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2024-07-03

历史教学情境设计(17篇)

1.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篇一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

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自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

(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也加入了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以往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模式,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微机、电影录像剪辑、观看纪录片等手段将其与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在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历史教材中讲到解放战争一节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下载一些有关的纪实片或者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授课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教师放映影片的同时,如果在其中穿插一些授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使其不知不觉中掌握有关的知识。

3.利用语言情境,激起情感交流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场景,战争场面就是其中的一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介绍,这种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教师这时候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场景进行再现,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再现:“致远舰在多次中弹的情况下,船身已经发生严重的倾斜,但是却丝毫阻挡不住其勇往直前的决心,最后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船身将完全沉没的瞬间,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却因全军俱毁,义不独生,断然拒绝。这时他的忠犬为了不让他沉下海,用嘴咬住他的肩膀,邓世昌毅然决然地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通过这种生动的表述不仅可以为课堂增加情境气氛,也可以间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历史情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教师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情境、语言情境,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篇二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写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必须抓住创设情境和学习过程协作两大关键点。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情境, 即情况、环境, 是某一段时间、空间内, 可引发主体情感体验的具体可感的客观境地。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即在认知过程中,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认知主体形成感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形象、知识、问题、实践四个方面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此情境下建构知识。

1.形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 (Treicher) 曾以大量的实验证明,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提供直观形象, 是最简洁却又行之有效的创设认知情境的方式。例如, 我们在《解放战争》这一课, 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军事地形图、各军将领的照片、相关影像资料, 这些直观的形象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 促进认知主体进入认知状态。此外, 参观遗址、纪念馆等, 也是历史教学中非常直观的形象情境创设方式。

2.知识

知识情境包含知识背景与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也不同,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认知主体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知识情境。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 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是, 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他们思维活跃, 也具备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但是, 初中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遗忘。中美关系正常化是这一课的重点, 相关知识背景则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等。结合两方面的情况,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更接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外交活动”作为切入点, 创设知识情境, 指引学生进入建构意义的过程。

3.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探索过程, 学习的过程, 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教师作为认知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根据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 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讲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怎样的历程?红军遇到了怎样的艰难?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分析问题, 主动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比于直接告诉学生长征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的、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源是由于中共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取得的学习效果显然更好。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体会到长征的艰苦朴素、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4.实践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创设实践情境主要以模拟为主要形式。例如《解放战争》在教学设计上, 要求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选择战场和战役, 组内分工完成收集相关战役图片、资料、绘制军事地形图、写战役说明等。学生在整个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 体验到了模拟军事环境的乐趣, 以将领或参谋的身份参与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体验中, 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 由于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相当显著了。

二、协作的学习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 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发展实践共同体、把学习者与更广阔的社区联系在一起, 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而协作学习就是建立学习的共同体。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 应该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推进协作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应用中, 具体操作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

根据班级人数与课室环境, 以自愿组合为原则, 教师调整为补充,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推选组长, 并制定合作的章程, 规定组员义务, 建立起小组协作学习的秩序。

2.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 作为预习作业, 提前布置。例如要求学习小组绘制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路线图。

3.课堂展示学习小组成果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发言, 但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建构知识意义。例如在全班协作讨论辽沈战役时, 教师提出问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为什么先攻打锦州?”在已了解到相关知识背景下, 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 将学生的概念理解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学生加深了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三、结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只是载体。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情境和协作为重点, 着重引导学生发挥认知主体自主性, 在自主创新的教学形式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非常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以教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弊端, 优化了教学效果。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应该以“情境”、“协作”为重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情境,协作

参考文献

3.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篇三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故事,还原历史场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触碰到的东西往往有更牢固的极易,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从而将抽象的历史时间还原成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具象化故事。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避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看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现象,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环境、发生、后果有直观的判断,从而方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處,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而情境教学的场景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极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即适合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到情境教学表演当中,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三).参与性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由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需要,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自己对角色进行分析定位,这种分析定位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种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不但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仔细揣摩,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课外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创建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矛盾激发的结果,因此,能够应用于教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讲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时,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虽然会给出“起义”“逃跑”“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多种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环境后基础上的,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并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展示直观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4.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篇四

