍与对策;

4.金融政策与支持等。

会议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08年2月21日上午8点

地点:中国.北京友谊宾馆4号楼一层大堂

正式会议时间:2008年2月21日-22日共两天

11.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十一

这一事件警示我们,正确有效识别、防范、转移和控制我国海外投资的风险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防止海外国有资产的流失,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已成为影响我国海外投资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战略主导;能源企业;海外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18-02

一、能源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现状

能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由于能源产地的固定性、产出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导致了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我国自1993年以来,已成为油气资源的净进口国,预计至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将达到2亿多吨。为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维护能源安全,进而保障我国国家安全,20世纪末以来,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为代表的能源企业顺应国家倡导的“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能源投资。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以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以及拉丁美洲为中心的三大境外石油开发战略区域。中东以伊朗为中心,并向卡塔尔、科威特等国渗透;北非涉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国;中亚则以近邻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为主要合作伙伴;拉丁美洲地区则包括秘鲁、委内瑞拉、巴西等国。

我国的海外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投资质量稳步提升,投资模式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依CSMAR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超过5000家投资主体设立了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类)逾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能源类企业的海外投资达到30多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七分之一。

上述数据反应出,我国能源类企业摆脱国内资源匮乏的限制,探索海外投资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走出去”开发“两个市场”的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国海外能源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模式分析

由于各行业性质、生产运营模式和扩张需求的不同,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存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以服装纺织、轻工业为代表的境外加工贸易;以医药、地产、日化行业为代表的海外营销渠道的建立;以联想集团、海尔集团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的海外推广;以石油石化、汽车行业为代表的海外资产并购;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海外股权并购模式等。

2002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16亿美元对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进行收购,在完成该收购后,中石油享有该项目产成品83%的利润,这也成为中石油的第一块海外资产,中国大型能源类企业由此迈开了“走出去”战略发展的步伐。

依据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能源类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重点能源企业为箭头的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该模式是指我国能源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投资活动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国家的宏观利益,着眼于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而向海外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进行投资。

海外能源开发投资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而其具有前期投资资金注入巨大,投资回收期限长,投资综合风险较大的特点,因此,以国家战略主导模式进行的海外能源投资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即包含中国企业在外国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注入资本进行合作,也包括直接投资新建海外企业或进行股权并购而设立海外企业。

三、能源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识别

为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实现我国能源类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识别至关重要。总的来说,我国能源类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四种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跨文化经营风险。

(一)政治风险

目前,我国能源类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表现在国家政策的不连续性,政治势力抵制,政局動荡,第三国干预及海外媒体报道对投资影响的风险。

首先,海外投资依托于国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外国政府对于海外投资项目的政策和态度变化对投资的可行性和运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如2008年底委内瑞拉政府宣布,将外资控股或独资的石油等能源类企业收归国有。这使得在该国投资能源项目的外国公司损失巨大。

由于民族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海外投资的企业面临资源国政党或民众对外来投资的抵制。如2005年,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却最终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

其次,资源国政局动荡,出现战争、暴乱、罢工等不可抗力,也会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人员生命安全遭到威胁。如近来利比亚的政治局势动荡,使得中石油新增海外投资计划暂缓,原有基础设施遭受较大损失。

再次,若投资国或被投资国,被第三国视为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则该项投资受第三国负面干预的风险较高。如美国政府规定中石油、中石化等上市的能源公司不得在美国指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如苏丹、伊朗等)进行的石油勘探开发。

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目标公司所在国的媒体和国外媒体针对“中国并购”或“中国式扩张”进行了大量报道,部分报道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推升了投资并购成本,影响企业公众形象,政策审批甚至阻碍投资合作的谈判进程。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在海外投资开发中相关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的收益损失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风险、价格波动风险、融资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四个方面。

1、市场竞争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稀缺的能源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跨国大型能源公司、各类基金、财团、投资公司甚至一些中小技术企业争抢的目标。中国的海外投资进程起步较晚,项目运营尚不成熟,而国外的跨国大型能源公司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中国公司在海外资源市场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2、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能源价格的既有垄断性,又有较大波动性。近几年来,中国海外能源投资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攀升而高速推进,一旦能源价格受市场供求、政治博弈、投资预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势必导致巨大投资损失。

