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精选10篇)
1.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 篇一
同志们:
这次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任务。刚才,省安监局龙卿吉局长、省公安厅罗永银副厅长分别通报了全省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的一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都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卫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亲赴李渡烟花集团指导安全生产工作;鹿心社省长两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年度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
总结回顾去年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红线”意识进一步强化。全省上下认真学习等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部署、同步落实。二是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通过开展综合督查、专项督查和约谈负责人等方式,进一步落实了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三是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总要求,扎实开展全省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回头看”活动。大检查期间,共组织暗查、突击督查组3800多个,检查抽查数万家企业,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煤矿瓦斯防治、非煤矿山整顿关闭、油气输送管线等10多项安全整治,打击非法违法、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15.27万起,有力规范了生产经营秩序。四是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达标创建,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安全监管,建立了常态化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推广运用、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有力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年全省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各类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06%和2.27%,实现了连续“双下降”;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2.90%;道路交通等绝大多数行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控制指标实施良好,列入考核的13项指标均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控制考核范围内。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省安全生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忠于职守、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看到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从20**年安全生产状况看,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处高位,平均每天发生安全事故近9起,超过4人在事故中丧生;重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先后发生“7·23”道路交通、“9·30”煤与瓦斯突出等两起重大事故;工矿商贸领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较大幅度上升;各地工作进展也不平衡,上饶、赣州、南昌、新余、吉安、景德镇、萍乡等7个设区市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不同程度上升,南昌、九江、新余、赣州等4个设区市较大事故起数突破控制指标。
事故多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一是安全发展意识缺失。有的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关系,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不严,甚至漠然视之;有的企业在“安全第一”还是“生产第一”的原则问题上淡漠,盲目抢速度、赶时间、追效益,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二是安全监管手段乏力。个别地方对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等重点工作推进不力,对查出的隐患问题一罚了之,对发生事故的企业一停了之,致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非法违法生产禁而不绝,甚至死灰复燃。三是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省高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低,不少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更新滞后,安全基础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其中的国有改制老企业仍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安全生产仍然处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阶段。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等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对安全生产始终警钟长鸣、警示高悬,把安全监管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采取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坚决守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
二、改革创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20**年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关键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加大安全生产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加强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加快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安全生产工作要实现“一防范、三下降”目标,即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实现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较大事故继续下降、反映安全发展水平的四项相对指标持续下降。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出责任落实这一核心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认真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要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做到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基础管理和应急救援到位。中央驻赣和省属企业要带好头、做表率,自觉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自觉接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要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确保《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有关要求落到实处。要强化安全生产硬约束,加大安全生产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的考核权重,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制度。
(二)突出事故预防这一主攻方向,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执法。要紧紧抓住煤矿、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及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消防、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大检查,着力建立常态化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要持续深化事故总量和较大以上事故集中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突出抓好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城区化工企业搬迁、烟花爆竹整改提升、道路交通反“三超”等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要强化安全生产的日常执法、重点执法和跟踪执法,依法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从重处罚和厉行问责的“打非治违”措施。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的方式,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强化暗访暗查,真正看到实情、发现隐患、解决问题。要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有效做法,规范完善集中检查、综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制度,提高监督检查效率效能。
(三)突出规范生产这一安全保障,筑牢科学管理的安全防线。要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科技支撑、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切实加强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重点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程建设,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依据有关规定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突出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避险、监测监控、自动控制等系统和装备建设,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督促指导高危行业企业落实应急预案备案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员工自救互救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四)突出宣教培训这一先导工程,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素质。要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核心,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有关标准,切实强化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要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第13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教活动,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深入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提高城市、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地方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及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同时,要规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鼓励群众举报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五)突出事故查处这一关键环节,依法严肃追究事故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在事故调查处理方面,目前有的地方行动不快、处理不严、追究不力,不能很好地起到教育、警示和惩戒作用。对发生的各类事故,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强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坚决纠正失之于宽、失之于轻、失之于松、失之于偏等问题。要严格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督办、跟踪督办、警示通报、诫勉约谈和现场分析制度,严厉查处事故瞒报、谎报、迟报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要实行事故查处和限时公开责任制,对所有事故,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结案,能提前的尽量提前,对近期发生的责任事故和督查暗查发现的问题,要抓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省受警示”。
三、改进工作,勤勉履职,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安全生产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方式方法,以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勇于担当,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指出,“该担责任的时候不负责任,这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当领导干部就是要有担当意识”,“讲底线思维,就要有充分准备,要有戒惧之心,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要谨记的教诲,牢记承担的使命,扛起肩上的责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直面难题、破解困境。尤其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上项目、促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坚决不要带血的生产总值,坚决不要带血的企业利润。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观念,绝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更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盲目追求发展。
二要加强协作,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储存等各个环节,涵盖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综合监管职责、监督管理职责和行业指导职责真正落到实处。比如,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长途客运安全监管、煤矿超层越界开采、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等难点问题,各地要逐一明确牵头部门,逐一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执法机制。又比如,针对非法违法行为及其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相关的行政审批、证照发放、电力供应和火工品管理等工作。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与城市管网、交通干线交叉重叠的新课题,要建立完善定期通报、重要事项协调、联合检查等相关制度。