谭春汉

(湖南省祁东县步云桥镇中学)

摘 要:知史达变,鉴往知来。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发展历史,然而,在初中生的眼中历史却是单调枯燥、繁杂乏味的,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境教学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应用;方法探究

所谓初中历史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历史知识的无限奥秘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情境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生硬的教学模式和不融洽的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教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接受历史知识来说都有很多好处。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丰富课堂文化,增添课堂的文化色彩。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和擅长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教师应该认真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对大纲的理解运用到教学中去,以达到教学目的。总之,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潜能。

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于初中历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视频播放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丰富和乐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再比如,一个故事性的精彩导入可以给课堂教学大大加分,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情境化教学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如同朋友一般,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谈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情,流畅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并且谨记经验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爱国热情是历史学习最关键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演讲比赛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当然,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息息相关,学无止境,教师只有站在一定高度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才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品行,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介绍(如文天祥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让师生之间更加了解,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更大的进步,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我看到了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对情境教学法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的方向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蒋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4)。

5.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篇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初中生获取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从而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根据余教授的论述,教学情境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进行理性思维活动而创设的相关场景。“境”是教学场景,“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主动探究,经过一系列活动,经历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提高认识和升华情感。对于历史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这样描述:(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首先,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能更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升华他们的情感。其次,合理贴切的情境能把逝去的历史情景形象呈现出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历史教学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获得智慧。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充满着情感和迸发着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生动、有效、开放的历史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智慧呢?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谈谈对于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一点体会。

余文森教授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实践过程中,每一种教学情境又不是单独在使用。例如,教师展示一实物模型,它属于“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伴随着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演示,所以也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而且每一种教学情境包括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穷尽。我只是列举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来谈谈看法。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2012年山东省历史优质课评选中,济南济微中学的董艺老师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是从在最平常的日常生活导入。

这样的导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了桥梁,自然而巧妙地引出了“匈奴”这一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紧扣本节课的主题。良好的开端如同平静水面投掷的一枚石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的涟漪。

同样,在准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也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情境素材。导入环节这样设置:班级小调查。

1、假期旅游时,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

2、住校的同学怎样与家人联系报平安

3、你如何与不能常见面的同学联络?

在今天,汽车、火车、飞机都成为我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手机、QQ、微信等联络着我们的情感。但在100多年前的近代中国,人们又依靠哪些交通工具出行、怎样来传递信息呢?

在这样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进入教学情境,从而愉悦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

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堂中,将问题与具体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揭开层层阻碍的枷锁,从而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图像、图片、多媒体等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虚拟历史人物进行问题创设。例如我在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时,就虚拟了一个人物“汤师爷”,利用他的故事,创设一系列问题。(问题情境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汤师爷”的活动线索为形式,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可触摸、可寻觅、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升了智慧。

问题情境一问题情境二

当然也可以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清朝皇权的加强》一课中,对于“清朝文字狱”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三段史料,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二)。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利用史料,一步步剖析真相,既突破了重点,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培养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到深处自然浓——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生命情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情感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育必须要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天空中,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倾诉衷肠;可以开怀畅饮;可以追思过往;可以让心灵自由飞扬。在历史的天地里,“情深意浓”。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输送生命的气息。”齐健老师说:“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历史教育应该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要使学生在其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年上半年有一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在讲完《南京大屠杀》之后,全班同学对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群情激奋、义愤填膺。再结合今天日本对战争的态度、中日钓鱼岛问题、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复苏等等。很多同学的情绪开始失控,有些同学甚至喊出口号“消灭日本”、“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杀光日本人”等等。面对着一张张稚嫩但激愤的面孔,我感到一阵苍白,“年轻的生命似乎意识不到战争,意味着什么。”课堂剩余的环节,我停止了知识的学习,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都默然不语,内心的深处跟随故事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一场情感的洗礼。这些美丽、忧伤的故事,只是在传递着生命的教育。在其中体味到战争的罪恶、生命的尊严。历史教学之于学生是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燃放智慧、播撒希望、、、、、、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营造让课堂成为一个兴致盎然、生气勃勃、情感交融的场所。教师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把知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课堂细节,催生出学生的兴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把课堂真正变成智慧灵动的讲坛、生命的圣堂。参考文献:

齐健:《交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

6.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篇六

近些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材料的选取来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校的教研课题“导学助练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通过习题引入新课的学习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教学《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图片。然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道:“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的目的是希望德国法西斯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么,德国会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也好了。

二、开门见山,揭示历史事件的主题

这是指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等于1898年9月28日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立即引起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三、歌曲入境,制造激情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歌曲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悠扬而激昂的歌声中体会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地记住《国际歌》与巴黎公社之间的关系。

四、视频入课,重现历史

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素材,重现历史事件,是历史课情境创设的良好手段。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新知。如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苏军攻克柏林》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并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自由发言谈谈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认识、启示等。最后,教师总结:二战使德国和日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战争造成的废墟上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设计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对历史史实的再现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素材,编排成小话剧,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很容易就明白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课的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贴近历史事件,要少而精,这就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真正实现导学助练的目的,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7.谈历史情境教学法 篇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 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 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 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新颖、别致的导课

开堂上课, 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兴趣。

二、恰当、适时的演示

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 以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 再配合教师的讲解, 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 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

三、精彩、形象的讲述

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 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 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 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

四、巧设情境, 导引参与

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并抓住关键点,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 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 从而实现目标。

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

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 抓住主线, 提升观点, 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 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 留下思维的尾声。

六、巧妙利用活动课

依托活动课, 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可以达到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人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

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9.《称赞》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称赞》所在的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 话故事:小獾在小刺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的称赞下有了自信和进步,小獾的一 句“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故事告诉我们 朋友之间要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课文以对话为主,于细节处见真诚,平淡中见深情,利 于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文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根据本学段识字教学和阅读 教学要求,本课以充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意思和它们的表达作用;启发他们 学习运用“一比一”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伙伴的称赞。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 10 个生字,写好学生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称 赞对方的话。

3.学习发现伙伴身上的优点并用恰当的语言称赞对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习惯做好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上反馈的实际情 况,进行观察、了解,预设环环相扣情景导入的轻松自然地完成教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会认识的生字有 10 个,会书写的生字有 8 个。

2、有地指导学生读好他们容易误 读的词语,写好他们认为难写的字。

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称赞对方的话。

四、情境导入

使用资源 图片、PPT、放音乐。

五、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1、教师活动

1)贴动物图。

2)PPT

3)播音

4)图片

2、学生活动

1)贴动物图。

2)看 PPT

3)播音

3、设计意图

1)图片

2)播音

4、看图片

5、看图片

6、听播音

六、信息技术应用

10.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篇十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吴凤君 孟家中心小学校

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的结合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教学设计与情境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游戏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高度参与,更离不开课前、课中、课后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与布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体育课既有其它学科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创设情境”是遵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创造一个逼真的情形和景象中。使教与学,演与练,情与景,巧妙地融会于一体,达到整体完整,环节清晰,目的明确。

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活泼多样的采用多种教法。小学的年龄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器官系统跟不上运动器官的发展,工作耐力差,疲劳快,恢复快;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易转移,注

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喜欢有节奏的练习,喜欢有情节的对话。

精心创设和丰富儿童的学习情境。儿童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自身活动中的自主性来进行的,体育教学既有其它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它是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朴素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人们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郁的学习兴趣。

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促进儿童体质,体能的发展,多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内容,选择的练习多样化,对学生身体影响要全面。经常有目的变换一些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更加防止长时间单一练习。

体育思想与方法的融会贯通。体育教学是一项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教育活动,也是一项有严密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加强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活动中。

11.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浅探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配合改革,改变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情境教学法充分合理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深入剖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在情境教学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二字,情境就是由一些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氛围的环境。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在科学的范围内,所设计的情境要是合情合理并且真实的。有些历史是真实的,有些历史是虚构的,学生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境,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客观分辨历史的真实性。