3、融资风险

目前,国内公司的海外投资交易资金大多来自于国内的政策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所提供的大额过桥贷款;另外一部分海外收购项目则主要由国际出口信用机构及国际借贷机构的有限追索项目融资来支持。企业应重视如何控制融资阶段的风险,使融资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处于合理水平。

4、汇率变动风险

我国所投资的海外项目,多处于汇率波动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北非、中亚及拉丁美洲等。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又可以分为经营外汇风险、交易风险及折算风险三大类,可能使中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活动在特定的地质结构、地理位置等条件下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随着资源开发的活动的扩张,储油量高,开采难度小的区域都已被跨国大型石油公司所掌控,我国现阶段涉及的海外资源开发主要是新资源区或开采难度较大的项目,有较高的技术风险。

1、技术相对落后

现代能源勘探开采工业是一个科技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产业。而我国目前在技术方面同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导致生产效率水平不高。以石油行业为例,中国石油公司在资源勘探、钻井、压裂、采油以及冶炼等各阶段的生产设备先进性上落后于跨国石油公司。

2、能源储量的预测风险

能源勘探开发要求开发区域有资源基础,其投资规模、投资质量,受制于资源自身的条件。而中国目前对于新区能源勘探的投资比例较大,据统计目前能源勘探成功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33,因此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协同作业的高成本勘探开发活动面临着潜在的失败风险,且由于能源开发将在前期投入巨额的“沉没成本”,所以在能源储量或开发难度被错误预测时,企业很难灵活的转换投资领域或回撤资金。

(四)跨文化经营风险

在能源类行业中,跨文化经营风险是经常被忽视的概念,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差异是消费品行业所需衡量的维度。而近年来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因文化差异、偏好习惯、价值观冲突以及制度差异引发摩擦甚至投资失败的案例值得关注。

文化制度的差异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如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投资国制度或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核算存在困难;海外投资企业外派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不适应外国的语言、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而影响工作效率;西方企业习惯于在法律比较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经营管理,而中国企业偏重于行政指导;一些投资目标公司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对于员工薪资福利计划,人员精简等问题的谈判过程艰难等。

结束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源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源开发已成为必由之路,相较于一般企业通常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能源企业以国家战略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决定了其经济目标更趋综合和复杂。

正确有效的识别、防范、转移和控制我国海外投资的风险,将项目风险管理与项目运作同步并行,有利于我国能源企业以低风险的竞争和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实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能源产业链、追求投资回报和经济利润的海外投资活动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旭平.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普华,永道.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十二条风险[J].中国经贸,2010,8.

[3]王桂荣,李小飞.境外勘探开发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N].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6.

[4]张源.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规避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5]何力.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2010,12.

[6]杨彬,于渤,鄂春江.石油企業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0,2.

12.浅谈能源与国家安全 篇十二

关键词:消防,氢能源,燃料电池,安全措施

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石油化工的第二大产业——汽车工业也因此在悄然发生改变,一种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正成为该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汽车以汽油、柴油等为燃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而且汽车尾气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改变了这种现状。氢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它可由水中制取,资源丰富;其燃烧热值高,燃烧产物也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而且还可循环利用,是一种理想的传统能源替代物。因此,这种以氢气为能源的燃料电池车具有高能效、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成为新一代汽车的发展方向。

然而,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在应用燃料电池的同时如何做好消防安全及防火、防爆工作也成为该项新技术推广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笔者从消防安全、防火防爆的角度,就氢能源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火灾危险性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 氢能源与燃料电池车的开发

1.1 氢能的优点及开发

将氢气冷却至-240 ℃以下,再经过加压,氢就变成一种无色的液体。液态氢是火箭、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等的极佳燃料。用作汽车燃料时,110 km只需消耗5 kg氢气,基本上是传统汽车使用汽油量的1/3。就氢气的能效而言,其不仅有放热效率高、清洁、可以循环使用等优点,而且其质量轻、密度小,便于运送和携带,容易储藏,与难储存的电相比,优越性更为显著。它的用途也极为广泛,不但能燃烧生热,而且还可以产生化学能,并作为吸热的工质等。