三要转变作风,强化一线安全监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造成安全责任措施不落实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深层隐患;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涣散队伍作风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主要根源。全省安全生产战线广大干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比如,对查出的隐患问题尤其是重大安全隐患,要盯住不放、跟踪整改,一抓到底、彻底根治;对发生的事故,要求区域内同类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的同时,在怎么停、停多大范围、停多长时间、停下来怎么整改、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恢复生产等具体问题上,务必认真研究,采取可行措施,决不能以停代整、停而不整,致使同类事故悲剧重演;对事故查处挂牌督办,下发挂牌通知书后,必须要经常过问、限时结案,绝不能听之任之、久拖不决;对会议部署的工作,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和劲头,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四要标本兼治,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治标只是一时之举,治本才是长久之策。我们要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基固本,既要重视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薄弱等显性问题,又要努力解决影响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省安监局要专题研究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措施办法,包括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和失信惩戒制度等等,力争年内出台操作性办法。
当前正是岁末年初,春节马上来临,全国“两会”也将召开,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冬春季气候干燥情况,针对人流、物流、车流剧增情况,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切实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检查。要强化安全监管,继续抓好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突出抓好烟花爆竹产运储销和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突出抓好商场、医院、娱乐场所、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控,严防发生重特大人员伤亡事故。要强化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全省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春节,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全省平稳有序,确保今年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同志们,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落实责任,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共同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借此机会,向全省安全生产战线的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 篇二
近日, 2014年度全省通信行业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通管局苏少林局长、许继金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工商局、省物价局、省消协、省通信行协等单位负责同志, 电信运营企业省公司负责人、省内部分增值电信企业及虚拟运营商试点企业代表、部分省电信用户委员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各地市消协、通信行业协会及电信运营分公司负责人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苏少林局长在讲话中强调, 全行业要以更高站位、用更宽视野来认识电信服务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十八大”提出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目标, 需要全行业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摆在首要位置;二是行业转型发展对电信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需要我们对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三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电信服务提出了新考验, 电信服务作为一种“全民服务”, 需要我们采取更实举措, 努力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 不断改善服务品质, 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苏少林局长要求全行业, 一是要更加突出发展, 通过加快行业发展, 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电信服务;二是要更加突出依法经营, 要严格按照《电信条例》、《电信服务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开展经营活动, 重视服务提升和品牌建设。三是更加突出热点难点, 要坚持问题导向, 下大力气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重点做好垃圾短信治理、移动互联网应用淫秽色情信息整治、电信资费套餐清理等专项治理行动。
3.全省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篇三
全省依法治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0月14日上午在昆明举行。会议对《云南省2006—2010年依法治省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云南省2011年—2015年依法治省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组长孟苏铁出席会议并讲话。孟苏铁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依法治省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三五”依法治省规划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社会发展与健全法制相统一,以执行《云南省2006——2010年依法治省规划》为抓手,以开展法治云南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为目标,扎实推进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教育、依法治理等各项工作,为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孟苏铁指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云南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云南的具体实践,是我省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坚持用法治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用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法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孟苏铁提出,结合当前形势,工作实践中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握好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把依法治省工作置于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二要把握好法制建设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法制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三要把握好法制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坚持把强化依法治理与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孟苏铁说,依法治省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既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鼓励创新,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把握关键,努力提升依法治省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当前要围绕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普法等重点环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要把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放在首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二是要加强地方立法和建章立制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按照“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从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结合实施《云南省2011—2015年依法治省规划》,科学编制阶段性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争取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与法治云南建设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有效。要把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严密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四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着力维护法律的权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坚决消除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行为,必须依法严肃查处,确保司法公正。五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打牢依法治省的社会基础。要针对法制宣传教育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着力增强其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4.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 篇四
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2003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年,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支持,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良好态势。
(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各级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会议制度,一年来,计生部门单独或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得到拓展和深化,民营企业、大中专院校、社区、超市、家庭的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全面展开。
(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推进。各地注重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按照“为民、便民、亲民”的要求,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流动服务车的作用,坚持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咨询、生殖保健、术后随访和办理证件等方面的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并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富有成效,涌现了一批新典型,培植了不少新亮点,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吉安市、上饶市开展的“十到户”、“三入户”和景德镇市昌江区的“三生三进”活动、宜春市实施的“三五工程”让群众得到不少实惠,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崇义县、上高县、渝水区成为国家人口计生委首批表彰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崇义县还是全国表彰会上三个作经验介绍的县(区)之一。
(四)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乡(镇)、村计生专干按要求基本配备到位,计生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程度明显提高;计生服务站、所、室的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基层计划生育协会作用不断增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地认真贯彻在新余市召开的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座谈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在建立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宜春等市设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吉安、上饶、赣州等市实行村计生专干竞争上岗;新余市、南昌城区和崇义县等市县用《生殖健康服务手册》取代《一胎生育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依法管理轨道。至去年年底,与贯彻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配套的8个规范性文件全部制定出台,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纳入了“四五”普法重要内容。各地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朝着依法管理方向迈进,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计划生育行政侵权信访件较上年下降67.79%。全年未发生因计划生育导致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八)计划生育工作后进转化成效明显。过去一年中,各级均高度重视“抓大攻后促平衡”的工作,对人口总量大和工作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实行重点管理和面对面指导,加强督促检查,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绝大多数工作较被动的地区不甘人后,急起直追,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计生工作后进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九)机关和行业作风大有改进。针对计生队伍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状况,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全系统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向郑培民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认真搞好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对机关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下力气进行整改,建立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责任制,严格考核制,促进了机关和行业作风的进一步改善,计生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人口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必须控制在4800万以内。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纵观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六大矛盾,将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难度和压力。一是人口控制与生育反弹的矛盾。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即使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未来十几年,全省每年仍要增加30余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人口。再过七八年,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将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出生将出现回升。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将陆续进入婚育期,按照省《条例》规定,不论城乡,独生子女之间结婚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将抬高人口出生水平。由于我省低生育水平并非依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的,在低生育水平的背后仍然有强大的反弹势头,我们工作如果稍有松懈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生育水平的波动。由此可见,人口控制的难度依然很大。