二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呈现能被充分感知的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教材深刻理解书中的概念。众所周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依赖于感官。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学生获取的知识量远比单靠听觉或视觉的大。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历史图片,或是各种文字,能让学生把历史再现于脑海中。

三是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逐渐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四是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就是要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应该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研究深层次的知识。教师设置的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是价值性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也是育人。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价值。设计的情境不仅要包括历史知识,还要包含历史情感。这样,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不仅能了解各种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认知,还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途径

一是利用语言开展情境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运用得恰当能事半功倍。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单纯进行直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生对学习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描绘,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效果。例如,在讲解《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的“黄海海战”时,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抗日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当日军的军舰包围致远舰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冷静沉着应战,虽然身负重伤,但依然喊出“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的话语。教师在叙述邓世昌的话语时要加强语气,以充分表达出邓世昌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学生和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很不同,前者在课堂上可以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具体真实感受到历史。例如,教师在讲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秦歼灭六国的顺序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图上一一指明。这样直观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秦灭六国顺序的记忆。

三是利用扮演历史人物开展情境教学。在尊重客观历史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课堂之上,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趣味课堂。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可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思考各种问题,提出各种看法,有利于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其他相关历史问题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可以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侵华军队和中国军民。学生从各自扮演的角色出发,讲述侵华战争的原因、影响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情境教学法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并被不断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张洪波.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价值工程,2013(33).

1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篇十二

一、高中历史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情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利之处, 改变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和死记硬背的机械化训练模式, 更加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接受的过程。在情境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的参与者, 自主去学习和探究,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会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加强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2. 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的兴趣的需要

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使兴趣向更高级发展。在情境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出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创造出生动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注入很好地加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注入更多的感情, 创造出丰富的情境, 有力地改善教学方法, 更好地去引导学生,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中情境教学的方法

1. 实物情境教学

实物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展示出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遗留物品, 比如古钱币、古文物、器皿等, 还包括其仿制品。实物情境的创建是对于历史再现的一种很直观方法, 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进行高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的讲解时, 可在班上举行了一个古装的展示会, 展示中国古典的服装。课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一些典型服装, 如旗袍、中山装、马褂、长衫、西装等, 讲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直观地对服装进行观察和了解, 有历史再现在眼前的感觉。这样, 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激发, 学生就会想到, 这样的变迁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的原因?旗袍是怎样流行起来的?中山装是谁首先发明的呢?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种自主思考更好地增强了其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2. 影视情境教学

影视还原的方法对情境教学是很重要的, 电视、电影和幻灯片等手段直观形象的将事情还原,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方式下书本中很抽象的文字史实就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调动了学生更多的感官, 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对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例如, 在进行圆明园有关课程讲解的时候可以播放圆明园被毁的纪录片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其来龙去脉, 了解有关英法联军的罪行。这样情境更加富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加深了学生对于此文的印象, 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

(1) 角色情境教学。教学中分角色进行历史片段的模拟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调动其学习的热情, 这样也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 在讲解《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 可以指导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 将学生分成传令官、祭司、主席、公民等角色, 再现经典模式。学生在进行模拟的时候需要提前上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 研究角色的特点, 进行角色揣摩, 便于角色扮演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根据史实再现原型。角色扮演不仅是对于雅典公民生活的一种了解, 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了对于此课内容的了解。

(2) 实地情境教学。实地教学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 是对于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的一种改善。实地教学鼓励学生走向史实, 走进历史, 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进行调研和观察, 这对于认识前人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感性材料。这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乡土资源, 对于环境加强利用, 使之与教材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实地情境教学。学生在亲身感受到历史古迹的时候能够对历史有着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3) 问题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是激发思考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思考能力。问题情境模式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成为提问的主体者, 教师成为辅助者, 进行教学引导, 最后对学生的解答方法进行点拨。

例如, 在讲到有关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时候, 先设计出几个问题:西周统治者分封有哪些对象?分封的目的何在?采取的统治制度是如何?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于分封这一问题的思考, 使其带着疑问去了解历史。