传统的制氢方法有电解水制氢及高压、高温制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煤或天然气,消耗的能量比燃烧这种燃料所产生的能量还要多。这种昂贵的代价使其只适用于专门用途,如推进太空火箭或在航天器中维持燃料电池。经过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已寻找出两种较为方便的制氢方法:一是光电化学电池分解水制氢,该方法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氧化钛表面时产生的电流使水分解,产生氢气,有效率达12%;二是生物制氢,通过人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分解水制取氢气,其转化效率高达75%。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产生氢气。这些方法解决了过去制氢技术中所需的昂贵代价,使之有可能成为一种能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但氢的密度很低、体积大,要缩小体积,需在-252 ℃的极低温和高压下进行,仅此一项作业就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在研制用氢作燃料的汽车和飞机的过程中,开发、运输和储存氢气的技术也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1.2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与传统汽车、纯电动汽车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续驶里程长、绿色环保、过载能力强、低噪音及设计方便灵活等优点。目前车用燃料电池的燃料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用氢,二是车载制氢技术。因这两种方法存在诸多不同的技术路线,因此,什么样的氢源最适合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国外部分国家采用直接用氢技术,其氢气存储压力可高达70 MPa;也有的采用车载制氢技术。在我国,以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主与相关汽车厂合作研制出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电电混合动力系统特点的“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也是采用直接用氢技术,这些车辆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示范运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除了6辆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外,还有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和90辆燃料电池轿车一起投入示范运行,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汽车集中示范,其示范规模和示范周期在全球范围也是名列前茅的。

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也得到了世界能源公司和气体公司的支持。能源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主要进行加氢设施相关技术开发和示范。如林德公司2005年在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经济平台年会上宣称将在德国的氢能环形公路上建立40座加氢站,公路将逐渐扩展至欧洲其他20个城市,并达到10 000 km的长度。为了保障燃

料电池汽车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示范运行,在世博园区附近建设了一座新的固定加氢站和两个移动加氢站,从而在上海建成了由两个固定加氢站和两个移动加氢站组成的全国首个氢基础设施网络。

1.3 燃料电池车的供氢系统

我国第一辆原型车车载高压氢气储存供应系统由储氢瓶组、压力表、滤清器、减压器、单向间、电磁阀、手动截止阀及管路等组成。在给储气瓶组加氢气时,加氢站的压缩氢气由压力表、加气机,经客车中部的管路、三通、单向阀和管路,到达汇流排,由汇流排进入储气瓶组。当燃料电池用氢气时,压缩氢气由储气瓶组经汇流排、电磁阀和三通到达管路。管路的氢气再经过压力表和附件气路、客车后部的滤清器和减压器,到达燃料电池。

2 氢气及燃料电池车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氢气属于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易燃气体,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点燃,燃烧速度极快,燃烧热值高。因此,在燃料电池车的使用中,一旦在氢气的制取、储存及装卸过程中发生泄漏,它可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十分危险。

就氢气的运输管道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高压作用下,氢气能渗透到金属设备的碳素中而引起金属管道及储存设备的“氢脆”破坏,使储存设备和传输管道的塑性和强度急剧下降,导致设备损坏,引发泄漏。同时,因高压作用,泄漏时氢气从管口或缝隙处高速喷出会产生静电,静电荷的产生与其喷出时的流速存在同比关系,当静电荷达到一定值时也会引发火灾或爆炸。

此外,氢气的带电性致使氢气储罐的出口处及输气管道处易发生静电积聚放电现象,这会成为氢气火灾爆炸事故的引火源,当储罐及输气管道的接地装置发生故障时,极易引发火灾及爆炸事故。

因此,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的电池汽车其火灾事故的防范重点就是氢气的泄漏及防静电。

3 燃料电池车自身的防火安全对策

燃料电池车自身的防火安全可从氢供应系统、整车用氢系统及车库安全等来考虑,以防泄漏、防静电、电气防爆为主。

3.1 燃料电池车供氢系统的防火安全

(1)所有储氢瓶、管道以及阀件均应适用于氢介质,储瓶、管道及阀件所能承受的压力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储氢瓶的安装符合相关国家规范的安全要求,高压氢气连接管应采用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无缝不锈钢管。

(2)安装前并组管路需经过30 MPa水压实验和20 MPa气密检查实验后才进行总体安装;总装结束后,对整车氢供应系统进行两次气密性检查;在储氢瓶的出口处设有过流保护装置,当管路或间件产生氢气泄漏使氢气流量超过燃料电池发动机需要最大流量的20%时,过流保护装置会自动切断氢气供应;