二是群众婚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的矛盾。尽管群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日渐淡化,但早生孩、生男孩和“男女双全”的观念仍在很大部分人中存在,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严格按政策生育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村多数群众的自觉行为。这是出现比重还不小的计划外生育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深层次原因,更是生育反弹的潜在因素。三是社会保障能力不足与群众后顾之忧的矛盾。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严格按照政策生育的家庭面临着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养老没有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与此同时,2002年我省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已达275万人,占总人口的6.5%,预计未来十几年将会形成老龄人口高峰。人口老龄化大大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成了巨大压力。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行管理体制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元化,企业社会职能剥离,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户分离现象不断增多,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大量增加;过去以户籍管理、单位管理和条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也给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五是依法行政要求硬与生育控制力度相对软的矛盾。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配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法律对生育过程进行控制的力度明显不足,措施相对偏软。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目前计划生育工作要做到既抓紧又抓好的确不容易,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大的努力。六是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抚养费要求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所需经费将只能靠财政投入。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育龄群众需求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经费需求逐步增大,因而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目前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还很薄弱,村为主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计划生育工作仍然要依靠外力或组织突击;一些地方生育政策不落实,计划外出生控制不力,有的甚至搞“放水养鱼”、“以罚代管”、“以罚代证”;少数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盲目乐观或畏难松劲情绪;一部分计生干部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制约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确还很多,但有利的因素和条件也不少。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支持,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局面正在形成;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婚育观念加快转变,少生优生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国家的现行生育政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计生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计生网络更趋完善,为育龄群众服务的条件和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增强。这些都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条件,注重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和新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更好,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我省实现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04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今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计划生育部门更名后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为主抓手,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变计划生育“两个转变”,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全面提高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确保2004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力争在转变职能、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管理。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及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的多个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向深入,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的法制意识,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尽快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坚持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不折不扣执行计划生育工作“七个不准”,杜绝行政侵权行为和借计划生育名义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尊重群众计划生育主人地位,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发挥群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强基层人口自控能力。
(二)狠抓生育政策的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现行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目前社会上对生育政策的一些误解,特别要纠正“只要交了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就可以多生小孩”的错误说法,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和正确掌握生育政策。要继续抓好定期进行环孕检的工作,预防和减少或早补救计划外怀孕。要坚决制止“以罚代管”、“以罚代证”行为,对那些搞“放水养鱼”,为创收而放纵计划外生育的,要严肃追究其渎职责任。要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包括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来提高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到位率,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对控制计划外生育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尽最大努力,进一步减少计划外生育,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今年要在计生系统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上门服务制,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得民心的事。继续抓好优质服务“三大工程”的实施。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既要不断扩大推广面(今年要达到60%以上),又要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既要加强指导,让群众真正知情,又要体现对群众意愿的尊重。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应从实际出发,条件不成熟的不要勉强,要讲求实效,突出社会效益。为育龄妇女免费检查和优惠治疗妇科病要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切实抓好,防止形式主义。要继续抓好流动服务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之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服务。广泛深入开展以“六好”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四)推进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工作规范的制定和各项制度的完善,促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改善业务用房,提高设备档次,加强人员培训,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按照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齐全和环境优美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中心乡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已婚育龄妇女信息交换和传输数字化以及计划生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继续抓好合格村建设,真正形成“乡指导、村为主、户落实”的工作格局。整建好基层协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协会作用。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服务阵地建设,全面推行属地化管理。
(五)齐抓共管,力求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取得新突破。今年要在建立和完善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卫生、公安、民政、药监等有关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制度;突出抓好二孩生育过程的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孕期访视、引产报批、定点接生、责任到人”制度以及对B超等设备的监管制度。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关爱女孩行动”,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舆论环境。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及遗弃女婴行为。四是坚持把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地方,要继续组织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强有力措施遏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六)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已正式施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全面领会精神,掌握政策,明确要求,切实搞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为此,在这里我要强调和重申三条:即不允许户籍地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环孕检站点;不允许已经获得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报告单》或信息交流平台反馈的避孕节育信息,仍要求其返回原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不允许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违反有关规定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生育审批。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告、双向管理、信息通报、定期随访、两地协调制度,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流出前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全面运用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增加个案信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服务水平。
(七)深化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立足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大人口观,努力推进婚育新风的大宣传、大联合,着力建设新型婚育文化。继续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会议制度,把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超市文化、村镇文化等各项文化建设之中,变单一的计划生育宣传为文化渗透和综合服务相结合。切实发挥乡村人口学校、文化广播站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拓展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推进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村入户,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八)强化政策推动,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把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农村自愿终身只要一个孩子的困难家庭优先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扶助制度,重点对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户父母已达老年的家庭,独生子女伤残病残、死亡家庭以及由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后遗症而导致的困难家庭予以扶助,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坚持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程,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服务等方面对计划生育户倾斜,使群众切身感受到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树立计生工作者新形象。按照“为民、正派、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认真制定和实施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全系统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业务知识和有关新知识,不断增强计划生育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逢进必考、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末位淘汰等措施和办法,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机关和行业作风建设,努力塑造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同志们,新形势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早日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5.全省旅游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篇五
同志们:
这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旅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全省旅游工作。刚才,会议宣读了姜大明省长的贺信,为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双百强”旅行社、省级旅游强县称号的单位举行了授牌仪式,对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获得20xx年度入境旅游贡献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于冲局长对去年全省旅游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今年旅游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按照大明省长的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旅游业在应对挑战中取得重大突破