3. 情境教学的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历史情境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历史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是由未知知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生认知的可能性组成的, 在建立上需要具有问题性、创新性、思维性和主体性, 在策略上也要注意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方式也是因人而异, 所以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一种转变。因此, 想要良好地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应当有进一步提升, 这样才能满足教学中的实际需求。

13.PS教学方法之情境教学设计 篇十三

课程总结

—photoshop平面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是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教师依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使学生入境而感受美— 爱美而动情— 理解而晓理,充分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指标,这也就是情景教学的实质。在photoshop教学中,教师用语言、计算机及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做于一体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教材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材规定和学生对象不变的情况下,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依赖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及教学艺术和品格。在创设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情景和具体的情景教学中,充分体现着教师和学生“教、学、做”三位一体,从操作来看,方法多种多样,即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根据对photoshop平面设计中情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现将“教、学、做”一体情景教学法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归纳如下:

一、创设“教学做” 一体情景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一点、联系生活展现情景。

联系社会现象展现情境,就是把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感官意识,增进对制作的理解。例如同学们平时所喜欢看的杂志、报纸以及逛街时所散发的传单、理发店里的小写真图、网上比较好的创意点子等等,这些都属于和我们的周围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通过这些周围的生活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把所学的制作方法等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唤起学生的共鸣,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对旅游城市的宣传、公益广告的宣传等。但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景对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个人审美与大众审美的区别对待。

第二点、扮演角色体会情景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实例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情境。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实例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想象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如给学生任务制作本系部的迎接新生的宣传海报图,首先让学生分别形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人数不能超过8人,然后各自选择自己的角色譬如系主任、系辅导员、几个新生以及几个制作者,最后分小组进行制作、演示以及讨论,这样即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拓展了每个同学的创造力。

总之,在运用情景教学时,还必须合理吸收其他教学方法,使情景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教学做” 一体情景教学在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感到缺乏的就是创作力,加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禁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并且下课就忘了的一种学习模式,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且禁锢了创造力,其他高职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运用“教学做” 一体情景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审美角度的全面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间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第二点、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情景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有看到、听到、甚至摸到的学习对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人的语言器官和大脑的发达程度给人类学习生理基础,而丰富的文化社会环境则后天的给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photoshop平面设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为这两者之间架设一条行之有效的桥梁,而这个行之有效的桥梁就是创作环境。塑造良好创作环境的手段,就是情境教学法。平面设计学习中,想象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见多识广是在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

第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拓展想象力,学到的知识易掌握综合使用。在photoshop平面设计学习过程中,兴趣、想象力、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在许多大城市的家庭中,孩子的知识面是很广的,这样就证明了诸如兴趣、环境、见识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情景教学正是运用了将视、听、说融为一体的这一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把学生注意力、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并易于巩固。

三、运用“教学做” 一体情景教学法时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是公平化。教师通过组织所有小组成员都要表达个人的意见,防止有些生活环境较好的同学爱表现影响到部分家庭情况不好的同学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敢表达。教师应该严格把握协同合作的形式,杜绝个人崇拜及小团体。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及个人见识去充分感知制作内容,从而可以使每个人从别人身上获得大量的信息,进而加深对制作内容的感官认识,把制作内容与实际情景、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的观念。

其次,在运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想象创作力这个主要方面,不要使其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分组讨论时应对制作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提出可能出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在避免走错路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自己的制作对象。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使学生产生畏难、焦虑甚至抵触情绪,而应该尽量使他们有一种轻松、快乐、自信的感觉,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4.语文教学情境的设计及案例 篇十四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下很地进入课文。为此,在这可以说情境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是较为重视情境设计。

在教学情境设计方面,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创设:

1、注重课文的导入(以故事、歌曲、广告语等形式导入,这样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采用多媒体展现画面(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与欢畅。)

3、带有感情的朗诵(因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才容易使学生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此我就举一个自己教学中所用到的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的案例。案例:《济南的冬天》。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我们青海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5.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情境教学,策略构建运用,实践与感悟