(3)需在储氢瓶的总出口设计一个电磁阀,在探测到氢气泄漏或处于其他危险情况时可切断供氢系统。

3.2 燃料电池车的整车用氢系统的防火安全

整车用氢安全系统主要从防氢气泄漏及报警、防静电等方面着手,电气控制系统应包括氢泄漏监测及报警处理系统、车体防静电接地、车内部件防爆电气设计等。

(1)氢泄漏监测系统可安装在车顶部的储氢瓶舱、乘客舱、燃料电池发动机舱以及催化燃烧型传感器附近,传感器实时检测车内的氢含量,当有任何一个传感器检测到的氢体积分数超过氢爆炸下限(空气中的氢体积分数为4%)的10%、30%和50%时,监控器会分别发出I级、II级、III级声光报警信号。报警处理系统在接收到I级报警信号时,应启动声光报警系统;同时通过声光报警通知司机有氢气泄漏,关闭氢供应系统中氢气瓶组出口的电磁阀,并采取其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燃料电池车车体底部应有多处接地线,以防止静电积聚。

(3)燃料电池车的氢检测传感器均选用防爆型,氢安全处理系统中所用的继电器选用防爆固态继电器,车体严禁使用电源插座、接触器、继电器以及机械开关等可以引起电弧的用电装置,严禁进行电焊、砂轮磨削等可以引起火花、电弧的操作。

3.3 燃料电池车车库的防火安全

车库的安全可从防氢气积聚及防静电等方面考虑。

(1)车库内防止氢气积聚的措施主要包括氢泄漏监测及报警处理系统,送、排风设施等。车库内氢泄漏监测系统可实时检测车库内的氢体积分数,当有任何一个传感器检测到的氢体积分数超过氢爆炸下限(与车上标准相同),监控器会发出报警信号;同时自动打开车库上部的进气窗,并开启车库顶部的排风机排风,以排出氢气。

(2)车库使用的灯具、排风机电机以及氢检测传感器均选用防爆型。

(3)车库内严禁使用电源插座、接触器、继电器以及机械开关等可以引起电弧的用电装置,严禁进行电焊、砂轮磨削等可以引起火花、电弧的操作。

4 燃料电池加氢站的消防安全措施和对策

笔者以上海安亭加氢站的消防设计为例,分析了燃料电池加氢站的消防安全措施。

4.1 燃料电池加氢站的主要设备

(1)管束拖车:

管束拖车有9个气瓶组成,总水容积2 250 L;质量28 180 kg。系统的制造和检验符合DOT-3AXX的规定;中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TS2200828-2009。

(2)压缩机:

压缩机单台流量最大为28 kg/h,共2台。制造和检验符合NFPA 52的规定。

(3)储气瓶组:

9只,布置方式为3×3 。系统的制造和检验符合ASME Section VIII, Division 1, Appendix 22;中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TS2200210-2010。

(4)加气机:

加气机1 台;加气枪2只(巴士和轿车各1);布置:左右两侧。制造和检验符合NFPA 52的规定。

4.2 防火间距

由于我国还没有《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氢站》的规范和标准,设计中特别注意拖车之间、压缩机和高压储气瓶之间、以及控制室和压缩机之间的防火间距。此外,加气机也需置于安全位置。在设计中参照了国内外相应的规定和标准,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氢站站内各设备之间的安全间距为:

——储气设备的最小间距1.5 m、设计3.0 m;

——储气设备和压缩机的最小间距3 m、设计3 m;

——储气设备和加气机的最小间距6 m、设计17.5 m;

——储气设备和站房的最小间距5 m、设计11.4 m;

——压缩机和加气机最小间距4 m、设计16 m;

——压缩机和站房最小间距5 m、设计5.8 m;

——加气机和站房的最小间距5 m、设计7.5 m。

4.3 电力设施及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电力设施的区域划分按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执行。氢气存储或滞留区域为1区,在美国为1级1区,在此区域内所有电气设备必须达到防爆要求,具体该区域包括拖车、压缩机、储气罐、加气机。1区以外水平4.5 m、高程7.5 m的范围为2区,在美国为1级2区。

4.4 安全措施及其对策

(1)防火:

站内布置有6处红外火焰探测器,两个位于拖车棚,两个位于压缩机棚,两个在加气岛。如探测到火焰信号,系统能通过压缩机的集中控制面板将整个系统关闭,并将报警信号传到控制中心的SCADA系统。此外,加氢站的很多地方都设有紧急关闭按钮,以便操作人员在发现危险时能及时关闭系统。同时,在站内根据GB 50156的要求布置若干干粉灭火器。