20xx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突如其来的甲型N1H1流感冲击,全省旅游行业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科学务实,共克时艰,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定入境旅游,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旅游品牌,有效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全省旅游业实现逆势上扬。接待国内游客2.89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52.2亿元,同比增长22.3%。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7.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7%,为全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际旅游市场低迷、国内经济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一是得益于领导重视,强力推动。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十分重视发展旅游,多次强调要唱响“好客山东”品牌,在出访香港和日韩活动中亲自推动重大旅游合作项目。去年初,在异康书记和大明省长的倡议和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各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想旅游、抓旅游、宣传旅游,政府分管同志靠前指挥,亲力亲为。这为营造社会氛围、促进旅游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得益于应对危机,措施到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旅游市场急剧下滑。全省各级把应对危机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在全国率先采取行动,启动国内市场,创造性地开展了“山东人游山东”等系列活动,有效刺激和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蓄发展后劲,各地积极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800亿元,到年底全省在建重点旅游项目414个,规划总投资3000亿元。加快培育旅游大企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拉动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旅游发展方式得到较大转变,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三是得益于部门配合,协同推进。各级各部门真正把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己任,普遍加大支持力度。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意见;省文明办与省旅游局共同出台《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省质监局积极支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实施;省国土资源厅对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实行“点供”;省交通厅拿出专项经费用于高速公路旅游引导标识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省商务厅一直把旅游业的招商引资作为产业招商的重点来谋划、推进;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积极支持本部门管理的旅游资源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四是得益于解放思想,不断创新。面对旅游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各级坚持更新观念,创造性开展工作。五级联动创优工程不断得到深化并赋予新的内涵,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长足推进,与国家旅游局建立局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框架协议;旅游企业强化协作意识,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以“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宣传“好客山东”品牌国内首创,影响深远;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大企业培育、启动国内旅游等化危为机的成功路子,得到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旅游业是综合性、战略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拉动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全局当中的重点工作加以推动。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在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家也看到了旅游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去年温家宝在海南发表重要讲话,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我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旅游业又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我们必须对旅游业在思想上再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在措施上再加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再创优势。
(一)深刻理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进一步增强发展旅游业的主动性。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的地位上升到战略高度,上升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是对旅游业的全新定位,也是对旅游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对旅游业的这一战略定位,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寻找自身在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要从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角度审视旅游业,延伸旅游资源视角,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旅游资源缺乏的地区也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做旅游文章,在文化上做旅游文章,在吃住行上做旅游文章,在商贸流通上做旅游文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旅游文章,让人们处处感受旅游、体验服务。
(二)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扩内需促消费、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旅游业的坚定性。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求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消费、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具有战略意义。我省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5.4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切实把握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看到入境旅游消费也是国内消费,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大国,必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要坚定信心,按照扩内需重大方针和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
(三)牢牢把握旅游业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性。当前我省旅游业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从政策层面看,国务院《意见》正式出台,近期国务院还将召开全国旅游业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推动旅游业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二是从宏观形势层面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人民收入稳步增长,旅游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全球旅游业预计20xx年将温和复苏,入境旅游发展前景看好。这为我省旅游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支撑。三是从我省实际看,20xx年奥帆赛、20xx年全运会全面展示了我省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展现了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风采,“好客山东”品牌进一步打响。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带动战略,为旅游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旅游业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要求上来,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在查找差距中奋起直追,在把握趋势中奋发有为,抓住机遇,把握重点,切实做好旅游工作。
三、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年。今年旅游工作,要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标,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市场主体,促进产业融合,深化改革开放,固本强基,培优培强,进一步夯实旅游强省建设的基础。
(一)优化布局。全省旅游业总体布局要适应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要求,积极对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借助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机遇,将旅游业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把黄河入海口旅游区培育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以打造温带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为目标,全面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规划》,把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山水圣人、黄金海岸、运河水浒、沂蒙红色与生态旅游、齐文化旅游等重点旅游资源的档次,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布局。抓住我省《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机遇,从规划入手,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使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逐步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小城镇。把县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采摘游,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着力构建旅游强县空间集群。
(二)调整结构。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举措。一是推进大项目建设。旅游大项目建设是优化旅游结构、提升产业档次、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要继续把旅游大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改造提升一批传统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度假高端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谋划推出一批文化支撑项目,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市场需求旺盛的旅游产品,推动我省旅游业向高质、高端、高效方向发展。要继续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工程,围绕“好客山东”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二是创新旅游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态,创造催生新兴旅游业态,着力开发滨海、温泉、湿地、会展、邮轮、养生康体、葡萄酒庄等高端产品,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提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蒙山旅游区、微山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区的休闲度假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旅游业融合,加快旅游装备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京沪高铁、半岛城市群轻轨,临沂、济宁旅游机场等为依托,把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泰安等地打造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重点建设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根据旅游发展需求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三)壮大主体。继续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重组一批综合性旅游集团、转型一批农工商大企业的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全省重点培育10个左右以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要继续加大整合重组力度。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旅游企业为骨干,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组建一批以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品牌运营等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我省大型商贸集团利用其商业网点和销售平台,进行食住游购娱旅游要素一体化开发试点。鼓励引导我省大型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向旅游业转型,经营旅游板块,支持其将旅游板块做大做强。