教育学和现代认知学认为:学生发展有当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分,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种。后者又叫情感性因素,它与智力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合则共荣、分则互损,只有把两种因素高度重视且同时并举起来,才能从中赢得“1+1>2”的事半功倍效应。那么,如何实现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有效融合呢?理论和实践表明:就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情境教学活动既可加速学生大脑的综合性运动,又能有效发挥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作用,是培育学生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首选模式与良好载体。我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与运用作简要阐述,以期为更多的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

什么是“情境教学”呢?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手段,形成真实生动、形象具体的氛围或场景,以引发积极性的态度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情境思维,从而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法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实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丰富多元的方式和手段,寓教于“情”并寓学于“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和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培养他们解析问题能力并提高思想觉悟的课程活动形式。情境教学活动主要作用在于: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目标。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与运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活动模式可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且都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 通过科技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历史画面

自从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来,它以声情并茂、音像和谐、储存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便捷等优势,创设了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有效催生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情感和行为动力,为校园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且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时空跨越久远、现象繁杂多变、学生缺乏体验等多重因素,如依然停留在教师口头讲授的传统教学层面,则难以改变“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的不良发展现状。积极开展高中历史多媒体情境教学活动,能够再现活动画面、还原历史实况、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习视野,从中取得“1+1>2”的实质性效果。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适时播放《甲午风云》中北洋水师官兵奋勇直前、壮烈殉国的场景;播放《开天辟地》中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画面;播放《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片段等,把相关历史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与历史“同脉搏、共悲喜”中获取智力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丰收。

2. 通过直观物具创设情境,活化历史画面

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人物图像、历史遗留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影视资料等一些直观性物具,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见证,又是对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最直观物具。充分利用这些物具,再加上相关资料的配套使用,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还原”并“活化”一段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或一种历史现象的精彩画面。例如,教学“南京大屠杀”内容时,教师可直接展示“日军在南京以中国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军在南京杀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迹”“军犬撕咬”“杀人取乐”“杀人比赛”“活埋”等历史图片,通过“复活”这些图面的讲解,让学生从南京大屠杀中充分认识到日军的凶残野蛮及其丑恶面目。再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可首先播放时任美国总统林肯以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图片中深刻感受战争发生的前后情境,并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历史难题,然后由此导入新课内容。如此而为,既可有效优化历史课程结构,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学生无私无畏的历史情怀。

3. 通过自主体验创设情境,模拟历史画面

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强调应培养全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它要求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开展以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为主的自主体验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其中缺乏自主式学习体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学“鸦片战争”内容时,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对大清朝的“以大败小”产生疑问,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中国的社会环境对鸦片战争有无影响?如果你是爱国者,会用什么方法来抵御外敌入侵呢?”以此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从而对鸦片战争展开深入的思考。再如,“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力量所想所做的是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围绕“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却为什么不处决蒋介石?”“宋庆龄为什么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何应钦却希望用武力解决?”“共产党与蒋介石不共戴天,为什么却力主和平解决呢?”这几个问题,积极开展个性化的角色扮演和激烈辩论,终于在角色模拟的自主体验中梳理并弄清历史真相。

4. 通过教学语言创设情境,描述历史画面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这里所强调的“语言”,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而“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睿智幽默的讲述以及锤炼艺术的提问等,都能产生“激趣、移情、启迪”的现象和效果。“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虽则荒谬之至,却能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语言对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南北战争”内容时,我讲道:“林肯刚当上美国总统之时,收到了一位九岁小孩的来信,信中写道‘总统先生,你长相确实有些丑陋!’林肯回信‘总统当得好不好,那是我的事情;而我长相丑陋,那是父母的事情,与我无关!’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意测试表明,在40多位总统中林肯最受尊重。出身贫民的林肯何以享有如此的崇高威望呢?林肯说过‘一本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什么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其原因、性质和结果又如何呢?”我运用了情趣故事和艺术提问,把学生引向了善教乐学的殿堂。

综上所述,丰富多元的情境活动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蕴藏着巨大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空间。我们应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

[2]戴红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成功(教育版),2013(23).