(2)自动喷淋冷却系统:

储气区设置了喷淋冷却系统,在拖车及储气瓶组上方布置喷淋冷却设施。

(3)紧急放散:

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氢站设置的紧急放空是确保站区内外安全最关键的一环。该系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让氢气的滞留量达到危险极限。氢气比空气轻,所以可很快逃逸到非危险区域。

(4)防爆:

站内布置有6处氢气泄漏探测报警器,两个位于拖车棚,两个位于压缩机棚,一个在加气岛,一个位于贮气瓶组上方。如探测到氢气泄漏信号,报警信号传到控制中心的SCADA系统。此外,还有一道防爆墙将拖车和周围区域隔离开,并将压缩机和储气瓶隔离在控制中心的另一侧。

(5)接地:

所有设备和管道都必须连接至接地格栅。整个接地系统有很多铜极穿到地下,接地电阻小于5 Ω。

(6)避雷:

避雷针将闪电电荷传至接地格栅,能保护整个站区。生产区的结构顶棚均布有避雷带。

(7)安全规定:

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等。

(8)通风和阻火:

集中放散管上设有阻火器。

参考文献

[1]GB 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S].

[2]DGJ 08-2055-2009,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技术规程[S].

[3]NFPA52,Vehicular gaseous fuel systems code[S].

[4]NFPA496,Standardfor purged and pressurized enclosure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13.全球能源安全 篇十三

十分荣幸能接到委员会的邀请来此讨论有关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我已经关注了25年之久,也是我的著作《石油风云》(又称《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的主题之一。

一年前,我们这个听证会关注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东西,充满了“如果怎样”等假设分析。过去几个月所发生的事件使这一主题又重新推至前台,并再次证明了石油对我们的安全以及经济的重要性。目前海湾石油问题尤为突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来自非海湾地区国家,如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大范围石油中断的影响。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锐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对市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油价大涨、美国石油库存下降。石油进一步中断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北半球冬季的结束,石油需求在下降,而且其它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大量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势头是持续向下。

但是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仍不会消失。能源安全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自100多年以前工业社会兴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反复出现。在一战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皇家海军上将,开始用石油替代煤炭作为皇家海军的动力源,于是便出现了能源安全问题。结果,皇家海军的动力来源从威尔士的煤炭转向了伊朗的石油。面对新的风险,丘吉尔所诠释的能源安全原则是:“石油的安全与确定性存在于品种多样性”,至今这一结论仍未过时。

近百年中,能源安全不断地被列为首要问题。在二次大战中这一问题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层面。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先后爆发了5次中东危机,它们或是造成世界石油供应中断或是险些造成中断,而现在则是第6次。

上一次的危机发生在以前,即1990-1991年的海湾危机。当时,世界石油生产中心――波斯湾受到严重威胁,萨达姆・侯赛因即将控制该地区,并使其政权将石油转化为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甚至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不再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回首往昔,十分清楚的看出,冷战以及海湾危机解决后,我们显然在过去的10年里对安全问题过分自信。其中包括能源安全。

今天的听证会,我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给委员会提供一个清晰的全国能源形势框架;

第二,辨析并确定我们考虑有关能源安全所需的主要理论;

第三,讲述各地区,包括俄罗斯和西非与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相关的国际关系,并试图回答有关“海湾石油在全球的重要性”的问题。

能源安全十分突出,其原因很明显:

伊拉克战争――中东的骚动与危机。这一问题包括了从伊拉克到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人口压力、巴以冲突以及族代变迁问题。

美国石油进口量提高。25年前,即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原油进口占国内石油消费的比例是36%,而现在则超过了50%。

市场压力。“新经济”时代,能源安全从人们意识当中流失。至,即后“新经济”世界的今天,能源价格上涨提醒着人们能源的重要性。

脆弱性。除此之外,即关注传统的石油流向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关注点,即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这是美国“本土安全”的一部分。

一、美国能源形势

美国10.5万亿美元的经济得到能源的支持。其中93%来自于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能,其中石油约为万桶/日,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天然气占22%,其它的2.6%来自水电,3.5%来自生物能源。尽管风能处于上升趋势,但它和太阳能所占比率仍不超过千分之一,相当于7.5万桶油当量/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消耗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世界石油,而美国的GDP占全

上一篇:服装厂调研报告下一篇:3分钟演讲稿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