(四)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化旅游改革。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加快经营类事业单位国有旅游景区转制改企。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五)扩大开放。坚持用开放的视野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是要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品牌。推出一批市场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和创意,参加国际性重大经贸、旅游招商活动,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参与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企业与国际接轨步伐,提高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二是要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并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利共赢是国际旅游交流的趋势。今后,要进一步加大送出去力度,实施“以出境促入境旅游计划”,建立客源互动机制,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特别要加强与日韩港台旅游业界的交流,推动与俄罗斯、蒙古等旅游业界合作。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成为东北亚地区旅游合作平台,与友好城市、主要客源地、区域旅游合作伙伴和国际大旅行商建立市场互换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三是筹划好“观世博、游山东”活动。即将在今年5-10月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多、参观人数多、时间跨度长。这个时期正值我省旅游旺季,我省处在世博会两个重要节点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中间地带,尤其是连续举办奥帆赛和全运会树立了“好客山东”新形象,开展“观世博、游山东”活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抓住机遇,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多元发力,以“唱响‘好客山东’、喜迎世博宾朋”为主题,以文化旅游和滨海生态旅游为重点,把山东旅游推介出去。各地要按照统一部署,与潍坊风筝节、寿光菜博会、鲁台会、青岛电博会、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节、孔子文化节等重要节庆展会活动有机结合,精心策划、错位组织一批特色主题活动。要采取与上海互动、与周边旅游大省互动、与国外互动的策略,用好友城、侨务、贸促等平台,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团组、重点客源,积极邀请各界参展人士到山东来旅游。对于年底的广州亚运会,也要比照世博会提前谋划旅游促销工作。
四、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要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方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良好旅游环境,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要树立“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业是为游客服务的行业,旅游经济是口碑经济,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要求我们把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人民满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按照“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要求,把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旅游业工作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狠抓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要打好“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旅游服务品牌。“好客山东”是我省集中打造的旅游品牌。品牌打造的过程已经历策划、宣传、践行三个阶段。“好客山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9400万山东人民向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好客山东”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践行承诺,提高“好客山东”的美誉度。国家旅游局今年将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抓好“好客山东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交通、海关、检验检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商贸流通等窗口行业都要着力强化旅游服务意识,遵守礼仪规范,实施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省旅游局要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在全省服务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评选出一批优质服务窗口单位和服务标兵,对他们予以表彰并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文明好客新形象。
(三)要夯实“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旅游服务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把标准落实情况纳入对优秀旅游目的地、省级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以及星级饭店、A级景区、A级旅行社的创建标准、复核和暗访内容,并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相应标准的,该降级的降级,该摘牌的摘牌。健全完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发布《山东省旅游质量公报》。二是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大力开展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管理的国际化建设,着力提高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游客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在语言、生活、饮食、文化、订房、购物等方面提供对接性服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导游服务、景区服务、公交服务以及出租车服务等制定严格标准和规范。三是认真落实旅游惠民便民各项措施。要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景区门票价格调整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实行优惠,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四是全面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打击欺诈等非法违规行为,不断净化旅游市场。开展诚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到有诺必践、一诺千金。五是进一步健全旅游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防止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
五、切实强化发展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当前旅游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对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强领导,摆上大局,合力推动,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进程。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刚刚颁布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全面部署,是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几年我省旅游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务院《意见》和即将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来展开。我们要把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部署上来,深入研究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将发展旅游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扩内需、促消费战略方针和转方式、调结构重大任务,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切实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各级政府要成立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三是认真落实旅游强省建设各项政策。去年10月份,省委、省政府两个办公厅对落实省委、省政府9号文件情况进行了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全省各级各部门政策落实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重大政策、重点工作还没有落实。济南、淄博、潍坊、德州、枣庄、菏泽6个市旅游企业水、电、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少数地方领导力量、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等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部分地方旅游部门的职能还比较弱。这次国务院下发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国务院《意见》,对9号文件政策落实情况再进行一次梳理,对落实水电气价格、带薪休假、旅行社代理服务等事项抓紧拿出办法。
四是全面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门人才。要跟上形势发展,制定人才强旅规划,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尤其是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的培养,对管理人员和中高级从业人员,要分期分批组织选送到国外接受培训。要研究落实旅游人才待遇的体制机制,创造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新春佳节即将临近,“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正在有序进行。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贺年会”活动。同时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按照职责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对春节黄金周旅游安全工作提前做出安排,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欢度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春节。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6.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篇六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 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时机关键,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昨天下午, 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陈小娅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为未来十年辽宁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近期教育工作重点;会议安排了分组学习讨论, 进行了表态和交流发言, 各市、各高校还提交了书面材料;会议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两个重要文件。为深入学习领会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好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编制《规划纲要》, 制定《若干意见》, 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王珉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把教育作为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 尽快提高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把服务振兴作为重要着力点, 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到2020年, 辽宁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强化责任意识,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陈政高省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辽宁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大省的面貌, 坚定了建设教育强省的信心。政高省长要求, 要抓住重点, 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 推动学前教育连锁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加快高等教育率先发展, 让辽宁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两位领导的讲话内涵丰富, 重点突出,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
二、认真领会两个重要文件精神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十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全省加快实施《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大大地提升了教育服务能力, 教育事业发展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已成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坚强支撑力量。
2008年10月, 辽宁被国家确定为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同步起草省级规划纲要的9个试点省区之一,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辽宁的巨大信任, 是对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及对全国教育影响力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对《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极为重视, 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编制规划纲要、制定若干意见, 突出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目标定位, 突出辽宁区域特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 王珉书记两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明确编制《规划纲要》的要求, 研究审定《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从2009年12月以来, 陈政高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 多次听取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制定情况的汇报, 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省人大、省政协认真审议了《规划纲要》,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制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省教育厅做了大量专题调研、文件起草和征求意见等基础工作。《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的制订过程, 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配合和广聚民智的科学决策特点, 这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体现。
《若干意见》确定了到201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强调了加强领导、依法治教、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投入水平等保障措施。《规划纲要》除序言、实施两个部分外, 由总体战略、发展与提高、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组成, 共22章、25条。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 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三、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会后,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抓紧传达学习, 尽快部署落实。我在这里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 做好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在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两个重要文件工作中,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抓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有利时机, 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精神实质,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在工作中结合实际, 着重学习宣传省委、省政府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注重实效, 贴近群众。要利用各级党委、政府中心组专门组织学习,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 重点培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