16.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篇十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有很多,但巧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却是不可缺少的良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创设历史情境,既可以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变乏味为生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自身的参与、思考和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理解,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体会。

一、播放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感受历史的真实,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笔者以《难忘九一八》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出示《日军占领沈阳图》和《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引领学生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次,展示《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再现过去的历史真实,学生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国东北富饶的土地,使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激起学生对日寇野蛮侵占东北的愤懑,同时感受到了中国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勇与悲烈。通过一幅幅壮烈的图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的真实与永恒。

二、展示历史题材的图片材料,感受历史真实,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运用图片直观材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过去历史探究的兴趣,还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题时,学生生长在和平环境中,对于长征的艰难、艰苦认识得不够深刻,于是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十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皮带、牛皮鞋等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深刻体会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伟大。由此,教师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播放反映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利用美妙动听的音乐作品创设的情境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如教师在讲到“民族团结”时,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使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准确生动的语言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表达的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直接体会到历史的真实,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如讲述“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时候,可以这样讲:“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一艘海船正由非洲向美洲驶去。船不太大,甲板下面的船舱里,几百名黑人挤在一起,密不透风;甲板上是一些白人船员和他们的老板。开饭的时间到了,几位船员揭开舱盖,把一些食物和水递下去。看他们的神情和动作,就像是在喂猪。在慢慢航程中,有的黑奴在肮脏的船舱里得了传染病,就被带出船舱扔进大海。贩奴船的后面,常常尾随着一些鲨鱼,准备随时吞食被抛下的黑奴。”短短数语,先声夺人,把学生带到16~19世纪那个罪恶的奴隶贸易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劣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

17.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篇十七

高峰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当前推进实施二期课改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了自己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用的以情入境、以趣入境、以理入境和以疑入境四种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景、情景设计、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课堂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动叙述生情

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金,并铸成奖章。新的奖章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结着玻尔的智慧,凝结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就要学习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中,学生被玻尔聪明的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之神威,学习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产生的。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言语,常常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幻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产生。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中“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有很大影响。也可以放一些环保的影视片,当学生亲眼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更加认真。

(3)讨论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相互感染。良好的群体作风、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气氛,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氨还有哪些气体也可以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通常学生以为气体难溶于水便难以形成喷泉,针对学生这一定势思维,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溶于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比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都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二、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趣学习、探究。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它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利用两个兴趣实验:

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之着火,使火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不一会儿功夫,纸烧了起来);实验二(通过漏斗管向放有点着的蜡烛和盛放面粉的小漏斗的透明塑料罐中吹气,当粉尘冲散到蜡烛火焰上时,发生爆炸)。为什么会有上面现象呢?要解释上面两种现象,我们先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使用一只铝锅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的成就获得一只作奖品的铝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应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它的广泛使用却姗姗来迟,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元素周期表》一节我们可以这样步入情境:

打开元素周期表,一幢井然有序的“元素大厦”映入眼帘,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家”,这座“元素大厦”,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厦的两边是“高层建筑”,中部是一片“低层楼房”,旁边还有两排低矮的“平房”。为什么这座“元素大厦”有如此建筑风格?它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卤族、氧族、碱金属等几族元素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一节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石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你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哪些用途吗?经学生讨论,归纳:从大家刚才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很重要的用途。如果没有它,交通要瘫痪,工厂将停产,生活将会失去许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初步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

四、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实验创疑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以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阴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验证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红。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再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用实验创设“疑”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出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问题2:钠为什么可以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熔”、“动”、“声”、“色”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观察现象,不断创设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2)对比生疑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入手:

苯酚中有羟基(-OH),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么羟基的连结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创设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3)以谬生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产生错误之源,深刻地认识问题。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出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学生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问题一,怎么错了?原来是老师偷换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N2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经常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坚:《现代教育理论》,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2003年

2、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沈鸿博:《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刘晓明、管延华:《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1999年

上一篇:安全竞赛考题(专业知识部分)下一篇:《麦子的嚎叫》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