第二, 编制好本地区、本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制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本地区、本学校教育规划的制定工作, 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 制定出与国家、省《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相衔接、相贯通, 突出本地、本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
第三,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改革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抓好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特别是要推进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办学,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要统一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因地制宜地推进初中集中到县城办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要实施市域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增强普通高中的竞争力,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吸引、鼓励国内外企业到辽宁投资办学、合作办学,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提高集约化程度, 提高办学质量;要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促进高校投入多元化, 通过土地资源盘活开发等方式筹措教育经费, 减轻和化解债务负担。省教育厅要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科学设计, 试点先行, 重点突破, 有序推进。各地各高校重大改革试点方案要按程序报批, 事先做好预案, 防止出现偏差。要把握好舆论导向, 避免媒体对教育的炒作, 误导社会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判断, 影响群众对改革的支持。
第四, 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 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发展措施。要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照分担比例, 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目标要求加以贯彻落实, 明确达到国家核定教育投入标准的时间表和预算财力安排。要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 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落实措施, 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部门要按照即将下发的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共同抓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市要周密安排、精心部署,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召开本市教育工作会议, 对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有关情况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7.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三 篇七
创新扶贫思路加强资源整合以大扶贫推动新农村建设
丹凤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丹凤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06万人),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0.8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我县扶贫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创新扶贫思路,整合项目资金,创新扶贫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新的成效以大扶贫推动新农村建设,收到较好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新思路。丹凤县地处秦巴山区,全县有115个村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偏远山区,立地条件恶劣,社会经济落后。进入新世纪后,我县以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为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横向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在距十年扶贫规划完成不足两年之际,在国家强力推动“三农”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抓好扶贫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让广大贫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初,我们在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精心开展县情调查、客观分析县域实际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贫困落后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解决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必须把扶贫开发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框架中统筹安排,必须在思路上创新,体制上突破、方法上灵活。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扶持、乡镇负责,群众主体、各方配合,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确定每年在每个乡镇抓一个示范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这一思路符合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际,明确了主体,夯实了责任,整合了资源,调动了社会各方参与和投身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探索新机制。近年来,涉农项目渠道多,但资金分散,单靠某一个渠道资金独立完成某个项目都有缺口,也难以形成聚集和整体效应。如何有效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和资金的整体效应,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2009年,我们采取“整合项目,捆绑资金”的办法,把扶贫开发重点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危房改造、丹江上游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农发基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土地复垦与整理、国债沼气、学校危改、社区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农家超市、扶贫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培训等20个项目整合在一起,捆绑项目资金3741万元,集中项目和资金实施了21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不仅解决了投入短缺问题,而且撬动民间资金7000多万元,使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1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三、寻找新载体。农村工作量大面广,头绪繁多,如何把有限的项目和资金
用在刀刃上,既发挥聚集和整体效应,又能统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充分分析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我们以“基础建设、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组织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板块开发。一年来,我们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通村水泥路、国债沼气等各类涉农项目,在21个村建成通村水泥路324公里、通组水泥路147条103.7公里;建设蓄水池217个962立方米,埋设供水管道240公里,解决了3801户16771人的饮水困难,21个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安全饮水率达到100%,电视入户率达到95%,电话入户率达到80%。累计改造危房249户,实施移民搬迁246户879人,“四改”5415户,修建沼气1127口,硬化村内巷道1421条53公里,硬化院落4474户50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8万株。新建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1个、“农家超市”24个。组织信贷资金5000余万元,扶持专业大户552户,发展中药材3500亩、大棚蔬菜850亩、良种核桃7700亩,养猪12万头、肉鸡100万只,输出劳务8000人,初步形成了以棣花万湾设施蔬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示范小区,以商山、王塬畜牧业、药业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示范小区,棣花至武关28万亩优质核桃林带,组建起华茂生态鸡养殖、兴农养牛、蟒岭山区养猪、华美手工艺品制作、南京拉面等65个专业合作社,2009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3500元,高于全县3350元的平均水平,成功打造了棣花镇许家沟村、寺坪镇牌路河村等一批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 “田园式村庄”,21个村呈现出面貌大改变、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高的喜人景象。建起了21个村委会办公室,全面开展村级组织“升级晋档”活动,建立健全村级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理事规程,坚持村务公开,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五大建设”成为我们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载体,既解决了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又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可以说,我们实施的“五大建设”,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牛鼻子”。
8.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 篇八
为实现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合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0年7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安监局召开这次全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专题会议,对总结全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经验,进一步指导做好今后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在这次会议上,与大家交流探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方法,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宣传教育,为实现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不但经济总量在全省起着支柱作用,而且安全生产同样影响着全省的形势稳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在扎实推进“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年”活动中,紧抓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放松,本着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原则,积极加强领导,创新模式,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地位,切实加强领导-1-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宣传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参与、支持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布局来抓,坚持每年制订《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工作思路,部署重点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市政府安委会把宣传教育作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量化指标,坚持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推进宣传教育重点工作落实。市安监局出台了《安全生产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新闻宣传发布制度,坚持定期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协调沟通,及时发布安全生产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和事故信息。
二、紧密结合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同对象,丰富宣传形式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主体是群众,重点是职工,关键是领导。为让宣传教育工作“实”起来,我们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丰富了宣传教育工作内容。
(一)在对社会群众的宣传教育上,用好“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平台。市县(区)安监局均建立了门户网站,并形成了全
市安全生产网络群,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发布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动态信息和安全生产知识技能;二是报纸平台。在《合肥晚报》开辟了“警钟长鸣”专栏,每半月一期;在《合肥日报》每年安排10个专版,面向全体市民,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面。三是电视平台。在安徽电视台推出《谢警官说消防》系列节目,在合肥电台开设了“安全360度”专题栏目,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专业讲解、动画示意等方法,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二)在对企业职工的宣传教育上,抓好“三类培训”。一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近年来,我市共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18000余人次,培训特种作业人员80600多人次,持证上岗率达到97%。二是农民工培训。全市创建了862所农民工业余学校,累计培训农民工15万人次,重点突出了劳动技能、安全生产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三是事故单位全员培训。对辖区内发生1人以上死亡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含农民工),实行强制培训。
(三)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上,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党校主体班教学计划,在青年干部班、乡镇领导干部班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班上安排安全生产专题讲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二是结合安全生产工作例会,每季度通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控制指标进度和重大事故发生情况,警示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三是结合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建立“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
三、积极搭建宣传教育工作的活动载体,努力创立品牌 为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让宣传教育工作“活”起来,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四个活动载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传教育品牌。
一是大力实施“1112工程”。编印了10万册《合肥市民安全常识》、10万册《企业职业健康指导手册》、10万册《中小学安全常识》口袋书和20万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卡》,免费向市民发放。以文字、漫画、图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二是主动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连续三年,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各级深入发动,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3年来,社会单位参与面达到10%,参与人数近30万人次,占全市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采取由计算机随机抽奖的形式,对1500多名个人实施了物质奖励,60多个单位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励。
三是举办安全文化艺术作品展。今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安全文化系列活动,全市千余人踊跃参与,共征集书法、绘画、漫画类作品780份、格言警句535条、诗歌9首、安全歌曲1首。经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其中210件作品在省博物馆
连续展出5天时间,共接待观展人员4万多人次。通过举办安全文化艺术作品展活动,不仅展示了近年来我市安全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涵,使广大市民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四是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打造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的第一品牌,根据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市连续9年,每年一个主题,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丰富安全生产月活动内容,增强宣传效果,实践中我市形成了“四个一”宣传模式。即:一个宣传咨询日、一个演练周、一百个宣传咨询台、一千家企业主题活动。今年,咨询日当天,省市30多个部门,设置咨询台40多处,展板120块,悬挂宣传标语10幅,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
四、注重发挥宣传教育的舆论引导作用,突出抓住重点 安全生产法、吴刚、事故
(二)积极构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网络和平台。
二是建立了《安全生产简报》、《安全生产情况专报》两个内部宣传阵地,安排专人负责编辑,将全市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重大事故,及时传达到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层安监机构,在交流信息、推广安全生产典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积极开展向周俊军同志学习活动。周俊军同志是我市肇陈派出
所洪一警务室民警,他情系农村,心系农民,不畏艰苦,刻苦钻研,创建了“周俊军工作法”,提高了办事效率,解决了农民许多实际问题,是全市干部学习的榜样。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局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向周俊军同志学习活动,主动邀请他到我局传经送宝,为干部讲解创建信息平台技术问题,探讨全市耕牛档案管理有关部门问题。干部职工在本次活动中受到很大的教育,推动了机关效能建设。
精心谋划宣传教育主题与方式,强化建构和绩效意识,不断拓宽宣传领域和宣传手段。
三、拓宽渠道,让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活”起来
四、注重效果,让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实”起来
许可培训----资格培训、农民工培训工程、事故单位全员培训工程、1、安全月、咨询日、安全文化艺术作品展
2、宣传册、宣传栏、3、知识竞赛、演讲
4、简报、网站、报纸专栏
5、机制:办法、考评、通报、6、典型、表彰先进
9.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 篇九
田 家 贵(2011年5月25)
同志们:
今年以来,省政府已经召开了两次全省性会议,对粮食生产和春耕生产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今天,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说明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当前粮食生产到了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进行再动员、再强调、再部署。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当前粮食生产形势及下阶段工作重点作个发言,等下明华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执行。
一、当前我省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扩双增面”、遏制抛荒、控制直播、高产创建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早稻苗情来势好,春粮面积和产量增加,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早稻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省早稻种植面积2659.2万亩,比上年增加109.8万亩,增长4.3%。水稻 “单季改双季”取得明显成效,一季稻面积预计减少100.6万亩,双季稻适宜区一季稻“插花”现象得到遏制。各市州均完成了早稻扩面任务,其中岳阳市扩大20万亩,衡阳市、常德市、邵阳市扩大15万亩以上,增长幅度均超过了5%。同时,早稻直播得到有效控制,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株洲、湘潭六市统计,今年早稻直播控制在280万亩左右,比去年减少170万亩,减38%,为夺取丰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稻苗情来势较好。虽然今年早稻季节前期推迟,但播种后气温稳步回升,4月下旬以来以晴好天气为主,日照充足,早稻出苗率、成秧率比去年高5~10个百分点,插秧、抛秧在有效季节内全面完成,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多数早稻提前4~7天搭好了丰产苗架。
三是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全省除10个省级示范县市区的20个乡镇、40个村开展了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外,还有49个县市区的418个乡镇自觉开展了早稻集中育秧,有效地控制了早稻直播,保证了早稻栽插面积。全省抛秧面积继续扩大,占早稻育秧面积的60%,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早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36万亩,比去年增加50%;早稻施用配方肥或配方施肥面积1900多万亩,比去年扩大360万亩。
四是粮食高产创建进展顺利。粮食高产创建作为国务院粮食 2
稳定增产行动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创建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全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198个,还有3个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27个试点乡镇。各地认真落实高产创建项目管理办法,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抓好生产管理,全力推广良种良法,示范区内早稻来势很好,生长稳健平衡。
五是春收粮油作物喜获丰收。近年来,油菜、马铃薯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预计全省春粮收获面积307.7万亩,比去年增25.4万亩,总产62.9万吨,增5.7万吨,增长10%;油菜收获1719.6万亩,增86.3万亩,总产183.28万吨,增16.7万吨,增长10%。目前,春粮、油菜市场价格看好,实现了产量、效益双增长。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来势好于去年,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隐忧,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春旱。全省4月份平均气温18.4度,比往年偏高1.0度;平均降水量65.4毫米,比往年偏少61.1%。对早稻移栽和越冬作物影响较大。截至5月18日,全省农作物干旱受灾440.7万亩、成灾179万亩、绝收9.5万亩,水田缺水面积达325.3万亩。二是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据监测,4月份,我省11个化肥品种平均价格每吨2230元,同比上涨15.9%,环比上涨1.5%,且仍呈上涨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短缺,请工难、请工贵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控制早稻直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今年控制早稻直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3
效,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对控制早稻直播不够重视,措施乏力,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在去年基础上减少60%的预期目标。同时,晚稻杜绝直播任务也十分艰巨,少数地方对杜绝晚稻直播缺乏信心和决心。
二、认真抓好下阶段粮食生产的重点环节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但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艰巨。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看,更加严格、更加具体,国务院今年启动了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要求各省市区政府年底报告粮食生产情况,并将建立省以下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对粮食主产县市区实行跟踪调查管理,同时安排了40亿元资金奖励粮食生产大省、大县;我省也层层实行了粮食生产政府绩效考核和工作报告制度。从北方今年夏收小麦的生产情况看,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我省今年粮食能不能实现增产,不仅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我省粮食主产省的战略地位。从后期气候条件来看,据省气象、水文部门预测分析,今年全省洪旱灾害发生可能性大,6~7月降雨高度集中、强度大,且间隙不明显,湘东南、四水流域可能因集中降雨引发暴雨山洪;雨季结束后,局部地区可能发生夏秋连旱,给粮食生产构成重大挑战。因此,从现在起到晚稻收割的近五个月的时间,非常关键,我们一定要想千方、设百计,全力抓好下阶段的工作,确保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第一,切实抓好早稻田间管理。今年我省早稻面积增加,目 4
前丰产苗架已经形成,下阶段关键是抓好田间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早稻增产技术措施。要针对天气好、气温高,早稻生长旺盛的特点,指导农民科学晒田控苗,及时施用穗粒肥。特别是要切实抓好病虫害防治。当前,二化螟在湘西、湘中、湘南部分地区发生程度明显重于上年;“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多批次迁入我省,田间虫量上升较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在湘南部分地方显现,发病时间比去年提早7天左右。对当前二化螟重发地区,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危害。在5月底至6月中下旬,要着力打好早稻中后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战役。对已经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稻田,要及时采取掰蘖补蔸等补救措施,并做好飞虱防控,减少中晚稻病原。同时,要对所有中稻和晚稻稻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和秧田“治虱防矮”,严防中、晚稻大面积暴发。早稻生长后期,要注意适时收割,防止割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全力扩大中晚稻种植面积。中稻和晚稻是我省粮食生产的大头,对全年粮食生产举足轻重,全力落实中晚稻种植面积,是下阶段粮食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中稻区要集中抓好抛栽和扩面工作。今年中稻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秧苗充足,各地要尽量扩大抛栽面积,提高抛栽密度和质量。双季稻区要全力抓好晚稻面积落实,确保晚稻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亩以上。要督促农民准备好晚稻秧田,确实没有准备秧田的农户,村、组要负责组织秧田调剂,确保育足晚稻 5
秧苗;要切实保障“压单扩双”的早稻田,全部种上晚稻,巩固“压单扩双”成果;西瓜、烤烟、蔬菜收获后,也要动员种上晚稻。
第三,采取坚决措施杜绝晚稻直播。近几年,我省晚稻直播蔓延很快。晚稻直播是一种落后的、粗放的、极不科学的生产方式。一是产量低。直播晚稻由于没有育秧阶段,播种比育秧晚稻推迟近一个月,生育期因此缩短近一个月,营养生长期短,个体发育不充分,穗头小,再加上粗放管理,产量低。二是生产风险大。晚稻直播稻的播种期决定于早稻成熟期,因此,其播种时间不确定,年际间差异大,造成直播晚稻成熟期也不确定,容易遭遇“寒露风”危害。去年在这方面教训惨痛,大面积直播晚稻无法抽穗,造成减产甚至失收。同时,直播晚稻根系浅,极易倒伏,且通风透光差,病虫危害严重。因此,晚稻直播生产风险大。三是污染重。直播稻除草剂、化肥用量很大,除草剂用量是插秧、抛秧的3~4倍,化肥用量比插秧、抛秧多30~50%,严重污染环境,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采取育秧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除草剂、化肥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今年要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坚决杜绝晚稻直播,彻底淘汰晚稻直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晚稻稳产高产。
第四,积极发展旱粮生产。近些年来,我省旱粮生产较快发展,但与水稻相比,旱粮仍然是“小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下阶段,发展旱粮生产要突出两个重点。首先是主攻面积。要充分利用山丘区的旱土资源,切实抓好夏秋玉米的生产,力争全省杂 6
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今年因干旱无法抛栽中稻、晚稻的,要及时改种玉米、大豆等夏旱粮,实现田里损失土里补,水稻损失旱粮补,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发展,力争旱粮总产突破70亿斤。其次是要主攻单产。要加大旱粮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推广抗逆性强的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等新品种,推广宽窄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旱粮间套种技术和秸杆还地技术,做到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切实提高旱粮单产。
第五,认真抓好抗旱保粮。当前,我省湘北等局部地区旱情仍在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各地要迅速行动,严格落实责任,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千方百计抓好抗旱保粮工作。一是要制订抗旱保粮技术方案,严重的地方要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水源,科学管水、用水,优先保障水稻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要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的推广,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科学抗旱水平。四是要积极改制改种。因干旱不能抛栽中稻、晚稻的,要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要积极组织调运改种用旱粮种子的供应。五是要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雨量。
三、切实强化粮食生产各项技术服务
实现粮食高产丰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技术推广和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在当前粮食生产关键时期和环节,广泛动员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一是加强技术宣传。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标语和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和方式,加强早稻田间管理、晚稻育秧、旱粮生产技术和晚稻直播危害的宣传,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要印发简明扼要的早稻田间管理、晚稻育秧和旱粮生产技术资料,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层或分片方式,抓好水稻和旱粮生产技术培训。要到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解决发展双季稻和旱粮生产的技术困难,指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开展抗旱,确保多插中晚稻和早稻用水。
三是加大办点示范力度。要在直播重点乡、重点村创办晚稻集中育秧示范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示范影响,引导农民放弃晚稻直播,推广抛秧、湿润育秧。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重点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为全省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10.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材料之六 篇十
高点规划建设 强力推进创新
在加快旅游业超常规发展中谋求县域经济新崛起
凤县人民政府
凤县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西南部,嘉陵江源头,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是全国四大铅锌基地之
一、全省黄金吨金县。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旅游品牌,形成了旅游产业高点起步,景区建设高速推进,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翻番增长的发展态势,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亿元,比2006年净增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8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由2006年31位跃居2007年的第13位。相继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发展转型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决策,高目标引领旅游发展 凤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立地条件差,是一个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小县。铅、锌、黄金等矿产资源已过了盛产期,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何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学发展、永续发展、实现发展大转型?这是我县面临的战略抉择。我们首选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业。经过反复调研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小干风险大,大干风险小,要做就做出特色,要干就力争上游。我们在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上宁高毋低。确定了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利用3到5年时间,将凤县建成百万游客大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方法论上领异标新。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自身特色,以出奇制胜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切分旅游市场。在发展旅游的导向上树立“大旅游”理念。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现认识上的大统一,以政府主导实现资源上的大整合,以创新模式实现宣传上的大促销,以更新理念实现环境上的大改善,以品牌建设实现质量上的大提升”。在制定规划方面坚持高标准,博采众长,宁缺毋滥。我们先后邀请中国旅游规划设计院、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远见、北京大地等国内十多家知名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为我们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实施了振兴旅游业“15552工程”,沿嘉陵江建设一条自然生态人文景观轴;建设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 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休闲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景区”;建设岭南植物公园、丰禾山佛教文化主题公园、月亮湾休闲公园、凤凰山游乐公园、堡子山生态观光公园等“五大主题公园”;配套建设五大旅游服务区和两条旅游专线。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和积极推进,我县的旅游业实现了高点起步、快速发展,有效缩短了旅游业的预热启动时间。2008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5000余万元猛增至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旅游三产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到25.1%,为地方财政新增收入1035万元,有效弥补了金融危机导致矿业效益下滑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以政府主导为着力点,保障资金投入,高强度促进项目落实
在我县旅游开发的关键阶段,袁纯清省长于2007年6月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对我县旅游开发思路给予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干快上的信心和决心。我们逐步认识到在旅游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政府主导,高端发力,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视和支持是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保证资金投入、项目落地的第一推动力。我们按照“把全县当做景区来建设、把县城当做星级酒店来管理”的全新理念,进一步将全县3187平方公里的版图纳入规划建 设视野,把所有行政资源整合到了旅游开发建设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以旅游的视角统揽城乡建设全局,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围绕旅游优化环境。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相继建成了“嘉陵江县城段一江两岸治理工程”,新增30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实施旧城拆迁改造3万余平方米,完成了县城6条主干道路的改建新建,实施了县城及重点城镇的夜景亮化工程,建成了5处城市绿地广场和12处景观小品;公安交警、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强了交通安全执法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林业、建设、交通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五项造景绿化工程,对公路两旁10米以内的建筑进行了拆迁绿化,沿路造景100余处,修建星级厕所18座,候车亭20余处,建成了万亩牡丹园和万亩郁金香园。整合扶贫民政资金,对公路沿线灾后重建集中搬迁点房屋样式统一成徽派民居。公路沿线初步形成了百里林带、百里壁画、百里花卉、百里特色民居为主的立体山水画廊。重点城镇基本形成了“山环水绕、昼夜成景”的新貌和快捷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围绕旅游上项目。文化体育部门建成了综合体育馆和全省首家县级展览馆;城建环保等部门实施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保证了青山绿水常在;农林水等部门围绕旅游建成了林麝、梅花鹿、大鲵等特种动物养殖观光农业基地5处;交通部门优 先安排建设景区道路35公里、建成旅游专线70公里,在坡陡弯急的山路上安装了数百盏交通指示灯,树起了10余处显示天气、交通等旅游信息的电子显示屏。通讯电力等部门依据景点建设规划和游客需求增设十余处通信基站和输变电设备。多部门形成合力,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围绕旅游筹集资金。政府用小杠杆成功撬动了旅游大市场,突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全县推介和落地项目中旅游开发项目占到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以来旅游开发合同协议引资8亿元,已有19个项目相继落地,其中县内民营企业投资近亿元,实施项目8个。近三年来,我县共完成旅游项目及相关产业投资5.5亿元,营造了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旅游硬件环境和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投资多元的旅游开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为我县旅游业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特色产品为引爆点,把握市场主动,高品位打造精品项目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也曾身处困境,我们的山险不过华山,水美不过九寨,做三国文化比不过汉中,做女娲文化落后于甘肃天水和安康平利,做栈道文化太生硬,至少需要5年时间。在相比较没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情况下,凭借什么抢占旅游市场?用什么刺激游客欲望?我们认为,力主创新,差异化发展,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的特色精品项目是引爆市场的法宝。2006年建成了百公里生态长廊和环县城绿色屏障,让游客来看绿;2007年实施了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在县城周边山坡上安装了3000余颗太阳能星星灯,让游客来看灯;2008年我们建成了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项目和180米高喷泉,让游客来看水。一年一个亮点,一年一个特色项目,十分有利于在旅游市场上快速传播,为游客到凤县旅游提供了明确的目的和主题。同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仅有精品项目是不够的,这些项目都有被复制和模仿的可能。只有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把旅游文化建设当做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我们从历史记载和现实遗存入手,从2008年4月份开始把羌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对凤县羌文化遗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邀请北川、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马尔康以及中国羌文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等38个市、县、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于11月10日在凤县举行了羌历年庆祝活动,共同发表了《保护羌文化宣言》,以民间的形式确立了“羌族故里”地位。成立了中国羌文化艺术团、凤县羌学研究会、炎帝文化研究会,举办了全国羌文化专家座谈会和“羌族故里”山水生态旅游论坛,深入开展羌舞、羌歌、羌语、羌宴、羌服等羌文化传习活动,旅游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提升了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自去年5月份以来,羌舞羌歌已成为自 发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天晚饭后在县城主要街道有上千人参与羌舞互动,许多游客也积极参与体验。仅2008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县接待游客11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近2万人次,基本和华山景区游客量接待持平,我县旅游业首次出现了井喷局面,充分体现了羌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以扩容增效为增长点,激发市场活力,高标准培育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按照“扶持不做主、服务不包办”的原则,把属于市场调节的服务消费全部交给市场去做。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三产服务水平。三年来,我们相继建成了两个风味美食城、一个烧烤夜市,从西安引进了一家圣西奥西餐厅;本县民营企业家投资建成了两个三星级酒店,县城改造了80余家家庭宾馆,农村建成了100余户农家乐;以招商引资方式开通了县城及主要城镇公交车,成立了出租车公司,政府资金以入股方式购进了30辆中巴旅游车;先后分三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凤县招聘旅游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羌族大学生20余人。开通了五条旅游精品线路,组建了3家本地旅行社,在周边城市设立了4处游客接待站;在原有两个超市的基础上,正在招商建设5大专业精品超市;组建了凤凰湖水上娱乐公司,新增了30余家旅游产品经销门店。旅游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不足2000人猛增至目前的近万人。旅游业的突破发展也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升温增值,三年开工建设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近20万平方米,经营城市收入上亿元。政府搭台、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广泛受益的良性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加了我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五、以树立品牌为着眼点,主动宣传促销,高频率冲击公众眼球
围绕“水韵江南、七彩凤县”旅游品牌,以宣传造势为先导,按照“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活动、天天在升温”思路,多渠道,多层面,多轮回,不断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坚持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上经常化、持续化宣传,抢占宣传高地。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凤凰卫视、华商报等省内外重要媒体均为我县进行过旅游相关报道。2008年初大型历史神话剧《封神榜之武王伐纣》的外景拍摄地落户凤县,香港有线电视《直通世界》栏目、陕西电视台《畅游天下》栏目等多家媒体为凤县宣传造势。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平面广告宣传,重视对游客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西宝高速公路沿线竖起了4面巨幅广告牌,在212省道沿线竖起了10面巨幅单立柱旅游广告牌、50面旅游宣传牌、7块旅游导视牌以及50多公里的旅游宣传壁画,旅游平面广告总面积6万余平方米,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借助各种节会平台,做足特色宣传促销,先后在西安、成都等地举办旅游推 介活动10余次。连续举办了中国首届古凤州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节、2008中国凤县羌历年节庆活动等多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举办全国摄影、书法、诗词等作品征集和展览等文化活动20余次,受到省内外广大游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带动效果。2008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是2007年的2.28倍。
【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推荐阅读: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08-09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11-04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全省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会上的讲话12-15
全省财税工作会议讲话10-10
全省思政工作会议精神08-13
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材料08-29
在全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会议上发言10-15
全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讲话稿08-25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要10-25